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之倒装句教案 人教版高质版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之倒装句教案 人教版高质版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之倒装句教案 人教版高质版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之倒装句教案 人教版高质版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

一、教学目的:

.了解高考对文言句式的要求。

.理解和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及其用法。

.通过相关练习加以巩固和提高。

二、教学重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通过老师讲解,学生大量的训练,使学生牢固地掌握。

正文

引入

高考中所涉及的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有:倒装句、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固定句式。

在高考中,它的设题方式一般是:

、判断省略成分是否正确

、选出与题干的句式相同的一项

、选出句式不相同的项

、通过翻译考查句式

倒装句

概念:所谓倒装句,是比照现代汉语习惯说的,与现代汉语语序不同的句子,我们称之为倒装句。

现代汉语中语序:[ ], ( )主语[ ] 谓语()宾< >

分类: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即谓语前置)

(一)、宾语前置

、概念:将宾语移置到谓语之前的现象

、类型: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格式:主+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宾「余、吾、尔、自、之、是」+动

例如:

《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自信”——“信自”)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孟子〉(“未之有”——“未有之”)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师说》(“不知句读”“不解惑”)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苏轼(“欺余”)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离骚》屈原(“知吾”)

东望愁泣,若不自胜。《柳毅传》李朝威(“胜自”控制自己)

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齐桓晋文之事》〈孟子〉(“未闻之”)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齐桓晋文之事》〈孟子〉(“莫能御之”)

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词“不、未、毋(无)莫“等。

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形成宾语前置的情况。

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动?

例如:

《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以(凭借)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如何”怎么样)

彼(他)且(将要)奚适也?《逍遥游》〈庄子〉(“适奚”到哪里去)

彼且恶(何)乎待哉?《逍遥游》〈庄子〉(“待恶”等待什么)

沛公安在?《鸿门宴》〈史记〉(“在安”在哪里)

夫晋,何厌(通“餍”满足)之有?《烛之武退秦师》〈左传〉(“有何厌”)

吾实为之,其又何尤(怨)?《祭十二郎文》韩愈(“尤何”)

洞庭君安在哉?《柳毅传》李朝威(“在安”)

无情郎安在?《柳毅传》李朝威(“在安”)

()、介词宾语提前: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坐在教室)

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把“教室”提到“在”前)。

疑问句中格式:主+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介+动?

陈述句中格式:宾+介+动

例如:

《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以何”)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孟子〉(“以何”)

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史记〉(“以何”)

余是以记之。《石钟山记》苏轼(“以是”)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卫风.氓》〈诗经〉(“以秋为期”)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齐桓晋文之事》〈孟子〉(“以是”)

奚以知其然也?(凭什么知道是这样呢)《逍遥游》〈庄子〉(“以奚”凭什么)

、特殊结构:用"之"、"是"将宾语提前。

格式:主+宾+之(是)+动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法何古”效法哪一个古代)

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

惟命是听(成语)

惟利是图(成语)

惟马首是瞻《冯婉贞》

惟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韩愈

惟你是问。

:补充:

“相”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你,他(她)”,这时“相”是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

例:①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孔雀东南飞》)译文:“我已经对她没有情义了,决不会答应你”

②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孔雀东南飞》)译文:“尽心侍奉婆婆,好好服侍她”

“见”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解释为“我”,这时“见”是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

例:①府吏见丁宁(《孔雀东南飞》)译文:“(我回来时)府吏叮嘱我”

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项脊轩志》)译文:“生下我六个月,父亲就背弃了我(意思是父亲就去逝了)”

宾语前置总结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

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例如:

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视东面”看东面,向东面看去)

举例练习

年高考:

下列各句,与“何为而至于此”句式完全一致的一项是(分)

.君何以知燕王

.夫子何哂由也

.夫晋,何厌之有

.何故而至此

(选,此题考了介词宾语前置与动词宾语前置。)

(二)、定语后置:

、概念: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

、类型: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

()、“中心词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者”(这里的“者”是语气助词,用来煞尾,无实意)

楚人有涉江者。(《察今》)(“有涉江的楚人”)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铿然有声的石头”)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张溥(“不易其志的缙绅”)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列子〉(“荷担的子孙”)

()、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陆离的长铗”“崔嵬的切云”佩戴着光闪闪的长剑,戴着高耸的切云冠)

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广大的地域”)

()、中心词数量词(定语)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一石粟”)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一双白璧”“一双玉斗”)

(三)、状语后置:

、概念:在文言文中,介词结构常放在谓语动词后作补语,这类补语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是放在谓语动词前作状语的,所以在翻译时它就作了状语。而这个状语被放置到了谓语之后,这就形成了状语后置。

例如:

《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促织》:“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

、类型:

()、用介词“于”组成的用着状语的介宾短语被放置到谓语之后,作后置状语

:急于星火。(“于星火急”比流星的坠落还要急)

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而报养刘之日短也。(“于陛下尽节”给陛下尽职)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于庭杂植兰桂竹木”在院子里交错种上兰、桂、竹等各种花木)鸡栖于厅。(“鸡于厅栖”鸡在厅中栖宿)

家有老妪,尝居于此。(“于此居”在这里居住)

室西连于中闺。(“于中闺连”和中闺相连)

其制(形式)稍异于前。(“于前稍异”与以前不同)

()、用介词“以”组成的用着状语的介宾短语被放置到谓语之后,作后置状语(此请况在文言文中出现较少。)

:具以事告。(“以事具告”把事情全部告诉了他)

