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配电网的技术发展方向

配电网的技术发展方向

配电网的技术发展方向
配电网的技术发展方向

配电网的技术发展方向主要体现在配电网新设备、新系统及其智能化应用。文章基于第23届国际供电会议(CIRED 2015)规划分会(Session 5)(简称CIRED2015-S5)中的相关内容以及圆桌会议16(RT16)中的专题报告,首先介绍了目前配电设备和配电系统方面的技术进展,并给出了智能配电网理念在配电设备以及配电系统方面的一些实际应用案例,然后介绍了交直流混合配电网研究的最新进展,最后概括介绍了欧盟及瑞典、挪威的智能配电网发展路线,旨在使读者能够了解配电网技术发展方向的最新研究和应用成果。

0 引言

配电网是目前电力系统创新性发展最为集中的地方,大多数配电网的创新发展都集中在配电设备以及配电系统的技术进步方面,各种新材料、新元件和新系统都在不断测试和试点应用中。这意味着在设计未来电网时要考虑其性能;就配电系统的运行而言,这还意味着未来电网的运行需要有更高的资产管理水平,并且可以承受更大的运行风险。

CIRED是国际上唯一致力于配电领域的传统国际会议,共有6个分会:网络元件、电能质量、运行控制和保护、分布式能源、配电系统规划和电力市场。其中配电系统规划(CIRED2015-S5)分会主要讨论了4个议题,包括风险评估和资产管理、网络发展、配电网规划、规划方法及工具。本专题系列共有7篇文章,主要围绕CIRED2015-S5的议题,从如何消纳高占比可再生能源角度介绍当前规划技术的最新进展。专题系列文章之一基于议题1归纳总结了各国配电系统采用的风险评估和资产管理策略,给出了配电网消纳高占比可再生能源的风险管控方法。

配电系统技术发展的大致方向是:设备小型化、系统集成化、引入直流、更加智能化。本文基于议题2着重探讨和研究了配电网技术发展方向,以便于能够更经济、安全和可靠地消纳高占比可再生能源。主要内容包括:①配电网设备和系统2个层面的创新性技术发展;②智能电网理念在设备和系统的技术发展方面的实际应用;③交直流配电网未来发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④欧盟及一些欧洲国家(瑞典、挪威等)的智能电网发展概要。

1 配电网在设备和系统方面的近期进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配电网的建设、规划和运行也在不断改革创新,一些曾经无法实现的功能在新的配电网条件下成为可能。相比于传统的配电网,未来的智能配电网成本更低、同等容量的设备占地面积更小、自动化水平更高、效益更高、网络市场化程度更高,有更多的配电零售商参与到供电的管理工作中,整个配售电结构都将发生巨大的变化。

1.1 配电设备的技术进展

在规划未来电网时必须考虑电网新元件和用电新设备带来的新功能。CIRED 2015-S5提到在未来电网中可能广泛应用的几种技术,包括故障限流器(fault current limiters,FCL)、正交增压器(quadrature-booster,QB)和电缆。

传统的配网限流措施通常包括网络开环运行、安装高阻配变或升级现有的开关柜等几种。故障限流器FCL是一种新的保护装置,目前主要有预饱和铁芯FCL、超导FCL和电力电子FCL 3

种,文献[4]介绍了这几种装置的限流原理、成本、以及实现FCL与电网标准化连接在开关柜和保护方面的要求。截至2015年,英国配网已经安装了4台FCL,并计划到2017年再至少增加5台。2013年,英国GridON电网某33/11kV主站安装了一台10MVA饱和铁心FCL,其快速故障恢复能力使得该网络能够同时运行3台变压器,而安装FCL之前由于故障电流过高而只允许两台变压器并列运行。来自GridON的运行数据显示,在正常运行时,与限流电抗器相比,FCL对网络呈现较低的阻抗;而在发生单相、三相故障甚至多重连续故障时能够快速有效的限制故障电流。所有分析和现场测试表明,虽然FCL的成本高于传统限流措施,但具有更为显著的限流效果,能够极大地提高配电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并且随着FCL技术的成熟,其成本会进一步下降,因此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正交增压器QB不仅能够提升电网的承载能力,而且可以平衡不同网络间的潮流。文献[6]介绍了一个将QB应用于33kV环网的案例,该案例对调整分接头位置引起的电压变化和负载分配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QB能够正常实现各种预想功能,同时还能够提升电网的消纳能力,从而使得一台70MW的热电联产机组能够顺利上网。

文献[7]利用光伏发电输出功率的波动对分级电压调节器(step voltage regulator,SVR)抽头切换频率进行评估,并分析了光伏的容量和输出功率波动平滑度对抽头切换功率的影响。

相对于架空线路,电缆具有供电安全、灵活和操作维护费用少的优势,但是由于成本较高,适宜于在中长期运行条件下使用。在欧洲,瑞典是大规模使用电缆的典型代表,芬兰某郊区也因经常出现大风暴,架空线路的安全性受到威胁而大量使用电缆。

1.2 配电系统的技术进展

除了设备层面,对配电网的优化还体现在系统层面。以无功平衡为例,在高占比分布式能源的条件下,传统并网的大型机组逐渐变少,使得系统中无功电源不足,对此一般的做法是安装无功补偿装置。文献[9]提出了一种由配电网向输电网供给无功功率的思路,该方法以发电机的无功输出、变压器的分接头位置、无功补偿容量和网络拓扑结构等为决策变量来优化输配电之间的无功交换功率。对传统配电网系统的优化还体现在对储能系统的控制和运行上。文献[10]主要讨论了储能装置对电力系统规划运行的各种影响,其中包括延迟电网的规划投资、削峰填谷、调节其无功输出的大小以防止母线电压骤降等;文献[11]设计了一个配合风机发电的储能装置的控制运行策略,在实现风电场输出电量最大化的同时可减小输出功率越限的风险,以期在不影响系统稳定的情况下最大化地利用风力资源。

IEC输配电工作咨询委员会组(Advisory Committee on Electricity Transmission and Distribution Task Force,ACTAD)总结了到2030年输配电网的发展趋势和新兴技术,最近的调查结果显示,尽管世界各地的发展路线不尽相同,但反复出现的关键词都是直流输配电(网)、可再生能源以及特高压交/直流输电。ACTAD总结当前在配电网领域的发展趋势和新技术主要包括:鼓励低碳社会的国际/国内政策、信息和通信技术、资产管理(尤其是对那些电网老化设备的投资策略)、符合电力系统要求的市场设计、管理机制以及广域运行方式等。

ACTAD认为,在未来15~20年内,配电网的发展特点将是更加“主动”和“智能”,并且可再生能源利用率更高,占比更大;两者的重要性和实现程度取决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管理

方式和政策,但为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减小碳排放却始终是重中之重。越来越广泛的分布式发电接入,为配网运行带来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主动”和“智能”这两个方面。首先,由于分布式发电输送反向潮流需要电网具备相应的电压控制和解列措施,所以原来作为“被动”负荷的配网现在对于整个输配电系统而言变为“主动”的了。其次,为了减小由于集成大量可再生能源引起的电压、频率波动,需要在配网中增加SVC和大规模储能装置。

英国智能电网论坛工作流7(GB Smart Grid Forum Work Stream 7,GB SGF WS7)同样以2030为时间节点、以英国配电网为例,构建了一个研究电网发展的方法模型,见图1。该模型首先选取基准网络,分别以英国郊区和城市现状电网为基准,将当前到2030年的发展路线划分为若干阶段。其次,对每个发展阶段应用所定义的场景模式;GB SGF WS7定义了2种发/用电模式,不仅考虑最严峻的情形,而且考虑了包括可再生能源在内的低碳技术。第三,分析电网在所选择场景下的表现,利用“用例”中定义的稳态和暂态研究内容,明确关键问题所在。“用例”是软件工程术语,GB SGF WS7用其定义研究内容以得到定性和定量的输出,并作为解决关键问题的分析基础。最后,GB SGF WS7定义了涉及运行、规划、商业和管制等方面的24个关键问题,分别与配电网技术、主动用户、全系统以及通信等其他技术相关,然后针对关键问题给出解决方案。解决方案中则包括传统的方法,如网络强化建设和馈线上的负荷分配;智能的方法包括主动配网管理(active network management,ANM)、储能(electrical energy storage,EES)、故障限流、需求侧响应(demand side response,DSR)等。

上述研究方法在网络发展的每个阶段反复进行,直到找到一条可信的发展路线。尽管该模型以英国配网为例,但还可应用于研究其他具有类似特征的电网。

2 智能配电网理念在配电设备及系统方面的体现

CIRED 2015-S5主要从定义和特征的扩充和完善、技术经济效益的评价以及实践应用的展示等几个方面来阐释和评估智能电网这一理念。

CIRED 2015-S5采用的评估智能电网项目有效性的方法是:一是对现有的智能电网项目建立数据库(包括自2006启动的165个智能电网的案例工程的所有参数和数据),通过统计综合分数将项目分成可靠、可接受、有疑问和不可接受4类;二是通过建立评估指数评估智能电网项目特征,大众所熟知的特征包括承载能力的增加、供电能力的增强和能源利用效率的提升等;三是建立实验室,致力于检测智能电网项目中设备、系统、性能的有效性;四是分析具体项目在分布式能源

