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模拟题

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模拟题

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模拟题
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模拟题

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

(总分:70.5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A型题(总题数:34,分数:34.00)

1.下列符合阴阳对立制约关系的是

A.寒极生热

B.寒者热之√

C.刚损及阳

D.重阳必阴

E.刚中求阳

2.“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说明的阴阳关系是

A.阴阳对立

B.阴阳互根√

C.阴阳平衡

D.阴阳制约

3.《素问·五运行大论》说:“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是指

A.相生

B.相克

C.相侮

D.相乘√

4.“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是指

A.阳病治阴√

B.阴中求阳

C.寒因寒用

D.热者寒之

E.用寒远寒

5.在五脏变动中,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肝之变动为握

B.心之变动为笑√

C.脾之变动为哕

D.肺之变动为咳

E.肾之变动为栗

6.“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主要说明阴阳之间存在着

A.对立制约

B.互根互用√

C.互为消长

D.平衡协调

E.互相转化

7.确立“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的理论依据是

A.阴阳对立制约

B.阴阳互根互用√

C.阴阳互为消长

D.阴阳相互转化

8.下列除哪项外,都体现了阴阳的互根关系

A.阴在内,阳之守也

B.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C.阳在外,阴之使也

E.阴损及阳,阳损及阴

9.临床常见的心火引动肝火之心肝火旺证,属于

A.相乘

B.母病及子

C.子病犯母√

D.相侮

E.反克

10.“培土生金”的理论基础是

A.五行相乘

B.五行相生√

C.五行相克

D.五行相侮

E.母病及子

11.五行相乘,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A.母气有余而乘其子

B.子气有余而乘其母

C.气有余则制己所胜√

D.气有余则乘己所不胜

E.气不及则己所胜侮而乘之

12.“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治法适用于

A.阴虚阳亢

B.阴阳两虚

C.阳盛伤阴

D.阴盛伤阳

E.阳虚阴盛√

13.下列不按五行相生顺序排列的是

A.呼、笑、歌、哭、呻

B.筋、脉、肉、皮毛、骨

C.青、赤、黄、白、黑

D.角、徵、商、宫、羽√

E.酸、苦、甘、辛、咸

14.下列选项中,按五行相生次序排列的是

A.角、徵、宫、商、羽√

B.呼、歌、笑、哭、呻

C.筋、肉、脉、骨、皮毛

D.青、黄、赤、白、黑

15.《景岳全书·新方八略》所说“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的治疗法则,是指

A.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B.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C.阳中求阴,阴气得复√

D.阴中求阳,阳气充盛

E.阳病治阴,阴阳平衡

16.“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主要是指

A.以阳中求阴而调整阴阳

B.以阴中求阳而调整阴阳

C.以泻阳扶阴而调整阴阳

D.以滋阴制阳而调整阴阳√

E.以补阳制阴而调整阴阳

17.肝火犯肺,属于

B.母病及子

C.相乘

D.相侮√

E.以上都不是

18.下列阴和阳的概念中,最确切的是

A.阴和阳是中国古代的两点论

B.阴和阳即是矛盾

C.阴和阳代表对立的事物

D.阴和阳代表对立又相互关联的事物属性√

E.阴和阳说明相互关联着的事件

19.关于五行相侮,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A.母气有余,传乘其子

B.子气有余,传乘其母

C.气有余则制己所胜

D.气有余则侮其所不胜√

E.气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

20.“诸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是指

A.阴病治阳√

B.阴中求阳

C.因寒用热

D.寒者热之

E.用热远热

21.按五行规律传变,“受我之气者,其力方旺,还而相克,来势必甚”,是指

A.母病及子

B.子病犯母√

C.相乘传变

D.相侮传变

E.表里相传

22.《难经经释》说:“邪扶生气而来,虽进而易退”,是指

A.母病及子√

B.子病犯母

C.相乘传变

D.相侮传变

E.表里传变

23.下列选项中,与相生规律无关的治法是

A.滋水涵木

B.益火补土

C.培土生金

D.金水相生

E.培土制水√

24.“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是指

A.阴阳对立制约

B.阴阳消长平衡

C.阴阳互根互用√

D.阴阳交感互藏

E.阴阳相互转化

25.《难经经释》所说“脏气受制于我,则邪气不能深入,故为微邪”是指哪种疾病传变形式

A.母病及子

C.相乘

D.相侮√

26.下列治法中,根据阴阳互根理论而制定的是

A.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B.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C.损其有余,补其不足

D.阳中求阴,阴中求阳√

27.下列治法中,与相克规律无关的是

A.抑木扶土

B.培土制水

C.滋水涵木√

D.佐金平木

28.根据五行规律,脾病及肝属于

A.相克

B.相侮√

C.母病及子

D.相乘

E.子病犯母

29.所谓“孤阴不生,独阳不长”是指阴阳何种关系失常

A.消长平衡

B.对立制约

C.交感互藏

D.互根互用√

30.下列情志相胜关系中,哪一项是错误的

A.惊胜怒√

B.恐胜喜

C.怒胜思

D.喜胜忧

E.思胜恐

31.根据阴阳学说,药用五味,下列属阳的是

A.辛、甘、酸

B.酸、苦、咸

C.辛、苦、甘

D.辛、甘、淡√

E.辛、淡、咸

32.确立“阴中求阳,阳中求阴”治法的理论依据是

A.阴阳对立制约

B.阴阳互根互用√

C.阴阳互为消长

D.阴阳相互转化

E.阴阳协调平衡

33.《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说明了

A.阴阳消长平衡

B.阴阳对立制约√

C.阴阳互根互用

D.阴阳相互转化

34.“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说明了阴阳之间的什么关系

A.阴阳对立

C.阴阳平衡

D.阴阳转化

E.阴阳制约√

二、B型题(总题数:9,分数:28.50)

?A.哕

?B.握

?C.忧

?D.咳

?E.栗

(1).肝之变动为(分数:1.50)

A.

B. √

C.

D.

E.

(2).肾之变动为(分数:1.50)

A.

B.

C.

D.

E. √

?A.哕

?B.握

?C.忧

?D.咳

?E.栗

(1).脾之变动为(分数:1.50)

A. √

B.

C.

D.

E.

(2).心之变动为(分数:1.50)

A.

B.

C. √

D.

E.

?A.益火补土法

?B.金水相生法

?C.抑木扶土法

?D.培土制水法

?E.泻南补北法

(1).肾阳虚不能温脾,以致脾阳不振,其治疗宜(分数:1.50)

A. √

B.

C.

D.

E.

(2).肾阴不足,心火偏亢,以致心肾不交,其治疗宜(分数:1.50)

A.

B.

C.

D.

E. √

?A.天地

?B.男女

?C.左右

?D.水火

?E.上下

(1).《内经》所谓“阴阳之征兆”,是指(分数:1.50)

A.

B.

C.

D. √

E.

(2).《内经》所谓“阴阳之道路”,是指(分数:1.50)

A.

B.

C. √

D.

E.

