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山东省城镇发展现状及城镇体系规划思路_杨明俊

山东省城镇发展现状及城镇体系规划思路_杨明俊

山东省城镇发展现状及城镇体系规划思路_杨明俊
山东省城镇发展现状及城镇体系规划思路_杨明俊

〔文章编号〕1002-2031(2013)07-0042-05

山东省城镇发展现状及城镇体系规划思路

杨明俊柴宝贵刘效龙丁爱芳

〔摘要〕介绍了山东省城镇化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分析了山东省城镇体系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山东省省域城

镇体系的规划思路。

〔关键词〕省域;城镇体系;转型〔中图分类号〕F299.21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杨明俊(1978—),男,山东即墨人,山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硕士;柴宝贵(1953—),男,山东邹城人,山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刘效龙(1986—),男,山东临沂人,山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工程师,硕士;丁爱芳(1980—),女,山东青岛人,山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工程师,硕士。

〔基金项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软科学研究项目(2011RK004)———新时期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编制框架与技术革新研究。〔收稿日期〕2013-03-17〔修回日期〕2013-04-19

山东省城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

现状

1.城镇化速度较快,但城镇化发展动力不足2000-2010年,山东省城镇化水平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城镇化率从38.00%提高到49.71%,增加了11.71个百分点。与长三角、珠三角、闽东南地区相比,山东省国有经济比重大,民营经济不发达;重工业比重大,轻工业和第三产业不发达。过重的产业结构,导致就业吸纳能力偏低,制约着城镇对农村人口的吸纳能力。山东省的国有经济、重工业主要集中在县级以上的城市,其对小城镇的带动能力不仅不强,而且对小城镇的发展还具有制约作用,使山东省的城镇化动力处于严重不足的状态。

2.城镇体系规模结构趋向合理

目前,山东省共有3个2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

图1

1997-2010年山东省城镇化发展概况

5个100万-200万人口的城市、8个50万-100万人口的城市、34个20万-50万人口的城市、44个10万-20万人口的城市、19个5万-10万人口的城市(镇)、1058个5万人口以下的小城市(镇)。济南、青岛是山东省的核心城市,也是山东省人口规模最大的城市。各设区城市是山东省的二级城市,人口规模也处于第二级规模上。县城、小城镇分别随其等级的降低而人口规模有所下降。

总第216期

城市问题2013年第7期

表12010年山东省城镇规模结构

规模等级人口规模数量城市一级>200万3济南、青岛、淄博

二级100-200万5临沂、烟台、威海、潍坊、枣庄

三级50-100万8济宁、泰安、东营、滨州、德州、日照、聊城、菏泽

四级20-50万34章丘、莱芜、胶州、新泰、邹平、邹城、胶南、寿光、高密、莱州、平度、兖州、文登、安丘、诸城、临清、青州、龙口、齐河、沂水、昌乐、莱阳、昌邑、临朐、海阳、莱西、曹县、蓬莱、肥城、高唐、禹城、平邑、荣成、乳山

五级10-20万44郯城、莒南、郓城、曲阜、临邑、费县、单县、招远、莘县、莒县、东平、巨野、东明、夏津、阳谷、栖霞、蒙阴、沂南、宁阳、苍山、茌平、临沭、陵县、微山、鄄城、乐陵、宁津、平原、广饶、桓台、泗水、金乡、梁山、嘉祥、五莲、博兴、定陶、沂源、惠民、成武、汶上、商河、无棣、东阿

六级5-10万19武城、鱼台、沾化、冠县、庆云、垦利、利津、阳信、济阳、高青、平阴、长岛、魏桥镇、齐村镇、义堂镇、大王镇、石横镇、西岗镇、景芝镇

七级<5万1058其他小城镇

3.人口与经济分布格局存在显著的空间错位

实现人口中心和经济中心在空间上的重合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山东省人口与经济的空间分布存在着明显的错位。2010年,山东半岛城市群以全省47.0%的面积和45.7%的常住人口创造了山东省64.4%的地区生产总值。作为城镇和经济密集地区,山东半岛城市群的人口密度却低于省内其他地区。这表明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城镇化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和劳动生产率相对较高,在全省的城镇和经济发展中具有核心作用,但人口集聚相对不足,且存在着人口分布与城镇和经济空间格局的错位。

4.省域中心城市综合实力不强,城镇规模较小

尽管山东省中间层次的城市发展良好,但山东省的中心城市综合实力不强,辐射带动能力不足。山东省城市竞争力的不足主要体现在山东省的中心城市上,与苏浙粤三省相比,山东省中心城市的发展差距显著。

图22010年山东省中心城市与相关地区发展水平比较

山东省小城镇的规模普遍较小,实力较弱。2010年山东省县城以外建制镇的驻地平均人口规模仅有1.17万人,乡驻地平均人口规模仅有0.49万人,仅有7个镇的驻地人口超过了5万人。

5.双中心结构将长期存在,网络化的布局态势逐渐清晰

长期以来,山东省一直呈现以济南为中心城市、以青岛为门户城市的双中心结构。2000年,济南中心区城市人口为264.5万人,青岛为234.6万人。到2010年,济南有人口359.2万人,青岛的人口则达到了366.9万人,超过了济南。从长远来看,山东省的这种双中心城市的空间结构将长期存在。

近年来,依托大型综合运输通道,山东省的经济发展要素正加速向胶济发展轴、日菏发展轴、京沪发展轴聚集,城市间的联系不断强化,网络发展的态势日益明显。山东半岛城市群、济南都市圈、鲁南城镇带等新的城镇空间布局形态逐渐涌现;青岛—潍坊—日照、烟台—威海、济南—淄博—泰安—莱芜、济宁—枣庄、东营—滨州等城镇密集区已初现雏形。

6.城乡、区域差异突出,省域发展水平差异显著

由于重城轻乡的思想观念和行政管理体制,山东省的公共投入主要集中在城市。这不仅不利于城乡协调发展,而且导致城乡差距持续拉大。2010年山东省城乡收入比为2.85,比2000年高出了0.41。山东省的区域差异也比较大。2010年,青岛、烟台、威海、潍坊四市的城镇化水平为56.2%,而德州、滨州、聊城、菏泽四市的城镇化水平只有39.1%,东西部相差17.1个百分点;山东半岛城市群人均GDP 为57619元,而鲁南城镇带却仅为25941元。

山东省有两个相对发达的连片地区。一个是山东半岛城市群,集中在沿海带和胶济带,一个是京沪线沿线的济宁—枣庄一带。进一步细分,山东半岛城市群又可以分为东西两部分,在潍坊市区左右形成分界地带。东部是以青岛为中心,即传统意义上的胶东半岛,其又可细分为青岛—日照地区(主要是青岛、日照和潍坊市东部的高密、诸城等)和烟台—威海地区;西部则是以济南为中心的山东省的发达地区。

