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日本农业概况

日本农业概况

日本农业概况
日本农业概况

日本农业概况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日本农业1

一、日本概况

日本国是个岛国,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4个大岛和3900多个小岛组成,统称日本列岛。国土面积万平方公里,仅占世界陆地面积的%,相当于我国的1/25,人口

亿(1994年),居世界第7位。日本是世界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之一,平均每平方公里

329人(1992年),属典型的人多地少国家。城市人口占%。

日本的资源比较贫乏,山地和丘陵约占总面积的80%,多火山、地震。最高峰富士山,

海拔3776米。沿海平原狭小分散,关东平原最大。海岸线长而弯曲,约3万公里,多海湾和良港。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夏秋多台风,年平均气温在10℃以上。大部分地区年降雨量为10 00-2000毫米。日本有大小湖泊600多个;河流短急,水力资源丰富,但不利于航行。日本土壤贫瘠,主要为黑土(火山灰)、泥炭土以及泛碱土,大部分冲积土已开垦为水田,形成特

殊的水田土壤。根据地理位置、气候、土壤条件和生产特点,日本可划分为北海道、东北、

北陆、关东和东山、东海、近畿、中国、四国、九州等9个农业区。

首都东京是国际性的大都市,人口1182万。它既是全国的经济、金融、商业中心(世界三大金融中心之一),又是全国的文化教育中心和最大的交通枢纽。东京聚集着全国11%的

工厂,工业门类齐全。大阪是日本第二大城市,人口255万,地处阪神工业区的核心,是日本陆、海、空交通的枢纽,重工业和第三产业十分发达。横滨是全国最大的港口,也是亚洲最

大港口之一,年吞吐量为亿-亿吨。工业和文化教育事业发达,有许多西方风格的建

筑,是华侨和华人居住最多的日本城市。

据世界银行的资料,1993年日本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31490美元,仅次于瑞士,居世界第2位。据1990年的统计,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口占%(农业占%),第二产业占%

,第三产业占59%。据预测,2000年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口比重将下降到5%以下,第二产业变动不大,第三产业将增加。

1993年日本的农业总产值为万亿日元,总农户数364万(1994年),农业人口1279

万,农业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1992年,“大农业”(农林水产业)产值占国内

生产总值的%左右,“小农业”(农牧业)占%。1994年农户平均总收入为万日

元,其中农业收入占%、非农收入占%、其他占22%。

二、农业发展的特点

1.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农业生产处于停滞或下降状态 1994年,日本的耕地面积为

万公顷,占国上面积的%。其中,水田占%,旱地占%,灌溉面积万公顷

。耕地利用率从1983年的%下降到1993年的100%。1994年人均耕地公顷,是典型

的人多地少国家。1984年日本大米丰收,农业总产值创历史最高纪录,达万亿日元。后

来产值连年下降,1989年以后,因蔬菜、水果、牛肉等价格上升,产值下降有所扭转。1993 年因大米严重歉收,农业总产值降到万亿日元。

2.规模经营小而兼业农户比重增大日本的农户总数由1960年的605万减少到1994年的36

4万,其中销售农户278万多。在这些农户中,专业农户只占16%,其余84%为兼业农户。在

兼业农户中,以农业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第一兼业农户”占14%,以非农收人为主的“

第二兼业农户”占压倒多数,达70%。日本农业以小规模经营为主,但是经营3公顷以上的农户在增加,耕地向较大农户集中的趋势也日益明显,骨干农户的旱地大规模化尤为显着。此外,以销售为目的的协业(合作)经营体的水田规模的扩大也很显着,平均每个经营体的耕

地是农户的19倍。通过农地的流动使土地集中和扩大规模,是日本政府1992年制定的农业“新政策”的核心内容之一。

3.农户经营组织形式多样化,商品率高 1994年,销售农户占总农户的%(自给农户

也参与一定的销售活动)。主要农产品的商品率一般为95%左右,高者达100%,低者为75%。中、上层农户(拥有3公顷以上土地)的经营组织形式因地而异,形式多样。如北陆的水稻和冲绳的经济作物以单一经营为主(超过70%);九州有20%开展多种经营,如果加上准单

一多种经营,其比重可达60%。

4.农业劳动力减少并加速老龄化日本的农业劳动力从1962年的1126万减少到1994年的

3

38万,在30余年里农业劳动力减少了2/3以上,年平均递减%。同时,农村劳动力迅速老

龄化,65岁以上的农业就业人口比重高达36%。

5.农林牧渔全面发展,生产结构趋于协调二次大战前,日本农业以水稻为主,畜牧业

很落后。战后半个世纪以来,农林牧渔业均获得较大发展,农业生产结构发生明显变化。 1 993年,农业总产值为万亿日元,其中种植业占%,畜牧业由1955年的11%上升到

25%。在种植业中,大米占27%、蔬菜占26%、水果占%,花卉占4,2%。同期,渔业总

产值为万亿日元,林业总产值约为1万亿日元。

三、农业生产结构和对外贸易

1.种植业近20年来,日本除稻米自给有余外(1993年例外),其他作物的种植面积和总产逐年减少,自给率下降,进口增加。现在,日本的食物热量自给率只有46%,食用农产品

综合自给率65%,主食谷物自给率66%,饲料自给率26%。

(1)稻谷和豆类。近年,日本大米总产大致在1100万吨左右,1994年总产1198吨,单产544 0公斤/公顷。小麦自给率12%,主要靠进口。大豆自给率仅4%,几乎全靠进口(从中国的

进口占第3位)。红小豆自给率较高,不足部分主要从中国进口(年进口约万吨)。饲用

玉米年进口一直在1600万吨左右(从中国的进口占第2位)。

(2)蔬菜。近30年来蔬菜的年人均消费量一直保持在110公斤左右。蔬菜种类繁多,主要的有29种,叶、茎菜类蔬菜增加,果菜和根菜类减少。1992年总产1560万吨,自给率90%;进口数量逐年增加,1993年进口192万吨。“水改旱”在发展蔬菜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20%的蔬菜是水田改种的“改种蔬菜”。1993年,玻璃和塑料温室面积约5万公顷,其中塑料温室占%,居世界前列。

(3)水果。日本的主要水果是柑桔、苹果和梨,年人均消费量公斤(1992年)。因消费

结构的变化,消费量减少,自给率也下降到59%,进口的种类和数量都在增加。日本年产各

种水果485万吨,其中蜜桔产量168万吨,单产24290公斤/公顷;苹果产量104万吨,单产21

250公斤/公顷。1993年进口360万吨,其中香蕉、葡萄柚、甜橙、菠萝等水果164万吨,进口

果汁14900万升。

(4)花卉。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日本对花卉的需求量增加。生产花卉的农户由1960年的5 .7万户增加到19%年的近15万户。同期,花卉占总收入80%以上的农户由%增加到%

。1993年,菊花、石竹花、玫瑰、百合、丝石、兰花等花卉的产值达到2951元。近10年来,日本的花卉进口持续增长,1993年的进口额达176亿日元,主要来自荷兰、泰国、新西兰、新加坡、美国以及中国的台湾省。为扩大花卉的流通量和适应交易部门的大型化,日本正在实

行第5次中央批发市场整备计划(1991-2000年),建立新的现代化市场。

2.畜牧业。 1993年,日本的肉类总产万吨,其中鸡肉占46%,猪肉占38%。肉类

总需求量增加,进口量持续上升,达到185万吨。肉类的人均消费量增加到公斤,自给率

下降到65%。尤其是牛肉,自给率仅49%,牛肉占肉类进口量的%。鸡蛋年人均消费量

公斤,自给率97%。鲜奶、奶制品年人均消费量公斤,自给率81%。近年来,家畜

大规模经营的比重扩大。现在,每户的饲养头数在北海道己接近70头,都府县30头,是10年前的2倍。1990年,日本每户饲养成牛头数平均为头,已经超过欧盟的平均水平(头

),而北海道每户达到头,接近荷兰40头的水平。日本将继续扩大规模,降低成本,同

时引进高效省力的设备,加强经营基础建设。

3.渔业日本是世界第四大渔业国。自从1980年闯过1100万吨大关以后,产量一直较平稳。但是由于近海渔业的萎缩,1993年,海洋渔业和养殖业的总产下跌到871万吨,比上年减少6%,渔业总产值为万亿日元。同年,人均消费量公斤,自给率76%,进口12万吨,

金额万亿日元。目前,日本进口的鱼贝类数量和金额都达到了历史最高点,主要的进口

国和地区依次为美国、中国台湾省、中国、韩国和泰国。进口的主要鱼种有金枪鱼、鲣鱼(

中国台湾省为主)、鲑鱼和鳟鱼(来自北美、智利、挪威、俄罗斯等国)。养殖虾的进口数

量大幅度增加,主要来自中国、印度、越南等亚洲国家。

4.林业林业在日本的国土保护和涵养水资源方面的效益极为显着。日本的森林覆盖率高达65%,居世界前列,但每年进口木材占总需求量的75%左右。1993年,用材需求量亿

