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耿九畴传》逐句详解

《耿九畴传》逐句详解

《耿九畴传》逐句详解
《耿九畴传》逐句详解

耿九畴,字禹范,卢氏人。永乐末进士。宣德六年授礼科给事中。议论持大体,有清望。正统初,大臣言两淮盐政久坏,宜得重名检者治之,于是推择为盐运司同知。痛革宿弊,条奏便宜五事,着为令。母丧去官,场民数千人诣阙乞留。十年正月起为都转运使。节俭无他好,公退焚香读书,廉名益振,妇孺皆知其名。

清望:1、美好的名望。《南史·张绪传》:“时帝欲用绪为右仆射,以问王俭。俭曰:‘绪少有清望,诚美选也。’”唐·皮日休《七爱诗·白太傅》:“清望逸内署,直声惊谏垣谏官官署。”2、指有清白名望的人或清白的望族。《晋书·杨济传》:“帝重兵官,多授贵戚清望,济以武艺号为称职。”

名检:也写作“名俭”,名誉与礼法。唐·白居易《寄元九》:“身为近密拘,心为名检缚。”明·唐顺之《与蔡白石郎中书》:“江左诸人,任情恣肆,不顾名检,谓之脱洒。”

同知:明清时期的官名。同知为知府的副职,正五品,因事而设,每府设一二人,无定员。同知负责分掌地方盐、粮、捕盗、江防、海疆、河工、水利以及清理军籍、抚绥民夷等事务,同知办事衙署称“厅”。另有知州的副职称为州同知,从六品,无定员,分掌本州岛内诸事务。

宿弊:指积久的弊政。《新唐书·温璋传》:“璋素强干,鉏宿弊,豪右慑服,加检校吏部尚书。”元·王祯《农书》:“更其宿弊,均其惠利,但具为教条,使相勉励,不期化而民自化矣。”

条奏:逐条上奏。《汉书·元帝纪》:“有可蠲除减省以便万姓者,条奏,毋有所讳。”《后汉书·侯霸传》:“霸明习故事,收录遗文,条奏前世善政法度有益于时者,皆施行之。”

便宜:1、谓斟酌事宜,不拘陈规,自行决断处理。《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南史·顾宪之传》:“愚又以便宜者,盖谓便于公宜于人也。”2、指便宜行事之权。《隋书·杨谅传》:“特许以便宜,不拘律令。”宋·叶适《奏议·纪纲四》:“收还便宜,使州郡复承平之常制。”3、指有利国家,合乎时宜之事。《明史·马文升传》:“于屯田、马政、边备、守御,数条上便宜。”宋·杨万里《寄题南城吴子直子常上舍兄弟社仓》:“天颜忧喜丞相知,常平使者陈便宜。”

诣阙:诣是“至、前往”的意思;“阙”本义指皇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后引申为皇帝居处,借指朝廷,有时也直接代指京城。因此“诣阙”也就是奔赴朝廷、皇宫或至都城的意思,即指至天子的宫阙。1、赴朝堂。《汉书·卷六十四上·朱买臣传》:“诣阙上书,书久不报。”《后汉书·光武帝纪》:“南单于遣使诣阙贡献,奉蕃称臣。”宋·司马光《论召陕西边臣札子》:“今窃闻陛下复召种谔等诣阙引对,不知陛下欲何所兴为?”2、指赴京都。宋·费衮《梁溪漫志·范信中》:“范既脱,欲诣阙,而无裹粮。”清·严有禧《漱华随笔·诋毁程朱》:“明永乐中,饶州儒士朱友季,诣阙献书,专诋周、程、张、朱之学。”

乞留:指百姓请求挽留官员。明朝重视当地百姓对地方官员任期届满后去留的意见,很多官员都因百姓“乞留”而提升官级留任原职。

耿九畴,字禹范,卢氏人。永乐末年中进士。宣德六年被授予礼科给事中。他发表的意见能把握住全局,有清廉公正的名望。正统初年,大臣说两淮盐政久坏,应选择注重名誉和法度的人去治理它,于是推举耿九畴为盐运司同知。他彻底革除以前的弊病,逐条上奏有利于国家的五件事,着录成法令。因母丧辞官,盐场的百姓几千人到朝廷请求把他留下来。正统十年正月,起用他为都转运使。耿九畴节俭而没有别的爱好,公事完后便焚香读书,廉洁的名声因此更响,妇女小孩都知道他的名字。

以事见诬,逮下吏,已,得白,即留为刑部右侍郎。屡辨疑狱,无所挠屈。

礼部侍郎章瑾下狱,九畴及江渊等议贬其官。瑾婿给事中王汝霖衔之,与同官叶盛、张固、林聪等论刑部不公。九畴、渊遂劾盛等,且言汝霖父永和死土木,嬉笑自如,不宜居职。

以事见诬:指明英宗朱祁镇“夺门”复位后,被重用的明将石亨、政客徐有贞、宦官曹吉祥在朝中横行霸道,不久,石亨西征回来,正好彗星出现。十三道掌道御史张鹏、周斌等人将要弹劾石亨、曹吉祥各种违法之事。在他们要上奏的前一天,给事中王铉泄露给了石亨。石亨和曹吉祥便向皇上哭诉,诬陷张鹏等人是被自己诛杀的宦官张永的侄子,他们结党排斥异己,陷害他人,想为张永报仇。第二天奏疏呈入后,皇上大怒,收捕张鹏和杨瑄。皇上御临文华殿,把那些御史全部召来,掷下奏章,让他们自己读。周斌一边读一边对答,神色自若。读到冒功滥职时,皇上质问他道:“他们率将士迎驾,朝廷论功行赏,怎能说是冒滥?”周斌说:“当时迎驾的不过数百人,光禄寺赐给酒肴,姓名人数俱在。现在获得超升的达数千人,不是冒滥是什么?”皇上默然,但还是把杨瑄、张鹏以及各位御史投进监狱。将他们严刑拷打,质问谁是主使者,杨瑄等人没有供认,便判都御史耿九畴、罗绮是主谋,把他们也投进监狱。

疑狱:案情不明、证据不充分、一时难于判决的案件。明·孔贞运《明兵部尚书节寰袁公墓志铭》:“所平反疑狱无葁,一时直指使者。扬贞汰垢,倚公如左右手。”

衔:本意是指含着,用嘴叼,引申为存在心里。可以是心怀感恩,宋·司马光《授校勘谢庞参政启》:“衔恩念亲,涕泗横集。”明·高明《琵琶记·旌表》:“岂特奴心知感德,料他也衔恩泉石里。”可以是心怀悔恨,《新唐书·张嘉贞传》:“嘉贞衔悔谓人曰:‘中书令幸二员,何相迫邪?’”可以是心怀忧伤,晋·陆机《诗序》:“余弱年夙孤,与弟士龙衔恤丧庭。”宋·王安石《将至丹阳寄表艮》:“三年衔恤空余息,一日忘形得旧游。”可以是心怀哀痛,晋·陶潜《悲从弟仲德》:“衔哀过旧宅,悲泪应心零。”唐·韩愈《祭十二郎文》:“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此处是“心怀愤恨”。

土木:指发生于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北征瓦剌的兵败事变。

耿九畴因事受到诬陷,被逮捕交付司法官吏审讯,不久(后来,过了一些时间)洗清罪名,就留他为刑部右侍郎。他屡次辨办疑案,刚正不挠。礼部侍郎章瑾被捕入狱,耿九畴和江渊等人建议将他贬官。章瑾的女婿给事中王汝霖很恨他,与同官叶盛、张固、林聪等人弹劾刑部不公。耿九畴、江渊于是也弹劾叶盛等人,并说王汝霖的父亲王永和死于土木堡,他还嬉笑自如,这种人不应任官。

