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宽带通信网综合实验报告.doc

宽带通信网综合实验报告.doc

宽带通信网综合实验报告.doc
宽带通信网综合实验报告.doc

《宽带通信网综合实验报告》

组员:XX

组员:XX

学院:通信工程学院

FTTx实验

【实验步骤和结果】

1、根据图13所示,搭建系统,其中三台ONU接计算机终端,还有一台ONU

接IPTV机顶盒。用ping命令检查接入系统是否可以连通?如果不能连通,请分析原因。如果可以连通,使用tracert命令检查路由,并给出HTTx的路由信息。

图1(ping)

图2(tracert)

2、用ipconfig检查接入终端的IP地址和网关,记录下来,并与LAN接入的地

址相比较,它们有什么不同?原因是什么?

经比较发现,两个地址的网段不同。

图3为ipconfig命令

图4为LAN接入地址

3、用telnet远程登录R4101路由器,记录有关光接口的配置信息。

ESR实验

【实验步骤和结果】

1、搭建系统,将三台S2016交换机组成一个ESR环,确定主节点为S2016(1),从节点

为S2016(2)和S2016(3)。

S2016(1)系统地址S2016(2)系统地址S2016(3)系统地址

192.168.6.249 192.168.6.250 192.168.6.251

(1)先配置主交换机:

(2)进入ESR配置模式,并将该交换机配置成主站:

(3)置ESR环所用接口和VLAN,并使能该ESR:

(4)配置从交换机:

先对S2016(2)进行配置:

步骤同上,对S2016(3)进行相同配置。

(5)使用ping 192.168.6.254命令查看网络,网络连通成功。

3、人为切断ESR环路,由于前面对主、从交换机的成功配置,使得ESR域的master node

控制其第二接口的阻塞实现了保护倒换功能。系统正常运行。

S2016(1) S2016(2) S2016(3)

端口连接和用途端口用途端口用途

16 连接S2016(1) 15 连接S2016(1) 15 与S2016(2)连接,

用作组建ESR环

15 连接S2016(3) 16 连接S2016(2)

16 与S2016(3)连接,

用作组建ESR环

WLAN实验

【实验步骤和结果】

1、按照上面介绍的无线AP和连接计算机的配置方法进行配置,配置完成后,

用无线网卡接入(注意输入密钥),连接后,使用ping 192.168.0.1命令查看网络是否连通?如果网络连通,使用ipconfig命令查看连接计算机的IP地址、网关以及DNS,记录相关信息。使用tracert 192.168.0.1命令查看路由,并分析该路由。

图1 (配置界面图)

图2 (ping命令)

图3 (ipconfig命令)

图4 (tracert命令)

2、如果在上面介绍的连接计算机配置中不使用自动获取IP地址,而是制定IP

地址,应该如何操作?是否能够实行?

答:在无线路由中的“设置向导”项。里面有固定IP的选项,选中,填入制定的IP。

3、对无线AP的Web 网管进行操作,写出具体操作步骤。查看日志,记录最近

5条日志信息。查看已接设备,记录相关信息。

图5(日志)

图6(连接设备)

软交换基本配置和操作实验

【实验步骤和结果】

1 按照图10搭建系统,分别连接计算机,测试网络是否连通(ping 192.168.6.254)?如果连通,用tracert(tracert 192.168.6.254)命令找出路由信息,并分析该路由,如果不连通分析原因。

4 使用telnet配置FHX1000,显示配置本件,记录static ip config的有关信息。记录pppoe config的有关信息,修改FHX1000的ip地址。

图1 (static ip config)

图2 (pppoe config)

图3 (修改ip)

xDSL实验

【实验步骤和结果】

1、根据图13所示搭建系统,ADSL接入连接四台计算机,VDSL接入连接三台

计算机,还有一个连接IPTV。用ping命令检查xDSL接入是否可以连通?

如果不通,请分析结果?如果可以连通,用tracert命令检查路由,并给出xDSL 接入的路由通路。

图1 ( xDSL接入连通&检查路由)

2、根据上述方法对ADSL DSLAM进行配置。

要求记录下时间和版本号、桥接设置、端口前向信息表、PVID、Telnet接入控制表、VLAN、ADSL profile、ADSL端口设置、端口状态、端口速率和上联端口设置。(涉及具体端口的设置可以任选一个)

图2 (时间和版本号)

图3(桥接设置&端口前向信息表)

图4(PVID & Telnet接入控制表)

图5(VLAN)

图6(上联端口设置)

图9(端口速率)

图10(端口状态) 设置Telnet远程维护。记录下命令。

图11(设置telnet)

设置系统时间。记录下命令。

图12(设置系统时间)

电力线接入实验

【实验步骤和结果】

1、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学会制作耦合线圈,将网线通过耦合磁铁耦合到电线

上。

2、按照图2中所示连接系统,连接完成后使用ping命令测试该系统是否连通?

