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新闻写作的真实性

论新闻写作的真实性

论新闻写作的真实性
论新闻写作的真实性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

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

业本科毕业论文(设

计)

论文题目 ___论新闻写作的真实性___________________

学校名称 __中央广播电视大学_______________

姓名 ___白岩松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921500253164_____________

专业 _____汉语言文学_________________

教育层次______本科______________ _

入学时间__________1992年9月____________

指导教师________白崇禧______________

论文提纲

一、新闻真实性研究的对象

二、新闻真实性的涵义

三、现阶段新闻的真实性存在的关键问题

(一)现阶段国内新闻报道失实的主要原因

(二)新闻理论与实践过程脱轨、舆论空间亟需优化(三)相关网络新闻法规亟需完善

(四)重拾作为一个媒体工作者的职业操守

四、社会环境影响新闻真实性的关键因素

(一)新闻行业环境,职业道德意识的影响

(二)国内社会环境,社会价值观念的影响

(三)新媒体对传统新闻行业带来的挑战

试论新闻写作的真实性

【摘要】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坚持新闻的真实性,既是新闻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更是新闻实践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长久以来,新闻界一直把新闻的真实性当作一个理论问题来看待,理论研究文章大量出现,而且已经基本趋于成熟。然而,在众多专家学者对新闻真实性问题进行研究的同时,虚假新闻也层出不穷,屡禁不止。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虚假的新闻的大量出现是由于他们在具体的新闻实践活动中忽视或者放弃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以致于出现了当前新闻真实性理论研究不能有效的指导实践工作,理论层面的研究与新闻工作实践相脱节的现状。

【关键词】新闻;真实性;虚假

一引言

全球化、数字化、信息化的传媒环境与市场格局背景下,新闻真实性客观价值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特定的新闻传播手段向社会民众提供即时、可靠的新闻信息,通过信息的真实性有效的实现社会调控与社会的舆论指导,启发社会人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在社会的整个发展进程中担负着神圣的使命【1】。现代社会,社会新闻媒体机会触及社会发展的任何一个角落,对社会人民的生活,人民的生活方式均起到重要的影响。新闻工作时一种纪实性工作,整个行业强调要求新闻报道过程要尊重事实,最大限度的还原事件发生的本身,报道过程必须用事实说话,通过新闻采集、传播手段向社会广大群众传播生活中发生的新事物,新变化和新事物。新闻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一种真理与正义,代表着事实发生的本源,传播过程中以尊重事实发生为第一目标。

二、新闻真实性研究的对象

新闻真实性的研究对象是什么?新闻真实性的涵义是什么?这两个问题也许有人觉得不屑一提,甘实不然。因为目前已有的解释,并不明确【2】。有的认为,新闻真实性的研究对象是“客观事物”。所谓真实性,是指新闻事业“对客观事物的如实反映,如实报道”;“做到完全符合客观李物的本来面目”,同时要求“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有的认为,新闻真实性的研究对象是“事实”,只要如实反映丰实的客观存在,反映现象的真实,即谓之真实。这两种观点,我认为是似是而非的。任何科学都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新闻科学当然也不例外。新闻真实性研究的独特对象是什么呢?把“客观事物”或“事实”(三者实际一是一个意思),作为新闻真实性的研究对象,显然是不妥当的。因为这两个词外延太广了。一切科学的研究对象都可以说是“客观事物”、客观“事实”。这种笼统的提法,不能显示新闻真实性的独特研究对象。任何科学对真实性都有自己的特殊要求,都有自己真实性的独特涵义。比如,哲学是以客观世界为研究对象,具体研究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目的是解决世界观和认识论的问题。因此,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才是哲学真实性的涵义。新闻的真实性,不宜套用哲学的真实性,也不宜套用其它科学的真实性。那么,新闻真实性的研究对象是什么?新闻真实性的涵义又是什么呢【3】?

新闻真实性的研究对象是新闻信息。这是新闻事业的性质和根本任务决定的。新闻事业是采集、处理、传播新闻信息的事业,不论何种新闻事业,无一不是通过向群众提供经过特别处理过的新闻信息,达到宣传的目的的。新闻是新闻信息的报道,是新闻信息的表现形式和传播形式,新闻的真实性,自然是指着新闻信息的真实性。因此,新闻信息是新闻真实性的直接研究对象。信息,表征事物的存在状态,现实事物发展的阶段性【4】。人们是靠获得信息和处理信息人士现实,组织安排自己的生产和生活的。新闻事业是适应人们对信息的需要才产生和发展的。处理和传递新闻信息,是新闻事业的根本任务,作为新闻事业的受众,目的是为了获得信息,作为新闻事业却是借助于传递新闻信息,达到一定的宣传目的。因此,新闻信息必须真实。不真实就是欺骗,就会威信扫地,失去读者。新闻的真实性,实质上就是新闻信息的真实性。新闻信息,作为真实性的研究对象,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新闻信息本身的真实性;二是新闻作品的真实性。这是说,新闻作品应当完成真实地新闻信息,做到新闻作品与新闻信息完全像符合。明确新闻信息是新闻真实性的研究对象,具有重要意义。在理论上,使人们懂得真实性研究对象,在实践上,有助于改进新闻报道,使之进一步新闻信息化。

三、新闻真实性的涵义

新闻必须完全真实。这里“新闻”二字指什么?完全真实的涵义又是什么呢?前面说过,新闻的真实性,是指新闻信息的真实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新闻信息本身,一是新闻作品—是指制作的新闻成品是否符合新闻信息。这两个方面的结合,构成新闻的完全真实【5】。新闻信息的真实,是指构成新闻信息的诸要素都必须准确无误,符合客观存在。新闻信息中的人物、事件、时间、地点、因果,都必须与事实相符。就是细节的描述、环境气氛的烘托渲染也必须与客观事实相符合。新闻信息必须是特定环境下新近发生的真人真事。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事实的真实,现象的真实,客观存在的真实。这种真实,是新闻真实性的基础。新闻信息第一性,新闻报道第二性,忽视这种真实,鱿会背离唯物论,陷入主观唯心论的泥坑,为弄虚作假敞开大门。新闻作品的真实性,是指新闻机构制作的新闻作品,与新闻信息要完全相符。这种真实,要求新闻机构在制作新闻作品时,对新闻信息的处理要正确。新闻信息处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新闻作品中运用的新闻信息诸要素,要与新间信息木身相符,不允许任意添加、“调动”、“调整”、“合理想象”,随意改变事实,歪曲事实的性状。选用事实,必须与事实的逻辑相符,不是片面的、孤立的,随意挑出来的;第二,新闻作品对新闻信息的阐述和解释(包括局部的和整体的),必须与新闻信息本身的内蕴和表象完全符合。不硬扭角度,不随风曲解,不牵强附会;第三,新闻作品的倾向性和主题思想,必须与新闻信息统一。不拔高,不贬低,不偷梁换柱,必须实事求是地揭示新闻信息的特征和现实意义【6】。

四、现阶段新闻的真实性存在的关键问题

(一)现阶段国内新闻报道失实的主要原因

伴随国内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升,新闻行业工作的社会职能重要性逐步凸显,新闻报道不真实成为社会人民广泛关注的问题【7】。现代社会坏境导致新闻部真实报道的因素很多,针对新闻部真实的主要原因,第一,

