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上海市松江区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上海市松江区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上海市松江区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上海市松江区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松江区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监控试卷

高三历史

(满分150分,完卷时间120分钟)2013.1 考生注意:

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准考证号和姓名。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一、选择题(共75分)

以下每小题2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四千多年前,最高统治者的法令可以通过一条河传遍全国的是

A.古印度B.古埃及C.古中国D.古巴比伦

2、四千多年前已在苏美尔人中流传的人类历史上的第一部史诗,又是圣经旧约来源的是

A.《摩诃婆罗多》B.《荷马史诗》C.《吉尔伽美什》D.《罗摩衍那》

3、佛教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出家前是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太子,后与觉善王的女儿耶输

陀罗结婚,“耶输陀罗”属于

A.首陀罗B.吠舍C.刹帝利D.婆罗门

4、师承柏拉图,被马克思称为“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是

A.苏格拉底B.希罗多德C.伯利克里D.亚里斯多德

5、根据所学的知识,在以下《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表格①处填上

A.敬天保民B.百家争鸣C.崇法抑儒D.黄老之学

6、某中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小论文中出现以下一组材料,此小论文的研究主题应该是

A.秦汉时期手工业的发展状况B.古代农业经济思想演变

C.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状况D.古代农业生产技术发展

7、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恺撒穿着一件丝绸长袍到剧院看演出,吸引了满剧场的人。这件

丝绸长袍的料子获取途径是

A.丝绸之路B.海上丝绸之路

C.新航路D.太平洋丝绸之路

8、负责核查田地的官员给光武帝上书:“(田地数量)颍川、弘农可问,河南、南阳不可

问。”“不可问”的主要原因是

A.诸侯力量的强大B.豪强地主的阻挠

C.士族力量的反对 D.藩镇割据的出现

9、韦尔斯曰:“第七、八世纪,欧洲人民尚处於茅舍坞壁宗教桎梏之境,中国人民之生活

已进於安乐慈爱、思想自由、身心舒爽之域。”中国出现这一局面的原因是

A.丝路繁荣、开通西域B.推举选官、任人唯贤

C.以文治武、科举选官D.制度创新、统治有方

10、《岳阳楼记》的作者范仲淹某一时期的职位称呼是:“龙图阁直学士、户部郎中、陕

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这一称呼反映了宋朝

A.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B.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C.内重外轻的文官体制D.官、职、差遣相分离制度

11、以下人物中可以称得上“中国晚明以来第一个有自然科学头脑的人”是

A.利玛窦B.徐光启C.康熙D.林则徐

12、中国疆域的沿革不仅呈现出空间范围的变化,更是一个国家形成的历史见证。下列四

幅疆域图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④①②③B.②①③④C.①②③④D.③①②④

13、“(在西欧)被城市居民的丰盛礼物所征服的国王,也同意宣誓保障这些权利(即自

由或自治权利)。……可是不久,国王就破坏这些权利。”这段话说明了

A.市民阶级争取自由的道路很曲折B.市民阶级只能通过赎买获得自由

C.封建国王愿意市民阶级重获自由 D.市民阶级要向封建国王赠送礼品

14、“如果可以把1492年看作经济全球化的开始”,那么实现这一“开始”的国家是

A.葡萄牙和西班牙B.英国和法国C.西班牙和英国D.荷兰和英国

15、16世纪时,巴尔干地区的基督教居民不仅没有任何政治权利,还必须遵守一系列歧视

性规定,如禁止携带武器、穿着华丽等等。这主要是因为:

A.东罗马帝国的统治B.阿拉伯帝国的统治

C.奥斯曼帝国的统治 D.蒙古帝国的统治

16、16世纪法国某位学者曾说:“我热爱生活……我全心地接受它并感谢大自然为我而造

就的一切,每个人自己创造自己的命运。”据此推断该学者为

A.基督教神学家B.人文主义者C.君权至上论者D.启蒙思想家

17、1688年,为捍卫自由,七位贵族领袖在密室策划,邀请一位外国君主前来干预,他们

选中奥伦治·威廉。这一事件反映的是

A.英国“光荣革命”B.英国工业革命C.法国大革命D.美国独立战争

18、1804年诞生的一部法典在破坏欧洲封建制度和促进资本主义发展上起过不容低估的示

范作用。它是

A.《独立宣言》B.《人权宣言》C.《拿破仑法典》D.《解放宣言》

19、下面四幅图分别是“北美印第安人失去土地”的不同历史时期表现,这可以折射出美

国工业化进程的特点是

A.工业化是一个由东往西的渐进过程

B.工业化伴随着印第安人的种族苦难

C.工业化是一个全球化发展的过程

D.工业化是一个种族融合的过程

20、下图反映的英国历史主题是

A.工业革命的开始B.现代工业体系形成

C.城市化进程完成D.世界贸易中心确立

21、阅读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俄国机器制造业统计表,

造成上述变化的因素是

A.彼得一世改革B.农奴制改革C.俄国十月革命D.新经济政策

22、德意志民族不再受欧洲强邻的欺压和宰割,进入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的转折点是

A. 德意志统一

B. 世界政策的推行

C. 普鲁士道路

D. 纳粹体制的建立

23、木户孝允指出:“如果大权不迅速归于朝廷,则将来之天下,必将落入幕府手中”。

为此,日本政府实行了

A.倒幕运动推翻幕府的封建统治B.重建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体制

C.把权力转移到官僚和军部手中D.脱亚入欧全面移植西方政治体制

24、19世纪70年代以后,欧美国家以其军事、经济上的绝对优势,用暴力手段将世界最

终连成一个统一体。其“绝对优势”的获得取决于

A.民族国家的建构B. 资本输出的扩张

C. 第二次工业革命

D. 现代化进程实现

25、建构历史结构体系是历史学习的

重要方法。右图空白a、b相对

应处,应补填上

A.开埠通商、商品市场

B.开埠通商、原料产地

C.鸦片走私、自然经济解体

D.鸦片走私、白银外流

26、右图漫画寓指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洋务派“中体西用”

C.康有为的维新思想

D.清末预备立宪

27、“即日本蕞尔小邦,犹能节省经费,

岁添巨舰。中国自十四年北洋海军

开办以后,迄今未添一船,仅能就

现有大小二十余艘,勤加训练,窃虑后难为继”。由此而看,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是A.北洋海军建设落后于日本B.北洋海军训练不足难以为继

C.同僚倾轧和洋务派的失误D.日本海军建设规模迅速扩大

28、“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中国宽衣博带,

长裙雅步而施万国竞争之世……诚非所宜。”在此,康有为的主张

A.引进机器B.废除科举C.断发易服D.君主立宪

29、1907年清政府颁布章程规定:“办理1000万元以上实业者赏给男爵,……办理5000

万元以上实业者赏给侯爵”,而几十年前曾国藩、李鸿章等以百战之功才换取侯爵、伯爵之封。这规定深刻反映了

A. 实业救国已成社会潮流

B. 汉族官僚日益受到重视

C. 社会价值观念发生剧变

D. 科举废除文人经

商增多

30、观察右边20世纪初期的一幅画,下列各项符合

该画主题的是

A.南京条约打开中国大门

B.甲午战争使清朝统治崩溃

C.列强兴起瓜分中国狂潮

D.武昌起义使清朝统治崩溃

以下每小题3分,共15分,每—选项的分值可能为0、1、l、3分。选出最佳一项,多选不得分。

31、《十二铜表法》规定:“如被告因疾病或年老不能出庭,原告应提供交通工

具,……审理之日,如遇承审员、仲裁员或诉讼当事人患重病,则应延期审讯。”

