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氏族谱第10卷-1

苏氏族谱第10卷-1

苏氏族谱第10卷-1
苏氏族谱第10卷-1

聚星堂《苏氐族谱》

江苏江阴

2006

(节约用纸,请双面打

【苏氐

族谱】聚星堂卷十爱公派二房秀武公

录兰

【苏氐族谱】聚星堂卷十爱公派二房秀武公

【苏氐族谱】聚星堂卷十爱公派二房秀武公

【苏氐族谱】聚星堂卷十爱公派二房秀武公

【苏氐族谱】聚星堂卷十爱公派二房秀武公

【苏氐族谱】聚星堂卷十爱公派二房秀武公

十一

十二

【苏氐族谱】聚星堂卷十爱公派二房秀武公

十三

十四

【苏氐族谱】聚星堂卷十爱公派二房秀武公

十五

十六

【苏氐族谱】聚星堂卷十爱公派二房秀武公

十七

十八

家谱的由来

家谱的由来 当代家谱的编修方法源自宋朝宋代理学的兴起,官府不再开设谱局,苏洵(1009年生,1066年卒)忧心如焚云:“盖自唐衰,家谱废绝,士大夫不讲,而世人不载”。庆历年间(1051年)毕升发明印刷术,为国家修史、地方修志、百姓修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条件。为了继承修谱的传统,欧阳修(1007年生,1072年卒)在主持编篡国史《新唐书》的过程中,也以“大宗之法”编修皇族家谱《宗室世系》上溯数可达八代、十代甚至百代。正是主持编篡国史的经历,使得欧阳修十分重视家谱,他在修定《新唐书》后,他当然也发现《宰相世系》中有关自己了的远祖世系并不清楚,于是他只能以其已知的五世祖为始祖,并用“小宗之法”编修了自己的家谱。他采用史书的体例和图的方式,将本家族的迁徙、婚嫁、官封、名谥等编成一部新型家谱。不久家族显赫的苏洵也始修也编成《苏氏族谱》。二人在修谱的体例上都使用“小宗之法”,即以五世祖作为家族始祖。因此,一般家谱都只从其可知之祖写起,只采用“小宗之法”。欧、苏体例的创新,重在图表的创新。这使家谱的质量大大提高,形式也有创新。对谱谍体例的创新则以欧阳修和苏洵为代表。百姓仿效欧苏谱例,开始采用“小宗之法”编写家谱。宋代作为宗族典籍,家谱其编修已经扩散到广大平民族群,谱牒编修形成一个高潮 家谱的格式 一、谱名一般均称为家谱、宗谱、族谱、家乘、世谱、统谱、支谱、祖谱、合谱、联宗谱、大成谱、房谱等,也有的称为谱传、真谱、渊源录、源流考、清芬录、世典、世牒、世恩录、故谱、族谱图、族系、族讲、石谱、世家、私谱、本书、大同谱、乡贤录、传芳集、家传簿、先德传、系谱、谱志略、家谱汇编、家模汇编等,可谓名目繁多。 二、谱序稍具规模的家谱,卷首一定会有一篇至几十篇不等的序文,它是每部家谱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谱序包括新序、旧序、族外人的客序、跋语、目录和刻印人名以及其它关于本族的记述。 三、谱例又称凡例,主要是阐述家谱的纂修原则和体例。一般而言,一些家谱在每一次续修时都会订出若干条适合社会潮流与需要的规则,以作为修谱时所要遵循的原则。 四、谱论许多家谱都专门辟有谱论一章,专收先贤的谱说、谱论、谱议的篇章和古代经典中的有关论述,对修谱的作用、功能、意义、历史、原理、方法等加以发明和阐述,是研究谱学的宝贵资料。 五、恩荣录主要内容为历代皇帝对家族中的官员及其家谱的敕书、诏命、赐字、赐匾、赐诗、赐联、御谥文、御制碑文以及地方官府的赠谕文字等,以显示和炫耀朝廷对该家庭及其成员的奖励和表彰,同时反映高家族的地位和身份。 六、像赞、遗像祖先及家族中历代英贤、重要人物的图像资料,一般为正面是遗像,背面是像赞。 七、姓氏源流中国家谱素来有“叙本系,述始封”的传统,明清以来各家谱也大多有记姓氏源流的一章,或称姓氏源流,或称宗族源流。它主要是用来记述本姓来源、本族的历史渊源、始祖、世派、迁徙、各支派间关系甚至改姓的原委等。 八、族规家法是宗族家族成员共同制定的、用以约束和教化族人的宗族法规,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名称各异,种类很多,诸如家规、家约、家戒、家法、家礼、家典、家仪、家条、族规、族约、祠规、祠约、规范、规条、规矩、条规、戒谕等。 王氏名人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唐朝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 王羲之(303年-361年),字逸少,原籍琅邪临沂(今属山东),生长于江苏无锡,后迁居

一套完整家谱分为七大部分

第T06版中国家族血脉记忆

2012年12月15日刊号CN21-0001 T06 中国家族血脉记忆2012.12.15 星期六 一套完整家谱分为七大部分 □本报记者/张颖 上世纪70年代,美籍黑人亚力克斯·哈利经过实地寻访和查阅家谱档案,写成了世界名著《根》,掀起了世界性的“寻根热”。由此,“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这样的问题变得不再可笑。其实,在中国,古人十分热衷于修撰家谱这项工作,依靠家谱所维系的家族血脉也因此更加清晰。在家谱中,中国人往往就能找到“我从哪里来”这个问题的答案。而且,经过修撰家谱等寻根活动,很多人都会发现,原来本人和悠远的某个地方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常情况下,一部较完整的家谱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谱名、谱序、凡例、姓氏源流、世系考、世系表、人物传记、祠堂、坟茔、家规家训、恩荣录、像赞、艺文、纂修人名、领谱字号等。明代中后期是中国家谱体例演变与内容更新的一个重要分水岭,这之后一套家谱往往分为七项内容:姓氏源流、堂号、世系表、家训、家传、艺文著述、家谱图像。而且,家谱的叙述语言非常精炼,往往数百字就记录了人的一生。 家谱要先说明姓氏起源 上海市图书馆研究员、《中国家谱总目》作者王鹤鸣告诉记者,“姓氏源流”是家谱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木必有本,水必有源,此万古不易