社会大环境对新闻报道的影响。改革开放在国内各行各业均取得了较为有效的效果,新闻传播事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现阶段,伴随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建立与完善,新旧体制的交替为社会经济带来了进步与发展,同时,不可避免的暴露出一系列的问题,为社会生活带来一定的负面、消极的影响。新闻媒体行业一直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不断探索前进。新的新闻行业相关体制还没有完善与健全,传统的新闻行业体制体系没有消失,在新旧体制交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延续着一种新闻报道失范现象。现代新闻行业,与市场经济想匹配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还没有得到健全与完善,社会各行资源配置欠缺一定的科学性、合理性,社会利益协调机制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完善,引起利益以及其他因素导致存在大众不平衡心里,功力主义严重,人际严重扭曲等现象。一系列的现实问题引发更多的唯利是图、投机倒把、浮躁、腐败等一系列的社会现象,这些不良的社会气氛给新闻工作这点身心健康带来很大的影响,导致社会局部环境陷入道德混乱的困境,严重干扰对新闻工作者自身职业素养的形成,专业水平的提升,对社会整个新闻行业非常不利,引发对社会新闻导报失实性。第二。在各利益的干扰下,新闻工作缺乏一定的职业道德素养。新闻行业对新闻工作人员提供了特殊的职业道德要求,新闻职业道德是决定新闻传播或从成功与失败的主要原因,对社会的良性循环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素养主要通过一个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水平进行系统的评价。新闻工作者要具备强大的心态来适应社会变革演进历程中队社会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等造成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新闻行业要求新闻工作者具备强大的心里空间去实现新闻行业对新闻工作者提出的职业责任感、勇敢与诚实信度三点最为基本,最为重要的行业要求。第三、过度娱乐导致道德水准下降。随着媒体之间竞争的加剧,电视新闻也在进行着不断的改革。为了满足部分受众的需求,有些电视节目开始通过一些刺激性、娱乐性较强的新闻来增强收视率。究其原因,还在于媒体对于自身的职责没有清醒的认识。如兽兽、凤姐、小月月,被网络媒体贴上了形形色色的标签。不可忽略的是,这些标签都是受众或者媒体一种主观上的臆想,对于时间的来龙去脉却没有进行详细的介绍。受此影响,受众也不能有着更完整的认识,最终的结果就是过度娱乐导致道德水准下降,电视新闻逐渐失去了自身的权威性和真实性。

(二)新闻理论与实践过程脱轨、舆论空间亟需优化

新闻行业是一个理论指导与实践验证结合型较为强烈,广泛社会人民关注的社会行业,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着重要的推进作用。先阶段,新闻行业的报道形成了一个封闭的行业惯例,在新闻报道过程中千篇一律,让读者对新闻的真实性产生了大脑疲劳等不良现象。现代新闻行业为社会人民灌输这一定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针对新闻的报道一定要充分发挥出理论指导实践的优势,让新闻行业的新闻工作者充分的人士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充分性与重要性,让社会人民真正意识到社会新闻的重要性与重要意义【8】。新闻工作者要在传统意义上的新闻报道上进行一定的创新,突破传统的新闻报道思维,在保证新闻材料真实的前提下,为社会人民传递一种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与人生观,让社会民众更好的、更全面的、系统的了解世界,了解国内的社会环境,让广大社会民众积极参与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来。新闻行业的新闻工作者要对传统新闻行业五四风险的精神进行传承与延续,紧随社会经济、政治与文化发展的脚步,全力以赴做到具备职业道德素养的真实性新闻工作,为新闻行

业带来一定改革的动力。新闻行业的传播历程重要高度重视与时俱进的思想理念,保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向社会民众传递一种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让社会人民能够全面的系统的了解自身多出的社会环境。

(三)相关网络新闻法规亟需完善

新闻真实性缺失的主要原因,就是网络新闻法规的不完善。如果要加强媒体环境下新闻的真实性,最基本的就是各级政府或者网络的相关部门要加大立法和监管力度【9】。对媒体发布或者知道的虚假新闻给予有效的遏制。用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法律制裁,才保证媒体能自觉守法。这就需要相关的政府要改善或者提高相关信息的透明度,这样在一些重大突发性的新闻事件中,媒体就需要建立向公众、向多类媒体及时通报新闻信息的制度,保证新闻事件的公开、透明、详实,这样不仅能够避免政府和网络主流媒体报道滞后的被动局面,也给媒体提供了准确可靠的新闻源,避免媒体的肆意炒作,从而也有助于网络新闻信息的净化,这样才更有利于媒体新闻信息的净化,提高媒体的公信力

严格采编流程,避免失实报道从漏洞中钻出。以纸媒为例,一篇新闻报道的出炉,需要经过采写、主编分配稿件$编辑修改上版、校检、修改、复检、签付印等多个环节,这是一个系统工程,虽然下一个环节执行人会对上一环节的疏漏进行校正,但任何一个环节的执行人都必须认真对待和处理分内职责,决不能让“带病稿件”进入下一环节,更不能马虎大意,把疏漏的解决寄希望于下一环节的执行人。尤其需要强调的是,编辑在刊发之前未能及时刊发的存稿前,一定要与写稿的记者进行沟通,了解新闻事实的发展变化,并依据新闻事实的进展、变化及时对稿件做出修改,以免报道滞后而造成出现虚假信息。编辑在对待通讯员提供的稿件时也要格外慎重,必须与稿件涉及的有关方面进行必要的核实,确保新闻事实的真实性

(四)重拾作为一个媒体工作者的职业操守

对于媒体本身来讲,只有重拾作为一个媒体工作者的职业操守,才能不断增强媒体本身的公信力。而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提高媒体工作者的整体素质,这就要求媒体内部要增强自身的道德教育,开展全方位的职业道德教育或者自律教育,增强媒体工作人员的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进而提高新闻的真实性。切实关注民生实事,不再跟着眼球跑从新闻的角度来看,新闻的选择有三个贴近。所谓三个贴近,一般来讲就是新闻工作者平常所说的,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据了解,这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宣传思想战线提出的一项重要

强化对媒体从业者的职业道德教育和管理。良好的职业道德是媒体从业者的从业之本,只有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才会从主观上、根本上做好新闻报道工作,否则,新闻报道就成了无本之木。因此,作为新闻媒体,在重视提高新闻从业者业务技能素质的同时,决不能忽视对新闻从业者的职业道德教育和过程管理,在事前预防和事后惩戒两个方面下足气力%在日常工作中,加强对采编队伍的思想政治和新闻职业道德教育毋庸赘言,更为重要的是,要建立专门的监督机构和严厉的处罚制度,比如,抽调资深编采人员组成考评机构,考评机构超脱于各个编采部门,考评人员以其丰富的专业知识可以准确地评判新闻

报道的真实性,并依据明确的惩罚制度作出公正处理。用机构监督人,用制度约束人,是杜绝虚假新闻的重要手段。

五、社会环境影响新闻真实性的关键因素

(一)新闻行业环境,职业道德意识的影响

社会职业体系中队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意识提出了特殊的要求,新闻行业强调新闻工作者必须具备强烈的责任意识。新闻工作者对最新事件,最新变化的真实报道代表者一种社会责任,对社会舆论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新闻工作者必须具备强烈责任感的同时,还要具备强烈的正义感,敢于与社会的一系列负面的形象与事件做斗争,敢于批判社会存在的一系列的不合理的现象,通过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实现对社会软弱全体的帮助,对社会复杂环境下的阻碍与社会发展的腐败、奢侈现象进行抨击与批评。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是一种责任。新闻传播业应该不为任何权力左右,新闻工作者必须站在客观、公正、平衡的立场上报道事实,尽可能把个人感情因素降到最低程度,把对新闻事件评价的权利交给受众。新闻工作者有其特殊的使命,他们应该有自己的职业规范、职业道德和职业良知,所谓真实、客观、公正等正是这种规范、道德和良知的体现。

(二)国内社会环境,社会价值观念的影响

国内经济快速发展的环境背景下,社会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升,传媒系列社会职能的重要性逐步凸显。新闻传媒技术与网络技术风新的技术支撑下新媒体顺势而生,同时实现了平面、电波与网络三大类媒体的融合【10】。伴随新闻读者自身只是结构的不断完善,对传统新闻行业与现代新媒体行业媒介的详细了解,新闻行业受众的媒介素养不断提高,受众群众在进行i型你问阅读与评价的过程中会引起自己的思维去阅读当天的新闻,去思考新闻的真实性与实践社会中发生的概率,同时以自己的思维与社会的动态环境相结合去研究新闻报道的可靠度,对新闻进行一些的评价与研究。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的大环境背景下,新闻读者越来越明显的参与到新闻的生产过程,新闻传播的过程中因为外界各种利益驱使,新闻工作者不负责任的过分夸大新闻真实与严重报道事实,都会引发社会的轰动效应,引发广泛的社会舆论,形成一定规模的新闻传播效应,对社会的良性发展起到了严重的阻碍,产生了一系列的不良社会效应。

