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药鉴定学——叶类中药

中药鉴定学——叶类中药

中药鉴定学——叶类中药
中药鉴定学——叶类中药

中药鉴定学——叶类中药

细目一叶类中药的概述

叶类中药一般多用完整而已长成的干燥叶,也有只用嫩叶的,如苦竹叶。

大多为单叶,仅少数是用复叶的小叶,如番泻叶、淫羊藿叶。

有时尚带有部分嫩枝,如侧柏叶等。

要点性状鉴别

叶类中药的鉴定,首先应观察大量叶片的颜色和状态,是平坦的还是皱缩的,是单叶或是复叶的小叶片,有无茎枝或叶轴。

一般应注意叶的形状、大小;叶端、叶缘及叶基的情况;叶片上下表面的色泽及有无毛茸和腺点;叶脉的类型、凹凸和分布情况;叶片的质地;叶柄的有无及长短;叶翼、叶轴、叶鞘、托叶等。在观察叶的表面特征时,可借助解剖镜或放大镜仔细观察叶的上下表面的毛茸、腺点、腺鳞等,或对光透视。并注意药材的气味。

要点显微鉴别

通常作叶中脉部分的横切面,主要观察叶的表皮、叶肉及叶的中脉三部分的特征。还应做叶片的上下表面制片或粉末制片。

(一)横切面

1.表皮

上下表皮多为1层排列整齐的细胞,外壁稍厚,上表皮外平周壁常具角质层。

亦有表皮为多层细胞的,称复表皮。

禾本科植物叶的上表皮细胞有较大的运动细胞,如淡竹叶等;

桑科植物如桑叶的表皮细胞较大,内含碳酸钙结晶钟乳体;唇形科薄荷叶的表皮细胞内含簇状橙皮苷结晶体;豆科番泻叶表皮细胞内则含黏液质。

此外要注意上下表皮细胞的特征及附属物,如蜡被、结晶体、毛茸的种类和形态及内含物等。

表皮细胞一般不含叶绿体。

中药鉴定学:皮类中药――肉桂的鉴别

中药鉴定学:皮类中药――肉桂的鉴别 【性状鉴别】 ①呈浅槽状、卷筒状或板片状,长30cm~40cm,宽或直径为3cm~10cm,厚约2mm~8mm. ②外表面灰棕色,有不规则的细皱纹及横向突起的皮孔,有时可见灰白色的地衣斑。 ③内表面红棕色,较平滑,有细纵纹,用指甲刻划可见油痕。 ④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外侧呈棕色而较粗糙,内侧红棕色而油润,中间有一条黄棕色的线纹(石细胞环带)。 ⑤有浓烈的特殊香气,味微甜,辛辣。 以不破碎、体重、外皮细、肉厚、断面色紫、油性大、香气浓厚、味甜辣、嚼之渣少者为佳。 【显微鉴别】 横切面 ①木栓细胞数列,最内一层木栓细胞的外壁特厚,木化。 ②皮层较宽厚,散有石细胞、油细胞及粘液细胞。 ③中柱鞘部位有石细胞群,排列成近于连续的环层,石细胞的外壁较薄,具壁孔及孔沟;石细胞层外侧有纤维束存在。 ④韧皮部约占皮的二分之一厚度,射线细胞宽l~2列,细胞内常散在多数考,试大网站收集细小针晶;厚壁纤维常单个稀疏散在或2~3个成群;油细胞随处可见,较韧皮薄壁细胞为大;粘液细胞亦较多。 薄壁细胞中含有淀粉粒。 粉末:红棕色。 ①纤维多单个散在,少数2~3个并列,长梭形,平直或波状弯曲,长195μm~920μm,直径25μm~50μm,壁极厚,纹孔不明显,木化。 ②石细胞类圆形、类方形或多角形,直径32μm~88μm,壁常三面增厚,一面菲薄,木化。 ③油细胞类圆形或长圆形,含黄色油滴状物。 ④草酸钙针晶较细小,成束或零星散在,于射线细胞中尤多,也有呈短杆状。 ⑤木栓细胞多角形,一边较薄,含红棕色物质,细胞壁木化。 ⑥淀粉粒极多,圆球形或多角形。 【成分】 含挥发油1%-2%,并含鞣质、粘液。油中主要成分为桂皮醛

