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科学技术发展史

科学技术发展史

科学技术发展史
科学技术发展史

一、引言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上很多国家为了改进生产技术,提高生产率,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有利地位,纷纷增加科研经费支出,科学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从美国开始,发展到世界上其他国家,出现了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应用为主要标志的一系列已先进科学技术为基础的新兴工业部门。社会生活进入原子时代、电子时代,社会物质生产各领域的面貌为之一新。这就是对人们影响深远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其进展迅速持久,目前正逐步走向全面的高潮。

二、总论

科学技术发展史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历史,也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当人类豪迈地飞往宇宙空间,当机器人问世,当高清晰度数字化彩电进入日常家庭生活,当克隆羊多利诞生惊动整个世界,当人们在为现代科学技术的神奇功能而叹为观止的时候,我们是否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呢?下面我们就介绍一下对人们影响深远的第三次科技革命。

其实在20世纪初,第二次技术革命进入后期,电力和汽车工业的蓬勃发展,电子技术和航空技术的兴起,使生产和技术面貌日新月异。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就出现了持续30年的物理学革命。这场革命来源于19世纪末的古典物理学的危机,结果是建立了以相对论和量子论为支柱的现代物理学理论体系,以取代由伽利略和牛顿奠定基础的古典物理学理论体系,使人类对物质、能量、空间、时间、运动、因果性的认识,都产生了根本的变化。以物理学革命为先导,化学、天文学、地学都出现了革命性的理论,如化学键理论、天体演化理论、大爆炸理论、大陆漂移和板块理论等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生物学领域中,1953年DNA双螺旋结构的阐明,分子生物学的诞生,是生命科学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突破,不仅改变着传统生物学及其各分支科学的面貌,而且对医学和农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70年代重组DNA 技术的建立,使生命本质的探讨更加深入,并开辟了广阔的应用前景。生命科学已经成为20世纪后半叶最活跃的学科。而且信息、能源、材料三个方面都出现了革命性的进展。以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为代表,还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高新技术标志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

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总的来说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1)科学技术在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2)科学和技术密切结合,相互促进。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科学与技术之间的相互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科学、技术、生产形成了统一的革命过程。一般来说,二次大战后的重大技术突破,都是在自然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实现的,而重大的技术革命的成果,又进一步丰富、充实了自然科学的理论,二者相辅相成。(3)科学技术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情况下,出现了两种趋势:一方面学科越来越多,分工越来越细,研究越来越深入;另一方面学科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科学研究朝着综合性方向发展。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科学、技术、生产三者之间的联系大为加强。科学提供物化的可能,技术提供物化的现实,生产则成为物化的具体实现过程。简言之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就是:技术转化为产品和形成产生的周期越来越短。

三、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第三次技术革命是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技领域的重大革命。空间技术的利用和发展是这次技术革命的一大成果。1957年,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开创了空间技术发展的新纪元,也极大地刺激了美国。1958年,美国也发射了人造地球卫星。但1959年苏联就取得了一项新成就:她发射的“月球”2号卫星成为最先把物体送上月球的卫星。正在美国人瞠目结舌之时,苏联宇航员加加林又在1961年乘坐飞船率先进入太空。美国不甘落后,开始了60年代规模庞大的登月计划,终于在1969年实现了人类登月的梦想。70年代以来,空间活动由近地空间为主转向飞出太阳系。1981年4月12日,美国第一个可以连续使用的哥伦比亚航天飞机试飞成功,并于2天后安全降落。它身兼火箭、飞船、飞机3种特长,是宇航事业的重大突破。1970年以来,中国宇航空间技术迅速发展,现已跻身于世界宇航大国之列。

第三次技术革命的成果还表现为原子能技术的利用和发展。1945年美国成功地试制原子弹后,1949年苏联也试爆原子弹成功。1952年美国又试制成功氢弹。1953年~1964年间,英国、法国和中国相继试制核武器成功。原子能的技术首先被应用于军事领域,和平利用原子能工业也有一定发展。1954年6月,苏联建成第一个原子能电站。1957年苏联第一艘核动力破冰船下水。到1977年,世界上有22个国家和地

区拥有核电站反应堆229座。

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利用和发展是另一重大突破。40年代后期的电子管计算机为第一代计算机。1959年出现晶体管计算机,运算速度每秒在100万次以上。1964年达到300万次。60年代中期,出现许多电子元件和电子线路集中在很小的面积或体积上的集成电路,每秒运算达千万次,它适应一般数据处理和工业控制的需要,使用方便。70年代发展为第四代大规模集成电路,1978年的计算机每秒可运算1.5亿次。80年代发展为智能计算机。90年代出现光子计算机、生物计算机等。大体上每隔5年~8年,运算速度提高10倍,体积缩小10倍,成本降低10倍。中国自行设计研制的“银河”大型计算机每秒也可计算上亿次。从1980年开始,微型计算机迅速发展。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促进了生产自动化、管理现代化、科技手段现代化和国防技术现代化,也推动了情报信息的自动化。以全球互联网络为标志的信息高速公路正在缩短人类交往的距离。同时,合成材料的发展、遗传工程的诞生和信息论、系统论和控制论的发展,也是这次技术革命的结晶。

