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子断层成像术

电子断层成像术

CT-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实验

第二章CT-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实验(系列实验二) 射线成像实验室 July 9, 2019 目录 0引言 (2) 1CT成像实验原理 (2) 1.1 概述 (2) 1.2 投影定理 (3) 1.3 卷积反投影重建算法 (4) 1.4 一种实际算法 (5) 1.4.1推导与描述 (5) 1.4.2框图 (7) 2实验方案 (8) 2.1 概述 (8) 2.2 实验环境 (9) 2.2.1硬件环境 (9) 2.2.2软件环境 (10) 2.3 实验步骤 (10) 2.3.1概述 (10) 2.3.2具体步骤 (11) 2.3.2.1扫描 (11) 2.3.2.2数据处理 (12) 2.4 FAQ & Tips (12) 2.4.1工作目录是啥? (12) 2.4.2如何确定样品的起始位置和水平扫描的长度? (12) 2.4.3为什么扫描完成后要保存数据? (13) 2.4.4为什么图像多出一条横贯全图的线? (13) 3附录:CTS YSTEM软件使用说明书 (13) 3.1 概述 (13) 3.2 界面介绍 (13) 3.2.1新建扫描项目 (13) 3.2.2转台位置调整 (14) 3.2.3调整能谱敏感区域 (14) 3.2.4扫描属性 (15)

3.2.5扫描 (16) 3.2.6投影变换窗口 (17) 3.3 投影变换的输出 (18) 4参考文献 (21) 0引言 自七十年代初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装置问世以来,成像技术发展异常迅速,设备不断更新。以医学成像为例,已实现了三大飞跃,即脏器清晰图像的获得,把生化病理研究推向分子结构的水平和直接提供有关成像组织的化学成分的信息,步入了断层显像的新时代。计算机断层扫描和图像重建技术,是在不破坏物体情况下,将物体每一个断层面上的结构和组份的分布情况显示出来的一种实验方法,都是利用计算机图像重建的方法来得到物体内部的信息。 人们对射线成像的最早认识是从x光机开始的。医用x光机成像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它是利用x射线的物理性能和生物效应,来对人体器官组织进行检查。由于普通x光机只能把人体内部形态投影在二维平面上,因此会引起成像器官和骨骼等的前后重叠,造成影像模糊。为了克服这一缺点,英国ENI公司的工程师豪恩斯菲尔德(G.N.Hounsfield)运用了美国物理学家科马克(Cormack)于1963年发表的图像重建数学模型,推出了第一台x 射线计算机断层图像重建技术(X-CT)装置,并1977年9月在英国Ackinson Morleg医院投入运行。1979年该技术的发明者Hounsfield和Cormack为此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 X-CT 的出现是X射线成像技术的一个重大突破。经过多代的发展,X-CT已获得广泛的应用。在医学上,目前已可用来诊断脊柱和头部损伤,颅内肿病,脑中血凝块,及肌体软组织损伤,胃肠疾病,腰部和骨盆恶性病变等等。目前X-CT除了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生命科学和材料科学以外,还在工业和交通等方面也有重要的应用,例如,在线实时无损检测工业CT 等。 1CT成像实验原理 1.1概述 数学上可以证明,通过对物体进行多次投影就可得到该物体的几何形状。CT的基本思想是:让一束γ射线投射在物体上,通过物体对γ射线的吸收(多次投影)便可获得物体内部的物质分布信息。 当强度为 I的一个窄束γ射线穿过吸收系数为μ的物体时,其强度满足指数衰减关系 0ut I I e- =(1)

人体断层影像解剖学试题及答案(六)

人体断层影像解剖学试题及答案 名词解释: 1眶耳线:眼外眦与外耳门中点的连线 2 Reid基线:眶下缘中点与外耳门中点的连线 3岛盖:额叶,顶叶,濒叶掩盖岛叶的部分称为岛盖 2基底核的位宜:位于大脑半球基底部的髓质内,有尾状核,豆状核,屏状核,杏仁体 4纹状体:尾状核与豆状核合称纹状体,苍白球为旧纹状体,尾状核和豆状核壳为新纹状体 腓肮体:位于大脑纵裂底部在正中矢状而上呈弓形宽厚的白质带,自前向后分为嘴,膝,干,压部丿并腮体嘴向下连于终板,耕臆体纤维呈辐射状向前后及两侧分别形成额釘?,枕gan,半卵圆中心的主要纤维联系左右侧大脑半球的额叶,枕叶,顶叶,顺叶 5前连合:位于穹窿柱前方的终板内,呈“X”形,构成第三脑室前臂的一部分 6穹窿:自海马至乳头体的弓状纤维朿,分为脚,体柱三部分 内囊:投射纤维通过尾状核,背侧丘脑与豆状核之间聚集成宽阔致密的白质带,为。 7辐射冠:投射纤维中大部分纤维呈辐射状投射至大脑皮质,此部分称为辐射冠 8半卵圆中心:横断面上大脑半球内呈半卵圆形的白质区,主要由丿并肮体的辐射线和经内囊的投射纤维组成 3间脑分布:位于大脑半球与中脑之间,外侧临内囊,内侧而形成第三脑室的侧壁,分为背侧丘脑,上丘脳,下丘脑,底丘脑,后丘脑 1松果体位宜:位于耕肮体压部的下方,以柄附着于第三脑室后部 临床意义:松果体偏离正中线是颅内占位性病变的信号 9侧脑室三角区:侧脑室中央部,下角,后角三者汇合处呈三角形的腔隙称- 10小脑延髓池:又称枕大池,位于颅后窝后下部的小脑与延髓之间,被小脑镰分为左右侧部,向前连通第四脑室, 向下连通脊髓蛛网膜下隙,内有小脑下后动脉经过