高占比条件下对总成本收益经济性的影响,包括利益相关者(用户、市场操作者、配网运营商)的投资成本和运行成本的主要组成成分。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智能电网的真正含义,BKW Energie AG从电网运行人员的角度编撰了一套智能电网分类大全,从发展来源、概念、目的和利益相关者四个方面对这些术语进行分类和解释,并阐述了各要素之间的关联。

智能电网规划和运行技术的实现程度需要有相关法则来给予评价。欧洲电网专案(The European Electricity Grid Initiative,EEGI)提出了一套衡量智能电网技术效益的方法,其核心是定义了反映电网承载能力、电能质量和能源利用效率的评估指标,比较采用智能电网技术前后这些指标的大小,以此来衡量智能电网技术的实用性和可行性。文献[16]对智能电网评价指标计算进行了优化,在本来仅包括发电、输电、配电、储能和电动汽车、用户服务和商业模型六大类的指标体系中增加了通信技术大类,并且对各指标进行加权平均,从而能更加客观地体现每个指标对智能电网的建设作用。

文献[17]利用包含起点、终点、路径以及发展速度的智能电网发展方法论分析了巴西配电网公司的现状,并利用成本效益分析方法讨论了其快速智能化和慢速智能化的成本与效益。

国外很多配电网公司已经开始研究如何从技术、设备、系统几方面将智能电网理念付诸实践,目前,全世界已经有很多智能电网工程正在实施或者已经完成。2014年,法国电力集团研发中心(Electricite De France,EDF R&D)在法国南部城市构建了一个概念电网,用于实践智能电网技术;该电网采用63/20kV配变,中压线路3km,低压线路7km,居民用户见图2,均配置了智能表计、微型风电机组、光伏电池板等先进设备,截至2015年已经实现自动环网恢复、需求响应等技术。文献[19]总结了奥地利近10年智能电网研究项目的主要经验,结论表明,电网的经济性与分布式发电的位置、时间尺度等息息相关,加强低压配电网的电压监控措施能够提高电网的承受能力。文献[20]~[22]研究了如何在配电网中应用基于电压观测器的有载变压器、通信系统、电力电子器件以及智能表计等智能设备。文献[23]介绍了挪威斯塔万格市中心的智能电网工程试验项目,此项目从2015开始实施,预计持续3年,主要目的是试验SCADA、DMS和智能表计等智能电网部件的功能。文献[24]研究需求侧响应对智能电网的影响,结果表明需求响应能够提高资产利用效率,提高新能源的渗透率。文献[25]在奥地利电力市场环境下分析了不同分布式电源渗透率下,不同电力系统利益主体的投资运行成本和效益,结果表明,智能配电网方案能够比传统电网带来更多的利益。

文献[26]研究了低碳智能电网的两种规划投资方法,分别是传统电网扩容改造(如增加变电站、线缆等)和建设智能电网(如安装储能、需求响应以及动态能量管理等),并根据2015~2030年英国的热泵上网数量和光伏上网容量数据,分析了两种规划方案的成本和效益,研究结果显示在目前英国电网条件下两种方案结合的方式是最优的。文献[27]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工商业集中区域的智能配网规划方法,首先统计规划年内包括原始电网情况、负荷结构、电动汽车的增长速度、

需求侧管理程度、分布式电源渗透率以及负荷预测增长率等各项基本要素,其次分析规划电网区域的智能化程度,包括智能计量、监控力度、通信覆盖率等;在规划中还综合考虑了各种智能技术灵活性对预测负荷的影响,以基于灵活性调度的新负荷预测曲线作为规划负荷结果。文献[28]讨论了韩国电力公司针对包含分布式电源、燃料电池、热电联产等微网的技术和济管理计划,总结了微网所具备的优势,如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考虑分布式电源调度的规划优化模型、涵盖实时控制的能量管理系统等。文献[29]主要针对负荷密度高、能源少的城市智能电网建设进行了研究,以哥本哈根的诺德海文为试验地区,研究动态网络拓扑、多样的智能网络服务、电动汽车充电方案、不同电力资源的优化、新能源系统下集中供热的热泵解决方案、主动负荷对电网投资规划的影响等。文献[30]分别基于灵敏度因数的电子制表法和Python脚本的潮流分析法对削减负荷进行了评估,前一种方法是直接利用电压随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变化的灵敏度因数来计算功率变化时电压的变化量,后一种方法则采用潮流方程计算发电机功率变化时电压的变化量,结果表明2种方法均可实现负荷削减评估,前者比后者计算速度快,但精度低。

3 交直流混合配电网研究的近期进展

近几年,电力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交、直流之间的双向转换更加灵活,大大推动了直流配电网的发展。与交流配电技术相比,直流配电技术具有线路成本低、输电损耗小、传输容量大、电能质量高、绿色环保、便于分布式能源接入等优势。和交流配电技术类似,直流配电技术也主要涵盖拓扑结构、设备、控制运行、保护几个方面。直流配电网的接线方式可分为辐射状、环状和两端配电;关键设备则包括AC/DC换流器、DC/DC换流器、直流断路器等;控制技术可分为系统级和设备级两种控制模式,其中系统级控制的目的是实现能量的平衡管理,保证直流母线电压的稳定,设备级控制则针对每个设备单元,结合其特性所需设计相应的控制策略;保护技术主要研究直流配电网的保护设备、接地方式、故障诊断与处理方法等。

从2004年开始,世界各国相继开展了直流配电网的研究,在供电方式、拓扑结构、连接方式以及控制和保护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很多关键技术(如直流断路器、直流开关)还不够成熟,经济性也有待提高。目前国内外已有几个国家开展直流配电网真实线路试验运行,文献[32]以芬兰和韩国标配的实际低压直流配电网为对象,分析在不同供电范围和容量情况下,网络建设运行成本与直流母线额定电压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地域特征、直流母线电压的选择是影响低压直流配电网建设运行成本的关键因素;文中给出芬兰和韩国低压直流配电的成本与直流母线电压之间的关系曲线,由此得到不同条件下的最优直流母线电压。

建设直流配电网是智能配电网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但是距离纯直流配电的时代还比较遥远,目前最可行的设想仍然是交直流混合配电网,即直流配电网以微网形式经换流站与交流电网相连,但是未来网络规划需要考虑直流配电网对可靠性、经济性的影响以及选址配置等因素。在交直流混合电网的背景下,首先需要

对交流电气设备重新改造,例如家用和办公电器设备需要重新设计成不带整流器的设备;其次必须具备交直流电网之间的协调控制和保护。

4 欧洲智能配电网的发展路线

基于CIRED 2015 圆桌会议16(RT16)的主要内容,本节介绍欧盟及一些欧洲国家(瑞典、挪威)智能电网的发展路线和建设方案。

4.1 欧盟智能电网发展概要

欧盟智能电网中心(European Technology Platform for Smart Grids,ETP SG)的主要职责是推进欧洲各国智能电网的建设与运行,为各国政策制定者提供科技发展建议。ETP SG与欧洲各国技术中心之间、以及各国技术中心之间均相互联系,互通有无,从而形成了一个以此为主干、各国技术中心为分支的欧洲智能电网平台体系。

ETPSG由两级组织、约150个成员组成,第一级是指导委员会,第二级包括3个工作组,分别负责电网运行与资产管理、储能和并网、智能表计和零售等工作,具体分工如下:①工作组1负责监管电网并给予响应;控制电网双向潮流,确保系统的安全性、弹性和自愈能力;规划智能输电网;管理辅助服务和主动响应。②工作组2负责研发储能相关技术及商业用例;研究整合了储能设备的电力市场以及相关法规;研发用于储能控制的电力电子技术;研究以储能为能量传输载体的热电、气电等特性。③工作组3则负责研究提高电网灵活性的技术;提高智能表计的可用性和可视化以及制定相应的规程;设计电能收费系统,协调欧盟成员国之间的相关规程;调研终端用户的社会反响,并开发需求侧响应的潜能。

4.2 瑞典智能电网发展概要

2012年,由瑞典政府任命来自工业、学术界和政界的15名成员组成了瑞典智能电网建设中心,并建立了公网平台,其目的是促进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知识转化,为国家智能电网发展行动计划起草建议书。

目前,瑞典的总发电量为598TWh,其中国内发电量占69%,新能源发电量占56%,人均CO2排放量为5~6t。瑞典自1991年开始征收碳排放税,自2003年开始为新能源提供绿色证书。瑞典智能电网政策目标是2020年之前实现无化石能源供热,2030年之前实现无化石能源运输,2050年之前实现无碳排放的高效可持续再生能源系统。总体而言,瑞典的指标在世界上是比较先进的。

瑞典智能电网发展行动计划的主要研究领域见图3。

在法律和规章制度方面,行动计划赋予用户即使不签合同也能免费访问每小时测量数据的权利,并且监督管制框架,以克服在电网中发展储能所存在的困难。在经济方面,行动计划支持各电网公司进行风险平摊,这些风险是在投资未得到完全验证的智能电网试验方案时产生的,另外在集成的智能电网创新策略中包含各种新的和补充的创新形式以资助整个价值链。

4.3 挪威智能电网发展概要

挪威智能电网中心是一个跨学科建设平台,涉及公共事业和电网运营商,IT软件、硬件和服务行业,电力系统和自动化制造业,智能表计公司,ICT安全顾问和认证机构,研发机构,学校,创新和商业公司,监管部门以及能源协会等领域。

