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贵阳市商圈概述

贵阳市商圈概述

贵阳市商圈概述
贵阳市商圈概述

贵阳商圈·进行时

2012年02月15日来源:贵阳新闻网-贵阳晚报

★中华路商圈★

自明清以来及至现代,中华路一直是商贾云集,交通便利。上世纪50年代初建成的紫林庵黑大楼、喷水池民族商店、大十字百货大楼,都成为贵阳市标志性建筑,从而形成商业氛围最浓的中华路商圈。

上世纪90年代以来,虽然大十字、喷水池沿线随着城市建设不断地发展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但这一承载着历史积淀的商业中心,以绝对优势毫无悬念地成为贵阳市具有王者风范的商业旺地,沿线商铺的租金和价格也一直是贵阳市的最高标杆。

作为贵阳市中心区的主干道,中华路贯穿南北,与延安路、合群路、公园路、中山路等构成以街为纽带,以店为结点的完整商圈,贵阳百货业的布局也以中华路为命脉而展开,智诚百货、龙港百盛、金凤凰百盛、国贸广场、鲜花百盛、南国花锦等众多大型百货毗邻而处,足以可见各大商家对中华路商圈的重视以及该商圈的地位。

★大西门商圈★

由于市西路批发市场坐落其间,大西门的人流量一直相当大,加上周边单位密集,拥有成熟的商业氛围和消费人群。星力百货瑞金店进驻后,大西门商圈进入大家的视线。随后星力百货中山店、国晨百货高调开业,大西门商圈“商”味愈浓。

★大南门商圈★

大南门商圈则主要以三大百货公司和两大五星酒店为主力。其中星力购物广场面积达4万多平方米,是星力集团旗下面积最大的购物广场,而荔星名店则汇集了国内、国际的一线名牌,亨特城市购物广场则有超市、餐饮等业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喜来登酒店和凯宾斯基酒店则大大提升大南门商圈的知名度。

★世纪城商圈★

随着世纪金源酒店、永辉超市、国美电器、沃美电影城、居然之家、国贸时代购物公园等相继开业,世纪城沿线成为金阳新区人气最旺的区域,也成为贵阳最新、最完整的城市商圈,初步形成了贵阳市中心区、金阳新区的双中心商业格局。

业内分析

无论是中华路,还是大西门、大南门商圈,绝大部分都是传统商业模式,多为消费式购物,现代新型休闲式、体验式购物还属于空白,加上大量私家车的出现,交通拥堵,停车困难,制约了这三大商圈的发展,也无法满足大贵阳发展步伐的需求,商圈分流、重组顺理成章,商圈从单一向多元发展,成为必然。

贵阳大数据产业概况

贵阳市大数据产业概况 大数据是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智慧城市等新技术、新模式发展的产物,它具有数据量大、类型复杂、内容变化快的特征,蕴含广泛的应用价值和巨大的市场机会,将改变新一轮产业格局,推动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作为新兴产业业态,大数据产业在国内外尚未形成垄断,整个行业正处于积极的竞相发展布局阶段。 贵阳市发展大数据产业,建设大数据基地,推进大数据应用,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以及贵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信息产业跨越发展的意见》等的重要举措,是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的具体抓手,是依托中关村贵阳科技园和贵安新区大数据基地,发挥区位和环境等特色优势的科学选择。 贵阳市贵安新区作为国务院2014年1月6日批复同意设立的国家级新区,肩负着打造西部地区重要经济增长极、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生态文明示范区的重大使命,是带动贵州后发赶超、同步小康的大平台,是引领区域经济转型升级、跨越发展的大引擎。贵安新区发展大数据产业,具有以下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是生态条件优越。贵阳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明显的生态示范城市效应,贵安生态条件也很优越。贵阳市气候凉爽,周边年平均气温15.1℃,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空气清新,达到世界卫生组织设立的清新空气负氧离子标准的上限。纬度合适,处于北纬26度,与埃及的开罗、印度的新德里、美国的夏威夷大体相当。海拔适中,在l000米左右,紫外线辐射为全国乃至全球最少的地区之一,非常适合人居。灾害罕见,没有发生过地震、台风等。坚持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和地区,贵阳市周边环境质量持续提升,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软件产业的发展,能有效提升信息网络设备的“安全系数”,对世界上高智商、高知识、高投资、高收入的人有很强的吸引力。 二是产业要素保障能力强。贵州省电力充沛,能源富足,是“西电东送”的起源。贵州省水资源丰富,电力水火并济,稳定可靠。随着高铁时代的到来,贵州省物流逐步通畅,交通日益便捷。生活生产配套环境相对优越。贵阳市拥有相对较好的生产、生活和产业配套环境,电子商务、金融、保险、法律、物流、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在全省处于领先。 三是大数据产业支撑基础好。运营商大数据中心奠定产业发展基础。三大运营商数据中心在贵安新区相继开工建设,其中:中国电信云计算中心用地500亩,总投资70亿元,中

贵州省概况

贵州省情总结 第一章 一、贵州的基本省情:欠发达,欠开发。 封闭是贵州落后的真正原因 第二章 一、地理环境 贵州是位于云贵高原东部 四川,重庆 + 云南——贵州——湖南 + 广西 海拔较高,纬度较低,喀斯特地貌的山区自然条件。 1.喀斯特地貌典型发育的地貌特征。岩溶地教多。 2.地势西高东低,又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 第一、西部大方县,织金县,普安县以西平均1500米以上,最高威宁彝族回族自治县,平均海拔2166米。最低东部玉屏县,平均541米。最高峰是西部赫章县的韭菜坪,海拔2901米。 第二、大方县、织金县、普安县一线向东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思南、江口、三穗、锦屏、榕江及荔波、罗甸。800-1500米 第三、沿河、思南、江口、三穗、锦屏、榕江及荔波、罗甸北界一线的东部和南部

