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加样回收试验

加样回收试验

加样回收试验
加样回收试验

现在一般都用第二种方法,又分两种添加方法:

1 添加样品中含量一半的80%、100%和120%,每个两份

2 添加样品中含量一半的50%、100%和150%,每个两份。这两种都可以的

计算时添加后测得的含量与原来样品的含量一半之差作分子,添加的含量做分母,并计算这6个结果的RSD,小于3%即可。

关于加样回收率的讨论已有报道[1-3],虽对加样回收率的两种计算方法均从不同侧面做了较透彻的讨论与选择,但均忽略了原样品(实际样品)中待测组分含量确定的方法及其误差性质对回收率结果可靠性的影响,有必要做进一步的探讨作为补充。设原样品中待测组分的真实量为Xo,待测组分纯品标准加入的真实量为Yo,为统一讨论,我们把Yo的获得及加入过程也看为一种测量,那么,Xo、Yo及其总量的测得量分别为X、Y和Z,它们的测量误差分别为EX、EY和EZ,则目前回收率R有如下两种计算方法依据测得Xo的方法不同分以下两种情况讨论。

1成熟方法包括药典法及可靠的文献法。

由于选用的方法成熟可靠,测量误差小,则EX可忽略,而且Yo的获得及加入过程一般是可靠的,Ey亦可忽略,则(1)、(2)式可分别简化为(3)、(4)式:两式中,R唯一地与测量误差EZ相关,理论上讲,可以用来检验拟订方法的准确度。2拟订方法同上讨论,Ey可以忽略,但由于X0是按拟订方法测得的,故EX不可盲目忽略,则(1)、(2)式可分别简化为(5)、(6)式:R并不唯一地与EZ相关,还与测定原样品中Xo的误差EX有关,是否可以用来检验拟订方法的准确度需要做进一步的讨论。测量误差按其性质分为两类:偶然误差和系统误差,系统误差又包括恒定误差和比例误差。偶然误差可以通过增加试验次数来消除,本文不做更深讨论,而系统误差却会给测定带来固定方向的偏差。

2.1系统误差为恒定误差:此时EX=EZ,所以(5)、(6)式可写为(7)、(8)式:即在该情况下,无论拟订方法的误差多大,回收率均为100%。结果显然是不可靠的。

2.2系统误差为比例误差:设比例误差的比例系数为E,则EX=E·Xo,EZ=E·(Xo+Yo),则(5)、(6)式可分别写成(9)、(10)式:回收率的实质是单位真实量的测得量,而E是单位真实量的测量误差,所以R应等于1+E,此时,用(9)式计算回收率是可靠的,而用(10)式计算,R随Xo/(Xo+Yo)的值变化而变化,当且仅当Xo/(Xo+Yo)=0,即Xo=0或Yo为无穷大时,R=1+E。但前者回收率试验实质上已是模拟样品回收率,而后者已变为纯品回收率试验,均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上面讨论的是两种极端情况,而在实际工作中,测量误差既包括恒定误差,又包括比例误差,文献认为:“仪器由于灵敏度等原因,测量一般为恒定误差,而方法误差也不全为比例误差,”另外,由于操作者造成的误差也往往表现为恒定误差,如对滴定终点指示剂变色的判断等。这说明目前定量研究的误差多属恒定误差,所以用拟订方法测定原样品中待测组分的含量后计算回收率的方法并不可靠。因此,虽然目前绝大多数药物分析工作者在做加样回收率计算时均使用(1)式,认为测得总量减去原样品测得量后即可消除原样品中待测组分含量及其测量误差的影响,但却未考虑到并非所有情况下均适用,反而会因此获得一个不真实的回收率,错误判断拟订方法的准确度。例:我们把某一测定方法假设为一根容量足够大的刻度吸量管,首先我们假设它有恒定误差,它的Oml刻度处实为10ml,其余部分准确,即本吸量管有一10ml的恒定误差,下面结合上述讨论对该吸量管(即某一测定方法)的准确度做一个检验。设X0=20ml,Y0=10ml,则EZ=-10ml。如用(3)、(4)式计算:(3)R=1+(-10)/10=0%(4)R=1+(-10)/(20+10)=67%如用(5)、(6)两式计算:(5)R=[10+(-10)-(-10)]/10=100%(6)R=(20+10)+(-10)/20+10+10=100%由上可见,对于一个设定的明显有很大误差的测定方法,用拟订方法测定X0后计算却得出了“理想”的回收率数据,可见如此计算在测定存在恒定误差的情况下是不可靠的;而用成熟方法测定X0后,均得出方法不准确的结论,但用两式计算,结果明显不同,我们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对于每次测定来说,由于误差恒定,(3)式把本应该由整

个测定样品负担的误差均加在了测定样品的一部分,即Y0上,导致相对误差增大,也因此用(4)式计算比前者相对误差小,更接近100%(无论EZ的正与负);同时,我们还可发现当Y0变化时,R也在不断变化,那么,虽然从数学的角度来看,(4)式的计算是合理的,但到底加入量y0为多少时及选择哪种计算方法回收率计算的结果是可靠的呢?关于加样回收率试验中Y0为多少合适尚无统一说法,相对于原样品取量中待测组分的含量,Y0为其几分之一至数倍的都有,从设计方法上考虑,有的是数份回收率试验中均加入统一量的Y0,有的是Y0各不相同并形成一个梯度差,也有的Y0相同而原样品的取量不同等等,并且的确由于加样量不同得到了不同的回收率结果。我们认为在某个拟订方法的操作中,原样品的质量及其取样量是相对恒定的,那么该方法应存在一个“实际回收率”,即实际工作中,对样品中的X。用拟订方法测得X后,X/X0的值,做为上例中的样品,X0=20ml,EZ=10ml,那么“实际回收率”就应为[20+(-10)]/20=50%,这是最具有实际意义的数据,所以,无论加样量为多少或何种计算方法,回收率能够达到这一数据的即是正确的加样量及正确的计算方法,由此计算出的数据就是可靠的数据。对于(4)式,Yo无论多大,R总是以50%为起点(即以1+EZ/Xo为起点),随Y0的增大,R无限接近100%,显然不能选择这种计算方法,更无从谈及加样量的问题;而用(3)式计算,R以负无穷大为起点(即以1+EZ/Yo为起点),随Yo的增大,R无限接近100%,当Yo=Xo时,R=50%,恰好与“实际回收率”相等。所以,当测量误差为恒定误差时,应选用(3)式计算,Yo应同原样品中待测组分的含量相等或接近。如果Yo小于原样品的含量,会夸大其误差,可能导致拟订方法失败的结论,而如果随意加大Yo,也可能会掩盖拟订方法的误差,给将来的进一步工作埋下隐患,两种情况下均会得到不可靠的回收率数据,应尽量避免。关于该吸量管为比例误差的情况可如上设定讨论,此不赘述。此时用(4)式或(9)式计算,结果是相同的,而对于纯品加入量Y0要求不很严格,只是不宜大小。

