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家庭教养方式研究进程透视

家庭教养方式研究进程透视

家庭教养方式研究进程透视
家庭教养方式研究进程透视

家庭教养方式研究进程透视

家庭教养方式研究进程透视

家庭教养方式一直是发展心理学家研究儿童社会化问题时关注的重要课题。诸多研究表明,父母通过教养孩子的活动,影响孩子的社会性发展。上世纪40年代迄今,国内外心理学家不懈地运用实证研究探索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揭示家庭教养行为和方式的内在结构及特征。随着父母影响儿童的单向决定观向亲子双向互动观转变,以及人类发展生态理论模型的兴起,随着心理科学研究方法的综合化、现场化、数学化,家庭教养方式研究大大丰富了人们对家庭、对父母、对儿童的认识。本文试图从家庭教养方式的研究历程入手,概括其研究特征,并就其发展趋势和原因作出分析。

一、家庭教养方式研究的缘起

家庭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抚养、教育儿童的活动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行为风格。目前,国内学者对教养方式的用词并不严格,有的学者使用“抚养方式”、“养育方式”,有的学者用“教育方式”,甚至使用同一种研究工具的研究者之间也出现分歧。笔者认为,抚养方式与教育方式对儿童的关注点不同,前者主要侧重家长对儿童的生理保育,后者侧重家长作为社会文化的直接执行者对儿童价值观念、态度体系和社会规范的传递与教导。其实,家庭教养方式是在父母与孩子的互动过程中形成并发展的,这种互动的结果不仅从父母对儿童的生理养育活动中体现,而且从父母对儿童行为规范的传递中体现。儿童一出生,首先是作为一个生物个体而存在,其最基本的生存和身体健康离不开父母和成人长时间的精心护理、照料。与此同时,他又开始了由生物个体向社会个体转变的社会化过程,这意味着儿童需要不断学习知识、技能,逐渐掌握社会规范,最终适应社会生活,这一切同样离不开父母和成人的引导、教育。因此,将Parenting pattern这一英文中表示父母教养行为特征概括的短语译成“教养方式”最贴切,它全面地涵盖了上述两个同时进行的层面。我国学者缪小春早在其英文译著《儿童发展与个性》中采用了“父母教养”的说法。从字面看,教养方式既有抚养之意,又兼具教育职能,恰当地反映了家长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充当的角色。

家庭教养方式之所以成为现代发展心理学的研究重点之一,与心理学对人的社会化研究有密切关系。一个具有自身独特性的儿童如何形成同其所处文化中的大多数人相类似的情感和行动的所有那些过程,即社会化,被视为儿童发展的核心。在儿童社会化的过程中,许多群体或作用力在不同的时间通过不同

方式对儿童发挥影响。对个体发展的早期而言,家庭承担了主要的教养职责。虽然家庭的教养活动自婚姻家庭在历史上产生以来就早已有之,但科学的教养方式的研究却受到人们的儿童观及儿童发展理论的极大影响。

在西方,19世纪以前,社会还不存在关注儿童需要的观念。儿童的存在是否有意义取决于他们是否能使成人快乐,当父母无力照顾孩子,他们就会被遗弃。19世纪的北美殖民地,儿童不仅需要承担无穷无尽的家务劳动,而且必须服从父亲这一家庭主要权威。不服从被认为是有罪的,要遭受惩罚。传统和宗教影响着儿童教养活动。随着社会向前发展,人们对待儿童的方式有了一些改善。这一方面归功于洛克、卢梭和裴斯泰洛齐作品的传播,另一方面归功于心理学家斯坦利·霍尔的思想的影响。洛克的白板说鼓励父母和教师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提供最适宜的经验,他的观念仍对当代儿童教养产生影响。卢梭认为儿童需要自由成长,受他思想影响的裴斯泰洛齐强调了母亲作为孩子第一任老师的重要性。心理学家霍尔坚信,天性良好的年幼儿童,如果不被过多指导,能够自然成长为有自控力的个体。虽然19世纪末人们赞成父母的爱和感情对形成儿童人格的作用,但20世纪一开始,奖励和惩罚的原则被大力倡导。儿童的教养遵循着严格的时间表,母亲被告知要期望孩子的服从,不理会孩子发脾气,限制他们的身体活动等等。进入20世纪20年代,华生的行为主义和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出现,并对儿童社会化过程及家庭教养产生重大影响。两者都相信个体的早年生活对随后发展的重要性。华生从刺激反应的理论出发,相信儿童生活早期稳定行为的重要性。他认为良好的行为必须从一开始就形成条件反射;弗洛伊德则相信有害的早期经验会伤害儿童的发展,儿童的个性成长不能被抑制,需要让儿童表达而不是抑制情绪。20世纪40年代起,儿童的养育观念发生了变化,父母被鼓励要让儿童快乐,让他们感受到爱,鼓励儿童学会自制。

这些观念的变化及理论的产生对社会化领域的研究产生了长远而广泛的

影响()。学者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儿童的教养活动影响着儿童的行为。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点,研究者们通过对各种教养情境的大量观察,运用实证法构建起了关于教养方式的种种观点。20世纪40年代,Baldwin从事了一项儿童发展的研究,涉及的儿童年龄跨度很广,从出生直至儿童晚期。在这项研究中,他访谈了许多父母,并多次观察了他们与儿童在家庭中的互动。1948年他在发表的文章中提出了民主——控制这两个主要的教养维度,并认为它们在所研究的家庭中表现出相当大的差异。此后,1957年,Sears,Maccoby和Levin等人进行了一项涉及近400个家庭的研究,研究者向母亲提出诸多问题,涉及孩子在家中的行为表现,母亲对孩子哺乳、排便训练、纪律管教等方面。通过与母亲的访谈,研究者们认为教养方式可以被描述为限制的和允许的,这些教养方

从上述分析中不难看出,前一种研究取向注重具体的教养行为,却忽视了同一教养行为与不同家庭环境结合的不同作用;后一种研究取向试图对父母的教养行为作特征概括,某种程度上弥补了前者的不足。两者的结合研究清楚地表明,具体行为维度并不孤立地对儿童社会化起作用,只有将它们与父母整体的教养行为模式或类型结合,才能真正揭示出它们在儿童社会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这一时期,日本心理学家诧摩武俊也研究了母亲的教养态度与孩子性格的关系,其结论与西方学者的结论比较一致。