这一规定体现了

A.强调人权至上利益其次的原则

B. 原、被告在诉讼生效前地位平等

C. 诉讼程序中关心弱势群体权益

D. 诉讼程序渗透公正公平的原则

32、法王腓力二世先后对41个旧城和43个新城颁发特许证,追认它们的特权和准许它们

成立自治的公社。1185年他下令修整巴黎市容,用鹅卵石铺路,一位富商竟捐献11000银马克来支持他的行动。这段材料体现了

A.王权在推动市政发展过程中的积极意义

B.市民的支持使等级君主制下的王权提高

C.市民借助王权支持赢得城市自治

D.王权与市民以城市为舞台互相支持

33、马戛尔尼来华时转递英王给乾隆皇帝的信函原文开头是:“英王陛下奉天承运,事事

以仁慈为怀。”结果被清朝官员修改为:“英吉利国王热沃尔日敬奏中国大皇帝万万岁。英吉利国大红毛……恭维大皇帝万万岁,应该坐殿万万年。”这反映了清朝

A.视英吉利王国为蛮夷

B.不了解现代社会外交

C.逐步融入现代世界体系

D.朝贡体制下的妄自尊大

34、伏尔泰说:“我们应当尊敬的是凭真理的力量统治人心的人,而不是依靠暴力来奴役

人的人;是认识宇宙的人而不是歪曲宇宙的人。”这表明伏尔泰主张

A. 建立合乎理性的社会和国家B.运用理性反对天主教会

C.运用理性反对君主专制D.反对宗教信仰

35、右侧这幅漫画出自20世纪初的一份

法国画报对发生在中国某场战争的

报道,作者的寓意是

A.说明西方在军事方面的优势

B.讽刺当时中国政府自不量力

C.说明中国长城天险易守难攻

D.讽刺中国满清政府古板守旧

二、非选择题(75分)

36、发展与重组(14分)

有学者认为“东周时期是中国秩序的发展与重组时期”。试用所学知识论证这一观点。

37、中世纪西欧常见的活动商贩(10分)

公元11世纪时,在英国的林肯郡有一个出生于庄园农奴家庭的孩子叫圣歌德里克。由于家境贫寒,从小便离开家庭。在流浪的生活中,他发现同一种物品在两个集市上的价格是不同的,并且相距越远,价格差距越大。有一天早上,他在海边发现了几件船难物品,就拿到集市上换了几个钱。于是,他当上了一名活动商贩。又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入股加入了一支商队,从事更远一点的贸易,又赚了好多钱。后来,他有了自己的海上运输船,往返于英格兰、丹麦和法兰德斯,成为一名极为富有的商人。

——(比利时)亨利·皮雷纳《中世纪的城市》问题:

依据上述材料,分析此时期西欧社会发展特征。

38、不同文明的碰撞与交流(14分)

不同文明、文化碰撞的时候,物质文化的交流也物化着丰富的制度文明乃至精神文明的内容。试以汉唐、宋元、明清三个历史时期为例,叙述中外交流的历程。

39、启蒙思想(12分)

材料一:所有社会成员应相互约定把自己的全部权利交给一个人亦即君主,以建立能保障人们的安全与幸福的国家,而且契约一旦成立就不可推翻,人民应无条件服从君主。

——霍布斯《利维坦》材料二:“人们各自放弃其仲裁权并把它转交给一个中间人(指公共权力机关);当立法者图谋破坏人民财产或贬低他们的地位,人民因此就无须再予以服从,而只能寻求上帝给予人们的抵抗强暴的共同庇护。”

——约翰·洛克《政府论》材料三:人们应自由订立社会契约,组成国家,人人遵守国家的公共意志即社会契约。……任何政府形式都不是人民承担的一种义务,它只是人民赋予行政机构的一种临时形式,直到人民愿意另行加以规定时为止。

————卢梭《社会契约论》问题:

(1)依据上述材料,分别概括三位思想家的主要思想。(6分)

(2)依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三位思想家在社会契约学说上是如何继承与发展的?(6分)

40、为清廷打工的美国外交官(25分)

1867年11月,美国首任驻华公使蒲安臣将卸任,正在因为形势要求中国必须对外驻派使节,但又受制于“礼”而两难的清政府灵机一动,决定委派蒲安臣作为中国政府办理中外交涉事务大臣率使团出访。

使团出发前,清政府给出训令,要求“如有欲照泰西礼优待者,贵大臣不能固却”,但必须“向各国预为言明,此系泰西之礼,与中国体制不同,因中国无论何时,国体总不应改,不必援照办理,不得不预为声明”。中国使团不必见外国元首,“或偶尔相遇,彼此概免行礼”。蒲安臣在出使期间设计了中国有史以来第一面国旗——黄龙旗飘扬在欧美各国。在华盛顿,蒲安臣并未遵从总理衙门的训令,而以握手、鞠躬的西方礼仪谒见美国总统(访问其他国家递交国书时,也是援以西方礼节)。……蒲安臣代表中国与美国签订了中美《天津条约续增条约》八条,史称《蒲安臣条约》。款项大致概括为:一、保持中国的完整;二、中国控制自己的内地贸易;三、在美国各商埠派驻中国领事;四、相互不得进行宗教迫害;五、鼓励中国苦力向美国移植,但禁止包揽移民;六、相互居住和旅行的权利;七、两国相互准许入学;八、不干预中国的内部发展。

出使期间,中国使臣志刚在法国看到铁路、火车,盛赞“公私皆便,而利益无穷”,在参观美国国会后认为议会制度可使“民情达而公道存”。蒲安臣病故后,使团由志刚主持,继续访问了西班牙、意大利等国。志刚认为:“礼从宜,使同俗,亦礼也。”所以,在觐见外国国君时,他也亲递国书,采纳国际通行的鞠躬、握手外交礼节。最后,使团在志刚率领下,于1870年10月回到北京。

问题:

(1)美国派驻公使的依据及其交涉的中国政府机构分别是什么?(4分)

(2)概述“中国使臣志刚”的见闻及其认识。(6分)

(3)你如何看待“为清廷打工的美国外交官”这一历史现象?(15分)

高三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75分)

以下每小题2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B C C D A D C B D D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B C A A C B A C B B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B A B

C

D B A C C D

以下每小题3分,共15分,每—选项的分值可能为0、1、l、3分。选出最佳一项,

二、非选择题(共75分)

说明:下列答案按层次由高到低、依次递减的原则进行排列和赋分。“答案1”为最高层次的答案,“其他答案”为不符合题意的答案。圆点符号后的内容为参照性示例。

36、中世纪西欧常见的活动商贩

水平1:充分提取材料中间的信息,能够全面的分析出西欧社会发展特征,表达清晰完整。10分

能够首先提出此时期的时代背景:庄园经济占主导地位 2分

能够从以下几个方面解读出社会发展的新特征:

从材料中“两个集市的价格差异”和,分析出此时“商品交换活跃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2分

从材料中“他的个人经商经历,最终成为富商”分析出“欧洲内部之间的贸易发展状况,以及城市的复兴是其贸易发展的基础;2分

“个人经历从农奴到富商”同时又反映出经济活动导致农奴身份的改变和社会地位的提高,体现出社会结构的改变和社会观念的转变。4分

水平2:未依据材料信息进行合理分析 6分

庄园经济活动的存在

“商品交换活跃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欧洲内部之间的贸易发展状况,以及城市的复兴

经济活动导致农奴身份的改变和社会地位的提高,

体现出社会结构的改变和社会观念的转变。

水平3:仅提取材料中间信息,未进行合理分析3分

两个集市的价格差异

他的个人经商经历,最终成为富商

庄园经济的存在

水平4:未根据材料,完全依据教材分析中世纪欧洲社会状况:3分

城市复兴、城市自治、分裂割据、商品经济活跃、封建制度的形成等

37.发展与重组

水平l:能围绕与问题相关性较强的核心知识进行回答,并形成完整的逻辑结构。10-14分

东周时期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领域都发生了急剧的变革,是中国古代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大变革)。2分

在经济方面,铁器牛耕出现,农业经济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私田开垦,自耕农和新型地主产生,私人手工业和商业活跃。整个社会呈现出追逐利益实力竞争的新局面。4分

在政治方面,平王动迁后,社会出现国与国之间的争霸战争,最终形成战国七雄,完成区域性统一;经济领域变革,列国纷争的态势,迫使各国当政者进行内政改革,各国在政治、经济制度建设上出现趋同倾向。商鞅变法使秦国由弱到强,为统一六国奠定基础。由西周的封邦建国体制逐步向中央集权大一统体制转变。4分

在思想文化方面,掌握文化知识的“士”对社会经济、政治的急剧变动为治理社会、安定人心提出各不相同的方案,形成诸子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

法、道三家。由西周时期的“礼乐文化”逐步向“百家争鸣”转变。4分

水平2:仅列举具体史实进行回答,未能从多个视角进行论证。7分

东周时期社会最深刻的变革。生产力进步,铁制农具和犁耕技术出现,农业经济水平提高

空旷生地被辟为农耕熟地,买卖耕地出现,攻城掠地;奖励农耕军功,自耕农和新型地主

产生;私人手工业和商业活跃总之,整个社会出现前所未有追逐利益、实力竞争的局面平王东迁,诸侯争霸,战国七雄;百家争鸣是中国乃至世界古代史上学术思想最为灿

烂的一页。先秦诸子的思想是我国后世学术思想的源头,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法、道三家。