?A.相乘

?B.相克

?C.子病犯母

?D.相侮

?E.母病及子

(1).肝气犯脾,属于(分数:1.50)

A. √

B.

C.

D.

E.

(2).肺病及脾,属于(分数:1.50)

A.

B.

C. √

D.

E.

?A.阳中之阳

?B.阴中之阳

?C.阳中之阴

?D.阴中之阴

?E.阴中之至阴

(1).以时间划分阴阳,则子时至卯时属(分数:1.50)

A.

B. √

C.

D.

E.

(2).以脏腑部位划分阴阳,则肾属(分数:1.50)

A.

B.

C.

D. √

E.

?A.阴阳的相互制约关系

?B.阴阳的互根互用关系

?C.阴阳的消长平衡关系

?D.阴阳的相互转化关系

?E.阴阳的相互对立关系

(分数:4.50)

(1).“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体现了(分数:1.50)

A.

B. √

C.

D.

E.

(2).“阴损及阳,阳损及阴”的理论依据是(分数:1.50)

A.

B. √

C.

D.

E.

(3).“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的理论依据是(分数:1.50)

A.

B. √

C.

D.

?A.阴阳的互根关系

?B.阴阳的互用关系

?C.两者均可

?D.两者均非

(1).气和血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分数:1.50)

A.

B.

C. √

D.

(2).寒和热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分数:1.50)

A. √

B.

C.

D.

?A.气与血

?B.寒与热

?C.两者均是

?D.两者均非

(1).以阴阳互根互用关系为主的是(分数:1.50)

A. √

B.

C.

D.

(2).以阴阳对立制约关系为主的是(分数:1.50)

A.

B. √

C.

D.

三、X型题(总题数:4,分数:8.00)

35.“土爰稼穑”所比喻的脾的生理功能有

A.运化水谷√

B.统血

C.运化水液√

D.为气血生化之源√

36.下列符合“木曰曲直”生理特点的是

A.肝主疏泄√

B.肝体阴而用阳√

C.肝喜条达√

D.肝为刚脏主升主动√

37.下列各项哪些符合“木曰曲直”的生理特点

A.肝主升发√

B.肝体阴而用阳√

C.肝喜条达√

D.肝为刚脏√

38.五行“相乘”,主要是指

A.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

B.气有余则侮所不胜

C.气有余则制己所胜√

D.其不及则己所胜轻而侮之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一、A型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下列哪一脏与血液生成关系最密切: A.心 B.肺 C.脾 D.肝 E.肾 2.气机的含义为: A.气的运动 B.气的运动形式 C.气的运动变化 D.气的升降运动 E.气的出入运动 3.主腐熟水谷的脏腑是: A.小肠 B.胃 C.大肠 D.脾 E.胆 4.月经的来潮与以下哪一组脏腑、经脉关系密切: A.心、肝、脾、冲脉、督脉 B.心、肺、肾、阳明脉、带脉 C.心、肾、冲脉、任脉、督脉 D.冲脉、任脉、带脉、心、脾 E.心、肝、脾、肾、冲脉、任脉 5.下列不属于奇恒之腑的是: A.脑 B.髓 C.脉 D.胆 E.命门 6.误治是指下列中哪一项: A.体实者用攻法 B.实证用攻 C.虚证用补 D.虚证用攻 E:体弱者用补法 7.下列中哪一项不属于饮食不洁: A.不清洁食物 B.不卫生食物 C.陈腐变质食物 D.有毒食物E.偏嗜某种食物 8.气在中医学中的基本概念是:

A.泛指机体的生理功能 B.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 C.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 D.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E.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9.“为胃行其津液”的脏是: A.肺 B.脾 C.肾 O.三焦 E.肝 10.《内经》所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的病机,是指: A.气不摄血 B.气机逆乱 C.血随气脱 D.血随气逆 E.血随气结 二、D型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五脏发生病变时,按相生关系传变可出现哪两种传变: A.母病及子 B.侮其所不胜 C.克其所胜 D.子病及母 E.乘其所胜 2.以下哪两个脏腑有表里关系: A.脾 B.大肠 C.小肠 D.胃 E.肝 3.下列哪两项既属“五体”,又属奇恒之腑: A.脉 B.胆 C.脑 D.骨 E.髓 4.分别循行于躯干前后正中线的是下列中哪两项: A.冲脉 B.任脉 C.带脉 D.督脉 E.肾经 5.十二经脉分布于上肢内、外侧中线的两条经脉是下列中哪两项:A.手太阳 B.手少阴 C.手少阳 D.手太阴 E.手厥阴 6.下列病因和病邪性质、致病特点中,哪两项是相对应的:

【免费下载】中医基础理论模拟试题

一、中医基础理论选择题 (一)中医基础理论A1型题 中医基础理论题1.与痰饮形成关系较小的内脏是( ) A.脾 B.心 C.肺 D.肾 E.膀胱 中医基础理论题2.痰与饮的主要区别是( ) A.热者为痰,寒者为饮 B.得阳气煎熬而成者为痰,受阴气凝聚而成者为饮 C.粘稠者为痰,清稀者为饮 D.色黄者为痰,色白者为饮 E.痰量多者为痰,少者为饮 中医基础理论题3.神昏、痴呆、癫证是由于( ) A.痰浊上蒙清窍 B.痰迷心窍 C.痰火扰心 D.饮逆于上 E.痰浊内动 中医基础理论题4.下列哪一项属于痰饮的致病特点( ) A.症状复杂,变幻多端 B.生风动血,易致疮痈 C.善动数变,百病之长 D.耗气伤津,易扰心神 E.气血凝滞,筋脉挛急 中医基础理论题5.具有随气流行,机体内外无处不至特征的致病因素为( ) A.痰饮 B.瘀血 C.结石D.疠气E.风邪 中医基础理论题6.下列哪项是饮邪为害( ) A.癫狂 B.眩晕 C.流注 D.水肿 E.瘰疬