时景帝新立,急于用人,置汝霖等不问,瑾如奏。凤阳岁凶,盗且起,敕往巡视招抚。奏留英武、飞熊诸卫军耕守,招来流民七万户,境内以安。两淮自九畴去,盐政复弛。景泰元年仍命兼理。寻敕录诸府重囚,多所平反。

岁凶:凶年,荒年。明·刘基《拟连珠》之六八:“积仓之家,独喜凶岁;舞法之吏,不乐清朝。”明·孔贞运《明兵部尚书节寰袁公墓志铭》:“至岁凶则散粟煮糜,以果翳之腹。公倒囊输饷,夫人无几微难色。”

敕:形声字。“束”指捆绑,约束;“攴pū”为“操作”。“束”“攴”联合表示“实施捆绑”“采取约束措施”。本义:捆绑操作。引申义为有法定约束力的政府措施或皇帝命令。据此,分为三种:1、帝王的诏书、命令:敕命(皇帝颁赐爵位或物品的诏命)、敕书(皇帝行文给臣僚的文书)、敕封(皇帝颁诏书封赐臣僚爵号、官位、财物、奴婢、妃妾及其它头衔)、奉敕(奉皇帝的命令)、宣敕(宣布皇帝的命令)、敕符(书有皇帝命令的凭证)。2、告诫:申敕、戒敕。3、古同“饬”,整顿。

当时明景帝刚当上皇帝,急于用人,便置王汝霖等人不问,章瑾则照所奏请处治。凤阳岁荒,盗贼将要起事,皇上敕令耿九畴前往巡视招抚。耿九畴上奏留下英武、飞熊等护卫军边耕边守,招来流民七万户,境内因此得到安宁。两淮自从九畴走后,盐政又坏。景泰元年,朝廷仍命他兼管。不久皇上敕令耿九畴审理各府的重犯,大多被平反。

都指挥杨得青等私役操卒,九畴劾之。诏按治,且命诸边如得青者,具劾以闻。边将请增临洮诸卫戍,九畴言:“边城士卒非乏。将帅能严纪律,赏罚明信,则人人自奋。不然,徒冗食耳。”乃不增戍。边民春夏出作田,秋冬辄徙入塞。

按治:查问惩办。宋·周辉《清波别志》:“其请支金箔内臣,令内侍省按治。”《明史·秦金传》:“外戚邵喜乞庄田,金述祖制,请按治。”

卫戍:此处指边地军事营垒。区别于指“帝王的武职侍从”的“卫戍”,《宋书?后妃传》:“先臣故怀安令道庆,赋命乖辰,自违明世,敢缘卫戍请名之典,特乞云雨,微垂洒润。”

冗食:“冗”意为闲散的,多余无用的,不在计划内的。源于《周礼·地官·槁人》:“掌共(供)外内朝冗食者之食。”宫廷内外守值的官吏称为“冗吏”。这些官吏因上值不回家吃饭,由公家“槁人”负责供膳,称为“冗食者”。

都指挥杨得青等人私自役使操练士兵,耿九畴弹劾他们。皇帝下诏命令调查处治,并且命令各边镇,有像杨得青这样的人都报告上来。边将请增加临洮等卫的戍卒,耿九畴说:“边城的士卒并不缺。将帅如果能够严申纪律,赏罚分明,则人人自行发奋。否则的话,徒然浪费粮食而已。”于是不增戍卒。边境百姓春夏出塞耕田,到了秋冬往往迁入塞内。

九畴言:“边将所以御寇卫民也,今使民避寇失业,安用将帅?”因禁民入徙,有被寇者,治守帅罪。布政使许资言:“侍郎出镇,与巡按御史不相统,事多拘滞,请改授宪职便。”乃转右副都御史。大臣镇守、巡抚皆授都御史,自九畴始。

所以:原因,情由。《文子·自然》:“天下有始主莫知其理,唯圣人能知所以。”《史记·卫康叔世家》:“必求殷之贤人君子长者,问其所以兴,所以亡,而务爱民。”所用;用来,《韩非子五蠹》:夫仁义辨智,非所以持国也。《春秋榖梁传》:“人之所以为人者,言也,人而不能言,何以为人?言之所以为言者,信也。言而不信,何以为言?”(人之所以成为人,是因为能言语。如果不能言语,何以称为人?言语之所以有意义,是因为能表达承诺。如果言而无信,言语再多也没有意义)

拘滞:本义为“拘泥呆板”。此处意为不能顺畅发展,停滞。

宪职:指负责弹劾纠察的都御史、御史一类官职。清·黄宗羲《子刘子行状》:“上大怒曰:如此偏党,岂堪宪职,候旨处分。”

耿九畴说:“设边将就是为了御寇卫民的,现在让百姓因躲避敌寇而失去家业,用将帅来干什么呢?”耿九畴便禁止百姓迁入塞内,如有遭贼寇侵扰的,他便治守将之罪。布政使许资说:“侍郎出任镇守官,与巡按御史不相统辖,这样事情便多有滞留,请改授予他宪职为便。”于是耿九畴被转为右副都御史。大臣出去镇守或者巡抚,都授予都御史之衔,就是从耿九畴开始的。

有旨市羊角为灯,九畴引宋苏轼谏神宗买浙灯事,事乃寝。灾异求言,请帝延儒硕,公赏罚,择守令,简将帅,优诏报焉。天顺初,议事京师。帝顾侍臣曰:“九畴,廉正人也。”留为右都御史。罪人系都察院狱者不给米,九畴为言,乃日给一升,遂为令。已,上疏陈崇廉耻、清刑狱、劝农桑、节军赏、重台宪五事。帝皆嘉纳。

市:本义指集中进行交易的场所,即市场,宋·柳永《望海潮》词:“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引申特指市司、管理市场的官吏,《礼记·王制》:“冢

宰齐戒受质,大乐正、大司寇、市三官以其成,从质于天子。”进而引申指人口密集、工商业及文化发达的城镇,唐·温飞卿《途中偶作》:“鸡犬夕阳喧县市,凫鹥秋水曝城壕。”又可做动词,指前往市场去做买卖,《左传·僖公三十三年》:“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引申泛指做交易,《韩非子·难一》:“臣尽死力以与君市,君垂爵禄以与臣市,君臣之际,非父子之亲也,计数之所出也。”引申可单指买或卖,唐·李德裕《亳州圣水状》:“其水斗价三千,而取者益之他水,沿路转以市人,老病饮之,多至危笃。”

