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沈坤荣《宏观经济学教程》(第2版)笔记(5第五章 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

沈坤荣《宏观经济学教程》(第2版)笔记(5第五章 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

沈坤荣《宏观经济学教程》(第2版)笔记(5第五章 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
沈坤荣《宏观经济学教程》(第2版)笔记(5第五章 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

沈坤荣《宏观经济学教程》(第2版)

第五章 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

复习笔记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总需求曲线

1.IS LM -模型与总需求曲线

(1)有效需求

在收入—支出分析中,只有当总支出曲线与45°线相交时所对应的计划总需求才是稳定的总需求。因此,与总产出一致的总需求被称为有效需求。如图5-1所示,有效需求为0AD 。

图5-1 有效需求

(2)利用IS LM -模型推导总需求曲线

IS 曲线描述了产品市场均衡时利率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其函数表达式为:

11A b Y r a a

=--- LM 曲线描述了产出与货币市场均衡利率之间的关系,其函数表达式为:

1k M r Y h h P ??=- ???

在上式中,价格水平通过影响实际货币余额的供给(M P )而影响LM 曲线,使LM 曲线发生平移。在IS 曲线不受影响的情况下,LM 曲线平移的结果是导致均衡产出即有效需求改变。

如图5-2所示,价格水平从1P 下降到2P ,在名义货币供给

M 不变的情况下,这将导致实际货币余额的供给增加。根据LM 曲线的函数表达式,这将导致一定的产出水平对应于更小的均衡利率水平,LM 曲线因此向右平移。LM 曲线右移的结果是导致均衡产出即有效需求增加,图(b )的总需求曲线归纳了价格水平下降对有效需求带来的影响。

图5-2 总需求曲线的推导

2.总需求曲线的平移

除价格水平外,其他导致IS 曲线或LM 曲线发生改变的因素都能使总需求曲线发生平移。

(1)财政政策与总需求曲线的平移

图5-3(a )图中,当价格水平固定为1P 时(从而

LM 曲线固定),扩张性财政政策使IS 曲线右移,均衡产出增加。对应于(b )图,在价格水平为1P 时,总需求从1Y 增大到2Y ,即总需求曲线向右平移。

图5-3 扩张性财政政策导致总需求曲线右移

(2)货币政策与总需求曲线的平移

如图5-4所示,在任何一个既定的价格水平下,名义货币供给量(M )的增加使实际货币余额的供给(M P )增加,这将导致均衡利率下降,从而LM 曲线向右平移。在IS 曲线不变的情况下,LM 曲线右移导致均衡产出从1Y 增大到2Y ,表现为总需求曲线向右平移。

图5-4 扩张性货币政策导致总需求曲线右移

(3)预期改变与总需求曲线的平移

如图5-5所示,如果企业预期未来的经济形势会变得更好,企业则倾向于增加当前的投资支出,以扩大生产规模,导致IS曲线右移,从而使总需求曲线右移。同样,对未来坏的预期则使总需求曲线向左平移。

图5-5 预期与总需求曲线的平移

二、总供给曲线

1.宏观经济学的时间范围

总供给曲线(AS)描述了整体企业对产品与服务的供给量与一般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由于在不同的时间范围内价格的灵活程度不同,因此对应的总供给曲线的特征也有所区别。

(1)短期

短期的各种价格都是黏性的,即价格会针对市场供求的变化逐步(缓慢地)进行调整。这意味着资本、劳动等生产要素不一定能够得到最为有效的配置(要素市场不出清)。短期框架中的一个极端形式是价格具有刚性,即价格完全固定。

(2)长期

长期框架中通常假设价格具有完全的伸缩性,而且不考虑价格调整的时滞。这意味着长期中的各个市场均能够保持出清,从而资源能够得以充分利用。长期性假设是古典模型的基本假设。另外,在长期的框架中,往往将资本、劳动和技术视为既定的。

(3)超长期

超长期在一个可以延续几十年或更长的时期,不仅价格具有伸缩性,资本、劳动、技术等要素也会发生改变。

2.长期总供给曲线(LAS)

(1)长期总供给曲线的特征

①长期总供给曲线的形状

长期中的价格具有伸缩性,并且要素的数量视为既定。产出(供给)总能够维持于充分就业产出水平(潜在GDP )。即在古典模型中,产出并不取决于物价水平。因此,长期总供给曲线(LAS )可以写成如下形式:

(),LAS F K L Y ==

图5-6以价格为纵轴,描绘了长期总供给曲线的形状。长期总供给不受价格水平的影响,始终处于充分就业产出水平。

图5-6 长期总供给曲线

②长期总供给曲线的推导

长期总供给曲线的图形推导,如图5-7所示。假设在劳动市场上起初的名义工资为1W ,价格水平为1P ,实际工资11/W P 是劳动市场的出清价格。现在假设价格水平上升从1P 上升至2P ,在名义工资不变的情况下,价格水平的上升会使实际工资下降,从而劳动需求超过劳

动供给。然而,实际工资的下降仅仅是暂时的。根据古典主义的假定,面对较高的价格,工人必然要求名义工资作出相应的调整,以维持实际工资不变。名义工资会上升到2W ,使得2211//W P W P =。

图5-7 长期总供给曲线的推导

由于实际工资并不发生改变,因此价格水平的变化对劳动市场不会造成影响:就业量仍然为L *,产出仍然处于充分就业产出水平Y *。根据上面的讨论,价格水平与总供给的关系

