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知觉

社会知觉

社会知觉
社会知觉

社会知觉——社会心理学知识(4)

一、基本概念

社会知觉,又称社会认知,即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对他人的群体和知觉是人际知觉,对自己的知觉是自我知觉。此外,对行为原因的认知也属于社会知觉的范围。

社会知觉与普通心理学的知觉的含义有所不同。后者是指个体对直接作用于自己的客观刺激物整体属性的反映,不包括想象、判断等过程;前者则包括整个认知过程,既有对人外部特征的知觉,又有对人格特征的了解以及对其行为原因的判断与解释。社会知觉是一种基本的社会心理活动,人的社会动机、社会态度、社会化过程、社会行为的发生都是以社会知觉为基础的。

二、社会知觉的范围

1.面部表情

人是富有表情的动物。人的表情往往能反馈其身心状态。在诸种表情中,面部表情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刺激物,它既有先天因素,也有后天习惯的部分。相同的面部表情表达相同的情绪状态,全人类有较高的一致性。面部表情以面部肌肉变化为标记。

目光接触是面部表情的一个重要方面。

“眼睛是心灵之窗”,目光传达许多重要信息,通过这些信息可知觉到他人的情绪、态度、意向等。几乎人的全部体验尽在目光之中。

2.身段表情即姿势和体态,它可显示个体的情绪状态。其中双手姿势是较为敏感的。

3.言语表情

它不是指说话的内容,而是指说话时的音量、语调、节奏等特征。人们通过言语表情判断他人的情绪状态,其准确性往往与通过面部表情的判断一样。

(二)对他人人格的知觉

指个体对他人的看法,对他人的印象。个体将他人许多有意义的特征进行比较、概括与综合,形成一种总的印象。但这些特征的重要性不一样,有些处于知觉中心,有些则处于知觉的边缘。许多研究发现,热情还是冷漠在对他人人格知觉中,处于中心位置是中心特征;而文雅还是粗鲁则被认为是边缘特征。

研究表明,根据外表判断人格特征往往是不可*的。通过行为观察、分析生活史以及使用人格量表进行测查等手段可对他人人格的知觉较为全面和准确。

(三)对人际关系的知觉

括自他关系认知,即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和他他关系的认知,即他人与他人的关系。洋见本章第六节。

(四)对行为原因的认知

包括对自己行为原因的认知和对他人行为原因的认知。这个领域叫归因。本节第三单元将专门讨论。

三、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

(一)认知者的经验

经验不同,认知者对相同的认知对象会有不同的结果。现代社会心理学用“图式”概念来解释这一现象。

所谓图式,是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网络。个体进行社会认知时,它对新输人的信息起解释作用,如果脑中没有解释新信息的图式,则要形成另外的图式。

(二)认知者的动机与兴趣

由于动机和兴趣不同,个体选择认知对象会有所不同。个体往往把他不感兴趣的事情排除掉,集中于他感兴趣的;同理,符合认知者动机,能满足其需要的事物往往成为认知对象与注意的中心。

(三)认知者的情绪

处于积极情绪状态下的认知者倾向于给他人赋予积极品质,用积极的“目光”知觉他人;反之则用消极“目光”去知觉他人。

社会心理学习题复习

Chapter 1 Theories and methods in social psychology DBAAB 第6题相关研究设计有什么优点?如何根据相关研究的数据推导因果关系 优点:(与实验研究方法相较而言) 第一,它使研究者在不可能进行干预的情况下可以研究问题。例如,心理学家不可能随机地分配人们去体验爱情、地震或癌症,我们也不可能随机地分配人们住在大城市或在小家庭中长大。很显然,即使最有才能、最后献身精神的研究者也不能控制这些因素。伦理和实际都限制了研究者研究者干预他人生活的机会。在这样的情况下,相关研究提供了最可行的方法去了解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之间的联系。 相关研究的第二个优点是效率。与大多数实验相比,相关研究使研究者能够收集到更多的信息,检验更多的关联。当使用相关方法研究一些儿童为什么比其他人更有攻击性的时候,研究者可以收集到很多方面的信息,包括看电视的时间、家族史、智商、人格、与其他儿童的关系等。研究者还可以用很多不同的方法测量攻击行为:教师的印象、研究者自己对学校儿童的观察、一个儿童在其他儿童中的名声、父母的报告等等。随后研究者可以用统计学的方法发现许多变量之间的联系。实验方法在收集如此多的变量、如此庞杂的数据方面是相当不足的。 如何推导:尽管相关研究对于描述变量间的相互关系很有帮助,但他无法提供明确的因果关系的证据。在相关研究中,有两条途径使因果关系无法明确。 1、因果颠倒问题。不管两个变量的相关关系怎样,都会发生因果颠倒问题,任何一个变量都可以是另一个的原因。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知道变量A和变量B存在关联,但我们不能说A是B的原因,或B是A的原因。心理学家可以用排除法来排除因果颠倒问题。例如,很多研究发现性别和攻击行为有关,这些研究发现男孩比女孩更具有攻击性,但我们完全可以相信攻击行为不会使儿童性别的原因。这样因果关系的方向就明确了:男孩和女孩的不同影响了儿童的攻击性。 2、中介变量问题。有可能变量A和变量B都不能直接影响另外一个,而是其他潜在因素影响了它们。研究者可以用检验法来检验那些似乎是最合理的中介变量是否真的导致了他们所观察到的相关。当然,这样的方法不能完全排除中介变量问题,一些研究者未测量的中介变量也可能存在,于是就需要不断测量新的中介变量,直到研究者再也想不出更多的合理的中介变量而中止于某一个地方。 第7题实验室研究和现场研究各有什么优缺点? 实验室研究 优点:1.实验者能控制实验变量,达到消除无关变量影响的目的; 2.实验者可以随机安排被试,使他们的特点在各种实验条件下相等,从而暴露出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 缺点:1.外在效度较低,即在实验室条件下得到的结果缺乏概括力。 2.实验室条件与现实生活条件相差很大; 3.在实验室环境中难以消除被试者的反应倾向性和实验者对被试者的影响。 现场研究 优点:1.由于被试者不知道自己是被研究对象,不会产生反应偏向; 2.外部效度较好。由于控制了自变量,所以可以看出需研究的变量间的因果关系。 缺点:1.对自变量控制程度较低,无关因素影响的可能性较大; 2.难以保护被试者的权利和安全。

