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学生特点与教育

中学生特点与教育

中学生特点与教育
中学生特点与教育

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与教育

一、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初中学生的年龄一般是从十一二到十四五岁。这个年龄阶段在儿童心理学上称之为少年期,它在个体心理发展史上是一个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这个时期学生心理发展总的特点是,处在一种半幼稚半成熟的状态,它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冲动性、成熟性和幼稚性错综复杂的矛盾。这个时期突出地表现为一种强烈的独立倾向,他们极力想争得在社会生活中独立自主的地位。他们对自己往往估计过高,事事想自己做主,把自己的见解看成是评价客观事物的标准,对周围成人的话都不轻易相信。学生在这个年龄阶段心理上产生了许多新的特殊矛盾,针对这些特点,教师既要尊重他们合理的建议与要求,又要注意积极地加以正面引导。如果教师仅凭自己的主观愿望,强行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办,往往会因此而产生许多矛盾和冲突。为了有效地教育和培养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必须了解和掌握他们在各方面的变化和特点。

(一)初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基础

1.初中学生生理发育的特点

(1)身高的增长

身高的增长是初中学生身体发育的早期表现之一。人的身高增长有两个快速期,出生后的一年内是第一个加速期,身高几乎增长一半,然后发展速度减慢,到初中阶段发育进入第二个快速期。

在这个年龄阶段,有机体各部分之间,整个有机体和环境之间常常暂时失去平衡,他们的机体发育和肌肉力量的增长,往往超过大脑对各运动器官的调节机能的发展,导致在某些动作上暂时会产生不协调或笨拙之感。同时,由于他们在身体发育上的突然增长,使他们在自我意识上增加了一些新的体验。

(2)性成熟的开始

性机能发育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突出生理因素。少年随着身体的猛长,性器官和性腺迅速发展,性机能成熟,开始进入青春发育期。性成熟开始的标志是:性腺机能增强,第一性征发育迅速,第二性征开始出现。第一性征是指生殖器官的发育。第二性征即副性征,男性的声音变粗,甲状软骨开始增大,出现胡须、遗精现象等;女性声音变高,乳房隆起,月经初潮等。生理学的研究材料指出:这个时期由于脑垂体前叶分泌的激素对初中学生身体各系统的刺激,使得他们的身高、体重迅速增长,并且与甲状腺一起加强着机体内的新陈代谢过程。一般地说,女生的性成熟期比男生早一二年,女生从十一二岁开始,男生则从十三四岁开始进入性成熟期。

性成熟使他们在心理上发生明显的变化。当他们觉察到自己生理上的这些变化,意识到这是自己接近成人的标志,便促使他们性意识的觉醒。初中学生容易兴奋、冲动和神经过敏。他们开始对异性产生好感,总希望在异性面前表现一下自己,尽量把事情做得好一些,以便引起对方的注意。到初中高年级,男女同学交往时会出现一种微妙的心理状态,即他们既愿意同异性接触,表现得好奇而敏感,又害怕同异性个别接触,表现得惊惧而羞怯。在这个问题上,教师应当有一个正确的观点,要注意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积极开展文艺、体育、科技等有意义的课外活动,加强少先队与共青团的组织活动,避免社会上一些不良的刺激影响,引导男女学生在丰富的集体活动中建立正常的同学关系,形成自然交往,打破男女之间的神秘主义。实践证明,只要教师注意这个时期由于性成熟引起的这些心理变化,有针对性地加强教育和管理,使道德教育赶在性成熟之前,开展一些有益的集体活动,初中学生的心理完全能够得到健康的发展。

(3)神经系统的发育接近成年人

人脑,特别是神经系统是心理发展的直接物质基础。进入初中阶段的学生,脑的重量和结构已接近成人。研究表明,人脑平均重量的发展,到12岁时已达到1 400克;到13或14岁时,脑的组织结构基本发育成熟,如皮质的沟回已经分明。两半球的联络纤维大量增加,神经髓鞘化已经完成。大脑的机能显著发展并趋于成熟。如神经元的分化机能基本达到成人的水平,第二信号系统

的作用有了显著的提高。但初中学生的兴奋过程一般比抑制过程强,兴奋与抑制的相互转换也较快。因此,他们在各种活动中,自觉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调节自己行为的能力不强。

总之,初中学生由于生理发育的剧变,身体突然长高,特别是性萌发、性成熟开始,使初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出现了童年期未曾有过的一些心理特点,如成人感、性意识“觉醒”、冲动性等等。

2.初中学生学习活动的特点

(1)学习内容增多和加深

学科的门类比小学明显地增加了,例如,小学的数学,到初中就分为代数、几何等;小学的常识,到初中就分为物理、化学、生物等。其中每门学科的内容也趋于专门化,并且在体系上已接近科学体系。

(2)学习方法多样和复杂

从初中开始,随着课程门类的增加,科任老师显著增多,每个老师都向学生提出自己的具体要求,而中学老师对学生学习的指导又不象小学老师那样经常和具体。这就要求初中学生:学会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以免造成学习上的忙乱;在课堂上,要求初中学生要善于听讲,学会记听课笔记,会按照教学的要求组织自己的智力活动;随着学习内容的扩大和加深,要求学生能够学会独立思考,对学习内容进行逻辑加工,把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能够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做到学得活、记得牢、用得上。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学习上这一新的变化。可是刚刚进入初中的学生,开始由于对新的学习要求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这是造成他们学业成绩突然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有经验的初中教师根据学生学习上可能发生的困难和问题,都会有意识地在学生入学初期对学生进行一些学习上必要的常规教育,具体指导和帮助他们掌握一些学习上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解决好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在学习上的这个衔接问题。

3.初中学生在集体生活中地位的变化

在小学,老师是班集体的核心,也是维护集体生活的支柱。从班集体到全校性的集体活动,都需要老师具体细致地加以组织和指导。到初中阶段,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对待班集体的活动已经不需要象小学老师那样事事必须亲自去安排、去组织,也不必指导的那样具体细致,而是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通过班委会,依靠学生干部来实现对班集体的领导,使学生真正成为班集体的主人,支持他们大胆泼辣地开展工作。这不仅可以减轻教师一定的工作负担,而且还能使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和提高。另外,他们通过共同完成团队组织交给自己的工作任务,也锻炼和培养了他们许多良好的个性品质,如同志友谊感、工作责任感和义务感等等;同时还增长了初中学生独立组织活动的才干。

针对初中学生的上述特点,对待初中学生要尊重他们合理的建议与要求,同时又要给予他们以关心和正确的指导,使他们的独立性和自觉性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二)初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

1.认识活动的特点

(1)观察积极主动但精确性不高

初中学生一般能够根据教学的要求去观察某种对象和现象,并且能够较稳定地、长时间地去进行有意识的观察,如观察物理、化学的实验和生理卫生的挂图、模型等。学生能自觉地按照教师的要求去进行观察,不过他们有时还会出现观察不稳定或以情绪为转移的现象。

观察的精确性日益提高,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特点,把它和相近的事物区分开来。他们不仅能感知事物的外部属性,同时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和本质属性进行全面、深刻的观察;并且在这个基础上了解和掌握事物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比如,他们能掌握一般事物三度空间(长、宽、高)

的相互关系和图形的透视原理等,远距离的空间知觉即宏观知觉也逐渐形成起来。

(2)意义识记开始占优势

2

初中学生的无意识记表现得比较明显,他们对自己感到有兴趣的、新颖的、直观的材料记得较好,而对一些比较抽象的材料,如系统的理论、公式、定理、法则等识记得就比较差。在教学的影响下,学生逐步学会使自己的记忆服从于识记的任务和教材的性质,因而有意识记日益占优势。

意义识记是一种理解性的识记。在初中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意义识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对识记的材料分析综合,从而找出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此,初中学生逐渐能够通过理解来掌握课文内容,这就促使了他们意义识记的迅速发展。同时,初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词的抽象识记在具体形象识记的基础上逐步地形成和发展起来。初中学生开始能够用抽象公式、定理来理解具体事物,这就使他们的识记向理解水平迈出了新的一步。但是,我们不能对初中学生的抽象识记估计过高,他们对抽象材料的识记只是初步的。根据心理学实验证明,初中学生对具体材料识记的指标仍然高于对抽象材料识记的指标。因此,直观教学在初中阶段仍然占有重要的地位。

(3)抽象思维占据主导地位

所谓抽象思维就是正确地掌握概念并运用概念组成恰当的判断,进行合乎逻辑推理的一种思维。在初中阶段,随着学生知识经验的不断增长,抽象思维开始占主要地位,但是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的,即在他们的抽象思维中具体形象的成分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

初中学生的理解随着知识经验的增加和抽象思维的发展而有明显的提高。所谓理解就是懂得事物的本质和事物间的联系,它是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去了解和掌握新的知识,并把新的知识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之中,知道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就是说不仅知其然,而且也知其所以然。众所周知,理解是掌握知识的中心环节。

学生对事物的理解,最初只停留在表面现象和具体情节的叙述上,后来逐渐摆脱事物的具体情节去理解事物的本质。他们对事物因果关系的理解,对作品中人物的理解,对矛盾关系的理解等方面,其理解力就表现出这种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趋势。比如,对作品中人物的理解,开始多注意人物的活动情节,而不能独立揭示人物的行为动机,初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逐步学会透过人物的具体活动,分析人物的行为动机。

初中学生由于初步掌握了比较系统的科学知识、能够理解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中的一些比较复杂的关系和联系,所以他们开始用批判的观点看待周围的事物,常常不满足于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和书本中关于事物现象的解释,喜欢独立地寻求事物现象的原因和规律,为此,他们喜欢争论、探讨、追问。他们不仅能批判地对待别人和书本上的观点,而且开始比较自觉地对待自己的认识和见解,有意识地检查和论证自己的认识和见解。

