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复习考试大纲

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复习考试大纲

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复习考试大纲
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复习考试大纲

《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复习考试大纲

2009年12月

一、总体要求

《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是一门政治类基础课程,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来对世界政治经济的基本状况和国际关系的基础知识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因此,这门课的考试也在于着重考察学生对于这些基本状况和基础知识的了解与掌握。

要想顺利地通过这门课程的考试,首先要知道如何复习这门课程,其次是要知道如何解答各类试题。就复习这门课程来说,首先是要通读教材(刘廷忠主编《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高教出版社2008年5月印),其次是要突出重点,(可以参看以下材料相关的绍重点和难点问题),最后就是要有广泛的课外积累,因为书上、课件中教师的讲授并不能包含全部和最新的知识点。复习好本门课程后,还要知道如何解答各种题型,考试才能考得更好。学生必须认真复习相关材料,做好教材附带的思考题,完成相关作业。

二、试卷结构及各种题型的评分标准

1、试卷结构

本课程试卷的主要题型、题序、题量及计分如下:

(1)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题,计10分)

这种题目一般有4个选项,要选出一项最符合题意的。采用排除法是回答这种问题最佳方法,将一些最不可能的选项排除掉,剩下的就是最符合题意的,或者有时根本不用这样排除,一眼就可以看出和选中,这要靠平时的积累。

(2)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4题,计20分)

名词解释最重要的是切中要害,不要罗哩罗嗦。将这个名词最重要的部分答出来就行,不需要拖泥带水,唯恐落下什么。记住,回答名词解释简明扼要。

(3)简答题(每题8分,共5题,计40分)

简答题相对于名词解释肯定要回答得多一些,但相对于论述题又要少一些。最重要的是答对要点,1、2、3、4…地列举出来,没有必要展开。

(4)论述题(每题15分,共2题,计30分)

论述题是最复杂的一种题型,学生不仅要答对要点,而且要答全面,要每一个要点都展开详细的论述,将这个题的前因后果都交待清楚。做论述题最重要的是观点明确、段落清晰、条理分明,不要没有条理,叫人摸不清主次

三、每章的重点及难点问题

1、《共产党宣言》中的全球化观

18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这样说:“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又说:近代以来,每一个民族的生产都同“整个世界的生产(也包括精神的生产)发生实际联系,并且可能有力量来利用全球的这种全面生产”(《马恩全集》卷3,页42)。后来列宁也说:“人类的整个经济、政治和精神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下已经越来越国际化了。社会主义会把它完全国际化。”(《列宁全集》中文第1版,卷19,页239)

看来,当下全球化是“经济一体化”的说法不够完整,经典作家说的是全方位的,是“人类的整个经济、政治和精神生活”的全球化。

2.研究世界格局的意义与方法

答:研究和把握世界格局是研究国际问题的中间环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①有助于我们从整体上把握世界;

②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国际舞台上的各种角色;

③有助于我们把握国际社会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

④有助于我们清醒地认识我国在这个世界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从和其他角色的比较分析中正确估量自己,从而区别不同的对象,制定和执行相应的对策,形成自己正确的国际战略。

研究的主要方法应把握以下三点:

①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我们研究世界格局的指南;

②把握时代发展的特征及其基本矛盾是研究世界格局的大前提;

③正确估量各种力量是把握世界格局及其变化的基本方法。

3.两极格局发展演变的原因是什么?

答:二战后,世界政治局势出现了大变化。战后初期国际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西欧的衰落,美苏的实力均势,奠定了两极格局的基础。二战后,世界大国按照雅尔塔等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格局,构成雅尔塔体系。雅尔塔体系的确立,意味着美苏两极格局的初步形成。

美苏两极格局取代了近代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为了建立世界霸权,美国全面实施冷战政策,美苏从盟友转为敌人,从合作变为对抗的关系。随着两个军事政治集团的建立、对峙局面的形成,两极格局最终确立。

发展原因是:

1、战后初期的资本主义世界

(1)西欧各国普遍衰落,欧洲列强已无法主宰世界。德国被彻底打垮,国土被盟军分区占领,殖民地被剥夺殆尽,国外市场和投资全部丧失。英、法虽赢得战争却输尽财富,尤其是法国经济遭到更大的破坏。随着欧洲的衰落,欧洲列强已无法主宰世界。

(2)美国独占鳌头

军事上,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常规军事力量,在世界各地建立了几百个军事基地,还垄断了原子弹,成为世界首强。

经济上,拥有最雄厚的工业实力,最丰富的黄金储备,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制度。关贸总协定的成立使以美国为中心的世界贸易体系形成了,美国成为世界首富。

政治上,美国一度操纵联合国,把它作为美国在全球扩张的工具。

2、社会主义运动的高潮

二战后,社会主义越出一国范围形成社会主义阵营,这不仅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而且形成了社会主义运动的第二次高潮。

(1)苏联在二战中虽然损失很大,但战争的胜利使苏联军事力量空前强大,影响大增,成为唯一能够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二战后,苏联取得了恢复发展经济的巨大成就,并打破子美国核垄断。苏联在社会主义运动中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

(2)在苏联的影响和援助下,东欧建立了8个人民民主国家。除南斯拉夫外,东欧各国都照搬苏联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初步实现了工业化,其弊端为以后国民经济发展埋下了隐患。

(3)中国、越南等亚洲国家也走上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道路。

(4)苏联和欧亚各人民民主国家先后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开展广泛合作,社会主义阵营形成,并在国际舞台上产生了巨大影响。

为了对付美国的扩张和威胁,苏联于1955年5月建立华沙条约组织,两极格局最终形成。4.世界多元性和世界格局多极化

世界多极化依然是一种强大的发展趋势。多极化趋势的论断有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内涵。我们对多极化趋势要有全面的理解和正确的把握。从历史的角度看,多极化的苗头在两极格局时期就已出现,在两极格局的发展演变中就孕育着多极化趋势。多极化趋势的出现绝不是人们的主观意志的作用,也绝不是由偶然因素促成,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无论从国际关系历史还是从国际政治理论的角度分析,在国际关系的相互依赖性日益发展的今天,单极格局的前景和稳定性必然受到各种力量的挑战,多极化格局将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第一,从大国实力对比关系的动态看,美国的相对实力优势无法提供建立单极霸权的基础。

第二,单极霸权是对国际政治民主化的否定。任何一个真正的潜在大国都不太可能心甘情愿地接受单极统治世界的安排。

第三,中国、俄罗斯、德国、法国和印度等主要国家推动多极化的努力和意坚定不移。

第四,联合国是保证多极化趋势顺利发展的重要力量和体制基础。

5、怎样认识当今国际舞台上单极与多极的矛盾和斗争?它的发展前景和趋势如何?

答:美国实行单边主义、维护全球霸权的行为与大多数国家追求多极化之间的矛盾。美国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力图建立和维护一种由它主导的全球秩序,但这不可避免地与整个世界多极、多元的发展趋势产生矛盾。单极与多极的矛盾运动必将影响未来的全球图景。从过去的历史来看,认为今天的矛盾是单极与多极的矛盾、世界格局注定要演变为多极格局,并没有历史的根据。相反,很可能出现的趋势是相对的单极、两极与多极的并存,三者或其中的两者同时并存,长期和平共处,在一超多强格局长期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有时单极倾向突出,有时多极趋势明显,或者此消彼长、互有消长,或者共同消长、共同进退。

从这种历史观念出发,认为今天已经是美国的单极化时代,或者认为今天已经是、或者今后必将是多极化时代,都是单相思维的观念,而世界格局的现实很可能是多重结构并存,所以,人们过多的争论是单极还是多极,并没有什么实际价值,因为两者虽然有矛盾,但并不完全对立,可以共处共存。正如有些学者已经指出的那样,无论是以美国为中心的单极模式或多极世界的理论,都未能反映当今世界的现实,实际上,世界只是在全新的水平上,正走向崭新的两极,即文明世界与国际恐怖网络之间的对立和斗争;还有的俄学者认为,今天已经出现了另一个极,就是欧洲,是一个新两极世界,而且极必须是两个,不能多,也不能少。约琴夫·奈也曾指出,就军事上讲,今天的世界是单极,是美国占绝对优势,但就经济而言,则已经是多极化,而就政治而言,早就已经是多极化的世界。奈认为,现在的世界体系是力量中心各不相同的三个世界错综复杂地结合在一起形成的,单纯考察一个方面来论述霸权主义、单极格局和多极格局本身就是错误的。亨廷顿指出,“当代国际政治不适合上述三种模式(单极、两极、多极)中的任何一种,它是一种奇特的混合体系,即一个超级大国与若干大国并存的单极+多极体系”。在另一篇文章中,亨廷顿认为国际政治的格局是一种三层结构。曾表示支持多极世界的德国总理施罗德最近对多极化世界的主张也有了变化,向美国人表示“我们一致同意我们在全球政治中只要一个极,我们将围绕自由、和平与正义之极调整我们的工作”。因此,本人认为,说经济全球化、文明多样性、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是符合历史和今天的现实的,但认定多极化的发展是全球发展的大趋势或者单一的趋势,认为一超多强必定会被多极化取代,认为21世纪必定是多极化时代的结论是值得重新思考的。

6、战后世界经济演变的根源是什么?

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即1950至2000年期间,世界经济经历了从美国独霸世界经济到经济力量多极化的演变过程。其演变的主要根源是:

1、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欧洲国家一直处于世界经济的中心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冲击了欧洲的世界中心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德国、意大利、日本这些战败国几乎变成了一片废墟,战胜国中的英国、法国等也是遍体鳞伤。惟独美国的经济在战争中膨胀起来,在工业生产、国际贸易和金融等方面确立了自己的压倒性优势,凭借自己的经济优势建立起以美国为核心的资本主义经济集团,创造了一个统一稳定的国际经济秩序;

2、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集团形成的“经济互助委员会”于1949年1月成立。从美国构建资本主义经济集团到社会主义国家经互会的建立,统一的世界经济终于分化成为两个隔离的经济体系;

3、20世纪70年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发生了巨大的转折,资本主义国家出现通货膨胀,苏联因争霸计划而经济增长受阻,中国受内“左”倾政策影响经济大幅度滑坡,而西欧和日本经济实力却大大增强,第三世界一些新兴工业国家在世界舞台上增添了新角色,推动世界经济向多极化发展,这种现象主要表现为至80年代,美国、西欧和日本在经济上三足鼎立;

4、冷战结束后,经济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空前突出,各种不同类型的国家不但调整和改革经济,而且加强同他国的合作与交流,通过联合取得集团优势来增强自身实力,由此,区域集团成为20世纪90年代后世界经济最为显著的发展趋势,大大小小的经济组织约有30多个,世界经济集团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7、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内涵、原因和意义是什么?

答:所谓世界经济全球化,是指贸易、投资、金融、生产等活动的全球化,即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最佳配置。全球化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和国际分工的高度发展,要求进一步跨越民族国家疆界的产物。具体说,第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经济全球化的联系;第二、全球性世界市场的形成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基本条件;第三,日益严重的全球性问题制约和威胁着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求各国政府和人民共同面对、共同解决。经济全球化可以加强各国经济技术的交流与合作,可以使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达到最佳配置,可以增进各民族文化交流,使各国达到共赢和共存的目的。

8、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最主要的问题及其根源?