(二)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研究

20世纪70年代以来,家庭教养方式的研究出现了新的进展,学者们开始探求教养方式背后的影响因素,将教养方式的研究从表层推进了一个更深的层面。这首先是基于实践和应用的需要。对家庭教养方式的研究者而言,揭示了什么样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儿童的社会化还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指导父母学会运用恰当的方式促进儿童的发展。而探讨制约父母教养方式的因素,为心理学家的指导和帮助提供了依据和策略。其次,推动研究进展的更直接的动力来自社会化进程双向模式的兴起和人类发展生态学模型的提出。它们促使学者们走出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单向研究的圈子,尝试将父母特征和儿童特征都纳入教养方式体系,并将教养方式放入更大的背景中加以考查。

这期间,国外学者既从社会文化背景、社会阶层、社会经济地位及父母体验到的压力和社会支持等家庭系统以外更广阔的层面出发,又从家庭系统内部的一些因素,从儿童特征入手,较全面地探讨了家庭教养方式和教养行为的影响因素。如,巴斯顿的研究发现,美国、法国和日本这三个国家的母亲对儿童注视他人的反应存在显著差异。在集体价值取向的日本,母亲鼓励并引导孩子注视他人的行为;而在个人价值取向的美国和法国,母亲对儿童注视他人的行为没有明显反应()。又如,Chamberlin(1974)、Lytton(1980)及Minton和Levine(1971)等的研究证实,白人中产阶层的父母更多地对儿童使用建议和解释,更多地对儿童的需求作出应答,且更经常地提供积极而非否定的反馈;而较低阶层的父母更倾向于使用强制和权力介入,对儿童自由更多加以限制[11]()。再如,Cox(1987)发现,与非抑郁的母亲相比,抑郁的母亲与孩子的交往质量差,更多忽视孩子的要求,更多使用控制的手段[12]。Mcloyd(1994)发现,处于压力中的父母自我效能感差,对儿童的温情较少,缺乏耐心和参与,提供的帮助也较少,对儿童的消极控制较多,容易受到激惹()。Martin(1975)发现,父母和儿童的性别影响父母对待孩子的方法,与孩子异性别的父母比与孩子同性别的父母对孩子更仁慈、少严厉且更允许孩子自由。还有研究指出,孩子的行为特征,如活动量影响父母的教养行为,活动过度的儿童的母亲比正

幼儿父母教养方式研究综述

第32卷第2期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3月Vol.32 No. 2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Mar. 2010 ──────────收稿日期:2009-05-24 幼儿父母教养方式研究综述王春杰,王卓健 (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河南开封 475001) 摘要:对幼儿父母教养方式的概念、测评、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综述,发现现有研究中存在测评工具缺乏本土化、各因素的影响力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缺乏深入的分析以及提高幼儿父母教养方式的干预研究缺乏,这些都为今后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幼儿;父母教养方式;测评工具;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C9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10)02-0117-03 The Research on Childrearing Parental Patterns of Preschoolers WANG Chun-Jie, WANG Zhuo-Jian (School of Educational Science,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475004, China) Abstract: The article discussed from important sides of childrearing parental patterns of preschoolers, which are concept, evaluation and influential factors and so on. We found that there are some lacks in current study .Main three points: measurement tools for localization; in-deepth analysis about influence of various factors and their inter-relationship; intervention studies on improving childrearing parental patterns. The discussions are identified for future study. Key words: children; parental patternts of preschoolers; measurement tools; influential factors 德国教育家福禄倍尔认为:“幼儿期的教育对于发展中的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这一时期发展的好坏,将影响到人的整个一生。如果儿童在这个阶段受到了损害,以后的岁月中,他将用出‘最大的努力’才能克服这种损害给他的发展所造成的阻碍。”英国教育家洛克也说过:“当儿童年幼时父母教育不当,等于‘他们自己在泉水的源头投下了毒药’,‘把邪恶的种子向儿童注送’。”幼儿父母教养方式影响人的成长过程,与人的社会化密切相关。因此幼儿父母教养方式成为现代发展心理学研究的重点之一。 1 幼儿父母教养方式的概念 1.1 幼儿及幼儿期的界定 目前国内学者在界定幼儿期的时间跨度上基本相同。黄希庭对幼儿期的解释为:幼儿期即儿童正式入学前的一段时期,年龄从3岁至6、7岁,是儿童上幼儿园的时期[1]。林崇德认为:幼儿期指儿童3岁到6、7岁这一时期,这是儿童进入幼儿园的时期,所以叫做幼儿期。又因为这是儿童正式进入学校以前的时期,所以又称学前期[2]。国外的学者就幼儿期的界定,更多地把它作为儿童期发展的一个阶段,例如,弗洛伊德提出个性发展的性器期(3-6岁)[3];埃里克森提出人格发展阶段的主动感对内疚感阶段又叫游戏期阶段(3-6岁)[2]。 1.2 父母教养方式的概念 父母教养方式,指父母对子女抚养、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和行为倾向[4],是父母自身素质的反映。从字面看,教养方式既有抚养之意,又兼具教育职能,恰当地反映了家长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充当的角色。目前,国内学者对教养方式的用词并不严格,有的学者使用“抚养方式”[5]、“养育方式”[6],有的学者用“教育方式”[7]。甚至使用同一种研究工具的研究者之间也出现分歧。有研究者认为抚养方式与教育方式对儿童的关注点不同,前者主要侧重家长对儿童的生理保育,后者侧重家长作为社会文化的直接执行者对儿童价值观念、态度体系和社会规范的传递与教导。 1.3 父母教养方式的类别

(完整版)家庭教育的基本方法

家庭教育的基本方法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任何一个家庭中的父母都必须注重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良好的家庭环境和适当的教育方法,促进孩子健康成长、良好发展。但是,整体地看,现行的方法中,多数与社会发展和时代特征不相吻合,教育效果最终也是相对失败的。相当多的父母在子女教育的方法上感到迷茫、无措、不知所向。 家庭教育的基本方法 一、重视家长的榜样作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孩子一起成长。 托尔斯泰说:“在一个家庭里,只有父亲能自己教育自己时,在那里才能产生孩子的自我教育,没有父亲的先锋榜样,一切有关孩子进行自我教育的谈话都将变成空谈。”你孝敬老人,子女才能孝敬你;你下岗择业时充满自信,子女才可能面对挫折不断追求。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家长的人格力量是最重要的教育因素。 二、努力创建“学习型家庭”,让孩子以学为乐。 现在,全社会都提倡“创建学习型家庭”,所谓“学习型家庭”指的是在家庭中有浓厚的学习氛围,让学习成为家庭生活的重要活动;在家中有较为丰富的学习材料,并不断充实、更新;有固定的学习场所等。要创建“学习型家庭”,必须有“三优先”:为孩子创造安静的学习环境优先;创造浓厚的学习气氛优先;增加教育投资优先。 三、尊重、信任孩子,促进孩子主动发展。 在面对一次又一次的亲子悲剧后,在无数次的从孩子脸上

