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单丁基氧化锡

单丁基氧化锡

单丁基氧化锡
单丁基氧化锡

单丁基氧化锡

如吸入:将患者转移到空气新鲜处,休息,保持利于呼吸的体位。

接触眼睛:用水细心冲洗数分钟。如戴隐形眼镜并可方便地取出,取出隐形眼镜。继续冲洗。如有呼吸系统症状,呼叫中毒控制中心或就医。

贮存:不适用。

废弃处置:本品、容器的处置应遵守所有地方的、地区的、国家的和国际法规的规定。

不导致分类的其他危险:无资料。

如果原料泄漏或溢出应采取的行动:用擦试,刮或浸在惰性原料中吸收,然后放在容器中待处理。用清洁剂和水冲洗路面,降低滑倒危险。按照防护设备部分详细说明的,穿戴好正确的防护设备。

m)密度/相对密度 1.46g/cm3在25°C n)水溶性不溶

o)n-辛醇/水分配系数无数据资料

p)自燃温度无数据资料

q)分解温度无数据资料

r)粘度无数据资料

基础上,我们的技术建议是我们无法控制的,因此,完全是您自己的责任。我们的产品销往依照我们的一般销售条款和条件和交货;这不适用于本章金融产品。由于产品规格是受不断验证和可以进行修改,买方有义务检查供应商是否提供与目前有效的产品规格。

介孔二氧化锡文献总结

SnO2介孔材料的制备研究进展 二氧化锡是一种n型半导体材料,带隙(Eg)为3.6ev,除具有良好的阻燃和导电性能外,还有反射红外线辐射和吸附以及稳定性高等特点,因此在工业上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可用于有机物氧化的催化剂和气体传感器[1,2],蓄电电池[3]以及光电设备[4]中。而介孔二氧化锡相较于二氧化锡块体材料,具有更为优越的性能,如比表面积更大。孔材料的这种优势在很早以前就被发现,但是开发这种新材料面临着一个巨大的挑战,就是怎么样设计出精确的合成路线,以控制材料的组成、结构性质和高孔隙率。事实上,以模板剂或结构导向剂至孔的软化学制备路线正逐步的开拓新的孔材料。美国Mobil公司的Beck等[5]在温和的水热体系中合成出了具有均匀规整孔道结构和狭窄孔径分布的新型中孔分子筛材料FMS-16和M41S。这类中孔硅材料具有孔径分布狭窄的介孔(1.5~10.0nm)、大比孔容、高比表面积和强吸附能力,并可根据需要调整孔径和酸性密度、强度,预示着这类分子筛在渣油催化裂解、重油加氢、润滑油加氢、烷基化、烯烃聚合等酸性催化领域及石油化工的分离过程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它的出现使孔材料的研究由微孔进入中孔阶段,成为孔材料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在此后不久,这种制备技术被应用于制备其它的介孔金属氧化物。这些介孔材料具有大的比表面积、狭窄的孔径分布使其在催化剂、分子筛、气体传感器以及固体离子电极等方面极具竞争力[4]。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介孔SnO2的制备路线,结构和表征方法。 一、介孔二氧化锡的制备 介孔二氧化锡的制备方法很多,包括模板法、溶胶-凝胶法、水热合成法以及阳极氧化法等。其中最为主要的方法是模板法。 1.模板法 模板法是利用模板剂(如表面活性剂)分子与无机物种在一定的条件下通过静电吸引、氢键等作用力界面组装形成有机物-无机物的复合物,从而实现对介孔材料的剪裁。它可以控制材料的结构性质包括外形,内部孔隙率和比表面积。模板剂种类繁多,可以是表面活性剂、无机晶体或生物材料等。不同的模板剂,与无机前体的作用力也各不相同,而呈现出不一样的合成路线。如下表所示: 表1几种典型的中孔材料合成路线a 合成路线S+I-S-I+S-X-I+S-M+I-S0I0 作用力静电引力氢键 示意图 + + X + M+N H H O O O a. S+表示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如长链烷基季铵盐、长链烷基吡啶盐或双阳离子(Gemini)型季铵盐等;S-表示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如各种盐型(如羧酸盐、硫酸盐等)和酯盐型(如磷酸酯、硫酸酯等);S0表示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如聚烷氧基醚、非离子Gemini型长链烷基

纳米氧化锡的研究进展

纳米氧化锡的用途及研究进展 付高辉0909404018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1 前言 氧化锡是一种宽带系半导体材料,带宽范围为 3.6~4.0 eV。它用途广泛,在有机合成中,可用作催化剂。在陶瓷工业中,可作为釉料和搪瓷乳浊剂。由于小尺寸效应及表面效应,纳米氧化锡具有特殊的光电性能、气敏性能、催化性能以及具有化学和机械稳定性,在气敏元件、半导体元件、电极材料、液晶显示器、保护性涂层及太阳能电池等方面有着潜在的应用。是一种重要的半导体金属氧化物功能材料。 鉴于纳米材料的表面原子数与体相原子数之比随颗粒尺寸的减小而急剧增大,从而显示出体积效应、量子尺寸效应、表面效应和宏观量子隧道效应,在光、电、磁、力、化学等方面呈现出一系列独特的性质,人们自然致力研究SnO 纳米 2 材料的制备。[1-3 ] 2 纳米氧化锡的性质 2.1 化学稳定性 纳米氧化锡材料因其也为惰性金属氧化物,不易发生化学反应。因此在好多反应中都保持了自己的性质,这为开发多功能的新型材料提供了保证。 2.2 量子尺寸效应 当超细微粒的尺寸与光波波长、德布罗意波长以及超导态的相干长度或透射 周边性的边界条件将被破坏,导致声、深度等物理尺寸相当或更小时,纳米SnO 2 光、电、磁、热、力学等性质呈现出新的小尺寸效应。利用这些小尺寸效应,在使用技术方面开辟了一些新的领域。 2.3 宏观量子隧道效应 宏观量子隧道效应即当微观粒子的总能量小于势垒高度时,该粒子仍能穿越这一势垒。近年来,人们发现一些宏观量,例如微颗粒的磁化强度,量子相干器件中的磁通量等亦有隧道效应,称为宏观的量子隧道效应。而纳米SnO 的宏观量 2 子隧道效应为其在微电子器件发面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有毒有机锡的危害与预防

