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玩具战场》图文评测:掀起世界大战

《玩具战场》图文评测:掀起世界大战

《玩具战场》图文评测:掀起世界大战
《玩具战场》图文评测:掀起世界大战

《玩具战场》图文评测:掀起世界大战玩具战场——这个有些稚嫩的名字除了让我莞尔一笑外,还使我的动作慢下来,开始回忆起自己的童年。

记得么?它们曾经陪伴你在一块整齐的草坪上,亦或是在一方小小的庭院中;它们供你在一个又一个的舒适午后消磨着看似永远都耗不尽的时光,快乐得挥洒着玩具桶中的梦。一晃数年,当时的将军们也搁置了自己那些简单的快乐,或悲或喜的融入了社会。今天,让我们一起抹去玩具桶上的灰尘,唤醒那些在角落里封存的梦;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有着十足童年味道的iOS游戏——《玩具战场》的表现吧?

上手评分:8.0

画面音乐:7.5

游戏的主题虽然是铁与血交相辉映的一次世界大战,但是众多的卡通单位玩具风格十足,地面上凌乱散落着的钥匙和积木时时刻刻在提醒着玩家,这里虽然是花园的一个角落,但同时也是个微型战场,一个小小的战争世界。值得一说的是,玩具兵攻击敌人的建筑时的特效很不错,绝对会让玩家成就感十足!不过话说回来,攻击失败后那一堆堆的小十字架也挺让人挫败的……

笔者认为:虽然众多卡通化的单位有些俏皮,但是建筑物的卡通风格不算明显。卡通的效果还可以再深化,游戏画面还有提升的空间,还可以继续把“玩具”的理念发挥得更好一些。

虽然是玩具题材,但是游戏的音乐也是不含糊的。虽然比较起来,移动端的游戏音乐显得不那么重要,但是也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玩法和游戏性:8.5

游戏在玩法的设计上并不复杂,简而言之就是盖房子采矿(钢铁+石油),然后揍别的小朋友(去别人家拆迁掠夺)。经营+即时策略,这是我给它的类型概括,《玩具战场》也符合此类游戏的经典思路。虽然一攻一守足以诠释游戏的所有精髓,却是简约不简单的类型。

这是根据移动端的玩家特点而打造“快乐、简单、消耗少”的作品,游戏系统对于玩家的碎片化时间的利用率良好,充分利用了玩家群体零碎的空余时间,比较符合移动端游戏的定位。

攻城拔寨,也不是简单的冲锋陷阵,无脑一波流。我认为游戏的精彩正是在于此。面对敌人的

防御,究竟是佯攻侧击还是铁壁合围?单兵种的人海淹没还是多兵种配合作战?你作为指挥官的进攻策略会根据你的安排产生影响成败的结果。相信在敌人家园的炮塔前,你会冷静下来认真思考破城妙计,而由此引发的战术是千变万化的。

总之,防守时,我有着当年玩儿牛蛙公司的《地下城守护者》的愉悦。看着敌人在城外崩溃后留下来的一座座小十字架,深感自己铁桶防线的坚不可摧;进攻时,看着涌向敌人的玩具兵们,我又找到了《命令与征服》里征服敌人的快感:一座座建筑倒塌崩溃,对手上线之后一片狼藉。

我想这就是游戏想呈现给我们的内容,我认为这两点结合的比较不错,所以我愿意花上时间继续去玩玩这个游戏。

总评:

《玩具战场》是一款iOS平台的经营策略类游戏。它有着卡通风格的画面,玩法以“保卫家园和攻城略地”为主;两者结合的玩法千变万化,考验玩家的策略性,也比较好的利用了玩家的碎片时间,所以表现尚佳;我认为《玩具战场》的后续潜力会不错,值得我们入手一试。

完美还原你童年的玩具兵战争,体验记忆里原汁原味的快乐。那些沙盘上的小小玩具兵,在你的旧箱子里存了多久呢?这次,让它们在你指尖苏醒吧!