(三)新媒体对传统新闻行业带来的挑战

新媒体的快速诞生与发展是经济全球化、数据信息化、信息数字化背景下的必然产物,新媒体与传统媒介的有效结合有利于国家形象的塑造和中华优秀文化的快速传播,造福于社会人民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现代社会,媒介融合是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能一体化的发展趋势,通过组织协调和制度重构,媒体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开发,凭借先进数字技术和现代生产方式将报纸传媒原创内容和新媒体数字化传播技术相结合,重塑传媒系的营销模式,达到报纸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并表现出于传统媒体之间的竞争态势,传统媒体的生存与

发展受到极大的冲击。新媒体的诞生为人们的生存环境搭建了人性化的媒介平台,实践中具有交互性、伴随性、整合性等特点,使人们享受到穿越时空、平等和谐的互动交流,然而传统媒体也具有资源政策支持和深度报道的独特优势,其地位仍不容许代替。传统新闻行业在新媒体行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存在一定的机遇与挑战,在机遇和挑战面前,复杂的社会环境导致了一系列社会部平衡现象的产生,产生一定的利益纷争,对新闻工作者的心里健康状态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现阶段,国内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建设还没有与经济建设完全接轨,导致新闻行业出现报道失实的现象。新兴传媒作为新的科学技术革命的产物和服务于当代政治经济的新闻传播媒介,必然有着传统新闻学还没有来得及完成的新内容、新认识、新理论。换言之新兴媒体正在对传统新闻学不断地提出新的挑战【11】。

五、总结与建议

媒体网络技术的革新。社会产业结构的演变、新闻产业的生态环境要求必须保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复杂的社会环境背景下,新闻工作者在新闻工作中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敢于讲真话、讲真理。新闻的真实性是客观事实发生后经过人脑的反映,不需要对其本身进行详细的加工,但要最大限度的还原事件发生的本身,尊重事实,对报道的事件要经得起每一个细节的推敲。新闻工作者要严格遵守行业职业道德标准,自觉维护新闻真实性原则,新闻来源要深入群众、深入实际、认真开展新闻调查研究工作,坚守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牢记自己的社会责任。新闻要以真实的报道对社会负责,对社会广大人民负责,为社会发展注入积极的因素。维护新闻真实性,都是提高引导能力、实现正确引导的重要保证。离开了新闻的真实性,舆论引导只能是无米之炊、无水之鱼、无本之末。一切有良知、有责任感的新闻工作者,必须自觉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武装自己的头脑,指导自己的新闻实践,恪守职业道德,像爱护自己的生命一样维护新闻的真实,维护新闻队伍的形象和声誉,切实担当起引导社会大众的责任!

参考文献:

【1】马健,新闻工作真实性的重要意义与要求【I】西部广播电视2013

【2】丛中笑,彰显新闻真实性增强社会责任心【I】理论观察,2013

【3】刘江船,新民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新闻管理思想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2007

【4】赵丽艳,维护新闻的真实性是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标准【J】材质,2012

【5】李洪涛,多媒体环境下的新闻失实研究,山西大学学报,2012

【6】李宁;李放,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是新闻工作的根本任务,教育教学论坛,2014

【7】闵长海,真实性原则在新闻策划工作中的应用探讨,新闻天地(下半月刊),2011

【8】王笠夫,邓小平:我党新闻工作的开拓者,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2004

【9】蒋丽,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中国化研究,东北大学,硕士论文,2008

【10】姚君喜,新闻真实性的意义阐释,社会科学,2007

【11】周保福,媒体形态变化背景下坚守电视新闻真实性的意义和途径,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1

朱自清散文艺术特点

目录 写作提纲: 一、朱自清散文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二、朱自清散文的清幽细密的语言艺术特点 三、朱自清的散文如诗写出了情致 四、朱自清散文的总体风格特点 五、结论 参考文献

论文题目: ____谈朱自清散文的特点___________ 内容提要 朱自清先生散文语言优美流畅,朴素简洁,清新隽永。细腻委婉的景致观察和描写,精雕细刻的语言锤炼,多种多样的艺术手法,新颖别致的布局构思,融情于景,创造了一种情趣之美、景趣之美、希望之美,为新文学运动作出了重要贡献,推动了白话散文的发展。重点表现在开创了新时期语化散文的先河为后期白话文及现代文学的创作和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他是继冰心之后出现的另一位美文家,他的散文写作,细致华美,具有诗歌之美。朱自清散文中的语言艺术对后来的创作具有深远影响。 关键字:朱自清,缜密构思,语言艺术,文学地位

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 一、朱自清散文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朱自清先生是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成为一个进步的教授;由一个旧社会的狷者,成为一个民主的斗士。他走过了自己曲折的道路,毛泽东称赞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号召我们“写朱自清颂”。朱自清先生是“五四”新文学的拓荒者和创业者之一,他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作出杰出的贡献,尤其在散文创作方面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成为现代文学史上有数的散文大师。先生精美的散文作品,已成为至今值得珍视的一份文化遗产。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以“五四”时期的成就为最高,影响最大,而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创作,又是这一时期实绩最大,成就最高的。 朱自清先生从小深受私塾教育熏染,家教严格,养成其温和规矩的性格。他好读书不好交际,大学毕业后,长期在师范和中学教书,过的是平静清平而又师道尊严的生活,即使在成了大学教授之后也脱不了“土气”(叶圣陶、陈竹隐皆提到这点)。先生的生活缺少大波大澜,缺少激烈地情感撞击,缺少灵魂撕咬的痛切,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日常生活的中和主义”,是“中性人生观”,这跟中国古代的“温良恭俭让”、“发乎情,止乎礼”很近似。山水校园、诗酒唱和、教书着文,是朱自清先生一生典型的生活方式。先生的诗太过平凡与他的生活与性情太过平实相关,其成就在散文,实因五四新文学诸文体中惟散文与旧文学冲突最小,与他性情较为相融。朱自清先生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着作26种,约二百多万言。遗着编入《朱自清集》、《朱自清诗文选集》等。 二、朱自清散文的清幽细密的语言艺术特点 从语言上说周作人的散文语言是朴实——朴实得近乎平淡。欣赏周作人的散文就像听一个老人在那里絮语但不是絮叨其中渗透着丰富的生活体验和世态炎凉。朱自清的散文语言是高度提纯的相当隽永有一种清新、自然、典雅的美特别是他的写的散文可以说通篇都是诗——形式是散文的意境是诗的。 1、独到的修辞手法的运用朱自清的散文注意修辞语言优美用字遣词功夫颇深。如《荷塘月色》中用“泻”形容如流水一般自上而下普