读出压抑、自卑后,我们渐渐明白:爱孩子,就要尊重孩子、信任孩子。尊重、信任是现代教育的第一原则。它意味着爱护孩子纯洁的心灵、支持孩子的决定、放弃权力和优越感;也意 味着一种涵养和宽容待人的高尚品格。孩子的内心世界很丰富,要了解孩子,只能用心换心,用信任赢得信任;更要保护孩子 的自尊,培养自信,促进孩子主动发展。 四、注意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引导孩子和谐发展。 每个家庭不是独立存在的,它既有普遍性,又有社会性。家庭是多个亲情关系的组作为家长,在对待教育孩子的问 题上要达成一致,必须多沟通、交流、互相支持,千万不能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在孩子面前大吵大闹,把分歧暴露给孩子,其实有分歧没有关系,关键是我们要正确面对,达成一致,这样才能给孩子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五、强调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激发孩子的潜能。 人的成绩的优劣或成就的大小,主要依赖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聪明才智和学习能力的强弱,即我们称之的智力因素;二 是实践中是否具备了正确的动机、浓厚的兴趣、饱满的情绪、坚强的毅力及良好的个性,即我们称之的非智力因素。对于孩子的智力发展,家长们都很重视,但对于孩子的非智力因素,特别是兴趣与自信的培养,则很容易被忽视。 六、说服教育法是家庭教育最基本的方法之一,也是家长用得最多的方法。 1、讲解。这一方法的特点是家长讲,孩子听。在讲、听 的过程中,家长是主动者,孩子是受动者。它的优点是可以充分发挥家长的主导作用,便于家长控制教育过程,启发孩子思考,使之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系统的知识,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讲解的时间,语句的长短要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语

家庭教育方式

浅析家庭教养方式对青少年个性发展的影响 摘要:家庭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对子女抚养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家庭教养方式以及家庭结构的完整程度等都对青少年的个性发展有重要影响,因此,树立正确的教养方式,以身作则,合理管束;赏识孩子、适当期望;感受关爱,适当挫折;平等沟通,循循善诱等都对青少年的个性形成有重要帮助。 关键词:家庭教养方式青少年个性发展民主型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不仅是指学校教育,还包括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正如新课标所言,教育合力是指以学校教育为主体,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社区教育为依托的共同育人的力量。作为教育合力之基础,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对青少年个性的形成造成不同的影响,如有的专制性或自由放任型教养方式可能对儿童造成负面影响。因此需要进行研究论证以比较不同家庭教养方式的优劣,并对如何建立科学的家庭教养方式提出了一些建议。 二、家庭教养中影响青少年个性形成与发展的相关因素 (一)父母的教养方式 家庭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对子女抚养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现根据父母对待青少年的情感态度和控制程度将他们分为以下几种: 1.专制型 专制型的父母在家里操纵着子女的一切, 用权力和强制性的训练使孩子听命, 享有无上的权威。父母从来不考虑子女的思想感受, 只从父母的主观意志出发,总是代替子女思考, 强迫子女接受自己的看法和认识,子女必须要按照父母的认识和意志去活动, 不能超越父母的指令。这种类型的父母对子女要求过分严厉, 有过高的期望, 缺少宽容, 有太多的限制, 过分的不允许,教育子女语言和方法简单,态度生硬。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孩子经常处于被动、压抑状态,缺乏自制能力,往往会形成两种截然不同的个性:一种表现为顺从、懦弱、缺乏自信、自尊、孤独、性格压抑,心理自卑,遇事唯唯诺诺,缺乏独立判断和处理的能力;另一种表现为逆反心理强、冷酷无情、有暴力行为。通常孩子在学习方面处于被动,成绩很差。 2. 溺爱型

家庭功能评定量表

家庭功能评定量表 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

家庭功能评定量表(FAD) 姓名________性别____年龄____测验日期_________编号________ 指导语:这份量表包含了一些对家庭的描述,请仔细阅读每一项,并根据近两个月您对您家庭的看法(或者您对家庭近期的印象),在四个可能的答案中圈选出与您家庭最接近的数字。 选择答案的原则是: 1很像我家:这一项非常准确地描述了您的家庭; 2像我家:这一项大致上描述了您的家庭; 3不像我家:这一项不太符合您的家庭;

自六十年代以来,精神病学家和心理治疗家对家庭治疗的兴趣与日俱僧,有关家庭治疗和家庭功能的文章层出不穷。因此,设计出可信的评定家庭功能的工具便成为一个首要问题。以前有研究表明:家庭功能主要与家庭系统中的相互作用和系统性质有关,而与家庭成员的内心活动关系不大。因此,设计出了FAD,用以收集整个家庭系统的各个方面的资料。在设计FAD时,条目的选择参照了以往的一些研究结果,并依据Mcmaster 的家庭功能模式(McmasterModelofFamilyFunctioning。MMFF)来确定量表的测定范围。FAD起初含240个条目,第二次修订后含53个条目,第三次修订后又增加了7个条目,共60个条目。MMFF将家庭功能概括为以下七个方面,这也就是FAD的七个分量表: 1、问题解决(Problemsloving,PS):指在维持有效的家庭功能水平时,这个家庭解决问题(指威胁到家庭完整和功能容量的问题)的能力,包含以下条目:2,12,24,38,50,60。