立方长,用材自给率%,进口木材8267万立方米。日本人工林约占森林总面积的45%,

国有林占30%。

5.农产品加工业日本的“食品关连产业”由食品产业(包括食品工业、流通、餐饮业)与农水产业(包括食用林产品)组成。日本食品产业占食品关连产业国内生产总值的80%以上。目前,日本食品工业的上市额占总制造业的10%,从业人员占11%,因此,在制造业中称其为“一成(10%)产业”(欧美发达国家食品工业比重也是10%左右)。日本在农村农

产品加工业方面,特别强调与地域农业和农村发展相结合。它不仅在发展地区经济和提供就

业方面起了重要作用,而且为农村提供了稳定的产品销路。生产者从事农产品加工,发挥当

地的比较优势,生产具有家乡风味的特产,在全国形成了“一村一品运动”(现在有的已扩

大到“一县一品”)。闻名全国的有大分县种类繁多的酱菜、黄酱等特产,北海道的“十胜

葡萄酒”,秋田县的“田园火腿”,山形县的“月山葡萄酒”,长野县的“信州黄酱”等等

,不胜枚举。上述典型都在山区和半山区农村,年销售额少则2亿日元左右,多则亿日元

以上。

在日本,从事农产品加工业的农协逐渐增多,占总体的35%左右,年销售额超过1亿日元以上的农协占15%左右,有的产品已销往全国。随着日元升值,日本食品工业在国外的投资迅速增加,在北美和亚洲的企业超过总数的一半以上,1991年的销售额占总数的85%。在北美的企业主要在当地销售,在亚洲的企业主要是出口,其中的一半返销日本。

6.农业对外贸易随着生活方式的变化,日本的许多食品越来越多地依赖进口,现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农产品进口国之一(表1)。向日本出口的前八位国家和地区都地处环太平洋地区,即美国、中国、中国台湾省、澳大利亚、泰国、加拿大、韩国和印度尼西亚。1993年,农林水产品进口额596亿美元,占总进口额的%;其中,农产品303亿美元,食品400多亿美元。日本的农产品出口额14亿美元,主要出口温州蜜桔、20世纪梨等水果。近年来,日本致力于出口的产品有方便面等各种加工品、蔬菜和花卉种子、绿茶、美浓瓜以及优质牛肉等。

表1 日本食品进口的地区分布(%)

年份中南美西欧俄罗斯、东欧亚洲大洋洲中东、非洲世界总计

1983 9 8 5 23 9 5 100

1988 6 10 2 32 8 4 100

1993 6 11 2 34 9 2 100

近年来,日本食品进口的主要动向是:(1)进口食品的重点发生变化。鱼贝类进口继续增加,占35%,进口量和金额都创历史最高纪录;肉类占%,谷物占%,蔬菜和果

仁的进口增长较快;(2)进口产品向高附加值方向发展;(3)从亚洲进口的比重不断扩大

,新的进口商越来越多地在亚洲“开发进口食品”,即在国外生产、返销日本。向日本提供

开发进口食品的国家,亚洲占42%,北美占37%。

四、农业科学技术

1.农业科研体系日本在全国建有由国立和公立科研机构、大学、民间(企业等)三大系

统组成的农业科研体系。根据1990年修订的《农林水产研究基本目标》,研究开发工作的骨干是直属农林水产省的29所国立研究机构,其中农业19所、林业1所、水产业9所,并与地方

和民间机构紧密结合进行。国立机构的研究人员与科研经费都约占总数的10%。地方公立机构的研究人员占总数的25%,科研经费接近30%。近几年里,民间机构的研究人员与科研经费增长迅速,分别占总数的40%左右。大学的研究人员和科研经费分别约占28%和20%。19 95年,政府“大农业”的科研经费预算772亿日元,占大农业预算的%,其中的80%是农

业科研经费。近年来,日本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农业科研经费占农业国内生产总值的%左右

2.农业推广体系农业的推广服务主要通过政府的农业改良普及事业和农协进行,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为了加强农业基础和向农村注入活力,日本1991年对《协同农业普及事业指南》进行了全面的修改,把加强推广组织和提高推广人员的素质放在首位,1994年,全国有591个“地域农业改良普及中心”,有668个经国家考试的专门技术员,经地方考试、全国通用的改良普及员有10356人。农协的近2万名营农指导员与普及中心密切配合

开展工作。政府拨款的技术推广经费352亿日元,占农业预算的%。此外,还通过各种传

播媒介开展农业推广工作。1995年春季,筑波科学城还开设了“科研成果陈列室”,作为及时提供科研成果信息的窗口。

3.有代表性的农业科研成果 1994年底,日本农林水产技术会议公布了1994年具有代表性的10大科研成果,其中包括:成功开发了日本独特的新基因导入方法,通过基因重组技术,可为培育新的动植物优良品种奠定基础;发现水稻能产生杀伤稻飞虱卵的分泌物,利用该特

性培育抗稻飞虱的水稻品种;培育出水稻等作物的新品种,4个水稻新品种在农林水产省已登记编号;通过牛的初期胚的DNA鉴定,区分子牛雌雄的技术获得成功;水稻和番茄的基因重组技术,从1994年起进入到在一般田间进行试验栽培的阶段;成功开发了可应用于土地改良、治山、渔港建设、陵灾等方面的电气探测技术;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开发了昆虫大脑信息传递

的视觉化技术;等等。

4.发展农业科技的四条新对策乌拉圭回合后,为增强农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日本政府提出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对策:(1)政府确定新的预算框架,大力扶持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的技术开发与应用,特别要对民间系统的研究给予资助,进一步加强国家、地方政府与民间的合作;(2)培育划时代的水稻新品种和开发新一代水稻生产技术,并称此为“日本奇迹”计划(1995年制定)。该计划是在过去培育的超高产品种“星丰”、“高生”,香米品种“纱丽女王”,粘性强具光泽的品种“彩”等多种类型稻米的基础上,进一步培育适合直播的高品质、抗稻飞虱、抗低温和抗倒伏品种。同时,开发适应大规模经营、直播和低投入栽培的新

一代的水稻生产技术;(3)开发新的乳牛与肉牛相结合的仔牛生产技术。日本的“和牛”品质优良,但其移植受精卵只产一头仔牛,目前只有少量出口,为了提高牛肉的自给率,本项

目的目标是提高受精卵的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以便大量繁殖优质“和牛”;(4)开发能

减轻劳动强度的未来型农业技术,着重于改善园艺业的劳动强度,如研制瓜果等自动收获机

器人,用传感器从外部判断瓜果的成熟度,以进行有选择的适期收获等。随着机械化的实现

,作物的栽培株型也要适应机械化的要求进行调整,如要求苹果树型矮化和直立。在施肥和

病虫害防治方面,通过使用遥控无人驾驶机器人,以减轻劳动强度。目前,在水稻栽培上已

开始使用无人驾驶飞机进行飞播、防治病虫害和喷施化肥等,水果和根菜类的收获也已进入

机械化的实用阶段。

五、农业发展的经验教训

日本在战后的农业发展过程中,有不少成功的经验,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1.通过经济立法保障农业发展日本政府根据农业发展各个时期的需要,通过经济立法把各种政策、目标和经济措施法律化。制定的法律既有延续性,必要时又及时进行修改。立法

范围涉及广泛,如持续了半个世纪、不久前刚废除的《粮食管理法》,是日本战后农政标志

的重要法律。另外如《农地法》、《土地改良法》、《农业改良促进法》、《农业机械化促

进法》、《种子法》、《批发市场法》等等都为日本农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农业基本法

》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法律之一,目前正对它进行重新评价,准备制定新农业基本法。

为了适应乌拉圭回合后世界农业和国际农业市场的变化,日本已经通过了《新粮食法》。这

个经过彻底修改的法律的出台,标志着日本新的大米流通制度和价格体系的建立。

2.新形势下政府对农业的保护和调整日本政府近40年来实行的农业保护政策对农业发展起过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不少问题,特别是过于偏重大米的价格支持,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全

面发展,造成沉重的财政负担,国内农产品价格远远高于国际市场价格,农业失去竞争力,

影响农业成为自立的产业。面对乌拉圭回合后的新形势,日本政府对农业政策进行了适当调整。

(1)实施“关连对策”,调整财政与金融政策。日本政府对农林水产业的拨款预算,在198 3-1990年期间基本上呈下降趋势。在新形势下,日本政府已大量增加农业投入。在实施乌拉圭回合《农业协议》“关连对策”的第一年,即1995年,大农业预算增加到万亿日元,

比上年增长%,其增长幅度达到了高峰。大农业预算主要用于公共事业和一般事业。在1

995年度预算中补助金占%,若加上向粮食管理特别帐户转帐的资金830亿日元,则补贴

率高达%。“关连对策”是在实施《农业协议》的6年(1995-2000年)中有重点、有计

划地实施的对策,政府确定的总事业费为万亿日元,其中包括国家拨款万亿日元,融

资额7700亿日元。总事业费的3/4将用于公共事业和结构改善,剩余为融资和一般事业费。地方独立掌握的经费万亿日元。农业融资事业,主要通过农林渔业金融公库资金对经营结