7.中心城市经济北强南弱,鲁南地区发展动力不足

从全省情况来看,山东省实力较强的中心城市都在鲁中山区以北,省域内的南北差异非常显著。鲁南地区整体经济实力较弱,且中心城市水平不高,且其所在的淮海经济区也处于较弱的状态。

地理分隔对山东省的影响非常显著。鲁中山区向东与五莲山大致相连,把山东省域分割成为南北两大部分。长期以来,山东省南北两侧由于交通不便,经济社会联系较少,北部发达地区对南部带动不大。这是导致山东省南北差异突出的重要原因。

8.新的城市增长点凸显

近年来,伴随着山东省中心城市的迅速发展,城市外扩的动力迅速膨胀。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使交通线路、交通枢纽、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的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为开拓新的城镇化增长空间奠定了基础。此外,各地为刺激经济、培育新增长点,在部分新区加强投入,使新的城镇化增长空间不断涌现。新的城镇化增长空间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如潍坊的滨海新城、东营的临港产业区、滨州的临港产业区、临沂的临港开发区、莱州的临港产业区,等等。此外,乐陵—庆云产业区、曲阜新区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巨野矿区也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9.资源环境压力较大,利用效率有待提高

制约山东未来经济社会和城镇发展的资源主要是淡水资源和土地资源。山东省的水资源总量为311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为358立方米,分别相当于全国的15%和21%,且空间分布不均。客水资源虽丰富,但利用率低,地下水超采亦十分严重。山东省的许多城市发展均受到水资源不足的制约,尤其是沿海发达地区更是如此。山东省人均耕地面积仅为1.1亩,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二三产业项目无法落地现象普遍。同时,与广东、浙江、江苏、福建相比,山东省单位建设用地产出率最低,且土地闲置问题突出。

二关于山东省城镇体系规划的思路

1.走注重内涵式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传统上山东省城镇发展走的是一条低成本扩张的路线,城镇化目标更关注量的增长,主要体现在城镇人口、用地规模和城镇规模的扩张等方面。在经过急剧的扩张后,一方面资源环境的约束作用开始凸显;另一方面城乡分离、城市内部的分离问题反而更加突出。因此,山东省必须改变外延式扩张的发展模式,走内涵式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所谓新型城镇化道路应重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面对较大的资源环境压力,要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二是在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要实现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的衔接;三是要更加关注民生,切实解决与城镇化密切相关的就业、住房、教育、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

2.重构城镇功能体系须注意的问题

省域城镇功能体系的重构必须立足于以下两个层面。

第一,应考虑下级地方政府的发展诉求。在计划经济时期,一个地区的功能定位由上级政府根据发展意图来安排,主要体现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指令关系。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及完善,下级地方政府的发展诉求即所谓“自下而上”的力量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因此,省域城镇体系要在落实国家意图的基础上,重视下级地方政府的发展诉求,发掘各地区的优势并利用相关地区的比较优势,以提升山东省在国际、国家层面的竞争力。

第二,应立足于省域内部的发展特点,兼顾经济效率、资源环境承载力等多种因素,合理引导城镇功能体系。这要求规划的重点应从规划城镇等级规模体系转向规划城镇功能体系,着力促进城镇、城市群的协调发展。在选择培育新的城镇增长极时,除考虑行政等级、人口规模因素外,还要从区域功能分工的角度考虑城镇功能体系的构成,重视专业化城镇的培育,强调某种核心功能的集聚。对于城镇密集地区的城镇发展,应考虑区域一体化的职能分工,使城镇体系结构形成水平分工与垂直分工共存的多元体系结构。

3.推进省域内城镇空间的协调发展

首先,要协调好省域内部城镇之间的空间关系。要根据各区域的具体情况,对城镇建设空间和产业空间进行引导;对于城镇建设空间要提出具体的用地规划;对于产业空间,要强调与城镇空间的发展相结合,以此作为城镇空间转型的支撑。

其次,要从区域层面引导中心城市的发展。在这方面,重点是围绕集约用地、保护生态空间来开展城市区域的规划组织工作;考虑到中心城市已经或正在进入郊区化阶段以及新的增长因素,应适时在中心城市的外围规划建设建新城。

4.促进交通与城镇空间的协调发展

要制定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区域综合交通规划。区域交通与城镇体系空间的协调发展的目的在于实现以下三个目标:交通限制、交通支撑和交通引导。一是针对不同功能区提出相应的发展要求,对于禁建区或者限制发展的地区,交通导向上要限制进入;对于重点建设地区,通过重大交通设施建设支撑其发展。二是针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地区提出引导要求,目前开发强度已经很高的地区,要重点通过交通结构优化来引导用地集聚、产业转型;而对处于快速成长的地区,则要与空间开发规划相结合,提前规划好重大基础设施,支撑其产业集聚发展要求。

5.加强资源环境管理

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核心是空间布局的安排,其本质是发展权在空间上的分配,而资源环境条件是引导空间布局的基础。对于重点开发地区,应采取目标导向的思路,把资源、环境承载力优先向该地区分配。对于资源环境脆弱的地区,适宜采取问题导向的思路,要依托资源环境承载力,合理控制规划地区的总体开发容量。要明确空间开发的管制要求,并据此确定限制建设区、禁止建设区的具体范围。面对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带来的资源环境问题,要明确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原则和措施,提出土地资源、水资源、海岸线资源、能源等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对策。

6.要突出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综合调控职能

《城乡规划法》明确了不同层级的城乡规划体系需要对应于不同政府层级的事权。作为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在省级层面,规划的主要作用是落实国家战略,并成为省级部门实施空间管理的重要依据。但目前,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在实施过程中其综合调控作用尚难以发挥。要实现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综合调控职能,需要加强规划编制过程中部门间的沟通机制,最好由省级政府的主要职能部门联合组织编制之。

三山东省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

1.明确目标定位

基于对山东省发展基础、条件及趋势的分析,山东省城镇体系规划应提出以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为主线,按照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的总体要求,坚持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和信息化协调推进的发展目标,将山东省建设成为中国沿海第四极、重要的国际门户、海洋经济先行区、高端制造业基地、中华文化发展高地和国际旅游目的地。

2.壮大核心城市

重点培育济南和青岛两大核心城市,强化高端要素和人口集聚。其中济南要与章丘、济阳、齐河、平阴等共同构建800万-1000万人口的济南都市区;充分发挥省会城市优势,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服务经济、高端装备制造和高新技术产业;要将济南建成区域性经济中心、金融中心、科技文化中心和物流中心,使其成为黄河中下游地区中心城市及区域性国际城市。青岛要与即墨、胶州、胶南等城市一体化发展,形成1000万-1500万人口的青岛都市区。青岛的目标定位应是区域性贸易中心、东北亚国际航运枢纽、高新技术产业中心、海洋产业先行区及国际海洋科研教育中心、国际滨海旅游度假胜地,最终使青岛发展成为中国沿海地区的国际城市。