答: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最主要的问题及其根源分别是:

(1)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富分化严重。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世界经济的基本规律,它包括经济增长速度的不平衡和经济实力水平的不平衡。正是在不平衡规律的作用下,个国实力对比发生变化,其结果是大国力量的逐步均衡化,世界经济格局向多极化转变。另一方面,世界经济形势也由于不平衡规律的作用而更加错综复杂和动荡不安。美、日、欧为争夺世界市场掀起新贸易保护主义,西西矛盾激化。发展中国家出现分化,新兴国家在成功地缩小与先进国家的差距的同时,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之争和规则之争。最不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长期贫困化,阻碍了世界经济的整体繁荣。

(2)环境恶化问题。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空间和物质基础,环境问题是人类文明进程的必然产物。随着工业革命和科技进步带来巨大财富,人类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空前的变化,同时也造成了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大气污染、臭氧层损耗、

全球气候变暖、水体污染、水资源匮乏、土地荒漠化、森林面积锐减、生物物种消失等一系列问题,早已超越国界发展成为全球性的问题。

(3)能源短缺问题。能源消费是世界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随着全球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和城市化的速度加快,作为世界主要能源的煤、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能源面临短缺的威胁。20世纪,全世界消耗掉的能源超过了人类有史以来能源消耗的总和,不仅加剧了人们对全球能源危机的担忧,而且给全球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

(4)粮食危机问题。作为满足人类基本需要的物质资源,粮食的自给自足仍是一个没有解决的问题。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工业化的推进,农业受到削弱,粮食生产不足又缺乏进口粮食的必要资金,经常出现程度不同的粮食危机,甚至出现社会动荡,非洲南部、南亚和东南亚是受饥荒危险最严重的地区。而对于那些出口粮食的国家来说,世界粮食市场价格的涨跌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的利益。在全球范围内,粮食产量增长速度开始放慢,但需求却持续增长,粮食供需经常出现较大缺口,数亿人生活在饥荒的阴影之下,构成了对全球和平与发展的严重威胁,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严重挑战。

9、“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提出的依据是什么?

答:邓小平关于时代主题的判断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科学依据:

第一、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是提出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观的历史依据。

第二、对国际现实的科学分析是提出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观的现实依据。从战后国际形势的发展演变分析,和平是带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问题。从必要性看,和平问题直接涉及人类的生存问题。从和平的可能性看:(1)只有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有资格发动世界大战,但由于“恐怖的核均衡”,美苏两家都还不会轻易发动战争;(2)虽然战争的危险还存在,但是制约战争的力量有了可喜的发展,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战争力量的增长。从解决发展问题的可能性看:(1)世界新科技革命蓬勃发展,经济、科技在世界竞争中的地位日益上升,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不得不拿出主要的精力认真对待经济和科技的发展问题;(2)各种全球性公共问题的出现和恶化必须通过各国的共同发展才能解决,比如环境恶化、国际恐怖主义、高传染性疾病蔓延、人口爆炸和粮食危机等问题仅仅依靠一个或几个国家的努力是不能彻底解决的,必须依靠各国的协调努力,这使得各国有可能通过加强合作、促进共同发展来克服共同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第三、对世界形势未来走向的前瞻性分析是提出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观的重要依据。关于时代主题的判断不是一时一地的观点,而是要持续相当长的一个历史阶段的,有较大的稳定性。根据人们的预测,未来的世界走势会保留这样几个方面的特征:(1)高新科技的开发和扩散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会成为制约战争的重要因素;(2)经济全球化将使国际间的相互依赖日益深化,发展问题只能在全球化进程中加以解决;(3)大国在和平与发展问题上的协调和合作立场虽然会不时受到单边主义的干扰,但不大可能产生逆转;(4)文化之间的交流增多,多样性文明的共存而不是冲突是文明发展的趋势;(5)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和发达国家继续在竞争中共存和发展。这几个方面的特征将会使和平与发展问题继续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和努力的目标。

10、试析不同的“国际新秩序”观

答:

(一)美国、日本和西欧的“国际新秩序”观:

1、美国的“国际新秩序”观。美国建立世界新秩序的主张:(1)确立美国在世界范围内的领导地位。(2)向全世界推广美国模式。(3)强调西方盟国的“伙伴关系”,注重发挥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和地区性组织的作用。(4)建立以美国的军事力量为保障的国际安全框架。“9.11”事件后,美国建立“新帝国论”,“新帝国论”的主要观点有:第一,认为当今的美国是自从罗马帝国消亡以来最为强盛的国家,是可以堪当“新帝国”角色的惟一超级大国。第二,认为国际安全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国面临着“失败国家”全新的威胁。第三,认为传统手段已经难以防止新型威胁,美

国必须运用“新帝国主义”政策来保护美国的安全,实现美国霸权主义的“新帝国”目标。

2、日本的“国际新秩序”观。日本的“世界新秩序”的构想包括下以内容:(1)其目标是在确定和平与安全的基础上,在全世界实现“自由民主”和“市场经济”。(2)建立以日、美、欧三极为主导的“国际新秩序”。(3)强调经济和科技力量对形成世界新秩序的决定作用。

3、西欧的“国际新秩序”观。西欧在“国际新秩序的议论大致有以下几点:(1)在未来“国际新秩序”的目标方面,西欧同美国、日本是一致的。(2)反对美国独霸的“一极世界”,要求在“国际新秩序”中分享领导权。(3)在如何建立“国际新秩序”方面,西欧主要国家存在一定的分歧。总体来看,美、日、欧的“国际新秩序”观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那就是要建立一个以西方大国利益为基础的,由西方大国领导的,以推广西方模式、意识形态、价值观念为目标的“国际新秩序”。它们之间也存在分歧,主要是争夺在建立“国际新秩序“过程中的主导权,换言之,就是争论未来的国际社会是由美国独家主宰还是“共管”。

(二)中国的“国际新秩序”观。

具体地说,中国关于国际新秩序的观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中国所主张建立的国际新秩序的目标是顺应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改变超级大国主宰世界的局面,结束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各国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准则来处理国家间的关系,使世界上所有国家不论大小,主权一律平等,公正、民主地协商解决国际事务。(2)国际新秩序应该包括国际政治新秩序和国际经济新秩序两个方面。(3)国际新秩序的核心是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和不干涉别国内政的原则。(4)国际新秩序的基本内容是:第一,尊重各国国情、求同存异。第二,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第三,建立民主的国际关系。第四,互利合作、共同发展。(5)主张充分尊重联合国体制的权威,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11、试析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的必要性、可能性、现实性

答:实践证明,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推动建立国际新秩序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具有极大的现实性。

从必要性角度看,在旧的国际经济秩序下,发达国家凭借其经济科技优势,掠夺、控制发展中国家,使两者之间差距不断扩大,众多发展中国家陷入发展困境,负债累累,贸易条件恶化,资金严重短缺,经济发展徘徊不前,人民生活长期贫困,严重阻碍了世界经济的平衡发展与共同繁荣。因此,广大发展中国家强烈要求改造国际旧秩序,建立国际新秩序。

从可能性角度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得到了广泛认同的国际关系准则和国家行为规范。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和中国建交的国家有一个大发展,包括超级大国、众多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更不用说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了。所有这些国家都表示同意遵循这一原则来发展和中国的外交关系。在接下来的几十年的对外关系中,中国的对外政策有过几次调整,但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始终贯穿其中,尤其在结束“文化大革命”之后,我们清除了“左”的干扰,重申恪守这一原则,把它定为发展一切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中国也很快开创了对外关系的新局面。基于这样的历史实践,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是完全可能的。

从现实性角度看,上述可能性是一种现实的可能性,而非虚幻的可能性。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使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密切,相互依赖日益加深,全球化既不是美国化,也不是资本主义化,而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各项领域里发展出更多、更深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继续发展,体现了国际关系民主化的进程,贯穿了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精神,将在反对霸权主义和单极格局的斗争前进。这和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此外,这一奋斗目标的确立和20世纪60年代我们曾提出过的建立“没有资本主义、没有帝国主义、没有剥削制度”的目标相比,更加符合现实,切实可行。

12、为什么说美国是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

(1)、摆脱殖民地地位,民族独立建国(《独立宣言》)

(2)、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思想指导建国:奉行天赋人权论、社会契约论、民主、自由、平等论、主权在民论;

(3)、实行民主共和制度:

实行代议制、普选制;遵循分权制衡原则,实行(1)联邦制、(2)三权分立制度、(3)两党制、(4)总统制。

这些都是公认的典型的资本主义思想与制度。

13、什么是美国的“新经济”?其影响如何?

答: 20世纪90年代,随着新科技革命的发展相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美国率先引出“新经济”的旗帜。所谓“新经济”,是与传统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对应的概念,是由信息技术和当代其他高科技驱动,以创造性的人力资源为依托,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加工、分配和使用为基础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经济形态。“新经济”的快速成长不仅正给世界各国的经济社会带来一场革命,而且将对人类生活和国际关系带来重大影响。

首先,“新经济”将引起世界经济关系的重大调整,它加速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增强了国家间相互依存的程度,同时也加剧了国家间围绕科学技术的激烈竞争。

其次,“新经济”将对世界政治与安全产生冲击,信息技术可以在经济、军事、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直接强化一个国家的国际影响力和主导权,从战略上讲,“新经济”中所包含的高新技术会使安全概念发生深刻变化,对世界政治进程产生重要影响。

第三,“新经济”将导致人们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上的巨大变化,知识在经济生活中的中心作用和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基础作用被广泛认可,未来的教育以培养高技术产业化的人才群体为主。

第四,“新经济”也将给人类社会带来一些挑战,电脑网络技术的发展对人类传统的文化造成冲击,还可能会导致犯罪率上升,生物技术的进步可能使生物武器进一步发展,“克隆”技术等生物的突飞猛进也使人类的伦理道德经受考验。

14.试析美国的“和平演变”战略及其实质?

“和平演变”战略是美国统治集团在企图用武力消灭社会主义国家受挫以后,改用和平手段以推翻共产党的领导,颠覆社会主义国家,最后达到恢复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战略。这一战略从50年代初提出后就着手推行,到80年代末发展成为美国对付社会主义国家的主要战略。

美国的“和平演变”战略虽然在不同时期、不同条件下有不同特点,但它的主要内容和本质是相同的。具体说来,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诋毁马克思主义,否认社会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是“和平演变”战略的理论前提。②“和平演变”战略的目标是颠覆社会主义制度,就是要使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实行经济私有化、政治多元化、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西化,最终使社会主义演变成资本主义,实现以美国为领导的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是。③在全面推行“和平演变”战略进程中,根据原苏联、东欧和中国等不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具体情况,在不同时期实行区别对待的政策。在东欧发生剧变和苏联解体之前,美国一直把为其和平演变的主要目标,把东欧作和平演变的战略重点。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之后,美国在巩固和平演变“成果”的同时,又把和平演变的主矛头转向中国。④在推行“和平演变”战略的进程中,采用手法主要

是:A、利用自己经济、科技的优势,对社会主义国家交替使用经济援助和经济制裁的两手政策,迫使社会主义国家实行他们所希望的“改革”。B、加强资产阶级思想意识的宣传,对社会主义国家开展攻心战。C、培养和支持社会主义国家的反对派,组成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势力,作为从国内颠覆社会主义的力量。D、通过秘密渠道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内应力量相勾结,筹划和制造动乱,以颠覆社会主义政权。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在推行和平演变战略的过程中,越来越重视所谓“人权外交”。

15.怎样评价美国的国际地位及其发展趋势?

