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文言文原文、翻译、精要笔记

初中文言文原文、翻译、精要笔记

初中文言文原文、翻译、精要笔记
初中文言文原文、翻译、精要笔记

人教版文言文原文、注释、译文及精要笔记

《童趣》

【原文】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注释】

1、物外,这里指超出事物本身。

2、强,通“僵”,僵硬。

3、素帐,未染色的帐子。

4、徐,慢慢的。

5、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

【译文】

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视力好极了,每遇见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脱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夜里,蚊群发出雷鸣似的叫声,我心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这么一想,眼前果真就出现了千百只白鹤;抬头看着它们,连脖子也变得僵硬了。我又留几只蚊子在白色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边飞边叫,构成一幅青云白鹤图,果真像鹤群在青云边上发出叫声一样,这使我感到高兴极了。

我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台上杂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身子跟台子一般高,把丛草当成树林,把虫子、蚊子当成野兽,把土块凸出部分当成丘陵,低陷部分当成山沟,我便凭着假想在这个境界中游览,愉快而又满足。

有一天,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便蹲下来)观察,兴味正浓厚,忽然有个极大极大的兽拔山倒树而来,原来是一只癞虾蟆,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全被它吃掉。我那时年纪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哇的一声惊叫起来。待到神智恢复,捉住癞虾蟆,抽了它几十鞭子,把它赶到别的院子去。

【精要笔记】

1、作者沈复,生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卒年不详。字三白,长洲(现在江苏苏州)人。工诗画、散文。著有《浮生六记》。

2、本文主旨是写作者儿时的“物外之趣”。写了夏蚊成雷、鹤唳云端、神游山林和鞭驱蛤蟆四个画面,作者用“物外之趣”一语来统摄,意在说明他幼年时已有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表现了儿童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能力。

《山市》

【原文】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

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

如拳如豆,遂不可见。

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注释】

1、恒,经常。

2、相顾,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3、近中,近处。

4、无何,不久,不一会儿。与后面的“未几”意思相同。

5、高垣睥睨,高高低低的城墙。

6、连亘,连绵不断。

7、居然,竟然。

8、莽莽然,形容尘土之大。莽莽,广大。

9、依稀,隐隐约约。10、乌有,没有。乌,同“无”。11、危楼,高楼。危,高。12、裁,同“才”。13、黯然缥缈,昏暗得看不分明。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14、往来屑屑,形容来往匆匆。15、凭,靠。16、不一状,形状不一。17、逾时,过了一会儿。

18、倏忽,突然。19、市肆,集市。肆,店铺。

【译文】

奂山的“山市”,是淄川县八景中的一景,但经常好几年也不出现一次。(有一天)孙禹年公子跟他的同业朋友在楼上喝酒,忽然看见山头有一座孤零零的宝塔耸立起来,高高地直插青天,(大家)你看我,我看你,又惊奇又疑惑,心想这附近并没有佛寺啊。不多久,(又)看见几十座宫殿,瓦是碧绿的,屋脊高高翘起,这才省悟到原来是(出现)“山市”了。没多久,(又出现了)高高的城墙,(顶上是)呈凹凸形的短墙,连绵六七里,竟然是一座城了。城中有像楼阁的,有像厅堂的,有像街坊的,都清晰地呈现在眼前,数也数不过来。忽然刮起大风,烟尘弥漫,全城的景象变得模糊不清了。过一阵子,大风停止,天空晴明,先前的景象全都消失了,只有一座高楼,上与天接,(每层)有五间房,窗户都敞开着,都有五处明亮的地方,那是楼外的天空。

一层一层地指着数上去,房间越高,亮点越小;数到第八层,亮点只有星星那么小;再往上就变得暗淡了,似有若无,看不清它的层次。(低层)楼上的人们来来往往,各干各的事情,有靠着(栏杆)的,有站着的,姿态各不相同。过了一段时间,楼渐渐低矮下来,可以看见楼顶了;渐渐地,又变得跟平常的楼房一样;渐渐地,又变成了高高的平房;突然又缩成拳头一般大小,(再缩)成为豆粒一般大小,终于完全消失。

我又听说,有早起赶路的人,看到山上有人家、集市和店铺,跟尘世上的情形没有什么区别,所以人们又管它叫“鬼市”。

【精要笔记】

1、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又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清代杰出文学家,小说家,山东省淄川人。热衷功名却屡试不第。著有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以谈狐说鬼的形式,揭露当时现实的黑暗和官吏的罪恶,对科举制度和礼教也有所批判,并以同情的笔调描绘了青年男女相爱的故事。但书中也存在着一些宣传忠孝节义的封建伦理观念和迷信色彩。

2、全文分三个阶段写山市的出现:(1)初生阶段:从孤塔高耸到宫殿出现。(2)发展阶段:城郭的出现。先总写一笔:“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颇有恢宏的气象。然后分写:“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3)高潮阶段:危楼的出现。结尾一段写山上的“鬼市”,这是补笔,有照应开头的作用,说明奂山这个地方确实能看到这种奇异的现象。

《咏雪》

【原文】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注释】

1、内集,家庭聚会。

2、讲论文义,讲解诗文。

3、俄而,不久,一会儿。

4、差可拟,差不多可

以相比。差,大致、差不多。拟,相比。

【译文】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精要笔记】

1、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彭城(现在江苏徐州市)人。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州刺史。爱好文学,招纳文士。《世说新语》原为8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等36门,主要记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地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

2、两个比喻哪个更好?胡儿的比喻虽形似,但缺乏意境,道韫的比喻虽不形似,但有意境,优劣已判。谢安虽对这两个答案的优劣未做评定,只是“大笑乐”而已,十分耐人寻味。作者也没有表态,却在最后补充交代了道韫的身份,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道韫的才气。

