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九章 债的履行

第十九章 债的履行

第十九章   债的履行
第十九章   债的履行

第十九章债的履行

本章重点与难点:

1.债的履行概念。

2.债的履行原则,情势变更原则也是难点。

3.债的适当全面履行规则。

第一节债的履行概述

一、债的履行的概念

债的履行是指债务人按照合同的约定或者法律的规定履行其义务。《民法通则》第84条第2款规定:“债权人有权要求债务人按照合同的约定或者法律的规定履行义务。”可见,债的履行是债的最主要的效力。因为只有债务人履行了自己的义务,债权人的债权才能实现,债权人的利益才能得到满足,所以,债的履行从债权人方面说是债权的实现。债的履行有以下含义:

(一)债的履行是债务人所为的特定行为

债务是债务人应为的特定行为,履行债务也就是债务人为其应为的特定行为。债务人为该特定行为也就是给付,债务人履行债务也就是履行给付义务。但给付在债法上有不同的含义。例如,在买卖中出卖人

应交付并移转出卖的标的物为给付,此种给付即为债的标的;出卖人依合同约定交付标的物并移转所有权归买受人,也为给付,此种含义的给付,即为履行债务,亦称为债的清偿。但严格说来,给付与履行有所不同。给付重债务人的行为,履行则重结果——债权的满足。债之履行,乃指给付之结果,非给付行为本身。给付有时与交付的含义相似,但二者不同,交付一般指的是将标的物的占有移转给债权人,“仅指物和金钱的交付”

总的来说,给付是债的标的,具有抽象、静态的意义;履行是债务人为给付行为,具有动态、具体的意义;清偿是债务人履行的效果,在债的消灭意义上使用。

(二)债的履行是债务人履行其全部义务的行为

债的履行须由债务人履行全部义务,即其不仅须履行给付义务,而且还要履行附随义务。在现代债法上,债务人仅履行给付义务,并不能完全满足债权人的利益需要。

(三)债的履行要求债权人予以协助

债的履行虽是债务人履行其全部义务的行为,但因债权与债务是相互对应的,债的履行也是实现债权的手段。这就要求债务人的履行行为与债权人的受领行为相结合。如果只有债务人履行债务,而没有债权

人的接受履行,则债的履行目的仍难以实现。所以,债的履行须有债权人的协助,债务人与债权人均为债的履行主体,只不过债务人在债的履行中处于主要的、主动的地位。

(四)债的履行是债消灭的主要原因

债务人全面正确地履行了义务,债权也就全部实现,债即因目的达到而实现,从经济上说,交易完成。因此,债的履行是债消灭的原因,并且是最常见的最正常的债的消灭原因。

二、债的履行原则

债的履行原则是当事人履行债务应遵循的基本准则。其中有的是民法的基本原则,如诚实信用原则、公平原则等,有的是专属原则,适当履行原则、协作履行原则、经济合理原则、情势变更原则。

(一)适当履行原则

适当履行原则又称正确履行原则或全面履行原则,是指债务人按照合同的约定或者法律的规定全面地履行了自己的义务。亦即当事人按照合同的约定或者法律的规定由适当的主体,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点,以适当的方式履行全部债务,也就是履行主体、标的、数量、质量、履行期限、履行方式、履行地点等都符合合同的约定或者法律的规定。

适当履行应是债的履行的正常状态。当事人是否

适当履行债,是决定其是否承担债务不履行责任的标准。关于适当履行的具体要求将在下节中说明。 (二)协作履行原则

是指债权人基于诚实信用原则协助对方债务人履行债务的原则。《合同法》第60条规定,当事人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根据合同的性质、目的和交易习惯履行通知、协助、保密等义务。

债的履行虽为债务人履行义务的行为,但债权人负有协助履行的义务,否则债的内容难以实现。因债权人的原因使债务不能履行的,债务人可免除履行的义务。一般也不承担民事责任。

协作履行是诚实信用原则在债的履行中的具体体现。其内容有:

(1)债务人履行债务,债权人应适当受领给付。

(2)债务人履行债务,时常要求债权人创造必要的条件,提供方便。

(3)不能完全履行时,应积极采取措施避免或减少损失,否则就扩大的损失自负其责。

(4)发生纠纷时,各自主动承担责任。

不得以协助履行原则为由加重债权人的负担,逃避自己的义务。

(三)经济合理原则

要求履行债时,讲求经济效益,以最小的成本取得最佳的效益。

经济合理原则的内容:

(1)债务人选择最经济的运输方式。

(2)选择履行期限体现经济合理原则。

(3)履行债务体现经济合理原则

(4)变更合同体现经济合理原则。

(5)债务履行的费用超过履行所得的收益,不得继续履行。

(6)违约救济体现经济合理原则。

(四)情势变更原则

情势变更原则是现代各主要国家合同法中的一项重要原则,也是国际商事交易中解决因经济环境异常变动所造成的合同履行困难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国际商事合同通则》、《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都对这一原则作了具体规定。我国合同法草案吸纳了这一原则,但最终未被立法机关采纳,成为我国合同法的一大缺憾。

1.含义

所谓情势变更,就是指合同在有效成立以后,非因当事人双方的过错而发生情势变更,致合同的基础动摇或丧失,合同不能履行或如果履行会显失公平,因此根据诚实信用原则,当事人可以请求变更或解除合同的原则。

2.适用条件

情势变更原则在适用中应具备如下条件:

第一,具有情势变更的客观事实。所谓情势,乃是指作为法律行为的成立基础或环境的一切客观事实。所谓变更是指情势在客观上发生异常变动。

第二,情势变更发生在合同生效以后、履行终止以前。因为,一方面如果合同订立时就已发生了情势变更的事实,当事人在订约时应当认识到这一事实的存在。合同的成立是以已变更的事实为基础的,如果当事人基于已变更的事实而订约,表明其已自愿承担了风险,以后不得再主张情势变更。另一方面,情势变更必须发生在合同履行完毕以前,才能运用情势变更原则。如果在履行终止以后发生情势变更,因合同关系已经消灭,则不适用情势变更原则。

第三,情势变更的情况是当事人所无法预见和防止的。如果当事人在订约时已经预见而仍然订立合同,或者在履行中能终止而不终止,则表明当事人承担了情势变更所发生的风险,因而不能运用情势变更原则。如果当事人对情势的变更无法预见和防止,则当事人对情势变更是没有过错的。

第四,因情势变更而使原合同的履行显失公平。情势变更发生以后,经常造成当事人之间严重的利益失衡,如果继续按原合同规定履行义务,将会对当事人明显有失公平,从而违背诚实信用原则。当然显失公平的出现必须是因情势变更产生的,而不是因其他原因造成的。这个价格波动多大才构成显失公平,确实

需要法律作出规定。在罗马法,曾有短少逾半规则,根据这一规则,买卖价金少于标的物价值的一半时,出卖人得解除契约,返还价金而请求返还标的物。法国民法典第1674条规定:“如出卖人因低价所受损失超过不动产价金十二分之七时,有权请求取消买卖,即使出卖人在契约中有放弃取消买卖的请求权的明白表示且已声明赠与此项超过价金的价值者,亦同。”

只有符合上述四个条件,才能运用情势变更原则。

3.情势变更原则的适用效力

情势变更原则的适用效力,是指适用该原则时出现的法律后果。

一是变更合同。即变更合同内容,消除显失公平的结果,使合同在公平基础上得到履行。

适用情势变更原则变更合同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增减履行标的的数量。实践中增减履行标的数量可同时进行,使双方当事人的履行都发生变更,从而平衡双方的利益。如在商品房买卖或货物销售合同中,如遇严重通货膨胀时,卖方可以要求买方增加应支付的金钱数额并减少自己应交付的标的物的数量,使双方履行标的均发生变动,以分担交易风险。

(2)变更履行期限,分期或延期履行。从鼓励交易的目的出发,如果采取分期或延期履行能够消除情势变更所导致的显失公平结果的,即应采取此种方式平

衡当事人之间的利益。

(3)变更标的物。因情势变更致使当事人一方不能交付原合同标的物,如果是特定的种类物的,可以允许该当事人以同一种类物替代履行。

(4)拒绝先为履行。这是指在双务合同中,依合同约定,一方当事人得先为履行,在履行期到来时,相对方因情势变更导致财产状况恶化或信用发生危机等情况,难以作出对待给付,则一方当事人在他方没有提供依合同作出对待履行的担保时,可拒绝先为履行。

二是解除合同。即解除(或终止)原合同关系,并免除当事人的法律责任。实践中,如果采取变更合同内容的方式仍不足以消除情势变更给一方当事人带来的显失公平结果的,该当事人可以依法请求法律救济,解除合同关系。只有在终止合同仍不能使双方当事人获得公平结果时,才应使合同关系溯及既往地解除,使合同关系自始消灭,基于情势变更更易适用这一原则终止或解除合同,应免除当事人不履行合同的责任,且相对方不得对此请求损害赔偿。

