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遗传溶血性贫血是什么病

遗传溶血性贫血是什么病

遗传溶血性贫血是什么病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遗传溶血性贫血是什么病

导语:遗传溶血性贫血是一种很严重的遗传性疾病。遗传溶血性贫血这种遗传性疾病,通常是致命的。如果没有及时的发现,或者及时的采取措施的话。就

遗传溶血性贫血是一种很严重的遗传性疾病。遗传溶血性贫血这种遗传性疾病,通常是致命的。如果没有及时的发现,或者及时的采取措施的话。就会对身体造成巨大的负担甚至会危及到生命。所以一旦有这种病的遗传史的朋友们,一定要注意了。好好的去检查身体,看看自己的身体是否患有这种疾病。家族中是否患有这种疾病的遗传。是如果有的话,及时去医院治疗是最好的解决办法。而且这种疾病很难根治,几乎一百个人里才会有一个人得到完全的治愈。

溶血(hemolysis)是红细胞遭到破坏,寿命缩短的过程。当溶血超过骨髓的代偿能力,也就是说造血的速度没有溶血的速度快,引起的贫血即为溶血性贫血(hemolytic anemia,HA)。骨髓具有正常造血6~8倍的代偿能力,溶血发生而骨髓能够代偿时,可无贫血,称为溶血性疾病。由于造成溶血性贫血的病因较多,每种疾病的临床特点不甚相同,故不可能一概而论

溶血性贫血的临床分类如下:

红细胞自身异常所致的HA

1.红细胞膜异常

(1)遗传性红细胞膜缺陷,如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椭圆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棘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口形细胞增多症等。

(2)获得性血细胞膜糖化肌醇磷脂(GPI)锚连膜蛋白异常,如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

2.遗传性红细胞酶缺乏

第十二章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及其实验诊断

第十二章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及其实验诊断字体:大中小 打印全部打印客观题打印主观题本试卷在答题过程中可能要用到“公式编辑器”,请点击此处安装插件! 一、A1 1、患者,女性,35岁,半个月来感觉疲软乏力,脸色苍白黄染。体检发现有肝脾肿大,血常规显示红细胞明显减少,Hb为30g/L,血小板正常,血清Hp低于参考范围。初步诊断为()。 A.黄疸性肝炎 B.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C.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D.缺铁性贫血 E.脾亢 【本题 1.0 分,建议 1.0 分钟内完成本题】 【答疑编号100060323,点击提问】【加入打印收藏夹】【加入我的收藏夹】【隐藏答案】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血象检查:红细胞和血红蛋白迅速下降,急性Hb 甚至可以降至20g/L,血小板一般正常,部分患者血小板减少。临床表现有不同程度的贫血及黄疸、肝脾肿大;个别合并免疫性血小板减少而伴有出血症状。有的有冷凝集综合征和阵发性寒性血红蛋白尿。受冷部位的手、足,耳、鼻等皮肤苍白、发绀及疼痛,加温后可恢复。【您的回答】:C【答案正确,得分:1.0】 2、冷凝集试验正常参考值是()。 A.<1:20 B.<1:40 C.<1:80 D.<1:160 E.<1:320 【本题 1.0 分,建议 1.0 分钟内完成本题】 【答疑编号100060132,点击提问】【加入打印收藏夹】【加入我的收藏夹】【隐藏答案】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冷凝集试验的参考值:正常人血清抗红细胞抗原的IgM冷凝集素效价小于1:32(4℃)。 【您的回答】:B【答案正确,得分:1.0】 3、冷凝集素测定不增高的疾病为()。 A.人支原体肺炎 B.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C.多发性骨髓瘤 D.再生障碍性贫血

溶血性贫血-蚕豆病)