在图(c )中得到反映,得到长期总供给曲线。

(2)长期总供给曲线的平移

在一个更长的时间范围内,劳动、资本或技术会发生改变,从而潜在GDP 本身发生变化,这表现为长期总供给曲线发生平移。如图5-8所示。

图5-8 长期总供给曲线的平移

①劳动量的改变。劳动供给增加(劳动供给曲线向右平移),社会的充分就业量必然增加。对应于总量生产函数,这使得潜在GDP 增加。

劳动量增加实际上可以通过两种途径实现:a .就业的劳动力人数的增加;b .不变数量劳动力工作效率的提高,即在相同工作时间中提供了更多的劳动成果。

②资本量的改变。资本量的增加会使总量生产函数向上平移,使一定的就业量所对应的产出水平发生改变。在现代意义上,资本不仅包括可以直接用货币计量的物质资本,还包括人力资本。

③技术进步。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技术进步成为产出增长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技术进步对GDP 发生作用所需时期的长短取决于技术体系中从科研到生产的转化速率。 在超长期,当资本、劳动、技术等要素发生改变时,充分就业产出水平本身发生变化,从而长期总供给曲线发生平移。

3.短期总供给曲线(SAS )

(1)短期总供给曲线的特征

短期总供给曲线(SAS )具有正斜率,表明随着价格水平的上涨,对产品与服务的总供给增大,如图5-9所示。

图5-9 短期总供给曲线

①黏性工资模型

黏性工资模型认为,短期总供给曲线具有正斜率是因为名义工资在短期具有黏性——名义工资往往由工人与企业签订的长期合约所确定。

根据预期,工人和企业将名义工资设定为e e W P w =?。因此,如果未来的真实价格水平

为P ,那么未来真实的实际工资水平将会是:e e W P w w P P

==?。

上式表明,未预期到的价格水平的变化会使真实的实际工资水平与目标实际工资水平发生偏离。真实的实际工资高于目标实际工资,意味着劳动需求下降,从而导致就业量下降,就业量下降的结果会导致总供给减少。如图5-10所示。

图5-10 短期中的劳动市场过程

②短期总供给曲线函数式

()e SAS Y P P α=+-

其中,()e P P -为实际价格水平对预期价格水平的偏离,Y 为充分就业产出水平。 公式表明,当预期价格水平及充分就业产出水平固定时,短期总供给与价格水平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

③短期总供给曲线与长期总供给曲线两者之间的关系

当价格等于预期价格水平时,短期总供给曲线与长期总供给曲线相交。如图5-11所示。

图5-11 短期总供给曲线与长期总供给曲线

(2)短期总供给曲线的平移 从短期总供给曲线的表达式()e SAS Y P P α=+-中可以看出,预期价格水平(P )及充分就业产出水平(Y )的变化都会使短期总供给曲线发生平移。

①预期价格水平的变化

预期价格水平(e P )上升,一定的价格水平(P )所对应的短期总供给就会减少,即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左平移。

②充分就业产出水平的变化

如果充分就业产出水平增加,那么一定的价格水平(P )所对应的短期总供给就会增加,这表现为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平移。

由于充分就业产出水平即潜在GDP 主要受到劳动、资本及技术水平的影响。因此,当劳动、资本或技术的改变使充分就业产出水平发生改变时,也会使短期总供给曲线发生平移。

三、透视实际GDP 的波动

1.宏观经济均衡

(1)长期宏观经济均衡与短期宏观经济均衡

①长期宏观经济均衡

当总需求曲线与长期总供给曲线相交时,此时的均衡被称为长期宏观经济均衡。如图5-12所示,对应于不同的总需求曲线,A 点、2E 点及B 点都是长期均衡点。在长期中,物

价水平有可能随着总需求曲线位置的改变而发生改变,但均衡总产出却始终维持于充分就业产出水平。

图5-12 长期宏观经济均衡及短期宏观经济均衡

②短期宏观经济均衡

总需求曲线与短期总供给曲线的交点被称为短期宏观经济均衡。短期中的均衡产出有可能低于、等于或高于充分就业水平(潜在GDP ),分别称为就业不足均衡(1E )、充分就业均衡(2E )和过度就业均衡(3E )。

(2)短期均衡与长期均衡的关系

就业不足均衡(1E )及过度就业均衡(3E )只是在短期中才能够存在的现象,在长期,

经济必然会调整到充分就业均衡。

①就业不足均衡的长期调整过程

如图5-13所示,在就业不足均衡点(1E ),均衡价格(1P )高于长期均衡价格(4P )。由于长期均衡价格代表了长期中的价格变化趋势,当短期均衡价格高于长期均衡价格时,工人和企业预期未来的价格水平将会下降,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平移。直到短期总供给曲线平移到与总需求曲线的交点正好与长期均衡点吻合,这时预期价格的调整才会结束,短期总供给曲线最终将会右移到2SAS 的位置。此时,短期总供给曲线与总需求曲线的交点就是长期

总供给曲线与总需求曲线的交点。

图5-13 就业不足均衡(短期均衡)的长期调整过程

②过度就业均衡的长期调整过程

当短期中的均衡为过度就业均衡时,短期均衡价格低于长期均衡价格,此时工人和企业预期未来的价格水平将会提高,由此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左平移,直到与总需求曲线相交于长期均衡点处为止。如图5-14所示。