之常道也。不明其始,何以知祖之所出;不晰其流,何以知派之所由分。”王鹤鸣说,“源”是指一个家族的姓氏来源,也就是这个家族的得姓始祖、始祖、始迁祖的相关情况;“流”说的是家族迁徙、分支分流的情况。不过,“姓氏源流”也各不相同。有的说的是家族姓氏起源,有的讲的是家 族的迁徙情况。比如,在《龙池王氏续修宗谱》中,就记载了江西婺源王姓的起源问题,“开元初,柳冲与薛讷复加刊纂,考定二十六姓为国之柱,十六姓为国之宗,太原琅邪王在焉。王氏之先,出于周灵王太子晋之后,子孙多贤。”这段家谱中的记载说明,当地王姓的得姓始祖是周灵王太子晋的后人,同时也说明了王姓在唐朝具有崇高的地位。 还有家谱在记载姓氏来源的同时,介绍家族的迁徙和分流情况。安徽绩溪的《积庆坊葛氏族谱》就记载了葛氏家族迁徙安徽绩溪的经过。“葛本葛天氏之裔,后以国为姓,相传家江南句容。唐明宗时,名应祥公者,来任绩薄,长子武道公留居杨溪,历十二世至六二公,宋绍兴间迁居邑之西隅积庆坊右,子孙世业至今焉。”王鹤鸣解释说,葛氏这个家族从唐朝以来经历了数次迁徙,唐朝时居住在杨溪,经过十二代之后,宋朝时迁居到邑之西隅积庆坊右这个地方,并一直居住至今。由此可见,任何一个家族对待自己的祖宗源流的态度都是非常认真和严肃的。 堂号是寻根的重要线索 辽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郑毅告诉记者,在家谱中,堂号是一个家族姓氏的特殊符号,它是一个姓氏或家族的标志和代表。通过它能显示一个家族姓氏的起源地,这也成为后代寻根问祖的重要线索。郑毅说,堂号名称以自创居多,多是依据郡号名或依据家族始祖或名人而创立,大多数的堂号体现的是一个家族的血缘关系或地域起源。 用郡号名命名的堂号体现的是家族的地缘关系,是以家族发祥地的郡名作为堂号。比如,诸葛氏系出葛伯,望于琅琊。因此,后来遍布各地的诸葛氏,绝大部分都世代沿用“琅琊”作为家族的堂号。以血缘关系命名的堂号,体现的是人们对血缘关系的重视。只要具有血缘关系,不同姓氏之间也会使用同一个堂号。比如,闽粤一带的“六桂堂”就是洪、江、汪、

欧阳族谱

欧阳族谱 在华族的千千万万个姓氏当中,不少姓氏是源自同一个祖宗,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由于逃亡、迁徙、避难以及其它原因,同一个祖宗的后人分别拥有不同的姓氏。如区、欧、欧阳都是春秋时代那位“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的后人。 姓氏:欧阳 始祖:勾践 分类:复姓

欧阳姓-家谱 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这是许多家谱的序言中常常提到的话。欧阳氏家族的家谱,传到宋代欧阳修时,因欧阳修既是政治家,也是文学家、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所以他也很重视家谱的编写。他编写了《欧阳氏谱图》,这个族谱与苏洵所编的苏氏族谱,被称作欧、苏二体,是中国私家修谱的先例。它们修谱的体例,成为后代家谱的基本定式,即家谱中有:谱序、谱例、世系图、世系录、先世考辨等。元明以后的家谱的谱例,在此基础上有所补充发展,形成一套成规:增谱论、像赞、族规、家训、恩荫录(受皇帝表彰的记录)、五服图、字辈排行、人物传记、文书契据、艺文著述等。 欧阳氏的家谱从欧阳修后,元、明、清及民国,各地都有修撰的,约有数十种。

欧阳修《谱图》 欧阳修所编的《欧阳氏图谱》第一部分是《序》。在《序》中,他记述了欧阳氏得姓于无疆的一个儿子蹄被封为欧阳亭侯。欧阳亭在湖州乌程欧余山之阳,以后子孙便以欧阳为氏。汉有为涿郡太守者,子孙便北迁,一支居青州千乘,一支居冀州之渤海。千乘绝后,以后欧阳一族便以渤海为系统下传,直到欧阳修这一系统。他主要记述了吉州庐陵县的欧阳宗族,并且指出:晋以后天下大乱,欧阳氏诸族,有欧阳举、欧阳纯、欧阳迹等,都带领其族南迁,散居于丹阳(今河南沈丘县)、吴郡(今浙江省湖州市)、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而欧阳质这一系居于长沙临湘。前面三支都不显名于世,传承无闻。欧阳质这一系从欧阳景达以后,逐步彰显。 自欧阳琮以后七世,旧谱佚亡。欧阳琮八世孙欧阳彪。欧阳彪的弟弟名欧阳万。欧阳万生某(名字失传),某生欧阳雅。 欧阳修的《谱图》还考证了历史记载上没有的人和其配偶。 欧阳修的《谱图》将他所搜集到的旧族谱作了对比,同时还收集了旧谱中所列的魏司空清河崔林、南宋太保王弘齐、南宋太尉王俭、南梁御史中丞王僧孺、南梁尚书兵部马将臣、贾贽等人写的序。 欧阳修的《谱图》订出了以后修族谱的原则之一是“断自可见之世”。即世系较远的,应该疏之略之,近的要详细一些。五世以后,可以各支系另写家谱。各支族的家谱既各自独立成为一个体系,又互相联系,综合起来,既可以反映本族纵向的深远历史,又可以反映本族横向的发展状况。

苏氏家谱

苏氏家族后代传人 简介 ★苏子萍—中共党员,1911年5月5日出生于山西省夏县小郭村的一个农民家庭。 兄弟四人,子萍为小,1919年(8岁)入本村初小读书,1927年8月(16岁)考入夏县第一高小读书,1929年6月(18岁)高小毕业,先后在夏县桑村、桥下亍、太平街任教。 1937年事变后,子萍(26岁)积极参加救亡活动,加入牲盟会,任第四游击队司务长。1938年元月,在中条山作宣传和组织群众的抗日工作。1941年,鬼子大扫荡中回到家中,以种地为掩护做情报工作。腊月,因汉奸出卖而被捕,送到敌宪兵队扣押,在敌人多次审问拷打面前,视死如归,后转送日寇皇部。1942年元月,又转送运城敌司令部,10天后又转送太原大北门街敌俘虏收容所,同年2月7日,同600余人一起押上运往日本的火车,车行到寿阳附近,同车厢内66人暴动,打死3个敌人,逃车找到榆次抗日政府,同年同月来到壶关县抗日政府参加工作。 1942年3月任白家庄(现平顺县)中心校长,同年8月调任司法科书记员。1943年6月因简政又做教育工作,先后在十里、双井、杜家岩、芳岱、黎岭、徐家后等小学任教。 日寇投降后,调往第三高小任教,1945年冬结婚后,定居在壶关县徐家后村,1948的调第四高小任教,1951年6月任第四高小教导主