溶血性贫血-蚕豆病 蚕豆病是由于遗传性红细胞六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酶)缺乏者进食蚕豆后,随后发生的急性溶血性疾病,又名胡豆黄,蚕豆黄。常见于小儿,特别是5岁以下男童多见,约占90%,常发生在蚕豆成熟的季节,进食蚕豆或蚕豆制品(如粉丝、酱油)均可致病。母亲食蚕豆后哺乳可使婴儿发病。 一、临床表现: 早期有恶寒、微热、头昏、倦怠无力、食欲缺乏、腹疼,继之出现黄疸、贫血、血红蛋白尿,尿呈酱油色,此后体温升高,倦怠乏力加重,可持续3日前后。与溶血性贫血出现的同时,出现呕吐、腹泻和腹疼加剧,肝脏肿大,肝功能异常,约50%病人脾大。严重病例可见昏迷、惊厥和急性肾衰竭,若急救不及时常于1~2日内死亡。 二、诊断: 该病通过性联不全显性遗传,G-6-PD基因在X染色体上,病人大多为男性,男女之比约为7∶1,在生吃蚕豆后数小时至数日(1~3天)内突然发热、头晕、烦躁、恶心,尿呈酱油样或葡萄酒色,一般发作2~6天后能自行恢复,但重者若不及时抢救,会因循环衰竭危及生命。可通过病史和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还原率大于75%),尤其是荧光点试验诊断。 1. 有进食青蚕豆或吸入蚕豆花粉史。 2. 临床特点: ①潜伏期数小时至48小时。 ②中毒表现:早期有恶寒、微热、头昏、倦怠无力、食欲缺乏、腹疼,继之出现黄疸、贫血、血红蛋白尿,尿呈酱油色,此后体温升高,倦怠乏力加重,可持续3日前后。③实验检查: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MHb)正常人还原率>75%(比色法),蚕豆病病人MHb还原率31%~74%(杂合子遗传者),还原率<30%(纯合子型);血中含变性珠蛋白小体(赫恩兹小体)可高于5%以上(正常为0~0.28%)。 三、实验室检查血检查:Hb、RBC减少,网织红细胞计数增高,血清间接胆红素增高,G6PD活性下降,尿液检查:尿色为浓茶色或酱油色,潜血试验阳性。 四、抢救及护理措施 1、保持呼吸道通畅、输氧充足的给氧可使心肺负担减轻,避免心衰、肺水肿的发生。本组病例中,有26例患儿输氧,我们选用鼻导管输氧法,氧流量1~2L/min,输氧过程中保持呼吸道、输氧管通畅。注意防火、防热、防震、防油。 2、建立有效循环、及时输血急性溶血性贫血是小儿蚕豆病的主要特点。抢救的关键:则应迅速足量输血[2],以输新鲜血或浓集红细胞为宜,它有利于补充血容量、补充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纠正盆血,增加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提高红细胞的携氧能力。本组病例均给输血治疗,轻症者输1次,重症者输23次即好转。在患儿入院后迅速选用留置针建立有效静脉通路,以保证及时有效地供给药物及输血输液的顺利进行。在静脉穿刺成功时,即留取血标本,急查血常规、定血型、交叉配血。操作中我们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认真执行查对制度,防止输错血或血液污染 患儿输血量及输血速度均应控制,谨防输血过量所致急性心衰和肺水肿的发生。输血量以5~10ml/kg、次)为限,输入速度应2~6ml/kg、h)或10滴/min,以患儿年龄及病情决定[3]。输血过程中严密巡视,持续观察有无输血反应。本组病例均未发生输血反应,在输血的同时还应注意应用5%碳酸氢钠碱化尿液,以防血红蛋白堵塞肾小管。 3、应用糖皮质激素氢化考的松每日200~300mg,静脉滴注,根据病情酌情增减。 4、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定时监测T.P.R、BP、注意观察患儿意识状态、瞳孔、面色、口唇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1、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可查抗人球蛋白试验。 海洋性贫血:外周血中可见到大量靶形红细胞。 遗传性球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红细胞渗透脆性增高。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查酸化血清溶血试验。 2、房间隔缺损 分型:原发孔型、继发孔形、静脉窦形,冠状静脉窦形。X线征:肺动脉段扩张、突出、肺血流量增多。 心电图:典型为电轴右偏和不完全性右夹支传导阻滞,V1上呈rsR样图形。 体征:胸骨左缘第2、4肋间闻及收缩期喷射样柔和 杂音,一般不超过去3/6级,向两肺传导,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存在宽的固定分裂。 3、室间隔缺损: 分型:窦部肌肉缺损,漏干膈部缺损,肌小梁部缺损,膜周部缺损。 并发症:支气管炎,肺水肿,充血性心衰,感染性心内膜炎。 X线征:肺动脉段突出,肺血管影增粗,且搏动增强,左右心室扩大,主动脉影较小。 体征:典型的是胸骨左缘下部闻及收缩期杂间IV级以上,响亮,粗糙,并伴有震颤,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 4、动脉导管未闭: 分为三型:窗形、漏斗形、管形 胸骨左缘2、3肋间闻及连续性杂音 肺动脉段突出,肺心血管影增多。 5、法洛血联症: 表现:青紫,呼吸急促和杵状指 四种畸形组成:右室流出道梗阻,室间隔缺损,主动脉骑跨,右心室肥厚。 并发症:脑血栓、脑脓肿,感染性心内膜炎 心电图:电轴右偏120度至150度。 X线征:肺动脉段凹陷,肺血管影减少,心尖上翘,典型靴形心。 体征:典型的心前区心脏杂音,收缩期的喷射样杂音,喀喇音,吹风样杂音。 6、可传递抵制信号的是:KIR 可结合抗原的是:TCR 可激活补体的是;MBL 7、前列腺增生起源于:移行带 前列腺癌起源于:外周带8、黄体发育不全:月经周期规律,经期短 黄体萎缩不全:月经期正常,经期延长 9、嘌吟核甘酸从头合成途径的前体是:IMP 嘧啶核甘酸从头合成途径 中的前体是:UMP 10治疗支原体肺炎首先的是:大环内脂类 治疗斑疹伤寒首选的是:四环素类 11、DNA变性是:双股DNA 解链成两条单链DNA 核酸杂交是:DNA和相应MRN形成双链。 12、Trende lenburg 试验检查:大隐静脉瓣,小隐静脉瓣,交通支静脉瓣功能。Pratt试验可检查:交通支静脉瓣功能 Perthes可检查:深静脉瓣功能。 13、检查桡骨基突狭窄性腱鞘炎的特殊试验是: Finke/stein试验 检查肩关节脱位的特殊试验是:Dugas试验。 14、Broca区受损,引起— —运动失语。 额中回后部受损,引起—— 失写。 Wernicke区受损,引起—— 感觉失语症。 优势半球颞中回后部受损, 引起——命名性失语 角回受损,引起——失读 症。 15、能作为LPL激剂的是: apo CII 能被HDL受体识别的是: apo AI 16、可表达HLA I类分子 的无核细胞是:血小板 不表达HLA I类分子和II 类分子的细胞是:成熟红细 胞 专职性抗原提呈细胞是:树 突状细胞。 17、雌激素可使:子宫内膜 增生。 孕激素可使:子宫内膜由增 生期变为分泌期。 雄激素可有:蛋白合成作用 18、子宫内膜不规则脱落: 月经周期正常,但经期延 长,基础体温呈不相。 黄体功能不足:月经周期缩 短,基础体温双相。 无排卵性功血:月经周期不 规则,经量增多,基础体温 单相。 19、新生儿溶血症:红细胞 减少,网织红细胞增高,未 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 新生儿生理性黄疸:血红蛋 白正常,网织红细胞正常, 未结合胆红素轻度增高为 主。 新生儿肝炎:血红蛋白轻度 降低,网织红细胞正常,未 结合胆红素与结合胆红素 均增高。 20、Ⅲ期淋巴瘤:左锁骨上 淋巴结,腹股沟淋巴结肿 大,且伴有脾受累。 Ⅳ期淋巴瘤:有腋下淋巴结 肿大,肝脏局限性受累。 21、经典途径的C3转化酶 是:c4b2b 旁路途径的c3转化酶是: C3bBb 经典途径的C5转化酶: c4b2b3b 22、滤泡性小裂细胞型:属 于低度恶性淋巴瘤 小无裂细胞型:属于高度恶 性淋巴瘤 23、下运动神经元是:脊髓 前角细胞 上运动神经元是:中央前回 Betz细胞 24、对侧同向偏育有黄斑回 避是:枕叶病变。 同侧全育是:视神经病变。 