须注意的是,情势变更原则只是赋予了当事人依法请求变更或解除合同关系并免责的权利,而最终是否变更或解除合同并免责,取决于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的裁量

4.适用情势变更原则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正确区分情势变更与商业风险的界限。

商业风险是经营者在商业经济活动中因经营失利所应承担的正常损失。情势变更与商业风险都可能由物价涨跌、币值升贬、市场兴衰等情事引发,并都可能给当事人带来不利影响。

但两者在本质上却有明显的区别:

一是主观要素不同:情势变更是在当事人订立合同时不能预见并不能克服,双方均无过错的情况下,因不可归责于双方当事人的事由引起的;而商业风险在当事人订约时是能够预见或应当预见的,当事人预见到这种风险或应当预料而没有预料,并且愿意以此为代价去从事经营活动,在主观上是有过错的。即商业风险可归责于一方当事人的主观过错。

二是发生原因不同:情势变更是由当事人以外的原因即其不能预料的经济情事引发的,而这些经济情事如国家经济政策的重大调整、价格的非正常涨落、市场的异常变化等往往又是重大变故引起的,其所导致的风险是异常的;而商业风险的发生则与经营者的素质、经验等自身因素有关,取决于经营者是否遵守商品的价值规律,是否了解市场行情以及对市场信息的判断力等,这种风险是商业活动中的正常风险。

三是发生时间不同:情势变更发生在合同履行期间,即合同生效后至履行终止前之一段时间内;而商业风险则可能发生在合同履行期间,也可能发生在其他时间。

四是产生影响不同:情势变更一般会对合同的正常履行产生重大影响,即在客观上可能造成合同履行不能或合同目的不达的后果,致使履行合同将对一方当事人没有意义或造成重大损失;而商业风险所产生的影响则较小,不会造成合同履行不能或合同目的不达的后果。

五是法律后果不同:情势变更导致的法律后果有二:一是变更合同,消除显失公平的后果。二是解除或终止合同,并免除当事人的法律责任。因情势变更而变更或解除合同的目的在于平衡双方当事人利益,由双方分担风险;而商业风险导致的法律后果则是当事人“责任自负”。按商业风险责任自负原则,无论出现何种情况的商业风险,对当事人都不能免责,而应自行承担风险。如果当事人因此而不履行合同则应承担违约责任,给对方造成损失的,还应承担赔偿责任。(2)正确区分情势变更与不可抗力的界限。

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在合同关系中,它是指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不能预见、对其发生和后果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事件。情势变更与不可抗力都是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不能预见的客观情况,都可能造成合同履行不能和导致合同的变更或解除,并都是一方当事人的免责条件。两者的关系是:不可抗力可以导致情势变更的发生,而情势变更则不能引起不可抗力的发生。

两者的主要区别为:

一是客观表现不同:情势变更主要表现为影响合同履行的社会经济形势的剧变事件,如国家经济政策的重大调整、价格的非正常涨落、市场的异常变化等等。由于情势变更的情况较为复杂,须凭借法定的公平裁量权认定;而不可抗力一般表现为影响合同履行的自然灾害和重大社会事件,如重大水灾、旱灾、地震、战争等。对于不可抗力,只要具有一般大众知识便可感知。

二是造成影响不同:发生情势变更,在一般情况下,合同仍然能履行,只是履行合同会造成明显的不公平后果,即对一方当事人没有意义或造成重大损失;而发生不可抗力事件,既可能造成合同履行困难或履行不能,也可能造成合同的全部义务都无法履行。三是适用范围不同:情势变更仅适用于合同法;而不可抗力既可以适用合同法,也可以适用于侵权法。

四是免责情况不同:情势变更是“裁量免责”。即情势变更原则只是赋予了当事人依法请求变更或解除合同关系并免责的权利,而最终是否变更或解除合同并免责,取决于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的裁量;而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的则是“当然免责”。即因不可抗力事件导致合同不能履行或无法履行的,当事人有权通知对方当事人解除合同,合同自通知到达对方时解除,并可免予承担履行义务和违约责任。

(3)正确区分情势变更原则与免责条款的界限。

免责条款是当事人事先在合同中订立的旨在免除其未来所发生责任的条款。情势变更原则与免责条款的适用,都可能导致债务人免予承担继续履行合同的责任。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一是适用条件不同:情势变更原则须是当事人没有主观过错才能适用。即须是当事人不能预见并不能克服,且不可归责于当事人的事由发生情势变更,致使履行合同将对一方当事人没有意义或造成重大损失时,该当事人才能主张适用这一原则;而免责条款的适用则是只要发生了符合免责条款规定的免责事由,均可主张适用该免责条款。二是适用方式不同:情势变更原则须由法院或仲裁机构根据当事人的请求依法适用,当事人不得自行适用该原则变更或解除合同;而免责条款则是当事人之间根据合同自由原则所设立的。合同生效后,只要出现了符合免责条款规定的情况,当事人之间即可自行适用该条款。三是适用效力不同:情势变更原则适用的效力是导致合同的变更或解除,并免除当事人的履行义务和违约责任;而免责条款适用的效力则主要是导致当事人被免除继续承担履行合同的责任。

(4)正确区分情势变更与显失公平民事行为的界限。

显失公平的民事行为是指一方利用他方急需或无经验商定的,显然对他方有重大不利的民事行为。对

显失公平的民事行为和因情势变更致使履行合同显失公平的,当事人都可以请求司法救济。这两者的主要区别为:

一是造成显失公平的原因不同:情势变更是合同生效后因客观情况发生异常变动,而致使履行合同将对一方当事人没有意义或造成重大损害,这种“显失公平”不是行为显失公平,而是后果显失公平。双方当事人对于这种显失公平现象的发生,均无过错;而显失公平的民事行为一般表现为一方利用另一方急需或无经验签订的对另一方有重大不利的合同,另一方当事人对显失公平的结果也有一定的过错。

二是认定显失公平的时间不同:情势变更是致使履行合同将对一方当事人没有意义或者造成重大损害,即是否显失公平,应以情势变更后的情况以及对履行合同所造成的影响来确定是否显失公平;而显失公平的民事行为则应以订立合同时的市场行情、交易习惯来判定其合同是否显失公平,而不能以后来的市场行情来认定其是否显失公平。

三是时效制度不同:因情势变更导致履行合同显失公平,当事人通过诉讼程序主张适用情势变更原则变更或解除合同的,应当在合同履行期间内向有管辖权的法院提出请求。如果合同已履行完毕并接受了对方对待给付的,则不得再主张适用情势变更原则;而显失公平的民事行为自该行为成立时起的一年内,当

事人随时可以向有管辖权的法院提出变更或撤销该行为的请求。

四是处理方式不同:因情势变更,当事人请求变更或解除合同的,在自愿合法的基础上,法院应尽量采取调解方式进行处理;而对于当事人请求变更或撤销显失公平的民事行为的案件,法院则应依法作出变更或者撤销该行为的判决。

五是解约效力不同:适用情势变更原则解除合同的,应终止原来的合同关系,免除当事人的法律责任,但对其在情势变更之前所履行的部分仍应认定有效;而对显失公平这种可撤销民事行为,经当事人请求法院依法撤销后,该合同从成立之日起即无效。

六是法律后果不同:适用情势变更原则的法律后果是变更合同或者解除合同,免除当事人的履行义务和违约责任;而显失公平的民事行为被撤销后的法律后果则有三种:其一,返还财产。即当事人因该行为取得的财产应返还给损失的一方;其二,赔偿损失。即有过错的一方应赔偿对方因此所受的损失;其三,各负其责。即双方都有过错的,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案例:情势变更原则的适用

原告:长春市对外经济贸易公司

被告:长春市朝阳房地产开发公司。地址:长春市明德路。法定代表人:王司功,经理。

1992年6月15日,长春市对外经济贸易公司(下

称“外贸公司”)与长春市朝阳房地产开发公司(下称“房地产公司”)签订房屋购销合同一份,该合同约定:房地产公司将其所建的长春大街与近埠街路口西侧的15号楼,自西端从69米起至90米止一至六层的楼房,建筑面积约2100平方米,售给外贸公司,售价每平方米为1900元,总售价为399万元。外贸公司于合同订立后7日内预付房款的40%,即160万元;1992年9月下旬付30%,即120万元;余款119万元,待工程交工验收合格后结清。房屋交付使用期为1992年末;双方按国家规定的质量规范进行验收,并办理交接手续。合同签订后,外贸公司于1992年6月19日付款160万元,同年9月30日付款120万元,余款119万元未付。1992年11月该工程完工,同年12月6日经长春市质检站验收合格。在施工期间,由于市场建材价格大幅度上涨,长春市城乡建设委员会与中国建设银行长春分行分别于1992年8月、11月联合下发了《关于1992年上半年建设工程材料限价及价差调整的通知》及《关于1992年建设工程材料价格及价差调整的通知》两个文件。这两个文件规定,从1992年1月1日起,建筑工程结算以原合同所定直接费用的50-70%计取上涨价差。于是,房地产公司报经长春市房屋开发管理办公室审核,将原订房价每平方米1900元,调整至每平方米2480元,其中计划利润每平方米140.11元。据此,房地产公司通知外贸公司于1992