答: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进入从两格局向多局的过渡期。这一过渡时期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在20世纪苏联解体后,世界格局便呈现出“一超多强”的态度,这种态度是向比较均衡的多极格局过渡的一种形式。十多年来,“一超多强”的格局并无大的变化,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世界上将不会出现一个实力与美国相提并论的超级大国。

一、美国是目前唯一的“一超”,拥有最强大的综合国力;

二“多强”力量发展不平衡,还不足以挑战美国的霸权地位;

三、中国当前尚不具备抗衡的实力,也没有挑战美国霸权的意愿;

四、美国实力目前基本上达到顶点,但其走向衰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根据各种情况分析,美国的实力目前基本上已达到了顶点,美国将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保持目前“一超”地位,在特定时期,其国力发展甚至会明显超过“多强”。但是,由于美国具备古代罗马帝国和大英帝国所不具备的特点,就是其本土面积巨大(930万平方公里),人口众多(接近3亿,仅次于中国和印度),科技实力极为雄厚,并且备吸纳世界各地人才的优势,政治体制相当成熟且自我调节能力很强,因此,即便美国将来从世界霸权的地位上跌落,仍可能是未来世界上主要的发达国家。并且,由于在可预见的将来,美国将在相当长时间内保持其目前的国际地位,其国力及其世界地位的下降将是相当缓慢的过程。世界格局的多极化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16、怎样看待欧洲的社会民主主义理论与实践?

社会民主主义是当代西欧发达国家社会民主党、社会党和工党奉行的思想理论体系的总称。它代表资本主义世界的中左翼社会运动、意识形态和政党形式。1951年社会党国际成立后,这一思潮逐渐在西方意识形态领域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一些国家甚至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政治意识形态,对当代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20世纪末最令人瞩目的现象。欧洲政治版图呈现出一片粉红色,社会充满了活力。

社会民主主义基本内容:1)、伦理原则;2)、多元论原则,主张指导思想多元化、政治多元化、经济多元化;3)、改良主义原则;4)、实用主义原则。

民主社会主义的本质:

通过对民主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分析,可以看出,它在整体上没有超越资本主义,它并不主张根本触动资本主义生产和阶级关系,它的自由民主并未超越资本主义所能给予的极限。它与科学社会主义既有理论的对立,又有思想关联。

民主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关联至少有以下四个方面:

1.对资本主义批判的立场;

2.接纳一切经济组织形式为我所用的思路;

3.世界一体化眼光;“世界一体化”是马克思恩格斯研究社会问题的基本视角,社会民主党人也具有世界一体化眼光;

4.主动应变的精神,它是民主社会主义保有鲜活生命力的法宝。

找出民主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关联,可以为我们进一步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增添养

料。

17、试析欧洲一体化的产生原因、内涵与意义?

答:促使欧洲国家走上联合道路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政治因素和政治意愿极为突出。它们包括:

(1)经过世界大战的洗劫,西欧政治家痛切地认识到,欧洲和平的维护与欧洲文明的延续和发展是密不可分的,而它们有赖于国家间的联合,即建立一种较为紧密和稳定的欧洲国家联合体。

(2)防止法西斯主义、军国主义再起,是欧洲联合的一个重要而直接的目的。德国问题长期以来是欧洲安全的一大症结。

(3)冷战的开始导致西欧国家对共同行动更具有紧迫感,以对内防御共产主义,对外抵御苏联威胁。

(4)美国出于对付苏联以及便于控制西欧的考虑,支持西欧复兴,大力促进西欧联合,这成为西欧走上联合道路的另一个外部推动因素。

从欧洲一体化的发展进程可以看出,从市场一体化到经济一体化,再到政治一体化,是推进欧洲一体化的基本思路。

欧洲一体化的意义:欧洲一体化不仅对欧洲政治经济乃至世界政治经济的现实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人们有必要以欧洲一体化的历史经验和面临的问题为个案和参照,对世界政治经济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18.分析北约东扩对欧洲国际关系的影响

答:安全问题或者说军事防务问题,是国际政治中最为尖锐和敏感的问题,被视为典型的“高端政治”问题或“高级政治”问题。欧洲安全结构的变动对冷战后欧洲国际关系造成重大影响,并牵动着冷战后世界政治力量的组合。

第一、北约东扩突破了欧洲在冷战时期的地缘政治安全界线,使冷战后的欧洲形成了以北约为主导的欧洲安全结构。

第二、北约东扩牵动着世界政治与安全格局。北约东扩作为冷战结束后欧洲政治版图最深刻的变化之一,也对当今世界“一超多强”力量结构的特点产生着深刻影响,进一步凸显了美国主导的西方政治力量的优势地位以及美国全球战略的进攻态势。

第三、北约东扩的实现方式,反映了冷战后国际关系的新特点,即在大国关系中,在地区国际体系的构建中,传统的地缘政治安全竞争与新型的安全合作这两类互动模式交织并存。

第四、北约规模扩大以后,内部关系复杂化,美国与西欧盟国之间的协调合作面临考验。

北约东扩是欧洲安全结构的重大变化,是决定冷战后欧洲政治格局轮廓的一个关键因素,显示了美国作为外部力量对欧洲事务的巨大影响和冷战后欧洲安全关系中矛盾与裂痕犹在但和解与协调毕竟有很大发展的错综复杂的微妙特点。

19、试析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

答: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包括国际、国内诸因素。

1.日本战后经济的发展是在战前和战时的经济基础上实现的。

2.战后有利的国际环境对促进日本经济迅速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1)战后几十年的国际和平环境为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时机,使日本节省了大量的军费开支,避免了军队供给,武器装备和军火工业等巨大资金消耗。

(2)美国对日本实行特殊的扶植政策是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3)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期间,美国庞大的军需大大帮助了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4)大量进口价格低廉的原料和能源有利于资源小国日本的经济迅猛发展。

3.日本国内稳定的政局,得力的政策措施以及日本民族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是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内在保障。

(1)长期相对稳定的政治局势。

(2)实行有力的国家干预经济的方针,采取了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战略。

(3)重视发展科学技术

(4)重视发展教育,提高国民素质

(5)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还得益于日本长期实行的低消费,高积累的资金积累政策和日本企业所倡导的集体意识

20.冷战后日本政治的右倾化及其影响

冷战后,日本缺少一个对侵略战争进行认真反省、的战争责任进行真正清算的历史过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作为经济大国的日本,谋求在政治和军事上的“有所作为”。加上以原苏联为首的东方社会主义阵营解体,东西方意识形态的对立结束,使日本国内保守与革新势力的对立失去了依据。而且日本国内对政治右倾化的批评具有狭隘性。就这样,使得日本政治右倾化的推进无所顾忌而大行其道。

冷战后日本政治趋向右倾保守化的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

1、右倾保守政治力量占据上风,而且在21世纪初,他们在国会中处于从来未有过的优

势地位。

2、政府官员和国会议员参拜靖国神社成风。

3、不断窜改历史教科书,为侵略历史翻案,甚至美化侵略历史。出台右倾色彩较浓的政

策法案,计划修改宪法,逐步消除对日本军事发展的限制。

4、极力发展军事力量,妄图充当军事大国。

日本政治右倾化的影响:

1、极大地助长了国内右翼势力的发展和猖獗程度。

2、使东亚的和平与安全受到潜在的威胁。

3、难以改变日本的民主政治体制。

21.结合近年的实例剖析日本政治大国战略的实质和前景。

2006年03月15日新京报日本媒体报道,日本陆海空自卫队将从3月27日正式开始统一指挥系统,废除此前协商式的统合幕僚会议,设置统一的统合幕僚监部(总参谋部),直接向自卫队传达防卫厅长官的命令,以强化同美军军事合作。

90 年代以来日本为实现其世界政治大国战略目标,从地缘政治、经济战略角度出发,对美、中、俄、东南亚各国、朝鲜、韩国等国进行了外交政策的重大调整,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对美、对华政策的调整。

日本在对美政策上,继续推行“日美同盟”政策。但日美同盟已不是过去那种主从关系,而是“对等”的伙伴关系。

日本推行日美同盟政策的战略意图主要是:( 1 )为成为世界政治大国和构筑以美日欧三极为主导的世界新秩序格局而取得美国的支持与合作;( 2 )在日美军事同盟体制下发展军事力量

并拓宽海外军事干预范围;( 3 )通过日美联手,最终建立以日本为主导的亚洲新秩序;( 4 )加强日美政治、军事关系,淡化日美经济矛盾,减少美国对日本的敲打。

日本政治大国战略是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日本政府所确立、推行的国家发展总体战略。该战略是日本在对战后“经济立国”总体战略进行修正基础上形成的。“经济立国”战略的主要指导思想是最大限度地利用冷战格局,集中精力发展经济。这就是所谓的吉田路线。推行“吉田路线”的结果使日本成为经济大国、政治小国,被国际社会讽刺为经济巨人、政治侏儒。 80 年代初开始,日本政府为改变这种不佳形象和国际地位进行了新的战略探索,提出了实现“政治大国”的战略口号,其标志是 1983 年中曾根首相提出的“战后政治总决算路线”,即在“多边管理时代”日本要以经济力量为后盾,以建立强大的军事力量为保证,以外交为手段,辅之以输出日本文化,更多地参与决定世界政策,使日本成为世界政治大国,成为世界政治多极化中的重要一极。中曾根以后的日本历届政府都继承和发展了“政治大国战略”。

进入 90 年代后,在冷战体制崩溃、日本国内各种右翼政治思潮异常活跃和政坛出现总体保守化的情况下,日本政府加速推进政治大国进程,明确提出政治大国的三个重要目标,即在构筑未来世界新秩序问题上,提出形成以“美日欧”三极为主导的世界新秩序主张;在建立未来亚太秩序中,提出了成为亚洲主导者的主张;在国际组织联合国问题上,提出了对联合国进行改革,争当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主张。为了实现上述战略目标,日本在外交战略上,积极推行“大国外交”、“亚洲外交”以参与国际性、地区性事务;在军事上,不断增加军费和扩充军备( 1996 年军费达到 510 亿美元,为世界第二军费大国。现在日本的武器装备和军事技术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某些方面己赶上或超过了美国),转变防卫战略,即从“专守防卫”向本土以外的海外歼敌战略转变。此后又通过重新定位的日美安保体制,修改日美防卫合作指针,完成了冷战后插手国际间、地区间安全事务,向世界军事大国迈进的实质性战略步骤;在经济上,对内推进经济改革,实施“科技立国”战略,加大对高科技的开发投入。对外调整亚太经济战略,将东亚划为自己的势力范围,通过贸易、直接投资、经济援助等手段,对东亚各国进行渗透;在文化上,注重文化在国际政治领域中的作用、积极向世界输出“日本文化”。提出了从“受信国”向“发信国”转变的口号,甚至有人提出了“日本文明圈”的概念,力图从思想上、心理上为走向政治大国创造条件。

总之,政治大国战略是目前乃至 21 世纪日本的总体战略,日本不达到此目的是不会罢休的。从目前日本所拥有的经济、军事和政治实力看,它成为世界政治大国似乎只是时间问题,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是否能成为政治大国,而在于成为政治大国之后的走向如何,即日本是走和平道路还是重新走二战期间推行军国主义的扩张道路。尽管目前世界和亚洲人民对日本的政治战略倾向表现出疑惧,但从日本的本国国情、日本国民和社会舆论以及国际上的制约因素看,可以认为,在近期内,至少在可预见的 21 世纪的前 10 年,日本是不会通过军国主义扩张道路达到政治目标的。

22、怎样认识苏联解体的原因和教训?

答:原因:1、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推行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路线是苏联解体的内在的直接原因和导火线。2、深层原因。苏联长期积累的历史问题是苏联解体的内在的根本原因。A、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使得苏共及其政权内部缺乏有效的民主监督和制约机制。严重束缚了广大群众、基层组织和地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B、高度中央集权的经济体制,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使得苏联的经济不能适应激烈的国际经济、科技竞争,不能满足人们的期望和要求。C、错误的民族政策和大俄罗斯主义行为,埋下了民族分裂的祸根。D、争夺世界霸权的对外政策,破坏了社会主义的形象和声誉,也耗尽了国力。E、苏共日益严重地脱离群众,变成一个官僚阶级的党,

丧失了民心。苏联的演变和解体不是改革的必然结果,而是苏联共产党早已变质的必然结果,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指导思想加速了这一进程。3、西方国家长期推行和平演变战略是苏联解体的外部因素。

无视时代进步和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无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长期坚持僵化的旧体制,致使众多社会矛盾长期积累,各民族人民失去了对共产党的信任和对社会主义的信心和向往,发展到一定阶段终于来了一个总爆发,这是苏联亡党亡国的最深刻的原因。

教训:1、要加强执政党的建设,使共产党能够始终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2、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理论创新中创造先进的文化。3、要坚持改革开放,创造先进的生产力,把经济建设当作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4、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5、必须坚持国际关系基本原则,处理好国家之间的关系,警惕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

23、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进程?

