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杭州的历史背景

杭州的历史背景

杭州的历史背景
杭州的历史背景

杭州的历史背景

(1)从“余杭”到“钱唐”

杭州在周朝以前,属于“扬州之域”。传说在夏禹治水时,全国分为九州,长江以南的广阔地域均泛称扬州。公元前21世纪,夏禹南巡,大会诸侯于会稽山(今浙江绍兴),曾乘舟航行经过这里,并舍其余杭(“杭”是方舟)于此,故名“余杭”。一说,禹至此造舟以渡,越人称此地为“禹杭”,其后,口语相传,讹“禹”为“余”,乃名“余杭”。

春秋时,吴越两国争霸,杭州先属吴,越灭吴后,属越。战国时,楚灭越国,杭州又归入楚国的版图。

秦统一六国后,在灵隐山麓设县治,称钱唐,属会稽郡。《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这样的记载:“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游……过丹阳,至钱唐,临浙江,水波恶……。”这是史籍最早记载“钱唐”之名。现在的市区,当时还是随江潮出没的海滩,西湖尚未形成。

西汉承秦制,杭州仍称钱唐。新莽时一度改钱唐为泉亭县;到了东汉,复置钱唐县,属吴郡。这时杭州农田水利兴修初具规模,并从宝石山至万松岭修筑了第一条海塘,西湖开始与海隔断,成为内湖。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杭州为吴国的吴兴郡,属扬州。因外族相继入侵,晋室南迁,促进了江南和钱塘江两岸经济文化的发展。这时,西湖已有“明圣湖”、“金牛湖”之称。东晋咸和元年(326年),印度佛教徒慧理在飞来峰下建了灵隐寺,这不仅是西湖最古的丛林建筑,也是江南最古老的名刹。随后有方士许迈及葛洪等人在武林山下、韬光、宝石山一带进行写书、炼丹等活动,传播宗教,西湖名山胜水也渐次开拓。梁武帝太清三年(549年),升钱唐县为临江郡。陈后主祯明元年(587年),又置钱唐郡,辖钱唐、于潜、富阳、新城四县,属吴州。(2)“杭州”之名首次出现

隋王朝建立后,于开皇九年(589年)废郡为州,“杭州”之名第一次出现。下辖钱唐、余杭、富阳、盐官、于潜、武康六县。州治初在余杭,次年迁钱唐。开皇十一年,在凤凰山依山筑城,“周三十六里九十步”,这是最早的杭州城。大业三年(607年),改置为余杭郡。六年,杨素凿通江南运河,从现在的江苏镇江起,经苏州、嘉兴等地而达杭州,全长400多公里,自此,拱宸桥成为大运河的起讫点。这一重要的地理位置,促进了杭州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隋书·地理志》记述:“杭州等郡,川泽沃衍,有海陆之饶,珍异所聚,故商贾并辏”。这时的余杭郡有户15380,杭州户口统计由此开始。

唐代,置杭州郡,旋改余杭郡,治所在钱唐。因避国号讳,于武德四年(621年)改“钱唐”

为“钱塘”。太宗时属江南道,天宝元年(742年)复名余杭郡,属江南东道。乾元元年(758年)又改为杭州,归浙江西道节度,州治在钱塘,辖钱塘、盐官、富阳、新城、余杭、临安、于潜、唐山八县。州城的范围也随之扩大,由原来的城南沿江一带发展到今天的武林门一带。由于运河的沟通,杭州成为货物集散地,社会经济日趋繁荣,人口也逐渐增加,唐贞观(627~649年)中,已有15万余人;到开元(713~741年)中发展到58万人,此时的杭州,已与广州、扬州并列,为我国古代三大通商口岸之一。长庆二年(822年),诗人白居易任杭州刺史,大规模浚治西湖,并筑堤建闸,以利农田灌溉。又继李泌之后重修六井。从这时起,西湖之名益彰于世。

(3)吴越国的国都

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偏安东南,建都杭州。当时的杭州称西府或西都,州治在钱塘,辖钱塘、钱江、余杭、安国、于潜、唐山、富阳、新城八县。在吴越三代、五帝共85年的统治下,经过劳动人民的辛勤开拓建设,杭州发展成为全国经济繁荣和文化荟萃之地。欧阳修在《有美堂记》里有这样的描述:“钱塘自五代时,不被干戈,其人民幸福富庶安乐。十余万家,环以湖山,左右映带,而闽海商贾,风帆浪泊,出入于烟涛杳霭之间,可谓盛矣!”吴越王钱镠在杭州

凤凰山筑了“子城”,内建宫殿,作为国治,又在外围筑了“罗城”,周围70里,作为防御。据《吴越备史》记载,这个都城,西起秦望山,沿钱塘江至江干,濒钱塘湖(西湖)到宝石山,东北面到现在的艮山门。以形似腰鼓,故又有“腰鼓城”之称。

吴越王重视兴修水利,引西湖水输入城内运河;在钱塘江沿岸,采用“石囤木桩法”修筑百余里的护岸海塘;还在钱塘江沿岸兴建龙山、浙江二闸,阻止咸水倒灌,减轻潮患,扩大平陆。动用民工凿平江中的石滩,使航道畅通,促进了与沿海各地的水上交通。置“撩湖兵”千人,疏浚、保护西湖,使不被葑草淤塞。

吴越三代五帝都笃信佛教,现在杭州西湖周围的寺庙、宝塔、经幢和石窟等文物古迹,大都是那个时期的建就。当时的杭州就有“佛国”之称。

(4)南宋时的京城

在北宋时,杭州为“两浙路”的路治;大观元年(1107年)升为帅府,辖钱塘、仁和、余杭、临安、于潜、昌化、富阳、新登、盐官九县。当时人口已达20余万户,为江南人口最多的州郡。经济繁荣,纺织、印刷、酿酒、造纸业都较发达,对外贸易进一步开展,是全国四大商港之一。杭州历任的地方官,十分重视对西湖的整治。元佑四年(1089年),著名诗人苏东坡担任杭州知州,再度疏浚西湖,用所挖取的葑泥,堆成横跨南北的长堤(苏堤),上有六桥,堤边植桃、柳、芙蓉,使西湖更加美化。又开通茅山、盐桥两河,再疏六井,使卤不入市,民饮称便。

经过北宋150多年的发展,到了南宋时,开始了杭州的鼎盛时期。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置行宫于杭州,为行在所,升为临安府,治所在钱塘。辖钱塘、仁和、临安、余杭、于潜、昌化、富阳、新城、盐宫九县,地域与唐代大致相当。绍兴八年(1138年)定都于此,杭州城垣因而大事扩展,当时分为内城和外城。内城,即皇城,方圆九里,环绕着凤凰山,北起凤山门,南达江干,西至万松岭,东抵候潮门,在皇城之内,兴建殿、堂、楼、阁,还有多处行宫及御花园。外城南跨吴山,北截武林门,右连西湖,左靠钱塘江,气势宏伟。设城门13座,城外有护城河。由于北方许多人随朝廷南迁,使临安府人口激增。到咸淳年间(1265~1274年),居民增至124万余人(包括所属几个县)。就杭州府城所在的钱塘、仁和两县而言,人口也达43