2019最新人教版历史选修3《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扩大》教案

2019最新人教版历史选修3《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扩大》教案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扩大知识网络 一、德国入侵苏联(1941.6.22) 1、背景: (1)必要性:消灭苏联是希特勒称霸欧洲和世界的决定性步骤。 (2)可能性:①1940年9月,德意日正式结成三国军事同盟; ②初期的胜利使德国拥有了强大的政治、军事实力; ③且为此进行了精心准备。 2.经过:1941年6月22日,“巴巴罗萨计划” 3、苏军初期失利的原因: ⑴德军:经济军事势力强大,准备充分,且采用闪电战术 ⑵苏联: ①苏军大规模的机械化部队没有组建起来 ②缺乏有能力的指挥员( 1936—1938年肃反运动) ③苏联对德国进攻估计错误,战备迟缓。 ④主力部队的部署过于靠近国境线。 探究一:苏联为什么能在蒙受重大损失的情况下坚持下来? ①苏共的坚强领导,苏联军民为保卫祖国奋勇抵抗,迟滞敌人进攻, ②苏联幅员辽阔,拥有广大的战略纵深,因此能够在德军强大攻势面前坚持下来。 4、影响: ⑴对苏:损失惨重,但顶住了德军的压力 ⑵对德:陷入了两线作战的境地,从而加速了德国的失败 ⑶整个战局:使二战扩大,同时美英调整对苏政策,从而推动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成立 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1941.12. 7) 1.原因: ①德国初步胜利的刺激 ②日本资源贫乏 ③日本既定国策的重要步骤:企图建立”大东亚共荣圈” ④美英等国对日本的贸易禁运(直接原因) ⑤日美争夺亚太地区的矛盾激化(根本原因) 2.影响: ⑴对日:战术上暂时取得重大胜利,但战略上,日综合国力不如美国,为失败埋下祸根。 ⑵对美:损失重大,卷入战争 ⑶对亚太:华盛顿体系彻底瓦解; ⑷整个战局:二战达到最大规模(美国的加入);促进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三、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1、原因: ①世界各国人民与法西斯国家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根本原因) ②苏德战争爆发和太平洋战争爆发的促进(直接原因) 2、过程: ①1939年,美国新《中立法》; ②1941年,美国通过《租借法》; ③苏德战争后,美英《大西洋宪章》; ④1941年,美英苏签定关于美英以武器供应苏的第一个协定书。 ⑤1942年元旦,26国《联合国家宣言》签署(标志) 3、影响: ①加强了国际反法西斯力量; ②鼓舞了世界反法西斯人民的胜利信心, ③为最后战胜法西斯轴心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④保证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第二次世界大战简介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损失最惨重的一次战争,是一场空前的浩劫。 在这场决定人类命运的生死大搏斗中,先后有六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参战,波及二十亿人口(占当时世界人口的百分之八十),战火燃及欧、亚、非、大洋洲和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 作战区域面积为两千两百万平方公里,交战双方动员兵力达一点一亿人,因战争死亡的军人和平民超过五千五百万,直接军费开支总计约一点三万亿美元,占交战国国民总收入的百分之六十至百分之七十,参战国物资总损失价值达四万亿美元。 战争把世界分为两大阵线:参加反法西斯同盟国家方面的有中、苏、美、英、法等五十国,参加法西斯国家集团的有德、意、日等七国。在亚洲,中国战场担负着反对日本侵略者的主要任务。在欧洲,苏德战场为主要战场。 中国是抗击日本侵略的主战场。据不完全统计,在日本侵略军的屠刀下,中国死伤人数达三千五百万,占二次大战参战国死亡总人数的百分之四十二。其中,死亡人数达两千一百万,仅南京大屠杀就死亡三十万人以上。按一九三七年的比价计算,日本侵略者给中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一千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五千亿美元。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和重要的历史贡献。 苏联是抗击德国法西斯的主战场,二战参战国蒙受的全部损失中有百分之四十一是苏联的损失。据俄罗斯公布的材料,苏联在一九四一年到一九四五年卫国战争期间,因战争死亡两千七百万人,其中苏联红军牺牲八百六十六点八四万人;物质损失按照一九四一年的价格计算达六千七百九十亿卢布。 美国和英国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核心成员,它们也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付出了重大代价。据战史材料,美国共有四十多万人在二战中丧生,英国有二十七万军人在战争中死亡。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对比表

两次世界大战的对比 1、两次世界大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 (1)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都是帝国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他们要求争夺世界霸权,重新瓜分世界。(2)战争的主要发动者都是德国,德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同盟国的核心,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策源地。 (3)两次世界大战主要都在两大军事集团间进行,第一次世界大战在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展开,第二次世界大战在轴心国集团和国际反法西斯同盟之间进行。 不同点: (1)性质不同: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掠夺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