3.强化小城镇的发展

针对山东省小城镇发展薄弱的现状,应择优强化发展具有发展潜质的小城市和中心镇,在政策和资金上予以重点倾斜,使其尽快改善交通条件、基础设施,完善社会服务设施,成为产业和人口聚集的中心,从而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农村人口向城镇的就近转移。

4.实现均衡发展

未来山东省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应在突出济南、青岛两大核心城市布局的情况下,依托交通重点打造胶济、沿海、京沪、日菏四条城镇发展带;同时培育青岛—潍坊—日照、济南—淄博—泰安—莱芜、烟台—威海、济宁—枣庄、东营—滨州等五大城市群,以及临沂、德州、聊城、菏泽四大增长极,从而形成“两心、四带、五群、四极”的省域城镇体系空间格局,以实现山东省城镇化均衡有序的发展。

5.实施差异化的发展战略

山东省的一类地区包括青岛、烟台、威海、潍坊、东营、日照六市,应以这些中心城市为核心,加强其与周边县市的经济社会一体化建设步伐,建设特色鲜明的一体化城乡功能区;具备条件的城市应优先培育都市区。

山东省的二类地区包括济南、淄博、泰安、莱芜、济宁、枣庄六市。要做大做强省会城市济南,促进济南—兖州—邹城—曲阜—嘉祥和枣庄—薛城—滕州—微山的一体化发展。济宁和枣庄等能源基地要

实现能源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要加强其与城镇间的良性互动,因地制宜地积极引导这些能源基地发展接续产业和替代产业。

山东省的三类地区包括临沂、聊城、德州、滨州、菏泽五市。按照择优培育的原则,要重点发展中心城市、县城和重点镇,走多样化的经济发展道路。在这一过程中,要增强上述五市与其他中心城市的联系,完善区域城镇网络,提升城市对农林牧地区和能源矿产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要积极引导人口向东部发达地区流动,大力发展劳务经济;针对山东省东部地区产业向山东省内地转移的趋势,要积极完善基础设施、发展配套产业,以此迎接东部地区产业向内地的转移。

6.统筹城乡发展

要发挥区域中心城市的主导作用,加快分散的农村工业和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进程。同时,依托各级中心城市的综合服务职能,促进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水平,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实现城乡的统筹发展和共同繁荣。

四结语

传统上的城镇体系规划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指导下编制的。但目前的经济社会的发展对空间的要求越来越高,从而使得城镇体系规划的内容呈现出了进一步综合的趋势,其不仅包括城镇体系发展规划,还包括基础设施的安排、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社会发展领域的协调。

随着改革的深入,利益主体趋向多元化,规划的不确定性提高。因此,规划必须改变传统的规划编制模式,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通过对内在规律的把握,制定合理的空间引导机制,由规定性的规划安排模式走向综合性的利益协调模式。只有这样,省域城镇体系规划才能既成为调配省域空间资源的重要手段,又是平衡省域内各区域利益的有效工具,最终才能起到促进一省均衡发展的作用。

【Abstract】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the current eco-nomic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this essay conducts an in-depth analysis to the problems of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sys-tem in Shandong Province.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provincial ur-ban system is necessary to grasp the key issues and major devel-opment ideas.It summarizes the current provincial urban system planning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provincial districts;urban system;trans-formation

参考文献

[1]世界银行.2009年世界发展报告:重塑世界经济地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刘玉亭,何深静,魏立华.论城镇体系规划理论框架的新走向[J].城市规划,2008(3):41-44

[3]刘玉亭,顾朝林,郑弘毅.新世纪我国城镇体系规划的基本思路及完善途径[J].城市规划,2001(7):27-30

[4]胡序威.中国区域规划的演变与展望[J].城市规划,2006(S1):8-13

[5]徐海贤.新一轮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修编思路探讨———以江苏省为例[J].城市规划,2008(10):67-72

[6]山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山东省城镇体系规划(2011-2030)(初稿)[Z].2012.

(编辑:张寅;责任编辑:辛章平)

XXXX年山东省烟台市城市总体规划(76页)

2013年山东省烟台市城市总体规划

总则 第1条规划目的 为促进烟台市经济社会发展,科学合理地进行城市建设,编制《烟台市城市总体规划(2013-2020)》(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2条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90年); (2)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令第146号); (3)《山东省城镇体系规划(2000-2010年)》; (4)《山东半岛城市群总体规划》(2008年); (5)《山东省海岸带规划》(2010年); (6)《烟台市城市总体规划(1993-2010年)》; (7)国家、省、市相关的技术标准、规范。 第3条指导思想与规划原则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五个统筹”的基本原则,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烟台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第4条规划重点 (1)科学合理地确定城市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 (2)科学合理地调整市域城镇体系结构,统筹城乡健康发展。 (3)调整、优化中心城区空间结构,培育区域性中心城市。 (4)明确城市绿地系统、结构和布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5)做好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和综合防灾规划。 (6)统筹规划社会服务设施,促进社会事业健康发展。 (7)发展高效便捷的城市交通体系。 (8)塑造城市特色。 第5条城市规划区 烟台城市规划区的范围为:烟台市五区(芝罘区、莱山区、牟平区、福山区、开发区)的全部行政区划范围和桃村镇,总面积约为3002平方 公里。 第6条规划期限 本规划的期限为2013-2020年,其中,近期为2013-2015年,远期为2016-2020年,远景为2020年以后。

第7条强制性内容 文本中黑体字加下划线的内容为强制性内容。 第1章城市发展目标与战略 第8条城市发展目标 大力推进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社会全面进步,把烟台建设成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港口城 市和富有历史、人文、山海特色的滨海旅游城市。 到2013年,烟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预计全市生产总值达到5771亿元左右,年均增长13%左右,人均生产总值达到8834美元左右,综 合经济实力显著提升,经济增长方式明显转变,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城镇化水平达到60%,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和谐社会初见成效。 到2020年全市生产总值力争达到10000亿元,年均增长9%左右,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6万美元左右,城镇化水平达到70%。全市社会、 经济等各项主要指标达到现代化水平。 第9条城市总体发展战略 (1)港口带动战略:建设大型港口,发展临港产业,积极承接外来产业辐射,带动城市和区域发展。 (2)集聚发展战略:突出北部滨海城市带建设,为承接外来产业辐射、打造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提供一体化的空间保障。 (3)中心强化战略:促进烟台制造业集群化、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强化烟台中心城市的产业带动能力和中心服务职能。 第10条经济发展战略 (1)努力培育支柱产业簇群,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建立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体系,提升产业结构,强化中心城市的功能。 (2)积极接受外来产业转移,主动融入全球经济。 (3)统筹城乡经济与产业,推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4)加强教育,提高劳动力素质,为未来经济发展做好人才储备。第11条社会发展战略 (1)积极应对老龄化、新一轮婚育高峰和外来人口增加等人口结构性变化,规划相应的城市服务设施和居住生活社区,完善社区服务体系,