万余人。

人口的增多,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商业的繁荣创造了条件。南宋都市经济的繁荣,不仅超越前代,而且居世界前列。当时临安手工作坊林立,生产各种日用商品,尤其是丝织业的织造技艺精良,能生产出许多精巧名贵的丝织品,在全国享有盛名。

据《武林旧事》等书记载,南宋时的杭州商业有440行,各种交易甚盛,万物所聚,应有尽有。对外贸易相当发达,有日本、高丽、波斯、大食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之有使节往来和贸易关系,朝廷专设“市舶司”以主其事。西湖风景区经过修葺,更加妩媚动人,吸引了不少中外游客;酒肆茶楼,艺场教坊,驿站旅舍等服务性行业及夜市也很兴盛。

南宋时,杭州是全国的文化中心,设立了最高兴府——太学,还有武学、医学、算学、史学等各科学校,临安府学及钱塘、仁和两县学的学生近千人。这里书铺林立,刻印的书籍十分精良。当时的绘画艺术甚盛,“西湖十景”就是由南宋画院题名的。

(5)浙江省的省会

元代在杭州设两浙都督府,后改为杭州路总管府,为江浙行省治所(钱塘、仁和);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改置浙江行省,仍以杭州为省治。钱塘、仁和、海宁、富阳、余杭、临安、于潜、新城、昌化等州县皆属杭州路。因遭战乱,杭州城内的不少宫殿被毁,工商业曾一度衰落,西湖也渐被泥土淤塞。但由于在南宋时期打下了繁华基础,恢复较快。至正年间,大运河全线开通,杭州水运可直达大都(北京),成为全国水运交通要津。对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发展对外贸易,大有作用。所以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称杭州为“天城”,是“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城”。

明代改杭州府为浙江布政使司治所。清代为浙江省兼杭嘉湖道治所。杭州府治均在钱塘、仁和,属县未变。明正德三年(1508年),郡守杨孟瑛继唐白居易、宋苏东坡后再次疏浚西湖,拓展田荡3480余亩,将苏堤增高、加宽,修建振鹜亭(即今湖心亭),砌筑小瀛洲,使西湖重放光彩,恢复了“湖上春来水拍天,桃花浪暖柳荫浓”的动人景色。至万历年间(1573~1620年),杭州又呈现出四方客商云集,游人纷至沓来的繁荣局面。

(6)废府设杭州市

清初,在杭州城西沿西湖一带建造“旗营”,俗称“满城”。城墙周围十里,南至今开元路,北靠法院路,东临中山中路附近,西面包括湖滨公园,并辟有六座城门,总占地1436亩,成为杭州的“城中城”(民国初年拆除)。雍正二年(1724)、嘉庆五年(1800),浙江总督李卫、巡抚阮元先后再次疏浚西湖,挖起大量葑泥,使湖水加深数尺。杭州人口有续增加。光绪九年(1883),杭州有62万余人。光绪二十一年,清政府在中日战争中失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杭州开为日本通商商埠,拱宸桥辟为日本租界。随着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和洋务运动的兴起,杭州的近代工业也逐渐发展起来。

中华民国元年(1912),废杭州府,合并钱塘、仁和两县为杭县,仍为省会所在地。民国3年(1914)设道制,置钱塘道,道尹驻杭县。原杭州府所辖各县归钱塘道管辖。民国16年(1927)废道制,析出杭县城区设杭州市,直属浙江省;旧属诸县直属于省。从此,杭州确立为市的建制,市区分为八个区。这时杭州已有少数近代工业,如在1897年创办的通益公纱厂(杭州第一棉纺织厂前身),规模较大;其后又陆继兴办起火柴厂、造纸厂等,传统的手工丝织行业也逐步采用机械传动。1909-1914年,沪杭、杭甬铁路相继建成;全长1453米的钱塘江大桥于1937年竣工。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无条件收回拱宸桥日租界。

(7)从新生走向繁荣

从鸦片战争后的百余年间,国力不振,民生凋敝,杭州城市年久失修,工商业也困难重重,西湖的不少景点,大多残破不堪,有的已经废圮。1949年5月3日,杭州市才获得新生。

50年代以后,杭州的区域范围经历了不断变化。先是将原有的八区改名为上城区、中城区、下城区、江干区、西湖区、艮山区、拱墅区、笕桥区;其后,艮山区并入下城区,笕桥区并入半山区,中城区大部分并入上城区,小部分并入下城区;1990年初,半山区又与拱墅区合并,成立新的拱墅区。属县则有萧山、余杭、临安、建德、富阳、桐庐、淳安七个县(市)。

50年来,杭州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在的杭州,是国务院确定的全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国家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是浙江省的省会。杭州在工业生产上已具备比较雄厚的实力,门类比较齐全,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占有重要地位。农业科技力量和耕作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经过大规模的城市和园林建设,杭州的城市面貌已大为改观。杭州,名副其实地成为我国东南部风景名胜优异、人文古迹荟萃的名城。

杭州的文化背景

杭州在着力打造“东方休闲之都”的形象,并将在2006年举办世界休闲博览会。本文试图描述杭州作为“休闲之都”的文化背景,并建议以此为出发点,打造杭州市完整的旅游形象和城市形象,

进一步提升杭州市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休闲旅游时代杭州的旅游形象和城市形象

杭州自古繁华,马可?波罗曾赞叹她是世界上最华丽高贵的城市。由于西湖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其造园艺术在世界造园史上独树一帜,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唐代白居易、宋代苏轼写下了许多赞美西湖的诗篇,杭州历代以来西湖和山水融合了文人墨客的足迹和典故,使西湖具有了极高的历史文化含量。由于杭州同时也是世界茶文化的主要发源地之一,自古以来杭州茶消费的氛围独具地方特色,清干隆帝游江南均到龙井赏茶,中国惟一以茶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中国茶叶博物馆也坐落在杭州,因此,杭州市2003年上报国内有关部门,进入世界遗产预备清单的就是“西湖?龙井茶”捆绑项目。

历史发展到今天,有关杭州城市形象的现代描述也已经有很多,如“人间天堂”、“爱情之都”、“美感之都”、“休闲之都”、“快乐杭州”等,但似乎还没有一个涵盖面广、为大众所接受的概念性口号。这一方面说明杭州城市文化丰富多彩,难以概括,另一方面也说明文化形态分散,还缺乏较好的整合 )。

近年来环西湖的建设也显示,有关部门对西湖“遗产价值”尚处于零碎、片面的认识阶段。近年来有些历史文化景观整治工作立意不高,还缺乏一个中心灵魂。如雷峰塔的电梯,西湖南线的欧式建筑和广场,柏油马路的苏白二堤等等。仅靠名人遗迹、园林设计是无法支撑起西湖的巨大价值的。

因此,重新审视与整合杭州的旅游文化资源,给杭州的旅游形象和城市形象定位,是对杭州旅游资源和人文资源,对历史文化资源和现代城市文化发展的一种梳理和整理。进行有创意的、规范化、大力度的宣传和推介,是打造杭州旅游国际知名品牌,传播杭州旅游文化新形象的一个关键环节 )。而杭州旅游文化新形象又反过来引导杭州旅游和城市文化的发展,甚至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方向。