11桥池:又称脑桥前池,位于脑桥腹侧而与枕卄斜坡之间,扁且宽阔,向上连通脚间池,向后连通小脑延髄池,内有基底动脉通过 12大脑大静脉池:位于第三脑室后方,向上至耕肮体压部,内有松果体和大脑大静脉等 21中脑周囤的脑池有脚间池,四叠体池,环池,鞍上池 13鞍上池:位于蝶鞍上方,是交叉池,脚间池和桥池在轴位扫描时的共同显影 14大脑外侧窝池:又称大脑侧裂池,为额叶,顶叶,额叶,岛叶之间外侧沟处的蛛网膜下隙,内有大脑中动脉及其分支和大脑中,浅,深静脉通过 15虹吸部: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和前床突上段合称为虹吸部,多呈U形或V形弯曲,是动脉硬化的好发部位 16空蝶鞍:在II型或III型蝶鞍,若蛛网膜下隙异常扩张并突入鞍内,使鞍内充满脑脊液,则垂体被压与鞍底.CT 或MRl 图像上岀现空蝶鞍 17蝶鞍:位于颅中窝中央部,包括前床突,交叉前沟,鞍结节,垂体窝,鞍背和后床突 20大脑深部的白质包括联络纤维,连合纤维,投射纤维 4下丘脑包括的结构:视交叉,灰结节,乳头体 5脑室系统组成:侧脑室,第三脑室,第四脑室,室间孔,中脑水管 6侧脑室分布:前角,中央部,后角,下角 8视交叉与蝶鞍及垂体的关系:①正常型(87%)视交叉直接位于垂体和鞍膈中部的上方②前宜型3%视交叉前缘至鞍结节或及前方③后置型10%视交叉的后缘位于鞍背上方或后方 2侧脑室中央部境界:顶壁为耕砥体,内侧壁为透明隔,下壁是穹窿,背侧丘脑,侧脑室脉络丛和尾状核 3第四脑室位宜:位于脑桥,延髓与小脑之间,形似帐篷 连通:向上借中脑水管连通第三脑室,向下连通脊髓中央管 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上部近似五角形,前方为脑桥,后外侧是小脑上脚和齿状核:中部呈五角形,可见三角形或新月形;下部常呈棱形或三角形,前方是延髓,后方为小脑扁桃体 4海绵窦的位宜:位于蝶鞍两侧,两侧海绵窦在垂体窝前后方各有海绵间窦相连,形成彼此交通的环状窦

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仪PETCT性能参数

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仪(PET/CT)性能参数 一、货物用途 设备用于全身各脏器的功能代谢显像,尤其是肿瘤、心脑疾病的精准诊断及研究 二、主要部件及性能参数 提供最新最高端PET/CT设备 三、基本结构 1.PET系统 1.1PET探测器:环数、晶体 1.2 光电倍增管:数量、类型 1.3采用CT衰减矫正 1.4提供日常原厂质控、校准源:类型、数量、活度/根 1.5TOF重建技术(包含软、硬件) 2.提供128层以上CT 2.1探测器:材料、最大层数、 2.2球管:球管最低保用次数(万秒) 3提供闭合式一体化机架:内置激光定位系统、交互式应答系统、孔径、驱动方式、冷却方式、开放门控接口 4.扫描床:最大水平移动范围(cm)提供安全绑带、碰撞报警装置、承重量(kg) 5计算机系统 5.1 工作站:采集工作站、处理工作站2套 5.2 采集工作站硬件配置:主频内存(GB)、硬盘容量(TB)数据外存方式、医学影像专用显示器(LCD) 5.3 处理工作站硬件配置:主频、内存(GB)、硬盘容量(TB)、数据外存方式、客户端 、医学影像专用显示器(LCD) 5.4 网络要求:DICOM 3.0、DICOM RT 5.辅助设备:头托、质控模型、PET NEMA质控模型、CT质控模型、PET-CT融合质控模型 四、应用软件

1 PET应用软件 1.1 图像采集软件(包含静态, 动态, 门控, 3D,List mode, 脑,心脏专用等)1.2 图像处理(重建)软件 1.3 图像显示软件 1.4 定量分析软件(SUV,VOI) 1.5 校正软件 1.6 质量控制软件 1.7 NEMA测试软件 1.8 3D迭代重建软件 1.9 肿瘤疗效评估软件 1.10 其他软件 2 CT应用软件 2.1 图像采集软件 2.2 图像处理(重建)软件 2.3 图像显示软件 2.4 图像分析软件 2.5 校正软件 2.6 质量控制软件 2.7 辐射剂量计算软件 2.8 低剂量软件 2.9 放疗模拟定位和放疗计划 2.10 自动剂量调节软件 2.11 其他软件 3 PET/CT应用软件 3.1 同机图像融合软件 3.2 异机图像融合软件 3.3 图像处理软件