构改善、土地改良等事业进行低息贷款(利率5%左右),国家对农协开展农业现代化、救灾等低息贷款业务。为帮助农民减轻债务负担,发展生产,在负债对策中新设500亿日元的融资规模,作为借新还旧的特别资金,利率也更低(%)。日本政府对农业保险事业给予支持

和保护,政府特设了农业共济再保险特别会计帐户,以确保县级农业共济组合联合会支付保

险金的能力。

(2)强化农业基础建设,扶持农业生产。日本的工业向农业提供各种质优价廉的农业生产资料,显示了工业武装农业的威力。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比较平稳,利于农业发展。 1995年,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流通合理化和稳定价格的预算为154亿日元。1992年,已登记的各种农药和生长调节剂共6037种,产量万吨。同期生产的化肥共133万吨(有效成份),进口

化肥万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比重有明显的提高,农业农村基本建设预算占农业预

算的比重,由1980年的%提高到1995年的%。“关连对策”事业费的一半以上也用

于这方面。正在实施的“第四个土地改良长期计划”(1993-2002年)的总投资为41万亿日元,主要包括农田水利、道路建设、国土保护、防灾、开垦和农地开发等事业。

(3)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新粮食法》的最大特点是削弱了政府管制,只对大米进行部分管理和间接管制,较多地引进市场机制。但是,这并不是要削弱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日本

政府直接掌握的大米仍占22%左右,政府还负责收购生产者的大米,运营储备米、进口大米(最低准入量),并规定计划外大米流通前应先向政府申报。国家每年公布稻米生产指标和

生产调整数量。另外一个例子是政府接受了1993年大歉收和“紧急进口”的教训,更加重视粮食安全储备。《新粮食法》将粮食安全储备加以法制化,以政府储备为主,民间为辅,规

定储备量定为150万吨(上下浮动50万吨)。

(4)调整农业外贸政策,确保进口。为了实施乌拉圭回合《农业协议》,日本政府调整了外贸政策,实行大米“关税化的特例措施”,1995-2000年实行最低准入量进口,从国内消费

量的4%(万吨)增加到8%(万吨)。其他农产品全部关税化,部分维持国家贸易

体制,以民间贸易为主(实行关税配额制度)。根据《农业协议》的统一要求下调关税。日

本用新的“综合支持总额”(AMS)估算国内农业支持水平,其结果是约5万亿日元,在6年内要削减20%。今后,日本将加强本国农业,增强竞争力,同时确保进口,以达到食品的稳定

供给。

3.发挥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完善农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日本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形式日益多样化,除农协以外,各种社区性的合作经济组织也不断出现,非农协的影响不断扩大。在新的形势下,农协需要调整自己的作用,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1)农协努力增强自身力量以适应新的形势。为了减少层次和流通环节,增加农民收入,农协已经开始改革,把中央、地方、基层三级建制精简为中央地方和基层二级建制。农协提供的服务包括同生产直接相关的销售、供给、利用、加工以及金融与保险等事业,也包括教育、经营指导和咨询等服务。目前,为农民提供服务的主力――综合农协已合并为2635个,最终目标为579个。政府要求农协今后在某些方面要起到过去由政府所起的作用。

(2)非农协组织,其中有“农业生产组织”。这是由两个以上农户组成的经营性组织,主要是共同利用大型设备进行作物生产,共有万个,约有40万农户参加;另外,日本有只提供

农田作业服务的“农业服务事业体”万个,以北海道地区最多。此外还有非农户组成的农

业事业体、地域农业集团等等,有的甚至能向农民提供比农协更廉价的肥料和饲料,在提高农民收入和稳定农业中起到了积极作用。

4.坚持科学立国,把发展科技作为农业翻身的突破口日本经过百余年的农业科研体制建设,在全国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农业科研体系。而且,科研成果显着。目前,特别强调政府、民间、学校三方面的密切配合,并加紧研究面向21世纪的尖端技术(生物技术、电子技术等),把科技作为日本农业翻身的突破口。

5.调整农协的作用,增强农协自身的竞争力为了使农协能够适应新的形势,增强农协自身的力量极为重要。为了减少层次和流通环节,增加农民收入,日本已开始改革农协的组织,把中央、地方、基层三级建制合并为中央与地方、基层二级建制。目前,综合农协已合并为2688个,最终目标为579个。要求农协今后在某些方面要起到过去由政府所起的作用。

6.充分发挥水田农业的优势,保护农业资源与环境日本的水田农业已有2000年的历史,实践证明,水田农业具有避免连作障碍、涵养水资源、防止洪水和土壤流失、控制地下水污染及净化水质等功能。因此,日本把发展水田农业继续作为发展环境保护型农业的重要措施。日本政府在1992年制定的农业“新政策”中指出,要充分利用和保护农业和农村所具有的国土保护和环境保护的机能。政府委托三菱综合研究所对水田的公益性机能(“外部经济效果”)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水田的外部经济效果的总金额为万亿日元,比日本1989年的

水稻总产值还高出47%。除了推广已有的技术以外,在发展环保型农业中,日本科学家还研究成功许多环保效果突出的技术及产品,如再生纸地面覆盖插秧机、缓效性被覆肥料、生物杀虫剂等等。

六、农林水产省及其职能

日本是实行地方自治的国家,政府机构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地方政府中,又分都、道、府、县和市、町、村两个层次,它们都是自治体,没有上下级关系。中央政府设农林水产省(内阁12省之一,相当于我国的农业部),其前身是成立于1881年的农商务省,先后改为农林和商工两省、农商省、农林省等,从1978年起改为现名。它在各地有各种派出机构:地方政府中,都、道、府、县一级设有农林水产部,市町村一级根据所在地的经济类型,或单设农林水产课,或和工商管理合一设产业课。此外,中央和地方的农林水产机构都有一些外围组织,如特殊法人、认可法人等等。

农林水产省及其体制是依据日本国家行政组织法和农林水产设置法建立的。农林水产省

内部机构为:1个大臣官房(596人),5个“内局”(经济局800人,结构改善局566人,农蚕

园艺局366人,畜产局,食品流通局281人,共包括5部、69课,定员约2850人),3个直属农

林水产省的“外局”,即粮食厅(471人)、林野厅(713人)、水产厅(843人)。

日本农林水产省的主要职能是:(1)促进农林水产业的稳定发展,进一步发挥农林水产业的作用;(2)保障农产品的正常供给,不断提高国民的生活水平;(3)推动农林牧渔业

及农村、山村、渔村的经济、文化建设与振兴;(4)保证国家的产业政策、区域政策、高技术开发及国际合作政策的实施。

农林水产省内各部门的职能是:大臣官房是负责财政预算、政策法规、计划、机构编制

和人事任免、对外公关,内部协调等事务,起牵头的作用。经济局负责调查统计、农业金融

、税务、保险、农协等的指导,以及进出口和国际合作。结构改善局负责农业结构调整、就业、土地业务,以及农业基本建设、农山渔村规划、改善农村生活条件等。农蚕园艺局负责

农业生产调整、提供农业生产资料、开展科普教育及对妇女的生活指导等。畜产局负责畜产

品的生产、消费和流通以及技术改良等。食品流通局负责农产品流通和消费、食品工业的监

督指导以及参与制定有关农产品的价格政策等。此外,农林水产技术会议及其所属事务局负

责农业科技开发、政策、事业的综合协调,管理国立农业科研机构等。地方农政局负责综合

性“内局”委托的各种业务,经费也随之下拨,起着传送带的作用,及时反馈。3个“外局”各自分管有关的业务。

农林水产省对农业的产供销实行一体化管理,全面负责农产品的生产、流通、加工、进

出口以及农业生产资料的供应;执行这些职能时,有相应的法律、经济、行政等多种手段,

因此工作效率较高。农林水产省根据经济发展的变化,也在不断调整机构,转变职能。

七、结束语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近邻。日本农产品进口不断扩大,自给率降低,为发展中日农业

贸易和农业合作提出了新的课题。

1.建立长期的农业经济技术合作关系目前,日本在世界上是头号的农产品净进口国。

日本是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我国则是日本第二大贸易对象国。1992年,在日本的主要农产

品进口对象国中,从中国的进口额占主要农产品总进口额318美元的%,居第3位。日本从

亚洲各国的食品进口持续扩大,从中国进口水产品的金额为1412亿日元,居第3位。我国应充分发挥劳动力充足、成本低、地理位置优越、饮食文化相似等优势,扩大对口贸易。

2.加强农业交流与合作中日邦交正常化以后,政府间的科技交流逐步开展。1981年2月成立了“中日农业科技交流小组”,中日政府之间开始了有计划的农业科技交流活动。截止1995年,共召开14次会议,并就双方都感兴趣的农业科技项目进行合作研究,在培育水稻抗低温、抗病、高产品种,热带蔬菜稳产技术,农作物病虫害的预测预报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

3.广泛开展民间科技交流中日两国通过民间渠道的科技交流也取得了很大成绩,如石本正一先生在我国普及推广的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给中国农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效益。我国可以更多地从日本引进成熟的适用技术,改进农业经营管理,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

