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地理外力作用与地貌(精华版)含答案

高中地理外力作用与地貌(精华版)含答案

高中地理外力作用与地貌(精华版)含答案
高中地理外力作用与地貌(精华版)含答案

外力作用与地貌

1.下图各景观示意图中,属于流水侵蚀地貌的是

A B C D

海岸是海陆相互作用地带,贝壳堤是由海洋里大量甲壳生物的遗骸,经过海潮和海浪长期冲刷及搬运,逐渐堆积而形成的,它是古海岸的遗迹。读图回答23-25题。

2.距今6000年以来,渤海湾海岸线的变迁特点及主要原因是

A .陆进海退 河流泥沙沉积

B .陆进海退 海潮、海浪沉积

C .陆退海进 河流冲刷

D .陆退海进 海潮、海浪冲刷 3.贝壳堤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 .流水冲刷

B .海浪侵蚀

C .海浪堆积

D .流水堆积 4.距今2500年以来形成的两条贝壳堤在图幅南部地区合二为一,是因为

A .贝壳堤必须与海岸线平行

B .南部海平面比北部海平面高

C .南部河流入海泥沙比北部少

D .南部地壳下沉与外力堆积速度相当

在风力大、沙源供给相对较少,植被覆盖率较低 的条件下,易形成流动沙丘。读河西走廊各种沙丘形成因子分析图,完成10~11题。

5.图中最有可能是流动沙丘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6.目前河西走廊北部的沙漠加速向南入侵, 主要原因是

A .岩石风化增强,沙源供给量增加

B .冬季风势力增强

C .植被覆盖率降低

D .降水减少,雪线升高

同一时期在海洋中形成的砂岩、页岩、石灰岩在水平方向上是从浅海到深海依次排列的,砂砾岩则是陆相碎屑沉积岩。在地质学中,海退是指海岸线向海洋推进,海进是指海岸线向陆地推进。下图为某海域地质剖面图,①-④为不

同地质时期的岩层。据此回答3~4题。

7.图中①→④岩层的更替与该地海岸线的变化顺序对应正确的是 A .海退海进海进 B .海进海进海退 C .海进海退海退 D .海退海退海进 8.与③→④时期海岸线的变化一致的现象有 A .沿海陆地被淹没 B .河口三角洲面积扩大 C .河口区土地盐碱化减轻 D .咸潮危害减轻

右图示意在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某监测剖面上,不同年份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起始点是位于海岸一侧的固定点。读图,完成10~11题。 9.1975~2004年,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是

A .持续淤积

B .先侵蚀、后淤积

C .持续侵蚀

D .先淤积、后侵蚀 10.推测1992~1997年期间

A .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

B .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少

C .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

D .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

读我国某区域地貌演变过程,完成14~15题。

11.下列省区中,该地貌分布范围较广的是

A.新疆

B.西藏

C.浙江

D.贵州 12.该地貌的形成过程中,主要的地质作用是

A.海浪侵蚀

B.流水溶蚀

C.流水沉积

D.风力侵蚀

在干旱地区大山的山麓,某些风蚀洼地或干河洼地的底部,在岩石裸露的平坦地面,覆盖着一层薄薄的尖角石块和砾石,其岩性与基岩一致,此称为岩漠。读岩漠的地貌结构示意图,完成12~13题。 13.岩漠地貌的尖角石块和砾石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 、风化、堆积作用 B 、风化、侵蚀作用 C 、搬运、堆积作用 D 、固结成岩作用 14.图中干盐湖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当地( ) A 、地势低洼,酸雨严重 B 、喀斯特地貌,地表水下渗 C 、降水量小,蒸发量大 D 、农业生产灌溉用水量大

2 m

1975

1980

1985

1990

1995

2000

2005年

10 15

20

距起始点距离/km

右图是我国西北某地等高线示意图。完成9~10题。

15.该地地貌类型是

A.河口三角洲 B.冲积扇

C.河漫滩 D.风蚀地貌

16.当地人可在该地貌上

A.寻找水源 B.发展水运

C.勘探油气 D.开发水田

17.某高中地理兴趣小组做了如下步骤的探究实验:

步骤一:将白纸平铺在桌面上;

步骤二:将书本打开并倾斜放在桌面上;

步骤三:将细沙自书本的中缝从高处向下缓缓倾倒;

步骤四:观察在白纸上形成的堆积体的外形特点,如图所示。

该实验模拟的是

A.冲积扇的形成过程

B.海滩的形成过程

C.沙丘的形成过程

D.三角洲的形成过程

在尼罗河河口三角洲,河道不断改道分岔,形成放射状的多条分支注入大海。在地中海海水的强烈冲刷下,三角洲两侧受到的侵蚀远大于中央,形成弧形岸线。尼罗河上修建阿斯旺大坝后,原本一年一度的洪水泛滥消失了,尼罗河三角洲渐渐停止了生长。请回答7~9题

18.据研究河流入海(湖)口形成的三角洲,在海浪和河水等诸多因

素共同作用下,常形成多种形状,下列形状三角洲受海水影响由弱到

强的排序是

A.扇形、鸟爪、尖头、岛屿

B.鸟爪、扇形、尖头、岛屿

C.岛屿、扇形、尖头、鸟爪

D.鸟爪、尖头、扇形、岛屿

19.尼罗河三角洲在阿斯旺大坝建成后发生三角洲河口位置的沙滩沉

积物向远离河口的位置移动,推测其原因

A.河流流水搬运 B.海水搬运

C.海浪侵蚀 D.河流流水沉积

20.在阿斯旺大坝建成后,河口地区的变化是

A.鱼类资源增加 B.航道淤积变浅 C.海岸线向海洋延伸 D.岛屿数量增加

下图为“某水库输沙量变化图”,读图回答24—25题。

21.仅考虑输沙量,1992—2002年间该水库库容量

A. 变化不大

B. 一直增大

C. 不断减小

D. 93、94年最小

22.该水库建成后

A. 水库上游水土流失加剧

B. 河口三角洲不断扩大

C. 水库周围地下水位上升

D. 下游侵蚀作用减弱

黄河入海水量l951年大约为500亿立方米,2010年大约为l40亿立方米,总体呈下降趋势。据材料回答10~11题。23.导致黄河入海水量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上游水电站增多