图5-14 过度就业均衡(短期均衡)的长期调整过程

2.实际GDP 的波动

短期中的总产出与潜在GDP 有可能发生偏离,即发生实际GDP 的波动。引发实际GDP 波动的因素可以归纳为来自总需求方面的冲击及来自总供给方面的冲击。

(1)总需求冲击

总需求冲击指的是因总需求曲线的移动而导致实际GDP 与潜在GDP 发生偏离的状况。假设经济处于长期均衡状态,短期均衡点与长期均衡点都是C 点,如图5-15所示。

图5-15 总需求的冲击与经济波动

总需求的扩张使总需求曲线从1AD 右移到2AD ,与1SAS 交于()12,A Y P 点。由于此时的短

期均衡价格(2P )低于新的长期均衡价格(3P ),工人和企业会提高自己的价格预期,于是

使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左平移,从1SAS 移到2SAS 。因此,总需求扩张的结果是导致短期中的

价格与产量上升,从长期来看,总需求扩张只能带来唯一的结果:价格水平上升。

(2)总供给冲击

总供给冲击是指因总供给曲线的移动而带来的产出波动过程,如图5-16所示。

图5-16 总供给的冲击与经济波动

由于外来冲击,短期总供给曲线从1SAS 向左移动到2SAS 。由于短期总供给曲线左移,

此时短期中的价格将会上涨,而实际GDP 将会减少,这种现象也被称为“滞胀”。

3.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AD AS -模型分析

在AD AS -模型中,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稳定经济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对总需求AD 的影响上,而其对于总供给的影响通常是“不自觉”的。

(1)财政政策

就政策工具而言,财政政策可以分为两大类:自动稳定器和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又称为自主性财政政策)。

①自动稳定器

自动稳定器又称内在稳定器,指财政政策系统本身存在一种机制,可以在经济繁荣时抑制过热,在衰退时减轻萧条,从而减弱国民经济的冲击。

②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是政策的制定者根据对经济形势的观察,提前对经济运行趋势进行判断,及时采取政策行动,抹平经济波动,实现经济稳定发展或增长。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可以分为两类: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它们是政府主动改变税收和政府支出的一些政策。

a .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影响

假设经济初始时运行于就业不足均衡状态(点1E ),实际GDP 低于潜在GDP 。由于经济

运行于就业不足均衡,此时的资源处于闲置状态。为到达充分就业产出水平,政府可以通过扩张性财政政策使总需求曲线向右平移。如果政府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时机准确,使总需求曲线适时地右移到2AD 的位置,那么此时总需求曲线与短期总供给曲线的交点将会是充分

就业均衡点2E 。如图5-17所示。

图5-17 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效应

b .紧缩性财政政策的影响

假设经济处于过度就业均衡状态,实际GDP 大于潜在GDP ,经济“过热”。为平稳经济运行,政府紧缩性财政政策将使AD 曲线向左平移。如果政府的紧缩性财政政策恰好使总需求曲线左移至2AD 的位置,则此时的短期均衡点2E 即为充分就业均衡点。如图5-18所示。

图5-18 紧缩性财政政策的效应

(2)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是用于平稳经济波动的另一类政策工具,货币政策的实施会导致总需求曲线发生平移,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实施会造成AD 曲线向左平移。

为了防止通货膨胀,中央银行实施紧缩性货币政策,减少经济中的基础货币量,这将会导致AD 曲线向左平移,从而均衡价格和均衡产出下降。如果时机和调整幅度得当,将使经济处于长期宏观经济均衡(*Y )处。如图5-19所示。

图5-19 紧缩性货币政策的效应

在经济过热时,紧缩性的货币政策能够使实际GDP 和价格水平都出现下降;而在经济衰退时,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则可使总需求增加,从而AD 曲线向右上方移动,实际GDP 和价格水平都上升。

(3)货币政策相较于财政政策的优缺点

①优势

在制定政策造成的时间延迟上相对较短,货币政策的出台没有冗长的决策时滞,也不需要向财政政策那样需要取得广泛的社会认可。

②局限性

a.制定政策幅度的困难。估计潜在GDP和进行经济预测是一项艰难、关键并且难以精确的工作。一旦估计失误,则可能加大经济的波动。

b.货币政策对经济体系的影响不像财政政策那样直接。它对总需求变动的影响还依赖于私人部门对利率的敏感性、对未来收益率的预期,甚至是个人的心理偏好。

以上内容为跨考网整理的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答案解析的一部分,限于篇幅原因,如果同学还想获得更多经济学课后习题资料,可以关注微信公众平台索要经济学考研资料,你想要的资料都在这儿→jjxkyzs。想了解经济学考研高分的秘密吗?请点击>>>:经济学考研解题技巧

跨考经济学考研辅导提醒您:成功的原因千千万,失败的原因就那么几个,加入我们的经济学考研交流群,考研经验交流,规避风险,锁定名校一次进!