(2)战后对世界格局的影响不同: 一战后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战后形成了美苏冷战的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 (3)战争后建立国际和平机构不同: 根据《凡尔赛和约》规定,1920年成立了国际联盟。根据雅尔塔会议决定,战后建立了联合国。 2、两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世界格局分别是什么,是如何结束的? 格局:一战后的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战后的格局: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 结束:1939年9月二战的全面爆发,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瓦解。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 国际格局的演变历程 (一)20世纪世界格局的演变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形成背景:一战后列强各国实力对比变化,战胜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调整其在欧洲、亚洲的秩序。 (2)存在时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 (3)建立:第一次世界大战后,1919年,协约国集团召开巴黎和会,签订了《凡尔赛和约》及其一系列和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1921年,华盛顿会议召开,签订了《九国公约》等一系列和约,构成了华盛顿体系。通过这两次会议,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该体系,确立了战后的世界秩序。 (4)作用: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统治秩序。华盛顿会议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5)瓦解:①1935年德国撕毁凡尔赛和约,实施普遍义务兵役制,陆军扩展到60万人。②1938年德吞并奥地利。③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破坏了《九国公约》,冲破了华盛顿体系的束缚。④1939年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凡尔赛体系彻底崩溃。⑤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华盛顿体系彻底崩溃。 (6)评价:①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客观上维护世界形势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开创了国际合作新形式。②是战胜国分赃妥协的产物。导致了许多新的矛盾出现,使得这一国际新秩序潜伏着深刻的危机,因此也就不能长期维持下去。 (7)矛盾:矛盾:掠夺战败国,加深了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分赃不均,加深了战胜国内部矛盾。对殖民地分割,激发了殖民地人民的反抗。 2.美苏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 (1)形成背景:二战后西欧各国普遍衰落,唯美国马首是瞻,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苏联成为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 (2)存在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至1991年。 (3)建立:①二战后,世界大国开始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格局。②二战后不久,美苏双方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矛盾冲突加剧,战时同盟破裂,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冷战政策,在这一背景下,出现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峙局面。 ③20世纪50年代末,战后国际格局由两大阵营的对峙发展到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争霸,两极格局形成。 (4)实质和影响:它建立在美苏实力均衡基础上,深深打上了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标志着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关系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国际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代。(5)发展历程: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冷战开始,两极格局正式形成;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两极格局随之终结。 3.当今世界格局呈现出多极化趋势 (1)形成背景:苏联解体,美国霸主地位动摇,西欧、日本崛起,第三世界国家崛起。 (2)存在时间:1991年至今。 (3)当今世界格局的特点:①东西方两大集团对峙的两极格局结束。②旧的世界格局已经终结,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世界向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③地区冲突和民族冲突此起彼伏。④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一超多强”的局面还会在较长时间内存在下去。 (4)评价:使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题,但霸权主义依然存在,经济全球化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新一轮资本扩张,第三世界面临机遇与挑战。 (二)两极格局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比较 1.相同点:(1)都是在世界大战破坏了原有的世界体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都通过一系列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体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World War II,简称二战)。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以德国、意大利、日本法西斯轴心国( 及芬兰、匈牙利、罗马尼亚等国)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作战区域面积2200万平方千米。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9000余万人,4万多亿美元付诸流水。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以美国、苏联、中国、英国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侵略者赢得世界和平与进步而告终。 国家领袖 轴心国 国家人物职务政党 德国阿道夫·希特勒德意志第三帝国元首兼任德国 总理 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纳粹 党) 意大利贝尼托·墨索里 尼 意大利王国首相意大利国家法西斯党 日本裕仁日本天皇大本营·日本皇室 同盟国 国家人物职务政党 美国富兰克林·罗斯福美国总统民主党 英国温斯顿·丘吉尔英国首相保守党 中国蒋中正(蒋介石)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主席中国国民党 苏联约瑟夫·斯大林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苏联共产党 根本原因 一、是由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加剧引起的。经济上,一战后德国不甘心《凡尔赛条约》对其的严惩和限制,(军队中没有100名以上的年轻人,没有总参谋长,没有重炮或军用飞机,没有超过9840吨级的舰只,这些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凡尔赛条约给德国的规定,其目的是在德国将世界卷入灾难而遭到惩罚后,永远不能再对任何国家产生武装威胁;随着失败带来的经济危机,以及马克的下跌,大范围的失业,德国也不能对任何国家产生经济或贸易上的威胁。但 在1932年的选举中,德国国社党赢得37%选票,阿道夫·希特勒被任命为总理。实际上在1924年出版的《我的奋斗》一书中他毫不隐晦自己的计划,就已很清楚地阐明了奋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间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间· 战争起因·世界大战前奏·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世界大战的结局、影响和特点。 1939~1945年以侵略者德日意法西斯轴心国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国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这场战争给人类带来极大灾难,其结果以美、英、苏、中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侵略者赢得和平与进步而告终。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生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德、日、意法西斯国家实行侵略扩张,争夺世界霸权所挑起的,经过多次局部战争逐渐演变而导致全面战争。 战争起因 德、日、意等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所确立的法西斯政权及其侵略扩张,是这次世界大战的根源。 法西斯政权建立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按照英、法、美等主要战胜国的意志确立了凡尔赛 战败的德国不甘心于《凡尔赛和约》给予的严厉惩罚和约束。战胜国意大利因未能获得英、法许诺的领土而不满,另一个战胜国日本扩张要求日益强烈。由于德、日、意等国的实力很快得到恢复和加强,要求重新瓜分世界,成为英、法、美等国的对手。随着1929~1933年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帝国主义制度的各种基本矛盾重新尖锐化并愈演愈烈,以致发展到诉诸战争。20世纪20、30年代,在意大利、德国和日本相继兴起以极端民族主义和极权主义为核心内容的法西斯主义势力和运动。1922-华盛顿体系所确立的国际秩序,从而形成对世界和平的严重威胁。 战争策源地形成德国从1933年起加速扩展军事工业。1934年秘密突破《凡尔赛和约》对其军队的限额。1935年正式重建空军,实施义务兵役制,秘密颁布《国家防御法》。1936年3月7日,德国宣布废除《洛迦诺公约》和《凡尔赛和约》的有关规定,派兵进入莱茵非军事区。早在1935年秋德国国防军即已开始制订代号为红色的对法作战计划、入侵奥地利的奥托方案和进占捷克斯洛伐克的绿色方案。纳粹德国成为主要的和最危险的欧洲战争策源地。1936年10月,德、意签订柏林协定,形成柏林-罗马轴心。意大利成为欧洲战争策源地的组成部分。 1927年,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召开东方会议,确定武力侵占中国,进而征服印度、南洋群岛、中亚细亚和小亚细亚以至欧洲的侵略扩张总纲领。从1931年起,日本对中国发动并逐步扩大局部性侵略战争。1936年制订向太平洋地区及西伯利亚的扩张目标和对美、苏、中、英等国作战的具体方针。日本成为挑起世界战争的远东战争策源地。 3个法西斯国家在对外扩张和发动侵略战争的过程中结成侵略集团。1936年11月25日,德、日两国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次年11月6日意大利参加该协定。 世界大战前奏 20世纪30年代,法西斯国家多次发动局部战争。日本首先在亚洲燃起战火,揭开世界战争的序幕。 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战争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三省。翌年3月建立“满洲国”傀儡政权。