二、佛教禅宗和杭州

回忆杭州2000多年的历史,有一条红线若隐若现,就是发源于五代的宗教文化,尤其是从唐代以来发扬光大的佛教禅宗。

佛教禅思想产生于印度,又从印度发展至中国,在融汇印中两国文化要素的基础上形成了一个

独立的佛教宗派即禅宗,对印中两国的佛教以至其它宗教的发展影响极大。它由最初的控制人的感官

活动,使人摆脱外界干扰、心神安宁的精神修持方式,发展成为一种体悟真理的方式,一种思维方式,是信奉者的一种体悟真理或最高实在的方法,是其获得神通,获得功德,获得智能,获得解脱的方法。禅思想的历史发展是越来越和佛教的其它学说密切结合,特别是注重把禅定与对事物的实相或最高实在的体悟结合起来。而且,在佛教中,逐步把对事物的实相或最高实在的体悟看成是最高层次的禅的境界 )。

禅宗是印度佛教同中国道教精神结合形成的、最能表现中国文化特色的佛教。禅宗是我国历史文化的一座高峰,对东亚文化的影响深远。“禅”不仅在古代东方为人们所重视,而且在当代被世界上许多地区的人们所喜爱,在大量佛教寺庙中仍是僧众的基本修持手段,同时也被众多普通人作为一种修身养性的锻炼方式。

杭州和禅宗的关系历史远自东晋,灵隐寺原名“云林禅寺”,是我国佛教禅宗十刹之一;始建于五代的净慈寺为禅宗五山之一,永明寿禅师(904~975)在此撰写被誉为宋代两部巨著之一的《宗镜录》(另一部为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两寺与日本佛教关系密切,近代则有弘一、南怀瑾等禅宗大师辈出。

另一个重要佐证是茶文化。禅宗和茶文化在意境上的高度统一,有所谓“茶禅—味”的哲理。西湖和龙井茶捆绑申报的意义,不仅是龙井茶在中国和世界的地位、茶圣陆羽在杭州径山着《茶经》等历史,更在于历史上禅宗和茶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而“吃茶去”这一禅林法语所暗藏的丰富禅机,成为茶文化发展史上的思想精蕴 )。一方面许多名茶出自禅林寺院,中国的茶文化以其特有的方式体现了禅宗的“禅风禅骨”;另一方面,禅佛在茶的种植、饮茶习俗的推广、饮茶形式传播及美学境界的提升诸方面贡献巨大,直接造成了中国茶文化的兴盛,推动了以龙井茶为代表的中国茶文化在东亚地区的传播。

三、禅宗美学和杭州文化

禅宗提倡心性本净、讲究空灵。中国文化从隋、唐以后,接受融会禅宗的禅境,中国美学传统中最为核心的范畴——“境界”正是因此而诞生。“境界”以极其精致、细腻、丰富、空灵的精神体验,重新塑造了中国人的审美经验,并把中国人的审美活动推向成熟 )。

从唐宋以来,禅宗美学要求自由、解脱、空灵的环境,要求顿悟的方法,要求与自然浑然合一、思与境偕的意境,对我国古代的士大夫和诗词、书画、音乐、造园等艺术影响深远。禅宗说法,常常引用俗话村言,妙语如珠,使庄严肃穆、神圣不可侵犯的佛经奥义,变为轻松诙谐,这是佛学平实化的革新。禅宗与平民文学结为不解之缘,影响了唐宋代文学诗词的格调 ),如杭州历史名人白居易的浅近、苏东坡的清华绝俗。禅宗的上述性格,以及生动活泼的特质和江南山水的个性恰好相契合,逐渐塑造了杭州的城市性格,即这种性格至今仍然活生生地植根于地域文化之中,也使杭州发展成为中国的浪漫之都、诗意城市。同时,艺术与日常生活的互动和自然结合,至今仍是杭州人努力追求和热爱的生活方式。无论书画、诗词、茶艺、才女、古琴等士大夫文化,还是丝绸、陶瓷、建筑、雕刻等民间工艺,无一不与禅宗的审美观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西湖就是在这种传统美学思想下,经千百年塑造出来的完美造化。西湖的风景,不仅仅是崇尚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更在于西湖展示了禅宗美学的空灵,展示了中国人的最高美学意境。

直至今日,杭州和谐大气的文化积淀,精致婉约的城市气质,具有“艺术的生活化和生活的艺术化”的城市特点。杭州随处可见艺术家的足迹和留痕,这种艺术的特点主要是集古今各朝代各时期、集雅俗各类文墨艺人、集欣赏、实用和休闲为一体的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日常生活的互动和自然结合是杭州人一直热爱和努力追求的生活方式 )。杭州这种自然与人类的和谐,生活与艺术的融合,仍然是禅宗美学的自然延续。

四、杭州旅游形象和城市形象的整合

在此,笔者认为,唯一能反映杭州1000多年来的地域文化特色,统领西湖风光、龙井茶和相关遗迹遗址,在国际上具有深远影响的文化现象,是佛教禅宗。

西湖“文化遗产”的核心内容,来源于西湖在中国社会化的景观文化中所深厚积淀的美的特质,无论湖山之间还是街头巷尾,都应该浸润着一种与自然环境水乳交融的文化传统。这种特质使西湖成为中国传统湖泊型景观文化的经典,也是西湖作为惟一性的文化资源而应当受到保护的足够理由 )。西湖也为禅宗所描述的具有中国传统的最高美学意境(“境界”)提供了最完美的物证。

宗教文化和相关遗迹、建筑是世界文化遗产中最大的一块,宗教旅游也是旅游业中份额最大的产业。在国际旅游市场上推出“禅都”品牌,从西湖到灵隐的建设上恢复历史上的众多禅院,大力发展宗教旅游,是杭州国际旅游跳跃式发展的重要途径。

别人“学不到、偷不去、拿不走、拆不开的”杭州禅文化和茶文化,是杭州国际旅游的核心竞争力。大力宣传杭州“禅都”的形象,推荐杭州人的生活方式(“生活的天堂”),也是展示杭州--中国历史上的南部文化中心所必需的历史厚度。

无须讳言,由于对历史挖掘不够深入,西湖申报世界遗产工作停滞不前,浙江省至今没有一个世界遗产。对禅宗美学和杭州文化的思考,对推动“西湖?龙井茶”申报世界遗产工作也是一个促进。

杭州的经济实力与发展前景

近日,杭州市统计局对过去一年的杭州经济进行了一次综合盘点,并列出“2011年杭州市经济凸现十大亮点”。根据数据显示,杭州市经济已与“上中等”发达国家看齐,经济总体实力再上新台阶。