如果连通,使用tracert命令检查路由,并描述信息所经过的路由。如果不通,试分析原因。

图1插网线时的ping-tracert

图2电力线接入时的ping&tracert

3、如果可以连通,执行ping 192.168.6.254命令。比较在以太网时和电力线接入

时的数据包的时间延迟,记录并说明原因。

图3前后ping的比较,上面是电力线接入下面是接网线的

答:因为电力线接入速度为10Mbps,而以太网接入速度为100Mbps,所以前者的平均时延为30ms,后者的平均时延为8ms。

MSTP传送网实验

【实验步骤和结果】

1、按照图3所示,搭建系统。

2、登陆OTNM2000,熟悉基本操作,学会并掌握主页面、浏览树和对象视图中

的各个视图中的基本功能。

3、记录当前告警、告警历史、当前性能、性能历史和状态中的2~3个基本项的

具体数值。

图3(系统状态)

图4(当前警告)

图5(当前性能)

图6(历史警告)

路由器配置实验

【实验步骤和结果】

1、按照图所示,搭建系统。

2、本地配置

按照上面的操作步骤,依次对四台R2630,两台S3528,R4001和R4101进行本地配置(有关配置命令,请参阅各个设备的命令行手册,在网络邻居上有共享),要求:

●熟悉不同设备的普通用户模式、特权用户模式、全局配置模式、系统配

置模式、终端配置模式以及接口配置模式的各种配置模式的进入命令,

了解各种模式中可以使用的命令。

●查阅各个设备的配置(show run命令),记录下每个设备的基本配置信息,

包括主机名、SNMP配置、每个端口的配置(记录2~3个主要的端口信

息)、路由协议的配置(RIP和OSPF)等。

2630主机名:

端口配置:

2630路由协议配置:

3528主机名:

路由协议:

接口配置命令:

北邮 通信网实验报告

北京邮电大学实验报告通信网理论基础实验报告 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班级:2013211124 学号: 姓名:

实验一 ErlangB公式计算器 一实验内容 编写Erlang B公式的图形界面计算器,实现给定任意两个变量求解第三个变量的功能: 1)给定到达的呼叫量a和中继线的数目s,求解系统的时间阻塞率B; 2)给定系统的时间阻塞率的要求B和到达的呼叫量a,求解中继线的数目s,以实现网络规划; 3)给定系统的时间阻塞率要求B以及中继线的数目s,判断该系统能支持的最大的呼叫量a。 二实验描述 1 实验思路 使用MA TLAB GUITOOL设计图形界面,通过单选按钮确定计算的变量,同时通过可编辑文本框输入其他两个已知变量的值,对于不同的变量,通过调用相应的函数进行求解并显示最终的结果。 2程序界面 3流程图 4主要的函数 符号规定如下: b(Blocking):阻塞率; a(BHT):到达呼叫量;

s(Lines):中继线数量。 1)已知到达呼叫量a及中继线数量s求阻塞率b 使用迭代算法提高程序效率 B s,a= a?B s?1,a s+a?B(s?1,a) 代码如下: function b = ErlangB_b(a,s) b =1; for i =1:s b = a * b /(i + a * b); end end 2)已知到达呼叫量a及阻塞率b求中继线数量s 考虑到s为正整数,因此采用数值逼近的方法。采用循环的方式,在每次循环中增加s的值,同时调用B s,a函数计算阻塞率并与已知阻塞率比较,当本次误差小于上次误差时,结束循环,得到s值。 代码如下: function s = ErlangB_s(a,b) s =1; Bs = ErlangB_b(a,s); err = abs(b-Bs); err_s = err; while(err_s <= err) err = err_s; s = s +1; Bs = ErlangB_b(a,s); err_s = abs(b - Bs); end s = s -1; end 3)已知阻塞率b及中继线数量s求到达呼叫量a 考虑到a为有理数,因此采用变步长逼近的方法。采用循环的方式,在每次循环中增加a的值(步长为s/2),同时调用B s,a函数计算阻塞率并与已知阻塞率比较,当本次误差小于预设阈值时,结束循环,得到a值。 代码如下: function a = ErlangB_a(b,s)

网络互联技术实验报告

网络互联实验报告 作者:xx通信工程(1)班第二组 组长:xx 组员: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计算机与信息学院 2011年12月

目录 实验二:路由器与交换机配置技术 (3) 一、配置交换机设备 (3) 二、配置路由器设备 (5) 实验四:生成树与以太网链路聚合 (8) 配置端口聚合提供冗余备份链路 (8) 实验六:交换机端口安全与访问控制列表 (14) 一、配置标准访问控制网络流量 (14) 二、配置扩展访问列表保护服务器安全 (19) 三、配置命令ACL保护办公网安全 (24) 实验七:无线网络技术 (29) 一、安装无线网卡 (29) 二、组建Ad-Hoc模式无线局域网 (30) 三、组建Infrastructure无线局域网 (37) 四、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无线项目施工 (45)

实验二:路由器与交换机配置技术 (xxx xxx xxx) 一、路由器的配置 【实验目的】 掌握路由器命令,理解路由器各种不同工作模式之间的切换技术【实验设备】 路由器设备(1台)、配置主机(1台)、配置线(1条) 【实验拓扑】 【实验步骤】 (1)路由器命令行操作模式的进入 Red-Giant>enable !进入特权模式 Red-Giant# Red-Giant#configure terminal !进入全局配置模式 Red-Giant(config)# Red-Giant(config)#interface fastethernet 1/0 !进入路由器F1/0接口模式Red-Giant(config-if) Red-Giant(config-if)#exit !退回上一级操作模式 Red-Giant(config)# Red-Giant(config-if)#end !直接退回特权模式 Red-Giant#

