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三川初中董海江 2015年1月6日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它们如何相互换。

2、知道什么是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3、掌握固体物质溶解度曲线的规律。

4、掌握溶解度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关系。温故知新

1、什么是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如何相互转换?

3、什么是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设疑自探:

看课本37页9-12、9-13,写出固体物质溶解度曲线的规律。

解疑合探:

1、下图是a 、b 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a 的溶解度大于b 的溶解度。

B 、在t ℃时,a 、b 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

C 、将t ℃时b 的饱和溶液升温至40℃,其溶液中浓度不变。

D 、10℃时,分别用100 g 水配制a 、b 的和溶液所需a 的质量小于b 的质量。

2、下图是甲乙两固体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B 、t ℃时,甲、乙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C 、升高温度能使接近饱和的甲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D 、10℃时,分别用100水配置甲乙的饱和溶液, 3、下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甲的溶解度等于乙的溶解度。

B 、升高温度可以将甲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C 、20 ℃时,100 g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是30 g。

D 、40 ℃时,分别用100g 水配制甲、乙的饱和溶液,所需甲的质量大于乙的质量。 4、下图是某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30℃时,该物质的溶解度为 g。

2、50℃时,将40g 该物质加入到l00g 水中,搅拌后得到的是(填“饱和”或“不饱和”) 溶液;将该溶液降温到20℃时可析出晶体 g。

5、如下图所示:t 2℃时分别将100gA 、B 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 1℃,

析出固体质量A B(填“>”、“<”或“=”)。

6、20℃时,分别将等质量的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加入到盛有10g 水的两支试管中,充分溶解后,可观察到如图1所示的现象。20℃时(填“甲”或“乙”)物质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图2表示的是甲、乙两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要使甲试管中的剩余固体继续溶解,可采用的方法有、课代表畅谈收获:

初中化学溶解度曲线专题解析

1. A. 10℃时,等质量的甲和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相等 2. B. 30℃时,甲物质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60% 3. C. 20℃时,将10g甲物质加入50g水中,得到60g溶液 4. D. 从混有少量乙的甲物质中提取较纯净的甲,最适宜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结晶法 答案 B 解析 分析:A、某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相等,则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据此计算解答; B、根据饱和时质量分数的计算式×100%分析解答; C、据该温度下甲的溶解度分析解答; D、据甲、乙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情况分析提纯甲的方法. 解答:A、10℃时,甲、乙的溶解度相等,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所以等质量的甲和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相等,正确; B、3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60g,所以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100%<60%,故错误; C、20℃时甲的溶解度大于20g,所以将10g甲物质加入50g水中可完全溶解,得到60g不饱和溶液,正确; D、甲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乙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所以此混有少量乙的甲中提取交纯净的甲,适宜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溶解度概念、溶解度曲线知识的运用,能较好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如图所示为甲、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1. A. 40℃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2. B. 20℃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3. C. 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4. D. 20℃时,把30g甲物质加入100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为饱和溶液 答案 C 解析 分析:A、根据某一温度时物质溶解度的比较方法考虑;B、根据曲线中交点的含义考虑;C、根据溶解度曲线观察即可;D、根据20℃时甲的溶解度进行计算即可.解答:A、从40℃向上做垂线,与曲线的交点在上面的溶解度就大,所以40℃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故A说法正确; B、曲线中交点表示该温度时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所以20℃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故B说法正确; C、由溶解度曲线图可知甲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故C说法错误; D、20℃时甲的溶解度是25g,即100g水中最多溶解25g甲物质,所以20℃时,把30g甲物质加入100g水中,只能溶剂25g,所以溶液是饱和溶液,故D说法正确.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知道溶解度曲线的交点含义,知道溶解度大小的比较方法,知道物质溶于水所得溶液质量需要根据溶解度进行分析.

初三化学:溶解度知识点归纳

初三化学:溶解度知识点归纳 1.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1)定义: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叫溶解性.溶解性的大小与溶质和溶剂 的性质有关.根据物质在20℃时溶解度的大小不同,把物质的溶解性通常用易溶、可溶、 微溶、难溶等概念粗略地来描述. (2)固体的溶解度概念: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 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在理解固体的溶解度概念时,要抓住五个要点: ①“在一定温度下”:因为每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有一个对应的定值,但这定值是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所以给某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时,必须指出在什么温度下的溶解度才有意义. ②“在100g溶剂里”:溶剂质量有规定的值,统一为100g,但并不是100g溶液,在 未指明溶剂时,一般是指水. ③“饱和状态”:所谓饱和状态,可以理解为,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溶质的溶解达到了最大值. ④“所溶解的质量”:表明溶解度是有单位的,这个单位既不是度数(°),也不是质量分数(%),而是质量单位“g”. ⑤“在这种溶剂里”:就是说必须指明在哪种溶剂里,不能泛泛地谈溶剂.因为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的溶剂里的溶解度是不相同的. (3)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 ①溶质、溶剂本身的性质.同一温度下溶质、溶剂不同,溶解度不同.

②温度的高低也是影响溶解度大小的一个重要因素.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不同而不同.大多数固态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少数物质(如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也有极少数物质(如熟石灰)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4)固体物质溶解度的计算 a根据:温度一定时,饱和溶液中溶质、溶剂的质量与饱和溶液质量成正比.

