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农村建设蔬菜基地实施方案

新农村建设蔬菜基地实施方案

新农村建设蔬菜基地实施方案
新农村建设蔬菜基地实施方案

目录

一、前言 (1)

二、项目背景 (1)

三、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 (3)

四、项目规模 (4)

五、实施内容 (4)

六、实施步骤 (8)

七、投资概算 (9)

八、效益分析 (12)

九、保障措施 (13)

十、附图 (16)

图一:南阳桥蔬菜基地地理位置及区域图 (16)

图二:南阳桥标准化蔬菜基地规划示意图 (17)

图三:基地沟渠规格设计图 (18)

图四:基地道路规格设计图 (19)

图五:蓄水蓄粪池规格设计图 (20)

图六:大棚示范基地规划示意图 (21)

一、前言

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村产业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涵,也是两型社会建设的要求。按照“长株潭”一体化发展规划,株洲县将成为“长株潭”城市群重要农产品加工供应基地,为市区提供广泛的农业消费品。作为人人必需、天天不少的蔬菜,是我县重点发展的农业产业之一,近两年来,通过狠抓“菜篮子”工程,蔬菜产业已具备一定基础,初步形成了以南阳桥为中心的香料菜、叶类菜生产带,以白关为中心的瓜类、豆类菜生产带,以雷打石为中心的茄果类生产带,以淦田为中心的广心菜、根蕨类生产带。为进一步巩固产业布局,尽快实现产业发展目标,计划以我县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南阳桥城塘竹基两村为重点,建立标准化蔬菜基地,以此推进新农村示范片建设,并与雷打石、白关、淦田等基地遥相呼应,引领和带动全县蔬菜产业发展,力争打造出三大两基和两型社会建设新亮点。

二、项目背景

1、基本现状及有利条件。

南阳桥乡地处湘渌两江沿岸,辖17村203组,农业人口21739人,劳动力13043人,现有耕地面积18968亩,其中

1

蔬菜10265亩,年产商品蔬菜3.6万吨,境内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土质、水源、气候条件均符合无公害蔬菜生产要求,具有一定生产基础,其中城塘、竹基等村已成为商品蔬菜生产专业村,常年生产商品菜供应县城及株洲、长沙等市场,主要有葱、韭、蒜、芹菜、苋菜、蕹菜、苦瓜、水藕等10余种,已有6个品种通过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质量认证,产品远销省内外,具备一定知名度和品牌效应。

2、制约因素。

对照现代农业要求和产业发展目标,城塘、竹基蔬菜基地尚有几点制约因素影响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一是水利灌溉设施陈旧,现有设施均为上世纪80—90年代修建,损毁严重,导致生产不能稳定,影响种菜积极性,制约了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生产效益的提高。二是道路交通设施滞后,基地地处湘渌两江交汇处,受河道和京广铁路区隔,现有公路弯多路窄、崎岖不平,基地产品和生产资料多经湘渌江渡船,再由小型农用车辆或人工肩担手扛运送,十分不便。三是生产水平日趋落后,主要体现在品种逐步退化、土壤严重酸化、农业污染物处理不及时、新型无公害生产技术普及率不高。四是生产组织化程度较低,基地生产管理、销售服务、技术指导缺少联动机制,产量虽高但提篮小卖多,没有形成有组织的销售行为,不能达到品牌化经营。

因此,有必要对该基地进行基础设施、生产管理、流通手

2

段方面的改造提升。通过对基地产前、产中、产后软、硬件设施的完善,解决存在的问题,达到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目的,进一步发挥好蔬菜产业高效示范带动作用,为将我县建成长株潭“菜园子”奠定基础。

三、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

1、指导思想和目标。

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以及中央1号文件(2009)精神为指导,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重心,以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为目标,坚持科学发展观,按照“发挥优势,打造特色,突出重点,以点带面”的总体要求和“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农户自主、市场运作”的工作思路,依托产业优势资源和农业科技资源,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国土资源整治、农业综合开发、标准粮田建设、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乡村通畅工程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力求将基地建设成一流的高标准四季园,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和生态农业样板基地,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乡村社会经济繁荣。

2、原则和要求。

基本原则:项目建设要本着农户自愿平等、多方投入的原则,走科技兴菜、规模经营之路,先示范再推广,分期实施。要做到布局田园化、生产专业化、管理无公害化,达到方便生

3

产操作,降低生产成本,增强抗灾能力,提高用地效率的目的。

设计要求:按照湖南省无公害蔬菜标准中关于基地建设要求:设施硬化、基地绿化、环境美化、三沟配套、水电路进园、排灌畅通、运输便利、操作方便、管理制度健全。

四、项目规模

项目区整体呈长方型,东起京广线铁路,西至湘江河堤,南起城塘村护塘坡组菜地,北至渌江南岸河堤,主规划区总面积3075亩,涉及城塘、竹基两村30组760户,其中城塘村1447亩,竹基村1628亩,项目地理位置及区域范围如图(一),规划示意如图(二)。