B.中游水土流失加剧

C.下游降水量减少

D.流域内用水量增多

24.黄河入海水量减少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A.三角洲土壤盐渍化减轻

B.三角洲扩展速度减慢

C.入海口河水含沙量增加

D.河口地区的气候变干

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

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

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据此完成7—9

25.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

A.向陆地方向推进

B.向海洋方向推进

C.位置稳定

D. 反复进退

26.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

堤外堆积。由此

A.形成新的贝壳堤

B.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

C.形成河口三角洲

D.迫使河流改道

27.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

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

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

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

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

下图为三峡工程建成后,下游城陵矶至武汉河段累计冲淤状况预测图(冲刷大于淤

积为负值,冲刷小于淤积为正值),据此回答7~8题。

28.图示时段内城陵矶至武汉河段

A.一直以淤积作用为主 B.一直以冲刷作用为主

C.先冲刷为主后淤积为主 D.先淤积为主后冲刷为主

29.针对0~50年之间累计冲淤状况,该河段应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A.加固河堤 B.疏浚河道C.植树造林 D.修筑大坝

图3示意某地区某时刻的气压形势分布图,图4是图3中40°纬线穿越的河流的剖面图。读图完成4~6题。

图3 图4

30.图3中⑤地与②地相比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讲义常见地貌类型

第一节常见地貌类型 学习目标:1.了解常见地貌类型的成因分布。(重点)2.掌握并能区分常见地貌类型的主要特点。(重难点) 一、喀斯特地貌 1.形成:可溶性岩石在适当条件下,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的。 2.我国的分布:广西、贵州、云南等地最为典型,分布最为广泛。 3.主要类型 (1)地表喀斯特地貌:溶沟、洼地、峰林等。 (2)地下喀斯特地貌:以溶洞为主,内有石钟乳、石幔或石帘、石笋等。 1.成因:在干旱地区,以风力为主形成。 2.主要类型

(1)风沙侵蚀地貌:风蚀柱、风蚀蘑菇、雅丹等地貌。 (2)风沙堆积地貌: 沙丘——新月形沙丘较为常见??? 生长植物——固定沙丘 无植物生长——流动沙丘 3.主要分布 西北地区以及多沙的河谷地带、植被稀少的沙质湖岸和海岸。 1.含义:海岸在海浪等作用下形成的各种地貌。 2.主要类型 (1)侵蚀地貌: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穴、海蚀拱桥、海蚀柱等。 (2)堆积地貌:海滩、沙坝等。 (1)喀斯特地貌在我国分布比较广泛。 ( ) (2)长江三峡主要为U 形谷。 ( ) (3)风沙地貌都是风力侵蚀而成的。 ( ) (4)海浪的侵蚀对海岸具有破坏作用。 ( ) (5)常见的河流堆积地形有 ( ) A .河流阶地、大峡谷 B .喀斯特地貌、陡崖 C .河口三角洲、冲积扇 D .角峰、“U ”形冰川谷 提示:(1)× 喀斯特地貌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云贵高原地区。 (2)× 长江三峡是由流水侵蚀而成的V 形谷。 (3)× 干旱地区的沙丘是风力堆积而成的。 (4)√ 海浪能量巨大,对海岸具有侵蚀破坏作用。 (5)C [大峡谷、喀斯特地貌多为流水侵蚀地貌;角峰为冰川侵蚀地貌;河口三角洲、冲积扇是常见的河流堆积地形。]

高中区域地理(世界地理与地理)复习的一般思路

高中区域地理(世界地理与中国地理)复习的一般 思路 高中地理教育教学内容大体分成三块: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区域地理实际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理论在区域中的实际运用。区域地理复习的一般思路如下: 一、把握区域特征: 主要是掌握区域地理分析的一般方法和思路。一个区域特征包括自然和人文两个部分。复习时一般可这样分析区域: 1、自然特征:位置、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 ⑴位置特征:包括绝对位置—经纬度位置,相对位置(海陆位置、山河位置等)例如美国本土位于西经75———西经123之间,北纬30——北纬49度之间西接太平洋,东临大西洋,南接墨西哥湾和墨西哥高原,北与加拿大接壤 ⑵地形特征:包括地势特征、地形类型、分布、起伏大小以及可能存在的地质灾害等 例如美国地特征为:地势东西高,中间低;东部为古老低矮的阿巴拉契亚山脉,西部为年轻、高大的科迪勒拉山系(海岸山脉、落基山脉等),山脉间有宽广盆地,中部为广阔平坦的平原。 ⑶气候特征:包括气候类型、降水和气温等气候要素的分布、影响气候的因素、气候对动植物资源和河流的影响、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等方面。 例如美国气候特征为:气候类型复杂多样,温带大陆性气候广布,地形对气候影响显著、易受寒潮、飓风威胁等 ⑷河流特征:主要从河流的水系特征、水文特征及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等方面进行分析。 ①水系特征:主要是指河流的流程、流向、水系归属(如太平洋水系等)、河道特征(河谷宽窄、河床的深浅、河流弯曲度)、河网密度(支流多少、河湖间关系)、流域面积、水系排列形式等。 ②水文特征:主要是河流的流量、水位(汛期、枯水期、断流、干涸)、含沙量、结冰情况(有无结冰期、结冰期长短)等。 ③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在河流中上游地面起伏大、河流流量大、落差大、水流急的地区,主要开发水能资源;在河流中下流地形平坦、水流平缓、河道宽阔、流量稳定的地区,主要开发内河航运。 2、人文地理特征:主要包括人口、居民、城市、交通、工业、农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等, ⑴居民:主要从人种、人口及分布、民族和宗教、文化等方面分析。 ⑵农业:农业结构、地域类型、区位条件、农业生产特点等分析 ⑶工业:主要从工业部门、工业分布特点、区位条件及评价如原料产地、工厂和市场三者之间的关系,技术和交通条件及布局要求)等方面分析。 ⑷城市:主要从城市化水平、城市布局特点、城市区位因素、城市环境问题等方面分析。