美学论文《论艺术美》

论艺术美 艺术美是人类审美的主要对象,是美的高级形态,它存在于艺术作品之中,是艺术家对生活的审美观点、审美情感和审美理想与现实的美、丑、不美不丑、亦美亦丑特性在艺术形象中的结合,是艺术家创意的物化形态。它的本质和社会美、自然美一样,也是人的具有积极社会意义的内在精神的感性显现。 对艺术定义的理解,可以体现在对艺术品的把握上。艺术品可以通过与非艺术品的区别来定位,而一些艺术定义的成果可以帮助区别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真正的艺术品,首先必得当得人们在“艺术品”的本义上直接的指称。进而言之,对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区别,首先必须分清本义上的“艺术品”和其他意义上的“艺术品”;其次必须在本义上比较不同物品,把握被人称为“艺术品”的事物与其他事物的区别。 “艺术品应是感性的精神性的人工制品”: (一)艺术品应是人工制品 艺术品从根本上是人的实践性产品,艺术品是一种人生现象、社会现象。艺术品必须经过人的行为才得以成立、得以认定,这一特性,证明了艺术家和艺术家实践的必然性,艺术必须包含人与实践,艺术品的意义与人的实践有关。 (二)艺术品应是精神性的人工产品 在艺术的诸多定义中,无论是“游戏说”,还是“表现说”、“符号说”等,无不认识到艺术品在一定的形式上承载的意义是对应于人类的精神活动和精神需要的。此处,精神性不是指艺术品纯粹存在于人的头脑中、意识里而不需要任何物质的东西,而是指艺术品的各种质素必须是精神性的或是可以转化为精神性的,它们不是赤裸裸的、有限性的肉体欲望和功利性。 (三)艺术品应是感性的精神性的人工产品 人的精神至少可以区分为感性和知性。一是具体的,一是抽象的;一是遵从感性运作规律的,一是遵从以形式逻辑为主的知性思维规律的;一是获得以意象为主要内容的结果的,一是获得抽象的规律等成果的。值得注意的是,“感性”是精神性的,它不同于有限的、功利的欲望。 在探讨了艺术品的定位之后,还需要分析作为艺术存在流程第二个环节的艺术作品的基本特征。艺术作品一方面是艺术创作活动的终点、成果与超越,另一方面又是艺术鉴赏活动的起点与基础,因此,在完整的艺术活动中,艺术作品处于中介和桥梁的位置。 首先分析艺术作品的一般层次结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艺术作品的风格和形态问题。,艺术作品作为艺术家审美活动的产物,必然要以一定的物质媒介和审美意象,来表达艺术家在自己的人生实践中所体验和把握到的人生价值和意义。因此,我们既不能像形式主义者那样切断艺术作品与现实人生的联系,也不能像传统的社会学研究那样把作品与现实的关系等同于一种认识活动,而应该从本体论的角度把作品与艺术家的人生实践联系起来。这样,作品所表达的内容就不至于和现实生活混同起来,因为它不是对于现实生活

新闻写作试题库

新闻写作试题库(共287题) 一、填空题:(56题) 1、狭义的新闻指(消息)。 2、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述评及其所属品种)。 3、没有(事实)就没有新闻。 4、(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5、(言之无物)是写新闻的大忌。 6、新闻写作的原则是(用事实说话)。 7、新闻写作的要求是(真、短、快、活、强)。 8、新闻的快应以(新闻的新鲜和真实的事实)为前提。 9、新闻报道要快的表现是一(及时)、二(适时); 10、新闻的思想性是指(一条新闻在思想上给读者教育、影响和启迪)。 12、新闻写作要求强的(思想性强、政策性强、针对性强)。 13、“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个实义的作者是(陆定一)。 14、新闻六要素是(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因、何果)。 15、新闻的要素说的是(构成新闻不可缺少的事实材料)。 16、新闻背景从内容分为(人物、历史、地理、事件背景)。 17、新闻背景从作用分为(对比性、说明性、注释性); 18、背景材料可用于(新闻的导语、正文、结尾)三个不同部分。 19 、新闻的主题应从(新闻事实挖掘)中来。 20、提炼新闻主题应注意两点:一是(一条新闻一个主题);二是(新闻主题一定要从新闻事实中挖掘、提炼出来)。 21、选择最佳角度是表现(新闻主题)的好办法。 22、几家新闻单位同时报道同一新闻应注意(错开角度)。 23、新闻语言的特点是(具体形象、准确鲜明、简练生动、通俗易懂)。 24、动态新闻(叙述 )为主.

二、名词解释:(19题) 1、简明新闻——简讯与快讯,统称为简明新闻。它是新闻报道中最简炼最短小的一种常用的新闻体裁。它题材范围广泛,但都以报道新近发生事实的动态为主,是报道事实动态的一种简洁明快的形式。其报道的内容单一而概括,即它只报道一个事实,不用交代背景,对事实不作具体的叙述和说明,只是对新近发生事实的动态作简要的报道。 2、新闻背景(或背景材料)——是指新闻中与主体新闻密切相关的历史情况、环境条件以及新闻产生原因和注释性方面的材料。一条新闻,可以只用现实发生的新闻材料来写成。若只有背景材料是无法写成一条新闻的。但是否使用和如何使用背景材料,要视实际情况和表现新闻主题的需要而定。比较复杂的新闻,或知识性较深的新闻,一般都不可避免地使用相关的背景材料。 3、金字塔式结构——这种结构,从头到尾完全按事实发生的时间顺序或情节发展来安排材料的。消息的开头就是事件的开头,结尾就是事件的结束。这种结构,是按人们正常思路渐进过程安排材料,因而易为读者所接受和理解,具有较强的生动性和吸引力。它最宜用来客观地叙述一些故事性强、人情味较浓的事实,写成人们惯称的新闻故事或新闻小品。 4、概貌通讯——是以报道某个地区、部门、单位或市镇、村庄、街道、家庭今昔变化为主的一种通讯。它也介绍祖国风光、地方物产、人情风俗等,因此也叫风貌通讯。其特点是:(1)题材广泛。它涉及面较广,题材范围比其它通讯更大,通过这些广泛题材的报道,反映出时代气息和时代精神。(2)要有新闻性,事实要有新意,不能写成众所周知的旧闻或历史知识。 5、新闻导语——是新闻写作学特有的一个概念,是消息这种新闻体裁区别于其它文体的一个重要特征。导语在一则消息中,主要承担两项任务:一是以最简炼的文字突出新闻中最重要的、最新鲜的事实或思想;二是启发、吸引读者情不自禁地阅读全篇新闻。采用这种方法写新闻的开头,通称为新闻导语。

新闻写作基础知识

新闻写作基础知识 新闻写作基础知识 第一节新闻概述 一、新闻定义 什么是新闻?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意识形态,就有不同的回答。 在美国,麦尔文·曼切尔著的《新闻报道与写作》一书,引述了过去和现在新闻学家对新闻的一些解释。例如: 达纳在年至年主管过《纽约太阳报》,他说,新闻是“社会上大多数人感兴趣,而且在此以前从未对它注意过的那些事情。” 达纳的一个编辑提出了一个经典性的新闻概念:“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注:这是达纳年办《纽约太阳报》时,他属下的采访主任约翰·b·博加特对一个青年记者说的。) 另外一个新闻的典型概念是斯坦利·瓦利克尔提出来的。他是本世纪三十年代初期《纽约先驱论坛报》的采编主任。他说,新闻是建立在三个“w”的基础上:“妇女(women)、金钱(wampun)和坏事(wrongdoing)”。 其实,以上表述并非科学意义的下定义,但他们的观点却集中地代表了西方新闻学的基本立场,即一切反常的、有刺激性的、人们好奇的事才是新闻。这种观点当然有其深厚的人文背景及经济基础,虽然他们对新闻定义的认识已侧重在“读者兴趣”上,但其实质仍不能脱离“利润”的操纵。 在中国,“新闻”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新唐书》。《新唐书》记载:初唐神龙年间(公无年前后),有一个叫孙处玄的文人曾说过:“恨天下无书以广新闻”。孙处玄曾投书当时执政的大臣恒彦范,评论时政得失,未被采纳,他就挂冠而去,可见他是个很关心时事政治的人。这样的人对没有书刊传播新闻(当时印刷术尚未应用于书籍)表示不满,是理所当然的事。孙处玄这句议论竟被载入《新唐书》,说明尽管唐代还未完全具备传播新闻的条件,但人们已意识到需要报道这类新闻的传播工具。“新闻”一词在这里是指“最近消息”。 《现代汉语词典》释“新闻”为:①报纸或广播电台等报道的国内外消息:新闻广播/采访新闻。②指社会上最近发生的新事情。 《辞海》对新闻的解释是:①报社、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新闻机构对当前政治事件或社会事件所作的报道。要求迅速、及时,真实,言简意明,以事实说话。形式有消息、通讯、特写、记者通信、调查报告、新闻图片、电视新闻等。②指被人当作谈助的新奇事情。如《红楼梦》第一回:“众人当作一件新闻传说。” 1943年9月陆定一提出:“新闻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1981年8月中宣部在京召开全国18大城某地的报纸工作座谈会,其会议纪要对新闻定义作了新的诠释: “新闻反映新发生的、重要的、有意义的、能引起广泛兴趣的事实,具有迅速、明了、简短的特点,是一种最有效的宣传形式。” 定语修饰的限制显然是考虑了“读者兴趣”,同时也顾及到了“社会效果”,这些是对陆定一定义的有效补充,然而其偏颇也是显而易见的。综合上述种种看法,我们不妨把新闻定义小结为: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或发现的有社会意义的能引起广泛兴趣的事实的传播。” 明确了新闻定义,我们再来区别广义的新闻与狭义的新闻。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等,是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中常见的报道体裁。狭义的新闻