山东省城市建设项目配建停车位设置规范

XX省工程建设标准 城市建设项目配建停车位设置规X Code for Setting up Parking Spaces of Urban Building DBJ/ 主编单位:XX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XX省城市规划协会 批准单位:XX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前言 本规X是根据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要求,由XX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会同XX省城市规划协会共同编制完成。本规X在编制过程中,进行了比较广泛的调查研究,总结了了国内外实践经验,征求了规划、设计、科研、管理等单位的意见,经专家及有关部门审查定稿。本规X共4章,主要技术内容包括:总则、术语、一般规定、配建停车位指标体系等。 本规X中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X由住房与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XX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本规X执行过程中,请各有关单位结合实践和科学研究,总结经验,并注意积累资料,随时将有关意见和建议反馈给XX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地址:XX市解放路9号,邮编:250014),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主编单位:XX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XX省城市规划协会 主要起草人:力柴宝贵齐鹏扈宁 吴建X郭艳涛 目次 1 总则. 1 2 术语. 2 3 一般规定3 4 配建停车位指标5 本规X用词说明10 条文说明. 11 TABLAE OF CONTENTS 1General provisions 1 2Terms 2 3Basic requirements 3 4 Parking requirement system 5 Explanation of wording in this code 10

最新全国新型城镇化十大经典范例

“全国新型城镇化十大经典范例” 十大经典案例目录 1.辽宁省铁岭市:以人为本绿色低碳——凡河新城引领未来城市发展方向 案例1 以人为本绿色低碳 凡河新城引领未来城市发展方向 铁岭市人民政府 凡河新城 推进新型城镇化,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重要发展战略,是铁岭未来发展的最大潜力和机遇。近年来,铁岭市委、市政府以凡河新城建设为突破口,不断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在建设理念、体制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尤其是创造性地开展了单户城镇化,走出了一条以人为本、绿色低碳、三位一体、良性循环的新型城镇化之路。 一、背景与起因

第一,规划建设凡河新城,是贯彻落实辽宁省委省政府重要指示精神、做大做强铁岭中心城区的需要。2005年初,时任辽宁省委书记李克强到铁岭调研时指出,铁岭30万人口的城市太小了,要向大城市发展,建设自己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推动以城带乡。按照区域经济和城市发展规律,一个地区中心城市的人口和经济总量应该占全地区的30%左右,打造成区域经济增长极,才能起到辐射和带动作用。而当时,铁岭中心城区的人口和经济总量均只占全市的10%左右,对区域经济的辐射拉动作用不强。在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过程中,铁岭市委、市政府多次组织国内外知名规划专家,对城市规划、空间布局以及产业发展进行了广泛调研、充分论证,提出通过建设凡河新城来做大做强中心城区。规划建设凡河新城,正是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重要指示精神、做大做强铁岭中心城区的具体举措。 第二,规划建设凡河新城,是主动融入沈阳经济区、实现沈铁同城化发展的需要。铁岭南部地区与东北中心城市沈阳毗邻,可以充分接受沈阳的辐射。尤其是沈阳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铁岭作为沈阳经济区八个成员市之一,规划建设凡河新城,城市向南发展、向沈阳靠拢,是实施沈阳经济区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沈铁一体化、实现沈铁同城化的必然选择。 第三,规划建设凡河新城,是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让更多农民过上城里人生活的需要。城镇化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引擎,将更多的农民转化为市民,是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根本性措施。2005年,铁岭的城镇化率只有30%左右,是制约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之一。市区东部受山地限制,加之高速公路、输油管线分割零乱,发展空间十分有限。西部由于靠近辽河,地势低洼,城市防洪、排污问题很难解决。北部受交通干线、河流和城市防洪的制约,发展空间非常狭窄。如果按照传统“摊大饼”式的发展思路,势必重蹈交叉污染、交通拥堵等弊端。我们秉承组团式的先进发展理念,规划建设凡河新城,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实践证明,正是由于规划建设了凡河新城,极大地推进了全市的城镇化进程,预计到今年年底,全市城镇化率可提高到52%。 第四,规划建设凡河新城,是为沈铁工业走廊提供城市支撑、实现产城互动的需要。2003年开始,我市顺应沈阳经济区一体化的趋势,主动承接沈阳等大城市的产业转移,沿京哈高速公路、102国道等交通大动脉,规划建设了南起沈阳与铁岭交界、北到吉林省界、总面积3313平方公里的沈铁工业走廊。目前,沈铁工业走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发展到837家,产业工人发展到15.1万人,成为铁岭最大、最靓的一张经济名片,被写入辽宁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沈铁工业走廊特别是铁岭南部先导区的快速崛起,迫切需要有一个新的城市作为支撑,以实现产城互动、一体发展。规划建设的凡河新城,正处在沈铁工业走廊先导区核心地带,区域位置适中,能够为沈铁工业走廊先导区发展提供城市支撑与配套,有利于产业与城市互动发展。 第五,凡河新城选址在凡河镇,具有优越的区位和生态优势,有利于打造特色城市。一是交通便捷。京哈铁路、哈大高速公路、102国道、哈大高速铁路和沈环高速公路纵贯境内。同时,与老城区距离适中,有利于组团式发展。二是环境优美。北有莲花湖湿地,东有蟠龙山森林公园,辽河从西侧环绕,凡河从镇区穿过,山水特色突出,生态环境优良。三是水资源丰富。上游有榛子岭水库,下游是辽河,无论是地表水还是地下水都十分丰富,有利于打造“中国北方水城”。 二、做法与经过 2006年初,铁岭市在“十一五”规划时,提出了建设凡河新城的构想。2007年1月16日,铁岭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凡河新城总体规划,使凡河新城规划建设上升为全市人民的共同意志。凡河新城总体规划由同济大学规划院、复旦大学共同编制完成;控制性详细规划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景观规划由清华大学规划院完成;城市设计由美国RRM建筑事务所等4家著名规划设计机构完成。2007年1月,辽宁省政府正式批准了包括凡河新城在内的《铁岭市城市总体规划》,从此拉开了凡河新城建设的序幕。主要在以下6个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和尝试: 第一,创造性地开展了单户城镇化。所谓单户城镇化,就是鼓励有条件、有能力的农户以户为单位,在完全自愿的前提下,保留原有耕地承包经营权,用农村住宅和宅基地置换凡河新城的楼房,同时,通过就业、社保、教育、医疗等制度创新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进城农民真正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让他们进得来、住得下、留得住、生活得更好,避免农民“被上楼”。做到“五个相结合”:1、政府引导和群众自愿相结合,制定好规划、政策和标准,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坚持以人为本,立足于百姓得实惠,充分让利于民,使农民真正变为市民。2、产城一体、城乡一体、建管一体相结合,实现统筹规划、协调推进。3、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结合,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方式,加快土地流转,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进城的农民不再从事农业生产,留下来的农民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4、单户城镇化和整村、整屯城镇化相结合,按照单户为主、整村优先的原则,强化制度设计,制定具体的工作方案和优惠政策。5、期房和现房安置相结合,通过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启动期房建设,同时组织现有房源,为农民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2013年9月25日,在铁岭县3个乡镇率先启动了单户城镇化试点工作,得到了广大农民的真心欢迎。10月14日,市委、市政府决定在铁岭县全域14个乡镇范围内启动单户城镇化试点工作。目前,已经有6257户农户报名,1588