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

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 【学习目标】 1、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 2、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3、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一些... 【学习重点】溶解度的涵义、溶解度曲线 【学习难点】溶解度的涵义 【学习过程】 1.探究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讨论】学生讨论、辨析、纠正错误,认识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完整意义。 关键词:一定温度(指条件);100 g溶剂;饱和溶液;克(单位)。 [布置讨论题]"20 ℃时食盐溶解度是36 g"的含义是什么? 2.溶解度曲线 [讲解]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溶解度的大小与温度有关。可以以横坐标表示温度,以纵坐标表示溶解度,画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这种曲线叫做溶解度曲线。 [板书]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叫做溶解度曲线。[ 展示教学挂图] 问:影响固体溶解度的主要因素是什么?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温度。大多数固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例如硝酸钠;少数固体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例如氯化钠;极少数固体随温度升高溶

解度反而减小,例如氢氧化钙。 [布置学生讨论]从溶解度曲线中我们可以获取什么信息? 归纳: a:溶解度曲线从溶解度曲线中可以查到有关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可以比较相同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以及各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势等等。 B:从溶解度曲线可以看出,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硝酸铵、硝酸钾等;有些与温度的变化关系不大,如氯化钠。利用溶解度曲线提供的信息,可以对某些物质组成的混合物进行分离。 [讲解]对大多数物质来说,其溶解度都是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的,也有些固体物质,其溶解度是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氢氧化钙就是这样一种物质。 [展示教学挂图]氢氧化钙溶解度曲线 [板书]气体的溶解度: 通常用"1体积水中所能溶解气体的体积"来表示气体的溶解度。 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随压强的升高而增大。 [扩展资料]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如果不指明溶剂,通常所说的溶解度是指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例如,NaCl在20℃的

溶解度曲线题专题(学习资料)

溶解度曲线题专题 一.选择题 1.如图为晶体M(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a、b两点分别表示M物质的溶液。下列有关说法 或a、b间的转化方法错误的是() A.t2℃时,a是饱和溶液,b是不饱和溶液 B.将两份溶液温度降到t1℃时,a、b中都有晶体析出 C.从a→b:先将a降温到t1℃,过滤后将滤液升温到t2℃ D.从b→a:在b中加入M至刚好饱和 2.甲、乙的溶解度曲线如图,将t2℃甲、乙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t1℃.下列说法一定正确的是() A.甲溶液仍饱和 B.两溶液仍饱和 C.溶质质量分数:甲=乙 D.溶液质量:甲=乙 3.如图是甲、乙两种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B.t1℃时,50g甲的饱和溶液中有15g甲 C.t2℃时甲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变为不饱和溶液 D.当甲中含有少量乙时,可以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 4.如图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最大的是A B.t1℃时,将25克物质放入100克水中能形成饱和溶液的是A C.将接近饱和的C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方法是升高温度 D.从B溶液中结晶出B的最好方法是冷却 5.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t2℃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顺序为:乙>甲=丙 B.t2℃时,甲、丙两种物质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C.若甲物质中混有少量的乙物质,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 D.采用降低温度的方法,可将饱和的丙物质溶液变成不饱和 6.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由此可知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溶解度曲线