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礼。(“以天子之礼上祀先公”用天子的礼节对上来祭祀祖宗)

()、用介词“乎”组成的用着状语的介宾短语被放置到谓语之后,作后置状语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先乎吾。

风乎舞雩()(《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译文:“在舞雩台上吹风”

课堂随堂练习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寡人之于国也》〈孟子〉(“以桑树之”)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可以不负戴于道路也《寡人之于国也》〈孟子〉(“以孝悌之义申之”“于道路负戴”)

举所佩玉抉以示之者三(多次)。《鸿门宴》〈史记〉(“三示之”多次暗示他)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左传〉(“于君有益”对你有好处)

虽(即使)董(监督)之以严刑,振(震)之以威怒《谏太宗十思疏》魏征(“以严刑董(监督)之,以威怒振(震)之”用严酷的刑罚监督人民,用威严的势力镇压。)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荀子〉(“于蓝取”“于蓝青”)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荀子〉(“乎己参省”每日对自己进行检查反省)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涉世家》〈史记〉(“以尉首祭”)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邶风?静女》〈诗经〉(“于城隅俟我”)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赤壁赋》苏轼(“于江渚之上渔樵”)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苏轼(“乎舟中枕藉”)

柱以白壁,砌以青玉,床以珊瑚,帘以水晶。《柳毅传》李朝威(以白璧作柱,以青玉雕砌,以珊瑚作床,以水晶作帘)

命坐于灵虚之下。《柳毅传》李朝威(“于灵虚之下坐”)

(四)、主语后置: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一般很少。

如,“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

快哉此风!(宋玉《风赋》)

“美哉,我少年中国。

课后练习

、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伶官传序》(状语后置译文:“把箭放回先王灵位之前,禀告大功告成”)

、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定语后置译文:“寻找可以出使秦国回来复命的人”)

、时人莫之许《隆中对》(宾语前置译文:“可当时的人并不赞许他)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信陵君窃符救赵》(主谓倒装译文:“公子能为别人困难而急的地方在哪里呢?”)

、马之千里者《马说》(定语后置译文:“千里马”)

、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餔也《勾践灭吴》(定语后置译文:“国中出游的年青人,没有不供给他粮食的”)

、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叶公好龙》(宾语前置译文:“用钩子来画龙,用凿子来雕刻龙”)使归就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状语后置译文:“让他回去向孙将军求救”)

、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宾语前置译文:“秦人来不及哀叹自己”。)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定语后置译文:“等到了陈这个地方,有六七百辆车,千多名骑兵,数万名士兵”)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宾语前置译文:“况且把土石放置在哪里?”)

、如鸣佩环。(主谓倒装“如佩环鸣”,意思是:“像玉佩玉环相碰时发出的清脆声音。”)

、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衡传》(状语后置译文:“用篆文山龟鸟兽的形状来装饰”)、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辞》(宾语前置译文:“问女子在思考什么,问女子在回忆什么”)

、丰年留客足鸡豚。(主谓倒装“鸡豚足”,意思是:“鸡、猪丰足。”)

门前植槐树一株(定语后置)

、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状语后置译文:“并且在他们的墓门前建立石碑”)、王见之曰:“牛何之?”《齐桓晋文之事》(宾语前置译文:大王看见了问道:“把牛牵到哪里去?”)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回乡偶书》(宾语前置译文:“小孩子看见了我却不认识我”)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促织》(定语前置村里有个好事的青年驯养了一只蟋蟀)、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鸿门宴》(状语后置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臣在黄河以南作战)、见辱问于长者。《柳毅传》(宾语前置承蒙你下问我)

文言文倒装句教案

文言文倒装句专题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高考对文言倒装句式的要求。 2.理解和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倒装句式及其用法。 3.通过相关练习加以巩固和提高。 【学习重点】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倒装句式方法。 【学习方法】讲练结合,注重积累。 【学习课时】1课时 【学习过程】 一、学:练习导学 阅读下面的文段,涵盖了多种文言特殊句式,请将画线的句子特征作判断,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客有为齐王画者,齐问曰:“画孰最难?”曰:“犬马最难。”“孰最易?”曰:“鬼魅最易。”“何为?““夫犬马,人所知也,旦暮罄于前,不可类也,故难;鬼魅无形者,不罄于前,故易之也.” (1)客有为齐王画者(句式:) 翻译: (2)不罄于前(句式:) 翻译: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这就是古汉语中所谓的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倒装句有下面几种情况: 一、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二、宾语前置(宾语置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复习重 点)三、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四、介宾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状语处在动词谓语之后) (探:双主探究) 一、主谓倒装 主谓倒装句有三种情况:语气强烈的疑问句;语气强烈的感叹句;旧诗词为了韵律相合。 ①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甚矣!) ②美哉,我少年中国!(我少年中国,美哉!) ③渺渺兮予怀(予怀渺渺兮) 二、宾语前置(重点)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特定条件下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①古之人不余欺也。(不欺余) ②我无尔诈,尔无我虞。(我无诈尔,尔无虞我) ③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忌不信自)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①大王来何操?(大王来操何) ②沛公安在?(沛公在安) ③而又何羡乎?(而又羡何乎?) 3.用“之”或“是”将宾语前置,用这种宾语前置的格式时,还可以在宾语之前加上“唯(惟)”,构成“唯(惟)……是……”的格式,强调宾语的作用就更大。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 ②唯利是图。(唯图利) ③何陋之有?(有何陋?)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 ①不然,籍何以至此?(籍以何至此) ②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嗟尔远道之人为胡乎来哉?) ③项伯东向坐(项伯向东坐) 三、定语后置: 1.中心语+定语+者 ①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求可使报秦者人) ②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有吹洞箫者客) ③楚人有涉江者(有涉江者楚人) 2.中心语+之+定语,“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蚓无利爪牙,强筋骨)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居高庙堂则忧其民,处远江湖则忧其君) ③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大四海,有几人欤?) 3.中心语+之(而)+定语+者,“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铿然有声石,所在皆是也) ②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而能不易其志者缙绅) ③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千里马) 4.用数量词作定语时,数量词大多数放在中心词的后面。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一食或尽一石粟