荷兰的现代农业

荷兰的现代农业 作者:文章来源:发表时间:2013-12-20 点击量: 130 第一部分荷兰的现代农业概况 荷兰是重要的欧盟成员国,荷兰的农业在欧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时,荷兰又是世界上第二大农产品出口国,在国际农产品贸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荷兰农业的迅速发展代表了当今世界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 一.荷兰农业的地位 荷兰位于欧洲大陆西北部,西、北两面临海,东与德国接壤,南与比利时为邻,其疆域南北长约 250公里,东西宽约 180公里。从其幅员范围和地理位置上讲,荷兰仅仅是一个 “海边的小国”,但就其经济发展水平而言,荷兰却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之一。特别是农业,荷兰自1989年以来一直是世界第三大农产品出口国,仅次于美国和法国。近两年来,由于法国农产品出口略有下降而荷兰农产品的进出口继续保持增长,如以净出口量计算,荷兰甚至超过了法国而排名世界第二。 荷兰的主要贸易伙伴为欧盟成员国,德国、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是荷兰主要的农产品供应国,1998年约62%的进口来自欧盟;同时出口的80%也在欧盟内部,主要是德国、法国、比利时、卢森堡、英国和意大利;与德国的关系尤为密切,如荷兰60%蔬菜出口德国。 就欧盟现有的12个成员国的农业状况比较而言,荷兰的耕地面积、农业劳动力及农场规模等均无明显优势,荷兰农产品产值在本国经济中所占的比例等与其他成员国也没有太大的差别,荷兰农业惟一独特的是人均耕地最少,仅0.126公顷(约合1.89亩),而其农业劳动生产效率最高,与国内平均劳动生产效率之比达到0.93,明显地高于其他欧盟国家。 二.荷兰的农业生产 1.农业生产基本条件荷兰国土面积 4.2万平方公里,海岸线很长,有1075公里,境内均为低洼平原,25%的土地低于海平面,60%的土地海拔不到 1米,境内最高海拔321米;70%的土地用于农业种植,其中34%为耕地,6%用于园艺种植,60%为草场。全国人口 1600万,其中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45%,人口密度达每平方公里435人,是一个典型的人多地少的国家。荷兰纬度较高,因而光照较少,但由于受黑潮暖流和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属海洋性温带阔叶林气候,温暖潮湿,冬暖夏凉,年降雨量600~800mm,且分布较均匀,一月份平均气温2℃~3℃,七月份为18℃~19℃,昼夜温差较大,地势平坦,土壤多为沙壤性淤积土。土壤和气候条件十分适宜蔬菜、花卉以及牧草的生产。 2.农业生产基本结构 荷兰农业分为种植业、畜牧业和园艺业。以高产值的畜牧业和园艺业为主,种植业不占主导地位。1995年,畜牧业产值占农业产值的51.3%,园艺业产值占35.4%,种植业仅占13.3%。20世纪90年代后,荷兰农业产业结构的变化表现为种植业产值下降,畜牧业产值、园艺业产值稳步增加。荷兰的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黑麦、大麦、燕麦和马铃薯;主要经济作物有甜菜、亚麻、油菜籽。园艺作物以蔬菜、花卉为主, 大部分供出口,花卉品种多达上千种,其中最多的是郁金香,80%供出口。畜牧业历史悠久,在农业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全国约有三分之一的地区是牧场,主要饲养黑白花牛奶牛,奶牛业相当发达,全国共有6万个奶牛饲养场,饲养奶牛450万头,在畜牧业中奶牛及其奶制品占畜牧业产值的70%以上,其次是猪、羊及家禽。 3.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和规模荷兰的农业生产多以家庭为主的大农场经营, 集约化程度高、专业化水平也普遍较高。据统计, 1996年荷兰农场的总数为11.07万个,其中专业化农场为9.11万个。在这些农场中, 种植业农场(包括大田作物、园艺、多年生作物、混种作物)3.81万个,其中专业化农场3.23万个;畜牧业农场(包括放牧牧场、猪和家禽养殖场、畜禽混养场)6.76万个,其中专业化农场5.51万个;混合农牧场(即多种经营农场)4927个,其中专业化农场3682个。每个农场的平均规模在18公顷左右。 4.农业劳动生产力水平荷兰农业劳动生产力水平相当高,平均每个劳动力生产的农畜产品产量也远高于一些发达国家的水平。1994年平均每个劳动力生产谷物总量为6809.4公斤, 世界平均为1731.3公斤;生产块根和茎作物总量为38934.7公斤(第1位),世界平均为517.2公斤;生产蔬菜17894.5公斤(第1位),世界平均为431.0公斤;生产水果为4386.9公斤,世界平均为344.3公斤。平均每个劳动力生产肉类14201公斤(第2位),世界平均为173公斤;生产鸡蛋3045公斤(第1位),世界平均为35公斤;生产牛奶为54045公斤(第2位),世界平均为407公斤;生产羊毛(原毛)为21公斤,世界平均为2.4公斤。 .c.1999年,荷兰农业劳动力的人均产值达55862欧元,是当年欧盟国家人均农业产值平均值(21210欧元)的2.63倍;而且荷兰的农业效率与其国内总的劳

广西农业概况

广西农业概况 2007年06月20日 一、自然资源优势广西土地资源概况 (一)土地资源的类型和特征 广西在区域上属云贵高原向东南沿海丘陵过渡地带,形成了复杂多样的地貌类型: 1.山地山地是广西主要的土地资源类型。1995年末统计,海拔在400米以上的中低山山地面积为93 2.5万公顷,占广西土地面积的39.4%(其中,海拔800米以上的中山山地占2 3.5%;400米~800米的低山占15.9%)。广西山地以山高、坡陡(坡度30°~40°)、切割深、光照少为特征,主要分布于广西东北和西部;在土地利用上,以林、牧业为主,是广西水源涵养林、用材林基地和牧草地,进一步开发利用潜力大。 2.丘陵地丘陵地海拔为200米~400米,面积为684万公顷,约占广西土地总面积的28.9%,是仅次于中低山以外的主要山地资源类型。其主要分布于中低山地边缘及主干河流两侧;以桂东南、桂南、桂中一带较为集中。这类土地与中低山地相比,有坡度缓(坡度5°~25°)、土层厚、谷地宽、光照条件好、人类活动频繁等特点;在利用上多宜性较突出,诸土地利用类型均有,尤以林地、旱坡草地

为主,土地利用上有较大潜力。目前制约因素主要是缺水,土壤较贫瘠,生态脆弱,如利用不当,容易造成水土流失,不易恢复。 3.石山广西是中国主要的岩溶发育区,石山分布面积为435.4万公顷,约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18.4%是广西比较特殊的土地资源类型;主要分布于桂西、桂中、桂西南、桂东北及桂西北局部地区。石山山地以山高、坡陡、植被少、土层稀薄、蓄水性差为显著特征,素有“九石一土”之说,是人类生活自然条件较恶劣的地区,目前广西606万贫困人口,136万特困人口中的大部分就分布在这一类山地中。在土地利用上,以灌杂术和旱地为主,旱、涝频繁,土地开发利用难度大。 4.台地台地海拔在200米以下,面积为149.1万公顷,约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6.3%。主要分布于桂南、桂中、桂西南、桂东南一带。该类土地一般地面平坦、起伏和缓、土层深厚、光照充足,是人类劳动、生活的主要区域,条件仅次于平原土地类型;在土地利用上以农业为主,是广西旱作农业、经济作物、果木林的主要种植区。但由于其地势相对平原较高,往往因水源缺乏致使土地利用不够充分。宜农荒地主要分布在这一地域内,有很大的开发潜力。 5.平原广西平原面积为553.8万公顷,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23.4%。主要有沿海、沿江的河流冲积平原及岩溶区的溶蚀平原、中低山区的山前冲积平原等。平原面积比较狭小,最大的浔江平原仅629平方公里。平原主要分布于桂南沿海、桂东南、桂中及左江河谷。

俄罗斯农业区的自然和气候条件

俄罗斯农业区的自然和气候条件 Tuesday, February 7, 12 俄罗斯有辽阔的平原,占国土的70%。主要有两个:东欧平原有400万平方公里,西西伯利亚平原面积约300万平方公里。俄罗斯有众多的大河,淡水资源十分丰富。贝加尔湖深约1620多米,面积3.15万平方公里,湖水容量近2.3万立方公里,占地球表面淡水总容量的1/5!森林也是俄罗斯的宝贵财富,总面积约为8.6亿公顷,全国森林覆盖率为50.5%。俄罗斯还是世界上能源储量最大的国家之一,其中天然气占世界36.1%,石油占14.3%,煤占16.2%。俄罗斯的农用地占国土面积的12.9%,约2.2亿公顷,并且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黑土带。俄罗斯的耕地面积约有1.25亿公顷,人均耕地面积达到0.84公顷。从事农业的劳动力约有840万人,每个农业劳动力占有耕地15.7公顷。另外,俄罗斯有7260万公顷草地牧场。俄罗斯农业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是气候条件。 以下自东向西介绍一下几个主要农业区的自然和气候条件,以及该地区的主要农业生产活动: 1.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南部。全年≥10°C积温约为1500~2500°C,气候属于强大陆性,年降水量250~500毫米,多半降于夏季,土壤以草甸土和灰色森林为主。北部为森林草原类型,南部属干草原类型。主要作物为春小麦,黑麦和燕麦也占一定的比重,甜菜与亚麻是近年来新发展的作物,畜牧业居于次要地位,以乳肉兼用