羊角灯:羊角灯是用羊角加工后的材料做成灯罩

的灯。清《秦淮志》载:羊角灯者,旧为金陵特产。

用羊角煎熬成透明液,凝而压成片,谓之明瓦;制得

灯罩,谓之羊角灯。金陵街市有明瓦廊,皆制此者也。

可知此灯并非整只羊角撑大制得。羊角灯完成效果具

备了角质的半透明特点,有很强的照明透光性。同时

又密闭防火性极佳,所以羊角灯又叫“气死风”。由于

工艺复杂,造价高昂,古时候大都只在皇家宫中和贵

族府第中才有使用。做好的羊角灯还可以进行上色或

纹饰作画,常见黄白色、青蓝色和红色。而且一般都会在上面写上宅子的主人姓氏或者官称。可以说这种灯是一种地位的象征。故宫有一对羊角灯,连底托在内高约六七十厘米,据说是光绪大婚时摆在桌子上的物件儿。多部名著里写到羊角灯,如《红楼梦》第14回:“凤姐出至厅前,上了车,前面打了一对明角灯,大书‘荣国府’三个大字,款款来至宁府。”明角灯就是羊角灯。第53回荣国府元宵开夜宴,所写到的灯就有玻璃芙蓉彩穗灯,錾珐琅的活信可扭转的倒垂荷叶彩烛灯,各色宫灯,各色羊角、玻璃、戳纱、料丝……诸灯。第75回写到中秋节“当下园之正门俱已大开,吊着羊角大灯”。

苏轼谏神宗买浙灯事:宋神宗赵顼命令减价收买浙灯四千余盏,并将市场上的灯尽数拘收,苏轼上书劝谏,希望神宗务从俭约。

寝:始见于甲骨文。寝的古字形像房屋中有笤帚,或像手拿笤帚打扫房屋。本义是睡觉的地方,卧室,名词,《国语·晋语一》:“献公田,见翟柤之氛,归寝不寐。”(晋献公打猎时,看见翟柤zhā国上空弥漫着凶气,回来后睡不好觉)还指古代帝王宗庙之后殿,为放置祖宗衣冠之处,《宋史·礼志九》:“周制有庙有寝,以象人君前有朝后有寝也。庙藏木主,寝藏衣冠。”秦汉以后帝王陵墓上的正殿。《汉书·韦玄成传》:“又园中各有寝、便殿。”引申为动词,指卧、就寝。因为“寝卧”而停止了活动,所以这就可以引申为“搁置”,《荀子·解蔽》:“冥冥而行者,见寝石以为伏虎也。”停止、平息,《商君书·开塞》:“二国行之,兵则少寝。”《汉书·刑法志》:“三代之盛,至于刑错兵寝者,其本末有序,帝王之极功也。”还引申为形容词相貌丑陋,《晋书·文苑传·左思》:“貌寝,口讷,而辞藻壮丽。”金·秦略《拳秀峰》:“正如古丈夫,貌寝气质雄。”还可引申为副词“逐渐”,金·王若虚《〈新唐书〉辨》:“按黄帝时独姬姜数姓耳,后世赐族者寝多。”

儒硕:指博通的学者。唐·李绛《请崇国学疏》:“儒硕解散,国学毁废,生徒无鼓箧之志,博士有倚席之讥。”明·李东阳《跋鹤山魏先生书真迹》:“理宗号为崇尚儒硕,而真魏二贤贬逐不暇,则其为治可知矣。”与“硕儒”稍有区别,“硕儒”指大儒。晋·葛洪《抱朴子·尚博》:“百家之言,虽有步起,皆出硕儒之思,成才士之手。”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时清河郡守邢峙,当世硕儒,助吾证之,赧然而伏。”

优诏:褒美嘉奖的诏书。《南齐书·张欣泰传》:“上书陈便宜二十条,其一条言宜毁废塔寺。帝并优诏报答。”唐·白居易《唐赠尚书工部侍郎张公神道碑铭》:

“优诏褒美,特授密县主簿。”《宋史·列传第四十七》:时宰相吕夷简求罢,仁宗优诏弗许。

系:会意字。甲骨文字形上面是“爪”,下面是“丝”,丝悬于掌中而下垂。本义:悬,挂。此处引申为“拘禁,拘囚”,元·关汉卿《裴度还带》:“累及好人,无故系狱。”

台宪:指御史台或御史台官员。

嘉纳:赞许并采纳。多为上对下而言。《汉书·循吏传》:“天子嘉纳敞(张敞)言,召上计吏,使侍中临饬如敞指意。”《南史·王准之传》:“猛慷慨常慕功名,先是上疏陈安边拓境之策,甚见嘉纳。”《资治通鉴》:“上厉精求治,数引魏征入卧内,访以得失;征知无不言,上皆欣然嘉纳。”

有圣旨要买羊角做灯,耿九畴引用宋代苏轼谏阻神宗买浙灯的事,这事就停止了。皇上因为有灾异而征求大臣的意见,耿九畴请皇上延揽知识渊博的儒生,公平赏罚,慎择守令,选拔将帅。皇上下褒美嘉奖的诏书答复他。天顺初年,耿九畴入京师议事。皇上对侍臣说:“耿九畴是廉正之人。”把他留下任右都御史。(当时)关在都察院监狱的罪人官家不供给粮食,耿九畴为此提出建议,于是对这些罪人每天供给一升粮食,并将此定为法令。后来,耿九畴上书请求崇尚廉耻、清理刑狱、劝课农桑、节俭军赏、重视台宪官员的作用五项建议,皇上都嘉许采纳了。

(节选自《明史·耿九畴传》)【注】①土木:指发生于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北征瓦剌的兵败事变。②苏轼谏神宗买浙灯事:宋神宗赵顼命令减价收买浙灯四千余盏,并将市场上的灯尽数拘收,苏轼上书劝谏,希望神宗务从俭约。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罪人系都察院/狱者不给米/九畴为言/乃日给一升/遂为令/已/上疏陈崇廉耻/清刑狱/劝农桑/节军赏/重台宪五事/帝皆嘉纳

B.罪人系都察院狱者/不给米九畴/为言/乃日给一/升遂为令/已上疏陈崇廉耻/清刑狱/劝农桑/节军赏/重台宪/五事帝皆嘉纳

C.罪人系都察院/狱者不给米/九畴为言/乃日给一/升遂为令/已上疏陈崇廉耻/清刑狱/劝农桑/节军赏/重台宪/五事帝皆嘉纳

D.罪人系都察院狱者不给米/九畴为言/乃日给一升/遂为令/已/上疏陈崇廉耻/清刑狱/劝农桑/节军赏/重台宪五事/帝皆嘉纳

罪人系都察院狱者不给米,九畴为言,乃日给一升,遂为令。已,上疏陈崇廉耻、清刑狱、劝农桑、节军赏、重台宪五事。帝皆嘉纳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的称呼。

B.礼部,古代六部之一。六部各司其职,如工部掌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漕运等事务。漕运归户部管理。

C.两淮,是个方位地理概念,泛指今天江苏和安徽两省长江淮河之间的地区。

D.宪职,负责弹劾纠察的官吏,一般都相当于都御史、御史一类官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耿九畴能把握全局,清廉公正。他得到大臣们的推荐担任盐运司官员后,痛下决心改革遗留问题,所提建议被皇上定为法令。

B.耿九畴办案能力强,能刚正执法。他曾多次辨析办理疑难案件,还不惧怕给事中王汝霖等的诬陷,对章瑾和王汝霖加以弹劾。

文本是说耿九畴和江渊商议贬去章瑾的官职,受到章瑾女婿王汝霖的衔恨,

因而王汝霖与叶盛等人认为刑部不公平,耿九畴和江渊也弹劾叶盛等人。

C.耿九畴善于治理地方,安抚灾民。当凤阳遭受灾荒、快要产生盗贼时,他奉命前往巡视招抚,招来七万户流民,安定了地方。

D.耿九畴敢于直言,多次提出合理建议。他曾建议皇帝停止购买羊角为灯,他在灾异发生时提意见曾被皇帝下诏书加以褒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以事见诬,逮下吏,已,得白,即留为刑部右侍郎。(5分)