但在初中阶段,他们这种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还很不成熟,其不足在于容易产生片面性和表面性。他们有时毫无根据地争论,在论证不足的情况下还固执己见,有时他们考虑问题容易犯绝对化的错误,对人对事容易有偏激情绪。他们思维发展上的这些不足,与他们的知识经验不足、辩证思维还不发展密切相关。因此,教师一方面要鼓励他们敢于创新;另一方面又要善于引导,耐心教育,克服他们独立思考中可能发生的偏向。

2.富有热情,自制力差,容易冲动

初中学生情绪激荡,容易动感情,也容易激怒,这种冲动性与他们的生理发育,特别是神经活动的兴奋过程强,抑制过程薄弱有一定关系。他们常常因为一件小事而狂笑,也会因为某一件小事而颓丧,初中学生的这种情绪外露是很明显的。他们对人对事充满热情,很容易被那些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所感染。他们具有活泼愉快的心境,对周围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各种事情都十分关注,对国内外政治生活中的重大事件也很关心。这时,他们的社会情操和爱国主义感、集体主义感、同志友谊感、责任感、义务感等,也已经初步形成。此外,理智感和美感都有所发展。初中学生开始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道德标准来选择朋友,他们非常重视友谊和社会交往,有时甚至为此不惜一切代价,但是容易把友谊局限于狭隘的范围,甚至因此而脱离集体,出现一些不健康的情绪和行为,例如,搞小团体、互相庇护等。因此,教师对初中学生要及时进行教育,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

3

初中学生在各种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意志品质,例如自觉性、果断性和坚持性都有明显的提高。他们特别崇拜那些意志坚强的人,往往也下决心试图培养自己良好的意志品质,但是,他们的意志较薄弱,特别是遇到困难或者遭到失败的时候,往往表现得缺乏毅力,有时把即将完成的工作放弃了,甚至有的人把已经完成的部分也完全毁掉。他们意志品质的理解也不全面,表现为蛮干,甚至作出损害自己健康的事情,例如,为了锻炼自己大胆和勇敢,在汽车行驶中爬车,站在悬崖上探身采花;为了锻炼自己的坚强意志,冬天故意穿很少的衣服在雪地里走等等。因此,教师必须引导他们正确地估计自己的力量和锻炼自己的意志。

3.自我意识增强,“成人感”突出

初中学生自我意识增强的主要表现如下。

(1)开始对人的内部世界、心理品质发生兴趣,开始要求了解别人和自己的个性特点。

(2)开始能自觉地评价自己,独立地选择学习的榜样。他们认识和评价自己的能力是从认识和评价别人过渡来的。许多研究表明,初中学生评价别人比评价自己具有更大的独立性,内容也更丰富更具体。

(3)开始把自己看作是“成年人”,对自己的要求有了更高的自觉性。初中学生开始意识到自己是个“成年人”,“成人感”很突出。为了证明自己是“成年人”,他们在各种场合中都想表现自己,力争参加成年人的各种工作和实际活动。这种愿望提高了他们的责任感,发挥了他们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另外,他们最怕别人把自己看成是“弱者”,为了表现自己是强者,他们有时容易出现一些冒险行为。因此,教师必须掌握他们的这些特点,应当关心和教育他们,对他们的评价要做到恰如其分,耐心地教育他们学会客观地、全面地看待别人和自己,学会辩证地分析问题,逐步引导他们自觉地主动地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教育。

4.兴趣开始分化,理想尚不够稳定

初中学生对于各门学科开始表现出不同的兴趣爱好,例如,特别喜欢某些学科,或者不喜欢某些学科;特别喜爱某些活动,或者不喜欢某些活动。根据调查研究发现,初中学生特别喜爱某一学科的原因,首先与教师的教学质量有关;其次与学生的学习成绩有关。这说明由于获得好成绩而产生的满意的积极情感有助于发展和巩固他们的学习兴趣,但是教师必须注意到,中学教育还是基础教育,要注意防止学生学习兴趣的片面性。

初中学生虽然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理想,但他们的理想常体现在某个具体形象上,理想的人物有时是直接接触到的,被他们所敬仰的人,有时是小说中的英雄人物。初中学生的理想还不稳定,容易受外界影响,情境性很大。例如,他们看了《白求恩大夫》的电影就想当医生,看了侦探小说又想当公安战士,他们什么事都想做,见异思迁,所谓“少年多志”就是这个年龄阶段学生理想的主要特点。

心理学的研究材料指出,初中学生的理想表现为两种基本形式:

(1)以某些具体的人物形象作为自己的理想。这些理想的形象,或者是文艺作品中的英雄人物,或者是历史上的伟大人物,或者是社会上的先进人物,或者是他们所敬佩的周围的人们。他们把这些理想楷模的生活行为作为自己的榜样,把自己的行为同理想楷模的行为作比较,从而评价自己行为的优劣。他们对理想中的人物有强烈的模仿倾向。

(2)以代表个性道德品质的总的概括形象作为自己的理想。例如,有些初中学生以具有高度政治修养和道德品质的革命先进人物作为自己的理想;有些学生以多谋善断,英勇机智的军事家作为自己的理想,这是由于他们还不善于把具体人的个性品质抽象出来概括成为一个理想的综合形象的缘故。

由于理想在初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帮助他们选择正确的理想范例,认识理想人物的主要的高贵品质,指导他们运用理想范例来进行自我修养,让他们把理想变为现实,把理想人物的高贵品质贯彻到自己的生活实践中去,并且逐步成为自己稳定的个性品质。

(三)初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矛盾与教育

4

我们已经知道,初中学生的生理发展是急剧而不平衡;心理发展充满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冲动性、成熟性和幼稚性等矛盾,具有明显的过渡性质。因此,对初中学生的教育应从他们心理发展的矛盾入手,采取适当的措施和方法。初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矛盾有:

1.渴望独立自主与成人管教的矛盾

初中学生随着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及自我意识的发展,他们的独立自主的要求突出表现出来,对父母的细致的关心和絮絮叨叨的叮嘱很反感;喜欢独立活动,独立完成任务。但是他们由于知识、能力有限,认识问题比较片面,在完成活动任务的过程中常出现困难和挫折,还需要依靠家长和教师的帮助。这既意味着初中学生要独立成长,又意味着他们还有很多困难需要靠成人帮助。针对这种心理矛盾,家长、教师应当理解、尊重初中学生独立性、自主性的要求,在安排活动时,一方面要尊重信任他们,为他们积极创造条件,发挥他们的独立性,培养他们独立工作的能力,不要包办代替。否则,就会使他们的独立性发展受到阻碍,自尊心受到损伤,就可能对教师、家长的正确管教产生厌恶甚至对抗情绪;另一方面又必须给予严格的要求和耐心细致的指导,但是对他们应当注意启发引导多于管教,从而使他们的独立性、自尊心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2.个人活动能量增强与认识水平低的矛盾

初中学生生长发育迅速,精力旺盛,个人活动能量增强,活动需要强烈,热衷于社会交往。但他们的认识水平有限,活动的目的性、自觉性不高,常常出现一些盲目的行为。他们遇事缺乏深思熟虑,容易感情用事,所做的许多错事,都是由于自己认识水平低,辨别是非的能力差造成的。他们有时还把幻想作为强烈的活动动机,干出一些令人可笑的事。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往往容易出现过失行为,针对这种情况,教师一方面积极开展学校内的集体活动,组织社会公益劳动,使学生的活动能量得到充分发挥,活动的需要得到满足。另一方面,加强教育引导,提高认识,增强他们活动的目的性和自我控制能力。

3.个人活动的欲望与集体行为准则的矛盾

初中学生一般活泼好动,充满热情,个人活动的欲望较强,情绪具有较大的冲动性。他们不善于控制自己情绪,有时容易出现违背集体行为准则的言行。因此,教师一方面要加强道德、法制、纪律教育,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增强他们的自制力;另一方面,当学生由于不合理的个人活动欲望而违犯了集体纪律时,教师应采取“冷处理”的方式进行疏导,否则将激化矛盾,产生对立情绪,逃学甚至离家出走等行为。

初中学生的独立性、“成人感”在迅速发展,他们越来越强烈地要求参加到社会性的活动中去,处处想独立自主。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教师、家长在他们的心目中已不再是不容怀疑的绝对权威,他们与家庭间的感情联系也会变得渐渐淡薄起来。对初中学生心理发展影响的主要因素则是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许多研究证明:电影、电视、录像等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均能发生影响,但其中对初中学生的影响最为深刻。

当今的社会,是一个新异信息通过各种渠道潮水般向学生涌来的开放社会,它对初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现在的学校教育如果不从社会学的观点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融为一体,互相配合,密切合作,那么,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往往就会被家庭的某些不当教育和社会上某些不良的影响所抵消。因此,实现“家庭──学校──社会”教育一体化,调动各种因素对学生施加积极的教育影响,这是对初中学生成功地进行教育的重要条件之一。为此,家长应注意做子女的表率,净化家庭环境,这些不仅是社会主义公民需具备的美德,也是父母成功教育子女所必须具有的心理素养。这种健康的家庭环境会对少年的心理发展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强烈的事业心,对初中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伟大的科学家伽里略的父亲是一位治学严谨的数学家,他从自己的切身经历中体会到做数学家难以养家糊口,所以曾竭力阻止自己的儿子学习数学。但父亲的行动对伽里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以至于使他能冲破父亲的百般阻挠,无视父亲的严厉呵斥,终于成了一名远比他父亲更加伟大的数学家。现实生活中很多做父母的热心于子女教育,无时无刻不在规劝自己的子女勤奋学习,而他们自己或者整天无所事事,虚度光阴。这些家长望子成龙的愿望,往往会化为泡影。心理学研究证明,榜样是说服教育的直观形式,它比空洞说教更有力量,如果家