新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课后练习题:常见地貌类型

常见地貌类型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2019·北京高一检测)喀斯特地貌是水对可溶性岩石(大多为石灰岩)进行化学溶蚀作用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读“我国某地喀斯特地貌示意图”,完成1、2题。 1.喀斯特地貌的主要特点是( ) A.奇峰林立,地表崎岖 B.冰川广布,河流众多 C.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D.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2.塑造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冰川侵蚀 B.风力侵蚀 C.海浪侵蚀 D.流水侵蚀 【解析】1选A,2选D。第1题,喀斯特地貌在地表会形成石芽、石林、孤峰、溶沟等地貌,导致地表奇峰林立,崎岖不平,故选A。第2题,喀斯特地貌区主要分布在湿润地区,因此塑造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是流水侵蚀。 下图示意长江下游镇江和畅洲汊道河势。右汊是主航道,船舶日流量峰值高达2 700艘次,水上交通事故频发。近40年来,上游来水的右汊分流比由75%下降至25%。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和畅洲的形成原因是( ) A.流水的侵蚀作用 B.流水的堆积作用 C.海水的堆积作用

D.流水的搬运作用 4.目前,右汊仍作为主航道的原因是 ( ) A.左汊水速较快 B.右汊径流量较大 C.右汊水深较深 D.左汊有江豚栖息 【解析】3选B,4选D。第3题,和畅洲是由流水的堆积作用形成的。第4题,上游来水的右汊分流比由75%下降至25%,右汊径流量小;从图中看出,左汊有江豚栖息区,不宜作航道。 下图是我国某地景观照片。据此完成5、6题。 5.该地最可能位于( ) A.黄土高原 B.云贵高原 C.柴达木盆地 D.四川盆地 6.塑造该地貌景观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流水沉积 B.冰川侵蚀 C.风力沉积 D.风力侵蚀 【解析】5选C,6选D。第5题,图片显示的是干旱地区的风蚀城堡,故选柴达木盆地。第6题,风蚀城堡属于风力侵蚀。 (2019·天津高一检测)下图为甘肃省张掖市境内合黎山一处地貌景观图,完成7、8题。 7.形成这一景观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风力侵蚀 B.河流堆积 C.岩层挤压 D.火山喷发 8.这一景观所在地区的环境特点是( ) A.植被茂盛 B.草原广阔 C.湿润多雨 D.干燥少雨 【解析】7选A, 8选D。第7题,图示景观为风蚀蘑菇,是在风力侵蚀作用下形成的。第8题,风蚀蘑菇是干旱地区的典型景观,所以该地区干燥少雨。 (2019·清远高一检测)马耳他是地中海中部岛国,岛上多石灰岩低丘,最高处海拔253米,植被稀少。该国旅游

高中地理必修三 区域地理核心知识点

高中地理必修三区域地理核心知识点 区域差异分析 分析区域差异要从分析区域组成要素特征的差异入手,同时注意分析要素间的相互联系。具体分析如下: 1.自然环境因素差异 (1)气候差异的形成 (2)地貌差异的形成 任何地貌都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的区域由于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的不同,所经受的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形式及其组合不同,从而导致地貌的区域差异。 (3)河流水文差异的形成 (4)土壤差异的形成:不同区域的气候、植被及人类生产活动因素的差异造成土壤类型、厚度、肥力、酸碱度的差异。

2.人类活动因素差异 人 类 活 动 差异成因具体表现 农 业 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条 件差异 作物种类、耕作制度、产量等 差异 市场、劳动力、交通、科技、政策 等社会经济条件差异 机械化、生产率、商品率等差 异 工 业 资源、市场、劳动力、科技、交通、 政策等差异 工业类型、规模等差异 人 口 区域耕地、水资源等自然条件和经 济状况、科技水平、开发历史、开 放程度等社会条件差异 人口规模、密度、增长速度等 差异 城 市 地形、气候、河流、资源、交通等 差异 城市形态、数量、规模、发展 水平等差异 交 通 地形、位置、经济、人口等差异 交通方式、线网密度、通达度 等差异 通过对以上因素的分析,确定区域特征差异,分析区域间的不同发展方向和状况。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不同社会发展阶段影响人类活动的地理环境要素 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人类活动的主体结构不同,影响人类活动的地理环境要素也不同,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具体如下所示: 2.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越来越小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水平的提高,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制约减弱,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减小,表现如下: (1)优势因素的效益放大。 如东北平原地广人稀,土壤肥沃,科技的进步,机械化水平的提高,耕地优势得到更好发挥。

新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课后练习题常见地貌类型

新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课后练习题:常见地貌类型 常见地貌类型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2019·北京高一检测)喀斯特地貌是水对可溶性岩石(大多为石灰岩)进行化学溶蚀作用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读“我国某地喀斯特地貌示意图”,完成1、2题。 1.喀斯特地貌的主要特点是 ( ) 奇峰林立,地表崎岖A. 冰川广布,河流众多B. 千沟万壑,支离破碎C. ,土壤肥沃D.地势平坦) ( 2.塑造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风力侵蚀 B.A.冰川侵蚀C.海浪侵蚀 D.流水侵蚀 【解析】1选A,2选D。第1题,喀斯特地貌在地表会形成石芽、石林、孤峰、溶沟等地貌,导致地表奇峰林立,崎岖不平,故选A。第2题,喀斯特地貌区主要分布在湿润地区,因此塑造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是流水侵蚀。 下图示意长江下游镇江和畅洲汊道河势。右汊是主航道,船舶日流量峰值高达2 700艘次,水上交通事故频发。近40年来,上游来水的右汊分流比由75%下降至25%。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和畅洲的形成原因是 ) ( A.流水的侵蚀作用 B.流水的堆积作用 C.海水的堆积作用4 / 1 新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课后练习题:常见地貌类型 D.流水的搬运作用 4.目前,右汊仍作为主航道的原因是 ( ) A.左汊水速较快 B.右汊径流量较大 C.右汊水深较深 D.左汊有江豚栖息 【解析】3选B,4选D。第3题,和畅洲是由流水的堆积作用形成的。第4题,上游来水的右汊分流比由75%下降至25%,右汊径流量小;从图中看出,左汊有江豚栖息区,不宜作航道。 下图是我国某地景观照片。据此完成5、6题。