第二次世界大战优秀教案

第二次世界大战 【教学目标】 1.了解德军突袭波兰、德军进攻苏联、莫斯科保卫战、珍珠港事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和扩大等知识;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是反法西斯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掌握雅尔塔会议,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诺曼底登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后果与影响。 2.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全面、客观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合作交流、探索新知的能力;利用历史资料,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通过学生参与讲述战役,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通过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场形势的变化,提高学生综合、深入分析问题及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正是因为各国共同协作、相互联系,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才了取得重大胜利。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和团结合作的精神,树立和平发展的全球意识。 【教学重点】 1.二战全面爆发的标志、莫斯科保卫战、珍珠港事件。 2.雅尔塔会议,斯大林格勒战役及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 【教学难点】 1.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形式的复杂性。 2.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安倍参拜靖国神社》新闻视频 教师: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参拜靖国神社,引起了周边很多国家的不满和愤怒。靖国神社是什么地方?为什么会引起很多国家的愤怒和不满呢? 学生: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利用新闻导入,对于这个新闻一直是很多人注意的事情,作为学生情绪可能更好调动,从而引起学生对本课学习的积极性。) 二、讲授新课 (一)战争的爆发与逐步扩大 1.二战的全面爆发

播放:视频《二战的爆发》 教师:二战爆发的时间和标志分别是什么? 学生:在亚洲,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 ,发动了侵华战争,拉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在欧洲,1939年9 月1 日,德军以“闪击战”突袭波兰,英、法被迫于9 月3 日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教师:1939年9 月1 日德国突袭波兰,德军进攻波兰,华沙陷落。此时的西线,英法的优势兵力隐藏在坚固的工事中,却按兵不动,坐视波兰亡国。 展示:《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德、意在欧洲的扩张形势图》 教师:二战初期,纳粹德国军事家打造的闪击战,攻势凌厉,27 天内征服了波兰,4 小时征服丹麦,23 天内征服挪威,5 天内征服荷兰,18 天内征服比利时,就连号称“欧洲最强陆军”的法国也在39天内被征服。30多万的英法联军被迫在敦刻尔克进行大撤退。看看下面这个法国人悔恨与无奈的表情,猜猜看,他可能悔恨什么呢? 展示: 学生:悔恨不该实行绥靖政策,不该纵容法西斯的侵略。教师:西方大国推行纵容政策自食其果,导致了法国的灭亡。法国投降后,德国于1940 年秋准备大举进攻英国,为取得制空权,德军对英国实施猛烈空袭。这场战争在历史上被称为“不列颠之战”。英国与法国的结果相同吗? 展示: 我们的目的是什么?我可以用一个词来答复:胜利——不惜一切代价去争取胜利,无论多么恐怖也要争取胜利;无论道路多么遥远和艰难,也要去争取胜利;因为没有胜利,就不能生存。 ——1940年5月丘吉尔在英国下院的演说教师:面对气势汹汹的纳粹,从伦敦的重重迷雾中传来了新首相丘吉尔斩钉截铁的回答:“我们决不投降!”英国军民在新任首相丘吉尔的带领下,顽强抗 拒,粉碎了德国的侵略计划。 2.德国突袭苏联:二战进一步扩大 教师:1941年6月22日,德国掉头向东,进攻苏联。德军在战争初期节节胜利,很快就推进到苏联腹地,并调集精锐部队围攻苏联首都莫斯科。 展示:“红军、海军、和苏联全体公民必须保卫每一寸苏维埃土地,战斗到最后的一滴血,来保卫

人教版历史选修3《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扩大》word教案

人教版历史选修3《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扩大》word教 案 知识网络 一、德国入侵苏联(1941.6.22) 1、背景: (1)必要性:消灭苏联是希特勒称霸欧洲和世界的决定性步骤。 (2)可能性:①1940年9月,德意日正式结成三国军事同盟; ②初期的胜利使德国拥有了强大的政治、军事实力; ③且为此进行了精心预备。 2.通过:1941年6月22日,“巴巴罗萨打算” 3、苏军初期失利的缘故: ⑴德军:经济军事势力强大,预备充分,且采纳闪电战术 ⑵苏联: ①苏军大规模的机械化部队没有组建起来 ②缺乏有能力的指挥员(1936—1938年肃反运动) ③苏联对德国进攻估量错误,战备迟缓。 ④主力部队的部署过于靠近国境线。 探究一:苏联什么缘故能在蒙受重大缺失的情形下坚持下来? ①苏共的坚强领导,苏联军民为保卫祖国奋勇抗击,迟滞敌人进攻, ②苏联幅员宽敞,拥有宽敞的战略纵深,因此能够在德军强大攻势面前坚持下来。 4、阻碍: ⑴对苏:缺失惨重,但顶住了德军的压力 ⑵对德:陷入了两线作战的境地,从而加速了德国的失败 ⑶整个战局:使二战扩大,同时美英调整对苏政策,从而推动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成立 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1941.12. 7) 1.缘故: ①德国初步胜利的刺激 ②日本资源贫乏 ③日本既定国策的重要步骤:妄图建立”大东亚共荣圈” ④美英等国对日本的贸易禁运(直截了当缘故) ⑤日美争夺亚太地区的矛盾激化(全然缘故) 2.阻碍: ⑴对日:战术上临时取得重大胜利,但战略上,日综合国力不如美国,为失败埋下祸根。 ⑵对美:缺失重大,卷入战争 ⑶对亚太:华盛顿体系完全瓦解; ⑷整个战局:二战达到最大规模(美国的加入);促进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三、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1、缘故: ①世界各国人民与法西斯国家的矛盾上升为要紧矛盾(全然缘故) ②苏德战争爆发和太平洋战争爆发的促进(直截了当缘故) 2、过程: ①1939年,美国新《中立法》; ②1941年,美国通过《租借法》; ③苏德战争后,美英《大西洋宪章》; ④1941年,美英苏签定关于美英以武器供应苏的第一个协定书。 ⑤1942年元旦,26国《联合国家宣言》签署(标志) 3、阻碍: ①加强了国际反法西斯力量; ②鼓舞了世界反法西斯人民的胜利信心, ③为最后战胜法西斯轴心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④保证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第二次世界大战知识整理