5

长是自己子女学习的榜样时,这种力量就更加强大。所以,学校教育取得家庭教育的积极配合,这是学校教育工作取得成效的一个重要途径。

此外,应当高度重视净化初中学生的文化环境,坚决禁止他们阅读、学唱那些流传的黄色歌曲。在电影、电视已相当普及的情况下,如果对初中学生能加以正确的引导,给他们提供模仿的英雄形象,是抵制文化环境污染的最有效的方法。伟大的科学家克布勒曾是马克思崇拜的英雄;资产阶级革命家牛虻的坚强意志曾对列宁走上革命道路,从事革命活动起过巨大的鼓舞作用;我国五十年代的少年大多崇拜刘胡兰、黄继光。教师要根据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在他们的心目中树立起自己所崇拜的英雄形象,这些形象将对初中学生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成为鼓舞他们前进的力量。初中学生的活动范围逐渐扩大,接触的人员也日益复杂,周围环境的优劣对他们品德发展的方向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教师要防微杜渐,重视净化他们的周围环境,及时切断他们与不良诱因的联系。许多研究证实,初中学生走上歧途往往是从交品德不良的朋友开始的。因此,教师要注意观察他们经常接触什么人,由此可以预见到他今后发展的方向。为此,必须及时地加强教育,免得误入歧途。

综上所述,初中阶段是一个过渡期,它具有半幼稚、半成熟的特点,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是身心发展的突变时期,不论在生理方面和心理方面,都存在着不少特殊矛盾。因而对他们进行教育要付出更大的劳动。为促进他们身心健康的发展,教师的任务在于根据我国教育方针总的要求,针对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的水平,逐步把他们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教育与学生心理发展的辩证关系

(一)教育与学生心理的发展是互相依存的辩证统一体

所谓教育就是指教师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运用适当的教育方法、组织一定的教育内容去积极影响学生的过程。所谓学生心理发展就是指学生个体合乎规律的积极的心理变化的过程。一方面,教育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必要条件。因为学生心理的发展总是以掌握知识、技能和道德规范为中介的;另一方面,学生心理的发展又是进行教育的重要前提。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和道德规范的快慢、深浅和牢固程度,又同他们自身的心理发展水平密切相关。所以教育又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心理的已有水平出发,才能发挥它的主导作用。

(二)教育和学生心理的发展并非同步

教育条件必须适合于学生心理的内因,才能使学生的心理不断得到发展。但是,从教育对学生施加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得到明显的发展,并不是立刻实现的,它要经过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虽然教育对学生心理发展有重要的作用。但它不是简单的、机械的、直接的“移植”或“授予”,而是需要学生主观努力才能逐步实现的。

现在国外很重视学生心理(特别是智力)的发展。在对学生进行教育和教学时,既要照顾到他们心理发展的已有水平,又要使教育适当地超前于学生心理发展的已有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有力地促进他们心理的不断发展。

二、中学生表现的问题有哪些

当今,社会正处在转型时期,激烈的竞争,传播媒介的影响。再加上学校过于强调升学率,致使家庭、学校只重视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和智力因素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心理因素的发展。尤其是现在的中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父母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心切,子女的升学、分数成为父母心理平衡的补养品,不能客观实际地给孩子制订目标。这些因素的影响,使中学生们面临着很大的心理压力,对许多问题感到迷茫和困惑,但又不知如何解决。

我国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如何?近年来,许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的随机抽样调查,其结果表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有关的调查表明:“初中有4.5%的人有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20.5%的人有较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初中生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在驱体化、强迫症状、忧郁、焦虑

6

和敌对五个方面,教育方式、人际关系、性意识、学业压力、性信息刺激和社会支持是影响初中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症状表现为:缺乏耐力、容易被人误解、思想不集中、缺乏自信心、爱操心、缺乏观察力、过于担心将来的事、容易动怒、父母期望值过高、缺乏决断能力等。又从我校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讨论来看,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一些问题,结合调查结果可归纳为以下三方面问题。

(一)学习方面:

调查表明: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是:20%注意力不集中;63%缺乏克服困难的精神,没有恒心和毅力;6%受到家长、学生和教师的责备、嘲笑、歧视而引起心理紧张;9%基础比较差;2%智力因素。(注:本材料来自本学校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可见学生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们的学习品质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学习习惯非常重要。较大的心理压力,会使学生整天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之中,记忆力减退、注意力涣散、神经衰弱、出现一些异常的学习行为与习惯,从而导致厌学情绪,经调查有21%的学生有中度或中度以上的厌学情绪。

(二)人际交往方面:

学生不良的人际关系会造成一些不好的人格特征和个性心理如:自卑、自傲、过于内向、心胸狭窄、仇视等,有的学生会产生消极悲观的情绪及个别学生有时会有轻生的念头。学生的不良人际关系有: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调查表明有50%的学生与教师的关系好或很好,43%的学生与教师的关系一般,有7%的学生与教师的关系不好或不太好,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不够好,有学生自身的因素,而教师与学生缺乏交流与沟通,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不够耐心,处理问题不公正,讽刺、挖苦学生等不尊重学生的做法和态度,给学生造成心理伤害,使师生关系紧张,甚至使学生产生对抗心理。

2.同学间的关系问题:调查表明68%学生之间的关系比较好,27%的学生与同学的关系一般,有6%的学生与同学的关系不好或不太好,经调查和讨论由于同学关系不融洽,甚至关系紧张,有的同学就流露出孤独感,想恢复与同学的关系,却又不知该如何去做。

3.与父母的关系问题:调查表明67%~82%与父母的关系比较好,有6%~8%的学生与父母的关系不好或不太好,与父母的关系不好的原因主要有三个:第一,父母教育方法不得当,简单、粗暴、父母与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造成孩子孤僻、专横、与父母有敌对情绪。第二,父母关系不和,对中学生的心理伤害很大,他们有被抛弃感和愤怒感;并有可能变得抑郁,敌视,富于破坏性……会认为是父母给自己带来并制造了痛苦,憎恨父母、家庭。第三,学生自身青春期不良的心理情绪。

(三)青春期心理问题:

1.情绪方面:青春期是人由童年到成年的“过渡期”,情绪不稳定,情感既丰富又脆弱。遇到一些刺激就表现为爱哭、爱笑喜怒无常;易急躁、易冲动自我失控;过度焦虑紧张、自私、狭隘;意志薄弱、承受挫折的能力比较差,遇到困难容易灰心丧气。调查表明:30%的学生有情绪方面的问题。

2.行为方面:一方面世界观还不够成熟,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行为能力等;另一方面又有强烈的自我体现意识,主要表现为好逞强、好与人争斗、做事鲁莽、不顾后果,逆反心理强烈,对父母或老师有较强的抵触情绪

3.个性方面:主要表现为任性,自尊心、好奇心特别强,过高估计自己,以自我为中心,看问题片面,总把错误归于别人,爱嫉妒他人。

4.异性交往方面:

中学阶段是人生观确立的重要时期,学会和异性交往,在交往中认识异性,是中学生青春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学生逐渐走向成熟的必不可少的环节。

初中生处于青春的萌动期,对异性感兴趣、有爱慕心理,对两性关系意识朦胧,喜欢通过看言情片

7

或读言情小说感受爱情。他们渴望与异性交往,但是在同异性相处时又感到害羞不自在、不能正确处理与异性交往、对与异性交往有误解。有36%的学生对自身生理和心理的成长、发育感到恐慌或害怕这说明他们还很不成熟。基于上述原因中学生在人格上会存在或多或少的缺陷,不容易和异性相处甚至可能产生心理、生理上的扭曲。

三、中学生的教育问题

(一)教育的基本理论

1、人性的问题

关于人性的善与恶,教育者的态度是什么?

2、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共同点

①强调复杂学习环境和真实的任务

建构主义者认为,不应只教给学生基本技能和提供过分简单化的问题。相反,应鼓励学生面对复杂的学习环境,其中包含“含糊的”和结构不良的问题,如能源危机、环境保护等

(很喜欢这种观点,香港在内地招收大学生,面试题很多是这种形式。。。。。因为他们的教育观是建构主义的教育观)

因为学校之外的世界很少只需要基本技能和按部就班就能解决的问题,所以学校应确保每一个学生经历解决复杂问题的过程。复杂问题并不只是难题。复杂问题有许多部分,问题中包含多重的相互作用成分和多种可能的解答。没有得出结论的唯一正确途径,而且每一解答又带出一组新问题。这些复杂问题应包含在学生将其所学运用到现实世界的真实任务与活动以及多种情境之中。学生在面对这些复杂任务时,可能需要支持,帮助找到资源,保持前进的方向,将大的问题分解成小的问题,等等。建构主义者的这些方面与情境性学习观相同,都强调学用一致的学习情境。

②强调社会协商和相互作用

许多建构主义者赞同维果茨基的观点,高级心理过程的发展需要经过社会协商和相互作用,所以学习中的合作备受重视。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发展学生形成并捍卫自己观点的能力(近年来,有人经常想讨论知识分子的问题,比如独立的人格等,民国时期的知识分子非常有特点),同时又能尊重其他人的观点并与他人共同协商与合作,共同建构意义。要实现这种转变,学生必须彼此交谈和倾听。有些国家的文化强调个人奋斗和相互竞争,对这些国家的儿童来说,通过合作和协商建构意义是一种挑战,在合作和协商中需要找到共同的基础并改变个人的理解。

③用多种方式表征教学内容

如果学生对复杂的教学内容只能获得一种模型、一种类比或一种理解方式,那么当他们把这种单一的表征方式运用于不同的情境时,他们常常是简单化的。为此,需要运用不同的例子、比喻、类比来解释教学内容,使学生获得多种表征形式。