挪威智能电网中心为政府制定能源白皮书提供建议,其科学委员会制定研究策略,公共研发部门则解决配网运营商遇到的挑战。目前挪威已建成六个智能电网示范单位,并计划在2019年之前完成所有用户智能电表的安装;到2024年实现以下6个方面的研发:

1)在智能用户方面,通过电网与智能用户之间的互动提高系统的灵活性和能源利用效率。

2)在分布式电源和新型负荷方面,实现小型分布式电源、储能以及电动汽车充换电站等的高效并网。

3)在配电网运行方面,实现低压系统监控、中压系统自动化与控制,中低压电网智能表计等功能。

4)在配网规划和资产管理方面,形成主动配电网规划的方法论,对智能电网资产进行有效的管理。

5)在电力市场方面,研究适用于智能电网的仿真工具、关税制度等。

6)在输配电运营商方面,在输电系统运行中考虑配电网的灵活性,包括发电机组和负荷的灵活性,实现系统服务由配网运营商提供,同时开展应急技术和系统恢复功能,电网扩建工具等的研究。

5 结语

本文基于CIRED2015-S5以及RT16中的相关内容,从配电设备和系统的技术创新、智能电网实践、交直流混合配电网发展、智能电网发展路线共4个方面来阐述配电网的技术发展方向。

配电设备和系统的整体发展趋势是成本更低、同等容量的设备占地面积更小、自动化水平更高、效益更高以及网络市场化程度更高等,这些都为电网消纳高占比可再生能源提供了便利条件。

国外很多配电网公司逐渐开始从技术、设备、系统几方面将智能电网的理念付诸实践,目前已经有很多智能电网工程正在实施或者已经完成。

直流配电网是智能配电网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但相应的研究尚处于起步,很多关键技术还有待完善,因此距离纯直流配电的时代还比较遥远,目前最可行的方案仍然是交直流混合配电网。

一些国家和国际机构针对未来智能电网的发展制定了适合特定国家具体目标的

智能电网路线,从各种角度不同层次地阐述了智能电网面临的各种挑战。

在明确配电网技术整体发展方向的基础上,就可以对智能配电网进行规划,本专题系列文章连载第三部分将对此进行深入讨论。

参考文献

[1]范明天,张祖平.2015年第23届国际供电会议综述[J].供用电,2015,32(9):34-43.

[2]范明天,王承民,王海冰,等.2015年国际供电会议学术动态系列报道配电系统规划[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6,40(2):1-5.

[3]王海冰,范明天,王承民,等.No.1 配电网的风险评估和资产管理研究[J].供用电,2016,33(5):32-37.

[4]Jonathan Berry,Neil Murdoch.Standardised Connections and the economic benefits of fault current limiters on distribution networks [C]// CIRED,Lyon,France,2015.

[5]Uri Garbi.Increasing power generation capacity on meshed electrical grids - gridon’s fault current limiter successfully suppresses multiple network faults during two years in service [C]// CIRED,Lyon,France,2015.

[6]Gilbert Manhangwe,Tim Manandhar,Paul Pretlove,et al.Operational experience of using a quadrature-booster from uk power networks' flexible plug and play project [C]// CIRED,Lyon,France,2015.

[7]Ken'ichiro YAMANE,Takuya MATSUMOTO,Masahiro WATANABE,et

al.Estimation method for frequency of svr tap changing by fluctuation analysis of pv generation [C]// CIRED,Lyon,France,2015.

[8]Juha Haakana,Lassila,Tero Kaipia,et al.Profitability of underground cabling in the Finnish rural electricity distribution in the

future[C]//CIRED,Lyon,France,2015.

[9]Philipp Sch?fer,Hendrik Vennegeerts,Simon Krah,et al.Derivation of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future reactive power exchange at the interface between distribution and transmission grid [C]//CIRED,Lyon,France,2015.

[10]Luciano Cocchi,Cristiano Pezzato,Alberto Cerretti,et al.New ancillary services required to electrical storage systems for correct network planning and operation[C]// CIRED,Lyon,France,2015.

[11]Jingjing Zhang,Jing Zhang,Yuliang Wang.Wind farm operation and control strategy based on battery storage system [C]//CIRED,Lyon,France,2015.

[12]Kyoichi Uehara,Claus Kern,Joseph L Koepfinger,et al.Future vision of transmission and distribution 2030 [C]// CIRED,Lyon,France,2015.

[13]James King,Jamie McWilliam,Gillian Williamson,et al.Development of methods and models for a study into uk distribution systems of 2030 [C]//CIRED,Lyon,France,2015.

[14]Hauke Basse.Smart grid taxonomy - a system view from a DSO's perspective [C]// CIRED,Lyon,France,2015.

[15]Marco Rossi,Jesus Varela Sanz,Benoit Bletterie,et al.On the definition and applicability of 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 for evaluating the performance of smart grids concepts [C]// CIRED,Lyon,France,2015

[16]Stijn Van Loo,Damien https://www.doczj.com/doc/3214189883.html,paring the integration of innovative aspects in Smart Grid demonstration projects [C]// CIRED,Lyon,France,2015

[17]Daniel Perez Duarte,Marcelo Aparecido Pelegrini,Ewerton Guarnier,et al.Development tool for regulatory evaluation of investment in expansion of brazilian distribution systems [C]// CIRED,Lyon,France,2015.

[18]Beno?t Puluhen,Aude Pelletier,Lo?c Joseph-Auguste,et al.Concept Grid:a new test platform for smart grid systemsGeneral presentation & Experiments [C]//CIRED,Lyon,France,2015.

[19]Andreas Abart,Walter Tenschert,Ewald Traxler.Conclusions from smart grid field tests -deployment of results,methods and new technologies [C]// CIRED,Lyon,France,2015.

[20]Daniel Schacht,Hendrik Vennegeerts,Bj?rn Keune,et al.Voltage control in intelligent secondary substations by voltage observation methods based on local measurements [C]// CIRED,Lyon,France,2015.

[21]Claire Newton,Cliff Walton,James Gooding.Selecting sites for FUN-LV field trials[C]// CIRED,Lyon,France,2015.

[22]Clement baudot,Guillaume roupioz,Aymeric billet.Modernizing distribution network management with Linky smart meters - lessons learned in GreenLys project [C]//CIRED,Lyon,France,2015.

[23]Stian Reite,Magnar Bj?rk,?shild Helland.Cost analysis from smart grid implementation in medium voltage distribution grid[C]//CIRED,Lyon,France,2015.

[24]Régis DECORME,Alain ANFOSSO,Isabelle JALMAIN,et al.CITYOPT - Holistic simulation and optimisation of energy systems in smart cities [C]// CIRED,Lyon,France,2015.

[25]Maria Aigner,Ernst Schmautzer,Beate Friedl,et al.Synergetic effects for DSOs and customers caused by the integration of renewables into the distribution network - Influences on business and national economics [C].CIRED,Lyon,France,2015

[26]Mark Sprawson,Dave A Roberts,David Clements,et al.Planning network

investment in a smart low carbon world [C]// CIRED,Lyon,France,2015.

[27]Frits Wattjes,Rob Goes,Jur Erbrink.Distribution Network planning for commercial and industrial areas:the realisation of flexible and modular smart microgrids [C]// CIRED,Lyon,France,2015.

[28]Dae young KIM.Microgrid's strategic planning in KEPCO [C]//CIRED,Lyon,France,2015.

[29]Per N?rgaard.New design methods for energy infrastructures in future urban areas [C]// CIRED,Lyon,France,2015.

[30]Jorge Pena-Martinez,Christopher Williams, Laura Kane,et

al.Curtailment assessment methods acterisation and definition [C]// CIRED,Lyon,France,2015.

[31]Jintae Cho,Jae-Han Kim,Wookyu Chae,et al.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Korean LVDC distribution system for Supplying DC power to customer [C]// CIRED,Lyon,France,2015.

[32]Janne Karppanen,Tero Kaipia,Aleksi Mattsson,et al.Selection of voltage level in low voltage DC utility distribution system [C]// CIRED,Lyon,France,2015.

[33]Pieter Vingerhoets.The European technology platform for smart grids.PPT of RT16,CIRED,Lyon,France,2015.

[34]Bo Normark.The Swedish action plan for smart grid.PPT of RT16,CIRED,Lyon,France,2015.

[35]Kjell Sand.Smart grid landscape and road map - Norway.PPT of RT16,CIRED,Lyon,France,2015.