《陈太丘与友期》

【原文】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注释】

1、期行,相约而行。期,约定。

2、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

3、乃至,才到。乃,才。

4、尊君在不,你爸爸在吗?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不,通“否”。

5、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委,丢下,舍弃。去,离开。

6、引,拉。

7、顾,回头看。

【译文】

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正午时碰头。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那人才来。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那人便问元方:“你爸爸在家吗?”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那人便发起脾气来,骂道:“真不是东西!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走了。”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精要笔记】

对话可分两层:前一层属于信息交流性质,作铺垫用;后一层是对话的主要内容,写客人得知太丘已经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语言粗野,不堪入耳;陈纪则针锋相对,指出对方“无信”“无礼”,义正而辞严,逼得对方无言可答。作者的意图是借陈纪的责客语,从反面来说明“信”和“礼”的重要性。结尾陈纪的语言虽也无理,但对一小儿来说,不必求全责备。

《伤仲永》

【原文】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

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受于人也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注释】

1.【隶】属于。

2.【世隶耕】世代耕田为业。

3.【未尝】不曾。

4. 【异】对…感到奇怪。

5. 【旁近】附近,这里指邻居。

6. 【收】聚,团结。

7. 【自是】从此。

8. 【立就】立刻完成。

9.【文理】文采和道理。 10. 【邑人】同县的人。11. 【稍稍】渐渐。12.【宾客】用宾客之礼款待,名词动用(请客)。13. 【乞】求取,这里指花钱求仲永提诗。 14. 【利其然】】以此有利可图。15. 【扳】通“攀”,牵,引。16. 【环谒】到处拜访。 17. 【称】相当。18. 【泯然】消失。19.【通悟】通达聪慧。20.【贤于材人】胜过有才能的人。贤,胜过,超过。21.【不至】没有达到(要求)。22. 【彼其】他。23. 【得为众人而已耶】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

【译文】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墨、纸、砚,(有一天)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已经)才能完全消失,成为普通人了。”

王先生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精要笔记】

1、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文章分两部分:叙事部分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议论部分则表明作者的看法,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文章通过方仲永这一实例说明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道理,给人以深长的思考。

2、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幼年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第二阶段,写十二三岁时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阶段,写又过了七年后的方仲永完全变成了一个平庸之人。

3、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是:“父利其然”,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4、语言精当,叙事和议论结合。叙事部分详写幼年时的方仲永,塑造了一个天自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而自得的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第二段叙事极为简要,仅以一“见”一“闻”一“问”就交代了方仲永后来的变化和结局。结尾的议论部分,言简意深,说理严谨。对本文语言精当的特点,可以逐词逐句体察、品味。本文语言平实而又不乏感情色彩。文章以“伤仲永”为题,写的是可“伤”之事,说的是何以可“伤”的道理,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惋惜之情,对“受之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伤之情,并以鲜明的态度表明作者的观点。

《孙权劝学》

【原文】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注释】

1、【当涂】当道,当权。

2、【辞】推辞,推托。

3、【务】事务。

4、【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5、【博士】古代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的官名。

6、【邪】通“耶”,语气词,吗、呢?

7、【涉猎】泛览,粗略地阅读。

8、【见往事】了解历史。见,了解。往事,指历史。

9、【及】到……的时候。10、【非复】不再是。11、【更】重新。12、【刮目】擦擦眼睛。13、【见事】认清事物。

【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务多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当博士吗!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以往的事情罢了。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益处。”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到了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论议,十分惊奇地说:“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来看,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吕蒙说:“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鲁肃于是叩拜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就分别了。

【精要笔记】

1、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世称涑水先生。编订《资治通鉴》一书。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于经济、文化,全书贯1362年史事。

2、本文记事简练。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断,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不写吕蒙如何好学、才略如何长进。写吕蒙学而有成是通过鲁肃与吕蒙的对话生动地表现出来。写孙权劝学,着重以孙权的劝说之言,来表现他的善劝,以“蒙辞以军中多务”一句写吕蒙的反应,以“蒙乃始就学”写吕蒙接受了劝说;写鲁肃“与蒙论议”,着重以二人富有风趣的一问一答,来表现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而略去二人“论议”的内容,并仅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一句作结。

3、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写鲁肃、吕蒙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口技》

【原文】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堂寂然,无敢哗者。

遥遥闻深巷犬吠声,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也。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之声。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

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注释】

1、会:适逢,正赶上。

2、厅事:大厅,客厅。

3、施:设置,安放。

4、团坐:围绕而坐。

5、少顷:一会儿。

6、但闻:只听见。但,只。

7、满坐寂然:全场静悄悄的。坐,通“座”。

8、欠伸:打呵欠,伸懒腰。

9、呓语:说梦话。 10、既而:不久,紧接着。 11、抚:抚摸,安慰。 12、乳:喂奶。13、絮絮:连续不断地说话。14、一时:同时。 15、众妙毕备:各种妙处都具备,意思是各种声音都模仿得极像。毕,全、都。 16、侧目:偏着头看,形容听得入神。 17、默叹:默默地赞叹。 18、未几:不久。19、齁(hōu):打鼾。 20、倾侧:翻倒倾斜。21、意少舒:心情稍微放松了些。少,稍微。舒,伸展、松弛。 22、中间:其中夹杂着。23、力拉崩倒:劈里啪啦,房屋倒塌。力拉,拟声词。 24、曳屋许许声:(众人)拉塌(燃烧着的)房屋时一齐用力的呼喊声。曳,拉。许许,拟声词。凡所应有,无所不有:应有尽有。形容声音之杂。 25、虽:即使。26、不能指其一端:不能指明其中的(任何)一种(声音)。形容口技模拟的各种声响同时发出,交织成一片,使人不能一一辨识。一端,一头,这里是“一种”的意思。27、名:说出。 28、奋袖出臂:扬起袖子,露出手臂。奋,扬起、举起。 29、股:大腿。30、战战:打哆嗦,打战。 31、几:几乎。