浅谈社会知觉在管理中的应用

浅谈社会知觉在管理中的应用 在说枯燥无味的知识理论之前,先让我来讲个小故事:挂一个漂亮的鸟笼在房间里最显眼的地方,过不了几天,主人一定会做出下面两个选择之一:把鸟笼扔掉,或者买一只鸟回来放在鸟笼里。这就是鸟笼逻辑。过程很简单,设想你是这房间的主人,只要有人走进房间,看到鸟笼,就会忍不住问你:“鸟呢?是不是死了?”当你回答:“我从来都没有养过鸟。”人们会问:“那么,你要一个鸟笼干什么?”最后你不得不在两个选择中二选一,因为这比无休止的解释要容易得多。鸟笼逻辑的原因很简单:人们绝大部分的时候是采取惯性思维。而这惯性思维就是我所要探讨的社会知觉过程中产生的效应之一。 社会知觉,又称社会认知。社会知觉作为一个专业概念被提出来后,对其基本涵义的解释就众说纷纭。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对这一概念有着不同的理解。David Shaffer认为社会知觉是人们关于自我和他人的思维、情感动机和行为的认知加工。方富熹认为社会知觉是人对自己和他人的认识。时蓉华认为社会知觉是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和判断的过程。 一般说来,社会认知是个体关于社会现象、社会关系等方面的人类自身事件的认知。在内容上涉及三个不同的层次:第一,关于人自身的认知,包括对自己和他人的各种心理活动(如感知、注意、记忆、思维、动机、情感等等)及思想观点、个性品质等的认知;第二,关于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双边关系的认知,如对权威、友谊、冲突、合作等关系的认知:第三,关于社团内部及社团之间各种社会关系的认知。人的社会动机、社会态度、社会化过程、社会行为的发生都是以社会认知为基础的。个体的社会行为是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作出各种裁决的结果。 在现在社会中,社会知觉论运用在各个角落,从你步入社会的那一刻起,社

第五章 社会认知

第五章社会认知 第一节社会认知概述 一、社会认知的定义 社会知觉的概念最初是由布鲁纳1947年在“价值与需要是知觉中有组织的事实”一文中采用的,用以指出知觉不仅决定于客体本身,也决定于知觉者的目的、需要、态度与价值观,即指明知觉者的社会决定性。 随着社会心理学对人际知觉领域研究热潮的兴起,社会知觉概念被等同于人际知觉(interpersonal perception),指关于他人或自我所具有的各种属性或特征的整体反映,其结果即形成关于他人或自我的印象。 20世纪60年代后,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兴起及其对社会心理学的影响,社会知觉被社会认知一词所取代。 社会认知指的是个体通过人际交往,根据认知对象的外在特征,推测与判断其内在属性的过程。 二、社会认知的特征 选择性 互动性 防御性 认知的完形特性 三、认知启发 认知启发就是人们经常用以快速、简便的进行推理、得出结论的决策法则。 1.表征性启发 2.获得性启发 3.调整性启发 四、社会认知的图式 (一)图式的涵义和分类 涵义:图式是有关某一概念或刺激的一组有组织、有结构的认知。它包括对某一概念或刺激的认知、相关的各种认知的关系及具体的例子,其内容可以是特定的人、社会角色、自我、对特定客体的态度、对群体的刻板印象或对共同事件的知觉。 图式的分类: 人的图式——是一种心理上的认识类型,它描述了

典型的或者特别的个体。 自我图式——是指个体把自己加以分类和描述的方 式。 角色图式——是一种描述范围较宽的社会群体和角 色的心理类型。 事件图式——是指社会事件的心理分类。 (二)图式在社会认知中的作用 1.帮助人们提取信息 2. 加快信息的加工速度,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3. 可以填补社会认知者所需要的信息 五、内隐社会认知 (一)内隐社会认知的含义 一般而言,内隐社会认知是指基于过去经验和已有认知结果积淀下来的一种无意识结构的驱使,在社会认知过程中,虽然个体不能在意识层面回忆某一过去经验,但这一经验又潜在地影响个体对社会信息的加工。 (二)研究内容 1、内隐自尊:指人们在对与自我相关或自我无关的客体进行评价时的一种自我 态度效应,然而这种态度效应是无法通过内省的方式被意识到的。 2、内隐态度,即过去经验和已有态度积淀下来的一种无意识痕迹潜在地影响个 体对社会客体的认识、情感倾向和行为反应。Greenwald等人将内隐自尊和内隐态度归列为内隐社会认知最重要的情感结构。 3、内隐刻板印象:内隐刻板印象的研究大多围绕内隐种族和性别刻板印象来进 行。 (三)研究方法 反应时范式 基本程序是给被试事先规定好一定的刺激,要求被试在刺激呈现之后既快又准确的做出反应,同时记录从刺激呈现到被试做出反应之间的时间,期间的时间延迟即为反应时。 1.内隐联想测验(IAT) 提出者:Greenwoald 它采用的是一种计算机化的辨别分类任务,以反应时为指标,通过概念词和属性词之间的自动化联系的评估进而来对个体的内隐社会认知进行间接测量。 2.启动效应(priming effect) 指先前经验对当前刺激项目进行某种加工时所产生的易化现象,其实质是反应了一种自动的无意识的记忆现象,在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中,启动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社会知觉