第二次世界大战知识整理 一、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社会根源: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美国国内的贫富差距不断扩大 2、影响: ⑴激化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矛盾 ⑵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 ①激化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②激化了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和半殖民地 的矛盾 二、德日建立法西斯专政的原因、经过 1、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⑴原因:①历史原因:A缺乏民主传统,专制主义、军国主义势力非常强大; B掠夺性的《凡尔赛和约》,激发了其民族复仇情 绪 ②现实原因:经济危机的打击严重,垄断资产阶级倾向于建立一个独裁的强权政府 ③直接原因:纳粹党打着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招牌,进行蛊惑人心的宣传,获得人民、军队、资产阶级广泛的支持。 ⑵建立: ①标志: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 ②影响:德国走上了对内实行恐怖统治、对外积极侵略扩张的道路。标志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 2、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⑴原因:①历史原因A缺乏民主传统,具有浓厚的封建性和军事性建立强权政治。 B不满华盛顿体系对其的压制 ②现实原因:经济危机的打击沉重(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国内市场狭小,资源极度贫乏)阶级矛盾尖锐,引发政治危机。 ③直接原因:军部法西斯势力的推动。军部法西斯分子发动了侵略,制造了一连串暗杀事件、加强了左右政局的能力。 ⑵建立:①时间:1936年。 ②标志:广田弘毅上台组阁(受军部控制) ③影响:推行对外扩张、对内独裁的政策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 3、对比日本和德国在建立法西斯专政有何异同? ⑴相同点:都利用了经济危机这一有利时机; 都有军事封建性的历史传统; 都对内独裁对外扩张,都有冲破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束缚 ⑵不同点: 德国有一个法西斯政党——纳粹党;有一个突出的领袖——希特勒,通过国会大选的方式夺取政权。日本既没有法西斯政党、也没有突出的领袖,而是依靠军部法西斯势力在天皇的支持下控制政权。三、局部的反法西斯斗争 ⒈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 ⒉埃塞俄比亚的抗意斗争: ⑴原因:意大利法西斯政权建立后,于1935年对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的埃塞俄比亚发动侵略 ⑵时间:1935年——1936年 ⑶结果:意大利吞并了埃塞俄比亚 ⑷失败原因:①意强大装备先进,准备充分,训练有素,埃弱小埃塞俄比亚武器装备极其落后。抗意战争领导方面有错误 ②西方大国绥靖政策的影响 ⒊西班牙内战 ⑴背景:①西班牙人民阵线1936年在大选中获胜、成立共和国后,采取了一些进步措施,打击法西斯势力。 ②1936年佛朗哥等反动军官发动叛乱,内战开始。 ③德意全力援助叛军,公开进行武装干涉,使原来的内战变成了一场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性质) ⑵时间:1936年——1939年。 ⑶各方政策和态度:①英、法等——“不干涉政策”,②苏联、国际纵队——国际援助。 ⑷结果:共和国政府被颠覆,建立了以佛朗哥为首的法西斯独裁政权。 ⒌法西斯轴心国集团的形成: 1936年10月德意签订《德意志议定书》形成柏林—罗马轴心 1936年11月德日《反共产国际协定》,1937年意加入,形成轴心国集团(柏林---罗马---东京轴心)。四、走向世界大战 英、法、美的绥靖政策及其主要表现、影响、历史教训 ⒈英、法、美的绥靖政策 ⑴目的:①避免战争,保住既得利益②祸水东引。(面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英法美等西方大国为保住自己的利益,不惜牺牲受害国利益,同事为推动法西斯国家进攻苏联,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实行姑息纵容的政策。) ⑵实质:自私自利,姑息养奸(利己主义) ⑶主要推行者:英、法、美 ⑷对象:德意日法西斯国家 ⑸表现:①对1931年日入侵中国,国联未真正制裁日本 ②对意入侵埃塞俄比亚,国联只进行有限的制裁,美推行“中立” ③对德意入侵西班牙,英法采取“不干涉政策”,美推行“中立”政策 ④对德破坏《凡尔赛和约》听之任之1935年起,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1936年德军开进“莱茵非军事区”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后又吞并苏台德区。1939年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两次世界大战大事年表

(川)07界升学总复习(一)----两次世界大战比较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原因: 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激化,逐渐形成两大敌对的帝国主义军事侵略集团:三国同盟(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和三国协约(英国、法国、俄国)。20世纪初,两大帝国主义侵略集团展开了疯狂的扩军备战,国际关系骤然紧张。世界大战一触即发。 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 直接原因:萨拉热窝事件 二、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在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被一塞尔维亚青年开枪刺亡。 三、爆发 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德、俄、法、英很快卷入战争,战争在两大军事集团之间展开。意大利为自身利益,参加到协约国一方作战。 四、战争进程 一战规模空前,战场涉及欧洲、非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但主要集中在欧洲。先后有三十多个国家卷入战争。 重要战役:1916年凡尔登战役,德法投入重兵作战,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 五、战争的结束 1917――①11月,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退出了大战 ②美国对德国宣战,协约国一方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 ③中国的北洋军阀政府对同盟国宣战 1918――①奥匈帝国瓦解