中医基础理论题7.梅核气为痰气结于( ) A.心 B.咽喉 C.肠胃 D.肺 E.皮肤 中医基础理论题8.瘀血引起的出血特点是( ) A.血色鲜红 B.伴有血块 C.色淡质清稀 D.出血量多 E.出血量少 中医基础理论题9.下列哪项是瘀血致病的特征( ) A.腹痛,痛随利减 B.形成肿胀,时聚时减 C.胁痛且胀,随情绪波动而增减 D.胸闷咳嗽,不能平卧 E.疼痛如针刺,位置不移。 中医基础理论题10.下列哪项不是瘀血的别名( ) A.恶血 B.败血 C.蓄血 D.衃血 E.离经之血 中医基础理论题11.下列哪一项不是瘀血的病因( ) A.气虚 B.气滞 C.血寒 D.外伤 E.过劳 中医基础理论题12.下列哪项不是结石的多发部位( ) A.大肠 B.胃 C.胆 D.膀胱 E.肾 中医基础理论题13.下列哪项不属于结石的致病特点( ) A.多发于六腑 B.阻滞气机,损伤脉络 C.在体内形成癥块 D.病程较长,症状不固定 E.可发生绞痛 中医基础理论题14.下列那项不是瘀血致病的症状特征( ) A.刺痛 B.胀痛 C.痛处不移 D.压痛 E.疼痛夜间加重 中医基础理论题15.下列哪项不属于水湿痰饮、瘀血、结石的共同致病特点( ) A.与气滞有关 B.致病广泛 C.病程较长 D.导致疼痛 E.为有形之病理产物 中医基础理论题16.少腹疼痛,痛经闭经,经血紫色成块,或见崩漏,为瘀血阻于( )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和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20题,每题1分,计20分)(答题说明:请从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最佳答案,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 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 A.隋唐时期 B.金元时期 C.明清时期 D.战国至秦汉时期 E.春秋战国时期 2.金元四大家中,“养阴派”的代表人物是() A.刘完素 B.李杲 C.张从正 D.朱震亨 E.张元素 3.以下属于阴中之阳的是() A.心 B.脾 C.肝 D.肾 E.肺 4.“佐金平木”法确立的理论依据是() A.五行相生 B.五行相克 C.五行相乘 D.五行相侮 E.五行制化 5.脏腑之中,被称为“孤府”的是() A.胆 B.胃 C.三焦 D.脾 E.脑 6.五脏与五窍的关系密切,其中肾开窍于()A.鼻B.耳C.口D.舌E.目 7.“罢极之本”是指() A.肝 B.肾 C.脾 D.胆 E.心 8.五脏中,与全身气机调节关系密切的是() A.肝与肺 B.心与肺 C.脾与肺 D.肾与肺 E.心与肾 9.具有“贯心脉行血气”功能的是() A.元气 B.心气 C.宗气 D.营气 E.卫气 10.“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的理论基础是() A.气能生津 B.气能行津 C.气能摄津 D.津能载气 E.津能化气 11.内脏下垂的主要病机是() A.宗气虚 B.胃气虚 C.脾气虚 D.肾气虚 E.肺气虚 12.经络系统中,具有加强十二经脉在体表联系的是() A.正经 B.经别 C.经筋 D.别络 E.奇经

13.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的交接部位是() A.拇指端 B.食指端 C.中指端 D.小指端 E.无名指端 14.平素畏热喜凉、好动易躁,易感暑热邪气的体质类型属于() A.偏阴质 B.偏阳质 C.痰湿质 D.阴阳平和质 E.气虚质 15.六淫邪气中,具有伤津而不耗气致病特征的是() A.风邪 B.火邪 C.暑邪 D.燥邪 E.以上都不是 16.以下哪一项是错误的() A.怒则气上 B.思则气缓 C.悲则气消 D.惊则气乱 E.劳则气耗 17.疾病发生的内在依据是() A.正气不足 B.邪气侵袭 C.正邪相争 D.体质虚弱 E.气候异常 18.真寒假热证的病机是()A.阴损及阳B.阳损及阴C.阴盛格阳D.阳盛格阴E.阴盛转阳 19.临床上气虚病变以下列哪项为多见() A.脾肾 B.肺肾 C.心肺 D.脾肺 E.心肾 20.阳病治阴的方法,适用于下列哪种病证() A.阴偏盛 B.阳偏盛 C.阴偏衰 D.阳偏衰 E.阳胜则阴病 二、多项选择题(21~40题,每题1分,共20分)(答题说明:下列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至少有2 个是正确的。请为每题选择2个及2个以上的正确答案,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多选、漏选、错选均不得分) 21. 在药食五味中,属于阴的味是() A.辛 B.甘 C.酸 D.苦 E.咸 22. 五脏分阴阳,以其功能特点而言,属阳的有() A.心 B.肝 C.脾 D.肺 E.肾 23. 以下在五行中属木的是()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试题库完整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题库- 1.最早提出“六气病源说”的是 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神农本草经》 D.《难经》 E.《左传》 答案:1.E 2.《素问?脉要精微论》所说“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主要反映了 A.人体自身的完整性 B.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C.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D .辨证论治 E. 以上都不是 答案:2.B 3.《灵枢?五癃津液别》所说“天寒衣薄则为溺与气,天暑衣厚则为汗”,说明了 A.人体自身的完整性 B.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C.社会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D.自然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E.社会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答案:3.B 4.《素问?疏五过论》所说“尝贵后贱”可致“脱营”,体现了

A.人体自身的完整性 B.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C.社会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D.自然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E.社会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答案:4.E 5.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 A.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B.阴阳五行和脏腑经络 C.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D .望闻问切和辨证论治 E. 辨证求因和审因论治 答案:5.C 6.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心是 A.五脏 B.六腑 C.经络 D.命门 E.脑 答案:6.A 7.中医学关于“证”的概念是

A.对阴阳气血失调临床表现的概括 B.对疾病症状与体征的鉴别概括 C.对疾病表现症状的综合概括 D.对疾病症状与体征的分析概括 E.对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答案:7.E 8.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主要依据是 A.病种 B.病名 C.症状 D.体征 E.证候 答案:8.E 9.属于中医学防治特点的确切表述是 A.同病异治 B.异病同治 C .审因论治 D .辨证论治 E. 防重于治 答案:9.E 10.中医理论中阴阳的概念是 A.代表相互对立的两种事物 B.代表相互关联的两种事物

中医基础理论考博真题

2017年3月11号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真题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乙癸同源、水火既济 2.仓廪之官、决渎之官 3.用热远热、热因热用 4.忘了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 1.气脱与亡阳的定义与联系 2.热、火、暑的异同点 3.忘了 4.忘了 四:论述题(每题10分,共40分) 1.何谓肾精、肾气、肾阳、肾阴试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2.阴阳偏衰既可导致相对一方亢盛,又可导致相对一方虚损不足,对此应如何正确理解和分析 3.风气内动的概念、成因和病机。 4.“治病求本”与“标本缓急”中的“本”的区别与联系。 2017年山东中医药大学考博,中医基础理论考题记忆版 1.为什么说“亡血家不可发汗” 2.何谓体质何谓征候二者有何联系 3.何谓七情为什么说情志病皆从心生 4.何谓脱气与亡阳有何区别 5.女子胞的生理功能与脏腑经络之间的联系 6.何谓循经论治何谓分经论治试论头痛与牙痛的分经论治 7.对脾喜燥恶湿,胃喜润勿燥的理解 8.金元四大家。 9.对“金曰从革”的理解及临床指导意义 2016年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考博真题回忆 一、名词解释(20分,5个每题4分)