年12月15日前结清余款,并追加房屋调价款99万元(按每平方米2371.43元减去1900元计)。外贸公司不同意上调房价,遂向长春市中级人民法院起诉。

一审法院意见:长春市中级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原、被告签订的购房协议,是在平等互利、等价有偿的原则下,经过协商一致,自愿达成的,它完全符合现行的政策和法律。因此,该购房协议应确认为有效协议。被告不按协议规定向原告交付房屋,而强令原告按照被告单方提高的购房款结算,实属违约行为,应负违约责任。本案原、被告间的纠纷是购房协议纠纷,协议明确规定了原、被告之间房屋买卖的权利义务关系,并不是建筑工程合同纠纷的结算关系。因此,长春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及中国建设银行长春分行联合下发的两个文件对原告没有约束力,原告的合法权益应受到法律保护。根据《民法通则》第八十五条、《经济合同法》第三十五条规定,于1993年2月22日判决如下:一、房地产公司于本判决生效后三日内,按购房协议规定的要求,向外贸公司交付房屋;二、外贸公司对该房屋验收后,立即向房地产公司付购房余款119万元;三、房地产公司按协议规定,向外贸公司支付违约金109200元(支付已交购房款部分日1‰,截止1993年2月8日),违约金计算到原、被告结清购房余款时止。

判决后,房地产公司不服,向吉林省高级人民法

院提出上诉。上诉称:1、外贸公司至今未付购房余款,应属违约在先;2、长春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及中国建设银行长春分行联合下发的两个文件规定上调建筑工程定额,使房屋成本提高,这是依法调整;3、双方签订的是购销合同,依照《经济合同法》第十七条第三款的规定“……逾期提货或逾期付款的,遇价格上涨时,按新的价格执行……”。外贸公司答辩称:1、房屋竣工后,外贸公司一再催促房地产公司交付房屋进行验收,而对方则一拖再拖,已经违约;2、两文件对外贸公司没有约束力。

二审法院意见:吉林省高级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建材大幅度涨价,从而使房屋成本提高,这对双方当事人来说,无疑是一种无法防止的外因。根据《经济合同法》第二十七条第一款第四项的规定,由于无法防止的外因致使经济合同无法履行的,可以变更或解除合同。房地产公司是在作为合同基础的客观情况发生了非当初所能预见的根本性变化,如按原合同履行显失公平的情况下,而提出对原协议价格的变更请求的,应当允许。外贸公司应按上调后的价格付房价款。但如将计划利润全包括在内,则对外贸公司来说,也不公平,因此,应扣除计划利润部分。根据《经济合同法》第二十七条第一款第四项、《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三条第一款第(一)、第(二)项之规定,于1993年4月9日判决如下:一、维持一审判决之第一、

二项,撤销第三项;二、外贸公司给付房地产公司房屋调价款671,453.11元(每平方米按2371.43元减去1900元,再减去计划利润140.11元计算)。

本案中双方当事人签订购房协议后,在履行协议的过程中,由于建材价格上涨,从而使新建房屋的成本价格大幅度增加,这种情势是房地产公司不可预见、不可避免、不能克服的。如按原合同执行,对房地产公司来说,显失公平。所以,变更合同,上调房屋价格,使不正常的市场风险由双方分担,以衡平当事人双方的利益冲突,是正确的。

第二节债的适当履行

一、债的履行主体适当

案例:债的履行主体

1.甲商店向乙工厂定做工作服1000套。乙工厂业务忙,经甲商店同意,有丙工厂加工其中的300套。问:本案中债的履行主体有哪些?设丙工厂加工的300套服装不合要求,是否应向甲商店承担责任?

2.张宏是甲商店的职员,其将三等品的洗手盆当作一等品的洗手盆交给李庆。李庆要购买的是一等品的洗手盆。问:本案中债的履行主体有哪些?

债的履行主体包括履行债务的主体和接受债务履行的主体,是指履行债务和接受债务履行的人。

因债是特定当事人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因此,在一般情况下,债是由当事人实施特定行为来履行的,也就是由债务人(包括单独债务人、连带债务人、保证债务人等)履行债务,由债权人接受债务人的履行。但在当事人有约定情况下,可以由第三人代替债务人履行,或由第三人代替债权人履行。但依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的约定,或者依照债的关系的性质,须由当事人亲自履行的债,不得由第三人代替履行,否则就为不适当履行。另外,除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的约定,或者依照债的关系的性质,须由当事人亲自履行的债,必须由债务人履行的债务外,履行也可由债务人的代理人进行。但代理只有在履行行为为法律行为时方可适用。债权人的代理人也可以代位受领履行。须注意的是,由代理人代理债务人履行或者代理债权人接受履行的,履行主体仍为债务人和债权人。

《合同法》第64条规定:“当事人约定由债务人向第三人履行债务的,债务人未向第三人履行债务或者履行债务不符合约定,应当向债权人承担违约责任。”第65条规定:“当事人约定由第三人向债权人履行债务的,第三人不履行债务或者履行债务不符合约定,债务人应当向债权人承担违约责任。”依此规定,第三人代替履行时,第三人只是履行主体,而不是债的当事人。因此,于第三人代债权人接受履行时,债务人未向第三人履行或履行不当的,应向债权人承担

责任;在第三人代替债务人履行时,债务人须对第三人的代替履行行为负责。第三人代替当事人履行时,第三人也不是债务人或债权人的代理人,因此不能适用代理的规定。

二、债的履行标的适当

履行标的是指债务人应给付的内容,如交付货物、转移权利、提供劳务、完成工作等。债务人应当按照债的标的履行,不得随意以其他的标的代替,这是实际履行的基本要求。当然如果债权人同意债务人以某种其他标的来代替债的标的的履行,则债务人以其他标的履行也为适当履行,如约定交付汽车,而以交付摩托车代替。此种情形称为代物清偿,亦即是债权人受领他种给付以代替原定给付而使债消灭的现象。代物清偿的条件:(1)必须由原债务存在;(2)必须以他种给付代替原定给付,两种给付在价值上可以有差额,但须当事人约定;(3)须当事人双方有关于代物清偿的合意;(4)须债权人现实的受领给付。代物清偿也发生债消灭的效力。

履行标的为交付货物的,债务人交付的标的物应当符合约定的或规定的标准。标的物的数量应按照约定的或者法定的数量和计量方法确定。凡规定或约定合理磅差或尾差的,只要交付的标的物的数量在规定的幅度以内,其标的物的数量即为适当的。标的物的质量应当符合合同的约定。当事人对质量要求不明确又

履行到期债务通知书

_______人民法院 履行到期债务通知书 ()执字第号: 本院在执行一案过程中,申请执行人(或被执行人)年月日向本院申请向你(或你单位)发出履行到期债务通知书。 经审查,本院认为,申请执行人(或被执行人)的申请符合法律规定。依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第61条、第67条的规定,通知如下: 1.你(或你单位)应在收到本通知后的十五日内直接向申请执行人履行你对被执行人所负的到期债务元,不得向被执行人清偿。 2.如有异议,应当自收到本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内本院提出。逾期不提出的,本通知书即发生法律效力。 3.收到本通知后,仍擅自向被执行人履行,造成已履行的财产不能追回的,除在已履行的财产范围内与被执行人承担连带清偿责任外,本院将依法追究妨害执行的法律责任。 年月日

(院印) 填写说明: 一、首部。依次写明以下事项: 1.制作文书的法院名称 2.文书名称 3.文书编号 二、正文。 1.抬头写明第三人的姓名或名称。 2.申请履行到期债务情况。表述为:“本院在执行 一案过程中,申请执行人(或被执行人)年月 日向本院申请向你(或你单位)发出履行到期债务知书。”在其中的空白处依次填写当事人姓名或名称和案由,申请执行人(或被执行人)向执行法院申请发出履行到期债务通知的日期。 3.通知的法律依据。表述为:“经审查,本院认为,申请执行人(或被执行人)的申请符合法律规定。依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第61条、第67条的规定,通知如下:”。 4.通知内容。 三、尾部。 1.制发本文书的时间(年月日)。即签发法律文书的日期,而不是承办人拟稿书写的日期。