(1)社会主义思潮的产生是对资本主义初期“人吃人”的病态社会的否定,是先进思想家探索劳动群众的苦难根源、建立公正理想社会的设想。

(2)社会主义的兴起和发展是合乎发展规律的历史进程。20世纪,社会主义在世界上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它为推动历史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3)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式而是螺旋式上升的。社会主义的发展也是一个曲折的历史进程,苏联解体绝不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失败,而是社会主义遇到的暂时的挫折,社会主义还在继续发展。挫折是暂时的,前途是光明的。

24.试析俄罗斯在当今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作用

答:首先,俄罗斯目前三国际地位已经远不如苏联时期,但俄罗斯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又是一个核大国,且地大物博,在国际事务的各个领域尚拥有相当大的潜力和手段,并同世界上的主要国家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因此俄罗斯能够对未来国际秩序的建立发挥重大影响。其次,国际关系的发展变化、两极对抗的挺直与销售、冷战后果的逐步消除以及俄罗斯改革的不断推进,使俄罗斯在国际事务中的合作机会显著增加,发生全球冲突的危险已降低到最小程度。。俄罗斯军事因素仍未失去对国际关系所具有的传统作用,经济、政治、科技、生态及信息因素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大,这使俄罗斯为建立更加稳定、能及时应对国际危机的国际关系体系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这些都使俄罗斯的国际地位有所巩固。它应当拥有与其历史、文化、地理和实力相称的地位并受到应有的尊重。虽然俄罗斯在综合国力及国际地位与作用都不能与前苏联同日而语,但作为一个大国、强国,一个核大国俄罗斯仍然是当今国际舞台上一直十分重要的力量,在国际政治、安全领域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仍然极具发展潜力和强国潜质。同时。俄罗斯现行的重振大国地位的全方位外交战略在多极化的世界中对美国建立的单极世界的势头的牵制有自身独特的巨大影响和作用。

25.试析第三世界的兴起与发展及其意义

答:有关第三世界的理论,是毛泽东主席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于1974年提出来的。1974年2月22日,毛泽东主席同赞比亚总统卡翁达谈话时说:“我看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们是第三世界。”第三世界国家是指摆脱了殖民统治,获得了民族独立的亚、非、拉美发展中国家。

第三世界的兴起与发展:<亚非会议的召开(1955年4月18~24日)>。(1)“二战”后,亚非地区民族解放运动空前高涨,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已有约三十个亚非国家打碎了帝国主义国

家的殖民枷锁而独立;旧的国家政治秩序虽然已被打破,但亚非人民反帝斗争的任务仍很艰巨。为建立国际新秩序,亚非国家普遍感到应当增进相互之间的友好关系,以推动反对新老殖民主义的斗争,因而产生了要求合作和团结的强烈愿望。这样,在印尼、缅甸、锡兰、印度、巴基斯坦5国总理的发起下在印尼的万隆召开了这次会议。(2)会议宗旨:促进亚非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讨论所面临的共同任务,以及维护民族主权和废除种族主义、殖民主义等问题。(3)中国代表团的贡献:会议期间,由于各国历史背景不同,社会制度和思想意识等方面存有差异,再加上帝国主义的挑拨,个别国家的代表一度提出“反对共产主义的威胁”,并影射攻击中国。在此情况下,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针对帝国主义的破坏行径,提出了“求同存异”的原则,赢得了各国代表的广泛支持,从而避免了会议走向歧途。会议一致通过了《亚非会议最后公报》,公报体现了反对殖民主义,维护民族独立,反对侵略战争,保卫世界和平和促进各国友好合作的精神。(4)标志:亚非会议的召开,标志第三世界开始兴起。

第三世界的含义:1.第三世界的兴起,打破了旧的国际政治格局。万隆会议的召开和不结盟运动的发展,表明第三世界已成为决定国际事务的一支重要力量,帝国主义主宰世界的历史已经一去不复返了。2.第三世界倡导的维护世界和平、加强各国人民之间友好与合作、反殖反帝的精神及所作出的努力,有力地遏制了霸权主义、新殖民主义,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3.第三世界的兴起对推进改革不平等、不公正的旧国际经济关系起了重要作用。“七十七国集团”的诞生表明第三世界所进行的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是有组织、有纲领、有明确目标的联合斗争。促进世界贸易,国际合作;推动南北对话,加强南南合作,这些是第三世界为实现目标已进行和正在进行的努力。

26.为什么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选择了资本主义道路?应该如何认识?

(1)、绝大多数民族独立国家选择资本主义道路是这些国家的现实基础和条件以及国际环境的影响等方面原因所决定的,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由于很多发展中国家在获得独立、建立民族独立国家之前是帝国主义的殖民地、半殖民地或附属国。其社会形态基本上是前资本主义的。而且大多数国家独立前处在封建的社会形态中,从社会发展形态演进的一般规律来看,它们的发展演进前途应该是资本主义社会形态。这些国家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是一种社会进步,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

从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看,社会主义社会形态高于资本主义社会形态。落后国家选择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具备社会主义制度的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对绝大多数民族独立国家而言,第一,它们不具备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物质基础。第二,他们不具备搞社会主义的阶级基础。第三,它们不具备现实社会主义的组织基础。总之,一个国家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必须具备进行这种选择的物质基础和政治条件的。在基础和条件不具备时,也不可能搞得成社会主义。

(2)、选择资本主义道路的国内基础和条件。

战后独立的民族国家选择资本主义道路的根本原因来自这些国家内部。其主要原因是:第一,由于这些民族独立国家在独立前普遍受到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早已渗透到殖民国家中。第二,在这些国家里,各国民族独立运动的领导阶层呈现资本主义化,他们当中有少部分成为资产阶级,其余有些军人集团、部落首领和酋长以及大土地所有者,或受过西方教育或利益上与西方有密切联系,受到殖民统治者的拉拢和引诱,因而,当殖民统治者和平交权以后,选择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也就顺理成章了。第三,在民族解放运动中,这些国家的领导权也大都掌握在民族资本阶级的政党手中。第四,这些国家的民族资产阶级具有反帝、反殖、反封的要求,有强烈的民族主义意识,他们是这些国家中新的、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能够致力于发展本国的经济,维护政治统治,反映本国人民的一些共同利益,因而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维护。

(3)、选择资本主义道路的国际基础和条件。

大多数国家选择资本主义道路和当时的国际环境分不开。从二战后的国际环境和条件看,主要有以下原因:第一,二次大战对老牌殖民主义者削弱的结果。第二,国际政治两级对峙格局的作用。第三,社会主义的劣势地位和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示范效应丧失的影响。第四,战后科技革命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第五,发展民族经济的资金技术来源于资本主义世界。

总之,民族独立国家选择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是上述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27、在当今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地位、作用如何?

答:21 世纪第三世界地位和作用的提高不仅总体上表现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增强,而且还具体表现在国际贸易、国际直接投资、国际金融、跨国公司全球战、国际组织等领域中地位和作用的上升。

21 世纪国际贸易仍将是全球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并呈现区域贸易一体化、产业内贸易加速和全球贸易自由化上升趋势。在这过程中信息化、网络化、电子化作为贸易手段被广泛应用,深加工、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品的贸易比重大幅上升,初级产品和低技能的制成品贸易比重逐步下降,服务贸易的作用越来越大。这为第三世界国际贸易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第三世界国家可以花费很低的成本迅速学到先进技术,其制成品附加增加值将不断上升,少数第三世界国家在世界制成品中所占份额急剧上升,成为世界制成品制造的重要基地。。但是,由于国际贸易尤其是服务贸易中发达国家仍占主导地位,第三世界工业制成品、初级产品与发达国家的知识产品之间的贸易条件,以及第三世界的初级知识产品与发达国家的成熟知识产品之间的贸易条件不断恶化的趋势还难以改变。同时,第三世界内部将出现分化,东亚和拉美一些新兴工业化经济体将迅速崛起,它们在国际贸易中将成为重要力量,而非洲,尤其是撒哈拉以南最不发达国家将被排斥在经济全球化之外,在国际贸易中所占比重下降,将继续处于原料初级产品国的地位。总之,21 世纪,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第三世界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从总体上将有所上升,逐步掌握制成品国际贸易中的主动权,但在服务贸易中仍将处于不利的被动地位。

2l 世纪第三世界在国际经济组织中的地位和作用,总的讲呈上升趋势,将发生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变化。目前绝大部分主权国家已参加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但还有相当部分发展中国家(地区)及转轨国家尚未加入WTO,因此,21 世纪新成员将更多地来自发展中国家(地区)。这种成员结构的变化,将有利于发挥发展中国家的“多数”优势。这是不可忽视的力量,它会通过各种渠道和途径影响国际经济组织的发展方向。尽管有些国际经济组织制定经济规则或制度时不是按照“国别多数”,而是根据经济实力(股份份额票)表决的,但是,一些重大问题一般仍需要通过成员国大会投票通过的。何况,随着经济实力的提高,发展中国家认购的股份也会增加的。在制度改革方面,也将更多地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战后,由于发展中国家的斗争,国际经济组织一般都有对发展中国家实行“差别和优惠待遇”的规定。但是,发达国家往往采取各种办法阻碍这些条款的实施。因此,在发展中国家的强烈要求下,2l 世纪国际经济组织制度将进行重大改革,全面落实“非互惠原则”,变“最佳努力条款”为发达国家的“义务条款”,在WTO 某些程序上给予更多的灵活性和优惠待遇,鼓励发展中国家更多地参与国际经济组织新制度、新规则的制定和谈判,以增强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经济组织中的地位和作用。但是,21 世纪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在国际经济组织中仍将居主导地位,发展中国家难以从根本上打破美国等发达国家对国际经济组织的控制。即使这样,20 世纪美国在国际经济组织上的“霸权体制”将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代之而起的将是南北双方不平等和不对称的“合作和协调体制”。

28.试论述毛泽东对外政策思想:

答:我国一直坚持着毛泽东对外政策的四项基本原则。

1.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中国必须独立,中国必须解放,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作主

张,自己来处理,不容许任何帝国主义国家有一丝一毫的干涉。是中国的外交根本特点和原则立场。重视争取外援,但决不依赖外债。他提出“既不借外债也不借内债”。

2.维护世界和平,坚决反对侵略。在国际中我们坚定不移的方针是为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的崇

高目标而斗争。他提出“我们应该共同努力来防止战争,争取持久和平”中国维护和平力量的发展,是制约战争力量的发展。他强调“和平为上”,渴望和热爱和平,但绝不乞求的正确态度。

3.实行和平共处五项项基本原则,正确处理各种国家关系。他指出“愿意用和平的方式来解决

存在的问题,大小国家一律是平等的、民主的友好的和互助互利的关系,以互不干涉内政为原则”

4.重视第三世界国家,加强与它们的团结与合作。指出我们东方人有团结起来的精神,有想对

付帝国主义的共同点,主要合作是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和欧洲。我们就是第三世界国家,国与国这间应该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求得共同发展。

毛泽东对外政策思想是马列主义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体现,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列主义国际政治思想新的发展。

29.试述邓小平对当前国际形势有什么新判断?