5.该地最可能位于 ( ) A.黄土高原 B.云贵高原 C.柴达木盆地 D.四川盆地 6.塑造该地貌景观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 B.冰川侵蚀流水沉积A. D. C.风力沉积风力侵蚀【解析】5选C,6选D。第5题,图片显示的是干旱地区的风蚀城堡,故选柴达木盆地。第6题,风蚀城堡属于风力侵蚀。 (2019·天津高一检测)下图为甘肃省张掖市境内合黎山一处地貌景观图,完成7、8题。 7.形成这一景观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 A.风力侵蚀 B.河流堆积 D. 岩层挤压火山喷发 C.8.这一景观所在地区的环境特点是 ( ) A.植被茂盛 B.草原广阔 D.干燥少雨 C.湿润多雨 【解析】7选A, 8选D。第7题,图示景观为风蚀蘑菇,是在风力侵蚀作用下形成的。第8题,风蚀蘑菇是干旱地区的典型景观,所以该地区干燥少雨。 (2019·清远高一检测)马耳他是地中海中部岛国,岛上多石灰岩低丘,最高处海拔253米,植被稀少。该国旅游4 / 2 新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课后练习题:常见地貌类型 业发达,著名景点“蓝窗”就分布在戈佐岛西北角,但该景观已于2017年3月8日上午坍塌。下面是马耳他简图及其著名景点“蓝窗”,据此完成9、10题。 9.“蓝窗”坍塌的原因是 ( ) A.火山活动 B.飓风吹袭 D.泥石流冲击C.海浪冲击 ( ) 10.一年中,“蓝窗”受外力破坏最强的季节是

高中自然地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第一单元 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o26' (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2)地方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 ①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 那个半球昼长,②赤道全年 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 昼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 昼夜平分 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 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 随纬度的变化 夏至日:由23o26'N 向南北降低 方向降低 冬至日:由23o26'S 向南北降低 23o26'N 以北在夏至日达到最大值 离直射点越近高度 随季节的变化 23o26'S 以南在冬至日达到最大值 越大 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 四: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o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o26' (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o,时间相差1小时,每1o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 (4)判断昼夜长短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 (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o-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五: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 (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 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 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 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 (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 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 七:区时,地方时的计算 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 第二步: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 第三步:然后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求东用加,求西用减.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

高中地理外力作用与地貌(精华版)含答案

外力作用与地貌 1.下图各景观示意图中,属于流水侵蚀地貌的是 A B C D 海岸是海陆相互作用地带,贝壳堤是由海洋里大量甲壳生物的遗骸,经过海潮和海浪长期冲刷及搬运,逐渐堆积而形成的,它是古海岸的遗迹。读图回答23-25题。 2.距今6000年以来,渤海湾海岸线的变迁特点及主要原因是 A .陆进海退 河流泥沙沉积 B .陆进海退 海潮、海浪沉积 C .陆退海进 河流冲刷 D .陆退海进 海潮、海浪冲刷 3.贝壳堤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 .流水冲刷 B .海浪侵蚀 C .海浪堆积 D .流水堆积 4.距今2500年以来形成的两条贝壳堤在图幅南部地区合二为一,是因为 A .贝壳堤必须与海岸线平行 B .南部海平面比北部海平面高 C .南部河流入海泥沙比北部少 D .南部地壳下沉与外力堆积速度相当 在风力大、沙源供给相对较少,植被覆盖率较低 的条件下,易形成流动沙丘。读河西走廊各种沙丘形成因子分析图,完成10~11题。 5.图中最有可能是流动沙丘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6.目前河西走廊北部的沙漠加速向南入侵, 主要原因是 A .岩石风化增强,沙源供给量增加 B .冬季风势力增强 C .植被覆盖率降低 D .降水减少,雪线升高 同一时期在海洋中形成的砂岩、页岩、石灰岩在水平方向上是从浅海到深海依次排列的,砂砾岩则是陆相碎屑沉积岩。在地质学中,海退是指海岸线向海洋推进,海进是指海岸线向陆地推进。下图为某海域地质剖面图,①-④为不 同地质时期的岩层。据此回答3~4题。 7.图中①→④岩层的更替与该地海岸线的变化顺序对应正确的是 A .海退海进海进 B .海进海进海退 C .海进海退海退 D .海退海退海进 8.与③→④时期海岸线的变化一致的现象有 A .沿海陆地被淹没 B .河口三角洲面积扩大 C .河口区土地盐碱化减轻 D .咸潮危害减轻 右图示意在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某监测剖面上,不同年份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起始点是位于海岸一侧的固定点。读图,完成10~11题。 9.1975~2004年,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是 A .持续淤积 B .先侵蚀、后淤积 C .持续侵蚀 D .先淤积、后侵蚀 10.推测1992~1997年期间 A .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 B .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少 C .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 D .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 读我国某区域地貌演变过程,完成14~15题。 11.下列省区中,该地貌分布范围较广的是 A.新疆 B.西藏 C.浙江 D.贵州 12.该地貌的形成过程中,主要的地质作用是 A.海浪侵蚀 B.流水溶蚀 C.流水沉积 D.风力侵蚀 在干旱地区大山的山麓,某些风蚀洼地或干河洼地的底部,在岩石裸露的平坦地面,覆盖着一层薄薄的尖角石块和砾石,其岩性与基岩一致,此称为岩漠。读岩漠的地貌结构示意图,完成12~13题。 13.岩漠地貌的尖角石块和砾石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 、风化、堆积作用 B 、风化、侵蚀作用 C 、搬运、堆积作用 D 、固结成岩作用 14.图中干盐湖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当地( ) A 、地势低洼,酸雨严重 B 、喀斯特地貌,地表水下渗 C 、降水量小,蒸发量大 D 、农业生产灌溉用水量大 2 m 1975 1980 1985 1990 1995 2000 2005年 10 15 20 距起始点距离/km