任,1952年任壶关中学教导主任,1956年9月任店上中学副校长,1958年9月任树掌中学校长,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3年任店上中学校长,1965年光荣退休。 苏子萍从事教育工作三十多年中,对党的事业呕心沥血、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在抗战时期的艰苦环境里,不但在根据地积极办学、动员学生入学、为革命培养人才,而且不断深入敌区宣传抗日知识和理论,曾经数次同顽固军队进行武装斗争。1947年春,选为模范红旗教员,记功四次,荣获奖状和书籍等奖励;1949年春选为模范教员,同年秋再次选为模范教员。建国以后的1951年,中央访问团赠毛主席纪念章一枚,1952年至1965年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壶关中等教育事业中,亲自领导和创建二中、三中,在壶关县教育界颇受尊重和爱戴。 1976年因身患重病,屡治无效,于同年3月11日逝世,享年65岁。 其妻杨麦花以理持家、一生勤恳、为人楷模,用真挚的情怀关心儿女,用朴实的语言教育儿女,用严谨的家风规范儿女,用美好的德行影响儿女,用毕生的力量支持儿女。以的精心培育和鼎力支持,儿女们知书明理,健康成长,成为祖国的建设者,成为改革的弄潮儿,成为勤政爱民的公仆,成为优秀的丈夫、妻子和称职的父亲、母亲。 她操劳一生,于1997年6月因病医治无效去逝,享年73岁。 ★苏建中—1956年出生于徐家后村,在父母亲的教育和培养下长大成家,生得二子,以务农为主,兼做木工和电工打工为生,一生勤劳,为人忠厚、勤劳持家,在村上颇有贤名。

宗亲会通知

宗亲会通知 不少地方都有召开宗亲会的习惯,那么,下面是给大家整理收集的宗亲会通知,供大家阅读参考。 宗亲会通知 1 为了全力配合全国苏氏族谱编委会做好 xx 省各地区村庄资料收集工作,我们征求了 xx 宗亲会团队部分常务人员的意见,大家一致认为当前必须潜心做好基层工作。 xx 宗亲会决定重点抓落实,取消每年一次的全省常务工作会议,改为在省内各地召集基层会,将工作重心转移到乡镇村庄,在必要的时候再召开全省常务工作会议。现将有关工作及事项通知如下: 一、xx 苏姓分布十七个地市,在北方属于苏姓人口较多的省份,根据《全国苏氏总族谱》编委会意见, xx 苏氏与东北各省有着密切的家学渊源,如果 xx 苏氏资料的收集落实到位,将对其他省的寻根问祖,发挥积极作用。因此我们的工作量非常大,要想完成这一艰巨任务必须得到各地主要是各个村庄宗亲的大力配合, xx 省《苏氏总族谱》资料编辑,要从各地区、县市、村推荐出撰稿人、核稿人,首先在 xx 省各地完成征稿。同时推荐选举产生《 xx 苏氏总族谱》编委会人员,对 xx 各地供稿进行审稿。 二、为了进一步加强充实苏姓宗亲会团队力量,由各地区推荐德高望众、愿为我苏姓公益积极奉献、有较强工作能力的苏姓宗贤,增选为 xx苏姓宗亲会代表及 xx 宗亲会候选人,根据各地区名额统一平衡,时机成熟时召开 xx 省苏姓宗亲联谊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公

开选举 xx苏姓宗亲会会长、常务副会长、秘书长,组成第二届xx 苏姓宗亲会常务人员团队。 三、 xx是多个民族(汉族、蒙古族、回族、满族等)苏姓杂居的 省份,各族苏姓团结和谐,共生共荣,相互理解,相互协作,相互尊 重,天下苏姓一家亲,因此 xx宗亲会取名为 "xx 苏姓宗亲联谊会 "。 四、来自 xx 省各个地市、县、村,在 xx 省内定居工作的外省籍 宗亲,外埠来鲁经商办企业的苏氏宗亲均可申请加入为 xx 苏姓宗亲联 谊会的会员。 五、为了 xx 省苏姓宗亲团队的整体团结统一以及对外交流,各地 基层组织根据行政辖区(地市命名)划分可成立 xx 宗亲会下属的分 会,各地分会组建成立后应及时将分会成员报 xx 宗亲会备案。 xx 省苏姓宗亲会秘书处 xxxx年 8月 18 日 宗亲会通知 2 亲爱的各位 xx 成氏宗亲:大家好 ! 为促进 xx 及西部成氏宗亲的交流,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促进 成氏经济文化发展 ,根据往年 xx 成氏宗亲会章程的规定、以及部分宗 亲的建议, xx成氏宗亲会决定召开 xxxx年 xx 成氏氏宗亲会年会。 为此,特通知如下: 一、会议地点:中国 xx 市渝北区火车北站旁龙头寺公园北门水 石间古典收藏茶楼 1、报到地点:同上 ; 2、食宿地点:同上。

苏姓的来源,姓苏的名人

苏姓的来源,姓苏的名人 本文是关于苏姓的来源,姓苏的名人,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苏 一、姓氏源流 1 出自高阳。《苏洵族谱》云:“苏氏之先,出于高阳。高阳之子为称,称之子曰老童。老童之子生重黎及吴回。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长曰矾,为昆武。昆武始姓己姓,其后为苏、顾、温、董。”后苏氏繁衍于河南、河内,逐渐成为人数众多的一姓。 2 另一支苏姓出自少数民族。汉代辽东乌垣有苏姓。又据《魏书官氏志》记载,北魏拔略氏改苏姓。 二迁徙分布据有关史书及苏氏族谱记载,苏氏世居河内,先秦时有一支移居今湖南、湖北境内,一支移居东周洛阳,有名的有春秋时楚庄王有大夫苏从,战国时洛阳有苏秦、苏代、苏立三兄弟。西汉初,人;口充实关中,苏氏有一支迁至武功杜陵,后有一支迁至扶风平陵,均发展成为大族:同时,西汉还有北海、桂阳等地的苏氏。武功苏氏还有一支于西晋末迁至襄阳,有一支移居蓝田;扶风苏氏有后裔在邯郸作官,并在当地安家,形成赵郡苏氏。东晋十六国中原士族大举南迁时,苏氏有一批随之渡江,再江浙一带安家。唐代赵郡苏氏有一支移居四川;而河南苏氏曾两次向福建迁徙,一次是唐朝初年跟随陈政、陈元父子入闽开发漳州,一次是唐末随王潮入闽定居同安,发展成为大族。早期迁入湖南新化、安化梅山一带的苏氏称为梅山蛮,北宋时平定梅山蛮,苏氏有辛免者逃到今广西、广东、云南,也有逃到越南、老挝、泰国的。此后又有移居东南亚各国及欧美国家的苏姓。 三、郡望堂号 【郡望】主要有武功郡、扶风郡、蓝田县、河内郡、河南郡等。 1 武功郡。战国时期孝公置,治所在今陕西眉县东。 2 扶风郡。汉武帝太初元年置右扶风,为三辅之一。三国魏时改为扶风郡,