中英贸易冲突、林则徐禁烟等具体内容。

其他答案

38.不同文明的碰撞与交流14分

水平l:按照三个历史时期的进程,运用史实叙述不同层次的文化交流是同步互进、相伴交流的。10-14分

汉唐时期:一方面,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纸张、瓷器等商品源源不断运往西方,而同时,中国特有的工艺技术与思想文化也随之向外传播。尤其是中国文化辐射于整个东亚地区,如儒学在这些地区影响不断扩大,他们仿效中国体制进行制度建设和社会改革。另一方面,西方的物品在输入中国的同时,外域的音乐、舞蹈、绘画和宗教信仰等也由此输入中国,如南亚的佛教传入中国后,经历了一个中国化的过程,至唐代形成了多个宗派,对中国本土文化影响深远。6分

宋元时期,一方面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在输出丝织品、茶叶等商品的同时,中国的三大发明,如活字印刷、火药武器、指南针等科学技术也向外传播,对欧洲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另一方面,外域在输入香料、珍宝、药材等商品的同时,西方使者多次来华。其中,涉及到当时中国重大政治事件和风土人情等内容的《马可·波罗行纪》问世后,在西方广为流传。4分

明清时期,在原有的“朝贡贸易”和民间海外贸易的发展同时,伴随着新航路开辟,传教士纷纷来华。在传播基督教神学和带来西方的自然科学及人文学术的同时,他们也认真钻研中国儒家文化典籍和中国礼仪,将中国文化典籍翻译西传,远播西方。4分

水平2:按照三个历史时期的进程,运用史实叙述不同层次的文化交流。7—9分汉唐时期,通过“丝绸之路”,将中国的丝绸、造纸、瓷器等工艺技术源源不断运往西方,推动了西方社会经济的进步。汉唐时期,借助丝绸之路,西方的音乐、舞蹈、绘画、医药、宗教等文化艺术传入中国,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涵。尤其是唐代佛教的中国化,形成多个宗派,对中国本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元时期,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将中国的丝绸、瓷器、纸张等传到西方,给通商国的文明进程增添了活力。蒙古国西征、阿拉伯人将中国的三大发明(火药、印刷术、指南针)传到欧洲,深刻影响欧洲15—16世纪的历史进程。

明清时期:借助新航路开辟后传教士东来,带来文艺复兴以来的自然科学与人文学术,不少中国人开阔了眼界,窥见一个原先全然无知的西方世界;一些明智之士认识到中国与西方的差距,开始对中国的传统与现状进行反思。中国的儒学也通过传教士传入欧洲,对

欧洲文明发展产生一定影响,尤其是对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产生了重要影响。

水平3:缺乏历史时序感,仅列举部分历史史实。最高不超过5分。

中国的丝绸、纸张、瓷器、铁器、金器、银器、镜子等商品源源不断运往西方,

西方的物品、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艺术、天文、历算、医药和宗教信仰也由此输入中国

宋代从西方输入香料、珍宝、药材等商品;

指南针为欧洲人开辟新航路提供条件

活字印刷术传播有助于欧洲宗教改革的开展

火药武器的使用,有助于欧洲资产阶级开展反封建斗争。

利玛窦与徐光启合译欧几里得《几何原本》。

利玛窦与李之藻合译《同文算指》

利玛窦绘制《坤舆万国全图》

传教士引入的的西方科技著作还有《泰西水法》,《远西奇器图说》。

徐光启、李之藻制定《崇祯历法》。

39.启蒙思想

(1)

水平1:依据材料,充分提取信息,概括其主要思想。6分

霍布斯:否认君权神授,建立契约论的专制主义国家学说 2分

洛克:国家根据契约产生,政府职能是保护人民的自然权利,如果统治者不能保护,人民有权反抗暴政 2分

卢梭:个人应服从集体的公意,政府是人民的公仆,人民可以对政府加以限制纠正和撤换。

2分

水平2:单纯从教材知识概括其主要思想。3分

霍布斯提出国家学说;洛克提出分权学说;卢梭提出人民拥有对政府永远的革命权。

其他答案。

(2)

水平1:依据材料,充分提取信息,符合逻辑的概述三者的关系。6分

霍布斯认为国家根据契约产生,但统治者具有绝对权力,不可分割,不可剥夺,人民应该绝对服从。洛克否定了霍布斯提出的个人专制,提出分权学说。他认为国家根据契约产生,政府职能是保护人民的自然权利,如果统治者不能保护,人民有权反抗暴政。卢梭发展了霍布斯和洛克的“社会契约论”,并注入了新的内容,认为契约一旦订立,个人应服从集体的公意,政府是人民的公仆,人民可以对政府加以限制纠正和撤换。6分

水平2:未依据材料,单纯从教材知识中概述三者的关系。4分

霍布斯认为国家根据契约产生,人民应该绝对服从。洛克认为国家根据契约产生,政府职能是保护人民的自然权利。卢梭认为契约一旦订立,个人应服从集体的公意。

水平3:其他答案

40.为清廷打工的美国外交官

(1)水平1:《天津条约》总理衙门 4分

水平2:其他答案 0分

(2)水平1:全面提取材料中的信息,史论结合分角度进行概述。6分

经济:看到火车、铁路,认识到其对个人和国家的益处。2分

政治:参观美国国会,认识到议会制度等民主制度的优越性。2分

外交:采用鞠躬、握手国际外交礼仪,对礼的认识有进一步改变,突破天朝上国规制,认识到近代外交的平等性。2分

水平2:只列举材料中的部分信息,未能史论结合分角度进行概述;未列举材料中的信息,只概括出认识。3分

(3)本大题采用分项评分方法。评分观察的要素是:观点、史实、论述、组织。(15分)

评分项一:观点

水平l:能够将“为清廷打工的美国外交官”这一历史现象提出观点

蒲安臣使团是自19世纪中叶后,以中国为中心的华夷体系逐渐被以西方为中心的条约体系所取代的历史语境下所形成,它既反映了中国的外交被迫开始了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更折射了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步履蹒跚。

水平2:能够跳出文本,将文本的内容与社会背景联系起来提出观点。

蒲安臣使团是在中国为中心的华夷体系逐渐被以西方为中心的条约体系所取代的历史语境下所形成,折射了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步履蹒跚。

水平3:就文本本身的内容提出观点

蒲安臣使团反映了中国的外交被迫开始了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

水平4:无观点或观点与情景无关

洋务运动时期迈出了中国外交的近代化。

评分项二:史实

答案1:能提取文本所提供的信息,并能将其与文本解读者所处的背景、立场等史实建

立联系。

答案2:能从本文中提取直接与间接的信息

答案3:能从文本中提取直接的信息

答案4:没有使用文本信息

评分项三:论述

答案l:能够进行由表及里的论述

答案2:史实、观点与论证三者能做到一致,逻辑完整。

答案3:史实、观点与论证三者不一致,逻辑混乱、跳跃。.