电阻抗断层成像

0707024101 分类号 学号 密级 公开 Electrical impedancect imaging studies 题 目 电阻抗断层成像研究 学校代码 作者姓名 指导教师 学科门类 提交论文日期 专业名称 成绩评定 许开锦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张 辉 电子医学类 2011年5月3日

摘要 电阻抗断层成像(E lec tri cal Imp eda nce T omo gra ph y——E IT)是根据生物体内不同组织以及同一组织在不同状态下具有不同电导率的现象,通过在生物体表面施加安全电流(电压),测量表面电压(电流),重建生物体内部的电阻抗分布图的成像技术。详细分析了EI T 成像中遇到的关键问题以及现有的主要应对方法,列举EIT技术在临床医学上的应用现状,同时对EI T 在技术和临床上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字:电阻抗断层成像技术、重建算法、硬件设计、临床应用 1

Abstract Electrical Imp ed ance To mo grap hy (EIT) is an imag ing techn iq ue that b ased o n the p heno mena that the electrical co nd uctio n within d ifferent k ind s o f tissue o f organism o r the same tissue in d ifferent states is d ifferent.The ob jective o f EIT is to reco nstruct the internal co nd uctiv ity d istrib utio n o f an ob ject fro m vo ltage (o r current) measurements made at bo d y surface, b y driving with current (o r vo ltage) o n its surface.After that the main q uestio ns o f EIT and corresp o nd ing so lut io ns is analy zed.F inally , the typ ical ap p licatio ns o f EIT in med icine and the trend o f EIT are demo nstrated. Key words:Electrical Imp ed ance To mo grap hy、reco nstructio n algo rith m、Hardware design、clin ical ap p licatio n

生物电阻抗断层成像技术的研究进展(一)

生物电阻抗断层成像技术的研究进展(一) 摘要电阻抗断层成像是一种新的成像技术,在临床图象监护和功能成像方面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无创、简单、容易应用等).作者在生物电阻抗断层成像的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介绍目前研究的进展并提出了研究中的关键问题. 1生物电阻抗断层成像的基本原理 电阻抗断层成像(electricalimpedancetomography,EIT)是根据人体内不同组织具有不同的电阻抗这一物理原理,通过给人体注入小的安全电流,测量体表的电位来重建人体内部的电阻抗分布图像,是医学成像技术的一个新方向. 电阻抗断层成像系统由数据测量系统(DataMeasurementSystem,DMS)及图像重构软件两大部分组成.数据测量系统的作用就是在正弦激励下从体表测量中解调出反映体内阻抗分布的电信号,经A/D及数据处理后为阻抗图像重构算法提供高精度的数据.EIT系统的总体结构如Fig1所示. 其中,激励源的作用是产生对人体安全的正弦激励并以一定的激励模式施加于激励电极上;测量系统的主要功能是从测量电极以一定测量模式获取正弦激励下的体表电信号,经高精度放大后采用解调技术提取反映成像目标内阻抗分布信息,供算法重构阻抗图像应用;控制电路作为计算机与激励源及测量电路间的接口电路,主要负责激励源及测量电路的参数及模式设置,以及校正和定标等功能;计算机主要进行总体控制、数据处理、图像重构、图像显示等功能. EIT技术具有很多优势.既往研究表明某些人体组织的生理功能变化能引起组织阻抗的变化(如:组织充血和放电等),某些组织病理改变也能引起组织阻抗的变化(如癌变等)〔1〕,这些信息将会在EIT图像中体现出来.所以EIT具有功能成像的性质.该技术对人体无创无害,系统结构简单,测量简便,在对于患者长期的图像监护这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这些是目前多数临床成像手段难以做到的.同时该技术造价低、费用低的特点也非常适合进行广泛的医疗普查.虽然目前其图像分辨率不能与CT等成像技术相比,但它仍是一种有应用前景的新型成像技术,是对目前医学成像手段的一个有力的补充. 2生物电阻抗断层成像的研究概况 电阻抗断层成像是国外近些年的一个研究热点,欧洲、北美、前苏联等地区有许多研究小组在进行这方面的工作.欧洲已建立了欧洲EIT统一行动组织(CAIT)来组织和协调EIT研究工作. 目前,根据成像的区别电阻抗断层成像技术主要可分为两种,一种以电阻抗分布的绝对值为成像目标,称为静态EIT;另一种是以电阻抗分布的相对值(差别)为成像目标,被称为动态EIT. 从激励频率上可将EIT分为单频及多频EIT,单频EIT只采用单一频率激励成像目标,而多频EIT采用多个激励频率(10kHz-1MHz),充分提取了成像目标内组织的阻抗频率特性,在此基础上还可得到组织的特征参数图像,为进一步鉴别和区分组织打下了基础,因而多频及参数成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从激励方式上可将EIT分为注入电流式(InjectedCurrentEIT)和感应电流式(InducedCurrentEIT).前者就是采用驱动及测量电极从成像目标表面激励及获取信息,而后者是近三年才提出的采用激励线圈及体表测量电极获取成像目标内感应电流场的分布信息,这种技术因成像精度相对不高,目前仅处于实验阶段. EIT的图像重构算法是EIT成像系统的重要环节.EIT图像重建中的正问题和逆问题是其图像重建中两个关键性过程.由模型的阻抗分布及驱动信号,求其内部的电压和电流分布,这在电磁场分析中被称为正问题,即由ρ求Φ;阻抗成像被认为是一个逆问题,被定义为:给出边界电流和边界电压的测量值,求模型内的阻抗分布,即,由和v求ρ.正问题的求解可以利用