五、实施内容

按照项目基本原则和要求,项目分为四项工程:一是技术提升工程(推广科学技术,实施科技兴菜,提高生产、销售、加工水平,促进农民增收);二是设施改造工程(抓好水利、交通、设施建设,提高基础设施对生产、生活的保障能力);三是市场建设工程(建好产品批发市场,疏通流通渠道,方便产品向外辐射);四是环境治理工程(搞好乡村清洁工作、治理污染、绿化基地、美化生产生活环境)。

1、技术提升工程:

4

①五新技术的推广:引进推广鲁蒜1号、雪韭王、赣蕹1 号等新品种3个,黄色诱蚜板、防虫网等新材料2项,无滴长寿农用膜、电子杀虫灯等新设备2种,节水节肥喷灌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塑料大棚反季节生产技术等新技术3项。

②科技培训:聘请省、市、县专家来基地授课、指导,计划每年举办培训班15期,主要突出蔬菜无公害生产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贮藏、保鲜、加工技术,采收、制种、品种提纯复壮技术,争取培训到户到人。

③无公害基地认定与产品认证:搞好土壤改良,治理污染源,向农业部积极申报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称号,对已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进行复审,并申报苋菜、蕹菜等新品种2—4个,争取无公害农产品种类达到10个以上,确保产品在市场畅通无阻。

④建立产品质量检测站:抓好质量检测站的场地、设备、人员配置,建立质量监测机制。

⑤成立专业合作组织:支持原有南阳桥无公害蔬菜协会向合作经济组织转型,引导扶持该组织开展生资服务、科技培训、订单销售、精深加工等有偿经营活动。

2、设施改造工程:

①工程项目及数量:

5

②设计规格:

6

根据项目区地形、水系等具体情况,沟渠设计为三种规格:主排灌渠:A1:宽×深=0.9米×1米,详见图(三)下。

副排灌渠:A2:宽×深=0.6米×0.6米,详见图(三)中。

副排灌渠:A3:宽×深=0.55米×0.42米,详见图(三)上。

道路设计分三种规格:

河堤主道:B1:宽×厚=5米×0.20米,详见图(四)下。

机耕道:B2:宽×厚=3.5米×0.2米,详见图(四)上。

板车道:B3:宽×厚=1.8米×0.15米,详见图(四)中。

粪水池设计:

长×宽×深=2米×1.5米×1米,详见图(五)

3、市场建设工程

兴建一处蔬菜批发市场,选址原南岸村冶炼厂,规划面积3981m2,工程项目及数量:

①交易门面20个(两层设计),规格为10×4=40m2。

②交易大棚2个,规格为100×10=1000 m2,摊位80个。

③市场地面硬化:3700m2×0.2m=740m3。

④进场公路:550m×6m×0.2m=660m3。

4、环境治理工程:

①农业污染物收集箱380个;

②沟渠池清淤、垃圾清理;

③绿化树木1200棵;

7

④标志牌2块。

六、实施步骤

项目在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筹兼顾的前提下,合理安排施工,工程分二期实施,叁年完成,2009年以城塘基地为重点,抓好大棚示范基地内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2010年以竹基基地为重点,抓好道路水利设施建设,2011年抓好基地内环境治理、基地认定、产品认证和各项制度建设。做到边建设边生产,生产建设两不误。具体安排如下:

8

七、项目投资概算

1、喷灌系统:60万元

2、排灌沟渠:500万元

3、水库池塘护堤:75万元

4、涵闸维修:20万元

9

5、道路:480万元

6、机台维修:20万元

7、电子杀虫灯:15万元

8、变压器:30万元(含配电间)

9、粪水池:30万元

10、大、中型塑料棚:300万元

11、标志牌:2万元

12、垃圾箱:8万元

13、绿化树木:20万元

14、市场用地征收:40万元

15、市场门面建设:90万元

16、市场地面硬化:20万元

17、市场进场公路:40万元

18、土地整治:610万元

资金来源:一是争取省、市农业、水利、国土、交通、电力、移民、物价、农业综合等部门项目资金1800万元;二是发动当地村民投工投劳70万元;三是招商引资和村、组、农户民间集资260万元;四是争取信贷支持90万元。具体见下表:

10

11

八、效益分析

项目的建设是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以及中央1号文件精神的实际行动,也是落实国务院[2002]15号关于“菜篮子”建设文件精神的具体体现,更是立足县情,培育优势产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必将产生良好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