边缘地区。800米以下,最低东部玉屏县,平均541米。最低峰在东南部黎平县地坪乡水口河出省处,海拔148米。 一地貌特征:喀斯特地貌占61.9%广泛分布石沟、石牙、峰林、峰丛、盲谷、穿洞、竖井、凹地、天生桥、落水洞、跌水、悬挂泉、喀斯特湖。 地下溶洞、暗河、伏流、暗湖、石钟乳、石笋、石柱、石花、石幔、石瀑布、莲花盆、卷曲石。 二地貌类型:92.5%为高原山地和丘陵,山间小盆地仅占7.5% 1.北部大娄山,赤水和乌江分水岭1000-1500米 2.东北部有武陵山,乌江和沅江的分水岭,主峰为梵净山2572米,是联合国“人与生物保护区网”的成员。黔金丝猴的生存区。 3.西部有乌蒙山,山脉绵延于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赫章县、水城县、六枝特区,为北盘江、乌江、赤水河、牛栏江的分水岭。最高峰是韭菜坪2901米 4.中部有苗岭,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分水岭,主要山脉雷公山,2178米是世界十大森林旅游胜地之一“物种基因库” 大娄山 + 乌蒙山——苗岭——武陵山 三、地理差异: 1.东部山地丘陵区,包括梵净山、雷公山以东地区。 2.北部中山峡谷区,包括大娄山以北地区。 3.中部山原丘陵盆地区,包括黔西、织金以东,黄平以西,绥阳

贵州省贵阳市土壤气候特点简介

贵州省贵阳市土壤气候特点简介 贵州全境地势西高东低,中部隆起,分别向南、北两面倾斜,海拔在100~2800米之间,其中海拔1000米以上地区占全省面积的56.1%。全省年均温11.0~19.0℃,年降水1100~1300毫米。 总体而言是纬度低,海拔落差大,平均海拔多在1000米以上,南部距海较近,北部是辽阔的亚洲大陆,地面坡度大,山地特性显著。尤其是碳酸盐类岩石在全省大面积的分布,其出露面积约占全省总面积的61.9%。 由于贵州所处纬度较低,海拔高差悬殊,地表崎岖,复杂多变,气候地域性差异大等特点,形成了从亚热带到中温带的5种气候类型。省内大部分地区常年温暖湿润,具有“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气候复杂多样,垂直差异明显”的气候特点,全省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在11.0~19.0℃之间;光能资源,常较同纬度的云贵高原其他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各省少,平均日照时数多为1200~1400小时,年日照率在25%~30%之间,太阳总辐射量年均91.05千卡/cm2〃年;雨水充沛,80%以上的地区平均年总降水量在1100~1300毫米之间,降水量季节分配不均,全年5~10月降雨较多,6~8月降水量约占年总量的一半,但光照与雨量、温度变化基本同步, 由于地理和气候条件的复杂性,直接影响着土壤的发育与分布,其中红壤、黄壤、黄棕壤等为贵州省地带性土壤,其面积约占土壤面积的60.1%;受母岩特性制约的岩性土壤-石灰土占土壤面积的

29.9%;人工土壤面积及其它约占10.0%。 贵阳市气候特点 贵阳是低纬度高海拔的高原地区,市中心位于东经106度27分,北纬26度44分附近,海拔高度为1100米左右,处于费德尔环流圈,常年受西风带控制,属于亚热带湿润温和型气候,兼有高原性和季风性气候特点。贵阳市年平均气温为15.3℃,年极端最高温度为35.1℃,年极端最低温度为-7.3℃,其中,最热的七月下旬,平均气温为24℃,最冷的一月上旬,平均气温是4.6℃。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7%,年平均总降水量为1129.5毫米,年平均阴天日数为235.1天,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148.3小时,年降雪日数少,平均仅为11.3天。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空气不干燥,四季无风沙,宜人的气候是贵阳的骄傲,博得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气候宜人数贵阳”之美誉。 尤其在夏季,贵阳夏季平均温度为23.2℃,最高温度平均在 25-28℃之间,最低温度平均在17-20℃之间。最高温度高于30摄氏度的日数少,紫外线强度较弱。即使出现30℃的温度,早晚也很凉爽,只要不在烈日下曝晒,室内通风状况良好,没有空调设备也绝无汗流浃背、夜不能寐的炎热。在街头很少见人手持扇子,晚上还得盖薄被,而在高山上却有“一雨变成冬”之说,是“天然大空调”。特别是与素有"火炉"之称的城市相比,贵阳不愧为名副其实的避暑胜地。在2006年“中国十佳避暑旅游城市”评选中,贵阳以“具有夏季特别是最热月平均气温舒适度的优势”荣登榜首。在联合国亚太组织等七大机构的