耿九畴因为事受到诬陷,被逮捕交付司法官吏审讯,不久(后来,过了一些时间)洗清罪名,就留他为刑部右侍郎。

(强调关键词,一个1分,“以”“见”“下吏”“已”“白”

(2)请帝延儒硕,公赏罚,择守令,简将帅,优诏报焉。(5分)

耿九畴请皇上延揽知识渊博的儒生,公平赏罚,慎择守令,选拔将帅,皇上下褒美嘉奖的诏书回复他。

(强调关键词,一个1分,“延”“简”“优诏”“报”“焉”。)

韩愈《师说》全国一等奖优秀教案

师说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了解“古文运动”及“说”的文体知识。 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1、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2、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3、正确把握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教学时间:2学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自古以来最为尊奉的是“天帝君亲师”,人们把师与天地君亲并重,足可以看出我国自古以来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还有人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程门立雪的故事也是妇孺皆知,所以明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然而在唐朝中期,社会上却弥漫着“耻学于师”的风气。柳宗元在他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就谈到过人们耻学于师的现象:“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然而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就有一个狂人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这个狂人就是韩愈,今天我们就要学习韩愈的这篇《师说》。 二、作者简介与解题 1、韩愈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死后谥“文”,称“韩文公”。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推崇儒道,反对六朝以来的骈俪文风,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领袖。

提出

“文以载道”“唯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主张。著有《昌黎先生集》四十卷。他才如渊海,文思深刻,行文形式不拘,语言于朴健中见闳深,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 2、古文运动: 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诸子、史传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韩愈用其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指导后进写作。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章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体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师说》可以看作提倡古文的宣言。 3、说: 《马说》《师说》还有初中学过周敦颐的《爱莲说》,题目中的“说”,是古代的一种论说文体,属议论文范围,重在议论。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一般陈述对某种事物的见解,相当于现在的杂文。“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故“师说”可理解为“解说从师的道理。” 4、背景简介: 魏晋时期,魏文帝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按家世背景,将人分为几级,上层的士族阶层的子弟可以凭借他们高贵的家族身世,出仕为官,他们不用学习,自恃清高,也看不起老师,这样的风气一直沿袭到了唐朝,柳宗元在他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写到: “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当时韩愈35岁时,还在长安当国子监博士。本课是他写给他的学生李蟠的。现在我们就一起走近课文,看看作者为什么要作这篇文章给李蟠。 三、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诵课文,对照注释,对不懂的词句进行圈点。 2、老师指导学生诵读。 ⑴字音: 句读(dòu )或不焉(fǒu)经传(zhuàn)近谀(yú)

PEP小学英语四年级下册教材分析(加精)

小学英语四年级下册PEP教材分析 一、新课标对本学段的基本要求 1.能听懂、会说12组会话,并能进行简单的交流。 2.能听、说、认读60个单词和词组并能听、说、读、写61个单词和24个句子(包括学校、时间、衣服、天气、购物、农场动物、数字、颜色等几个话题),并简单运用。 3.能听、做6个TPR活动。 4.能学会3个小制作。 5.能听懂、跟唱8首歌曲。 6.能听懂、会吟唱7首歌谣。 7.能完成6个自我评价活动。 8.能听懂6个幽默小故事。 9.能了解6项简单的中西方文化知识。 二、教材主要特点为: 1、强调语言运用 教材体现了交际教学思想,注重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根据学生年龄的特点,在起始阶段采用了“全部动作反应法”,让学生在有节奏的歌谣中体验语言,在活泼优美的旋律重感受语言,在轻松愉快的语言活动重输入语言,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唱中学,在玩中学,为他们用英语交流打下基础。 2、注重能力培养 教材在内容安排、活动设计和学习评价上都贯穿“学会学习”的主题。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运用所学语言做事情的能力,力求用简单生动、通俗易懂的方式渗透学习策略,鼓励学生能动思考,主动做事,自动调整学习方式,发掘他们积极求知、努力进去的潜能。 3、突出兴趣激发 教材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小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语言材料真实地道,活泼有趣,让学生易学乐学。同时,读出内容的思想性,科学性,系统性,教学形式强调多样化,使学生能够在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课堂活动中感知语言,习得语言。 4、重视双向交流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教材选取了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与教学进度和内容同步的中西方文化知识,真正实现跨文化交际。 5、融合学科内容 教材强调学科之间的整合。精选学生最需要了解的、最感兴趣的、最有普及价值的、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最紧密的学科知识内容,融入到语言材料之中,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也能够借助到自然科学,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帮助学生了解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这个世界。 6、重视灵活扩展 教材充分考虑到地域、和学生个体差异对外语学习的影响,在教材内容的安排上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每单元的C部分是供选择的教学内容。教师可根据学生、地域、课时安排多少等实际情况,灵活的安排和调整教学内容及学习进度。避免了教学内容上的“一刀切”状况,留出一定的弹性,使学生能够各得其所,各尽所长,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 三、教材内容和内在逻辑线索 本册教材由六个话题单元和两个复习单元组成。每个模块由单元—话题—功能—结构-任务构成,每个话题开始之前设计有相关的情景导入部分,之后开始分A、B、C三个部分,每部分都有固定的模块。其中听、说、读、写的语言技能编排,用各种趣味活动、游戏、儿歌学习巩固知识来贯穿始终。 Unit1 Our school.通过对学校的介绍,掌握各种设施和功能教室的名称,了解一般疑问句的构成与用法。 Unit 2 What time is it?通过对自己在学校所学课程的了解,掌握课程名称学会数字一到十,以及

师说优秀教案

师说 【教学目的】 1.认识教师的作用、从师的意义,以及能者为师的道理。 2.学习本文正反论证,用对比方法透辟地说明问题的写作技巧。掌握实词“师”和虚词“之”、“者”的几种用法。 【教学设想】 1.以串讲为主,用读读讲讲,逐段归结的方法,把词句讲解和作品分析结合起来。 2.安排两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解题、简单介绍作者、读讲课文第一、二两段。 教学内容和步骤: 1.板书课题。 2.解题:“说”是议论文的一种。“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说说关于从师的道理”。韩愈说写这篇文章是送给他的学生李蟠(pán)的,其实也是针砭时弊之作。 3.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因为昌黎(今河北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又称他为韩昌黎。他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以后才登上仕途,累官至吏部侍郎。中间曾几度被贬,他的整个中年时代是不得志的。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反对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 韩愈不仅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因此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师说》是韩愈的代表作之一,是他三十五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柳宗元很推崇这篇文章,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曾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 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晚辈),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抗颜,端正容颜。抗颜而为师,正正经经地做起老师来了),世果群怪聚骂,指目(手指而目视)牵引(拉拉扯扯),而增与为言辞(增添一些言辞来毁谤韩愈)。愈以是得狂名。”文章针对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恶劣社会风气,阐述了师的作用和标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从师应持的态度,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教学相长。这些精辟的见解还突破了孔子学说的框框,因有进步的一面,在当时是具有移风易俗影响的。 4、教师范读。 5、读讲课文第1、2两段: 第1段,总述“师”的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应该拜什么人为师的问题。 文章首句开门见山地指出:“古之学者必有师。”“古”,古时候,指两汉以前。“之”,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者”,附在动词“学”的后面,结合成一个名词性的结构,叫“者”字结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的”字结构“……的(人)”“学者”是学习的人,不同于今天所说的有学问的人。三字“必有师”,鲜明地针对时弊提出问题,突出地强调了论点,是全文论述的总纲。第二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所以”,用他。这里的“者”是个语气助词,用在句子里表示略作停顿。“……者,……也”是古汉语中判断句的格式。以上从正面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知”,懂得、明白;“之”,代词,代“知”的对象,指知识和道理。“惑而不从师”,有了疑难问题而不去跟随老师学习,“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最后也得不到解决了。以上再从反面说。一正一反,强调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接着,提出对“师”的看法:凡先闻道者,都可以为师。作者运用排比句和反问句,并且一口气连用了八个“吾”字,语势流畅,跌宕有力。“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一个难句。“夫”,音义同“彼”。“庸”是疑问语气助词,可译成“怎么”。动词“知”后面的结构复杂。“其年之先后生于吾”,“先生于吾”是“大”,“后生于吾”是“小”。这句意思是:那怎么去管他们的年龄是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道之所存,师之存也”,有不耻下问、能者为师的观点。在结构上,既照应开头“传道”是“师”的首要职能,又为下段议论张本。(读讲至此,教师可带领学生集体朗读本段一至三遍,力求把文章的语势读出来。)