有毒有机锡的危害与预防 有机锡化合物有4种类型:四烃基锡化合物(R4Sn)、三烃基锡化合物(R3SnX)、二烃基锡化合物(R2SnX2)和一烃基锡化合物(RSnX3),以上通式中R为烃基,可为烷基或芳基等;X为无机或有机酸根、氧或卤族元素等。根据国内外病便报道,引起急性中毒性脑病的主要有机锡化合物有三甲基锡(trimethyltin),三甲基氯化锡(trimethyltin chloride)、三乙基锡(triethyltin)、三乙基氯化锡(triethyltin chloride)、三乙基溴化锡(triethyltin bromide)、三乙基碘化锡(triethyltin iodide)、三乙基氢氧化锡(triethyltin hydroxide)、三乙基硫酸锡(triethyltin sulfate)、双三乙基硫酸锡(bis(triethyltin) sulfate)、三丁基氯化锡(tributyltin chloride)、三苯基氯化锡(triphenyltin chloride)、三苯基乙酸锡(triphenyltin acetate)、四乙基锡(tetraethyltin)、四丁基锡(tetrabutyltin)、四苯基锡(tetraphenyltin)和三乙基溴化锡苯胺络合物的1/10滑石粉制剂(乌米散)等。有机锡化合物多为固体或油状液体,具有腐败青草气味。常温下易挥发。不溶或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部分此类化合物可被漂白粉或高锰酸钾分解形成无机锡。有机锡化合物主要用作聚氯乙烯塑料稳定剂,也可用作农业杀菌剂、油漆等的防霉剂、水下防污剂、防鼠剂等。四烃基锡为制备其他有机锡化合物的中间体。在应用有机锡防污涂料的舰艇等附近的水域可受污染。在作业时可因防护不当,设备故障或违章操作而致作业者大量接触有机锡。有机锡一般可经呼吸道吸收,

二氧化锡半导体纳米粉体

二氧化锡半导体纳米粉体的制备及气敏性能研究报告 学院:资源加工与生物工程学院 班级:无机0801 姓名:魏军参 学号:0305080723 组员:张明陈铭鹰项成有

半导体纳米粉体的制备及气敏性能研究 前言 SnO2 粉体作为一种功能基本材料,在气敏、湿敏、光学技术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目前是应用在气敏元件最多的基本原材料之一。纳米级SnO2 对H2 、C2H2 等气体有着较高的灵敏度、选择性和稳定性,具有更广阔的应用市场前景。研究纳米SnO2 粉体的制备方法很多,例如:真空蒸发凝聚法、低温等离子法、水解法、醇盐水解法、化学共沉淀法、溶胶—凝胶法,近期还出现了微乳液法,水热合成法等。每种制粉方法各有特点,但是在目前技术装备水平和纳米粉体应用市场还未真正形成的条件下,上述纳米粉体制备方法由于技术成熟度或制备成本等方面的原因,大多都还未形成具有实际意义上的生产规模,主要还处于提供研究样品阶段。 以廉价的无机盐SnCl4·5H2O为原料,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出粒度均匀的超细SnO2粉体,该工艺具有设备简单,过程易控,成本低,收率高等优点。实验考察制备工艺过程中原料浓度、反应温度、反应终点pH值、干燥脱水方式、培烧温度等因素对纳米SnO2粉体粒径的影响。实验过程以TG-DTA热分析、红外光谱等测试手段,分析前驱体氢氧化物受热行为,前驱体表面基团及过程防团聚机理等。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比表面测试仪分别对纳米粒子的形貌与粒径分布、晶相组成、比表面积进行了表征与测定。 在实验中制备得到得SnO2 胶体,在干燥、煅烧的过程中很容易形成团聚。因为粉体颗粒细小, 表面能巨大, 往往会粘结在一起。水热法是近年来出现的制备超细粉体的新方法,其利用密封压力容器, 以水为溶剂, 温度从低温到高温(100 ℃~400 ℃) , 压力在10~200 MPa 。该方法为前驱物反应提供了一个在常压下无法实现的特使物理化学条件。避免在普通煅烧过程中, 由于晶粒间细小间隙产生毛细现象导致的颗粒长大团聚。 水热法制备过程中, 粉体在液相中达到“煅烧”温度。通过控制反应条件, 有效阻碍颗粒间的长大, 保持颗粒粒度均匀, 形态规则, 且干燥后无需煅烧, 避免形成硬团聚。 本文以SnCl4·5H2O 为原料, 利用溶胶凝胶法和离心洗涤制备纯净凝胶, 水热脱水法制备SnO2微晶;研究不同水热条件下, SnO2 粉体的形成、晶粒大小以及分散性能。 文献综述 1.1 半导体纳米粉体 半导体定义 电阻率介于金属和绝缘体[1]之间并有负的电阻温度系数的物质。半导体室温时电阻率约在10E-5~10E7欧姆?米之间,温度升高时电阻率指数则减小。半导体材料很多,按化学成分可分为元素半导体和化合物半导体两大类。锗和硅是最常用的元素半导体;化合物半导体包括Ⅲ-Ⅴ族化合物(砷化镓、磷化镓等)、Ⅱ-Ⅵ族化合物( 硫化镉、硫化锌等)、氧化物(锰、铬、铁、铜的氧化物),以及由Ⅲ-Ⅴ族化合物和Ⅱ-Ⅵ族化合物组成的固溶体(镓铝砷、镓砷磷等)。除上述晶态半导体外,还有非晶态的玻璃半导体、有机半导体等。 本征半导体:不含杂质且无晶格缺陷的半导体称为本征半导体。在极低温度下,半导体的价带是满带(见能带理论),受到热激发后,价带中的部分电子会越过禁带进入能量较高的空带,空带中存在电子后成为导带,价带中缺少一个电子后形成一个带正电的空位,称为空穴。导带中的电子和价带中的空穴合称电子 - 空穴对,均能自由移动,即载流子,它们在外电场作用下产生定向运动而形成宏观电流,分别称为电子导电和空穴导电。这种由