智能电网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贾钊

智能电网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贾钊 发表时间:2019-06-13T08:53:59.960Z 来源:《电力设备》2019年第2期作者:贾钊 [导读] 摘要:在新时代下,智能电网已成为全球电力工业发展领域关注的核心内容,引领电网发展方向。 (国网曲沃县供电公司山西省临汾市 043400) 摘要:在新时代下,智能电网已成为全球电力工业发展领域关注的核心内容,引领电网发展方向。本文主要针对电网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关键词:智能电网技术;功能特点;发展趋势 1我国智能电网技术现状 智能电网是电网自动化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提升,涵盖以下领域及相关技术: 1.1发电和储能技术 站在能源应用角度,电能生产的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是能源转化为电能的全过程。在此过程中,环境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发电环节是最具节能空间的环节。而这也是智能电网能够有效接入多种电能形式,比如,风电、太阳能。分布式储能、分布式发电是分布式电源的核心组成元素,风力发电技术、太阳能发电技术、潮汐能发电技术等分布式发电技术。就分布式储能装置而言,也是由多种元素组合而成,比如,机械蓄能、超导蓄能。对于分布式电源来说,和电力负荷中心非常靠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电网在扩展方面的客观需求,确保供电更加安全、可靠,新阶段被广泛应用到不同领域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能够有效减轻温室气体对大气环境造成的危害,提高大气环境质量。就我国而言,太阳能以及风能发电主要集中在西北、北部的草原和沙漠地区,但其分布极其不均匀,又受到天气的严重影响,具有鲜明的“间歇性、波动性”特点,加上接入电网之间的距离也不短,大大增加了工作难度。 1.2输变(配)电技术 1.2.1特高压输电技术 特高压输电技术指的是在500kV交流电、750kV交流电和500kV直流电以上的输电技术,这种特高压输电技术主要包括交流特高压输电技术、直流特高压输电技术两种。在国外,对这种特高压输电技术的研究已经有将近40年的研究史,研究的方向主要包括提高输电能力、远距离输电和远距离电力系统的互联等等。 1.2.2电力电子技术 电力系统的运行,对于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而电子技术的发展迎合了电力系统对于技术的高要求,可满足电力系统的高技术要求。当前,电力电子技术在电力系统的各个环节均得到了应用,也就是发电、输送电、配电和用电四个环节。而电力电子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功能和作用,主要是全控型的大功率电力电子器件、多电平大功率变流器拓扑和DSP数字控制技术等。其中,DSP数字控制技术主要包括智能电子装置、静止同步补偿器和动态电压恢复器等。 1.2.3智能变电站技术 在电网系统中,变电站的地位和作用十分重要,通过变压器可以实现不同等级电压的转换,从而降低电能的损耗。而智能变电站指的是依靠先进的技术集合而成的,以高速运转的网络通信平台为基拙的变电站,具有信息采集、测量与控制等基本的功能,并且可以为电力系统提供重要的基拙支撑。智能变电站技术主要包括智能一次技术、智能二次技术和高速光纤网络技术,通过这三种技术的集成,实现变电站的自动化,为电网的调度提供可靠的信息。 1.2.4斗智能调度技术 在智能电网建设中,智能调度系统的建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是对当前电网调度控制中心的扩展,以智能电网调度技术为核心,全方位提升控制中心驾驭大电网和优化资源配置的能力,从而为科学管理、高效调度提供保障。智能调度系统的终极目标是建立基于广域同步信息的网络保护和紧急控制自动化的综合体系的智能化调度中心,主要包括区域稳定控制系统、紧急控制系统、恢复控制系统,以及解列控制系统、保护控制系统等。 2智能电网的功能特点 虽然不同国家针对自身国情对智能电网建设提出的重点和目标有所不同,但智能电网的建设都是基于市场、电能质量、安全和环境因素进行的,因此,它具有以下功能特点:一是自愈性,能不间断地对电网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评估和预测,确保电网的安全稳定;二是兼容性,能对风能发电和太阳能发电等可再生能源的接入进行合理支持,保证分布式发电与微电网并网运行;三是交互性,能加强电力公司与用户的双向联系,从而促进双方交流,以此实现电力供给的相互适应;四是协调性,能有效与批发或零售的电力市场进行合作,从而提高对电力系统在市场规划中的管理水平;五是高效性,能提高资源和设备使用率,从而降低运行成本和投资;六是集成性,通过对平台和模型的统一,从而实现标准化、精细化、规范化的管理。 3智能电网的发展趋势展望 3.1调度的智能化将实现智能电网的大范围优化配置 在传统电网中,调度一直是作为电网运行控制的神经中枢发挥着重要的核心价值,随着智能电网建设工作的不断完善,调度系统也需要开始更加智能化,从而与智能电网的高要求相匹配。智能电网中的调度系统需要开发出更为全面而准确的数据采集和分析系统,在电网正常运行时,能够将电网的实时运行情况以图表形式直接呈现给调度员,并在后台利用数据分析技术排查电网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如果发现存在威胁,则通过智能安全预警功能通知调度员和检修人员,从而最大限度提升智能电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当调度员给出具体指令后,所配备的智能化分析系统将会给出了简要的安全与经济性分析,帮助调度人员认识到决策的可行性。对于企业而言,相关的电力企业也需要加大智能调度技术支持系统、备用调度、应急指挥控制中心建设和调度通信数据网等相关领域的建设工作,在现有的各级调度中心配备智能调度决策支持系统,将实时监控与预警、安全隐患分析、调度计划管理等应用功能落实到位,从而实现智能电网的大范围优化配置。 3.2坚强、灵活的网络拓扑 坚强、灵活的电网结构是未来智能电网的基础。根据我国生产力发展和能源分布的现状,能对远距离、大规模输电及大范围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因为特高压输电能具有提高输电容量、降低输电损耗、保护生态环境、节约工程投资等优点,因此,其成为智能电网发展的

网络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网络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摘要:本文回顾了计算机网络的起源和发展历史,并将其历史分为三个阶段进行了阐述。之后,详细介 绍了网络技术中的四大技术,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网络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并从语义网、计算机系统重新整合、网络进行整合、人工智能等七个方面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关键词:网络技术;发展趋势;语义网;人工智能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network technology Abstract: This paper reviews the origin and history of the computer network ,and divides its history into three https://www.doczj.com/doc/3214189883.html,ter,the four major technology about the network technology was introduced in detail, and the future network development trend was predicted on the basis of that.The paper discusses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network technology from the semantic web, computer system integration, network integration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so on. 0 引言 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之间通过连接介质(如网络线、光纤等)互联起来,按照网络协议进行数据通信,实现资源共享的一种组织形式。计算机网络是二十世纪60年代起源于美国,原本用于军事通讯,后逐渐进入民用,经过短短40年,网络技术的发展变化速度惊人。回顾历史,从大局的角度看,网络技术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中期,是厂商导向阶段。基本上在网络行业工作时间比较长的人都知道,刚开始的IT都是集中地把用户内网连在一起,所有项目、所有用户都一直在做同样的事,网络设备厂商作为主导。第二阶段,上个世纪9 0年代末期到最近一两年,是公网的阶段,中国电信和现在的中国网通等固网运营商都在集中精力做外网和公网。第三阶段,也就是从现在开始,将进入应用导向和用户导向阶段。以后技术的发展并不是单单为了内网或者外网,而是怎么朝更深层次发展,怎么用好这个网,怎么能更容易地享受到网络服务,怎么能更容易地把网络服务推向网络端。 1 网络技术简介 (1)软交换技术。为了把服务控制功能和网络资源控制功能与传送功能完全分开,需要应用软交换技术。根据新的网络功能模型分层,计算机网络将分为接入与传输层,媒体层,控制层,业务/应用层(也叫网络服务层)四层,从而可对各种功能作不同程度的集成。 (2)IPv6技术。未来的计算机网络是基于IPv6技术的网络。和IPv4相比,IPv6的主要改变就是地址的长度为128位,也就是说可以有2的128次方的IP地址,足以保证地球上的每个人拥有一个或多个IP地址。 (3)光交换与智能光网络技术。当前组网技术正从具有上下光路复用(OADM)和光交叉连接(OXC)功能的光联网向由光交换机构成的智能光网络发展;从环形网向网状网发展;从光→电→光交换向全光交换发展。即在光连网中引入自动波长配置功能,也就是自动交换光网络(ASON),使静态的光连网走向动态的光连网。 (4)宽带接入技术。计算机网络必须要有宽带接入技术的支持,各种宽带服务与应用才有可能开展。当前宽带接入技术有两个新技术,一个是基于以太网无源光网络(EPON)的

输配电线路安全技术规定

输配电线路安全技术规定 1.施工现场供电线路的安装架设应严格按照《上海地区低压用户电气装置规定》和《电气安装工程施工图册》进行,做到规范化、条理化,严禁乱拖乱拉。 2.架空线电杆的材质、直径、间距及埋深,必须符合规程要求。 3.施工现场不得架设裸导线;输电干线、分支线及设备电源线的绝缘应符合规程要求;合杆多层架设的层间距不小于0.6m;不准成束架设,不准直接绑扎在金属支架。 4.架空导线的截面必须满足安全载流量、机械强度和电压损失的要求;铜导线截面积不得小于6m2,铝导线截面积不得小于16m2。工作零线与保护零线应分开。 5.施工现场的架空线路与施工建筑物、大型起重设备必须保持规程规定的安全距离;架空线路与地面、道路必须保持规程规定的高度。 6.固定设备的配电线路均不得沿地面明敷,埋地敷设必须穿管,埋置深度不小于0.5m,管内导线不得有接头,管口应密封。