中药鉴定学总结

中药鉴定学总结 1、含有石细胞的药材有26种 从前,有个大地主叫吴茱萸。他的大老婆为人厚朴,没人巴结(巴戟天)她。新讨的二房(防己、防风),人称辛姨(辛夷),因生了两个儿子,叫栀子和杞子,就备受宠爱,有四个丫环(叫黄芩、黄连、黄柏、黄芪)照顾她。她每天要吃五味东西:1.豆砂包(豆蔻、砂仁);2.炒肉,当时肉贵(肉桂),就杀了两猪(苍白术);3.鸡血藤上长出的木瓜;4.寄生在杜仲树上的槟榔;5.二参麦冬汤。 这26味中药即:吴茱萸、厚朴、巴戟天、防己、防风、辛夷、栀子、杞子、黄芩、黄连、黄柏、黄芪、五味子、豆蔻、砂仁、肉桂、苍术、白术、鸡血藤、木瓜、槲寄生、杜仲、槟榔、党参、玄参、麦冬。 2、伞形科的13味药 “北回归、南蛇风,两活两胡芷藁芎”。 通过这句话可以把教材里伞形科的13味药(北沙参、小茴香、当归、南鹤虱、蛇床子、防风、羌活、独活、柴胡、前胡、白芷、藁本、川芎)全都记住。 伞形科中药的共同特征是:都有香气,分泌组织是分泌腔,无草酸钙晶体(除川芎含有草酸钙晶体外),都含有挥发油成分。 3、菊科13种药材 “木香2术冬菊红,茵陈青,北公牛紫。” (木香、川木香、白术、苍术、款冬花、菊花、红花、茵陈蒿、青蒿、北鹤虱、蒲公英、牛蒡子、紫菀) 药用部位为块茎的药材,即“两天三泻胡半白”。该句可这样拆:两天(天南星、天麻),三(三棱),泻(泽泻),胡(元胡),半(半夏),白(白芨)。我们可以这样联想:“快禁(块茎),两天泻了三回,胡子都白了一半。” 药用部位为根及根茎的药材:“宛西虎仗黄龙胆,山高草长抢仙丹”。即紫菀、茜草、虎杖、大黄、龙胆草、山豆根、藁本、甘草、徐长卿、羌(抢)活、威灵仙、丹参。 含有油室的药:“芎归木丁香油室,吴萸二术泽泻枳”。即川芎、当归、木香、丁香、吴茱萸、苍术、白术、泽泻、枳实。 血竭的性状鉴别可归纲为:“外色黑似铁,研粉红似血。火燃呛鼻腔,香像苯甲酸”。 金樱子的性状鉴别可归纳为:“倒卵似花瓶。顶端有花萼,棕色赤小点。拨开花托后,内有小瘦果。包有黄绒毛,美人把衣脱”。 蕲蛇的性状鉴别为:“龙头虎口翘鼻头,方胜连珠佛指甲”。 何首乌有云锦状花纹,我们可以联想到“乌云”。 商陆有罗盘纹,联想到“商人用罗盘,不然没方向”。 银柴胡有珍珠盘,联想到“银色的珍珠盘”。 十字花科植物含有芥子苷,联想到圣经中的“十诫(芥)”。 樟科植物肉桂,可联想“獐肉”。 肉桂主产广西,广西的简称不就是“桂”吗? 水龙骨科植物石韦,想到“水滴石穿”。 山东(鲁)、河南(豫)主产金银花,不妨想想“路遇(鲁豫)金银,好爽啊!” 广地龙的动物来源是参环毛蚓,联想“广东——深(参)圳”。 含有分泌细胞的红花,想到“分红”。 藿香含有间隙腺毛,会想到“物理学家…霍金(间)?”。 白芍为毛茛科植物,想到“白毛女”,并据此推断赤勺也是毛茛科植物 维管束无限外韧型的是双子叶植物,想到《神雕侠侣》中的“陆无双”。 小檗碱:遇漂白粉产生樱红色。(联想到蜡笔小新的狗小白) 呋喃香豆素:包括补骨脂内酯(呋补谐音“互补”)

2013执业药师中药鉴定学复习指导:第五章根及根茎类中药(14)