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影响

近些年来,许多人认识到培养性格健全的孩子非常的重要,然而要培养一个性格健全的孩子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孩子小,思想行为都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父母不同的教养方式会对孩子以后形成一个什么样的性格有着直接的关系。本文主要为大家展示了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三种父母教养方式,即:专制型、放任型、民主型。关键词:教养方式、成长、性格父母教育问题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关注,但被做为一种学科进行研究,在我国也就是近年来的事情。这是时代的发展,人才的需求,国民整体素质提高所必须涉及的问题。这里与家长们探讨父母教育的重要性,目的是要父母与社会、教育部门共同担负起教育下一代的任务。一父母教养方式及其分类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儿童的情感表现的一种组合方式。这种组合方式是相对稳定的,不随情境的改变而变化,它反映了亲自交往的实质。在心理学中,把父母教养方式归纳为两个维度:接受—拒绝维度和控制—容许维度,根据这两个维度的不同组合,可以形成四种教养方式:权威型、专断型、溺爱型、忽视型。在多数情况下,权威型最有利于孩子的成长,这是一种理性且民主的教养方式,父母在孩子心目中有权威,这种权威来自父母对孩子的理解与尊重,来自他们与孩子的经常交流及对子女的帮助。父母为孩子设立恰当的目标,对孩子的行为作出适当限制,并且奖惩分明。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儿童独立性较强,自尊感和自信心较强,善于自我控制和解决问题,喜欢与人交往并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专断型父母则要求孩子绝对地服从自己,对孩子的要求很严厉,提出很高的行为标准,稍有不顺,非打即罚。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儿童常常表现出焦虑、退缩和不快乐,自我调节能力和适应性都比较差,缺乏社会责任感。长此以往,将会与父母关系疏远,产生叛逆心理。溺爱型的父母对孩子充满了爱与期望,但对孩子缺乏控制和要求,对孩子违反规则的行为采取忽视或接受的态度,很少发怒或训斥儿童。这种教养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儿童表现得很不成熟,自我控制能力很差,常以哭闹等方式寻求即时的满足,对父母依赖性很强,缺乏自信、恒心、毅力和责任感,具有较强的冲动性和攻击性,对父母缺乏孝心。忽视型的父母对孩子的成长表现出漠不关心的态度,既缺乏爱的情感和积极反应,又缺少行为方面的要求和控制。跟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很少,有时会对孩子流露出厌烦、不愿搭理的态度。不管出于何种原因,这种极端的忽略也可以视为对孩子的一种虐待,这是对孩子情感生活和物质生活的剥夺。它会使孩子出现适应障碍,对学校生活缺乏兴趣,学习成绩和自控能力差,具有较高的攻击性,感情冷漠,并且在长大后会表现出较高的犯罪倾向。在现代家庭教育活动中,父母的教养方式大致可分成三种,即专制型、放任型、民主型。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心理与社会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二各种教养方式对幼儿性格的影响(一)父母专制型教养方式对幼儿性格的影响专制型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很严厉,十分严格、粗暴甚至虐待,一不顺心或孩子的行为不符合父母的愿望,就对孩子进行打骂,这种父母信奉“棍棒之下出孝子”的信条,对孩子的行为控制很严,容易使子女形成自卑、懦弱、冷漠、消极情绪,产生恐惧或焦虑、敌意或残忍的心理,容易发生不能克制的逆反、倔强、攻击和冲动行为:棍棒打没了孩子的欢乐、棍棒打没了孩子的个性、棍棒打没了孩子的创造性、棍棒打造了一个唯唯诺诺一事无成害怕闯荡斯守父母身边没有真正快乐与笑容的“孝子”,培养的是”奴才”.另一种专制是父母对孩子提供过度的保护环境,什么事情全由父母包办、代替,孩子的自主权受到限制,使孩子养成过分依赖父母,一旦离开父母,则易产生分离焦虑,拒绝入园,拒绝上小学,形成儿童退缩行为。过度保护还会养成孩子自我中心,自私自利,很难适应集体生活,易造成挫折感,产生对立、自卑、仇视、嫉恨乃至采取攻击报复行为,人际关系紧张造成情绪问题等。有个孩子叫何欢,来上幼儿园的第一天,不象别的孩子那样哭闹,象个小大人似的,忙上忙下,开心极了,对待小朋友也是热情无比。妈妈也是非常积极,什么舞蹈,网球,绘画,也不管孩子喜欢不喜欢,一起上!可没过多久,孩子不再活泼可爱,叽叽喳喳了,干起事情来总象是不知所措,甚至于问她话时,她也只用点头和摇头代替了,孩子不开心了。

家庭教养方式

儿童心理学期末作业 --家庭教养方式研究综述 学院: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 专业:应用心理学 班级:08应用心理学A班 姓名:陈丽萍 学号:084010302

家庭教养方式与儿童的认知、情绪研究综述 摘要综合近十年来心理学关于家庭教养的种类、方式对儿童认知和情绪的影响等的研究,对于家庭教养的特点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和分析,对儿童的认知、情绪等进行了相关研究。 关键词家庭教养方式儿童的认知儿童的情绪 父母的教养方式是父母的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儿童的情感表现的一种组合方式这种组合方式是相对稳定的,不随情境的改变而变化,它反映了亲子交往的实质。它是父母在抚养、教育儿童的活动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 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 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行为风格。 早在19世纪末,弗洛伊德就注意到了不同养育方式对孩子的影响,他对父母的角色做了简单的划分:父亲负责提供规则和纪律,母亲负责提供爱与温暖.50年代,Parsons发展了弗洛伊德的观点,并把这个问题与家庭角色及性别特征联系起来,认为女性善于表达,情绪比较敏感,所以适于处理与孩子间的各种关系;而男性指导性强,负责制定规则更好,Sears把这些思想与学习理论相结合,提出了教养方式中的两个重要概念:温暖和控制.他认为在家庭内部,温暖和控制的平衡是极为重要的. Bauinrind以此为基础提出常见的三种教养方式: (l)专制型:用一套行为标准去要求和改变孩子.这样的父母崇尚服从,相信惩罚可以控制孩子的行为,不许孩子对行为标准的正确性有所怀疑. (2)权威型:这种类型的父母也相信孩子应该依规矩行事,但允许合理的讨论,他们愿意与孩子交流思想与意见,并且相信自己也有错. (3)放纵型:这种父母不为孩子设立行为准则,也不要求孩子遵守规则,认为孩子本身就是规则. 国外从20世纪40年代起对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作了大量研究.近年来,我国许多研究儿童发展与教育的专家学者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采取各种方法对父母教养方式在儿童发展中的影响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研。很多研究表明, 父母教养孩子的观念和行为对孩子的情绪情感和各种人格品质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长期以来,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联系被看成是一种由父母抚养并塑造孩子行为的过程,通过父母教养行为, 把社会价值观、行为方式、态度体系及社会道德规范传递给子女。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各方面发展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概括来说,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家庭教育理念 、方式