1.水火既济? 2.经脉? 3.寒性凝滞? 4.阴阳格拒? 5.七情内伤 二、简答题(共40分,每题8分,5个) 1.简述中医发病的基本原理 2.何为正治包括哪些治法 3.何为痰饮痰饮的分类 4.简述宗气学说的原理 5.心的生理功能、生理特性及其与形、体、窍、华、志、液之间的关系 三、论述题(共40分) 1.中医藏象学说的理解(15分) 2.中医“体病相关”理论与临床意义(25分) 2017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 一,名词解释(2*5) 1.疬气 2.五脏化液 3.百病皆由气 4.从化 5.皮部 二,简答(10*5) 1.试论述“肝生于左,肺藏于右”。 2.阴维脉、阳维脉经脉循行及其功能。 3.试述“肾为胃之关”。 4.试述何谓反治简述其应用。 5.试述五运推演步骤,举例说明。

-中医基础理论试卷及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模拟试题(二) 一、A型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下列哪一脏与血液生成关系最密切:C A.心 B.肺 C.脾 D.肝 E.肾 2.气机的含义为:A A.气的运动 B.气的运动形式 C.气的运动变化 D.气的升降运动 E.气的出入运动 3.主腐熟水谷的脏腑是:B A.小肠 B.胃 C.大肠 D.脾 E.胆 4.月经的来潮与以下哪一组脏腑、经脉关系密切:E A.心、肝、脾、冲脉、督脉 B.心、肺、肾、阳明脉、带脉 C.心、肾、冲脉、任脉、督脉 D.冲脉、任脉、带脉、心、脾 E.心、肝、脾、肾、冲脉、任脉 5.下列不属于奇恒之腑的是:D A.脑 B.髓 C.脉 D.胆 E.命门 6.误治是指下列中哪一项:D A.体实者用攻法 B.实证用攻 C.虚证用补 D.虚证用攻 E:体弱者用补法

7.下列中哪一项不属于饮食不洁:E A.不清洁食物 B.不卫生食物 C.陈腐变质食物 D.有毒食物E.偏嗜某种食物 8.气在中医学中的基本概念是:E A.泛指机体的生理功能 B.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 C.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 D.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E.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9.“为胃行其津液”的脏是:B A.肺 B.脾 C.肾 O.三焦 E.肝 10.《内经》所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的病机,是指:D A.气不摄血 B.气机逆乱 C.血随气脱 D.血随气逆 E.血随气结 二、D型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五脏发生病变时,按相生关系传变可出现哪两种传变:AD A.母病及子 B.侮其所不胜 C.克其所胜 D.子病及母 E.乘其所胜

中医基础理论五行学说习题及答案

第三节五行学说 名词解释 五行学说五行五行相生五行相克五行制化五行胜复五行相乘五行相侮母病及子子病及母补母泻子滋水涵木法益火补土法培土生金法金水相生法抑木扶土法培土制水法佐金平木法 泻南补北法 单选 1. 五行学说中”木”的特性: A.炎上 B.稼穑 C.润下 D.从革 E.曲直 2.何曰润下 A木 B火 C土 D金 E水 3.五行中具有“稼穑”特性的是 A木 B火 C土 D金 E水 4.五行中具有“从革”特性的是 A木 B火 C土 D金 E水 5. 下述说法,哪一项不是”土”的特性 A.生长 B.生化 C.承载 D.受纳 E.稼穑 6. 下述说法,哪一项不属于”金”的特性 A.从革 B.寒凉 C.沉降 D.隶杀 E.收敛 7四时季节中属于五行之“金”的是 A春 B夏 C长夏 D秋 E冬 8.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五行之”金”: A.六腑之大肠 B.五体之皮毛 C.五志之恐 D.五化之绞 E.五色之白 9. 下列除哪项外,均属五行之”土”: A.五脏之脾 B.六腑之胃 C.五志之喜 D.五官之口 E.五气之湿 10. 五脏中的”脾”属土,主要采用的是下列何种方法归类: A.取象比类法 B.推演络绎法 C.以表知里法 D.试探法 E.反证法 11. 五官中的”舌”属火,主要采用的是下列何种方法归类: A.比较 B.演绎 C.模拟 D.试探 E.反证法 12. 下述说法中不符合五行相生规律是: A.ホ为水之于 B.水为木之母 C.火为土之母 D.土为金之子 E.火为木之孑 13. 下述说法中不符合五行相克规律是: A.金为木之所不胜 B.水为土之所不胜 C.木为水之所不胜 D.火为水之所胜 E.木为金之所胜 14. 肝虚影响脾健运,称为: A.木旺乘土 B.土壅木郁 C.木不疏土 D.木能克土 E.抑木扶土 15.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从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看,其所指内容是: A.木疏土 B.木克土 C.木乘土 D.土侮木 E.木胜土 16. 以五行生克关系推测,出现下列何种情况,其病为逆: A.”客色”胜”主色” B.色脉相符 C.”主色”胜”客色” D.生色之脉 E.以上都不是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精选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结业考试试卷一(A1) 一、单项选择题(1~20题,每题1分,计20分)(答题说明:请从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最佳答案,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 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 D ) A.隋唐时期 B.金元时期 C.明清时期 D.战国至秦汉时期 E.春秋战国时期 2.金元四大家中,“养阴派”的代表人物是(D) A.刘完素 B.李杲 C.张从正 D.朱震亨 E.张元素 3.以下属于阴中之阳的是(C ) A.心 B.脾 C.肝 D.肾 E.肺 4.“佐金平木”法确立的理论依据是(B ) A.五行相生 B.五行相克 C.五行相乘 D.五行相侮 E.五行制化 5.脏腑之中,被称为“孤府”的是(C) A.胆 B.胃 C.三焦 D.脾 E.脑 6.五脏与五窍的关系密切,其中肾开窍于(B ) A.鼻 B.耳 C.口 D.舌 E.目 7.“罢极之本”是指(A) A.肝 B.肾 C.脾 D.胆 E.心 8.五脏中,与全身气机调节关系密切的是(A) A.肝与肺 B.心与肺 C.脾与肺 D.肾与肺 E.心与肾 9.具有“贯心脉行血气”功能的是(C) A.元气 B.心气 C.宗气 D.营气 E.卫气 10.“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的理论基础是(D ) A.气能生津 B.气能行津 C.气能摄津 D.津能载气 E.津能化气 11.内脏下垂的主要病机是( C )

A.宗气虚 B.胃气虚 C.脾气虚 D.肾气虚 E.肺气虚 12.经络系统中,具有加强十二经脉在体表联系的是(D ) A.正经 B.经别 C.经筋 D.别络 E.奇经 13.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的交接部位是(D ) A.拇指端 B.食指端 C.中指端 D.小指端 E.无名指端 14.平素畏热喜凉、好动易躁,易感暑热邪气的体质类型属于(B) A.偏阴质 B.偏阳质 C.痰湿质 D.阴阳平和质 E.气虚质 15.六淫邪气中,具有伤津而不耗气致病特征的是(D ) A.风邪 B.火邪 C.暑邪 D.燥邪 E.以上都不是 16.以下哪一项是错误的(B ) A.怒则气上 B.思则气缓 C.悲则气消 D.惊则气乱 E.劳则气耗 17.疾病发生的内在依据是(A) A.正气不足 B.邪气侵袭 C.正邪相争 D.体质虚弱 E.气候异常 18.真寒假热证的病机是(C) A.阴损及阳 B.阳损及阴 C.阴盛格阳 D.阳盛格阴 E.阴盛转阳 19.临床上气虚病变以下列哪项为多见(D ) A.脾肾 B.肺肾 C.心肺 D.脾肺 E.心肾 20.阳病治阴的方法,适用于下列哪种病证(C ) A.阴偏盛 B.阳偏盛 C.阴偏衰 D.阳偏衰 E.阳胜则阴病 二、多项选择题(21~40题,每题1分,共20分)(答题说明:下列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至少有2 个是正确的。请为每题选择2个及2个以上的正确答案,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多选、漏选、错选均不得分) 21. 在药食五味中,属于阴的味是(C.D.E ) A.辛 B.甘 C.酸 D.苦 E.咸 22. 五脏分阴阳,以其功能特点而言,属阳的有(A. B )