乡村修谱之我见

乡村修谱之我见 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姓氏使用历史的国家,由姓氏家族到血缘家庭,都非常强调宗亲伦理关系——“五百年前是一家”。家谱是以姓氏相区别的家族档案,也就是说,姓是表明一个人血统所出的血缘标志,每个姓氏都拥有自己的血缘祖先,为表明自己与祖先之间的关系,我们习惯上用文字进行记录并代代相传,形成了传统,所记录的就是家谱。对此,笔者认为:一、要正确认识为村修谱工作的意义;二、要学习掌握一些家谱的相关知识;三、要对乡村家谱编修活动给予協助指导。 标签:新农村家谱乡村家谱创新 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姓氏使用历史的国家,由姓氏家族到血缘家庭,都非常强调宗亲伦理关系——“五百年前是一家”。家谱是以姓氏相区别的家族档案,也就是说,姓是表明一个人血统所出的血缘标志,每个姓氏都拥有自己的血缘祖先,为表明自己与祖先之间的关系,我们习惯上用文字进行记录并代代相传,形成了传统,所记录的就是家谱。 笔者长期工作在基层文化站,常常会碰到当地的一些村民来文化站查询家谱资料或者咨询修谱的事情,本人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了一些粗浅的修谱知识,对村民提出的问题,总是满腔热忱地给予回答和帮助,基本做到让他们能高兴而来,满意而归。因此本人认为文化站要重视乡村修谱工作。 一、要正确认识为村修谱工作的意义 乡村修谱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家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它看似一个家庭的历史,其实涉及历史、人口、经济、人类、遗传等学科,是研究社会发展的重要史料。通过这些家谱联接,可以了解中华民族的姓氏文化,了解家谱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能够增加民族自豪感、认同感和凝聚力。 从笔者所处的乡村来看,通过修家谱,许多村民的素质得到了提高,增进了各个家庭的彼此了解和信任,村里的凝聚力、向心力更明显,村民更加团结,村风、民风得到改善,村容村貌更加整洁,社会治安得到加强,新农村建设更加容易推进,有的村更是利用家谱作为重根线索,借以开发乡村旅游,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 二、要学习掌握一些家谱的相关知识 作为基层文化工作者学习一些家谱知识不仅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面,联络与当地群众的感情,提高自己在群众中威信,还可以通过学习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历史传承,为当地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依据,同时也为做好乡镇文化站工作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

苏氏世系-----苏

苏氏宗族 前言 苏氏宗族,在华夏大地上,经过几千年的繁衍生息,从最早的苏城(今河北临漳县)发祥地迁至洛阳,形成以苏秦为代表的苏氏宗族史上的第一个兴盛时期;进入汉代,苏建开创武功派,形成苏氏家族史上的第二个兴盛时期;唐代,苏世长,苏瓌,苏頲等形成苏氏家族史上的第三个兴盛时期;宋代,蜀派苏易简、苏舜钦祖孙,闽派苏绅、苏颂父子,眉派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共同创造了苏氏家族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苏氏子孙,在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领域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而早自宋代,苏氏子孙就开始进入台湾开发。 近代以来,苏氏子孙跨出国门、远涉重洋,几十万苏氏后裔分布在菲律宾、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泰国、缅甸等国,部分后裔投入美国、加拿大等国的经济建设中,参与世界各地的经济开发,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追本溯源、缅怀先贤,苏氏先祖的光辉业绩将永远值得发扬光大。 一、黄帝至昆吾樊世系表 中华民族皆是炎黄子孙,而苏氏一族是黄帝之孙颛顼帝(即高阳氏)之苗裔。高阳氏六世孙樊·昆吾伯之子封于苏(今河北临漳县),我国历史上的苏姓一族,以此为始。 二、苏氏受姓后至春秋战国世系 苏氏受姓后至西周时期,苏氏出现苏忿生(司寇),他是西周的开国功臣,与周公、召公齐名。战国时代,东周洛阳出现苏秦,他用合纵之说拒秦,拜六国相印,显赫一时。 汉平陵侯分为六个派系

苏健,封平陵侯,居长安,葬武功。其后代遂居家于此。苏氏至此称武功人,武功成为苏姓总派系。今世界各地苏氏皆宗武功,后分为六派: 赵郡苏氏 东汉冀州刺史苏章,其后人在邯郸做官定居,赵郡(今河北赵县)始有苏姓,苏味道最为显赫。 襄阳苏氏 魏都亭侯苏则,其后人迁徙于襄阳,这支苏姓,苏灌最为知名。 武邑苏氏 前燕那公苏青之后,为信都武邑(今河北武邑县)之苏氏,显赫者为苏礼、苏克忠、苏列。 武疆苏氏 魏卫少卿苏备,为长乐武疆(今河南安阳以东)之苏氏,有名者为苏琼。 蓝田苏氏 唐刑部尚书苏珦之后,自武功徙蓝田(今陕西),苏晋、苏瞻、苏弘最有名望。 河南苏氏 后魏恒州刺史苏强,迁徙于河南(今洛阳),显赫者为苏孝慈、苏康。 唐代苏氏分为三派 蜀派 苏瓌,(唐中宗景龙年间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进封许国公,谥“文贞”)。其长子苏頲六世孙苏传(荆州刺史)避广明乱,迁徙四川盐泉(今川南筠连县西一带)。苏传长子苏振为铜山县(今四川中江县)令,孙苏协(刑部侍郎)定居开封。苏协长子苏易简(宋太宗年间,参知政事、礼部尚书),其长子苏寿(知歙州),这一支派为新安派。 闽派 苏瓌(唐许公国)第三子苏诜六世孙苏益(隰州刺史)定居闽(福建)中,幼子苏光诲(屯卫大将军)世代为泉州同安县人,故称为闽派。苏光诲三世孙苏绅(魏国公),葬润州(今镇江市)京口(今丹阳)。苏绅之子颂(宋元祐时宰相)定居京口,这一支派为京口派。 眉派苏味道(唐凤阁侍郎后贬为眉州刺史)留一子苏份居眉州(今四川眉山市)。其后人苏序生苏东坡父子。宋元祐期间的宰相苏颂曾与文安公苏洵叙宗盟。有诗曰:“尝论平陵系,吾宗代有人。”又曰:“源流知自子卿孙。”三派都是平陵侯苏建的后代,这一支派为眉阳派。 唐代苏氏分为三派 眉派 苏味道(唐凤阁侍郎后贬为眉州刺史)留一子苏份居眉州(今四川眉山市)。其后人苏序生苏东坡父子。宋元祐期间的宰相苏颂曾与文安公苏洵叙宗盟。有诗曰:“尝论平陵系,吾宗代有人。”又曰:“源流知自子卿孙。”三派都是平陵侯苏建的后代,这一支派为眉阳派。