一位老师用20年的从教经验换来对年轻父母的20条忠告 1、上帝是公平的。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对孩子小时候付出的越多、教育的越理性、越科学,孩子大的时候你付出的就会越小,你将越省心,越有成就感。 2、“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一条真理。对孩子的教育要有科学的计划、正确的指导、理性的措施,父母要做好表率。孩子的生活习惯、处事方式、思维方式、世界观价值观都将带有你们的影子,因为孩子小时候学习的重要方式是无意识或有意识的模仿。 3、父母不要为了自己的事业而忽视对孩子的教育,否则孩子长大后很可能会毁掉你的事业。不要为了自己的休息娱乐而忽视与孩子的交流,否则孩子长大后你将无快乐可言,你将拥有更多的愁苦、恼怒和无奈。 4、要注意培养孩子的是非观。孩子年幼无知,动手打父母、爷爷奶奶或姥爷姥娘时,我们千万不要高兴,更不能认为孩子长本事了,这时要严肃地告诉孩子这是不对的,要尊敬老人。否则,孩子会认为打人是赢得家长高兴的方式,是自己获得价值感的途径,这样是非观念就混乱了,长大后他就很可能动手打你了,诸如此类,我们都应引起高度重视。 5、千万不要动不动就打孩子。“棍棒底下出孝子”已经过时,更不能无缘无故地把自己的不愉快倾泻到孩子身上。否则你的暴力倾向会在孩子身上发扬光大。(注意:这里强调的不要“动不动”,但并非是不能打,关键要把握住什么时候打?打得目的是什么?如何打?对于有些极端的错误,不用极端的举措,孩子容易忘记。必要的惩戒是必须的。有些出了很大问题的孩子,家长还在强调“我从小就没动过他一指头”,显然是犯了纵容的错误。) 6、千万不要打击孩子的好奇心、想象力,不要随意挫伤孩子的人格和尊严。孩子越小,你的话越有可信度,他们会自觉不自觉的把你的话奉为圭臬(gu īniè标尺、准则的意思),否则你的孩子将失去自信和活力,将会失去应对未来挫折的勇气,失去许多成功的机会,甚至产生心理障碍。 7、千万不要过分一味地迁就孩子,溺爱孩子。不要认为孩子小时候我对他好,他长大后就会对我好,这是极大错误。因为你过分溺爱孩子,孩子会形成这样的观念:父母为我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他将缺乏感恩之心。长大后,一旦你不能满足他的要求,你的痛苦就开始了。 8、从小就要培养孩子坐得住的习惯。不要带着孩子不停地乱串,否则孩子上学后将面临困难。因为学习首先要坐得住。 9、抓住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几个关键时段。第一,三岁以前,这是孩子语言、思维、行为方式、是非观念形成的关键期。第二,小学一、二年级,这是学习品质、学习习惯和自我意识养成的关键期。第三,青春期。这个时段,孩子的变化十分巨大,如果引导不好,很容易在这一时段变得让你无措手足,他(她)可能会做出很多傻事,甚至变坏。 10、年轻夫妻不要动不动吵架,至少不能在孩子面前吵架,更不能打架,否则,家庭这个安全的港湾将使孩子产生不安全感,而这会使孩子产生一系列心

【论文】家庭教育家长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影响

自考本科 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家长教养方式对学前儿童发展的影响 专业:学前教育 姓名:高锦 指导教师: 院系站点:荆州教育学院 湖北省自学考试委员会、长江大学 年月日

自考本科毕业论文评审表

目录 摘要 (4) 关键词 (4) 一、家长教养方式类型 (4) (一)权威型教养方式 (5) (二)专断型教养方式 (5) (三)放纵型教养方式 (5) (四)忽视型教养方式 (6) 二、父母教养方式与幼儿发展的意义 (6) 三、不同家庭的教育方式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7) (一)溺爱型 (7) (二)专制型 (7) (三)放任型 (8) (四)民主型 (8) 四、家庭中如何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 (9) 1、提高家长社会化教育的意识 (9) 3、言传身教、树立榜样 (9) 4、赏识得当、奖惩分明 (9) 5、家园合作 (9) 五、父母教养方式建议 (10) (一)坚持家庭教育的原则 (10) (二)家庭教育切记误区 (11) 参考文献 (12) 谢辞 (13)

家长教养方式对学前儿童发展的影响 【摘要】儿童的发展开始于家庭,儿童在生命最初始阶段的人际交往、社会规范认知、社会角色扮演等,都是由家庭提供的,家庭是儿童生活生长最基本最主要的环境。 家庭结构、家庭氛围、家长的教养态度和教养方式都影响着儿童个性与发展。家庭对幼儿心理发展的过程,实质上是家长的价值取向对幼儿的发展的影响。父母教养方式在儿童发展过程中扮演中关键性的角色,良好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儿童的发展,不良的教养方式,则在一定程度上对儿童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学前儿童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多个关键期中,其发展与父母的养育、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关键词】学前儿童家长教养方式儿童发展 一、家长教养方式类型 一般来说,可以把父母教养方式归纳为两个维度:其一是父母对待孩子的情感态度,即接受拒绝维度;其二是父母对孩子有要求和控制程度,即控制容许维度。 在情感维度的接受端,家长以积极肯定、耐心的态度对待孩子,尽可能满足孩子的各项要求;在情感的拒绝端,家长常以排斥的态度对待孩子,对他们不闻不问。 在要求与控制维度的控制端,家长为孩子制订了较高的标准,并要求他们努力达到这些要求;在要求与控制维度的容许端,家长宽容放任对孩子缺乏管教。 根据这两个维度的不同组合,可以形成四种教养方式:权威型、专断型、放纵型和忽视型。不同的教养方式无疑会对孩子的发展和个性形成产生重大影响。 综上所述,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将社会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态度体系及社会道德规范传递给儿童的方式。教养方式有下列类型: 1、权威型教养方式——父母树立权威,对孩子理解、尊重,与