新型城镇化发展思路(规划)

新型城镇化发展思路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城乡规划方面: 城乡规划的综合性、政策性和前瞻性决定了其在城乡建设中的“龙头”地位。XX新型城镇能否做到科学发展,能否建设得有特色有品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规划与建设的质量和水平,取决于规划引导和调控作用的发挥。未来XX 城乡规划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积极推进XX城乡总体规划编制和实施。按照XX市新的战略规划提出的“根植性发展、精致型开发、包容性增长”的理念,把XX区596平方公里作为一个完整区域进行整体规划,将传统意义的小城镇、村庄视为整体城市化发展的一部分加以深度统筹、规划,构建层次分明、相互衔接、较为完整的科学、合理的城乡规划体系,强化城乡规划对城乡建设和发展的先导、统筹作用,以“总规”规范指导新型城镇化建设。

2、推广城市设计理念。城市设计是对城市体型和空间环境所作的整体构思和安排,这些年来XX城区形象不太理想,诸多原因中的一个原因就是没有很好地开展城市设计。为彰显XX区城乡规划建设的XX文化特色,下一步有必要引进先进规划理念和方法,以“XXXXXXXXX”城市设计征集活动的成功经验为指导,注重发挥规划专家智慧,以扎实的宏观研究政策为先导,以功能设计为基础,把功能研究作为城市设计的前提,大力推广城市设计理念。一是对XX几个城区出入口、旧城改造片区、新开发区域等重要节点进行城市设计,将每一处形态设计根植与相应功能细节,不断提高城市建设水平。二是严格新征用地规划管理工作,优先编制拟拍卖(出让)地块、旧城改造区、近期重点发展片区的修建性详细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 3、切实加强专项规划编制和研究。主动协调配合、推动有关部门完善各项公共基础设施、服务设施等民生民安项目专项规划研究和编制,努力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助推各项目尽快上马建设,弥补我区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账。重点要做好道路交通、供水、供电、教育、医疗、林地保护、污水处理等专项规划工作。 4、积极助推产业集聚发展和转型升级。树立“规划”+“策划”理念,积极吸引策划机构,在规划的基础上,找准规划与项目的结合点和规划实施的着力点,推介、吸引一批重点投资项目落户XX,重点规划和策划好XXXXXX、XXXXXX、

山东半岛城市群规划文本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规划目的 为科学指导山东半岛城市群空间合理布局和有序发展,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保护生态环境,提升山东半岛城市群的综合竞争力,带动山东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依据国家和山东省有关法规政策,结合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发展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第二条规划范围 本规划所指山东半岛城市群,包括济南、青岛、淄博、东营、烟台、潍坊、威海、日照等八个设区城市和邹平县(行政区划属滨州市),面积约7.3万平方公里。 第三条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的期限为2006年—2020年,有关重大行动计划安排在近期(2006年—2010年)开展,对远景发展进行了展望。 第四条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等有关法律法规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令第146号) 3、山东省及各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4、《山东省城镇体系规划(1996年—2010年)》 5、国家、山东省和各地其他相关规划 第二章发展目标与定位 第五条发展总目标

通过对山东半岛城市群人口、产业、土地等要素的合理布局和统筹安排,以青岛为区域对外开放的龙头城市,立足东亚,面向世界,将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成为山东省以及黄河中下游地区对外开放的门户,区域综合竞争力强大的国际化都市连绵区和城市空间联系密集区,全国乃至环黄海经济圈重要的先进制造业生产服务基地之一,城乡统筹发展的示范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区,带动全省社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第六条发展分目标 1、立足东亚,接轨国际的开放地域 青岛要率先成为区域性国际城市,山东半岛城市群成为中国参与环黄海区域经济合作的领头军之一,东亚地区的重要经济体。 2、带动山东辐射中西部的强势龙头 充分发挥山东半岛城市群发达的制造业生产体系以及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利用地缘优势积极吸引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转移,打通和中西部的联系,成为我国又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和黄河中下游地区进入世界经济体系的门户。 3、空间优化,分工有序的都市连绵区 依托胶济-蓝烟铁路、沿海铁路等主要发展轴线,选择有利区位强化大中城市,发展小城镇,鼓励生产要素沿综合交通走廊集聚,强化城市群内部分工协作,加强与外部区域的社会经济联系,将山东半岛城市群建设成为具有开放活力、协调发展的都市连绵区。 4、人地和谐,适宜居住的城市群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加强城镇产业改造,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与资源再生,降低资源消耗,减少废物排放;要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构建城市间以生态绿地为主体,城市中以绿地公园为核心的城市群绿色空间体系,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生态环境良好的城市群体。 5、城乡一体,文明富足,社会和谐的现代化区域

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改进和完善城乡规划工作的意见

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改进和完善城乡规划工 作的意见 【法规类别】城市规划与开发建设 【发文字号】鲁发[2015]7号 【发布部门】中国共产党山东省委员会山东省政府 【发布日期】2015.07.08 【实施日期】2015.07.08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改进和完善城乡规划工作的意见 (鲁发〔2015〕7号2015年7月8日)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改进和完善城乡规划工作,促进我省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1.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公共服务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基本服务全覆盖,改善居民生产生活环境。坚持优化布局,科学规划城乡空间格局,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优化城镇功能分区和用地布局。坚持绿色发展,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推广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推进绿色建筑、绿色生态城区建设。坚持文化传承,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推动城乡建设更好地体现地域特征、民族特色和时代风

貌。坚持依法规划,依据规范标准编制规划,按照法定程序审批规划,依照法律法规实施规划。 2.工作目标。到2020年,全面完成新一轮市、县(市)城市总体规划和镇总体规划修编,市、县(市)和镇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率达到100%,基本完成乡、村庄规划编制;城乡规划实施符合率达到90%以上,市、县(市)总体规划遥感监测覆盖率达到100%,实现城乡规划集中统一管理,全面建立科学编制、依法实施、严格监管的现代化城乡规划体系。 二、科学编制规划 3.提高规划前瞻性。市、县(市)城市总体规划和镇总体规划应根据自然禀赋、人文积淀、区位条件、经济社会发展前景等,合理确定城镇规模,科学定位城镇职能,划定发展边界,并按照城镇化发展到成熟期的城镇人口数量,对城镇远景规模、空间布局等长远发展作出预测性、前瞻性的安排。城镇内部功能分区应符合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总体要求。引导小城镇集中紧凑发展,促进大城市组团式发展。优化用地布局,降低工业用地比例,提高居住用地、生态用地比例。生活居住用地可与一类工业用地、一类物流仓储用地等适度混合,促进居民就近就地就业。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合理确定各类用地容积率管控指标,适当降低居住用地开发强度,实行容积率上限管理;提高工业、商业用地开发强度,实行容积率下限管理。加强各类规划的衔接协调,推进城乡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主体功能区建设、国土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规划“多规合一”,做好试点工作。 4.增强规划时效性。根据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及时做好各类城乡规划的编制和审批工作。尽快启动新一轮市、县(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规划远期年限统一至2030年。结合“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同步编制近期建设规划,对近期重点开发建设区域、项目和时序作出安排,促进成片开发、集中建设。推进控制性详细规划全覆