四、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第三次技术革命就其规模、深度和影响来说,远远超过前两次技术革命,它大大加速了现代生产力的发展,成为推动人类进步的巨大动力之一。

第三次科技革命对人们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它引起生产力各要素的变革,使劳动生产率有了显著提高;使整个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三次科技革命不仅加强了产业结构非物质化和生产过程智能化的趋势,而且引起了各国经济布局和世界经济结构的变化;此外,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其丰富的内容使管理发展为一门真正的科学,并实现了现代化。

2.对社会生活和人的现代化的影响:第三次科技革命不仅带来了物的现代化,引起劳动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而且也造就了一代新人与之相适应,使人的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逐步走向现代化。

3.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以及各种“人—机控制系统”的形成,使生产的自动化、办公的自动化和家庭生活的自动化(即所谓的“三A”革命)有了实现的可能。预示着人类社会将从机械化、电气化的时代进入到另一个更高级的自动化时代;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的发展标志着人类社会已从被束缚于地球表面的“地球居民”时代进入一个远为辽阔的陆海空立体新时期;基因重组技术、结构化学和分子工程学的进展使人类获得了主动创造新生物和新生命的创造力,标志着人类正在由“必然王国”一步步走向“自由王国”。

4.对资本主义的影响: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由一般垄断向国家垄断过渡。由于第三次科技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生产的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这就使得原有的私人垄断不能适应生产力高速发展的需求,因而迫切要求国家垄断的充分发展和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5.对世界经济的影响:第三次科技革命提高了世界生产力水平,加速了战后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世界货币金融关系的变化和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推动了跨国公司和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井引起了世界经济结构和经济战略的变化。

6.对国际关系的影响:第三次科技革命对国际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一方面加剧了资本主义各国发展的不平衡,使资本主义各国的国际地位发生了新变化;另一方面使社会主义国家在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抗衡的斗争中具有强大的动力。同时,第三次科技革命扩大了世界范围的贫富差距,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

7.对全球问题的影响:科技革命的发展一方面扩大了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领域,提高了人类向自然作斗争的能力,从而把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推进到一个前人所无法想象的新高度;另一方面也带来一系列棘手的社会问题,如:生态环境的恶化、自然资源和能源的过度消耗以及核灾难的威胁,这些问题难以控制的恶性发展使人类的处境受到越来越严重的困扰,成为举世关注的全球问题。

四、结论

20世纪的科学开始形成一个多层次的、综合的统一整体。一方面由于新的实验技术和巨大而精密的观察工具的产生,人的“视野”在微观和宏观两方面都扩大了10万倍以上。同时由于各门科学本身的深入发展,自然界从基本粒子、原子、分子,到细胞、生物个体,到地壳、天体、宇宙,所有的各个层次都得

到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另一方面,由于交叉学科和边缘科学的大量兴起,各门科学之间的空隙逐渐得到填补,其中特别是分子生物学的出现,使物理科学和生命科学之间深邃的鸿沟开始消失。由此,自然界各个层次之间的过渡环节也开始逐一为人们所认识,整个自然科学正在形成一个前沿在不断扩大的多层次的、综合的统一整体。在技术领域中,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电子计算机的发明,以及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的建立,综合性技术逐渐起着主导作用。

这次科技革命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变革,而且也影响了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人类社会生活和人的现代化向更高境界发展。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第三次科技革命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科技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不容忽视的一个重大事件。

早第三次科技革命发展过程中其中也有十分有趣的几幕

第一部真正可以称得上计算机的机器,诞生于1946年的美国,毛琪利与爱克特发明的,名字叫做ENIAC。这部计算机使用真空管来处理讯号,所以体积庞大(占满一个房间)、耗电量高(使用时全镇的人都知道,因为家家户户的电灯都变暗了!),而且记忆容量又非常低(只有100多个字),但是,却已经是人类科技的一大进展。而我们通常把这种使用真空管的计算机称为第一代计算机。

1973年4月的一天,一名男子站在纽约街头,掏出一个约有两块砖头大的无线电话,并打了一通,引得过路人纷纷驻足侧目。这个人就是手机的发明者马丁·库帕。当时,库帕是美国著名的摩托罗拉公司的工程技术人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