结果。我们认为在某个拟订方法的操作中,原样品的质量及其取样量是相对恒定的,那么该方法应存在一个“实际回收率”,即实际工作中,对样品中的X。用拟订方法测得X后,X/X0的值,做为上例中的样品,X0=20ml,EZ=10ml,那么“实际回收率”就应为[20+(-10)]/20=50%,这是最具有实际意义的数据,所以,无论加样量为多少或何种计算方法,回收率能够达到这一数据的即是正确的加样量及正确的计算方法,由此计算出的数据就是可靠的数据。对于(4)式,Yo无论多大,R总是以50%为起点(即以1+EZ/Xo为起点),随Y0的增大,R无限接近100%,显然不能选择这种计算方法,更无从谈及加样量的问题;而用(3)式计算,R以负无穷大为起点(即以1+EZ/Yo为起点),随Yo的增大,R无限接近100%,当Yo=Xo时,R=50%,恰好与“实际回收率”相等。所以,当测量误差为恒定误差时,应选用(3)式计算,Yo应同原样品中待测组分的含量相等或接近。如果Yo小于原样品的含量,会夸大其误差,可能导致拟订方法失败的结论,而如果随意加大Yo,也可能会掩盖拟订方法的误差,给将来的进一步工作埋下隐患,两种情况下均会得到不可靠的回收率数据,应尽量避免。关于该吸量管为比例误差的情况可如上设定讨论,此不赘述。此时用(4)式或(9)式计算,结果是相同的,而对于纯品加入量Y0要求不很严格,只是不宜大小。

关于药物定量分析中加样回收率实验的再探讨

回收率包括绝对回收率和相对回收率。绝对回收率考察的是经过样品处理后能用于分析的药物的比例。因为不论是生物基质还是制剂辅料中的药物,经过样品处理都有一定的损失。做为一个分析方法,绝对回收率一般要求大于50%才行。它是在空白基质中定量加入药物,经处理后与标准品的比值。标准品为流动相直接稀释而来,而不是同样品一样处理。若一样,只是不加基质来处理,可能会有很多影响因素被此屏蔽掉。如全部转移有机相时只转移了98%等。也就因此失去了绝对回收率的考察初衷。

相对回收率严格来说有两种。一种是回收试验法,一种是加样回收试验法。前者是在空白基质中加入药品,标准曲线也是同此,这种测定用得较多,但有标准曲线重复测定的嫌疑。第二种是在已知浓度样品

中加入药物,来和标准曲线比,标准曲线也是在基质中加药物。相对回收率主要考察准确度。

准确度系指用该方法测定的结果与真实值或认可的参考值之间接近的程度。有时也称真实度。一定的准确度为定量测定的必要条件,因此涉及到定量测定的检测项目均需要验证准确度,如含量测定、杂质定量试验等。准确度应在规定的范围内建立,对于制剂一般以回收率试验来进行验证。试验设计需考虑在规定范围内,制备3个不同浓度的试样,各测定3次,即测定9次,报告已知加入量的回收率(%)或测定结果平均值与真实值之差及其可信限。

1.含量测定原料药可用已知纯度的对照品或符合要求的原料药进行测定,或用本法所得结果与已建立准确度的另一方法测定的结果进行比较。制剂可用含已知量被测物的各组分混合物进行测定。如不能得到制剂的全部组分,可向制剂中加入已知量的被测物进行测定,必要时,与另一个已建立准确度的方法比较结果。一般制剂的含量测定的回收率是向辅料中加入处方量80%、100%、120%已知含量的主药,按含量测定的方法测定。溶出度测定方法的回收率按处方量50%、80%、100%加入主药进行测定。

2.杂质定量试验杂质的定量试验可向原料药或制剂中加入已知量杂质进行测定。如果不能得到杂质,可用本法测定结果与另一成熟的方法进行比较,如药典方法或经过验证的方法。如不能测得杂质的相对响应因子,可在线测定杂质的相关数据,如采用二极管阵列检测器测定紫外光谱,当杂质的光谱与主成分的光谱相似,则可采用原料药的响应因子近似计算杂质含量(自身对照法)。并应明确单个杂质和杂质总量相当于主成分的重量比(%)或面积比(%)。

汞加标回收实验方法

汞的加标回收实验方法 实验原理及目的: 在测定样品的同时,于同一个样品的子样中加入一定量的标准物质进行测定,将其测量结果扣除样品的测量值,从而得出所加标准的回收率。 加标回收率的测定可以反映测试结果的准确度。当按照平行加标进行回收测定时,所得结果可以反映测试结果的准确度,也可以判断其精密度。 实验仪器与材料: 仪器:AFS-2202E原子荧光光度计,恒温水浴箱。 试剂:5%HCL,5%氢氧化钠硼氢化钾混合溶液,溴酸钾溴化钾混合溶液(溴化剂),20%盐酸羟胺,新制王水(1+1)。 样品:盐泥,脱盐水,清净水。 实验方法与计算:固体样品的加标回收实验 样品的测定:称取已制备好的固体样品(干燥碾碎)0.1000g-0.5000g四份分别于50ml干燥比色皿中,加入新制王水20ml,加塞充分摇动两分钟,然后于恒温水浴箱中加热消解2小时,注意水温不适过高,一般不能超过80℃,否则样品中的汞容易挥发。将消解完全的样品分别过滤至25 ml容量瓶中,首先用高纯水定容其中的两份样品并摇匀,另两份备用。 然后于定容后的两份试样中加入溴化剂0.5ml摇匀,于20℃以上室温下放置5min以上,应显黄色,否则应补加溴化剂到显黄色为止,但每25 ml容液中所加溴化剂不应超过4ml。最后边摇边滴加20%盐酸羟胺至黄色褪去,待测,同时做空白实验。 加标样品的测定:根据测定出的样品试样中汞的浓度,在备用的两份试样中加入一定量的0.1mg/L的汞标准溶液(一般加入的体积在0.1ml左右,可根据样品的浓度选择不同浓度的标准),使加标后样品试样的浓度增加一倍左右。然后同上述方法,测定加标样品中汞的浓度。 回收率的计算: 加标回收率=(加标样品的测定值-样品的测定值)/加标量×100%

加标回收试验

在测定样品得同时,于同一样品得子样中加入一定量得标准物质进行测定,将其测定结果扣除样品得测定值,以计算回收率 注意点 1.加标物得形态应该与待测物得形态相同 2.加标量应与样品中所含待测物得测量精密度控制在相同得范围内,一般情况下作如下规定: 1)加标量尽量与样品中待测物含量相等或相近,并应注意对样品容器得影响 2)当样品中待测物含量接近方法检出限时,加标量控制在校准曲线得低浓度范围 3)在任何情况下加标量均不得大于待测物含量得3倍 4)加标后得测定值不应超过方法得测量上限得90% 5)当样品中待测物浓度高于校准曲线得中间浓度时,加标量应控制在待测物浓度得半量 空白加标回收:在没有被测物质得空白样品基质中加入定量得标准物质,按样品得处理步骤分析,得到得结果与理论值得比值即为空白加标回收率。 样品加标回收:相同得样品取两份,其中一份加入定量得待测成分标准物质;两份同时按相同得分析步骤分析,加标得一份所得得结果减去未加标一份所得得结果,其差值同加入标准物质得理论值之比即为样品加标回收率。 加标回收率得测定, 就是实验室内经常用以自控得一种质量控制技术、对于它得计算方法, 给定了一个理论公式: 加标回收率=(加标试样测定值-试样测定值)÷加标量×100%. 1、1 理论公式使用得前提条件 文献[1 ]中对加标回收率得解释就是:“在测定样品得同时, 于同一样品得子样中加入一定量得标准物质进行测定, 将其测定结果扣除样品得测定值, 以计算回收率、"因此,使用理论公式时应当满足以下2 个条件:①同一样品得子样取样体积必须相等; ②各类子样得测定过程必须按相同得操作步骤进行。 1.2 理论公式使用得约束条件 文献[2]中强调指出:加标量不能过大,一般为待测物含量得0、5~ 2、0倍, 且加标后得总含量不应超过方法得测定上限; 加标物得浓度宜较高, 加标物得体积应很小,一般以不超过原始试样体积得1%为好。 1。3 理论公式得不足之处 ( 1)各文献对公式中“加标量"一词得定义, 均未准确给定, 使其含义不就是十分明确.从公式得分子上分析,加标量应为浓度单位; 从公式得分母上理解,应为加入一定体积得标准溶液中所含标准物质得量值, 为质量单位。 (2) 若公式中得加标量为浓度单位,此时得加标量并不就是指标准溶液得浓度, 而应该就是加标体积所含标准物质得量值除以试样体积(或除以试样体积与加标体积之与)所得得浓度值. 这里存在着浓度换算, 而在理论公式中并没有明确予以表现出来。? 2