第三节常用中药(1) 第三节常用中药(2) 第三节常用中药(3) 第三节常用中药(4) 第三节常用中药(5) 第三节常用中药(6) 第三节常用中药(7) 第三节常用中药(8) 第三节常用中药(9) 第三节常用中药(10) 第三节常用中药(11) 第三节常用中药(12) 八十一、知母 1 百合科植物知母的干燥根茎。不除外皮者称“毛知母”,除去外皮者称“知母肉”。 主含多种甾体皂苷(知母皂苷);黄酮类(芒果苷),多糖。 性状 “毛知母”呈长条状,略扁。一端有浅黄色的茎叶残痕,习称“金包头”。表面黄棕色至棕色,上面有一凹沟,具紧密排列的环状节,节上密生黄棕色残存叶基,下面隆起略皱缩,有点状根痕。质硬,易折断,断面黄白色。气微,味微甘、略苦,嚼之带黏性。 八十二、山药 1 薯蓣科植物薯蓣的干燥根茎。冬季茎叶枯萎后采挖,切去根头,洗净,除去外皮及须根,干燥,即为“毛山药”;或选择肥大顺直的毛山药,置清水中,浸至无干心,闷透,切齐两端,用木板搓成圆柱状,晒干,打光,习称“光山药”。 成分:①黏液质中含甘露聚糖和植酸、3,4-二羟基苯乙胺;②甾醇类,胆甾醇、麦角甾醇等; ③含氮类成分。 性状 “毛山药”略呈圆柱形。表面黄白色或淡黄色,偶有浅棕色的外皮残留。体重,质坚实,断面白色,粉性。无臭,味淡、微酸,嚼之发黏。

“光山药”两端平齐,表面光滑,粉性足。 显微 粉末类白色。①淀粉粒众多。②草酸钙针晶束存在于黏液细胞中。③导管为具缘纹孔及网纹导管,也有螺纹及环纹导管。④纤维少数。 理化 水煎液:①加氢氧化钠+稀硫酸铜→蓝紫色(蛋白质);②菲林试液→红色沉淀(还原糖);③茚三酮→紫色(氨基酸);④浓硝酸→鲜黄色(蛋白质)。 伪品 大戟科植物木薯的干燥块根。切断面类白色,粉性,靠外侧有一明显的黄白色或淡黄棕色的形成层环纹,中央有一细小黄色木心及放射状的黄色小点。味淡。 薯蓣科植物山薯的干燥根茎。断面淡黄色,散有浅棕色点状物。 旋花科植物番薯的干燥块根。切面可见淡黄棕色的“筋脉”点或线纹,近皮部可见淡黄色的环纹。略有香气,味甘甜。 薯蓣科植物参薯的干燥根茎。横切面中柱鞘部位有石细胞组成的环带。 八十三、射干 2 鸢尾科植物射干的干燥根茎。 性状鉴别:不规则的结节状。表面黄褐色、棕褐色或黑褐色,皱缩,有排列较密的横向环纹。上面有数个圆盘状凹陷的茎痕,下面有残留的细根及根痕。质硬,折断面黄色,颗粒性。气微,味苦、微辛。 八十四、莪术 3 姜科植物蓬莪术、广西莪术或温郁金的干燥根茎。后者称为“温莪术”。 主含挥发油,莪术醇、β-榄烯、莪术二酮为主要抗癌成分。用于治疗早期宫颈癌。 性状:蓬莪术呈卵圆形、长卵形、圆锥形或长纺锤形。表面灰黄色至灰棕色,上部环节凸起,有残留的须根。体重,质坚实,难折断,断面灰褐色至蓝褐色,蜡样,皮层与中柱易分离,内皮层环纹棕褐色。气微香,味微苦而辛。 饮片散在“筋脉”小点。 八十五、姜黄 1 姜科植物姜黄的干燥根茎。主产于四川、福建等省。冬季茎叶枯萎时采挖,蒸或煮至透心,