社会知觉[英文] social perception [编辑本段][名词解释] 社会知觉:是指在社会情境中以人为对象的知觉,有时又称作人际知觉。 [编辑本段]社会知觉的一般概念 作用于人的信息有两大类:一类是自然界中的机械、物理、化学和生物方面的信息;另一类是由人的实践所构成的社会现象的信息,这包括担任社会角色并具有人性的人、人际关系和群体,以及各种社会结构和社会事件等。如果说后者是社会性信息,则前者为非社会性信息。对非社会性信息所形成的知觉,通常被称作物知觉,而对社会性信息所形成的知觉就叫做社会知觉。所以,社会知觉就是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某个个体或某个群体)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社会特征和社会现象)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社会知觉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对人的知觉(包括对他人和自我的知觉)。(2)对社会事件因果关系的知觉。(3)对人际关系的知觉。 与对物的知觉相比,社会知觉有一些独特性: (1)认知对象的独特性:人能体验其内部世界,而物不能,所以社会知觉的主体可能同时还是社会知觉的对象。换句话说,社会知觉的对象是有意识的人、复杂的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而人们对这些对象的知觉又是通过一些特殊的介质进行的。例如,通过他人的言行、表情、态度等来认识、判断,但是,无论是知觉的主体,还是知觉的对象,都会掩饰自己的内在动机,所以,人们的社会知觉判断常常可能是不准确的。 (2)对他人行为的期望会影响社会知觉过程:社会知觉的主客体能够理解彼此间的行为对对方的利害关系,于是知觉者和被知觉者都可以有意识地操纵和利用彼此。当个体能够预测他人可能做出的行动时,他自己便可以预先计划自己的行动。因此相互间的期望会影响彼此的知觉。 (3)社会知觉加工过程的特殊性:进行社会知觉也需要对知觉对象的各种信息加以组织和分类,但社会知觉往往根据他人的外表和行为进行概括和判断,而且在加工过程中,对信息的处理也更容易采用以点代面的策略,所以,个人的经验会严重影响社会知觉的过程。另外,人总是在不断的变化,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很大。因此,获得对人的知觉要比对物的知觉更为困难。 近年来,现代认知心理学介入社会心理学,出现了社会认知这个词,社会认知的含义与社会知觉相当,但侧重从认知结构的角度探讨社会知觉的过程。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一下社会认知的过程。 [编辑本段]社会认知的过程 社会认知实质上就是研究人们如何根据周围环境中的社会信息进行推理。这一过程可以划分为两个子过程:搜集、选择信息过程和整合信息过程。 (一)信息的搜集和选择 社会信息的搜集和选择,也会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制约。比如刺激的物理强度,刺激与刺激背景之间的差异,刺激的重复出现和运动特征,认知者的需要、兴趣、动机、认知风格,以及刺激的情境等。除此之外,社会信息的选择途径也有独特之处。 人们要做出社会判断必须要获取足够的信息。在社会情境中,获取信息的途径是很多的,他人的言谈举止、表情、声调,扮演的社会角色,所处群体中成员相互之间的关系,群体的气氛等,都是信息的来源。 人们的先前经验会影响他对信息的搜集和选择。例如你新到一个工作单位,同事们对你很冷淡,你便有了这里的人很冷漠的印象。你总要去寻找一些与先前经验一致的信息,如自己不知道去哪里打水而没人告诉你等。其实,水房就在办公室的隔壁,而且门口有醒目的标牌,别人以为你已经知道了,才没告诉你。先前的经验使你忽略这些信息。先前经验容易使人得

社会知觉与印象管理

第四章社会知觉与印象管理 社会知觉与印象管理 第一节社会知觉及印象形成 第二节知觉他人、群体和自我 第三节社会认知:认识他人的 高级过程 第四节印象管理:控制他人 的社会知觉和认知 第一节社会知觉及印象形成 一、什么是社会知觉 二、印象的形成 知觉是人对外界事物的整体反映,是人将感觉获得的信息进行选择、组合,从而形成完整映象的过程。 一、什么是社会知觉 3 作用于人的信息有两大类: 一类是自然界中的机械、物理、化学和生物方面种种现象的信息;(非社会性信息) 另一类是由人的实践所构成的社会现象的信息,这里包括担任社会角色并具有人性的人、人际关系和群体以及各种社会结构和社会事件等。(社会性信息) 一、什么是社会知觉 4 对非社会性信息所形成的知觉,通常被称作物知觉(object perception)或一般知觉(general perception)。 对社会性信息所形成的知觉叫作社会知觉(social perception)。 一、什么是社会知觉 5 社会知觉的概念最初是由布鲁纳(J.Bruner,1947)在“价值与需 要是知觉中有组织的事实”一文中 采用的,用以指出知觉不仅决定于客体本身,也决定于知觉者的目的、需要、态度与价值观,即指明知觉者的社会决定性。 一、什么是社会知觉布鲁纳 6 实验材料:一套硬币,有1分、5分、 10分、25分、50分等种种大小不同的 圆形硬币;另一套是与硬币大小形状相同的硬纸片。实验对象:30个家庭贫富不同的10岁孩子。 实验程序:先把两套材料先后投射在银幕上,让被试依次观看,然后移去刺激物,让被试画出刚才看到的硬币与圆形纸片。 实验结果:被试画出来的圆形大小和实际上看到的刺激物不完全相同,他们画的圆纸图形与实际的硬纸圆形的大小较一致,但所画的硬币圆形大小却远比他们看到的真正硬币大,尤其是贫困家庭的孩子所画的硬币圆形更大。 社会知觉实验 一、什么是社会知觉 7 社会知觉的内容 一、什么是社会知觉 8 人知觉 一、什么是社会知觉 9 角色知觉 一、什么是社会知觉 10 人际关系的知觉 一、什么是社会知觉 11 群体知觉 一、什么是社会知觉 12 社会因果关系知觉 第 1 页共1 页