贵州省及贵阳市概况

贵州省概况 大约在距今1万年,贵州进入新石器时代,磨制石器日渐兴盛,骨角器也更加多样、精巧。秦以前,境内散居史书所称“南夷”的部族与部族联盟。当时,中原人对之习惯称国(大者)或邑(小者),其中以牂牁(普通话音zāng kē)国最大。牂牁国衰裂后,夜郎国兴起。夜郎开始步入“耕田,有邑聚”的定居农耕社会。秦时,派常在夜郎区域开五尺道,修驿站,置夜郎、且兰等五县。今省境分属黔中、象、巴、蜀诸郡。 汉武帝时,各部族纷纷去国号而归附汉朝。夜郎境内置牂牁郡,领十七县,进行戍边屯垦,又募豪民入黔垦殖。三国时,诸葛亮经营“南中”,“夷汉粗安”。 晋代以后,黔西地区隶属彝族奴隶制的罗殿王国管辖。罗殿王国的兴起促进了黔西地区畜牧业的发展。 唐时,置黔中道,领有经制州十,大羁縻州六,小羁縻州数十。“羁縻州”系由土著民族首领代管,在政治上受中央封建王朝控制,经济上有一定独立自主权的地方民族政权。唐代已开始栽培茶树、油桐和漆树。 宋时正式以“贵州”为行政区划名称载入史册。唐、宋时,军屯和民屯交织进行,入黔汉人渐增,农垦事业日盛。屯垦范围沿以下移民路线迅速扩展:一是溯沅江而上进入黔东;二是溯乌江进入黔东北;三是沿赤水、綦江河谷进入黔北;四是沿四川永宁河谷进入黔西北。 元时,今省境分别隶属湖广、四川、云南行中书省。 明置贵州都指挥使司,管理军事。明永乐十一年(1413),正式建立贵州布政使司,为贵州建省之始。 清雍正五年(1727),又将四川所属遵义府及其属县;广西红水河以北之地(今安龙、贞丰两县)和荔波县;湖广之平溪(今玉屏)、天柱之地划入贵州,基本形成了今贵州省疆域。 贵州地貌属于中国西南部高原山地,境内地势西高东低,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平均海拔在1100米左右。高原山地居多,素有“地无三里平”之说。全省地貌可概括分为: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四种基本类型,其中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境内山脉众多,重峦叠峰,绵延纵横,山高谷深。北部有大娄山,自西向东北斜贯北境,川黔要隘娄山关高1444米;中南部苗岭横亘,主峰雷公山高2178米;东北境有武陵山,由湘蜿蜒入黔,主峰梵净山高2572米;西部高耸乌蒙山,属此山脉的赫章县珠市乡韭菜坪海拔2900.6米,为贵州境内最高点。而黔东南州的黎平县地坪乡水口河出省界处,海拔为147.8米,为境内最低点。贵州岩溶地貌发育非常典型。喀斯特地貌面积109084平方千米,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61.9 %,境内岩溶分布范围广泛,形态类型齐全,地域分布明显,构成一种特殊的岩溶生态系统。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全省有49个民族成份,少数民族成份个数仅次于云南和新疆,居全国第三位。世居少数民族有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回族、白族、瑶族、壮族、毛南族、蒙古族、仫佬族、羌族、满族等16个。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7.9%。 行政区划现辖6个地级市、3个自治州,以及13个市辖区、7个县级市、56个县、11个自治县、1个特区 地级市:贵阳遵义安顺六盘水毕节铜仁 自治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县级市:都匀凯里兴义赤水清镇仁怀福泉

贵州自然地理概况

贵州自然地理概况 一、地理位置及行政区划 贵州省简称“黔”或“贵”,地处云贵高原,介于东经103°36′~109°35′、北纬24°37′~29°13′之间,东靠湖南,南邻广西,西毗云南,北连四川和重庆,东西长约595千米,南北相距约509千米。全省国土总面积176167平方千米,占全国总面积的1.8%。 全省辖2个地区、3个自治州、4个地级市共88个县(市、区、特区),省会贵阳市。 二、地形地貌 贵州地貌属中国西部高原山地,境内地势西高东低,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平均海拔在1100米左右。境内最高处为毕节地区赫章县珠市乡的乌蒙山韭菜坪,海拔2900.6米;最低处为黔东南州黎平县地坪乡水口河出省处,海拔147.8米。境内山地和丘陵占92.5%。岩溶地貌发育非常典型,喀斯特出露面积109084平方千米,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61.9%。 三、气候 贵州气候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大部分地区年均温14℃~16℃,最冷月(1月)均温一般不低于5℃,最热月(7月)均温一般在25℃以下。年降水量一般1100~1400毫米。10℃以上活动积温约4000~5500℃。无霜期长达270天以上。因地形和纬度等因素的

影响,致省内气候从东到西、从南到北、从低到高变化明显,形成了多种气候类型。但雨日多达160天,相对湿度常达80%,日照仅1200~1500小时,日照率不足25~30%,不利于喜光作物的生长。 四、水文 贵州河流处在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上游交错地带,全省水系顺地势由西部、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分流。苗岭是长江和珠江两流域的分水岭,以北属长江流域,主要河流有乌江、赤水河、清水江、洪州河、锦江、松桃河、松坎河、牛栏江、横江等;以南属珠江流域,主要河流有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都柳江、打狗河等。长度在10千米以上的河流有984条,全省水力资源丰富。 五、土壤 贵州土壤面积159100平方千米,占全省土地面积的90.4%,地带性土壤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壤—黄壤地带。中部及东部广大地区为湿润性常绿阔叶林带,以黄壤为主;西南部为偏干性常绿阔叶林带,以红壤为主;西北部为具北亚热带成分的常绿阔叶林带,多为黄棕壤。此外,还有石灰土和紫色土、粗骨土、水稻土、棕壤、潮土、泥炭土、沼泽土、石炭土、石质土、山地草甸土、红粘土、新积土等土类。 六、生物