P t ℃ 溶 解 度g 姓名 班级 组别 评价 化学导学案 备课人 王国良 上课时间 2月28日 审核人 赵海新 课题 溶解度的表示方法 课型 预习展示 学习目标 1、知道溶解度的涵义与固体溶解度的表示方法。 2、了解温度对固体溶解度的影响以及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重点难点 1、固体溶解度的表示方法 2、正确认识溶解性与溶解度的表示联系及区别 。导 学 过 程 教师复备 【创设情境】 我们知道,固体物质溶解度只受外界因素----温度的影响,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方法测出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又该如何表示出来呢? 【自主探究】 知识点一:溶解度的表示方法: (一)、列表法:由实验测出不同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制成表格得到溶解度表。 练习:根据溶解度表格完成下列问题: ①查某物质在某温度时的溶解度或某物质溶解度对应的温度: NaCl 在20℃的溶解度就是 ,在100℃时的溶解度就是 ; KNO 3 在20℃的溶解度就是 ,在100℃时的溶解度就是 。 溶解度为41、4g 时,NH 4Cl 饱与溶液所处的温度就是 ;溶解度为110g 时,KNO 3 饱与溶液所处的温度就是 。 ②通过对比某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来判断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情况。 KCl 、NH 4NO 3、KNO 3等大多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NaCl 等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 Ca(OH)2等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③可以比较同一温度时不同物质溶解度大小。 60℃时,表中几种物质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 过渡:通过溶解度表可快捷、准确查找某些温度时某物质的溶解度,但却不能查出25℃、83℃等指定温度下某物质的溶解度,所以并不能反应出连续温度对应物质的溶解度。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 溶解 度 g NaCl 35、7 35、 8 36、0 36、 3 36、 6 37、 0 37、 3 37、 8 38、 4 39、 0 39、 8 KCl 27、6 31、 34、0 37、0 40、0 42、6 45、5 48、3 51、1 54、0 56、7 NH 4Cl 29、4 33、 3 37、2 41、4 45、8 50、4 55、2 60、2 65、6 71、3 77、3 KNO 3 13、3 20、 9 31、6 45、8 63、9 85、5 110 138 169 202 246 Ca(OH)2 0、185 0、 176 0、165 0、153 0、141 0、138 0、116 0、106 0、094 0、085 0、077 (二)曲线法:用横坐标表示温度,纵坐标表示溶解度,这样上述表格中的某物质溶解度的数据在坐标系中各对应一个点,我们用光滑的线将各点连接起来就成了该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如图: 溶解度曲线包含的信息: 1、可知某温度下某物质的溶解度 据图可知50℃时氯化铵NH 4Cl 的溶 解度为: 。 2、对比同一温度时不同物质的溶解度 ①20时硝酸钠、硝酸钾、氯化钠、硼酸、硝酸铵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 为: 。 ②交点:某温度时,两种物质溶解度相等。如:点P 表示 。 3、对比同种物质,不同温度时溶解度 即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情况 ①陡升型 : 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 ,如KNO 3等;所以大多数物质将不饱与溶液转化为饱与溶液时要 温度。 ②缓升型 :少数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如NaCl;所以一般不用改变温度的方法实现不饱与溶液与饱与溶液相互转化。 ③下降型 : 极小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如Ca(OH)2。所以Ca(OH)2等物质将不饱与溶液转化为饱与溶液时要 温度。 4、饱与溶液的结晶方法:①陡升型: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减小,所以常用 的方法来结晶。 ②缓升型 :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改变温度时析出晶体较少,常用 的方法来结晶。 【典例分析】图就是A 、B 、C 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30℃时A 物质的溶解度为: 。 溶解度 P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三川初中董海江 2015年1月6日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它们如何相互换。 2、知道什么是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3、掌握固体物质溶解度曲线的规律。 4、掌握溶解度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关系。温故知新 1、什么是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如何相互转换? 3、什么是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设疑自探: 看课本37页9-12、9-13,写出固体物质溶解度曲线的规律。 解疑合探: 1、下图是a 、b 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a 的溶解度大于b 的溶解度。 B 、在t ℃时,a 、b 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 C 、将t ℃时b 的饱和溶液升温至40℃,其溶液中浓度不变。 D 、10℃时,分别用100 g 水配制a 、b 的和溶液所需a 的质量小于b 的质量。 2、下图是甲乙两固体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B 、t ℃时,甲、乙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C 、升高温度能使接近饱和的甲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D 、10℃时,分别用100水配置甲乙的饱和溶液, 3、下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的溶解度等于乙的溶解度。 B 、升高温度可以将甲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C 、20 ℃时,100 g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是30 g。 D 、40 ℃时,分别用100g 水配制甲、乙的饱和溶液,所需甲的质量大于乙的质量。 4、下图是某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30℃时,该物质的溶解度为 g。 2、50℃时,将40g 该物质加入到l00g 水中,搅拌后得到的是(填“饱和”或“不饱和”) 溶液;将该溶液降温到20℃时可析出晶体 g。 5、如下图所示:t 2℃时分别将100gA 、B 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 1℃, 析出固体质量A B(填“>”、“<”或“=”)。 6、20℃时,分别将等质量的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加入到盛有10g 水的两支试管中,充分溶解后,可观察到如图1所示的现象。20℃时(填“甲”或“乙”)物质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图2表示的是甲、乙两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要使甲试管中的剩余固体继续溶解,可采用的方法有、课代表畅谈收获:

初三化学中考专题(5)溶解度曲线练习及答案

初三化学中考专题(5)溶解度曲线练习及答案 1.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将t1℃时b的饱和溶液加水可变为不饱和溶液 B.将t2℃时a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溶液质量不变 C.t2℃时,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a>b D.将t2℃时a、b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至t1℃,两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2.下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t2℃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B.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C.分别将t3℃时甲、乙、丙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则所得的三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 乙>甲>丙 D.t1℃时,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40% 3.下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将甲、乙、丙三种物质t2℃时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 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关系正确的是 A.甲>乙>丙 B.甲=乙=丙 C.甲=乙>丙 D.丙>甲=乙 4.(多选)甲、乙两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t1℃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为20g B.t1℃时,30g甲加入到50g水中最多可得70g溶液 C.t2℃时,乙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变成不饱和溶液 D.t2℃时,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t1℃时,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甲<乙 5.(多选)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20℃时,进行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下列叙述正 确的是

A.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B.实验过程中,属于不饱和溶液的是A溶液和C溶液 C.实验过程中,只有B溶液和D溶液属于饱和溶液 D.实验过程中,B溶液与E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 6.(多选)甲、乙、丙三种不含结晶水的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t2℃时将50g甲物质放入50g水中,充分搅拌后得到100g甲溶液 B.t2℃时配制等质量的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甲所需要的水最少 C.分别将t2℃时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乙>甲> 丙 D.分别将t2℃时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甲溶液中析出的晶体最多丙溶液中无晶体析出 7.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下图所示。据图回答: (1)50℃时,乙物质的溶解度是 g; (2)30℃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3)要使接近饱和的丙物质溶液变为饱和,可采取的一种措施是; (4)当溶液的浓度都用溶质的质量分数(m)表示时,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 是(选填序号)。 A.t1℃时,甲、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两种溶液浓度也相等 B.t2℃时,甲、乙、丙三种溶液的浓度可能相等 C.将t2℃的甲、乙、丙三种饱和溶液的温度为降至t1℃时,甲溶液中析出的晶体最多 D.将t2℃的甲、乙、丙三种饱和溶液的温度分别降至t1℃时,所得溶液浓度的大小顺序为m(乙)> m(甲)=m(丙) E.将t1℃的甲、乙、丙三种溶液分别升温,其浓度可能都不发生变化 F.将t2℃的甲、乙、丙三种溶液分别降温,其浓度都可能发生变化