【译文】

城里有一个善于表演口技的人。一天,正好碰上有一家大摆酒席请客,在客厅的东北角上安放了一个八尺宽的围幕,这位表演口技的艺人坐在围幕中,里面只放了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客人们围坐在一起。过了一会儿,只听得围幕里醒木一拍,全场都安静下来,没有一个敢大声说话的。

只听到远远的深巷里一阵狗叫声,就有一个妇人被惊醒,打着哈欠,伸着懒腰,她丈夫说着梦话。一会儿小孩子醒了,大声哭着。丈夫也被吵醒。妇人拍着孩子,给他喂奶,孩子口里含着乳头还是哭,妇人一面拍着孩子,一面呜呜地哼唱着哄他睡觉。又一个大孩子也醒了,唠唠叨叨地说个不停。这时候,妇人用手拍孩子的声音,口中呜呜哼唱的声音,小孩子含着乳头啼哭的声音,大孩刚刚醒来的声音,丈夫大声呵斥大孩子的声音,同时都响了起来,各种声音都表演得惟妙惟肖。全场客人没有一个不伸长脖子,偏着头凝神地听着,微笑着,暗暗赞叹着,认为妙极了!

没隔多久,丈夫的鼾声响起来了,妇人拍孩子的声音也渐渐地拍一会儿停一会儿。隐隐地听到老鼠悉悉索索的声音,盆碗等器物打翻的声音,妇人在梦中咳嗽的声音。客人们听到这里,心情稍微放松了,身子渐渐坐正了。

突然有一个人大声喊道:“失火啦!”丈夫起身大叫,妻子也起身大叫,两个孩子一齐哭了起来。刹时间,成百上千的人大喊起来,成百上千的小孩儿哭了起来,成百上千的狗叫了起来。中间夹着劈里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烈火燃烧而发出的爆烈声,呼呼的风声,千百种声音一齐响了起来;还夹杂着成百上千人的求救声,救火的人们拉倒燃烧着的房子时一齐用力发出的呼喊声,在火中抢夺物件的声音,泼水的声音。凡是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一样没有。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一只手上有上百个指头,也不能明确指出哪一种声音来;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张嘴,一张嘴有上百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来。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们没有一个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扬起衣袖,露出手臂,两腿索索直抖,几乎都想争先恐后地逃跑。

忽然醒木一拍,各种声响全都消失。撤掉围幕一看里面,仍只有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

【精要笔记】

1、本文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了一位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令人深切感受到口技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文章开始以一“善”字总领全文,以道具之简陋和场面之肃穆紧张突出表演者技艺之高超。

2、写法:(1)以动写静:“遥闻深巷中犬吠”营造出夜深人静的氛围,烘托深夜的寂静气氛,又是使一户人家由妇人初醒到全家喧闹的铺垫;“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这是以老鼠跑动偷食声、“盆器倾侧”声、妇人蒙中的咳嗽声为反衬,加重深夜的静谧气氛,表现一家人由醒复睡后的沉寂状态,并为下面即将表现的大火灾蓄势。(2)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抓住了表演者和听众两个方面:一方面描写口技艺人的表演,直接表现其高超技艺,这是正面描写;另一方面描写听众的神态、动作,以听众的反应烘托其高超技艺,这是侧面描写。课文首尾两次清楚地交代了极简单的道具,表明口技不是靠其他器物发声,而仅仅是靠一张嘴发声,突出其技艺在“口”,也是从侧面表现表演者口技的不凡。

3、结构特点:(1)记事有条理。全文以时间先后为序,由施屏障始,到撤屏障止,顺着众宾的所闻写来,使读者能有亲历的感觉。(2)行文有波澜。详写表演部分,略写表演前后的情况;表演部分又突出火灾部分,略写前面。语言特点:行文善于随声赋形,因物敷彩,语言简练而又细腻,形象而又传神,构成自然、清新、感人的格调。

4、表示时间的词语:(1)表示突然发生:忽、忽然;(2)表示同时发生:一时;(3)表示相继发生:既而;(4)表示在特定的时间内发生:是时;(5)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俄而、少顷、未几。

《夸父逐日》

【原文】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注释】

1、【逐走】竞跑,赛跑。

2、【逐日】追赶太阳。

3、【大泽】大湖。

4、【道渴而死】道,在路上(名词作状语)。

5、【北饮大泽】北,向北(名词作状语)。

【译文】

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精要笔记】

1.《山海经》共18篇。作者不详,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均有参考价值。

2、《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在这篇神话中,巨人夸父敢于与太阳竞跑,最后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为桃林。这个奇妙的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两小儿辩日》

【原文】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注释】

1、【辩斗】辩论,争论。

2、【故】原因,缘故。

3、【以】以为,认为。

4、【去】距离。

5、【日中】中午。

6、【车盖】古时车上的篷盖,像雨伞一样,呈圆形。

7、【及】到。

8、【则】就。

9、【盂】一种装酒食的敞口器具。10、【为】是。 11、【沧沧凉凉】形容清凉的感觉。沧沧,寒冷。12、【探汤】把手伸到热水里去。汤,热水。13、【决】判断。 14、【孰为汝多知乎】谁说你见多识广呢?孰,谁,哪个。汝,你。知,通“智”。

【译文】

孔子往东方游学时,看到两个小孩在争论,孔子问他们争论的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像个大圆车篷,等到正午时就像个盘子或盂,这不是远处的小而近处的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清凉寒冷,等到了正午,它热得像把手伸向热水里。这不正是近的就觉得热,距离远就觉得凉吗?”