第十二章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综合练习题参考答案

第十二章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综合练习题参考答案 中央电大财经部刘臣2007年04月20日 一、名词解释题 1.总需求一般是指全社会在一定时间内,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 2.总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3.总供给一般是指全社会在一定时间内的总产出或总产量。 4.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先平行于横轴,后向右上方倾斜,最后垂直于横轴的曲线。 5.总供给—总需求模型是指把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放在一个坐标图上,用以解释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决定模型。 二、单项选择题 1.A 2.D 3.B 4.D 5.A 6.B 7.D 8.B 9.D 10.B 11.C 12.A 13.C 14.A 15.B 三、多项选择题 1.BCD 2.ABCD 3.ABCD 4.ABCDE 5.AC 6.CE 7.BCDE 8.BD 9.ACE 10.A C 四、判断分析题 1.×2.√3.√4.√5.×6.×7.√8.√9.√10.√ 五、计算题 1.假定总供给曲线为AS=700,总需求曲线为AD=800-40P。 试求:均衡国民收入和均衡价格。 解:已知:AS=700 AD=800-40P 求均衡国民收入和均衡价格的公式为:AD=AS 700=800-40P P=2.5

Y=800-40×2.5=700 答:略 2.总供给函数为AS=2 300+400P,总需求函数为AD=2 000+4 500/P。试求: (1)均衡收入与均衡价格; (2)总需求上升10%的均衡收入与均衡价格。 解:已知:AS=2 300+400P,AD=2 000+4 500/P 求均衡国民收入和均衡价格的公式为:AD=AS 2 300+400P=2 000+4 500/P 4P+3P-45=0 根据:一元二次方程计算公式 P=3 Y=2300+400×3=3500 Y=2000+4500/3=3500 又已知:总需求上升10% 则:AD=2200+4950/P 2300+400P=2200+4950/P 2300P+400P2=2200P+4950 400P2+100P–4950=0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习题=答案

第十七章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1. 总需求曲线的理论来源是什么为什么在IS—LM模型中,由P(价格)自由变动,即 可得到总需求曲线 解答:(1)总需求是经济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这一需求总量通常以产出水平 来表示。一个经济社会的总需求包括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购买和国外需求。总需求 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价格水平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在宏观经济学中,为了说明价格 水平对总需求量的影响,引入了总需求曲线的概念,即总需求量与价格水平之间关系的几 何表示。在凯恩斯主义的总需求理论中,总需求曲线的理论来源主要由产品市场均衡理论 和货币市场均衡理论来反映。 (2)在IS—LM模型中,一般价格水平被假定为一个常数(参数)。在价格水平固定不变 且货币供给为已知的情况下,IS曲线和LM曲线的交点决定均衡的收入(产量)水平。现用 图17—1来说明怎样根据IS—LM图形来推导总需求曲线。 图17—1分上下两个部分。上图为IS—LM图。下图表示价格水平和需求总量之间的关 系,即总需求曲线。当价格P的数值为P1时,此时的LM曲线LM(P1)与IS曲线相交于E1点, E 点所表示的国民收入和利率分别为y1和r1。将P1和y1标在下图中便得到总需求曲线上的1 一点D1。 现在假设P由P1下降到P2。由于P的下降,LM曲线移动到LM(P2)的位置,它与IS曲 线的交点为E2点。E2点所表示的国民收入和利率分别为y2和r2。对应于上图中的点E2,又 可在下图中找到D2点。按照同样的程序,随着P的变化,LM曲线和IS曲线可以有许多交 点,每一个交点都代表着一个特定的y和P。于是就有许多P与y的组合,从而构成了下 图中一系列的点。把这些点连在一起所得到的曲线AD便是总需求曲线。

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练习题

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练习题 一、单选题 1、总需求函数表示的是()。 A、总需求量与价格水平之间的对应关系 B、总需求量与利率水平之间的对应关系 C、总需求量与投资水平之间的对应关系 D、总需求量与收入水平之间的对应关系 2、经济中的总供给曲线描述的是()。 A、总供给量与总收入之间的关系 B、总供给量与价格总水平之间的关系 C、总供给量与利率水平之间的关系 D、总供给量与投资之间的关系 3、长期总供给曲线表示()。 A、经济中处于充分就业状态的产出水平 B、经济中的资源还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C、在价格不变时,总供给可以无限增加 D、价格总水平提高,产出水平增加 4、在短期,总供给曲线具有正斜率,那么增加政府购买会使()。 A、价格水平上升,实际产出增加 B、价格水平上升,但不影响实际产出 C、实际产出增加,但不影响价格水平 D、名义和实际工资都上升 5、在短期,总需求与总供给均衡时,均衡的产出量()潜在产出量。 A、高于 B、等于 C、低于 D、以上情况都有可能 6、长期总需求与总供给均衡时,均衡的产出量()潜在产出量。 A、高于 B、等于 C、低于 D、以上情况都有可能 7、已知经济中的消费函数C=150+0.5Y,投资函数I=500-1 000r,G=250; Md=(0.5Y-2 000r)P,Ms=1 500。 (1)推导总需求函数,并指出P=1和P=2时总产出水平各为多少? (2)假设G=400,总需求函数如何变化? (3)如果名义货币供给Ms=3 000,对总需求函数有何影响? 8、假设总需求函数为Y=4 500-1 500P。总供给函数为Y=1 500+500P。 (1)求解均衡状态下的价格水平和产出水平。 (2)如果总供给函数为Y=1 000+500P,则均衡状态如何变化? (3)如果总需求函数变为Y=5 000-1 500P,将如何影响均衡状态? 1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习题