文言特殊句式教案(公开课)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文言文“宾语前置”及“状语后置”的特点。 2、学会辨析以上句式,并懂得运用。 【课时安排】1课时 【考纲表述】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 【考纲精解】不同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 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 【考查题型】翻译题 【考题回顾】 (2014重庆卷)是区区者,何难之有?吾侪愿尽力焉,沿途以行乞所得,供先生食。 这是区区小亊,有什么艰难?我们愿意为此尽力,用沿途乞讨得到的钱物,供给先生食用。宾语前置 现代汉语中,一般把宾语放在谓语动词后面。古汉语中,有时把宾语放在动词前面,叫宾语前置。 探究一:找出下列句子的共同点。 1、大王来何操? 2、沛公安在? 3、彼且恶乎待哉? 4、彼且奚适也? 5、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6、微斯人,吾谁与归? 总结规律: 规律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时,宾语前置。 积累:常见疑问代词有“何、谁、孰、胡、曷、恶、安、奚”等。 牛刀小试: 1、下列句子中,与其他句式不同的一项:() A、臣实不才,又敢谁怨? B、豫州今欲何至? C、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D、而今安在哉? 答案:C 探究二:找出下列句子的共同点。 ⑴古之人不余欺也。⑵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⑶忌不自信。⑷臣未之闻也。

⑸时人莫之许也。 总结规律: 规律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积累: 常见否定词:“不”、“无”、“毋”、“未”、“弗”“莫” 常见代词:“之”、“余”、“吾”、“己”、“尔”、“自” 牛刀小试: 2、下列句子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居则曰:“不吾知也。” B、受制于人。 C、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D、城中皆不之觉 答案:B 探究三:找出下列句子的共同点。 1、何陋之有? 2、无乃尔是过与? 3、唯利是图。 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5、惟命是从。 总结规律: 规律三:以“之”或“是”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牛刀小试: 下列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A、唯才是举 B、夫晋,何厌之有? C、唯余马首是瞻。 D、甚矣,汝之不惠! 答案:D 探究四: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规律四: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宾语前置句小结 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时,宾语前置。 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三、用“之”或“是”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四、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最新文言文专题教案

文言文专题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把握课外文言文考点; 2. 2.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3. 3.掌握课外文言文解题技巧。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抓关键词句(关键词语、特殊句式),洞悉得分点。 2.借助积累(课内文言知识、成语、语法结构、语境等),巧解难 词难句。以翻译为切入口,让学生在练习中掌握方法技巧。 三,导入:由于考试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具有不准借助任何工具书,只能 独立解题的特殊性,不少考生心理上比较紧张,常常是读完一篇就去选,事实 上这是极不正确的,一般来说,文言试题解题阅读可分三步走,今天我们就来 学习有关文言文分析的一些技巧。 第一步:整体阅读。要求 1、集中心思稳住神,浏览或跳读一遍。 2、能大概明了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什么话,能懂六七成即可。 第二步:细读题目要求1、一一落实要求答题的字、词、句、段所在,一般来说,运用所学的知识,较易题可以在这一步基本完成,要充分利用所给选项, 运用比较法、排除法根据是非准偏,选出正确项。 第三步:重读全文。从更高的层次上认知全文。这一步大致相当于精读研读的水平;同时也能对前两步出现的偏误作纠正,因此是一个深入兼复核的过程。 四、内容:(一)了解有关文言文翻译的常识 1、标准 简言之三个字:信(准确)、达(通顺)、雅(有文采)。 2、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就是严格按原文字句一一译出,竭力保留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 力求风格也和原文一致。“意译”,则是按原文的大意来翻译,不拘泥于原文的 字句,可采用和原文不同的表达方法。一般说来,应以“直译”为主,辅以“意译”。高考文言文翻译也主要考“直译”。 3、直译的方法——“对”、“换”、“留”、“删”、“补”、“调”六个字。 ①对――对译。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词译成以该词为词素的合成词。 例天下事有难易乎?(《为学》)――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之分)吗? ②换――替换。有些词在古书里常用,但在现代汉语里不用或不常用,或 词义已经转移。在这种情况下,就要用现代汉语里的词去替换原文里的词。 例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先帝不认为我地位低微,见识浅陋,降低自己的身份,三次到草庐来探望我。 “卑鄙”一词古今汉语都常用,但词义已转移,所以译文用“地位低微、见识浅陋”来替换它。“顾”今天不常用,译文用“探望”来替换。 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要换成现代通俗的词语。如: ①齐师伐我。 这句中的“师”,要换成“军队”;“伐”,要换成“攻打”。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这句中的“吾”,要换成“我”;“尝”,要换成“曾经”;“终”,要换成“整”;“思”,要换成“想”;“须臾”,要换成“一会儿”。 ③留――保留。古文中的人名、地名、年号、国名、官职名、朝代名等, 以及古今词义相同的词,如“山、水、中、笑、有”等,都按原文保留不译。 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为巴陵郡太守。 ④删――删略。文言文中有些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或表示停顿,或表凑 足音节,或表发语,或起语助、连接等作用),翻译时应删除。如:例1 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作战,(是靠)勇气的。(夫,