四川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减缩版)

四川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减缩版) “一轴三带、四群一区”城镇化发展格局示意图 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二〇一四年十二月为贯彻落实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依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结合四川实际,编制《四川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本规划是引领四川省城镇化健康快速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 第一章发展基础(略) 第二章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依法推进,坚持质量与速度并重,以落实国家“三个1亿人”城镇化工作

部署为切入点,扎实推进以人为本的城镇化;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问题导向为出发点,加快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以综合承载能力为支撑,提升城镇可持续发展水平;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通过改革释放城镇化发展潜力,走符合四川实际的“形态适宜、产城融合、城乡一体、集约高效”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为深入实施“三大发展战略”、奋力推动“两个跨越”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一)以人为本,公平共享。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二)优化布局,集约高效。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合理确定城镇规模和功能定位,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优化城镇空间结构,提高建设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效率。 (三)四化同步,城乡一体。推进新型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强化产业对城镇化的支撑作用;努力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 (四)生态文明,传承文化。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 (五)市场主导,政府引导。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使城镇化成为市场主导、自然发展的过程,成为政府引导、科学发展的过程。 三、发展目标 适应经济新常态,构建以四大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新格局。到2020年,我省新型城镇化的主要目标是: (一)城镇化质量和水平明显提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4%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38%左右,改造约470万人居住的城镇危旧房和棚户区。 (二)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更加优化。优化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匹配的城镇布局,以四大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基本形成结构更加完善、定位更加清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更加协调的“一轴三带、四群一区”的城镇化发展格局。 (三)城镇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100平方米以内,城镇发展模式和用地布局结构更加合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不断增强。 (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更加协调。开展以县为单位的多规合一规划,全域空间实现有序利用。小城镇带动农村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新村建设水平大幅提高。

2017年城镇化建设资金(新型城镇化试点资金)绩效评价报告

一、项目基本情况 (一)项目立项背景及实施目的 为进一步推动城镇化发展,国务院相继发布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发〔2016〕8号)等文件。2014年山东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山东省新型城镇化规划 (2014-2020年)》(鲁发〔2014〕16号)。 山东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意见》(鲁发〔2014〕9号)要求,加大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创新力度,探索具有山东特色城镇化的有效途径和模式。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11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的通知》(鲁建办字〔2014〕18号),部署开展了国家和省级新型城镇化试点申报工作。省住房城乡建设厅会同有关部门组织专家评审,提出省级试点名单建议,并报省城镇化领导小组审议,最终确定试点地区。省财政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印发《关于下达2017年省级城镇化建设专项资金(第一批)的通知》,对纳入国家和省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的18个市、县(市、区)补助。 (二)项目内容和预算支出情况 2017年山东省新型城镇化试点资金15600万元,涉及6个国家级新型城镇 化综合试点市,6个国家级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县(区),6个省级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县,共计114个项目。 (三)项目实施情况 2017年山东省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资金共安排专项资金15600万元,共用 于114个项目,其中修建道路17条,供气供热项目4个,污水垃圾处理项目7个,编制各类城镇规划46个及其他各类城镇发展项目40个。 城镇道路交通类的项目,主要用于各试点地区城区及乡镇道路的修建,优化城区路网结构,缓解了周边交通压力,方便群众出行,提高了居民幸福指数,对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规划编制类项目提高了城市建设水平,从整体平面和立体空间上统筹城市建筑布局、塑造城市风貌特色,优化城市形态,创造宜居公共空间。从社会效益来说可以更科学的指导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城乡建设;从环境效益来说,可以

六合区十三五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

目录 序言 (2) 一、规划背景 (3) (一)规划目的与意义 (3) (二)规划依据 (4) (三)“十二五”新型城镇化建设主要成效 (5) (四)“十二五”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不足 (12) (五)“十三五”新型城镇化发展机遇 (16) 二、“十三五”新型城镇化建设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 (18) (一)“十三五”新型城镇化指导思想 (18) (二)“十三五”新型城镇化总体目标 (18) (三)六合区新型城镇化目标体系 (18) 三、“十三五”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22) (一)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构筑多元包容的和谐社会 (22) (二)引导空间布局优化,形成梯度有序的城乡聚落体系 (24) (三)明确重点发展空间,塑造多心辐射的空间格局 (32) (四)构筑现代产业体系,实现四化同步、产城融合的转型示范 (37) (五)完善综合交通体系,构建畅行畅游的城乡交通网络 (42) (六)优化公共服务体系,形成服务均等的城乡公共服务设施网络 (48) (七)加强公用设施建设,提高承载保供服务能力 (54) (八)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共建宜居宜游的城乡生态环境 (61) (九)推进历史文化保护,彰显地方特色的人文古都风貌 (66) (十)推动建筑绿色发展,提高建筑科技水平 (67) 四、“十三五”新型城镇化建设四大保障机制 (72) (一)健全城乡统筹机制 (72) (二)深化依法治理机制 (72) (三)推行智慧管理机制 (73) (四)创新资金保障机制 (74) 五、“十三五”新型城镇化建设项目库 (76)

序言 自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及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召开以来,城市工作已被提升到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高度,明确要求党政齐抓城市工作,改革原有城市发展制度政策,并提出了关注城市环境质量、人民生活质量、城市竞争力三位一体的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江苏省党代会、南京市党代会的召开进一步明确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方向。这些国家、省、市宏观城镇化建设政策以及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意见为《六合区“十三五”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指明了方向。 同时,《规划》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江苏省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规划(2014-2020年)》、《南京市“十三五”城乡建设规划纲要》、《南京市近期建设规划(2015-2020)》、《南京江北新区总体规划(2014-2030)》、《南京江北新区近期建设规划(2015-2020年)》、《南京市六合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等编制,回顾了六合区“十二五”城镇化建设的成效,明确“十三五”期间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总体目标、战略任务、空间布局、城乡统筹与发展路径,提出体制机制改革的主要方向和关键举措,是指导全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战略性、基础性规划与行动纲领。 规划范围为六合区辖区范围,总面积1471平方公里,包括南京化工园区、各街道及区属园区。规划基准年为2015年,规划期限为2016-2020年。 2 / 112