中医学基础期末考试试题

《中医学基础》期末考试试题 姓名: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__ 「、单项选择题(总分50分,每题1分),选择一个最佳选项。()1?《本草纲目》的作者是? A.李杲 B.孙思邈 C.李时珍 D.张仲景 E.刘完素 ()2.既是奇恒之腑又是六腑之一的是? A.胃 B.胆 C.脉 D.骨 E.髓 ()3.刺痛多因? A.气滞 B.血瘀 C.痰湿 D.血虚 E.气虚 ()4?“孤阴不生,独阳不长”是阴阳什么关系破坏的结果? A.对立制约 B.互根互用 C.消长平衡 D.阴阳转化 E.都不是 ()5.五行中哪项是“木”的“所不胜”? A.木 B.火 C. 土 D.金 E.水 ()6.气机基本形式是? A.升 B.降 C.出 D.入 E.以上均是 ()7.与气陷病变密切相关的脏是?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8.中医“五官”在“五行”中属“木”的是? A. 口 B.舌 C.目 D.鼻 E.耳 ()9.中医总结“五行”中“金”的特性为? A.稼穡 B.炎上 C.曲直 D.从革 E.润下 ()10.属于中焦的脏腑为 A.心肺 B.脾胃 C.肝胃 D.肝肾 E.肾与大肠 ()11.以下哪个描述属于阳的属性 A.下降的 B.寒冷的 C.内守的 D.抑制的 E.剧烈运动的 ()12.金元四大家不包括? A.李杲 B.张从正 C.刘完素 D.张仲景 E.朱震亨 ()13.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是? A.对立制约 B.互根互用 C.消长平衡 D.阴阳转化 E.以上均是 ()14.五脏中“君主之官”是?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15.五脏中哪个与六腑中的小肠相表里?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16.下列哪条经络为“阴脉之海”? A.任脉 B.督脉 C.冲脉 D.带脉 E.阳跷脉 ()17.以下哪本着作奠定了中医学理论的基础?

山东中医药大学博士历年真题整理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 2005年 1请结合阴阳学说的观点,谈一下你对唐王冰注解《素问.至真要大论》时所提出的“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认识。 2请简述气的主要来源。 3《素问逆调论》“肾者水脏,主津液”,请谈谈你的认识。 4请用简单的表格,说明十二经脉的名称、分类、简要循行部位。 5请简述疠气形成和疫病流行的原因。 6何谓五行的相生和相克?五行的生克制化对事物有何作用? 7试述肝脾在生理病理上的相互关系及其临床指导意义? 8何谓“辨证求因”?辨证求因在临床上有何重要指导意义? 9试述整体观念在医学模式转变中的作用? 10中医体质学说在临床辨证治疗方面有哪些应用? 2006年 1《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形成有何贡献? 2何谓七情?简述七情致病的特点是什么? 3试述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和在四肢的分布规律。 4试分析脑在中医脏腑学说中的地位及其意义。 5试述内生“五邪”学说的主要内容。 6《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指出:“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宜同法”。请据此简述你对三因制宜基本治则的认识。 7《素问生气通天论》:“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请阐释其含义,并说明其临床指导意义。 8《难经七十七难》曰“见肝之病,则知肝传脾,故先实其脾气。”请结合五行学说,谈谈你的认识。 9请简述气的生成与脏腑的关系。 10请谈谈你对肾藏精的认识。 2007年 1试述阴阳自和的含义及其意义。 2“肺与秋气相通应”有何临床意义。 3请阐述痰饮致病的特点。 4试从整体观念的角度论述中医学的形神统一观。

5如何应用中医体质学说指导临床辨证治疗。 6在中医脏腑学说中,“脑”的地位及其意义是什么? 7试述标本的内涵及治标和治本的缓急取舍?举例说明。 8张介宾说:“以精气分阴阳则阴阳不可离,以寒热分阴阳则阴阳不可混。”能用精气分阴阳来解释实寒、实热、虚寒、虚热等寒热性病证吗?解释这些寒热性病证的“阴阳”所指各是什么?简述之。 9试述肾精、肾气、肾阴、肾阳的概念及其之间的逻辑关系。 10阴虚与津液不足有何区别和联系?试述之。 2008年 1如何理解“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2试述“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的生理病理学意义。 3谈谈你对反治法的理解。 4卫生部长陈竺最近指出,中医的整体观。辨证论治、治未病等核心思想,有望对新实际的医学模式转变带来深远影响。试述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对新医学模式的形成有何重要意义。 5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6痰饮致病的特点是什么? 7火邪、热邪、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有何异同? 8瘀血的成因有哪些?试述之。 9试述金元四大家中滋阴派的代表人物、主要观点及其思想基础。 10试述肺与大肠的关系及其临床应用。 2009 1.病、证、症的概念及其关系 2.阴阳交感与互藏 3.五脏与脑的关系 4.奇经八脉的关系 5.七情与内脏精气的关系 6.何谓五行的生克乘侮关系?请联系五脏论述 7.临床上如何应用因时制宜指导临床?为什么要因时制宜 8.论述治未病在临床治疗上的应用 9.中医如何运用体质进行临床辩证论治 10.请论述中医内生五邪理论 2010年 1.蔵象学说 2.痰饮致病的特点 3.肾精、肾气、肾阴、肾阳的概念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4.肝阳上亢与肝火上炎的区别 5.阴虚与津液不足的区别 6.脑的功能作用