网络互联技术实验报告

网络互联技术实验报告 熟悉常用网络测试指令 班级:B241111 学号:B24111102 姓名:杜悦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系统网络命令及其所代表的含义,以及所能对网络进行的操作。(2)通过网络命令了解网络状态,并利用网络命令对网络进行简单的操作。二、实验设备 自己的笔记本电脑,操作系统是Windows7 三、实验内容和要求 (1)利用ipconfig命令查看本机的网络配置信息 (2)利用ping 命令检测网络连通性 (3)利用arp 命令检验MAC 地址解析 (4)熟练使用netstat、ftp、tracert、pathping、nbtsat、netsh等网络命令 四、背景知识 windows操作系统本身带有多种网络命令,利用这些网络命令可以对网络进行简单的操作。需要注意是这些命令均是在cmd命令行下执行。本次实验学习8个最常用的网络命令。 五、实验准备 1.Ping命令 -t Ping指定的计算机直到中断。 -a 将地址解析为计算机名。 -n count 发送 count 指定的 ECHO 数据包数。默认值为 4 。 -l length 发送包含由 length 指定的数据量的 ECHO 数据包。默认为 32 字节;最大值是 65,527。 -f 在数据包中发送“不要分段”标志。数据包就不会被路由上的网关分段。-i ttl 将“生存时间”字段设置为 ttl 指定的值。

-v tos 将“服务类型”字段设置为 tos 指定的值。 -r count 在“记录路由”字段中记录传出和返回数据包的路由。 count 可以指定最少 1 台,最多 9 台计算机。 -s count 指定 count 指定的跃点数的时间戳。 -j computer-list 利用 computer-list 指定的计算机列表路由数据包。连续计算机可以被中间网关分隔(路由稀疏源) IP 允许的最大数量为 9 。 -k computer-list 利用 computer-list 指定的计算机列表路由数据包。连续计算机不能被中间网关分隔(路由严格源) IP 允许的最大数量为 9 。 -w timeout 指定超时间隔,单位为毫秒。 destination-list 指定要 ping 的远程计算机。 查看ping的相关帮助信息“ping/?” 2.ipconfig命令 ipconfig是WINDOWS操作系统中用于查看主机的IP配置命令,其显示信息中还包括主机网卡的MAC地址信息。该命令还可释放动态获得的IP地址并启动新一次的动态IP分配请求。 ipconfig /all:显示本机TCP/IP配置的详细信息; ipconfig /release:DHCP客户端手工释放IP地址; ipconfig /renew:DHCP客户端手工向服务器刷新请求; ipconfig /flushdns:清除本地DNS缓存内容; ipconfig /displaydns:显示本地DNS内容; ipconfig /registerdns:DNS客户端手工向服务器进行注册; ipconfig /showclassid:显示网络适配器的DHCP类别信息; ipconfig /setclassid:设置网络适配器的DHCP类别。

宽带通信网综合实验报告

《宽带通信网综合实验报告》 组员:XX 组员:XX 学院:通信工程学院

FTTx实验 【实验步骤和结果】 1、根据图13所示,搭建系统,其中三台ONU接计算机终端,还有一台ONU 接IPTV机顶盒。用ping命令检查接入系统是否可以连通?如果不能连通,请分析原因。如果可以连通,使用tracert命令检查路由,并给出HTTx的路由信息。 图1(ping) 图2(tracert) 2、用ipconfig检查接入终端的IP地址和网关,记录下来,并与LAN接入的地 址相比较,它们有什么不同?原因是什么? 经比较发现,两个地址的网段不同。

图3为ipconfig命令 图4为LAN接入地址 3、用telnet远程登录R4101路由器,记录有关光接口的配置信息。 ESR实验 【实验步骤和结果】 1、搭建系统,将三台S2016交换机组成一个ESR环,确定主节点为S2016(1),从节点 为S2016(2)和S2016(3)。

(1)先配置主交换机: (2)进入ESR配置模式,并将该交换机配置成主站: (3)置ESR环所用接口和VLAN,并使能该ESR: (4)配置从交换机: 先对S2016(2)进行配置:

步骤同上,对S2016(3)进行相同配置。 (5)使用ping 192.168.6.254命令查看网络,网络连通成功。 3、人为切断ESR环路,由于前面对主、从交换机的成功配置,使得ESR域的master node 控制其第二接口的阻塞实现了保护倒换功能。系统正常运行。

WLAN实验 【实验步骤和结果】 1、按照上面介绍的无线AP和连接计算机的配置方法进行配置,配置完成后, 用无线网卡接入(注意输入密钥),连接后,使用ping 192.168.0.1命令查看网络是否连通?如果网络连通,使用ipconfig命令查看连接计算机的IP地址、网关以及DNS,记录相关信息。使用tracert 192.168.0.1命令查看路由,并分析该路由。 图1 (配置界面图)

通信技术综合实验报告

综合实验报告 ( 2010-- 2011年度第二学期) 名称:通信技术综合实验题目:SDH技术综合实验院系:电子与通信工程系班级: 学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设计周数:两周 成绩: 日期:2011年 6 月

A C B D S1 P1S1 P1 主用 备用 AC AC 环形保护组网配置实验 一、实验的目的与要求 1、实验目的: 通过本实验了解2M 业务在环形组网方式时候的配置。 2、实验要求: 在SDH1、SDH2、SDH3配置成环网,开通SDH2到SDH3两个节点间的2M 业务,并提供环网保护机制。 1)掌握二纤单向保护环的保护机理及OptiX 设备的通道保护机理。 2)掌握环形通道保护业务配置方法。采用环形组网方式时,提供3套SDH 设备,要求配置成虚拟单向通道保护环。 3)了解SDH 的原理、命令行有比较深刻,在做实验之前应画出详细的实际网络连接图,提交实验预习报告,要设计出实验实现方案、验证方法及具体的步骤。 4)利用实验平台自行编辑命令行并运行验证实验方案,进行测试实验是否成功。 二、实验正文 1.实验原理 单向通道保护环通常由两根光纤来实现,一根光纤用于传业务信号,称S 光纤;另一根光纤传相同的信号用于保护,称P 光纤。单向通道保护环使用“首端桥接,末端倒换”结构如下图所示: 业务信号和保护信号分别由光纤S1和P1携带。例如,在节点A ,进入环以节点C 为目的地的支路信号(AC )同时馈入发送方向光纤S1和P1。其中,S1光纤按ABC 方向将业务信号送至节点C ,P1光纤按ADC 方向将同样的信号作为保护信号送至分路节点C 。接收端分路节点C 同时收到两个方向支路信号,按照分路通道信号的优劣决定选其中一路作为分路信号,即所谓末端选收。正常情况下,以S1光纤送来信号为主信号。同时,从C 点插入环以节点A 为目的地的支路信号(CA)按上述同样方法送至节点A 。