养牛业为主。 2.南西伯利亚地区。大致介于北纬50~60度之间,包括伏尔加河流域区的东北部、乌拉尔区的南部、西西伯利亚的南部。地处草原带,气候的大陆性较强,全年≥10°C积温1800~2600°C,年降水量由北部的450毫米减至南部的250毫米,无霜期则相应地由110天增至130天。土壤为肥力较高的黑钙土和栗钙土。不利的气候因素是旱灾频繁,风蚀严重,农牧业生产很不稳定。1950年代,苏联在此大规模垦荒,共开垦荒地4184万公顷(包括哈萨克北部的2548万公顷)。为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主要的商品粮基地之一,粮食商品率很高。畜牧业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也是俄罗斯主要的畜牧基地之一。 3.黑海沿岸亚热带地区。位于外高加索西部黑海沿岸地区,为俄罗斯境内仅有的湿润亚热带地区,≥10°C积温均在4000°C以上,无霜期长达240~250天,一月平均温度3~8°C,热量条件充足。年降水量1200~1300毫米,适于亚热带作物的生长。茶树、柑桔类(柠檬、桔、甜橙)和油桐树等亚热带作物是本区农业的最主要部门,并种植芳香油料作物及烟草。本地区农业专门化程度较高,对劳动力需求较多,商品率也较高,粮食需靠区外供应。 4.西北部地区。大部分属于非黑土地带,是俄罗斯谷物、奶牛、亚麻、马铃薯的重要产区。农业开发历史悠久,是俄罗斯民族兴起的核心部分,工业中心较多,城市人口比重高。两个特大城市——莫斯科与圣彼得堡均位于此,农业紧密为工业和城市服务。冬季比同纬度的东部地区气温高,≥10°C积温在1600~2200°C之间;降水

德国的粮食贸易的现状

德国的粮食贸易的现状,及对其他国家在粮食贸易上的态度,和对转基因食品的看法 德国农业发达,是欧盟三大农产品主产国之一。目前德国共有耕地1190万公顷,农场平均规模36公顷,德国农业从业人口占社会从业人口的2.1%,农业GDP 占全国GDP的0.77%。从20世纪60年代起,德国依靠科技进步和机械化发展,粮食单产不断提高,粮食生产总量持续上升,从60年代初的1726万吨提高到2006年的4347万吨。从1990年开始,该国从一个粮食进口国转变为欧洲重要的粮食出口国,主要出口品种是小麦、大麦和黑麦,2005年粮食净出口562万吨。 德国粮食政策的基础是欧共体共同农业政策。德国首先必须遵循欧盟的政策和法律,在此前提下,联邦及各州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一些具体的政策措施。欧盟农业政策的重要目标之一是保证粮食安全,即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买得到和买得起所需要的食品。韩国粮食政策旨在提高粮食生产效率,保证粮食稳定安全供应,努力夯实粮食生产基础,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粮食结构调整。 德国采取的最重要的手段都是政府的高额补贴,依靠补贴促进粮食生产,既有产量补贴又有农民收入补贴。同时,粮食安全由单纯依靠国内市场转为依靠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 德国储备粮有两种:一种是国家储备粮,为发生自然灾害、战争等时用;一种是欧盟干预粮,农民以干预价格出售给农业部储备局。德国没有大量的储备粮,这是因为曾经存在大量的生产过剩,所以对粮食的供给满足需求有信心。2006年,德国粮食总供给量为6400万吨,总消费量为4200万吨。 德国对储备粮采取招标形式进行。对于国家储备粮,供应者和储备者都是通过招标进行确定的;对于欧盟干预粮,农业部对储备者进行公开招标,粮食所有权属于欧盟,联邦政府执行欧盟的政策。按最低收购价收购的粮食由私营仓储企业承担保管责任,具体程序是:首先,每年由私营企业提出申请,政府对申请企业的财务状况、设施条件、管理能力以及仓储商对其设施的控制能力等进行审核并进行现场核查;其次,政府与获得批准的私人企业签订仓储合同,确定储存费用补贴;第三,运用高科技手段对仓储进行监控。穗国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规则,促进管理手段现代化,基本实现粮食出入库、质量检验检疫、装卸等业务环节的全过程机械化、自动化和电子化,降低了监督的成本。 欧盟采用进口限制。高质量的小麦、玉米和高粱等,采用的进口关税是干预价格的155%与进口价之间的差价;低质量的小麦、大麦和玉米等,采用的是配额管理,其中,小麦配额290万吨,税率每吨12欧元;大麦30万吨,每吨16欧元;玉米,242万吨,零关税。 德国有关法律规定:消费者可以知道牲畜在被屠宰前是否用转基因饲料喂养;蛋、奶、肉制品必须标明是否是(间接)转基因食品。

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2018-01-09 10:16 来源:欧柯奇技术 一、现代农业内涵定义 现代农业是一个动态的和历史的概念,它不是一个抽象的东西,而是一个具体的事物,它是农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从发达国家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看,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包括两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农业生产的物质条件和技术的现代化,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要素装备农业,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生物化和化学化;二是农业组织管理的现代化,实现农业生产专业化、社会化、区域化和企业化。 (1)现代农业的本质内涵可概括为:现代农业是用现代工业装备的,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的,用现代组织管理方法来经营的社会化、商品化农业,是国民经济中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 (2)现代农业是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家庭经营基础上,在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 二、主要国家现代农业发展状况 1、美国 美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高,是世界上唯一的人均粮食年产量超过1吨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和出口国。农业是美国在国际市场上最具竞争力的产业之一。美国农业生产主要依靠家庭农场,目前美国拥有204万个农场,每年创造的农业产值3000多亿美元,

其中10%由400个大农场贡献,40%由中等规模的3.5万个农场贡献,其余由200万个农场贡献。 2、日本 日本人口密度大,人均耕地占有量小,农业发展面临较多障碍与限制。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农业发展迅速,现代化水平非常高,有多项农业指标领先于其他发达国家。日本的水稻、豆类、饲用玉米、蔬菜、水果、花卉等农产品的品质很高;日本的食品与水产品大量出口,其上市公司的市值占据日本总制造业的10%,成为出口创汇的主要部门。3、荷兰 荷兰人均农业用地仅2亩,地少人多。但荷兰农业坚持集约化、外向型发展道路,农产品出口率达70%,居世界首位;出口额占全球市场的9%,居世界前列。花卉出口占世界市场的60%以上,是名副其实的“花卉王国”;蔬菜、乳制品和猪肉出口名列世界前茅。 4、以色列 以色列耕地少,自然条件恶劣,农业从业人员仅占全国总就业人数的4%,但依赖滴灌技术等高科技农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农业奇迹。农产品不仅能自给,水果、蔬菜和花卉还出口到欧美市场,被称为“欧洲的菜篮子”。 5、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的农业发展水平和生产效率非常高,属于世界先进水平,其人均农业生产总值排名第一。澳大利亚农业属于外向型经济,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澳大利亚农产品出口收入平均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为60%以上。 三、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

2018年广西农业生产情况教学教材

2018年广西农业生产 情况

2018年广西农业生产情况 一、农业生产稳中有升 2018年全年全区农林牧渔业增加值3114.42亿元,比上年增长5.6%,增 速比上年加快1.3个百分点,是近6年来的最高增速,高于全国2个百分点。其中,种植业增加值1865.19亿元,比上年增长6.4%;林业增加值283.87亿元,增长6.5%;畜牧业增加值522.73亿元,增长2.7%;渔业增加值349.17亿元,增长5.1%;农林牧渔业服务业增加值95.05亿元,增长7.8%。 二、大宗农产品收成稳定。 (一)粮食稳定。2018年广西粮食总产量1373万吨,增长0.2%;在全国31个省(区)中,广西粮食总产量和面积均居第17位。其中,早稻总产量470. 5万吨,增长0.1%;晚稻总产量451.4万吨,下降0.3%(2017年粮食生产相关数据根据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结果进行了修订)。 (二)甘蔗生产有所恢复。随着“双高基地”建设的推进,全区甘蔗产量7274.99万吨,同比增长3.6%,增速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甘蔗种植面积891.45千公顷,增长1.8%,终止了2013年来的调减下降趋势。 (三)蔬菜生产偏好。全区蔬菜产量3400万吨,增长5.4%,增速与上年持平。蔬菜播种面积1457千公顷,同比增长4.1%。