《中医基础理论》模拟试题三.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三) 一、A型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下列哪一脏与血液生成关系最密切: A.心B.肺C.脾D.肝E.肾 2.气机的含义为: A.气的运动B.气的运动形式C.气的运动变化D.气的升降运动E.气的出入运动 3.主腐熟水谷的脏腑是: A.小肠B.胃C.大肠D.脾E.胆 4.月经的来潮与以下哪一组脏腑、经脉关系密切: A.心、肝、脾、冲脉、督脉B.心、肺、肾、阳明脉、带脉C.心、肾、冲脉、任脉、督脉 D.冲脉、任脉、带脉、心、脾E.心、肝、脾、肾、冲脉、任脉5.下列不属于奇恒之腑的是: A.脑B.髓C.脉D.胆E.命门 6.误治是指下列中哪一项: A.体实者用攻法B.实证用攻C.虚证用补D.虚证用攻E:体弱者用补法 7.下列中哪一项不属于饮食不洁: A.不清洁食物B.不卫生食物C.陈腐变质食物D.有毒食物E.偏嗜某种食物8.气在中医学中的基本概念是: A.泛指机体的生理功能B.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C.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D.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E.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9.“为胃行其津液”的脏是: A.肺B.脾C.肾O.三焦E.肝 10.《内经》所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的病机,是指: A.气不摄血B.气机逆乱C.血随气脱D.血随气逆E.血随气结 二、D型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五脏发生病变时,按相生关系传变可出现哪两种传变: A.母病及子B.侮其所不胜C.克其所胜D.子病及母E.乘其所胜 2.以下哪两个脏腑有表里关系: A.脾B.大肠C.小肠D.胃E.肝 3.下列哪两项既属“五体”,又属奇恒之腑: A.脉B.胆C.脑D.骨E.髓 4.分别循行于躯干前后正中线的是下列中哪两项: A.冲脉B.任脉C.带脉D.督脉E.肾经 5.十二经脉分布于上肢内、外侧中线的两条经脉是下列中哪两项: A.手太阳B.手少阴C.手少阳D.手太阴E.手厥阴 6.下列病因和病邪性质、致病特点中,哪两项是相对应的: A.寒邪B.湿邪C.其性数变D.其性凝滞E.易致疮疡

中医基础理论模拟试题(一).doc

一、A型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 下列哪一项是五行相生的次序: A.木一土-*水一金-*火一木 B.水-*火-*金-*木-*±-*水 C. 金木-*水-* 土-*火i金 D. 土-*金-*水f木-*火-* 土 E.火-*金-*水-* 土-*木火 2. 下列哪一项对人体的滋润作用较为明显: A湘 B.津 C.液 D.阴液 E.血 3. 下列哪一项属于肾的生理功能: A.运化水液 B.通调水道 C.主宰全身水液代谢 D.为水液运行之道路 E.贮尿、排尿 4. 下列哪一项不能作为疡气形成的社会因素: A.战乱不停 B.气候反常 C.社会动荡不安 D.生活极度贫困 E.工作环境恶劣 5. 下列哪一项是中医探求病因的主要方法: A.整体观念 B.辨证论治 C.辨证求因 C.试探反问 E.详问发病经过 6. 下列哪一项血的病理变化与牌胃虚弱有关: A.血虚 B.血瘀 C.血寒 D.血热 E.血脱 7. 下列哪一项是气在血液生成中的作用: A.动力 B.原料 C.动力和原料 D.气能化津 E.气能生精 8. 寒痹又称痛痹,主要反映了哪一致病特点: A.寒为阴邪 B.寒邪易伤阳气 C.寒主收引 D.寒性凝滞 E.湿性重浊 9. 瘀血在舌质I:表现为: A.舌质紫暗 B.舌质淡红C。舌质淡白 D.舌质鲜红 E.舌质红绛 10. 疫疡之气流行,“无论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起看主导作用的是: A.正胜邪负 D.正气虚衰 C.正邪两盛 D.邪气致病 E.正气未虚 11. “至虚有盛候”,其疾病的本质属: A.实证 B.虚证 C.虚转为实 D.实转为虚 E.虚实错杂 12. 《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男子“五八”的生理表现是: A.面始焦,发始堕 B.面皆焦,发始白 C.筋骨劲强,真牙生而长极 D. 天癸至,精气溢泻 E.发堕齿槁 13. 某些疾病,常反复发作,而在未发作阶段全无症状或体征,几乎与常人无异。此属下列中何种类型: A.病己痊愈 B.原发与继发 C.卒发与徐发 D.急性发作与慢性缓解期反复交替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1)(3)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 1~20 题,每题 1 分,计 20 分)(答题说明:请从每题的 5 个备选答案中选出 1个最佳答案,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 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D) A.隋唐时期 B.金元时期 C.明清时期 D.战国至秦汉时期 E.春秋战国时期 2.金元四大家中,“养阴派”的代表人物是(D) A.刘完素 B.李杲 C.张从正 D.朱震亨 E.张元素 3.以下属于阴中之阳的是(C) A.心 B.脾 C.肝 D.肾 E.肺 4. “佐金平木”法确立的理论依据是(B) A.五行相生 B.五行相克 C.五行相乘 D.五行相侮 E.五行制化 5.脏腑之中,被称为“孤府”的是(C ) A.胆 B.胃 C.三焦 D.脾 E.脑 6.五脏与五窍的关系密切,其中肾开窍于(B) A.鼻 B.耳 C.口 D.舌 E.目 7. “罢极之本”是指(A) A.肝 B.肾 C.脾 D.胆 E.心 8.五脏中,与全身气机调节关系密切的是(A) A.肝与肺 B.心与肺 C.脾与肺 D.肾与肺 E.心与肾 9.具有“贯心脉行血气”功能的是(C)

A.元气 B.心气 C.宗气 D.营气 E.卫气 10. “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的理论基础是(D ) A.气能生津 B.气能行津 C.气能摄津 D.津能载气 E.津能化气 11.内脏下垂的主要病机是(C ) A.宗气虚 B.胃气虚 C.脾气虚 D.肾气虚 E.肺气虚 12.经络系统中,具有加强十二经脉在体表联系的是(D ) A. 正经 B.经别 C.经筋 D. 别络 E.奇经 13.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的交接部位是(D) A.拇指端 B.食指端 C.中指端 D.小指端 E.无名指端 14.平素畏热喜凉、好动易躁,易感暑热邪气的体质类型属于(B) A.偏阴质 B.偏阳质 C.痰湿质 D.阴阳平和质 E.气虚质 15.六淫邪气中,具有伤津而不耗气致病特征的是(D ) A. 风邪 B.火邪 C.暑邪 D. 燥邪 E.以上都不是 16.以下哪一项是错误的(B) A. 怒则气上 B.思则气缓 C.悲则气消 D.惊则气乱 E.劳则气耗 17.疾病发生的内在依据是(A) A. 正气不足 B.邪气侵袭 C.正邪相争 D.体质虚弱 E.气候异常 18.真寒假热证的病机是(C) A.阴损及阳 B.阳损及阴 C.阴盛格阳 D.阳盛格阴 E.阴盛转阳 19.临床上气虚病变以下列哪项为多见(D ) A.脾肾 B.肺肾 C.心肺 D.脾肺 E.心肾 20.阳病治阴的方法,适用于下列哪种病证(C)