粤教高中必修4《17 师说》王少峡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教学设计

《师说》教学设计授课老师:王少峡授课班级:高一(10)班开课时间:17周星期一第六节第2课时【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习并掌握重点文言字词和特殊句式,通过知识迁移学会推断字词的含义以及分析句式类型。思维发展与提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分析文章的内容,发展逻辑思维,提升思维品质。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品读鉴赏,了解作者关于“从师学习”的见解,并形成自己正确的“师观”。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作者“反佛倡儒”的思想,正确理解文中“道”与“业”特指的含义。【教学重难点】 1、掌握重点实词“师”,重点虚词“其”以及特殊句式 2、理解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3、学习并掌握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教学过程】一、导入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由此导入新课。二、品读探究 (理解文意,掌握文言知识) (一)朗读文段“古之学者必有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思考:作者认为老师的职责是什么?人为什么要从师学习?择师的观点是什么?(用原文句子回答)(二)朗读文段“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其皆出于此乎?”思考:文段中哪一句话说明了当时从师学习的社会风气?作者是如何进行论证的?(三)朗读第3自然段,思考: 1、作者写了哪两种人,他们从师的态度是怎样的? 2、童子从师学习之后,为什么没有变得明智?(四)朗读第4自然段,思考:作者写了哪两种人?他们

从师的态度是怎样的?三、小结 | 四、课后作业1、积累文言实词:师,道,惑,圣,愚,耻,明,无,学者,众人。 2、归纳文言虚词:“其”的用法和意义 3、积累文言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宾前,状后(积累本)4、背诵文章第一自然段 5、预习第四自然段:观点句,论证的方法。 ||||

小学英语教材解析方法

小学英语教材解析方法 小学英语教材主要是基于儿童的认知规律进行编写和编排的,但是在不同的教学 环境中,面对不同的教学条件和教学对象时,都难免会存在一些或这或那不适应或缺憾,面对这些缺憾,我们不能去埋怨教材的不足,而是要通过自己的智慧,基于儿童 的认知规律去分析教材,教材会因为得到个性化的处理,灵活的使用和适当的拓展而 绽放出生动的花朵。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智慧和道德结构同我们成人不一样。因而新的教育方法应 尽一切努力按照儿童的心理结构和他们不同的发展阶段,将要教的材料以适合不同年 龄儿童的形式进行教学”(Piaget,1970)。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程序和方法,比掌握 知识内容更重要。 我们在使用教材前,应该对教材进行全面、系统地分析。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 面来对教材进行分析:教学思想、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材结构及教材 的语言等。 1.教材的教学指导思想。分析教材要从宏观上分析教材的编写思路。通过研读教材,理解其中包含的教学思想,即对语言的认识、对语言学习的认识以及对语言教学 的认识。 2.教材采用的教学方法。每种教材都会体现一种或几种教学方法。如语法翻译法、听说法、情景法、交际法等都是先后成为教材编写的主要教学方法。目前,以学生为 主体的教学法、以培养交际能力的教学法、及任务式学习的教学法成为小学英语教材 中的方法主流。 3.教材内容的选择和安排。教学的内容是由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方法决定的。分 析教材内容要看内容的选择是否以培养语言能力为目标,是否符合学生语言学习规律,还要考虑结合教材使用对象的需要。 4.分析教材的结构。分析教材结构时要考虑各个组成部分是否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组成部分是否各有特色、各有侧重、优势互补;各个组成部分是否具有灵活 的可选性。 5.教材中语言素材的真实性和地道性。教材的语言素材是教材的风格体现。要分 析教材的语言素材是否与现实生活中的交际运用相关,是否是文化的体现。随着英语 教学的深化,小学英语教材使用的语言越来越地道,这有助于学生早期的语言习得的 发展。

师说获奖教案

师说获奖教案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作者:唐·韩愈 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师说 韩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 了解有关“说”的文体知识,了解古文特点及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指导学生通过翻译课文,掌握、积累文言实虚词以及词语的特殊用法、特殊文言句式 3、 了解文中所采用的论证结构,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阅读和翻译课文,积累文言知识 2、 教师点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 分析文章的整体思路,引导学生背诵全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点燃学生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热情,古为今用,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点: 1、学习课文第二段,学习并掌握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 《 师 说 》试讲教案

正确把握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教学设想: 1、教学思想: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采用教师点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突出教学目标。 2、教学方法:自主预习法、激情诵读法、问题探究法、分析讨论法、点拨启发法、、拓展延伸法。要以启发诱导学生思考为主,适当的加以点拨总结,引导学生深入课文,认真思考,质疑问难,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这一堂课着重掌握课文重点字词句,背诵课文 一、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看书下注释,查字典,初步理解文章含义,不清楚的地方作出标记。 2.教师板书需正音的字: 愚(yú)句读(dòu)谀(yú)经传(zhuàn)? 郯(tán)苌(cháng)聃(dān)蟠(pán)巫(wū) 3.请学生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并注意断句,声调等。 二、情境导入 教师由视频《程门立雪》的成语故事导入新课 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可见其对老师的尊敬;现代社会尊师重道也蔚然成风,毫不逊色于古人,人们把老师比喻成“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然而,在魏晋以后门阀制度仍有沿袭的唐代,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

小学英语三下教材分析报告

小学英语三下教材分析 金城镇中心小学徐习娣 元月29日至31日,在研训中心钱老师的关心下,我和实验学校的朱媛老师很荣幸地去参加了新教材培训,培训期间,聆听了何峰、峰、官思渡、田朝霞、连仲等大师的讲座,从中学到了很多,今天我就从我的收获、对教材的梳理以及我校教研组所做的研讨向在座的老师作一汇报: 一、收获篇 收获之一就是课程观的改变,峰老师就新教材和老教材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课堂师生的互动模式、学生角色、教师角色、以及教学要求等方面作了详细的分析,从中我知道了新教材不是以知识为本,而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收获之二是新教材的课程目标体系是以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核心,解决并明确了以下一些问题: 1.解决了课程理念与目标设置的一致性问题; 2.明确了知识与技能的辩证关系----知识+技能模式的整体跨越: “语言本身”和“使用语言的人”,立足于人; “语言形式”和“语言意义”, 侧重点在意义; 词汇语句和语篇,更加关注语篇; 3.突出了英语课程的情感态度目标: 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相关因素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祖国意识和国际视野; 4.英语学习策略列入课程目标体系; 5.明确了英语课程的文化意识目标 收获之三是从宏观方面了解到了英语课程改革的主要成就: 一. 对英语教育教学理念产生了巨大影响 《英语课程标准》坚持的英语教育教学理念是素质教育,以人为本。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工具性是指掌握语言这一工具,初步形成用英语与他人交流的能力;人文性是指通过本族语言和外语的学习来开阔学生的视野、了解其他民族优秀的文化,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发展创新能力,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二. 新的课程目标体系带来教学方式的改革 1.为语言学习创设有意义的语境