小学文言文总复习练习教案

小学文言文总复习练习 教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九·文言文阅读 一.掌握文言翻译六种方法: 1.留:凡是意义古今相同的词,以及专有名词(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等)都可以保留下来,不必变动。 2.扩:把单音字换成双音词。如:俗——庸俗辱——玷辱、侮辱 3.拆:如:穷饿无聊,追购又急:没有依靠;妻子:妻子儿女;如“在郡多有出息”中“出息”就是关键词,它不是现代汉语的“有前途,有志气”的意思,而是文言文中的“产生利息、收益”的意思。 4.增:增补句子省略的成分(或代词的指代意) 5.删:有些虚词没有实在意义,可删。 6.调:把文言文中倒装的句子成分调整过来。如“古之人不余欺也”,正确的语序应是“古之人不欺余也”。同时还应保持原;又如: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这是一个定语后置句,应把“好事”调到“少年”之前。 二.掌握文言实词的基本知识 1、要注意古今词义的变化。 2、不要把文言文中的两个单音词误解为现代汉语中的一个双音词。文言文以单音词为主。如: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妻

子”,原来是两个词,“妻”指妻子,“子”指儿女。现代汉语是一个双音词,指男子的配偶。 3、遇到多义词时,要慎重推断其在具体语句中的正确义项。 4、古文通假现象普遍,如果遇上的生词用本义、引申义、比喻义都解释不通时,就要考虑它是不是通假字。 三.文言文特殊句式——倒装句。 文言中有些句子成分的排列次序跟现代汉语不同,习惯上称之为“倒装”。文言倒装句译成现代汉语时,要依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排列规律,将其“顺装”过来。 (1)谓语前置(主谓倒装)如、甚矣哉,为欺也! (2)宾语前置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可以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②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可以前置。如、项王曰:“沛公安在 ③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谓语前,以加强语气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 (4)定语后置。动词短语作名词的定语常常放在名词的后面。一般在定语后加“者”字,有的还在名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字来表示。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这种格式中的“者”相当于结构助词“的”。 (一)

初中文言文句式教案

教学内容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整合 教学目标 1. 了解初中文言文各种句式 2. 句子是文章的基础,让学生掌握好最基础的东西。 3. 通过句子能更快更好地了解文章大意。 教学重点和难点 如何判断各种句式 教学环节 1. 课前回顾。了解学生对文言文词语积累的掌握程度。 2. 重点讲解如何判断句式的方法。 3. 回顾本组基础知识,加深掌握程度。 在初中阶段,文言文特殊句式主要有四种: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以及倒装句,具体如下: 1、判断句: 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一般要在主语的谓语之间加判断动词“是”。古代通常不用“是”来联系,而是采用以下方式表示。 (1) 主语后用“者”字提顿,谓语后用“也”帮助判断,构成“……者,……也”式。有时省去“者”,有时省去“也”,有时“者”、“也”都不用。 如,陈胜者,阳城人也。可译为:陈胜是阳城人。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可译为:南阳的刘子骥是个高尚的人。 刘备天下枭雄。可译为:刘备是天下勇猛的人。 学生姓名 教师 姓名 陈少敏 授课 日期 2014年9月 日 授课 时段

(2) 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可译为:应当做皇帝的人是公子扶苏。 此则岳阳数之大观也。可译为:这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色。 (3) 如,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可译为:我认为大王攻打宋国。这是和他们一样的。判断句子特殊标志,需要记住。 2、被动句: 现在被动句常用“被”来表示,文言文常用介词“为”或“于”来表被动,偶尔也用“见”或“被”,而且它们的用法也各不相同。 (1) 如,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可译为:吴广平素很爱护士兵,士兵大多愿意替他出力。其印为予群从辈所得。可译为:他的字模被我的侄子辈得到。 (2) 如,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可译为:而您被赵王所看重,所以燕王想和您结好。(3) 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可译为:秦国的城池恐怕不能得到,白白地被欺骗。 (4) 如,帝感其诚。可译为:上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文言文特殊句式教案

2017 高三语文复习讲义——文言句式 目标:复习掌握文言文各种特殊及固定句式;在了解句式用法、特点的基础上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翻译能力。 复习内容: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 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1、“……者,……也” “……,……也” “……,……者也” “……者,……” “……者,……者 也”“……,……”等形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在这种句式中,“者”表示停顿, “也”表示判断)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2、采用副词“乃” “即”“则”“皆”“是”“诚”“为”“惟”等表示判断。如:“此乃臣效命之 秋也。”但要注意“是”在文言文中常常是作为代词表示“这” ,例如:“是寡人之过也” 例如:(1)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2)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3)四月惟夏,序属三秋 (4)梁父即楚将项燕。 (5)以其乃华山之阳而名之也。 (6)予购三百盆,皆病者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例(1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2)城非不高也,城非不深也,兵草非不坚利也。 (3)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躁心也4、判断句的活用——有些判断句并不是对名词概念进行解释,而只是表达上下句之间的因果关系。 例如:(1)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后私仇也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3)良庖岁更刀,割也。 课堂练习:高考例句翻译 (1)我非儒,奈何以儒者责我。 (2)官爵者,天下之公器,德望为先,劳旧次焉。 (3)古制侵官之法,非恶其勤事也,诚以所益者也,所堕者大也。 (4)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者,抑吾妻之助也。 二、被动句 (一)结构被动句 例(1)智勇多困于所溺(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3)臣诚恐见欺于王(4)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5)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6)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二)意念被动句 例(1)洎牧以谗诛 (2)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矩,可怜焦土 (3)故刑当罪,则威;不当罪,则侮 三、倒装句: 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4)借助“是”将宾语提前,如:“惟命是从”。 (5)“何……之有”句式中,将宾语提前,“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如“夫晋,何厌之有