中医基础理论模拟题

中医基础理论模拟题 第一题单选 1.提出三因学说的医家是 A张景岳B张仲景C李东垣D陈无择 2.肺的阴阳属性 A阳中之阳B阳中之阴C阴中之阴D阴中之阳 3.寒极生热所体现的阴阳失调关系是 A阴阳转化B阴阳互根c阴阳对立D阴阳消长 4.用五行学说解释五脏病变的相互规律,心病及肺属于 A相乘B相侮C相克D母病及子 5.以下哪个选项不是克的异常 A制化B相乘C相侮D反克 6.五脏的生理功能特点是 A 藏精气而不泻,故实而不能满B藏精气而不泻,故满而不能实 C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D传化物而不藏,故满而不能实 7.称将军之官的是 A肝B胆C肺D心 8.既属于五体,又属于奇恒之腑的是 A脉B脑C髓D女子胞 9.五脏包括 A肝心脾肺肾B心脾肺肾胆C胆心包脾肺肾D胆三焦心包脉骨髓 10.血府指的是 A心B肝C脾 D 脉 11.下列哪项不属于肺的肃降功能 A排除体内浊气B吸入自然界清气C水液向下输送D津液向下输送 12.皮肤感受邪气,常常内传于 A心B肺C脾D肝 13.中焦的功能是 A 脾主运化B胃主受纳C脾胃的整个功能D化生血液 14.成为罢极之本的是 A心B肺你C脾D肝 15.下列五脏化液中错误的是 A心在液为汗B肺在液为涕C肝在液为泪D肾在液为尿 16.狭义之精指的是 A肾精B先天之精C后天之精D脏腑之精 17.何种气可以再分阴阳 A元气B宗气C营气D卫气 18.由水谷精气中剽悍滑利之气所生的是 A营气B元气C宗气D卫气 19.化生血液最基本的物质是 A营气B肾精C水谷精微D卫气 20.血和津液共同的功能是 A排泄代谢产物B调节机体阴阳平衡C滋润和濡养作用D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21.宗气积于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库及答案【最新版】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库及答案 一、A型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下列哪一项不能作为疠气形成的社会因素: A.战乱不停 B.气候反常 C.社会动荡不安 D.生活极度贫困 E.工作环境恶劣 2.下列哪一项是中医探求病因的主要方法: A.整体观念 B.辨证论治 C.辨证求因C.试探反问 E.详问发病经过 3.下列哪一项血的病理变化与脾胃虚弱有关: A.血虚 B.血瘀 C.血寒 D.血热 E.血脱 4.下列哪一项是气在血液生成中的作用:

A.动力 B.原料 C.动力和原料 D.气能化津 E.气能生精 5.下列哪一项是五行相生的次序: A.木→土→水→金→火→木 B.水→火→金→木→土→水 C.金→木→水→土→火→金 D.土→金→水→木→火→土 E.火→金→水→土→木→火 6.下列哪一项对人体的滋润作用较为明显: A.精 B.津 C.液 D.阴液 E.血 7.下列哪一项属于肾的生理功能: A.运化水液 B.通调水道 C.主宰全身水液代谢 D.为水液运行之道路 E.贮尿、排尿 8.寒痹又称痛痹,主要反映了哪一致病特点:

A.寒为阴邪 B.寒邪易伤阳气 C.寒主收引 D.寒性凝滞 E.湿性重浊 9.瘀血在舌质上表现为: A.舌质紫暗 B.舌质淡红C。舌质淡白D.舌质鲜红E.舌质红绛 10.疫疠之气流行,“无论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起着主导作用的是: A.正胜邪负D.正气虚衰C.正邪两盛D.邪气致病E.正气未虚 11.“至虚有盛候”,其疾病的本质属: A.实证 B.虚证 C.虚转为实 D.实转为虚 E.虚实错杂 12.《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男子“五八”的生理表现是: A.面始焦,发始堕 B.面皆焦,发始白 C.筋骨劲强,真牙生而长极

中医院中医基础理论五行学说

曹县中医院中医基础理论五行学说 主讲人:冯春英 五行学说,是研究木火土金水五行的概念、特性、生克制化乘侮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变化及相互关系的一种古代哲学思想。 本节主要内容: 一、五行的概念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五行中的“五”,指由宇宙本原之气分化的构成宇宙万物的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行”,指这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 ?若从其方法论的角度来看,五行已超越了其物质性的概念,衍化为归纳宇宙万物并阐释其相互关系的五种基本属性。 ?五行最初的涵义与“五材”有关,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或基本元素。《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说:“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 ?五行一词,最早见于《尚书》。《尚书·周书·洪范》说:“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此时的五行,已从木、火、土、金、水五种具体物质中抽象出来,上升为哲学的理性概念。 (二)五行特性 ?五行的特性,是古人对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直观观察和朴素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抽象而逐渐形成的理性概念,是用以识别各种事物的五行属性的基本依据。 ?木曰曲直:能屈能伸,生长、升发、畅达 ?火曰炎上:炎热、上升、光明

?土爰稼穑:生化、承载、受纳 ?金曰从革:刚柔相济,沉降、肃杀、收敛 ?水曰润下:滋润、下行、寒凉、闭藏 (三)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 ?五行学说依据五行各自的特性,对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进行归类,从而构建了五行系统。 ?事物和现象五行归类的方法,主要有取象比类法和推演络绎法两种?取象比类法:“取象”,即是从事物的形象(形态、作用、性质)中找出能反映本质的特有征象;“比类”,即是以五行各自的抽象属性(特性)为基准,与某种事物所特有的征象相比较,以确定其五行归属。 ?如事物或现象的某一特征与木的特性相类似,则将其归属于木。?如肝气的疏泄条达之性与木的特性相类,肝属木。其他以此类推。?推演络绎法:即根据已知的某些事物的五行归属,推演归纳其他相关的事物,从而确定这些事物的五行归属。例如:已知肝属木(大前提),由于肝合胆、主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小前提),因此可推演络绎胆、筋、爪、目皆属于木。其他类推。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五行相生与相克、五行制化与胜复、五行相乘与相侮和五行的母子相及四个方面。 (一)五行的相生与相克 (二)五行的制化与胜复 (三)五行的相乘与相侮 (四)五行的母子相及 (一)五行的相生与相克 1.五行相生 ?五行相生,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复习资料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试题及答案中医药类专业本科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结业考试试卷一(A1)(答题时间120分钟,总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1?20题,每题1分,计20分)(答题说明:请从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最佳答案,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 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 A.隋唐时期 B.金元时期 C.明清时期 D.战国至秦汉时期 E.春秋战国时期 2. 金元四大家中,“养阴派”的代表人物是() A.刘完素 B.李杲 C.张从正 D.朱震亨 E.张元素 3. 以下属于阴中之阳的是() A.心 B.脾 C.肝 D.肾 E.肺 4?“佐金平木”法确立的理论依据是() A.五行相生 B.五行相克 C.五行相乘 D.五行相侮 E.五行制化 5. 脏腑之中,被称为“孤府”的是() A.胆 B.胃 C.三焦 D.脾 E.脑 6. 五脏与五窍的关系密切,其中肾开窍于() A.鼻 B.耳 C. 口 D.舌 E.目 7. “罢极之本”是指() A.肝 B.肾 C.脾 D.胆 E.心 8. 五脏中,与全身气机调节关系密切的是() A.肝与肺 B.心与肺 C.脾与肺 D.肾与肺 E.心与肾 9. 具有“贯心脉行血气”功能的是() A.元气 B.心气 C.宗气 D.营气 E.卫气 10. “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的理论基础是()