化学常见常见沉淀及溶解性口诀

常见沉淀 白色: BaSO4/BaCO3/CaCO3/AgCl/Ag2CO3/Mg(OH)2/Fe(OH)2/Al(OH)3/CuCO3/ZnCO3/MnCO3/ Zn(OH)2 Fe(OH)2 蓝色:Cu(OH)2 浅黄色:AgBr 红褐色:Fe(OH)3 沉淀鉴别 Cu(OH)2蓝色沉淀Fe(OH)3红褐色沉淀AgBr淡黄色沉淀AgI ,Ag3PO4黄色沉淀CuO 黑色沉淀Cu2O 红色沉淀Fe2O3 红棕色沉淀FeO 黑色沉淀FeS2 黄色沉淀PbS 黑色沉淀FeCO3 灰色沉淀Ag2CO3 黄色沉淀AgBr 浅黄色沉淀AgCl 白色沉淀Cu2(OH)2CO3 暗绿色沉淀BaCO3白色沉淀(且有CO2生成)CaCO3白色沉淀(且有CO2生成)BaSO4白色沉淀不溶的碳酸盐白色沉淀(且有CO2生成)不溶的碱、金属氧化物白色沉淀(且有CO2生成)Fe(OH)2为白色絮状沉淀(在空气中很快变成灰绿色,再变成Fe(OH)3红褐色沉淀) 相关口诀 钾钠铵盐硝酸盐均可溶 盐酸盐银不溶 硫酸盐钡不溶 白色沉淀: CaCO3. BaCO3 . BaSO4. AgCL. Mg(OH)2 蓝色沉淀: Cu(OH)2 红褐色沉淀: Fe(OH)3 不建议死记硬背,只需记住每个阴离子里哪个不溶即可,钾钠铵硝都溶 溶解性口诀一 钾钠铵盐溶水快,① 硫酸盐除去钡银铅钙。② 氯化物不溶氯化银,

硝酸盐溶液都透明。③ 氢氧根多溶一个钡④ 口诀中未有皆下沉。⑤ 注: ①钾钠铵盐都溶于水; ②硫酸盐中只有硫酸钡、硫酸铅不溶(硫酸钙硫酸银微溶也是沉淀); ③硝酸盐都溶于水; ④碱性物质中除了钾离子钠离子铵离子锂离子还有钡离子也可溶 ⑤口诀中没有涉及的盐类都不溶于水; 溶解性口诀二 钾、钠、铵盐、硝酸盐; 氯化物除银、亚汞; 硫酸盐除钡和铅; 碳酸、磷酸盐,只溶钾、钠、铵。 说明,以上四句歌谣概括了8类相加在水中溶解与不溶的情况。 溶解性口诀三 钾钠铵硝皆可溶、盐酸盐不溶银亚汞; 硫酸盐不溶钡和铅、碳磷酸盐多不溶。 多数酸溶碱少溶、只有钾钠铵钡溶 溶解性口诀四 钾、钠、硝酸溶,(钾盐、钠盐和硝酸盐都溶于水。) 盐酸除银(亚)汞,(盐酸盐里除氯化银和氯化亚汞外都溶。) 再说硫酸盐,不容有钡、铅,(硫酸盐中不溶的是硫酸钡和硫酸铅。) 其余几类盐,(碳酸盐、亚硫酸盐、磷酸盐、硅酸盐和硫化物) 只溶钾、钠、铵,(只有相应的钾盐、钠盐和铵盐可溶) 最后说碱类,钾、钠、铵和钡。(氢氧化钾、氢氧化钠、氢氧化钡和氨水可溶)另有几种微溶物,可单独记住。