1、经济效益:项目实施后,基地基础设施将得到根本改造,将新增蔬菜面积2000亩,无公害商品菜1.5万吨/年,增加产值6000万元以上,每亩可降低水电及交通成本费用200元/年,通过技术提升可有效提高产品价值,平均每亩预计可增收3000元/年,基地总产值可超1亿元,农民人平收入可增加2000元/年,并可带动加工、运输、包装、生资等相关上下游产业的发展。

2、社会效益:一是能大幅提高基地的抗灾能力,降低抗洪、抗旱成本,确保基地菜农能安全放心生产,安居乐业;二是进一步强化南阳桥蔬菜基地做为株洲市一线基地的地位,加强基地对株洲乃至长、潭城市蔬菜的保障能力,发挥服务城市,稳定物价的作用;三是树立蔬菜产业标准化生产和高效农业样板,为推进一乡一品,将南阳桥打造成蔬菜大乡,幅射带动全县蔬菜产业的发展奠定基础;四是项目建成后能极大地鼓励和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吸纳返乡民工从事农业生产,促进农民

12

就业,为扩大就业稳定社会做贡献。

3、生态效益:通过推广无公害生产技术及相关措施,能有效降低农药、肥料、农膜等农业投入品对土质、土壤和环境的污染,较好地保护和改良生态环境,维持生产、生活环境的优美,保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九、保障措施

1、健全组织、强化组织领导。一是高度重视,各级各部门把该项目当做发展农业产业的龙头项目和重点工程,象抓工业园区建设一样来抓好蔬菜标准化基地建设。二是设立机构,成立项目协调领导小组,由县委书记王建平同志任组长,黎平、王顺安、晏成炎、周国湘同志任副组长,晏成炎同志具体负责项目的日常协调工作。县委办、农办、农业局、发改局、国土局、经管局、水利局、交通局、林业局、农综办、建设局、规划局、移民局、商务局、物价局、技监局、电力局、科技局、工商局、农村信用合作社、南阳桥乡等为成员单位,其中,农业局为项目领办单位,南阳桥乡人民政府、城塘、竹基两村村委会为项目承办单位,其他成员单位为项目实施单位。协调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农办主任杨水霞兼任办公室主任,农业局长文申良、南阳桥乡党委书记刘世文任副主任,县委办、农办、农业局、经管局各明确一名副职为办公室成员并长驻基地,

13

具体负责专业指导、土地流转、政策宣传等各项工作。三是由南阳桥乡党委政府组织筹备,成立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组织,引导基地开展生产、加工、销售、培训等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工作,强化专业服务,增强菜农自主经营自我管理能力。

2、统筹规划,整合项目资源,确保投入。本项目作为株洲县标准化蔬菜生产基地建设的子项目,纳入全县农业产业建设总体规划,并作为其中的示范性项目,加以重点扶持。一是形成工作合力,集中农办、农业局、农综办、国土局、交通局、水利局、移民局、物价局等部门相关项目资源,统筹规划,突出重点,确保项目的资金投入。二是科学合理安排。根据实际情况,项目分三年实施,在搞好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抓好生产建设。生产坚持以香料蔬菜为特色,以大棚设施栽培为亮点,以其它常规蔬菜为补充,突出专业化、品牌化、无公害化,形成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

3、坚持科技引领,加强科技服务。农业局、科技局、技术监督局等单位加大对项目的技术支持。计划从大专院校引进1—2名专技人才,充实专业技术力量。农业局加大技术培训力度,创新培训方式、整合培训资源、引进推广新优品种,开展重点示范,以点带面。科技局加强信息、技术政策方面的扶持,加强与省市农业科研院所建立联系,争取科技后盾支持。技术监督局加强农业标准化技术的服务指导,县远教中心、劳动部门对农民工的培训应重点倾斜,以此提高劳动者的科技素

14

质,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产品价值,培育特色品牌。

4、政策支持,引导产业良性发展。一是落实好中央已有的各项惠农政策,保障菜农同样享有种粮农民所享有的各项补助。二是政府协调帮助基地菜农争取支农信贷扶持,鼓励菜农自主自愿投入。三是建立蔬菜产业扶持基金,通过以奖代补,重点扶持大棚蔬菜种植户开展生产。四是支持土地流转,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出台土地流转政策,引导菜地合理流转,维护土地所有者、经营者合法权益,保障土地有效利用。

5、完善管理机制。项目建成以后,基地将成为专业化整体,通过专业合作组织这个平台,订立工作章程和村规民约,建立基地生产、加工、销售、服务的长效经营管理机制,规范对基础设施的管理、保养、维护,加强对生产经营的信息技术服务,充分发挥专业组织自主经营,自我管理的职能,确保基地正常生产,高效经营。

二00九年六月二十八日

15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