阳离子聚合制备丁基橡胶的合成工艺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 聚合物合成工艺课程设计 题目:阳离子聚合制备丁基 橡胶的合成工艺 姓名: 学号: 专业: 班级: 指导教师 起止日期

阳离子聚合制备丁基橡胶的合成工艺 目录 1、概述 2、设计思路及拟要解决的问题 3、阳离子聚合制备丁基橡胶的合成工艺的设计原理 4、本设计所涉及的原材料简介 5、聚合物合成工艺过程介绍 6、聚合物合成工艺流程图 7、聚合物合成工艺的关键工艺条件分析 8、设计总结 9、参考文献

一.概述 丁基橡胶( 简称I I R ) 是异丁烯和异戊二烯在Friedel-Craft催化剂作用下进行阳离子聚合反应生成的世界上第四大合成橡胶胶种。丁基橡胶的生产始于20 世纪40 年代,1943 年Exxon公司在美国Baton Rouge工厂实现了丁基橡胶的工业化生产。1944 年,加拿大Polysar 公司采用美国技术在Sarnia 建成丁基橡胶生产装置。1959 年后,法国、英国、日本也开始生产丁基橡胶。1 9 9 1 年,Bayer 公司购买Polysar 全部合成橡胶业务,Exxon 公司也收购了在法国的丁基橡胶生产装置,从此世界丁基橡胶的生产基本上被Exxon 和Bayer 两大公司所垄断。1982 年,前苏联在陶里亚蒂建成世界唯一的溶液聚合法丁基橡胶生产装置,所用聚合反应器由苏联合成橡胶研究院和意大利PI 公司合作开发。卤化丁基橡胶(HIIR)可分为氯化丁基橡胶(CIIR)和溴化丁基橡胶(BIIR)两大类,是丁基橡胶在脂肪烃溶剂中与氯或溴进行反应的产物,其工业化生产始于20世纪50 年代末,1960 年Exxon 公司在Baton Rouge 工厂开始生产氯化丁基橡胶(CIIR),Polysar 公司于1971 开始生产溴化丁基橡胶(BIIR)。目前,世界上只有美国、德国、俄罗斯和意大利 4 个国家拥有丁基橡胶生产技术,在国际市场上,Exxon 公司和Bayer 公司的丁基橡胶产品处于垄断地位,生产能力约占世界总生产能力的80%,此外,这两大公司在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开发方面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目前,我国只有北京燕山石油化工公司合成橡胶厂一家生产企业,产量不能满足国内实际生产的需求,每年都要大量进口,开发利用前

国内外丁基橡胶生产情况正式版

国内外丁基橡胶生产现状 和市场前景 编制:李红娟 青岛伊科思技术工程有限公司技术部

目录 1 前言 (33) 2 世界丁基橡胶生产现状及市场前景 (33) 2.1 生产现状 (33) 2.2 消费现状及市场前景 (44) 3 我国丁基橡胶生产现状及市场前景 (66) 3.1 生产现状 (66) 3.2 生产工艺 (66) 3.3 进出口情况 (88) 3.4 消费现状及市场前景 (99) 3.4.1 轮胎 (1010) 3.4.2 医用瓶塞 (1111) 3.4.3 其他方面 (1111) 3.5 市场价格 (1111) 4 存在的问题 (1212)

国内外丁基橡胶生产现状 和市场前景 1 前言 丁基橡胶(简称IIR)是世界上第四大合成橡胶(SR)胶种,是异丁烯和异戊二烯在Friedel-Craft催化剂作用下进行阳离子聚合反应的产物,外观为白色或淡黄色晶体,无臭无味,玻璃化温度很低,不溶于乙醇和丙酮。由于丁基橡胶具有优良的气密性和良好的耐热、耐老化、耐酸碱、耐臭氧、耐溶剂、电绝缘、减震及低吸水等性能,使得其广泛应用于内胎、水胎、硫化胶囊、气密层、胎侧、电线电缆、防水建材、减震材料、药用瓶塞、食品(口香糖基料)、橡胶水坝、防毒用具、粘合剂、内胎气门芯、防腐蚀制品、码头船护旋、桥梁支承垫以及耐热运输带等方面。 丁基橡胶的生产始于20世纪40年代,1943年Exxon公司在美国Baton Rouge工厂实现了丁基橡胶的工业化生产。1944年,加拿大Polysar公司采用美国技术在Sarnia建成丁基橡胶生产装置。1959年后,法国、英国、日本也开始生产丁基橡胶。1991年,Bayer公司购买Polysar全部合成橡胶业务,Exxon公司也收购了在法国的丁基橡胶生产装置,从此世界丁基橡胶的生产基本上被Exxon和Bayer两大公司所垄断。1982年,前苏联在陶里亚蒂建成世界唯一的溶液聚合法丁基橡胶生产装置,所用聚合反应器由苏联合成橡胶研究院和意大利PI公司合作开发。 卤化丁基橡胶(HIIR)可分为氯化丁基橡胶(CIIR)和溴化丁基橡胶(BIIR)两大类,是丁基橡胶在脂肪烃溶剂中与氯或溴进行反应的产物,其工业化生产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1960年Exxon公司在Baton Rouge工厂开始生产氯化丁基橡胶,Polysar公司于1971开始生产溴化丁基橡胶。 目前,世界上只有美国、德国、俄罗斯和意大利4个国家拥有丁基橡胶生产技术,在国际市场上,Exxon公司和Bayer公司的丁基橡胶产品处于垄断地位,生产能力约占世界总生产能力的80%,此外,这两大公司在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开发方面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目前,我国只有中国石化燕山石油化工公司合成橡胶厂1家生产企业,产量不能满足国内实际生产的需求,每年都要大量进口,开发利用前景广阔。 2 世界丁基橡胶生产现状及市场前景 2.1 生产现状 目前,美国Exxon公司和德国Bayer公司的丁基橡胶生产技术和新产品开发能力在世