25、刺激肥大细胞释放组胺 的物质是:c5a。 能对抗原进行特别性识别 的细胞是:T细胞 26、T细胞表面分子是:CD3 树突状细胞表面分子是: MHC——II NK细胞的表面分子:KIR 27、氯丙嗪的作用机制:阻 断N胆碱受体 丙米嗪作用特点为:对心肌 有奎尼丁样作用 碳酸氢锂作用机制为:使突 触间隙的Na+浓度下降。 28、震颤性麻痹的步态是: 慌张步态。 痉挛性偏瘫的步态是:划圈 样步态。 29、再生障碍性贫血:贫血 和出血程度不一致 溶血性贫血:有贫血而无出 血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贫血和出血程度一致 30、椎基底动脉血栓形成可 有:眩晕、眼震、构音障碍, 交叉性瘫痪。 大脑中动脉血栓形成可有: 偏瘫、同向性偏育,偏身感 觉障碍。 31、急性血吸虫病可表现 为:发热过敏、腹痛、腹泻、 肝大。 晚期血吸虫病可表现为:脾 巨大、腹水。 32、体液免疫测定是指:血 清免疫球蛋白测定。 细胞免疫测定是指:皮肤迟 发型超敏反应。 33、C1脂酶抑制剂缺乏会 导致,遗传性血管神经性水 肿。 腺苷脱氨酶缺乏会导致:重 症联合免疫缺陷。 34、急性肾小球肾炎的发病 机制是:感染后的免疫反应 肾孟肾炎的发病机制是:感 染所致的中毒反应。 35、辅酶A中所含的维生素 是:维生素PP 36、NAD+中所含的维生素 是:泛酸 FAD中所含的维生素是: 维生素B2 37、促使轴突末稍释放神经 递质的离子是Ca2+ 可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的离子基础是:C1- 静息电位产生的离子基础 是:K+ 38、大红肾见于:弥漫性毛 细血管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毛细血管壁增厚呈车轨状 或分层状见于:弥漫性膜性 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肾小球呈线形免疫莹光的 肾功能小球肾炎可能是:弥 漫性膜性肾病 39、水俣病是一种甲基汞引 起的:神经系统疾病 急性苯中毒主要损害的是: 神经系统 40、有效不应期:不能产生 动作电位 相对不应期:需要阈上刺激 才能产生动作电位 41、组成呼吸链的复合体I 和II内均含有:铁硫蛋白 体内两条电子传递链交叉 点的成份是:泛醌。 42、癌:恶性上皮肿瘤 内瘤:恶性间叶性肿瘤 腺瘤:腺上皮起源的良性肿 瘤 移植排斥反应:IV型超敏反 应 花粉:I型超敏反应 43、青霉素G:对G+菌, G-菌和螺旋体有抗菌作用 哌拉西林:抗菌作用强,对 各种厌氧菌有效。 氨其西林:对G+菌及G-菌, 特别是对G-杆菌有效 44、蛋白质一级结构:不属 于空间结构 蛋白质变性时,不受影响的 结构是:蛋白质一级结构 整条肽链中全部氨基酸残 基的相对空间位置是:蛋白 质三级结构 45、与细菌运动有关的是: 鞭毛 作为消毒灭菌是否彻底的 指标是:芽胞。 与细菌抵抗吞噬有关的是: 荚膜 与细菌秥附宿主细胞有关 的是:菌毛 46、Swyer综合征是指: 46XY性腺发育不全引起闭 经 Asherman综合性症是:指 因刮宫过度致子宫内膜损 伤或粘连而引起闭经 Turner综合征是:指性染色 体异常,卵子不发育导致闭 经。 Stein_Leventhal综合征是 指:多多囊卵巢综合症。 Sheehan综合症是指:产后 大出血引起来垂体梗死而 闭经。 47、子宫内膜不规则脱落的 内膜表现是:经期第5天子 宫内膜为混合型。 无排卵型功血的子宫内膜 表现是:经前刮宫子宫内膜 增殖型。 48、特异性细胞毒:细胞毒 性T淋巴细胞 分泌抗体:浆细胞 提呈抗原:B细胞 49、3’末端有多聚腺苷酸 的RNA是:mRNA 含有稀有碱基最多的RNA 是:tRNA 含有内含子和外显子的 RNA是:hnRNA 50、使胰蛋白酶原活化的最 主要物质是:肠致活酶 活化糜蛋白酶的物质是:肠 致活酶 51、矽肺可出现:早期肺门 淋巴结病变 大叶性肺炎渗出物,清除不 完全时可并发:肺肉质变。 52、评价远期疗效常用的指 标是:生存率 某时点内受检人群中流行 某种疾病的频率是:患病率 53、氨在血液中主要运输形 式是:丙氨酸和谷氨酰胺 氨在肝中合成尿素的主要 中间物质是:瓜氨酸和精氨 酸。 54、黄体生成素来源于:腺 垂体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来源 于:下丘脑 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来源于: 胎盘 55、肺炎球菌荚膜多糖是: TI-Ag 异种动物血清是:TD-Ag 参与操纵子正调控的蛋白 质因子是:CAP 56、钠泵转运na+,k+属于: 主动转运 静息状态下k+由细胞内向 膜外扩散属于:通道中介的 易化扩散。 57、肾上腺皮质增生:血皮 质醇升高,ACTH也增高。 肾上腺皮质腺瘤:皮质醇升 高,ACTH低伴明显低钾碱 中毒。 58、竞争性抵制作用的特点 是:km增大,km不变。 非竞争性抵制作用的特点 是:km不变,km减少 59、线粒体内膜复合物V 的F1是:具有ATP合酶性 线粒体内膜复合物V的F0 是:存在H+通道。 60、拮抗胰岛素的激发不足 致低血糖为:addison病。 非抵制性胰岛素样活性过 高致低血糖:腹膜肿瘤 61、卡介苗属于:减毒活疫 苗 狂犬疫苗属于:灭活疫苗 62、阴道黏膜上皮为:复层 磷状上皮 宫颈黏膜上皮为:单层高柱 状上皮 63、治疗结节硬化型霍奇金 淋巴瘤首选的方案是: MBVD方案。 治疗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 瘤首选的方案是:CHOP方 案。 64、cushing溃疡的病因是: 中枢神经系统严重损伤 Curhing溃疡的病因是:严 重烧伤 65、黎明现象的原因是:清 晨胰岛素拮抗激素增多 Somogri效应的原因是:夜 间曾发生低血糖。 66、用于肿瘤免疫导向治 疗:免疫毒素 用于肿瘤非特异性主动免 疫治疗:免疫效应细胞 用于肿瘤特异性主动免疫 治疗:瘤苗 67、属真核细胞顺式作用元 件的是:TATA盒 参与原核基因转录正性调 控的是:CAP结合区 68、能清除感染细胞内病毒 的免疫因素是:CD8+CTL 可以阻止病毒自局部黏膜 入侵的免疫因素是:SigA 69、慢性肾功能不全伴低血 钾应选用药物是:阳离子交 换 慢性肾功能不全伴高血钾 应选用的药物是:葡萄糖酸 钙 70、膜内静息电位负值增大 的过程状态称为:极化。 动作电位形成机制中K+外 流引起:复极化。 71、调节红细胞中HB与O2 亲和力的是:2,3——DPG 为成熟红细胞中提供ATP 主要过程是:糖醇解。 72、帽子结构:M7GPPPMG 结构 CCA_oH:tRNA的3’结构 73、X—连锁低丙球蛋白血 症是属于:B细胞缺陷病 免疫球蛋白分类的主要依 据是:H链 74、左室内压上升速度最好 快是在:等容收缩期 左室容积下降速度最好快 是在:快速射血期 左室内压下降速度最快是 在:等容舒张期 第一心音的产生是由于:房 室瓣关闭 第二心音的产生是由于:动 脉瓣关闭 75、多肽链中链骨架的组成 是;C&CONHC&CONH 原核生物DNA复制起始过 程的顺序是:解螺旋酶、 SSB、引物酶、DNA-POIIII 76、铅中毒品走私案是铅主 要抑制:血红素合成酶活 性。 硫化氢中毒时主要抑制:细 胞色素氧化酶活性 77、耐药性质粒是:R质粒 决定细菌性别的是:F质粒 产生大肠菌素的质粒是: co1质粒 毒力质粒是:vi质粒 编码抗菌药物耐药性的是: r决定因子 78、组氨的前体是:组氨酸 R-氨基丁酸的前体是:谷氨 酸 精脒、精胺的前体是:岛氨 酸 5-羟色胺的前体是:色氨 酸。 79、DiGeorge综合症属于: T 细胞缺陷病 RTF的实质是:F因子 80、黏膜内癌的肉眼类型 是:表浅型胃癌 弥漫性侵润型胃癌的胃形 状似:皮革状 双侧卵巢转移性黏液癌称 为:krukenberg瘤 81、刺激小肠黏膜释放促胰 液素的最强物质是:盐酸 刺激小肠黏释放胆素收缩 素的最强物质是:蛋白质分 解产物 82、肺小细胞癌主要起源 于:kulchitsky细胞 肺细支气管肺泡细胞癌可 起源于:II型肺泡上皮细 胞 83、肾细胞癌可出现:透明 细胞 阑尾炎来自:嗜银细胞 85、诊断急性早幼粒细胞白 血病细胞化学染色:过氧化 酶强阳性。 86、诊断急性单核细胞白血 病细胞化学染色是:非特异 性脂酶染色阳性,可被氧化 纳抑制。 87、诊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