第六章总需求总供给模型习题 一、名词解释 总需求曲线宏观生产函数长期总供给曲线总供给函数总需求函数凯恩斯的AS-AD模型古典的AS-AD模型二、判断题(F,T) 1.当价格水平发生变动时,IS曲线和LM曲线的位置相应移动。() 2.现代凯恩斯主义的总需求曲线可由费雪方程推出。() 3.名义货币供给不变时,价格水平的变动将引起总需求的变动。() 4.由IS-LM模型推出的总需求曲线一定向右下方倾斜。() 5.IS曲线的利率弹性越大,AD曲线越陡峭。() 6.货币乘数越大,AD曲线越平坦。() 7.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越大,AD倾斜越陡峭。() 8.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越大,AD曲线越平坦。() 9.当IS-LM模型出现古典理论的极端情况时,AD曲线为一垂线。() 10.当IS-LM模型出现凯恩斯主义的极端情况时,AD曲线为一垂线。() 11.财政政策通过对LM曲线位置的影响而影响AD曲线。() 12.货币政策通过对IS曲线位置的影响而影响AD曲线。() 13.当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时,对应每一价格水平的总需求水平都有提高。() 14.名义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将引起总需求曲线同比例的移动。() 15.总供给曲线同时反映了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的状态。() 16.当产出水平达到充分就业的产出水平时,意味着全部可用的生产资源均已得到充分利用。()17.当劳动的边际产品一定时,劳动需求是实际工资的减函数。() 18.劳动需求曲线由均衡的实际工资水平和就业水平所决定.的点组成。() 19.根据新古典总供给模型,劳动需求曲线和劳动供给曲线的交点处既不存在失业,也不存在工作岗位的闲置。() 20.短期总供给曲线即古典理论的总供给曲线。() 21.新古典理论和凯恩斯主义均认为就业量决定产量。() 22.垂直的总供给曲线意味着长期而言经济能达到充分就业状态。() 23.长期总供给曲线即潜在产量线。() 24.在短期生产函数中,由于时间与其他因素的限制,所有生产要素的数量均不能改变。() 25.主流学派认为,经济在长期内始终处于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因而政府的经济政策是不必要的。()三、单项选择题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总需求(总供给)曲线可由个别商品的需求(供给)曲线加总而得 B.新古典理论的总需求曲线和凯恩斯主义的总需求曲线均由ISLM模型导出 C.新古典理论的总需求曲线上各点的弹性相等 D.凯恩斯主义的总需求曲线上各点的弹性相等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习题答案定稿版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习 题答案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第十七章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1. 总需求曲线的理论来源是什么?为什么在IS—LM模型中,由P(价格)自由变动,即可得到总需求曲线? 解答:(1)总需求是经济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这一需求总量通常以产出水平来表示。一个经济社会的总需求包括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购买和国外需求。总需求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价格水平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在宏观经济学中,为了说明价格水平对总需求量的影响,引入了总需求曲线的概念,即总需求量与价格水平之间关系的几何表示。在凯恩斯主义的总需求理论中,总需求曲线的理论来源主要由产品市场均衡理论和货币市场均衡理论来反映。 (2)在IS—LM模型中,一般价格水平被假定为一个常数(参数)。在价格水平固定不变且货币供给为已知的情况下,IS曲线和LM曲线的交点决定均衡的收入(产量)水平。现用图17—1来说明怎样根据IS—LM图形来推导总需求曲线。 图17—1分上下两个部分。上图为IS—LM图。下图表示价格水平和需求总量之间的关系,即总需求曲线。当价格P的数值为P1时,此时的LM曲线LM(P1)与IS曲线相交于E1点,E1点所表示的国民收入和利率分别为y1和r1。将P1和y1标在下图中便得到总需求曲线上的一点D1。 现在假设P由P1下降到P2。由于P的下降,LM曲线移动到LM(P2)的位置,它与IS曲线的交点为E2点。E2点所表示的国民收入和利率分别为y2和r2。对应于上图中的点E2,又可在下图中找到D2点。按照同样的程序,随着P的变化,LM曲线和IS曲线可以有许多交点,每一个交点都代表着一个特定的y和P。于是就有许多P与y的组合,从而构成了下