贵阳市概况

贵阳市概况 贵阳简称“筑”,是贵州省省会,全省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中心,我国西南地区重要交通通讯枢纽,是一座新兴的具有一定现代化水平的综合型工业城市。一九九二年七月,国务院决定贵阳市实行沿海开放政策,是全省目前唯一内陆开放城市。 地理位臵贵阳位于贵州省中部、云贵高原东斜坡上,属于全国东部平原向西部高原过渡地带。在东径106°07′—107°17′,北纬26°11′—27°22′之间,总面积8034平方千米。总人口432万。 行政区划贵阳于1941年设市。现辖清镇市、开阳县、息烽县、修文县、云岩区、南明区、观山湖区、花溪区、乌当区、白云区、小河区。县(市)区以下设53个乡(其中少数民族自治乡19个)、30个镇、34个街道办事处。 民族贵阳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城市,境地内居住着汉、苗、布依、土家、侗、彝、回、壮、满、仡佬、白、水等38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45万人,占总人口的14%,以世居本地的苗族、布依族为主,至今仍保留着各自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和节日活动。 资源贵阳地处贵州腹地,生物、矿产、能源和旅游资源都比较丰富,开发潜力很大。 ——生物资源:有香果树、鹅掌揪、乐东拟单性木兰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烤烟、油菜籽、茶叶、油桐等经济作物;刺梨、猕猴桃、折耳根等野生植物;天麻、杜仲、茯苓等药用植物;银杏、闽楠、伞花木等珍稀树种;大鲵(娃娃鱼)、猕猴、穿山甲等珍稀动物。 ——矿产资源:已探明储量的矿藏,有铝土、磷、煤、铁、硫铁、汞、重晶石、石灰石、大理石等30多种,其储量大、品

位高、矿点集中、交通方便、易于开采。其中:铝土矿储量3.3亿吨;磷矿储量4.28亿吨,五氧化二磷含量达35%,都已进行不同规模开采。 -—能源资源:境内煤炭储量8.3亿吨,建成了以林东矿务局为骨干、与各县(市)区煤炭企业相结合的煤炭生产体系,并有邻近地区雄厚的资源作后盾。发电装机总容量达247万千瓦,火电有清镇电厂、贵阳电厂等两家大型企业;水电有猫跳河(梯级)、东风和相邻的乌江渡等3个大型电站,已形成了煤电并举、水火互济的格局。 ——旅游资源:贵阳位居全省旅游景区中枢,融自然风光、名胜古迹、民族风情为一体,享有“盆景市”之美誉。境内有山、水、洞交融的喀斯特风光,花溪、西望山、红枫湖、多缤洞、六广峡谷、息烽温泉、石林石窗等,景色奇特,引人入胜;众多的明、清古迹,如宏福寺、阳明祠、翠微园、甲秀楼、文昌阁、君子亭、阳明洞、青岩古城等,造型别致、石朴典雅;远古遗留下来的羊场岩画107幅,更是神奇迷离,发人深思;能歌善舞的兄弟民族,习俗各异,民风淳朴;与其四季宜人的气候、现代都市的风貌,构成独特的旅游资源。

贵州省情概况

贵州省情概况 贵州省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三大省份组成部分之一,简称“黔”和“贵。贵州省东邻湖南省、南接广西自治区、西南毗邻云南省、西北与四川省接壤、北面与重庆市相邻。唐为黔中道;宋属夔州路;元属湖广行省;明置贵州土司,是为贵州得名的开始,后置贵州布政使司;清改贵州省,省名至今未变。 [土地资源]由于构成土地的要素——地貌、气候、植被、土壤以及人类经济活动等组织方式的多样性,造成了贵州土地类型的复杂性,土地类型的数量多,分布具有多样性。可供农林牧业多向选择,是发展名特优农、林产品的良好基地。 [森林资源]贵州省素有“宜林山园”的美称,由于自然条件复杂多样,发育了类型复杂的森林植被。常绿落叶阔叶林、近热带性质的沟谷季雨林、山地季雨林、常绿阔叶林中的湿润性的常绿林和半湿润的常绿林,以及大面积的暖性山地针叶林等,在省内都有分布。在树种组成上,既有生长迅速的杉木、马尾松及各种阔叶树等优质用材树种,也有油桐、漆树、乌桕等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的经济树种。 贵州省森林多集中在黔东南的清水江、都柳江流域及黔西北的赤水、习水一带。黔东南、遵义两地区的森林面积,占全省森林面积的47.7%,而安顺、毕节、黔西南、六盘水、贵阳市5个地区的森林面积合计仅占24%。 [水资源]全省水资源年径流总量为1039亿立方米,年径流深590毫米,但人均占有量约3000立方米,不到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3,应该说贵州是一个贫水省份。 贵州省河网密度大,河流坡降陡,产水模数高,水能资源十分丰富。全省水能蕴藏1874.5万千瓦,经济可开发水能资源1633万千瓦,居全国前列,水能资源的开发具有较大的优势。 [矿产资源]贵州已发现矿产110种,探明有储量的矿产74种,探明有储量的矿床1252处,其中,有28种矿产位居全国前5位。煤炭、铝土、汞矿、锑、锰矿、磷矿、重晶石、金、水泥原料等既是贵州优势矿产,又是中国的重要矿产。 [野生动植物资源]由于贵州省的自然地理具有一系列独特之处,深刻影响到野生动植物的生态环境,从而使野生动植物资源具有一定的地方性特色。 贵州的野生植物中食用植物共有500种。野生植物资源中的药用植物资源是贵州省的优势资源,现已查明的药用植物有3700种,是中国四大产药区之一。另外,贵州的珍贵稀有植物种类较多,目前已列为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名录的共有70种,珙桐、银杉、秃杉和桫椤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 全省有野生动物1000余种,列入保护的珍稀动物有85种(亚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4种(亚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71种。黔金丝猴仅分布于贵州省梵净山,现仅存数百只,是世界上公认的极珍贵动物。