丁基橡胶综述

河南城建学院 丁基橡胶 专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完成时间:2020年4月23日

摘要 0 1简介 0 国内外发展史 0 国内发展史 0 国外发展史 0 丁基橡胶的分子结构式 (1) 丁基橡胶的分类 (1) 丁基橡胶的优缺点 (2) 国内外生产厂家 (3) 2.主要特性及用途 (3) 主要特性 (3) 用途 (3) 3. 丁基橡胶的聚合机理、影响因素 (4) 丁基橡胶的聚合机理 (4) 影响聚合反应的主要因素 (5) 4.生产工艺、改性及装备 (6) 淤浆法工艺 (6) 溶液法工艺 (8) 丁基橡胶的改性 (8) 生产设备 (9) 5.国内外生产现状和研究进展 (10) 国内生产现状 (10) 国外生产现状 (10) 技术进展 (11) 6.存在问题 (12) 7.展望 (12) 参考文献 (13)

摘要 丁基橡胶具有优良的气密性、水密性以及优良的耐候性和耐化学腐蚀性,是内胎和无内胎轮胎密封内衬不可替代的胶种。本文介绍了丁基橡胶的国内外发展史、主要结构、分类、主要的性能、应用、国内外生产厂家、研究现状和进展以及对丁基橡胶的展望。 1简介 国内外发展史 国内发展史 兰州石化公司石化研究院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聚异丁烯的合成研究,1966—1983年期间,由原化工部和国家科委立项,进行了淤浆和溶液聚合工艺合成丁基橡胶的研究与工业化开发,在该院建成的以水-三氯化铝为引发剂体系。氯甲烷为溶剂的淤浆聚合工艺中试装置上,系统的开展了全流程工艺条件、设备、分析、控制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良好的结果,为淤浆法丁基橡胶的工业化积累了经验。1983年后,北京化工大学继续从事有关聚异丁烯、丁基橡胶和卤化丁基橡胶的实验室研究工作。燕山石化公司从1983年开始筹建丁基橡胶工业生产装置。落实丁基橡胶工业生产技术来源以及聚合反应器是建设生产装置的关键,经过较长时间的工作,最终选择了引进意大利Pressindustria公司丁基橡胶和氯化丁基橡胶的生产技术和聚合反应器。1992年,原国家计委批准了燕山石化公司建设30kt/a丁基橡胶生产装置的项目建议书,并于1996年批复了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1996年,燕山石化公司与意大利Pressindustria公司签定了技术转让合同。燕山石化公司丁基橡胶工程于1997年破土动工,1999年建成投产。经过2年的试生产,2002年达到了设计生产能力。在试生产期间,该公司在有关单位的协助下,对Pressindustria公司丁基橡胶生产工艺技术做了重大改进。目前我国只有中国石化燕山石油化工公司合成橡胶厂1家生产企业,产量不能满足国内实际生产的需求,每年都要大量进口,开发利用前景广阔[1]。 国外发展史 1937年,美国标准油公司的研究人员首次发现异丁烯与少量异戊二烯共聚

有毒有机锡的危害与预防

有毒有机锡的危害与预防有机锡化合物有4种类型:四烃基锡化合物(R4Sn)、三烃基锡化合物(R3SnX)、二烃基锡化合物(R2SnX2)和一烃基锡化合物(RSnX3),以上通式中R为烃基,可为烷基或芳基等;X为无机或有机酸根、氧或卤族元素等。根据国内外病便报道,引起急性中毒性脑病的主要 有机锡化合物有三甲基锡(trimethyltin),三甲基氯化锡(trimethyltinchloride)、三乙基锡(triethyltin)、三乙基氯 化锡(triethyltinchloride)、三乙基溴化锡(triethyltinbromide)、三乙基碘化锡(triethyltiniodide)、三乙基氢氧化锡(triethyltinhydroxide)、三乙基硫酸锡(triethyltinsulfate)、双三乙基硫酸锡(bis(triethyltin)sulfate)、三丁基氯化锡(tributyltinchloride)、三苯基氯化锡(triphenyltinchloride)、三苯基乙酸锡(triphenyltinacetate)、四乙基锡(tetraethyltin)、四丁基锡(tetrabutyltin)、四苯基锡(tetraphenyltin)和三乙 基溴化锡苯胺络合物的1/10滑石粉制剂(乌米散)等。有机锡化合 物多为固体或油状液体,具有腐败青草气味。常温下易挥发。不溶 或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部分此类化合物可被漂白粉或高锰 酸钾分解形成无机锡。有机锡化合物主要用作聚氯乙烯塑料稳定剂,也可用作农业杀菌剂、油漆等的防霉剂、水下防污剂、防鼠剂等。 四烃基锡为制备其他有机锡化合物的中间体。在应用有机锡防污涂 料的舰艇等附近的水域可受污染。在作业时可因防护不当,设备故