GDP迈上7000亿元新台阶

根据最新数据显示,2011年杭州市生产总值达到7011.80亿元,已连续21年实现两位数增长。此番经济增长的稳定性较强,增速快于全国、全省,迈上一个新台阶。

之所以说杭州市经济实力可与发达国家看齐,是因为按常住人口计算,2011年全市人均GDP 突破8万元,相当于12380美元左右。这标志着杭州已经达到“上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同时,杭州的区域发展差距逐步缩小,五县(市)GDP增长10.5%,快于全市增速0.4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15245元,增长15.6%,增速快于城镇居民2.2个百分点。

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旅游业等十大产业引领新发展

2011年,杭州市继续扎实推进十大产业发展,十大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明显,实现增加值突破3000亿元,增长13.5%,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42.9%,同比提高1.4个百分点。

通过工业结构调整,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等一系列措施,杭州市的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不断壮大。规上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实现销售产值3200.63亿元,增长20.3%,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而作为杭州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的服务业,在2011年实现增加值超过3000亿元,占GDP的49.3%,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

去年杭州市积极实施“旅游全域化”战略,打响了“三江两岸”黄金旅游品牌,实现旅游总收入1191亿元;国内旅游者突破7000万人次,达7180.96万人次。

外资利用领先全省各市拓展外需以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

2011年,杭州市对招商引资实施“多管齐下、招大引强、招新引优”,实际吸收外地资金超过1000亿元,其中实际利用外资47.22亿美元,国内引进资金720.57亿元,继续领先全省各市。

同时,面对不利的外部环境,杭州市在继续深耕美国、欧洲、日本等传统市场的基础上,重视新兴市场和周边市场培育,以提升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因此,2011年杭州市进出口、出口总额分别达到639.70和415.20亿美元,增长22.2%和17.5%。

浙江的一本大学有:

浙大(浙江杭州)浙江工业大学(浙江杭州)浙江理工大学(浙江杭州)杭州师范大学(浙江杭州)以上几所是文理及艺术的第一批

浙江师范大学(浙江金华)宁波大学(浙江宁波)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杭州)浙江工商大学(浙江杭州)温州医学院(浙江温州)浙江财经学院(浙江杭州)浙江中医院大学(浙江杭州)温州大学(浙江温州)宁波诺丁汉大学(浙江宁波)以上几所是文理科第一批

浙江林学院(浙江临安)中国计量学院(浙江杭州)浙江科技学院(浙江杭州)这几所只是理科第一批

艺术理第一批还有浙江传媒学院(杭州)中国美术学院(杭州)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要求》(试行)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要求 (试行)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编制基本要求 第三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 第四章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编制 第五章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 第六章成果要求 第七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制定本要求。 第二条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适用本要求。 第三条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规划的规划范围与城市、镇总体规划的范围一致,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与村庄规划的范围一致。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规划应单独编制。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规划与村庄规划同时编制。 凡涉及文物保护单位的,应考虑与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相衔接。 第四条编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应同时包括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 第五条编制保护规划,应当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及其历史环境,保护和延续传统格局和风貌,继承和弘扬民族与地方优秀传统文化。 第六条编制保护规划,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保护遗产本体及环境的真实性、完整性和保护利用的可持续性的原则,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改善人居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第七条编制保护规划,应当坚持保护为主、合理利用、改善环

境、有效管理的指导思想。 第八条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的编制应遵守本要求规定,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规定,采用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基础资料。 第九条编制保护规划,应当进行科学论证,并广泛征求有关部门、专家和公众的意见。 第二章编制基本要求 第十条保护规划的主要任务是:提出保护目标,明确保护内容,确定保护重点,划定保护和控制范围,制定保护与利用的规划措施。 第十一条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内容,一般包括:(一)保护和延续古城、镇、村的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及与其相互依存的自然景观和环境; (二)历史文化街区和其他有传统风貌的历史街巷; (三)文物保护单位、已登记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 (四)历史建筑,包括优秀近现代建筑; (五)传统风貌建筑; (六)历史环境要素,包括反映历史风貌的古井、围墙、石阶、铺地、驳岸、古树名木等; (七)保护特色鲜明与空间相互依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第十二条编制保护规划,应当对自然与人文资源的价值、特

浙江省杭州地区含周边重点中学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161

浙江省杭州地区(含周边)重点中学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考生须知: 1.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 小题,每小题2 分,共60 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吕思勉指出古代中国封建有四次反动:第一次是项羽复辟六国贵族的封建;第二次是刘邦封建同性和异性王;第三次是晋武帝封建司马氏宗室;第四次是朱元璋封建他二十几个儿子为藩王,这种现象说明 A.分封制日益发展完善 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 C.血缘政治的深远影响 D.利用宗室是强化皇权的主要手段 2.自古以来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为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历代王朝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下列管理民族事务的机构属于中央官署的是 ①典客②宣政院③秦朝的“道” 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 ①②③ 3.清朝陈元龙对某水利工程评价道:“实三楚两粤之咽喉,行师馈粮以及商贾百货之流通,惟此一水是赖”,据此判断,该水利工程是 A.郑国渠 B.都江堰 C.灵渠 D.井渠 4.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十分发达,唐朝时在广州首次设市舶使管理海外贸易,广州“江中有婆罗门、波斯、昆仑(泛指东南亚)等舶,不计其数,并载香药、珍宝,积载如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汉唐以来“海上丝绸之路”被称为“瓷路” B.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称中国为“丝国” C.唐朝只特许广州一口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D.唐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具有全球化意义 5.(宋)太宗淳化二年诏曰:“关市之租,其来旧矣……征算之条,当从宽简。宜令诸路转运使……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参酌裁减,以利细民”。又诏“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这些举措说明 A.打破了城市的坊市界限 B.增加了政府财政的收入 C.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D.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6.学习、借鉴和传承、创新是中国思想发展的重要特征。下列人物中吸收了道家思想的有 ①荀子②韩非子③墨子④王夫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历史试卷第 1 页(共6页)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GB50357-2005 作者:互联网政策法规来源:互联网点击数:2113 更新时间:2013-5-6 1总则 1 . 0 . 1 为确保我国历史文化遗产得到切实的保护,使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规划及其实施管理工作科学、合理、有效进行,制定本规范。 1 . 0 . 2 本规范适用于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和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规划。 1 . 0 . 3 保护规划必须遵循下列原则: 1 保护历史真实载体的原则; 2 保护历史环境的原则; 3 合理利用、永续利用的原则。 1 . 0 . 4 保护规划应全面和深入调查历史文化遗产的历史及现状,分析研究文化内涵、价值和特色,确定保护的总体目标和原则。 1 . 0 . 5 保护规划应在有效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基础上,改善城市环境,适应现代生活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1 . 0 . 6 保护规划应研究确定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与利用途径,充分体现历史文化遗产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并应对历史文化遗产利用的方式和强度提出要求。 1 , 0 . 7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应纳人城市总体规划。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应成为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政策的组成部分。城市用地布局的调整、发展用地的选择、道路与工程管网的选线以及其他大型工程设施的选址应有利于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 1 . 0 . 8 对确有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未列人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古迹和未列入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地段,保护规划应提出申报建议。 1 . 0 . 9 非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城区、历史地段、文物古迹的保护规划以及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规划可依照本规范执行。 1 . 0 . 10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除应遵守本规范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2术语 2 . 0 . 1 历史文化名城historic city 经国务院批准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的城市。 2 . 0 . 2 历史城区historic urban area 城镇中能体现其历史发展过程或某一发展时期风貌的地区。涵盖一般通称的古城区和旧城区。本规范特指历史城区中历史范围清楚、格局和风貌保存较为完整的需要保护控制的地区。 2 . 0 . 3 历史地段histori .area 保留遗存较为丰富,能够比较完整、真实地反映一定历史时期传统风貌或民族、地方特色,存有较多文物古迹、近现代史迹和历史建筑,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地区。 2 . 0 . 4 历史文化街区historic .onservation area 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应予重点保护的历史地段,称为历史文化街区。 2 . 0 . 5 文物古迹histori .monuments and Sites 人类在历史上创造的具有价值的不可移动的实物遗存,包括地面与地下的古遗址、古建筑、古墓葬、石窟寺、古碑石刻、近代代表性建筑、革命纪念建筑等。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2017修正)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2017修正) 【法规类别】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发布部门】国务院 【发布日期】2017.10.07 【实施日期】2017.10.07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行政法规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 (2008年4月22日国务院令第524号发布根据2017年10月7日国务院令第687号《国务院关于修改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修正)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与管理,继承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申报、批准、规划、保护,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应当遵循科学规划、严格保护的原则,保持和延续其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维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 第四条国家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安排保护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国家鼓励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 第五条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文物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和监督管理工作。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和监督管理工作。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申报与批准 第七条具备下列条件的城市、镇、村庄,可以申报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一)保存文物特别丰富; (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 (三)保留着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 (四)历史上曾经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或者军事要地,或者发生过重要历史事件,或者其传统产业、历史上建设的重大工程对本地区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或者能够集中反映本地区建筑的文化特色、民族特色。 申报历史文化名城的,在所申报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范围内还应当有2个以上的历史文化街区。 第八条申报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应当提交所申报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下列材料:

浙江省杭州(含周边)重点中学2015届高三第一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浙江省杭州(含周边)重点中学2015届高三第一学期 期中历史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00万人口的秦朝,可以调动40万劳动力去修长城, 70万人去修秦始皇陵,70万人去修阿房宫,50万人去戍 五岭……这是西周天子难以办到的事。其直接原因在于秦 朝与西周的 A.生产工具的差异B.政治制度的差异 C.社会观念的差异D.经济形态的差异 考点:西周与秦朝的政治制度。 西周实行分封制,地方诸侯权力较大,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秦朝创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从中央的三公九卿制到地方的郡县制都有利于中央权力大大加强,皇帝权力至高无上。 2.宋代某中央机构之下设有盐铁、度支(规划收支)等 部门,该机构的长官应为 A.同平章事B.枢密使 C.参知政事D.三司使 考点:宋朝的中央官制——两府三司制。 宋代为了削弱相权,加强君权的重要举措。三省长官基本不参与政事,另设“中书门下”作为宰相办公机构。长官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简称“同平章事”,职务相当于宰相。为分散宰相权力,曾增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宰相只保留行政权,军政归枢密院,财政归“三司”,度支、盐铁、户部。权力相互制衡。将政务、财政、监察等权分开,而大权则系於皇帝手中。 3.下列言论观点与商鞅变法确立的经济原则相符的有 ①“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奴)” ②“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③“商籍农而立,农赖商而行” ④“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④D.①② 考点:中国古代经济政策。 商鞅变法确立的经济原则是重农抑商。明清时期黄宗羲等人提出了工商皆本的新思想。4.历史学家翦伯赞的诗句“帆樯北持湖湘蜀,楼橹南通岭海航”,是对下列我国古代哪一项工程的赞颂 A.灵渠B.都江堰C.郑国渠D.五尺道 考点:古代水利工程。 公元前214年,秦开凿了沟通湘江水系和漓江水系的灵渠,以便于补充兵员和军需物资。在西南夷(今云贵高原和川西及甘南)地区,开辟五尺道。战国时期,李冰主持都江堰(四川)和郑国主持郑国渠工程(关中地区,引泾水至洛水) 例: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这段话是对古代哪一项水利工程的赞颂

杭州城市性质与文化特色

杭州城市性质与文化特色 杭州文化特色 1、杭州文化特色的表述 杭州城市文化经过千百年的积累和发展,逐渐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在国内外,人们提到杭州,往往首先想到西湖,西湖作为杭州的象征,比较集中地体现了杭州城市文化的特色。围绕西湖产生的丰富文化内涵影响并渗透到整个杭州城市的文化生活之中。从这个意义上,我们把杭州的城市文化形象地称之为“西湖文化”。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历史悠久,底蕴深厚;(2)开放兼容,形态丰富;(3)雅俗相融,自然和谐;(4)优美秀丽,现代风范。 2、杭州文化特色的论证 (1)历史悠久、底蕴深厚 杭州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杭州的历史,据考古记载已有10万年以上。自秦建县,杭州已有2200年历史,自隋置州有1400年历史,自元为省会已有700多年历史,其中吴越和南宋定都杭州,历时230多年。杭州文化从新石器时代后期的良渚文化开始,已有五千年历史,在当时已具有相当高的水平。春秋时期,杭州的物质文化,尤其在青铜冶炼、造船、航海、纺织等方面都较先进。五代至宋元,为杭州文化的鼎盛时期,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都居全国领先地位,号称“东南第一都会”成为当时东南沿海的文化中心之一。至明清,“东南财赋地,江浙人文薮”,杭州文化发展在全国已是首屈一指。到近现代,作为国务院首批确认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和著名风景旅游城市之一的杭州,不仅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其文化和经济的发展在长江三角洲区域也占有重要一席。 杭州文化,历史的沉淀非常丰厚,古迹繁多,文物丰盛,人文渊薮,人才辈出,素有“人物都会”、“文献之邦”、“文物之地”、“宗教圣地”、“东南诗国”、“书画之邦”等许多美誉。 “人物都会”。杭州历来人才荟萃,特别自宋以来,杭州籍文化名人辈出,如沈括、毕升、喻皓等,更有许多非杭州籍的名人如苏东坡、岳飞、于谦以及章太炎、张苍水、马一浮、李叔同、潘天寿等在杭从政、居住和活动。 “文献之邦”。杭州是我国古代印刷业最发达的地方之一,南宋和元时为全国最大刻书中心,出版印刷为全国之冠。杭州又是著名藏书家和藏书楼集中之地。至明清时,杭州著名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 第524号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已经2008年4月2日国务院第3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8年7月1日起施行。 总理温家宝 二○○八年四月二十二日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与管理,继承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申报、批准、规划、保护,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应当遵循科学规划、严格保护的原则,保持和延续其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维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 第四条国家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安排保护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国家鼓励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 第五条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文物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和监督管理工作。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和监督管理工作。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申报与批准 第七条具备下列条件的城市、镇、村庄,可以申报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 (一)保存文物特别丰富; (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 (三)保留着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 (四)历史上曾经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或者军事要地,或者发生过重要历史事件,或者其传统产业、历史上建设的重大工程对本地区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或者能够集中反映本地区建筑的文化特色、民族特色。 申报历史文化名城的,在所申报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范围内还应当有2个以上的历史文化街区。