加标回收法

加标回收率 2010-07-26 09:52 空白加标回收和样品加标回收 空白加标回收:在没有被测物质的空白样品基质中加入定量的标准物质,按样品的处理步骤分析,得到的结果与理论值的比值即为空白加标回收率。 样品加标回收:相同的样品取两分,其中一份加入定量的待测成分标准物质;两份同时按相同的分析步骤分析,加标的一份所得的结果减去未加标一份所得的结果,其差值同加入标准的理论值之比即为样品加标回收率。 加标回收率的测定, 是实验室内经常用以自控的一种质量控制技术. 对于 它的计算方法, 文献中均给定了一个理论公式: 加标回收率= (加标试样测定值-试样测定值)÷加标量×100%. 理论公式使用的前提条件 文献中对加标回收率的解释是:“在测定样品的同时, 于同一样品的子样中 加入一定量的标准物质进行测定, 将其测定结果扣除样品的测定值, 以计算回 收率. ”因此,使用理论公式时应当满足以下2 个条件:①同一样品的子样取样体积必须相等; ②各类子样的测定过程必须按相同的操作步骤进行。 理论公式使用的约束条件 文献中强调指出: 加标量不能过大,一般为待测物含量的0.5~2.0 倍, 且加标后的总含量不应超过方法的测定上限;加标物的浓度宜较高, 加标物的体积应很小,一般以不超过原始试样体积的1%为好。 回收率计算结果不受加标体积影响的几种情况 下列情况下, 均可以采用公式(2) 计算加标回收率。 (1) 样品分析过程中有蒸发或消解等可使溶液体积缩小的操作技术时, 尽 管因加标而增大了试样体积, 但样品经处理后重新定容并不会对分析结果产生 影响. 比如采用酚二磺酸分光光度法分析水中的硝酸盐氮(GB7480287) , 样品及加标样品经水浴蒸干后, 需要重新定容到50 mL 再行测定。 (2) 样品分析过程中可以预先留出加标体积的项目, 比如采用离子选择电 极法分析水中的氟化物(GB7484287) , 当样品取样量为35 mL、加标样取5.0 mL 以内时, 仍可定容在50 mL , 对分析结果没有影响。 (3) 当加标体积远小于试样体积时, 可不考虑加标体积的影响. 比如采用4-氨基 安替比林萃取光度法分析水中的挥发酚(GB7490287) , 加标体积若为1.0 mL , 而取样体积为250 mL 时, 加标体积引起的误差可以忽略不计。 理论公式约束条件的含义 在具体实践中, 考虑使用加标体积对回收率测定结果影响的公式(3) 时, 其计算结果常比使用公式(4) 计算的结果偏低, 最大时偏差可超过10%. 一般来讲,

回收率

准备两份:一份待测样品A,一份加入一定量标准B,然后用加标测的结果减去理论值,回收率等于B-A/B*100% 4.6. 5. 回收率 4.6. 5.1. 在检测的样品中添加一定量的标准物质,测试添加进去的标准物质的回收率,可以衡量前处理或测试过程中的基体干扰、样品的交叉污染、样品损失、仪器性能等,故回收率试验一直是化学实验室质量控制中重要的手段之一。 4.6. 5.2. 进行回收率测试时,应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样品,样品应均匀性良好,目标测试物质具有一定的含量。 4.6. 5.3. 回收率测试时,称取上述选择的经预处理的样品两份,其中一份中加入目标测试物质,加入量是样品中目标测试物质量的50%-150%。两份样品同时经过前处理后,同时上机测试,计算回收率。 4.6. 5.4. 回收率=(V2c2-V1c1)×100%/V0c0 其中:c2:加标样品测试值,ug/mL V2:加标样品体积,mL c1:未加标样品测试值,ug/mL V1:未加标样品体积,mL c0:加入标准溶液的浓度,ug/mL V0:加入标准溶液体积,mL 本计算公式是基于加标样品和未加标样品的质量一致的前提,如两者不一致,则应折算为一致的质量。 4.6. 5.5. 回收率的范围一般控制为80%-120%,根据项目的不同,由实验室技术指导进行适当调整。回收率的测定结果记录在《回收率测定记录表》中。 4.6. 5. 6. 回收率测试的另外一种形式是,如果怀疑样品溶液基体对测试结果有影响,则可以直接在样品溶液中加入一定体积的标准溶液,测试此加标液的浓度,计算加标回收率,此时可以衡量溶液基体对测试有无影响。 以上摘自我们公司的程序文件中关于结果质量保证中关于加标回收率测定, 回收率试验它也叫加标回收,即在测定样品的同时,于同一样品的子样品中加入一定量的标准物质进行测定,将其测定结果扣除样品的测定值,除以加入量,计算回收率。它可以反映测试结果的准确度。 目的就是控制实验的准确度。加标回收衡量准确度,做平行样是用来衡量精密度的.这两个手段是实验室质量保证上经常用到的措施. 测量方法确认技术分成以下几类。 (1)准确度试验(标准物质分析试验、回收率试验、不同方法的比对试验)。 (2)精密度试验(室内重复性、中间精密度、协同试验、极差试验)。 (3)检出限的确定。 (4)测量范围试验。 (5)影响结果因素的系统评价。

加标回收率计算方法

加标回收率 有空白加标回收和样品加标回收两种 空白加标回收:在没有被测物质的空白样品基质中加入定量的标准物质,按样品的处理步骤分析,得到的结果与理论值的比值即为空白加标回收率。 样品加标回收:相同的样品取两份,其中一份加入定量的待测成分标准物质;两份同时按相同的分析步骤分析,加标的一份所得的结果减去未加标一份所得的结果,其差值同加入标准物质的理论值之比即为样品加标回收率。 加标回收率的测定,是实验室内经常用以自控的一种质量控制技术.对 于它的计算方法,给定了一个理论公式: 加标回收率=(加标试样测定值—试样测定值)加标量X 100%. 理论公式使用的约束条件 加标量不能过大,一般为待测物含量的0.5?2.0倍,且加标后的总含量不应超过方法的测定上限;加标物的浓度宜较高,加标物的体积应很小,一般以不超过原始试样体积的1%为好。加标后引起的浓度增量在方法测定上 限浓度C的0.4~0.6(C)之间为宜。对分光光度计来说,吸光度A在0.7以下,读数较为准确。 回收率计算结果不受加标体积影响的几种情况 F列情况下,均可以采用公式(2)计算加标回收率 (1) 样品分析过程中有蒸发或消解等可使溶液体积缩小的操作技术时,尽