新闻写作练习题有答案

新闻写作习题练习库(夏玲) 新闻知识写作练习题一 一、名词解释 1、新闻真实性 真实性,最简单的定义是:新闻必须反映客观事物的原貌。真实性是新闻存在的基本条件,也是新闻传媒必须遵守的原则。 2、故意失实 指媒体或者新闻报道者事先明知报道内容不符合客观事实,具有虚假成分,但却出于种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而有意为之所导致的新闻报道失实。 3、非故意失实 指新闻报道者并无故意造成失实报道的动机,而是由于种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或影响,未能按照客观事实的本来面目如实做出报道所导致的新闻失实。 4、用事实说话 指通过客观地叙述新闻事实及其背景来体现观点、发表意见;或者说是把思想观点藏在精心选择的某些事实里,让受众通过事实自己领悟其中的道理。总之,是“事实”和“观点”的结合。 5、新闻的时效性、可读性、针对性 时效性——指新闻事件的发生与报道之间的时间差,时间差越短,则时效性越强。 可读性——指新闻便于阅读、吸引读者的特性,把新闻报道写得让读者愿意读、喜欢读、读的下去。 针对性——两层意思:一是指在写新闻时,你的心中要有对象感,二是要明确你为什么而写,你的报道针对的是什么问题而发。 6、新闻角度 指记者发现事实、挖掘事实、表现事实的着眼点或入手处。 7、“倒金字塔”结构 消息的倒叙结构,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顺序来组织材料,把先发生的放在前面叙述,后发生的放在后面叙述。倒金字塔式的结构,其特点是头重脚轻地组织、安排材料,把新闻的高潮或结论放在最前面,然后按事实重要性递减的顺序来安排,借以突出最重要、最新鲜的事实。 8、“蒙太奇”结构 把新闻事件的情节、场面、细节写成镜头感很强的段落,利用跳笔省略过程的叙述,突出事物的主要特征,再组合和连接而成写作表现方式。 9、新闻语言 通过新闻媒介,向受众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传播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时所用的文字语言叫做新闻语言。 10、新闻白描 新闻白描,是指文字描写的具体方法,即不尚修饰,不用或少用形容渲染,以质朴的文笔,力避浮华、做作,简练而直接地勾勒出事物的特征 11、新闻背景 宏观意义上的新闻背景,是指对人物和事件起作用的历史情况或现实环境。狭义的新闻背景,是指新闻事实之外,对新闻事实或新闻事实的某一部分进行解释、补充、烘托的材

论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及文学史价值

浅谈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及文学史价值 —以《背影》为例 摘要:朱自清是我国现代第一个新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中最重要的散文作家。作为一位散文大家,朱自清以他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为建立中国现代散文全新的审美特征,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散文体制和风格。他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作出杰出的贡献,尤其在散文创作方面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成为现代文学史上有数的散文大师。他精美的散文作品,已成为至今值得珍视的一份文化遗产。 关键词:朱自清散文语言构思布局情感文学史价值 朱自清是新文学初期继冰心之后的一位突出的散文作家。当时的复古派认为白话不能作美文,而朱自清则完全打破了这种迷信。他在深厚的古典文学的基础上融合中西方文化,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性的散文体制与风格。因此,说到白话文运动的成功,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在“这方面的成就要和语体文运动共垂久远的。” 所以他的散文具有鲜明的特点,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大体说来,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主要有以下几点: 1.艺术语言清新、自然、悠美、典雅。 朱自清的散文语言赋于音乐美、诗美的同时,也兼有朴质无华、蕴藉腴厚的美。作者追求的是用词的朴实和口语化。这正是他为人不虚伪、不浮华、不讲排场和客套的生动展现。他说富有“说话风”的作品“读了亲切有味”。《背影》中的叙述语言是口语化的,人物语言尤其如此。父亲的几句话,不仅简洁,甚至朴拙,但却格外生动传情。如,父亲决定送儿子上车时,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告别时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进去吧,里边没人。”话语极为简单,但却表现出了作为父亲的那种“爱子”之心。 2.构思缜密,布局精巧。 朱自清的散文是十分注重“眼”的安设的。并且充分地使之成为构思的“焦点”。也成为将作品的思想与艺术辩证统一起来的“凝光点”。 《背影》一开篇就“揭全文之旨”:“我和父亲不相见已有两年,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首先是由远及近,回叙父子奔丧时的相聚,细数父爱的种种表现,定下深情怀念的基调。接下来写父亲“终于不放心”,亲自“送我上车”的情景,初步揭示了父对子的挚爱之情。这些简炼的叙述,为即将推到面前的“背影”作了必要的铺垫和蓄势。再接着对父亲买桔子的“背影”集中描写渲染,一方面极写父亲行动的艰难,真切地表现父对子的深情关怀。另一方面突出“我”的动情,表现了父对子的感激思念。最后概述父亲老境的凄凉颓唐及始终惦念儿孙的厚爱。并通过读信时的心境描写,让“背影”第四次出现,首尾呼应,感情回荡。 3.抒情色彩浓郁 朱自清的“文章之美”是与他的抒情艺术分不开的。他的作品有着浓郁的抒情色彩。《背影》是朱自清誉满文坛的代表作,叙写的是一些朴实而生动的感情细节。 在作品中,作者围绕“背影”铺陈其事,这个重心四次点题,虚实并用,疏密有致。第一次提到“背影”,只用一句“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两年有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就点破了“背影”题旨。接着作者文笔荡开,先不直接写背影,却转而从回家奔丧写起,有条不紊而又要言不烦。其中再三强调的是父亲自己忍住失母的悲痛,却劝慰儿子,初步展示了父亲爱子的内心活动,为背影的出现涂上了悲凄的抒情底色。以后,通过父亲过铁道,攀月台,买桔子这一情节,着力刻画父亲的背影,把抒情推向高潮。其中最精彩、最动人的还是买桔子的白描叙事。作者只是把父亲怎样走到铁道边探身爬下月台,怎样手脚并用攀登那边月台,以及买桔子怎样艰难地抱运回来这一系列动作,老老实实地勾画出来,描写的是买桔子的背

新闻写作考试试题及答案

1.广义上新闻写作包括(新闻报道写作)和(新闻评论写作),狭义上新闻写作包括(新闻报道方面的各种体裁的写作)。 2.新闻写作的研究对象包括新闻报道作品以及这类作品的(写作原理)、(写作规律)、(写作技巧)以及相关知识。 3.新闻文体的功能有传递信息(娱乐大众)、(舆论引导),以及(传播知识)和(监督社会)。 4.新闻事业的功能有(传播新闻)、(引导舆论)、(服务社会) 5.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有(信息性)、(知识性)、(可读性)、(时效性)以及(针对性)等。 6.新闻报道的基本写作程序有(发现)、(采集)、(制作)以及(传播)四个阶段。 7.新闻语言要求新闻记者做到准确、(简洁)、(鲜明)、(生动)、要有(时代感),而(白描)是新闻语言的主要特征。 8.新闻导语的类型有(概述型导语)、(描述型导语)、(评述型导语)以及(橱窗式导语)四种类型。 9.新闻背景的两个层面有(宏观)以及(狭义)。 10.通讯选材要注意(材料的典型性)、(围绕主题选材)以及(选材忌重复)。1.简要谈谈新闻写作有哪些重要性。 (1)新闻写作是新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落脚点。 (2)新闻写作是新闻传播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 (3)新闻写作是衡量记者素质的一个重要条件。 2.简要谈谈采写人物通讯因该注意哪些问题。 答:人物通讯是以通讯的形式报道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反映其行为、事迹和生,在现其精神境界、人生轨迹和生存状态,从而达到教育启迪,或监督批判,警示社会的目的的通讯。要写好人物通讯一般要注意一下几点:(1)通过写事迹,表彰先进人物的思想。人物通讯应以人物为中心,而且一般是一个先进人物为主,笔墨务必集中。人物通讯写人,不应该就事论事,而要“见物、见人、又见思想”。使之写的形神皆备,以“形”传“神”。 (2)抓细节,抓特点。人们对一篇人物通讯的一些事迹、概貌、数字常常看到后可能忘掉,但动人的细节、情节,却往往难以忘怀。因为细节是人物描写中的点睛之笔。另外,要注意表现人物有特色的事迹,挖掘人物的个性特点,并选用新的角度,才能把人物写的富有新意。(3)写先进人物要处理好俩个关系:一是先进人物和党的领导关系。二是先进人物与广大群众的关系。 3.简要叙述一个合格的新闻记者需要具备哪些素质。 (1)政治修养。 表现在俩方面:一是强烈的职业责任感。二是强烈的正义感。 (2)知识修养。 新闻写作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需要有广博深厚的知识根底。所以一个记者处了拥有新闻专业教育背景之外,还要对社会科学以及各种与新闻工作有关的知识有一定的知晓,才能较好地驾驭新闻写作。 (3)思想修养。 加强自己的思维修养,即不断提高自己辨识与表现新闻价值的思维能力。 4.简要谈谈新闻写作为什么要用事实说话。 (1)事实是新闻的本源,没有事实就没有新闻。 (2)事实胜于雄辩。

