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中国现代史复习笔记

【高中】中国现代史复习笔记

中国现代史1949--至今一、宏观认识

二、阶段划分

1、过渡时期

(1949--1956)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

3、文化大革命时期

(1966--1976)

4、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1978--1992--今天)

第一部分: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1956)

一、阶段划分

二、考点分解

1.毛泽东思想的发展(Ⅲ84)

①工作重心转移:

②规定革命胜利后的基本政策

③总任务: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

①规定新中国的政权性质

②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③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作了政治理论准备

2.新中国的成立与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Ⅰ

94)

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时间、地点、内容)新增考点

②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时间、任命总理、施政方针)、

③开国大典

④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意义的识记一定要提炼要点——新纪元、推翻三座大山、结束封建专制统治、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进入过渡时期、世界历史上重大的事件。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指在中共领导下,多党合作、民主协商、参政议政的基本政治制度。

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初步建立、

②1954年全国人大——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

③1956年的“八字”方针一发展到新阶段。

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时间、内容、意义)、

★重点,应明确:这次会议的召开,是中国人民政治生活进一步民主化的标志,它结束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以“共同纲领”代替国家宪法的过渡状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时间、通过的会议、内容、体现的原则、意义)。

①原因

②含义

③确立过程

④意义

★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精神。体现了国家坚持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指国家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对发挥各族人民当家作主的积极性,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巩固国家统一,促进民族自治地方和全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都具有巨大作用。

3.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Ⅰ108

①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含义、意义);

★新中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目标是维护国家的主权和独立,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中遵循三个基本方针。

★为此,中国首先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同时积极争取同周边民族独立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并参加了著名的亚非会议。

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内涵、意义。

★在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过程中,中国提出并确立了处理国与国关系和国际事务的基本准则,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的五个方面是完整的辩证的统一,其实质是反对侵略和扩张,维护国家独立自主的权利,促进人类的和平与进步。它成为中国对外关系取得不断发展的主要保证,是我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

①中苏建交

②《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意义)、

③以五大国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

④参加亚非会议。

★考纲以“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作为引子,其立意则在于通过了解这些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因此,这一考点复习的重点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和亚非会议上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4.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道路的探索(Ⅱ50)

地区分布:集中在东北地区

原因:

1、临近苏联,易于接受苏联在经济技术等方面的援助

2、煤、铁资源较为丰富

3、工业基础好

三、阶段特征

第二部分: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失误时期(1956-1976)一、阶段划分

全面建设时期是围绕着社会主要矛盾、社会主义建设的速度和规模的探索问题,社会主义建设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由于缺乏建设经验和急于求成,犯了“左”倾错误,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前进。“左”的错误在政治和思想文化方面全面发展,最终导致“文革”的这场内乱的发生。

二、考点分解

1.毛泽东思想的发展

①重点讨论经济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义建设方针;

②是毛泽东对苏联经验的借鉴及中国道路的探索。

①第一次系统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两类矛盾的学说;

②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规定为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2.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Ⅱ51)

从1956-1966年,是中共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当时面临的主要有两大问题:一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二是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中共在处理这两大问题上有成功的经验,也有重大失误。

3.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①国家政治体制的大倒退,

②共和国历史上的最大冤案,

③人大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的破坏。

★“文革”十年,恰恰是国际局势趋于缓和,许多国家经济起飞或开始持续发展的时期,由于“文革”的影响,中国不仅没能缩小与发达国家已有的差距,反而使这种差距进一步拉大,失去了一次发展机遇。这种惨痛的教训又从反面说明了民主和法制建设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极端重要性。“依法治国”方针的提出是考核的重点。

4.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重大成就

时间

原因

意义

背景

经过

影响

背景

经过

意义

★20世纪70年代是中国外交进行重大调整并取得突破性成就的时期。中国对外关系中的三件大事,对中国之后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作用奠定了基础,也为国际格局的变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5.现代中国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含义

研制背景

目的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时间

近程和中近程导弹研制成功的标志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的标志

“两弹一星”研制成功的意义

决策

杨利伟、神舟“5号”飞船

意义

获奖

意义

★本考点以选择题命题为主,复习以识记史实为主,关键是记牢。

三、阶段特征

政治:

经济:

外交:

文化:

总特征:

第三部分: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78-1992--)

一、阶段划分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是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质是生产关系的调整。

二、考点分解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文革结束、1978年12月、北京

重新确立思想路线、国家工作重点的转移、改正

建国以来的重大转折点,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起点。

2.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民主法制建设主要成就及其意义

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关系,是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中的一个重要课题。社会主义民主的建设必须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和基础,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体现和保障。

①背景

②开始的标志

③形式

④意义

★注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不是土地所有权。其意义是克服了过去分配中的平均主义,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分析其背景要结合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来思考)。

①全面展开的时间

②改革的中心环节

③主要内容(管理体制、所有制、分配方式)

④意义

4.1992年后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背景

时间

内容

①社会主义的本质②姓“资”姓“社”的标准

③计划与市场的问题④发展才是硬道理

意义

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使中共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原则具体化;

中共十五大——提出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①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②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当前我国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是共富必然要经历的一个阶段。

③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5.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本考点要求比较具体,因此复习也必须具体。观察对外开放图,明确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特点(初步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结合史实,说明其形成的过程。还要注意综合分析对外开放为什么首先开始于沿海地区、今天的对外开放与近代中国开放通商口岸有何本质不同。

时间

最早的四个经济特区(地图)

海南省

特区“特”在何处

意义

时间

主要城市

意义

时间

分布

时间

意义

6.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重要外交活动

①对战争与和平的认识

②独立自主外交政策表现为不结盟

7.“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提出者

内涵

意义

★明确构想的提出是从解决台湾问题开始的,首先运用于解决香港、澳门

问题。

原因

标志和意义

★注意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①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②人民解放军停止炮击金门、

③“九二共识”

④连战“和平之旅”与“胡连会”

⑤两岸“三通”

★关键点: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的内容、两岸“三通”的曲折、“九二共识”的内容、意义等。还要注意时政,强调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不要混淆台湾问题与香港、澳门问题的不同性质。

香港、澳门问题是历史上殖民主义侵略遗留下来的问题,是分别属于中英之间、中葡之间的问题;

台湾问题是国内战争遗留下来的问题,属于中国内政,不容许外国干涉。但解决台湾问题与解决香港、澳门问题的基本方针都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①“三次历史性巨变”:中国共产党在90多年奋斗历程中经历了三次历史性伟大转变,即从大革命的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到抗日战争的兴起;从十年内乱造成的严重挫折和损失到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②“两大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③“两次历史性飞跃”:三次历史性转变孕育了两次历史性飞跃,两次历史性飞跃所产生的两大理论成果是对三次历史性转变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①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②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是社会主义中国立国建国的思想政治基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渊源和理论先导。

③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将继续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发挥巨大和长远的指导作用。

㈠邓小平建理论的基本内容:

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

②中共十二大邓小平提出走自己的路

③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④邓小平南巡并发表谈话(成熟并形成体系)

⑤中共十四大(明确改革的下一步目标)

⑥中共十五大(成为党的指导思想)

⑦“一国两制”构想

⑧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

㈡邓小平理论的指导意义(与毛泽东思想的关系)

三、阶段特征

政治:

经济:

外交:

文化:

总特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