核医学仪器 例行试验 第3部分: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装置(标准状

I C S11.040.50 C4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 B/T20013.3 2015/I E CT R61948-3:2005 核医学仪器例行试验 第3部分: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装置 N u c l e a rm e d i c i n e i n s t r u m e n t a t i o n R o u t i n e t e s t s P a r t3:P o s i t r o n e m i s s i o n t o m o g r a p h s (I E CT R61948-3:2005,I D T) 2015-12-10发布2017-07-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目 次 前言Ⅲ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试验方法3 4.1 定标因子和交叉定标3 4.2 每响应线相对灵敏度和归一化程度4 4.3 横向分辨率4 4.4 像素大小4 4.5 机械部分4 4.6 显示和存档系统4 5 例行试验的频次4 参考文献6 索引7

前言 G B/T20013‘核医学仪器例行试验“分为四个部分: 第1部分:辐射计数系统; 第2部分:闪烁照相机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装置; 第3部分: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装置; 第4部分:放射性核素校准仪三 本部分为G B/T20013的第3部分三 本部分按照G B/T1.1 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三 本部分等同采用I E CT R61948-3:2005‘核医学仪器例行试验第3部分: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装置“三为了便于使用,本部分做了下列编辑性修改: 删去I E CT R61948-3:2005的前言和引言,增加了本前言; 在第2章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中,按G B/T1.1 2009的要求增加了引导语; 对于标准中引用的其他国际标准,若已转化为我国标准,本部分用国家标准号替换相应的国际标准号; 用小数点 . 代替小数点 , ; 用 本标准 代替了 本国际标准 ;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三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三 本部分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提出三 本部分由全国医用电器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 A C/T C10)归口三 本部分起草单位:北京市医疗器械检验所三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冯健二焦春营三

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CT)

1引言 自七十年代初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装置问世以来,成像技术发展异常迅速,设备不断更新。以医学成像为例,已实现了三大飞跃,即脏器清晰图像的获得,把生化病理研究推向分子结构的水平和直接提供有关成像组织的化学成分的信息,步入了断层显像的新时代。计算机断层扫描和图像重建技术,是在不破坏物体情况下,将物体每一个断层面上的结构和组份的分布情况显示出来的一种实验方法,都是利用计算机图像重建的方法来得到物体内部的信息。 人们对射线成像的最早认识是从x 光机开始的。医用x 光机成像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它是利用x 射线的物理性能和生物效应,来对人体器官组织进行检查。由于普通x 光机只能把人体内部形态投影在二维平面上,因此会引起成像器官和骨骼等的前后重叠,造成影像模糊。为了克服这一缺点,英国ENI 公司的工程师豪恩斯菲尔德(G.N.Hounsfield)运用了美国物理学家科马克(Cormack)于1963年发表的图像重建数学模型,推出了第一台x 射线计算机断层图像重建技术(X-CT )装置,并1977年9月在英国Ackinson Morleg 医院投入运行。1979年该技术的发明者Hounsfield 和Cormack 为此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 X-CT 的出现是X 射线成像技术的一个重大突破。经过多代的发展,X-CT 已获得广泛的应用。在医学上,目前已可用来诊断脊柱和头部损伤,颅内肿病,脑中血凝块,及肌体软组织损伤,胃肠疾病,腰部和骨盆恶性病变等等。目前X-CT 除了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生命科学和材料科学以外,还在工业和交通等方面也有重要的应用,例如,在线实时无损检测工业CT 等。 2CT 成像实验原理 2.1概述 数学上可以证明,通过对物体进行多次投影就可得到该物体的几何形状。CT 的基本思想是:让一束γ射线投射在物体上,通过物体对γ射线的吸收(多次投影)便可获得物体内部的物质分布信息。 当强度为0I 的一个窄束γ射线穿过吸收系数为μ的物体时,其强度满足指数衰减关系 0ut I I e -= (1) 式中t 为射线所穿过物质层厚度。在实际情况中,所研究的物体往往不是由单一成分组成的,当物体由若干个不同成分组成时,物体内部各处的μ也将可能不同。在这样的物质中,束穿过整个物件后的强度为 0()()L I L I Exp u dt ?? =- ??? ?r (2) 式中()u r 为r 处的吸收率。CT 系统通过改变一组射线路径L ,记录下对应出射强度()I L 的变化来分析物体内部()u r 的分布。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及磁共振成像系统(CQZ1800201)