通信原理实验报告

中南大学 数字通信原理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数字通信原理实验 班级: 学号: 姓名: 指导教师:

实验一数字基带信号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单极性码、双极性码、归零码、不归零码等基带信号波形特点。 2、掌握AMI、HDB3码的编码规则。 3、掌握从HDB3码信号中提取位同步信号的方法。 4、掌握集中插入帧同步码时分复用信号的帧结构特点。 5、了解HDB3(AMI)编译码集成电路CD22103。 二、实验内容 1、用示波器观察单极性非归零码(NRZ)、传号交替反转码(AMI)、三阶高密度双极性码(HDB3)、整流后的AMI码及整流后的HDB3码。 2、用示波器观察从HDB3码中和从AMI码中提取位同步信号的电路中有关波形。 3、用示波器观察HDB3、AMI译码输出波形。 三、实验步骤 本实验使用数字信源单元和HDB3编译码单元。 1、熟悉数字信源单元和HDB3编译码单元的工作原理。接好电源线,打开电源开关。 2、用示波器观察数字信源单元上的各种信号波形。 用信源单元的FS作为示波器的外同步信号,示波器探头的地端接在实验板任何位置的GND点均可,进行下列观察: (1)示波器的两个通道探头分别接信源单元的NRZ-OUT和BS-OUT,对照发光二极管的发光状态,判断数字信源单元是否已正常工作(1码对应的发光管亮,0码对应的发光管熄); (2)用开关K1产生代码×1110010(×为任意代码,1110010为7位帧同步码),K2、K3产生任意信息代码,观察本实验给定的集中插入帧同步码时分复用信号帧结构,和NRZ 码特点。 3、用示波器观察HDB3编译单元的各种波形。 仍用信源单元的FS信号作为示波器的外同步信号。 (1)示波器的两个探头CH1和CH2分别接信源单元的NRZ-OUT和HDB3单元的AMI-HDB3,将信源单元的K1、K2、K3每一位都置1,观察全1码对应的AMI码(开关K4置于左方AMI 端)波形和HDB3码(开关K4置于右方HDB3端)波形。再将K1、K2、K3置为全0,观察全0码对应的AMI码和HDB3码。观察时应注意AMI、HDB3码的码元都是占空比为0.5的双极性归零矩形脉冲。编码输出AMI-HDB3比信源输入NRZ-OUT延迟了4个码元。

通信网络实验报告

实验一隐终端和暴露终端问题分析 一、实验目的 结合仿真实验分析载波检测无线网络中的隐终端问题和暴露终端问题。 二、实验设定与结果 基本参数配置:仿真时长100s;随机数种子1;仿真区域2000x2000;节点数4。 节点位置配置:本实验用[1] 、[2]、[3] 、[4]共两对节点验证隐终端问题。节点[1]、[2]距离为200m,节点[3]、[4]距离为200m,节点[2]、[3]距离为370m。 1234 业务流配置:业务类型为恒定比特流CBR。[1]给[2]发,发包间隔为0.01s,发包大小为512bytes;[3]给[4]发,发包间隔为0.01s,发包大小为512bytes。 实验结果: Node: 1, Layer: AppCbrClient, (0) Server address: 2 Node: 1, Layer: AppCbrClient, (0) Total number of bytes sent: 5120000 Node: 1, Layer: AppCbrClient, (0) Total number of packets sent: 10000 Node: 2, Layer: AppCbrServer, (0) Client address: 1 Node: 2, Layer: AppCbrServer, (0) Total number of bytes received: 4975616 Node: 2, Layer: AppCbrServer, (0) Total number of packets received: 9718 Node: 3, Layer: AppCbrClient, (0) Server address: 4 Node: 3, Layer: AppCbrClient, (0) Total number of bytes sent: 5120000 Node: 3, Layer: AppCbrClient, (0) Total number of packets sent: 10000 Node: 4, Layer: AppCbrServer, (0) Client address: 3 Node: 4, Layer: AppCbrServer, (0) Total number of bytes received: 5120000 Node: 4, Layer: AppCbrServer, (0) Total number of packets received: 10000 结果分析 通过仿真结果可以看出,节点[2]无法收到数据。由于节点[3]是节点[1]的一个隐终端,节点[1]无法通过物理载波检测侦听到节点[3]的发送,且节点[3]在节点[2]的传输范围外,节点[3]无法通过虚拟载波检测延迟发送,所以在节点[1]传输数据的过程中,节点[3]完成退避发送时将引起冲突。 三、课后思考 1、RTS/CTS能完全解决隐终端问题吗?如果不能,请说明理由。 答:能。对于隐发送终端问题,[2]和[3]使用控制报文进行握手(RTS-CTS),听到回应握手信号的[3]知道自己是隐终端,便能延迟发送;对于隐接受终端问题,在多信道的情况下,[3]给[4]回送CTS告诉[4]它是隐终端,现在不能发送报文,以避免[4]收不到[3]的应答而超时重发浪费带宽。