论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

论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 陈建伟 【内容摘要】朱自清是我国现代第一个新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中最重要的散文作家。作为一位散文大家,朱自清以他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为建立中国现代散文全新的审美特征,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散文体制和风格。他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作出杰出的贡献,尤其在散文创作方面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成为现代文学史上有数的散文大师。他精美的散文作品,已成为至今值得珍视的一份文化遗产。本文着重论述了朱自清散文在独特结构上,抒情艺术上、诗情画意、语言方面的艺术风格。 【关键词】绘画美情感美语言美结构美 [ Abstract ] Zhu Ziqing is our country modern first new literary societies" Literature " in the most important prose writers. As an essayist, Zhu Ziqing with his unique prose style, to the Chinese modern prose added a magnificent color,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Chinese modern prose new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created with Chinese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style of prose system. He is o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made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especially in prose creation achieved high artistic achievement, becomes the modern history of literature several prose masters. He polished prose works, has become so valuable a cultural heritage.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essays of Zhu Ziqing in the unique structure, lyric art, a quality suggestive of poetry or painting, language style. [ Key words ] painting beauty beauty beauty beauty emotional language structure 散文同一切形式的文学作品一样,是一定的客观社会生活的反映。一个成熟的作家,其艺术风格会从他对客观社会生活的描述中体现出来,会从作品的结构、语言、情感以及写作技巧上体现出来。朱自清的散文不论是写景、状物、叙事、

论艺术真实与美

论艺术真实与美的关系 摘要:追求理想与审美是人与生俱来的能力,在古今中外的艺术创作中,艺术真实区别于历史真实和生活真实被广泛运用,借以更深切地塑造和表达美。因此,艺术真实的表现手法体现着人们对美的追求,同时它的确为我们带来了审美的愉悦感受,它是为审美而生的。 关键字:艺术真实审美历史真实艺术想象 弗洛伊德认为艺术想象和虚构之所以必须,是因为其补偿了现实生活难以实现和满足的欲望和理想。这种欲望和理想即是人们对美的追求,人类的艺术活动,如古代神话的创作则表现了人们心中美与理想的统一。但创作不是重演和还原,于是尊崇于艺术既要满足创造美的要求,又不能有悖于人们的现实经验的要求,对文艺创作的艺术真实衡量手段应运而生。 艺术真实是相对于生活真实或历史真实而言的。历史真实是一种已然的真实,是一种力求客观的真实,艺术真实则是一种可能状态的真实,是以有限的艺术时空创生无限可能性的天地人生境界的真实,它带有主观规定性的真实,从而更接近人本身的经验性真实,这样的特点更方便于文艺创作对理想和追求的表达。 一、艺术真实体现了人们对美的追求 古希腊神话和其中的英雄故事,甚至是天神的形象塑造都已各种文艺形式表现了出来,并且被人们接受和喜欢。天神的雕塑:强壮有力又富含文艺风采的阿波罗、活泼可爱的丘比特、断臂的维拉斯等等;还有古文化中的歌舞、头饰和耳环,这些无一不表示着人类对于美的追求是与生俱来的。人类为了生存、发展,需要劳动、游戏、宗教、武术等,同样也需要艺术,需要追求美。

生活中的人们总是丢弃自己一闪而过的思想或意念,但在读天才们所创作的作品时却总能在作品中发现自己曾经丢弃的思想,这便是艺术作品的不可取代性,“我们在一件艺术作品中认识到的东西,根本不是艺术语言所要表现的。”①艺术作品所要表达的便是人们心中长久的理想,或是一闪而过的灵感的美妙,而这种美妙恰好符合人们的先验经验,使人们产生了共鸣,这便是文艺创作的价值所在。因此在艺术创作中,艺术真实对于人们追求美的活动是必要的,就如古希腊神话中英雄、天神的形象塑造必须符合人们的心理期待,符合人们的生活经验,有经验对其的可能状态的证实,才能够被人们普遍接受和喜爱。 同时,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或历史真实并没有明显的界限,它并不是对立,而只是重构。伽达默尔说:“美的本质恰恰并不在于仅仅是与现实性相对和对立,而在于美可以不期而至,美是一种保证。真的东西也仍然不是远不可及的,而是我们碰得到的。”②因此,艺术创作者的才华便在此得以体现,他们将生活真实积累、升华,最终得出一个普遍的典型,一个艺术的真实,借以表现人们的心里期待和对美的追求。 二、艺术真实在于给人美的感受 英国诗人济慈说:“美是一种永恒的愉快。”美国美学家桑塔耶纳说:“美是在快感的客观化中形成的,美是客观化了的快感。”因此,美的存在是需要人们感知的,是“因感知而存在”的。于是艺术真实创造了美,人们的审美体验使美存在,这是生活真实或是历史真实无法达到的效果。 而审美体验的快感的产生原因是艺术作品的原型及其所蕴含的经验使欣赏者或阅读者产生了心灵的共鸣。原型是人类共同心理情感和基本的普遍的人性的呈现,许多事实和现象证明了人类这种相通性和共同性。而文艺原型是是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审美意识和心理情感的积淀,是一种心理体验的模式,也是一种关于美的模式。于是原型便是作家创造的美的载体,原型并不是真切的真实,而是一种概念,一种模式。 中国古代文论也强调,艺术真实的最高境界应是“神似”而不是形似。因为客观地展现生活不可能产生文学艺术,艺术的创造实质上是用生活材料来表达艺术家对人生的感受和思考;文学艺术是因为有了主体精神的灌注才拥有了生命的 ①雅斯贝尔斯著,鲁路译:《尼采其人其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371页。 ②笛卡尔著,王太庆译:《谈谈方法》,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372页。

“新闻评论写作”