父母的教养方式分为权威型

父母的教养方式分为权威型、专制型、溺爱型、忽视型四种。 (1)"权威型"父母,即"高要求、高反应"型。 此类父母对孩子的要求方面有适当的"高"和"严"。有明确合理的要求,会为孩子设立一定的行为目标,对孩子不合理的任性行为作出适当的限制并督促孩子努力达到目标;同时,他们并不缺乏父母应该有的温情,能主动关爱孩子,能够耐心的倾听孩子的述说,而且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激励孩子自我成长。这类父母施行"理性、严格、民主、关爱和耐心"的教育方式。在这样的教导之下,孩子会慢慢养成自信、独立、合作、积极乐观、善社交等良好的性格品质。 (2)"专制型"父母,即"高要求、低反应"型。 这类父母会拿自己的标准来要求孩子,而没有意识到过高的要求对孩子的个性是一种变相的扼杀;他们不能接受孩子的反馈,对孩子缺乏热情和关爱,要求孩子无条件服从,不能及时鼓励和表扬孩子。在这种"专制"下,孩子容易形成对抗、自卑、焦虑、退缩、依赖等不良的性格特征。 (3)"溺爱型"父母,即"低要求、高反应"型。 因父母过度的溺爱而有了今天的"小皇帝、小公主",这类父母对孩子充满了无尽的期望和爱,无条件的满足孩子的要求,但他们很少对孩子提出要求。这些孩子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变的依赖、任性、冲动、幼稚、自私,做事没有恒心、耐心。 (4)"忽视型"父母,即"低要求、低反应"型。 这类父母不关心孩子的成长,他们不会对孩子提出要求和行为标准,对孩子冷漠,缺少对孩子的教育和爱。这类孩子自控能力差,对一切都采取消极的态度,还会有其他的不良心理特征。 "专制型"教养方式会导致儿童缺反独立思考的能力,做事优柔寡断,心理

上容易产生抑郁和焦虑,缺乏学习的灵活性;"溺爱型"会使儿童缺乏创新能力,影响儿童创造性思维和个性发展;"忽视型"会使儿童学习注意力转移,如果得不到有效的引导将会荒废学业。只有在"权威型"的父母教养方式下,孩子思维活跃,富有想象力,自控能力强,做事有主见,并且能够听取意见,积极改进,学习灵活刻苦,善于和同学交流。"权威"体现了两层含义,一是体现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即"权力",父母具有养育孩子的义务,同时也有教养的权力;二是体现孩子对父母的反馈态度,继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这是亲子间互动的结果。 如何做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权威型"父母呢? 1、以身作则,坚持基本原则,严格要求自己,注意自己的言行。 2、对孩子的要求要采取一致的态度,不可一个唱黑脸一个唱白脸。 3、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提出合理的目标和要求,并且协助孩子达成目标,不管是失败还是成功都要态度一致,不可以成喜、以败悲。 4、以良好的心态和情绪面对孩子,善于倾听孩子的心声,对孩子的要求及时的作出反馈,避免"权威"变成"专制"。 孩子的教育没有一定之规,这需要做父母在日常生活之中多一些耐心和细心,及时的发现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随时修正自己的教养方式,通过学习以及和孩子的互动来寻找出适合自己孩子的教养方式。孩子是不断发展的人,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同时就是继续完善自我的过程。 如果把17岁时所达到的普通智力水平看做100%,那么从出生到4岁,就获得50%的智力;从4岁到8岁又能获得30%的智力;而余下的20%的智力则是在8岁~17岁这个时期获得的。认为婴幼儿期、童年期最容易接受外界刺激,最容易形成大脑神经联系。 我国儿童心理学工作者也认为:4岁前,是儿童发展形象视觉和口语语音的最佳期;5岁是掌握数概念的最佳期;5岁~6岁是丰富口语词汇的最佳期;7岁是儿童品德形成的最佳期。如果在这些关键期里能对儿童进行及时的教育和培养就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发展影响的研究综述

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发展影响的研究综述 作者:Xu Hui, 张建新, Zhang Meiling, Xu Hui, Zhang Jianxin, Zhang Meiling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北京,100101 刊名: 心理科学 英文刊名:PSYCHOLOGICAL SCIENCE 年,卷(期):2008,31(4) 被引用次数:23次 参考文献(16条) 1.Sears R R;Maccoby E E;Levtn H Patterns of chad rearing 1957 2.陈陈家庭教养方式研究进程透视[期刊论文]-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06) 3.钱铭怡;肖广兰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自我效能感、自尊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研究 1998(06) 4.方晓义;郑宇初中生父母抚养方式的研究 1998(04) 5.石绍华;郑钢;唐洪;张梅玲育儿风格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期刊论文]-心理学动态 2001(03) 6.D.Baumrind Current Patterns of Parental authority 1971(01) 7.Joan E-Crmec;Hugh L ytton Socializ ation and Family 1988 8.林磊;董奇;陶沙;曾琦母亲教养方式与学龄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关系研究 1996(04) 9.张文新;林崇德青少年的自尊与父母教育方式的关系--不同群体间的一致性与差异性 1998(21) 10.D.Baumrind Patterns of Parebntal Authority and Adolescent Autonmy 2005 11.Bronfenbrenner U 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Experiences by,nature and design 1979 12.崔哲;张建新家庭教养模式、中学生应对方式及其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期刊论文]-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5(02) 13.王中会;罗慧兰;张建新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人格特点的关系[期刊论文]-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6(03) 14.叶一舵;白丽英国内外关于亲子关系及其对儿童心理发展影响的研究[期刊论文]-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02) 15.邹萍;杨丽珠父母教育观念类型对幼儿个性相关特质发展的影响[期刊论文]-心理与行为研究 2005(3) 16.徐慧幼儿教育心理学典型案例 2008 本文读者也读过(2条) 1.陈陈家庭教养方式研究进程透视[期刊论文]-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6) 2.王红艳.王洋.WANG Hong-yan.WANG Yang论家庭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化[期刊论文]-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2) 引证文献(23条) 1.张燕家庭教育类图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期刊论文]-科技信息 2013(25) 2.曾思敏.聂庆璞西方家庭教育对我国家庭教育之启示[期刊论文]-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3) 3.于鹏.汤明藏族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自我控制力的影响[期刊论文]-管理学家 2013(23) 4.朱立萍.李升伟.赵炳富对0-3岁儿童实施科学合理的早期家庭教育[期刊论文]-科技信息 2012(5) 5.刘愫.雷秀雅家庭教养方式的研究现状与展望[期刊论文]-中国电子商务 2010(10) 6.曹海丽.姜紫龙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期刊论文]-商业经济 2009(5)