(1)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主题的论断;

(2)提出了世界格局走向多极化的论断;

(3)提出了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目标;

(4)明确提出科技和经济日益成为国际关系中的关键因素,是推动国际社会向前发展的原动力。

以上四个方面是互相联系的一个整体。

30、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1954年4月29日正式写入中印谈判公报中。内容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本质是维护国家的独立自主权利,主张平等对待,反对侵略扩张。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是五项原则的核心。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是任何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必要前提,也是各国间平等交往必不可少的条件。只有这样,各国之间和平共处才有可能。

“互不侵犯”就是反对使用武力解决国际争端和反对侵略。

“互不干涉内政”就是反对一国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等手段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别国,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去干预别国的内部事务。

“平等互利”就是要求在国家之间的交往尤其是经济关系中,彼此都以主权国家平等相待,反对以大欺小,以强凌弱,以富压贫;反对损人利己、弱肉强食。

“和平共处”是实现前四项原则的出发点和必然结果。

这五项原则高度概括了当今国际关系、首先是双边关系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对几个世纪以来旧的弱肉强食准则的彻底否定,是一种崭新的、公正的国际关系准则。

31、“一国两制”的内容?

答:“一国两制”的构想是邓小平为解决台湾问题而提出来的,是邓小平理论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的基本内容是: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们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1、“一国两制”的基础是一个中国,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国家的领土和主权不能分割。2、“一国两制”的核心问题是祖国的统一,我们为完成统一祖国的大业,充分考虑台湾能接受的条件,充分为对方着想,不考虑对方是不可能的。3、“一国两制”中的“两制”上指在中国国内可以两种制度长期并存,共同发展,由宪法规定设置特别行政区,特别行政区原有的社会经济制度、生活方式、同外国的经济文化关系不变,私人财产、房屋、土地、企业所有权、合法继承权和外国投资等方面都得到切实保障。3、“一国两制”的主体是社会主义。5、“一国两制”的实行,台湾与香港有所不同,台湾的权利范围比下香港更宽。6、实行“一国两制”长期不变,具体法律保证。

32、如何评价中国在当今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及作用?

答:中国现在是正崛起的地区大国,只要不发生意外事件,我们自己不犯大的错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100年不动摇,就会像邓小平所说的,不管怎么说,中国将是未来多极世界中的一极,是独立的一极。中国这一极有其显著的特点:第一,是坚决维护自己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国家利益的一极。第二,是主持公道、伸张正义、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正当权益的一极。第三、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推动国际合作,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和反对霸权主义而进行斗争的一极。第四、是坚持社会主义、为人类进步事业作出应有贡献的一极。

33.试析国际组织在当今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第一,国际组织是具有国际法主体地位的国际关系行为体。从国际法理上说,国际组织实际上是一种派生的国际法主体,其主体地位是主权国家通过订立条约或以其他方式授予的。但是,国际组织具有一定程度超越于其单个成员国的相当独立性,这种独立性源于一套相对独立的体制安排和决策程序。国际组织的国际法主体的地位主要体现它可以对内与成员国实施互动,对外与其他国际关系行为体展开交流,产生国际法律关系。与主权国家相比,国际组织具有以下特点:1)非领土性;2)非主权性;3)非强力性。

第二,国际组织具有维护特定范围内的国际和平与稳定的功能。

第三,国际组织提供全球公共问题处理机制。

从国际组织与个体国家之间的关系层面看,根据美国学者查尔斯.彭特兰的观点,国际组织有三个方面的作用:1)实现国家政策的目标。2)修正国家行为。3)作为独立的政治角色运用一定程度的自主权发挥政治影响力。

35.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国家利益与国际组织的关系

改革开放后,中国顺应全球化的潮流,在处理与国际组织的关系问题上奉行积极参与战略,趋利避害,同国际组织特别是经济组织的家刘宇合作达到了新的水平。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发展和深化,中国处理与国际组织的关系时更加注重:

1.突出地塑造了与经贸、金融、社会等淋浴的国际组织的良好合作关系。

2.弱化中国的国际组织及其体制安排的批评者角色

3.强化在地区性合作机制中的影响力和主导地位

总之,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要处理好与各种层次、各个领域的国际组织的关系,这是中国的国家利益所在,也是中国复兴的主要支撑力量之一。

36、评联合国在当今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

联合国是当代重要的政府间国际组织,是各国宣传对外政策,谋求国家利益和开展多边外交的重要平台,也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治理全球公共事务的最重要力量,具有不容抹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1、联合国是战后全球非殖民化进程的有力推动者。2、联合国是普遍性国际规则的最权威制定者。3、联合国及其集体安全体制是国际稳定和安全的有力维护工具。4、联合国是国际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5、联合国是国际行动合法性的最高授予者。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复习题库

一、单选题 1、当代世界经济大发展的首要条件是:(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 2、在战后初期,美国对不发达国家推行“技术援助落后地区计划”,即通过技术、经济援助等形式,来实现对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渗透与控制。这一计划又称:(“第四点计划”)杜鲁门《国会咨文》第四点 3、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 4、欧洲联盟成立于:(1993年) 5、第三世界被称作“失去的十年”是指20世纪(80年代) 6、按照APEC的目标规定,中国与APEC其他成员间实现贸易与投资自由化应该在:(2020年) 7、在APEC发展过程中,确定在亚太地区实现贸易与投资自由化目标的重要会议是:(茂物会议(1994 印尼)) 8、世界贸易组织的前身是:(关税及贸易总协定) 9、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于:(1995年1月(正式运行)) 10、1983年,为与苏联争霸,美国总统里根提出了一项计划,拉开了新一轮世界科技战的序幕。这一计划是:(“星球大战”计划) 11、当代世界经济发展表现出明显的不平衡趋势,其中最大的不平衡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发展不平衡) 12、当今世界各国的经济结构调整中最为突出的是调

整:(产业结构) 13、“三个世界”开始形成是在:( A ) A、 B、20世纪 70年代 C、20世纪80年代 D、20世纪90年代 14、当今世界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是:(20世纪60年代) 15、当今世界最大的贸易国是:(美国) 16、当今世界最大的债权国是:(中国) 17、当今世界最大的债务国是:(美国) 18、下列关于美国总统的说法中唯一正确的是:(直接对 选民负责) 19、美国总统乔治.布什执政是代表:(共和党) 奥巴马 是共和党人 20、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执政是代表:(自民党)菅直人 是民主党人,并且是民主党创始人 21、《日本国宪法》规定,日本天皇:(是日本国的象征) 是两大竞选集团 22、下列关于美国两党政治制度的说法中唯一正确的是:(是两大竞选集团) 23、在西欧国家中,实行总统制最为典型的国家是:(法国)法国现任总统为萨科齐 24、在西欧国家中,实行委员制的国家是:(瑞士) 25、在英国政坛长期轮流执政的两个党是:(保守党和工党) 26、当今英国首相执政是代表:(保守党) 卡梅伦 27、1986年,欧共体第三次扩大,成员达到12国。这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复习题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2013年1月考试考前练习题 一、辨析题 1.国际经济协调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国际化。没有国际经济协调,世界经济就无法正常运行。 解答:正确。 国际经济协调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国际化。没有国际经济协调,世界经济就无法正常运行,对此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理解。 (1)国际经济协调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国际经济协调反映了经济全球化的内在本质要求,它既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同时本身构成了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内容之一。经济全球化把各国、各地区经济联成一个整体。然而,经济全球化进程却受到民族国家壁垒的限制。民族国家依然是国际关系最核心的行为主体,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疆界,都有自己的经济结构和经济政策。不同的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追求的经济目标也有所不同,需要在世界经济中运用国家权力来保护和扩展各自的利益,因此,彼此间的差异和矛盾不可避免。这就需要某种形式的协调来消除经济全球化客观趋势和民族国家壁垒之间的矛盾,它既可以由全球性、地区性或专业性国际经济组织等多边机构出面进行,也可以由各国政府直接派代表协商进行,如两国或数国之间不定期的贸易谈判、两国或数国之间定期的会晤协商制度等。通过这些渠道和方式,各国政府调整各自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关税政策和外贸政策,达到合作和协调的目的。 (2)国际经济协调的局限性 经济全球化虽然导致国际经济协调产生的必然性,但没有保证协调结果的平等性。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世界各国和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和相互依存不断加深,国际经济协调在世界经济运行中扮演的角色更加重要,协调机制趋于完善,形式趋于多样化。而国际经济协调越发达、越有效,就越能促进各国相互依存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但是,国际经济协调并不是万能的,如果涉及国家间根本利益的对立,任何国家都不会做出妥协或让步,还有可能引发冲突。现存的各个经济集团之间多少具有一些排他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给全球范围内的协调带来困难。而且,国际经济协调仍然是在不同的主权国家之间进行的,其基础仍然是国家实力,主权国家仍然是从各自的利益出发来参与协调的,最终还是要服从国家利益的需要。一些国际经济组织,长期由少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据支配地位,它们的活动和规则往往更多反映西方大国意志,中小发展中国家的利益长期不能得到充分保障,从短期或局部看,还有可能受到损害,引起南北矛盾激化,更加突出国际经济协调的局限性。 2.在国际政治多极化和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发展中国家面临着独立、发展和国际地位前所未有的挑战。 解答:正确。 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中,科技革命改变着国家主权行使的范围和空间。发展中国家落后的科技发展水平无力控制跨国信息流动的内容和方式,限制了其行使主权的范围和空间,难以捍卫其“信息边疆”。更为严重的是,在科技方面处于遥遥领先地位的发达国家,可以通过信息网络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政治宣传、思想渗透和文化侵略,传播西方的价值观念;对那些它们不“满意”的发展中国家发动心理战,挑起这些国家的反政府情绪,影响该国政府的决策和促使政府倒台。 经济全球化改变了过去那种国家在内政、外交、军事上享有的至高无上的主权的观念,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制约着国家的经济自主权。对发展中国家来讲,特别是那些处在对发达国家单方面依附状态中的发展中国家,国家主权受到牵制和制约的程度更甚。在区域集团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复习题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战后两极格局演变的主线是( D )。 A、中美苏“大三角”战略 B、东西方阵营全面对抗 C、德国的统一 D、美苏争霸 2、确立了美元在战后国际金融领域的中心地位的是( B )。 A、世界贸易组织协定 B、"布雷顿森林协定" C、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D、《国际货币基金协定》 3、从建国到五十年代中期,我国的主要外交政策是( A )。 A、"一边倒" B、反对"帝修反" C、"联美反苏" D、"一条线、一大片" 4、中苏关系于( C )完全破裂。 A、1964年法国同中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时 B、1968年“布拉格之春”苏联武装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时 C、1969年苏联严重侵犯中国的领土和主权时 D、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 5、美国同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是在( C )。 A、尼克松总统时期 B、肯尼迪总统时期 C、卡特总统时期 D、里根总统时期 6、标志着第三世界形成的是( C )。 A、东亚与北非等国独立 B、1960年非洲17国独立 C、万隆亚非会议的召开 D、1968年英法在非洲的殖民统治基本瓦解 7、和平与发展是中国( B )。 A、外交政策的根本原则 B、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 C、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 D、一项基本国策 8、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同中国建交的国家是( B )。 A、蒙古 B、苏联 C、阿尔巴尼亚 D、朝鲜 9、第三世界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是( D )。 A、同美苏超级大国对抗 B、同西欧、日本结盟 C、同中国结盟 D、不结盟 10、中国何时加入WTO( D ) A、1999年11月 B、2000年12月 C、2001年11月 D、2001年12月 11、9.11事件以后,美国继打击阿富汗后,将矛头直指哪个国家( B ) A、伊朗 B、伊拉克 C、朝鲜 D、叙利亚 12、战后发达国家的发展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阶段,这意味着( A )。 A、发达国家的政府担当调控国家宏观经济的重要职能 B、国家垄断资本掌握经济生活 C、所有重要的经济部门实行国有化 D、国家垄断重于私人垄断 13、冷战时期,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战略是( B )。 A、新东方政策 B、遏制政策 C、“两个半战争”战略 D、缓和战略 14、中国与俄罗斯建立了( D ) A、"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 B、"全面伙伴关系" C、"面向21世纪的长期友好、全面合作关系" D、"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二、不定项选择题 1.雅尔塔体制的实质是( D ) A.协调盟国最后战胜法西斯的战略步骤 B.确定对战败国处理的原则问题 C,如何维护世界和平与国际安全问题D.大国划分势力范围 2、国际新形势下邓小平提出的灵活务实的外交战略方针有( ABD )