一代文豪苏东坡的墓葬究竟在哪

一代文豪苏东坡的墓葬究竟在哪? 一代文豪苏东坡的墓葬究竟在哪??对此问题,学界一直争论不休。因为他生前有“葬于嵩山”的遗愿,所以“河南郏县”成为人们较为信服的苏轼安眠地。然而,记者日前从安徽省霍山县档案局获悉,苏东坡墓不在河南,有“苏氏宗谱”证明,苏东坡墓就在霍山。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正如苏轼自己所写的这阕《西江月》,他的一生如梦似幻,际遇起伏。眉州、开封、杭州、南京、海南、常州……他的足迹踏遍了大半个中国,刻画了一幅空前绝后的人生地图。 “宋徽宗即位后,66岁的苏东坡本来有机会重回朝廷任职,却无奈病逝于北返途中的常州。根据档案局收藏的…苏氏宗谱?,我们发现,苏轼死后就葬在霍山。”霍山县档案局的局长苏昌清介绍道。记者随后看到了苏昌清所言的“苏氏宗谱”,这套宗谱一共8本,其中第六本《文忠公年谱》中明确写着:“(苏轼)次年六月葬于庐州府霍山钓台乡上瑞里葬处张家湾双山苏家岩甲山庚向。”“庐州”当时是指安徽的部分地区,“甲山庚向”是风水术语,罗盘划分二十四个方位,正北方

为0度,顺时针到东方75度就是甲,255度为庚。 苏昌清进一步解释说,苏东坡墓就在霍山县西高桥湾,地名叫张家湾双山苏家岩。“苏氏宗谱”距今已经有172年的历史,为清道光十九年(1840)所制。虽然道光前的宗谱多已失落,但有关“东坡年谱”部分仍旧留存,其真实性可以被证明。 实地探访:墓碑文革中被挖掉了 根据“苏氏宗谱”的记载,记者来到了高桥湾的苏家岩。这是一个三面环山,一面环河的地方。当地百姓说,这里本来的土名叫“双山庙”,苏东坡墓就坐落在东面山的一个山包上,其地有上百亩的开阔地带,现在已经变成了霍山县高桥湾开发区。苏东坡墓占地400多平方米,在墓园的左边能看到一条沛河的河段。经霍山县文物部门勘察,苏东坡墓由鹅暖石和糯米汁浆砌成的,层层叠叠十分坚固。 据当地人讲,此处原有墓碑,但上世纪文化大革命时被挖掉放进池塘里了,至今下落不明,1988年苏轼后代重新刻了一个墓碑,上写“苏文公墓”,“文忠公甲山庚向”等字样。据85岁的当地守墓人万德明回忆,“后面的山头都是苏家的墓园,其中有一个名人是苏辙第九代传人苏昶,墓在东坡墓左上方60米开外,因为根据…苏氏宗谱?记载,他是东坡的后代,才葬于此”。 守墓人口述:这里确实是苏东坡的真坟 万德明告诉记者,苏家岩历史上是钓台乡的一个村级单位,包括双山湾和灊台寺。当年河宽水深,可以通航,灊台寺、双山,都在大河中间,将淠水分成三流,至苏家岩合流为一。这双山上植桃树千万株,桃花盛开之时,花瓣随风飘落水面,随微波荡漾,很是壮观,故有“双山桃浪”之美称。 万老还说他年轻的时候见过东坡墓前的碑呈半月形,“东坡墓有万家代代守坟,称为守坟庄户。万家每年会接待清明节前来祭奠的苏家后人。”万老说。这一约定被万家代代相传直到解放后土改时期。万老先生还告诉我们,这古坟确实是苏东坡的真坟,历代先祖对后代都是这样交代的,“要保密,防坏人窃坟挖墓”。所以直到全国解放,苏家岩上的东坡墓知之者少。 历数渊源:霍山“小赤壁”为苏东坡所写据霍山县原宣传部党组书记金昭介绍,唐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苏味道曾以御史大夫的身份“刺”眉州,是“三苏”(苏洵、苏轼、苏辙)之祖。苏味道还有另一脉隐于霍山双山湾苏家岩,也就是说,隐于苏家岩的苏氏这一脉与“三苏”同宗。霍山姓氏中最早也有苏、余、程、张、熊、刘、何、汪等的历史,档案资料显示,开皇元年霍山定名后,苏氏后人在霍山居住,并渐成旺族。 此外,霍山的“小赤壁”,是苏东坡亲笔书写。“小赤壁”的传说有很多,一种说法是东坡来自湖北黄州,游历霍山潜台寺时,有黄川赤壁气象,故兴笔挥毫留下“小赤壁”三字。第二种说法是,苏东坡调任扬州,为兴修水利视察安徽(当时安徽属扬州管辖),因为觉得这里有黄州赤壁的胜景,苏东坡满怀激情,随手书写“小赤壁”三字于岩壁上。此外,也有一种说法称苏东坡有一位红颜知己居住霍山,年代不详,他一次私访民情,走乡串户,到潜台,留下“小赤壁”三字。 县志佐证:文忠公墓与“三苏”祠同属一体 “霍山县在明朝的时候建有三苏祠,后来毁于战火。”霍山县苏氏传人苏启彬说。霍山为什么会建有三苏祠呢?这是因为它与文忠公墓密不可分,同属一体。 记者在霍山县的县志材料里发现,三苏祠祠基旧址与苏文忠公墓的界碑范围都有记录,存在一定的关联性。三苏祠基址东至卜家巷街心,西至开运寺东首墙

(1)中华族谱与族谱文化的概述

一)中华族谱与族谱文化的概述 xx: “国有史而知兴替,家有谱而世系明”,中华民族历来有编志、修谱的良好传统。族谱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大精粹,珍贵遗产,底蕴深厚,涵盖古今。 大革命家xx 曾曰: 欲兴民族,先从团结宗族入手。毛泽东主席也曾指出: 祖宗不敬,谈何爱国。族谱,是血缘文化之产物,是一个家族之史书。记录家族流源,历史发展,繁衍生息,世系演变,支脉迁徙,辈序字派,祖家业绩,家规家训等,历来深得普遍家庭的喜爱,并获得多数家庭的珍藏,世代相传。 族谱俗称家谱或宗谱,又称家乘、支谱、世谱,是一个家族或宗族的世系表谱。家谱大致包括十三项内容: 序文、凡例;世系世表;源流、宗派;诰敕、象赞;别传、墓志;祠堂记、祠规;家规、宗约;家训、家范;义田记、义庄记;墓记、墓图;艺术、著作等,一般三十年左右续修一次,举凡子孙的繁衍,显赫人物的表彰,家族成员的生与死,都要记录在册。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 家谱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是由记载古代帝王诸侯世系、事迹而逐渐演变来的。家谱是一种特殊的文献,就其内容而言,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最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献,记载的是同宗共祖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也是记载各个姓氏家族子孙世系传承之书,具有区分家族成员血缘关系亲疏远近的功用,是我国封建宗法制度的产物。随着历史的发展,家谱由官修变为私修,所录内容不断丰富,其功用也不断增加和变化。如今,家谱同各姓氏的郡、堂号一样,不仅为区别姓氏源流,作为数典认祖、研究历史、地理、社会、民俗的参考资料,它还是姓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族 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在汉族有悠久的历史,后来在氏族的融合中,逐渐在各民族中开始出现族谱。 族谱是从文字产生以后,一直伴随着家族制度存在和发展的一种特殊的文献或簿