浙江省杭州地区(含周边)重点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浙江省杭州地区(含周边)重点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考生须知: 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学校、座位号等信息,并填涂相应数字; 3.所有答案都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飞越寥阔的湖面溯(sù)江而上,沿着古老的时光,我们翻越高山去陆地的尽头,观看大海.与江水亘(gèn)古不变的较量。. B.在南海及周边区域,美国不仅在军事上“秀肌肉”,在舆论上摇唇鼓舌,而且还暗中挑拨离间(jiàn),散布“威胁论”,妄图制造外交摩擦(chā)。.. C.月悬中天,月光也是清冷的,汩汩地泻在雪野上,营造出一片朦胧(lǒng)。夜很静,没有.一点儿声息,只有脚下嘎吱嘎吱(zhī)的声响弄出些十分好听的节奏。. D.风刮到了南方,海上飘来了温暖和慰藉(jiè)。午后,太阳露出了几星光亮,鸽子开始不间.断地缓慢而笨拙(zhuō)地发出咕咕的叫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题。(5分) 【甲】在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杭州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标志着 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实证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主流学术界广泛认可。回望良渚83年考 古 之路,25年申遗之路,人们翘首期待的这一时刻终于到来。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已达..55处,位居世界第一。【乙】良渚古城遗址也成了继西湖和大运河之后浙江的第三个世界文化 遗产。意义之重大,影响之巨大,显而易见。【丙】从一处古墓、一些美玉,到一片宫殿, 再.... 到完善的水坝……良渚遗址在几代考古 人的努力下,最终形成了如今的“良渚古城+瑶山遗址+11条水坝”、申遗面积包括遗产区14.3平方公里和缓冲区99.8平方公里这一令人欣喜的规模。良渚古城遗址是以 较为完整地呈现于世人,既是古老历史的新生,也是文明的传承。..良渚古城遗址是人类早期城市文明的杰出范例,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2.文段中的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翘首 B.显而易见 C.是以 D.圣地 3.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2分) - 1 - A.甲 B.乙 C.丙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正是在制度的推动下,在垃圾分类的实践过程中,相关理念才能成为人们的文明自觉、生活习惯,进而推动绿色风尚标杆的树立。 B.父母只要放下急功近利之心,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把教育的步子放慢,教育不超前,父母和孩子由此引发的焦虑就会得到缓解。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申请标准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申报标准 第二章申报与批准 第七条具备下列条件的城市、镇、村庄,可以申报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 (一)保存文物特别丰富; (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 (三)保留着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 (四)历史上曾经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或者军事要地,或者发生过重要历史事件,或者其传统产业、历史上建设的重大工程对本地区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或者能够集中反映本地区建筑的文化特色、民族特色。 申报历史文化名城的,在所申报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范围内还应当有2个以上的历史文化街区。 第八条申报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应当提交所申报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下列材料: (一)历史沿革、地方特色和历史文化价值的说明; (二)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的现状; (三)保护范围; (四)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历史文化街区的清单; (五)保护工作情况、保护目标和保护要求。 第九条申报历史文化名城,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提出申请,经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文物主管部门组织有关部门、专家进行论证,提出审查意见,报国务院批准公布。 申报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由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提出申请,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的保护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文物主管部门组织有关部门、专家进行论证,提出审查意见,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公布。 第十条对符合本条例第七条规定的条件而没有申报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文物主管部门可以向该城市所在地的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提出申报建议;仍不申报的,可以直接向国务院提出确定该城市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议。 对符合本条例第七条规定的条件而没有申报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镇、村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的保护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文物主管部门可以向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管理办法(试行)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管理办法 (试行) 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管理工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制定本办法。 一、适用范围 本办法适用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和指定工作。 二、条件标准 (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应具有下列重要历史文化价值之一。 1.与中国悠久连续的文明历史有直接和重要关联。在国家政权、制度文明、国家礼仪、农业手工业发展、商贸交流、社会组织、思想文化、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城市与建筑、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军事防御等方面具有重要地位。 2.与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经济生活、社会形态、科技文化发展有直接和重要关联。突出反映近现代战争冲突与灾害应对、革命运动与政治体制变革、工商业发展、生活方式变迁、新思想新文化传播、科学技术发展、城市与建筑等方面的历史进程或杰出成就。 3.见证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突出反映中国共产党诞生、创建革命根据地、长征、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夺取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等方面的伟大历史贡献。 4.见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与发展历程。突出反映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与发展、工业体系建立、科技进步、城市建设、重大工程建设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 5.见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突出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经济特区建设发展、沿海开放城市发展、科技创新和重大工程建设等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 6.突出体现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集中反映本地区文化特色、民族特色或见证多民族交流融合。 (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应具有能够体现上述历史文化价值的物质载体和空间环境。 1.体现特定历史时期的城市格局风貌、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存完好。历史文化街区不少于2片,每片历史文化街区的核心保护范围面积不小于1公顷、50米以上历史街巷不少于4条、历史建筑不少于10处。 2.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不少于10处,保存状态良好,且能够体现城市历史文化核心价值。 三、工作要求 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县)应满足以下工作要求: (一)完成保护对象测绘建档、建库、挂牌工作。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目录(2013)

一、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县区) 我国已有122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完整名单):国务院曾于1982年、1986年、1994年先后批准了三批共99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从2001年起开始单独批复增补,至2013年7月烟台列入为止, 先后增补了24个,总数达到123个。其中2007年增补的海口市与第三批中的海口市琼山区有时合并算为一个,所以也可以说总计122个。122个文化名城按省域分布,最多的是江苏,有11个;其次是山东9个;河南和四川则分别有8个;广东有7个。

二、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是由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从2003年起共同组织评选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纪念意义的,能较完整地反映一些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的镇和村。 这些村镇分布在全国二十五个省份,包括太湖流域的水乡古镇群、皖南古村落群、川黔渝交界古村镇群、晋中南古村镇群、粤中古村镇群,既有乡土民俗型、传统文化型、革命历史型,又有民族特色型、商贸交通型,基本反映了中国不同地域历史文化村镇的传统风貌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第一批)名单 1、山西省灵石县静升镇 2、江苏省昆山市周庄镇 3、江苏省吴江市同里镇 4、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甪直镇 5、浙江省嘉善县西塘镇 6、浙江省桐乡市乌镇 7、福建省上杭县古田镇 8、重庆市合川县涞滩镇 9、重庆市石柱县西沱镇 10、重庆市潼南县双江镇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第二批)名单 1、河北省蔚县暖泉镇 2、山西省临县碛口镇 3、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 4、上海市金山区枫泾镇 5、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木渎镇 6、江苏省太仓市沙溪镇 7、江苏省姜堰市溱潼镇 8、江苏省泰兴市黄桥镇 9、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南浔镇 10、浙江省绍兴县安昌镇 11、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 12、浙江省象山县石浦镇 13、福建省邵武市和平镇 14、江西省浮梁县瑶里镇 15、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