二氧化锡的性质

二氧化锡 二氧化锡别名氧化锡,化学式SnO?。主要用途:本产品用作电子元器件生产、搪瓷色料、锡盐制造、大理石及玻璃的磨光剂;制造不透明玻璃、防冻玻璃和高强度玻璃等,还可用于对有害气体的监测。 1基本内容 二氧化锡tin oxide ; stannic oxide:stannic anhydride; 别名氧化锡 化学式SnO? 分子式(Formula): SnO2 分子量(Molecular Weight): 150.69

CAS No.: 18282-10-5 2性质 二氧化锡结构白色四角晶体, 密度7,熔点1127摄氏度.不溶于水,稀酸和碱液.溶于浓硫酸.与碱共溶形成锡酸盐.用于制造不透明玻璃,瓷铀和玻璃擦光剂.天然产的是锡石.可由锡在空气中灼烧而制得. 又名氧化锡,式量150.7。白色,四方、六方或正交晶体,密度为6.95克/厘米3,熔点1630℃,于1800~1900℃升华。难溶于水、醇、稀酸和碱液。缓溶于热浓强碱溶液并分解,与强碱共熔可生成锡酸盐。能溶于浓硫酸或浓盐酸。用于制锡盐、催化剂、媒染剂,配制涂料,玻璃、搪瓷工业用作抛光剂。锡在空气中灼烧或将Sn(OH)4加热分解可制得。 3用途 1.用于制造不透明玻璃,瓷铀和玻璃擦光剂; 2.用于制锡盐、催化剂、媒染剂,配制涂料,玻璃、搪瓷工业用作抛光剂。 3.用作搪瓷色料、锡盐制造、大理石及玻璃的磨光剂; 4.制造不透明玻璃、防冻玻璃和高强度玻璃等。 5.新型环保银氧化锡电触头材料的原料。(替代有毒的银氧化镉材料) 6.制备熔炼玻璃的二氧化锡电极。 7.制动块 8.催化作用和气体探测的的高级表面活性材料。(SnO?为敏感材料制成的 “气——电”转换器。) 4安全性

丁基橡胶配方设计

丁基橡胶配方设计 丁基橡胶简介: 丁基橡胶是合成橡胶的一种,由异丁烯和少量异戊二烯合成。制成品不易漏气,一般用来制造汽车、飞机轮子的内胎。丁基橡胶是异丁烯和异戊二烯的共聚物,它在1943年投入工业生产。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和热稳定性,最突出的是气密性和水密性。它对空气的透过率仅为天然橡胶的1/7,丁苯橡胶的1/5,而对蒸汽的透过率则为天然橡胶的1/200,丁苯橡胶的1/140。因此主要用于制造各种内胎、蒸汽管、水胎、水坝底层以及垫圈等各种橡胶制品。 丁基橡胶的最大优点:气密性好。它还能耐热、耐臭氧、耐老化、耐化学药品,并有吸震、电绝缘性能。缺点:硫化慢,加工性能较差。目前国内丁基再生胶的生产工艺有六七种之多,主要有蒸煮法、炒制法、挤出法、微波法、辐射法、高温连续催化法、化学机械法等,但无论采用何种方法,目的是采用最经济、最科学的方法把废丁基橡胶由网状结构变成线型结构。 生产方法: 淤浆法:淤浆法是以氯甲烷为稀释剂,以H2O-AlCl3为引发体系,在低温(-100℃左右)下将异丁烯与少量异戊二烯通过阳离子聚合制得的。 溶液法:传统的淤浆法合成丁基橡胶生产工艺技术成熟,但由于聚合反应温度低,制冷设备庞大,聚合釜连续运转周期短,能耗高(1kg胶能量消耗约35~55MJ)。为了能提高反应温度,对用溶液法合成丁基橡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配方设计: 丁基橡胶因其聚合物所具有的独特性能,所以被广泛用于制造内胎、防振橡胶、工业胶板、医用橡胶等许多方面。本文主要就配合剂对丁基橡胶物性的影响进行叙述。 炭黑: 炭墨对普通丁基橡胶物性的影响与对卤化丁基橡胶基本相同。各种炭黑对物性的影响如下: (1)SAF(超耐磨炉黑)、ISAF(中超耐磨炉黑)、HAF(高耐磨炉黑)、MPC(可混槽黑)等粒径小的炭黑,其硫化胶的拉伸强度和撕裂强度较大; (2)FT(细粒子热裂炭黑)、MT(中粒子热裂炭黑)等粒径较大的炭黑,其硫化胶的伸长率