孔子不能够断定谁是谁非。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精要笔记】

1、《列子》,相传为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前450?—前375?)所撰。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列子》里写这个故事,要讥笑孔子的无知。这是因为《列子》属于道家的著作,孔子是儒家,学派不同,所以道家要讥笑孔子。这点是很明白的。所以这篇的结论:“孰为汝多知乎!”这句讥讽的话是不正确的。

2、本文的写法是先提出结论,再加说明,这样写简单扼要,具体明白,达到了要说的目的。这个故事启发人们在考虑问题的时候,要从多方面来考虑。

《狼》

【原文】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注释】

1、止:通“只”。

2、缀行甚远:紧跟着走了很远。缀,连接,这里是紧跟的意思。

3、从:跟从。

4、两狼之并驱如故: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并,一起。故,旧、原来。窘:困窘,处境危急。

5、敌:敌对,这里是胁迫、攻击的意思。

6、顾:回头看,这里指往旁边看。

7、积薪:堆积柴草。

8、苫蔽成丘:覆盖成小山似的。苫蔽,覆盖,遮蔽。

9、弛:放松,这里指卸下。10、眈眈相向:瞪眼朝着屠户。眈眈,注视的样子。11、少时:一会儿。12、径去:径直走开。13、犬坐于前: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14、久之:过了一会儿。15、瞑:闭眼。 16、意暇甚:神情很悠闲。意,这里指神情、态度。暇,空闲。17、暴:突然。 18、毙:杀死。19、洞其中:在其中打洞。洞,打洞。其,指柴草堆。20、

隧:指从柴草堆中打洞。21、尻:屁股。22、假寐:假装睡觉。寐,睡觉。23、盖:承接上文,表示原因。这里有“原来是”的意思。24、黠:狡猾。25、顷刻:一会儿。26、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禽兽的期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变诈,作假、欺骗。几何,多少,这里是能有几何的意思。27、止增笑耳: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译文】

有个屠户天晚回家,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剩下一些骨头。路上遇到两只狼,紧随着走了很远。

屠户害怕了,拿起一块骨头扔过去。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屠户又拿起一块骨头扔过去,后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停下了,可是先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又跟上来。骨头已经扔完了,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屠户很窘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看见野地里有一个打麦场,场主人把柴草堆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于是奔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都不敢向前,瞪眼朝着屠户。

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似乎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劈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户正要上路,转到柴草堆后面一看,只见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想要钻过去从背后对屠户进行攻击。狼的身子已经钻进一半,只有屁股和尾巴露在外面。屠户从后面砍断了狼的后腿,也把狼杀死。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方的。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砍死,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精要笔记】

1、全文分两部分。前一部分是叙事,分别写了屠户遇狼、惧狼、御狼、杀狼四个过程;后一部分是作者的议论,点明故事的主题。运用比喻和讽刺的手法,把深刻的主题寓于生动的形象之中,说明狼无论多么狡诈也不是人的对手,终归会为人的勇敢智慧所战胜。

2、本文篇幅短小,结构紧凑,情节曲折,语言简洁生动,主要通过动作、神态描写来刻画屠户和狼的形象,展开双方的矛盾和斗争。狼的本性是贪婪、凶狠和狡诈,屠户则经过害怕、侥幸的心理变化,最后丢掉幻想抵抗狼的进攻,表现了屠户的勇敢机智。

《桃花源记》

【原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者,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

2、缤纷:繁多的样子。

3、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

4、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5、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

6、俨然:整齐的样子。

7、属:类。

8、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

9、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小孩。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所以用来指老人。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10、要:通“邀”,邀请。11、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12、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无”“论”是两个词,不同于现代汉语里的“无论”。13、诣: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遂:终于。14、规:计划。15、未果:没有实现。16、寻:随即,不久。17、问津:问路。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津,渡口。

【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花纷纷。他非常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渔人于是下了船,从洞口进去。起初,洞口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都处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安闲快乐。

(那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作了回答,(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又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至于)魏、晋两朝就更不用说了。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听罢),他们都感叹起来。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临别时)村里人嘱咐他道:“(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来时的路划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竟然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高兴兴地打算前往,但未能实现。不久,他因病去世。此后就再也没有人探寻(桃花源)了。

【精要笔记】

(1)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追求一种和平宁静、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的理想世界,反映了广大人民对和平幸福生活的向往。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带有一定程度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2)以渔人进出桃源为线索,以时间的先后为顺序。

(3)采用虚虚实实、层层设疑的写法。开头、结尾的神秘的文字,暗示桃花源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幻想世界。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注释】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名词用作动词,出名。则,就。

2、斯是陋室:斯,这。

3、金经:指佛经。

4、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灵,灵验,神奇。则,就。

5、鸿儒:博学的人。鸿,大。

6、案牍:官府公文。

7、惟吾德馨:只是我的品德好。惟,只。馨,香气,这里是品德高尚。

8、调素琴:弹奏不加装饰的琴。调,调弄,这里指弹琴。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9、丝竹:这里指奏乐的声音。10、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11、劳形:使身体劳累。劳,使……劳累。形,形体、身体。