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

单项选择题 1.1949年,西方成立的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经济封锁的组织是(B)。 A.北大西洋公约组织B.巴黎统筹委员会C.国际货币基金组织D.华盛顿统筹委员会 2.以美元为支柱的国际货币体系最终崩溃于(D)。 A.1960年战后的第一次美元危机B.1968年美国实行"黄金双价制" C.1971年美国宣布停止美元兑换黄金D.1973年美国第二次宣布美元贬值 3.美国最早提出遏制战略,具有"遏制理论之父"之称是的(A)。 A.乔治·凯南B.享利·基辛格C.斯坦利·霍夫曼D.莫顿·卡普兰 4.科索沃战争让欧盟得到的一个最重要的结论是(C)。 A.完全脱离北约B.和美国分享领导权C.建立独立防务D.维持现行体制 5.宣告"欧洲共同体"发展为"欧洲联盟"的条约是(C)。 A.《罗马条约》B.《布鲁塞尔条约》C.《马斯特里赫特条约》D.《阿姆斯特丹条约》 6.下列国际组织中,以协助成员国稳定汇率、平衡外汇收支为主要宗旨的是(C)。 A.世界贸易组织B.国际清算银行C.国际货币基金组织D.世界银行 7.万隆会议通过内容广泛的《亚非会议最后公报》,提出了建立新型国际关系的(D)。 A.五项原则B.八项主张C.九项声明D.十项原则8.提出"和平共处"、"和平共渡"、"和平竞赛"的"三和"路线的是(B)。 A.斯大林B.赫鲁晓夫C.勃列日涅夫D.戈尔巴乔夫 9.最终结束越南战争的美国总统是(A)。 A.尼克松B.约翰逊C.卡特D.肯尼迪 10.我国首次向海外派出维和民事警察参加联合国的维和行动的任务区是(B)。 A.塞拉里昂B.东帝汶C.中东D.埃及边界11.1989年非洲大陆最后一块殖民地获得独立的是(C)。 A.安哥拉B.津巴布韦C.纳米比亚D.莫桑比克12.1971年7月为打破中美关系僵局而秘密访华的美国人是(A)。 A.基辛格B.布热津斯基C.布什D.万斯 13.联合国的主要审议机构是(D)。 A.安全理事会B.国际法院C.秘书处D.联合国大会 14.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在(C)。 A.1958年B.1960年C.1971年D.1973年15."一国两制"的构想最早是从解决(A)问题而开始提出的。 A.台湾B.香港C.澳门D.香港及澳门 16.日本经济出现高速增长、跃居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是-1973 17.2001年主办亚太经合组织非正式首脑会议的城市是(B)。 A.莫斯科B.上海C.东京D.墨西哥城 18.在东欧各国中率先走上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国家是(C)。 A.匈牙利B.捷克斯洛伐克C.南斯拉夫D.波兰19.当代的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A)。 A.资本主义主导下的全球化B.商业资本的全球化 C.借贷资本的全球化D.产业资本的全球化 20.戈尔巴乔夫执政期间所推行的思想路线是(C)。 A.公开性、民主化和多元化B.加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C.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D.全面完善社会主义21.美国最早正式提出"人权外交"的是(C)。 A.杜鲁门政府B.尼克松政府C.卡特政府D.里根政府 22.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于(D)。 A.1989年B.1991年C.1993年D.1995年 23.下列区域经济集团化组织属于制度机制导向型的是(A)。 A.欧盟B.东盟C.亚太经合组织D.北美自由贸易区 24.绝大多数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陷入严重困难,被称之为"失去的10年"是指(C)。 A.20世纪60年代B.20世纪90年代C.20世纪80年代D.20世纪70年代 多项选择题复习指导 1.南南合作的形式有(ABCE)。 A.建立各种区域性合作组织 B.积极开展货币金融与合作 C.进行技术合作 D.进一步加强政治与外交合作 E.发展中国家的区域合作组织在区域内部或区域之间加强贸易合作 2.1998年美国总统克林顿访问中国期间就台湾问题发表的观点包括(ABCDE)。 A.坚持一个中国的政策 B.恪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原则 C.不支持台湾独立 D.不支持"一中一台" E.不支持台湾加入任何必须由主权国家才能参加的国际组织3.1947年5月开始实施的《日本国宪法》,对日本天皇的规定包括(ABD)。 A.天皇是日本国的象征 B.天皇地位以全体国民的意志为依据 C.天皇总揽统治权,神圣不可侵犯

高考政治 时政热点微专题(第一集)二十五 推进合作共赢 构建新型国际关系

微专题二十五推进合作共赢构建新型国际关系 【背景材料】 2016年6月5日,第15届香格里拉对话会在新加坡闭幕。各国代表与会期间就恐怖主义、网络安全等诸多涉及区域安全的问题展开讨论和对话,很多代表呼吁各国加强合作,实现共赢。中国中央军委联合参谋部副参谋长孙建国5日在闭幕会上发表演讲。他指出,中国致力于推进合作共赢,构建顺应各国安全和发展需求的新型国际关系。各国在对待分歧上应加强沟通交流,通过和平谈判增进了解、形成共识,逐步寻求解决矛盾分歧的办法,防止冲突和对抗。越南国防部副部长阮志咏表示,当今世界合作与竞争并存,各国必须寻求具有建设性的流程来推动合作,扩大共识。合作机制是为了增进互信,谋求共同发展,而谈判的目的是达成共同观点并解决分歧。在最后一场主题为“追求共同的安全目标”的全体会议中,新加坡国防部长黄永宏、俄罗斯国防部副部长安东诺夫和加拿大国防部长哈尔吉特·萨詹共同呼吁国际社会加强合作,携手打击恐怖主义。在本届对话会上,各国代表还就网络安全和技术共享、朝鲜半岛局势、南海问题等议题进行了探讨。近年来“香会”议题的变化体现出本区域乃至世界安全形势的发展变化。从最初小规模的会议,到现在几乎涵盖全球各种议题,“香会”随着亚太发展而不断发展。香格里拉对话会正式名称是亚洲安全峰会,是由英国国际战略研究所发起、在新加坡政府支持下于2002年开始举办的多边论坛,因其每年在新加坡的香格里拉酒店举行而得名。本届香格里拉对话会于3日至5日在新加坡举行。 【考点链接】 一、政治生活角度分析 1.维护本国的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国积极参加香山论坛,其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我国政府主张亚太各国要做到不冲突、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互利共赢。既有利于维护各国的共同利益,也有利于维护我国的根本利益。 2.国家利益决定国际关系,国家间的共同利益国家间合作的基础,而利益对立是引起国间冲突的根源。中美之间军事合作由来已久,两国在很多国际议题上也有合作潜力,中美在维护亚太和平与安全方面不仅需要相互合作,而且有足够多的合作机制来求同存异。 3.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区域恐怖主义威胁在过去10多年愈演愈烈,各国安全和军事部门必须紧密合作,建立联合应对机制,在情报和侦查方面加强合作,以遏制这场“恐怖风暴”的形成。打击恐怖主义是当今时代主题的客观要求。 4.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的发展得益于和平稳定的国际和地区环境。中国是地区和平稳定的坚定捍卫者和维护者,始终奉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政策,体现了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 5.我国是负责任的大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近年来,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中国肩负国际责任的能力不断增强,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为促进共同发展,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设立丝路基金等。 6.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当今世界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世界多极化不断发展,亚太各国兴衰相伴。目前,亚太地区人口占世界的40%、经济总量占57%、贸易总量占48%,是全球经济发展速度最快、潜力最大、合作最活跃的地区。体现了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的趋势。 7.我国政府提出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中国主张在国际关系中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在南海问题上,坚持通过谈判协商和平解决争议,坚持维护南海的航行和飞越自由,坚持通过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8.国家主权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和灵魂。中国军队在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前提下,致力于同有关国家妥善处理争议,共同管控风险,和平解决争端。为维护共同安全,中国倡导树立新型安全理念,走共建、共享、共赢的安全合作之路。 二、从生活与哲学角度分析 1.物质决定意识。在国际风云变幻的趋势下,我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中国在南海问题上始终保持克制和忍让,以建设性态度负责任地处理南海争端,中国是维护南海和平稳定的中坚力量。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态度和立场符合南海的现状和有关国际法准则。

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复习资料

依篇也纯粹个人乱写,同老师UP噶也有D出入,唔好当真!!有咩唔岩就发去班群讨论,又或者+我Q348288332。 1、(多)1947年春天美国借口希腊、土耳其的威胁,需要对他们进行援助以填补真空,这个政策被称为“杜鲁门主义”(标志美苏同盟正式破裂,冷战开始) 2、(多)大西洋联盟政策:马歇尔计划、北大西洋公约。 3、(多)1971年7月,尼克松首次提出了“五大力量中心”论,即美国、苏联、西欧、日本和中国。 4、(单)1958年,法、意、荷、比、卢几联邦德国等西欧六国成立了欧洲经济共同体,西欧经济开始起飞。 5、(单)1964年,法国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成为第一个与中国正式建交的西方大国。 6、(多)以美元为中心(即布雷顿森林协定)的资本主义国际货币体系的主要内容: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成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7、1969年10月28日伯兰特正式提出“新东方政策”。 8、(单)戈尔乔夫写的《改革与新思维》一书的核心内容是:全人类的利益高于一切。 9、(单)华沙军事条理组织是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军事政治同盟。 10、(单)在东欧国家中最早被“清除”出去的国家是南斯拉夫(1948年6月)。 11、(单)1960年被称为“非洲独立年” 12、(多)发起及讨论不结盟运动噶五条友:A多托、B纳赛尔、C尼赫鲁、D恩克鲁玛、E苏加诺。 13、(单)伊朗是政教合一制。 14、发展进口替代工业的战略(内向发展战略)是把发展本国制成品的生产放在优先地位。 15、1947年6月5日,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佛大学发表演说,提出“欧洲复兴”计划。 16、(多)冷战期间,东西方关系有哪几个特点:带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德国问题是东西方关系的焦点,集团间的对峙是东西方斗争的重要形式,东西方关系有时紧张到了极点。 17、南北关系包括南北经济关系和南北政治关系两个范畴。在当前,经济发展问题是其核心问题。 18、(单)国际经济旧秩序的核心是北方国家属于垄断和主导地位,控制与剥削南方国家。 29、(单)不结盟国家在其第一次首脑会议上,就进一步发展了亚非会议“经济合作”的原则。 20、(单)1964年,77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发展了《联合宣言》,“77国集团”就此形成。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文