“新闻评论写作” 第一章新闻评论的特点和作用 一、什么是新闻评论 新闻评论是一种政论性的新闻体裁。它是针对新近发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发议论,讲道理,直接发表意见的文章。 二、新闻评论与新闻报道的关系(区别) 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是新闻宣传工作中两种基本的体裁。如果说新闻报道是新闻宣传的主体和基础,那么新闻评论就是旗帜和灵魂。 1、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在表现方法和写作特点上有明显的区别。新闻以报道客观事实为主,而评论则是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发议论讲道理。新闻报道主要是传播信息,提供事实,作者的倾向、情感、意见是包含在事实的叙述之中。它的主要特点是用事实说话。新闻评论则是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说理,直接表明作者的思想观点。它的特点是议论说理,直抒己见。 2、新闻宣传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就要发表意见。新闻报道是无形的意见,新闻评论是有形的意见。所以,新闻宣传既要有报道,又要有评论。它们在统一的思想指导下,互相配合,相得益彰,从而更好地发挥作用。 三、新闻评论与一般议论文相比,有哪些特点 新闻评论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它的基本任务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宣传党的纲领路线和方针政策,从而团结人民、引导舆论,推进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1、新闻性 ①现实的针对性。立论有的放矢,针对当前值得评论的新闻事件和问题发表意见。 ②强烈的时效性。对现实作出及时的反应。从社会效益出发,掌握时机,切合时宜。 2、政治性 ③鲜明的政治立场和态度。注重选题的政治意义。 ④着重从思想、政治、理论的高度分析和论述问题。 3、群众性 ①面向广大受众。关心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反映群众的要求和呼声。说理论述符合群众的特点和需要。 ②吸引和鼓励广大群众关心和参与评论工作。 四、新闻评论的社会功能和作用 1、引导的作用。旗帜鲜明地分清正确和错误、先进和落后的界限。明确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进行舆论引导。 2、监督的作用。弘扬先进的思想和精神,揭露和抨击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对各种不良现象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实现有效的监督。 3、表态的作用。代表新闻媒介表明对重要事件和问题的态度。对国内外重大事件,全国性的新闻媒介可以通过新闻评论表明党和政府的态度。 4、深化的作用。新闻评论和新闻报道配合发表,可以深化报道的主题。通过对新闻事实的分析,从思想、政治高度说明问题。启发和帮助群众掌握科学分析的方法。 五、新闻评论的舆论监督和以正面宣传为主的关系 1、新闻宣传要以正面宣传为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但正面宣传也应该包括舆论监督的内容,这两者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取得积极的社会效果,鞭挞假恶丑正是为了弘

新闻写作学习方法

第一章怎么样学习新闻写作 新闻写作是记者把采访中搜集到的材料、信息,通过文字制作成一定体裁的新闻作品的过程。新闻作品主要分为:的,采访时写作的前提与基础,写作是采访的结果与归宿。二、采访的质量直接关系着写作的质量 新闻报道、新闻评论。 第一节新闻写作的重要性 新闻写作的重要性有三方面决定:1、这门学科在新闻学中所占的地位和作用 2、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所占的地位和作品 3、在新闻工作者职业素养中所占的地位和作用 一、新闻写作是新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落脚点二、新闻写作是新闻传播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 (一)新闻写作决定着新闻信息能否传播出去(二)新闻写作直观影响新闻信息的传播效果:新闻写作属于信源编码过程 三、新闻写作是衡量记者素质的一个重要条件 第二节新闻写作与采访的辩证关系 新闻写作必须以采访为基础,采访决定写作,同样写作也反作用于采访。 一、先有采访后有写作,这个次序不能颠倒 唯物辩证主义认识论: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 新闻是“七分采,三分写” 第三节功夫在笔外 所谓功夫在笔外,即有关记者素质问题。 党中央对新闻工作者提出“打好五个根底,发扬六种作风”的要求。五个根底:理论路线根底、政策法律纪律根底、群众观点根底、知识根底、新闻业务根底。六种作风:敬业的作风、实事求是的作风、艰苦奋斗的作风、清正廉洁的作风、严谨细致的作风、勇于创新的作风。一、加强政治修养 (一)记者的政治修养首先表现在强烈的职业责任感(二)表现在强烈的正义感二、加强知识修养 三、加强思想修养:即不断提高自己辨识与表现新闻价值的 思维能力。 课后:1、学习新闻写作的重要意义? 2、试论新闻写作与新闻采访的关系。 3、新闻记者要加强哪些修养?为什么?上编总论 第二章新闻写作的真实性原则 第一节新闻写作对真实性的要求 真实性定义:新闻报道必须反映客观事物的原貌。首先,真实性是新闻存在的基本条件;其次,真实性是新闻传媒必须遵循的原则。 浅层次要求新闻报道的具体事实务必真实准确,深层次要求新闻报道的整体概括与分析要符合客观实际。一、新闻报道的具体事实必须真实准确(一)确有其事(二)构成新闻的基本要素必须准确无误 (what/who/where/when/why/how) (三)新闻中引用的各种资料必须准确无误 (四)新闻中所反映事实的环境、过程、细节、人物的语 言、动作必须真实 (五)新闻中涉及人物的思想认识和心理活动等,必须是 当事人所述

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

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 导读:艺术上,朱自清的散文以漂亮、缜密著称。漂亮,指笔触的细腻、描写的生动、画面的优美;缜密,指构思的精巧、结构的严谨,讲究谋篇布局。朱自清与冰心同以文字优美闻名,冰心善抒情,朱自清善描写,在描写中抒发感情,在诗与画的交融上达到高度的成就。在朱自清之前的白话散文中已有游记和写景文。但那些写景文只是感叹“景色绝美”,“景色真是好看”,还不能以语言为工具画出山水景致的状与色。 朱自清散文在艺术上的最大特点是美。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朱自清有一双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美的眼睛。而这种发现常常又是有他自己独到之处的。从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出发,朱自清十分强调对客观事物进行仔细的观察,从不苟同别人而强调亲自体味。他常能突破一般思索的框框,另辟新径,独出心裁,使作品产生一种超尘拔俗、不同凡响的力量。 朱自清先生是我国新文学的开拓者,是现代散文大家,是著名的语言艺术大师,他的散文取得了巨大的艺术成就: ①真挚深厚的感情。他散文的核心是一个“真”字,用真挚的感情,写真实的见闻和感受,记取真实的景物,发表真实的议论。他那些以家庭生活为素材的作品中,或温厚、或感伤、或幽默的人伦之情,尤为动人。如《背影》中对父亲的追忆,《悼亡妻》中对妻子的怀念等这些身边的凡人琐事,因为时时追求真切的内容、感情的质朴诚挚

而最能感动读者。 ②情景交融的意境刻画。朱自清的散文,文中有画,画中有诗。他对景物精确观察,对声音、色彩感觉独到,通过千姿百态、或动或静的鲜明形象,巧妙地比喻、联想,融入自己的感情色彩,构成细密深远的意境。《荷塘月色》中,清华园的一个平常的荷塘,一到他的笔下,简直无美不具,成了一幅意境优美的工笔画。 ③缜密精巧的构思。朱自清通过自己敏锐的艺术神经,纤细缜密地书写生活的独到情绪和体验。散文大多篇幅不长,构思更见匠心,散文结构严谨的无懈可击。如他的《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由写画、析画、评画三部分组成,先是写画的形神备,后用一连串的问句做分析,层层深人引读者去分析咀嚼品味,最后用神韵之笔点出神韵之画,意味深远。前部分为后部分层层铺垫,由画到感情的抒发连接得自然婉转。 ④清幽细密的语言艺术。朱自清的散文语言清丽凝练,喜欢用口语,清新朴素而又精到,在当时被看作是娴熟使用白话文的典范。《背影》中仅仅质朴地说了父亲送儿子的一段场景,他捕捉到的不可言说的典型动作细节将那种劳累奔波的老父亲形象展现于眼前;他爱用叠词,散文有着节奏感与韵律美。如《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文字极富色彩感,呈现出视觉感官上的绘画美。 上文是关于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帮

艺术美的认识

浅谈我对艺术美学的理解与认识 艺术,其实就是一种具有审美价值的形式或结构,或说,是一种有意义的、高级的形式和结构。无论是绘画、雕塑,还是戏剧、建筑,甚至音乐、舞蹈,都是以一种相对整一的、富有内涵的形式和结构呈示出来的,除了建筑和工艺这些特殊的形式之外,艺术主要诉诸人们的精神。艺术创作很少来自于直接的功利性。 艺术的欣赏就是对美的发现和感情,那么美在哪里呢?美就在你的心中。审美既是一种可以通过判断来定性的认识活动,也是一种可以通过形象来体认,通过快感来表述的体验活动。画家诗人创造的美,就是他们心灵创造的意象,独辟的灵魂,那么什么是意境呢?因人于世界接触关系层次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现。或是为满足生理的物质的需要而有功利的境界;或是因人群公共互爱的关系而有伦理的境界;或是因人群组合互制的关系而有政治的境界;或是因研究物理追求智慧而有的学术境界;或是因欲近本人归真,冥合天人而有的宗教境界。功利境界主于利,伦理境界主于爱,政治境界主于权,学术境界主于真,宗教境界主于神。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而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 对艺术的投入,就有美感的诞生;对艺术的展示就有美丽的缩放!或许一切美的光都来自心灵的源泉。一个意韵,我想就应该是一个情与景的结晶,深入了才可得镜中花,水中月。散步于美学中,亘古不变的——芳香泗溢!然而,美是有相对性的。美的相对性是美和审美