高二区域地理重要知识点梳理

高二区域地理重要知识点梳理 高二地理区域地理知识点1 1、世界三大人种:白色人种(欧洲北美大洋洲非洲背部、亚洲西南部),分布范 围最广;黄色人种(亚洲东部、东南部、北部和美洲部分地区)人数最多,黑色人 种(非洲南部、大洋洲和美国境内);种族无优劣 2、当今世界有200多个国家,面积俄罗斯1707,第二加拿大997,三位中国960,四位美国937;人口最多中国,印度第二,美国第三;按经济发展态势将世界分为 发达国家(20个,主要有美加英法德意日新澳)和发展中国家。区域地理知识点。 3、语言联合国日常用语:阿拉伯语、汉语、英语、法语、俄语和西班牙语,使 用适用范围最广的是英语,使用人数最多的是汉语。 4、中国外交政策:对立自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宗旨维护世界的和平。 高二地理区域地理知识点2 经度与纬度 ①经度:人们规定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经线为00经线,也叫本 初子午线,由此向东西各分作1800,以东的1800属于东经,以西的1800属于西经。以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为界,20°W以东,160°E以西为东半球 半球,20°W以西,160°E以东为西_半球。 ②纬度:某地的地球半径与北极星之间的夹角,赤道为0°,北极点为90°N, 南极点90°S..赤道把地球分为南北半球。 ③高、中、低纬的划分:0°-30°为低纬,30°-60°为中纬,60°-90°为高 ③高、中、低纬的划分:0°-30°为低纬,30°-(地球仪上某点的纬度就是该点 上北极星的仰角大小) ④大洋中部经线:太平洋──180度经线;大西洋──西经20度经线;印度洋─东 经80度经线;北冰洋─跨360度经度 高二地理区域地理知识点3 1.世界海陆分布:陆地占29%,海洋占71% 2.大陆:亚欧()、非洲、北美、南美、南极、澳大利亚六块大陆

高考地理总复习第二章第7讲外力作用和地貌教案含解析中图版

第7讲外力作用和地貌 [梳理知识体系] [再现基础知识] 一、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关系 2.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读四种地貌景观图,回答问题。 【疑难辨析1】黄土高原形成与其表面地貌形态的成因分别是什么地质作用? 提示按照“风成说”理论,风力携带亚欧大陆内部的黄土,在黄土高原沉积形成巨厚的黄土层,因此黄土高原是风力沉积的结果;而黄土高原表面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是由于流水侵

蚀切割而形成的。 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读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 A.沉积岩、 B.变质岩、 C.岩浆、 D.侵入型岩浆岩、E喷出型岩浆岩。 (2)图中地质作用中属于内力作用的是①,属于外力作用的是②。(填数码) (3)图中被称为“岩石之本”的是岩浆,具有层理结构和含有化石的是沉积岩。 (4)从图中可以看出,岩石圈物质循环除了岩石圈外,还涉及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等。【疑难辨析2】地壳物质循环中岩石都可以直接转化吗? 提示不可以。三大类岩石在地质循环过程中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但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喷出或侵入地壳冷凝而成,因此沉积岩和变质岩不能直接转化成岩浆岩,必须经过高温高压的岩浆才能转化。 考点一外力作用与地貌 【例1】(2016·全国卷Ⅰ,7~9)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据此完成(1)~(3)题。 (1)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 ) A.向陆地方向推进 B.向海洋方向推进 C.位置稳定 D.反复进退 (2)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由此( ) A.形成新的贝壳堤 B.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 C.形成河口三角洲 D.迫使河流改道

高中区域地理知识点总结

●区域地理知识点——疆域与行政区划 ●我国的地理位置、疆域和行政区划 A 我国位于哪个的半球?北半球、东半球 B 我国所处的海陆位置?亚欧大陆东部,东临太平洋 C 你能说出我国与俄罗斯、蒙古相比,地理位置的优势各是什么? 地处中低纬度,海陆兼备 1.我国的海域图(临4海,1洋) ?渤海与黄海的分界线:从辽东半岛南端老铁山角经庙岛列岛至山东半岛北端蓬莱角的连线。 ?黄海与东海的分界线:西起长江口岸启东角,东至朝鲜半岛南侧济州岛西南角之间的连线。 ?东海与南海的分界线:由福建东山岛南端沿台湾浅滩南侧至台湾岛南端鹅銮鼻之间的连线。 ?台湾海峡属于东海海域 2.中国的疆域 ?一、中国在世界的位置 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二、我国的疆域 1、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 2、我国领土的四至点:北53°31′N临俄罗斯;南4°15′N临马来西亚; (南北跨近50度,长5500多千米) 西73°40′E临哈萨克斯坦;东:135°05′E; (东西跨60多度,长5200多千米) ?三、我国濒临的海洋 1、海域辽阔,自北向南: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 2、岛屿众多:E.g 崇明岛,台湾岛,海南岛…… 3、渤海和琼州海峡是我国的内海 ?四、陆界和邻国 1、我国陆上国界线长达2万多千米,陆上有14个邻国 2、有6个国家与我国隔海相望 ●与我国陆地相邻的14个国家: 东:朝鲜北:俄罗斯、蒙古 西北: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 西:阿富汗、巴基斯坦 西南:印度、尼泊尔、不丹 南:缅甸、老挝、越南 ●隔海相望的6个国家: 东:韩国、日本东南:菲律宾南: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

3.中国现行的行政区划,基本上是省、县、乡三级建制: ? ——全国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 ? ——省、自治区分为自治州、县、自治县、市; ? ——县、自治县分为乡、民族乡、镇。 4.我国的现行的行政区划概况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跟踪训练: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跟踪训练: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2019届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入学摸底测试)下图为我国某湖泊示意图,其沉积物一年中由粗和细两层组成,据材料及图示完成1—3题。 1.形成该湖泊沉积物的主要外力作用可能是 A.冰川作用、风化作用 B.冰川作用、流水作用 C.流水作用、风力作用 D.风化作用、风力作用 2.该湖湖滨湿地广布,其中规模最大的湖滨湿地位于湖泊的 A.西北部 B.东北部 C.东南部 D.西南部 3.湖泊沉积层可还原古代气候环境,若湖底细颗粒层较厚,可推测该年比往年 A.冬季风力偏大 B.夏季气温偏高 C.夏季降水偏多 D.冬季光照较强 【答案】1.C 2.D 3.B 【解析】1.根据经纬度位置可判断出该湖泊位于青藏高原,夏季冰川融水多,河流水量较大,以流水堆积为主;冬季该地气候干燥,风力强,冬季风将颗粒物吹到冰面堆积,春季冰面融化后,颗粒物沉入湖底形成粗颗粒层,因此主要外力作用是流水作用和风力作用。故选C。 2.结合图中等深线可看出,湖泊西南部等深线稀疏,湖水较浅,且有河流注入,最容易形成大面积湿地,规模最大的湖滨湿地位于湖泊西南部。故选D。 3.根据经纬度位置可判断出该湖泊位于青藏高原,湖底细颗粒为夏季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若湖底细颗粒层较厚,说明流水沉积用强;青藏高原河流主要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可推测该年比往年气温高,冰川融化量多,河流径流量大。故选B。 (2019届山东省德州市高三第二次练习)石河一般多发育在0℃海拔高度附近,高大山地冻土层发育,其山坡上崩解的巨大块砾顺着湿润的碎屑垫面发生整体运动,大量砾石充填凹槽或沟谷形成石河景观。读新疆天山地形剖面示意图和天山石河景观图,完成4—6题。 4.天山上的石河最可能分布在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微专题9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专题卷