韩愈《师说》公开课获奖教案

师说 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知识目标:积累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梳理本课的论证过程,掌握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读注解,疏通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记诵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生课前预习,课堂上结合美读法感知,抓重点字词举一反三法疏通课文,合作探究法深入赏析,归纳法总结升华,引导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体会课文的语言美、思想美和论辩美。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树立尊师重道、能者为师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掌握课重点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如“师”“道”“之”等,感悟课文的思想之美。 教学难点:梳理本文的论证过程,体会论辩之美。 教学时间:2学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自古以来最为尊奉的是“天帝君亲师”,人们把师与天地君亲并重,足可以看出我国自古以来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还有人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程门立雪的故事也是妇孺皆知,所以明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然而在唐朝中期,社会上却弥漫着“耻学于师”的风气。柳宗元在他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就谈到过人们耻学于师的现象:“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然而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就有一个狂人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这个狂人就是愈,今天我们就要学习愈的这篇《师说》。请大家看到课本54页。 二、作者简介与解题 首先我们来了解作者愈。 ①愈(768—824)768—824)生活在唐朝中期,恰好在安史之乱后,朝政日益衰败的时期。字退之,河阳(今孟县)人。又称“吏部”、“文公”,祖籍郡望昌黎,故称“昌黎”,著有《昌黎先生集》。三岁而孤,由兄嫂抚养长大。在25岁中进士。他先后做过四门博士、国子博士、国子祭酒,直接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 ②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后世尊之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文起八代之衰。后人评价说:如潮、柳如泉、欧如澜、如海。愈的文章有如潮水一般浩荡奔腾,情感充沛,气势磅礴。 ③他和柳宗元一起倡导古文运动,古文运动是一次文学革新运动:复兴儒学,反对骈文,提倡先两汉散文。主文以载道、言务去、创造性的学习古文。

小学英语教材的分析与使用

小学英语教材的分析与使用 王建平(北京市崇文区教育研修学院,中学高级教师) 教材是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是教学活动的媒介和载体,也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还是教师和学生共用的实践教学活动的有效工具。如今,我国实施“一标多本”的政策,即一个“课程标准和多版本教材”。目前各地先后编制和出版了 7 套高中英语教材、10 套初中英语教材和 36 套小学英语教材。可以说现行小学英语教材版本甚多,风格各异。新课程改革为教师使用教材提供了广阔空间,同时,新课程理念下的教材也对英语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在教材的使用上也出现或存在着一些困难或困惑,比如: ●教材内容太多,课时不够,教不完 ●一个单元点太多了,学生掌握不了 ●新词汇到处都有,语法也比较分散,哪些是重点 ●教材中的一些游戏、活动在 40 多人的大班中怎样操作 ●教材中的词汇学习是否可以放在单元教学开始 ...... 作为一线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到底该如何理解好教材,把握好教材,确实让教材承载和发挥起它的作用,为促进学生英语学习服务呢?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研员,我把自己在教研工作中获得的一些经验和做法在此与老师们分享、交流。 一、教师要树立“用教材教”的教材观 传统的教材观认为,教材的作用在于规范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规范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这种教材观的影响下,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思路都以教材为本,教学过程就是把教材中的知识传递给学生。 基于新课程标准编写的小学英语教材要求教师转变忠实于教科书的教材观,重新认识教材的本质和功能,创造性地去使用教材。新课程理念下,教材已不再是教学的全部内容,相反,教材是可变的、发展的、也是开放的。因此,我们必须摒弃“教教材”的传统观念,

《师说》优秀教案16794

《师说》教案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探讨认识从师的重要意义。 2、领会课文正反对比、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 3、掌握重要字词及文言现象,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理解文中的多义词,解释它们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2、掌握文中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能解释具体语境中意动词的含义。 4、区分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理解它们的古今义。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我们刚学习过荀子《劝学》,明确了学习的重要意义。通过学习,人们的修养与学问可以得到提高,人们的素质可以得到改变。那么,学习的最佳途径是什么呢?是自学,或是从师学习?答案应该是不言自明的,但是——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写作背景)魏晋以来,社会上风行非学无师,重视“家传”。在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虽然推行科举制度,但耻于从师的风气却很盛行,上层“士大夫之族”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所以他们不愿从师学习,而且他们也反对别人从师学习。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由魏晋世以下,不益不事师。进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唯有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并著《师说》千古佳文。 在这著名的《师说》,作者借为文送学生李蟠来抨击那些上层“士大夫之族”,大力宣扬从师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师说》即说说从师的道理。 (作者)说起韩愈,我们应该不陌生,请哪一位同学来介绍他的有关资料。 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文公,昌黎先生。 韩愈是与古文运动联系在一起的,他和柳宗元一起大力提倡古文运动,主张文章应该象先秦散文一样言之有物,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

《师说》公开课教学设计及反思

《师说》教学设计及反思 《师说》教学设计及反思老藤新园 《师说》教学设计及反思 网络 师说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传、师、从等多义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积累也、则、于、乎、所以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正确认识文中有关尊师与重道的观点. 3.认识教师的作用,从师的意义,以及能者为师的道理.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自读注解,疏通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 1.培养学生敢于向世俗流弊抗战的精神和勇气. 2.培养学生尊敬师长。虚心求教的美德. 1.学习第二段,掌握对比说理的方法. 2.准确把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师与道的实际内涵. 3.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从传道的高度去认识韩愈反对流俗见解的巨大勇气和斗争精神. 教学方法 1点拔法(对学生通过自读,自解、自悟等方式解读课文时留下的问题进行启发和点拔) 2.激疑,讨论法(教师对文章内容进行激疑,开启学生思维,然后学生充分讨论后明确。(如对文章思路的疏理,及师道问题的理解) , 3.探究阅读法(如对本文中心论点的探究) 多媒体投影,录音机和课文朗诵带.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指导学生反复诵读,疏通文中字词句,整体把握文章思路.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出示投影: 由魏骨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 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界怪聚骂,指日索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擘擘而东,如是者数矣. (节选自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学生看过投影后,教师导入)同学们,当今社会尊师重教蔚然成风.然而,在魏晋以后门阀制度仍有沿袭的唐代,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

PEP人教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下册教材解析(最新整理)