(四)园林水果快速发展。全年园林水果产量1927.75万吨,增长13. 2%,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其中柑橘类增长23.1%,火龙果增57.9%,百香果增25.3%,猕猴桃增41.1%,荔枝增20.8%,龙眼增14%,芒果增7.4%。 (五)生猪出栏量增加。全年生猪出栏3465.78万头,同比增长3.3%,增速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猪牛羊禽肉增长1.6%,其中猪肉增长3.5%。 三、当前应引起关注的问题及建议 2019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之年,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入优化产品结构、产业结构,提高农业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关键时期,因此,开局尤显重要。结合岁末年初度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关注点: (一)寒冻害和阴雨寡照天气影响大。2018年12月28日以来,我区出现入冬以来最强的降温过程,受寒潮影响全区大范围强降温降雨,气温与比常年同期偏低5~10℃,随后是持续多日的阴雨寡照天气。柳州、河池和来宾三市大部蔗区受到中度寒冻害,部分蔗区受重度寒冻害,对全区糖料蔗生长和收榨产生负面影响,也不利于其他作物的采摘和运输上市。截至1月7日,全区累计21个县(区)112个乡镇1080个村屯受灾,受灾作物有蔬菜、甘蔗、玉米及部分果树品种(砂糖橘、沃柑、百香果、柚子、金桔、柿等),造成种植业直接经济损失近5亿元。 建议:预计1月中旬以后全区气温逐步回升,但仍以阴雨天气为主,各地要抓住降雨间隙,抓紧甘蔗的砍运工作;低洼地块要及时清沟排水,加强通风,以防甘蔗倒伏;继续加强越冬作物和喜温蔬菜、马铃薯等越冬作物以及香

_中国与俄罗斯农业合作的三大趋势

2012.5 中国与俄罗斯农业合作的三大趋势 张新颖1李淑霞2,3 内容提要:中国与俄罗斯在农业领域的互动既能获得短期的反危机效应,又能提升两国农业在更广阔的全球经济空间中长期的竞争能力。中俄两国食品贸易特别是有机食品贸易、水产业和林业领域的合作、农业领域的相互投资,符合世界农业发展特别是农业贸易与投资发展的趋势。中俄农业合作要求两国共同构建一个动态而稳定的农业合作框架。在该框架下,要以农业科技创新为主线,以优化两国农业产业结构为基础,促使生产、贸易、投资结构由以初级农产品为主向以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为主转型,实现食品、生态、经济等多层目标的兼容;同时,要完善对投资、合作项目实施的监管、金融等相关制度的激励与约束。 关键词:农业合作中国俄罗斯 一、引言与文献综述 中国与俄罗斯农业合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两国的农业合作既可以实现减少贫困、促进粮食安全的千年发展目标,也可以通过创造就业,增加个人和国家的收入,提高整个国家或全球的福祉。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农业的重要性还远非如此。如何共享农业生产要素在全球和区域流动中的整合效应,捕捉贸易自由化中的贸易和投资机会,两国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中俄农业合作既是中俄两国之间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也是农业资源在全球重新配置的一部分,因此,国家之间的农业合作是对世界农业合作发展趋势的反映。根据经合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OECD-FAO,2010)的预测,发展中国家居民日益富裕并分享着城市化带来的好处,导致其消费和饮食习惯发生了显著变化,他们消费的食物也将从传统的粮食和谷物向经过初加工和深加工的食品转型。Almaty(2010)认为,独联体国家在农业领域的相互投资,可以促进其农业技术转让、农业基础设施完善和农业生产发展。 国际农业合作面临很多风险和挑战。Aksoy and Beghin(2005)考察了许多经合组织成员国的农业支持和保护政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Grote et al.(2001)评估了植物油、粮食、肉鸡等产品的环境标准对这些产品贸易收益的影响,其结论是:实施环境标准将导致产品生产成本增加,进而导致贸易收益分配的不公平,并且往往会削弱生产和加工这些产品国家的竞争优势。因此,农业投资的长期趋势必须符合国家的粮食安全战略,并按产品的不同类型形成区域专业化生产分工,产品也要符合高水平的环境标准的要求(Джадралиев,2010)。 近年来,中国与俄罗斯在农业领域的经济合作发生了质的变化,并且作为对外经济活动的优先 - 85 -

课题论文:农林学论文 浅谈德国生态农业概况

农林学论文 浅谈德国生态农业概况 德国农业部部长艾尔瑟?艾格妮(Ilse Aigner)(BLEMV,20xx年中,农业生产力获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不仅生产效率高,而且具有环境亲和力。这其中,技术进步对农业影响巨大,但这并非唯一因素。高技术设备的使用是通过良好教育的专业技术人员为前提的,因此才使德国农业水平达到一个非常高质量的水平。同时,德国在大幅提高农业生产力的同时,坚实走生态农业的路子,使农业可持续发展。因此德国形成了农业人才培养一现代农业一生物多样性的成功模式,对我国具有借鉴作用。 一、德国农业整体概况 20xx年农业结构发展继续延续了多年的趋势:农业企业的数量在不断减少。从1999―2007年间,企业数量从大概472 000家减少到374 500家,下降了20.6%。在这374 000家企业中,从事粮农生产、林业和渔业的农业人员接近130万人,相比1999年减少了12.9%。但他们实现的毛利润却达到了200亿欧元左右。德国农业人口在不断减少睛

况下,机械化程度却在不断提升,机械设施作业范围从1999年的36.3 hm 提高到2007年的45.3 hm。。在1950年一个农业工人产出的农产品只能养活10个人,到今天可以养活大约140人。同时,德国农业以家庭化经营为主,以家庭为单位形成小农场,小农业企业的经营模式。这提高了农业人员的归属感,有利于保持和维护现有的价值观,保持德国一贯的农业传统。同时通过农业企业与职业学校共同合作,德国农业职业教育也给德国农业提供大批高技术人才,推动企业发展。 二、德国的畜牧业 畜牧是农业企业的主要收入来源。德国农业中大约60%的收益来自出售畜牧业制品。在2009年肉制品总产量达到了525万吨。德国农业部(BLEMV,20xx年产量约为7 000 kg。这些鲜奶及奶制品可以满足21位公民的需求。一头奶牛的Et均产奶量可以制造:4盒黄油或者/2.2 kg奶酪以及/19 kg酸奶。表5可以看出德国牛奶产奶量在过去20多年问发生了质的变化,每头牛平均年产奶量从1985年的不到5 000 kg一下跃升至2008年的7 000 kg左右。这其中不仅有品种选育的进步,更有现代化饲养技术的更新。德国的奶牛场实行放养,部分地区在夏季还将奶牛赶至阿尔卑斯山的高山牧场放牧。这不仅提高了奶牛的生活福利也

中国农业现状分析

中国农业现状分析 农产品批发市场自20世纪80年代初在我国出现后,得到了迅猛发展,迄今已走过三十多年的历程,不仅加快了我国农产品流通现代化进程,而且对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也起了重要作用。 我国的粮食自给率已经跌到了87%,全部农产品的自给率差不多是70%左右,30%左右是需要通过国际市场来调节的。 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同时也是一个农业大国,粮食历来都是国家长治久安百姓幸福生活的保障。然而近年来我国的粮食问题越来越凸显出来,2014年5月份举办的第三届中国国际农商高峰论坛上,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司长张红宇就已经表示,我国的粮食自给率已经跌到了87%,全部农产品的自给率差不多是70%左右,30%左右是需要通过国际市场来调节的。这些数字是触目惊心的。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本国的粮食产量连本国人民都供应不上,还需要依靠进口来补充,长期以往,我们必将受制于人。现代农业的迅速增长是建立在机械化、化学投入(化肥、杀虫剂、除草剂等)、灌溉、以及对化肥和灌溉系统敏感的高产出种子。现代农业高度依赖不可再生的矿物燃料,用于化学投入品的生产、农具的操作、包装及运输。从生态的角度看,现代农业根本是不可持续的。机械化耕作、化学肥料的使用、大规模单一栽培都导致了土壤的退化。害虫发展出了对杀虫剂的抗药性。终年不休的的灌溉导致涝灾、盐碱化、以及地下蓄水层的枯竭。从长期来看,所有现代农业的要素都经历着报酬递减。 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城市迅速扩张带来的是农业的迅速萎缩。农村农业人口减少、土地抛荒、基建征用、城市扩张使得耕地面积不断减少;水利设施荒废、工厂废物任意排放、农业农药化肥不合理使用造成土壤污染、地力下降、农作物减产;粮食种子被外资控制转基因泛滥成灾,长此以往中国不仅农作物种子被外资控制,粮食也会严重依赖进口,那时中国将受严重制于人! 1、“大包干”将农业经济打回个体经济 1978年开始推行“大包干”,到1984年撤销人民公社为标志,个体经济基本上占了主导地位。个体经济的缺点是显而易见的:首先,个体经济不利于农业发展。个体农民难以承担水利等公共工程,也无力购买机械设备。其次,个体经济不利于农村经济发展和城乡共同发展的一条道路。个体农民难以和公司在市场上竞争,“公司加农户”只能让农民吃亏。久而久之必然会使农民受到剥夺,拉大城乡差别,农民纷纷涌入大城市,最终导致农村凋敝和城市贫民窟化。此外,个体经济不利于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农民共同富裕。个体经济不仅难以兴办合作医疗等福利设施,个体经济的恶性竞争必然会导致农民贫富悬殊、两极分化。当时农民说“辛辛苦苦30年,一夜回到解放前”,“不仅退回资本主义,而且退回封建主义,倒退了2000年”。 1984年,随着人民公社的撤销,社队工业改为了乡镇企业,事实上开启了社队工业私有化的大门,90年代的后期,通过一轮“股份合作制”为旗号的私有化浪潮,基本上完成了乡镇集体企业的私有化。社队工业和乡镇企业是有本质不同的,社队工业是集体所有,可以就地实现农村工业化、现代化和农民共同富裕,而乡镇企业实行了私有化,只能让少数农民富裕起来,大多数农民只能日益贫困。 人民公社的解体同时意味着农村共同体的解体,农民变成单个个体参与到社会竞争中,面对权力倾轧、资本剥削完全失去了谈判的能力,成为被资产阶级和基层腐败官员鱼肉的对象。农村共同体的解体导致农村完全回复到无政府主义状态,垃圾遍地、污水横流,公共基础设施(尤其是水利设施)常年失修,农民各自为战,相互帮扶的局面一去不复返,农村社会风气骤然恶化。更主要的是,碎片化的农业生产模式将中国农业挡在现代农业大门之外,机械化、农业基础设施维护、精密化的农业田间管理均变作不可能。单位农业生产效率长期维持在很低水平,进一步拉大了城乡差距、工农差距。