第三章 感觉与知觉

第三章感觉与知觉 一名词解释: 1、感觉:对直接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知觉:对直接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与解释。 3、超感知觉:通过不同于正常人类感觉器官而获得有关外部世界、其他人或未来的信息的可能性。 4、感受性:人对刺激物的感受能力。 5、感觉阈限: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 6、绝对感觉阈限:最小可觉察的刺激量,即光、声、压力或其他物理量为了引起刚能觉察的感觉所需要的最小数量。绝对阈限的值需要靠多次重复测定去取平均值,或者更确切地说,绝对阈限是有50%机会被觉察的最小刺激量。 7、差别感觉阈限:刚能引起差别感觉两个刺激之间的最小差异量。 8、最小可觉差:在刺激变化时所产生的最小感觉差异。 9、感觉适应:同一刺激持续作用于感觉器官,会使感觉器官感受性发生变化,这一现象叫感觉适应。 10、社会知觉:就是指个人在社会情境中对他人(某个个人或某个群体)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社会特征和社会现象)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社会知觉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对人的知觉(包括对他人和自我的知觉)。(2)对社会事件因果关系的知觉。(3)对人际关系的知觉。 11、社会刻板效应:人对社会上某一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社会刻板效应是对群体最简单最经济的认识,有利于对某一群人做概括了解,但也容易使人形成“先入为主”的偏见,造成社会认知偏差。 12、首因效应:指人们在对他人总体印象的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13、近因效应:指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之中,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14、晕轮效应:指人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好”的光圈笼罩着,并被赋予一切好的品质;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坏”的,他也就会被坏的光圈笼罩着,他所以的品质都会被认为是坏的。 二选择题: 1、人类感觉根据他获得信息的来源不同,可以分为三类:远距离感觉、近距离感觉和内部感觉 2、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都和感受性成反比。 3、韦伯定律和费希纳定律了解一下 4、可见光的波长在将近400至750毫微米。 5、适应指的是在刺激物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的变化,适应既可以是提高感受性,也可以是降低感受性。“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描述的就是这种适应现象,视觉的适应现象最常见的有明适应(光适应)和暗适应两种。 6、颜色感觉具有三种属性:色调、饱和度和亮度。网膜是真正的感光机构。网膜由多层神经细胞构成,最重要的是两种感光细胞—棒体细胞和锥体细胞。锥体细胞集中于网膜的中心,称作中央窝或黄斑的一点上;而棒体细胞位于网膜边缘。离开黄斑向网膜边缘扩散,锥体细胞逐渐变少,棒体细胞逐渐增加,这就造成了假若在昏暗条件下要看一个细小的物体,余视比正视效果更好。 7、人具有三种不同形式的锥体细胞,它们分别对红、绿、蓝三种颜色最敏感。 8、声波是听觉的适宜刺激。人耳所能接受的振动频率为20~20000赫兹。低于20赫兹的振动叫次声,高于20000赫兹的振动叫超声波,是无法引起人的听觉的。声波最简单的形状是正弦波,由正弦波得到的声音叫纯音。 9、声音具有三个属性,称为感觉特性,即音强、音高、音色。0分贝指正常听觉下可觉察的最小的声音大小。 10、听觉适应所需时间很短,恢复也很快。如果只是对小部分频率的声音丧失听觉,叫音隙;若对较大一部分声音丧失听觉叫做音岛;再严重就会完全失聪。 11、如果两个声音强度大致相同,频率相差较大,就产生混合音;但若两个声音强度相差不大,频率也很接近,叫做拍音;如果两个声音强度相差较大,则只能感觉其中一个较强的声音,这种现象叫做声音的掩蔽。 12、人耳是听觉器官,包括外耳、中耳、内耳三个组成部分。内耳的形状类似蜗牛,内部充满液体,名叫蜗牛壳,是听觉的主要器官。 13、运动知觉从运动中获得线索。 14、时间知觉有四种形式:(1)对时间的分辨(2)对时间的确认(3)对持续时间的估量(4)对时间的预测 15、影响时间知觉的各种因素:(1)感觉通道的性质(2)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和性质。在一定时间内,实践发生的数量越多,性质越复杂,人们倾向于把时间估计的越短;而实践的数量少、性质简单,人们倾向于把时间估计的长。(3)个体的兴趣和情绪。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会觉得时间过的快,出现对时间低估计。相反,对厌恶的、无所谓的事情,会觉得时间过的慢,出现对时间的高估计。 16、社会认知的过程划分为两个子过程:(1)信息的搜集与选择(2)信息的整合过程

社会知觉

社会知觉——社会心理学知识(4) 一、基本概念 社会知觉,又称社会认知,即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对他人的群体和知觉是人际知觉,对自己的知觉是自我知觉。此外,对行为原因的认知也属于社会知觉的范围。 社会知觉与普通心理学的知觉的含义有所不同。后者是指个体对直接作用于自己的客观刺激物整体属性的反映,不包括想象、判断等过程;前者则包括整个认知过程,既有对人外部特征的知觉,又有对人格特征的了解以及对其行为原因的判断与解释。社会知觉是一种基本的社会心理活动,人的社会动机、社会态度、社会化过程、社会行为的发生都是以社会知觉为基础的。 二、社会知觉的范围 1.面部表情 人是富有表情的动物。人的表情往往能反馈其身心状态。在诸种表情中,面部表情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刺激物,它既有先天因素,也有后天习惯的部分。相同的面部表情表达相同的情绪状态,全人类有较高的一致性。面部表情以面部肌肉变化为标记。 目光接触是面部表情的一个重要方面。 “眼睛是心灵之窗”,目光传达许多重要信息,通过这些信息可知觉到他人的情绪、态度、意向等。几乎人的全部体验尽在目光之中。 2.身段表情即姿势和体态,它可显示个体的情绪状态。其中双手姿势是较为敏感的。 3.言语表情 它不是指说话的内容,而是指说话时的音量、语调、节奏等特征。人们通过言语表情判断他人的情绪状态,其准确性往往与通过面部表情的判断一样。 (二)对他人人格的知觉 指个体对他人的看法,对他人的印象。个体将他人许多有意义的特征进行比较、概括与综合,形成一种总的印象。但这些特征的重要性不一样,有些处于知觉中心,有些则处于知觉的边缘。许多研究发现,热情还是冷漠在对他人人格知觉中,处于中心位置是中心特征;而文雅还是粗鲁则被认为是边缘特征。 研究表明,根据外表判断人格特征往往是不可*的。通过行为观察、分析生活史以及使用人格量表进行测查等手段可对他人人格的知觉较为全面和准确。 (三)对人际关系的知觉 括自他关系认知,即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和他他关系的认知,即他人与他人的关系。洋见本章第六节。 (四)对行为原因的认知 包括对自己行为原因的认知和对他人行为原因的认知。这个领域叫归因。本节第三单元将专门讨论。 三、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 (一)认知者的经验 经验不同,认知者对相同的认知对象会有不同的结果。现代社会心理学用“图式”概念来解释这一现象。