2018中考溶解度曲线的专题

2018年中考复习溶解度曲线的专题 中考溶解度曲线的常见题型: 1、根据溶解度曲线找出某一温度时,某物质的溶解度; 练习:t1时A 物质的溶解度为 。 2、 利用溶解度,求饱和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 练习:t1时A 物质的饱和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 t3时B 物质的饱和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 t3时A 物质的饱和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 3、根据溶解度曲线找出溶解度,结合溶解度的意义进行判断和计算 练习:t1 时,25g 水中加入20g 的A 物质,充分搅拌后,是否完全溶解,是否达到饱和,溶质 g,溶剂 g,溶液 g ,溶质质量分数为 。若A 物质完全溶解还至少需要加入 g 的水。 4、说出交点的具体意义;(某温度时,某物质与另一某物质的溶解度相同) 练习:交点M 的意义为: 。 可变形为:某温度时,某物质与另一某物质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 练习:请判断下列说法正误:t2时,A 物质与C 物质的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 ) t2时,A 物质与C 物质的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 ) (1)氯化钠与氯化铵溶解度相等的温度在 ℃ 之间。 (2)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氯化铵和氯化钠在某一温度时具有相同的溶解度x ,则x 的 取值范围是 g 。 (3) 由上表可推出氯化铵溶解度曲线的变化规律是 。 5、比较某一温度时不同物质的溶解度的大小;(注意要求是:由大至小或由小至大), 练习:t1时A 、B 、C 物质的溶解度由小至大为 。 t2时A 、B 、C 物质的溶解度由大至小为 。 t3时A 、B 、C 物质的溶解度由小至大为 。 可变形为:某一温度时,不同物质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 练习:t1时,A 、B 、C 的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 。 t2时,A 、B 、C 的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 。 t3时,A 、B 、C 的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 。 判断正误: t3时,A 、B 、C 的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A >B >C 。( ) 6、根据溶解度曲线说出不同物质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 练习:A 的不饱和溶液转化饱和溶液可采用哪些方法: 。 A 的饱和溶液转化不饱和溶液可采用哪些方法: 。 C 的不饱和溶液转化饱和溶液可采用哪些方法: 。 C 的饱和溶液转化不饱和溶液可采用哪些方法: 。 7、饱和溶液经过升温或降温引起溶解度变化导致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质质量分数的变化 (1)饱和溶液中不含末溶物质时,升温或降温的变化 练习:t1时A 的饱和溶液升高到t3,溶解度 ,溶液的中溶质的质量 ,溶剂的质量 ,溶液的质量 ,溶质的质量分数 ,(填变大或变小或不变);t1时C 的饱和溶液升高到t3,溶解度 ,溶液的中溶质的质量 ,溶剂的质量 ,溶液的质量 ,溶质的质量分数 ,(填变大或变小或不变)。 (2)饱和溶液中含末溶物质时,升温或降温的变化 练习:右图,t1时A 的饱和溶液中仍有末溶解的A ,C 的饱和 溶液中仍有末溶解的C ,均升温至t3:A 中溶解度 ,固体 溶液的中溶质的质量 ,溶剂的质量 ,溶液的质量 ,溶质的质量分数 ,(填变大或变小或不变);C 中溶解度 ,固体 溶液的中溶质的质量 ,溶剂的质量 ,溶液的质量 ,溶质的质量分数 ,(填变大或变小或不变)。 (3)比较析出结晶的多少 练习1:t3时,等质量的A 、B 、C 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其中析出晶体的是 ,没有析出晶体的是 。 练习2:t 3℃时,将A 、B 、C 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 1℃,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由小到大的顺序为 8、根据溶解度曲线说出不同物质的结晶方法: 蒸发溶剂结晶:适用所有溶液的结晶 冷却热饱和溶液(冷却结晶、降温结晶):只适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较大的物质从溶液中结晶。 练习:(1)氯化钠溶液中析出氯化钠晶体 。(2)硝酸钾溶液中析出硝酸钾晶体 。 *若溶液中有两种溶质。采用什么方法结晶,这要根据所得晶体的溶解度特点决定。 例如:(1)从混有少量氯化钠的硝酸钾溶液中得到硝酸钾。采用的方法是: 蒸发浓缩→降温结晶→过滤 (2)从混有少量硝酸钾的氯化钠溶液中得到氯化钠。采用的方法是: 蒸发结晶(不能蒸干)→趁热过滤 练习:1.现有操作步骤:①溶解;②过滤;③降温结晶;④加热浓缩。若A 固体中含有少量B ,则提纯A 的操作步骤是 .(填字母序号)

九年级化学--物质的溶解性练习(含答案)

九年级化学--物质的溶解性练习(含答案) 夯实基础 1.已知2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 g。此时,20 g水中最多能溶解氯化钠的质量为( ) A.36 g B.3.6 g C.7.2 g D.10 g 2.现有一杯20 ℃的硝酸钾不饱和溶液,能改变硝酸钾溶解度的操作是( ) A.加硝酸钾 B.充分搅拌 C.恒温蒸发水 D.升高温度 3.在粗盐的初步提纯实验中,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图K13-1 4.在粗盐提纯的实验操作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过滤时用到的仪器:烧杯、玻璃棒、铁架台、滤纸 B.蒸发操作结束后,将蒸发皿放在石棉网上 C.用药匙将蒸发皿中的白色固体直接转移到纸上 D.实验结束后所得到的白色固体为氯化钠 5.硝酸钾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数据如下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B.60 ℃时,饱和硝酸钾溶液中溶质与溶液的质量之比为11∶21 C.20 ℃时,10 g水中加入5 g硝酸钾充分溶解后再加入5 g水,前后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 D.将溶质质量分数为28%的硝酸钾溶液从60 ℃降温至20 ℃,没有晶体析出