②11月,德国宣布投降,大战结束。 六、大战的影响 1、给交战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大战涉及到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亿人口。 2、双方把新式武器飞机、坦克和毒气首次使用,远程大炮杀伤力巨大,造成了重大的物质损失和人力伤亡。 七、一战的性质:帝国主义掠夺性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 一、原因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2)社会根源: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激化了国内外矛盾。面对经济危机,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缓和了国内危机,德、意、日等则走上法西斯侵略的道路。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标志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1936年,日本受军部控制的内阁上台,标志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1937年,德、意、日三国结成了侵略性的军事政治集团,“柏林——罗马——东京轴心”,所以又称轴心国集团,世界和平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3)直接原因: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二战全面爆发前就受到法西斯国家侵略的国家:埃塞俄比亚、西班牙、中国等。 (4)英、法、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对法西斯的侵略扩张采取绥靖政策。 表现:①20世纪30年代,德国、日本和意大利法西斯在世界各地不断进行侵略活动,英法美等西方大国实行纵容侵略的政策,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②德国谋求侵略捷克斯洛伐克,英法等国制造慕尼黑阴谋,满足希特勒的要求。 二、慕尼墨阴谋 1、背景: (1)德国无视《凡尔赛和约》的规定,大肆扩军备战,还吞并了奥地利,却没有受到国际社会有效的抵制和制裁。 (2)1938年夏,希特勒唆使捷克斯洛伐克境内的德意志人要求自治,并以此为借口占领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达到吞并捷克斯洛伐克的目的。 2、会议的召开和“慕尼墨阴谋” 1938年9月,德、意、英、法政府首脑在德国的慕尼黑城签订协定,即:慕尼黑阴谋――捷克斯洛伐克必须在10天之内把苏台德区等地割让给德国。 3、实质:大国出于自身利益考虑,牺牲弱小国家利益。 4、影响:(1)德军占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 (2)把绥靖政策推向顶峰。 (3)刺激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纵容了侵略,极大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英法对德宣战。 四、战争开始阶段的主要进程 1940年4、5月,德军“闪击”西欧和北欧。英国也遭到德军飞机猛烈轰炸。英国首相邱吉尔坚持抵抗。 五、战争的扩大 1、苏联卫国战争开始――(1)1941年6月22日,德军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苏德战争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扩大。(2)莫斯科保卫战,德军企图第一次没有得逞。 2、太平洋战争的爆发――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美国太平洋海军基地珍珠港,战争规模达到最大。它促进了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六、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和大战性质的变化 随着法西斯侵略的扩大,世界反法西斯国家联合起来,形成了国际反法西斯同盟(1942年1月1日,26个国家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由一场帝国主义的战争演变成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斗争。 七、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 1、斯大林格格勒战役(194 2、7―194 3、2)―――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提纲

第二次世界大战提纲 1.原因 ①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②直接原因→经济大危机影响下法西斯政权的建立(德国日本形成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 ③重要原因→英法等西方大国对法西斯国家的绥靖政策 a.含义:英法等大国为了逃避战争、把侵略祸水引向苏联,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纵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 b.表现:德国先后吞并了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日本加剧对中国的侵略,英法大国都是默许 c.顶峰:1938.9德意英法强行将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割让给德国,慕尼黑阴谋把绥靖政策推向顶峰 d.危害: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2.过程 ①爆发→1939.9德军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战争全面爆发 (1940德国向西占领法国在内的西欧和北欧大部分地区,并轰炸英国) ②扩大→1941.6德军向东突袭苏联,战争规模扩大 1941.12日本偷袭珍珠港,战争规模进一步扩大(最大) ③联合→1942.1被法西斯侵略的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建立,成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 ④转折→1942.7-1943.2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二战的转折点 ⑤协调行动 a.1943.11美英中三国召开开罗会议,发表《开罗宣言》,要求日本窃取的中国领土全部归还中国 b.1944.6美英盟军诺曼底登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加速了德国法西斯的灭亡 c.1945.2美英苏雅尔塔会议 三巨头: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丘吉尔、苏联的斯大林 内容:决定战后分区占领德国,彻底消灭德国法西斯主义;决定战后成立联合国;苏联承诺德国投降后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 影响:进一步协调了反法西斯国家的行动,加速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也为战后美苏两分天下的格局奠定了基础) ⑥胜利 a.1945.8美国在广岛和长崎投放原子弹,苏联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和朝鲜 b.1945.8.15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c.1945.9.2日本正式签订投降书,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3.性质 是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 4.影响 是人类历史上一场空前的浩劫;彻底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欧洲战场主要是东边苏联与德国的苏德战场,诺曼底登陆是从西边开辟的打击德国法西斯的又一战场,称欧洲第二战场) (一战前的世界政治格局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后被德国日本法西斯破坏,二战后形成了美苏两极格局)