植物学双子叶单子叶区别啥啥的

双子叶植物与单子叶植物根、茎的初生与次生结构 2011-02-17 18:46:24| 分类:植物学 | 标签:双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初生结构次生结构 |举报|字号订阅 一、比较双子叶植物根和茎初生构造 (1)共同之处:均由表皮,皮层和维管柱三部分组成,各部分的细胞类型在根和茎中也基本一致,根、茎中初生韧皮部发育顺序均为外始式。 (2)不同之处:a.表皮上有无根毛、气孔;b.内皮层、凯氏带、中柱鞘的有无;c.木质部与韧皮部的排列方式;d,初生木质部的发育顺序;e.髓、髓射线存在与否。 二、比较裸子植物、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根的初生结构 (1)三者共同点为:均由表皮、皮层和维管柱三部分组成;成熟区表皮具根毛,皮层有外皮层和内皮层,维管柱有中柱鞘;初生维管组织的发育顺序、排列方式相同。 (2)裸子植物与被子植物不同之处在于;a.维管组织的成分有差别,裸子植物初生木质部无导管,而仅具管胞,初生韧皮部无筛管和伴胞而具筛胞。b.松杉目的根在初生维管束中已有树脂道的发育。 (3)单子叶植物与裸子植物、双子叶植物在根的初生结构上的差别是:内皮层不是停留在凯氏带阶段,而是继续发展成为五面增厚(木质化和栓质化),仅少数位于木质部脊处的内皮层细胞,仍保持初期发育阶段的结构。此为通道细胞。 三、比较裸子植物,双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茎的初生结构 (1)三者均具表皮,维管组织,薄壁组织。 (2)裸子植物茎初生结构的特点:a.与双子叶植物茎一样均由表皮、皮层和维管柱组成;b.与被子植物的差别:初生木质部台管胞而无导管,初生韧皮部含,筛胞而无筛管、伴胞;初生结构阶段很短暂,无终生停留在初生结构阶段的草质茎。 (3)单子叶植物与双子叶植物,裸子植物在茎初生结构上的区别为:a.茎无皮层与维管柱之分,而具基本组织和散布其间的维管束:木质部与韧皮部外具维管束鞘。b.绝大多数单子叶植物无束中形成层。 四、比较裸子植物和双子叶植物茎的次生结构 (1)二者共同之处:裸子植物和双子叶植物木本茎的形成层长期存在,产生次生结构。使茎逐年加粗,并有显著的生长轮。 (2)二者不同之处:a.多数裸子植物茎的次生木质部由管胞、木薄壁组织和射线所组成,多无导管,无典型的木纤维;b.裸子植物的次生韧皮部由筛胞、韧皮薄壁组织和射线组成,一般无筛管、伴胞和韧皮纤维。C.有些裸子植物茎的皮层、维管柱中常具树脂道。

中药鉴定 生药 皮类

第七章皮类中药 药用部位为裸子植物或被子植物(其中主要是双子叶植物)的茎干、枝和根的形成层以外部位。这类中药称皮类中药。它由外向内包括周皮、皮层、初生和次生韧皮部等部分。其中大多为木本植物茎干的皮,如黄柏、杜仲;少数为根皮,如牡丹皮、桑白皮;或为枝皮,如秦皮等。 第一节皮类中药的鉴定(了解) 第二节皮类常用中药 桑白皮(熟悉) 【来源】为桑科植物桑的干燥根皮。 【化学成分】①黄酮类衍生物。②香豆精类化合物。③另含挥发油、谷甾醇等。 【真实性鉴定】 性状鉴别 药材呈扭曲的卷筒状、槽状或板片状。外表面白色或淡黄白色,较平坦,有的残留橙黄色或棕黄色鳞片状粗皮;内表面黄白色或淡黄色,有细纵纹。体轻,质韧,纤维性强,难折断,易纵向撕裂,撕裂时有白色粉尘飞扬。气微,味微甘。 饮片(了解) 牡丹皮(考点) 【来源】为毛莨科植物牡丹的干燥根皮。 【产地】主产安徽、四川、河南及山东等省。 【采收加工】秋季采挖根部,除去细根和泥沙,剥取根皮,晒干,习称“原丹皮”或“连丹皮”。或刮去粗皮,除去木心,晒干,习称“刮丹皮”或“粉丹皮”。 【化学成分】①酚类化合物,如丹皮酚、牡丹酚苷等。②萜类化合物,如芍药苷。③挥发油。④苯甲酸及植物甾醇等。 丹皮酚具有镇痛、解痉作用,也有一定的抑菌作用。 【真实性鉴定】 1.性状鉴别 药材 原丹皮:呈筒状或半筒状,有纵剖开的裂缝,略向内卷曲或张开。外表面灰褐色或黄褐色,有多数横长皮孔样突起及细根痕,栓皮脱落处粉红色;内表面淡灰黄色或浅棕色,有明显的细纵纹,常见发亮的结晶。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较平坦,淡粉红色,粉性。气芳香,味微苦而涩。