特殊句式之倒装句(上)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3417511091.html, 特殊句式之倒装句(上) 作者:朱忠乐 来源:《作文周刊(高中·人教版)》2010年第24期 《考试大纲》指出,在中学阶段,学生应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宾语前置句属于倒装句的一种(其他几种分别为:主谓倒装句、定语后置句和状语后置句),了解并掌握宾语前 置的文言句式,对学生正确翻译句子,了解文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有很大的帮助。下面我们就针对在高中课本中出现的宾语前置的情况进行简要的归类分析。 从大的方向来看,宾语前置一般分为两大类型,即动词宾语前置和介词宾语前置。 一、动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宾语提到动词前的情况有两种: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有两个必须满足的条件就是“否定句”和“代词”。这是判断文句是不是宾语前置的标准之一。否定句就是表示否定的句子,无论句中是有否定副词“不、弗、未、非、否、毋”,还是有表示否定的动词“无”、不定代词“莫”,这种句子都叫否定句。如果在这种句子中,它的宾语是代词,那么,宾语一般放在谓语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如“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齐桓晋文之事》)一句中有否定代词“莫”和代词“之”,宾语“之”放在谓语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所以这句话属于宾语前置,其正常语序应该为“保民而王,莫能御之也”,翻译为“保全百姓而称王,没有谁能够抵挡他”。 2.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有两个必须满足的条件就是“疑问句”和“代词”。这也是判断文句是不是宾语前置的标准之一。在古代并没有标点符号断句,所以在阅读古文典籍的时候,文句句末并没有问号,那么我们可以通过疑问代词来判断它是不是疑问句。在古代汉语里,疑问代词一般有“何、谁、恶(作代词时读wū)、安、焉、胡、奚、曷、孰等”。如“大王来何操?”(《鸿门宴》)一句中有明显的问号提示,同时又有疑问代词“何”,所以这句话属于宾语前置,其正常语序应该为“大王来操何”,翻译为“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东西没有”。 综合以上两点,我们必须明确以下几方面内容: 1.判断动词宾语前置的标准是“在否定句或在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的时候要前置”。如果宾语不是代词,即使整个句子是否定句或疑问句,也不会把宾语前置。如“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 以下莫不逾侈”(《张衡传》)一句中虽然出现了不定代词“莫”,但不属于宾语前置。 2.常用的代词有“我”“吾”“余”“彼”“女”“尔”“之”等,有些词(如“君”“子”“等”)虽然有一定的称代作用,但因为它们终究不是代词,而是名词,所以,即使在否定句中作宾语也不前置。如“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句中,“君”在这里作名词,所以这句话不属于宾语前置。

文言文特殊句式学案

文言文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学案 试试水深:下列各句,与“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句式完全一致的一句是()A、君何以知燕王?B、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D、陈胜者,阳城人也。 探究一:找出下列句子的共同点。 ⑴大王来何操?⑵沛公安在?⑶执肃手曰:“卿欲何言? ⑷微斯人,吾谁与归?⑸客何为者? 总结规律: 积累: 牛刀小试1、下列句子中,与其他句式不同的一项:() A、臣实不才,又敢谁怨? B、豫州今欲何至? C、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D、而今安在哉? 探究二:找出下列句子的共同点。 ⑴古之人不余欺也。⑵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⑶忌不自信。 ⑷臣未之闻也。 总结规律: 积累: 牛刀小试2、下列句子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居则曰:“不吾知也。” B、故燕王欲结于君。 C、时人莫之许