7.施工现场位于高压架空线一侧,须搭设防护架,井架和脚手架高于高压线的部位必须全部张设安全网,起重机械不得在高压线下方作业,在其一侧工作时,起重臂、钢丝绳和吊物与高压线必须保持规程规定的安全距离。 8.竖井(沉井)建筑施工用的动力及照明干线垂直敷设时,应采用护套电缆线,其固定点间距不大于3m。 9.使用坚韧橡皮电缆,应按用电设备合理敷设,不准在地面路面上乱拖乱拉,应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拖线箱电源线长度不大于30m,移动电动工具引线长度不大于5m。 10.移动电具必须使用有接地(零)芯线的坚韧橡胶软线作电源线,绝缘良好,不得有接头。 11.施工现场的临时线的架设,必须经动力设备部门批准,并签注使用期限,期满后必须立即拆除;临时线必须由专职电工负责安装、维修和拆除。 12.每幢建筑物的电源进线不得超过两路,如需用多路电源,应从分电箱合理配电。 13.六级以上大风、大雪及雷雨天气,应立即组织巡视检查,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

网联汽车技术的发展现状趋势

一、智能网联汽车基本内涵 1)概念层面的理解 ①汽车是指传统意义的汽车,包含今天广义上的新能源汽车; ②网联汽车是指在汽车的基础上,彼此能通信的汽车; ③智能网联汽车是指网联汽车基础上,具备智慧(有学习、判断、决策)能力的汽车。 理解: ①汽车还是汽车,这是没有改变的部分; ②智能网联汽车是新时代的汽车,这是变的部分。 ③传统汽车由人驾驶,彼此之间没有“会话”(通信)功能,更没有判断(决策)能力。 2)术语层面的表述 智能网联汽车是指搭载先进的车载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等装置(注:硬件系统),并融合现代通信与网络技术,实现车与X(车、路、人、云等)智能信息交换、共享(注:对外通信系统),具备复杂环境感知、智能决策、协同控制等功能(注:软件系统),可实现安全、高效、舒适、节能行驶,并最终实现替代人来操作的新一代汽车(注:功能)。 理解: ①智能网联汽车由软件和硬件两部分组成, i)硬件细分3个部分: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等装置; ii)软件:在现代通信与网络技术的支持下,具有环境感知、智能决策、协同控制等功能; ②发展智能网联汽车最终目的是:实现替代人工操作的新一代汽车; ③发展智能网联汽车的基本要求:安全、高效、舒适、节能 二、智能网联汽车概念的位置关系 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汽车与车联网、智能交通等概念间的相互关系,如图 1 所示。智能汽车隶属于智能交通,智能网联汽车是智能交通与车联网的交集。

图1 智能网联汽车是智能交通与车联网的交集 理解: ①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汽车与车联网、智能交通是4个概念,不能混淆; ②智能交通是一个种概念,智能汽车、智能网联汽车是智能交通2个属概念, ③智能交通与车联网彼此之间有交集,这个部分是智能网联汽车。 三、发展智能网联汽车的时代意义 ①智能网联汽车是国际公认的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②智能网联汽车的初级阶段,有助于减少30% 左右的交通事故,交通效率提升10%,油耗与排放分别降低5%; ③智能网联汽车的终极阶段,完全避免交通事故,提升交通效率30% 以上,并最终能把人从枯燥的驾驶任务中解放出来。 一句话,智能网联汽车可以提供更安全、更节能、更环保、更便捷的出行方式。 四、智能网联汽车4个发展阶段及技术特点 1)自主式驾驶辅助阶段及技术特点 自主式驾驶辅助系统是指依靠车载传感系统进行环境感知并对驾驶员进行驾驶操作辅助的系统。 (1)技术特点: 环境感知,运用传感系统技术是主要技术特点。 (2)技术分类: 有预警系统与控制系统两大类。 ①预警系统细分: i)前向碰撞预警(Forward Collision Warning,FCW);ii)车道偏离预警(Lane Departure Warning,LDW);iii)盲区预警(Blind Spot Detection,BSD);iv)驾驶员疲劳预警(Driver Fatigue Warning,DFW);v)全景环视(Top View System,TVS);vi)胎压监测(Tire Pressure Monitoring System,TPMS)等6大系统; ②控制类系统有: i)车道保持系统(Lane Keeping System,LKS);ii)自动泊车辅助(Auto Parking System,APS);iii)自动紧急刹车(Auto Emergency Braking,AEB);iv)自适应巡航(Adaptive Cruise Control,ACC)等4大系统。

浅论网络技术的发展趋势

浅论网络技术的发展趋势 概要:面临着网络的普及,日益恶化的网络安全威胁是网民们生畏,那如今的网络技术发野兔没迅猛…… 关键词:网络安全技术、网络安全威胁、网络安全意识、解决方案 正文: 随着信息时代的全球化,信息化网络裂变式高速发展,网络交流的频繁化促使人们利用网络进行一些如银行事务,电子邮件、电子商务和自动化办公等事务,但随之网络特别是互联网的开放性、互联性、匿名性也给网络应用带来了安全隐患…… 网络安全: 网络安全是指致力于解决诸如如何有效进行介入控制,以及何如保证数据传输的安全性的技术手段,主要包括物理安全分析技术,网络结构安全分析技术,系统安全分析技术,管理安全分析技术,及其它的安全服务和安全机制策略。 网络安全威胁: 1) 网络窃听:由于在广播网络系统中,每个结点都可以读取网上传送的数据,网络体系结 构允许监视器接受网上传送的所有数据,使得窃取网上的数据或非授权访问变得很容易。 2) 假冒:利用重放数据帧的方法,产生被授权的效果,假冒另一实体进行网络非授权活 动。 3) 数据修改:在非授权和不能检测的环境下对数据的修改,当节点修改加入网中的帧 并传送修改版本时就发生了数据修改》 4) 完整性破坏:破坏数据完整性,包括设备故障或人为有意无意破坏修改系统信息。 5) 服务否认:受到网络攻击使网络设备或数据遭到破坏,并可能产生拒绝某种网络服务 功能的后果。 6)重发:重发就是重复一份保文或报文的一部分,以便产生一个被授权效果, 7)计算机病毒:这是一种人为编制隐藏在计算机中很难别发现且具有破坏能力的程序或代码,能够通过软盘、硬盘、通信连路和其他路径在计算机网络传播额和蔓延。 网络安全技术的分类: 一.虚拟网技术 虚拟网技术主要基于近年发展的局域网交换技术(ATM和以太网交换)。交换技术将传统的基于广播的局域网技术发展为面向连接的技术。因此,网管系统有能力限制局域网通讯的范围而无需通过开销很大的路由器。 网络层通讯可以跨越路由器,因此攻击可以从远方发起。IP协议族各厂家实现的不完善,因此,在网络层发现的安全漏洞相对更多,如IP sweep, teardrop, sync-flood, IP spoofing攻击等 二.防火墙技术 网络防火墙技术是一种用来加强网络之间访问控制,防止外部网络用户以非法手段通过外部网络进入内部网络,访问内部网络资源,保护内部网络操作环境的特殊网络互联设备.它对两个或多个网络之间传输的数据包如链接方式按照一定的安全策略来实施检查,以决定网络之间的通信是否被允许,并监视网络运行状态. 防火墙产品主要有堡垒主机,包过滤路由器,应用层网关(代理服务器)以及电路层网关,屏蔽主机防火墙,双宿主机等类型. 三.病毒防护技术 1) 阻止病毒的传播。 在防火墙、代理服务器、SMTP服务器、网络服务器、群件服务器上安装病毒过

关于主动配电网技术及其进展的探讨

关于主动配电网技术及其进展的探讨 摘要: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的背景下,社会用电量显著提升,但是因为传统能源储量的限制,我国的电力技术正逐步向智能化、高效化、灵活化的方向发展,旨在保证电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主动配电网技术可以实现大规模间歇式新能源并网运行控制,有效改善传统电网中存在的安全性问题以及配电网短路容量等问题,促进电力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本文主要对主动配电网技术及其进展进行了详尽的探讨,力求为今后工作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 关键词:主动配电网技术;进展;探讨 引言 在我国传统的配电网发展运行过程中,通常是依靠灵活的网络结构和较大的容量裕度来应对配电网运行过程中存在的电网运行稳定问题,从而保证电网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随着我国电力行业的发展,电网技术的发展,主动配电网技术的实施,有效地提高了分布式能源在电力系统的发展,使得电网系统的运行变得更加复杂,同时也更加的智能化。对于电网运行过程中存在的可再生能源消纳能力不足、网架薄弱、自动化水平低的问题都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因此主动配电网技术的实施对于我国电力行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1.主动配电网技术概述 传统配电网是一种基于电网供电与用户用电之间的单向电力分配的网络,是一种电网(网)-负荷(荷)双元结构,随着分布式能源(源)在配电网的高度渗透,传统配电网的二元结构将逐步升级为源-网-荷的三元结构源的接入,不仅改变原有的网-荷单向电力潮流,形成网-荷源-荷源-网的双向复杂潮流,而且由于源的不确定性,使得源-网-荷三元结构很难形成稳定的平衡主动配电网的提出正是基于这一现状使得源-网-荷高度协调,缓解及消除源荷的不确定性,实现三元结构的新平衡。 2.主动配电网技术的发展 源实现有效的网络运行调度以后,不再是单纯的简单连接,而是通过多个DG 集成,形成复杂的控制系统,从而在智能化的主动配电网结构系统中,实现对DG的快速控制,通过实现分层控制,从而能够主动地解决主动配电网多分布式能源和其他可控装置的协调运行,从而在优势条件下实现对分布式控制结构的有效管理。现有的配电系统是在电力潮流从变电站单向流向负荷点这一基础上完成设计的,但是DG的接入,使得配电网的市场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对配电网的规划、运行和分析方法都发生了较大程度的改变,这也使得主动配电网的规划、运行和分析有了新的内容和控制理念。下面我简要对主动配电网技术的发展进行探讨。 2.1主动配电网的综合规划技术 在以往的配电网系统中,没有考虑到DG的引人对于配电网产生的影响,同时对于主动配电网的灵活控制特性和网络结构都没有达到较好的规划程度。主动配电网技术的应用,使得主动配电网的规划不但对传统的配电网实施了有效地规划,同时对于重新布线、网络重构和安装新的联络开关等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整个主动配电网的综合规划过程中,通过对资源配置、资金利用以及分布式能源、需求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但是这样的规划设计会提高了主动配电网综合规划的不确定性,使得可再生能源的间歇性出现较大程度的不确定。 当前我国已经有部分学者对分布式能源的优化配置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当然