微专题(九)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2017·河北石家庄模拟)黄河临河段位于巴彦高勒水文站和三湖河口水文站之间,几十年来,由于上游来水来沙的改变及人类活动的影响,河道出现明显变化。图1示意黄河临河段位置,图2示意1977~2014年黄河临河段河道长度及面积变化。据此完成1~3题。 1.1977~2014年,临河段河道平均宽度最小的时段是( ) A.1990~1995年 B.1995~2000年 D.2005~2010年 C.2000~2005年 2.1995~2000年,黄河临河段( ) B.输沙量大量增加 A.水位季节变化大 D.径流量显著减小 C.结冰期明显延长 3.推测2005~2007年期间( ) A.临河段暴雨频率减少 B.上游水库泄水量增大 C.黄土高原植被覆盖率增加 D.宁夏平原灌溉引水量增多 答案 1.C 2.D 3.B 解析第1题,河道平均宽度=河道面积/河道长度,从图中可看出,2000~2005年河道面积较小,而河道长度较长,河道平均宽度最小,C项正确。第2题,从图中1995~2000年,河道长度变长,但河道面积却在变小,说明径流量显著减小,D项正确。第3题,2005~2007年,河道面积增加、长度增加,径流量增加,可能是上游水库泄水量增大,B项正确;径流量增加,临

河段暴雨频率应增加;黄土高原植被覆盖率增加对下游径流有调节作用,但临河位于黄土高原 的上游;宁夏平原灌溉引水量增多,临河径流量会减少。 (2017·山东潍坊模拟)如图为我国长江某支流的一段河道示意图,图中①②两点为河流水文固定监测点。据此回答4~6题。4.图中①②两处相比,河水流速和含沙量的差异是( ) A.①处流速快、含沙量小,②处流速慢、含沙量大 B.①处流速快、含沙量大,②处流速慢、含沙量小 C.①处流速慢、含沙量小,②处流速快、含沙量大 D.①处流速慢、含沙量大,②处流速快、含沙量小 5.在自然状态下,多年之后,①②两处河水流速与往年同期相比( ) A.①变快,②变慢B.①变慢,②变快 C.都变快D.都变慢 6.一艘采沙船在②处附近水域作业时,发现从不同深度采上来的沉积物大小不同,不仅有大量细沙,还有较多的砂砾甚至鹅卵石。此处沙、砾共存的原因可能是( ) A.该河流域降水丰富,河流水量大,搬运能力强 B.该河段地势起伏较大,水流急,侵蚀力强 C.该河段河道弯曲,流速缓慢,沙、砾一起沉积 D.该河流域降水季节变化大,河流流速变化大 答案 4.B 5.A 6.D 解析第4题,读图可知,该处位于河流曲流处,①处为凹岸,受水流惯性影响,流速快,河流的携带能力强,所以含沙量大,②处位于凸岸,属于沉积岸,流速慢,流水携带泥沙能力弱,含沙量小,故选B项。第5题,在自然状态下,多年以后,①处受冲刷,河道逐渐左偏,越来越宽,越来越靠近中心航道,水流流速加快,②处受淤积作用明显,航道逐渐变浅,变窄,越来越靠近河岸,流速越来越慢,故选A项。第6题,该处采沙船开采的泥沙是由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与搬运作用无关,A项错误。起伏大水流急,侵蚀作用强,不会有砂砾沉积,B 项错误。流速慢,沉积物颗粒小,不会沙、砾一起沉积,C项错误。流域内降水季节变化大,流量大时沉积物颗粒大,流量小时沉积物颗粒小,D项正确。故选D项。 (2017·山东潍坊二模)同一时期在海洋上形成的砂岩、页岩、石灰岩在水平方向上是从浅海到深海依次排列的。在地质时期内,海退是指海岸线向海洋推进,海进是指海岸线向陆地推进。如图示意某海底在连续地质时期内形成的地质剖面。据此完成7~9题。

2019-2020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版)寒假作业:4.1 常见地貌类型

4.1 常见地貌类型 1、蛇曲是像蛇一样蜿蜒的河流地貌。下图为山西永和黄河蛇曲景观图。读图,回答1~2题。 1.永和黄河蛇曲地貌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地壳运动 B.断裂下陷 C.流水作用 D.风力作用 2.甲、乙两处对应的外力作用为( ) A.甲—侵蚀作用、乙—堆积作用 B.甲—侵蚀作用、乙—侵蚀作用 C.甲—堆积作用、乙—堆积作用 D.甲—堆积作用、乙—侵蚀作用 2、象鼻山原名漓山,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内桃花江与漓江汇流处,由3.6亿年前海底沉积的石灰岩组成,被人们称为桂林山水的象征,据此回答1~2题。 1.形成象鼻山主要岩石的地质作用() A.流水溶蚀 B.海水沉积 C.冰川侵蚀 D.风力沉积 2.与桂林山水地貌形成关系最密切的自然环境为() A.深居内陆,降水稀少风力强 B.山高谷深,水流湍急落差大 C.气候暖湿,石灰岩分布广泛 D.冬冷夏热,降水季节变化大

3、下列哪个是典型的河流侵蚀地貌( ) A.三角洲 B.河漫滩平原 C.冲积平原 D.河谷 4、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主要成因是( ) A.风力侵蚀搬运作用 B.风力搬运堆积作用 C.流水侵蚀搬运作用 D.流水搬运堆积作用 5、洞穴呼吸,指通过洞口及围岩裂隙等通道,洞穴与外部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当洞内空气温度低于洞外大气温度时,空气交换以洞外流入洞内(即吸气)为主;反之,则以洞内流出洞外(即呼气)为主。下图为某地溶洞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四幅图中,可正确反映洞穴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该溶洞形成的外力作用是( ) A.风力侵蚀 B.流水侵蚀 C.海浪侵蚀 D.流水堆积 6、下图是我国某地沙山的分布及沙山剖面示意图,该地的主导风向为( ) A.西南风 B.东北风 C.东南风 D.西北风 7、读我国渤海某海岸地表物质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最新整理高一地理高一地理《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教案湘教版.docx