D、城中皆不之觉 探究三:找出下列句子的共同点。 1、何陋之有? 2、唯利是图。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4、惟命是从。总结规律: 牛刀小试3、下列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A、唯才是举 B、夫晋,何厌之有? C、唯余马首是瞻。 D、欲与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答案:D 探究四: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规律四: 实战演练: 一、判断下列句子哪些是宾语前置。 A、何以伐为? B、君何患焉? C、恐年岁之不吾与。 D、唯兄嫂是依。 E、游于赤壁之下。 F、师不必贤于弟子。 G、具告以事。 二、选择题 1、选出句式与其他句子不同的一项() A何以知之?B未之有也。C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D 唯才是举。 2、选出不是宾语前置的句子() A君安与项伯有故? B唯余马首是瞻C君何以知燕王?D寂寥而莫我知也。 3、选出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姜氏何厌之有? B.敢问何谓也? C.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D.君何患焉! 4、与“无乃尔是过与”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倒装句之宾语前置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倒装句之宾语前置 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在文言文里,宾语通常也是放在动词或介词后边。在文言文里,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 文言文中宾语提到动词前面,大致有三种情况: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所谓否定句是表示否定的句子,即凡句中有否定副词“不”、“弗”、“未”、“非”、“否”、“毋”或表示否定的动词“无”或无定代词“莫”,这种句子叫否定句。如果它的宾语是代词,一般放在动词谓语之前。如: ①古之人不余欺也。(苏轼《石钟山记》) ②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屈原《离骚》)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 在古汉语里,使用频率高的疑问代词为“何”字,其他还有“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它们作宾语时,也放在动词谓语之前。如: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 (司马迁《鸿门宴》) ②沛公安在?(司马迁《鸿门宴》)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这种现象古汉语中并不多见。如: ①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 ③去我三十里,惟命是听。 表示动作对象的单一性和强调宾语,往往用“唯(惟)……是……”和“唯(惟)……之……”等格式,可将副词“唯(惟)”译成“只”“只是”或“专”“一定”等,而助词“之”“是”是提宾的标志,不译。如成语“唯利是图”“惟命是从”“唯你是问”“唯才是举”等,就是这种格式。 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它们往往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短语结合,组成介词结构。这些在介词后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叫介词宾语。介词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后,文言文中在以下情况时放在介词前: (1)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前。如: ①王问:“何以知之?” ②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 (2)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是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的前面,这种情况最常见的是介词“以”的宾语前置。如: ①余是以记之。 ②一言以蔽之。(成语) (3)介词宾语是方位词,也放在介词的前面。如: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司马迁《鸿门宴》)

高中文言文倒装句教学文稿

高中文言文倒装句

浅谈高中文言文倒装句 所谓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现代汉语习惯的常规语序,一般为(定)主─[状]─谓─(定)─宾“,即主语在谓语前,谓语在宾语前,修饰语(定语或状语)在中心语前。如果以这个常规语序为标准的话,我们会发现一些文言文句子有许多次序颠倒的情况,这是古人说话的习惯。这就像广州方言“我走先”与普通话“我先走”一样,没有修辞或强调的意义。 文言倒装句中,一般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状语后置这四种情况。下面,我们来逐个分析一下它们的特点和用法。 一、状语即介宾结构后置 高中文言文倒装句式中,按出现频率来讲,位居榜首的应该是状语后置。文言文中的状语后置,一般即指介宾结构后置,即状语或介宾结构放在了谓语的后面。其中尤以由“于”“以”构成的介宾结构居多。 由“于”构成的介宾结构一般多为“在……”的意思,例如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邶风?静女》〈诗经〉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赤壁赋》苏轼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乎,相当于介词“于”)《赤壁赋》苏轼 命坐于灵虚之下。《柳毅传》李朝威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鸿门宴》司马迁 有时也有“从……”、“对……”、“比……”等的意思,例如:若亡郑而有益于君《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这里的“于”为“对“的意思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荀子〉 第一个“于“为”从……“的意思,第二个”于“为”比……“的意思。 由“以”构成的介宾结构多为“用……”的意思,例如: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虽董之以严刑,振(震)之以威怒《谏太宗十思疏》魏征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涉世家》〈史记〉 二、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是对普通的非前置宾语而言的。这种前置不属于起强调作用的临时倒装,它要受到一定的条件制约。宾语前置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种句式的条件有二:其一,必须是疑问句;其二,宾语必须是疑问代词。二者缺一不可。这种句式的规矩比较严格,例外很少。例如: 大王来何操?《史记》司马迁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赤壁赋》苏轼

文言文特殊句式教案

精品教学教案 2017高三语文复习讲义——文言句式 目标:复习掌握文言文各种特殊及固定句式;在了解句式用法、特点的基础上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翻译能力。 复习内容: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 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在这种句式中,“者”表示停顿,“也”表示判断)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惟”等表示判断。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但要注意“是”在文言文中常常是作为代词表示“这”,例如:“是寡人之过也” 例如:(1)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2)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3)四月惟夏,序属三秋 (4)梁父即楚将项燕。 (5)以其乃华山之阳而名之也。 (6)予购三百盆,皆病者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例(1)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2)城非不高也,城非不深也,兵草非不坚利也。 (3)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躁心也 4、判断句的活用——有些判断句并不是对名词概念进行解释,而只是表达上下句之间的因果关系。

例如:(1)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后私仇也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3)良庖岁更刀,割也。 课堂练习:高考例句翻译 (1)我非儒,奈何以儒者责我。 (2)官爵者,天下之公器,德望为先,劳旧次焉。 (3)古制侵官之法,非恶其勤事也,诚以所益者也,所堕者大也。 (4)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者,抑吾妻之助也。 二、被动句 (一)结构被动句 例(1)智勇多困于所溺(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3)臣诚恐见欺于王(4)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5)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6)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二)意念被动句 例(1)洎牧以谗诛 (2)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矩,可怜焦土 (3)故刑当罪,则威;不当罪,则侮 三、倒装句: 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4)借助“是”将宾语提前,如:“惟命是从”。 (5)“何……之有”句式中,将宾语提前,“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如“夫晋,何厌之有”

特殊句式之——倒装

特殊句式之——(1)倒装句一、完全倒装: 练习: 1.For a moment nothing happened. Then___all shouting together. A.voices had come B.came voices B.C.voices would come D.did voices come 2.Hearing the dog barking fiercely, away___. A.fleeing the thief B.was fleeing the thief B.the thief was fleeing D.fled the thief 二、部分倒装