家庭教育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家庭教育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家庭教育的主要方法:思想引导法 中学生已经基本脱掉小学生的稚气,但又不像成年人那样思想成熟,他们精力充沛、求知欲强、上进心强;同时,由于思想发展未定型,有很大的可塑性。因此,家庭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要紧密联系孩子的思想,从意志品德、遵纪守法等方面进行引导式教育。坚持不懈地向孩子灌输知识就是力量的观点,叫响“学生不学习不算尽责任,学习学不好,不算好学生”的口号。引导教育不可一味关在家中讲道理。要善于搞好“结合”、“渗透”,把家庭引导结合渗透到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中去,针对孩子的学习任务、现实思想、生理健康等特点,见缝插针地进行引导,有的放矢做工作。 家庭教育的主要方法:目标鼓励法 学习中目标鼓励,就是根据“水涨船高”的道理,帮助孩子设计学习目标,来激发积极性,使孩子不断向更高的知识高峰攀登。大量事实证明,印实可行的学习计划目标可以催人向上。因此,家长要根据孩子思想素质、文化基础、承受能力,制定切合实际的学习目标。为孩子制定的目标,既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又要通过努力可以达到;既要有年度目标,又有月、周短期目标。在明确整体目标同时,还要分科目制定逐日完成的小目标,依次实现和突破,不断“添油”、鼓励,使孩子像上楼梯一样,一步高

一步。为使孩子目标装在胸中.家长可制作成绩―览表,利用《学校和家长联系本》,将孩子每次考试、测验成绩,直观地用曲线反映在坐标上,使孩子、家长一目了然。对完不成指标的科目,家长要及时进行补课,或找人帮助。 家庭教育的主要方法:家长以身作则 家长想教育好孩子,必须以身作则,这样才能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比如吃米饭时家长想教孩子勤俭节约,不浪费一粒米。自己首先要保证把碗里的米饭吃干净,一粒也不剩,这样即使不给孩子说,时间长了孩子也会跟着学的。 家庭教育的主要方法:可以训斥但不要体罚孩子 当孩子犯错误时,家长不要随意就体罚孩子,这样反而给孩子造成阴影。而是应该首先予以劝说和训斥,比如孩子耍脾气把吃的好好的馒头扔掉了,家长应立即要求孩子捡起来,否则不让他吃饭了,并告诉他再扔馒头就罚站。这样孩子一般会自觉地捡起馒头。 家庭教育的主要方法:多鼓励夸奖孩子 孩子的自尊心也是很强的,有时候一句责备的话能让他难受很长时间。相反多鼓励鼓励他会让孩子干劲十足。比如孩子帮家长擦桌子了,家长就要使劲的夸一夸孩子,说:你真棒!真勤快!谁也没有xxx懂事。这样孩子会非常高兴,还有可能去接着帮忙拖地了。 家庭教育8个要点 1家长如何缓解与孩子之间的紧张关系。 2鼓励学生主动接触社会,了解社会。

家庭功能评定

家庭功能评定 (Family Assessment Device,FAD) 一、编制背景: 自六十年代以来,精神病学家和心理治疗家对家庭治疗的兴趣与日俱僧,有关家庭治疗和家庭功能的文章层出不穷。因此,设计出可信的评定家庭功能的工具便成为一个首要问题。以前有研究表明:家庭功能主要与家庭系统中的相互作用和系统性质有关,而与家庭成员的内心活动关系不大。因此,作者设计出了FAD,用以收集整个家庭系统的各个方面的资料。在设计FAD时,条目的选择参照了以往的一些研究结果,并依据Mcmaster的家庭功能模式(McMaster Model of Family Functioning,MMFF)来确定量表的测定范围。FAD起初含240个条目,第二次修订后含53个条目,第三次修订后又增加了7个条目,共60个条目。MMFF 将家庭功能概括为以下七个方面,这也就是FAD的七个分量表: 1.问题解决(Problem sloving,PS):指在维持有效的家庭功能水平时,这个家庭解决问题(指威胁到家庭完整和功能容量的向题)的能力,包含以下条目:2,12,24,38,50,600 2.沟通(Communication,CM):家庭成员的信息交流。重点在言语信息的内容是否清楚,信息传递是否直接。包含以下条目:3,14,' 18,22,29,35,43,52,590 3.角色(Roles,RL):这里指家庭是否建立了完成一系列家庭功能的行为模式,如提供生活来源,营养和支持,支持个人发展,管理家庭,提供成人性的满足。此外,还包括任务分工是否明确和公平及家庭成员是否认真地完成了任务,本分表包含的条目是:4,8,10,15,23,30,34,40,45,53,58。 4.情感反应(Affective Responsiveness,AR):评定家庭成员对刺激的情感反应的程度,包含的条目为:9,19,28,39,49,57。 5.情感介人(Affective Involvement,AI):评定家庭成员相互之间对对方的活动和一些事情关心和重视的程度,包含的条目为:5,13,25,33,37,42,54。 6.行为控制(Behavior Control,BC):评定一个家庭的行为方式。在不同的情形下有不同的行为控制模式,本分表包含的条目有:7,17,20,27,32,44,47,48,55。 7.总的功能(General Functioning,GF):从总体上评定家庭的功能,共有12个条目:1,6,11,16,21,26,31,36,41,46,51,56。 二、目的: FAD仅是一个筛选问卷,其目的是简单有效地找到家庭系统中可能存在的问题。FAD 所确定的问题均可进一步在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方面进行探讨。 三、适应范围: FAD在涉及家庭功能评定的各种科研和临床工作中,均可作为一种工具被采用。