最新整理高一地理教案高一地理《外力作用和地表形 态》教案湘教版 高一地理《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教案湘教版 课标解读 湘教版“必修Ⅰ”《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一章具体研究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内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基本知识、原理,是自然地理部分的知识基础和核心学习内容。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的学时一般为3课时。本课例是第3课时,重点分析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其课标要求是:了解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与地表形态的关系,运用内外力共同作用的观点,解释世界典型地表形态的成因。教学中主要采用讨论法、案例分析法、探究法等,通过图片向学生展示丰富多样的地表形态,启发学生思考并探究地貌成因,同时感受自然界的魅力与神奇。 教材地位 本课时是湘教版地理必修1的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中的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3课时)的第3课时内容。它承接第1课时关于地质作用与板块运动的内容和第2课时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影响,又要深入学习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有助于学生理解在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塑造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 设计理念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课程标准对本节提出的要求是: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因此,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景观图和示意图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说明,同时强调在内、外力的共同作用下,产生了丰富多彩的地表形态。本节课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学情分析 1.知识基础: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地质构造的相关知识,了解内力作用影响的地表形态,有了一定的基础和自我探究能力,对于外力作用影响的地表形态提供大量的直观图片,创设情境进行引导。 2.心理特点:高一的学生学习任务较繁重,注意力易分散,但对新奇的变化的事物有浓厚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应利用灵活多变的方式授课,启发学生主动思考。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 2.理解外力表现形式之间的关系 3.掌握外力作用形式及其形成的地貌形态 二、过程与方法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作用类型及其作用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地球上沧海桑田变化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地貌景观图片的欣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地理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外力作用与外力地貌 教学难点: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及其作用过程 外力作用影响的地表形态是本节教学的重难点,尤其是侵蚀和沉积作用下的

高中地理 每日一题 主要外力作用类型的判断 新人教版

主要外力作用类型的判断 高考频度:★★★☆☆难易程度:★★★☆☆ 典例在线 读下面四幅地貌图,回答1—2题。 1.主要是由堆积作用形成的地貌是 A.甲、乙B.乙、丙 C.丙、丁D.甲、丁 2.对甲、乙、丙、丁四幅图所示地貌的描述,正确的是 A.甲图地貌是由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的 B.乙图所示地貌在我国新疆分布较典型 C.丙图所示地貌为河流三角洲 D.丁图地貌主要是由冰川侵蚀造成的 答案 【答案】1.B 2.B 解题必备 主要外力作用类型的判断技巧 1.依据地貌形态判断 高山上的破碎岩石显示为风化作用;山谷中的碎石堆积显示为流水的搬运、沉积作用;坡面的沟壑纵横显示为流水的侵蚀作用;峰林和溶洞等显示为流水的侵蚀作用;沙丘显示为风力的搬运、沉积作用;海边的嶙峋沿岸显示为海浪的侵蚀作用等。 2.依据区域环境判断 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搬运和沉积地貌;湿润、半湿润地区以流水作用最

为显著,多流水侵蚀和流水堆积地貌;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沿海地区多海浪侵蚀、沉积作用等。 3.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 流水作用: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沉积。因此,上游形成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形成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 冰川作用:高山上侵蚀——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积——冰碛湖、冰碛垄等; 风力作用:在干旱区,以风力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柱、雅丹地貌;在风力搬运途中,形成移动沙丘、堆积地貌(如黄土高原)等。 学霸推荐 冰楔作用是指在岩石裂缝内所含的冰融水经反复冻融,体积时涨时缩而造成岩层破碎的作用。读图回答1—2题。 1.冰楔作用属于外力作用中的 A.风化作用B.流水搬运作用 C.冰川侵蚀作用D.流水侵蚀作用 2.图示现象在下列哪一地区表现最显著 A.三峡谷地B.淮北平原 C.青藏高原D.皖南丘陵 答案 【答案】1.A 2.C

高中区域地理中国地理知识结构图

中国地理知识纲要 (结合地图册及教材配套使用) 一中国地理概况 1-位置范围和行政区划 位置:半球、温度带、纬度带位置;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 范围:四至(东南西北),陆地面积、海洋面积。 相邻地理单位:陆上邻国(14),海上邻国(6),邻海(4个),岛屿。 行政区划:行政区划制度(省县乡),34个省级行政区的全称、简称、省会、轮廓。省区之最。2-人口分布和民族特征 人口:人口地理分界线(黑河腾冲一线),人口分布特征(人口分布不均衡,以黑河腾冲一线为界,东南部人口稠密,西北部人口稀疏;农村人口比重大,城镇人口比重小),人口问题(详见必修二)。 民族:民族构成、民族分布特点。主要少数民族分布地区、风俗习惯。 中国自然地理特征 二中国自然地理特征 1-地形 中国地形地势总特征(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主演地形区: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三大丘陵——概况和特征。 主要山脉:走向,位置,意义。 地形特征对我国的影响:对气候、对河流、、、

主要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火山——分布地区及成因。 地形地势答题模板:地形:以**为主;地势:**高**低;地貌特点。 2-气候 中国气候总特点: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 中国气温特点:夏季——特点及其原因(太阳辐射量、夏季风) 冬季——特点及其原因(太阳辐射量、冬季风) 中国降水特点:时间分布特征、空间分布特征、南北方差异、中国降水量图解读。 中国温度带:主要温度带——分布地区、农业生产特色。 中国干湿区:划分依据、分布地区。 中国雨带:移动规律、移动原因。 主要气象灾害:分类、多发季节、成因、分布特点。 气候特征答题模板:气温特点、降水特点、气温降水的季节差异大小。 3-河流湖泊 基本概念:内外流河、区,水文特征,水系特征,内外流区分界线。 我国主要河流:太平洋流域、印度洋流域、北冰洋流域,内流河。 我国四个区域河流水文特征比较:东北、华北、西北、南方。 河流补给方式:补给方式、典型地区、特点。 长江:概况、影响(水能资源丰富、航运、多洪涝灾害)。 黄河:概况、影响(各河段特征、凌汛-形成条件;发生季节;黄河发生河段;解决方法)。 水文特征答题思路:流量(主要看降水及其补给方式),流速(流经区域河流落差),汛期(季节及时间长短),含沙量(流域植被覆盖率),结冰期(有无,越往北又越长),河流补给方式。 三中国人文地理特征 1-资源 自然资源:分类,分布特征(总量丰富,人均占有量不足)。 土地资源:分布特点、土地资源问题及解决措施。 水资源:分布特点(时空分布不均),解决措施(空-跨流域调水,时-修建水库)。 水能资源:集中在西南地区,长江黄河珠江上游。水能资源丰富与否:一看地势落差,二看流量。 能源和矿产资源:分类(能源-煤石油天然气等,矿产-铁、有色金属)、分布特点。