传承家谱操作手册

传承家谱软件用户手册 1程序主界面 (3) 2打开程序 (3) 3新建族谱 (5) 4打开族谱 (6) 5展开族谱 (7) 6在家族树上查找族人 (7) 7新增族人 (9) 8修改族人在家族树上位置 (12) 9调整族人在树上的排行 (15) 10增加族人配偶 (15) 11显示配偶 (17) 12全部配偶列表 (17) 13族人语音、视频、文档等资料保存 (18) 14显示族人世系图 (20) 15打印输出 (21) 16基本资料添加 (29) 17备份与恢复数据库 (30) 18合并家谱 (30) 19程序升级 (33) 20文件备份 (35) 21软件输出样式 (36) 22删除族人图片 (48) 23宝塔世系输出 (49) 24批量录族谱 (52) 25拆分家谱 (53)

26联系方式 (54) 本软件360 认为是病毒,请大家放行,主要因为没在360 那里做软件注册。 【传承家谱管理软件】这款软件具有以下优势: 1、程序逻辑清晰:有树状字辈结构,可以灵活调整族人的归属分支,方便在输错的情况下重新调整分支;国内唯一能够输出整个世系图的家谱软件。 2、功能强大:涵盖编辑、排版、多种打印等各种功能;一个数据库即可存储全部数据,族人管理没有人数、级别限制,可以无极限,分支可以无限多,可以管理千万级家族人数修谱。 3、操作简便:采用通用语言设计,支持各种操作平台,免安装,解压即可使用;方便更新,只需备份数据库文件;会操作办公软件即可使用。 4、易于备份:数据库文件为单一文件,程序具有任何时间备份与恢复功能,确保用户的数据不会丢失。数据库采用目前最强大的单机版本数据库作为支撑,容量可以无限大,满足大容量家谱的需求。 5、谱系输出灵活:程序输出多种层次谱系,可以输出某一家谱的总谱系,也可以输出总谱系下的某一分支谱系,输出谱系可以打印成纸张封装成册,可以很方便查询某人在谱系中的位置。 6、排版方便:程序将全部族人的全部信息输出到WORD文

如何来写家谱

如何来写家谱 中华儿女、炎黄子孙,都有浓浓的寻根情结:我从哪里来?我的根在哪里?要回答这个问题,只有依据一种特殊的历史文献,这就是家谱。 家谱,又称族谱、宗谱、家乘、房谱、世谱等,是同宗共祖的男姓血亲集团,以特殊的形式记载本族世系和事迹的历史图籍,内容包括姓氏源流、家族迁徙、世系图录、人物事迹、风俗人情等。其中最重要的是世系图录,即记载始祖、始迁祖以来的本家族历代先祖名录,这是确认是否是家谱的重要标志。 中国家谱由来悠远,产生于上古时期,完善于封建时代,数千年来,在不同时代,家谱显示了不同的形态,家谱文献成为我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家谱种类与沿革 家谱与正史、方志一起,构成中华民族历史大厦三大支柱。 中国古代家谱不仅名目众多,而且种类丰富多彩,根据家谱传承、记载方式不同,可分为结绳家谱、口述家谱、甲骨家谱、青铜家谱、石碑家谱、书本家谱等。 结绳家谱:中国古代在文字产生以前,曾经历结绳记事时代。东北鄂伦春人,到17、18世纪,还在马鬃绳上打结记事,通过打过多少结,知道本家族有几代人,五个结表示五代,十个结十代,他们将这种表示世代的绳结,挂在房子木樑正中,非常崇拜。东北地区锡伯族,到20世纪初,仍保留结绳记载一家人辈数、人数、男女数的习惯,生一个儿子,在绳上系一个小弓箭,生一个女儿,则系一根红布条。 口述家谱:比结绳更为原始的一种家谱形式。我国少数民族,如蒙古族、苗族、彝族、高山族等,都保存口传家谱的习惯,他们采取父子连名的形式,即父亲名字之后的一二个字,是儿子名字的前一二个字。一般家族成员能背出三四十代祖先世系,最多的能背出90多代。 甲骨家谱:就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家谱。产生于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字,其中有一些是专门记载一个家族人物、世系的甲骨,如“儿氏”甲骨,上面记载一个家族十一代十四个人的名字,就是很有代表性的甲骨家谱,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文字家谱。 青铜家谱:就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家谱,即金文家谱。在出土商代末年的青铜器中,就有几件记载家族世系的青铜器。在出土的周代两件青铜器中,有380字铭文,记载了一个家族七代世系和事迹。 石碑家谱:就是刻在石碑上的家谱。所谓“刻谱于石,以垂永久”。早在汉代,这种家谱形式较为盛行。如汉代的孙叔敖碑。民国初年,广西南丹县壕塘

清代成都东山苏氏家族经济考察_胡开全

史坛纵论 77 2014年第5期 胡开全 成都东山是指成都东门沙河一线以东至龙泉山的浅丘低山区,清代这里主要归属于成都府华阳县及简州。因这里是中国西部著名的“客家方言岛”,因而被学界长期关注。该区域虽然邻近“川西坝子”,但农业生产条件在川西坝子中相对较差。同时,该区域在明末清初的战乱中,因靠近成都这个主战场,人口遭受重大损失。在清代中前期的“湖广填四川”移民潮中,接收并容纳了大量来自闽、粤、赣三省的客家移民。他们因路途较远、来得较晚、已经没有机会“插占”平原大坝,[1]但因其与生俱来的商业头脑,千方百计要靠近成都这个大市场。这批以家庭为单位的移民从清康熙中后期开始陆续到来,在清代近200年相对稳定的社会背景下经历了立足、创业、人口发展、文教繁荣,先建同乡会馆、再建各姓祠堂的过程。该区域的家族一方面是基础不够雄厚且发展时间短,另外本地并无很大的商机,导致东山没有出现在全国有影响的豪门巨贾。苏氏家族在东山上也非显赫,其在东山上整体规模和影响不及清水沟范氏、清泉镇廖氏,以及在《成都龙泉驿百年契约文书(1754-1949)》(以下简称《契约文书》)的分关约中出现的张氏等。这里选择论述苏家,仅仅是因为涉及苏家的契约文书多且关联性强。在《契约文书》中,“共收录与苏氏直接、间接相关的契约近90件,其中地契24件,卖地定金约34件,送讨阴地约21件,掉换田地约1件,佃田地约2件,收据4件,分关1件”[2],此外还有9件捐功名所获政府公文。其它数据也保存得相对完整,能很好地为我们展现一支清代前期移民 到此的客家家族经济在东山上的发展历程,为我们树立一个可供立体触碰的模型。 一、苏氏家族的来源及规模 民国23年(1934年)刻本《华阳县志》卷十六、人物第七之十的《耆耇表一》在九十一岁一栏中记有华阳苏氏的代表性人物苏邦贤;[3]卷十七、人物第七之十一《孝义表二》中的“孝友一行”中载有苏邦贤的孝行。[4] 笔者从华阳苏氏入川后第10代子弟苏淘声[5]手中得到并影印了一本《华阳苏氏族谱》,这本族谱是癸卯年(1903年)十一月冬至日苏氏族人致祭于勇公(即苏成勇)时商议续修,只记录了清代苏氏家族入川始祖、第二代及第三代成勇公一脉发展到清代末年的情况。而苏氏的入川始祖苏子盛共有5个儿子,苏成勇本人也是三兄弟,即华阳县苏氏一族的总规模应比《华阳苏氏族谱》所载苏成勇这一脉大很多。本文叙述及访问都以苏成勇一脉为主。据《华阳苏氏族谱》载: 六世祖苏子盛,字永霏,妣氏廖,二老于雍正三年乙巳岁(1725)十一月十六日,率子孙在广东和平县浰头大浦甲起迁,越雍正四年丙午岁(1726)三月十六日,方至四川成都府华阳县东门外三甲,地名七根槐,佃丁姓田地,遂兴家立业。 苏氏在清代字辈系“子、元、成、定、邦、国、大、振”八代人,其中《契约文书》所涉及的 清代成都东山苏氏家族经济考察 摘 要:成都府华阳县苏氏这支客家移民在清代前期迁徙到西蜀,先佃种、再购田定居、灵活运用地契和定金约完成了从小宗到大宗购买田地。其发展过程中苏邦贤、苏振煓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最后修建祠堂、捐功名、办(入)学堂、担任实职官员,苏氏家族入川近200年间由佃户发展成地方望族。在这段历史进程中苏氏族人热衷于投资不动产和捐功名,并始终保持耕读传家的家族传统。本文通过对华阳苏氏个案复原性质的描述,试图构建一个清代四川中等规模家族经济发展的模型。 关键词:地契,定金约,家族经济,捐功名