贵州矿产资源概况

贵州矿产资源概况 贵州矿产资源丰富,开采历史悠久。新中国成立后50多年来,贵州在完成全省区域地质、水文地质、矿产调查和化探扫面工作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矿产资源勘查和多矿种的科学研究,基本查明了贵州主要矿产的产出特征及其分布规律,发现了众多矿产,探明了可供开发利用的丰富储量。尤其是煤、磷、铝、汞、锑、锰、金及重晶石、水泥原料等重要优势矿产的研究程度高,主要产区地质勘查程度均达勘探或详查,但勘查深度仅限于地表浅部300~500米。 通过广泛的调查评价与勘查,贵州已发现矿产(含亚矿种)110种以上,发现矿床、矿点3000余处。其中76种矿产不同程度探明了储量,主要储量产地1339处。有42种矿产储量排名全国前10位,其中居第一至第三的达20种。尤以煤、磷、铝、汞、锑、锰、金、重晶石、硫铁矿、稀土、镓、水泥原料、砖瓦原料以及多种用途的石灰岩、白云岩、砂岩等矿产最具优势,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表10)。已探明的主要矿产储量潜在经济总值达30775亿元,其中工业储量经济价值近10000亿元。众多矿产的发现与丰富储量的探明,基本满足了我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矿产资源特点 贵州矿产资源具有以下特点: 1、资源比较丰富,优势矿产显著。全国发现与探明储量的九大类矿产,在贵州均有发现和探明。主要矿产资源储量及其潜在经济价值人均占有量高,不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更高于邻近省区市占有水平。尤其是主要矿产优势显著,不仅资源丰富,储量名列前茅,潜在经济价值大,而且现实经济优势明显,是贵州矿产的主体。 2、大型矿床多。如磷主要集中在瓮福、开阳、织金三个矿区,瓮福达8.18亿吨、开阳达4.33亿吨、织金达13.4亿吨,均属特大型磷矿床;煤已探明可开采的亿吨以上的矿区23个、5亿吨以上的5个、10亿吨以上的3个。煤层气的成矿条件优异,易于形成生态环保型优质工业能源;金在贞丰烂泥沟已探明可采储量达60吨,加上兴仁紫木凼、安龙戈塘、贞丰水银洞、册亨丫他等主要矿区探明的储量超过140吨;天柱县的重晶石矿达1亿吨以上;瓮安一带的硫铁矿和贵阳至龙里一带的硫铁矿资源总量超过亿吨,但勘查程度较低。 3、富矿多。如磷含P2O5≥30%以上的富磷矿达10亿吨以上,占全国富磷矿的40%。铝土矿中铝硅比大于8的占67.4%,贵阳至龙里一带的硫铁矿中硫品位大于20%的储量占50%,天柱县重晶石矿以储量大、质量优、相对稳定而集中著称于世。贵州省主要矿产资源储量表表10

贵州农业概况

贵州省农业现状 贵州是一个没有平原支撑的山区农业省,生态农业建设存在种种问题和困难,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中依靠科技进步,坚持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的辩证统一是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条不可逾越的基本原则。但是近年来,贵州生态农业建设取得一些成绩和经验,实现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贵州省的农业和当地条件有着巨大的关系,下面介绍贵州自身条件: 气候条件:贵州的气候温暖湿润,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温变化小,冬暖夏凉,气候宜人。2002年,省会贵阳市年平均气温为14.8℃,比上年提高0.3℃。从全省看,通常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多在3℃~6℃,比同纬度其他地区高;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一般是22℃~25℃,为典型夏凉地区。雨水充沛,光、热、水变化基本同步。贵州常年雨量都超过1100毫米,个别年份曾有2341.7毫米的记录。多阴雨,少日照,绝大部分地区日雨量大于0.1毫米的日数多达160-200天。2002年,9个市州地所在城市中,降水量最多是兴义市,为1480毫米;最少的是毕节市,为687.9毫米。受季风影响降水多集中于夏季。境内各地阴天日数一般超过150天,常年相对湿度在70%以上。受大气环流及地形等影响,贵州气候呈多样性,“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另外,气候不稳定,灾害性天气种类较多,干旱、秋风、凌冻、冰雹等频度大,对农业生产危害严重。 土壤条件:全省土地资源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坝地较少。山地面积为108740平方千米,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61.7%,丘陵面积为54197平方千米,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30.8%;山间平坝区面积为1 3230平方千米,仅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7.5%;土壤面积共159100平方千米,占全省土地面积的90.4%,土壤的地带性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壤—黄壤地带。中部及东部广大地区为湿润性常绿阔叶林带,以黄壤为主;西南部为偏干性常绿阔叶林带,以红壤为主;西北部为具北亚热成分的常绿阔叶林带,多为黄棕壤。此外,还有受母岩制约的石灰土和紫色土、粗骨土、水稻土、棕壤、潮土、泥炭土、沼泽土、石炭土、石质土、山地草甸土、红粘土、新积土等土类。这种地理特点,使得可用于农业开发的土地资源不多,特别是近年来,由于人口增多,非农业用地增多,耕地面积不断缩小。2002年底,全省实有耕地面积176.94万公顷,比上年减少6.29万公顷,人均耕地面积不到0.05公顷,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贵州耕地不仅面积小,且质量也不高。土层较厚、肥力较高、水利条件好的耕地所占比重低。 贵州近二十年来农业和农村经济得以健康发展,生态农业建设有了较大进步,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得到大面积的推广应用,农民的素质得以提高,科技意识得到增强,农业投入逐步增加,耕作条件不断改善,农业的徘徊局面初步打破,贫困落后面貌有所改观,粮食生产稳定增长,农产品市场供求趋于平稳。2004年全省粮食总产量达到1150万吨,比1978年的643万吨,增加507万吨,增长78.85%;粮食人均占有量也由242公斤提高到295公斤,增加53公斤,增长21.9%;粮食产出率也由每亩159公斤提高到252公斤,增加93公斤,增长58.5%。最近十年,我省粮食总产、播种面积、单位面积产量的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同期平均水平。特别是最近五年,粮食总产增长的因素中,单位面积产量的增长达到54%,超过扩大播种面积在粮食总产增长中的作用。畜牧业也取得迅速发展,2004年全省肉类总产量也由1978年的13.2万吨提高到172万吨,增加158.8万吨,增长12倍;人均肉类占有量也由5公斤提高到44公斤,增加39公斤,增长7.8倍。由于科教兴农得以认真落实,近二十年来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有了很大发展,社会稳定,市场繁荣,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由“六五”“七五”期间的28%左右提高到“八五”期间的32%左右,“十五”前四年又提高到37%左右。贵州的农业增长方式已经开始摆脱简单扩大再生产的数量型增长模式,向以质量型为主的集约持续农业增长模式发展。