网络通信实验报告

网络通信程序设计 实验报告 姓名: 学号: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授课教师:贺刚 完成日期: 2020.5.27

实验一:TCP套接字编程 内容: 1、利用阻塞模型的开发TCP通信客户端程序。 2、在程序中必须处理粘连包和残缺包问题。 3、自定义应用层协议。 4、采用多线程开发技术。 实验代码: 服务器端: #include "iostream.h" #include "initsock.h" #include "vector" using namespace std; CInitSock initSock; // 初始化Winsock库 DWORD WINAPI ThreadProc(LPVOID lpParam); vector sClientVector; int main() { //1 创建套节字 SOCKET sListen = ::socket(AF_INET, SOCK_STREAM, 0); if(sListen == INVALID_SOCKET) { cout<<"Failed socket() "<

通信原理实验报告

实验一、PCM编译码实验 实验步骤 1. 准备工作:加电后,将交换模块中的跳线开关KQ01置于左端PCM编码位置,此时MC145540工作在PCM编码状态。 2. PCM串行接口时序观察 (1)输出时钟和帧同步时隙信号观测:用示波器同时观测抽样时钟信号(TP504)和输出时钟信号(TP503),观测时以TP504做同步。分析和掌握PCM编码抽样时钟信号与输出时钟的对应关系(同步沿、脉冲宽度等)。 (2)抽样时钟信号与PCM编码数据测量:用示波器同时观测抽样时钟信号(TP504)和编码输出数据信号端口(TP502),观测时以TP504做同步。分析和掌握PCM编码输出数据与抽样时钟信号(同步沿、脉冲宽度)及输出时钟的对应关系。 3. PCM编码器 (1)方法一: (A)准备:将跳线开关K501设置在测试位置,跳线开关K001置于右端选择外部信号,用函数信号发生器产生一个频率为1000Hz、电平为2Vp-p的正弦波测试信号送入信号测试端口J005和J006(地)。 (B)用示波器同时观测抽样时钟信号(TP504)和编码输出数据信号端口(TP502),观测时以TP504做同步。分析和掌握PCM编码输出数据与抽样时钟信号(同步沿、脉冲宽度)及输出时钟的对应关系。分析为什么采用一般的示波器不能进行有效的观察。 (2)方法二: (A)准备:将输入信号选择开关K501设置在测试位置,将交换模块内测试信号选择开关K001设置在内部测试信号(左端)。此时由该模块产生一个1KHz的测试信号,送入PCM编码器。(B)用示波器同时观测抽样时钟信号(TP504)和编码输出数据信号端口(TP502),观测时以内部测试信号(TP501)做同步(注意:需三通道观察)。分析和掌握PCM编码输出数据与帧同步时隙信号、发送时钟的对应关系。 4. PCM译码器 (1)准备:跳线开关K501设置在测试位置、K504设置在正常位置,K001置于右端选择外部信号。此时将PCM输出编码数据直接送入本地译码器,构成自环。用函数信号发生器产生一个频率为1000Hz、电平为2Vp-p的正弦波测试信号送入信号测试端口J005和J006(地)。 (2) PCM译码器输出模拟信号观测:用示波器同时观测解码器输出信号端(TP506)和编码器输入信号端口(TP501),观测信号时以TP501做同步。定性的观测解码信号与输入信号的关系:质量、电平、延时。 5. PCM频率响应测量:将测试信号电平固定在2Vp-p,调整测试信号频率,定性的观测解码恢复出的模拟信号电平。观测输出信号信电平相对变化随输入信号频率变化的相对关系。

网络风暴实验报告

《网络管理与维护》 ----实验二VLAN与网络风暴 班级:网络一班 专业:网络工程 姓名:王双双 学号: 090810127 小组:第三组 实验地点: N6-207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2012年2月

一、实验要求 1、掌握巩固网络互联技术知识点。 2、完成实验分析报告。 二、实验内容 使用实验设备(包括两台二层交换机,一台路由器),按以下拓扑图(图1)搭建试验网。 1、通过连接回路在VLAN-I中设置广播风暴观察两个VLAN-I、II的网络状 况,如何消除广播风暴。 2、路由器具有隔离广播域的作用,依图2所示,搭建实验环境并分析网络状 况。 三、实验步骤

1、对交换机的配置 步骤一:将SW1划分两个VLAN,分别为VLAN10、VLAN20。 Switch#confi term Switch(config)#hostname SW1 SW1(config)#vlan 10 SW1(config-vlan)#exit SW1(config)#vlan 20 SW1(config)#end 步骤二:将接口分配到SW1上的VLAN SW1#config term SW1(config)#interface fasteternet 0/1 SW1(config-if)#switchport access vlan 10 SW1(config-if)#exit SW1(config)#interface fasteternet 0/2 SW1(config-if)#switchport access vlan 10 SW1(config-if)#exit SW1(config)#interface fastethernet 0/3 SW1(config-if)#switchport access vlan 20 SW1(config-if)#exit SW1(config)#interface fastethernet 0/4 SW1(config-if)#switchport access vlan 20 步骤三:把交换机SW1与交换机SW2相连的端口(假设为0/24端口)定义为tag vlan 模式。 SW1(config)#inter fastethernet0/24 SW1(config-if)#switchport mode trunk 步骤四:将SW2划分两个VLAN,分别为VLAN10、VLAN20。 Switch#confi term Switch(config)#hostname SW2 SW2(config)#vlan 10 SW2(config-vlan)#exit SW2(config)#vlan 20 SW2(config)#end 步骤五:将接口分配到SW2上的VLAN SW1#config term SW2(config)#interface fasteternet 0/1 SW2(config-if)#switchport access vlan 10 SW2(config-if)#exit SW2(config)#interface fasteternet 0/2 SW2(config-if)#switchport access vlan 10 SW2(config-if)#exit SW2(config)#interface fastethernet 0/3 SW2(config-if)#switchport access vlan 20 SW2(config-if)#exit