溶血性贫血血常规指标有哪些

溶血性贫血血常规指标有哪些 生活中常听人讲,某某某经常面色苍白、心悸气短、等等。后来去医院诊断,说是得了溶血性贫血。这种病严重的影响着患者的生活和健康,但是还有各位别人不明白贫血的概念。那么溶血性贫血血常规指标有哪些? 溶血性贫血血常规指标有哪些 说起贫血,这种病是不分年龄大小的,有的才刚出生几个月的宝宝,也有患有贫血的。下面我们来看看溶血性贫血的诊断标准有哪些: 1、血常规:血常规溶血性贫血是一种血液系统的疾病,所以我们常规做一下血常规的检查,血常规不可以表现为红细胞明显的减少,且寿命缩短的表现,红细胞相互融合成一片,红细胞的生存时间大大减少,如检测出的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小于40mg\l都可以怀疑,可能是血管内溶血,或者是,细胞膜缺陷性贫血,再结合临床表现即可诊断为溶血性贫血。 2、骨髓象检查:以明显的表现,骨髓造血功能减少,红细胞明显减少,白细胞数尤其是中性粒细胞,是正常的,0.5倍,明显减少为原来的1/2,在配合血常规检查,临床表现,结合诊断为溶血性贫血。血清结合珠蛋白,明显减少,为原来的三分之一,所以检查标准,可以明确的作为溶血性贫血的指标。 3、联合标准:溶血性贫血分先天和后天两种, 为了更精确的诊断疾病,也会结合地域遗传因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这些标准就能够明确的诊断为溶血性贫血这种疾病。 得了溶血性贫血怎么办 得了溶血性贫血,首先不要盲目的忽略一些细小的表现。一定要到正规医院去检查。平时应该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多吃蔬菜和水果,这样我们才能够有充足的抵抗力,身体才能够健康。 去除病因和诱因极为重要。如冷型抗体自体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应注意防寒保暖;蚕豆病患者应避免食用蚕豆和具氧化性质的药物,药物引起的溶血,应立即停药,感染引起的溶血,应予积极抗感染治疗,继发于其他疾病者,要积极治疗原发病。 得了溶血性贫血,要先正确面对这种疾病,早发现早治疗。平时多吃些补气养血的食物,还要多吃含铁丰富的食物。作为家长要及时带孩子去医院就医。平时要培养好的生活习惯。饮食方面可以吃一些容易消化的食物,也要给胃制造酸性环境,利于铁的吸收。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的诊断和治疗 发表者:严匡华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utoimmune hemolytic anemia,AIHA) 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系体内免疫功能紊乱导致自身抗红细胞抗体引起溶血性贫血(HA)。根据自身抗体作用于红细胞所需温度的不同,本病分为温抗体型、冷抗体型、温冷抗体混合型三种。温抗体型AIHA(WAIHA)患者其致病抗体与抗原相结合的最适温度为37℃,抗体主要为IgG和 C3。冷抗体型AIHA的自身抗体主要为IgM,0~5℃时反应最活跃,其又可分为冷凝集素病(cold agglutinin disease,CAD)和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paroxysmal cold hemoglobinuria, PCH),前者较为多见。AIHA既可以是原发性疾病也可以是继发于其他疾病如淋巴增殖性疾病(LPD)、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原发性免疫缺陷及肿瘤等。尽管多 数AIHA患者对免疫抑制治疗有效,但溶血性贫血仍不能根治,并且1/5的原发性AIHA会进展为淋巴增殖性疾病[1]。本文就AIHA的诊断和治疗综述如下。 AIHA的诊断 温抗体型AIHA的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多样。温抗体型AIHA一般起病缓慢,以贫血症状为主; 急性型多见于儿童,可出现寒战、高热、腰背痛等溶血表现。1/3患者伴有黄疸及中度肝脏肿大,1/2以上的患者脾脏肿大。 温抗体型AIHA的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贫血程度不一,典型的血象呈正细胞性贫血。外周血涂片可见球形红细胞、数量不等的幼红细胞。网织红细胞多升高。 骨髓涂片:增生活跃,以幼红细胞增生为主。15%患者出现幼红细胞巨幼样变。如发生再生障碍危象,骨髓象呈增生低下,类似于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的表现。 提示血管内溶血的检查:①游离血红蛋白:正常血浆中游离血红蛋白含量仅10~40mg/L,血管内溶血时可增高。②血清结合珠蛋白:血管内溶血时会降低。急性溶血停止3~4日后,该指标才恢复。③血红蛋白尿:尿常规显示隐血阳性,红细胞阴性。④含铁血黄素尿:主要见于慢性血管内溶血。 提示血管外溶血的检查:①胆红素:可出现高胆红素血症,总胆红素增高,尤其是血清游离胆红素。慢性AIHA患者长期高胆红素血症可导致肝功能受损,出现肝细胞性黄疸。②24小时粪胆原和尿胆原排出量:均增加。 直接法抗人球蛋白试验(direct antiglobulin test,DAT):是诊断AIHA的重要指标,用于测定吸附于红细胞膜表面的不完全抗体或补体。这种吸附于不完全抗体或补体的致敏红细胞在盐水介质中不会出现凝集现象,如果加用人血清球蛋白免疫动物所获得的抗人球蛋白(抗IgG和抗C3)血清,则抗人球蛋白会通过与致敏红细胞表面的不完全抗体结合,导致致敏红细胞凝集,此时为DAT阳性。 改良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试验):DAT主要检测红细胞膜上IgG 和C3成分,但对于IgM和IgA的自身抗体,DAT常为阴性。临床上2~4%