12、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的呢?之,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译文】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有灵气了。这间简陋的房子,好就好在主人有美好的德行。苔藓给石阶铺上绿毯,芳草将帘内映得碧青。说说笑笑的是学问渊博者,来来往往的没有粗鄙的人。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成堆的)公文劳累身心。(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雄的玄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精要笔记】

1、刘禹锡(772—840),唐代文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有《刘梦得文集》。铭,是古代文体名,用于述功纪行或警戒劝勉,文辞精练,有韵,读来铿锵有力;体制短小,最短者不足十字,与格言颇相似。本文表达作者高洁傲岸、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君子情怀。

2、本文夹叙夹议。全文分三层:开头运用类比立论,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概括全文主旨。类比即指山“有仙则名”、水“有龙则灵”。仙之于山、龙之于水既如此,则人之于室亦当如此,是以室虽陋而有德者居之,则不陋矣。其次说到“陋室”,先以“苔痕”二句写“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以“谈笑”四句写室内生活情趣之高雅;再由“无丝竹”二句,使室主人超尘绝俗的胸襟更洞若观火。最后,奇峰突起,连举三位古人来证明“陋室”不陋。联系上文还看见出作者有自况之意;再引孔子的话作结,更具有雄辩的力量。这样来引述既巧妙地回应了开头“惟吾德馨”一句,又显得含蓄无穷,发人深思。

《爱莲说》

【原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注释】

1、可爱者甚蕃:蕃,多。

2、出淤泥而不染:染,沾染。

3、濯清涟而不妖: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并不显得妖媚。濯,洗涤。清涟,水清而有微波的样子,这里指清水。妖,美丽而不庄重。

4、不蔓不枝:不生枝蔓,不长枝节。蔓,名词作动词,生枝蔓。枝,名词作动词,长枝节。

5、亭亭净植:笔直而洁净地立在那里。亭亭:耸立的样子。植,树立。

6、亵玩焉:玩弄啊。亵,亲近而不庄重。焉,助词,相当于“啊”。

7、隐逸:指隐居的人。

8、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是花中富贵的(花)。

9、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10、菊之爱:对于菊花的爱好。11、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12、宜乎众矣:人该是很多了。宜,应当。

【译文】

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欢菊花。自唐朝以来,世人很喜欢

牡丹。我则惟独喜爱莲──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没有(缠绕的)蔓,(也)没有(旁逸的)枝;香气远播,更显得清香;它笔直地洁净地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对于牡丹的爱,那当然是有很多的人了! 【精要笔记】

1、说,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相似。

2、本文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从始至终以“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层层深入地写来,将莲比作花中的君子,使莲具有象征君子美好品德的意义。“出淤泥而不染”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濯清涟而不妖”象征君子的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君子的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象征君子美好的姿质。以“牡丹之爱”反衬“莲之爱”,以“菊之爱”正衬“莲之爱”,突出作业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种追逐功名富贵,而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核舟记》

【原文】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篛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篛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注释】

1、奇巧人:指手艺精巧的人。

2、径寸之木:直径一寸的木头。

3、为:做。这里指雕刻。

4、罔不因势象形:全部都是按照(材料原来的)形状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罔不:无不、全都。因:顺着。象:模仿,这里指雕刻。

5、贻:赠。

6、八分有奇:八分多一点。有:同“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奇:零数。

7、高可二黍许: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可:大约。许:上下。

8、中轩敞者为舱: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

9、雕栏相望: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10、徐:缓缓地。

11、兴:起。12、峨冠:高高的帽子。13、如有所语:好像在说什么似的。语:说话。14、微侧:略微侧转(身子)。15、其两膝相比者: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比:靠近。16、绝类弥勒:极像弥勒佛。类:像。17、矫首昂视:抬头仰望。矫:举。18、不属:不相类似。19、诎:同屈,弯曲。20、可历历数: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历历:分明可数的样子。21、楫:船桨。22、衡:同横。23、视端容寂: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24、若听茶声然: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若……然”:相当于“好像……的样子”。25、其船背稍夷:船的顶部较平。夷:平。26、了了:清楚明白。

27、篆章:篆字图章。28、曾不盈寸:竟然不满一寸。盈:满。29、简:挑选。30、修狭:长而窄。

31、技亦灵怪矣哉:技艺也真神奇啊!“矣”和“哉”连用,有加重惊叹语气的作用。

【译文】

明朝有个手艺特别精巧的人,名字叫做王叔远,(他)能够在一寸长的木头上,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以至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一件不是就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摹拟某些东西的形状的,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果核雕成的小船,刻的是苏东坡泛舟于赤壁之下。

小船从船头到船尾长度八分多点儿,高度约摸二分上下。中间高起而宽敞的是船舱,(刻着)用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船舱)旁边辟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推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它,就见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刻字的凹处。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子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坐在右边,黄鲁直坐在左边。苏东坡、黄鲁直共同看着一轴字画手卷。东坡的右手拿着手卷的前端,左手抚着鲁直的背脊。鲁直左手拿着手卷的末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些什么。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着身子,他们紧靠着的两膝,都隐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佛印极像弥勒菩萨,敞胸露怀,抬头仰望,神情跟苏、黄不相同。(他)平放着右膝,弯着右臂支撑在船上,而竖起他的左膝,左臂挂着(一串)念珠挨着左膝──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摆着一支橹。橹的左右两旁各有一个船工。在右边的船工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趾头,好像在大声喊叫的样子。在左边的船工右手握着蒲葵扇,左手抚着火炉,炉上有个壶,那个人的眼睛正看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烧茶的声音。

那只船的顶部稍微平坦,就在上面刻着作者的题款名字,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像蚊子的脚一样细小,笔画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还刻着一个篆书的图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颜色是红的。

总计(在)一条船(上),刻了五个人,八扇窗;刻了竹篷、船橹、炉子、茶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的字共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不满一寸。是挑选狭长的桃核刻成的。啊,技艺真是奇妙极了!