答案4:回避问题

评分项四:组织

答案1:叙述成结构

答案2:叙述连贯通顺

答案3:仅能罗列史实

第一档(13—15分);第二档(8—12分);第三档(3—7分);第四档(1—2分)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初考试试题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初考试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本卷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西周的礼仪中常有射箭活动,箭靶上面有各种兽头,天子的是熊头,诸侯的是麋鹿头,卿大夫的是虎、豹头,士的则是猪头,以显示地位的尊卑。从中可知西周实行: A察举制B军功爵制度 C宗法制D郡县制 2.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随着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儒学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新的历史条件”主要是指: A.爆发了“七国之乱”,社会动荡,“仁政”受到欢迎 B.专制主义体制开始建立,文化成为政治的附庸 C.政治上的“大一统”需要有文化上的“大一统”作为根基 D.道教兴起,佛教传入,儒家学说受到挑战 3.导致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最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因素是: A.社会环境稳定 B.自然条件改善 C.政治重心南移 D.生产力大为改观 4. “此法实我先民千年前之一大发明也。自此法行,而我国贵族寒门之阶级永消灭,自此法行,我国民不待劝而竟于学。”“此法”应为: A世官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 5. 一位大学者的诗:“闻道西园春色深,急穿芒履去登临。千芭万蕊争红紫,谁识乾坤造化心。”他要从春意盎然中体会“天地生物之心”,与该主张一致的是: A.人性本善 B.心即理也C.格物致知D.致良知,知行合一 6.皇太极死后,在其弟多尔衮与其子豪格的皇位继承大战中,皇子派得到了大部分人的支持。他们在议政王大臣会议上表示皇位必由皇子继承,甚至严厉提出“若不立帝之子,则宁死从帝于地下而已”。这反映出: A.血缘关系是影响皇位继承的唯一因素 B.清初君主专制得到进一步的强化 C.议政王大臣会议妨碍了皇权的集中 D.满族统治者受到宗法思想的影响 7. 明清时期,江苏苏州府一些地区种棉花的占百分之七八十,福建漳州府和汀州府是烟草专业户集中的地区,北京丰台草桥一带各村庄都种花卉,被誉为“花乡”。这表明: A.农产品商品化的程度提高 B.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手工业生产的专业化倾向 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8.“由民国元年至十年……举清末奖励实业政策之成绩尽破坏之,而无以为继……就政府对待实业之态度与影响而言,清末之九年为黄金时代,而民初之十年为黑暗时代。”材料中“黄金时代”的到来主要是由于: A.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 B.辛亥革命的促进 C.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侵略 D.国民政府的推动 9. 孙中山在《中国实业如何能发展》一文中说,“惟所防者,则私人之垄断,渐变成资本之专制,致生出社会之阶级,贫富之不均耳……以国家实业所获之利,归之国民所享”。其主要观点是

高三历史期末考试试卷

高三历史期末考试试卷 第一卷(选择题共69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3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9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它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世界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此回答第1~3题: 1.儒家思想体系所包含的优秀思想不包括 A、以德治国 B、依法治国 C、轻徭薄赋 D、和谐社会 【解析】B。结合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孟子等儒家代表的思想主张进行分析,B属于法家思想。 2.汉武帝时期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所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A、开始改变战国以来百家争鸣的局面 B、封建政治开始与儒家思想密切结合 C、从思想上巩固了西汉王朝的统一 D、儒家思想渗透到社会生活和各个方面 【解析】A。战国以来百家争鸣的局面,早在秦朝“焚书坑儒”时期开始得到改变。3.下列历史人物,将自己的思想活动与儒家思想相结合的有 ①葛洪②李贽 ③洪秀全④康有为 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C。葛洪结合儒家思想改造道教;李贽指责儒家经典,否定孔子权威;洪秀全把西方基督教义、儒家大同思想和农民平均主义结合起来;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结合起来宣传维新变法理论。 4.下列对秦汉时期匈奴族社会发展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A、呼韩邪单于统一了北方草原

B 、在西汉时期内部出现过混战与分裂 C 、经过西汉的三次重大打击之后,再也不对汉朝构成威胁 D 、西汉时期威胁西域,东汉时期不构成对西域的威胁 【解析】B 。A 错误:统一北方草原的是冒顿单于;C 错误:此后,双方争夺的重点转移到西部,东汉时期仍然威胁东汉的中原、河西以及西域;D 错误:东汉初年汉朝无力顾及西域,西域各国重新被匈奴控制。 5.2006年6月10日我国迎来了第一个“文化遗产日”,我国现存的石窟艺术就是古代劳动人民创造并留下的文化瑰宝,下列说法符合史实的是 A 、秦汉时期开始修造 B 、云冈石窟佛像具有中原文化的特征 C 、敦煌莫高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 D 、最精美的作品大多是佛教特别盛行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作品 【解析】C 。A 错误:魏晋以后,随着佛教广泛传播开始建造;B 错误:是典型的胡人形象,洛阳的龙门石窟佛像才具有中原文化特征;D 错误:大多是隋唐时期作品。 6.王安石变法规定,进士科专考 A 、明经诸科 B 、诗赋 C 、经义和时务策 D 、律令和断案 【解析】C 。基础知识再认再现的考查。王安石变法废除 了明经诸科,进士科不再考诗赋;设明法科,专考律令 和断案等 7.下图反映了明清时期农业生产的发展趋势是 A 、引进的高产农作物逐渐取代传统的农作物 B 、棉花的种植区域在明朝中后期进一步扩大 C 、农产品日益商品化 D 、农业的进步促进了具有专门职能城市的发展 【解析】C 。A 不符合实际情况;B 项不对,该图反映的 是贸易场景,而不是生产场景;该图与D 项中城市的发展无关,所以答案应该体现出农业生产与贸易的关系。 8.明清时期,促进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的主要因素有 ①加强了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 ②政局相对比较稳定,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③抗击的都是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 ④粉碎了各种分裂势力的活动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解析】C 。根据明清时期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条件及其作用进行分析。③错误:其间抗击的日本倭寇、沙皇俄国等不是资本主义列强。 9.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美国的特命全权公使委派到世界的那一边(中国),站在树底下,手里拿着筐子,等着接他在树上的伙伴所摇撼下来的果子……”。下列属于从树上“摇撼下来的果子”有 A.美国公使进驻北京 B.江苏的南京、苏州和镇江开辟为通商口岸 C.允许美国天主教在通商口岸自由传教 D.美国兵船可以任意到中国通商口岸“巡查贸易” 【解析】A 。从树上“摇撼下来的果子”指通过第二次鸦片战争,美国从中渔利或通过片面棉花图·收贩

2019届高三历史试卷(含解析)

2019届高三历史试卷(含解析)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30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I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II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史记·周本纪》记载,虞国、芮国发生纠纷,请姬昌仲裁。及到周地,看到周人相互谦让,非常惭愧。姬昌断虞、芮之讼,这一年称为西伯昌受命元年。诸侯纷纷拥戴,姬昌称王,史称周文王。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A. 姬昌成功缘于他的礼信公正 B. 西周礼乐制在当时影响深远 C. 姬昌已受到天命观念的影响 D. 诸侯拥戴是姬昌称王的主因 【答案】A 【解析】 【详解】“虞国、芮国发生纠纷,请姬昌仲裁。周人相互谦让,诸侯纷纷拥戴姬昌”说明姬昌的礼信公正影响大,故A项正确;周武王建立西周,周公作周礼,此时西周及礼乐制还没有建立,故B项错误;“姬昌已受到天命观念的影响”与题干主旨不符合,故C项错误;诸侯拥戴是姬昌称王的次因,不是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2.下表为东汉邓禹家族和据《景君碑》记载部分官吏概况表,据此可知 A. 社会危机日益严重 B. 朋党集团势力膨胀 C. 门第成为选官标准 D. 专制皇权受到威胁 【答案】B 【解析】 【详解】东汉的社会危机包括土地问题、宦官专权等政治经济问题,题中未体现此问题,故A项错误;东汉功臣邓禹家族封侯和将军者不可胜数,以及《景君碑》记载的门生故史可知东汉时已形成家族集团、官吏集团等利益集团,故B项正确。《景君碑》记载的门生故史不能体现“门第成为选官标准”,故C项错误;专制皇权主要指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此表未体现,故D项错误。 3.唐代的家内服役大都用世袭奴婢,宋代更多来自雇佣;宋代无地农民通常与地主签订契约,租种土地;“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成为普遍现象。这反映出当时 A. 政府鼓励土地买卖 B. 社会贫富差距拉大 C. 均田制瓦解加剧小农经济破产 D. 商品经济发展社会控制松驰 【答案】D 【解析】 【详解】干描述了唐宋人身、土地关系的变化,由“宋代更多来自雇佣;宋代无地农农民通常与地主签订契约,租种土地”不能得出“政府鼓励土地买卖”,故A项错误;“社会贫富差距日益拉大”偏离题干主旨,故B项错误;均田制破坏于唐中期,宋代人身、土地关系的变化与此无关,故C项错误;“唐代的家内服役大都用世袭奴婢,宋代更多来自雇佣;宋代无地农民通常与地主签订契约,租种土地”,“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反映了宋代商品经济发展,政府对人身控制趋向松驰,故D项正确。