6. 图K13-2 甲、乙的溶解度曲线如图K13-2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t 2 ℃时,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之比为2∶5 B.t 2℃时,乙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 1 ℃后,溶液仍饱和 C.t 1 ℃时,甲、乙两种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相等 D.甲、乙的饱和溶液分别从t 2℃降温到t 1 ℃,两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7.某盐化工厂生产的碳酸钠粗产品中含有少量的氯化钠。碳酸钠和氯化钠的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如图K13-3所示,请回答: 图K13-3 (1)t 1 ℃时碳酸钠与氯化钠中溶解度较大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t 1℃时碳酸钠溶液升温至t 2 ℃,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________(填“变大”“变 小”或“不变”)。 (3)除去碳酸钠中混有的少量氯化钠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 8.根据下表中氯化钠和硝酸钾部分溶解度数据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 Na(OH)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变小 NaCL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几乎不变KNO3等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几乎变大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可分为三类:(1)大部分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2)少数物质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3)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固体溶解度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是指在一定的温度下,某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用字母s表示,其单位是“g/100g水”。在未注明的情况下,通常溶解度指的是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例如:在20℃时,100g水里最多能溶36g氯化钠(这时溶液达到饱和状态),我们就说在20℃时,氯化钠在水里的溶解度是36g。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固体溶解度 外因 温度、压强(气体) 内因 溶质和溶剂本身的性质 可溶 大于等于1g小于10g 提示 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 定义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是指在一定的温度下,某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用字母s表示,其单位是"g/100g水"。在未注明的情况下,通常溶解度指的是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例如:在20℃时,100g水里最多能溶36g氯化钠(这时溶液达到饱和状态),我们就说在20℃时,氯化钠在水里的溶解度是36g。 【提示】如果不指明溶剂,通常所说的溶解度是指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另外,溶解度不同于溶解速度。搅拌、振荡、粉碎颗粒等增大的是溶解速度,但不能增大溶解度。溶解度也不同于溶解的质量,溶剂的质量增加,能溶解度溶质质量也增加,但溶解度不会改变。 简介指固体物质在100g溶剂内达到饱和状态时溶解度质量。 物质的溶解性 溶解性溶解度(20℃) 易溶大于等于10g 可溶大于等于1g小于10g 微溶大于等于0.01g小于1g 难(不)溶不溶小于0.01g 影响物质溶解度的因素?内因:溶质和溶剂本身的性质。 外因:温度、压强(气体)。 主要影响固体的溶解度是温度。对于大多数固体,温度越高,固体的溶解度越大。教学目标:

溶解度及溶解度曲线专项突破(版习题)(最新整理)

D. 50 ℃时,a物质的溶解度为50 g 4. (2019孝感)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第4题图 A. t1℃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B. t2℃时,乙的饱和溶液升温或降温均会析出晶体 C. 乙溶液从t3℃降温到t1℃,乙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分数会发生改变 D. t3℃时,50 g水中加入40 g的甲物质充分溶解可得到90 g甲的饱和溶液 5. (2019无锡)根据如图所示的溶解度曲线,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第5题图 A. 50 ℃时,分别将等质量的硝酸钾和氯化铵溶于适量的水恰好配成饱和溶液,所得溶液的质量前者比后者大 B. 60 ℃时,把40 g硝酸钾和40 g氯化钾分别加入到50 g水中,充分搅拌,降温至10℃,剩余晶体的质量氯化钾多 C. 70 ℃时,50 g硝酸钠饱和溶液与100 g硝酸钾饱和溶液中所含溶剂质量之比为1∶2 D. 80 ℃时,向100 g氯化钾饱和溶液中加入150 g硝酸钠,充分搅拌后,最终得到250 g溶液 6. 如图所示,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第6题图 (1)温度为t2℃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从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 (2)在t3℃时,75 g水最多能溶解乙物质____g。 (3)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由t1℃升温到t3℃时,一定有晶体析出的是______,且甲溶液的质量分数为______。 (4)甲中含有少量的乙,若要提纯甲可使用______________方法。可使甲的不饱

和溶液一定变饱和溶液的方法________(填一种即可)。 7. (2019淮安)如图所示是四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第7题图 (1)在60 ℃时,四种物质中溶解度最大的是____。 (2)将40 ℃时氯化钾的不饱和溶液,保持溶液温度不变,制成饱和溶液,可行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举1例)。 (3)在t℃时,将30 g氯化铵加入50 g水中,充分溶解,所得溶液质量分数为____(精确到0.1%)。 (4)向饱和食盐水中加入足量的碳酸氢铵固体,会有溶解度较小的碳酸氢钠晶体析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NaCl+NH4HCO3=== NaHCO3↓+NH4Cl,请根据以上信息和图中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简述以硫酸铵固体为原料制取较纯硫酸钾晶体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向3 综合型 8. (2019重庆A)两个烧杯中分别盛装X、Y的饱和溶液,两支试管中分别装有NaOH和NH4NO3固体,向两支试管中分别滴加适量水,现象如图1所示,结合图2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第8题图 A. Y的溶解度曲线为b曲线 B. 降温可使X的饱和溶液变浑浊 C. X的饱和溶液从t2℃降温到t1℃,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大 D. t3℃时,X、Y的饱和溶液质量相等,则溶剂质量X>Y 9. (2019枣庄)图表法是一种常用的数据处理方法。结合所给图表回答下列问题: 氢氧化钠、碳酸钠分别在水、酒精中的 溶解度如下表所示

溶解度曲线专项练习

溶解度曲线专项练习 1.(2014?昆明)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10℃时,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 B.甲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比乙大 C.20℃时,将25g甲加入50g水中,可形成75g溶液 D.将30℃时甲的饱和溶液降温至10℃,有晶体析出 2.(2015?昆明)某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40℃和85℃时,该物质的溶解度均为40g B.该物质在60℃时的溶解度比40℃时的溶解度大 C.40℃时该物质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40% D.将85℃时该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60℃,此过程中不会析出晶体 3.(2016?昆明)甲物质的溶解度(S)随温度(t)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20℃时,甲易溶于水 B.60℃时,甲的溶解度约为0.6 C.将80℃时甲的溶液降温至40℃,一定析出甲晶体 D.90℃时,在50g水中加入0.7g甲,充分搅拌后得到饱和溶液