(完整word版)多角度解读杭州前八所重点高中

多角度解读杭州前八所重点高中 杭州第二中学 作为杭州最好的中学,杭州第二中学有着百年的历史和不断革新的追求。在2014年中考中,杭二中依然领跑各中学。但是除去名声,2015年中考的家长考生们,你们对杭二中真正的了解吗? 现在杭二中有两个校区,本部是在滨江,分校是东河校区。以下主要介绍滨江校区的情况。 历年中考分数线前八所对比说明

根据数据可以看出杭二中近年成绩较稳定,领先第二名分数差基本维持在6、7分左右。并且与前八所其他学校相比,领先优势明显,也足以证明杭二中优秀的生源水平。 近三年招生计划汇总 对比滨江校区近三年招生计划,其招生人数基本不变,预计2015年基本也不会有太大变化。保送生占比40%,比例也基本稳定。 杭二中升学率总结

根据官方喜报等计算,历年杭二中一本率如上表。由数据可见,杭二中一本率呈稳步上升的趋势,2014年更是接近100%,足见杭二中升学成绩斐然。 校园建设与学风环境 班级设置:据介绍杭二的实验班是录取再进行分班考试选出来的,所有的新生都参加,然后由这次的考试成绩和中考成绩综合考虑排名(中考成绩占的比例要大些),最后分成四个实验班。 特色及优势:可总结为素质教育、理科教学、竞赛优势,竞赛中特别是化学和物理表现突出。 师资力量:目前该校有正教授高级教师2名(全市共9名),特级教师20名,整体是一支业务精湛、师德高尚的优秀教师团队。 氛围及环境:校园环境不错,周边相对于市区较安静,适合学习的氛围,高一至高三都有晚自习。 校风:学生整体自主能力较好,学习氛围良好。 食宿:住校生为主,住宿费400/学期,有4人间、6人间。食堂是外包给绿城后勤集团。 评价与总结 有家长对二中这样评价:“前三所相比,杭二中肯定是最好的,保送机会也最多,国内各大名校都有。如果你觉得自己是天才就去,因为里面都是天才。”杭二中无疑是杭州最好的学校,但除了极少部分有过人天赋的学生,绝大部分考生是通过勤奋努力考入的。相信,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释义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释义 第一章总则 本章共六条,主要规定了《条例》的立法目的、适用范围,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的基本原则,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资金,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和监督管理体制,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的激励机制; 总则在整个《条例》中起着统领的作用,集中反映了《条例》的立法精神和宗旨,是整个《条例》制度安排的中体现,因此,学习和掌握《条例》,首先应该理解和领会总则的各条规定。 第一条为了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与管理,继承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制定本条例。 [释义] 本条是关于《条例》立法宗旨的规定(一)关于《条例》的立法宗旨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切实保护好这些历史文化遗产,是保持民族文化传承、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文化基础,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自1982年至今(注:2008年),全国共公布了109个中国历史文化名城、85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72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各地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建设量大面广,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工作也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由于保护措施不力,管理不到位,过度开发和不合理的利用,许多重要历史文化遗产正在消失,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遭到严重破坏。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由于对严重影响和破坏历史风貌的行为没有明确的禁止性规定,不少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遭到破坏。有的名镇、名村,从规划手法到建设模式,都盲目模仿大中城市的风格,忽视历史文化街区、村镇的空间格局、尺度和地方文化传统特色等问题,简单生硬地建大广场、修宽马路,严重影响了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有的地方不注重真实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拆真建假,大搞“仿古街”等假古董,一些重要的历史建筑却被拆毁,严重破坏了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有的历史建筑所有权人或者使用权人随意改变历史建筑的结构、使用性质,或者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为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制定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下面是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与管理,继承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申报、批准、规划、保护,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应当遵循科学规划、严格保护的原则,保持和延续其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维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 第四条国家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安排保护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国家鼓励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 第五条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文物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和监督管理工作。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

保护和监督管理工作。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申报与批准 第七条具备下列条件的城市、镇、村庄,可以申报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 (一)保存文物特别丰富; (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 (三)保留着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 (四)历史上曾经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或者军事要地,或者发生过重要历史事件,或者其传统产业、历史上建设的重大工程对本地区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或者能够集中反映本地区建筑的文化特色、民族特色。 申报历史文化名城的,在所申报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范围内还应当有2个以上的历史文化街区。 第八条申报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应当提交所申报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下列材料: (一)历史沿革、地方特色和历史文化价值的说明; (二)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的现状; (三)保护范围; (四)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历史文化街区的清单;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关于印发《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关于印发《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要求》(试行)的通知 【法规类别】城市规划与开发建设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发文字号】建规[2012]195号 【发布部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 【发布日期】2012.11.16 【实施日期】2012.11.16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E0303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关于印发《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要求》 (试行)的通知 (建规〔2012〕195号) 各省、自治区住房城乡建设厅、文物局,直辖市建委(规划局、规划委)、文物局: 为贯彻落实《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的有关要求,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工作,提高规划编制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更好的指导保护工作开展,我们组织编制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要求》(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执行过程中有何意见建议,请及时反馈给我们。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国家文物局 2012年11月16日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要求(试行)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编制基本要求 第三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 第四章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编制 第五章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 第六章成果要求 第七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制定本要求。

第二条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适用本要求。 第三条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规划的规划范围与城市、镇总体规划的范围一致,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与村庄规划的范围一致。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规划应单独编制。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规划与村庄规划同时编制。 凡涉及文物保护单位的,应考虑与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相衔接。 第四条编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应同时包括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 第五条编制保护规划,应当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及其历史环境,保护和延续传统格局和风貌,继承和弘扬民族与地方优秀传统文化。 第六条编制保护规划,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保护遗产本体及环境的真实性、完整性和保护利用的可持续性的原则,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改善人居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第七条编制保护规划,应当坚持保护为主、合理利用、改善环境、有效管理的指导思想。 第八条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的编制应遵守本要求规定,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规定,采用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基础资料。