第十七章总需求—总供给模型习题=答案

第十七章总需求一总供给模型 1. 总需求曲线的理论来源是什么?为什么在is—LM模型中,由P(价格)自由变动,即可得到总需求曲线? 解答:(1)总需求是经济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这一需求总量通常以产出水平来表示。一个经济社会的总需求包括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购买和国外需求。总需求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价格水平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在宏观经济学中,为了说明价格水平对总需求量的影响,弓I入了总需求曲线的概念,即总需求量与价格水平之间关系的几何表示。在凯恩斯主义的总需求理论中,总需求曲线的理论来源主要由产品市场均衡理论和货币市场均衡理论来反映。 (2)在IS—LM模型中,一般价格水平被假定为一个常数(参数)。在价格水平固定不变且货币供给为已知的情况下,IS曲线和LM曲线的交点决定均衡的收 入(产量)水平。现用图17—1来说明怎样根据IS—LM图形来推导总需求曲线。 图17—1分上下两个部分。上图为IS—LM图。下图表示价格水平和需求总量之间的关系,即总需求曲线。当价格P的数值为P1时,此时的LM曲线LM(P1)与IS曲线相交于曰点,E1点所表示的国民收入和利率分别为y1和「1。将P1和y1标在下图中便得到总需求曲线上的一点D1。 现在假设P由P1下降到P2。由于P的下降,LM曲线移动到LM (P2)的位置,它与IS曲线的交点为E2点。E2点所表示的国民收入和利率分别为y2和「2。对应于上图中的点E2,又可在下图中找到D2点。按照同样的程序,随着P的变化,LM曲线和IS 曲线可以有许多交点,每一个交点都代表着一个特定的y和P。于是就有许多P与y的组合,从而构成了下图中一系列的点。把这些点连在一起所得到的曲线AD便是总需求曲线。 从以上关于总需求曲线的推导中可以看到,总需求曲线表示社会的需求总量和价格水平之间的反向关系。即总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向右下方倾斜的总需求曲线表示, 价格水平越高,需求总量越小;价格水平越低,需求总量越大。 图17—1 2. 为什么进行宏观调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一般被称为需求管理的政策? 解答:财政政策是指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货币政策是指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应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无论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都是通过影响利率、消费和投资进而影响总需求,使就业和国民收入得到调节的。通过对总需求的调节来调控宏观经济,所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被称为需求管理政策。 3. 总供给曲线的理论来源是什么? 解答:总供给曲线描述国民收入与一般价格水平之间的依存关系。根据生产函数和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可推导出总供给曲线。资本存量一定时,国民收入水平随就业量的增加而增加,就业量取决于劳动力市场的均衡。所以总供给曲线的理论来源于生产函数和劳动力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AD--AS模型):将总需求与总供给结合在一起放在一个坐标图上,用以解释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决定,考察价格变化的原因以及社会经济如何实现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后凯恩斯主流派——新古典综合派用于分析国民收入决定的一个工具,这个模型是在凯恩斯的收入—支出模型和希克斯的IS—LM模型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将总需求和总供给结合起来解释国民收入的决定及相关经济现象,是对前两个模型仅强调总需求方面的片面性进行的补充和修正。所以,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所依据的理论已经不是标准的或纯粹的凯恩斯理论。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用公式表示: 短期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方程为:AD=f (p) SAS=f(p) AD=SAS 长期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方程为:AD=f (p) LAS=Y f AD=LAS= Yf 一、经济萧条与繁荣分析 西方主流学派经济学家试图用总供给曲线和总需求曲线来解释宏观经济波动。他们把向右上方倾斜的总供给曲线称为短期总供给曲线,把垂直的总供给曲线称为长期总供给曲线。根据长期总供给曲线、短期总供给曲线以及其与总需求曲线的相互关系对经济波动做出如下的解释: 从短期总供给曲线不变,总需求曲线变动来看,总需求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一国经济的萧条和繁荣状态下的均衡水平,如图1所示。

图1 在图中,Y*为充分就业条件下的国民收入,在此点垂直的曲线LAS就是长期总供给曲线。SAS为短期总供给曲线,AD为总需求曲线。假设经济的初始均衡状态为E点,即AD 与SAS的交点,这时国民收入为OY,价格水平为OP,显而易见,国民收入OY小于充分就业的产量Y*。这意味着国民经济处于萧条状态。但是,如果政府采取刺激总需求的财政政策,则AD曲线会向右方移动。在商品、货币和劳动市场经过一系列调整后,经济会移动到新的短期均衡点,比如随着AD 曲线的右移会使SAS、LAS、AD三条曲线相交于同一点,即达到充分就业的均衡点。如果在政府采取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的同时,市场上另有强烈刺激总需求扩张的因素,则AD曲线有可能移动到充分就业的Y*的长期总供给曲线右方的某一点与SAS曲线相交于E点,这时,均衡的国民收入为OY,大于OY*点。表示经济处于过热的繁荣状态。这说明引起国民经济由E点移动到E'点的原因是需求的变动方面。这时市场价格上升到OP点,出现了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同时出现的状况。总之,经济的总需求的扩张可以使社会就业水平和总产出水平提高,但经济扩张一旦超过潜在的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时,则会产生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 [编辑] 二、经济滞胀分析 下面考察总供给曲线变动,需求曲线不变条件下的市场价格和国民收入的变动。在短期内,如果AD不变,AS曲线发生位移,则会产生市场价格与国民收入反方向的运动。如果AS的水平下降,市场价格会上升,而国民收入则下降,产生经济发展停滞和通货膨胀共生的“滞胀”现象。如图6-7所示:

最新1总需求—总供给模型习题答案汇总

1总需求—总供给模型习题答案

第十七章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1. 总需求曲线的理论来源是什么?为什么在IS—LM模型中,由P(价格)自由变动,即可得到总需求曲线? 解答:(1)总需求是经济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这一需求总量通常以产出水平来表示。一个经济社会的总需求包括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购买和国外需求。总需求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价格水平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在宏观经济学中,为了说明价格水平对总需求量的影响,引入了总需求曲线的概念,即总需求量与价格水平之间关系的几何表示。在凯恩斯主义的总需求理论中,总需求曲线的理论来源主要由产品市场均衡理论和货币市场均衡理论来反映。 (2)在IS—LM模型中,一般价格水平被假定为一个常数(参数)。在价格水平固定不变且货币供给为已知的情况下,IS曲线和LM曲线的交点决定均衡的收入(产量)水平。现用图17—1来说明怎样根据IS—LM图形来推导总需求曲线。 图17—1分上下两个部分。上图为IS—LM图。下图表示价格水平和需求总量之间的关系,即总需求曲线。当价格P的数值为P1时,此时的LM曲线LM(P1)与IS曲线相交于E1点,E1点所表示的国民收入和利率分别为y1和r1。将P1和y1标在下图中便得到总需求曲线上的一点D1。 现在假设P由P1下降到P2。由于P的下降,LM曲线移动到LM(P2)的位置,它与IS 曲线的交点为E2点。E2点所表示的国民收入和利率分别为y2和r2。对应于上图中的点E2,又可在下图中找到D2点。按照同样的程序,随着P的变化,LM曲线和IS曲线可以有许多交点,每一个交点都代表着一个特定的y和P。于是就有许多P与y的组合,从而构成了下图中一系列的点。把这些点连在一起所得到的曲线AD便是总需求曲线。 从以上关于总需求曲线的推导中可以看到,总需求曲线表示社会的需求总量和价格水平之间的反向关系。即总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向右下方倾斜的总需求曲线表示,价格水平越高,需求总量越小;价格水平越低,需求总量越大。 图17—1 2.为什么进行宏观调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一般被称为需求管理的政策? 解答:财政政策是指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货币政策是指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应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无论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都是通过影响利率、消费和投资进而影响总需求,使就业和国民收入得到调节的。通过对总需求的调节来调控宏观经济,所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被称为需求管理政策。 3.总供给曲线的理论来源是什么? 解答:总供给曲线描述国民收入与一般价格水平之间的依存关系。根据生产函数和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可推导出总供给曲线。资本存量一定时,国民收入水平随就业量的增加而

总供给总需求模型

第十一章总供给---总需求模型 教学目的: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宏观经济模型,增进对宏观经济现象的理解能力和解释能力。 教学要求:理解总需求和总供给的概念,掌握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并能用此模型解释国民经济过热、萧条、滞胀等经济现象。 教学重点:总需求曲线、短期总生产函数和曲线、古典和凯恩斯主义的总供给曲线 教学难点:总需求曲线的定义、推导、斜率和平移,总供给——总需求模型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计划课时:6课时 第一节总需求曲线 一、总需求与总需求函数 1、总需求(Aggregate demand) ——是经济社会对物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在宏观经济学中,总需求是指整个社会的有效需求:它不仅指整个社会对物品和劳务需求的愿望,而且指该社会对这些物品和劳务的支付能力。因此,总需求实际上就是经济社会的总支出。由总支出的构成可知,在封闭经济条件下,总需求由经济社会的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政府需求构成。 2、总需求函数(Aggregate demand function) ——产出(收入)和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它表示在某个特定的价格水平下,经济社会需要多高水平的收入。它一般同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有关,可以从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同时均衡中得到。总需求函数的几何表示称为总需求曲线。 二、总需求曲线的导出 总需求曲线(Aggregate demand curve)表明了在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实现均衡时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的结合,描述了与每一物价总水平相适应的均衡支出或国民收入的关系的图形。总需求曲线可由下述方法导出:从同时满足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出发,寻求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的关系。 1、利率效应与实际货币余额效应 1)利率效应。在IS─LM模型中,假设其他条件都不变,唯一变动的是价格水平。价格水平的变动并不影响产品市场的均衡,即不影响IS曲线。但是,价格水平的变动却要影响货币市场的均衡,即要影响LM曲线。这是因为,LM 曲线中所说的货币供给量是实际货币供给量,如果以M代表名义货币供给量,M/P就是实际货币供给量。当名义货币供给量不变,而价格水平变动时,实际货

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

第六章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一、名词解释 价格变动的利率效应价格变动的实际余额效应总需求曲线总供给曲线 古典总供给曲线凯恩斯总供给曲线工作刚性 二、单选题 1. 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是因为() A. 价格水平上升时,投资会减少 B. 价格水平上升时,消费会减少 C. 价格水平上升时,所得税会增加 D. 以上几个因素都是 2. 当总供给线是()时,扩张总需求政策的价格效应最大 A. 水平的 B. 向右上方倾斜的 C. 垂直的 D. 难以确定 3. 假定经济已实现充分就业,总供给线是垂直的,减税的政策将() A. 提高价格水平和实际产出 B.提高价格水平但不影响实际产出 C. 提高实际产出但不影响价格水平 D.对价格水平和产出均无影响 4. 假定经济低于充分就业的收入水平,AD与AS相交于AS向右上倾斜的阶段,增加政府支出会() A. 提高产出和价格水平 B. 减少产出并降低价格水平 C. 提高产出和实际工资水平 D. 提高产出和实际利率水平 5. 价格水平提高,则LM线() A. 右移 B. 左移 C. 不变 D. 不确定 6. 凯恩斯认为,价格水平下降,则消费需求() A. 增加 B. 减少 C. 不变 D. 不确定 7. 扩张总需求政策适用的区域是总供给曲线()阶段 A. 水平 B. 向右上倾斜 C. 垂直 D.“A+B”的情况 8. 随着物价水平上升,实际货币量() A. 增加,从而总需求增加 B. 增加,从而总需求减少 C. 减少,从而总需求增加 D. 减少,从而总需求减少 9. 长期总供给线所代表的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的水平是() A. 经济中实现了充分就业 B. 劳动力得到了绝对充分的使用 C. 经济中的产量已达到生产极限 D. 还有周期性失业存在 10. 实现充分就业之后,若总需求继续增加,会引起() A. 产出增加 B. 通货膨胀 C. 经济萧条 D. 滞胀 11. 若生产中的投入成本迅速提高,会引起() A. 总供给水平降低,可能引发滞胀 B. 总供给水平提高,产出增加 C. 总需求增加,产出增加 D. 总需求减少,产出增加