配电网自动化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樊涛

配电网自动化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樊涛 发表时间:2019-03-12T11:22:04.093Z 来源:《电力设备》2018年第27期作者:樊涛[导读] 摘要:配电网自动化是对配电网上的所有设备进行实时远方监控以及协调的集成系统。 (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灌南县供电分公司江苏连云港灌南 223500)摘要:配电网自动化是对配电网上的所有设备进行实时远方监控以及协调的集成系统。电力系统配电网自动化技术是指多种现代高科技在配电网自动化方面的应用,主要包括现代电子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等等。近年来,我国电力系统自动化在多个方面都有迅速的发展,比如高压网路、发电厂等等。然而在配电网上是相当落后的。在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的背景下,配电网供电质量的矛盾日益突出,所以想要 提高配电网供电质量,必须要进一步推进电力系统配电网自动化建设。 关键词:配电网;自动化;问题;解决措施 1概述配电网运行系统 1.1 配电网自动化主站系统 配电网自动化主站系统在配电网自动化系统是最顶层, 分别是配电网应用软件子系统DAS、配电SCADA主站系统以及配电故障诊断恢复等等。[1]想要更好的保证配电网自动化系统在投入运营之后, 能够满足相关的技术要求, 应该对配电网应用软件子系统DAS和配电网故障诊断恢复做联调测试。配电主站系统中的AM/GIS是获得、保存和分析电力设备的属性资料, 从而建立的信息化数据库管理系统。 1.2 配电网自动化终端系统 配电网自动化终端系统是应用于中低压电网的每种远方监测、控制单元的总称, 其关键功能是对开闭所、以及环网柜等进行有力的监控,从而实现FTU、TTU等各项功能、对故障的控制功能, 为配电网自动化主站系统提供更好的配合基础, 也为子站实现配网运行中的工况检测以及配电网故障中的非故障区域的修复, 创造一些技术条件。 2电力系统配电网中自动化技术应用的主要功能在电力系统中应用自动化技术具有重要作用, 能够有效促进配电网自动化的发展, 确保配电网能够朝着自动智能化的方向发展。通过自动化技术还能有效改善配电网的基本结构, 提高电网的基本供电能力。将自动化技术融入到电力系统配电网中, 能够对配电网进行全面监控,监控环节具有持续性与远程性, 能收集电网供配电环节中电流变化的数据, 还能促进数据信息之间的有效共享, 提高配电网基本监控成果。技术人员能够根据实际工作要求, 对配电网的基本运行情况进行查看, 找寻主要的安全问题, 便于配电网稳定运行。 在配电网的运行过程中, 要发挥出馈线自动化功能, 确保电力系统运行的安全性能够有效提升。在自动化系统运行中如果出现较多问题,通过检测系统能够发现问题, 然后根据问题提出应对措施。技术人员通过检测系统掌握问题的根源, 从而提高系统的安全性与稳定性, 降低各类故障威胁。在电力系统中应用自动化技术具有重要作用, 能够将电网运行中的各项数据进行收集, 提高数据应用的真实性, 便于配电网的自动化管理。比如可以根据实际运行要求, 设定停电自动化管理系统, 对获取的数据进行分类, 对故障的产生位置进行精确化定位, 确定停电基本范围, 确保各项维修操作稳定开展, 提高检修效率, 在最短时间内恢复供电。 3配电网自动化的现状分析 3.1配电网自动化建设认识不够 目前,我国电力企业对配电网自动化认识程度不够,导致很多企业投资人员没有正确认识自动化建设的重要性。配电网自动化建设在电力行业并没有获得统一协调认知,人们对于配电网建设的主要追求目标依然是投资回报。很多人认为,配电网自动化建设的回报率不高,且对建设技术、建设方法等要求很高,最终会降低企业经济利润。这种认识与想法非常片面,没有正确对待计算自动化技术和配电网经济效益回报之间的长久正比例关系。此外,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并没有形成统一的配电网自动化建设体系与规章制度,经济市场中也没有规章制度可依,不利于配电网自动化建设的发展。 3.2配电网自动化功能设计不全面 很多城市进行配电网自动化建设,不仅是为了解决城市部分地区的用电需求,更重要的是合理调整与把控地区的电压。所以,城市大部分配电网建设中依然采取传统的配电建设模式,只有少数地区采用自动化建设模式。调查资料显示,很多城市电网系统的设计功能只有在大面积或者大范围停电时才会发挥其调控作用,部分停电或部分故障时无法充分发挥其调控与管理作用。虽然我国很多配电网自动化建设中都采取了各种各样的电力系统和建设方法,但是配电网系统的功能却比较单一或相似,无法很好地体现配电网自动化的调控与管理作用。 4配电网自动化技术的具体应用 4.1 DTS调度仿真防误系统 DTS调度仿真防误系统能够为配电网系统的调度工作发挥辅助作用, 可以避免调度操作的失误信息传达。操作系统的智能化使得主计算机的每一个命令以及具体操作过程都会在防误系统中呈现, 在传达信息存在错误的情况下, 防误系统会在第一时间发出警告, 引起工作人员的关注。然后相关工作人员会对警告发出的具体原因进行调度检查, 切实解决问题。此外, 工作人员可以在结合配电网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利用仿真系统的模拟操作进行调度, 在减轻人员工作压力的同时实现整体操作的便捷。 4.2馈线自动化技术 馈线自动化技术作为一种综合智能系统, 能够对数据进行智能化运算, 实现对整个配电网系统的监控和检查, 还可以对电气设备的运转方式进行监察保护。在配电网系统中应用馈线自动化技术, 能够发现配电网工作中出现的故障问题, 节约维保人员的工作时间, 降低电气设备的维修成本。同时还具备地域定位能力, 可以精确的反映出发生故障的地域, 进而保证配电网系统故障的高效排除。馈线自动化技术容易受到外界条件的干扰, 因此, 目前在配电网系统中的应用还不是十分广泛。 4.3智能电网与电网调度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在计算机技术应用该过程中, 信息管理技术的应用范围较广, 实际应用价值较高。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当前信息管理技术与电力系统之间的融合度逐步提升, 通过二者之间的有效结合, 能够对电网运行环节进行有效控制, 确保电网朝着智能化的方向稳定发展。目前配电网自动化技术的有效研究主要是向电网调度自动化技术的方向发展, 对技术应用能够进行不同等级的划分, 不同等级的电网调度需要充分发挥出计算机的应用功能, 在电网调度系统中全面发挥计算机系统的应用价值, 对电网系统实施监控, 采集多项数据, 分析数据, 提高管理系统的运行效率与安全性。

人工智能技术及其发展趋势2020年

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是()。(10.0分) A.步态识别 B.声纹识别 C.文本识别 D.虹膜识别 我的答案:C√答对 2.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不包括()。(10.0分) A.体感交互 B.指纹识别 C.人脸识别 D.虹膜识别 我的答案:A√答对 3.立体视觉是()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它的目的在于重构场景的三维几何信息。(10.0分) A.人机交互 B.虚拟现实 C.自然语言处理 D.计算机视觉 我的答案:D√答对 4.下列对人工智能芯片的表述,不正确的是()。(10.0分)

A.一种专门用于处理人工智能应用中大量计算任务的芯片 B.能够更好地适应人工智能中大量矩阵运算 C.目前处于成熟高速发展阶段 D.相对于传统的CPU处理器,智能芯片具有很好的并行计算性能 我的答案:C√答对 1.目前,深度学习主要包括()。(10.0分)) A.前馈神经网络 B.卷积神经网络 C.循环神经网络 D.对抗神经网络 我的答案:ABCD√答对 2.关于人工智能,下列表述正确的有()。(10.0分)) A.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 B.试图揭示人类智能的实质和真相 C.以模拟人类智能的方式去赋能机器 D.使机器能够模拟人类的智能进行学习、思维、推理、决策和行动 我的答案:ABCD√答对 1.神经网络的训练过程不需要人工标记的样本数据集。(10.0分)我的答案:错误√答对