的辩证属性的重要方面,它与美的绝对性之间呈现出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美的相对性具有三方面含义,其一是指审美对象自身对美的表现有程度的区别,这种表现程度的差异性是以对象自身属性为基础的;其二是指不同审美主体对同一审美对象会产生不同的审美感受,即使同一审美主体在不同条件下对同一对象的感受也有程度差异甚至截然相反,这是美感的相对性;其三是随着主客观因素及其关系的历史发展和审美活动的逐步深化,主体的审美情趣将呈现出多层次、多趋向的状况,因而审美标准具有相对性。美的相对性的三种情况在美学史上的均被注意到,古希腊赫拉克利特所谓“最美丽的猴子与人相比也是丑的”就意识到美本身的相对性,中国古代关于人体美的标准变迁如“环肥燕瘦”也显示出人们对美的相对性的思考。 美是人们对生活的一种向往,也是对追求的一种期望,女人的美是一种修饰,男人的美是一种气质,孩子的美是天真,老人的美是岁月的烙印;美是一种文化,是一种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情感体现,这也正是几千年来人类所追求的一种精神。 艺术美学离不开艺术的哺育,但也缺不了哲学的引领。艺术美学是各种艺术学学科群皇冠上的明珠。这就意味着它只有充分汲取各门艺术的精华、不断充实自己才能“成其大者”,进而赢得其他艺术学科的由衷臣服,确立自己的王者地位。如果它疏离了与各门具体艺术的血脉联系,就会在空洞化中走向死亡。并且艺术美学是一门源于哲学的理论学科,必须坚持自己的哲学追求。可当今的艺术美学不是缺乏艺术,就是缺乏哲学,抑或两者都缺乏。

浅谈新闻的真实性

浅谈新闻的真实性 摘要:真实性是新闻的灵魂和生命。新闻传播的功能是通过新闻事实去把握世界及人类生活的本质,所以,新闻写作必须客观真实,这是新闻工作者必须信守的基本原则。真实性是新闻最本质的规定性,它是新闻独特力量和高贵品质的主要源泉,体现着新闻的基本特征、性质和要求。 关键词:新闻;真实性;虚假;竞争;维护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新闻事业得以飞速发展,但与此同时,激烈的媒介市场竞争对新闻传播事业也造成巨大冲击。在此种情形下,新闻从业者面临着严峻考验,有些采编人员经不起社会的种种诱惑,背弃了新闻真实性的基本原则,使假新闻屡屡见诸报端,不仅误导读者,严重损害媒体的公信力,更使每一个新闻从业者蒙羞。为了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无论在何时何种情况下,新闻从业者都必须遵守新闻真实性原则,以高度的责任心,着力维护新闻报道的真实性。 一、新闻真实性内容 新闻真实性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指新闻事实真实准确;另一方面,是指新闻传播者对客观事实的正确认识和评价。 事实真实是新闻真实的首要要求,其含义有三:第一,该事实必须是真实发生或存在的,有据可查、有证可验;第二,新闻要素必须是完全真实的,即何人、何事、时间、地点、过程、直接原因、直接背景、直接后果、直接反馈、直接影响等必须确凿无误;第三,新闻整体事实的真实与新闻细节的真实是统一无悖的。新闻报道与记者采写的最高境界是反映事实本质。在尚无法达到这一境界时,至少要做到“一般真实”,即新闻必须是真正发生的、真实存在的事实或现象。不虚构、不夸大、不“移花接木”、不“张冠李戴”、不“合理想象”是维护新闻“一般真实”的最低要求。 二、真实是新闻的灵魂和生命 (一)新闻真实的重要性。第一,新闻报道的写作对象是事实,而事实的基本特性是客观性。真实性的重要内容就是准确地反映这种客观性。正因为新闻是对真实情况的传播,才使其有价值,如果是虚假的,就会一文不值。第二,新闻具有多种社会作用,而社会作用的发挥依赖于新闻的真实性。如果没有真实的报道,一切作用将无从谈起。第三,新闻的有效传播必须有读者的信赖,而信赖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报道的真实性。在公众心目中,对媒体至少有这样的信念:一般来说,媒体报道的是事实,因此用不着核实就可以直接相信。假如读者怀疑或者必须怀疑每一篇报道的真实性,以致每一篇报道都需要核实才能相信,那么,整个新闻传播业势必土崩

论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

论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 摘要 朱自清先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很重要的作家。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他以长诗《毁灭》奠定了他新诗人的地位,以小说《笑的历史》显示他文学创作的才华。在他众多的文学作品中尤以散文被人熟知,如《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背影》、《荷塘月色》、《匆匆》等,都已经成为脍炙人口,经久不衰的散文名篇,被人们广为推崇。他的散文朴实,细腻,清新,在深厚的古典文学的基础上融合中西方文化,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性的散文体制与风格。 本文主要从漂亮的构思,缜密的结构上,情景交融,与描写结合,与与议论交错的抒情描写上以及清新、自然、悠美、典雅的艺术语言上浅析了朱自清散文的细腻清秀,情致盎然的散文艺术特点。 关键词:朱自清散文结构艺术抒情艺术语言艺术

目录 一、结构的艺术 (4) (一)漂亮的构思 (5) (二)缜密的结构 (7) 二、抒情的艺术 (8) (一)融抒情于叙事之中 (9) (二)抒情与描写相结合 (10) (三)抒情与议论相交错 (11) 三、语言的艺术 (11) 四、参考文献 (12)

散文同一切形式的文学作品一样,是一定的客观社会生活的反映。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但一个成熟的作家,其艺术风格会从他对客观社会生活的描述中体现出来,会从作品的结构,语言,抒情上表现出来。而朱自清先生便是这一方面的典范,在艺术上有着独特的文风。叙事的细腻,描写的具体生动,令人称快。语言优美流畅,朴素简洁,清新隽永。在文章的结构上更是一绝。他对景物观察细致,描写入微,而且善于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将情感和景物交织糅合在一起,使读者身临其境,产生心灵的共鸣。同样地,他的许多记人记事的作品中,大多写亲友的交往,家庭的琐事,但这些平凡无奇的小事在朱自清朴实无华的笔下无不显得真实感人,催人泪下。 一、结构的艺术 散文,朱自清先生把它称之为“随笔”,是一种侧重于抒发内心感情和表达内心体验的文学样式。散文在形式上要散些,在内容上表现更自由,但是,散文所表现的主题不应该是散的,而应该是首尾一致。散文的结构也应该是“散”与“不散”辩证统一,即“形散神聚”。朱自清在《背影》这个集子的自序中,说他喜欢写散文的原因,就在于它的“自由”与“随便”。的确,朱自清的散文,表面看来东一语,西一笔,时而叙事写景,时而议论抒情,随笔点染,信笔勾勒,“自由”与“随便”得很。他的散文作品能放能收,放收有序,使作品紧凑集中,切合主题。即便是作品的部分与整体之间,以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安排得十分自然,衔接得十分巧妙。亚里斯多德说过,“美与不美,艺术作品与现实事物的分别在于,在美的东西和艺术作品里,原来零散的因素结合成为一体”朱自清散文的结构可谓天衣无缝,严谨缜密到了极点 (一)漂亮的构思 1、朱自清散文的艺术构思,十分注重“文眼”的安设。 所谓“文眼”,是散文艺术构思的“焦点”,它是作者经过艺术的概括与集中,把作品的思想与形象辩证地统一起来的“凝光点”。围绕这个“焦点”,或者说是“文眼”,把零散的材料有机地组织起来,成为一个整体,或者把纷繁的内容集中到某一点上,使作品所表达的思想高度凝聚。清人刘熙载云:“揭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