丹麦畜牧业发展介绍

丹麦畜牧业发展介绍 丹麦是传统的农业国家,以作物种植、家畜饲养为主。几百年以来,农业一直是丹麦的主要产业,虽然从事农业的人口持续的下降,农业在丹麦的社会里仍然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畜牧业在丹麦农业中占主导地位,产值约占农业总产值的3/4。丹麦是畜牧业强国,在世界上以其专业化、机械化、规模化和高效率著称,特别是劳动生产率居世界前列(饲养1万头生猪平均仅需3个劳动力),素有“欧洲食厨”之称。畜牧业又以养猪为主,产值占畜牧业的40%。因此,专业化养猪是丹麦畜牧业的重中之重。丹麦作为世界猪肉的四大产地之一,占有世界市场17%的份额。丹麦养猪业是世界公认的“高科技产业”,基因生物技术、电脑自动控制系统等在生猪业中得到广泛应用,在猪群疾病控制、饲养管理、遗传育种等养殖管理技术方面世界领先。 丹麦的畜牧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 1、养猪业和猪肉生产业 丹麦号称“猪肉王国”,专业化养猪十分发达,历来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猪肉输出国之一。丹麦是一个仅536万人口的国家,但猪肉产量次于中国、美国、德国、西班牙、法国、巴西等大国,位居世界第七,而出口量世界第一,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强劲的竞争力。最近几年,丹麦一直是世界最大的猪肉出口国。1994年,丹麦的猪肉出口突破了77万吨,一举超过荷兰,成为世界猪肉出口第一大国;近几年里,猪肉出口维持在70万吨以上,创汇维持在22到23亿美元

的水平,继续在欧盟和在世界上高居首位。丹麦猪肉出口的主要对象是欧盟国家,占64%左右。1/3的猪肉出口到欧盟以外的地方。丹麦的猪肉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1.83%左右,占世界猪肉出口总额的23%。据丹麦统计局统计,丹麦全国养猪场数量逐年减少, 2001年降为14387个。其中,生猪出栏量超过1万头的农场有136个。2001年生猪存栏数为1261万头;生猪屠宰量为2091万头;生产猪肉183.75万吨,其中85%供出口,出口额达288.9亿丹麦克朗(约合34.81亿美元),占丹麦出口总额的7%,占农产品出口的54%。国内市场销售额约为57亿丹麦克朗。主要国际市场为欧盟,占全部出口的62.3%,其中,德国20.3%、英国19.4%、意大利8.8%、法国5.2%, 其它欧洲国家11.1%。欧洲以外国家,日本14.9%、俄罗斯6.9%、中国及中国香港3.9%、美国3.4%。丹麦是欧盟中能够把猪肉出口到美国、日本的少数国家之一,其成功的秘诀是在各个环节坚持极其严格的兽医卫生标准。出口猪肉主要以冷冻或冷藏的分割肉为主,火腿肉和罐头制品出口也占有一定的份额。为了满足零售市场需求,直接进入零售市场的猪肉,都是剔骨、去皮、低脂肪的分割肉,零售部门不需再加工。 2、养牛业产业 养牛业在丹麦所占比重也相当大。丹麦的专业养牛农户占总数的56%,奶牛业和肉牛业分别约占畜牧业产值的26%和18%。奶牛农场的平规模从1982年的27头增加到1998年的55头。由于欧盟的限产政策从80年代以来,丹麦牛的头数从300万头下降到1998年的198万头,

世界农业结构研究之荷兰农业现代化

世界农业结构研究之荷兰农业现代化 荷兰位于西欧北部,面临大西洋的北海,处于马斯河、莱因河和斯凯尔特河的下游河口地区,国土面积为4.15万平方公里。人口1550多万,是世界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之一。多年以来,在世界农产品净出口额的排行榜上,荷兰一直可与美国和法国等传统农业强国匹敌。按农业就业人口计算,荷兰平均每个“农民”的年出口额将近百万元人民币,平均每公顷土地净出口额则惊人地超过10万元,遥遥领先于世界各国。除了享誉全球的鲜花和观赏植物等产品居世界市场份额首位之外,荷兰的蛋制品、啤酒、番茄和奶酪等农副产品的净出口额均名列世界第一。 然而从地理坏境来看荷兰并不优越,全国约有1/4的国土面积低于平均海平面,是一个低地国家,地势过于低平,东南部海拔一两百米的地方就能算是“高原”,北部紧靠北海,每个世纪,总会有一两次特大风暴潮袭击荷兰,海水内侵的记载常现于历史文献中酿成重灾,莱茵河、马斯河等几条河流也常常泛滥。但是1667年,荷兰人开始反击,在工程师Hendrick Steven的带领下开始了围海造田的伟大壮举,并在两个半世纪以后得以实现,从此克服恶劣的自然条件,建立起现代农业发展的坚实土地基础,而且密布全境的河流虽然带来了无穷的伤害,却给荷兰农业提供了转机,甚至构成了荷兰外向型农业的基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荷兰依据本国自然资源和环境条件确定农业发展战略。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探索,走出了一条适和本国国情特点的农业发展之路。由农产品进口国成为出口国。造就了荷兰现代化农业的奇迹。 荷兰农业包括: 1、农田作物及园艺生产。农田作物生产主要以马铃薯,小麦、甜菜为主。荷兰是世界上最大的马铃薯出口国,其良种输出占国际良种市场的60%以上,种用和商品马铃薯销往世界80多个国家。园艺生产在荷兰占相当份额,主要是蔬菜、水果、花卉、植物、鳞茎和苗木,蔬菜出口居世界第一,鲜花占全球市场的60%,大部分蔬菜鲜花在温室内生产。 2、畜牧业及渔业。荷兰乳品和肉类生产占农业总产值的6%,是世界上最大的乳品、猪肉出口国,1996年出口额达191亿荷兰盾。荷兰的牲畜设施、兽医兽约、种畜育种、牲畜饲料和饲喂技术都十分先进。荷兰的渔业主要运用高效和现代化的拖网捕鱼船队和近海捕鱼船队从事生产,1996年捕捞总值达85900万荷兰盾。 3、农产品加工和机械。荷兰的农产品加工业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专用的、高度自动化的食品加工设备及符合环境要求的包装机械和包装材料,先进的食品加工技术使荷兰食品在国际市场上占很大份额。农产品和蔬菜有60%以上经食品和饮料制造业加工成高质量、高附加值的最终产品。发展最快的产品有:干酪、肉类制品、巧克力、糖果、马铃薯制品和饮料。目前,食品和饮料加工业的营业额约占荷兰工业总额的近30%。温室产业是荷兰最具特色的农业产业,居世界领先地位。目前,荷兰温室建筑面积为11亿平方米,占全世界玻璃温室面积的1/4,主要种植鲜花和蔬菜。园艺作物产值1995年力132.3亿荷兰盾。其中,蔬菜为98.72亿,花卉为60.91亿。球根鲜花及耐寒种苗为20.6万亿。 分析荷兰农业现代化的几个特点可以看出;1、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的生产。荷兰耕地不足,促使其比任何国家都更注重提高劳动生产率。因此,大多农业企业都采用集约化,规模化的生产方式。荷兰温室农业无论是蔬菜或花卉,一般都是专业化生产,多品种经营。2、荷兰温室产品经营,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寻求独到的市场,完全按市场需求决定企业生产经营方向,有效的遏制了相同产业或产品挤占市场“独木桥”的弊端。各园艺生产企业都有各自的经营特色,独领风骚,使市场行为更加规范有序。3.规范有序的市场经营模式,在荷兰,农产品的销售是一个完整的体系,集卖市场在这个体系中扮演了提供商品生产信息及产品质量标准,调节市场供需,控制市场进程的重要角色。规范化的市场体系为荷兰的温室产品快速进入消费领域提供了优质的服务和保障。温室企业生产的产品均标有生产厂家、