贵州概况

贵州概况 地理位置: 贵州简称黔或贵,位于中国西南部云贵高原的东斜坡,东与湖南,南与广西,西与云南,北与四川和重庆等省(区、市)相连,在西南地区处于承东启西、联接南北的重要地位,是西南地区南下出海的重要通道和陆上交通枢纽。 地势地貌: 贵州是一个高原山区省份,总面积17.61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1.8%。地貌雄峻,地势西高东低,平均海拔1100米。地貌的显著特征是山地多,山地和丘陵占全省总面积的92.5%,其中喀斯特地貌面积达61.9%,是世界上岩溶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之一。 气候: 贵州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由于纬度较低,海拔较高,又多受东南季风的影响,气候地域差异较大,但总体是温暖湿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热同季,降水丰富。一月平均气温5.2摄氏度,七月平均气温24.3摄氏度。对旅游者来说,贵州是理想的休闲避暑胜地。春秋来贵州最好携有薄毛衣,夏季穿单衣,冬季,一件毛衣再加大衣即可。 历史: 贵州是古人类发祥地之一,约在五六十万年前就有人类在这块美丽的土地上劳动、生息、繁衍,创造了贵州的远古文明。公元1382年(明洪武十五年),设置贵州都指挥使司,管理军事,首次建立了贵州省一级的军事机构。公元1413年(明永乐十一年),设置贵州布政使司,贵州正式成为省一级的行政单位。 人口和民族: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全省总人口3793多万,有民族成分49个,世居民族17个,人口超过10万的有汉族、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回族、白族等10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6.77%。在贵州生长繁衍的布依族、水族和仡佬族占全国本民族人口的绝大多数,在贵州聚居的苗族、侗族人口数量全国最多。贵州少数民族成分居全国第五位,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居全国第三位。 行政区划: 贵州省辖贵阳、六盘水、遵义、安顺4个地级市,黔东南、黔南、黔西南3个少数民族自治州,毕节、铜仁两个地区,下辖凯里、都匀、兴义、铜仁、毕节、赤水、清镇、仁怀、福泉9个县级市和79个县(区、特区)。省会贵阳市。贵阳是中国西南重要的交通枢纽,黔桂、湘黔、川黔、滇黔4条铁路和全省的公路干线汇集于此,航空可直达曼谷、香港、北京、上海、深圳等30多个城市。 森林绿化: 贵州有宜林山国之称,是中国南方重要林区,全省森林覆盖率达30.8%,是长江、珠江上游地域的重要生态屏障。 资源: 贵州自然资源富饶,种类繁多,分布广,藏量大,价值高。特别是能源、矿产、生物、旅游资源,优势突出,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主要经济门类: 农林特产丰富多样。水稻、油菜、玉米普遍种植。烤烟以质优著称。油桐、生漆、茶叶及药材天麻、五倍子等在全国居重要地位。一年四季,均有新鲜蔬菜水果供应市场。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才技术优势,贵州形成了以轻工业、能源、原材料、机械电子为主体的结构体系。轻工业以卷烟、饮料、酒、医药和特色食品为主;能源工业以煤炭、电力为主;原材料工业以有色金属、钢铁和化工、建材为主;机械电子工业以汽车及其零部件、磨料磨具、通讯设备、低压电器、大型机床、航空、雷达等产品为主。 语言: 贵州人说贵州话。贵州话属北方语系,与普通话只存在语调上的差别,容易识听。道路标牌均为中英文对照,但街上不易遇到懂外语的人,外国朋友外出最好有翻译陪同或事先用中文将要去的地方写在纸上。各族人民均有自己的语言,城市里的人大都能听说普通话。 民风民俗: 悠久的历史和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使贵州一年四季节庆活动频繁。除了春节、新年等传统节日,少数民族节日有1000多个,规模较大的有苗族、布依族的“四月八”、布依言辞的“六月六”、彝族的“火把节”、水族的“端节”、瑶族的“盘古王节”等,组成一幅风情浓郁的民俗画卷。 贵州特色菜: 宫保鸡丁、霸王别姬、竹荪鸽蛋、套全鸭、天麻鸳鸯鸽、盐酸菜烧干鱼、糟辣脆皮鱼、龙爪鸡丝、水豆腐、辣子鸡、板粟烧鸡、酸菜炒魔芋、花江狗肉、酸汤鱼、啤酒鸭、乌江鱼、羊肉汤锅、酸菜豆米汤、凉拌折耳根、青岩豆腐、贵州卤菜。 贵州特色小吃: 贵阳肠旺面、毕节汤圆、遵义羊肉粉、遵义豆花面、遵义凉米、兴义杠子面、铜仁绿豆粉、六盘水羊肉粉、兴义耳块粑、兴义鸡肉汤圆、兴义刷把头、贞丰糯米饭、遵义脆皮鸡蛋糕、安顺油炸鸡蛋糕、清镇黄粑、威宁荞酥、贵阳恋爱豆腐果。丝娃娃、清镇热汤丝娃娃。 贵州特产: 茅台酒、董酒、贵州醇、鸭溪窖、习酒、刺梨酒、糯米酒;都匀毛尖茶、遵义毛峰茶、湄江茶、辣椒、刺梨、天麻、杜仲、竹荪、银耳、黑木耳;玉屏萧笛、思州石砚、大方漆器、牙舟陶器、安顺刀、蜡染、苗乡、陈白秋原木艺术品、黄平泥哨、荔波凉席、赤水竹扇;独山盐酸、三穗板鸭、绥阳空心面、镇远道菜、镇宁波波糖、威宁荞酥、榕江西瓜、罗甸黄果、清镇酥李、威宁黄梨、兴义大红袍桔子、芦笙。