④理解知识建构过程

这与现代认知心理学中的反省认知观相一致,都强调学习者对自己的认知过程的意识和调控。按建构主义学习观,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理解自己的反省认知过程,而且要使他们意识到他们在建构知识中的作用。我们提出的假设、我们自己的信念和经验打造我们每一个人关于世界的知识,不同的假设和不同的经验导致不同知识。建构

8

主义者之所以如此强调理解知识建构过程的重要性,是因为他们相信,这样学生将能意识到其自身对自己的思维的影响。因此,学生将能够做到:在尊重他人的主张的同时,以自我批判的方式选择、发展和维护自己的主张。(世界不可知论的表现之一)

⑤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指教学时应仔细考虑学生带到教学情境中的已有知识、技能、态度和信念。尽管建构主义理论意味着什么有多种不同理解,但大多数人都同意,这涉及教学重点会有显著变化,把学生自己努力求得理解置于教学事业的中心地位。但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并不意味着教师放弃教学责任。

附:

维果茨基的社会建构主义。维果茨基认为,社会相互作用、文化工具和活动影响个体的发展和学习(他在教育理论中提出“提前教育”与发展的“关键期”)。通过参与广泛的社会活动,学生体会到(内化)由别人共同工作所产生的成果。有些心理学家把维果茨基归入心理建构主义者阵营,因为他主要关心个体内的发展,但是他的理论主要依据社会相互作用和文化环境来解释学习,所以大多数心理学家把它归入社会建构主义者阵营。在某种意义上说,他既是个体建构主义者,又是社会建构主义者。他的理论的优点之一是在社会建构和个人建构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例如,他的最近发展区概念既鼓励儿童解决问题,又强调成人和其他更有能力的同伴的帮助。当成人使用来自文化的工具和习俗(语言、地图、计算机或音乐等)去指引儿童朝着该文化重视的价值目标前进时,文化造就了认知。当成人和儿童共同生成新的习俗和问题答案并使之进入该文化团体的库存中去时,认知创造了文化。

(二)良好的教育者

1、教育者是谁?

老师、父母、社会不同层面的管理者

2、教育者的基本素养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教育劳动的独到之处是,为了未来而工作。”他认为,只有德才兼备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他说:“受教育者是教育者的一面镜子,”,“信念只有用信念去确立,志向只能因志向而产生”。

他特别强调教师作为“教育者”的作用。认为只有首先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者,才有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任课教师。教育与教学必须是和谐一致的。教师应当用自己的思想和人品去使知识发挥威力,使学生感到教师在召唤他们。他说:“只有当学生产生了想要比在课堂上获得更多知识的愿望,这种愿望成了推动他去学习和掌握知识的一个主要刺激因素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知识的明灯,因而也成为教育者。”

那么,教师应具备那些素养,才够得上一个好教师呢?

1、有崇高的生活目的和高尚的道德品质,言行一致

“只有教学是在集体和个人的丰富的精神生活的背景下进行的条件下,才可能有完满的智育。”

9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推动学生追求高尚美德的力量,是教师在精神和道德方面的表率作用,是教师在生活目的和准则上的表率作用。

512地震中的“范跑跑”,到现在他没有被取消教师资格证。

2、爱孩子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

某教师“给我分的都是,,,,学生。”

3、精通自己所教的学科,有渊博的知识,熟悉和钻研自己学科领域

为什么教师需要如此渊博的知识呢?原因有二:

第一,教师只有具有渊博的知识,才能保证教学的质量。

第二,教师只有具备渊博的知识,才能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发掘学生的天资才干,造成学生朝气蓬勃的智力生活。

能把知识有效地教给学生

孟子曰:“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4、有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素养

成熟的人才能培养出成熟的学生来;包括家长在内

5、有较高的语言素养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本手段。

“以姿势助说话”是毛泽东同志倡导的教法之一。教师讲解时,以恰当的手势、眼神、表情、身体动作等相配合,能引人入胜。

(三)如何做到全方位的教育

如何实现学校、家庭与社会三方面的全方位的协作

(四)教育针对具体学生时的目标是什么?

1、要学会生活,要学会如何去学习。

2、学会自由地批判和批判地思考,这是要学会创新。

3、学会热爱世界,使这个世界更有人情味;学会在创新过程中通过创造工作促进发展,是学会生存的意义和价值。

10

初中生心理特点及应对策略

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及应对 在这些年教育教学和课题研究过程中,初中生难管难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首先初中阶段的学生多处于青春期,这个阶段的学生身体发育大都处于鼎盛时期,而且第二性特征也开始出现并快速发展,趋向性成熟。随着这一系列生理上的所发生特别变化,个性发展上也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比如说十三四岁的孩子经常表现出成人的一些想法,觉得自己长大了,在各方面都能独立自主了,有了摆脱家长和老师控制的一面。家长们在这一阶段往往很头疼,感觉很难管理孩子,老师对孩子们也很头疼,感觉很难教育。对我们“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言,该如何对学生的叛逆、极端等不良心理进行教育呢? 一、初中生的心理特点 (一)生理变化对心理活动的冲击 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初中生在生理上出现了急剧的变化,这必然给他们的心理活动带来巨大影响。 这种影响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首先,由于初中生身体外形的变化,使他们产生了成人感,因此,在心理上他们也希望能尽快进入成人世界,希望尽快摆脱童年时的一切,寻找到一种全新的行为准则,扮演一个全新的社会角色,获得一种全新的社会评价,重新体会人生的意义。就在这种种新的追求中,他们感到种种困惑。 其次,由于性的成熟,初中生对异性产生了好奇和兴趣,萌发了与性相联系的一些新的情绪情感体验,滋生了对性的渴望,但又不能公开表现这种愿望和情绪,所以,体会到一种强烈的冲击。 (二)心理上成人感与幼稚性的矛盾 初中生的心理活动往往处于矛盾状态,其心理水平呈现半成熟、半幼稚性。其成熟性主要表现为他们产生了对成熟的强烈追求和感受,这是来自于身体的快速发育及性的成熟,在这种感受的作用下,他们在对人、对事的态度、情绪情感的表达方式以及行为的内容和方向等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同时也渴望社会、学校和家长能给予他们成人式的信任和尊重。 其幼稚性主要表现在其认知能力、思想方式、人格特点及社会经验上。初中生的思维虽然已经是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水平还较低,处于从经验型向理论型的过渡时期;由于辨证思维刚开始萌发,所以,思想方法上仍带有很大的片面性及表面性;在人格特点上,还缺乏成人那种深刻而稳定的情绪体验,缺乏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意志力;社会经验也十

初中作文-初中教师继续教育心得体会9篇

初中教师继续教育心得体会9篇 初中教师继续教育心得体会9篇 当我们备受启迪时,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可以不断更新自己的想法。那么心得体会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初中教师继续教育心得体会,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初中教师继续教育心得体会1 这个暑期我校进行了“转作风、正操守、树形象”主题教育活动,该活动要求我们每一位教育者树“以德育德、以身立教”的为师之道,增强勇于担当的使命意识,有为有位的危机意识,锐意突破的创新意识,敢为人先的竞争意识,勇敢肩负学校领导的使命。 我校倡导四个坚持不动摇:坚持师德和领导班子自身建设不动摇,坚持良好养成教育不动摇,坚持落实办学规范和精细化管理不动摇,坚持探索有效高效课堂模式不动摇。团结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知难奋进,负重拼搏,自我加压,开拓进取,尽快出成绩、出形象、出经验,化育刻苦勤勉、博雅大气优秀学生;打造学子向往、人民满意的品牌初中。 我们要加强政治思想工作和干部队伍建设;大力加强制度建设;加强新的机制建设;加强教育教学工作;大力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大力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以及总务后勤管理等重要工作。 我们要坚信这一理念:人人都能成功,成功来自奋斗!我们教师要树立

这样的作风:师表至上,大爱无疆;精诚团结,敬业爱岗;朴实严谨,善于治学;潜心育人,业务精良;廉洁从教,操守高尚。共同的理想追求,共同的价值体认,共同的责任担当,共同的精神家园,我们一起努力! 虽然时间紧促,受益匪浅!我们需要学习最新的知识理论,以便更有效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工作。集训给予我们机会,使我们补充汲取了急需的营养和能量! 初中教师继续教育心得体会2 这一年又要结束了。老师应该把道德放在第一位。师德方面,我有很多要总结的。 思想方面,这学期坚持理论学习,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严格要求自己按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遵纪守法,遵守师德。以身作则当老师。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努力提高自己的组织能力和专业水平,采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千方百计让学生学得轻松,优化课堂作业,真正减负增效,同时大大提高教学效果。两个班的技能明显提高。 今年我在班级管理上做了一个新的尝试,就是从人治到自治。苏霍姆林斯基有一句著名的教育名言:“唤醒人们进行自我教育,是按照我的深刻信念进行的真正的教育。” 教师的行动是研究行动,在反思中成长,在反思中提高。至此,我还是继续我以前的风格,做我所做所想,得到我所想。20__年4月,有幸在同一个班上了一个异类班,得到了区内英语学科专家杨桂平的肯定和指导。以此为题写的论文《大胆表达,源于引导-英语听说课探究案例》获得武汉市优秀论文二等奖。 这一年,我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指导青年教师许伊曼身上。在我的精心