广西农业生产情况

2018年广西农业生产情况 一、农业生产稳中有升 2018年全年全区农林牧渔业增加值3114.42亿元,比上年增长5.6%,增速比上年加快1.3个百分点,是近6年来的最高增速,高于全国2个百分点。其中,种植业增加值1865.19亿元,比上年增长6.4%;林业增加值283.87亿元,增长6.5%;畜牧业增加值522.73亿元,增长2.7%;渔业增加值349.17亿元,增长5. 1%;农林牧渔业服务业增加值95.05亿元,增长7.8%。 二、大宗农产品收成稳定。 (一)粮食稳定。2018年广西粮食总产量1373万吨,增长0.2%;在全国31个省(区)中,广西粮食总产量和面积均居第17位。其中,早稻总产量470. 5万吨,增长0.1%;晚稻总产量451.4万吨,下降0.3%(2017年粮食生产相关数据根据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结果进行了修订)。 (二)甘蔗生产有所恢复。随着“双高基地”建设的推进,全区甘蔗产量7274.99万吨,同比增长3.6%,增速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甘蔗种植面积8 91.45千公顷,增长1.8%,终止了2013年来的调减下降趋势。 (三)蔬菜生产偏好。全区蔬菜产量3400万吨,增长5.4%,增速与上年持平。蔬菜播种面积1457千公顷,同比增长4.1%。

(四)园林水果快速发展。全年园林水果产量1927.75万吨,增长13.2%,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其中柑橘类增长23.1%,火龙果增57.9%,百香果增25.3%,猕猴桃增41.1%,荔枝增20.8%,龙眼增14%,芒果增7.4%。 (五)生猪出栏量增加。全年生猪出栏3465.78万头,同比增长3.3%,增速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猪牛羊禽肉增长1.6%,其中猪肉增长3.5%。 三、当前应引起关注的问题及建议 2019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之年,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入优化产品结构、产业结构,提高农业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关键时期,因此,开局尤显重要。结合岁末年初度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关注点: (一)寒冻害和阴雨寡照天气影响大。2018年12月28日以来,我区出现入冬以来最强的降温过程,受寒潮影响全区大范围强降温降雨,气温与比常年同期偏低5~10℃,随后是持续多日的阴雨寡照天气。柳州、河池和来宾三市大部蔗区受到中度寒冻害,部分蔗区受重度寒冻害,对全区糖料蔗生长和收榨产生负面影响,也不利于其他作物的采摘和运输上市。截至1月7日,全区累计21个县(区)112个乡镇1080个村屯受灾,受灾作物有蔬菜、甘蔗、玉米及部分果树品种(砂糖橘、沃柑、百香果、柚子、金桔、柿等),造成种植业直接经济损失近5亿元。 建议:预计1月中旬以后全区气温逐步回升,但仍以阴雨天气为主,各地要抓住降雨间隙,抓紧甘蔗的砍运工作;低洼地块要及时清沟排水,加强通风,

俄罗斯农业政策最新变化及分析

俄罗斯农业政策最新变化及分析 朱行 摘要:随着国家经济实力逐步加强,俄罗斯政府正式将农业列为未来经济发展重点领域之一,并且制定出一系列农业法规,明确农业发展方向,加大农业支持力度。俄罗斯农业政策最新变化必将对该国农业的未来发展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经过4年之久的辩论之后,俄罗斯新农业法——《联邦农业发展法》,于2006年12月28日获得联邦委员会批准,并经普京总统签署于2007年1月11日颁布生效。新农业法规定了农业发展的定义,规定了包括个人和法人团体在内的农产品生产者与其他个人、法人团体和政府部门之间的关系,阐述了政府农业政策的总体目标、原则、方向和措施,为在农业发展领域实施社会经济政策确立了法律基础。新农业法还规定,政府必须每5年制定一个农业发展和市场调节规划,以确定具体的配套措施和预算。 根据新农业法规定,俄罗斯政府于2007年7月颁布了《2008—2012年农业发展、农产品市场调节、农村发展规划》。该规划提出的目标:一是可持续性农村发展,其中包括扩大农村就业和提高农村生活水平;二是改进俄罗斯农业生产的竞争能力,其中包括加大财政支持、实现现代化和加快重点领域发展以替代进口;三是保护和恢复自然资源,其中包括土壤保护。2007—2012年期间,农业生产年均增长率为4%,牲畜生产年均增长率为5%。 该规划规定,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各级政府将在2007—2012年期间共拨款11000亿卢布(1卢布约合0.037美元,下同),其中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分别承担5513亿卢布和5443亿卢布。政府拨款资金的重点投入方向:一是可持续性农

村发展;二是为发挥农业功能创造良好条件;三是发展重点农业领域;四是农业资金可持续性;五是加强农产品市场调节。 该规划要求,为了方便各类农业生产者获得贷款,要进一步发展俄罗斯农业银行及其支行网点;为了更新现有的农业机械,要创建鼓励私人投资的良好环境;为了降低自然灾害所导致的收入风险,要强化国家对农作物的保险,将作物保险土地面积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比例从2006年的18%提高至2012年的40%,政府为粮食、油籽、工业作物、饲料作物、马铃薯、蔬菜及多年生作物提供40%的作物保险费;为了减少进口,要将国产食品占国内市场份额从2006年的63%提高至2012的70%,将进口肉类占国内市场份额从2006年的35%降低至2012的25%;为了稳定粮食市场价格、增加生产者收入和促进粮食出口,要通过平衡生产与消费、提供农产品干预信息和支持粮食出口来实现粮食供求平衡;为了帮助农业生产者提高生产效率,要创建“国家农业信息发布系统”;在2009年以后将继续对进口肉类实施税率配额制度,废除税率配额制度中的国家分配,提高超配额税率。 笔者认为,俄罗斯农业政策最新变化将对该国农业的未来发展具有重大推动作用,其主要意义在于: 一、农业被正式列为俄罗斯未来经济发展重点领域之一 俄罗斯土地辽阔,农业土地近2亿hm2,具有丰富的农业生产资源。但在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农业经历了种种艰难险阻。政府财政补贴几乎终止、经济改革变化多端、以及1998年金融危机爆发,导致绝大多数农产品的供应和需求都受到严重的打击。1991—2001年间,农业生产总量下降了1/3,食品产量下降了1/2。1990—2006年间,牛存栏数量下降了60%。

荷兰农业概况

荷兰农业 荷兰是欧盟的第六大经济体,其国内生产总值(GDP)占欧盟的5%。荷兰是欧盟各国中人均收入最高的国家之一。2003年荷兰的人均GDP为27500欧元,高于欧盟平均水平15%。 1概况 虽然农业生产只占荷兰全国GDP的25%,但荷兰却是世界主要的农产品出口国之一。 按照荷兰农业部2002年统计,农业及其相关产业(加工、运输、销售、研发、咨询)创造的增加值为393亿欧元,占GDP的10%,为全国提供了67万个就业岗位。 荷兰农业多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共有农户86万户,农业用地约200万公顷(占全国土地面积的57%)。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农业信息化、机械化、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生产资料不断地向大农户集中。农户用地的平均规模已从1990年的16公顷发展到2003年的225公顷。有1500户用地超过100公顷。据荷兰农业部预测,在未来的10~15年内,将有40%的小农户在激烈竞争中难以为继,因而被淘汰出局。目前,25%的农户生产了2/3的农产品。 荷兰农业为出口导向型,其生产的农产品70%用于出口。出口的大宗农产品为花卉、蔬菜和畜禽产品。出口的主要市场为欧盟成员国,德国是其最重要的出口目的地国家。2002年荷兰农产品出口增长35%,进口下降05%,农产品进出口顺差约为200亿欧元。 2002年,荷兰农户的平均收入约为4万欧元,其中14万元为来自农场以外的经济收入。 荷兰农业依赖于欧盟的巨额补贴。2004年,荷兰预计得到的农业补贴高达157亿欧元(1999年可比价)。 2花卉蔬菜园艺业 近年来,荷兰的花卉蔬菜园艺业发展迅速。其中,温室大棚生产扮演了重要角色。2002年,温室大棚生产了价值118亿欧元的蔬菜,213亿欧元的切花,129亿欧元的盆栽植物。通过建造温室大棚,农业实现了全天候、高度机械化、计算机管理生产,大大减少了劳动力的投入。同时,温室大棚生产使种植业实现了农产品的优质、高产、稳产。以三种主要蔬菜为例,西红柿每平方米的最高单产为60~65公斤、黄瓜为75~90公斤,甜椒为28~32公斤。 农业高产需要高投入。在荷兰建造1公顷现代化温室大棚所需投资为约100万欧元。目前,荷兰拥有超过1万公顷的现代化温室大棚。 2001年,荷兰花卉蔬菜园艺业出口达152亿欧元,占出口总额的6%,大大超过畜禽产品的出口。 3畜禽养殖业 据2002年统计,荷兰共饲养150万头奶牛,110万头肉牛,140万只羊,690万头猪,3889万只蛋鸡,5466万肉鸡。除羊、小肉牛和肉鸡外,其它动物的饲养量都有较大幅度的下降。按照欧洲共同农业政策,分配给荷兰产奶总配额为110亿公斤/年。 近年来,畜禽养殖业连遭重大挫折。自1997年以来,疯牛病例时有发生,至今未能根除。2003年,荷兰爆发了禽流感,造成了2500万只禽类动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