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

高三期末考试 历史 说明:本试卷分第工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将第1卷各题所选答案字母涂抹在答题卡上。第工卷可不上交。 第工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在每小题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自秦创立后,在我国延续了二千多年,成为我国古代最重要的政治制度。回答1-4题。 1.我国最早设立乡级行政机构是在 A.西周B.秦C.西汉D.东汉 2.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是我国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之一。下列哪些举措是为了分割相权? ①秦设御史大夫②唐设三省六部③北宋设参知政事④清设议政王大臣会议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3.以下法津主张量刑“重其重罪”,轻其轻罪的是 A.《法律》B.《秦津》C.《唐律》D.《大明律》 4.为加强对军队的控制,一些朝代统冶者采取兵将分离的办法。下列哪些措施采取了这一方法? ①府兵制②募兵制③更戍法④将兵法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社会经济是一切社会存在及历史发展的基础。回答5—8题。 5.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变法。下列变法措施,发生在山东境内的是 ①尽地力之教②相地而衰征③初税亩④为田开阡陌封疆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6.最后使用五铢钱的皇帝是 A.汉武帝B.隋炀帝C.唐高祖D.唐太宗 7.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了秘色瓷。唐代秘色瓷主要产自 A.邢州B.越州C.宣州D.益州 8.下列我国古代赋税制度中,哪些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①租庸调制②两税法③一条鞭法④摊丁人亩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从鸦片争战开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断侵略中国,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回答9-12题。 9.我们说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在当时主要是指 A.割香港岛给英国B.开放上海等五处通商口岸 C.协定关税D.外国人可以到中国内地进行贸易活动 10.清朝同治年间,一位美国商人来华,这时他享有的特权有 ①他可以到安徽黄山观光旅游②他在中国触犯了中国法律可以不受中国官员的审判③可在汉口租赁土地④可在重庆开设工厂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11.《马关条约》内容中最能体现当时列强侵略意图的一项是

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 1.王安石变法“以理财为方今之急”,他“理财”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 A.调整封建国家与官僚大地主之间的关系 B.调整地主阶级中士族与庶族的关系 C.调整官僚大地主与中小地主之间的关系 D.调整封建国家与自耕农之间的关系 2.“分封制是建立在方国联合体上的血缘性国家,秦以后才是地缘性(即民族性)国家。”此观点的主要依据是() A.最高统治者的行政权力不同 B.地方行政的组织方式不同 C.能够直接统治的区域不同 D.选拔官员的途径不同 3.“有一湖南籍书生,在参加抗清斗争失败后隐居石船山,以“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的气概和抱负,潜心著述。这位士人是 A.黄宗羲 B.王夫之 C.魏源 D.曾国藩 4.20世纪60年代,中国的世界史研究领域开始大谈“复辟与反复辟斗争”问题,其代表论文《英法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封建王朝复辟问题》指出:“任何一次新旧社会制度的更替,都是经过长期、反复、曲折、复杂阶级斗争而实现的”,“反动的统治阶级”“在被推翻之后”。可见当时世界史研究 ( ) A.侧重英法国际关系的演变 B.体现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C.认真贯彻了“双百”方针 D.受到中苏关系变化的影响 5.“如果没有海湾战争,中国军队就不会这么快清醒,可以说海湾战争是我国军事变革的分

水岭,其意义不亚于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开眼看世界”。海湾战争对我国军事变革最大的启示在于 A.全新的战争观念 B.先进的军事装备 C.落后就要挨打 D.多国部队的阵容 6.美国一大学教授编写的关于马克思的历史剧中有这样的台词:“他们都宣布我的思想死了。”“他们不觉得奇怪吗——有必要一次又一次地宣布我的思想死了吗?不断宣布一种思想已死了。不正可以证明这种宣布的虚妄吗?”台词中提到的“思想”是 A.马克思在继承和批判前人相关思想基础上创立起来的 B.标志着马克思已从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 C.主要体现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发表的《共产党宣言》中 D.科学指导了国际工人运动,使国际共人运动蓬勃开展起来 7.宣统皇帝的退位诏书写道:“……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予亦何忍以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这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份皇帝诏书,也被称为新时代开始的一个重要见证,是因为它( ) A.宣告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B.标志资产阶级共和政体的确立 C.意味着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D.宣告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8. 1949年10月新中国诞生,诗人胡风以一句“时间开始了”表达自己的心声。而这一句话也以其高超的艺术手法被誉为”开国的绝唱”“时间开始了”的依据是 A.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彻底胜利 B.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很本改变,人民当家做主 C.中国开始进入社会土义初级阶段 D.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 9.“世俗的政治活跃分子——(最初)还不是别有用心的政治统治者,而是普通的小康家庭——接受了改革者的抗议,把它视为自己的信条,并团结起来给统治者施压。”这段话()A.揭示宗教改革本质 B.诠释宗教改革原因 C.鼓舞宗教改革热情 D.冲击世俗权力阻碍 10.《梦梁录江海船舰》记载:“舶商之船,自入海门,便是海洋……风雨晦冥时,惟凭针盘而行,乃火长掌之。”据所学判断该书最早可能成书于()

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201912060242

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本试卷分为I卷(选择题)和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I卷选择题(48分) 本部分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西周分封诸侯,在武王时期即已开始,大规模分封在成王和其子康王时期。康王之后,分封机会减少,太子以外的各子多留在朝中为卿、大夫。这反映康王之后的西周 A.宗法血缘纽带更加牢固 B.分封制度日益走向瓦解 C.王室成员受到严密防范 D.嫡庶长幼地位依然有别 2.《考工记》是记述先秦时期官营手工业各工种规范和制造工艺的文献。据该书记载,春秋时期“郑之刀,宋之斤,鲁之削,吴粤之剑,迁乎其地,而弗能为良”。由此可知,当时的手工业A. 工艺分工日益精细 B. 产品种类非常丰富 C. 地域特色较为明显 D . 生产管理特别严格 3.东汉中后期,皇帝早卒者较多,嗣君年幼,外戚得以擅权;至嗣君成年,则依靠亲信宦官翦除外戚实力,宦官专权局面随之而起。由此,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局面出现。这主要是由于A.君主专制体制得到加强 B.外朝官僚机构作用弱化 C.君主软弱权臣有机可乘 D.豪强大族左右政治局势 4.武则天在其身后的千余年间,主要是受批判和责难的;新文化运动时期,她得到了较高的评价;建国后,史家对其评价有褒有贬,但是一分为二的分析得到了较为普遍的认同,由此可知,历史人物的研究 A.视角不同导致结论有别B.时间愈久真相愈加清晰 C.观点越多越易达成共识D.需要迎合特定政治要求 5.宋代官员的选任,有科举取士、恩荫补官、学校考选、吏员出职、杂色补官以及摄官转正等途径。当时多数官员是以科举和恩荫补官入仕,其中又以后者居多,相对于进士出身者,这些人被认为“无出身”,在任官升迁等方面受到诸多限制,少有能跻身高层者。这表明,宋代选官

精品2019届高三历史第十九次考试试题 新人教版

2019届高三历史第十九次考试试题 24.春秋时期,郑国在泰山下有一块封地,叫作祊田,原为周王封给郑国作为祭祀泰山的费用; 鲁国在许国有一块封地,叫许地(今河南许昌)。公元前715年,郑鲁两国协商,本着就近原则将两块封地交换。这反映出 A.经济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化 B.诸侯国交往更注重现实利益 C.诸侯国封地所有权观念淡漠 D.礼法制度已失去普遍约束力 25.北宋仁宗天圣元年,政府创立“交子务”,改原有交子为官办,以36万贯铁钱为准备金, 定期发行。徽宗时,改交子为“钱引”,大量发行,但不备本金。这一变化 A.推动了古代货币形态的根本变革 B.促进了宋代商品经济的健康发展 C.导致了北宋经济发展环境的恶化 D.突破了我国传统经济观念的束缚 26.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其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具备忠信、克已、礼让、仁恕等美德, 还具有经世济民的情怀。孔子大力倡导君子之道,反映了当时 A.士阶层的思想品格和政治要求 B.礼崩乐坏、社会动荡不安的现实 C.儒家重建社会秩序的政治主张 D.思想家对理想人格的共同追求 27.中央电视台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于2017年12月3日开播。第一期节目中的石 鼓是由北京故宫博物院选送的“中华第一古物”,学术界基本认同“石鼓乃秦物”,石鼓文是中国现存最早、文字最多的石刻文字,从字体看应该属于 A.小篆到大篆的过渡 B.大篆到隶书的过渡 C.小篆到隶书的过渡 D.大篆到小篆的过渡