社会知觉和认知归因练习题(标准答案)

社会知觉与认知练习题 一.说出下列现象属于社会认知中的什么原理/现象? 1.一个人因为牙齿长得不好看,她笑的时候会习惯于抿着嘴巴 印象整饰 2.一个智慧的教授如果还给人以热情、幽默的印象,那么人们就会提高对他的整体印象。 加权平均模式 3.人们在出席某个重要的晚会时,经常会穿戴高贵、典雅或性感的服饰。 印象整饰/印象控制 4.从事公安、警务工作的人会不自觉地对他人有一种习惯性的警觉。 投射效应/认知对象的职业习惯与认知 5.疑心重重的人,往往也会认为别人不怀好意,而对他人缺乏信任。 自我图式与认知/投射效应 6.“他我”意识浓重的日本人会在平时的为人处世中特别谨慎。为了不破坏自己在别人心中的印象,所以行为相当谨慎,为的是避免功亏一篑。 印象整饰 7.每个人对他人进行认知判断时通常根据一个最重要的特征据此进行推断。 印象形成的中心原则 8.日本是个典型的男尊女卑的社会。 刻板印象/类化原则 9.以己度人。///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投射效应 10.同样是老师的评分,在教学效果基本相同时,我经常会给教授级别的老师打分比讲师级别的高。 仁慈效应 11.某个名人演讲,即使你心理实在不敢恭维,你也不敢在众人面前评价他的不是。或者,你会尽量思考他的演讲内容包含什么深刻含意。 仁慈效应 12.不管有多大的缺点,选男朋友只认富二代的认知心理是? 印象形成的平均模式 13.河南出骗子,我们公司不招河南人。刻板印象 14.俗话说:“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湖北人太精明,我不喜欢跟湖北人打交道。刻板印象/类化原则 15.只要你认为自己行,你就一定行。心理暗示//皮格马利翁效应(自验预言) 16.以偏概全。晕轮效应 17.相貌影响人们对他/她的其它方面的判断。晕轮效应 18.所谓爱屋及乌,我喜欢她也喜欢她的朋友。晕轮效应 19.上一次他给我留下很坏的印象,以后我不想理他了。近因效应 20.人在进行社会认知时并不对关于他人的所有信息进行感知,而是倾向于走捷径,有选择性地感知那些最明显、对形成判断最有帮助的信息。 21.吃中国菜,娶日本老婆,住英国的房子,到美国赚钱。刻板印象 22.情人眼里出西施。晕轮效应

第三章 社会知觉——社会信念与判断

●主要内容 ●我们如何解释他人 ●我们怎样感知和回忆我们的社会生活 ●我们怎样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 ●我们的信念倾向于自我实现吗 ●案例 ●案例 ●1997年8月的一个夜晚,亨利·保罗驾车从丽兹酒店的后门驶出,随 后驶上沿塞纳河方向的巴黎高速公路。车上的乘客是戴安娜王妃和她的伴侣法耶德以及他们的保镖,汽车越驶越快,进入一条隧道。车子突然失去控制并发生倾斜,进而撞向一根柱子,奔驰车随即被挤压为一堆废铁,除了保镖外,车上所有人都命丧黄泉。随后的几周里,人们无休止地分析和争论着。是什么导致了这次车祸呢? ●2004年2月的某一天,云南某大学马加爵杀害室友4名。究竟是什么 原因? ●案例 ●看到一位神父从妓院里出来,你们会做何判断呢? ●一个基督徒,也许会嘲笑天主教徒的伪善,心中偷 笑着,嘴里发出啧啧声;当一个天主教徒看到这一

切时,也许会自豪的微笑起来,因为他想,神父是去为妓院里的宗教徒举行临终宗教仪式的,天主教徒的弥留之际即便在妓院里也是享有举行宗教仪式的权利的。 ●我们如何解释他人 ●归因因果关系:归因于个人还是情境 ●如果工人的生产率下降 ——懒惰?还是机器变得不好用了呢? ●一个男生攻击自己同学 ——敌对的个性?还是对无理的嘲弄做出回应? ●当一个销售员说:“那套衣服穿在你身上真得很不错。” ——她真实的感受?抑或销售策略呢? ●归因因果关系:归因于个人还是情境 ●海德(Heider, 1958)被公认为是归因理论的始创人,他 认为人们通常试图将个体的行为或者归结为内部原因(例如个人的性格),或者归结为外部原因(例如人们所处的情境)。 ●比如,当老师发现一名学生成绩不好时,那么他可能想知 道这是由于他本身缺乏动机和能力不足(性格归因),还是由于身体情况和社会环境造成的(情境性归因)。 这名学生为什么在课堂上睡觉?是睡眠不足(内因)?还

社会知觉概述

第一节社会知觉概述 导课:在上课前,我先给大家分享一个小故事吧。一个世界500强的公司经理在回办公室取东西时,发现自己没有带钥匙,此时他的私人秘书已经下班,经理试图联系未果。于是经理难忍怒火给他的秘书发了一封措辞严厉的谴责信。经理在邮件中写到:我曾告诉过你,想东西,做事情时不要想当然,结果晚上你就把我锁在门外了,从现在起,无论是午餐时段还是晚上下班后,你跟你服务的每一名经理都确认无事后才能离开办公室,明白了吗?可想而知啊,这样的一封邮件发出去,秘书会怎么回复呢?后来秘书给经理回复了邮件,她写到:首先,我锁门是从安全角度考虑的,如果丢了东西这个责任谁来负?其次,你有钥匙自己没带,就不要说别人的不对。第三,已经到了下班时间,你无权干涉我的私人时间。第四,我从工作以来,就一直很尽责任,加班也没有怨言,你还用这种语气,请注意一下。 由此可见,只要是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都不可避免的从外界接受各种信息并对此作出反应。知觉过程就是人们依赖自己的经验,对所获得的信息作出判断。作为一个管理者,在管理中要预见和理解人的行为,认识到员工与管理者的知觉差异与归因是十分重要的。本章将介绍知觉的一般概念机特征,然后对直接影响管理效能的社会知觉以及归因进行探讨与学习,希望对管理者的实践有所启迪,达到提高管理绩效的目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有关知觉与社会知觉的知识。{写板书,第三章,第一节}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叫感觉。感觉—个体对于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PPT感觉分类) ⑴外部感觉是个体对外部刺激的觉察,主要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觉。 ⑵内部感觉是个体对内部刺激的觉察,主要包括机体觉、平衡觉和运动觉。 其中视觉和听觉是最重要的感觉。 知觉与感觉一样,是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产生的,同属于对现实的感性认识形式。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信息的综合与解释。 人的知觉系统不仅要加工由外部输入的信息,而且要加工在头脑中已经存储的信息。 1954年,加拿大的心理学家首先进行了“感觉剥夺”实验:实验中给被试者戴上半透明的护目镜,使其难以产生视觉;用空气调节器发出的单调声音限制其听觉;手臂戴上纸筒套袖和手套,腿脚用夹板固定,限制其触觉。被试单独呆在实验室里,几小时后开始感到恐慌,进而产生幻觉……在实验室连续呆了三四天后,被试者会产生