苏氏由来

苏氏由来 2009-03-29 10:13:13| 分类:默认分类|举报|字号订阅 苏氏由来 苏氏始祖乃昆吾公樊,溯源于远古时期的黄帝。 黄帝生玄嚣、昌意,昌意生颛顼,颛顼生称,称生老童,老童生重黎、吴回。吴回生陆终,陆终娶鬼方氏,生六子:樊、惠连、篯、来言、安、季连。陆终的长子樊为己姓,封于昆吾(今河南省濮阳),为昆吾伯,是夏代时诸侯之一。昆吾之子忟封于邺西苏城(今河北省临漳县西),昆吾的子孙就以封地为姓,称苏氏。 到了周朝,苏忿生被周武王封在河内,迁都于温(今河南省温县西南),自此河南、河内一带有了苏氏。僖公十年春,狄灭温。此后,苏氏奔卫、迁洛、入秦。苏国虽灭而苏氏犹存,其子孙历经迁徙,不断繁衍发展,逐渐遍布于全国各地以及东南亚和世界各国。 苏氏的另一来源,是中国北方边疆的少数民族拔略氏南北朝时进入中原,改为汉姓苏氏。部族汉化 华夏苏氏在早期迁移过程中逐渐融入少数部族,有称苏族并以为姓。还有一部分是古代少数部落中的首领名叫“苏某”,因汉化而演变为姓,或因安绥而赐姓。 早在西汉时期,西域的苏韰王,居苏韰城。东汉时新疆和田为于寘国,其相苏榆拥立广德为王。东汉永平年间,匈奴鲜卑大都护苏拔廆被封为率众王。朝鲜半岛的麻斯人苏马湜,被汉武帝封为汉麻斯邑使。东汉灵帝时,在汉辽东为汉戎边的乌桓人苏仆延拥兵为王。 北魏时期,魏文孝帝拓拔宏坚持融化政策,令鲜卑人的复姓全改为汉人的单姓,自己以身作则改姓元。随之,鲜卑王孙贵族纷纷改姓,其中拔略氏改为苏氏。这与唐以前的“河南苏”可能有关。 清代的满族人中,以“苏”为首的名字较多,有努尔哈赤的曾孙苏布图,姓爱新觉罗;正白旗人苏拜,姓瓜尔佳,官至侍卫内大臣;叶赫部苏纳,官兵部承政等。清灭亡后,满人多改汉姓,以先祖字为姓。

欧阳族谱

欧阳族谱

欧阳族谱 在华族的千千万万个姓氏当中,不少姓氏是源自同一个祖宗,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由于逃亡、迁徙、避难以及其它原因,同一个祖宗的后人分别拥有不同的姓氏。如区、欧、欧阳都是春秋时代那位“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的后人。 姓氏:欧阳 始祖:勾践 分类:复姓

欧阳姓-家谱 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这是许多家谱的序言中常常提到的话。欧阳氏家族的家谱,传到宋代欧阳修时,因欧阳修既是政治家,也是文学家、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所以他也很重视家谱的编写。他编写了《欧阳氏谱图》,这个族谱与苏洵所编的苏氏族谱,被称作欧、苏二体,是中国私家修谱的先例。它们修谱的体例,成为后代家谱的基本定式,即家谱中有:谱序、谱例、世系图、世系录、先世考辨等。元明以后的家谱的谱例,在此基础上有所补充发展,形成一套成规:增谱论、像赞、族规、家训、恩荫录(受皇帝表彰的记录)、五服图、字辈排行、人物传记、文书契据、艺文著述等。 欧阳氏的家谱从欧阳修后,元、明、清及民国,各地都有修撰的,约有数十种。

欧阳修《谱图》 欧阳修所编的《欧阳氏图谱》第一部分是《序》。在《序》中,他记述了欧阳氏得姓于无疆的一个儿子蹄被封为欧阳亭侯。欧阳亭在湖州乌程欧余山之阳,以后子孙便以欧阳为氏。汉有为涿郡太守者,子孙便北迁,一支居青州千乘,一支居冀州之渤海。千乘绝后,以后欧阳一族便以渤海为系统下传,直到欧阳修这一系统。他主要记述了吉州庐陵县的欧阳宗族,并且指出:晋以后天下大乱,欧阳氏诸族,有欧阳举、欧阳纯、欧阳迹等,都带领其族南迁,散居于丹阳(今河南沈丘县)、吴郡(今浙江省湖州市)、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而欧阳质这一系居于长沙临湘。前面三支都不显名于世,传承无闻。欧阳质这一系从欧阳景达以后,逐步彰显。 自欧阳琮以后七世,旧谱佚亡。欧阳琮八世孙欧阳彪。欧阳彪的弟弟名欧阳万。欧阳万生某(名字失传),某生欧阳雅。 欧阳修的《谱图》还考证了历史记载上没有的人和其配偶。 欧阳修的《谱图》将他所搜集到的旧族谱作了对比,同时还收集

山东滨州市苏姓考(苏章田供稿)