合同履行的原则

合同履行的原则 合同履行的原则,是指法律规定的所有种类合同的当事人在履行合同的整个过程中所必须遵循的一般准则。根据中国合同立法及司法实践,合同的履行除应遵守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等民法基本原则外,还应遵循以下合同履行的特有原则,即适当履行原则、协作履行原则、经济合理原则和情势变更原则。以下就这些合同履行的特有原则加以介绍。 适当履行原则 适当履行原则是指当事人应依合同约定的标的、质量、数量,由适当主体在适当的期限、地点,以适当的方式,全面完成合同义务的原则。这一原则要求:第一,履行主体适当。即当事人必须亲自履行合同义务或接受履行,不得擅自转让合同义务或合同权利让其他人代为履行或接受履行。第二,履行标的物及其数量和质量适当。即当事人必须按合同约定的标的物履行义务,而且还应依合同约定的数量和质量来给付标的物。第三,履行期限适当。即当事人必须依照合同约定的时间来履行合同,债务人不得迟延履行,债权人不得迟延受领;如果合同未约定履行时间,则双方当事人可随时提出或要求履行,但必须给对方必要的准备时

间。第四,履行地点适当。即当事人必须严格依照合同约定的地点来履行合同。第五,履行方式适当。履行方式包括标的物的履行方式以及价款或酬金的履行方式,当事人必须严格依照合同约定的方式履行合同。 协作履行原则 协作履行原则是指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双方当事人应互助合作共同完成合同义务的原则。合同是双方民事法律行为,不仅仅是债务人一方的事情,债务人实施给付,需要债权人积极配合受领给付,才能达到合同目的。由于在合同履行的过程中,债务人比债权人更多地应受诚实信用、适当履行等原则的约束,协作履行往往是对债权人的要求。协作履行原则也是诚实信用原则在合同履行方面的具体体现。协作履行原则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第一,债务人履行合同债务时,债权人应适当受领给付。第二,债务人履行合同债务时,债权人应创造必要条件、提供方便。第三,债务人因故不能履行或不能完全履行合同义务时,债权人应积极采取措施防止损失扩大,否则,应就扩大的损失自负其责。 经济合理原则

合同之债的履行和请求

合同之债的履行和请求 合同之债的履行主要是指债务人根据合同上面的规定,履行自己应该负责的义务的行为。 合同之债的履行主要如下所示: 完全正确履行。什么叫做完全履行呢?就是当事人履行了全部的债务,不能只履行部分债务,部分债务不履行。什么叫做正确履行呢?正确履行也叫做适当履行,就是当事人履行债务完全符合合同签订时的的约定和法律规定。 合同之债的履行是每个债务人的义务。债务的履行就是我们债权的实现,债务的履行就是债务人按照法律的规定和签署合同的约定是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如果债务人不按照约定履行自己的义务,那么就是债务的不履行;如果债务人虽然履行了自己的债务行为,但该履行的过程中不符合签署的合同的规定,那么就是债务的不完全履行或不适当履行。 合同之债的请求主要有: 一、合同之债给付请求权。 1、合同之债的履行和请求合同签订的内容:要求其交付标的物及移转标的物的所有权或使用权;要求返还借贷合同上签订的金额;要求转移可作为知识产权使用的知识成果;要求按时完成工作并且交接工作成果;要求按照劳务合同上的规定提供劳动。 2、合同之债的履行和请求的法律要件:

一个合同的成立它的要件是需要具有要约与承诺,和当事人的表达意愿形成一致; 一个合同的有效它的要件是需要当事人能够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表达意思明确,并且不违反相关的法律法规。 3、合同之债的可得抗辩之事由: 权利障碍抗辩;合同不成立;合同无效;合同可撤销;权利消灭抗辩。 二、合同之债的缔约过失之债请求权。 1、缔约过失之债请求权内容有:要求其返还所有的财产;要求其赔偿所有的经济损失;要求将双方所得的财产返还给国家,集体或者第三方。 2、缔约过失之债请求权的法律依据有: 《合同法》第四十二条规定的缔约过失,当事人订立合同时是假借订立合同恶意进行磋商的、故意隐瞒订立合同相关重要事项的、违背诚实信用原则的,给对方造成的损失应当赔偿。 《合同法》第五十二条规定的合同无效的情形,如以欺诈、胁迫等手段订立的合同;恶意串通损害第三人利益订立的合同、具有非法目的订立的合同、违反法律规定订立的合同等。 还有《合同法》第我十四条规定的可撤销合同,如订立合同是有重大误解的。显失公平的等等。 3、合同中的缔约过失之债的请求权抗辩事由有:表示合同成立且有效。

合同履行规则介绍

合同履行规则 合同履行规则是指在合同履行过程中需要遵守的具体规范。 它包括以下八个方面: 1 、法定义务规则: 法定义务:是指法定合同义务,即当事人即使在合同中没有约定,依据法律规定也应承担的义务。(合同法第60 条第 2 款:当事人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根据合同的性质、目的和交易习惯履行通知、协助、保密等义务。) ①通知义务:即合同当事人应将自己履行义务的情况及时通知另一方当事人。 ②协助义务:指合同当事人应协助对方履行义务,以使合同能顺利履行的义务。 ③方便义务:指为对方履行合同义务提供方便的义务。 ④减损义务:即合同法中的- 防止损失扩大- ,是指由于主客观原因而使一方遭受损失时,遭受损失的一方应采取必要的措施,以防止损失的扩大。 ⑤保密义务:指合同当事人负有将通过确立合同关系而了解到的对方的秘密予以保守的义务。 2 、正确履行: 也称适当履行,是指当事人应按照合同的规定不折不扣地履行合同义务。 ①履行主体正确(亲自履行规则);但在第三人履行合同义务不损害债权人利益的时候,第三人接受合同义务的履行不损害债务人利益的时候,第三人作为合同履行的主体也是正确的。 ②履行标的正确(实际履行原则);

③履行时间正确; ④履行地点正确; ⑤履行方式正确。 3 、亲自履行:指合同义务要由合同债务人向合同债权人履行,不得由第三人代替。 4 、条款约定不明的履行: ①质量不时条款的履行;(62 条 1 款:质量要求不明确的,按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履行;没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按照通常标准或者符合合同目的的特定标准履行。) ②价格不明条款的履行;(62 条 2 款:价款或者报酬不明确的,按照订立合同时履行地的市场价格履行;依法应当执行政府定价或者政府指导价的,按照规定履行。) ③地点不明条款的履行;(62 条 3 款:履行地点不明确,给付货币的,在接受货币一方所在地履行;交付不动产的,在不动产所在地履行;其他标的,在履行义务一方所在地履行。) ④期限不明条款的履行;(62 条 4 款:履行期限不明确的,债务人可以随时履行,债权人也可以随时要求履行,但应当给对方必要的准备时间。) ⑤方式不明条款的履行;(62 条 5 款:履行方式不明确的,按照有利于实现合同目的的方式履行。) ⑥费用不明条款的履行;(62 条6 款:履行费用的负担不明确的,由履行义务一方负担。) 5 、第三人履行 概念:第三人履行是指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履行合同义务的人或接受义务履行的人不是合同当事人,而是合同当事人以外的第三人的情

合同之债的履行和请求范本

合同订立原则 平等原则: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三条:“合同当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一方不得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另一方”的规定,平等原则是指地位平等的合同当事人,在充分协商达成一致意思表示的前提下订立合同的原则。这一原则包括三方面内容:①合同当事人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不论所有制性质,也不问单位大小和经济实力的强弱,其地位都是平等的。②合同中的权利义务对等。当事人所取得财产、劳务或工作成果与其履行的义务大体相当;要求一方不得无偿占有另一方的财产,侵犯他人权益;要求禁止平调和无偿调拨。③合同当事人必须就合同条款充分协商,取得一致,合同才能成立。任何一方都不得凌驾于另一方之上,不得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另一方,更不得以强迫命令、胁迫等手段签订合同。 自愿原则: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四条:“当事人依法享有自愿订立合同的权利,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干预”的规定,民事活动除法律强制性的规定外,由当事人自愿约定。包括:第一,订不订立合同自愿;第二,与谁订合同自愿,;第三,合同内容由当事人在不违法的情况下自愿约定;第四,当事人可以协议补充、变更有关内容;第五,双方也可以协议解除合同;第六,可以自由约定违约责任,在发生争议时,当事人可以自愿选择解决争议的方式。 公平原则: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五条:“当事人应当遵循公平原则确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的规定,公平原则要求合同双方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要公平合理具体包括:第一,在订立合同时,要根据公平原则确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第二,根据公平原则确定风险的合理分配;第三,根据公平原则确定违约责任。诚实信用原则: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六条:“当事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的规定,诚实信用原则要求当事人在订立合同的全过程中,都要诚实,讲信用,不得有欺诈或其他违背诚实信用的行为。