通信原理实验报告

实验一常用信号的表示 【实验目的】 掌握使用MATLAB的信号工具箱来表示常用信号的方法。 【实验环境】 装有MATLAB6.5或以上版本的PC机。 【实验内容】 1. 周期性方波信号square 调用格式:x=square(t,duty) 功能:产生一个周期为2π、幅度为1 ±的周期性方波信号。其中duty表示占空比,即在信号的一个周期中正值所占的百分比。 例1:产生频率为40Hz,占空比分别为25%、50%、75%的周期性方波。如图1-1所示。 clear; % 清空工作空间内的变量 td=1/100000; t=0:td:1; x1=square(2*pi*40*t,25); x2=square(2*pi*40*t,50); x3=square(2*pi*40*t,75); % 信号函数的调用subplot(311); % 设置3行1列的作图区,并在第1区作图plot(t,x1); title('占空比25%'); axis([0 0.2 -1.5 1.5]); % 限定坐标轴的范围 subplot(312); plot(t,x2); title('占空比50%'); axis([0 0.2 -1.5 1.5]); subplot(313); plot(t,x3); title('占空比75%'); axis([0 0.2 -1.5 1.5]);

图1-1 周期性方波 2. 非周期性矩形脉冲信号rectpuls 调用格式:x=rectpuls(t,width) 功能:产生一个幅度为1、宽度为width、以t=0为中心左右对称的矩形波信号。该函数横坐标范围同向量t决定,其矩形波形是以t=0为中心向左右各展开width/2的范围。Width 的默认值为1。 例2:生成幅度为2,宽度T=4、中心在t=0的矩形波x(t)以及x(t-T/2)。如图1-2所示。 t=-4:0.0001:4; T=4; % 设置信号宽度 x1=2*rectpuls(t,T); % 信号函数调用 subplot(121); plot(t,x1); title('x(t)'); axis([-4 6 0 2.2]); x2=2*rectpuls(t-T/2,T); % 信号函数调用

实验一:交叉线的制作

《网络互联技术》课程实验指导书 实验一:交叉线的制作 一、实验内容 1、制作直通网线 2、制作交叉网线 二、实验目的 1、掌握EIA 586A标准 2、掌握EIA 586B标准 3、了解直通线的应用环境 4、了解交叉线的应用环境 5、学会直通线的制作 6、学会交叉线的制作 三、实验原理 直通线一般用于连接不同类别的设备,如主机与交换机、交换机与路由器。在制作直通线时,两端必须遵循相同的制作标准。要么两端全按EIA 586A标准进行制作,要么两端全按EAI 586B标准进行制作。 交叉线一般用于连接同类别的设备,如主机与主机、路由器与路由器、交换机与交换机之间的连接。由于主机接口与路由器接口类别相同,因此,主机与路由器之间的连接也采用交叉线。在制作交叉线时,一端按照586A标准进行制作,另一端要按照586B标准进行制作。 1、EIA 586A 标准 2、EIA 586B标准 3、网线正确插入的方向

四、实验仪器设备: 1、网线测试器 2、五类电缆线若干 3、水晶头若干 4、压线钳 5、剥线刀或剪刀 五、交叉线制作步骤 1、剥线:用压线钳剪线刀口将线头剪齐,再将双绞线端头伸入剥线刀口,使线头触及前挡板,然后适度握紧压线钳同时慢慢旋转双绞线,让刀口划开双绞线的保护胶皮,取出端头从而拨下保护胶皮,露出里面的4对导线。在剥线时要注意掌握好力度,不要使刀口划破里面的导线绝缘层。 2、理线:双绞线由8根有色导线两两绞合而成,若制作直通线,则将其整理成按TIA/EIA568B标准进行平行排列,整理完毕用剪线刀口将前端修齐。如果要制作交叉线,另一端则需要按照TIA/EIA568A标准。 3、插线:一只手捏住水晶头,将水晶头有弹片一侧向下,另一只手捏平双绞线,稍稍用力将排好的线平行插入水晶头内的线槽中,八条导线顶端应插入线槽顶端。 4、压线:确认所有导线都到位后,将水晶头放入夹线钳夹槽中,用力捏几下压线钳,压紧线头即可。 5、测线:制作完成后,需要使用测试仪进行网线测试。请观察测试交叉线时指示灯的显示状态,并进行记录。 6、连接:制作完成交叉线后,使用它将两台计算机直接相连,以测试网络的连通性。 六、思考问题 1、网线为什么要分为直通线和交叉线? 2、主机与路由器之间互联应使用直通线还是交叉线?为什么? 七、实验报告要求: 按学院实验报告要求完成实验报告的书写。 1、在实验名称的下方写明当前实验的时间(年月日)。 2、在实验报告中必须回答当前实验的思考问题。

网络与数据通信实验报告

网络与数据通信实验报告 指导老师:李艳 姓名:胡嘉懿(1110200302) 周敏(1110200311)