28. 据材料对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原因合理的解释是 A.中国海军建制落后 B.中国海军力量分散 C.中国封建体制腐败 D.日本海军战斗力强 29.1927年8月,中共中央提出“在民众暴动胜利的地方,应避免与列强发生直接冲突”,但 时隔不到三年,中共中央则主张“会师武汉”,并在与英美的海军冲突中受挫。该情形有利于 A.中共探索新型的革命道路 B.苏俄革命模式在华的传播 C.收回列强攫取的国家主权 D.改变列强在华的利益格局 30. 1954年10月,在会见日本议员访华团时,周恩来即明确提出:“五项原则不应只限于处 理中印和中缅关系,它也可适用于全亚洲,甚至全世界各国。“美国如果愿意和平共处,我们也欢迎。“这反映了中国 A.开始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B.从革命外交转向国家外交 C.突破美国包围封锁政策 D.将谋求与美日关系正常化 31.对下列表格信息,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对市场经济理论早在“文革”期间就已有定论

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人教 版新版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24.西周早中期,大量青铜器豪华精美、端庄厚重,礼乐器众多。战国中晚期,大量青铜器风 格朴素、注重实用,日用器更普遍。这反映了 A. 长期的战乱使青铜铸造业衰落 B.战国时期贵族政治经济实力下降 C.铁器推广使青铜器的需求减少 D.战国时期的改革废除了礼乐制度 25.从秦汉的三公九卿制到隋唐的三省六部制,不仅保持了政府官员的皇家仆从性质,更把它 正规化、政权化。这主要体现出 A.宗法制度逐渐完善 B.权力中枢决策的规范 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D.家国一体政治的发展 26.罗马法规定,必须宣明奴隶、动物或不动产的缺陷,否则受损的购买者可以取消买卖。这反映罗马法 A.尊重社会契约 B.强调商业道德 C.保护居民财产 D.遵循市场机制 27.下表是《德国三大产业劳动力比例变化( 1882-1907 年)》。据此可知,当时德国 A.农业人口的流失导致了农业衰退 B.城市化与工业现代化的进程缓慢 C.经济结构得到了重大调整和完善 D.工业和服务业已与英国并驾齐驱 28.据记载,18世纪初英国国王常用赏赐官联俸禄的方式拉拢下院议员,得到职位和年金的下 院议员通常对国王唯命是从,被称作“宫廷党”。由此可知 A.英国政党政治基本形成 B.英王权力日益趋向膨胀 C.英王操纵了议员的选举 D.君主立宪体制尚未完善 29.佃农在魏晋时又叫“佃客”,是指世家豪族荫庇下的农民;在唐朝以后,佃农指完全失去 土地,租种地主土地的农民;宋代以后佃农编人国家的户籍,不再是地主的私属,须交纳丁税和负担徭役。据此可知,古代佃农 A.一直都是赋税的主要承担者 B.对地主的依附关系明显加强 C.始终未摆脱地主的压迫和剥削 D.身份和地位有所改善

2019届高三历史模拟试卷

云南省腾冲市2017届高三历史模拟试卷5 (时间:12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l.商周时期的“王”是各部落拥戴的“共主”,形成的是家(卿)一国(诸侯)一天下的政治体系。 春秋战国时期的统治者们纷纷推行郡县制,并以君主直接任免官吏的方式来管理行政与地方事务。这反映了 ( ) A.等级制度更加森严 B.封建领主制向封建地主制转变 C.部落联盟向国家权威转变 D.血缘组织向领土国家转变 2.社会经济困境特别考验政府的执政能力。管子认为:人君应“视国美(剩余、丰富)不足而御其财物。谷贱则以币予食,布帛贱则以币予衣。”唐朝宰相刘晏也认为:“灾渗之乡,所乏粮耳…… (政府)多出菽粟,恣之粜运,做人村闯”。他们共同强调( ) A.政府提供补贴以减少农业震荡 B.国家干预经济以消灭经济危机 C.调整市场供给以稳定经济 D.增加粮食生产以弱化市场矛盾 3.台湾学者傅乐成认为,宋文化与唐文化属于两个不同的类型。比如在诗歌上,宋诗写得深奥含蓄,将唐诗的丰腴、通脱、旷达,化作瘦劲、深刻、曲折而富于哲理。形成宋诗这种特点的原因是( ) A.宋代君主专制的空加强化 B.宋代理学的影响 C.宋代商品经济的空前繁荣 D.宋代租佃契约关系的定型 4.中国古代戏曲与古希腊戏剧并称为“世界古老戏剧”,其中,古希腊戏剧繁荣于公元前6世纪末至前4世纪初,而中国戏曲一直到12世纪末才走向成熟。其共同原因是( ) A.文艺功能的政治化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艺术的世俗化趋势 D.知识分子阶层的崛起 5.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刘鸿生于1923年创办华商上海水泥厂,生产的象牌水泥在上海等地取得市场优势地位,但很快受到国内启新洋灰公司的马牌水泥和日本小野田水泥厂的龙牌水泥的猛烈冲击,市场上形成了象、马、龙三者的混战局面。这反映了() A.一战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迅猛的发展 B.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始终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压制 C.这种公平竞争的局面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一战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生存艰难但仍勇于前行 6.有学者认为:20世纪初期中国最主要的政治特征就是民族主义情绪的兴起,并通过一系列的运动,将民族意识与民族认同向社会大众普及。对此说法,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 中华民族此时更加深重的灾难是其兴起的重要原因 B.“一系列运动”包括有抵制外货,收回利权的反帝爱国运动 C.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其普及的结果 D.民族意识的普及与国民大革命运动的发展相互促进 7.对于外来文明的入侵,英国学者阿诺德·汤因比认为有两种态度,他命名为“狂信派”和“希律派”。其中“狂信派”指:面对一个更强大、更有生气的外来文明的进攻,采取显然消极的态度,试图挡住可怕的侵略者,依据材料,以下言论可以划归“狂信派”的是 ( ) A.“所谓天算格致之最精……而非命脉之所在,其命脉云何?不外于……刑政则屈私以为公而已。” B.“隐忍自胜,徐图自强” C.“我们必须承认我们自己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质上不如人,机械上不如人,并且政治、社会、道德上都不如人。” D.“立国之道当以礼义人心为本,未有专恃术数而能超衰振弱者” 8.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流价值观发生明显变化,一元价值观与多元价值观,整体价值观与个体价值观、理想价值观与世俗价值观、精神价值观和物质价值观各自形成了一种张力关系。发生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社会结构的变迁和经济结构的转轨 B.改革开放后文化开放和文化碰撞 C.人民主体意识的觉醒 D.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 9.彼得伯克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与社会》中认为:“虽然世俗题材艺术品的数量和比例都有所增加,世俗绘画的比例从15世纪20年代的5%上升到16世纪20年代的约20%,但宗教题材的艺术品一直占绝对优势。”这说明,文艺复兴时期 ( ) A.仍是以神为中心 B.并不对反基督教,仍信仰宗教 C.文艺复兴仍重视宗教苦修超过现世生活 D.以神圣主义作为文艺的核心 10.在18世纪的英美思想界,人们一般都还是局限于从字面意义上理解“民主”这个词,即把它看做古希腊的那种只适用于城邦政治的直接民主,并常常把它等同于动荡、混乱甚至“暴民专政”。为防止这种“民主”出现,1787年宪法制定时采取的措施是 ( ) A. 规定各州有一定的自治权 B.参议员由各州议会选出,每州两名,任期六年 C.在权利结构中突出“分权与制衡”的原则 D.议会之选举应是自由的 11.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戴维·弗罗姆金在《世界大历史》一书中指出:政治是为了实现理想而存在的。美国独立革命为的是宣扬个人至上的理念;法国大革命乃是为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而战; 俄国的布尔什维克革命是要让工业社会的劳动阶级出人头地;纳粹德国的诉求是保护优等民族,拥护纳粹领袖希特勒。对于作者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 ) A.政治行为的根源是人民共同的政治理想 B.政治行为的实施体现行动者的追求和理想 C.为了实现理想而进行的政治行为都是合理的 D.各国不同的政治理想体现出地界政治发展的多样性 12 A. 科技进步推动生产组织形式创新 B.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显著提高