1合同履行的基本原则是什么(精)

1.合同履行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1)全面履行原则。全面履行原则,又称正确履行原则或适当履行原则,是指合同的当事人必须按照合同关于标的、数量、质量、价款或报酬、履行地点、履行期限、履行方式等的约定,正确而完整地履行自己的合同义务。 全面履行原则的具体内容表现为:①按照合同约定的主体履行;②按照合同约定的标的履行;③按照合同约定的质量履行;④按照合同约定的价款或者报酬履行;⑤按照合同约定的履行地点履行;⑥按照合同约定的履行期限履行;⑦按照合同约定的履行方式履行。 (2)协作履行原则。协作履行原则是指当事人在合同的履行中不仅要适当、全面履行合同的约定,还要基于诚实信用原则,对对方当事人的履行债务行为给予协助,使之能够更好地、更方便地履行合同。该原则是诚实信用基本原则在合同履行阶段的具体体现。 协作履行包括以下内容:①及时通知义务;②相互协助义务;③保密义务。 (3)经济合理履行原则。经济合理履行原则又称效益履行原则。它要求履行合同时,讲求经济效益,付出最小的成本,取得最佳的合同利益。 在履行合同中贯彻经济合理原则,表现在许多方面:①债务人选择最经济合理的履行方式;②合同履行期的选择体现经济合理原则;③当事人变更合同应当体现经济合理原则;④对违约进行补救体现经济合理原则。 2.同时履行抗辩权的适用条件有哪些? 同时履行抗辩权的发生,需要具备以下条件: (1)须双方基于同一双务合同互负对价债务。确定是否形成同一双务合同互负债务的关系,应基于以下事实:①须由同一双务合同产生债务;②须双方当事人互负债务;③当事人双方互负债务之间具有对价性和牵连性。 (2)须行使抗辩权之当事人无先行给付义务。 (3)对方当事人未履行债务或者未按照约定正确履行债务。 (4)须对方的对待给付是可能履行的。 3.先履行抗辩权的适用条件有哪些? 先履行抗辩权的行使应当具备以下三个条件:(1)双方当事人须由同一双务合同互负债务。(2)须双方所负的债务有先后履行顺序。(3)应当先履行的当事人未履行债务或履行债务不符合约定。 4.为什么设立不安抗辩权制度? 不安抗辩权制度设立的目的在于:避免因情况变化而导致应先履行一方遭受损害。不安抗辩权时法律规定的保护手段,在对方于缔约后出现财产状况明显恶化等情况,可能危及先给付一方的债权实现时,法律赋予先给付一方在对方未对待给付或提供担保之前拒绝履行的权利,以维护公平。

债的不履行和不适当履行

遇到债务纠纷问题?赢了网律师为你免费解惑!访 问>>https://www.doczj.com/doc/3412219142.html, 债的不履行和不适当履行 核心内容:债的不履行和不适当履行具体是怎样规定的呢?下面由赢了网小编为您介绍,希望对您有帮助。 一、履行不能:由于某种原因债务人无法实现债务之内容的事实状态。 1、履行不能不包括下列情形: (1)履行困难 (2)债务人缺乏资力 (3)选择之债中尚有可选择的给付 (4)货币之债和利息之债 2、法律后果:(因是否可归责于债务人而有所不同。)

(1)可归责于债务人时: A、债务人履行原债务的义务免除。 B、债务人应承担相应责任。 C、债权因合同而生的,债权人可解除合同(解除权),并请求损害赔偿。 D、如果取得债权人的同意,债务人也可以其他标的物代替原标的物履行,即代物清偿。 (2)不可归责于债务人时(如不可抗力) A、债务人免除履行原债务的义务,且不承担债务不履行的责任。 B、债权人免除对待给付的义务,对待给付已经履行的,可依不当得利请求返还。 C、债务人应及时向债权人告知履行不能的理由,并提供有关的证明。不及时通知,造成损失,债务人应负赔偿责任。

D、债权人取得代偿请求权。 E、若为合同之债,当事人可解除合同。 二、拒绝履行:债务人能够履行债务而故意不履行 1、构成要件: (1)有合法的债务存在。 (2)履行仍为可能。 (3)债务人有拒绝履行的表示。(明示或默示) (4)债务人主观上为故意。 (5)债务人拒绝履行无合法理由。 2、发生时间:可在履行期到来之前,也可在履行期届至或者发生迟延之后。可以为明示,也可为默示。

3、法律后果: (1)债权人可获得并行使合同解除权,并可请求赔偿或者违约金。 (2)有担保的债务,依法实现担保。 (3)可强制履行的请求强制履行。 (4)发生抗辩权的消灭和产生。 (5)债权人负有减免损失的义务。 期前拒绝履行合同之债被称之为预期违约。 三、迟延履行:债务人对于已届履行期的债务,能履行而未履行的情形。属期限上履行不适当(迟延履行包括给付迟延和受领迟延)迟延给付+受领迟延=迟延履行 1、构成要件: (1)有合法有效的债务存在。

债务履行的抵充及法律依据

履行的抵充 【民法理论】 在债务人对同一债权人所负的数宗债务中,可能有附利息的,也有不附利息的;有附条件的,也有未附条件的;有设定担保的,也有未设定担保的,等等。如果债务人的履行不足以消灭所有的债务,究竟选择消灭哪(几)宗债务,对债权人和债务人就有着不同的利害后果。为妥善解决这一问题,许多国家的民法都规定了一些具体规则。 在经济生活中,出现清偿抵充在所难免。在债务人对债权人负担数宗债务,而债务人所为的清偿又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时,如果当事人之间就债务人的履行,系抵充何宗债务有约定的,从其约定;如果当事人之间没有约定,则清偿人有权单方面指定其履行系清偿何宗债务,此指定为形成权,清偿人应向受领人以意思表示为之,在清偿人指定后,其不得随意撤回指定。如果清偿人没有指定,则可以依此顺序抵充债务: 债务中有已届清偿期和未届清偿期的,应尽先抵充已届清偿期的债务。均已届清偿期的债务,或者均未届清偿期的债务,以债务无担保者或者担保最少者先抵充;担保相等的,以债务人因清偿获益最多者尽先抵充;获益相等者以先到期的债务尽先抵充。 债务人因清偿获益相等而清偿期均相同者,各按比例抵充一部分。 【法律依据】

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 关于审理民间借贷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 第二十五条债务人的给付不足以清偿其对同一债权人所负的数笔借贷债务的,应当优先抵充已到期的债务;几项债务均到期的,优先抵充对债权人缺乏担保或者担保数额最少的债务;担保数额相同的,优先抵充债务负担较重的债务;负担相同的,按照债务到期的先后顺序抵充;到期时间相同的,按比例抵充。但是,债权人与债务人对清偿的债务或者清偿抵充顺序有约定的除外。 债务人除借款本金之外还应当支付利息和费用,当其给付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时,并且当事人没有约定的,法院应当按照下列顺序抵充: (一)实现债权的有关费用; (二)利息或者违约金; (三)借款本金。 债权人主动放弃前述偿债顺序利益的,法院应当予以尊重。

债法复习资料

一、债的权能(四种) 即债权人依其债权得为的行为,包括: 1.给付请求权(债权的请求力) 债权人的利益实现通过债务人实现给付的行为方能达到 2.给付受领权(债权的保持力) 债务人履行其债务时,债权人有权予以接受,并永久保持因债务人的履行所得的利益 3.债权保护请求权(债权的可强制执行力) 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可依据该项全能请求国家机关予以保护4.处分权(债权的处分力) 债权人可以抵销、免除、让与债权等 债权具备上述4点权能就是效力齐备的债权,也叫完全债权。如果欠缺某项效力,则债权为不完全债权。债权不得欠缺保持力,否则便不是债权。 二、债务的分类 债务包括给付义务和附随义务。 1、给付义务:实施特定行为,以使债权人利益实现的义务。 给付义务又包括主给付义务与从给付义务。 1)主给付义务:债所固有、必备,并用以决定债的类型的基本 义务。 2)从给付义务:指不具有独立的意义,仅具有补助主给付义务 功能的义务。(如提供货物的必要证书、说明书等。)