附件1 受理号:CQZ1800201医疗器械产品注册技术审评报告 产品中文名称: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及磁共振成像系统 产品英文(原文)名称:/ 产品管理类别:III类 申请人名称:上海联影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中心

目录 基本信息 (3) 一、申请人名称 (3) 二、申请人住所 (3) 三、生产地址 (3) 产品审评摘要 (4) 一、产品概述 (4) 二、临床前研究摘要 (5) 三、临床评价摘要 (9) 四、风险分析及说明书提示 (10) 综合评价意见 (12)

基本信息 一、申请人名称 上海联影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二、申请人住所 上海市嘉定区城北路2258号三、生产地址 上海市嘉定区城北路2258号

产品审评摘要 一、产品概述 (一)产品结构及组成 由PET子系统、3T超导磁体、梯度功率放大器、梯度线圈、射频功率放大器、射频线圈、谱仪、检查床、计算机子系统、配电系统及生理信号门控单元组成。 (二)产品适用范围 该产品包括PET(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及MR(磁共振)两部分,实现了PET成像及MR成像的一体化结合,可实现同步且等中心采集生理、解剖和生化代谢信息,并将这些信息配准和融合。由经过适当培训的医疗专业人员使用,用于帮助对功能和疾病进行检测、定位和诊断。这一组合系统还保留了PET 和MR设备的独立功能,可以单用PET和/或MR成像设备进行诊断成像。 (三)型号/规格 uPMR 790 (四)工作原理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及磁共振成像,简称PET/MR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PET/MR) 是将两种成像设备PET和MR有机的结合起来,实现一次扫描同时产生PET和MR图像。PET成像主要提供生理代谢信息,MR 成像主要提供生理解剖信息。PET和MR图像通过配准与融合,为医生的诊断提供解剖、生理、功能代谢等信息。 二、临床前研究摘要 (一)产品性能研究 产品性能研究包括一体化PET/MR集成技术、PET和MR 图像配准融合、衰减校正和SUV值计算准确性研究等。通过解决PET和MR两种模态在同一孔径中同步成像的电磁兼容性、图像融合、以及整机一体化实时控制等技术难点,实现两种模态同时成像。 1.一体化PET/MR集成技术 该产品采用专利的PET探测器电磁屏蔽结构,隔绝射频发射线圈对PET探测器的干扰以及探测器对MR成像产生的干扰。采用无磁元器件,并在内部组件采用抑制涡流的设计,保持3T MR成像时静磁场和梯度磁场不受干扰。自屏蔽体发射线圈,隔绝体线圈射频场对PET探测器的干扰,同时避免磁体和梯度线圈对体发射线圈射频场的影响,保持射频发射场的稳定。 2.PET和MR图像配准融合

断层解剖学测试题

断层解剖学测试题 Neuropil 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Jump to: navigation, search In neuroanatomy, a neuropil is a region between neuronal cell bodies in the gray matter of the brain and spinal cord .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It consists of a dense tangle of axon terminals, dendrites and glial cell processes. It is where synaptic connections are formed between branches of axons and dendrites.[1] White matter, which is mostly composed of axons and glial cells, is generally not considered to be a part of the neuropil.[citation needed] On a coarse scale, nervous tissue (ignoring blood vessels etc.) is composed of the cell bodies of neurons and glial cells and their processes or protrusions. For neurons, these are dendrites, dendritic spines and axons. Dendrites collect input from other neurons, which is processed by the neuron (in both its dendrites and its cell body) and propagated to other cells via axons, which act as long-distance cables. At the end of an axon synapses are formed, serving as chemical junctions to other cells. In neuroanatomy, a neuropil is a region between neuronal cell bodies in the gray matter of the brain and spinal cord .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It consists of a dense tangle of axon terminals, dendrites and glial cell processes. It is where synaptic connections are formed between branches of axons and dendrites.[1] White matter, which is mostly composed of axons and glial cells, is generally not considered to be a part of the neuropil.[citation needed] On a coarse scale, nervous tissue (ignoring blood vessels etc.) is composed of the cell bodies of neurons and glial cells and their processes or protrusions. For neurons, these are dendrites, dendritic spines and axons. Dendrites collect input from other neurons, which is processed by the neuron (in both its dendrites and its cell body) and propagated to other cells via axons, which act as long-distance cables. At the end of an axon synapses are formed, serving as chemical junctions to other cells. 第一章 头部 1、什么是断层影像解剖学? 2、头部断层解剖学常用基线有那些? 3、什么是CT值? 4、什么是伪影? 5、什么是空间分辨力? 6、什么是窗位和窗宽? 7、什么是部分容积效应? 8、什么是周围间隙现象? 9、什么是T1和T2加权像? 10、绘图说明脑室顶部层面的断层影像解剖。 、绘图说明大脑大静脉池层面的断层影像解剖。 11. 12、绘图说明鞍上池层面的断层影像解剖。 13、小脑幕的CT图像有那些表现类型?画简图说明。