【精要笔记】

1、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开头是总说:介绍王叔远在雕刻技术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中间是分说:详细介绍“核舟”的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最后总括全文,通计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数量和刻字的总数,又以“计其长曾不盈寸”呼应开头,用以强调材料体积之小和雕刻的容量之大,然后用“嘻,技亦灵怪矣哉”作结。

2、写作特色:一是描写细致。二是层次井然。三是富于想像。语言平实、洗练,特别是摹写舟中人物情状,句句都出自作者审视所得,毫无夸饰,逼真而又生动,读罢令人有如同亲见“大苏泛赤壁”之感。

《大道之行也》

【原文】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注释】

1、选贤与能,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与,通“举”,选拔。

2、讲信修睦,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3、亲,用如动词,以……为亲。下文“子其子”中的第一个“子”也是动词。3、矜、寡、孤、独、废疾者:矜(guān),通“鳏”,老而无妻的人。寡,老而无夫的人。孤,幼而无父的人。独,老而无子的人。废疾,残疾人。

4、男有分,男子有职务。分,职分,指职业、职守。

5、女有归,意思是女子有归宿。归,女子出嫁。

6、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对于财货,人们憎恶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恶,憎恶。

7、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8、谋闭而不兴:奸邪之谋不会发生。

9、盗窃乱贼而不作: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会发生。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10、外户,泛指大门。11、大同,指理想社会。同,有和、平的意思。

【译文】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为了独自享用;(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精要笔记】

“大道之行也……讲信修睦。”是“大同”社会的最高准则,这一句是总提。然后从三个方面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1)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这一层是全文的总括语。文章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总括方式,就是拿现实社会跟这个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黑暗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等,在“大同”社会里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这个结论非常鼓舞人心。

《三峡》

【原文】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注释】

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没有中断的地方。略无,毫无。阙,通“缺”。亭午:正午。

2、夜分:半夜。

3、曦:日光,这里指太阳。

4、襄:上。

5、沿:顺流而下。

6、溯:逆流而上。

7、奔:这里指飞奔的马。

8、疾:快。

9、素湍:白色的急流。10、回清:回旋的清波。11、绝:极高的山峰。12、飞漱:急流冲荡。13、清荣峻茂: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盛。14、晴初:天刚晴。15、霜旦:下霜的早晨。16、属引:接连不断。属,动词,连接。引,延长。

【译文】

在三峡七百里当中,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在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包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船只都被阻,不能通航。有时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这时候只要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便可到江陵。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在春、冬两个季节,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在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趣味无穷。

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连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旷的山谷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所以渔歌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精要笔记】

1、选自《水经注》,山峡,指长江上游的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

2、作者: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

3、作者选择“晴初霜旦”之时,在“寒”“肃”的气氛中,响起了凄凉怪异的猿啼,再加上空旷山谷里久久不绝、悲哀婉转的回声,到处笼罩着悲寂、凄凉的气氛。最后用当地流行的渔歌作结,“泪沾裳”把自然景物与人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侧面表现了三峡渔民船夫的悲惨生活。

4、本文通过对三峡四季山水景色的描写,表现了三峡的壮丽风光。

5、文章布局匠心独运。作者先写七百里山势,接着写夏水迅猛,再写春冬美景,末写寒秋肃杀。

描写动静结合,有张有弛。从全文看,写山为静,文气平静舒缓;写夏水为动,文气激烈紧张:写春冬景色静中微动,文气轻松晓畅;写萧瑟之秋,文气转为沉重、弛缓、凄清、悲凉。从部分看,以第三层为例:“素湍”“回清”是动,“绿潭”“倒影”是静;“绝嫩多生怪柏”是静,“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是动。

6、本文的语言简练、生动。

《答谢中书书》

【原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具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注释】

1、交辉:辉映;四时:四季。

2、晓雾将歇:清晨的雾气快要消散。歇:消散。

3、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

4、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借代)争相跳出水面。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5、欲界之仙都:人间天堂。欲界,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仙都,神仙生活于其中的美好世界。

6、与(yù):参与,这里指欣赏。

【译文】

山河的壮美,是自古以来人们共同谈赏的。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清流澄澈见底,河流两岸悬崖峭

壁,在阳光下各种光彩交相辉映。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一年四季常青葱翠。每当早晨,夜雾将要消歇,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每当傍晚,夕阳将落,可见到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之后,还没有人能置身这佳美的山水之中。

【精要笔记】

1、《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文章首句总领全文,概括古今高雅之士的情怀。中间部分承前文,具体描绘山川景色之秀美。作者选取有代表性的景物,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2、写作特色: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文字明朗,毫不雕琢。

《记承天寺夜游》

【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注释】

1、念无与乐者: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念,考虑,想到。

2、相与:共同,一起。

3、庭下如积水空明:意思是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空明,形容水的清澈。

4、藻荇:泛称水草。

5、但少闲人:只是缺少清闲的人。但,只是。闲人,清闲的人。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

【精要笔记】

1、注意常见的文言实词:念、寝、步、寻等;常见的文言虚词:但、耳、遂等;作者在贬谪中自我排遣的特殊的心境;语言含蓄凝练,饶有余味。

2、这篇短文描绘了美妙的月夜景色,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自我排遣的特殊的心境。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描写月光高度传神,创造了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这个透明的境界,映照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沉浸在这样的境界,作者定会摆脱沉重的迁谪之感,忘怀个人的得失,而进入一个澄澈的透明世界。这几句是写月光,也是写作者的心境。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的慨叹,看似平淡,意在点睛。这句话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骓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露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观潮》