山东省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内容

附件2 山东省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内容 一二开展基础调查 收集整理涉及山东省的国家重大战略二支持政策,以及相关部门和市县有关基础数据和已编规划,充分了解各行业二各地方现状情况二发展战略和目标二空间需求以及相关设想,广泛征求对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的意见建议.(责任单位:省自然资源厅二省政府有关部门) 二二开展规划评估 对?山东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山东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 2020年)??山东省城镇体系规划(2011 2030年)??山东省海洋功能区划(2011 2020年)??山东省海洋主体功 能区规划??山东省生态环境保护 十三五 规划?等省级空间类规划实施和 三区三线 划定情况进行评估,分析规划实施成效和存在问题,为规划编制提供借鉴和参考.(责任单位:省自然资源厅二省生态环境厅二省海洋局) 三二开展 双评价 按照国家关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技术指南要求,协调有关部门,充分考虑土地二水二生态环境等资源环境禀赋条件,统筹把握自然生态整体性和系统性,客观全 11

面评价资源环境本底状况,明确空间发展潜力规模及分布范围,为划定 三区三线 和编制省级国土空间规划奠定基础.(责任单位:省自然资源厅) 四二开展专题研究 深入研究涉及全省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战略性二全局性问题,为编制规划提供政策性二基础性支撑,选择省内外高水平研究机构,重点做好8项重大专题研究.为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全面 协同和要素支撑,委托相关部门做好13项支撑研究.探索规划实施传导机制,根据国家要求,研究制定适合山东实际的11项技术规程. 五二制定规划目标 根据国家国土空间规划指标体系,结合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二土地利用二城乡建设二生态环境保护二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发展目标,会同有关部门,研究提出我省国土空间规划的目标指标体系,确定近期二远期二远景规划目标,并分解到各市,确保上位规划指标逐级落实和层层传导.(责任单位:省自然资源厅二省发展改革委二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二省生态环境厅二省住房城乡建设厅二省交通运输厅二省水利厅二省农业农村厅二省商务厅二省文化和旅游厅二省卫生健康委等) 六二研究政策机制 会同有关部门,研究提出适合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要求的投资二产业二财政二税收二人口二自然资源利用二生态环境保护二 21

潍坊新型城镇化说明书(提纲)

说明: 1)每章6000-10000字 2)撰写要点结合幻灯进行扩展,每个要点一定要讲透,不可浮皮潦草。幻 灯明天发给大家,可以先着手开始。 3)正文、图表格式统一(见格式模板) 4)所有数据一致统一到2011年,2012年数据不出现,待新数据出版后集 中更新。 5)图文对应,幻灯中的完整清晰图插入正文 6)细化提纲不定之初,尽快沟通 7)8月2日晚之前把说明书和调整后的ppt发送给我!

第一篇规划基础篇第一章区域概况(朱孟晓) 一、胶济咽喉 二、地形多样 三、资源丰富 四、文化厚重 五、基础雄厚 六、改革前沿 七、空间广阔 第二章规划编制背景(范玉波) 一、国际背景 二、国内背景 三、省内背景 四、潍坊市背景 第三章规划框架(范玉波) 一、规划原则 二、规划依据 三、规划范围 四、规划期限

五、编制框架 第二篇发展条件篇 第四章潍坊市城镇化发展历程与现状(刘爱梅) 一、城乡居民点变迁 1、城市发展历程 2、小城镇发展历程 3、农村发展历程 二、建国后城镇化发展历程 阶段划分、各阶段发展特征、动力机制变迁等 三、潍坊市城镇化发展现状(朱孟晓协助) 1、优势条件 (1)5、6条左右 2、劣势条件(整合成最核心、最深层次的5-6条) (1)城镇化进程滞后 (1)城镇化发展不均衡 (1)城镇化质量不高 (1)户籍城镇化率高于人口城镇化率 (1)城镇化的推进机制尚不稳健 (1)城镇化动力不足 (1)城乡差距显著

(1)城镇体系不健全(以上为面上的问题,以下为点上的问题)(1)中心城市不强 (1)中心城市发展束缚大 (1)县级城市发展不均衡 (1)小城镇带动能力不足 (1)农村社区服务能力有限 第五章潍坊市城镇化发展条件(朱孟晓、范玉波) 一、潍坊市经济社会基础 1、经济总量位居全省前列,但结构性矛盾突出 表达这样几层意思: 经济总量位居全省前列,已形成良好的产业基础,市场体制不断健全,但是面临一系列结构问题: 巩固提升的压力较大 人均占有水平相对较低,亟需提升发展质量和水平 传统要素仍是经济的基本支撑 产业结构调整需加快推进

关于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

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 关于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 (鲁发[2009]21号,2009年10月31日) 一、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总体要求 二、科学构建城镇体系 三、大力增强城市经济实力 四、全面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五、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 六、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七、不断创新城乡建设管理体制机制 八、切实加强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的组织领导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和省九次党代会精神,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总体要求 1.深刻认识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大意义。2001年以来,我省城镇化水平年均递增1.18个百分点,2008年达到47.6%,城镇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梯次明显、层级合理的城镇体系初步形成。但从总体上看,我省城镇化水平滞后于工业化发展,与沿海先进省份相比有较大差距。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提升发展质量,是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是优化经济、社会和城乡结构的必由之路,是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是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有力保证,是缩小城乡差别、改善人居环