A.气能生津 B.气能行津 C.气能摄津 D.津能载气 E.津能化气 11. 内脏下垂的主要病机是() A.宗气虚 B.胃气虚 C.脾气虚 D.肾气虚 E.肺气虚 12. 经络系统中,具有加强十二经脉在体表联系的是() A.正经 B.经别 C.经筋 D.别络 E.奇经 13. 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的交接部位是() A.拇指端 B.食指端 C.中指端 D.小指端 E.无名指端 14. 平素畏热喜凉、好动易躁,易感暑热邪气的体质类型属于() A.偏阴质 B.偏阳质 C.痰湿质 D.阴阳平和质 E.气虚质 15. 六淫邪气中,具有伤津而不耗气致病特征的是() A.风邪 B.火邪 C.暑邪 D.燥邪 E.以上都不是 16. 以下哪一项是错误的() A.怒则气上 B.思则气缓 C.悲则气消 D.惊则气乱 E.劳则气耗 17. 疾病发生的内在依据是() A.正气不足 B.邪气侵袭 C.正邪相争 D.体质虚弱 E.气候异常 18. 真寒假热证的病机是() A.阴损及阳 B.阳损及阴 C.阴盛格阳 D.阳盛格阴 E.阴盛转阳 19. 临床上气虚病变以下列哪项为多见() A.脾肾 B.肺肾 C.心肺 D.脾肺 E.心肾 20. 阳病治阴的方法,适用于下列哪种病证() A.阴偏盛 B.阳偏盛 C.阴偏衰 D.阳偏衰 E.阳胜则阴病 二、多项选择题(21?40题,每题1分,共20分)(答题说明:下列每题的5 个备选答案中至少有2个是正确的。请为每题选择2个及2个以上的正确答案,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多选、漏选、错选均不得分) 21. 在药食五味中,属于阴的味是()

中医基础理论模拟试题

模拟试题(一) 一、A型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下列哪一项是五行相生的次序: A.木→土→水→金→火→木 B.水→火→金→木→土→水 C.金→木→水→土→火→金 D.土→金→水→木→火→土 E.火→金→水→土→木→火 2.下列哪一项对人体的滋润作用较为明显: A.精 B.津 C.液 D.阴液 E.血 3.下列哪一项属于肾的生理功能: A.运化水液 B.通调水道 C.主宰全身水液代谢 D.为水液运行之道路 E.贮尿、排尿 4.下列哪一项不能作为疠气形成的社会因素: A.战乱不停 B.气候反常 C.社会动荡不安 D.生活极度贫困 E.工作环境恶劣 5.下列哪一项是中医探求病因的主要方法: A.整体观念 B.辨证论治 C.辨证求因 C.试探反问 E.详问发病经过 6.下列哪一项血的病理变化与脾胃虚弱有关: A.血虚 B.血瘀 C.血寒 D.血热 E.血脱 7.下列哪一项是气在血液生成中的作用: A.动力 B.原料 C.动力和原料 D.气能化津 E.气能生精 8.寒痹又称痛痹,主要反映了哪一致病特点: A.寒为阴邪 B.寒邪易伤阳气 C.寒主收引 D.寒性凝滞 E.湿性重浊 9.瘀血在舌质上表现为: A.舌质紫暗 B.舌质淡红C。舌质淡白 D.舌质鲜红 E.舌质红绛 10.疫疠之气流行,“无论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起着主导作用的是: A.正胜邪负 D.正气虚衰 C.正邪两盛 D.邪气致病 E.正气未虚 11.“至虚有盛候”,其疾病的本质属: A.实证 B.虚证 C.虚转为实 D.实转为虚 E.虚实错杂 12.《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男子“五八”的生理表现是: A.面始焦,发始堕 B.面皆焦,发始白 C.筋骨劲强,真牙生而长极 D.天癸至,精气溢泻 E.发堕齿槁 13.某些疾病,常反复发作,而在未发作阶段全无症状或体征,几乎与常人无异。此属下列中何种类型: A.病已痊愈 B.原发与继发 C.卒发与徐发 D.急性发作与慢性缓解期反复交替 E.复发与休止交替 14.素患眩晕,突然昏仆,鼾睡,左半身不遂,属于: A.徐发 B.伏而后发 C.并病 D.继发 E.复发

中医基础理论考博真题试题

中医基础理论考博真题试题 2017年3月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真题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乙癸同源、水火既济 2.仓廪之官、决渎之官 3.用热远热、热因热用 4.忘了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 1.气脱与亡阳的定义与联系 2.热、火、暑的异同点 3.忘了 4.忘了 四:论述题(每题10分,共40分) 1.何谓肾精、肾气、肾阳、肾阴?试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2.阴阳偏衰既可导致相对一方亢盛,又可导致相对一方虚损不足,对此应如何正确理解和分析? 3.风气内动的概念、成因和病机。 4.“治病求本”与“标本缓急”中的“本”的区别与联系。 2017年山东中医药大学考博,中医基础理论考题记忆版 1.为什么说“亡血家不可发汗”? 2.何谓体质?何谓征候?二者有何联系? 3.何谓七情?为什么说情志病皆从心生?

4.何谓脱气?与亡阳有何区别? 5.女子胞的生理功能?与脏腑经络之间的联系? 6.何谓循经论治?何谓分经论治?试论头痛与牙痛的分经论治? 7.对脾喜燥恶湿,胃喜润勿燥的理解? 8.金元四大家。 9.对“金曰从革”的理解及临床指导意义? 2016年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考博真题 一、名词解释(20分,5个每题4分) 1.水火既济 2.经脉 3.寒性凝滞 4.阴阳格拒 5.七情内伤 二、简答题(共40分,每题8分,5个) 1.简述中医发病的基本原理? 2.何为正治?包括哪些治法? 3.何为痰饮?痰饮的分类? 4.简述宗气学说的原理? 5.心的生理功能、生理特性及其与形、体、窍、华、志、液之间的关系? 三、论述题(共40分)

1.中医藏象学说的理解?(15分) 2.中医“体病相关”理论与临床意义?(25分) 2017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 一,名词解释(2*5) 1.疬气 2.五脏化液 3.百病皆由气 4.从化 5.皮部 二,简答(10*5) 1.试论述“肝生于左,肺藏于右”。 2.阴维脉、阳维脉经脉循行及其功能。 3.试述“肾为胃之关”。 4.试述何谓反治?简述其应用。 5.试述五运推演步骤,举例说明。 三,论述(20*2) 1.论述整体观念。其在中医认识生理、病理、诊断、治疗中的意义。 2.从中医基础理论研究角度谈谈您对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看法。 2005年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考博真题及答案整理 1请结合阴阳学说的观点,谈一下你对王冰注解《素问》中提出的“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认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