2.机器人一般由执行机构、驱动装置、检测装置、控制系统和复杂机械等组成,涉及到控制论、机械电子、计算机、材料、仿生等学科,在工业、医学、农业、建筑业甚至军事等领域中均有重要用途。(10.0分) 我的答案:正确√答对 3.自然语言处理是一门融语言学、计算机科学、数学于一体的科学。(10.0分)我的答案:正确√答对 4.卷积神经网络是一种常用来处理具有网格结构拓扑数据的神经网络,如处理时序数据和图像数据等,广泛应用于人脸识别、物品识别等领域。(10.0分) 我的答案:正确√答对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0 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网络技术也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虽然计算机在20世纪40年代就已研制成功,但是直到80年代初期,计算机网络仍然被认为是一种昂贵而奢侈的技术。一直到90年代,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基于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信息技术的网络技术得到飞速发展,在今天,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和计算机技术本身一样精彩纷呈,普及到人 脱离电话通讯线路交换模式的里程碑。美国的分组交换网ARPANET 于1969 年12月投入运行,被公认是最早的分组交换网。法国的分组交换网CYCLADES 开通于1973 年,同年,英国的NPL 也开通了英国第一个分组交换网。到今天,现代计算机网络:以太网、帧中继、Internet 都是分组交换网络。 1.3 网络体系结构标准化阶段 以太网目前在全球的局域网技术中占有支配地位。以太网的研究起始与1970 年早期的夏威夷大学,目的是要解决多台计算机同时使用同一传输介质而相互之间不产生干扰的问题。夏威夷大学的研究结果奠定了以太网共享传输介质的技术基础,形成了享有盛名的

CSMA/CD 方法。以太网的CSMA/CD 方法是在一台计算机需要使用共享传输介质通讯时,先侦听该共享传输介质是否已经被占用。当共享传输介质空闲的时候,计算机就可以抢用该介质进行通讯。所以又称CSMA/CD 方法为总线争用方法。 1.4网络互连阶段 随着计算机通信网络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人们希望在更大的范围内。某些计算机系统用户希望使用其他计算机系统中的资源;或者想与其他系统联合完成某项任务,这样就形成了以共享资源为目的的计算机网络。Internet 是全球规模最大、应用最广的计算机网络。它是由院校、企业、政府的局域网自发地加入而发展壮大起来的超级网络,连接有数千万的计算机、 待解决的问题。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技术也不断革新,网络应用越来越广。面对即将到来的第三代互联网应用,很多发达国家都投入了大量研究资金,希望能抓住机遇,掌握未来的命运。中国也加强了网络方面的投入。中科院计算所为自己的网络起名为“织女星网络”(Vega Grid),目标是具有大规模数据处理、高性能计算、资源共享和提高资源利用率的能力。与国内外其他网络研究项目相比,织女星网络的最大特点是“服务网络”。中国许多行业,如能源、交通、气象、水利、农林、教育、环保等对高性能计算网络即信息网络的需求非常巨大。预计在两三年内,就能看到更多的网络技术应用实例。

主动配电网运行方式及控制策略分析

主动配电网运行方式及控制策略分析 发表时间:2019-11-08T14:49:47.740Z 来源:《电力设备》2019年第13期作者:韩晓曦[导读] 摘要:分布式能源与新型负荷的逐步推广,深刻改变了电网的组成形式与运行方式,传统的配电网运行控制理论与技术不再完全适用。 (身份证号码:12010219850221XXXX 天津 300000) 摘要:分布式能源与新型负荷的逐步推广,深刻改变了电网的组成形式与运行方式,传统的配电网运行控制理论与技术不再完全适用。为适应新形势的发展,主动配电网加强了对电源侧、负荷侧和配电网的控制,强调对各种灵活性资源从被动处理到主动引导与主动利用。关键词:配电网;控制;分析本文从主动配电网的组成特点出发,结合主动配电网的运行方式分析和控制方式选择,梳理主动配电网的控制方法和手段,提出源网荷互动全局控制中心的功能设计,提出针对配电网运行数据、营销数据及电网外部数据的的数据中心支撑方案,从而支持多种形式能源接入的监视控制与双向互动,支持海量数据的处理与分析决策能力。全局控制中心主要包含全局协调优化、区域协调优化、分布式控制等内容,强调对配网运行的主动控制。通过运维支持服务、协同优 化控制、综合服务等实现全局协调优化功能,通过用能能量管理、电动汽车充电管理、储能管理、分布式能源管理等实现区域协调优化,通过储能、电动汽车、分布式能源等灵活性资源实现分布式就地控制。 1 主动配电网运行控制框架 1.1 主动配电网形态主动配电网重点关注能源生产的配给和综合利用,将其基础框架按照能源生产与消费层、能源传输层、能源管理大数据平台和能源管理应用层四个层面进行考虑。(1)能源生产与消费层为充电汽车、分布式发电、储能设备和“冷、热、电”联产构成的主动配电网能量流层,该层中的用户可是能源的生产者,也是能源的消费者,负荷具备柔性的调节能力。(2)能源传输层为主动配电系统的配电网络,具有拓扑结构灵活,潮流可控、设备利用率高等特点。(3)大数据平台使适应主动配电网特点的服务平台层,包括云平台、大数据处理技术和智能电网服务总线,支持能源生产、传输、消费等全过程的数据存储、分析、挖掘和管理。(4)能源管理应用层要求实现主动配电网各种运行与控制功能,主要有电网运行态势感知、全电压等级无功电压控制、自适应综合能源优化、分布式发电预测、馈线负荷预报、故障诊断隔离与恢复、合环冲击电流在线评估与调控、风险评估与状态检修等,同时是为能源全寿命周期提供优化控制决策和服务的集成调控—运检—营销于一体的智能决策支持系统。 1.2 控制方式选择系统控制方式对系统控制资源有着重要的影响,对系统运行的水平和可靠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主动配电网目前的主要控制方式包括集中式、分散式、分层式等类型。其中,集中式控制利用传感器将网络潮流信息或设备状态数据上传至能源管理系统,能源管理系统利用分层分布协调控单元对分布式电源、开关等设备发布控制指令、管理电网运行。分散式控制通过分层分布式控制单元和本地协调控制器进行协调控制,其中分层分布式控制单元负责区域协调控制,本地协调控制器对本地设备状态信息进行采集,并及时给出控制命令。分层式控制融合了前述两种控制思想,通过部署顶层能源管理系统、中间层分层分布式控制单元和底层本地协调控制器等多层次控制器,进行协同工作,提高配电网管控效率。 1.3 运行控制架构 1.3.1 传统配电网运行控制架构传统配电网是电力系统向用户供电的最后一个环节,一般指从输电网接受电能,再分配给终端用户的电网。配电网一般由配电线路、配电变压器、断路器、负荷开关等配电设备,以及相关辅助设备组成。传统配电网供能模式简单,直接从高压输电网或降压后将电能送到用户。传统配电网中能源生产环节为集中式发电模式,能源传输环节为发输配的能量单向流动,能源消费环节为电网至用户的单向供需关系。 传统配电网运行控制完成变电、配电到用电过程的监视、控制和管理,一般包括应用功能、支撑平台、终端设备三个部分。应用功能一般包含运行控制自动化和用电管理自动化两块内容,实现对配电网的实时和准实时的运行监视与控制。支撑平台为各种配电网自动化及保护控制应用提供统一的支撑。终端设备采集、监测配电网各种实时、准实时信息,对配电一次设备进行调节控制,是配电网运行控制的基本执行单元。应用功能通过运行控制自动化和用电管理自动化完成配电网的运营管理。运行控制自动化主要包括配电SCADA、设备保护、停电管理、电网分析计算、负荷预测、电网控制、电能质量管理、网络重构、生产管理等功能。用电管理自动化监视用户电力负荷情况,涉及用电分析、用电监测、用电管理等环节。支持平台完成包括配电量测、用电量测、图形管理等功能数据的采集、分析、存储等,为系统运行提供数据支撑。终端应用包括电网侧和用户侧两个方面。在电网侧,通过包括RTU、传感测量设备、故障检测装置、馈线控制器等在内的二次设备对并联电抗器、开关/断路器等一次设备进行监察、测量、控制、保护和调节。在用户侧,通过电表等传感测量设备对用户的进行用电计量。 1.3.2 主动配电网运行控制架构与传统配电网运行控制相比,主动配电网运行控制形态考虑全局的优化控制目标,预先分析目标偏离的可能性,并拟定和采取预防性措施实现目标,同时通过互动服务满足用户用能的多样化需求。应用功能方面,通过互动控制模式实现配网系统的统筹优化控制,同时通过互动服务满足用户的多样化用能需求。数据平台方面,构建全网统一模型对所采集全网的各类数据进行数据整合、存储、计算、分析,服务,满足按需调用服务、公共计算服务要求。终端设备方面,充分利用就地控制响应速度快的优势,对配电节点的分布式能源和可控负载协调控制。结束语:

配电网自动化技术课程设计

《配电网自动化技术》 课程设计任务书 题目站控通信规约和通信管理机通信程序设计 学号专业班级 设计内容与要求1.背景 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普遍采用分布式的监视和控制系统。各类IED装置和通信管理机进行通信。通信管理机实现IED信息集结和控制命令的下达。 环冗余校验CRC(Cyclic Redundancy Check)是一种重要的校验方式。编码简单且误判概率很低,在电力自动化通信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设计内容和要求 设计用于实现IED和通信管理机的通信规约,规约采用召唤式应答规约,实现YC、YX、YK及SOE和越限信息的传送。用循环冗余校验码进行校验。每个IED YC量≤12个,YX量≤20。设计IED的通信程序 具体内容如下: 1)根据功能要求,确定传输的内容(命令)编码,在此基础上设计出 帧结构。 2)设计出每一类信息的传送帧格式。 3)根据信息的传送重要性确定信息的传送原则。, 4)校验方式选用CRC-16校验方式。生成多项式g(x)=x16+x15+x5+1 5)用查表法实现CRC-16校验码生成和校验。 6)设计主机规约传输和接收的程序流程,并画出流程图。 7)设计CRC校验子程序流程。 8)撰写设计报告。 起止时间2011 年12 月20 至2011 年12 月26日 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 系(教研室)主任签 名 年月日学生签名年月日

目录 一、意义及设计背景 (3) 二、设计目的 (3) 三、设计内容和要求 (3) 四、设计内容分析 (4) 五、设计原理 (4) 1、召唤式应答规约 (4) 2、越限 (4) 3、遥测 (5) 4、遥信 (5) 5、遥控 (5) 6、SOE (5) 7、通信帧的格式 (5) 8、循环码校验 (6) 六、详细设计 (7) 1、功能码 (7) 2、下行报文帧结构设计,即主站对子站的命令。 (8) 3、上行报文帧结构设计,即子站对主站的响应。 (9) 4、全报文数据结构的设计 (12) 5、信息的传送原则 (12) 6、查表法 (13) 7、CRC表的产生 (15) 8、IED通信传输和接受的流程图 (16) 七、设计总结 (17) 参考文献: (18)

2020专技公需课人工智能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人工智能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一、单选题 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是()。(3.0分) A.步态识别 B.声纹识别 C.文本识别 D.虹膜识别 我的答案:C √答对 2.(),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人工智能发展现状和趋势举行第九次集体学习。( 3.0分) A.2018年3月15日 B.2018年10月31日 C.2018年12月31日 D.2019年1月31日 我的答案:B √答对 3.()是自然语言处理的重要应用,也可以说是最基础的应用。(3.0分) A.文本识别 B.机器翻译 C.文本分类 D.问答系统 我的答案:C √答对 4.关于专用人工智能与通用人工智能,下列表述不当的是()。(3.0分)

A.人工智能的近期进展主要集中在专用智能领域 B.专用人工智能形成了人工智能领域的单点突破,在局部智能水平的单项测试中可以超越人类智能 C.通用人工智能可处理视觉、听觉、判断、推理、学习、思考、规划、设计等各类问题 D.真正意义上完备的人工智能系统应该是一个专用的智能系统 我的答案:D √答对 5.下列对人工智能芯片的表述,不正确的是()。(3.0分) A.一种专门用于处理人工智能应用中大量计算任务的芯片 B.能够更好地适应人工智能中大量矩阵运算 C.目前处于成熟高速发展阶段 D.相对于传统的CPU处理器,智能芯片具有很好的并行计算性能 我的答案:C √答对 6.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不包括()。(3.0分) A.体感交互 B.指纹识别 C.人脸识别 D.虹膜识别 我的答案:A √答对 7.立体视觉是()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它的目的在于重构场景的三维几何信息。(3.0分) A.人机交互

浅谈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趋势及热点业务 王涛

浅谈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趋势及热点业务王涛 发表时间:2017-11-28T09:40:19.157Z 来源:《基层建设》2017年第24期作者:王涛 [导读] 摘要:在当前的信息化时代中,移动互联网技术作为热点媒介,能够让用户随时随地接入互联网,因此得到迅猛的发展。在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移动互联网技术已经渗透到人们的生产生活中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518057 摘要:在当前的信息化时代中,移动互联网技术作为热点媒介,能够让用户随时随地接入互联网,因此得到迅猛的发展。在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移动互联网技术已经渗透到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对于工作方式、娱乐方式等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研究和发展移动互联网技术,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通过阐述移动互联网相关技术的相关概念等基本内容,对于我国当前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展的现状以及未来趋势做了简要的分析,以供相关人员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技术;趋势;热点业务;智能终端 前言: 互联网技术自上世纪中叶出现以后,逐步实现了不同地区不同时区用户的互联互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以及文化等。不过,传统的互联网技术在满足用户的实时接入网络需求方面,却难以发挥有效的作用。近几年,移动互联网以其全面、便捷的特点,实现了人们随时随地连接互联网的梦想,已经逐渐发展为现代通信领域里的热点领域。据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2016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7.31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6.95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比由前一年的90.1%上升到95.1%。另据《2016年中国移动互联网行业发展报告》,截止2016年12月我国移动智能终端设备规模已达13.7亿台,接近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同期大陆地区总人口数13.83亿人。从报告数据中可以看出,移动互联网的已深入人们工作、生活的每个角落,几乎人均一台移动智能终端设备。自2016年1月20日起《中国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指标规范》作为我国移动互联网数据服务领域中第一份成文的行业标准,在全球大数据峰会(GBDC)上正式发布,这是我国移动互联网行业标准化建设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深入了解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趋势,可以探索今后业务发展的热点研究方向,对研究我国信息经济发展也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移动互联网技术 从广义上讲,移动互联网是通过无线通信技术实现网络接入、提供移动网络访问服务的各种网络的总称。作为移动通信和互联网两大领域深度融合的产物,移动互联网不仅继承了互联网的网络体系架构,在改进网络技术、能耗技术后能够适应复杂多变的网络环境,并且可以实现互联网的实时接入,从而使移动终端用户及时获取所需的信息。与传统互联网相比,其优劣势和特点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移动互联网技术是网络资源、信息与无线通信之间的紧密融合;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实现了移动终端与互联网的有效结合,使得用户能够随时随地连接互联网,不受时间、地点等客观环境因素的约束,可以更加方便、快捷地获取需要的信息;不过移动互联网的数据传输与传统的互联网相比具有一定的不连续性。 自上世纪90年代,GSM作为第二代移动通信网络技术在全球得到广泛应用,其传输速度仅为9.6Kbps。为了提升传输速率,全球开展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研究,欧洲日本主导基于宽带码分多址的WCDMA网络,北美韩国主导码分多址的CDMA2000网络(基于二代通信技术CDMA升级),我国则主导时分同步码分多址的TD-SCDMA网络,2008年起我国开展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商用建设,三大基础运营商分别建设不同制式的通信网络,其传输速度已提升至100-1024Kbps。网络传输速度的提升使用户信息交互更加便捷化,也推动了移动智能终端设备和数字内容产业的爆炸式发展。自2014年起我国进入4G时代,第四代移动通信LTE网络开始商用建设。LTE是基于OFDMA的通信技术,包括FDD和TDD两种模式用于成对频谱和非成对频谱,中国移动建设时分双工的TD-LTE网络,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建设频分双工的FDD-LTE网络,LTE网络传输速度可达10Mbps,而LTE-Advanced技术可达100Mbps。自2016年起,我国已开展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的研究,5G将具有更高的速率和安全性,不仅将进一步提升用户的网络体验,还将满足未来万物互联的应用需求。此外,常用的移动通信网络还有WIFI、蓝牙、NFC、UWB、宽带卫星通信等,基于无线通信技术的移动互联网已深入到人们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 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 2.1我国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现状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移动互联网业务的市场份额也不断扩大,作为第三产业中信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推动互联网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据《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2017年)》,2016年我国信息经济总量达22.6万亿,占当年GDP的比重超过30.3%,对GDP的贡献率达到69.9%。移动互联网以其智能、连接、普及的优势,带动信息经济成为我国经济转型的新引擎,移动互联网技术在未来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目前我国移动互联网业务的发展现状具有以下特点: 2.1.1相关业务逐渐丰富,呈多元化发展趋势 现阶段我国移动互联网产业正走向多元化的道路,即时通信、搜索引擎、网络新闻、网络视频、网络音乐、移动支付、网络购物、网络游戏、手机银行、网络医疗等众多移动互联网业务的推出,极大方便了用户生活,取得了迅速发展。与此同时,随着商业模式逐步成熟,移动互联网业务也逐步获得巨大收益,其中阿里巴巴集团、腾讯控股有限公司两大中国互联网企业携手成为2017年世界500强企业。 2.1.2热点业务迅速发展,精品业务独具优势 随着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的扩大,移动互联网的业务种类增长的非常迅速。空前的市场机遇,使得移动互联网相关的热点业务得到蓬勃的发展,并且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格局。据《2016年中国移动应用商店行业发展现状》,45.3%的移动互联网用户在单一移动终端上安装的软件数量在20-49个之间,这也反映了当前移动软件应用数量众多,功能各异,满足用户的多元化需求。但是,由于移动互联网用户的应用使用习惯趋向于“少而精”,因此只有少数业务独具优势,能够实现快速增长。如移动订餐、网络约车、掌上理财等服务于日常生活场景的典型应用为手机用户提供了线下的便利服务,不仅提升了交互模式、丰富了商业形态,而且健全了移动互联网生态体系,因此在市场中实现了快速发展。 同时,移动互联网的崛起业务也推动了通信行业发展的发展和完善,自2016年起中国联通与互联网企业合作先后推出腾讯大小王卡、百度大小神卡、阿里大小宝卡、新浪V卡、优酷小酷卡、京东小强卡、招行大小招卡等近20种联名流量卡,在提升网络服务的同时也通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