新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刚要读书心得

《“新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纲要》读书心得 “新基础教育”是由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带领的团队经过多年的研究形成的研究成果。其中数学课程改革纲要是其中的一部分。这本书系统的阐述了数学教学改革的背景与指导思想、我国数学教学改革的现状、“新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价值追求、策略选择及实施纲要。其中,第四章第五节数学教学过程的互动生成策略,让我收获颇多。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收获。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这样的教学活动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堂教学改革迫在眉睫。教师在课前要根据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制定出科学的教学预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对因师生多元互动而产生的不确定性因素进行判断、选择、利用和重组,适时地调整预案,在师与生、生与生的互动中促进教学的动态生成,构建高效课堂。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的教学实践,浅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首先,在课前,教师要有充分的预设。只有高水平的预设,才有高质量的互动生成。教师要能够根据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准确定位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教学内容的育人价值。 例如《轴对称图形》的教学。首先,具体目标的制定要建立在学情分析的基础上。本节内容的学情是:学生在此之前已经认识了基本的平面图形,初步了解它们的特征。对“对称”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对“完全重合”的理解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学生对活动课堂是最

为感兴趣的。然后根据这样的学情,准确定位本节内容的编写意图和育人价值。本节内容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通过“感知——操作——体会”来获取知识。通过“分一分、折一折、剪一剪、比一比、看一看、画一画”等实践活动,逐步体验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继而将轴对称图形与实际生活相融合,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体会到对称的科学与美学价值。 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利用儿童的心理特点,设计了分一分、折一折、剪一剪、比一比、看一看、画一画等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在教学手段上,教师利用多媒体,在刚开始上课时,展示出多张轴对称和非轴对称图片,如飞机、奖杯、爱心图案、钥匙、五角星等,让学生直观感知轴对称图形。学生通过交流,总结出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最后,多媒体展示出许多轴对称图形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对称美。 其次,在课堂上,教师要创造“互动生成”的条件。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1、创设面向全体学生的和谐课堂,让课堂“开放”起来。《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学中,学生如果被教师“牵着走”,课堂将会失去它生命的灵性。 2、创设面向全体学生的问题情境,提高问题的真实性和挑战性。通过提出富有真实性和挑战性的问题,以生活中的问题为引领,紧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初中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初中生身心发展的基本特点 初中生的整体身心特点可以用“在矛盾和不平衡中快速发展”来概括。无论是生理的发展还是心理的发展,都符合这个特点。 (一)初中生的生理发展的基本特点 初中阶段是学生身体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时期。其中身体外形的变化、内脏机能的成熟和性的成熟号称是“青春期的三大巨变”。 外形的变化:绝大多数的学生从初中阶段开始身高和体重都进入快速增长时期,体形和面部轮廓也开始褪去儿童时期的“大头娃娃孩子相”,变得身材匀称,眉开眼阔,接近成年人的体形比例和面貌特征。 内脏机能的成熟:初中生的体能随着心、肺功能的迅速增强而快速提高,脑的发育也在13、14岁进入加速生长的时期。 性的成熟:最为突出的生理变化是性的成熟和第二性征的出现。大多数女生在初中阶段出现月经初潮,男生出现首次遗精。嗓音、体形、体毛等副性征也陆续出现。当然,各种生理机能的发育水平和时间早晚是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的,这种差异本身也可能是造成心理压力的直接原因。 (二)初中生的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 1.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之间的不平衡性 青春期是从幼稚的儿童向成熟的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初中生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关系的发展是不同步的,具有显著的异时性和不平衡性。在这一时期,初中生的生理迅速发展成熟,而心理的发展却落后于生理的发展,他们在对生理上的急剧变化感到兴奋的同时,与之相应的心理机能的成熟却没有同步发生。他们的价值观、交往能力和策略、思考问题的方式和水平、把握社会规范的能力和经验、应付自己的心理问题的知识和技巧等各个方面都依然停留在一个相对幼稚的阶段,需要逐渐累积、缓慢发展、在探索中前行。这种身心不平衡性不仅会贯穿整个初中阶段,而且会在一定程度上延续到高中阶段。 2.成人感与幼稚性的矛盾性 生理上的急剧成熟,使初中生迅速意识到自己“已经”是一个成年人了,能够像成年人一样独立自主,不受父母和老师限制地决定自己的一切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由于这种成人感非常强烈,为了捍卫自己的承认“权利”,初中生们甚至会出现一些“神经过敏”、“防卫过当”的现象。他们迫不及待地要向周围的人证明自己已经不是个人云亦云、跟在老师和父母后面作“应声虫”的小孩子,而是一个与众不同、有自己主见的“大人”。尽管他们急于要大家认识到他们新的“成人形象”,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表现出来的行为和心理发展水平却远远不够成人的标准,依然带着浓厚的孩子气。即使是他们表达和理解成人感的方式,也具有明显的简单、片面、绝对化的特点,反映出明显的幼稚性。这些处在“心理断乳期”的孩子一边在断乳,一边也还是恋乳的。初中生的成人感往往只是在生活照顾和情感依赖方面比小时候更独立、更希望成人放手,与此同时,他们在精神的理解、支持和保护方面对成年人却是十分依赖的。 成人感和幼稚性的矛盾在初中生身上会作为主要的心理矛盾存在相当长的时间,成为影响初中生心理成熟的一个最为显著的内在因素。主要体现在如下几点: (1)与父母、老师的交流和沟通出现明显的反叛性和闭锁性。心理学上把青春期称作“第二反叛期”。大多数孩子都会有对父母和教师的管教不认可、不服气、不照办、不接纳的心理或行为,只是程度和表现方式因人而异。初中生做什么事情也都尽量避开父母,情愿一个人呆在自己的房间里,开始疏远父母、老师,有话不主动对成人讲,甚至将自己的东西上锁。

当代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其教育对策_谈谈中学班主任工作(精)

江西教育科研1999? 3 JIANGXI EDUC ATIONAL RE S E ARCH ●宋运芳文良 当代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其教育对策 ———谈谈中学班主任工作 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中学班主任工作显得愈来愈重要。而班主任工作成效取决于对学生的了解和在此基础上采取的针对性的教育。因此,班主任要客观地分析、研究与把握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发展规律,这既是班主任工作的关键,也是开展素质教育的前提。尽管当代中学生有着许多身心方面的优势与长处,但也存在着许多心理冲突、困惑和迷惘,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诸方面: 11品德上缺少自修。当代中学生在应试教育导向下只顾自身学习,往往不注重个人品德修养。集体观念、劳动观念、道德观念、法纪观念淡薄;行为中常常表现出以我为中心,不会尊重别人;有的学生社会公德意识差,随意损坏公物;对待坏事、不公平之事、不名誉的事,采取冷眼旁观的态度。少数学生对父母态度粗暴、生硬,不能体谅父母的难处,常提出一些过分的要求。 21心态上缺乏自强。当代中学生非常注重个人成名成家,为社会做贡献的积极性很低,意志力薄弱,缺乏远大的理想和目标。他们虽头脑聪慧,期望颇高,自命不凡,而又心态脆弱,平时遇到困难和障碍,常常虎头蛇尾,浅尝辄止,遇难而退,结果是半途而废,经不起一点挫折。 31知识上不善自学。自学能力是独立自主地学习、掌握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不少中学生总认为自己是为父母而学习,被动地接受知识,机械地重复课本内容,对老师的讲授一知半解,只知死记硬背,不会阅读课本,不会查参考资料,不会多渠道获取信息;更不能将获取的知识同化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中,使之有序贮存,灵活提取,特别是用所得信息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初中教师继续教育学习心得体会3篇【精选】

教师素质的提高,中学教师继续教育是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中学教师素质和专业化的有效途径,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本文是初中教师继续教育的学习心得体会,仅供参考。 初中教师继续教育学习心得体会一: 我十分珍惜这次不断完善和提高自我的机会,积极认真地参与了继续教育学习,此次培训收益颇丰、获取匪浅。 一、提高教育思想,开阔改革视野 培训学习,让我把埋着苦干的头抬了起来,发现教育是需要远见卓识的。在本次培训中,每位老师给我们做精彩的讲座。各位专家老师的讲座,阐述了他(她)们对初中政治教学的独特见解,对新课程的各种看法,对政治思想方法的探讨,并向我们介绍了比较前沿的教育理论知识,以及如何开展课例研究,让我犹如呼吸到清新的空气,为之振奋。 二、通过学习理论,不断应用实践。 作为一名教师,我努力把学习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动能,使之有效地指导平时的物理教学工作。在培训过程中,我把自身对政治新课程标准的理解与组内的老师交流,并在课例跟进后,用新的练习设计理念指导我的教学,在不断总结的基础上重新发现,如此用心的循环往复,是因为培训班的课例研究让我从有力,变得更加有心。 同时,我学会了变换角度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在新理念的引领下,不断反思、调整我的教育观,正是这种换位思考,让我学会了信任学生,并不断地感受到信任带来的惊喜和力量。 三、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做专业型教师。 培训既紧张而忙碌,因为在培训中,我感受到了一种孜孜以求、学无止境的氛围。这种严谨实效的氛围,让每听一课我都认真准备,精心揣摩,通过络便捷方式查阅相关资料,努力构建高效的教育教学活动。在实践过程中敢于迎接挑战,便也敢于创新。可以说,是培训激励了我的意志,启发了我的心智,让我更加执着地扑在初中政治的教育教学上。有句话说的好:“教师要想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得有一桶水,甚至是源源不断的源头水。”所以我们要想做一名优秀的教师,不能做一潭死水,而是要做那源源不断的源头水,因此必须要不断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 四、以课例研究为载体,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课例是教师课堂教学“轨迹”的真实反映。以课例为研究对象开展课例研究,是教师从事教学改革研究的重要方式,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的职业成长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自然成熟过程,有目的、有计划的开展教学研究及课例研究,能有效缩短教师成长周期。此次培训我觉得让我收获最大的就是课例研究活动。