刮丹皮:外表面有刮刀削痕,外表面红棕色或淡灰黄色,有时可见灰褐色斑点状残存外皮。 饮片呈圆形或卷曲形的薄片。外表面灰褐色或黄褐色,栓皮脱落处粉红色;刮丹皮表面红棕色或淡灰黄色。有时可见发亮的结晶,切面淡粉红色或灰白色,粉性。气芳香,味微苦而涩。 2.显微鉴别 横切面:(了解) 粉末:淡红棕色。①淀粉粒甚多,单粒类球形或多角形,脐点点状、裂缝状;复粒由2~6分粒组成。 ②草酸钙簇晶甚多,有时含晶细胞连接,簇晶排列成行,或一个细胞中含有数个簇晶。③原丹皮可见木栓细胞长方形,壁稍厚,浅红色。 3.理化鉴别 化学定性鉴别:①取粉末进行微量升华,升华物在显微镜下呈长柱形、针状、羽状结晶,于结晶上滴加三氯化铁醇溶液,则结晶溶解而成暗紫色(检查丹皮酚)。②取粉末2g,加乙醚20ml,振摇2分钟,滤过。取滤液5ml,置水浴上蒸于,放冷,残渣中加硝酸数滴,先显棕黄色,后变鲜绿色。(丹皮酚的反应,芍药根皮粉末显黄色) 【质量评价】 1.经验鉴别药材以条粗长、皮厚、无木心、断面白色、粉性足、内表面结晶多、香气浓者为佳。 2.浸出物醇溶性浸出物(热浸法,用乙醇作溶剂),药材及饮片均不得少于15.0%。

执业中药师中药鉴定学历年真题5:根及根茎类(A130)

执业中药师《中药鉴定学》历年真题精选考前强化训练: A型题 1.双子叶植物根及根茎断面有一圈环纹,这环纹是 A.纤维层 B.内皮层 C.形成层 D.木质部 E.石细胞环带 C 2.单子叶檀物根及根茎断面有一周环纹,这环纹是 A.形成层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B.木质部 C.石细胞层 D.内皮层 E.纤维群 D 3.蕨类植物每一维管束的特点是 A.外有纤维 B.外有石细胞环 C.外有草酸钙结晶 D.外围有内皮层 E外有黏液腔 D 4.生狗脊片近外皮2~5mm处有一条凸起的棕黄色环纹是 A.石细胞环带 B.纤维层 C.形成层 D.木质部 E.韧皮部 D 5.组织中木质部内外均有韧皮部和内皮层的药材是 A.狗脊 B.何首乌 C.牛膝 D.绵马贯众 E.大黄 A 6.含有间隙腺毛的药材是 A.大黄 B.牛膝 C.狗脊 D.绵马贯众

E.何首乌 D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7.绵马贯众叶柄横切片滴加1%香草醛溶液及盐酸呈红色的是 A.厚壁细胞 B.针晶 C.纤维 D.间隙腺毛 E.木质部 D 8.绵马贯众的维管束特点是 A.有限外韧型 B.无限外韧型 C.双韧型 D.周韧型,外围以内皮层 E.周木型,外有晶纤维 D 9.绵马贯众来源于 A.蚌壳蕨科植物 B.鳞毛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蕨科植物 C.乌毛蕨科植物 D.紫萁科植物 E.球子蕨科植物 B 10.大黄主要含有以下哪种化学成分 A.生物碱类成分 B.皂苷类成分 C.蒽醌类成分 D.挥发油 E.强心甙 C 11.髓部有异常维管束的中药是 A何首乌 B.商陆 C.牛膝 D.大黄 E.川牛膝 D 12.棉团铁线莲的气味是 A.气微,味淡 B.气微,味苦 C.气微,味咸 D.气微,味辛辣 E.气微香,味涩 C