Eg. Helen likes music ,so she does. 练习: 1.Only by increasing the number of doctors by 50 percent___ properly in this hospital. A. can be the patients treated B.can the patients be treated C. the patients can be treated D.treated can be the patients 2.Not once___ to Michael that he could one day become a top student in his class. A.occurred it B.it did occur C.it occurred D.did it occur 3.——I reminded you not to forget the appointment. ——____. A. So you did B. So I do not C.So did you D.So do I 三、形式倒装(强调作用)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之倒装句教案 人教版高质版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 一、教学目的: .了解高考对文言句式的要求。 .理解和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及其用法。 .通过相关练习加以巩固和提高。 二、教学重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通过老师讲解,学生大量的训练,使学生牢固地掌握。 正文 引入 高考中所涉及的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有:倒装句、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固定句式。 在高考中,它的设题方式一般是: 、判断省略成分是否正确 、选出与题干的句式相同的一项 、选出句式不相同的项 、通过翻译考查句式 倒装句 概念:所谓倒装句,是比照现代汉语习惯说的,与现代汉语语序不同的句子,我们称之为倒装句。 现代汉语中语序:[ ], ( )主语[ ] 谓语()宾< > 分类: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即谓语前置) (一)、宾语前置 、概念:将宾语移置到谓语之前的现象 、类型: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格式:主+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宾「余、吾、尔、自、之、是」+动 例如: 《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自信”——“信自”)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孟子〉(“未之有”——“未有之”)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师说》(“不知句读”“不解惑”)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苏轼(“欺余”)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离骚》屈原(“知吾”) 东望愁泣,若不自胜。《柳毅传》李朝威(“胜自”控制自己) 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齐桓晋文之事》〈孟子〉(“未闻之”)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齐桓晋文之事》〈孟子〉(“莫能御之”) 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词“不、未、毋(无)莫“等。

2018高考文言文句式教案

2018高考文言文句式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高考对文言句式的要求。 2.理解和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及其用法。 3.通过相关练习加以巩固和提高。 【教学重点】导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的方法。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注重积累。 【教学课时】 本专题共3课时。其中讲练2课时,练习课1课时。 【考点简析】 2013 年《考试大纲》要求: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级。《考纲》规定的考查的句式为: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句。高考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的考查,一般不单独设题,主要是在古文翻译题中出现。虽然《考纲》没提到定语后置句及状语后置句,但这两种句式都会在翻译题中有所涉及,所以也不能忽略。“不同用法”指的是词类活用,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的活用。重点是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难点是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有关词类活用在实词我们已重点讲述,这里不再列举。 【知识梳理】 我们谈论文言文的句式,是相对于现代汉语而言的,在古代实际是一种正常的句式,这些句式随着语言的发展逐步发生了改变,在现代汉语中却成了变式句或特殊句式。这些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句式等。 【教学过程】 第一、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高考对文言句式的要求。 2.理解和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及其用法。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的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的方法。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注重积累。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在古代汉语中,判断句一般是以名词或名词短语为谓语而表示判断的。 (一)分析下面的句子,请找出它们的规律并作小结。 1.南冥者,天池也。 2.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3.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5.今臣亡国贱俘。 6.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7.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8.吕公女即吕后也,生孝惠帝、鲁元公主。 9.且相如素贱人。

特殊句式(倒装句)

高考英语语法复习专题 ------ 特殊句式 一、考点聚焦 倒装句 部分倒装 1. 否定意义的词或短语,位于句首,需部分倒装。如否定词no, not, never;半否定词hardly, seldom, scarcely, barely, rarely, little, few;no合成的代词或副词nobody, nothing, nowhere;否定的短语not until, by no means, in no way, in no time, under no circumstances。 No word did he say before he left. Never had I heard or seen such a thing. Little did I know about it. Nowhere will you find better roses than theses. Not until he went abroad did he know the truth. By no means shall we give up. 2. not only (merely, alone, simply)…(but) also 连接两个并列分句,前一分句需倒装。 Not only did we lose our money, but we also came close to losing our lives. Not simply is this book interesting but also instructive. 注意:Not only you but also I(连接并列主语不倒装)will attend the meeting. 3. neither…nor连接两个并列分句,前后两个分句都倒装。 Neither did they write nor did they telephone. Neither is he wrong nor are you. Neither could I help you, nor could he. Neither French nor German do I know. Neither on Saturday nor on Sunday do we have lessons. 注意:Neither you nor I(连接并列主语不倒装)like this book. 4. Only + 状语,位于句首,需部分倒装。 Only when I got there did I know the truth. Only in the morning can you meet him. Only him did I see yesterday. 注意:Only Li Lei(修饰主语不倒装)can answer this question. 5. 在含有were, had, should的if虚拟条件句中,省略if,将were, had, should移到句首,需部分倒装。 Were he here, we would have no difficulty with it. Had you worked hard, you would have finished it early. Should it rain, the crops would be saved. 6. as / though引导让步状语从句时,用部分倒装。 Old as / though he is, he works like a young man. Much as I admire her, I can’t forgive her faults. Try again as / though he will, he can’t succeed. In the classroom as / though he stays, he doesn’t read his texts. 注意:Child as / though he is, he knows much about the society. (表语是单数可数名词,倒装时省略名词前的a/an)