新基础教育班会课感想

学先进—如何做学生喜欢的老师 9月中旬的时候,我们新教师去思明进修学校培训,湖明小学的校长给我们新教师培训教学常规,期间她讲了一个关于吉姆的故事。这个小男孩,是老师眼中的差生,学习成绩不好,邋遢,作业经常全错,班主任老师嘴巴上说关爱全体学生,但是心里面不免对他产生反感情绪。但是当班主任老师翻阅他之前的档案资料,查看以前老师的评语时,才发现学生吉姆并不是一开始就这样的,反而是一个人见人爱的学生,因为遭受家庭的巨大变故,孩子才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老师后悔也惭愧自己蔓延了解学生,就打算放弃对他的教育。这个故事给我的印象很深刻,当我看到思明区好老师周晓蓉的事例,看到她用自己的爱改变了班级的“刺头”学生时,我更是感慨良多。 作为一名新上任的班主任,由于之前没有任教小学的工作经验,我心想要是不做班主任就好了,如果被安排做班主任的话,接手一个好班级就好了。然而现实往往事与愿违,我不仅做了班主任,而且接手了五年级最难管理的一个班级。首先班级学生成绩两极分化,其次班上问题学生不少,尤其以晋珠海之类的难以管理的学生,另外班级纪律也不好,这个班级以种种不良表现而闻名全校。 面对这样的现实情况,我开始心里面是有些担忧的,担心自己实力不够,管理不来。现在做了一个多月,慢慢有些自己的心得其中最大的感受就是,班级管理,首先来自于对学生的爱,只有有了这份爱,才能变得积极主动,凡事先行。我觉得越是不好管理的学生,越是要付出更多的爱。差生的行为习惯不好,往往是家庭疏于管理,自然孩

子其实内心就缺乏关爱。比如晋珠海,家庭管理方式简单粗暴,做错了事情,以打骂作为解决方式。这也导致她与同学发生冲突时,也以打架的方式来保护自己,来表示自己的观点,甚至当老师来管教她的时候,她也以打骂老师的方式来反馈自己的意见,据她自己交代,被她打骂过的老师达8位之多。针对她的特殊情况,我采取经常找她谈心聊天的方式,通过接触,教她如何与人相处,如何改正自己的缺点,规范自己的言行,同时也发现她的个性优点,比如喜欢通过学习以外的其他方式来表现自己的能力。对她的好的一面进行肯定。但是我做得还不够,当我觉得我的有些措施效果不佳的时候,我也气馁。但是我应该像周晓蓉老师学习,不仅通过真心地对学生的关爱,更要通过细心的观察,有策略的应对方式,更多地和家长沟通,了解问题学生性格的根源,才能更好地帮助他们健康成长。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初中生的心理特点

初中生的心理特点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初中生的心理特点 心理讲座杜智初中时期是青少年的又一次发育高峰期,到初中三年级基本达到最高峰。尤其是性的发育几乎达到成熟。这种生理上发生的巨大变化,使初中生在心理整合的持续性环节和统一性环节上出现了暂时的混乱,结果导致了他们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如不能很好地接纳自己,并出现一些消极心境,其突出表现在进入初中后,许多新的问题接踵而来,使初中生难以在短时间内适应,从而增添了许多烦恼。具体表现为: 第一,不知道应该以何种姿态出现于公众面前。外观形象的变化,使初中生产生要改变自己在别人心目中形象的迫切需求,但如何改变?应以一个什么样的姿态出现才能得到别人的承认和喜爱?……对许多类似的问题,他们找不到满意的答案。 第二,与父母间的关系出现裂痕。初中生越发感到父母不能理解他们的想法,而且他们的某些愿望及要求还常遭受来自于父母的阻止和干涉,由此而造成他们与父母感情的疏远。怎样才能争得父母的理解和支持?怎样才能将与父母的关系再度恢复到儿童时期那种亲密的程度?与父母关系的不融洽到底是谁的过错?……这些问题也常常困扰着初中生。

第三,不知如何保持或确立自己在同伴之中应有的地位。在这个问题上通常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某些初中生在小学时各方面的表现都很突出,一向是同龄人中的优秀者。但进入初中之后,由于许多原因,在同伴中的地位相对降低了,这使他们难以接受,强烈希望能在同伴中维持自己过去曾拥有的优越地位,但很困难;另一种情况是,某些初中生过去在同龄人中未曾有过优越的地位,但在当时,他们对此似乎没有太深的消极感受。进入初中后,随着自我意识的高涨,初中生增加了获得自尊的需要,他们希望同伴能接受自己、肯定自己、喜爱自己。这种愿望困扰着那些从没有过上述切身体验,而且各方面能力略显不足的学生。 心理学家将青春期到青年初期这一年龄段称为“心理断乳期”,意指从这时起,个体将在心理上脱离父母的保护及对他们的依恋,逐渐成长为独立的社会个体。从青春期开始的“断乳”,给初中生带来了很大的不安,尽管他们在主观上有独立的要求和愿望,但实际上很难在短时间内适应独立生活。初中生的内心冲突及在现实中所遇到的挫折都较多,对许多问题还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和能力去解决,也不愿求助父母或其他人,担心有损独立人格。因此,就产生一种孤独的心境。

初中教师读书心得体会大全

初中教师读书心得体会大全教师要勇于摈弃旧事物、接受新事物,要敏锐地了解新思想,认真地研究新理论,主动地、迫切地学习新知识。下面聘才XX为大家收集整理的相关资料。欢迎大家阅读!! 初中教师读书心得体会范文近期我读了打造《你的第56号教室》系列之10——《教师怎样驾驭课堂》。 这本书是分专题介绍的,每专题都有相关案例指导。其中“积极的表扬让课堂活起来”这一专题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我们知道,简单的表扬会导致孩子求知不深入,浅尝辄止。比如朗读课,学生朗读后,有的老师给予表扬——“读得不错”,“读得真好”,这种赞扬性的评价,缺乏针对性,学生感到不知如何处理或处理不好的地方得不到指导和纠正,何谈能力的提高?还有诸如“你真棒”“你真好”这类表扬,棒在哪儿?这种表扬不要也罢。因此运用评比型表扬要让学生在对比中,知道自己好在哪里,知道自己如何提升自己,从而在后面的教学中积极表现。反之,倘若教师评比引导和评比方式不恰当,不但不会利于教学进行,还会影响教学秩序。 渴望关注,渴望欣赏,渴望赞扬,是人的正常心理需要,温情话语,鼓励的言辞,不只是优秀生才能领会,那些被认为是调皮捣蛋的“坏孩子”同样能从中吸取力量;甚至,这

些话语对他们来说,更加珍贵和更具感染力! 我班侯盛林同学是留级生,兼顾学困生、调皮生,经常出乱子。但是由于年龄比其他孩子大一岁,他打扫卫生扒垃圾有模有样干得赶紧又利索。这学期初,我在班里当着同学们的面表扬了侯盛林的值日,同时给了他一个“闭灯天使”的任务:上、下午放学给班级及时关灯。自我说完,到了当天下午放学,我送完路队,看他还在教室站着,问他为什么还不走,他说:“老师,不是您是让我负责关灯吗?我等值日生干完再关灯走!”我当时没有认为他不知变通不知让值日生负责吗?更多的是我看到了一个孩子的进步,一个孩子的承诺…… 课堂是教师的主阵地,提高课堂驾驭能力是提高教师素质的关键。可以说,教师课堂驾驭能力的高低是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那么如何迅速提高年轻教师的教学水平和驾驭课堂的能力呢? 首先,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其次,潜心备课工作,运筹教学方略。备课是课堂教学的必要前提和重要保证。可以说,不备课就不能上课。备不好课也上不好课。第三,重视情感投入,营造学习氛围。教学过程不单纯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同时也是师生双方感情和思想的交流。第四,启动教育机智,提高应变能力。课堂教学中偶发事件的处理直接反映教师课堂驾驭能力的高低。

学习《新基础教育》有感

《新基础教育教学》学习心得 常听人说,学生的幸运是遇到一位好老师,而我想说:做位教师我的幸运是人生旅途中有花样的学生陪伴,倾听花儿尽情绽放,我们的生命才会饱满丰盈。这是我学习“新基础教育”的最大感悟。 初读此书,感悟肤浅,但一本好书的最大价值是耐读,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初读无味,继之有感,再读如佳酿。《新基础教育》以它独特的魅力,充满活力的脚步,在反复研读中让我顿悟,在不知不觉中迈出了课改的脚步…… 通过学习,我对“新教育观念是新基础教育之魂”有了全新的认识,它包括三个层面:即基础教育的价值观,学生观,学校教育活动观。 感悟之一来自于第一层面:教育要“面向未来”。无论从社会的角度还是个体的角度看,基础教育永远是一项面向未来的事业,所以,在时间的价值取向上,增强未来意识是新基础教育的重要观念。而对“生命性”的理解是:在现实的基础教育中常常忽视了对象是“人”,是具有世界上最大丰富性和主动性的生命,忽视了教育是面对处在人生最重要时期的、具有奠基意义的“发展中的人”——青少年,同时,还忽视教师同样是一个有多种需要和能力、具有发展可能的人。强调基础教育要有远虑,不可只求

近利。要为社会的持续发展和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这就是基础教育所要体现的“社会性”。 感悟之二是如何看待学生。在这一点上,根据以前的经验,总是把学生看作是接受教育的被动者,缺乏独立性和创造性,学习过程中过分依赖或服从教师。而新基础教育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被动学习上升为主动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让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潜能都发挥出来,使学生实现智慧和才能的发展。同时,在新基础教育过程中,承认差异,关注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学机智,努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实现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各自的特长和个性能得到健康、充分的发展。 感悟之三就是学校教育活动观的更新,我的理解是“决战课堂”。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的新教学理念,就要:1.为学生提供课堂主动学习的条件。(包括时间和空间)2.帮助学生掌握主动学习的“工具”。3.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和要求教师学会“倾听”。4.加强“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沟通。5.丰富课堂师生的互动关系。6.营造富有人文气息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搭建展示他们才能的舞台,使他们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最关注的是生命的整体性和人的发展的能动性。可反思自己的教学,我是把学生当作一个生命体了吗?我以前始终都是把学生看作认知体,认为只要让他们在各式各样的考试中有一个好成绩就行了。从来不会考虑,教育对于学