山东滨州市苏姓考(苏章田供稿) 滨州市苏氏渊源与概况:滨州市原为惠民地区,明清时期称为武定州(府),地处山东鲁北地区。本地苏氏来自明朝从河北枣强迁入,该支苏氏源于眉山支辙公后裔分支。 一、滨城 1、苏家:位于老滨州市市府北9.3公里。洪武二年,苏子敬由河北冀州枣强县成圃村迁滨州东街,嘉靖24年,其后裔又迁此地,以姓立村(苏曙光存谱)。苏锡,明弘治乙卯举人,乙未进士,官建昌知府,授中宪大夫。苏承芳,嘉靖兵马副指挥,升山西平阳府统制。 2、苏学官:位于旧市政府西南10.5公里,明洪武二年,苏腊从枣强迁来,因官督学职,人称苏学官,习为村名。明末荆姓从桓台县荆家官庄迁至。村东北有宋代庙。 3、郭集苏家:曾名潘刘二庄、堤口苏。位于市府东南两公里,单寺干沟西侧。明洪武二年,苏子敏自枣强堡村迁滨城东街。逾三世,苏锡恐后代久住城里成纨绔子弟,遂迁秦台南立村,以姓名村(今滨城镇苏家),五世孙苏臻、苏勤、苏锴又迁崇德乡潘刘二庄定居(今址)清乾隆年间易名苏家。苏锡,明弘治乙未科举进士,曾任太湖知县,建昌知府。苏云汉,清乾隆武举,任广西左营守备。有苏某,曾为清朝皇帝治疗毒疮痊愈,恩赠“奉天诰命、兵部策武府”匾。 4、苏家集:曾用名苏家。位于老滨州市府西南13.5公里,东邻西沙河。洪武四年,苏明自枣强迁此,立村苏家。后村中起集,改名苏家集。 二、惠民 1、苏家角街,位于惠民古县城内西南部位,东西走向,东起南门大街,穿过龙王庙街,西至马市街。场564米,东段南靠中心医院北侧,北有居民宅院和职工宿舍,南侧长年积水。相传此街的苏姓人中,曾有一外号苏大麻子的戏剧演员,传说为“梨园名角”,此街随被称为苏家角。在文革中曾更名为先进街,1976年复原名。 2、惠民镇苏索头原名苏家。位于县城南2公里,庆(云)淄(川)公路两侧。17户,70人,汉族,耕地160亩。相传,清咸丰年间(1851-1861),该村苏姓始祖(名失传),随洪秀全起义军北上,至同治三年(1864年)太平天国失败后,即逃来此地安家,取名苏家。后因村形不直,弯如牛的索(sao)头,遂被称为苏索头。

苏氏的字辈排行

苏氏的字辈排行 湖南靖州苏氏字辈: “应再正昌才茂光元万仁君同秀世明宗大义乾坤武功为藩祖泽余庆笃生哲贤广昭帝德永锡周官汉封节显唐选尤宣麟阁焕美凤昭增欢侯伯爵列少保禄颁平林重任南阳久安笔珍许国文着眉山清高志远刚直履端善行积福 奇术登纯孝可表道学相传谟谋克绍统绪长延天佑启后炳耀千年”。 湖南益阳苏氏字辈:“ 固能福文盛志彦祖崇永安成国正天心顺光昌启后英圣道昭隆运贤良显大名其祥开世业有子绍宗勋选士惟升秀傅家益尚清万邦同照曜端拱庆 承平”。 湖南醴陵苏氏字辈: “金克渊志祖廷国可眉正仁开景运新怀忠本孝尚清纯敬承先泽 家光永树德扬名振汉滨”。 湖南湘潭苏氏字辈: “珔仁开景运新怀忠本孝尚清纯敬承先泽家光永树德扬名振汉 滨”。 湖南靖州苏氏字辈:“ 云益应再政昌才茂光元万仁均同秀”。 福建漳州苏氏字辈: “文佛郎言五十干启国崇潜惟恒允用奕世振家风孝友承宗志诗 书迪俊英伯仲和叔季科甲永联登”。 福建南安苏氏字辈: “仕广齐孔君于卿尔伯夫灵汝启子昭一廷则可兴(世永诸荣绪源茂显台升)天生我才必有用人立世上学圣贤诗书礼乐继万年”。 福建安溪苏氏字辈: “五宗老子孙质朴古人风耕凿安时论衣冠与世同在家常早起爱 国愿年丰语及尹际诗书满腹中”。 福建同安苏氏字辈:“ 平存世子德君国有道庆象贤允克盛守法宜永宁文章灿奕冀勋 猷振盈廷嘉谋昭伦绪踵懿耀景声”。 广东潮州苏氏字辈: “伯仲衍昭穆云祗茂祖宗文章华国运诗书传家风亲长心承顺忠 贞性俊聪纲常能敬笃亦世永昌隆”。 广东潮汕苏氏字辈: “伯仲衍昭穆廷良希道时景正孟崇闻天俊有光从以秉绍朝庆云礽茂祖宗文章华国

运诗礼传家风忠贞性睿聪纲常能笃敬亲长心诚顺奕世永昌隆”。 广东阳春苏氏字辈:“高贤昭章经”。 广东海丰苏氏字辈: “启世明伦理孝友立纲常敬恭在桑梓礼义是吾乡忠信以为本积 善有馀庆兴育传纪广邦族自荣光”。 广东揭阳苏氏字辈:“文章华国运忆世永昌隆”。 四川资阳苏氏字辈:“永远于宗世大荣龙登金光玉绍先德贤才必振兴”。 四川蓬溪苏氏字辈:“万仁君寿秀尚元泰定德中朝向启智昌财茂光颜”。 四川邻水苏氏字辈:“昌才茂光延万仁再知维新进文明振起宗传均颢达永承世泽定增荣”。 四川三台、江西吉安苏氏字辈: “仁再知昌才茂光延万培元涵泰运植品选端方纪述昭宏烈纯文焕国章天锡赝藩翰荣隆辅弼良庆熙崇俊彦履洁富怀邦(复怀芳)伦常扬道义福禄寿永康”。 四川资阳苏氏字辈:“永远於终世大荣龙登金光裕绍先德贤才必振兴”。 重庆大足苏氏字辈: “德相伏林宗谷文必才景万桌朝廷贤明际世运兆周应封温邑祖公遗泽长武烈麒麟阁倬登上书堂雄词称秘叔金印佩洛阳计谋千载善后裔嗣荣昌”。重庆永川苏氏字辈:“国正天兴顺永远定家帮福禄承世代祯祥祁后坤”。 重庆彭水苏氏字辈:“关吉少勤磨开健古道民国方明鸿世必登本昌大永学茂艮田德配忠”。 重庆江津苏氏字辈:“祖武成家本友世钰文兑泽世开荣芳光宗祖德长洞公成景江”。 广西南宁苏氏字辈:“世成永耀其昌”。 广西合浦苏氏字辈:“振国成家远渊源世泽长贻谋其翰苑继述永书馨”。 广西田阳苏氏字辈:“福朝吉广(少)正”。 江苏徐州苏氏字辈:“诗书传家远忠厚延世长”。 江苏宿迁、洋河苏氏字辈:“作则宜良永衍令绪”。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