高三上学期历史期末考试试卷

高三上学期历史期末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 1.甲午中日战争“以清政府惨败而告结束。于是,(中国)近代化的新陈代谢过程骤然加快。洋务运动结束了,维新运动早产了”。材料中的“加快”主要体现在() A. 改变了落后的军事观念 B. 提出学习西式民主的主张 C. 开始了制度变革的尝试 D. 开始引进西方的工业文明 2.1928年中共六大通过的《农民问题决议案》指出: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才可能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这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 A. 认为农民阶级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主导 B. 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C. 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 D. 重视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的结合 3.列宁说:“革命之所以如此容易发生,只是因为……受到沙皇政府极其野蛮的压榨,任何一个国家也没有像俄国那样严重地受到战争的磨难和痛苦。”列宁谈及的“革命”是指() A. 七月流血事件 B. 二月革命 C. 十月革命 D. 五月流血周 4.有学者认为:“八二宪法”是对“五四宪法”甚至《共同纲领》的一种结构性的回归。正是在具有回归内涵的改革进程中……改革才始终在相对保守的改良主义轨道上前进,而没有演变成再一次的激进主义革命。这说明“八二宪法”() A. 将“依法治国”首次写入宪法 B. 把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改革目标 C. 与《共同纲领》性质完全一致 D. 为改革与稳定提供了法律保障 5.“熊猫外交”是中国一种独有的外交方式。熊猫曾被作为最高规格的国礼赠送给外国,如下表所示,“熊猫外交”得以推行的关键因素是() A. 亚非拉国家不是中国外交工作的重点 B. 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 中国外交重心由倒向苏联到倒向西方 D. 中美关系的改善 6.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下列各省中,其简称都不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 A. 山西、陕西 B. 河南、湖北 C. 山东、山西 D. 广东、山东 7.苏东坡在《论养士》中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进行了总结:“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以下各项是对苏东坡这一总结的理解,其中不正确的是()

2019届高三历史24题训练

2019届高三历史24题训练 1.(2018·山西太原二模·24)商周时期,士是贵族的最低阶层,有一定数量的“食田”,能文能武,生活无忧,春秋战国之际,士发生分化,或成为传授知识的教师,或变为主持仪式的赞礼人,或发展为新兴地主。士阶层的分化() A.成为百家争鸣的根源B.导致土地私有的出现 C.有利于推动社会变革D.是宗法制瓦解的产物 2.(2018·河南中原名校高三第四次质量考评·1)周初建立的分封制度“政权并不集中在最高的王的手上,这是个一层层重叠着的权力金字塔,每个贵族都分享着一部分权力,王奈何不得侯,侯也奈何不得公,一直到士都是如此。”这表明分封制() A.家国同构的政治结构B.森严的等级制度特征 C.权力分散未能形成中央集权D.分权与制衡的原则 3.(2018·湖南长郡中学高三月考四A卷·1)在周代,天子和诸侯对下一等级可以使用亲属称谓,而大夫对国君、诸侯对天子则不能使用亲属称谓,否则将被视为“大不敬”。由此可知,周代() A.极力维护宗法等级秩序B.政治等级高于宗法关系 C.政治权力依据血缘亲疏D.注重削弱异姓诸侯势力 4.(2018·安徽高中十校发展共享联盟高三11月联考·1)战国时期,秦国出现了一种朝着更加周密的中央政府制度和机构发展的趋势,官员担任的职务日益职业化和专业化。这反映出() A.周代宗法制已经瓦解B.君主专制制度基本确立 C.官僚政治正在形成中D.国家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5.(2018·山东滨州高三第一学期期中·1)西周时期,从宗法上讲,一庙无二主,各级宗族成员,都要以各级“宗子”为中心,表示“尊祖”和“敬宗”。这样做的目的是() A.宣扬君权神授的思想B.维护贵族等级秩序 C.构建家国一体的政局D.强化尊祖敬宗观念 6.(2018·湖北重点高中联考协作体高三第一学期期中·1)前817年,鲁国国君鲁武公和长子括、少子戏,朝见周宣王。周宣王喜爱公子戏,强令鲁武公改立公子戏为鲁国太子,史称“宣王干涉鲁政”。下列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周王权力仍在但其行为公然破坏周礼B.鲁公违反了分封义务但遵守了宗法制 C.在戏继位后括会成为鲁国国内的大宗D.由血缘关系决定的社会等级发生逆转7.(2018·湖南长沙一中高三月考三·10)追溯中国姓氏的起源,有的以官职为姓,如司马、司徒、司空等;有的以排行为姓,如孟、叔、季等;有的以技艺为姓,如陶、甄、屠等。 据此推理,宋、郑、吴、秦等都是() A.以氏族为姓B.以国名为姓 C.以居住地为姓D.以先人的字或名为姓 8.(2018·广东佛山顺德一模·24)据《周礼》记载,每年正月初一,朝廷的司徒官向乡大夫讲授法律,乡大夫颁授给乡吏,乡吏立即返回对乡民进行宣讲,且往往和最隆重的祭祀活动同时进行,全民都要有组织地参加。这表明() A.西周出现文化下移趋势B.诸侯国割据的局面出现 C.分封中孕育了中央集权D.周王室直接控制了地方 9.(2018·江西百所名校高三10月阶段性诊断·1)有史学家认为,中国古代的统一经历了夏商两代邦联式统一、周代分封制统一(联邦式统一)和秦汉中央集权制统一三个阶段,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2018-2019学年度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西周时期“孝道”观念的核心是崇拜祖先,行孝的主要形式是祭祀;春秋时期,“学”的对象主要是父母,行孝的主要形式是“养”和“敬”。这一变化反映了春秋时期 A.血缘观念的淡化 B.儒家思想地位的提高 C.君主专制的建立 D.个体家庭作用的提升 25.洪武十二年,明王朝颁布了《大明律》,规定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内乱等为“十恶”重罪,属于“常赦所不原”;“大臣专擅选官”“交结朋党素乱朝政“交结近侍官员”“擅为更改变乱成法”等条款又为明律所特有。这些规定 A.表明皇权专制的继续强化 B.规范内阁机构的运作程序 C.协调了君权与相权的关系 D.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26.元代划分行省边界时基本不考虑山川形胜,于是出现了许多跨山越岭、逾河渡江的政区,明朝时政区划分比较符合自然山川形胜。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明代 A.形成了国家政治统一的局面 B.经济重心南移 C.对地方的控制力进一步加强 D.边患危机解除 27.16世纪末到19世纪初,马尼拉帆船贸易,在浩渺的太平洋上开辟了一条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瓷器等产品源源不断地输入拉丁美洲各地;反过来,美洲的作物烟草、玉米、甘薯,以及墨西哥的银元等传播到中国。这条太平洋丝绸之路的开辟 A.引起了菲律宾的“价格革命” B.把中国卷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完成了美洲的资本原始积累 D.促进了中国工商业市镇的发展 28.1871年时,湖南、湖北的茶叶种植面积较10年前增加了50%。有些地方以种茶取代种植其他作物,如平江“向种红薯之处,悉以种茶”,浏阳地区“以素所植麻,拔而植茶”。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列强侵略的势力深入到长江中游地区 B.两湖地区的茶叶种植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C.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农产品出口获利多 D.中国卷入世界市场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29.1889年张之洞筹建汉阳铁厂时,盛宣怀受托拟定办厂章程,提出招集商股的主张。结果张之洞认为“商股恐不可恃,且多胶葛”,力主官办;而盛宣怀则坚持“商办者必处处打算,并使货美价廉”“官办必致亏本”,这反映了 A.官民之间的利益尖锐对立 B.顽固派与洋务派的对抗 C.双方办理洋务的理念差异 D.民族资本与官僚资本的竞争 30.罗马法规定:如果当事人“商定的价格尚不足订约时被出售物品实际价值的一半,而买方又不愿支付差价,卖主可以蒙受‘非常损失’为由而解除契约”。这说明罗马法 A.防范了欺诈性契约的签订 B.具有完备的契约自由精神 C.注重维护契约的公平原则 D.旨在调和经济契约的矛盾 31.1870年法国君主派欲发动政变支持亨利为国王,但享利声称将会采用1789年革命前的百合花国旗,拒绝使用革命之后的三色国旗,这一行为不仅遭到共和派的反对,大多数君主派也转而反对亨利。这表明当时法国君主派 A.维护资产阶级革命成果 B.希望恢复封建君主统治 C.反对建立资产阶级政府 D.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 32,文艺复兴思想家主张人追求财高和现世的幸福,启蒙思想家考虑“要寻求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够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防御和保护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从中可以肴出启蒙思想家思考的问题与文艺复兴时期相比,突出强调了 A.建立民权政府 B.批判神权统治 C.鼓吹人性解放 D.主张平等自由 33.在1787年制宪的时候,麦迪逊说:“这就需要筑起一道篱笆,即挑选一部分经过启蒙的公民,人数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6)