初中历史知识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初中历史知识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年-1945年),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所进行的规模最大的全球性战争。战争最高潮时全球有61个国家和地区参战,有19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交战双方是以美国、苏联、中国、英国、法国等国组成的反法西斯同盟与以德国,日本,意大利等法西斯国家组成的轴心国集团。战火遍及欧洲、亚洲、美洲、非洲及大洋洲五大洲;交战双方同时也在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及北冰洋四大洋展开战斗。最终以反法西斯同盟的胜利而告终。它是一场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根本原因: 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联合和世界人民的相互支持。 1.德日意法西斯不断扩大侵略战争,给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带来了灾难,法西斯国家已成为全世界人民最凶恶的敌人;同时也对英美等国的利益构成了最大的威胁。这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的基础。 2.二次大战爆发后,美国出于自身安全和利益的考虑,改变了以往的“中立”态度,加强了对英国等国的援助。同时,英美加强了对苏联的援助。 3.同盟大大壮大了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改变了双方力量的对比,鼓舞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斗志,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根本保障。 1.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给人类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灾难和破坏。 2.战争摧毁了法西斯主义,教育了各国人民,争取和平和进步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 3.沉重打击了国际帝国主义,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 4.促进了国际社会主义力量发展壮大,苏联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世界上许多国家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超出一国范围。 5.第二次世界大战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6.”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二战中,世界反法斯国家都经受了严峻的考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去得了深刻的教训。 1.和平来之不易,世界大战的悲剧不能重演; 2.人民是战胜法西斯的决定力量,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 3.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在平等的基础上能够联合起来,共同迎接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 4.人类命运休戚相关,国与国之间应该和平共处,要加强国际合作,求得共同发展。 5.总之,只有加强各国的交流与合作,反对霸权主义,反对新殖民主义,发挥联合国的作用,用和平方式解决各国的争端,才能避免战争。 攻克柏林: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经典例题 今年6月6日,欧美国家在法国西部海滩隆重举行诺曼底登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70周年纪念活动。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决定是哪一次国际会议作出的( ) A 根据以下图文信息,可以判断该事件是 D

第二次世界大战资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以德国、意大利、日本等法西斯国家为一方,以美国、苏联、中国、英国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人民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作战区域面积2200万平方千米。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9000余万人,4万多亿美元付诸流水。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侵略者赢得世界和平与进步而告终。 中国战场 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占中国东北。1937年7月,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人民奋起抗日,揭开了世界大规模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中国的抗日战争经过艰苦的战略防御和相持阶段于1944年转入反攻。1945年8月,中国抗日军民发动全国反攻,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围歼日本关东军。美国先后在日本广岛、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在中国、苏联和美国的全面攻击下,日本被迫在1945年8月15日宣布投降,并在同年9月2日投降,战争最后以中国的胜利结束。 欧洲西线战场 1939年9月1日,德国出动62个师共160万人进攻波兰,二战全面爆发。此后,德军接连向欧洲西、北和东南方向展开大规模进攻。1943年7月,英美盟军在意大利西西里岛登陆。9月,意大利投降。1944年6月,盟军集结268万人,成功进行了诺曼底登陆战役,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并在西欧各国抗德武装配合下,于1944年秋冬两季完全解放德占西欧国家。 欧洲东线战场 1941年6月22日凌晨,德国撕毁1938年签定《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纠集芬兰、匈牙利和罗马尼亚等国,出动550万兵力、近5000架飞机和4000多辆坦克,分兵三路突然向苏联发起全线进攻,企图在三个月内征服苏联,而苏联则仓促准备了2000万士兵和4000余辆坦克迎战。苏德战争爆发。苏联人民在以斯大林为首的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奋起反击,开始了卫国战争。在战争初期,苏联处于防御阶段,因对德国的突然袭击准备不足,加之党内高级军官此前被斯大林以叛党名义迫害,导致苏军前期作战严重失利,损失了60~90个师。至7月中旬,苏军28个师被击溃,70个师人员、武器损失过半。苏军在1941年9月—1942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 备课人:孙存元 〖内容标准〗 (1)以慕尼黑会议为例,说明绥靖政策的实质和恶劣影响。 (2)简述德国进攻波兰和苏联、日本偷袭珍珠港等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和逐步扩大的主要事件。 (3)通过联合国家宣言和雅尔塔会议等史实,了解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及其作用。 (4)简述斯大林格勒战役、诺曼底登陆和攻克柏林战役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 〖知识回顾〗 1938年,英、法、德、意签定了《》 协定的影响:是绥靖政策达到顶峰的标志 绥靖政策:牺牲弱国利益,纵容侵略,苟且偷安的政策 时间:,标志着:二战爆发。知道“白色方案” 德国突袭苏联:时间: 标志:二战进一步扩大, 战役:的胜利,打破了德军“天下无敌”的神话。 时间: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 标志:二战规模到最大。 个国家签订了《》 英美盟军在登陆,欧洲第二战场开辟。 内容:①②③ 二战爆发的根本原因:二战的性质: 〖备考建议〗 本考点经常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注意本单元中的几个标志性的事件,如二战爆发的标志、扩大的表现、太平洋战争爆发的标志、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标志、二战转折点标志等;注意雅尔塔会议的内容以及二战与中国抗日战争的联系。 〖点击中考〗 例解1 (2005年南宁市中考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标志是( ) A、德国吞并奥地利 B、德国进攻波兰,英法对德宣战 C、德国进攻苏联 D、日本偷袭珍珠港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标志。本考点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思路】通过对二战爆发的结基本史实的回顾即可解决。 【解答】B 【评注】对于此类陈述式选择题,通过对课本基本知识的回顾就可解决。 例解2(盐城市2006年)比较与归纳是我们学习历史的常用方法之一。下列有关两次世界大战相似点的归纳不正确的是() A.德国都是罪魁祸首 B.美国都从中获利 C.日本都是战败国 D.英国都是战胜国 【解答】C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对比表精编版