2、附随义务基于诚实信用原则,根据债的性质、目的和交易习惯而产生的义务。 ·根本区别:在义务人不履行义务的情况下,权利人是否可以以诉讼方式请求义务人履行。 ·给付义务:可以诉讼要求对方履行。 ·附随义务:不可以,只能要求对方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三、债的客体概念 债的客体指债权人的权利和债务人的义务共同指向的对象。是当事人基于其所负债务而应为的行为。 四、合同法关于合同的界定 1.《合同法》第2条第1款 将合同界定为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2.第2款将婚姻、收养、监护等有关身份关系的协议排除在外。 五、种类之债特定的方法(第一种重要) 特定的方法: 1.债务人交付其物之必要行为的完成: 1)赴偿之债:送达+提示交付。 2)往取之债:分离+受领通知。 3)代送之债:交承运人。 2.基于当事人的约定,经当事人或者第三人的指定。 六、选择之债的概念

债的履行原则(四原则)

债的履行原则(四原则) 亲自履行原则指债应由债务人或其代理人向债权人本人履行。无论债务人自己履行或其代理履行,都是债务人亲自履行。在社会主义组织间,为了实行企业的经济核算,债务不能由第三人代为履行;尤其当债务的内容是债务人的一定行为或其行为的成果时,它的履行就和债务人的人身性质有关,债务更须由债务人亲自履行。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第19条规定:加工承揽合同中的承揽方“不经定作方同意,不得把接受的任务转让给第三方。”这就是债务人亲自履行原则。但如果债务由第三人履行,对债权人并无不利,而债务人也不反对时,债权人不得拒绝受领。 在通常情况下,债要向债权人本人履行。在债权人授权给他的代理人时,要向他的代理人履行。在当事人相互有约定时,也可以向第三人履行。债务人向无权接受履行的人履行的债务不发生任何清偿的效力,经债权人同意或是后来追认的除外。 同时履行原则在双务合同中,当事人双方都同时既是债权人,又是债务人,因此,都同样负有履行义务的责任。谁应该首先履行自己的义务,这在资本主义国家中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因为先履行自己义务的一方要承担对方可能不履行其义务的危险。为此,各国民法大都规定了一项同时履行的原则。例如 1896年《德国民法典》第320条规定:“因双务契约而负义务的一方,于他方当事人未为给付前,得拒绝自己负担的给付;但自己有先为给付的义务者,不在此限。”当事人一方在对方未为对待给付前有权拒绝自己给付的权利,称为“同时履行抗辩”,也称“契约不履行之抗辩”。同时履行抗辩的权利必须以请求人没有先于对方履行的义务为先决条件。如果法律或合同明确规定一方履行债务在先,他方履行债务在后,就不能要求同时履行。但是,有的国家法律也规定有例外情况。例如《德国民法典》第321条规定:“双务契约当事人的一方应向他方当事人先为给付者,如他方的财产状况于契约订立后显形减少有危及对待给付的请求权时,在他方未为对待给付或提出担保前,得拒绝履行自己负担的给付。” 中国立法没有明确规定同时履行的原则。如果法律和合同没有规定当事人一方必须先于对方履行债务,原则上任何一方都有权要求同时履行。但在中国这个原则的意义已远不如在资本主义国家中那么重要,其适用范围也不那么广泛。中国社会主义组织之间的合同关系是相互信任、相互协作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受计划指导和支配的,是以服从统一的国家利益为前提的,所以无需严格地同时履行。 全面履行原则指债务人除经债权人同意外,必须在债的标的以及其数量、质量、规格、期限、地点、价格、方法等各方面严格按照债的内容,全面履行自己的义务,不允许单方变更债的内容和条件。这就是全面履行原则。 实际履行原则指按照债所规定的标的履行,是债的履行的一人重要内容。按照这个原则,当事人之间的非金钱之债,必须依据债的规定用实物来履行,不允许用其他物品或金钱来代替。也不能用支付违约金或赔偿损失的方法来消灭债务。实际履行原则在资本主义国家的民法中虽大都作了规定,例如,1804年《法国民法典》第1243条规定:“债务人不得给付约定以外的其他物品,而强迫债权人受领,虽该他物的价值等于或大于约定之物时亦同。”但是金钱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是万能的替代物,所以实物履行往往可以用金钱履行来代替,即使是特定物,也可以通过损害赔偿的途径解决。英美法各国比较重视金钱履行,它认为实物履行并非总是可能的,但金钱履行却永远可能。

债的履行原则(精)

债的履行原则 债的履行原则,是当事人在履行债务时所应遵循的基本准则。在这些基本准则中,有的是民法的基本原则,例如,诚实信用原则、公平原则、平等原则等;有的是专属于债的履行的原则,例如适当履行原则、协助履行原则、经济合理原则、情事变更原则等。对于基本原则,此处不赘。 (一) 适当履行原则 适当履行原则,又称正确履行原则或全面履行原则,是指当事人按照债规定的标的及其质量、数量,由适当的主体在适当的履行期限、履行地点,以适当的履行方式,全面完成债务的履行原则。 适当履行与实际履行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二) 协作履行原则 协作履行原则,是指当事人不仅适当履行自己的债务,而且应基于诚实信用原则的要求,协助对方当事人履行债务的履行原则。 协作履行是诚实信用原则在债的履行方面的具体体现。一方面需要双方当事人之间相互协助,另一方面也表明协助不是无限度的。一般认为,协作履行原则含有如下内容: (一)债务人履行债务,债权人应适当受领给付;

(二)债务人履行债务,时常要求债权人创造必要的条件,提供方便; (三)因故不能履行或不能完全履行时,应积极采取措施,避免或减少损失,否则还要就扩大的损失自负其责; (四)发生纠纷时,各自应主动承担责任,不得推诿。 协作履行原则并不漠视当事人的各自独立的利益,不降低债务人所负债务的力度。 三、经济合理原则 经济合理原则要求履行债时,讲求经济效益,付出最小的成本,取得最佳的利益。 在履行债中贯彻经济合理原则,表现在许多方面,如债务人选择最经济合理的运输方式,选择履行期、选择设备等体现经济合理原则。 四、情事变更原则 情事变更原则,是合同依法成立后,因不可归责于双方当事人的原因发生了不可预见的情事变更,致使合同的基础丧失或动摇,若继续维持合同原有效力则显失公平,允许变更或解除合同的原则。 情事变更原则的适用条件:

债务不履行及其效力1226

债务不履行及其效力 债务不履行指债务人未按照债的要求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以满足债权的状态。 债务不履行的形态有四种:履行不能、履行拒绝、履行不当和履行迟延。 不履行债务的效力主要包括:强制履行和损害赔偿。 履行不能指债务人由于某种情形,事实上已不可能再履行债务。 履行不能的类型: (1)事实不能与法律不能 (2)自始不能与嗣后不能 (3)客观不能与主观不能 (4)永久不能与一时不能 (5)全部不能与部分不能 (6)可归责的履行不能与不可归责的履行不能 履行不能的效力 (1)因不可归责于债务人事由的履行不能。 效力: ①免除履行义务。 ②代偿请求权。 (2)因可归责于债务人事由的履行不能。 ①全部不能的效力:原定的给付无须履行;承担损害赔偿。

②部分不能的效力:承担部分不能履行的损害赔偿;其他部分仍按原定内容履行。但其他部分的履行,对债权人已无意义而成为不必要时,债权人可以拒绝受领该部分履行而请求全部不履行的损害赔偿。 履行拒绝 1.概念:履行拒绝指债务人能履行而违法地表示不履行的意思表示。2.履行拒绝的效力 拒绝履行届期债务:债权人有权要求债务人履行或采取补救措施,并有权要求赔偿损失。 拒绝履行未届期债务:债权人得采取法律规定的相应措施。 不当履行 不当履行又称积极侵害债权或不完全给付,指债务人虽然履行,但其履行有瑕疵或给债权人的固有利益造成损害的情形。 消极的侵害债权:履行不能;履行拒绝;履行迟延。 积极的侵害债权:不当履行 1.不当履行的构成和类型 (1)构成: ①须有履行行为; ②须履行不当; ③须可归责于债务人; (2)类型: ①瑕疵给付; ②加害给付。