2010-2011年第二学期《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科目考 查卷 专业:应用化学班级:任课教师:曹晓飞 姓名:学号:成绩: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研讨式教学之我见 【摘要】针对一种研讨式教学方法对《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中进行了教学探讨。本文介绍了专题式研讨式教学的概念及特点,分析《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的主要特色,随后对该课程进行了专题研讨式教学设计,最后分析了该门课程专题研讨式教学效果。 【关键词】《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专题研讨式教学教学设计 一、何谓研讨式教学? 研讨式教学方式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对专题的研究与讨论,进行知识构建,体验学科研究方法的一种学习方式,它由专题研究和专题讨论两个重要环节组成。 (1)、专题研究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网络等途径搜集和整理与教学(或研究)问题相关的资料,在对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的基础上形成对研究对象的初步认识; (2)、专题讨论是全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专题研究阶段的成果进行交流和进一步的探讨,从而在对知识整合的基础上,完成对知识的构建,并理解、掌握学习的方法。

简单来说,“专题研讨式”教学,就是以专题为内容,以研讨为形式的一种教学。该教学以培养学生分析(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 二、《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为什么要采用研讨式教学?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是高等学校公共政治理论课之一,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专业必修课。该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长期以来教育教学方法改革滞后,严重制约了该课程功能的发挥。因此,如何适应新形势要求,改革教育教学方法,提高《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工作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而研讨式教学方式正可以从多个方面为为这门课程服务。 三、《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专题研讨式教学设计 (一)、分析《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的主要特色 经过一学期来对《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这门课程的认真学习,我总结出它所涵盖的三大特点: 1、理论性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是以当今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国际社会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国际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但是,学生起初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并不是很了解《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这本书的概念,不明白自己学这本书的意义何在,更甚至有学生会把它与国际形势报告或国际时事政治相混淆,从而降低其理论价值。在教学中如果注重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国际政治的基本原理去分析和回答当前国际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注重从理论上分析和思考,并注意吸收国外的国际问题学说和观点中科学的

高中政治试讲教案《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

高中政治试讲教案|《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 欢迎来到福建教师招考信息网,福建中公教育考试网提供真实可靠的福建教师招聘、教师资格证考试最新资讯,包括招考公告、考录进程、考试培训、面试辅导、资料下载等。我们在福建教师招考信息网等着你回来。 小编推荐>>>教师考试面试备考指导|13个学科教案【汇总篇】(按住ctrl点击查看)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国际关系含义、内容和形式,知道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是国家利益。 【能力目标】 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判断国际社会政治现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热爱和平,树立维护本国利益与维护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相统一的理念,培养世界眼光。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与难点】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是国家利益。 三、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课堂导入 教师展示一幅图片多国二氧化碳排放量比率。 之后,为了让学生更直观的、有情境的了解,教师播放一段哥本哈根气候峰会的视频。 导入实录:同学们,咱们先看一段视频,思考为什么哥本哈根会议没有达成最终关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协议?结果意料之外也在意料之中。各国都从自己国家的利益出发。这其实反映了一种国际关系。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一下《国际关系及其决定因素》。 环节二:新课教授 过渡:说到国际关系,我们并不陌生,国际关系就是指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以及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国际关系的内容都有哪些呢?我们看几组图片:

学生回答。 分别反映了政治关系、军事关系、文化关系和经济关系。 内容反映形式,国际关系的形式有竞争、合作与冲突。 教师引导模拟联合国。将学生分为两组,分别代表日本和中国,就钓鱼岛到底属于谁的问题进行辩论。学生辩论。 教师引导:中国代表和日本代表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阐述观点的,背后的决定因素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 多媒体展示,丘吉尔的名言: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说出了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国家利益。 环节三:巩固提高 过渡:我们知道了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是国家利益,接下来,我们活学活用,谈论一个案例。 小组讨论,二战期间美日开战,日本偷袭美国的珍珠港,美国在日本投掷原子弹,现代美日关系非常紧密,美日合作很多。这背后的决定因素都有哪些?举出具体例子。 学生讨论。 教师引导,二战期间美日主要考虑的因素是各自的国家安全,现在美日关系考虑的是发展问题,美国基于政治环境考虑,日本基于经济发展考虑。 环节四:小结作业 过渡:以上就是今天学习的内容,课下大家搜集三个有关中国与外国经济合作的案例,并分析背后考虑的经济因素,下节课找人分享。 五、板书设计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复习提纲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复习提纲 备注:记得看时事报告P52,P78 页,做后面的单选及多选题 1. 格局:就是各种力量对比与组合的结构。 2. 1945年2月4-11日,苏美英三国领导人在苏联克里木半岛的雅尔塔举行战时的第二次首脑会议。 宗旨:划分势力范围,商讨战后大国合作和维护世界秩序的问题。 主要内容:苏美英占德原则 各国联合对日方针 组建联合国 波兰边界划分 结果:形成雅尔塔体系。 3. 雅尔塔体系:是指美苏英三大国首脑主要通过1943年德黑兰会议,1945年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所确定的战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蓝图,其实质是大国划分势力范围。 4.1946年3月5日,铁幕演说P3 5. 马歇尔计划 6. 1949年4月4日,12国在华盛顿签订《北大西洋公约》,同年8月24日,公约正式生效。 7. 1949年1月,杜鲁门在其第二任总统就职演说中提出美国外交方面的四点行动计划。其中第四点内容是,利用技术和输出资本对不发达国家进行经济和政治渗透。 8. 1947年7-8月,苏,保,捷,匈,波,罗5国签订贸易协定,称作“莫洛托夫”计划。与西方的马歇尔计划相对抗。 9. 1955年5月5日,联邦德国正式加入北约。 10. 1955年5月14日,苏,波,捷,匈,保,罗,阿和民主德国签订《华沙条约》 11. 美苏争霸的态势:P7 70年到80年代中期,两个超级大国激烈争夺世界霸权,攻守的态势互有转换: ①70年代,苏联咄咄逼人,美国处于守势; ②80年代,美国采取了攻势,苏联则处于守势。 12. 尼克松主义主张:P8 13. 1975年苏联介入安哥拉内战,1979年出兵阿富汗。 14. 战后形成的世界两极格局的特点: ①政治上两大力量(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势不两立 ②军事上两大集团强烈对抗 ③两种类型的经济并行发展 ④两大阵营内部基本是一元结构,一个中心 ⑤两极格局长期相对稳定 15. 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P14 16. 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P16 17. 冷战思维依然存在 冷战思维是冷战时期形成的一种思维方式,就是以美苏争霸世界为中心,以两大阵营,两大集团在政治,军事,经济,思想文化等诸方面全面对抗为基础的一种战略思维模式。 两大要素: ①以瓦解对方的政治制度,意识形态为出发点和归宿;

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名词解释

1、世界经济格局:指世界经济中若干中心力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结构和态势。这些中心力量主要是指一些国家与国家集团,它们拥有雄厚的科技实力、金融实力、市场控制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并能够对世界经济事务进行主导或施加重大影响,这些中心力量间力量对比的态势及关系结构,便构成了世界经济格局。随着这些中心力量经济实力的消长和关系互动的改变,世界经济格局将会发生相应的变动,在世界经济不平衡发展规律下,中心力量的经济实力对比总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因此,世界经济格局也是一个动态系统。 2、布雷顿森林体系:二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这是美国在二战后经济实力迅速膨胀的背景下,为建立一个围绕美国经济和黄金运转的世界经济新秩序而进行的一种尝试。1944年,由美国发起与组织的联合国家与联盟国家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召开国际货币金融会议,会议通过了《最后协定书》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2个附件,统称《布雷顿森林协定》。其内容可以概括为双挂钩,即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这种体系对战后经济的稳定和贸易的迅速增长起到了促进作用,同时加强了美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利于美国对外扩张和掠夺,利于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的确立和维持。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 3、雅尔塔体系:1945-1991年间的国际政治格局。美、苏、英在二战后期,为了各自的战略利益,在以雅尔塔会议为代表的一系列重要国际会议上达成的有关结束战争,安排战后世界势力范围划分的一系列协议而确立的国际关系体制。其实质是美苏英依据实力划分势力范围,对世界秩序重新作出安排。雅尔塔体系是大国之间相互妥协的结果,不可避免地忽视了中小国家的合理利益与诉求,具有大国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色彩,为战后美苏两极对峙的世界格局奠定了基础,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霸开了先河。 4、发展中国家:狭义上来看发展中国家一般是指亚洲非洲拉丁美洲那些在历史上曾经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后来摆脱殖民统治,取得民族独立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依然较低的国家。广义上来说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对立,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是后发国家,发展起步晚;历史上曾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地、半殖民地或附属国,长期遭受殖民统治、压迫和剥削;总体发展水平落后;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不强,但是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市场广阔,自然资源丰富,无论在经济贸易上还是政治军事上,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上都占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5、世界政治格局: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世界主要政治力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结构与态势。而世界主要政治力量主要指一些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这些政治力量间力量对比的态势及关系结构便构成了世界政治格局,随着这些政治力量的发展变化,世界政治格局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所以,世界政治格局是一个动态系统。根据格局的内部结构和外在形态,世界政治格局可分为单极格局、两极格局、多极格局、两极多元格局四种形式。 6、休克疗法: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经济学家杰弗里 萨克斯为解决玻利维亚的经济危机而提出的一套激进的经济转型方式,并广泛应用于东欧中亚一些国家,其基本内容为经济的自由化、私有化和稳定化。自由化和私有化为核心内容,稳定化为必要条件。由于这种经济转型方式的应用具有较强的冲击力,在短期内可能使社会的经济生活产生巨大的震荡,甚至导致出现“休克”状态,因此,把它称为“休克疗法”。实践证明,“休克疗法”作为一种稳定经济,治理通货膨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考核作业3答案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考核作业3答案 你的得分:100 完成日期:2016年05月20日10点09分 说明:每道小题选项旁的标识是标准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2.5 分,共50.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有史以来第一次没有西方国家参加的,由亚非发起独立召开的国际会议是()。 A.开罗会议 B.万隆会议 C.日内瓦会议 D.卢萨卡会议 2.南南合作的主要机构是()。 A.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 B.石油输出国组织 C.南方首脑会议 D.七十七国集团 E.西非经济共同体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长期困扰世界的中东问题,其核心是()。 A.宗教问题 B.水源问题 C.石油问题 D.巴勒斯坦问题 E.民族问题 4.首次提出第三世界概念的是()。 A.毛泽东 B.邓小平 C.卡翁达 D.阿尔弗雷德-索维 5.当今世界发展问题的核心是()。 A.西方国家的发展

B.发达国家的发展 C.北方国家的发展 D.发展中国家的发展 6.造成南北经济差距进一步扩大的根源是()。 A.发展中国家内部的矛盾与冲突 B.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 C.发达国家拥有的科技优势不断扩大举行部长级会议研究对策,协调行动 D.全球生态环境的恶化与资源枯竭 7.第一次亚非会议又名()。 A.开罗会议 B.万隆会议 C.新德里会议 D.吉隆坡会议 8.在亚非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提出的著名原则是()。 A.和平共处 B.求同存异 C.不干涉内政 D.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9.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的召开是在()。 A.1959年 B.1960年 C.1961年 D.1962年 10.77国集团的活动方式是()。 A.在联合国大会召开之前,举行部长级会议研究对策,协调行动 B.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召开之前,举行部长级会议研究对策,协调行动 C.在联合国经社理事会召开之前,举行部长级会议研究对策,协调行动 D.在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召开之前,举行部长级会议研究对策,协调行动