最新总供给与总需求模型

总供给与总需求模型

第六章总供给与总需求模型 前两章我们分别对总需求与总供给问题进行了讨论。在第五章中,我们对长期总供给曲线和短期总供给曲线的形成进行了说明,但没有讨论不同条件下总供给曲线形状变化和移动方向。在第四章中,由于将讨论的主题放在乘数原理的阐述上,因此没有进一步对总需求曲线的形成与移动条件开展讨论。因此,本章将重点对总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的形成及其变化进行阐述,并进而对总供给与总需求模型的结构进行分析。 前面的讨论中,我们假定总供给由生产函数Y=f (K, L) 给定。这样,在短期内,由于生产函数的相对稳定性,要使总供给与总需求达到均衡状态,就取决于总需求的大小。如果“有效需求”足够大,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会使经济达到充分就业水平,反之就会出现源于有效需求不足而引起的非自愿性失业。为此,我们把总供给与总需求的恒等式写成:Y=C+I+G+X,或C+S+T=C+I+G+(X-M)。这种分析方法实际上是假定总供给是一种给定的外生变量。 在本章中,我们放开上述假定,考察总需求曲线的形成及其变动将怎样决定并引起总供给的变动。并且还放开物价水平既定不变的假定,考察以货币表现的名义总需求的变动将如何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引起物价指数和实际国民收入的变动。 第一节总需求曲线 为理解总需求曲线(aggregate demand curve),我们首先从总需求和总需求函数谈起。总需求即社会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总量,这一需求总量通常以产出水平来表示。正如第二章中所表述的那样,总需求一般由消费需求(C)、投资需求(I)、政府需求(G)和国外需求(X)构成。当然,推动总需求的力量除了价格水平、人们的收入水平、人们对未来的预期等因素外,还包括税收、政府购买、以及货币供给等政策变量的变动。

西方经济学习题第十七章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习题)

第十七章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一、名词解释 总需求总供给利率效应潜在产量 二、选择题 1、价格水平上升时,会使() A.减少实际货币供给,LM曲线右移 B.减少实际货币供给,LM曲线左移 C.增加实际货币供给,LM曲线右移 D.增加实际货币供给,LM曲线右移 2、当()时,总需求曲线更平缓。 A.投资支出对利率变化更平缓 B.支出乘数较小 C.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化较敏感 D.货币供给量较大 3、松货币政策和紧的财政政策搭配能使总需求曲线() A. 向左移动 B.向右移动 C. 不变 D.难以确定 4、扩张性财政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时() A.同一价格水平对应的总需求增加 B.同一总需求水平对应的价格水平下降 C.价格水平下降,总需求增加 D.价格水平提高,总需求减少 5、总供给曲线向上移动的原因是() A 工资提高 B 需求 C 技术进步 D价格提高 6、在水平状的总供给曲线,决定产出增加的主导力量是() A 供给 B 需求 C 产出 D 以上均正确 7、在垂直状的总供给曲线,决定价格的主导力量是() A 供给 B 需求 C 产出 D 以上均正确 8、总需求曲线是表明(A)同时达到均衡时总需求与价格水平关系的曲线。() A、商品市场与货币市场; B、商品市场与劳动市场; C、货币市场与劳动市场; D、国外市场与国内市场。 9、总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的原因是:(). A、政府支出的减少; B、货币供给量的增加; C、私人投资减少; D、消费支出的减少。 10、当自发总需求增加时,总需求曲线:(B)。 A、向左平行移动; B、向右平行移动; C、不变; D、向右旋转。 11、当价格水平不变,总供给可以增加的总供给曲线是:()。 A、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曲线; B、短期总供给曲线; C、长期总供给曲线; D、古典主义总供给曲线。 12、长期总供给曲线表示:(). A、经济中已经实现了充分就业; B、经济中的资源还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C、在价格不变时,总供给可以无限增加; D、总供给增加,价格不会有变化。 13、向右上方倾斜的总供给曲线表明:()。 A、资源大量闲置; B、资源已被充分利用; C、资源接近充分利用; D、总供给不会增加。 14、向右上方倾斜的总供给曲线被称为() A、长期总供给 B、总供给 C、短期总供给 D、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曲线 15、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决定了:()。 A、均衡的价格与国民收入; B、均衡的利率与投资; C、均衡的利率与国民产出; D、均衡的价格与投资。 16、当总需求曲线与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曲线相交时,表明:(). A、经济中的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 B、经济实现了充分就业; C、总需求不足; D、资源接近充分利用。 17、当总需求曲线与长期总供给曲线相交时,表明:()。 A、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B、总需求不足; C、资源接近充分利用; D、实现了充分就业。 18、长期总供给曲线垂直于()水平。 A、潜在总供给 B、潜在总需求 C、均衡产出 D、均衡国民收入 19、在短期总供给曲线时,总需求减少引起:(). A、价格水平下降,国民收入增加; B、价格水平下降,国民收入不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