初中生心理特点

初中学生心理特点以及辅导方法 现在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特点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初一年级初一学生心理异常的主要表现学习自信心、交往能力和情绪控制等方面不足。 一、学习遭受挫折导致畏难情绪 进入初中,课程增加,书变厚了,作业量大。各科都有较高要求。新鲜感很快就会被“课业负担”代替,显得眼花缭乱,甚而手忙脚乱。一扫往日无忧无虑的快乐,多了几份郁闷和焦虑。 在小学阶段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对初中的学习成果期望值较高,如果开头不能尽快适应,受到挫折就会影响学习的信心。针对不同的孩子,我们可从以下某个方面入手:1.告诉子女中学阶段的学习特点和方法,最重要的是学会听课和主动预习、及时复习。2.告诉子女必须全力以赴,勤奋、扎实,随意、散漫,靠小聪明是绝对不行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3.加强方法辅导,特别是不同学科的学习特点,如语文坚持练笔、数学解题尝试举一反三、英语的听力、阅读训练等,订阅相关书报杂志获取方法指导是好一个好办法。4,不要太看重考试分数,不同试卷的分数没有可比性,偶尔没有考好,也不能打击自信心。要鼓励并帮助孩子分析错例原因,既而发现学习或考试中的缺陷。 二、不善处理人际关系导致行为障碍

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如果家境较好而且父母又比较娇惯,或自认为长得好看,或家长跟老师的关系比较密切,这样的孩子往往有很强烈的优越感。凡是都以我为中心。但班级是一个集体,唯我独尊必然要遭受挫折,主要是来自同学的不买账和老师的批评。如果不能正确对待,可能形成孤芳自赏,远离集体,甚至会激化矛盾,打架闹事,可见学会与同学相处十分重要。我们希望家长能坚持教育子女以“宽容、互助、自省、交流”处理好同学关系。,以期培养一种合作意识,树立一种团队精神,协助班主任营造一个良好的班级大家庭氛围。 还是要提倡自我批评、团结互助、得理让人和诚实守信的良好品德。这会使人受益一生。 与教师相处,大部分学生自然,懂礼貌、善交流,。也有比较向的,不与老师多话,把自己裹的很紧。这类学生可能有一定的自卑感或受到过老师不当批评指责,我想说,有自卑感的人其实大多数较优秀,只是有某种心理暗示他不要出头显露自己。我还想说,教师有时也被情绪左右,批评孩子时,事实不清,道理不透‘处罚过当。当然教师要主动关心有交往障碍的孩子,纠正自己工作失误,但家长的思想疏导其实更重要。因为您比我们更了解孩子自卑的诱因,比我们更清楚孩子对老师的不满。我们要肯定孩子的长处,比如他可能板报出的不好,但劳动很认真。增强其自信心。要肯定教师的批评动机是关爱、是期待。促进其大胆与老师交流,这样就可以消除误会,缓解孩子的焦虑。因为教师工作繁杂,难免有疏漏或不当。但我们得到绝大部分家长理解和支持。

八年级学生心理特点及对策

八年级学生心理特点及对策 初中生正值“身心聚变”时期,其中初二学生尤为明显,美国心理学家霍 林沃斯称之为“心理性断乳期”。还有人认为初二整个中学阶段“最危险”的阶段,初二学生最难管理,被称之为“初二现象”人们之所以特别关注八年级学生心理特点及对策的学生,与近年来八年级学生心理特点及对策学生身上反映出来的种种表现密切相关。如:叛逆﹑盲目追求自由平等﹑易受外界影响﹑情绪情感偏激﹑易激动暴躁﹑情绪两极波动﹑凭感情行事的特征,但同时又具有可塑性大﹑主动尝试﹑追求独立等特点。从大量青少年犯罪案例分析来看,14岁的孩子(相当于八年级年级学生)是青少年犯罪的易发期。种种状况表明,八年级的学生是成长发展的转折点,也是教育的关键期。 另外,八年级是初中生活开始分化的时期,经过一年的学习生活,环境熟悉了,人也熟悉了,一些学生就不像初一那样规矩了。如果果学校及家庭抓紧八年级学生的教育工作,就会使更多的学生迎头赶上,与集体一起前进。绝大多数学生是勤奋学习要求上进的,但由于他们思想还不够成熟,看问题往往比较片面幼稚。他们希望别人把他们看成“大人”,希望别人信任尊重他们。老师和家长应当针对这种思想,采取恰当的教育,引导学生不断进步。 八年级学生问题聚焦 1﹑早恋“不许跟某某聊天,打招呼也不行,每天晚上必须说一遍喜欢我。”宋女士帮儿子整理书桌,发现一张语言暧昧的纸条,一看便知是女生写的,而有如此语言,说明儿子与这个女孩的关系已经非同寻常。宋女士本想好好教训一顿儿子,晚上便亲自接儿子放学,谁知在学校门口,她却看到好几对男生女生手拉手亲密地往前走。 2﹑上网初中阶段,八年级学生上网最多,尤其是男生,有的几乎整天都泡地网吧里,不停地打游戏,饿了就在网吧干吃方便面,有的甚至逃课上网。这些同学往往很难管教,有时即使老师在网吧里把他们带回学校,对其进行教育或者惩罚,也往往收效甚微,没过几天,其中大部分同学就会重回网吧。有老师在与学生谈心时发现,一部分学生也考虑进沉迷网吧对自己的危害,甚至下决心离开网吧,但往往管不住自己,抵御不住网吧的诱惑。 3﹑学习成绩下降在学习上,初二是一个分水岭,一部分同学在初二进步很快,由成绩中等上升为优秀,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存在畏难情绪,将心思用在学习之外,成绩迅速下降,对学习失去兴趣,自暴自弃,从此一蹶不振。这样的同学到了九年级往往很难有所突破,升学的失利难以避免。 4﹑逆反心理严重老师们分析,初二学生的另一特点是“不服管教”。一些同学对老师﹑家长的批评不再虚心接受,开始反驳﹑顶撞,甚至嘲笑师长,越是父母﹑老师不让做的事,他们越起劲,一定要和师长“对着干”。 原因分析

初中教师心得体会

初中教师心得体会 初中教师心得体会 初中教师心得体会1 1、以音乐为主线,合理组织、整合教材内容 新教材的内容编排是主题式的,如“世代相传的民歌”、“欧洲民间歌舞音乐”等,每个主题为一个单元,划分为音乐人文、欣赏、歌唱、创作活动、音乐常识等几大版块;同时,每学期的单元主题都相互对应承接。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应当以音乐为主线,紧紧围绕本课音乐人文的主题,把听、唱、表演、知识等各版块内容有机地串联起来,使整堂课重点突出,结构清晰,情绪流畅,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音乐审美动力和审美渴望;同时,注意各学期教材平行单元之间的内在联系,利用音乐人文的导入、过渡与小结,回顾以前的学习内容,也为新课做好铺垫,并激发进一步探究的兴趣,让学生将知识融会贯通。 2、抓住音乐的基本元素,把音乐的手段综合运用于各个教学版块 虽然教材中每课都分为听、唱、表演、常识、探究等多个版块,但我们在处理版块教学中不能孤立地使用这些音乐手段。例如在欣赏教学中,除了听之外,加入节奏模仿、声势律动或歌唱;在歌唱环节中强调听觉先导、动觉切入;用欣赏浏览的方式引出音乐人文或回顾小结---实践,在不同的教学版块中综合运用各种音乐手段,都能明

显地加深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对旋律的记忆,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3、用音乐的方式进行师生互动与交流学习 课堂上师生交流的方式有许多种,最多的是语言交流,而教师应当善于利用音乐学科的特殊性,把握适当的机会,使用音乐的语言进行特殊的交流,使学习和互动的效果事半功倍:例如节奏模仿、歌唱接龙,不需要唠唠叨叨的说教与谈话,让学生跟着教师拍击的节奏,进行即兴模仿;教师唱上一句、学生接唱下一句;或者学生相互接龙;这些亲切而随性的方式,能够鼓励和带动学生更积极、大胆地参与到活动中,体验音乐的乐趣与合作的默契。 作为一名新教师,一切还只是个开端,今后的工作对于我而言,将是充满挑战性和意义性的,我需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地去学习、去观摩、去实践,努力培养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 初中教师心得体会2 作为一名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使自己的教育教学质量有所提高。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受益匪浅,从中选出这几个“建议”谈谈我的想法。 一、教师,珍惜儿童对你的信任 “教师面对的是儿童极易受到伤害的,极其脆弱的心灵,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其实,师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融洽的,教师应该学会蹲下来看学生,使他们感觉到你对他是公平的,信任的。每个孩子都有他的可贵之处,在教师的眼