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查

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查 一、红细胞破坏过多的检查 1. 外周血液常规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减低,血涂片中可见破碎红细胞、异形红细胞等。出现典型的异形红细胞或自身凝集现象时,可提供溶血原因的线索。 2. 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测定意义正常血浆只有微量游离血红蛋白,>40mg/L是溶血尤其是血管内溶血的重要指标,如阵发性睡眠血红蛋白尿、血型不合输血反应等。血管外溶血,如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一般不增高。 3. 血清结合珠蛋白测定(Hp)意义 1. 血清结合珠蛋白降低见于: ⑴各种溶血性贫血,包括血管内或血管外溶血; ⑵肝细胞损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先天性无结合珠蛋白血症等。 2. 血清结合珠蛋白增高见于感染、组织损伤、肝外阻塞性黄疸、恶性肿瘤等。 4. 血浆高铁血红素白蛋白试验意义本试验有助于鉴别血管内或血管外溶血,阳性表示严重血管内溶血。如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时,出现一条高铁血红素白蛋白区带,而球形细胞增多症系血管外溶血则无此区带。 5. 尿液检查 ⑴尿胆原排出增多; ⑵隐血试验阳性,这是因为当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显著增高,超过结合珠蛋白的量和肾小管再吸收功能时,出现的血红蛋白尿; ⑶尿含铁血黄素试验呈阳性反应,是反映慢性溶血,尤其是血管内溶血。 6. 红细胞寿命测定是检测溶血的可靠指标,常用51Cr、3P-DFP或二异丙基氟磷酸标记红细胞法,能反映红细胞寿命的指数。此项测定显示红细胞寿命缩短表明有溶血。 二、红细胞代偿性增生的检查 1. 网织红细胞增多在5%~20%以上。 2. 外周血出现幼红细胞,主要是晚幼红细胞。由于网织红细胞及幼红细胞的出现,故可表现大红细胞增多。 3. 骨髓幼红细胞显著增生,以中幼红和晚幼红细胞增生为主,粒红比例常发生倒置。 三、红细胞膜缺陷的检查 1. 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意义

溶血性贫血

溶血性贫血 一、溶血性贫血定义及分类 溶血(hemolysis)是红细胞遭到破坏,寿命缩短的过程。当溶血超过骨髓的代偿能力,引起的贫血即为溶血性贫血。 溶血性贫血分类法有多种,据病因和发病机制对溶血性贫血进行分类表1 表1 据病因和发病机制对溶血性贫血进行分类

病因主要疾病主要溶血部位遗传性溶血性贫血 红细胞膜缺陷 红细胞酶缺乏 戊糖磷酸途径酶缺陷 红细胞酵解酶缺陷 谷胱甘肽代谢酶缺陷 血红蛋白病 遗传性珠蛋白生成障碍 先天性红细胞卟啉代谢异常获得性溶血性贫血 免疫性 自身免疫性 同种免疫性 红细胞膜缺陷 血管性 微血管病性 瓣膜病 血管壁受到反复挤压 生物因素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 遗传性椭圆形细胞增多症 遗传性口形细胞增多症 遗传性棘形细胞增多症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 丙酮酸激酶缺乏症 葡萄糖磷酸异构酶缺陷症 谷胱酰半胱氨酸合成酶缺陷症 海洋性贫血 血红蛋白病S、D、E 不稳定血红蛋白病 红细胞生成性血卟啉病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冷凝集素综合症 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症 药物诱发的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新生儿同种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溶血性输血反应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溶血尿毒症综合征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败血症 钙化性主动脉办狭窄及人工心办膜 血管炎 行军性血红蛋白尿 溶血性链球菌、产气荚膜杆菌、疟疾、黑 热病等 血管外 血管外 血管外 血管外 血管外 血管外 血管外 血管外 血管外 血管外 血管外 血管外 血管外/内 血管外 血管内 血管外/内 血管外 血管外/内 血管外 血管内 血管内 血管内 血管内 血管内 血管内 血管内 血管内

新生儿溶血性贫血

新生儿溶血性贫血Hemolytic anemia of the newborn

新生儿溶血性贫血 广东省人民医院儿科血液肿瘤区沈亦逵 新生儿溶血性贫血(Hemolytic anemia of the newborn)是指由于红细胞破坏引起的贫血,是红细胞内在性、外在性、先天性和获得性异常的结果,除贫血表现外,几乎均伴有黄疸为高间接胆红素血症,严重者有核黄疸的危险。新生儿贫血(anemia of the newborn)的标准(妊娠34周以上):国内诊断标准:新生儿期外周血血红蛋白<145g/L。贫血的分度:轻度(Hb144~120g/L),中度(Hb120~90g/L),重度(Hb90~60g/L),极重度(Hb<60g/L)。 一、病因 ⒈遗传性红细胞缺陷 ⑴红细胞酶缺陷所致新生儿溶血性贫血:最常见为红细胞G6PD缺乏症,其次为红细胞丙酮酸激酶缺乏症、红细胞嘧啶-5’-核酸酶缺乏症、红细胞葡萄糖磷酸异构酶缺乏症及红细胞谷胱甘肽还原酶缺乏症。 ⑵红细胞膜缺陷所致新生儿溶血性贫血:有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椭圆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口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棘细胞增生症及婴儿固缩红细胞增多症。 ⑶血红蛋白病所致新生儿溶血性贫血:α地中海贫血,血红蛋白Bart’s胎儿水肿综合征、血红蛋白H病、血红蛋白Constant Spring、不稳定血红蛋白病、HbS镰状细胞性贫血。 遗传性红细胞缺陷多数在感染与氧化性药物产生超氧自由基(H2G2、O2·-)作用下诱发溶血性贫血。 ⒉获得性红细胞缺陷 ⑴免疫性:ABO、Rh血型不合新生儿溶血病,是由于母亲与胎儿的血型抗原不合引起的血型抗原免疫,母亲的抗体经胎盘进入胎儿体内,破坏胎儿的红细胞发生溶血。母亲妊娠期患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及药物诱发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导致其婴儿发生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⑵非免疫性: ①感染:细菌性败血症,先天性感染:有先天性风疹、微小病毒B19、巨细胞病毒感染、弓形体病和单纯疱疹等。 ②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伴或不伴DIC:播散性单纯疱疹、Coxsackie病毒感染、革兰氏阴性杆菌败血症等。 ③新生儿Heinz小体溶血性贫血:主要是指药物诱发的(不包括血红蛋白病和遗传性酶缺乏)新生儿急性溶血性贫血伴Heinz小体形成的一种临床综合征。本症可能与新生儿(尤其是未成熟儿)红细胞GSH-PX、过氧化物酶及高铁血红蛋白还原酶活性一过性低下,生理性低血糖所致GSH稳定性降低及相对维生素E缺乏等因素有关。新生儿或母体(经胎盘或母乳进入新生儿)应用某些氧化性药物(磺胺类、止痛退热药、水溶性维生素K等)及化学品(樟脑丸、安尼林染料)可诱发本症。 新生儿溶血性贫血(高胆红素血症)在我国南方以红细胞G6PD缺乏为首位原因。广东、广西G6PD缺乏性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中占31.9~73.0%。感染(细菌或病毒)、氧化性药物(如水溶性维生素K、川连、腊梅花、催产素等)或接触樟脑丸(萘)等可诱发新生儿G6PD缺乏者的高胆红素血症的常见的外源性因素。另有报道对500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婴儿进行G6PD活性检测,其中G6PD缺乏者58例(11.6%);同时进行血红蛋白电泳发现血红蛋白H病(Hb Bart’s+HbH区带)25例(5%)。 二、发病机理与病理 新生儿溶血性贫血可有不同原因所致,但都有共同的血液学特征,其轻重程度取决于溶