高中地理 地形地貌专题复习(含答案)

地形地貌专题复习 石河一般多发育在0 ℃海拔高度附近,高大山地冻土层发育,其山坡上崩解的巨大块砾顺着湿润的碎屑垫面发生整体运动,大量砾石充填凹槽或沟谷形成石河景观。读“新疆天山地形剖面示意图和天山石河景观图”,完成1~3题。 1.天山上的石河最可能分布在( ) A.500米以下B.1500~2000米 C.2500~3000米D.3500~4000米 2.天山石河景观的形成原因主要是( ) A.冻融堆积B.冻融侵蚀 C.流水堆积D.流水侵蚀 3.天山石河景观分布明显的地带主要在( ) A.南坡沟谷 B.北坡沟谷 C.南坡高地 D.北坡高地 在准噶尔盆地西北部边缘山前地带,有一奇特地貌区,当地人称其为龙脊谷。龙脊谷的核心地貌是距今2亿年前不同的砂岩与泥岩互层构成的,这里起伏的垄和槽相间分布,高差约5~10米,走向为东北—西南,出露的岩层近似于垂直地面,其中的垄状如龙脊。下图为游客拍摄的龙脊谷照片。据此完成4~5题。 4.推测2亿年前,该地区地势( )

A.起伏和缓 B.陡峭高峻 C.低洼积水 D.平坦广阔 5.当地的岩层之所以近似于垂直地面,是因为( ) A.岩层性质差异 B.岩块断裂上升 C.岩浆向上喷发 D.岩层挤压隆起 冰帽是一种规模比大陆冰盖小,外形与其相似,而穹形更为突出的覆盖型冰川。下图为西昆仑山古里雅冰帽附近丘陵地貌(a~d)剖面图。据此完成6~8题。 6.图中丘陵地貌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冰川侵蚀 B.风力堆积 C.冰川堆积 D.风化作用 7.丘陵地貌a~d( ) A.厚度由大到小 B.组成颗粒物由大到小 C.坡度由小到大 D.形成年代由新到老 8.冰帽附近丘陵地貌的形成过程反映了( ) A.气候变暖B.气候变冷 C.气候变湿D.气候变干 霍林河发源于大兴安岭,为山前半干旱区及部分半湿润区的平原带来了流水及泥沙。受上游修建水库和灌溉的影响,山前平原河段多年断流。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据此完成9~11题。 9.修建水库前,营造该地区山前平原地表形态的力主要来自( ) A.构造运动B.流水 C.冰川D.风 10.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是由于( ) A.地面沉降 B.流水侵蚀 C.风力侵蚀 D.冻融塌陷 11.伴随着洼地增多增大,周边地区可能出现( ) A.水土流失 B.沼泽化 C.土地沙化 D.盐碱化 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以下要求。 材料一挪威,位于欧洲的北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西部,是北欧四国中海岸线最长、港口最多的一个国家。挪威的海岸线长度足足有2.1万公里,比海

高中地理必修三区域地理的复习技巧

高中地理必修三区域地理的复习技巧 高中地理必修三区域地理的复习技巧 前言:为了方便同学们复习,提高同学们的复习效率,下面由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中地理必修三区域地理的复习技巧,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同学们能有所帮助。 许多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案例都离不开区域地理的具 体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它们的分布、特征、成因、变化等,都是自然地理或人文地理的最好“注解”或“说明”;而系统地理的原理、规律、结构、联系等又需要在区域地理中去落实、验证。因此,区域地理的内容是复习地理知识的基础,许多图像判读技能的训练、基本概念的理解、地理要素间的联系、地理事物的分布、空间概念的建立、地理基本观点的建立等,都应在区域地理学习中完成。近年来高考试卷申明显反映出区域地理内容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特别是许多能力要求的体现,常反映在对基础知识的思考和运用上,其中有很多是以区域地理内容为载体。这就提示我们:在复习备考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对区域地理的掌握。 对区域地理的复习,并不是机械地重复一遍已学过的初中课本,而应该重视对旧知识的加工、整理、重组和联系,并巩固在图像或图表上,还要注意与高中系统地理知识的有机联系。下面提出几点建议供大家复习时参考。 一、掌握图像要领熟悉判读技能

地理图像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建立空间概念和发展形象思维都需要以图像作为主要媒介。运用地理图像是地理学习的特色和优势,也是复习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学具。地理图像类型很多,如各种地理事物分布图(可分综合图与专题图)、地理原理示意图、地理景观图(单项或综合、自然或人文)、各种等值线图、各种统计图表、地形剖面图、模式图(成因、过程、分布)、系统联系框图等。它们或展示了地理事物的分布位置,或说明了地理现象的形成原因、变化过程,或展现了地理事物的具体情况,或以数据图表的形式反映它们的数量特征,或从多个侧面显示它们的内部状况、成因剖析、阶段特征、分布规律、结构关系等,以直观形象的手段帮助我们理解、记忆、分析、比较,因此在复习过程中一定要掌握主要图像的组成要素、绘图要领,并进而熟悉判读技能。 在众多图像的判读技能中,尤其要注意等值线图的判读。以等高线图的判读为例,先要阅读等高线图中的等高距数据,然后看高度递增或递减的方向,最关键的是观察线间点和线上点高度的差异,如线间点高于线上点,则线间点的连线为分水线,地形为山脊;反之,如线间点低于线上点,则线间点的连线为集水线,地形为山谷。 由以上判读要领可迁移到其他等值线的判读上。如等高线图中的分水线(地形为山脊),可相当于等压线图中的脊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