1、两次世界大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 (1)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都是帝国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他们要求争夺世界霸权,重新瓜分世界。(2)战争的主要发动者都是德国,德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同盟国的核心,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策源地。 (3)两次世界大战主要都在两大军事集团间进行,第一次世界大战在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展开,第二次世界大战在轴心国集团和国际反法西斯同盟之间进行。 不同点: (1)性质不同: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掠夺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 (2)战后对世界格局的影响不同: 一战后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战后形成了美苏冷战的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 (3)战争后建立国际和平机构不同: 根据《凡尔赛和约》规定,1920年成立了国际联盟。根据雅尔塔会议决定,战后建立了联合国。

2、两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世界格局分别是什么,是如何结束的? 格局:一战后的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战后的格局: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 结束:1939年9月二战的全面爆发,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瓦解。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 国际格局的演变历程 (一)20世纪世界格局的演变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形成背景:一战后列强各国实力对比变化,战胜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调整其在欧洲、亚洲的秩序。 (2)存在时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 (3)建立:第一次世界大战后,1919年,协约国集团召开巴黎和会,签订了《凡尔赛和约》及其一系列和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1921年,华盛顿会议召开,签订了《九国公约》等一系列和约,构成了华盛顿体系。通过这两次会议,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该体系,确立了战后的世界秩序。 (4)作用: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统治秩序。华盛顿会议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5)瓦解:①1935年德国撕毁凡尔赛和约,实施普遍义务兵役制,陆军扩展到60万人。②1938年德吞并奥地利。③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破坏了《九国公约》,冲破了华盛顿体系的束缚。④1939年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凡尔赛体系彻底崩溃。⑤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华盛顿体系彻底崩溃。 (6)评价:①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客观上维护世界形势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开创了国际合作新形式。②是战胜国分赃妥协的产物。导致了许多新的矛盾出现,使得这一国际新秩序潜伏着深刻的危机,因此也就不能长期维持下去。 (7)矛盾:矛盾:掠夺战败国,加深了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分赃不均,加深了战胜国内部矛盾。对殖民地分割,激发了殖民地人民的反抗。 2.美苏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 (1)形成背景:二战后西欧各国普遍衰落,唯美国马首是瞻,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苏联成为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 (2)存在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至1991年。 (3)建立:①二战后,世界大国开始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格局。②二战后不久,美苏双方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矛盾冲突加剧,战时同盟破裂,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冷战政策,在这一背景下,出现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峙局面。 ③20世纪50年代末,战后国际格局由两大阵营的对峙发展到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争霸,两极格局形成。 (4)实质和影响:它建立在美苏实力均衡基础上,深深打上了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标志着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关系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国际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代。(5)发展历程: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冷战开始,两极格局正式形成;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两极格局随之终结。 3.当今世界格局呈现出多极化趋势 (1)形成背景:苏联解体,美国霸主地位动摇,西欧、日本崛起,第三世界国家崛起。 (2)存在时间:1991年至今。 (3)当今世界格局的特点:①东西方两大集团对峙的两极格局结束。②旧的世界格局已经终结,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世界向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③地区冲突和民族冲突此起彼伏。④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一超多强”的局面还会在较长时间内存在下去。 (4)评价:使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题,但霸权主义依然存在,经济全球化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新一轮资本扩张,第三世界面临机遇与挑战。 (二)两极格局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比较 1.相同点:(1)都是在世界大战破坏了原有的世界体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都通过一系列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体系; (3)都是大国意志的体现,其内容体现大战前后各大国力量对比的消长变化,打上了大国强权的烙印,都随着各国力量的消长而瓦解、破坏。 2.不同点:(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体现了英法美等帝国主义大国的意志,而两极格局体现了美苏两国的意志;(2)前者调和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后者则是资本主义大国和社会主义大国的暂时妥协; (3)前者是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后者则超出了欧洲的范围,反映了欧洲地位的下降;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专题复习》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总体概述) 本节课是复习课,时代主题是和平与发展,但世界并不太平,需要我们谨记战争。本课在世界现代史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1937 年法西斯国家形成了轴心国集团。并且疯狂对外侵略扩张,给世界和平带来严重威胁。1939德国入侵波兰,终于导致了二战的全面爆发。1941 年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使二战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并且导致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二战演变为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在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互相支援,共同战斗,最终打败德、意、日法西斯,使世界走向了和平与光明。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慕尼黑会议。德军“闪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德军对苏联进行突然袭击,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扩大,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珍珠港事件。国际反法西斯同盟形成。斯大林格勒战役,第二战场的开辟,雅尔塔会议,苏军攻克柏林,德国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结束。日本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能力目标: 1、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场形势的变化,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思考题培养学生分析有关战争问题的能力 情感价值目标: 1、慕尼黑会议是帝国主义大国英、法牺牲小国以达到祸水东引目的的一次阴谋。英、法等纵容法西斯侵略,纵容侵略的后果是自作自受。 2、学生了解法西斯的凶暴和战争的残酷性、破坏性,了解各国人民为反对法西斯战争而进行的英勇斗争;理解全世界人民团结战斗的重要性,认识到正义的力量只有加强联合,才能有效地战胜邪恶势力;树立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思想观念。 三、教学重点难点 依据课标,体现今年中考新理念,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四、教学策略、学情分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