债务人提前履行债务或部分履行债务的处理原则

债务人提前履行债务或部分履行债务的处理原 则 Document number:WTWYT-WYWY-BTGTT-YTTYU-2018GT

(一)债务人提前履行债务的处理原则 债务人提前履行债务,是指债务人在合同约定的履行期限到来之前就履行合同。当事人在合同中一般都对履行期间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债务人应当按照约定履行。但在有的情况下债务人提前履行债务,对此,我国《合同法》第71条规定:“债权人可以拒绝债务人提前履行债务,但提前履行不损害债权人利益的除外。债务人提前履行债务给债权人增加的费用,由债务人负担”。 履行期限,是债务人应当履行债务的期间,其起始应为合同生效之时或者之后。履行期限的确定,应依当事人的约定,未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应当依照法律的明确规定或者法律规定的原则确立。在履行期限届满以前,债务人履行或者债权人要求履行而会使相对人失去的利益,称为期限利益。当债务人享有期限利益时,债务人可以抛弃期间利益而提前履行,但债权人不能要求债务人抛弃期限利益而提前受领,例如无偿保管合同。当期限利益既属于债权人又属于债务人时,当事人一方抛弃期限利益的,应该获得对方当事人的许可。抛弃的期限利益,利益人不得请求返还。对于侵害对方期限利益的,由侵害人负赔偿责任。 债权人可以拒绝债务人提前履行债务,是指债权人享有期限利益的情况下,债权人为了使自己的期限利益不受损害,可以拒绝债务人提前履行债务。提前履行不损害债权人利益是指在债权人不享有期限利益的情况下,债务人提前履行不损害债权人的利益。增加的费用,是指因债务人提前履行债务而导致债权人要比债务人正常履行的情况下多支付的一部分费用。例如,甲方从乙处购买水泥,双方订立买卖合同,合同约定乙在某日将水泥送到甲租用的库房内,而乙提前3天送货导致甲多方付了库房租金,多付的租金即为这种“增加的费用”。债务人提前履行债务给债权人增加的费川如果由债权人自己.承担,那么实际是损害了债权人的期限利益因此,该费用由债务人自己承担,这样一来,债权人的利益就没有因债务人的提前履行而受到损害。 (二)债务人部分履行债务的处理原则 我国《合同法》第72条规定:“债权人可以拒绝债务人部分履行债务,但部分履行不损害债权人利益的除外。债务人部分履行债务给债权人增加的费用,由债务人负担。” 部分履行,是指债务人没有按照合同约定全部履行合同义务而只是履行了一部分合同义务 部分履行的构成要件是: 1.部分履行是在履行期限内的履行,如果债务人在履行期限之前履行则为提前履行,如果是在履行期限之后履行则为迟延履行。

债法简答汇总(附答案)

债法简答汇总(附答案) 、简答题(共3 题,每题8 分,共24分) 1.债的保全中的撤销权与可撤销合同中的撤销权有哪些区别? 【评分说明】以下6 个要点中,答出一个要点并作简要解释即给2 分(不要求字面一样,表达该意思即可),答出其中4 个要点即可给满分8 分。 【参考答案要点】 (1)法理依据不同 保全撤销权突破债的相对性原则,使特定当事人之间的合同效力延伸至第三人,从而形成了权利人为了保全自己的利益便可有条件的于涉他人之间的法律关系,体现了债的对外效力;可撤销合同撤销权是从合同受害人角度设立的,撤销权的行使仍然是在合同当事人之间发生效力。 (2)权利设立的体系目的不同 可撤销合同撤销权的设立是为了贯彻意思自治原则,使撤销权人针对意思表示不真实的行为请求撤销,从而实现撤销权人的意志;保全撤销权制度是法律为了保障合同债务的履行,防止债务人的责任财产不当减少,保持其清偿力。 (3)权利的行使主体及事由不同 可撤销合同撤销权的权利人是合同的一方当事人,其中又有不同:一般情况下,在欺诈、胁迫、乘人之危合同中只有受损当事人一方,在重大误解、显失公平合同中,双方当事人均享有撤销权,撤销事由主要为上述五种情形;行使保全撤销权的权利人则是在债务人放弃其对次债务人的到期债权,或无偿、低价转让、处分其财产,有害于债权时,受损害的债权人有权行使撤销权,撤销事由主要为上述三种情形。 (4)申请撤销的裁决机关不同 依我国合同法的规定,可撤销合同撤销权既可以向法院申请撤销,也可以向仲裁机构申请撤销;保全的撤销权则只能向人民法院申请撤销。 (5)行使权利的撤销对象不同 保全债权人针对债务人与第三人(受赠人、受益人、买受人等)之间实施的有害于债权人权利的行为而行使撤销权,撤销的是他人之间的行为;可撤销合同债权人撤销的是其自己与相对人之间的行为。 (6)撤销权的行使时间不同 两种权利均可以在撤销权人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1 年内行使,但保全撤销权人不知道撤销事由的行使时间为5 年,即撤销权自债务人有损于债权的行为发生之日起5 年内没有行使撤销权的,该撤销权消灭。 2.简述一般保证与连带保证的区别。 【评分说明】以下7 个要点中,(1)- (2)项为必答点,分别为4 分和3 分,答出该要点并作简要解释即给相应分数(不要求字面一样,表达该意思即可),(3)-(7)项列出任 意1 点即可得1 分,但多列也不加分。本题满分8 分。

债的履行原则

(一)依合同约定或者法律规定全面履行的原则 全面履行的原则,是指债务人应当按照合同约定或者法律规定的内容,完成全部债务的要求。 实际履行是合同的全面履行原则的基本要求。所谓实际履行,是指当事人应当按照合同规定的标的履行,不得任意以其他的标的替代,不能以支付违约金或赔偿金取代合同规定标的的实际履行。 正确履行也是债的全面履行原则的基本要求。所谓正确履行,是指当事人应当按照合同或法律的要求正确履行债务。 正确履行与实际履行具有一致的目的性,即实现合同目的,但实际履行重在实物履行,而正确履行则强调义务履行的准确性。例如,出卖人依据合同约定的时间、地点、方式支付了标的物,但标的物存在质量瑕疵,应当认为出卖人虽实施了实际履行行为,但其履行存在不适当之处,即质量问题,则是不正确履行的表现。从维护合同权利的角度讲,实际履行和正确履行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都是全面履行原则的基本内容。 (二)依法律规则适当履行的原则 所谓依法律规则适当履行的原则,是指对于生效的合同,在当事人就有关合同内容约定不明确的情况下,依照法律规定的办法和规则履行合同的原则。 依法适当履行原则是依合同约定全面履行原则的重要补充,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合同当事人应当履行的义务应是通过当事人的约定而确定,因此,当事人订立合同,其条款、内容应当具体、明确、完备,这样才有利于合同的履行,才能实现合同目的。一般情况下,只要符合生效要件的合同一成立,就对当事人产生法律约束力。然而,现实生活中某些当事人所订立的合同,由于欠缺某些条款或者有关条款的内容约定不明确,致使合同难以履行。某些情况下,所欠缺的是起决定性作用的主要条款,如标的、数量等,而当事人既不愿协商,也不愿履行,那么应认定合同不成立;在许多情况下,合同所欠缺的只是个别条款,或者个别条款不明确,这种欠缺不能否定合同成立的事实,从维护交易安全和提高交易的效率角度考虑,我国合同法确定了一定的规则,通过这些规则明确合同当事人之间没有规定或规定不明确的有关合同内容。合同当事人应当按照依法律规则所确定的合同内容履行各自的合同义务。 我国《合同法》第61条、第62条等条款明确规定了在合同条款不明确时的履行规则: 1、协议补充合同内容的规则。合同生效后,当事人就质量、价款或报酬等内容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首先可以由当事人通过协议的方式补充,这是合同自由原则的体现。 2、按照合同有关条款或者交易习惯确定合同内容的规则。根据协议补充规则,当事人之间不能达成补充协议的,才能够适用本项规则。 3、确定合同内容的一般规则或标准。在当事人就有关合同内容约定不明确,依照上述两项规则仍然不能确定时,我国《合同法》规定了确定合同履行内容的下列规则:(l)质量要求不明确的,按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履行;没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按照通常标准或者符合合同目的的特定标准履行。 (2)价款或者报酬不明确的,按照订立合同时履行地的市场价格履行;依法应当执行政府定价或者政府指导价的,按照规定履行。应当注意的是,对于执行政府定价或者政府指导价的,在合同约定的交付期限内政府价格调整时,按照交付时的价格计价。逾期交付标的物的,遇价格上涨时,按照原价格执行;价格下降时,按照新价格执行。逾期提取标的物或者逾期付款的,遇价格上涨时,按照新价格执行;价格下降时,按照原价格执行。 (3)履行地点不明确,给付货币的,在接受货币一方所在地履行;交付不动产的,在不动产所在地履行;其他标的,在履行义务一方所在地履行。 (4)履行期限不明确的,债务人可以随时履行,债权人也可以随时要求履行,但应给