管因加标而增大了试样体积,但样品经处理后重新定容并不会对分析结果产生影响?比如采用酚二磺酸分光光度法分析水中的硝酸盐氮(GB7480287),样品及加标样品经水浴蒸干后,需要重新定容到50 mL再行测定。 ⑵样品分析过程中可以预先留出加标体积的项目,比如采用离子选择电 极法分析水中的氟化物(GB7484287),当样品取样量为35 mL、加标样取 5.0mL以内时,仍可定容在50 mL ,对分析结果没有影响。 (3)当加标体积远小于试样体积时,可不考虑加标体积的影响?比如采用4- 氨基安替比林萃取光度法分析水中的挥发酚(GB7490287),加标体积若为 1.0 mL ,而取样体积为250 mL时,加标体积引起的误差可以忽略不计。 理论公式约束条件的含义 加标物的浓度宜较高,加标物的体积应很小”的含义便更加清晰:在计算加标试样浓度C2时,应尽可能减小标准溶液的取样体积V 0.只有这样,分别采用公式(3)和(4)的计算结果才会相等.由此可见,采用浓度值法计算加标回收率时,任意加大加标试样的体积,将会导致回收率测定结果偏低。 对加标量的规定: 1. 加标量应尽量与样品中待测物质含量相等或相近,并注意对样品容积的 影响 2. 当样品中待测物质含量接近方法检出限时,加标量应控制在校准曲线的 低浓度范围;当样品中待测物含量小于方法检出限时,以检出限的量作 为待测物质的含量加标

加标回收试验

在测定样品的同时,于同一样品的子样中加入一定量的标准物质进行测定,将其测定结果扣除样品的测定值,以计算回收率 注意点 1.加标物的形态应该和待测物的形态相同 2.加标量应和样品中所含待测物的测量精密度控制在相同的范围内,一般情况下作如下规定: 1)加标量尽量与样品中待测物含量相等或相近,并应注意对样品容器的影响 2)当样品中待测物含量接近方法检出限时,加标量控制在校准曲线的低浓度范围 3)在任何情况下加标量均不得大于待测物含量的3倍 4)加标后的测定值不应超过方法的测量上限的90% 5)当样品中待测物浓度高于校准曲线的中间浓度时,加标量应控制在待测物浓度的半量 加标回收率- 有空白加标回收和样品加标回收两种 空白加标回收:在没有被测物质的空白样品基质中加入定量的标准物质,按样品的处理步骤分析,得到的结果与理论值的比值即为空白加标回收率。 样品加标回收:相同的样品取两份,其中一份加入定量的待测成分标准物质;两份同时按相同的分析步骤分析,加标的一份所得的结果减去未加标一份所得的结果,其差值同加入标准物质的理论值之比即为样品加标回收率。 加标回收率的测定, 是实验室内经常用以自控的一种质量控制技术. 对于它的计算方法, 给定了一个理论公式: 加标回收率= (加标试样测定值-试样测定值)÷加标量×100%. 加标回收率- 理论公式的使用条件与不足 1.1 理论公式使用的前提条件 文献[1 ]中对加标回收率的解释是:“在测定样品的同时, 于同一样品的子样中加入一定量的标准物质进行测定, 将其测定结果扣除样品的测定值, 以计算回收率. ”因此,使用理论公式时应当满足以下2 个条件:①同一样品的子样取样体积必须相等; ②各类子样的测定过程必须按相同的操作步骤进行。 1.2 理论公式使用的约束条件 文献[2 ]中强调指出: 加标量不能过大,一般为待测物含量的0.5~ 2.0 倍,

加样回收试验

现在一般都用第二种方法,又分两种添加方法: 1 添加样品中含量一半的80%、100%和120%,每个两份 2 添加样品中含量一半的50%、100%和150%,每个两份。这两种都可以的 计算时添加后测得的含量与原来样品的含量一半之差作分子,添加的含量做分母,并计算这6个结果的RSD,小于3%即可。 关于加样回收率的讨论已有报道[1-3],虽对加样回收率的两种计算方法均从不同侧面做了较透彻的讨论与选择,但均忽略了原样品(实际样品)中待测组分含量确定的方法及其误差性质对回收率结果可靠性的影响,有必要做进一步的探讨作为补充。设原样品中待测组分的真实量为Xo,待测组分纯品标准加入的真实量为Yo,为统一讨论,我们把Yo的获得及加入过程也看为一种测量,那么,Xo、Yo及其总量的测得量分别为X、Y和Z,它们的测量误差分别为EX、EY和EZ,则目前回收率R有如下两种计算方法依据测得Xo的方法不同分以下两种情况讨论。 1成熟方法包括药典法及可靠的文献法。 由于选用的方法成熟可靠,测量误差小,则EX可忽略,而且Yo的获得及加入过程一般是可靠的,Ey亦可忽略,则(1)、(2)式可分别简化为(3)、(4)式:两式中,R唯一地与测量误差EZ相关,理论上讲,可以用来检验拟订方法的准确度。2拟订方法同上讨论,Ey可以忽略,但由于X0是按拟订方法测得的,故EX不可盲目忽略,则(1)、(2)式可分别简化为(5)、(6)式:R并不唯一地与EZ相关,还与测定原样品中Xo的误差EX有关,是否可以用来检验拟订方法的准确度需要做进一步的讨论。测量误差按其性质分为两类:偶然误差和系统误差,系统误差又包括恒定误差和比例误差。偶然误差可以通过增加试验次数来消除,本文不做更深讨论,而系统误差却会给测定带来固定方向的偏差。 2.1系统误差为恒定误差:此时EX=EZ,所以(5)、(6)式可写为(7)、(8)式:即在该情况下,无论拟订方法的误差多大,回收率均为100%。结果显然是不可靠的。 2.2系统误差为比例误差:设比例误差的比例系数为E,则EX=E·Xo,EZ=E·(Xo+Yo),则(5)、(6)式可分别写成(9)、(10)式:回收率的实质是单位真实量的测得量,而E是单位真实量的测量误差,所以R应等于1+E,此时,用(9)式计算回收率是可靠的,而用(10)式计算,R随Xo/(Xo+Yo)的值变化而变化,当且仅当Xo/(Xo+Yo)=0,即Xo=0或Yo为无穷大时,R=1+E。但前者回收率试验实质上已是模拟样品回收率,而后者已变为纯品回收率试验,均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上面讨论的是两种极端情况,而在实际工作中,测量误差既包括恒定误差,又包括比例误差,文献认为:“仪器由于灵敏度等原因,测量一般为恒定误差,而方法误差也不全为比例误差,”另外,由于操作者造成的误差也往往表现为恒定误差,如对滴定终点指示剂变色的判断等。这说明目前定量研究的误差多属恒定误差,所以用拟订方法测定原样品中待测组分的含量后计算回收率的方法并不可靠。因此,虽然目前绝大多数药物分析工作者在做加样回收率计算时均使用(1)式,认为测得总量减去原样品测得量后即可消除原样品中待测组分含量及其测量误差的影响,但却未考虑到并非所有情况下均适用,反而会因此获得一个不真实的回收率,错误判断拟订方法的准确度。例:我们把某一测定方法假设为一根容量足够大的刻度吸量管,首先我们假设它有恒定误差,它的Oml刻度处实为10ml,其余部分准确,即本吸量管有一10ml的恒定误差,下面结合上述讨论对该吸量管(即某一测定方法)的准确度做一个检验。设X0=20ml,Y0=10ml,则EZ=-10ml。如用(3)、(4)式计算:(3)R=1+(-10)/10=0%(4)R=1+(-10)/(20+10)=67%如用(5)、(6)两式计算:(5)R=[10+(-10)-(-10)]/10=100%(6)R=(20+10)+(-10)/20+10+10=100%由上可见,对于一个设定的明显有很大误差的测定方法,用拟订方法测定X0后计算却得出了“理想”的回收率数据,可见如此计算在测定存在恒定误差的情况下是不可靠的;而用成熟方法测定X0后,均得出方法不准确的结论,但用两式计算,结果明显不同,我们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对于每次测定来说,由于误差恒定,(3)式把本应该由整