文化特性与城市建筑——以杭州为例

文化特性与城市建筑——杭州案例研究 现代城市的竞争,不仅是经济实力的竞争,更是文化、城市形象等软实力的竞争。中国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三千多年的城市建设史,然而在过去几十年里,因为飞速的经济发展和快速的城市化,中国的城市面貌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多数拥有悠久历史的城市在现代化建设中失去了可识别的身份,众多城市的历史街区和古老建筑在现代化进程的滚滚潮流中轰然倒地。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在城市营造者的眼中沦丧。而城市居民内心深处的欲望和危机感与日俱增,缺乏地域文化的城市也使得居民缺乏城市认同感。如何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保持和发扬建筑的文化特性,是值得城市居民和城市营造者深思的。 一、当代中国建筑文化的缺失 1.1传统建筑文化的缺失 任何建筑都和本民族的文化精神和价值观念紧密相关。中国传统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精神的体现,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物我一体的自然观以及阴阳有序的环境观一直作为基本的建筑理念影响和制约着中国建筑的发展,使中国建筑表现出强烈的人文意识和理性精神。这种精神在当代建筑中理应得到继承与发展。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由于西方文化思想的强势冲击,加上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近现代文化精神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理解,没有正确的应对策略,使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一种截然相反的文化冲击下变为了弱势。中国当下建筑,大都沿袭西方建筑的模式,摩天大楼、欧陆风情随处可见,一些标志性建筑以其新颖和现代的造型刺激着人们的眼球,然而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内涵却缺失了。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有着浩瀚如海且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我国城市建筑的文化遗产资源也极为丰富,几乎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生命历程,它不但是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也是城市文明的现实载体。如何保存城市的历史面貌,延续城市的历史生命,对当下城市建设是至关重要的。令人遗憾的是,在我国现有的城市建设中,这方面的工作却做得不够。当年梁思成谈北京城的规划与建筑时,曾感叹“伟大的北京城墙”被人们所忽视,他说,北京城墙的产生、变动,“充满了历史意义,是一个历史现象辩证的发展的卓越标本”,“至于它的朴实雄厚的壁垒,宏丽的城门楼、箭楼、角楼也正是北京体形环境中不可分离的艺术构成部分”。北京城墙的消失,令人惋惜,而今天,比北京城墙更大的历史遗迹毁坏现象却在普遍发生。如作为我国的七大古都之一,首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杭州,在近几年旧城改造和西湖沿线改造工程的启动中,不少散落在西子湖畔、街市中间的名人故居在人们的视线中被损毁,乃至消失。而在北京,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扩大和大规模的旧城改造,成片的灰砖灰瓦胡同和四合院被拆毁和迁址,得以幸免的也被一幢幢高大的建筑物所淹没。据统计,近年来随着北京旧城改造速度的加快,北京的胡同正在以每年600条的速度消失。上海的石库门、云南丽江古城,也面临着同样的命运。在今天的中国,许多城市建设,都毫不顾及这个城市与历史的联系,一个全新的城市建设,常常就意味着这个城市的历史文脉的切断,意味着这个城市历史内涵的消失。而这一点,与欧洲的许多城市建设对历史文化的保护,对历史文脉的延续相比,形成鲜明的对照。 2.2地域文化特征的缺失 地域文化常常反映一个城市最真实的面貌。中国传统的城市建筑大都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如北京位于平原地区,是几代封建王朝的都城,古代建筑师在建筑设计中,充分利用自然的河湖水面、人工堆筑的山丘,并把它与宫殿、庭院、城楼、塔楼建筑结合起来,形成错落有致、有皇家气派的建筑群落和空间,同时又不失自然的美丽和地域风情。又如古代苏州、杭州等城市的建设,也是在充分考虑吴越文化特色和江南秀山美水的地域特色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今天,这种体现地域文化特色的城市建设却日见稀少。如浙江绍兴原是一个规模并不大、河网纵横、保存得也相当完整的历史文化名城,与苏州分庭抗礼,分别是越文化与吴文化的代表,而如今大拆大改,建大高楼、广场、草地等,使绍兴失去了原有的地域特色和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颁布的第524 号条例。该条例于2008 年4 月2 日国务院第3 次常务会议通过,自2008 年7 月1 日起施行,并由国家总理温家宝于2008 年4 月22 日对外公布。2017 年10 月7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687 号公布《国务院关于修改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予以修正。 文件全文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与管理,继承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申报、批准、规划、保护,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应当遵循科学规划、严格保护的原则,保持和延续其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维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 第四条国家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安排保护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国家鼓励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 第五条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文物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历史文

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和监督管理工作。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和监督管理工作。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申报与批准 第七条具备下列条件的城市、镇、村庄,可以申报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 (一)保存文物特别丰富; (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 (三)保留着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 (四)历史上曾经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或者军事要地,或者发生过重要历史事件,或者其传统产业、历史上建设的重大工程对本地区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或者能够集中反映本地区建筑的文化特色、民族特色。 申报历史文化名城的,在所申报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范围内还应当有2 个以上的历史文化街区。 第八条申报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应当提交所申报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下列材料: 一)历史沿革、地方特色和历史文化价值的说明; (二)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的现状;

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的回顾和展望

特集 SPECIAL COLLECTION 历史城镇保护与发展?理论与研究 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的回顾和展望 赵勇1 唐渭荣2 龙丽民3 王兆芳3 作者单位:1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北京,100835) 2 河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石家庄,050021) 3 河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石家庄,050024)收稿日期:2012-05-03 摘要/回顾1982年以来30年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发展历程,初步分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兴起、历史文化街区深入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全面保护3个阶段,从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评选评价、保护体系、保护规划等方面探讨了一些概念和方法问题,并对我国今后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提出了工作和研究建议。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 保护体系 保护规划ABSTRACT/ The domestic conservation of historic and cultural city, town and village has got fruitful achievements under the concern of the government and society since 1982. Bu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aspects of improving conservation system, ascertaining resources, launching salvage conservation, reinforcing management, multidisciplinary participation and reasonable utilization etc. In addition, this paper proposes suggestions about the conservation and relevant research. KEY WORDS/ historic and cultural city,town and village, conservation system, conservation planning 从1982年我国公布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来,至今已有30年的时间。2003年建设部(2008年更名为住建部)和国家文物局陆续公布了5批350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已经成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受到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但纵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发展,目前仍然存在不少实践问题和认识误区,一些保护概念和保护方法还需要梳理和辨析。1 保护工作回顾 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研究和实践的30年,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1.1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兴起 1982~1994年左右。1982年是重要的一年,国家颁布第一部《文物保护法》,正式建立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公布了第一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第二批6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在文革以后迎来崭新的开始。之后,国务院先后于1986、1994年公布了第二、三批历史文化名城;1988年又公布了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颁布《城市规划法》,强调城市规划应保护历史文化遗产。随着城镇化速度不断加快,城镇建设改造大规模展开,一批学者针对当时保护与发展出现的矛盾问题,分别就我国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建设、规划结构与旧城更新、传统特点和风貌保护、特色要素和保护范围、保护概念和保护对策[1-4]等问题展开探讨,奠定了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研究基础。1.2 历史文化街区深入保护 1995~2002年左右。随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发展,越来越认识到历史文化街区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要层次。1996年在黄山召开的历史街区保护研讨会和1997年建设部转发的《黄山市屯溪老街区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了历史文化街区的重要地位和保护原则方法;1997年国家又设立历史文化名城专项保护基金,对16个历史文化街区进行资助。2002年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正式建立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制度,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逐步走向成熟与完善,江苏、浙江、广州、昆明等地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法规也相继出台。同时,历史文化名城数量增至101座,平遥、丽江两座历史文化名城于1997年、皖南古村落(宏村、西递)于2000年先后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1996~2001年,国务院公布第四、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总数增至1276处。历史文化村镇保护工作在地方政府率先展开,周庄、同里、乌镇等一批古镇被列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这一时期,不少学者开展了对历史文化街区概念方法、保护规划、建筑保护更新以及历史文化名城类型特点和保护实践[5-8]的研究,有关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的研究则集中在聚落景观、价值特色以及保护规划[9-11]等方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