父母家庭教养方式问卷

亲爱的同学: 您好!本次问卷调查的目的是了解大学生人际信任的现状及原因。问卷采取不记名形式,不会给您带来任何不利影响。真诚地感谢您的合作! 在回答问卷之前,请您认真阅读下面的指导语: 问卷有很多题目组,每个题目答案均有1、2;3、4四个等级。请您分别在最适合您父亲和您母亲的等级数字上面选择并打“√”。每题只准选一个答案。您父亲和母亲对您的教 养方式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请您实事求是地分别回答。 如果您幼小时候父母不全,可以只回答父亲或母亲一栏。如果是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相关的题目可以不答。 您的性别是: 1男 2女 您的年级: 1大一 2大二 3大三 4大四 您的生源地: 1农村 2小城镇 3大城市 您的专业类别:1文史类2理工类3艺体类 你与父母一起生活到_____岁。 父亲是否健在:1.是 2.否(或在您_岁时去世) 母亲是否健在:1.是 2.否(或在您_岁时去世) 父母是否离异:1.是 2.否在您_岁时离异 父亲文化程度:1.大学(包括大学以上、大专) 2.中专(包括高中) 3.初中 4.小学 父亲职业: 1.工人 2.农民 3.知识分子 4.干部 母亲文化程度:1.大学(包括大学以上、大专) 2.中专(包括高中) 3.初中 4.小学 母亲职业: 1.工人 2.农民 3.知识分子 4.干部 下面举例说明每个题目回答的方法: 题目父母从不偶尔经常总是 父母常常打您吗?父 1.√ 2. 3. 4. 母 1. 2.√ 3. 4. 题号题目父母从不偶尔经常总是 1 我觉得父母干涉我所做的每一件事.父 1 2 3 4 母 1 2 3 4 2 我能通过父母的言谈、表情感受他(她)很喜欢我。父 1 2 3 4 母 1 2 3 4 3 与我的兄弟姐妹相比,父母更宠爱我。父 1 2 3 4 母 1 2 3 4

父母教养方式对亲子关系影响的研究综述

父母教养方式对亲子关系的影响研究综述 家庭是父母教育子女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在子女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教养行为直接影响着其子女身心健康成长,从而影响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而对父母的教养行为起着重要指导作用的是父母的教养观念,因此,父母的教养观念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也是影响亲子形成的重要因素。 1 材料与方法 本文在中国知网数据库利用检索功能以父母教养方式和亲子关系为关键词,检索国内自2005年以来的文献资料,根据选题的内容与要求最后筛选出30余篇论文,对这些论文进行了认真的阅读与综合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国内研究综述 王化丽对家长家庭教育观念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家长家庭教育观念的主要特点:(1)在儿童发展观方面,家长能正确地评价自己的孩子,并对孩子身上的优缺点认识得较深刻,家长的儿童观和儿童的身心发展需求是比较一致的;(2)在人才观方面,家长呈现多元化趋势,对人才的认识与评价越来越接近社会发展对人所提出的要求,传统的人才观正在发生变化;(3)在教子观方面,家长对自己的教育方式比较满意,多数家长改变了“重智轻德”的教育倾向,并且意识到了家校合作是促进孩子更好发展的重要途径;(4)在亲子观方面,多数家长追求民主、平等、和谐的家庭教育方式;(5)父母的家庭教育观念也有较大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母亲对孩子的认识较为深入和全面,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较多,而且更善于听取孩子的意见。研究者李娟研究了农村母亲的教养观念对女童自我意识发展的关系,结果表明农村母亲对不同性别儿童的教养观念存在显著差异,主要体现在儿童观和社会性发展方面,对男童显著高于女童;农村母亲的教养观念是影响农村女童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因素。 研究者董莉,陈尚宝等者对幼儿父母教育观念影响因素的研究结果表明,儿童年龄、父母年龄、父母性别、收入和父母学历等因素对父母教养观念有显著影响,但是儿童的性别对父母教养观念的影响不大。王云峰,冯维在亲子关系的研究领域中,大陆对父母教养方式与亲子互动之间的关系及亲子关系的其他方面的内容研究甚少,而且在行为深层机制方面的研究基本没有。王中会等发现积极的父母教养方式有利于儿童形成健康的人格特点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杨丽珠考察了中国城市中幼儿父母教育观念的类型及其对幼儿个性的影响,分析认为家庭教育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中国文化通过影响父母的教育观念而影响幼儿的个性发展。刘文等研究发现,不同活动性儿童的父母在放任性和溺爱性上有显著差异,父母对其的教养方式也存在性别差异,3~5 岁高活动性女孩的父母教养方式表现出矛盾性。 王云峰等认为“亲子关系”指以血缘和共同生活为基础,家庭中父母与子女互动所构成的人际关系。不仅强调亲子关系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而且强调亲子关系的双向性,明确了亲子关系的研究内容和研究范畴。研究者闰丹凤等的研究结果表明子女教育控制源与儿童自我意识发展密切相关。何晶对不同文化水平父母的亲子关系的差异检验结果表明,父母的文化程度越高,亲子关系就越好。王玲凤

家庭教育方式

家庭教育方式对青少年个性发展的影响 家庭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对子女抚养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明阳天下国际教育培训的小编说家庭教养方式以及家庭结构的完整程度等都对青少年的个性发展有重要影响,因此,树立正确的教养方式,以身作则,合理管束;赏识孩子、适当期望;感受关爱,适当挫折;平等沟通,循循善诱等都对青少年的个性形成有重要帮助。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不仅是指学校教育,还包括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正如新课标所言,教育合力是指以学校教育为主体,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社区教育为依托的共同育人的力量。作为教育合力之基础,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对青少年个性的形成造成不同的影响,如有的专制性或自由放任型教养方式可能对儿童造成负面影响。因此需要进行研究论证以比较不同家庭教养方式的优劣,并对如何建立科学的家庭教养方式提出了一些建议。 二、家庭教养中影响青少年个性形成与发展的相关因素 (一)父母的教养方式 家庭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对子女抚养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现根据父母对待青少年的情感态度和控制程度将他们分为以下几种: 1.专制型 专制型的父母在家里操纵着子女的一切, 用权力和强制性的训练使孩子听命, 享有无上的权威。父母从来不考虑子女的思想感受, 只从父母的主观意志出发,总是代替子女思考, 强迫子女接受自己的看法和认识,子女必须要按照父母的认识和意志去活动, 不能超越父母的指令。这种类型的父母对子女要求过分严厉, 有过高的期望, 缺少宽容, 有太多的限制, 过分的不允许,教育子女语言和方法简单,态度生硬。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孩子经常处于被动、压抑状态,缺乏自制能力,往往会形成两种截然不同的个性:一种表现为顺从、懦弱、缺乏自信、自尊、孤独、性格压抑,心理自卑,遇事唯唯诺诺,缺乏独立判断和处理的能力;另一种表现为逆反心理强、冷酷无情、有暴力行为。通常孩子在学习方面处于被动,成绩很差。 2. 溺爱型 溺爱型父母一般很少向子女提出要求或施加控制, 对孩子的爱缺乏理智和分寸,即使 子女提出过分的要求, 往往也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对孩子百依百顺、有求必应、姑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