加标回收率计算示例

加标回收率计算示例(计算时单位要一致): 1、测定过程 (1)分别取100ml水样两份 (2)向其中一份加入1.00ml浓度为1000ug/mL的标准溶液,(3)相同条件下分别测定它们的浓度,结果如下表 2、加标回收率的计算 (1)加标液体积小于等于加标样品体积1%(可忽略加标体积时)质控表编写 例如:标准溶液浓度为1000ug/mL 实验室质量控制记录表

加标回收率样品分析百分比:10% % 102%1001001m 1000mg/L 20.0mg/L -30.2mg/L % 100-%=??=?=ml L a 加标浓度 加标前水样浓度 加标后水样浓度)加标回收率(、用浓度计算: 实验室质量控制记录表 加标回收率样品分析百分比:10% 加标前测定值=样品浓度×体积=20.0mg/L ×100mL=2.00mg 加标后测定值=样品浓度×体积=30.2mg/L ×100mL=3.02mg 加标量=标准溶液浓度×加标体积=1000mg/L ×1mL=1mg % 102%10000.1 2.00mg -3.02mg % 100-%=?= ?=mg 加标溶质质量 加标前水样溶质质量 加标后水样溶质质量)加标回收率( (2)加标液体积大于加标样品体积1%,(不能忽略加标溶液的体积) 例如: 标准溶液浓度为100mg/L

实验室质量控制记录表 加标回收率样品分析百分比:10% 说明:加标前测定值:100mL*21.0mg/L=2.10mg 加标后测定值:(100+10)*28.5=3.14mg % 104%100102.10mg -3.14mg %100-=?=?= mg 加标质量 加标前溶质的质量 加标后水样的溶质质量加标回收率

体外诊断试剂分析性能评估(准确度-回收实验)指导原则

体外诊断试剂分析性能评估(准确度-回收实验) 指导原则 一、前言 准确度评估资料是评价拟上市产品有效性的重要依据,也是产品注册所需的重要申报资料之一。定量检测方法的回收实验是评估准确度的方法之一,用于评估定量检测方法准确测定待测分析物的能力,结果用回收率表示。 本指导原则基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体外诊断试剂注册管理办法(试行)》的有关要求,参考有关标准,对采用回收实验进行准确度评估的实验方法和数据处理方法进行了原则性要求。其目的是为生产企业采用回收实验方法进行准确度评估并准备准确度评估资料提供原则性指导,也为注册管理部门审核该部分分析性能评估资料提供技术参考。 由于体外诊断试剂产品发展速度快、专业跨度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将根据体外诊断试剂发展的需要,适时对本指导原则进行修订。 二、适用范围 本指导原则适用于首次申请注册、申请许可事项变更的用于定量检测的体外诊断产品。因体外诊断产品评价是将仪器、试剂、质控品、校准品等作为一个系统进行评价,因此

回收实验的评价采用系统的概念进行描述。如特殊产品不适用于本指导原则,可进行详细说明并采用适当的方法进行准确度评价。 三、基本要求 (一)回收实验的基本要求 1.操作者应熟悉待评价系统的操作。 2.编写系统标准操作规程,其中包括校准程序和室内质控程序,采用合适的校准品、质控品并保持系统处于正常状态。 3.待评价系统的处理 进行回收实验前,应该对待评价系统进行初步评价,并且对待评价系统进行精密度及线性评价(参考相关标准),只有在以上评价完成并且符合相关标准要求后,才可进行回收实验。 (二)回收实验的评估及数据处理方法 1.实验样本的基本要求和制备方法 (1)选择合适浓度的常规检测样本,分为体积相同的3-4份。 (2)在其中2-3份样本中加入不同浓度相同体积的待测物标准液制备待回收分析样本,加入体积小于原体积的10%,制成2-3个不同加入浓度的待回收分析样本,计算加入的待测物的浓度。

回收率加样回收试验

回收率 回收率包括绝对回收率和相对回收率。 绝对回收率考察的是经过样品处理后能用于分析的药物的比例。因为不论是生物基质还是制剂辅料中的药物,经过样品处理都有一定的损失。做为一个分析方法,绝对回收率一般要求大于50%才行。它是在空白基质中定量加入药物,经处理后与标准品的比值。标准品为流动相直接稀释而来,而不是同样品一样处理。若一样,只是不加基质来处理,可能会有很多影响因素被此屏蔽掉。如全部转移有机相时只转移了98%等。也就因此失去了绝对回收率的考察初衷。 相对回收率严格来说有两种。一种是回收试验法,一种是加样回收试验法。前者是在空白基质中加入药品,标准曲线也是同此,这种测定用得较多,但有标准曲线重复测定的嫌疑。第二种是在已知浓度样品中加入药物,来和标准曲线比,标准曲线也是在基质中加药物。相对回收率主要考察准确度。 回收率加样回收试验 加样回收就是在已知浓度的样品里加该样品量的80%、100%、120%的对照品,然后测定结果各3次共9次,结果减去已知的量再除以加入量就是回收率,一般都要求达到95%以上,即于已知被测成分含量的成药中再精密加入一定量的被测成分纯品,依法测定。测定值应在线性范围内,用实测值与原样品含被测成分量之差,除以加入纯品量,计算回收率。 A :样品所含被测成分量 B :加入纯品量 C :实测值 回收率试验至少需进行3次试验(n=3),或三组平行试验(n=6),加入欲测样品或成分量相同或不同,后者则可进一步验证测定方法取样量多少更为适合。 为了反映各次回收率的实验波动情况,建议除写出各次试验的实测数据,并计算实测值的均数,标准差(S )及相对标准偏差(RSD )。相对标准偏差较小的实验波动较小,重复性较好。计算方法如下: % %100回收率=?-B A C