二氧化锡薄膜的制备和应用研究进展

第25卷第4期张谢群等:二氧化锡薄膜的制备和应用研究进展 化学试剂,2003,25(4),203~206二氧化锡薄膜的制备和应用研究进展 张谢群,余家国‘,赵修建,赵丽.刘升卫 (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武议430070) 摘要:介绍了近年来_二氧化锅薄膜的制备方法和在功能材料中的应用。探时了各种方法的特点.提出了今后二氧化锡薄膜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 关t词:SnO。薄膜I制备}应用;应用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6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8—3283(2003)04—0203—04 近年来,伴随着电子工业科技的飞速发展,薄膜技术日臻成熟,新的工艺使氧化物功能薄膜等作为半导体材料、介电材料、电极材料、催化剂和传感器等新材料,在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一门新的代表高科技发展方向的产业——薄膜产业应运而生,其中以透明导电薄膜、传感器、薄膜太阳能电池等为代表的薄膜产业尤为突出。众所周知,SnO。是最早使用也是目前应用最广的一种气敏材料,是整个薄膜行业的基础。因此,有关二氧化锡薄膜的制备及性能的研究,已成为纳米薄膜材料和传感器材料研究领域中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在近几年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二氧化锡是一种受到广泛重视的宽禁带半导体材料,具有一些独特的性能,例如掺杂后具有高导电率、高透射率以及较好的化学和热稳定性等,这些性质可应用在很多技术领域,包括太阳能电池、液晶显示器、光探测器、保护涂层等“]。近30年来,二氧化锡一直处于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电阻式气体传感器研究的中心。 二氧化锡材料主要有烧结型、厚膜型和薄膜型几种,其中薄膜型材料由于在一致性、小型化、集成化和智能化等方面的优势,以及能满足实用中的要求,使国内外对于二氧化锡薄膜的研制开发近年来给}T极大的重视“。用来制备二氧化锡薄膜的方法主要有化学气相沉积(CVD)、物理气相沉积(PVD)、喷涂热解(spraypyrolysis)和溶胶凝胶等方法。本文将系统地对有关SnO。薄膜的制备[艺、应用与研究进展予以阐述,以期对有关的研究开发人员有所帮助。 1Sn02薄膜的制备 1.1溶胶一凝胶法 溶胶凝胶法作为低温或温和条件下合成无机化合物或无机材料的重要方法,在软化学合成中占有重要地位。该法采用无机盐或金属有机化合物,如醇盐(即金属烷氧基化合物)为前驱物,首先将其溶于溶剂(水或有机液体)中.通过在溶剂内发生水解或醇解作用.反应生成物缩合聚集形成溶胶,然后经蒸发干燥由溶胶转变为凝胶[3]。用溶胶凝胶技术制备二氧化锡薄膜,既具有低温操作的优点.又可严格控制掺杂量的准确性,而且还克服了其他方法制备较大面积薄膜时的困难,因此获得了广泛应用。如Sungr”以锡的异丙醇盐为前驱物.用溶胶一凝胶法制成SnOz薄膜,研究了反应物浓度、pH、基片提拉速度、热处理温度、时间等因素对薄膜的厚度、电学以及光学性能的影响。刘威“等以SnCI。?2H2()及乙醇为原料,利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纳米SnO。薄膜,探讨了制膜的t艺条件,同时考察了薄膜的晶相结构、晶粒尺寸、表面形貌以及薄膜中元素的化学状态与热处理条件之间的相互关系。郭玉忠”1等人通过溶胶体系流变学实验研究,给出了切粘度、特性粘度及pH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分析了SnO。胶粒生长动力学过程特征、结构演变规律及其生长过程中伴随的质子H+释放现象。实验和理论揭示出SnO。胶粒遵循三阶段模型和胶粒结构不变性规律,同时溶胶酸性对生长动力学速率有较大影响.这为SnOz薄膜溶胶一凝胶工艺提供了深厚的理论基础。 收纂日期;20020718 基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0272049. 50072016);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 作者简舟t张谢群(1978一),女,安徽人,硕士研究生,t霹 研究方向为功船薄膜材料.

丁基橡胶的生产工艺设计

丁基橡胶的生产工艺设计 B 线项目报告 丁基橡胶的生产工艺设计 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 目录 引言....................................................................................................................... . (3) 摘要....................................................................................................................... . (4) 一、丁基橡胶的简介 (5) 二、丁基橡胶的发展史 (5) (1)世界史 (5) (2)中国史 (6)

三、丁基橡胶的生产状况 (6) (1)生产能力 (6) (2)国内生产主要牌号及质量指标 (7) 四、丁基橡胶的结构和特性 (8) 1、结构 (8) 2、特性 (8) 五、丁基橡胶的生产 (9) 1、生产工艺 (9) 2、反应机理 (9) 3、主要原料 (9)

4、工艺条件 (9) 5、主要生产技术特点 (10) 6、生产流程 (10) 7、反应影响因素 (12) 六、丁基橡胶的用途 (13) 七、生产安全问题 (14) 八、溴化丁基橡胶加工研究进展 (14) 九、我国丁基橡胶生产存在问题及建议 (15) 1、存在问题 (15) 2、为了使中国丁基橡胶工业快速健康发展,建议: (16)

参考文献....................................................................................................................... 17 引言 本设计主要对丁基橡胶的发展史,生产状况,生产工艺,以及用途和新发展做了简要的介绍,其中详细介绍了丁基橡胶的生产工艺,对丁基橡胶的淤浆法做了介绍,由于编写时间比较仓促,难免出现出错,恳请大家提出批评。 摘要异丁烯与少量异戊二烯共聚而成的一种合成橡胶,简称IIR。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和热稳定性,最突出的是气密性和水密性。它对空气的透过率仅为天然橡胶的1/7,丁苯橡胶的1/5,而对蒸汽的透过率则为天然橡胶的1/200,丁苯橡胶的1/140。因此主要用于制造各种内胎、蒸汽管、水胎、水坝底层以及垫圈等各种橡胶制品。 关键词:丁基橡胶异丁烯异戊二烯乙烯丙烯复迭制冷 一、丁基橡胶的简介 异丁烯与少量异戊二烯共聚而成的一种合成橡胶,简称IIR。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和热稳定性,最突出的是气密性和水密性。它对空气的透过率仅为天然橡胶的1/7,丁苯橡胶的1/5,而对蒸汽的透过率则为天然橡胶的1/200,丁苯橡胶的1/140。因此主要用于制造各种内胎、蒸汽管、水胎、水坝底层以及垫圈等各种橡胶制品 丁基橡胶是合成橡胶的一种,由异丁烯和少量异戊二烯合成。制成品不易漏气,一般用来制造汽车、飞机轮子的内胎。丁基橡胶是异丁烯