《新基础教育》暑假阅读心得

读《“新基础教育”学生发展 与教育指导纲要》有感 暑假里,按照学校的要求,我对《“新基础教育”学生发展与教育指导纲要》这本书初步地阅读了一遍。感觉到这本书既有理论,又联系实际,深刻剖析了当前学校学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又对症下药,指出了克服这些弊端的方法、路径和策略,可以说对我们班主任从事学生工作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一本值得一看的书。 这本书的第一编,系统论述了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中的儿童发展问题。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生产及生活方式的转型、社会结构变迁、中国家庭结构和教养方式、社会文化生态复杂化等都对儿童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影响,其中有许多是负面的、消极的,这对当代儿童的成长极为不利。比如在我们的学生中,爱国意识淡漠;独生子女的“自私”、“缺乏合作精神”;缺乏持之以恒的顽强意志等。而当前学校教育的现状则是品种繁多,但教育内涵不足;基础性的内容多,发展性的内容少、虚;针对个案开展的研究多,针对学生群体的研究与改革少。在当前的班级建设过程中,感受不到班级生活的种种教育性,就是班主任也缺乏内在的发展性。可以说,对当前学校学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认识得非常透彻,把握得非常到位。 认识到了问题,那应该怎样转变呢?本书第二编从思想上告诉我们,要形成生命成长的全程意识、形成生命成长的综合意识、聚焦学生的成长需要。指导我们在开展学生工作时要实现成长教育的系列 性,活动要有系列性,不是零散的,点状的;要实现成长教育的有机性;要实现活动的育人价值。接着,它就从具体的操作层面告诉我们实行改革的路径策略,如在班级领域,就可以开展岗位建设与班级小干部培养、班级文化建设、主题班队会,还有社会文化资源的开发、学生工作与学科教学的沟通与融合,为我们班主任指明了一条非常明确的道路,我们可以照着它去实践、去探索、去研究,少走了许多弯路。 该书对于班主任非常有实用价值的一点还体现在它对义务教育阶段一到九年级的学生发展特点及成长需要与教育系列活动作了非常细致的阐述,使我们每一年级的班主任能够快速熟悉学生特点,开展各种活动,进行教育工作。比如它在五年级的工作要点中提到“促进亲子沟通,共同应对升学压力”,我觉得非常有必要,虽然我们常州地区五年级还没有面临升学的压力,但“亲子沟通”这一做法我觉得很好。联系我们班的实际,在上学期期末时,班级里出现一部分学生不完成作业的现象,我通过家访得知,这些孩子的家长期望值很高,但忙于工作,与孩子沟通较少,而孩子也无法体会父母的一片苦心,就这样,双方存在着代沟。看到上海华坪小学陆敏老师开展的“架设心灵之桥”系列活动,我很有启发,在这学期,我决心也要从这一点上入手,促进亲子沟通,亲密家庭关系,从而使学生要学、乐学。 本书最后还帮助班主任概括归纳了班主任工作的几条“智慧之策”。一是要解读学生,从关注个别学生转向关注全体学生,从关注抽象学生转向关注具体学生,从借鉴他人理论、观点转想具体研究本 班学生,从相对单一的研究视角转换到综合性的研究视角。二是要形成教育主题与整体策划,三要增强班队活动展开过程中的智慧,四是要辨名主题教育活动的类型差异,五要把握主题教育活动的展开逻辑。这些具体的方法给我们班主任指明了研究的方向,只要我们踏着它的足迹前进,就一定会有所收获,有所成就。 总之,我读了这本书,受益匪浅,我会把它的理论转化我的行动指南,尝试去实践它的策略、方法,主动探索,自觉研究,我相信,在它的指导下,我的班主任工作一定会做得更加出色。篇二:参加“新基础教育”培训活动心得体会(严虎) “新基础教育”中的教师发展与成长 参加“新基础教育”培训活动之心得体会

各年级学生心理特点及应对技巧与策略

各年级学生特点分析及应对技巧与策略 一、小学: 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 儿童刚入学不久,对小学生活既有新鲜感,但又不习惯,因而一时难以适应;对学习有好奇感,却很难做到专心听讲,独立完成作业;很乐意和同学进行接触、交谈却不懂礼貌,有些还比较自私;特别信任老师,相信老师的话,尊重老师的行为和评价;很多人生活不能自理,没有相应的劳动习惯,对其父母的依赖性很强;注意力不集中,情绪变化无常,容易疲倦;行为动摇不定,不善于控制,容易冲动和特别敏感;对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痛苦都很强烈;有当好学生的愿望,只是不熟悉学校的生活,不了解学校常规,常会无意中做错事。他们渴望参加光荣的少先队组织。他们好奇、好动、喜欢模仿,并且有直观、具体、形象等思维特点。 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 二年级学生已基本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他们知道学校的规章制度,懂得一些行为常规,而且愿意努力遵守。在上课听讲、完成作业、遵守公共秩序,尊敬师长、简单的自我服务性劳动等方面有了一定的基础,但从总体上说,对常规的认识不深刻,动作不到位,行为不规范。他们习惯过集体生活,喜欢和小伙伴一起活动;开始有了自我控制的能力,好表现自己,竞争意识和上进心有所发展,能树立近期的奋斗目标,都想争取成为好学生,并希望参加少先队的一切活动。好奇、好动、好模仿,思维的直观性、具体性、形象性仍然是其共同的特点。 三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 三年级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能进行一定的抽象思维,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模仿性强,是非观念淡薄;想象能力也由模仿性和再现性向创造性的想象过渡;集体主义感情有所发展,良好的道德品质正在形成,但极不稳固。感情容易激起和爆发,不善于控制,不考虑行为后果,虽已能从事需要一定意志支配的工作,但意志还很薄弱,自觉

初中教师教育教学心得体会

初中教师教育教学心得体会 初中教师教育教学心得体会 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 高效、低效还是无效?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 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 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 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 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 益的惟一指标。 鉴于此,在新课程背景下实施有效教学,教师首先要在以下方面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 1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理念是灵魂。教学理念是指导教学行为 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对于教师来说,具有明确的先进的教学理念,应该是基本的素质要求。先进的教学理念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 2丰富个人知识储备。丰富个人知识储备是实施有效教学的保证。课堂上,如果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缺乏深度广度,那么教学就会肤浅,学生学习就无法深入。可见,作为新课程直接实施者的教师,一定 要不断学习和探索,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内涵。知识的厚度增加了,课堂就能深入浅出,左右逢源。 3做一个有反思力的教师。叶澜教授有一句的话:一个教师写一 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可能 成为名师。教师应在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螺旋式上 升中,实现专业成长。

其次,要追求有效的课堂教学,可以从课前的准备、课堂的组织、课后的练习等几个环节来提高实效性,这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必然途径。 (一)课前的有效准备 大凡成功的课必定是充分准备的课,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有效的备课必须体现出: 目标的有效:清晰、简明。目标是方向,方向正确才能保证有的放矢,教学目标的高、多、空只能使教学任务难以在有限的时间完成。备课时制定明确、具体、科学的教学目标,围绕目标确立重点,优化教法,这样的课堂教学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内容的有效:适量、适度。一节课教师讲多少内容,并没有明确的规定,讲多了学生嚼不烂,讲少了学生又不够吃。教师要遵循教 育规律和教学原则,科学地安排与搭配教材内容,合理地组织各部 分的练习,不能“贪多忽效”,也不能“求少图便”。 教法的有效:灵活、恰当。同一教学内容,不同的教法效果就会不同,教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优化教学方法要从实 际的教学内容、教材特点、学生情况出发,扬长避短选用教法。教 法贴切,教学方有效。 (二)课堂的有效组织 这一环节,教师要做到: 语言组织准确、简练。纵观那些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课,无一例外都是教师的喋喋不休、啰里啰嗦挤占了学生的学习时间。一个教师,课堂上一定要组织教学语言,增强语言表达的科学性、针对性、准确性,做到清晰精炼、重点突出、逻辑性强。 时间组织恰到好处。教学各部分的时间分配,教者在备课时应预计,讲课时要调控。但有时候,因为课堂上不变的因素较多,也许 不是重点内容的教学却占用了一些时间,这时候,教者一定要站在 整堂课的角度来安排时间。不言而喻,课堂教学在单位时间内完成 的任务越好,浪费的时间越少,课的密度越大,教学质量就越高。

读《“新基础教育”研究手册》心得体会

读《“新基础教育”研究手册》心得体会 李新新最近,利用空闲时间我读了《“新基础教育”研究手册》,收获不小。 《“新基础教育”研究手册》中提到了学会赞美,赏识。这不禁使我想到:赞美和赏识他人体现了一种智慧——你在欣赏他人的时候也在不断地提升和完善着自己的人格;赞美他人体现了一种美德。 教育中,总有这样一些画面,学生的顽皮淘气,教师宽容笑对,节之有法;总有这样一些画面,学生贪玩懒散,教师坚持笑对,培养习惯;总有这样一些画面,学生心灵受伤,教师真诚笑对,平等交流,抚平创伤,点燃信心。总有这样一些画面让我们感动,让我们发自内心地为之赞美! 我们的学生年龄虽小,内心却也是丰富、敏感的,他们更需要教师的赞美,需要教师发自肺腑的真诚赞美赏识,愿学生在教师们的赞美和赏识中长大,愿老师们在赞美之中成熟、优秀。 教师要有静气,就是要静下心来备每一堂课,静下心来批每一本作业,静下心来与每个孩子对话,静下心来研究学问,静下心来读几本书,静下心来总结规律,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言行和方式,静下心来细细的品位与学生在一起的分分秒秒…… 要当好教师,要有科学的思维方式。在工作中,对待问题要多问“为什么”,学会理性的思考进行分析。下面对书中的一则案例发表自己的感触:下面对书中的一则关于教师的爱的案例发表自己的感触: 案例中讲的是一名老师帮助一个学习成绩差且没有兴趣的孩子培养兴趣,提高学习成绩的案例,案例中,那名老师的耐性让人佩服,他真的是倾注了自己的爱给学生。感动之余不仅想到,如果有人问我:“你会喜欢每一个学生吗?”在没有看书之前,我会不假思索的脱口而出:爱每一个孩子是教师的职责。这不正是经常教导我们的思想吗?要全身心的把爱无私的奉献给每一个孩子们?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不正是教师的职业精神吗?我们的教师行为是否与说的相一致?面对案例中的学生,自己是否能向那位老师那样耐心呢?这时我不禁想到了自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