贵州省矿产资源概况

贵州省矿产资源概况 贵州省 贵州位于中国西南部。简称黔、贵。北邻四川,西连云南,南接广西,东接湖南,是一个资源丰富、开发条件好、距沿海港口较近的内陆省区。东西长570 公里,南北宽510公里,面积17.61万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占87%,丘陵占10%,盆地和河谷平原占3%。地势西高东低,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境内山峦起伏,自然景观奇特,风光秀丽,气候宜人1990年人口3239.1066万,其中少数民族约占31.48%。辖4地区、3自治州、2地级市、7县级市、59县、11自治县、3县级特区。 矿产资源 贵州是中国自然资源富绕的省份。尤以能源、矿产、生物资源最具优势,在全国占有突出地位。丰富的水能和煤炭资源使贵州能源工业具有水煤并举、水火互济的特点,为其进一步建成中国南方重要的能源基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贵州是中国的矿产资源大省之一,已发现的矿产有110种以上,其中76种程度不同地探明了储量。有42种矿产的保有储量排名中国前十位,列第一至第三位的有22种。其中煤、磷、汞、铝土矿、锰、锑、金、重晶石、硫铁矿、水泥与砖瓦原料以及各种用途的白云岩、砂岩、石灰岩等优势明显,在中国占有重要地位。 储量丰富、组合良好的能源、矿产资源,种类繁多的生物资源,绚丽多姿的旅游资源,构成了贵州独特的资源优势,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贵州水力、煤炭资源丰富。全省煤炭保有储量507亿吨,远景储量2419亿吨,居全国第五位,为江南各省区之冠(煤炭储量大于江南各省区储量之和);煤质良好,煤种齐全,分布集中,有利于建设大中型矿区。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1874万千瓦,居全国第六位,可开发的水能资源为1635万千瓦。水位落差集中的河段多,电站规模适中,距负荷中心近,开发条件优越。水、煤兼备的能源资源格局,加上紧靠经济发达、能源短缺的华中华南地区的区位条件,使贵州成为中国南方适宜的能源供应基地。除煤炭外,已探明储量的矿产资源有73种,其中居全国前五位的有27种。铝土矿保有储量3.96亿吨,居全国第二位,矿石质量优良;磷矿石品位高,保有储量26.3亿吨,其中一级品富磷矿5亿吨,居全国首位;汞矿、重晶石保有储量均居全国首位;稀土和镓保有储量居全国第二位,锰矿、锑矿、碘保有储量居全国第三位;黄金、铅锌、硫铁矿、冰洲石、矿泉水等均有较好的开发前景。矿产资源大多集中在能源丰富、开发条件好的乌江流域,这种能源和矿产资源的理想配置,在全国是罕见的。 贵州省矿产资源分布 贵阳市 清镇市:铝土矿、赤铁、硫铁、磷、重晶石、石灰石、煤、大理石

贵州省省情概况

贵州省省情概况 贵州简称“黔”或“贵”,位于中国西南地区的东南部,东毗湖南,南邻广西,西连云南,北接四川和重庆,是一个风光秀丽、气候宜人、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的省份。全省辖贵阳、六盘水、遵义、安顺、毕节、铜仁6个地级市,黔西南、黔东南、黔南3个自治州;有9个县级市、11个自治县和68个县(区、特区),总面积17.62万平方公里。全省常住总人口3469万人,有汉、苗、布依、土家、侗、彝等18个世居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6.1%,民族自治地方占全省总面积的55.5%。 贵州历史悠久。贵州是中国古人类发祥地之一,早在24万年前就有人类活动在贵州高原的土地上,创造了贵州的史前文化。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设置州布政使司,贵州正式成为省一级行政单位。清雍正年间,贵州的疆域基本成形。贵州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1930-1936年,红七军、红八军、红三军及红六军团等先后在贵州开展革命活动,建立红色政权组织;1935 年中央红军在贵州召开了著名的遵义会议。1949年11月1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贵州省会贵阳,翻开了贵州历史发展的新篇章。 贵州气候舒适宜人。贵州属亚热带温湿季风气候区,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降水丰富、雨热同季等特点。全省大部分地区年均气温在15℃左右。 贵州能源资源优势明显。全省能源资源以水能和煤炭为主,