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 高三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题2分,共计48分) 1.破译甲骨文是中华史前文明溯源工程的重要项目。正如学者朱彦民所说:“如果破解了一 个甲骨文,就带活了一大批甲骨文书,也就能让我们更了解当时的历史。”但要破译这些甲 骨文,又需要充分了解殷商时代宗教信仰、社会习惯、乡风民俗等知识,这恰恰是甲骨文隐 藏起来的历史。这充分说明甲骨文 A.是现存中国最古老的成熟文字 B.反映了殷商时期的宗教信仰 C.承载了商代及早期国家的信息 D.成为研究中国文字重要的资料 2.有研究者指出,在中国古代,血缘是政治权力与国家产生的根源,当至高无上的神权、政权产生后,又反过来剥离部分成员的血缘关系并减低其作用,促使社会阶层的分化。这说明A.儒家思想根植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B.血缘与政治秩序建构的对立统一 C.血缘关系是等级分化制度的基础 D.家国一体政治架构的社会合理性 3.学者杨宁一认为:“总体看来,周天子虽表面上为天下共主,但实际上控制力有限,各诸 侯国实际上都是有很大独立性的政治实体。”这表明西周政治 A.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B.尚未实现高度集权 C.实现了家国一体 D.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4.秦王嬴政读韩非子的书,感叹道:“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你认为嬴政发 此感慨的最主要原因是: A.韩非子认为今胜于昔,“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B.韩非子主张“法不阿贵”“以法为本” C.韩非子主张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 D.韩非子提出“富国以农”,认为耕可得以富,战可得以贵 5.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有学者分别描述为:“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 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 参谋集团”。请按顺序指出它们分别代表哪一流派 A.儒、墨、道、法 B.儒、道、墨、法 C.法、儒、道、墨 D.道、法、墨、儒

江苏省苏州市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如果您喜欢这份文档,欢迎下载!祝您成绩进步,学习愉快! 江苏省苏州市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本试卷包括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荀子明确提出了“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二心”的观点,认为正是“诸侯异政,百家异说”才造成了社会的动乱。除儒学外,其他各派都“蔽于一曲,暗暗于大理”,统统是“无用之辩”,“无用之辩”是“治之大殃”,必须予以根绝。据此可知( ) A. 荀子最早提出儒家学说独尊的设想 B. 荀子的主张适应了政治统一的需要 C. 其他学派思想有缺陷,无存在价值 D. 战国时期已经出现思想统一的论述 2. 宋人叶适记载“江湖连接,无地不通,一舟出门,万里为意,靡有碍隔。民计每岁种食之外,余米尽以贸易,大商则聚小家之所有,小舟亦附大舰而同营。”这反映了当时宋朝( ) ①农产品日趋商品化②交通日益发达③ 实行重农抑商政策④ 市镇开始兴起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3. 元代杂剧是融合了前代各种戏曲表演艺术形式而形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艺术,并在唐宋以来话本、词曲、说唱文学的基础上创造出了成熟的文学剧本。与传统诗词歌赋相比,元杂剧的突出特点是( ) A. 流传范围广 B. 反映社会生活 C. 富于观赏性 D. 体现文化融合 4. 著名学者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这样描述:“已经去世了5年的内阁首辅张居正,他生前虽然守住了内阁只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的底线,却把内阁政治演绎得有声有色。”结合所学知识,对此表述理解正确的是( ) A. 内阁于万历年间开始参与决策 B. 相权的发挥依赖于皇权的支持 C. 内阁可以灵活机动地处理国政 D. 内阁地位提升但仍需服从君权 5. 徐继畲在1844年的《瀛寰志略》手稿中,“英吉利”一节写了2 429字,使用了21个“夷”字;而1849年最后辑著成的书稿中,这一节长达7 620字,却没有使用一个“夷”字。这种情况说明当时的中国( ) A. 鄙视西方的心理转为崇拜 B. 朝贡外交转向了近代外交 C. 传统的华夷观念受到冲击 D. 向西方学习已成时代潮流 6. 右图为民国初期的一幅漫画(注:图中文字为:“猿猴倒行逆施,凡我国民群起而攻之”)反映作者的政治立场是( ) A. 反对君主专制,提倡君主立宪

2019届高三历史复习综合测试卷

2019届高三历史复习综合测试卷 24.周人与商争夺天下的过程中,除了战略上的布局,还重新创立了一套占卜系统,即周易。 文王按照岐山的地理位置重新排定了八卦的方位,周公做了爻辞,而无须再通过商人的卜骨来安排自己的命运。这说明 A.周人对思想的控制更加严密B.周人重视夺取意识形态领导权 C.周易比龟甲占卜更有助统治D.周人依靠科学决策夺得了天下 25.西汉时期的大司农桑弘羊为盐铁官营辩护时说,豪强大家“采铁石鼓铸、煮海为盐”,“聚众或至千余人”,易“成奸伪之业”,给国家带来祸患。材料主要反映了 A.大一统是盐铁官营的政治前提B.增加收入是盐铁官营的重要目的 C.经济控制基于政治安定的考量D.打击豪强是历代王朝的政治诉求 26.唐宋以来,宰相出任藩镇节度使或藩帅带宰相官衔者,称为使相。据表1可知 表1唐代中后期使相变化 A.地方的独立性逐渐加强B.藩镇割据导致使相出现 C.使相分割了宰相的权力D.使相致使唐代战争不断 27.科举后备队伍的积累使不少生员对科举感到绝望,以至明中期以后发生了科举以来首次颇具规模的“反科举”运动。大批的生员、监生纷纷“弃举业”、“裂秀才冠”,往往自称“山人”,以自身学识与才华充当各衙门官员幕僚从而参与政治。这反映了当时 A.知识分子对八股文的痛恨 B.科举制已失去选拔公正性 C.在野派幕后操纵国家政权D.明代政治体制已相当僵化 28.针对出国华工“如在地狱,慘不忍睹”的状况,为保护华工的合法权益,清政府驻英公使郭嵩焘主张政府应列席万国公法会议,与各国详定章程,在海外广设领事,以达到“捷声息而通隔阂,收权利而销外侮”的效果。这反映了

A.国际协商能保障华工的权益B.近代国际外交意识已产生 C.清政府注重保护华侨的利益D.清政府积极参与国际外交 29.曾经,在国人如何面对西方第三人称代词的性别区分这一问题上,有人主张用“伊”对应“she”,有人主张汉字拼音化。1917年,刘半农创造“她”字以对应,引起了激烈的争论。1932年定音之后的“她”字一直沿用至今。这反映了 A.国人普遍因循守旧B.知识分子异常激进 C.汉字文化兼收并蓄D.西方文化霸权胁迫 30.电影《无问西东》主人公之一沈光耀的原型沈崇诲在“淞沪会战”中壮烈牺牲。在这场会战中,国民党中央军主力悉数投入,湘军、桂军、粤军、东北军、西北军等纷纷奔赴前线,包括海外侨胞在内的中国人民踊跃支援。这表明淞沪会战() A.使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空前提高 B.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C.消弭了国民党军阀之间的嫌隙D.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31.“会议期间周恩来与之打交道的几乎包括了当时世界上各类国家的代表人物。他坚决反 对美国的干涉政策,也不赞成苏联的僵硬态度,并说服越南放弃不切实际的要求。力争在周边保持和平环境,绝不再被同一阵营国家拖入与美国的战争。”新中国在该会议上A.倡导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B.以“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亚非友好 C.实行全方位的多边外交 D.应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国际争端 32.史载,希腊某城邦在一次战役中失败,公民死伤众多,消息传到国内,战死者的父母面对公 众必须笑容满面,庆幸其他人的儿子生还,而已知其子幸免于难即将相见者,则必须哭泣,为其他人失去儿子而悲伤。这反映出在希腊 A.不重视维护公民的生存权利 B.城邦至上观念影响个人行为 C.摆脱了纲常伦理观念的影响 D.社会各阶层间矛盾日趋缓和 33. 卢梭认为良心和怜悯正是‘先于思考而存在的纯自然的感动”。“关于人的一个主要原 理是:自然曾使人幸福而善良;但社会使人堕落而悲苦”。据此可知卢梭 A. 利用自然状态遏制极端的私欲膨胀 B. 科学地诠释了启蒙思想中的“理性” C. 论证了民主共和政体存在的合理性 D. 基于自然理念对近代文明进行批判 34. 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中期,苏联不断充实企业技术、生产、财务计划的内容, 增加计划指标,并相应减少企业的经营自主权。苏联上述举措 A.适应了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B.壮大了国营经济的力量 C.推动了公有制经济的建立 D.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