实验1 网络协议分析Ethereal 1.ARP帧解析 ·帧1(线路上传输60字节,俘获60字节) 到达时间:2004年5月7日00:35:13.802398000 与上一帧的时间差:0.000000000秒 与第一帧的时间差:0.000000000秒 帧序号:1 数据包长度:60字节 俘获长度:60字节 ·以太网Ⅱ,源地址:00:0d:87:f8:4c:f9,目的地址:ff:ff:ff:ff:ff:ff(MAC地址) 目的地址:ff:ff:ff:ff:ff:ff(广播) 源地址:00:0d:87:f8:4c:f9(192.168.0.44) 类型:地址转换协议ARP(Ox0806) 尾部:000000000

·地址转换协议 ·硬件类型(Hardware type):16位,定义ARP实现在何种类型的网络上,以太网的硬件类型值为Ox0001,图中为以太网Ox0001 ·协议类型(Protocol type):16位,定义使用ARP/RARP的协议类型,IPv4类型值为Ox0800,图中为IP Ox0800 ·硬件地址长度(Hardware size):1字节,以字节为单位定义物理地址的长度,图中为6 ·协议地址长度(Protocol size):1字节,以字节为单位定义协议地址的长度,图中为4 ·操作类型(Opcode):16位,定义报文类型,1为ARP请求,2为ARP应答,3为RARP 请求,4为RARP应答,图中为请求(Ox0001) ·发送方MAC地址(Sender MAC address):6字节,发送方的MAC地址,图中为00:0d:87:f8:4c:f9 ·发送方IP地址(Sender IP address):4字节,发送方的IP地址,RARP请求中不填此字段图中为192.168.0.44 ·目的MAC地址(Target MAC address):6字节,ARP请求中不填此字段(待解析),图中为00:00:00:00:00:00 ·目的协议地址(Target IP address):4字节,长度取决于协议地址长度,长度一共28字节,图中为192.168.80.1

计算机网络技术实验报告

重庆交通大学 学生实验报告 实验课程名称《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实验 开课实验室软件与通信实验中心 学院国际学院年级2012 专业班(1)班 学生姓名吴双彪学号6312260030115 开课时间2014 至2015 学年第二学期 实验2简单的局域网配置与资源共享 实验目的: 1、掌握将两台PC联网的技能与方法 2、掌握将几台PC连接成LAN的技能与方法 3、掌握局域网内资源共享的技能与方法 实验内容和要求: 1、选用百兆交换机连接PC若干台; 2、在上述两种情况下分别为PC配置TCP/IP协议,使他们实现互联和资源共享实验环境:(画出实验网络拓图) 实验步骤: 1、选择两台计算机; 选PC0与PC1. 2、设置两台计算机IP地址为C类内部地址; 两台PC机的IP分别设置为:、202.202.242.47、202.202.243.48; 两台PC机的掩码分别设置为:、255.255.255.0、255.255.255.0; 3、用一台计算机Ping另一台计算机,是否能Ping通?

4、我的电脑→工具→文件夹选项→查看→去掉“使用简单文件共享(推荐)”前 的勾;设置共享文件夹。 5、控制面板→管理工具→本地安全策略→本地策略→安全选项里,把“网络访 问:本地帐户的共享和安全模式”设为“仅来宾-本地用户以来宾的身份验证” (可选,此项设置可去除访问时要求输入密码的对话框,也可视情况设为“经典-本地用户以自己的身份验证”); 6、通过网络邻居或在运行窗口输入“\\对方IP地址”实现资源共享。 1)指定IP地址,连通网络 A.设置IP地址 在保留专用IP地址范围中(192.168.X.X),任选IP地址指定给主机。 注意:同一实验分组的主机IP地址的网络ID应相同 ..。 ..,主机ID应不同 ..,子网掩码需相同B.测试网络连通性 (1)用PING 命令PING 127.0.0.0 –t,检测本机网卡连通性。 解决方法:检查网线是否连接好,或者网卡是否完好 (2)分别“ping”同一实验组的计算机名;“ping”同一实验组的计算机IP地址,并记录结 果。答:能。结果同步骤3 (3)接在同一交换机上的不同实验分组的计算机,从“网上邻居”中能看到吗?能ping通 吗?记录结果。 2) 自动获取IP地址,连通网络 Windows主机能从微软专用B类保留地址(网络ID为169.254)中自动获取IP地址。 A.设置IP地址 把指定IP地址改为“自动获取IP地址”。 B.在DOS命令提示符下键入“ipconfig”,查看本机自动获取的IP地址,并记录结果。 C.测试网络的连通性 1.在“网上邻居”中察看能找到哪些主机,并记录结果。 2.在命令提示符下试试能“ping”通哪些主机,并记录结果。 答:能ping通的主机有KOREYOSHI ,WSB ,ST ,LBO ,CL 。思考并回答 测试两台PC机连通性时有哪些方法? 实验小结:(要求写出实验中的体会)

通信原理实验报告

通信原理实验报告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实验一常用信号的表示 【实验目的】 掌握使用MATLAB的信号工具箱来表示常用信号的方法。 【实验环境】 装有或以上版本的PC机。 【实验内容】 1. 周期性方波信号square 调用格式:x=square(t,duty) 功能:产生一个周期为2π、幅度为1±的周期性方波信号。其中duty表示占空比,即在信号的一个周期中正值所占的百分比。 例1:产生频率为40Hz,占空比分别为25%、50%、75%的周期性方波。如图1-1所示。 clear; % 清空工作空间内的变量 td=1/100000; t=0:td:1; x1=square(2*pi*40*t,25); x2=square(2*pi*40*t,50); x3=square(2*pi*40*t,75); % 信号函数的调用 subplot(311); % 设置3行1列的作图区,并在第1区作图 plot(t,x1); title('占空比25%'); axis([0 ]); % 限定坐标轴的范围 subplot(312); plot(t,x2); title('占空比50%'); axis([0 ]); subplot(313); plot(t,x3);