4.(2017?昆明)如图是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t2℃时,甲的溶解度为50 B.甲、乙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C.将甲溶液从t2℃降温至t1℃,一定有晶体析出 D.t1℃时,甲、乙两种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5.如图是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B.t2℃时,把30g甲溶解到50g水中,得到80g的饱和溶液 C.分别将t2℃时甲、乙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D.t1℃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6.右图为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据图判断下列叙述中不正确 ...的是() A.t1℃时,B物质的溶解度为40g B.t2℃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A﹥B﹥C C.要将C的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可以采取降温的方法 D.要使A从其浓溶液中析出,可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法 7.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30 ℃时,50 g水可以溶解25 g甲物质 B.升温能使甲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C.20 ℃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同 D.30 ℃时,乙物质的溶解度比甲物质的溶解度大 8.右图是KNO3和NaCl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NaCl的溶解度不受温度的影响 B.t1℃时,100gKNO3饱和溶液中含有20gKNO3 C.t2℃时,NaCl饱和溶液与KNO3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不一定相等 D.温度高于t2℃时,KNO3的溶解度大于NaCl的溶解度

高中化学常用物质溶解性表及沉淀颜色

高中化学常用物质溶解性表及沉淀颜色 Fe2O3+3H2SO4= Fe2(SO4)3+3H2O 铁锈溶解溶液呈黄色铁器除锈 AI2O3+3H2SO4= AI2(SO4)3+3H2O 白色固体溶解 CuO+H2SO4=CuSO4+H2O 黑色固体溶解溶液呈蓝色 ZnO+H2SO4=Z nSO4+H2O 白色固体溶解 MgO+H2SO4=MgSO4+H2O 白色固体溶解 2NaOH+H2SO4=Na2SO4+2H2O Cu(OH)2+H2SO4=CuSO4+2H2O 蓝色固体溶解 Ca(OH)2+H2SO4=CaSO4+2H2O Mg(OH)2+H2SO4=MgSO4+2H2O 白色固体溶解 2AI(OH)3+3H2SO4=AI2(SO4)3+3H2O 白色固体溶解 2Fe(OH)3+3H2SO4=Fe2(SO4)3+3H2O 红褐色沉淀溶解溶液呈黄色 Ba(OH)2+ H2SO4=BaSO4+2H2O 生成白色沉淀不溶解于稀硝酸 检验 SO42的原理 BaCI2+ H2SO4=BaSO4+2HCI 生成白色沉淀不溶解于稀硝酸检验SO42 的原理 Ba(NO3)2+H2SO4=BaSO4+2HNO3 生成白色沉淀不溶解于稀硝酸 检验 SO42的原理 Na2O+2HNO3=2NaNO3+H2O CuO+2HNO3=Cu(NO3)2+H2O ZnO+2HNO3=Z n(NO3)2+ H2O MgO+2HNO3=Mg(NO3)2+ H2O CaO+2HNO3=Ca(NO3)2+ H2O NaOH+HNO3=NaNO3+ H2O Cu(OH)2+2HNO3=Cu(NO3)2+2H2O Mg(OH)2+2HNO3=Mg(NO3)2+2H2O AI(OH)3+3HNO3=AI(NO3)3+3H2O Ca(OH)2+2HNO3=Ca(NO3)2+2H2O Fe(OH)3+3HNO3=Fe(NO3)3+3H2O 3NaOH + H3PO4=3H2O + Na3PO4 白色固体溶解 黑色固体溶解溶液呈蓝色 白色固体溶解 白色固体溶解 白色固体溶解 蓝色固体溶解 白色固体溶解 白色固体溶解 红褐色沉淀溶解溶液呈黄色

溶解度曲线专项训练(精练版)

溶解度曲线专项训练(必考,2~7分) (限时:45分钟分值:39分) 考向1 一条曲线 1.(2017泸州)溴酸银(AgBrO3)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第1题图 A. 升高温度溴酸银的溶解度增大 B. 40 ℃时溴酸银易溶于水 C. 90 ℃时溴酸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小于% D. 溴酸银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从溶液中析出 2. (2017北京改编)依据实验和溶解度曲线回答。25 ℃时,向下列4只盛有100 g水的烧

杯中,分别加入不同质量的KCl固体,充分溶解。 第2题图 (1)①中溶液的质量为________g。 (2)上述溶液为饱和溶液的是________(填序号)。 (3)能将不饱和KCl溶液变为饱和KCl溶液的方法是________。

A. 升高温度 B. 加水 C. 加KCl固体 D. 倒出部分溶液 (4)④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约为________。 考向2 两条曲线 3.(2017连云港)如图是甲、乙固体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第3题图 A. 图中P点所表示的溶液是t3℃时甲的饱和溶液 B. 可用t1℃时20%的甲溶液配制10%的甲溶液 C. 若甲中含有少量乙,可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甲 D. 分别将t3℃等质量的甲、乙饱和溶液降温至t2℃,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相等 4. (2017重庆A改编)两个烧杯中分别盛装X、Y的饱和溶液,两支试管中分别装有NaOH

和NH4NO3固体,向两支试管中分别滴加适量水,现象如图一所示,结合图二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第4题图 A. Y的溶解度曲线为a曲线 B. 降温可使X的饱和溶液变浑浊 C. X的饱和溶液从t2℃降温到t1℃,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大 D. t3℃时,若X、Y的饱和溶液质量相等,则溶剂质量X____Y(填“>”、“<”或“=”) 5. (2017兰州)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请回答问题: (1)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为甲________乙(填“<”、“>”或“=”)。