直径大小对SnO2棒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性能的影响

直径大小对SnO 2棒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性能的影响 何声太,韩璐,王泽中,石 刚,高海,吴垚震 (天津工业大学天津市先进纤维与储能技术重点实验室,天津 300387) 摘 要:为研究不同直径大小的SnO 2微米/纳米棒对其储锂性能的影响,采用水热反应,以SnCl 4· 5H 2O 和NaOH 作为原料,通过控制反应温度、反应时间以及反应物的浓度,得到具有不同直径大小的SnO 2微米/纳米棒.用X 射线衍射(XRD )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对所合成材料的晶体结构进行了表征.通过循环伏安法、充放电循环、交流阻抗来研究具有不同结构的SnO 2棒的电化学性能.研究结果表明:直径为70nm 的SnO 2纳米棒(样品B )具有最好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特性,其首次库伦效率为61.36%,在经过30次循环后,比容量仍 为405.8mAh/g. 关键词:SnO 2;纳米棒;负极材料;锂离子电池;电化学性能中图分类号: TM911;O646.21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1-024X (2017) 03-0049-05Influences of diameter of SnO 2rods on properties of anode in Li-ion batteries HE Sheng-tai ,HAN Lu ,WANG Z e-zhong ,SHI Gang ,GAO Hai ,WU Yao-zhen (Tianjin Key Laboratory of Advanced Fibers and Energy Storage ,Tianji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Tianjin 300387,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studied the effect of the different diameters SnO 2micro/nanorods on their lithium storage properties,a facile hydrothermal method to synthesize SnO 2micro/nanorods with various diameters were developed from tin (Ⅳ)chloride pentahydrate(SnCl 4·5H 2O)and NaOH by changing hydrothermal temperature,hydrothermal time,reactant concentration.The structures and their electrochemical properties of as-synthesized SnO 2rods are inves-tigated by X-ray diffraction (XRD)and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TEM),cyclic voltammetry,charge-discharge cycling and electrochemical impedance spectra,respectively.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SnO 2 nanorods with a diameter of 70nm(sample B)have the best electrochemical properties with a first Coulomb effi-ciency of 61.36%and a specific capacity of 405.8mAh/g after 30cycles. Key words :SnO 2;nanorods ;anode ;Li-ion battery ;electrochemical property 收稿日期:2016-12-16 基金项目: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资助项目(2012CB933301) 通信作者:何声太(1969—),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储能及能量转换材料.E-mail : sht-he@https://www.doczj.com/doc/316595508.html, 天津工业大学学报 JOURNAL OF TIANJI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第36卷第3期2017年6月 Vol.36No.3June 2017 DOI :10.3969/j.issn.1671-024x.2017.03.010 锂离子电池作为一种新型清洁的可充电电源,具 有质量轻、工作电压高、能量密度大、循环寿命长、无记忆效应、污染小等优点,在电动车、电子器件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被誉为21世纪的理想电源之一.作为锂离子电池的关键部件之一,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对于电池的能量密度、使用寿命等特性具有重要影响.目前,商品化的锂离子电池主要以石墨或改性石墨作为负极材料.石墨类负极材料的理论比容量仅为372 mAh/g , 难以满足高性能锂离子电池的性能要求.锡基氧化物负极材料,尤其是二氧化锡(SnO 2)不仅具有高 比容量(理论比容量为782mAh/g )和低的嵌锂电势, 而且资源丰富,价格便宜,是很有潜力替代石墨的负极 材料之一.但是, SnO 2在首次充放电过程中体积膨胀高达50%以上,循环期间锂离子的反复嵌入与脱出易出现粉化和团聚现象,这些都导致二氧化锡电化学性能迅速下降,从而限制了它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广泛应用[1-2].如何有效缓解体积效应和粉化现象,提高电极的循环稳定性已成为当前二氧化锡负极材料研究的关 键.目前,研究人员主要通过以下方法来克服二氧化锡负极材料的局限性,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一是制备纳米结构SnO 2,如SnO 2纳米线、SnO 2纳米薄片等,通过减小材料颗粒尺寸和改变材料的形貌来增加材料中的空隙率,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能舒缓材料体积效应[3-7];二是构建SnO 2复合材料,如SnO 2碳纳米管复合、碳包 万方数据

丁基橡胶的合成

高分子化学 丁基橡胶的合成工艺 专业:材料化学学号:姓名:

丁基橡胶的合成工艺 1941年由美国标准石油公司首先实现工业合成以后,丁基橡胶的生产在世 界各 国发展很快。 阳离子聚合工业化的品种相对较少,只有丁基橡胶、聚异丁烯、聚乙烯基醚、 石油树脂等,其中丁基橡胶是阳离子聚合中规模最大的工业化产品, 且该体系的 性质决定了聚合反应需要在一 100 C 条件下进行。 因此,丁基橡胶的生产工艺 在阳离子聚合工业中具有重要的典型意义。 理论基础:由异丁烯与少量异戊二烯(为异丁烯的 1.5~4.5%)共聚在聚合物分 子中引入双键来提高其硫化性能 ,所得产物即丁基橡胶。 以氯甲烷为溶剂、三氯化铝为引发剂、在-100C 低温下进行阳离子共聚合, 聚合反应可以简单地表示为: * f 一皿 CH-C=CH-C H1 谕 CH, 由于异丁烯分子中有两个供电子的甲基使其端基= CH 的亲核性增加,反应速 率极快,可在不到1s 的时间内发生爆炸性的聚合。在一般情况下,可在1min 左 右即完成放热反应,因此聚合反应必须在一 100 C 左右,快速搅拌下进行。 异丁烯[Ml ]与异戊二烯]M 2]的共聚遵循一般共聚组成的方程式: 一 [岡”[虚]+[同] 在一 100C 下,以三氯化铝为引发剂时,异丁烯和异戊二烯的 r?与 r?分别为 2. 5土 o . 5和o . 4 土 0.1。因此在间歇聚合釜中,必须控制转化率V 60%, 在连续聚合釜中必须及时添加异丁烯才能保持设定聚合物的组成。 阳离子聚合的机理特征可以概括为快引发、快增长、易转移、难终止,其中 转移C H CH, CH 3 CH 5=C —CH —CH, CH. A1C13^).002%H 20 -100 它 1