title('占空比75%'); axis([0 ]); 图1-1 周期性方波 2. 非周期性矩形脉冲信号rectpuls 调用格式:x=rectpuls(t,width) 功能:产生一个幅度为1、宽度为width、以t=0为中心左右对称的矩形波信号。该函数横坐标范围同向量t决定,其矩形波形是以t=0为中心向左右各展开width/2的范围。Width 的默认值为1。 例2:生成幅度为2,宽度T=4、中心在t=0的矩形波x(t)以及x(t-T/2)。如图1-2所示。 t=-4::4; T=4; % 设置信号宽度x1=2*rectpuls(t,T); % 信号函数调用 subplot(121); plot(t,x1);

《网络互联技术》实验报告

《网络互联技术》实验报告书 专业: 学号:

姓名: 实验1 交换机/路由器的基本配置和管理 一、【实验目的】 1、通过电缆实现交换机/路由器与PC机的连接; 2、通过交换机/路由器的开机启动报告了解交换机的硬件参数; 3、掌握交换机/路由器的常用命令. 二、【实验环境】 1 实验设备: 硬件:交换机、路由器个一台,PC机一台,console电缆及接口转换器。 软件:超级终端程序。 2 设备连接图:用console连接到交换机、路由器上 三、【实验内容】 1 通过Telnet访问交换机、路由器; 2 复制、备份配置文件。 四、【实验步骤】 步骤1访问交换机、路由器 1.用Cosole电缆将PC机的串口与交换机的Console端口相连; 2.在超级终端程序中按Enter键,记录超级终端程序窗口会出现的信息 3.进入特权模式,让交换机重启,记录交换机加电启动报告。 步骤2 交换机、路由器的基本配置 1.进入交换机的全局配置模式 2.配置交换机的设备名,设备名为Switch; 3.配置加密的特权密码为cisco1,验证特权密码:退出到用户模式,再进入特权模式。 4.查看交换机的版本,记录结果; 5.交换机的mac地址表

A、查看交换机的mac地址表,并记录结果; B、查看PC机的mac地址 步骤3配置交换机、路由器的端口属性 1.配置f0/1端口的速度为100M,命令: 2.配置f0/1端口为全双工,命令: 3.配置f0/1端口的描述为TO_PC1,命令: 4.启用f0/1端口;命令: 5.查看端口f0/1的信息,并记录结果。命令为 6.查看端口f0/1的状态,命令为: 7.查看所有端口的状态,并记录结果。命令为: 8.查看所有端口的IP摘要信息。命令为: 步骤4配置交换机、路由器管理接口的IP地址 1.进入配置Vlan1 接口子模式,命令: 2.配置Vlan1 接口的IP地址为192.168.1.1 4.启用Vlan1接口; 5.查看Vlan1接口的信息,并记录结果。命令为: 6.配置PC机的IP地址为192.168.1.10; 7.在PC机上ping 192.168.1.1;是否ping 通?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 附注:【交换机的操作EXEC模式有】 1.用户模式[主机名>]:可以执行EXEC命令的一部分 2.特权模式[主机名#]:可以执行全部的EXEC命令 3.配置模式: 全局配置模式[主机名(config)#]:配置交换机的整体参数 接口配置模式[主机名(config-if)#]:配置交换机的接口参数 VLAN配置模式[主机名(config-VLAN)#]:配置交换机的VLAN参数4.交换机操作EXEC模式特点: 1) 支持命令简写(输入的字符串足够使系统识别,按TAB键将命令补充完整) 2) 在每种操作模式下直接输入“?”显示该模式下所有的命令 3) 命令空格“?”显示命令参数并对其解释说明 4) 常用的交换机配置命令有: Switch#show version//显示交换机硬件及软件的信息 Switch#show running-config//显示当前运行的配置参数 Switch#show configure//显示保存的配置参数 Switch#write memory//将当前运行的配置参数复制到flash Switch#delete flash:config.text//清空flash中的配置参数 Switch#reload交换机重启System configuration has been modified. Save? [yes/no]:n Switch(config)#hostname S2126G//配置交换机的主机名 Switch#configure terminal/进入全局配置模式下/ Switch(config)#interface fastEthernet 0/1 //进入接口配置模式 S2126G(config-if)#speed [10|100|auto]// 配置接口速率

通信网实验报告

实验一:路径选择实验 一、实验目的 在进行通信网选择路由时,首选路由和各个迂回路由通常都是按照路径最短的原则进行的,目的是为了使网络费用达到最小。在求解最短径的算法中常用的有D算法和F算法。D算法用于求指定节点到其他各节点的最短路径;F算法用于求任意端间最短径。在实际中都是由计算机实现这两种算法来帮助设计人员进行路由设计。本次实验目的就是要使学生深入理解这两种算法并能用计算机实现这两种算法。 二、实验内容 用编程语言实现F算法。 F算法M文件内容如下: function [w,r]=fsuanfa(m) % F算法的函数文件 v_num=size(m); v_num=v_num(1); w=zeros(v_num); r=zeros(v_num); for i=1:v_num for j=1:v_num if i~=j if(m(i,j)==0) w(i,j)=inf; else w(i,j)=m(i,j); r(i,j)=j; end end end end disp W0= disp(w) disp R0= disp(r) for k=1:v_num pause;

for i=1:v_num if(i~=k) for j=1:v_num if(w(i,k)+w(k,j)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