血液科名词解释

血液科名词解释1、缺铁性贫血: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或某些影响核苷酸代谢的药物导致细胞核脱氧核糖核酸合成障碍所致的贫血。 2、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种获得性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症。主要表现为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和贫血、出血、感染综合征。 3、PIE综合征:嗜酸性细胞增多的肺浸润,是指以外周血嗜酸性细胞增多和嗜酸性细胞肺部浸润为特征的多种临床表现,常病因不明。 4、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由EB病毒所致的急性自限性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发热、淋巴结肿大、咽痛,外周血异形淋巴细胞增多,嗜异性凝集试验阳性。 5、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指微循环内广泛性纤维蛋白沉积和血小板聚集,并伴有继发纤溶亢进的一种获得性全身性血栓-出血综合征。 6、粒细胞缺乏症: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0.5×109/L。 7、粒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白细胞计数可达30×109/L以上,或外周血出现幼稚细胞,成熟的中性粒细胞胞浆中出现中毒性颗粒和空泡。骨髓中无白血病细胞的形态畸形,无染色体异常。成熟的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积分明显增高。常见原因有严重的感染、中毒、恶性肿瘤、出血、溶血等,去除病因后血象变化能恢复正常。 8、Even’s综合征: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合并获得性自身免疫性

溶血性贫血。 9、血管性血友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遗传性出血性疾病。以自幼发生的出血倾向、出血时间延长、血小板黏附性降低、瑞斯托酶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缺陷及血浆vWF抗原缺乏或结构异常为其特点。 10、干细胞(stem cell):是人体的起源细胞,其特点为具有自我复制、高度增殖和多向分化的潜能。 11、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是经过大剂量放化疗或其他免疫抑制剂预处理,清除受体体内的肿瘤细胞,而后将自体或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给受体,使后者重建正常造血免疫的一种治疗手段。 问答题1、再生障碍性贫血的鉴别诊断:(1)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典型患者有血红蛋白尿发作,易鉴别。该克隆细胞的酸溶血试验(Ham实验)、蛇毒因子溶血试验(COF试验)和微量补体溶血敏感试验(mCLST)呈阳性。骨髓或外周血可发现CD55、CD59的各系血细胞。(2)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但RA有病态造血现象,骨髓有核红细胞糖原染色(PAS)可阳性,早期髓系细胞相关抗原(CD13、CD33、CD34)表达增多,造血祖细胞培养可出现集簇增多、集落减少,可有染色体核型异常,姐妹染色单体分化染色(SCD)阴性等。(3) Famconi贫血(FA)又称先天性AA:是一种遗传性干细胞异常性疾病。(4) 自身抗体介导的全血细胞减少:包括Evans综合征和免疫相关性全血细胞减少。(5) 急性造血功能停滞:本病常在溶血性贫血、接触某些危险因素或感染发热的患者中发生,全血细胞尤其是红细胞骤然下降,但骨髓涂片尾部可见巨大原始红细胞。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7年版)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7年版)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utoimmune hemolytic anemia, AIHA)是由于机体免疫功能紊乱、产生自身抗体、导致红细胞破坏加速(溶血)超过骨髓代偿时发生的贫血。国外资料显示AIHA的年发病率为(0.8~3.0)/10万。为规范我国AIHA的诊治,经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红细胞疾病(贫血)学组专家讨论,特制订本共识。 一、AIHA诊断、分型及特异性检查 1.诊断标准: ①血红蛋白水平达贫血标准。②检测到红细胞自身抗体。③至少符合以下一条:网织红细胞百分比>4%或绝对值>120×109/L;结合珠蛋白<100 mg/L;总胆红素≥17.1 μmol/L(以非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2.分型: (1)依据病因明确与否,分为继发性和原发性两类。 (2)依据自身抗体与红细胞结合所需的最适温度分为温抗体型、冷抗体型[包括冷凝集素综合征(cold agglutinin syndrome, CAS)及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症(paroxysmal cold hemoglobinuria, PCH)]和混合型。 (3)依据红细胞自身抗体检测结果,分为自身抗体阳性型和自身抗体阴性型。自身抗体阴性型AIHA临床符合溶血性贫血,除外其他溶血性贫血而免疫抑制治疗有效。 3.特异性检查:

(1)红细胞自身抗体检查: ①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direct antiglobulin test, DAT)检测被覆红细胞膜自身抗体。温抗体自身抗体与红细胞最佳结合温度为37 ℃,冷抗体自身抗体与红细胞最佳结合温度为0~5 ℃。 ②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indirect antiglobulin test, IAT)检测血清中的游离温抗体。 ③冷凝集素试验检测血清中冷凝集素。冷凝集素是IgM型冷抗体,与红细胞最佳结合温度为0~5 ℃。冷凝集素效价>1∶32时即可以诊断CAS。CAS的DAT为补体C3阳性。 ④冷热溶血试验检测冷热双相溶血素(D-L抗体)。D-L抗体是IgG型冷热溶血素,在0~4 ℃时与红细胞结合,并吸附补体,但并不溶血;在30~37 ℃发生溶血。PCH的冷热溶血试验阳性,DAT为补体C3阳性。 (2)病因学检查: 无基础疾病者诊断为原发性AIHA,有基础疾病则为继发性AIHA(表1)。