吉安县中小学教师说教材活动 全局把握温故知新 ——浅谈我对六年级英语下册教材的理解 吉安县实验小学彭建林 在我们的日常教学活动中,明确目标,吃透教材,选择合适的策略是非常重要的,在我们小学英语教学中也是一样。今年我继续担任我校六年级英语的教学工作,在此,说一说我对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英语教材的理解,与各位同仁探讨。 一、紧扣课程标准,了解教材特点。 1.《英语课程标准》对小学阶段应达到的目标作了明确的阐述,我们小学六年级应该达到的应该是二级,其要求是: 对英语学习有持续的兴趣和爱好。能用简单的英语互致问候、交换有关个人、家庭和朋友的简单信息。能根据所学内容表演小对话或歌谣。能在图片的帮助下听懂、读懂并讲述简单的故事。能根据图片或提示写简单的句子。在学习中乐于参与、积极合作、主动请教。乐于了解异国文化、习俗。 我们的这一册教材就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据国家教育部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编订的以小学三年级为起始年级的小学英语教材的最后一册课本。通过完成此册课本的学习,学生的英语水平要达到《英语课程标准》规定的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二级目标。因此,本册教材的教学对学生在小学毕业时能否达到教学目标规定的要求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本套教材的编写特点是: *强调语言运用(如 let’s do、let’s sing 等) *注重能力培养(Group work、Let’s check 等)

*突出兴趣出发(卡通插图、图文并茂) *重视双向交流(融合中西方文化知识) *融合学科内容(贯穿自然科学、社会文化、语言艺术领域)*重视灵活扩展(选学 C 部分) *实现整体设计(三至六年级系统编排) 3.在编写上,本套教材是这样安排的: (1)、全册共有 4 个单元,两个 recycle 是针对小学所有教学内容的总体复习单元。 (2)、新的教学内容较少,12 周的时间完成新授单元的教学,2周的时间对这四个单元进行复习巩固,阶段复习; (3)、语言点较为集中,Unit One 是比较级,Unit 3 , Unit 4 是过去时,是本册的难点。 在每一个单元中,分 12 页,编写体例如下:

(完整版)师说公开课教案

师说 【教学目标】 1.梳理、归纳文中的重要文言知识。 2.理清文章思路,学习事理论证、正反对比论证、引用论证等论证方法。 3.以《师说》为蓝本,学习议论文写作规范,为后阶段议论文写作服务。 4.引导学生人格发展,尊师重道,为终身学习奠定思想基础。 【教学重点】 1.梳理、归纳文中的重要文言知识。 2.理清文章思路,学习事理论证、正反对比论证、引用论证等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1.以《师说》为蓝本,学习议论文写作规范,为后阶段议论文写作服务。 2.引导学生人格发展,尊师重道,为终身学习奠定思想基础。 【课时安排】 4课时 【教学设想】 串讲与研读相结合。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程颢、程颐兄弟俩都是宋代极有学问的人。进士杨时,为了丰富自己的学问,毅然放弃了高官厚禄,跑到河南颍昌拜程颢为师,虚心求教。后来程颢死,他自己也有40多岁,但仍然立志求学,刻苦钻研,又跑到洛阳去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 于是,他便和他的朋友游酢一块儿到程家去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睡着了。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说道:“啊!他们两位还在这儿没走?”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一尺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杨时这种尊敬老师的优良品德,一直受到人们的称赞。正是由于他能够尊敬师长,虚心向老师求教,学业进步很快,后来终于成为一位全国知名的学者。各地的人,都不远千里地来拜他为老师,大家尊称他为“龟山先生”。 这就是著名的“程门立雪”的故事。这个故事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于是,在一段段师生佳话中,成就了中国礼仪之邦的美誉和社会的进步。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我们该如何尊师重教,那些人又可以成为我们的老师。韩愈的《师说》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 二.预习检查 句读(dòu)经传(zhuàn)或不焉(fǒu) 读书(dú)传道(chuán)不能(bù) 老聃(dān)李蟠(pán)长幼(zhǎn g) 冉冉(rǎn)潘婷(pān)苌弘(chán g) 近谀(yú)庸知(yōn g)贻笑大方(yí) 须臾(yú)郯子(tán)甘之如饴(yí) 其可怪也欤(yú)怡然自得(yí) 三.背景介绍 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注】:①魏晋氏以下:魏晋南北朝时以九品中正制选官,在各州郡查访评定州郡士人,将他们分成九等,造

过秦论优秀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品读语言,欣赏文章铺张扬厉、气势沛然地进行说理的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从诵读中体会本文词采华丽、千变万化的语言特点,感受政论文磅礴的气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古人深邃的思想认识贾谊对秦代暴政的批判——“仁义不施”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了解作者借古讽今、劝谏汉文帝施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 教学重点: 分析文章气盛的原因,感受文章的气盛 教学难点: 欣赏文章铺张扬厉、气势沛然地进行说理的艺术特色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检查一下同学们掌握的情况温顾 二、品读文本 师:过秦论中论是?议论文,可以有叙有议,可以发表观点 过:指责推究……的过失 秦的过失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师:齐读课文1、2段,读的过程中注意感受文章的语言特点 生:有气势或气势酣畅、磅礴 师:很好,换句话说也就是文章气盛请找出你认为气盛的句子来,并思考为什么气盛呢?可从句子在语言表达上的特色和效果来回答 生: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你读一读,读出气势来)(四个动宾短语组成排比句,说明秦孝公有兼并天下的野心,增强气势) 师:文中多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请同学们试着找一找 生: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找得很好,你读一读)(用四个动词写出秦国领土扩张,国力日趋强盛的气势) 生: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重士,……之伦制其兵 (有同学说这几句人名太多,读起来很拗口,虽然有铺叙但似乎气势不够酣畅嘛!)(这些人物距离今天时代久远,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但当时他们都是杰出人物,是战国星空中璀璨耀眼的明星,他们的名字在当时都如雷贯耳,铺陈排列在一起显得更有声势,读起来自然很有气势)(这种排比铺陈手法读起来自然很有气势,我们一起读出这几句的气势来) 生: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四个动词渲染秦始皇消灭六国平定天下的气势,这情景和唐朝诗人谁的诗句很接近?李白的《古风》: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你把这几句再读一读,读出这几句的气势来) 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你来读一读)(突出了陈涉之弱,反衬消灭秦国之轻而易举,感觉秦从强大无敌走向崩溃的一泻千里和迅速,显得有气势) 师:秦孝公一统天下时“席卷”、“包举”、“囊括”、“并吞”和秦开疆拓土的“南取”、“西举”、“东割”、“北收”的排比铺陈述让我们感受到秦国国力上升时的气势如虹;“为之谋”、“通其意”、“制其兵”让我们感受到九国运筹帷幄调动兵马时的磅礴气势;四个动词渲染出始皇的凌厉之气;陈涉“非尊于”、“非铦于”、“非抗于”、“非及向时”让我们感觉秦从强大无敌走向崩溃的迅速这些层层铺排的语句节奏与秦勃兴速亡的节奏协调相应,全文句式又长短相间,读来铿锵有致,朗朗上口,富有气势和节奏感

(完整版)师说优秀教案

师说 韩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知识。 (2)正确理解本文的思想观点。 (3)掌握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4)掌握"师、传、从"等文言实词和"之、其"等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能力目标 (1)分析评价本文的思想观点。 (2)掌握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背诵全文。 3、情感目标 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二、重点难点 1、文言实词、虚词的掌握。 2、本文的思想观点。 3、正反对比的论证。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授课人:杜云 授课时间:2010年11月23日 四、教学内容 第1课时 (一)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宇退之,河阳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死后溢“文”,故世人又称"韩文公"。少小孤苦,由兄嫂抚养长大。20岁入长安,三次考进士不中。792年,第四次参加考试,登进士第。802年任国子监四门博士,从此正式步人仕途。后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 (二)关干古文运动及本文写作背景 六朝以来,骈文盛行,写文章不重视思想内容,讲求对偶声韵和词句华丽,尽管也产生了一些艺术成就很高的作品,却导致了文学创作中浮靡之风的泛滥。这种风气,直到中唐仍流行不衰。在唐代,韩愈不是第一个提倡"古文"的人,却是一个集大成者。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掘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本文第4段他赞扬李蟠"好古文",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的那种古文。韩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的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韩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