正电子发射成像pet简介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技术 PET ●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 是核医学的一项技术,利用人体生命元素诸如18F、11C、15O、13N等正电子核素标记的药物,从体外无创、定量、动态地观察这些物质进入人体后随时间变化的生理、生化变化。放射性药物在病人体内释出讯号,而被体外的PET扫瞄仪所接收,继而形成影像,可显现出器官或组织(如肿瘤)的化学变化,指出某部位的新陈代谢异于常态的程度。 ●正电子(e+;又称β+粒子) 是与电子(负电子)相似的一种带电粒 子。正电子带一个正电荷,有一定质量和 能量。和物质中的自由电子(e-)结合, 正负电荷抵消,两个电子的静止质量转化 为2个能量相等(511keV)、方向相反的γ 光子而自身消失,即湮没辐射 ( annihilation )。 ●正电子的产生 正电子放射性核素通常为富质子的核 素,它们衰变时会发射正电子。原子核中的 质子释放正电子和中微子并衰变为中子: P n + β+ + ν

正电子在人体组织内行进1-3mm后发生湮灭,产生互成180度的511 keV 的伽玛光子。 ●PET的数据采集 正电子湮灭产生的γ光子同时击中探测器环上对称位置上的两个探测器。 每个探测器接收到γ光子后产生一个定时脉冲,这些定时脉冲分别输入符合线路进行符合甄别,挑选真符合事件 符合线路设置了一个时间常数很小的时间窗(通常≤15ns),同时落入时间窗的定时脉冲被认为是同一个正电子湮灭事件中产生的γ光子对,从而被符合电路记录。排除了很多散射光子的进入。 ●PET常用的正电子放射性核素选择 人体组织的基本元素 易于标记各种生命所必需的化合物及其代谢产物而不改变它们的生物活性,参与新陈代谢过程; 半衰期比较短 可给予较大剂量,提高了影像的对比度和空间分辨率;

人体断层影像解剖学试题及答案(六)

人体断层影像解剖学试题及答案 名词解释: 1 眶耳线:眼外眦与外耳门中点的连线 2 Reid基线:眶下缘中点与外耳门中点的连线 3 岛盖:额叶,顶叶,颞叶掩盖岛叶的部分称为岛盖 2 基底核的位置:位于大脑半球基底部的髓质内,有尾状核,豆状核,屏状核,杏仁体 4 纹状体:尾状核与豆状核合称纹状体,苍白球为旧纹状体,尾状核和豆状核壳为新纹状体 胼胝体:位于大脑纵裂底部在正中矢状面上呈弓形宽厚的白质带,自前向后分为嘴,膝,干,压部胼胝体嘴向下连于终板,胼胝体纤维呈辐射状向前后及两侧分别形成额釬,枕gan,半卵圆中心的主要纤维联系左右侧大脑半球的额叶,枕叶,顶叶,颞叶 5 前连合:位于穹窿柱前方的终板内,呈“X”形,构成第三脑室前臂的一部分 6 穹窿:自海马至乳头体的弓状纤维束,分为脚,体柱三部分 内囊:投射纤维通过尾状核,背侧丘脑与豆状核之间聚集成宽阔致密的白质带,为。 7 辐射冠:投射纤维中大部分纤维呈辐射状投射至大脑皮质,此部分称为辐射冠 8 半卵圆中心:横断面上大脑半球内呈半卵圆形的白质区,主要由胼胝体的辐射线和经内囊的投射纤维组成 3 间脑分布:位于大脑半球与中脑之间,外侧临内囊,内侧面形成第三脑室的侧壁,分为背侧丘脑,上丘脑,下丘脑,底丘脑,后丘脑 1 松果体位置:位于胼胝体压部的下方,以柄附着于第三脑室后部 临床意义:松果体偏离正中线是颅内占位性病变的信号 9 侧脑室三角区:侧脑室中央部,下角,后角三者汇合处呈三角形的腔隙称-- 10 小脑延髓池:又称枕大池,位于颅后窝后下部的小脑与延髓之间,被小脑镰分为左右侧部,向前连通第四脑室,向下连通脊髓蛛网膜下隙,内有小脑下后动脉经过

CT——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

CT——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

CT——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 CT是英语缩写,可以表示的意思有:宝石的重量单位克拉、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凝血时间、电力系统中的电流互感器、建筑水电安装、十字绣布、分辨率等。 化学试剂 1.邻苯二酚的缩写,分子式C6H6O2 2.建筑CT 3.宝石的重量单位 克拉[1](符号:CT)1克拉=0.2克(200毫克) 克拉作为宝石的计量单位,在现行的国际标准中作为法定的计量单位它的换算公式为:1克拉=200毫克=0.2克。 古到今,在长达几百年的世界宝石贸易中,各国的珠宝商们都已习惯用克拉作为称量的标准。克拉一词最早起源于古希腊文,它是根据地中海东岸的一种树的名字翻译过来的。在人们没有精密的天平以前,便一直用这种很均匀而又