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课程心得

《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课程心得本学期,我学习了《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的课程,到今天课程结束了,但是我却有了很深刻的感触。 对于《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这门课本身,很容易上让我们去了解并熟悉的政治知识,这学期中,我们接触了很多跳出条条框框的对现实世界、政治、制度等的评述与考量。将一副真正场景展示给我们。 通过一学期的学习,我觉得自己在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上有了一个大概而全新的理解。以前看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之类的一些东西时,往往觉得是套话空话,很无聊,现在通过这门课,我倒是开始能在这些言语中读到一些弦外之音,让我自己也感觉很欣喜。而上课时,并不是仅仅讲制度,老师也讲了很多制度现状,说实话,真的有很多东西是以前没有接触过,或者说有些东西,以前并未能联系起来看,现在通过上这门课,打破了这种区隔化,使得我对世界政治有了更深层次的看法,一定程度上脱离了以前那种由信息不对称造成的状况。 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与世界格局》为我开启并引导了相关知识的理解,将来我一定会继续关注、学习和更新这方面的内容。在还没有学习这门课程之前,我就已经充满了很大的好奇心,因为从小跟着爸爸一起看实时政治,所以对政治这方面充满了极大的兴趣。我很有信心,能将这门课学好。 这门课程从社会学一样,都是由马惠平老师讲授给我们的老师,两节课的讲课形式都差不多,但是对于讲社会学老师更加温和,讲国际关系,老师更加严肃,这样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我们对这门学科有了更大的兴趣。在家里这门课的时候老师大都一样用PPT和图片给我们展示,老师能教实时新闻用用得恰当自如,不仅能给我们带来课本上的执行而且还能给我们讲述很多课外知识让我们有了新的收获和体验。并且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和了解,发现老师也是一个有批判性思维的人,她能有自己的想法,并且提倡我们要有自己的想法去学习和对待政治上的问题。针对这门课程,我们拥有一个叫做国际关系的演讲,每个同学对于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时事政治进行演讲,并且每个人准备一个视频来对自己的演讲加以补充。和社会学不同的是,国际关系,并没有社会学那么温和语气平缓,而是更加激愤。大家都基本上是脱稿演讲,每个人都有精彩的内容,听完以后你会有自己的想法,你会更加激动。有了激动的演讲,再加上令人振奋的视频,你会觉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学习心得

自冷战结束以来的台海局势 提纲: 一、台海现局势分析 (1)大陆对台政策 (2)台湾政局 (3)国际环境 二、影响台海局势的内外因素 (1)台湾当局的策略 (2)美国因素 (3)日本与日美同盟 三、台海局势发展与两岸关系展望 (1) 未上课时我就很喜爱这门课,原因有二:一、我喜欢探求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本质,因而那些藏在时政之下的博弈和利益冲突,以及在那些经济现象下的成因和推动力都吸引我去探求,同时我对军事的爱好也促使我需要更多地了解主导军事行为的经济和政治;二、懂得经济知识和与其紧密相关的政治是极为必要的,不管我未来从事哪方面的工作,经济政治都会与我紧密相关,并极大地影响我的生活,我有这样的觉悟。所以我是带着求知来上这门课的,虽然课时很少,但还是获益颇多。 先是每晚课开始时老师给我们总结罗列一周发生的国际大事,并同我们一起讨论这些事件,给我们分析这些事件,并点出这些事件中流露出来的信息。老师这是在引导我们该如何阅读时事,启发我们如何从这些事件中获取信息。 再就是老师与我们分享搜罗来的一些视频,视频都是一些事件的记录及媒体或专家关于热点事件的评论,内容都非常丰富且精彩,既让我们深入了解了许多时事,也很好的缓解了4节课的疲劳,在放松之余又汲取了很多知识。同时,老师也是在培养我们关注时事的习惯。 还有在课堂余下的时间中,老师都会给我们讲一些学科知识以外的东西,还推荐了很多有益的书籍。譬如老师曾给我们介绍了记忆法,谈到了简历并以此来警醒我们要抓紧不多的时间学习,通过双手相握告诉我们要学会改变习惯,讲了一个大学生用家里囤积的豆子致富的例子。这些都给了我很大的启示,让我意识到要改变自己的习惯、看待事物的方法、经济生活的方式。在我看来,老师对于我们生活上的引导是会让我获益终生的,其意义远大于教授的学科知识。 老师的授课方式很特别,几乎没有教授课本上的内容,只是最后花了一点时间简单带过。虽然这样无法让我们从课堂上获得很多经济政治方面的基础知识,但老师对时事的讲解让我们更能清晰的体会经济政治的实用意义,让我们更直观地了解实际生活中的经济和政治。事实上对于短短的16节课并不能教授多少书本上的知识,而通过时事这样实例化的讲解对于我们的启蒙意义更大,比起枯燥的书本教学更易于接受,如此的授课方式才是最有效的。我觉得让同学们更快的了解对这门学科并对它产生兴趣,才是这16节课来最重要的,让同学们今后能够主动去学习经济政治方面的知识,远要好过讲授那么一点点的枯燥的课本知识而让同学们对这学科感到厌烦。这样才让这16节课发挥了最大的意义,对我更是意义非凡。 这些公共必修课会让大多数同学们感到无意义,但经济政治于我却是非常重要的,并对

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复习考试大纲

《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复习考试大纲 2009年12月 一、总体要求 《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是一门政治类基础课程,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来对世界政治经济的基本状况和国际关系的基础知识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因此,这门课的考试也在于着重考察学生对于这些基本状况和基础知识的了解与掌握。 要想顺利地通过这门课程的考试,首先要知道如何复习这门课程,其次是要知道如何解答各类试题。就复习这门课程来说,首先是要通读教材(刘廷忠主编《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高教出版社2008年5月印),其次是要突出重点,(可以参看以下材料相关的绍重点和难点问题),最后就是要有广泛的课外积累,因为书上、课件中教师的讲授并不能包含全部和最新的知识点。复习好本门课程后,还要知道如何解答各种题型,考试才能考得更好。学生必须认真复习相关材料,做好教材附带的思考题,完成相关作业。 二、试卷结构及各种题型的评分标准 1、试卷结构 本课程试卷的主要题型、题序、题量及计分如下: (1)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题,计10分) 这种题目一般有4个选项,要选出一项最符合题意的。采用排除法是回答这种问题最佳方法,将一些最不可能的选项排除掉,剩下的就是最符合题意的,或者有时根本不用这样排除,一眼就可以看出和选中,这要靠平时的积累。 (2)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4题,计20分) 名词解释最重要的是切中要害,不要罗哩罗嗦。将这个名词最重要的部分答出来就行,不需要拖泥带水,唯恐落下什么。记住,回答名词解释简明扼要。 (3)简答题(每题8分,共5题,计40分) 简答题相对于名词解释肯定要回答得多一些,但相对于论述题又要少一些。最重要的是答对要点,1、2、3、4…地列举出来,没有必要展开。 (4)论述题(每题15分,共2题,计30分) 论述题是最复杂的一种题型,学生不仅要答对要点,而且要答全面,要每一个要点都展开详细的论述,将这个题的前因后果都交待清楚。做论述题最重要的是观点明确、段落清晰、条理分明,不要没有条理,叫人摸不清主次 三、每章的重点及难点问题 1、《共产党宣言》中的全球化观 18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这样说:“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又说:近代以来,每一个民族的生产都同“整个世界的生产(也包括精神的生产)发生实际联系,并且可能有力量来利用全球的这种全面生产”(《马恩全集》卷3,页42)。后来列宁也说:“人类的整个经济、政治和精神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下已经越来越国际化了。社会主义会把它完全国际化。”(《列宁全集》中文第1版,卷19,页239) 看来,当下全球化是“经济一体化”的说法不够完整,经典作家说的是全方位的,是“人类的整个经济、政治和精神生活”的全球化。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期末复习题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期末复习题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期末复习题 1.简述二战后两极格局的特点 第一、政治上两大力量(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势不两立第二、军事上两大集团(北约与华约)强烈对抗 第三、两种类型的经济(市场与计划)并行发展,交往较少。第四、两大阵营内部基本是一元结构、一个中心第五、两极格局长期相对稳定 2.简述推动多极化的有利因素 第一,世界经济特别是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之势推动多极化进程第二,世界各种政治力量的分化改组有利于推动世界政治多极化。第三,大国关系的深刻调整对单极化倾向产生制衡作用。第四,全球性问题的解决要求推进世界多极化进程。 3.简述二战后国际贸易大发展的基本特征(1)发展速度快,交易规模大 (2)贸易增长速度高于经济增长速度(3)贸易结构发生变化 第一,初级产品的比重下降,工业制成品的比重不断增加。在制成品中又以技术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特别是高科技产品的贸易增长为快。第二,服务贸易的发展规模在经济全球化的促进下也逐年扩大。 (4)贸易地区分布出现重大变化

二战后,国际贸易被欧美发达国家垄断的局面已经被打破。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在国家贸易中迅速崛起。先是“四小龙”,后是中国大陆的崛起,中国已是世界贸易第一大国。 (5)知识产权成为重要内容 国际贸易中的知识产权保护已有一份《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 4. 简述美国基本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 共和制:共和制是指由通过国民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民意机构和公职人员监督和行使国家权力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联邦制:联邦制是指由若干成员国(或邦、州)联合组成统一国家的制度,它是国家形式“复合制”中的一种。 三权分立:在宪法的约束下,国家权力划分为立法、行政和司法三种,立法权归国会,行政权属于总统,司法权由法院行使,这三个部门彼此保持一定独立,但又互相制约最高立法权属于国会。国会拥有修改宪法和制订法律,审批政府的预算和决算,批准政府与外国缔结的条约和总统对高级官员的任命,调查特殊事件及对总统和副总统的复选、弹劾等权力。 最高行政权属于总统。总统集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武装部队总司令于一身,总揽行政权力。宪法授予总统的权力比较广泛,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即作为国家元首的权力、行政权力、立法倡议权和否决权、外交权、军事权。

西工大16秋《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在线作业

奥鹏17春西工大16秋《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在线作业 一、单选题(共15 道试题,共37.5 分。) 1. 发展中国家之间为了求得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共同发展所采取的各种形式的互助和合作称为()。 A. 发展合作 B. 共同合作 C. 南北合作 D. 南南合作 正确答案: 2. 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同时并存的状况称为()。 A. 危机 B. 通胀 C. 膨胀 D. 滞胀 正确答案: 3. “高度集中”、“高度集权”的体制模式称为()。 A. 斯大林模式 B. 社会主义模式 C. 政治体制模式 D. 经济体制模式 正确答案: 4. 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有计划发展国民经济的社会经济制度称()。 A. 计划经济 B. 社会经济 C. 公有制经济 D. 国民经济 正确答案: 5. 生产要素的全球配置与重组称为()。 A. 世界经济全球化 B. 世界经济区域化 C. 世界经济一体化 D. 世界经济多极化 正确答案: 6. 在一定时期内,由主要矛盾所决定并反映时代基本特征对未来发展具有全面性战略意义的问题是()。 A. 时代主题 B. 时代潮流

D. 时代特征 正确答案: 7. 政治制度是()的统一。 A. 权利与地位 B. 政权与军权 C. 金钱与威望 D. 国体与政体 正确答案: 8. 由两个主要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政党轮流执掌政权的制度称为()。 A. 一党制 B. 多党制 C. 两党制 D. 两党联合制 正确答案: 9. 以市场为基础实现资源配置,通过市场供求变化调节和运行的经济称为()。 A. 数量型扩大再生产 B. 效益型扩大再生产 C. 外向型扩大再生产 D. 粗放型扩大再生产 正确答案: 10. 战后时代主题转换的国际背景条件不包括()。 A. 两大阵营的分化 B. 第三世界的形成 C. 美苏争夺世界霸权 D. 两大阵营的形成 正确答案: 11. 当代世界两大主题的核心问题是()。 A. 发达国家的发展 B. 发展中国家的发展 C. 发达国家的和平 D. 发展中国家的和平 正确答案: 12. 战后西欧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可分为()个阶段。 A. 2 B. 3 C. 4 D. 5 正确答案: 13. 同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彻底决裂,在新的基础上重建中国同外国的关系称为()。 A. 以新代旧 B. 另起炉灶 C. 以新换旧 D. 另作安排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