【原文】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

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

【注释】

1、自既望以至十八日,既望:农历十六日(十五日叫望)。

2、方其远出海门:当潮远远地从浙江入海口涌起的时候。方,当……时。其,指潮。出,发、起。海门,浙江入海口。

3、仅如银线:几乎像一条(横面的)银白色的线。仅,几乎,将近。

4、玉城雪岭际天而来:玉城雪岭一般的潮水连天涌来。玉城雪岭,形容泛着白沫的潮水像玉砌的城墙和白雪覆盖的山岭。际天,连接着天。

5、沃日:冲荡太阳。形容波浪大。沃,用水淋洗。

6、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是也:就是指这样的景象。

7、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每年(农历八月)京都临安府长官来到浙江亭教阅水军。

8、艨艟:战船。

9、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演习五阵的阵势,忽而疾驶,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变化。尽,穷尽。10、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乘马、舞旗、举枪、挥刀。骑,马。弄,舞动。标,树立、举。11、略不相睹:彼此一点儿也看不见。12、一舸无迹:一条船的踪影也没有了。舸,船。13、逝:去,往。14、吴儿善泅者数百:几百个善于泅水的吴地健儿。15、披发文身:披散着头发,身上画着文彩。文,动词。16、溯迎而上:逆流迎着潮水而上。17、鲸波万仞:万仞高的巨浪。鲸波,巨浪。万仞,形容浪头极高。18、腾身百变:翻腾着身子变换尽各种姿态。19、江干:江岸。20、珠翠罗绮溢目:满眼都是华丽的服饰。珠翠罗绮,泛指妇女的首饰和游人的华丽衣服。溢目,满眼。21、倍穹:(价钱)加倍的高。穹,高。22、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中间即使是一席之地的空地也不容有。僦,赁,都是租用的意思。看幕,为观潮而特意搭的帐棚。席地,一席之地,仅容一个座位的地方。

【译文】

钱塘江潮,是天下雄伟的景象啊。从农历(八月)十六日到十八日为最盛。当潮水从浙江入海口涌起的时候,(远远看去),几乎像一条银白色的线;随着潮水越来越近,就像玉城雪岭一般连天涌来,声音大得像雷霆万钧,震撼天地,激扬喷薄,吞没宇宙,涤荡太阳,来势极其雄伟豪壮。杨万里的诗中说的“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描写的就是这样的景象啊。

每年(阴历八月),京都临安府长官来到浙江亭校阅水军,数百条战船分列两岸;然后演习五阵的阵势,忽而疾驶,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变化,同时有在水面上骑马、舞旗、举枪、挥刀的人,好像踩在平地上一样。忽然黄烟四起,人和物一点儿也看不见了,(只听得)传来水爆的轰鸣声,声音如同山塌了一样。(待到)烟雾消散,水面又恢复了平静,看不到一条船的踪迹,只剩下被火烧毁的“敌船”,随着波浪流走了。

几百个善于泅水的吴中健儿,披散着头发,浑身刺着花绣,手里拿着十幅大彩旗,争相奋力逆流迎潮而上,(他们的身影)在万仞高的惊涛骇浪中浮沉,翻腾着身子变换着各种姿态,而旗尾却一点也不被水沾湿,凭借这种(表演)来显示他们(高超)的技能。

江岸上下十多里的地方里,满眼都是华丽的服饰,路上堵满了车马,食物和别的各种东西都比平常贵上一倍,而租赁看棚的人非常多,即使是一席之地的空地也没有,非常拥挤。

【精要笔记】

1、本文写了南宋时期钱塘江海潮景象和观潮的盛况。第一段写了海潮的雄伟壮观,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对潮水的形状、颜色、声势等方面进行了正面描绘;第二段运用了动静相衬的手法描写了水军演习的精彩场面,同时为下文作辅垫;第三段写弄潮健儿的英姿;第四段写观潮人数之多,从侧面衬托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

2、本文结构精巧,语言精练;描写生动,运用了比喻、夸张、白描等手法。

《湖心亭看雪》

【原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ráo)一小舟,拥毳(cuì)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注释】

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挐(ráo):通“桡”,撑船。拥毳(cuì)衣炉火: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毳衣,用毛皮制成的衣服。雾凇沆砀:冰花一片弥漫。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一白:全白。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焉得更有此人: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焉得,哪能。更,还。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这里指酒杯。客此:在此地客居。舟子:船夫。相公:旧时对士人的尊称。【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初更时,我划着一叶扁舟,穿着毛衣皮服、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廊,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亭子上,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拉着我一同饮酒。我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回来时)下了船,船夫嘟哝道:“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精要笔记】

1、本文叙事是行文的线索,用墨俭省;写景是全文表现的重点,作者抓住了夜色雪景的特点(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准确地写出了他的感受,让人体会到宇宙的空阔和人的渺小;湖心亭巧遇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委婉地写出了作者情绪一波三折的变化(惊喜→伤感→释然)。

2、全文笔调淡雅流畅,看似自然无奇,而又耐人寻味;人与景的融合,也是本文的特色。

3、“独往湖心亭看雪”的“独”字,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

4、“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运用了白描手法,写出了人与自然的悠远脱俗与和谐统一。