溶血性贫血

溶血性贫血 【概述】 正常情况下,红细胞的寿命约为120d,自然消亡的红细胞数与新生成的红细胞数平衡,使红细胞的总量保持恒定。病理状态下,红细胞的寿命缩短,红细胞过多、过早被破坏,称之为溶血。溶血并不一定出现贫血,因为正常骨髓生成红细胞的代偿能力很强,在溶血情况下,其生成红细胞的效率可增加到原有的8~15倍,可以补偿过早消亡的红细胞,而不出现贫血,称之为代偿性溶血。红细胞的破坏过速、过多,超过代偿能力所发生的贫血称之为溶血性贫血(hemolytic anemia,简称溶贫)。红细胞消亡方式主要分为两种:一是在血液循环中破坏,血红蛋白直接释放入血浆,称血管内溶血或细胞外溶血。正常衰老红细胞中有10%~20%以此种方式破坏;二是由于红细胞表面的变化,被肝和脾的巨噬细胞辨认捕捉,在巨噬细胞内破坏,称血管外溶血或细胞内溶血。正常衰老的红细胞中有80%~90%以此种方式破坏。临床实践中常见到的重型溶血病常常两种方式兼而有之,但有所侧重。红细胞在骨髓生成过程中即被破坏,称之为原位溶血或无效红细胞生成,正常情况下原位溶血不超过红细胞生成的10%。【病因与发病机制】 溶血性贫血是一组发病原因和机制复杂的疾病,一般将其分为两大类;即红细胞本身缺陷和红细胞外因素(表15-1)。除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之外,所有红细胞内在缺陷都属先天性,而绝大多数红细胞外因素者属后天获得性。有些情况是在红细胞内在缺陷的基础上又有外界因素诱发溶血。 溶血性贫血的发病率,国内目前尚无确切统计。据一些地区门诊或住院病例统计,溶血性贫血约占同期贫血病人中的10%~15%。1975年日本调查溶血性贫血的总发病率为 1.03~3.66/10万,其中遗传性溶血性贫血病占55%。不同的溶血病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中发生率不同。如镰状细胞贫血、异形红细胞增多症主要见于黑人。国内报道南方地区以遗传性溶血病多见,北方地区以获得性溶血性贫血多见。 【诊断要点】 诊断要点概述 溶血性贫血的诊断主要包括2部分:1.确定是否存在溶血(见有关实验室检查)。2.属何种原因所致,即病因诊断(见溶血病有关部分)。但在临床确定诊断时,有些难以肯定,必须加以分析。如:①血管内溶血和血管外溶血常不同程度同时存在,如细胞外某种因素使红细胞一部分在血管内破坏,另一部分遭受损伤的红细胞膜尚完整,未在血管内破坏,而被吞噬细胞辨认而吞噬。红细胞本身缺陷的红细胞如严重影响膜的结构,在循环中遭受某些强力挤压,也可在血管内破坏。有人观察到吞噬细胞吞噬的红细胞可再吐出。这种红细胞在血管中破碎。此外,吞噬细胞所吞噬红细胞的血红蛋白未经降解进入血液中,因此有时血管内溶血与血管外溶血很难截然区分。②溶血性黄疸应以血清间接胆红素为主,但有时因长期慢性溶血,使肝细胞所承受处理胆红素的负担过重,排泄不及时,或贫血影响肝分泌功能,或由于胆红素过多淤滞于微细胆管,

溶血性贫血

溶血性贫血 概述 溶血性贫血系指红细胞破坏加速,而骨髓造血功能代偿不足时发生的一类贫血。如要骨髓能够增加红细胞生成,足以代偿红细胞的生存期缩短,则不会发生贫血,这种状态称为代偿性溶血性疾病(Compensated hemolytic disease)。 分类 根据红细胞寿命缩短的原因,可分为红细胞内在缺陷和外来因素所致的溶血性贫血。 一、红细胞内在缺陷所致的溶血性贫血 除少数外,内在缺陷是遗传性的。用Asby/技术,正常的红细胞输给病人,红细胞生存期正常,而病人的红细胞输给正常人,其红细胞生存期缩短。内在缺陷,溶血部位常在血管外。 (一)红细胞膜的缺陷红细胞膜结构的缺陷可造成膜的可渗透性、硬度异常,或不稳定和容易破碎。在大多数病例中,缺陷在于一种或一种以上骨架蛋白,红细胞形态也异常。这些遗传性膜的疾病,包括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椭圆形细胞增多症。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其红细胞膜对补体异常敏感,但其膜的缺陷是一种获得性的异常。 (二)血红蛋白结构或生成缺陷血红蛋白结构异常,使血红蛋白成为不溶性或不稳定,导致红细胞僵硬,最后溶血。如镰形细胞性贫血或不稳定血红蛋白病。地中海贫血时,过多的珠蛋白链沉淀,使红细胞变硬,破坏而发生溶血性贫血。 (三)红细胞酶的缺陷为维持血红蛋白和膜的巯基(硫氢基)处于还原状态或维持足够水平的ATP 以进行阳离子交换的红细胞酶的缺乏,可导致溶血性贫血,酶的疾病可分为2类:①红细胞无氧糖酵解中酶的缺乏(如丙酮酸激酶),②红细胞磷酸已糖旁路中酶的缺乏(如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 二、红细胞外在缺陷所致的溶血性贫血 外部的缺陷,通常是获得性的,红细胞可受到化学的、机械的或物理因素、生物及免疫学因素的损伤而发生溶血。溶血可在血管内,也可在血管外。 引起溶血性贫血的各种主要原因见表5-2-8 溶血性贫血的病因学分类 一、红细胞内在缺陷 (一)遗传性 1、细胞膜异常: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椭圆形细胞增多症等 2、红细胞酶异常:(1)红细胞糖无氧酵解中酶的缺乏:丙酮酸激酶缺乏等(2)红细胞磷酸已糖旁路中酶缺乏: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等 3、血红蛋白中珠蛋白链异常:(1)肽链结构异常(血红蛋白病):镰形细胞性贫血、血红蛋白C、 D、E等的纯合子状态、不稳定血红蛋白等(2)肽链量的异常:海洋性贫血(地中海贫血)(二)获得性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二、红细胞外在因素 (一)免疫性:1.自体免疫(1)温抗体型;(2)冷抗体型2.新生儿同种免疫;3、血型不合输血;4、药物性 (二)机械性1.心脏创伤性;2、微血管病性;3、行军性血红蛋白尿 (三)化学、物理、生物因素①化学毒物及药物:苯、苯肼、铅、氢氧化砷、磺胺类等②大面积烧伤③感染:疟疾、产气荚膜杆菌、溶血性链球菌等④生物毒素:溶血性蛇毒、毒蕈中毒等。(四)脾机能亢进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治疗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治疗 *导读: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是一组B淋巴细胞功能异常亢进、产生抗自身红细胞抗体、使红细胞破坏增加而引起的贫血。有时红细胞的破坏能被骨髓红细胞生成所代偿,临床上不发生贫血,即仅有自身免疫性溶血(AIH)。也有人仅可测及抗自身红细胞抗体(AI),而无明显溶血迹象。当机体既产生抗自身红细胞抗体,又产生抗自身血小板抗体(甚至白细胞抗体),进而同时出现贫血和血小板减少(或全细胞减少)时,称之为Evans。本病临床表现多端,温抗体型AIHA多为慢性起病,易于反复,部分患者有急性发作史,发作期间可见畏寒……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是一组B淋巴细胞功能异常亢进、产生抗自身红细胞抗体、使红细胞破坏增加而引起的贫血。有时红细胞的破坏能被骨髓红细胞生成所代偿,临床上不发生贫血,即仅有自身免疫性溶血(AIH)。也有人仅可测及抗自身红细胞抗体(AI),而无明显溶血迹象。当机体既产生抗自身红细胞抗体,又产生抗自身血小板抗体(甚至白细胞抗体),进而同时出现贫血和血小板减少(或全细胞减少)时,称之为Evans。本病临床表现多端,温抗体型AIHA多为慢性起病,易于反复,部分患者有急性发作史,发作期间可见畏寒、发热、黄疸、腰背酸痛等,血红蛋白尿常见于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少见于冷凝集素病,病情常反复,后期不易控制。