回收率要求

我是做中药的,对西药不是很了解,但我知道中药的回收率是95~105%。对于特殊品种,如黄芪的含量测定,公认的很难达到标准,但也要求你的申报资料达到要求。审评专家说“你的资料上的内容明显都不符合标准,我又如何让你通过评审,最起码你的申报资料要达到标准的要求。但是你作实验就要注意了,你可以从作的很多实验里面选出5个达到要求的数据。”其中的意思要靠大家自己去领会。 我不了解你所测定成分的性质,就我感觉你是不是可以从对照品的加入方式,还有对照品的溶解方式,溶媒的选择上再试一试。我在做中药的过程中发现有些成分选用不同的溶媒溶解的时候,液相色谱图的峰形还是有变化的。 【资料】加标回收率对样品测试准确度的影响 加标回收率对样品测试准确度的影响 准确度既可用于说明测量结果,也可用于测量仪器的示值。当用于测量结果时,表示测量结果与被测量真值之间的一致程度。在一定条件下可用加标回收率来表示样品测定的准确度。 在理化分析中,用测定加标回收率表示准确度的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般认为加入试样中的标准物质的量与试样待测物质的量相近为易,尽管这项要求并不严格,但较大量的差别所引起的误差是应该重视的。众所周知,由于生产工艺的差别和环境、原料被测对象、定位、测量条件等的差异变化规律难以掌握,所以很难估计到试样中待测物质的量,而且即使能估计到试样中待测物质的量,由于标准物质的浓度变化范围小,对环境、温度条件、测量条件要求高,不易做到合适的加入量。亚硝酸的盐氮是自然界中氮循环的中间产物,即使环境、温度状况较稳定,氮的各种形态的转换也在不断进行,一旦环境、温度状况有所变化,试样中氮的某一形态必然会发生较大变化,如果此时用标准物质测定加标回收率,必然会有更大误差。 加入标准物质的形态,性质与试样中待测物质未必一致,处理步骤就有所不同,这容易增加新的待测物质损失,而且加入的标准物质还有可能与试样中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从而产生固体沉淀及挥发性气体之类物质,势必会造成更大误差。用氰化物标准物质加入试样中测定加标回收率时,如试样的pH值过低,则易产生挥发性气体,氰化物会被分解,会导致测定值的偏低,亚硝酸的盐氮的测定也存在类似的情况。 有的试样中待测物质不稳定或方法中所用药品,试剂不稳定,此时也不适宜用测定加标回收率的方法来反映操作的准确度,硫化物标准物质加入试样后就很容易产生沉淀或被分解,用对氨基二甲基胺光度测定时,其所得加标回收率范围仅为80-95%,在做氰化物的工作曲线时,氰化物标准溶液的浓度由硝酸银溶液来标定,两次标定的终点显示均为不明显的颜色变化属半定量分析的范围,所以尽管标准曲线的准确度,精密度易于合乎要求,但进一步提高分析水平则不易做到,所以这两个项目操作水平的高低仅用测定加标回收率来反映不是最佳的方法。 总之用测定加标回收率的方法来反映分析操作水平时,特别需要注意相应的条件,切勿千篇一律,在实际分析中应力争做到以下几点: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准确把握所使用的试剂量;尽量减小测量误差;消除或校正系统误差;适当增加平行测定次数取平均值;杜绝过失误差等都能有效减小误差,提高分析结果的。 在测定中,尽量使用蒸馏水代替试样进行测定,较好的蒸馏水纯度高,杂质少,干扰小。这样做更能达到测定操作水平准确度的目的,值得注意的是用蒸馏水代替试样时,稀释倍数应根据待测物的性质而定,不能过大。

标准曲线和加标回收率概要

分析化学中标准曲线及加标回收 来源:邢台水文局文章作者:曹秋香录入时间:09-04-02 16:39:04 在实验中,常用标准曲线法进行定量分析,通常情况下的标准工作曲线是一条直线。标准曲线的横坐标(X表示可以精确测量的变量(如标准溶液的浓度,称为普通变量,纵坐标(Y表示仪器的响应值(也称测量值,如吸光度、电极电位等,称为随机变量。当X取值为X1, X2,……Xn时,仪器测得的Y值分别为Y1, Y2, ……Yn。将这些测量点Xi, Yi描绘在坐标系中,用直尺绘出一条表示X与Y之间的直线线性关系,这就是常用的标准曲线法。用作绘制标准曲线的标准物质,它的含量范围应包括试祥中被测物质的含量,标准曲线不能任意延长。用作绘制标准曲线的绘图纸的横坐标和纵坐标的标度以及实验点的大小均不能太大或太小,应能近似地反映测量的精度。 由于误差不能完全避免,实验点完全落在工作曲线的的情况是极少的,尤其是在误差较大时,实验点比较分散,它们通常并不在同一条直线上,这样凭直觉很难判断怎样才能使所连接的直线对于所有实验点来说误差是最小的,目前较好的方法是对实验点(数据进行回归分析。 研究随机现象中变量之间相关关系的数理统计方法称为回归分析,当自变量只有一个或X 与Y在坐标图上的变化轨迹近似一直线时,称为一元线性回归。 加标回收率:在测定样品的同时于同一样品的子样中加入一定量的标准物质进行测定,将其测定结果扣除样品的测定值,以计算回收率。 加标回收率的测定可以反映测试结果的准确度。当按照平行加标进行回收率测定时,所得结果既可以反映测试结果的准确度,也可以判断其精密度。 在实际测定过程中,有的将标准溶液加入到经过处理后的待测水样中,这不够合理,尤其是测定有机污染成分而试样须经净化处理时,或者测定挥发酚、氨氮、硫化物等需要蒸馏预处理的污染成分时,不能反映预处理过程中的沾污或损失情况,虽然回收率较好,但不能完全说明数据准确。

回收率计算

空白加标回收:在没有被测物质的空白样品基质中加入定量的标准物质,按样品的处理步骤分析,得到的结果与理论值的比值即为空白加标回收率。 样品加标回收:相同的样品取两份,其中一份加入定量的待测成分标准物质;两份同时按相同的分析步骤分析,加标的一份所得的结果减去未加 标一份所得的结果,其差值同加入标准物质的理论值之比即为样品加标回 收率。 加标回收率的测定, 是实验室内经常用以自控的一种质量控制技术. 对于它的计算方法, 给定了一个理论公式: 加标回收率= (加标试样测定值-试样测定值)÷加标量×100% 理论公式使用的前提条件 文献[1 ]中对加标回收率的解释是:“在测定样品的同时, 于同一样品 的子样中加入一定量的标准物质进行测定, 将其测定结果扣除样品的测定值, 以计算回收率. ”因此,使用理论公式时应当满足以下2 个条件:① 同一样品的子样取样体积必须相等; ②各类子样的测定过程必须按相同的 操作步骤进行。 1.2 理论公式使用的约束条件 文献[2 ]中强调指出: 加标量不能过大,一般为待测物含量的0.5~ 2.0 倍, 且加标后的总含量不应超过方法的测定上限; 加标物的浓度宜较高, 加标物的体积应很小,一般以不超过原始试样体积的1%为好。 1.3 理论公式的不足之处 ( 1) 各文献对公式中“加标量”一词的定义, 均未准确给定, 使其含 义不是十分明确. 从公式的分子上分析, 加标量应为浓度单位; 从公式的 分母上理解, 应为加入一定体积的标准溶液中所含标准物质的量值, 为质 量单位。 (2) 若公式中的加标量为浓度单位, 此时的加标量并不是指标准溶液 的浓度, 而应该是加标体积所含标准物质的量值除以试样体积(或除以试 样体积与加标体积之和)所得的浓度值. 这里存在着浓度换算, 而在理论 公式中并没有明确予以表现出来。