《与朱元思书》

【原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注释】

1、共色:一样的颜色。

2、从流飘荡:(乘船)随着江流飘荡。从:顺、随。

3、缥碧:青白色。

4、直视无碍:可以看到,毫无障碍。形同江水清澈见底。

5、甚箭:甚于箭,比箭还快。

6、奔:这里指飞奔的马。

7、寒树:使人看了有寒意的树,形容树密而绿。

8、负势竞上:凭借(高峻的)山势,争着向上。

9、轩邈:意思是这些树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轩,高。邈,远。这两个字在这里作动词用。 10、直指: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指,向。 11、千百成峰:意思是形成无数的山峰。 12、泠(líng)泠作响:泠泠地发出声响。泠泠,拟声词,形容水声的清越。 13、相鸣:互相和鸣。 14、嘤(yīng)嘤成韵:意思是,鸣声嘤嘤,和谐动听。嘤嘤,鸟鸣声。韵,和谐的声音。

15、千转:长久不断地叫。千,表示多。转,通“啭”,鸟叫声。 16、无绝:就是“不绝”。与上句中的“不穷”相对。 17、鸢(yuān)飞戾(lì)天:意思是鸢飞到天上。这里用这句话比喻那些为名为利极力追求名利的人。鸢,古书上说是鸱一类的鸟。也有人说是一种凶猛的鸟,形状与鹰略同。戾,至。 18、望峰息心: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 19、经纶世务者:治理政务的人。经纶,筹划、治理。 20、窥谷忘反: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反”通“返”。 21、横柯上蔽:横斜的树木在上边遮蔽着。柯,树木的枝干。 22、在昼犹昏: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阴暗。 23、疏条交映: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

【译文】

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我的小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的水路上),奇山异水,独一无二。

水都是青白色,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

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仿佛要比一比,看谁爬得最高,伸得最远,由此而形成无数的山峰。(山间)的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儿彼此嘤嘤地叫着,十分和谐。蝉不停地叫着,猿不停地啼着。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攀高的人就平息了自己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那些忙于世俗事务的人就会流连忘返。树枝纵横交错挡住了上面的天空,虽在白昼,林间仍显得昏暗;在枝条稀疏的地方,有时还能见到阳光。

【精要笔记】

1、这篇文章是作者写给友人的信,可是却突破了一般书信的格式,非通常事务的叙述,亦无客套的絮语,而是奇山异水的描绘。文章开篇以简洁的笔触,给我们勾画了富春江山水的背景。第二段写“异水”,第三段写“奇山”。作者抓住山水的特征,把动与静、声与色、光与影巧妙结合,为读者描绘出一幅充满生命力的山水图,让读者充分享受到了富春江两岸的“山川之美”。

2、文章体式:本文是一篇骈体文,全篇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和声律。

3、写作特点:形声兼备,虚实相间,动静互见,骈散相间。

《五柳先生传》

【原文】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注释】

1、何许,何处,哪里。许,处所。

2、因以为号焉,就以此为号。以为,以之为。焉,语气助词。

3、不求甚解,这里指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

4、会意,指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会,体会、领会。

5、亲旧,亲戚朋友。亲,亲戚。旧,这里指旧交、旧友。

6、造,往、到。辄,就。

7、期在必醉,希望一定喝醉。期,期望。

8、曾不,竟不。曾,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吝情,舍不得。去留,意思是去,离开。

9、环堵萧然,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环堵,周围都是土墙,形容居室简陋。潇然,空寂。10、箪瓢屡空,形容贫困,难以吃饱。11、晏如,安然自若的样子。12、自终,过完自己的一生。13、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不为贫贱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戚戚,忧愁的样子。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14、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一类人吧?若人,此人,指五柳先生。俦,辈、同类。15、衔觞赋诗,一边喝酒一边作诗。【译文】

五柳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和表字。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用它做了自己的号。他安安静静的,很少说话,不羡慕荣华利禄。喜欢读书,不过分在字句上下功夫,每当对书中意旨有所领会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也忘了吃。他有嗜酒的天性,家里穷,经常没有酒喝。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情况,有时摆了酒叫他来喝。他一来就要喝得尽兴,希望一定喝醉。喝醉了就回家去,并不装模作样,说走就走。简陋的居室里冷冷清清,遮不住风和阳光。粗布短衣上面打了许多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安之若素。经常写文章来消遣时光,从文中也稍微透露出自己的志趣。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这样过完自己的一生。

赞曰: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忧心忡忡,不热中于发财做官。”从这话看来,他该是五柳先生一类人吧?一边喝酒一边吟诗,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无比快乐。他大概是无怀氏时候的百姓,或者是葛天氏治下的百姓吧?

【精要笔记】

1、本文是作者托言为五柳先生写的传记,实为自传,文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2、写作上的最大特点是多用否定句,“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氏”“不慕荣利”“不求甚解”“家贫不能常得”“曾不吝情去留”“不蔽风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等,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击节叹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马说》

【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注释】

1、祇辱于奴隶人之手:只是辱没在马夫的手里。祗,只是。辱,受屈辱。

2、骈死于槽枥之间: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骈,两马并驾。骈死,并列而死。

3、不以千里称也:不以千里马著称。一食:吃一顿。

4、或尽粟一石:有时要吃尽食料一石。或,有时。粟,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石,十斗为一石,或一百二十斤为一石。

5、食马者:食,同“饲”,喂养。下文的“而食”,“食之”中的“食”,也是这个意思。

6、外见:显现出来。见,同“现”。

7、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且,犹,尚且。等,等同,一样。

8、策之不以其道:策之,驱使它。策,马鞭子,这里是用鞭子打。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道,正确的方法。

9、食之不能尽其材: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指喂饱了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材,同“才”。10、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它叫,却不能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