中药鉴定学整理

中药鉴定学 名词解释: 1、中药鉴定学:是鉴定和研发重要的品种和质量,制定中药标准,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应用学科,即“保质寻新,整理提高”。 2、道地药材:是指在一特定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的区域内所产的药材,并且生产较为集中,具有一定栽培技术和采收加工方法,质优效佳,为中医临床所公认。 3、性状鉴定:是通过眼观、手摸、鼻闻、口尝、水试、火试等十分简便的鉴定方法,来鉴别药材的外观性状。 4、星点:是指大黄根茎横切面中髓部较大,有异常维管束环列或散在。 5、云锦花纹:是指何首乌的横切面皮部环列4~11个异型维管束,如同散列的云朵状花纹。 6、鸡爪黄连:是指多分枝,集聚成簇,常弯曲,形如鸡爪的黄连,习称“鸡爪黄连”。 7、过桥:是指味连根茎中节间表面平滑如茎秆,习称“过桥”。 8、芦头:是指根类药材顶端残留的根状茎或茎基,习称“芦头”。 9、芦碗:是指草本植物药材根茎部分每年地上茎枯死后留下的凹窝状茎痕,因中心凹陷似碗形而习称“芦碗”。 10、艼:人参上的细长横伸的不定根习称“艼” 11、鲜地黄:是指地黄秋季采挖,除去芦头及须根,洗净,鲜用者习称“鲜地黄”。 12、生地黄:将鲜地黄徐徐烘焙,至内部变黑,约八成干,捏成团块,习称“生地黄”。 13、朱砂点:是指药材断面散在的红棕色油点,如茅苍术。 14、起霜(吐脂):茅苍术断面暴露稍久,常可析出白色细针状结晶,习称“起霜”。 15、怀中抱月:是指外层鳞叶2瓣,大小悬殊,大瓣紧抱小瓣,未抱部分呈新月形的松贝。 16、鹦哥嘴:天麻顶端有红棕色之深棕色干枯芽苞,习称“鹦哥嘴”。 17、冬麻:是指质地坚实沉重,有鹦哥嘴、断面明亮、无空心的天麻。 18、春麻:是指质地轻泡,有残留茎基、断面色晦暗、空心的天麻。 19、发汗:是指药材在加工过程中为了促使变软、变色,增加香味或减少剌激性,或有利于干燥,常将药材用微火烘至半干或微煮、蒸后,堆置起来发热,使其内部水分往外溢,这种方法称为“发汗”如:茯苓、厚朴。 20、桂通(官桂):是指剥取栽培5~6年生幼肉桂树的干皮和粗枝皮、老树枝皮,不经压制,自然卷曲成筒状。 21、企边桂:是指剥取十年生以上肉桂树的干皮,将两端削成斜面,突出桂心,夹在木质的凹凸板中间,压成两侧向内卷曲的浅槽状。 22、板桂:是指剥取老年肉桂树最下部近地面的干皮,夹在木制的桂夹内,晒至九成干,经纵横堆叠,加压,约一个月完全干燥,成为扁平板状。 23、绢状茸毛:是指马钱子表面密被的,呈灰棕色或灰绿色,自中央向四周呈辐射状排列,有丝样光泽的茸毛。 24、间隙腺毛:是指存在于栅栏组织或薄壁细胞的细胞间隙中,头部单细胞,呈不规则囊状。 25、铁皮枫斗:是指兰科植物铁皮石斛的茎,除去杂质,减去部分须根,边加热边扭成螺旋形成弹簧状,烘干而成,习称“铁皮枫斗”(耳环石斛)。 26、铁皮石斛:是指将兰科植物铁皮石斛的茎切成段,干燥或低温烘干而成的药材。 27、二杠、大挺、门庄:花鹿茸的锯茸呈圆柱状分枝,具一个分枝者习称“二杠”,主枝习称“大挺”,离锯口约1cm处分出侧枝,习称“门庄”。 28、条痕色:是指矿物在白色毛瓷板上画过后所留下的粉末痕迹的颜色,称为条痕色。 选择题:

中药鉴定学-根及根茎类中药试题

根及根茎类中药 A型题 1.木香的主产地是() A.云南 B.山西 C.四川 D.西藏 E.广西 2.双子叶植物根及根茎断面有一圈环纹,它是() A.外皮层 B.内皮层 C.形成层 D.木质部 E.石细胞环带3.单子叶植物根及根茎断面有一圈环纹,它是() A.形成层 B.木质部 C.外皮层 D.内皮层 E.纤维群 4.来源于五加科植物的药材() A.牛膝 B.附子 C.桔梗 D.人参 E.何首乌 5.以下哪种药材药用部分不是根() A.怀牛膝 B.北豆根 C.川牛膝 D.山豆根 E.银柴胡6.除哪项外均为板蓝根的性状特征() A.根头部略膨大,可见轮状排列的暗绿色叶柄残基和密集的疣状突起 B.质坚实,不易折断 C.断面皮部黄白色 D.木质部黄色 E.气微,味微甜而后苦涩 7.以下哪一种药材不是来源于豆科() A.苦参 B.地榆 C. 山豆根 D.葛根 E.黄芪 8.“蚯蚓头”是形容哪一药材的性状鉴别特征() A.川芎 B.羌活 C.党参 D.前胡 E.防风 9.北沙参与人参的来源为() A.同科同属同种 B.不同科不同属不同种 C.同科同属不同种D.同科不同属同种 E.同科同属同种,不同产地 10.甘草的气味为() A.气微,味淡 B.气香,味淡 C.气微,味苦 D.气微,味甜而特殊 E.气香,味极甜 11.“粉甘草”为() A.粉性足的甘草 B.断面平坦的甘草 C.刮去栓皮的甘草 D.粉末状的甘草 E.质量好的甘草 12.当归的气味为() A.有香气,味苦 B.有香气,味酸 C.香气浓郁,味甘、辛、微苦D.气微,味苦 E.气微,味辣 13.丹参表面为() A.红色 B.棕红色或暗棕红色 C.黄褐色 D.黄棕色 E.浅黄色

中药鉴定学讲义第七章皮类中药

第七章皮类中药 【字体:大中小】【打印】 一、概述 皮类中药通常是指裸子植物或被子植物的茎干、枝和根的形成层以外部位入药的药材。它由外向内包括周皮、皮层、初生和次生韧皮部等部分。其中大多为木本植物茎干的皮,如黄柏、杜仲;少数为根皮,如牡丹皮、桑白皮;或为枝皮,如秦皮。 (一)性状鉴别 皮类中药因植物来源、取皮部位、采集和加工干燥的方法不同,形成了外表形态上的特征变化,在鉴定时应仔细观察,正确运用术语。现分述如下: 1.形状:由粗大老树上剥的皮,大多粗大而厚,呈长条状或板片状;枝皮则呈细条状或卷筒状;根皮多数呈短片状或筒状。一般描述术语有:平坦状或弯曲状。由于弯曲的程度不同,又分槽状或半管状如企边桂、管状或筒状如牡丹皮、单卷状如肉桂、双卷筒状如厚朴、复卷筒状如锡兰桂皮、反曲状如石榴树皮等。 2.表面:外表面颜色多为灰黑色、灰褐色、棕褐色或棕黄色。内表面颜色各不相同,一般较平滑或具粗细不同的纵向皱纹。 3.折断面:皮类中药横向折断面的特征和皮的各组织的组成和排列方式有密切关系,因此是皮类中药的重要鉴别特征,折断面的性状主要有平坦状(富有薄壁细胞而无石细胞群或纤维束)、颗粒状(富有石细胞群的皮)、纤维状(富含纤维)、层状(纤维束和薄壁组织成环带状间隔排列,如黄柏)

等。 4.气味:气味和皮中所含成分有密切关系,各种皮的外形有时很相似,但其气味却完全不同。如香加皮和地骨皮,前者有特殊香气,味苦而有刺激感,后者气味均较微弱。肉桂和桂皮外形亦较相似,但肉桂味甜而微辛,桂皮则味辛辣而凉。 (二)显微鉴别 组织构造:皮类中药构造可分为周皮、皮层、韧皮部三部分。各部位在观察时应注意如下特征: 1.周皮:包括木栓层、木栓形成层与栓内层三部分。 2.皮层:大多是薄壁细胞,其中常可见纤维、石细胞、各种分泌组织,如秦皮、黄柏皮层可见纤维、石细胞;肉桂、厚朴皮层可见油细胞;桑白皮可见乳汁管等。常见的细胞内含物有草酸钙结晶,如桑白皮、黄柏含方晶;牡丹皮、苦楝皮含簇晶;肉桂含针晶。 3.韧皮部:包括韧皮部束和射线两部分。 粉末特征:皮类中药的粉末特征中不应观察到木质部的组织和细胞,如导管、管胞、木纤维、木薄壁细胞等。 常见的粉末特征有: 1.厚壁细胞有的为分支状石细胞,如厚朴、黄柏;有的为晶纤维如黄柏;有石细胞内含方晶,如桑白皮。 2.分泌组织或碎片有的为油细胞,如厚朴、肉桂;有的乳汁细胞中含橡胶质,如杜仲。 3.细胞内含物有的含草酸钙结晶,如苦楝皮、合欢皮、黄柏含方晶;地