具有水煤结合、水火互济的特点。全省河网密度大,河流坡度陡,天然落差大,十分有利于水电的开发。贵州素以“江南煤海”著称。煤层中还蕴藏着大量可开发利用的煤层气,这不仅为发展火电,实施“西电东送”奠定了坚实的资源基础,同时为发展煤化工业提供了资源保障。 贵州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全省已发现矿产(含亚矿种)128种,其中76种探明了资源储量,有不少矿产资源储量位居全国前列,其中,汞矿、重晶石资源储量位居第一,冶金用砂岩、稀土矿位居第二,磷矿、锰矿位居第三,贵州是新崛起的又一黄金资源基地,贵州是中国沉积岩分布最广泛的地区之一,水泥用灰岩及其配料和多种用途的石灰岩、砂岩等具有较大开发价值。丰富的矿产资源为贵州发展以磷为重点的化学工业,以铝为主的有色金属工业及建材工业提供了资源基础。 贵州生物资源种类繁多。全省野生植物中,可供食用的500余种,工业用植物600余种;绿化、美化及抗污染植物240种;野生动物资源1000余种,野生动物中脊椎动物有999种。贵州是中国著名的四大中药材产区之一,有药用植物3924种,占全国中草药品种的80%,故有“夜郎无闲草,黔地多良药”之美誉,天麻、杜仲、黄连、石斛等地道药材享誉国内外。珍稀动植物中,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有黔金丝猴、黑叶猴、华南虎、黑颈鹤等15种,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的有穿山甲、黑熊、水獭、大灵猫等69种;列为国家一级保护的植物有银杉、珙桐、桫椤、

贵州现状

一、贵州省概况 贵州地处云贵高原东部斜坡,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其地貌的显著特征是山地多,山地和丘陵占全省总面积的92.5%,境内分布着四大山脉:北部的大娄山、东部的武陵山、西部的乌蒙山和横亘中部的苗岭,这四大山脉构成了贵州高原的地形骨架。贵州还是世界上岩溶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之一,喀斯特出露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61.9%。全省面积约17.6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8%,人口约3474万。贵州河网密度高,自然落差大,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达1874.5万千瓦,居全国第六位,可开发量为1683万千瓦。贵州素以“西南煤海”著称,全省潜在资源量2400余亿吨,保有资源储量逾500亿吨,列全国第五位,是南方12个省(市、区)煤炭资源储量的总和,被誉为“江南煤海”。

贵州省交通便利,铁路以贵阳为中心,黔桂铁路、川黔铁路、贵昆铁路、湘黔铁路四条铁路干线贯穿贵州,营运里程达1468公里。贵州公路通车里程达3万余公里,省内有5条国道线和30条省线干线,基本形成以贵阳为中心、沟通贵州各市县的公路网。到“十二五”末,贵州将建成4500公里以上,实现“县县通高速”目标。民用航空已开通贵阳至香港以及贵阳至北京、广州、深圳、上海、成都、重庆、昆明、桂林、厦门、西安、海口、长沙、武汉等26余个城市的航线。 二、贵州省产业发展现状 工业是贵州经济的主导产业。改革开放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贵州工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已初步形成以能源、优势原材料、烟酒等支柱产业为支撑,以特色食品、民族制药等特色优势产业为依托,以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的工业体系。省内主干输配电工程与华南电网及周边省市区联网,“西电东送”格局基本形成,能源工业成为全省第一支柱产业,其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8.6%;全省电力装机容量1324万千瓦,外送能力达到400万千瓦,五年新增装机容量824万千瓦,是建国以来前51年总和的1.7倍;原煤产量和发电量分别为1.06亿吨和786.78亿千瓦时。 经过多年的发展,贵州已形成安顺市民用航空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福泉市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磷化工)示范基地、新添高新技术工业园、金阳科技产业园、小河—孟关装备制造业生态工业园、开阳循环经济型磷煤化工生态工业基地、桐梓循环经济型煤化工生态工

贵州黔南州基本概况

黔南州基本概况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位于贵州省中南部,东与黔东南州相连,南与广西自治区毗邻,西与安顺市、黔西南州接壤,北靠省会贵阳市。全州辖都匀、福泉、二市和瓮安、贵定、龙里、惠水、长顺、罗甸、平塘、独山、荔波、三都十县。南北长249.5公里,东西宽207.6公里,总面积26197平方公里,有汉、布依、苗、水、壮、侗、毛南、仡佬等37个民族。总人口370万人,少数民族占54%。自治州成立于1956年。首府所在地都匀市,是全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黔南州地处云贵高原东南部向广西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平均海拔997米,平均气温13.6℃到19.6℃。平均降雨量1100~1400mm。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热同季,属典型的亚热带温暖温润的季风气候。有利于各种动植物的繁衍生息。 黔南山青峰奇、风光绚丽,名胜古迹众多,民族文化悠久,民俗风情浓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荔波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集山、水、洞、林、湖和瀑布为一体,熔旅游、观水、科研考察于一炉,享有“地球上喀斯特地区独一无二的绿色宝库”的盛誉。由它和龙里猴子沟、福泉洒金谷、瓮安江界桥,以及福泉古城垣、三都水族风情,荔波中共一大代表邓恩铭故居、都匀百子桥、文峰园为代表的桥城风光,惠水深黔山望而却步的燕子洞、百鸟河风景区、贵定洛北河漂流等组成的贵州南线丰富多彩的旅游景观,让人一游难忘。 黔南州在国家民族政策指引下,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都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目前,全州已建磷矿化工、烟草、医药、种养业、建材、冶金、旅游等七大支柱产业为主体的国民经济体系。今天,全州各族人民正在团结奋斗,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抓住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和深圳对口帮扶的机遇,立足州情,努力开拓,黔南民族经济将迎来一个高速发展的明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