英文全称:Computed Tomography 利用计算机技术对被测物体断层扫描图像进行重建获得三维断层图像的扫描方式。该扫描方式是通过单一轴面的射线穿透被测物体,根据被测物体各部分对射线的吸收与透过率不同,由计算机采集透过射线并通过三维重构成像。分类 根据所采用的射线不同可分为:X射线CT(X-CT)以及γ射线CT(γ-CT)。 用途 CT的主要用途如下: 1.医学检测:自从CT被发明后,CT已经变成一个医学影像重要的工具,虽然价格昂贵,医用X-CT至今依然是诊断多种疾病的黄金准则。 2.工业检测:现代工业的发展,使得CT在无损检测和逆向工程中发挥重大的作用。 3.安保检测。

4.航空运输、运输港湾,大型货物集装箱案件装置。 优点及危害 首先,计算机断层扫描为我们提供被测物品的完整三维信息;第二,由于电脑断层的高分辨率,不同物体对射线的吸收和透过率不同,即使是小于1%的密度差异也可以区分出来;第三,由于断层成像技术提供三维图像,依需要不同,可以看到轴切面,冠状面,矢切面的影像。除此之外,任意切面的图像均可通过插值技术产生。这给医学诊断、工业检测和科研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但是CT扫描带来的危害也必须引起重视。CT主要的危害来自于射线源,高能射线源能对人体组织及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即使是医用的X射线CT,多次的累积使用,X射线依然会对患者被照组织产生一定的影响。 断层扫描技术 英文全称:electronic computer X-ray tomography technique CT是一种功能齐全的病情探测仪器,它是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简称。

X线计算机断层成像技术 CT

X线计算机断层成像技术 一、 CT的诞生 1914年,俄国学者K.Maenep氏,依照运动产生模糊的理论,首先提出体层摄影的理论,即用一种特殊装置,使想观察的人体某层组织影像较清楚地显示,而该层组织以外的则模糊不清,以获取较大的空间分辨力。1930年意大利的Vallebona氏开始将体层摄影的有关理论和它的使用方法应用于临床并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 随着机械工业的发展,1947年Vallebona率先获取了以人体为模型的横断面影像,这种技术后来又发展成回转人体横断面体层技术。 1961年美国神经内科医生Ooldendor提出了电子计算机X线体层技术的理论,1968年英国工程师Hounsfild氏与神经放射学家Ambrose氏共同协作设计,于1972由英国EMI公司成功制造了用于头部扫描的电子计算机x线体层装置并在英国放射学会学术会议上公诸于世,称EMI扫描仪。这种影像学检查技术与传统X线摄影相比,图像无重叠、密度分辨力高、解剖关系清楚,病变检出率和诊断的准确率均较高而又安全、迅速、简便、无创性,是医学影像学的一项重大革新,促进了医学影像诊断学的发展。 1974年在蒙特利尔(Montreal)召开的第一次国际专题讨论会上正式将这种检查方法称作电子计算机体层摄影(computer tomography,简称CT)。 二、CT的发展 CT的应用还不到30年,但发展迅速。从只能扫描头部的第一二代平移/旋转扫描方式的CT机,至1974年旋转扫描方式的体部CT机;以及1989年在旋转扫描的基础上采用了滑环技术的螺旋CT;后来的电子束CT或称超速CT相继问世。CT机性能在不断提高,检查领域不断拓宽. CT发展前景广阔,并将沿着影像医学所追求的目标——提高显示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推确性,微创或无创,操作简便和降低检查费用等方面不断改进、完善和发展。 第二节CT的组成与功能 CT由扫描部分、计算机部分、操作台、显示与记录系统等组成。 一、扫描系统 扫描系统包括:扫描机架、扫描床、扫描控制电路等。 (一) 扫描机架 图6-1是扫描机架外形图,图6-2是扫描机架内部结构。X线系统、图像采集、X线过滤器、系统准直器均装在机架内。机架可根据检查需要进