合同的履行原则法条

合同履行的前提是合同已经生效。 一、合同履行原则 二、合同履行规则 三、合同履行中涉及到第三人的关系 四、双务合同履行中抗辩权问题 五、涉及到部分履行和提前履行的问题 六、合同履行中合同保全制度的问题 其中,最重要的是履行规则(合同法第六十一条,第六十二条);双务合同履行中抗辩权问题;合同履行中的合同的保全制度的问题。 一、合同履行原则 全面履行、诚实信用原则。 二、合同履行规则 履行规则(合同法第六十一条,第六十二条) 第六十一条,合同生效后,当事人就质量、价款或者报酬、履行地点等内容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可以协议补充;不能达成补充协议的,按照合同有关条款或者交易习惯确定。 第六十二条当事人就有关合同内容约定不明确,依照本法第六十一条的规定仍不能确定的,适用下列规定: (一)质量要求不明确的,按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履行;没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按照通常标准或者符合合同目的的特定标准履行。 (二)价款或者报酬不明确的,按照订立合同时履行地的市场价格履行;依法应当执行政府定价或者政府指导价的,按照规定履行。 (三)履行地点不明确,给付货币的,在接受货币一方所在地履行;交付不动产的,在不动产所在地履行;其他标的,在履行义务一方所在地履行。 (四)履行期限不明确的,债务人可以随时履行,债权人也可以随时要求履行,但应当给对方必要的准备时间。 (五)履行方式不明确的,按照有利于实现合同目的的方式履行。

(六)履行费用的负担不明确的,由履行义务一方负担。 关于履行地点的确定,在买卖合同中,注意合同法第一百四十一条和第一百六十条的规定。 第一百四十一条、出卖人应当按照约定的地点交付标的物。当事人没有约定交付地点或者约定不明确,依照本法第六十一条的规定仍不能确定的,适用下列规定: (一)标的物需要运输的,出卖人应当将标的物交付给第一承运人以运交给买受人; (二)标的物不需要运输,出卖人和买受人订立合同时知道标的物在某一地点的,出卖人应当在该地点交付标的物;不知道标的物在某一地点的,应当在出卖人订立合同时的营业地交付标的物。 第一百六十条、买受人应当按照约定的地点支付价款。对支付地点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依照本法第六十一条的规定仍不能确定的,买受人应当在出卖人的营业地支付,但约定支付价款以交付标的物或者交付提取标的物单证为条件的,在交付标的物或者交付提取标的物单证的所在地支付。 三、合同履行中涉及到第三人的关系 第六十四条、当事人约定由债务人向第三人履行债务的,债务人未向第三人履行债务或者履行债务不符合约定,应当向债权人承担违约责任。 第六十五条、当事人约定由第三人向债权人履行债务的,第三人不履行债务或者履行债务不符合约定,债务人应当向债权人承担违约责任。 遵循合同的相对性原则。作为合同关系以外的第三人,不是合同的当事人,既不享有权利也不承担义务。 为第三人利益的合同中,第三人实际上是有请求权的。 四、双务合同履行中抗辩权问题 包括同时履行抗辩权、先履行抗辩权和不安抗辩权。 都是双务合同中才有的抗辩权;都是暂时的抗辩权而非永久的抗辩权。 无论是同时履行抗辩还是先履行抗辩,其中如果有一方当事人由于不可抗力原因导致不能履行合同义务的时候,另一方当事人原则上还是有抗辩权的。 不安抗辩权,注意三点:先履行合同义务的一方当事人;必须有确切的证据证明;可以中止履行。

第十九章债的履行

第十九章债的履行 本章重点与难点: 1.债的履行概念。 2.债的履行原则,情势变更原则也是难点。 3.债的适当全面履行规则。 第一节债的履行概述 一、债的履行的概念 债的履行是指债务人按照合同的约定或者法律的规定履行其义务。《民法通则》第84条第2款规定:“债权人有权要求债务人按照合同的约定或者法律的规定履行义务。”可见,债的履行是债的最主要的效力。因为只有债务人履行了自己的义务,债权人的债权才能实现,债权人的利益才能得到满足,所以,债的履行从债权人方面说是债权的实现。债的履行有以下含义: (一)债的履行是债务人所为的特定行为 债务是债务人应为的特定行为,履行债务也就是债务人为其应为的特定行为。债务人为该特定行为也就是给付,债务人履行债务也就是履行给付义务。但给付在债法上有不同的含义。例如,在买卖中出卖人

应交付并移转出卖的标的物为给付,此种给付即为债的标的;出卖人依合同约定交付标的物并移转所有权归买受人,也为给付,此种含义的给付,即为履行债务,亦称为债的清偿。但严格说来,给付与履行有所不同。给付重债务人的行为,履行则重结果——债权的满足。债之履行,乃指给付之结果,非给付行为本身。给付有时与交付的含义相似,但二者不同,交付一般指的是将标的物的占有移转给债权人,“仅指物和金钱的交付” 总的来说,给付是债的标的,具有抽象、静态的意义;履行是债务人为给付行为,具有动态、具体的意义;清偿是债务人履行的效果,在债的消灭意义上使用。 (二)债的履行是债务人履行其全部义务的行为 债的履行须由债务人履行全部义务,即其不仅须履行给付义务,而且还要履行附随义务。在现代债法上,债务人仅履行给付义务,并不能完全满足债权人的利益需要。 (三)债的履行要求债权人予以协助 债的履行虽是债务人履行其全部义务的行为,但因债权与债务是相互对应的,债的履行也是实现债权的手段。这就要求债务人的履行行为与债权人的受领行为相结合。如果只有债务人履行债务,而没有债权

合同履行的原则主要有哪些

合同履行的原则主要有哪些? 一、适当履行原则 适当履行原则,又称正确履行原则或全面履行原则,是指当事人按照合同规定的标的及其质量、数量,由适当的主体在适当的履行期限、履行地点以适当的方式,全面完成合同义务的履行原则。《合同法》第60条第1款规定:“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全面履行自己的义务。”全面履行原则和实际履行原则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实际履行原则强调债务人按照合同约定交付标的物或者提供服务,至于交付标的物或提供的服务是否适当,则无力顾及。因此,适当履行必然是实际履行,而实际履行未必是适当履行。 二、协作履行原则 协作履行原则,是指当事人不仅适当履行自己的合同义务,而且应基于诚实信用原则要求对方当事人协助其履行债务的履行原则。它一般包括以下内容:1、债务人履行合同债务,债权人应适当受领给付。2、债务人履行债务,时常要求债权人创造必要的条件,提供方便。3、因故不能履行或不能完全履行时,应积极采取措施避免或减少损失,否则还要就扩大的损失自负其责。4、发生合同纠纷时,应各自主动承担责任,不得推诿。 《合同法》第60条第2款规定:“当事人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根据合同的性质、目的和交易习惯履行通知、协助、保密等义务。” 三、经济合理原则 经济合理原则要求在履行合同时,讲求经济效益,付出最小的成本,取得最佳的合同利益。如:债务人选择最经济合理的运输方式,选择合理期限履行合同,选择设备体现经济合理原则,变更合同、对违约进行补救体现经济合理原则。 四、情事变更原则 情事变更原则,是指合同依法成立后,因不可归责于双方当事人的原因发生了不可预见的情事变更,致使合同的基础丧失或动摇,若继续维护合同原有

债与合同法笔记知识点总结--债的概述

第一章债的概述 第一节债的概念和特征 一、债的概念 民法总则第118条:债权是因合同、侵权行为、无因管理、不当得利以及法律的其他规定,权利人请求特定义务人为或者不为一定行为的权利。 (一)债是一种民事法律关系 (二)债是特定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关系 (三)债是特定当事人间得请求为特定行为的法律关系 (四)债是按照合同或者法律规定而发生的法律关系,其发生具有任意性、多样性 债的法律特征:1.债反映财产流转关系(物权、知识产权反映财产的归属利用关系,保护财产的静态安全) 2.债权是对人权,相对权:必须通过义务人实施一定的行为即可实现,故而债权人只有请求权,而没有物权人所有的直接处置的权利(支配权)(物权是对世权,绝对权) 3.债的客体是给付,即债务人应为的特定行为。(物权的客体原则上是物,知识产权的客体则为智力成果) 4.债的发生具有任意性、多样性,可以因合法行为发生,也可因不法行为发生。(物权、知识产权只能因合法行为发生) 5.债权具有平等性和相容性,在同一物上可以设定内容相同的数个债,且相互间平等没有优先性和排他性性。 第二节债的要素 一、债的主体:债权人和债务人。一般而言,凡民事主体均可成为债的主体。 二、债的内容 (一)债权 1.债权为请求权 但两个概念部分重合。债权除了请求权权能外还有受领权等权能;请求权除了债权请求权外还有物上请求权。 2.债权为相对权 3.债权的设立具有任意性 意定之债是由当事人意思决定的(只要不违反禁止性规定与公序良俗原则)而物权则必须由法律明确规定。 4.债权具有平等性 5.债权无排他性 因为债权只是请求权而非支配权 实例说明 1.债权与物权 举例:出卖人就同一房屋订立数份买卖合同,且均为合法有效的,按照以下原则处理:(一)已经办理转移登记的买受人取得所有权; (二)均未办理转移登记的,按照买卖合同约定已经合法占有房屋的买受人请求出卖人办理转移登记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三)均未办理转移登记亦未合法占有房屋,买卖合同成立时间在先的买受人请求出卖人办理转移登记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