文言文特殊句式复习教案

文言文特殊句式复习教案(一) 教学目标:文言文的特殊句式之倒装句 教学要点: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所谓“句式”,就是句子的结构方式。句子中包含的词语顺序及相互配置关系不同,便构成了各种不同的句式。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由于古今汉语之间有继承性。因此文言中的一般句式,如“主前宾后谓居中,定状补语辅其间”,与现代汉语是基本一致的。但是,古今汉语之间又有发展性,即在文言中,有时主谓宾定状补语的位置与现代汉语不尽相同。这就是我们要介绍和复习的“文言特殊句式”。今天我们先复习这些句式中的。 一、宾语前置 大王来何操? 沛公安在? 客何为者? 规律一: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疑问代词有“何、谁、孰、胡、曷、恶、安、焉、奚”等。 忌不自信。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 规律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常见的否定词:不、莫、勿、弗、未 常见的代词:之、余、吾、已、自、汝、尔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何陋之有? 唯利是图。 规律三: 用“是”或“之”作为提宾标志 何以战? 微斯人,吾谁与归?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规律四: 介宾结构,介词的宾语有时会置于介词前,形成介词的宾语前置。 二、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中心词+之+定语 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中心词+之+定语+者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中心词+定语+者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铸以为金人十二 中心词+数(量)词 三、状语后置(也叫介词短语后置句) 标志性介词:“以”、“于”、“乎”等 “于”组成的介词结构,一般都后置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且立石于其墓之门 “以”组成的介词结构,多数后置。 何不试之以足 具告以事。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四、文言文中,为了加强语气,强调谓语,常常把谓语提到主语的前面,这种改变语序的做法叫做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 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国。” 巩固练习:

高三复习课文言文特殊句式教学设计

高三复习课文言文特殊句式教学设计 复习目标: 1、引导学生全面回顾,系统总结文言文特殊句式各种类型。 2、继续培养和提高学生对文言特殊句式的敏锐辨识和正确理解翻 译能力。 复习重点: 系统总结文言文特殊句式各种类型。 复习难点: 1、学生对文言特殊句式的敏锐辨识; 2、正确理解翻译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句子。 教法学法预设: 1、积极贯彻“少教多学”理念,加大拓宽学生活动时间,分组 讨论总结,强化练习,提高复习课的效率。 2、变换思维模式,鼓励学生偶尔用文言文写写说说表达自己的 意思或思想,目的是让“死”语言“活”起来,本课为此独 出心裁设计了“今译古”趣味练习以及教师本人的文言习作 赏析,来提高课堂的趣味性。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概念和分类 学生思考回答一下问题: 1、文言文特殊句式,“特殊”在哪里? 2、你所知道的文言文特殊句式都有哪些?

教师总结:高考考试说明中规定里一下几种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其中重点是判断军、被动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这也是本节课复习重点。 二、分组讨论四种句式的分类,特点以及理解翻译的方法: 判断句 (一)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莲,花之君子者也。 3、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4、粟者,民之所种。 5、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6、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7、是寡人之过也。 8、是亦走也。 9、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 10、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11、不知木兰是女郎。 12、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13、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14、臣本布衣。 15、梁父,即楚将项燕。 16、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公开课教案】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式》教案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式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理解和掌握文言倒装句式及其用法。 过程与方法:梳理并归纳各类句式格式,并通过相关练习巩固和提高学生对相关句式的掌握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辨析掌握较复杂的文言倒装句的方法。 教学方法:点拨法、归纳法、自主探究法 一、初步感知 请牢记以下汉语句子结构图: (定)主+(状)谓+(定)宾(补) 这是讲述一切语法知识的根本! 二、合作探究 (一)定语后置 我们知道,定语(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短语)是用来限制或修饰中心词(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的,一般放在中心词的前面。这是古今汉语的共同规律。但在古汉语里,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定语,把它放到中心词的后面,这种语法现象就称为定语后置。 形式变为:主(定)+谓+宾或者:主+谓+宾(定) 定语后置一般有标志性的词语。所以,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特点把它归结为四种常见的形式: 1.中心词+之+后置定语 例如: ①(古)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今)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 ②(古)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今)处在高高的庙堂上,就为他的人民忧虑,处在僻远的江湖间,就替他的君主担忧。分析: ①②句中的中心词分别是“爪牙”、“筋骨”、“庙堂”、“江湖”,后置定语分别是“利”、“强”、“高”、“远”,四个“之”是定语后置句的标志,无实在意义。 2.中心词+之(而)+后置定语+者 例如:

③(古)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今)能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要吃一担粮食。 ④(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孟子"梁惠王下》) (今)这四种人,是天下无依无靠的走投无路的老百姓。 ⑤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分析: ③④句中的中心词分别是“马”、“穷民”,后置定语分别是“千里”、“无告”,标志性的词语分别是“之……者”、“而……者”,其中的“者”相当现代汉语中联系定语和中心词的结构助词“的”。 3.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例如: ⑥(古)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促织》) (今)村里好事的少年,养了一只蟋蟀。 ⑦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送之。 分析: ⑥句中的中心词是“少年”,后置定语是“好事”,“者”是标志性词语。 4.中心词+数量词: 例如: ⑧(古)尝贻余核舟一。(《核舟记》) (今) (他)曾经送给我一只用桃核雕刻的小船。 ⑨为人五,为窗八,……为字三十有四 分析: ⑧句中的“一”作“核舟”的定语。 另外,辨识定语后置要注意两点:一是表示领属性的定语(如“永州之野产异蛇”)不能后置,只有一般用来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时间、处所、数量等修饰性定语才能后置。二是要注意把定语后置和某些表面上相类似的语言形式区别开来。例如: ⑨村中少年好事(定语+主语+谓语+宾语) ⑩村中少年之好事者(定语后置) ⑾村中少年之好事(主语与谓语之间加了一个结构助词“之”,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小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