韩愈《师说》公开课获奖学习教案设计.doc

师说 韩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知识目标:积累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梳理本课的论证 过程,掌握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读注解,疏通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提高文言文的朗 读和记诵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生课前预习,课堂上结合美读法感知,抓重点字词举一反三法疏通课文,合作探究法深入赏析,归纳法总结升华,引导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体会课文的语言美、思想美和论辩美。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树立尊师重道、能者为师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掌握课重点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如“师”“道”“之”等, 感悟课文的思想之美。 教学难点:梳理本文的论证过程,体会论辩之美。 教学时间: 2 学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自古以来最为尊奉的是“天帝君亲师”,人们把师与天地君亲并重,足 可以看出我国自古以来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还有人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程门立雪的故事也是妇孺皆知,所以明师 之恩,诚为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然而在唐朝中期,社会上却弥漫着“耻学 于师”的风气。柳宗元在他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就谈到过人们耻学于师的现象:“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然而面对这样的社会现

实,就有一个狂人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这个狂人就是韩愈,今天我们就要学习韩愈的这篇《师说》。请大家看到课本 54页。 二、作者简介与解题 首先我们来了解作者韩愈。 ①韩愈( 768—824)768— 824)生活在唐朝中期,恰好在安史之乱后,朝政日益衰败的时期。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又称“韩吏部”、“韩文公”,祖籍郡望昌黎,故称“韩昌黎”,著有《昌黎先生集》。三岁而孤,由 兄嫂抚养长大。在 25 岁中进士。他先后做过四门博士、国子博士、国子祭酒, 直接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 ②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后世尊 之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文起八代之衰。后人评价说:韩如潮、柳如泉、欧如澜、 苏如海。韩愈的文章有如潮水一般浩荡奔腾,情感充沛,气势磅礴。 ③他和柳宗元一起倡导古文运动,古文运动是一次文学革新运动:复兴儒学,反对骈文,提倡先秦两汉散文。主张文以载道、陈言务去、创造性的学习古文。 问:我们学过哪些他的哪些作品呢? 《马说》《师说》还有初中学过周敦颐的《爱莲说》,题目中的“说”,是古代的一种论说文体,属议论文范围,重在议论。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一般陈述对某种事物的见解,相当于现在的杂文。“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 故“师说”可理解为“解说从师的道理。” 背景简介:魏晋时期,魏文帝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按家世背景,将人分为 几级,上层的士族阶层的子弟可以凭借他们高贵的家族身世,出仕为官,他们不用学习,自恃清高,也看不起老师,这样的风气一直沿袭到了唐朝,柳宗元在他 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写到: “ 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 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 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从魏、晋以来,人们更加不尊奉老师。在当今的时代,没听说还有老师;如果 有,人们就会哗然讥笑他,把他看作狂人。只有韩愈奋然不顾时俗,冒着人们的嘲笑

高中语文《师说》教案(优秀教案)

《师说》教案 教学设想: 《师说》是有名的古代议论性散文,其严密周详的论证,质朴又富感染力的论述可谓经久不衰,其主张的“从师之道”影响更是已愈千年。因此,即使没要求背诵,也应通过反复朗读来熟悉全文(熟记名句),因声求气,从而达到理解文意,掌握论证结构的目的。此外该课文是高中语文必修第十篇文言课文,虽为自读课文,但处于学生积累文言字词初期,因此,几个重点虚、实词的讲解、积累也将成为教学的第三个要点。 针对以上教材分析,我的《师说》第一课时将以“因声求气”为重点,即通过朗读感受诗文的节奏,熟悉文章大意,从而来把握作品的精神。第一阶段朗读,旨在了解课文,把握大意,第二阶段朗读,从断句、字词重读、句子感情三个角度,既深入熟悉文意,又积累重点字、词、句。从而为第二课时掌握论证结构,分析第二段论证方法打好基础。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有关“说”的文体知识,了解古文特点; 掌握并积累师、所以、句读、其、而、乎等文言字词; 过程与方法:运用“因声求气”的方法,通过反复、正确朗读来熟悉课文;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古为今用,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熟悉课文,掌握重点字词。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题目《师说》让你想起哪些在题目中含有“说”的文章?初中学过《爱莲说》(周敦颐),《捕蛇者说》柳宗元,《马说》(韩愈),都是针对某个话题阐发自己的观点和态度。“说”就相当于“谈谈”,是古代议论文体,意为“解说……的道理”。(这也正是韩愈、柳宗元发起的“古文运动”主张,即文章得文以载道,言之有物,坚决摈弃文风浮华、内容贫乏的骈俪文)。 那么《师说》是要解说什么的道理呢?“师”为何意? 二、熟悉课文:对照注释自读课文,用笔进行勾画,并完成学案第一题。 PPT提示易错读的音:传、读、不、相、谀、郯、苌、襄、聃。 明确:从“吾从而师之”,“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师而问焉”等句子,可知题目中的“师”是“从师”的意思。 文章的写作是缘情于事,有感而发,是什么人或事激发起韩愈写这篇论述“从师”的文章呢? 明确:李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写文章“嘉其”,“贻之”。 十七少年跟随老师学习,在今天看来是再理所应当不过的事,而当时已名声

韩愈《师说》教案备课讲稿

韩愈《师说》教案

韩愈《师说》教案 彬县新民中学胡元平 教学目标: 1、古为今用,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2、掌握积累“师、传、从、道、惑、受、贱、孰、贻、圣、愚、群、足、攻、经”等常用实词;学习“之、其”两个文言虚词,了解“也、则、于、乎、 所以”这些文言虚词。 3、掌握文中出现的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的字、词,掌握文中出现的特殊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等。 4、了解文中所采用的论证结构,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5、了解有关“说”的文体知识,了解古文特点及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教学重点: 1、理解《师说》中关于从师学习的论述,抓住对比手法分析课文,体会作者主张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2、背诵全文,掌握文中的语法知识。 3、认清本文的层次结构,同时培养阅读语感。 教学方法: 诵读发、导读法。 布置预习: 1、熟读课文,掌握生字的读音。 2、初步理解课文。 3、参考注释翻译课文,不会译的用红笔把原句抄上。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这一堂课着重掌握课文重点字词句,背诵课文。 一、导入课文: 1、同学们,你们觉得教师应该受尊敬吗? 说明:从文革中的“臭老九”到今天“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地位一天天升高,可是在教师倍受尊敬的同时,也有很多人认为,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教师已经越来越职业化,跟一般的职业没什么两样,因此不需要特别尊敬。关于这个问题,我们的先人早在一千多年前就有了精彩的论说,虽然针对的情况不一样,但有些道理是千古不变的,尊师重教的风气是永远不会过时的。 二、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阳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后人称之为韩昌黎、韩文公,著有《昌黎先生文集》。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了“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三、写作背景简介: 本文是韩愈借给学生李蟠赠文的机会,抨击那些自恃门第高贵的士大夫们“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结果文章使他困窘不堪,社会上的人对他指指点点,并且添油加醋地污蔑韩愈。韩愈也因此落得个疯子的名声。结果住在长安,常常连饭都没煮熟,就被赶走了。所以说有的时候维护真理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