社会心理学知识汇总

社会心理学知识汇总 第一节概述 1、研究对象和范围 1、定义: 1)心理学: FH奥尔波特: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 GW奥尔波特:个体心理受他人现实的、想象的、隐含的影响。 2)社会学:艾尔乌德: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科学。 3)综合:社会情境中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行为规律的科学。 2、社会行为: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勒温公式:B=f(P,E) B代表行为, P代表个体, E代表情境。 社会行为及其发展取决于个体与其所处情境的状况。 3、社会心理定义:社会刺激和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 4、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个体层面、人际层面、群体层面、社会层面。 2、社会心理学简史 三期: 哲学思辨(启蒙) 古希腊到19世纪上半叶 对人性的争论 经验描述(形成) 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 观察基础上客观描述分析 实证分析(确立期) 20世纪20年代 实证、定量、应用 3、主要理论流派 1、社会学习论: 班杜拉,联想、强化、模仿、观察学习。(经典的条件反射) 2、社会交换论: 1)霍曼斯:人们之间的互动是物质与非物质的一种交换。人在交换中按照趋利避害的原则获取最大收益,减少代价。共有五个命题: 2)布劳: 社会关系是建立在互惠基础上人们自愿活动。

3、符号互动论: 詹姆斯、米德:通过符号互动,人们形成社会关系。符号:语言、文字、记号等。 4、精神分析论: 1)弗洛伊德: 意识、前意识、潜意识。 “力比多”。 快乐原则、现实原则、道德原则。 生本能、死本能。 人格结构,本我、自我、超我。 2)荣格:集体无意识。 3)霍妮:文化因素论。 4)沙利文:人际关系学说。 第二节社会化与自我 1、社会化 1、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成社会人的过程。 2、再社会化:由于社会急剧变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 3、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教导社会成员掌握生活与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遵守社会规范,树立生活目标,确定人生理想,培养社会角色。 4、社会化的基本条件: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附期,人类的遗传素质(复杂的神经系统)。 5、社会化的载体:家庭、学校、大众传媒、参照群体。 6、社会化的分类: 语言的社会化是前提。 性别角色的社会化: 性—生物,性别—人格,性别角色—社会。 7、道德、政治的社会化。 2、社会角色及理论 1、社会角色: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 2、社会角色的分类: 获得方式:先赋、成就; 角色规范:规定、开放; 功能:功利、表现; 心理状态:自觉、不自觉。 3、角色扮演三要素:

第三章 社会知觉——社会信念与判断

社会心理学之三 我们如何解释他人 基本归因错误 ●人们在归因时存在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当我们解释他人的行为时,我们会低估环境造成 的影响,而高估个人的特质和态度所造成的影响。 ●这种个体在归因时低估情境因素作用的倾向,被李〃罗斯(Ross, 1977)称为基本归因错误 (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 我们为什么会犯归因错误 ●认知和情境意识 ●文化差异 认知和情境意识 ●行动者和观察者的不同 ●归因理论学家指出:当观察他人和我们自己的亲身经历时,我们的观点会有所不同。 ●当我们成为行为的执行者,环境会支配我们的注意;而当我们观察别人的行为时,作 为行为载体的人则会成为我们注意的中心,而环境相对模糊。 认知和情境意识 ●聚焦观点偏见(the camera perspective bias) ●在一些实验中,要求实验者观看审讯过程中嫌疑犯认罪的录像。如果他们从聚焦在嫌 疑犯身上的摄像机的角度观看认罪过程,他们会认为罪犯的认罪是真诚的;如果他们从聚焦在审讯员身上的摄像机的角度观看,他们就会认为嫌疑犯是被迫认罪的(Iassiter & Trvine, 1986)。 文化差异 ●西方式世界观的人,更可能认为是人本身而不是环境导致了事件的发生,在这种文化 下,用内部原因解释人的行为更加受社会所赞许。 ●但是东亚文化下的人们通常对环境的作用格外敏感。因此,当意识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作用时,他们很难想像到他人的行为还与他们的内在特质相关(Masuda & Kitayama, 2003)。 ●基本归因错误的原理是什么 ●将行为归因于个体的内在特质而非环境是一种有效率的行为。 ●我们的特性通常会引导我们选择自己的环境。 ●“银行家穿的很保守,可能是这种职业的要求,也可能是保守的人通常会选择这种职 业。”——吉尔伯特和马隆 基本归因错误的原理是什么 ●许多社会心理学家都支持琼斯对基本归因错误的解释——行为是内在倾向的相应反应 ——对应偏见(correspondence bias)。 ●归因错误的根本性在于它在本质上影响着我们的解释。 基本归因错误的原理是什么 ●那些将贫穷和失业归因为个人特质(“他们就是太懒、太没有追求了”)的人通常赞成政 府的立场,并不同情这些人。