为什么要做精密度和回收率试验

为什么要做精密度和回收率试验? 测量方法确认技术分成以下几类。 (1)正确度试验(标准物质分析试验、回收率试验、不同方法的比对试验)。 (2)精密度试验(室内重复性、中间精密度、协同试验、极差试验)。 (3)检出限的确定。 (4)测量范围试验。 (5)影响结果因素的系统评价。 (6)结果不确定度的评价。 根据测量方法预期用途的特定要求,选用以上至少两项确认试验或评价技术,以便得到与特定要求相关的技术指标。 在没有系统偏差或系统偏差不显著时,精密度好,则正确度高。否则精密度好,正确度不一定高。方法精密度好,才可能采用最少的重复测定次数得到准确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方法的精密度对正确度有很大影响。因此,测量方法的精密度要优于正确度的限量,才能满足测量方法正确度的要求。 新制定的标准测量方法应首选实验室间协同试验来确定测量方法精密度,扩充和更改的标准测量方法应视情况选择其他精密度试验。 实践中通常把残留分析检测方法的精密度试验简化为高(略低于检测方法的最高限量)、中(检出限的两倍)、低(略高于检出限)3个浓度各进行不少于10次的测试。应用线性回归原理进行测量的方法一般在线性范围内选择包括检测低限、检测高限在内的6个质量水平样品分别进行不少于3次的测试。检测结果经统计应满足拟确认测量方法精密度的要求。化学分析方法一般采用Horwite方程: cM=2(1-0.5lgc)(%)(c为浓度水平,1,10,100,1000,,)评价方法的精密度。 对于组成不十分清楚的试样, 常采用加入回收法。在试样中加入已知量的被测组分与等量的另一份相同的试样平行进行分析, 求得加入的被测组分的回收率, 由回收率检查系统误差的大小。 提高试验精密度和采用回收试验,都是为了尽可能减少实验误差,使得试验更准确。

加标回收试验

现代科学仪器 2004 4 51 2.3 加标回收试验 向浸泡液中分别定量加入Cl-,NO3-,PO43-,SO42-标准溶液,测定后计算回收率。Cl-,NO3-,PO43-,SO42-回收率试验列于表2。 表2 回收率试验结果 离子 本底值(mg/L) 加入量(mg/L) 测得值(mg/L) 回收率(%)Cl- 2.83 2.0 4.7 96.5NO3- 1.44 2.0 3.51 103.5PO43- 0 2.0 1.98 99.0SO42- 2.87 2.0 4.91 102.0 2.4 样品分析结果 表3 样品分析结果  离子 Cl -(mg/L) NO 3-(mg/L) PO 43-(mg/L) SO 42-(mg/L) 样品1 2.83 1.44 未检出 2.87 样品2 2.81 1.46 未检出 2.90 3 结 论 离子色谱法测定乳胶制品中水溶性的阴离子,与化学方法相比,具有简便、快捷、准确等优点,该方法回收率较高,在乳胶制品的分析领域将会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参考文献 [1] 牟世芬,刘克纳编著.离子色谱方法及应用.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0 [2] 汪正范编著.色谱定性与定量.北京:北京工业出版社,2000[3] EPA300.0, The Determination of Inorganic Anion in Water by Ion Chroma-tography [4] 美国戴安公司离子色谱分析柱手册 离子色谱法测定药中有机溶媒乙酸的残留量 贾丽 夏敏 (北京市理化分析测试中心 北京 100089) E-mail:jiali214@https://www.doczj.com/doc/338370900.html, 摘 要 采用离子色谱法测定甲磺酸帕苏沙星中乙酸残留量,以H 2O/NaOH 作为流动相,用IonPac AS11分析柱分离,实验结果较理想。该方法操作简单,并且有良好的线性及重现性。 关键词 离子色谱法;帕苏沙星;乙酸残留量中图分类号 O657.7+5 Determination of Acetic Acid in Pazufloxacin Methanesulfonate Pasil by Ion Chromatograph System Jia Li, Xia Min (Beijing Center for Physical and Chemical Analysis, Beijing 100089,China) Abstract An ion chromatograph system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acetic acid in pazufloxacin methanesulfonate pasil was described .The mobile phase were water and sodium hydroxide.The analytical column was Ionpac AS11.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were well. The method was simple and has good linear relationship and repeatability. Key words Ion chromatograph; pazufloxacin methanesulfonate pasil; acetic acid 收稿日期:2004-07-15 作者简介:贾丽,女,1980年生,北京市理化分析测试中心,研究实习员。 质量可控是药品研究的重要环节,是保证药品安全、有效的前提,也是新药药学研究的主要课题。随着环保意识、劳动保护意识的加强,对有机溶媒残留量检查的质量控制也得到强化。药典中规定有机溶媒 乙酸的含量限度不高于0.5%。采用离子色谱法测定新药甲磺酸帕苏沙星中有机溶媒乙酸的残留量,其方法操作简单、线性范围宽、所需试剂少,为建立药品的质量控制标准提供了技术参考。

标准曲线和加标回收率

分析化学中标准曲线及加标回收 来源:邢台水文局文章作者:曹秋香录入时间:09-04-02 16:39:04 在实验中,常用标准曲线法进行定量分析,通常情况下的标准工作曲线是一条直线。标准曲线的横坐标(X)表示可以精确测量的变量(如标准溶液的浓度),称为普通变量,纵坐标(Y)表示仪器的响应值(也称测量值,如吸光度、电极电位等),称为随机变量。当X取值为X1, X2,……Xn时,仪器测得的Y值分别为Y1, Y2, ……Yn。将这些测量点Xi, Yi描绘在坐标系中,用直尺绘出一条表示X与Y之间的直线线性关系,这就是常用的标准曲线法。用作绘制标准曲线的标准物质,它的含量范围应包括试祥中被测物质的含量,标准曲线不能任意延长。用作绘制标准曲线的绘图纸的横坐标和纵坐标的标度以及实验点的大小均不能太大或太小,应能近似地反映测量的精度。 由于误差不能完全避免,实验点完全落在工作曲线的的情况是极少的,尤其是在误差较大时,实验点比较分散,它们通常并不在同一条直线上,这样凭直觉很难判断怎样才能使所连接的直线对于所有实验点来说误差是最小的,目前较好的方法是对实验点(数据)进行回归分析。 研究随机现象中变量之间相关关系的数理统计方法称为回归分析,当自变量只有一个或X 与Y在坐标图上的变化轨迹近似一直线时,称为一元线性回归。 加标回收率:在测定样品的同时于同一样品的子样中加入一定量的标准物质进行测定,将其测定结果扣除样品的测定值,以计算回收率。 加标回收率的测定可以反映测试结果的准确度。当按照平行加标进行回收率测定时,所得结果既可以反映测试结果的准确度,也可以判断其精密度。 在实际测定过程中,有的将标准溶液加入到经过处理后的待测水样中,这不够合理,尤其是测定有机污染成分而试样须经净化处理时,或者测定挥发酚、氨氮、硫化物等需要蒸馏预处理的污染成分时,不能反映预处理过程中的沾污或损失情况,虽然回收率较好,但不能完全说明数据准确。 进行加标回收率测定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1、加标物的形态应该和待测物的形态相同。 2 、加标量应和样品中所含待测物的测量精密度控制在相同的范围内,一般情况如下:①加标量应尽量与样品中待测物含量相等或相近,并应注意对样品容积的影响;②当样品中待测物含量接近方法检出限时,加标量应控制在校准曲线的低浓度范围;③在任何情况下加标量均不得大于待测物含量的3倍;④加标后的测定值不应超出方法的测量上限的90%;⑤当样品中待测物浓度高于校准曲线的中间浓度时,加标量应控制在待测物浓度的半量。3、由于加标样和样品的分析条件完全相同,其中干扰物质和不正确操作等因素所导致的效果相等。当以其测定结果的减差计算回收率时,常不能确切反映样品测定结果的实际差错。