PET-CT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

PET-CT PET全称为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PET),是反映病变的基因、分子、代谢及功能状态的显像设备。它是利用正电子核素标记葡萄糖等人体代谢物作为显像剂,通过病灶对显像剂的摄取来反映其代谢变化,从而为临床提供疾病的生物代谢信息。PET采用正电子核素作为示踪剂,通过病灶部位对示踪剂的摄取了解病灶功能代谢状态,可以宏观的显示全身各脏器功能,代谢等病理生理特征,更容易发现病灶。CT可以精确定位病灶及显示病灶细微结构变化;PET/CT融合图像可以全面发现病灶,精确定位及判断病灶良恶性,故能早期,快速,准确,全面发现病灶。 作用 PET的独特作用是以代谢显像和定量分析为基础,应用组成人体主要元素的短命核素如11C、13N、15O、18F等正电子核素为示踪剂,不仅可快速获得多层面断层影象、三维定量结果以及三维全身扫描,而且还可以从分子水平动态观察到代谢物或药物在人体内的生理生化变化,用以研究人体生理、生化、化学递质、受体乃至基因改变。近年来,PET在诊断和指导治疗肿瘤、冠心病和脑部疾病等方面均已显示出独特的优越性。 原理 一、PET显像的基本原理 PET是英文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的缩写。其临床显像过程为:将发射正电子的放射性核素(如F-18等)标记到能够参与人体组织血流或代谢过程的化合物上,将标有带正电子化合物的放射性核素注射到受检者体内。让受检者在PET的有效视野范围内进行PET显像。放射核素发射出的正电子在体内移动大约1mm后与组织中的负电子结合发生湮灭辐射。产生两个能量相等(511 KeV)、 方向相反的γ光子。由于两个光子在体内的路径不同,到达两个探测器的时间也有一定差别,如果在规定的时间窗内(一般为0-15 us),探头系统探测到两个互成180度(士0.25度)的光子时。即为一个符合事件,探测器便分别送出一个时间脉冲,脉冲处理器将脉冲变为方波,符合电路对其进行数据分类后,送人工作站进行图像重建。便得到人体各部位横断面、冠状断面和矢状断面的影像。 PET系统的主要部件包括机架、环形探测器、符合电路、检查床及工作站等。探测系统是整个正电子发射显像系统中的主要部分,它采用的块状探测结构有利于消除散射、提高计数率。许多块结构组成一个环,再由数十个环构成整个探测器。每个块结构由大约36个锗酸铋(BGO)小晶体组成,晶体之后又带有2对(4个)光电倍增管(PMT)(请看图1)。BGO晶体将高能光子转换为可见光.PMT将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电信号再被转换成时间脉冲信号,探头层间符合线路对每个探头信号的时间耦合性进行检验判定,排除其它来源射线的干扰,经运算给出正电子的位置,计算机采用散射、偶然符合信号校正及光子飞行时间计算等技术,完成图像重建。重建后的图像将PET的整体分辨率提高到2 mm左右。 PET采用符合探测技术进行电子准直校正,大大减少了随机符合事件和本底,电子准直器具有非常高的灵敏度(没有铅屏蔽的影响)和分辨率。另外.BGO晶体的大小与灵敏度成正相关性。块状结构的PET探头。能进行2D或3D采集。2D采集是在环与环之间隔

断层影像解剖学

断层影像解剖学 断层影像解剖学(human sectional anatomy)是用断层方法研究和表达人体正常形态结构及其基本功能的科学。与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相比,断层影像解剖学有以下特点:①能在保持机体结构于原位的状态下,准确地显示其断面形态变化及位置关系;②可通过追踪连续断层或借助计算机进行结构的三维重建和定量分析;③密切结合影像诊断学和介入放射学,是断层影像技术对疾病作出诊断并进行介入性治疗的形态学基础。 发展历史 断层解剖作为一种研究方法早在16世纪初就被用于人体解 剖的研究。当时,意大利画家Leonardo da Vinci(达·芬奇)绘制了男、女躯干部的正中矢状断面图;现代解剖学的奠基人Vesalé研究了脑的横断层解剖。17世纪,一些学者分别展示了脑、眼和生殖器等的断面。18世纪,Haller、S.Soemmering和Vicq d’Azgr绘制了脑的各种断面图;Camper镌印了盆部的纵断面图;Scarpa则用盆部的断面来表达取石手术途径。16~18世纪,阻碍断层解剖发展的重要原因是缺乏使尸体变硬以维持结构于原位的方法。从19世纪至20世纪上半叶,是人体断层解剖学发展的重

要时期,一是完善了断层解剖方法,再一个是出版了许多具有重要价值的人体断层解剖学图谱。 荷兰解剖学家Riemer(1818)率先使用冰冻法制备断层标本 并出版了图谱。Gerota(1895)将5%的福尔马林溶液灌注尸体再冰冻切片,从而完善了冰冻切片法。目前,仍沿用这个原则制备人体断层标本。Huschke(1844)利用18个月的女孩尸体发表了10 幅颈、胸、腹、盆的横断面图,这些精美而有用的断面令他兴奋不已。伟大的俄国解剖学家和外科医生Pirogoff于1852年至1859年间以天然冰冻法制备断层标本,出版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断层解剖学著作。这部巨著包括五卷:一卷八开本的描述资料共796页和四卷包括213幅断面图的特大对折本,其断面含有头部横断面、胸部横、矢状断面、男女腹部的横、矢、冠状断面和四肢的横断面。法国人Gendre(1858)用石膏包埋尸体,制备了含有25个断面、自然大小的全身各部的横、矢和斜状断层解剖学图谱,每个断面伴有简要的文字说明。德国人Braune(1872)完成了人体各部三种基本断面的解剖学图谱,并仔细描述了器官的毗邻和评述了前人的工作。他的著作再版两次,并被译成英文。Henke在读到其第二版时便注意到了通过断面来进行结构重建的问题,他重建了心脏并将其轮廓投影至胸壁。Rudinger(1873)、 Dwight(1881)和Symington(1887)分别研究了儿童的断层解剖。Dalton(1885)出版了三卷脑断层解剖学图谱,横、矢、冠状断面各1卷,图片由离体脑断层标本黑白照片与相应线条图组成,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