第四章 知觉

第四章知觉 一、知觉概念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对感觉信息整合后的反映。 ?知觉的形成既需要来自外界的信息资料,同时又有人原有知识、经验等主观因素的参与, 二者共同完成知觉过程。 二、感觉与知觉的关系(名词解释+关系(区别与联系)+看法) ?第一,感觉是介于心理和生理之间的活动,它的产生主要来自于感觉器官的生理活动以及客观刺激的物理特性,相同的客观刺激会引起相同的感觉。而知觉则是以生理机制为基础的纯粹的心理活动,它的产生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物体的各种属性加以整合和解释的心理活动过程,处处表现出人的主观因素的参与。 ?第二,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则是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属性、不同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反映。 ?第三,从感觉和知觉的生理机制来看,感觉是单一分析器活动的结果,而知觉则比感觉要复杂,它是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对复杂刺激物或刺激物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综合的结果。?感觉:个别属性 ?知觉:整体属性(必考) 三、知觉的特征1、知觉的选择性 2、知觉的整体性 3、知觉的理解性 4、知觉的恒常性 ?知觉的选择性:是指人根据当前的需要,对客观刺激物有选择地作为知觉对象进行加工的过程。 ?知觉的整体性:在知觉的过程中,人能够把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由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就称为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理解性是指人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加工处理,并用语词加以概括赋予说明的加工过程。 ?知觉理解性主要受到个人的知识经验、言语指导、实践活动以及个人兴趣爱好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知觉的恒常性: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知觉的映像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着它的稳定性,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 ?知觉恒常性有: ?大小恒常性:是指人对物体的知觉大小不完全随映象的变化而趋于保持物体实际大小的特征。 ?明度和颜色恒常性:是指人对客观物体固有的明度和颜色的知觉不随映象的变化而保持不变的知觉特征。 ?形状恒常性:是指人对客观事物形状变化而反映客体本身形状不变的知觉特征。 ?知觉的恒常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客观对象具有稳定性,我们的知觉也就需要具有相应的稳定性,以便能真实地反映客观对象的自然属性和本来面貌。 ?知觉恒常性使得我们人能保持对客观世界较稳定的知觉。(判断) ?四(1)形状知觉:指物体的形状特征在人脑中的反映;借助视觉、触摸觉和动觉实现的;形状不同,其在视网膜上的成像就不同。 ?(2)大小知觉:指物体的空间范围在人脑中的反映;大小知觉借助视觉、触摸觉、动觉

管理心理学章节习题

管理心理学章节习题集 第一章概述 一、单选题 1.“经济人”观点的典型代表是( ) A.泰勒(罗)制B.参与管理制C.终生雇佣制D.缓慢提升制 2.权变管理的人性理论基础是( ) A.“经济人”假设B.“社会人”假设C.“自我实现人”假设D.“复杂人”假设 3.对知觉、个性特点的研究,属于管理心理学研究中的哪个层面( ) A.个体心理B.群体心理C.组织心理D.领导心理 4.普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包括哪两个方面( ) A.动机和情绪 B.心理过程和个性C.认识过程和心理倾向性D.气质和性格 5、与人们顺利完成工作相关的心理特征是() A性格B气质C需要D能力 6. “早熟”与“晚熟”是( ) A.能力的类型差异 B.能力的水平差异 C.能力发展的早晚差异 D.能力的质的差异 7.第一次把工业中的人际关系提到首位的是( ) A.心理技术学B.群体动力理论C.霍桑实验D.需要层次理论 8.管理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 ) A.1932年B.1958年C.1903年D.1912年 9.在管理心理学研究中。要求尊重客观事实,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认识事物。是指要贯彻( ) A.客观性原则B.联系性原则C.发展性原则D.教育性原则 10.由于人的心理活动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因此,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必须贯彻( ) A.发展性原则B.教育性原则C.联系性原则D.客观性原则 11.职工的心理活动处于不断的发展和变动之中,客观上要求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必须贯彻( ) A.发展性原则B.教育性原则C.联系性原则D.客观性原则 12.在限定条件下进行的观察称之为( ) A.自然观察B.控制观察C.参与观察D.非参与观察 13.霍桑实验属于典型的( ) A.实验室实验B.现场实验C.调查D.测验 14.在日常的不作人工干预的自然和社会情况下,有目的有计划的直接观察组织中的的行为的研究方法,称为()A调查法 B测验法 C观察法 D实验法 15.是研究者有目的地通过严格控制或创设的条件,主动地引起被试者的行为变化,从而进行研究的方法。()A测验法 B选择法 C调查法 D实验法 16.1927年到1932年,以哈佛大学心理学家梅奥为首的一批学者,在美国西方电器公司下属的霍桑工厂所进行的一系列实验总称为( )。 A.电器实验 B.梅奥实验 C.霍桑实验 D.系列实验 17.在人性假设理论中,认为良好人际关系对于调动人的生产积极性是决定性因素的理论是( ) A.“复杂人”假设理论 B.“经济人”假设理论 C.“社会人”假设理论 D.“自我实现人”假设理论 18.在人性假设理论中,认为人类需要的最高层次就是自我实现,这是() A.“经济人”假设 B.“复杂人”假设 C.“社会人”假设 D.“自我实现人”假设 19.认为“一般人的本性是不喜欢工作的,只要可能就会逃避工作”是()理论。 A X理论 B 人际关系理论 CY理论 D超Y理论 20.以“胡萝卜加大棒”的方法为主的奖惩制度对应下列哪种人性假设理论() A经济人假设 B社会人假设 C自动人假设 D复杂人假设 二、简答题 1、经济人假设的基本观点和管理措施是什么? 2、“社会人”假设的基本观点和管理措施是什么? 第二章社会认知与管理 一、单选题 1.日常生活中常说的“南方人都那样,北方人都这样”,在社会知觉偏差中指的是( ) A. 第一印象 B. 晕轮效应 C. 刻板印象 D. 近因效应