境的迫切需要,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具有重要作用。要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充分认识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准确把握其内涵,切实抓紧抓好。 2.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和省九次党代会精神,以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主题,按照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的要求,坚持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协调推进,推动全省城镇化由偏重数量规模增加向注重质量内涵提升转变、由偏重经济发展向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转变、由偏重城市发展向注重城乡一体化发展转变,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文化繁荣、社会和谐,以城市群为主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科学布局,城乡互促共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3.指导原则。坚持城乡统筹,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关系、城乡关系,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路子;坚持生态优先,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等各种资源,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路子;坚持深化改革,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体制机制,走制度创新的路子;坚持因地制宜,科学确定城镇发展规模和城镇化速度,走城镇化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路子;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城镇化进程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走和谐发展的路子;坚持突出特色,保护弘扬地方文化,走文化兴市的路子。 4.发展目标。到2012年,全省城镇化水平达到50%以上,山东半岛城市群达到60%以上;每年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00万人以上,产业集聚带动人口集聚的能力明显提高;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全面提升,城镇面貌明显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更加配套完善,综合承载能力明显增强;城乡体制障碍逐步消除,发展差距逐步缩小;形成城市群一体化快速发展新格局,基本构建起支撑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的城镇体系。到2020年,全省城镇化水平达到60%以上,山东半岛城市群达到70%以上。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实践与发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3412345450.html,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实践与发展 作者:何鑫 来源:《科技与创新》2015年第19期 摘要:建设新型城镇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趋势。近年来,我国为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 作出一系列方案部署和规划,在统筹城镇化建设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不断提高城镇化建设质量,构建了与人口、资源等和谐一体化的发展战略。新型城镇化建设已经成为了我国试点省市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发展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城镇化建设;经济建设;公共服务;市场运作 中图分类号:TU98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5913/https://www.doczj.com/doc/3412345450.html,ki.kjycx.2015.19.023 十多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市场在快速发展,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城镇人口以每年1%的速度增长,仅1978—2011年这33年间,城镇化率从17.92%提高到了51.27%.不断提高的城镇化水平和规模的扩大让我们坚信必须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道路。但是,由于我国人口比较多,存在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等矛盾,所以,城镇化过程也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要在各级领导的指导下,根据地方的实际情况,遵循城镇化建设原则,有序推进人口转移、优化空间资源配置、因地制宜生态和谐一体化发展。 1 新型城镇化建设 新型城镇化建设不是简单的人口转移和面积扩展,是从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和生活方式等多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新转变。建设新型城镇化需要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推进产城互动、集约高效、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础,实现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发展进程,营造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局面。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核心,在生态环保、人文和谐的基础上,提高城镇化质量,实现共同富裕。 1.1 以人为本的高质量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将人作为核心建设内容,以提高建设质量为动机,有序推进农业人口城市化转移,逐步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1.2 “四化”同步协调发展的城镇化 城镇化的建设水平是一个地区社会发展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它体现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展现了一个区域的整体水平。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载体,新型城镇化是以科技促进产业、以产业带动就业、以就业吸引人口、以人口聚集带动城乡统筹发展,是“四化”协调发展的城镇化。

山东省省级住房和城镇化建设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山东省省级住房和城镇化建设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住房和城镇化建设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补齐城市建设管理短板,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发〔2016〕8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管理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1〕45号)、《山东省绿色建筑促进办法》(山东省人民政府令第323号)、《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国办发〔2011〕45号文件进一步加强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管理的意见》(鲁政办发〔2012〕35号)、《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东省创建特色小镇实施方案的通知》(鲁政办字〔2016〕149号)等规定,结合《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省级预算管理改革的意见》(鲁政发〔2019〕1号)要求和我省工作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省级住房和城镇化建设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是由省级财政预算安排,主要用于实施保障性住房建设、城镇和困难工矿区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奖补政策,支持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品质提升工程,推动各地装配式建筑和绿色建筑发展等住房和城镇化方面的资金。 第三条专项资金管理遵循以下原则:

(一)优化权责配置。坚持放管结合、权责对等的原则,财政部门聚焦预算编制,放开预算执行;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聚焦资金分配,对支出进度、使用绩效以及专项资金安全性、规范性负责。 (二)保障重点支出。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配置资金,防止资金使用分散化、碎片化。 (三)改进管理方式。坚持资金分配与项目监管并重的原则,实施任务清单管理模式,任务清单与预算指标同步下达,确保完成预算执行和任务清单中的约束性指标。 (四)注重资金绩效。坚持花钱必问效的原则,强化结果导向和投入产出分析,推进全过程绩效管理。 第四条专项资金由省财政厅和省住房城乡建设厅按照职责分工进行管理。省财政厅负责预算编制,对支出政策进行审核,牵头预算绩效管理,下达拨付资金等。省住房城乡建设厅是专项资金的业务主管部门,负责专项资金预算编制和具体执行,研究制定专项资金分配使用方案和任务清单,对支出进度、使用绩效以及专项资金安全性、规范性负责。 第二章预算编制 第五条省住房城乡建设厅按照省级预算编制有关要求,研

《山东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2016-2030年)》

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 规划 (2016-2030年)

前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省能源需求持续增长,能源资源约束日益加剧,生态环境问题日渐突出,保障能源安全、转变能源发展方式、调整优化能源结构的压力进一步加大,必须认真贯彻总书记“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战略思想,自觉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大力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资源类型多、区域分布广、开发潜力大、环境友好、可永续利用等特点。必须把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作为我省统筹能源保障与生态保护的重要途径。 我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起步较早。“十二五”以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和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成就显著,产业实力不断提升,技术研发能力明显增强,推广应用规模和围显著扩大,成为我省能源行业发展的突出亮点。今后一个时期,是我省调整优化能源结构、推进能源转型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编制实施好《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2016-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对于大力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能源保障,具有十分重要的引导、

支撑作用。 《规划》涵盖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水能和核能等重点领域,阐述了我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发展任务、重点工程以及保障措施,是我省“十三五”乃至更长一段时期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重要依据。规划基准年2015年,规划期限2016-2030年,近期2020年,远期2030年。 规划编制主要依据 《中华人民国可再生能源法(修正案)》 《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 《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能源行业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 《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 《风电发展“十三五”规划》 《太阳能发展“十三五”规划》 《生物质能发展“十三五”规划》 《水电发展“十三五”规划》 《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省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 《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

新型城镇化建设路线图

新型城镇化建设路线图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以资源节约、产业集约、生态可宜居、产城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大中小微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林牧副渔、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城乡经济社会整体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城镇化,就是指涉及社会方方面面、关系到大至都市,小到农户的产供销、合作、互动、自主择业、自主迁移、自然环境承载与产业量质化、城乡和谐的新型社会关系。 新型城镇化建设切入点是以“村为单位”使农民本地居民化、小微城市化、共享社会服务均等化。 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切入点示范草案分析 十八大报告提出:为确保到 2020 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目标,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三农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目标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三农工作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它需要改革创新循序渐进逐步完善的复杂系统工程。以“新型城镇化建设顶层设计”为基础可以做改革创新示范点,在创新示范点工程优化的基础上逐步进行推广。 目前农村现状: (1)大部分农户承包的土地利用效率过低,产出经济收入不够现代生活所需。(2)大部分农民不掌握农业高科技知识,光、温、水、肥、气及智能阳光温室立体设施(自动化操作系统) (3)大部分农民不掌握农产品市场需求及市场流通领域。 (4)大部分农民没有能力投资高科技农业温室设施及大田机械。 (5)大部分农民不掌握农副产品深加工技术。 (6)目前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劳动力是老人、妇女及留守学生。 农业科技成果: 我国目前农业机械及农业温室立体设施、综合深加工等高科技成果在世界范围内也属前位之一。特别是“粮袋子与菜篮子”分别管理体系成果,领先于国际水平。如能把这些农业高科技成果逐步落地农村实施,我国三农工作将进入动车时代。 农业生产创新示范点形式分析 高科技设施农业生产形式: 1、家庭形式:种养和居住庭院经济一体化立体设施生产模式。(菜篮子工程) 2、温室形式:智能阳光温室大棚立体设施集约化生产模式。(菜篮子工程) 3、大田形式:实现农业机械现代化大生产模式。(米袋子工程) 4、荒沟形式:沟槽立体设施集约化生产模式。(菜篮子工程) 5、水产形式:立体设施集约化生产模式。(菜篮子工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