方法回收率验证

1、方法空白method blank, MB 或称样品制备空白,每批样(少于20 个)必带做。 用于验证萃取-分析的全过程是否引入玷污。 在无基底的情况下,加入与制备其他样品一样的溶剂、试剂、替代物,走完 样品预处理的全过程;再加入内标,走完仪器分析的全过程。由于没有基底,替 代物的回收不应受到影响。 2、实验室空白加标/实验室空白加标平行lab blank spike/lab blank spike duplicate, LBS/LBSD 每批样(少于20 个)必带做。 LBS用于检验分析方法的准确度。 LBSD用于检验方法的精度。它们用于检验实验室的分析系统。 在无基底的情况下,加入与制备其他样品一样的溶剂、试剂、替代物,和目 标物的标准溶液,走完样品预处理的全过程;再加入内标,走完仪器分析的全过 程。 3、基底加标/基底加标平行matrix spike/matrix spike duplicate, MS/MSD 每批样(少于20 个)必带做。 MS用于检验分析方法的准确度。 MSD 用于检验方法的精度。它们用于检验实验室的分析系统。 任选一个样品做基底,加入与制备其他样品一样的溶剂、试剂、替代物,和 目标物的标准溶液,走完样品预处理的全过程;再加入内标,走完仪器分析的全 过程。 MS/MSD 中加入的替代物和目标物的标准溶液可以与LBS/LBSD 一样。 两者之间的差异仅在于一个有基底,另一个仅有溶剂。 若MS 结果坏而LBS 结果好: 则说明实验室分析结果是好的,只是基底干扰大,用于MS/MSD 的样品不合适。 MS/MSD 加入的时间间隔问题: 假如离萃取时间很早就加入,大部分目标物与基底相作用的时间长,与基底化合物结合得更紧。如果提前24 小时加入标准,让溶剂挥发,比在样品预处理前即刻加入,结果可能是大不一样的。溶剂挥发后目标物更容易与基底化合物结合。 MS/MSD 加入量的问题: 一般来说,加标量越多越好,但是,加入的量应与目标物的量在同一水平上为好。还应考虑样品中目标物的基底水平,一般应加入1-5 倍的基底的量的标准。计算回收率时,仅计算有效回收,即加入的目标物应引起仪器的响应值增加1 倍以上。 LBS 与MB 的差别在于: LBS 中加入了目标物的标准,可以检查回收率,即样品制备过程的回收率。LBS/LBSD 与下述的MS/MSD 的差别在于有无基底。如果LBS/LBSD 失败的话,证明QC 失败,任何样品的测试都得不到好数据,而如果LBS/LBSD 成功但MS/MSD 失败,则还有可能是因为基底干扰过大而引起的

检出限确定流程加标回收率

检出限确定流程 定义: IDL Instrument Detection Limit 仪器检出限,仪器可检出溶液中的最小浓度,单位:mg/L MDL,Method Detection Limit 方法检出限,样品中可以被检出的最小浓度,单位:mg/kg Reporting Limit——报出限,测试报告中报出样品的最小浓度,样品中浓度小于报出限,则不在报告中显示该值,单位:mg/kg 流程: 1.试剂空白重读读10次。 2.以这10次空白数据的标准偏差的3倍作为期望的仪器检出限 (i-IDL)。 3.配制一份浓度接近于 i-IDL 的标准溶液。 4.标液上机读3次。 5.这3次读数的平均值应在 i-IDL±10%之间,如不在则重新配制一份 浓度稍高的标液,重复读3-5次直到获得理想范围的结果。 6.配制一份标液,然后吸取一定量溶液到10个试剂空白中(试剂最好 不是来自同一瓶),上机读数确保每一组溶液数据都接近于步骤5所得结果。 7.按照常规的消解程序消解上述10组溶液。 8.消解完成后分析这10组溶液,如果10组结果的平均值在步骤6溶液浓 度平均值的(85%-110%)之间,则这个平均值作为最终的IDL. 9.如果这10组值平均不在原来值的85%~110%之间,则重复步骤6、7、 8 直到获得理想的IDL为止。 10.MDL的确定则要联系具体的称样重量和定容体积及稀释因子得出: MDL=IDL·V·f/m V- 定溶体积 l- 稀释因子 m- 称样质量 11.Reporting Limit 根据 MDL 以及限量要求自行定义。

。 加标回收率; 理论公式; 计算方法 加标回收率的测定, 是实验室内经常用以自控的一种质量控制技术. 对于它的计算方法, 文献[1, 2 ]中均给定了一个理论公式: 加标回收率= (加标试样测定值-试样测定值)÷加标量×100%. 1 理论公式的使用条件与不足 1.1 理论公式使用的前提条件 文献[1 ]中对加标回收率的解释是:―在测定样品的同时, 于同一样品的子样中加入一定量的标准物质进行测定, 将其测定结果扣除样品的测定值, 以计算回收率. ‖因此,使用理论公式时应当满足以下2 个条件:①同一样品的子样取样体积必须相等; ②各类子样的测定过程必须按相同的操作步骤进行。 1.2 理论公式使用的约束条件 文献[2 ]中强调指出: 加标量不能过大,一般为待测物含量的0.5~ 2.0 倍, 且加标后的总含量不应超过方法的测定上限; 加标物的浓度宜较高, 加标物的体积应很小,一般以不超过原始试样体积的1%为好。 1.3 理论公式的不足之处 ( 1) 各文献对公式中―加标量‖一词的定义, 均未准确给定, 使其含义 不是十分明确. 从公式的分子上分析, 加标量应为浓度单位; 从公式的分母上理解, 应为加入一定体积的标准溶液中所含标准物质的量值, 为质量单位。 (2) 若公式中的加标量为浓度单位, 此时的加标量并不是指标准溶液的浓度, 而应该是加标体积所含标准物质的量值除以试样体积(或除以试 样体积与加标体积之和)所得的浓度值. 这里存在着浓度换算, 而在理 论公式中并没有明确予以表现出来。 2 加标回收率计算方法及数学表达式 2.1 以浓度值计算加标回收率理论公式可以表示为: P =(c2-c1)/c3× 100%. (1) 式中: P 为加标回收率;c1 为试样浓度, 即试样测定值, c1 =m 1/V 1;c2 为加标试样浓度,即加标试样测定值, c2 =m 2/V 2;c3 为加标量, c3 =c0 ×V 0/V 1或c3 =c0 ×V 0/(V 1 + V 2); m =c0 ×V 0; m 1 为试样中的物质含量; m 2 为加标试样中的物质含量; m 为加标体积中的物质含量; V 1 为试样体积; V 2 为加标试样体积, V 2 = V 1 + V 0; V 0 为加标体积; c0 为加标用标准溶液浓度。 上述符号意义在下文中均相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