1,病因治疗: 积极寻找病因,治疗原发病,感染所致的AIHA大多可治愈继发性卵巢囊肿,畸胎瘤等手术后可治愈,继发于造血系统肿瘤的患者,在治疗的同时可加强的松,多数患者需长期治疗。 2,肾上腺皮质激素: 常规性药物,治疗的机理是皮质激素抑制了巨嗜细胞清除被附抗体红细胞的作用,或抗体结合到红细胞的作用降低,或抑制抗体的产生。一般在用药后4~5天,网状内皮系统清除受抗体或补体致敏红细胞的能力即见减退。撤除激素后约10~16%患者,能获长期缓解,如治疗3周无效,需要及时更换中医疗法。发生感染往往诱使溶血加重,增加药量,同时加强有针对性的抗生素治疗。 3,免疫治疗: 对治疗无效的或必须加依赖大剂量激素维持者切脾禁忌,或者切脾无效者均可有使用。治疗期间必须观察血象,至少每周检查1次,应注意骨髓抑制、严重感染。 4,脾脏切除: 适用于原发性温体抗体AIHA,年龄在四岁以上,激素治疗无效或有依赖者,免疫抑制剂治疗无效或有明显的毒副作用者。脾内栓塞的远期疗效不如脾切除。 临床实践中一般脾切除的适应证为: A、皮质激素治疗无效或有禁忌证者;

溶血性贫血的诊断

溶血性贫血的诊断可分成两步:①首先明确有无溶血,应寻找红细胞破坏增加的证据;②查明溶血的原因,则须经过病史、症状、体征以及实验室等资料的综合分析来作判断。一、病史除询问发病缓急,主要症状以及病情进程外还应着重询问以下各项:(一)地区性强调家庭籍贯,如地中海贫血多见于广东、广西及浙江等沿海地区。(二)家族史近亲中如有贫血、黄疸、脾肿大者,则有先天性溶血性贫血可能。(三)药物接触史药物可诱发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氧化性药物可使不稳定血红蛋白病及G6PD缺乏症发生溶血。(四)引起溶血性贫血的原发病史如淋巴瘤可伴有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五)诱发因素如过劳、寒冷刺激及服蚕豆等。二、体征应注意贫血、黄疽、肝脾肿大等。三、实验室检查检查目的和步骤有:(一)确定是否为溶血性贫血可根据红细胞破坏增加和骨髓代偿功能增强而确定。 1.红细胞破坏增加的证据(1)红细胞计数下降,一般呈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2)血清间接胆红素增多。血清胆红素浓度不仅决定于溶血的程度,还决定于肝脏清除间接胆红素的能力,故黄疸为轻度或中度,血清胆红素一般在17.1-51.3ukmol/L(1-3mg/dl)左右,很少超过136.8umol/L(8mg/dl),当黄疸不显时,并不能排除溶血性贫血。(3)尿内尿胆原的排泄量增多。尿内尿胆原和尿胆素常增加。在肝功能减退时,肝脏无能重复处理从肠内吸收来的尿胆原,尿中尿胆原也会增加,故对溶血性贫血的诊断,价值不是很大。粪内尿胆原是增加的,但粪内尿胆原的定量测定现在已不在用作诊断方法之一。尿内胆红素阴性,除非同时有阻塞性黄疸。(4)血浆结合珠蛋白明显减少或消失。结合珠蛋白是在肝脏产生能与血红蛋白结合的清糖蛋白,正常值为0.7-1.5g/L(70-150mg/dl)。血管内和血管外溶血结合珠蛋白含量均降低。在感染、炎症、恶性肿瘤或皮质类固醇治疗时可以增多。因此,在解释结果时须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5)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浓度增高。正常血浆内有少量游离血红蛋白,一般正常不超过50mg/L (5mg/dl),当大量血管内溶血时,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浓度增高可达2.0g/L(200mg/dl)。血浆中有高铁血红白蛋白存在时,血浆变成金黄色或棕色,可用分光光度计或血清电泳证明其存在。在血管内溶血后,它在血液中存在的时间为几小时至几天。(6)尿内出现血红蛋白(急性溶血)或含铁血黄素(慢性溶血)。(7)红细胞生存时间缩短,红细胞的生存时间因溶血的轻重不同可有不同程度的缩短,可用放射性铬(51Cr)加以测定,正常红细胞的T1/2(51Cr)为25-32天,此值低于正常表示红细胞的生存时间缩短,也表示溶血增多。由于放射性核素检验的技术操作不够简单方便,观察时间又长,故临床工作中应用较少,大多用于科研工作。 2.骨髓代偿性增生的证据。(1)网织红细胞增多。这是溶血性贫血重要证据之一。网织红细胞增多至5-20%,急性溶血者可高达50-70%以上,但在发生再障危象时,网织红细胞数可减低或消失。(2)末梢血中出现有核红细胞,其数量一般不多。并可见到嗜多色性和嗜碱性点彩红细胞,红细胞大小不匀和异形较明显。可见到球形、靶形、镰形、盔形或破碎红细胞。血小板和白细胞计数大多正常或增多,但在某些溶血性贫血时也可以减少。急性大量溶血可引起类白血病反应。(3)骨髓内幼红细胞增生明显增多,粒红比例下降或倒置。少数病例如有叶酸缺乏,可出现类巨幼细胞,经用叶酸治疗后即消失,个别病例如正值“再生障碍危象时”,红系细胞显著减少。(二)确定属于哪一种溶血性贫血,可根据需要选作下列特殊试验。1、红细胞形态观察成熟红细胞形态改变可为溶血性贫血诊断提供重要的线索。如球形红细胞增多,见于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及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靶形细胞提示地中海贫血、血红蛋白E病、血红蛋白C病等;盔形细胞、破碎细胞,表示机械性溶血性贫血;镰形细胞,表示镰形细胞性贫血,数量往往不多。2、红细胞脆性试验是反映红细胞表面面积与容积比例关系的一种检验方法。如红细胞表面面积/容积比例缩小。则脆性增加,比例增大则脆性减低,脆性增高见于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红细胞脆性减低见于靶形红细胞症。3、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试验)测定体内有无不完全的抗体。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是测定患者红细胞上有无附着不完全抗体,间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