社会知觉偏差

社会知觉常见偏差 摘要在人际交往中,一些常见的认识偏差,如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社会刻板印象等广泛存在,在一定程度上给人际交往和管理造成了消极影响。本文旨在概述社会知觉偏差的原因和几种常见的知觉偏差效应及其应对策略。 关键词知觉偏差交往概念管理应对 前言由于社会知觉受其对象的复杂性、知觉者的主观性以及知觉者加工信息能力的有限性等因素的影响,人们在知觉他人或自己时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偏差。应当说明的是,偏差往往是人们简化信息加工程序的结果,它并不一定总是不好,它有时可以加快信息加工的速度,并有效地保护个人的自尊。 一、社会知觉偏差的概念 1.社会知觉概念 社会知觉就是指个体对社会环境中的人和群体中的社会现象所产生的直觉判断和初步认识的过程。社会知觉实质上是对人的知觉。社会知觉与普通心社会知觉又称社会认知,即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对他人的群理学的知觉的含义有所不同。后者是指个体对直接作用于自己的客观刺激物整体属性的反映不包括想象、判断等过程;前者则包括整个认知过程,既有对人外部特征的知觉,又有对人格特征的了解以及对其行为原因的判断。 二、社会知觉偏差的原因 人们经常把他人的行为归因于人格或态度等内在特质上,而忽视他们所处情境的重要性。罗斯称之为基本归因错误。犯这种错误的原因与两方面的因素有关:一是人们总有一种对自己活动结果负责的信念,所以更多地从内因去评价结果,而忽略外因对行为的影响;二是因为情境中的行动者比其它因素突出,所以人们把原因归于行动者,而忽略情境背景。基本归因错误有时表现为行动者与观察者之间的偏差:当人们作为一个评价者对他人的行为进行归因的时候,往往倾向于稳定的内部的归因;而当人们作为自我评价者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归因时,却倾向于作外部的归因,即观察者高估个人特质因素,行动者高估情境因素的作用。 三、常见的几种偏差 1、晕轮效应 2、积极性偏差(个体在评价他人时,往往更多的对他人作出积极的,肯定的评价,即评价他人时总有一种特别宽大的倾向,也称宽大效应) 3、证实偏差(人们总是有选择的去解释并记忆某些能够证实自己已有的信念或图式的信息。) 4、后视偏差,人们在回忆自己的判断时,倾向于认为其判断比实际上更为精确。如我们常说的“事后诸葛亮”。 5、虚假一致性偏差,人们常常高估或夸大自己的信念,判断及行为的普遍性,例如,吸烟者总觉得自己身边的人中烟民多与非烟民。 6、自我中心偏差,人们常常夸大自己在某种事情中的作用的倾向,例如,夫妻两个人各自都认为自己在家务中作用的事情更多。至于四种还是六种,乃至更多种的说法,不同教材会有所不同。 四、知觉偏差的影响 1、首因效应的影响

2016年组织行为学作业答案

组织行为学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 1.谈话法属于组织行为学的哪种研究方法(调查法)。 2.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层次有(个体;群体;组织;环境) 3.组织行为学最早产生于本世纪(50—60年代) 4.将人视为自私自利、好逸恶劳的是哪一种假设(经济人) 5.下面哪些是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内容(激励;人际关系和沟通;团队建设;组织变革与冲突;组织学习与发 展) 6.下面哪个是组织行为学古典理论时代的代表人物?(马科斯·韦伯) 7.在霍桑实验的基础上,梅约提出了与以往不同的人性假设,即(社会人假设)。 8.组织行为学研究的意义和作用有哪些?(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群体的凝聚力; 增强领导的有效性;提高管理者知人善任、合理使用人才的水平;增强组织活力,提高绩效) 9.以下不属于组织行为学所使用的调查方法的是(面谈法) 10.下面哪种组织行为学的具体研究方法经常用于推测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实验法) 11.以应用广度不同,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可以分为(理论性研究;应用性研究;工作性研究) 12.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基础有(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生物学) 13.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包括(调查法;实验法;个案研究法;观察法) 14.在决策的众多模型中,完全的理性模型有(经济理性模型),完全的非理性模型有(社会模型)。 15.下列哪项不是明茨伯格所提出的决策过程阶段?(计划阶段) 16.通过社会知觉获得个体某一行为特征的突出印象,进而将此扩大为他的整体行为特征,这种知觉属(晕轮效 应)。 17.知觉的特性有哪些?(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恒常性) 18.正强化(增加行为频率),负强化(降低行为频率)。 19.社会知觉偏差主要表现有(投射效应;晕轮效应;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刻板印象)。 20.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 21.根据凯利的归因理论,如果一名员工今天上班迟到,但她有7个月从未迟到过,说明其行为(一贯性低), 而且今天所有走相同路线上班的员工都迟到了,说明其行为(一致性高)。 22.根据格式塔心理学家的研究,下列哪项不是知觉组织的原则?(因果律) 23.在归因理论中,努力属于(内部、不稳定、可控)类的因素。 24.人们在知觉事物时,会根据对象的特征进行组织整合,下列不属于其中规律的是(对比律) 25.决策的特点有哪些?(关键性;选择性;创新性;层次性;目标性) 26.社会知觉包括(自我知觉;人际知觉) 27.卡尼曼判断经验与偏差模型提出的启发法有哪些?(代表性启发;可用性启发;锚定和调整启发) 28.通过社会知觉获得知觉对象某一行为特征的突出印象,进而将其扩大为他的整体行为特征,这种知觉效应属 于(晕轮效应) 29.把性格划分为外倾型与内倾型,是依据下列哪类划分标准(按心理活动的某种倾向性)。 30.气质类型中多血质的主要行为特征是(精力充沛)。 31.气质类型中粘液质的主要行为特征是(缓慢稳定)。 32.在组织行为学中,把个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称为(能力)。 33.在造成性格差异的因素中,(遗传)以间接的方式影响性格的形成,(环境)对性格起塑造作用。 34.斯腾伯格三元智力理论不包括(智力因素亚理)。 35.荣格将内--外向两种心理倾向结合心理活动的四种功能,即(直觉;感情;思维;感觉),把人格分成了8 种类型 36.巴甫洛夫按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对气质的分类中,安静型(与体液说的粘液质相对)。 37.根据卡特尔的特质理论,能力特质包括(晶体智力;流体智力) 38.下面哪些测验(量表)是智力测验?(瑞文测验;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韦克斯勒智力量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