固体的溶解度及溶解度曲线

固体的溶解度及溶解度曲线 (2005)5.许多同学喜欢吃家庭腌制的小菜,腌制小菜的一般方法是:将食盐、香料等一起放入水中煮制得浓盐水,盐水冷却后放入洗净待腌制的鲜菜,腌制过程中还要不断打开缸盖晒缸并及时补充食盐,一段时间后,即得成品小菜。若室温时食盐的溶解度为36 g。关于小菜腌制过程中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煮制浓盐水时,10 kg水最多可得到浓盐水13.6 kg B.腌菜的过程中,原来的浓盐水会逐渐变稀 C.晒缸的目的一是防止腌菜腐败变质,二是促使水分蒸发以保持盐水的浓度 D.补充食盐的目的是保持盐水的浓度,以利于食盐往蔬菜中渗透(2006)4.(3分)氯化钠和硝酸钾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0~100 ①若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此时所对应的温度范围在 之间; ②20℃时,氯化钠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硝酸钾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填“>”、“<”或“=”); ③某同学欲从含有少量氯化钠的硝酸钾中分离出硝酸钾,他应采取的方法是 。 (2007)16.右图是A、B两物质的溶解度曲 线,分别得到的下列信息中,正确的是 A.图中阴影部分表明A、B两溶液都是饱和 溶液 B.t1℃时,A、B两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相等 C. t2℃时,B物质的溶解度大于t1℃时A物 质的溶解度 D. t2℃时,等质量的A、B两饱和溶液降温到t1℃时析出溶质的质量相同

(2008)4.(4分)右图是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曲 线。请分析曲线中A、B两种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 情况后,回答下面问题: (1)我们一般将20℃时溶解度大于l0g的物质称为 易溶物质,小于l0g的物质称为可溶物质。那么,B物质 应属于; (2)比较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看出A、 B两物质溶解性的共同点是; (3)有同学认为“同一温度时,可配得质量分数相同的A、B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你的观点是,理由是 (2009)(2)(5分)控制变量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之一。小华同学实验中发现:把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放入同样一杯水中,有的溶解快,有的溶解多,有的溶解又快又多。是哪些因素影响着物质溶解的快慢与多少呢? 请你参考下表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关系,以硝酸钾为 影响因素: ②实施方案: ③通过实验得出。实验中,控制不变的因素是。(2010)17.室温下,称取氯化钠和碳酸钠各30g放入同一烧杯中,加入lOOg水充分搅拌后静置,得到二者的混合溶液。请参照氯化钠、碳酸钠两物质的溶解度表判断,以下结论不正确的是 A.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大于碳酸钠的溶解度 B.20℃时,未溶解固体是氯化钠和碳酸钠的混合物 C.30℃时,溶液中氯化钠和碳酸钠的质量分数相同 D.30℃时,溶液为氯化钠和碳酸钠的不饱和溶液

初中化学中常见物质的溶解性情况

初中化学中常见物质的溶解性情况 单质 1、【金属单质 ....】:所有金属几乎难溶于水(但一些金属由于很活泼,在常温下能够和水发生反应:例如K、Ca、Na等)。 2、【非金属单质 .....】:①(固态)C、S、P等难溶于水; ②(气态) N2、H2 等难溶于水,O2 不易溶于水。 化合物 1、【酸的溶解性 .....】 【大部分酸及酸性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能溶于水,(酸性氧化物+水→酸)大部分碱性氧化物(金属氧化物)不溶于水,能溶的有:氧化钡、氧化钾、氧化钙、氧化钠(碱性氧化物+水→碱)】。 2、【碱的溶解性 .....】 ▲溶于水的碱有:氢氧化钡、氢氧化钾、氢氧化钠和氨水。▲其他的碱大部分不溶于水:难溶性碱中Fe(OH)3是红褐色沉淀,Cu(OH)2是蓝色沉淀,其他难溶性碱为白色(包括Fe(OH)2)。 ▲其中AgOH 为白色固体,属于碱,常温下AgOH极不稳

定,易分解为棕褐色难溶于水的氧化银固体.低温下可制得氢氧化银在水中的白色沉淀,Ca(OH)2为微溶于水的白色固体。 3、【盐的溶解性 .....】 ★含有钾、钠、硝酸根、铵根的物质都溶于水; ★含Cl- 的化合物只有AgCl不溶于水,其他都溶于水;★含SO42-的化合物只有BaSO4不溶于水,Ag2SO4、CaSO4微溶于水, 其他都溶于水; ★含CO32-的物质只有K2CO3、Na2CO3、(NH4)2CO3溶于水,其他绝大部分不溶于水,一些微溶于水或者遇到水发生水解。注意:【沉淀物中AgCl和BaSO4不溶于稀硝酸,其他沉淀物能溶于酸。如:Mg(OH)2、CaCO3、BaCO3、Ag2 CO3等】 4、【氧化物的溶解性 .......】 ▲金属氧化物一般都不溶解,例如:CuO, Fe2O3, Fe3O4 ,MgO, Al2O3 ,MnO2等, 其中CaO能与水反应。 ▲非金属氧化物:①难溶于水,例如:CO、NO等。 ②可溶于水,例如:CO2(其中CO2 溶于水后又能与水反应)。 ③易溶于水:例如:SO2、NO2等。 5、【其他 ......】 ..物质的溶解性 ▲①难溶于水:CH4 ;②易溶于水: HCl、NH3 (其中NH3溶于水后又能与水反应)、葡萄糖、蔗糖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