二氧化锡气体传感器

二氧化锡气敏传感器 引言: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与该项技术相结合的气体传感器的研究已经成为热门课题。这类传感器以其较好的灵敏度和选择性、良好的响应和恢复时间以及较长的使用寿命,而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有毒有害气体、可燃气体、工业废气、环境污染气体的检测。气体传感器的敏感材料主要是导电聚合物、金属氧化物和复合氧化物。其中金属氧化物则包括SnO2、ZnO、WO3、Fe2O3、TiO2、CeO2、Nb2O5、Al2O3、In2O3、LnMO3(Ln=La、Gd ,M=Cr 、Mn、Fe、Co)等,而又以SnO2 ZnO、Fe2O3 三大体系为主。目前普遍采用的方法是以二氧化锡(SnO2)为基材,通过掺杂等方法制备出气体传感器,用以检测某种气体的成分和浓度。也可用于便携式气相色谱的检测器,重点是挥发有机化合物(VOCs)检测方法的可行性研究。 摘要:传感器是指能感受规定的被测量并按照一定的规律转换成可用输出信号的器件或装置,通常由敏感元件和转换元件组成。气体传感器(Gas Sensor)是以气敏器件为核心组成的将被测气体浓度转换为与其成一定关系的电量输出的装置或器件。它具有响应快,定量分析方便,成本低廉,实用性广等优点。本文主要从二氧化锡气体传感器入手,介绍了二氧化锡气体传感器的主要类型、作用机理、优缺点以及未来的研究发展方向。

关键词:气体传感器、二氧化锡、作用机理、检测器 1.气体传感器的类型 按制作工艺分为烧结型、厚膜型及薄膜型 1.1烧结型:按加热方式又可分为直热式和旁热式。 1.1.1直热式:主要由气体敏感材料、加热丝和信号丝组成。加热丝和测量丝都直接埋在气敏材料内,加热丝用于通电加热,测量丝用于测量元件电阻。这种元件的优点是:制备工艺简单、功耗小、成本低。缺点是元件性能一致性差。由于元件小,热容量也小,容易受环境气流影响,测量回路与加热回路间没有隔离,互相影响。加热丝在加热和不加热状态下会产生胀缩,容易造成材料的接触不良。 1.1.2旁热式:其管芯增加了一个毛细陶瓷管,加热丝穿入陶瓷管中,在管外涂制金电极作为测量元件电阻的信号电极,在金电极外涂敏感材料,经烧制而成。这种结构克服了直热式元件的某些缺点,由于加热丝不与气敏材料接触,避免了测量回路与加热回路之间的相互干扰,元件性能的一致性有较大提高,机械强度也大为改善。 1.2厚膜型:一般以很薄的氧化锅陶瓷片为基板,在基板的向涂制出加热器,另面用蒸发、溅射等方法制作条形金(或铂)电极,在电极上采用丝网印剧技术,将配制好的气敏浆料涂印上,再绎干燥烧结而成 1.3薄膜型:这种结构的气敏元件与厚膜器件类似,差别

二氧化锡纳米传感器发展趋势及应用

二氧化锡纳米传感器发展趋势及应用 文章概述了基于二氧化锡纳米传感器的发展趋势及应用,主要综述各种形貌的纳米二氧化锡材料的制备方法,以及其在气体传感器(CO,CO2,H2,SO2,NOx等)方向的应用。 标签:二氧化锡;纳米材料;气体传感器 纳米材料是指三维空间中至少有一维处于纳米尺寸范围(1-100 nm)或由它们作为基本单元构成的材料,具有表面效应、量子尺寸效应、小尺寸效应、宏观量子隧道效应等特性[1]。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纳米材料的合成及其基础应用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金属氧化物(MxOy)纳米材料(纳米线,纳米管,纳米带等)因其特有纳米结构及其在基础研究领域和工业中的潜在应用引起了人们特别的关注。在这些金属氧化物中,二氧化锡(SnO2)是一种重要的宽带隙(3.6-4.0 eV)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材料,因其优良的物理化学性能,被应用在诸多领域,如气敏传感器、透明导电薄膜、太阳能电池、催化剂等[2]。 传感器是指能感受规定的被测量并按照一定的规律转换成可用输出信号的器件或装置,通常由敏感元件和转换元件组成。气体传感器(Gas Sensor)是以气敏器件为核心组成的将被测气体浓度转换为与其成一定关系的电量输出的装置或器件。它具有响应快,定量分析方便,成本低廉,实用性广等优点。从半导体气敏元件的产生至今,半导体气体传感器已有近五十年的发展。由于其小尺寸效应及表面效应,纳米SnO2具有特殊的气敏性能,在气体传感器方面有着潜在的应用。1962年Fafuchi等制作了世界上首只SnO2气体传感器,并于1968年实现了商品化,这极大的推动了半导体气敏元件的发展[3-5]。 本文主要對近年来SnO2纳米传感器中纳米SnO2的各种制备方法进行总结,同时突出其近年来在气体传感(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等)方向的研究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1 纳米SnO2的不同制备方法 1.1 溶液法 溶液法是制备纳米金属氧化物最常用的,最有效的方法,具有反应条件温和,操作简单、产率高以及形貌可控等优点。溶液法主要包括水热法和化学沉积法。Firooz等人通过水热法制备得到SnO2纳米颗粒和纳米棒[6]。首先,将SnCl2·2H2O和氢氧化钠溶液混合搅拌至溶液澄清,随后加入溴化十六烷三甲基铵(CTAB)加入溶液中,130℃反应24h,制备得到SnO2纳米颗粒和纳米棒。吴等人通过水热法改变不同的反应条件制备得到多种不同形貌的SnO2纳米结构[7]。化学沉积法与水热法反应过程相似,但化学沉积法一般在低于100℃的敞开体系中。徐等人在95℃下,将SnCl2·5H2O与水的沉淀物与尿素溶液一起搅拌,随后将铝管插入反应体系中,反应六小时后,SnO2纳米片沉积在铝管上[8]。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