中药鉴定学重点整理

《中药鉴定学》复习总结 一、名词解释(白皮书的重点) 1.中药鉴定学:是鉴定和研究中药的品种和质量,制定中药标准,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应 用学科。它是在继承中医药学遗产和传统鉴别经验的基础上,运用现代自然科学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方法,研究和探讨中药的来源、性状、显微特征、理化鉴别、质量标准及寻找新药等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2.发汗:有些药材在加工过程中用微火烘至半干或微煮、蒸后,堆置起来发热,使其内部 水分往外溢,变软,变色增加香味或减少刺激性,有利于干燥。(厚朴、杜仲、玄参、续断、茯苓等) 3.走油(泛油):指某些药材的油质泛出药材表面,或因药材受潮、变色、变质后表面泛 出油样物质。 4.内涵韧皮部(又称木间韧皮部):为异常构造就是在次生木质部中包埋有次生韧皮部。 5.星点:是指大黄根茎中央的髓部有异常维管束散在或环列。 6.云锦花纹:指何首乌断面皮部有4到11个异常维管束环列。 7.菊花心:药材断面维管束与较窄的射线相间排列成放射状,似菊花心。 8.过桥:味连节间表面平滑如茎秆。 9.晶鞘纤维:韧皮部及木质部纤维,周围薄壁细胞中含有草酸钙方晶。 10.芦头:根类药材顶端残留的根状茎。 11.芦碗:芦头上的数个圆形或半圆形凹窝状已枯茎痕。 12.艼:人参的不定根。 13.金井玉栏:指药材横切面皮部白色,木部黄色(桔梗) 14.蚯蚓头:防风根头部有明显密集的环纹。 15.狮子盘头:党参根头部多数疣状突起的茎痕及芽,每个茎痕的顶端成凹下圆点状。 16.怀中抱月:松贝外层鳞叶2瓣,大小悬殊,大包小瓣,未包部分成新月形。 17.鹦哥嘴:天麻顶端具有红棕色至深棕色干枯芽胞。 18.气孔指数:单位面积上的气孔数*100\(单位面积上的气孔数+同面积的表皮细胞数) 19.栅表比:一个表皮细胞下平均栅栏细胞数目。 20.脉岛:叶脉中最微细的叶脉所包围的叶肉单位。 21.脉岛数:是指每平方毫米面积中脉岛的数目。 22.萌发孔:3孔沟(金银花);3个突起萌发孔(红花) 23.嵌晶纤维:纤维次生壁外层嵌有一些细小的草酸钙方晶或砂晶,如麻黄。 24.方胜纹:蕲蛇背部两侧各有黑褐色与浅棕色组成的“v”形斑纹17-25个。其“v”形的 两上端在背中线上相接。

中药鉴定学总结大全

第二部分来源总结 一、植物类药材 (一)菌类(4种) 麦角菌科(1种):冬虫夏草(为冬虫夏草寄生在蝙蝠蛾科昆虫幼虫上的子座及幼虫尸体复合体) 多孔菌科(3种):茯苓(菌核) 猪苓(菌核) 灵芝(子实体) (二)藻类(1种)马尾藻科(1种):海藻(藻体)(三)地衣类(1种)松萝科:松萝(地衣体)(四)蕨类(4种) 1.蚌壳蕨科:狗脊 2.鳞毛蕨科:绵马贯众 3.水龙骨科:石韦 4.海金沙科:海金沙 (五)裸子植物(2种) 1.柏科:侧柏叶 ? 2.麻黄科:麻黄 (六)被子植物(139种) 1.双子叶植物(108种) (1)单种科(共21种)①药名与科名相同的8种 商陆科:商陆; 防己科:防己、北豆根 远志科:远志 紫草科:紫草 川续断科:续断 杜仲科:杜仲 马钱科:马钱子 车前科:车前草 ②药名与科名不相同的 木通科:木通、大血藤 瑞香科:沉香 桃金娘科:丁香 大戟科:巴豆 鼠李科:酸枣仁; 小檗科:淫羊藿; 堇菜科:紫花地丁; 报春花科:金钱草; 列当科:肉苁蓉; 爵床科:穿心莲、青黛、南板蓝根马兜铃科:细辛 (2)含2个种的科 苋科:怀牛膝、川牛膝见牛膝 龙胆科:龙胆、秦艽秦龙胆 防己科:防己、北豆根防北斗 石竹科:银柴胡、太子参石竹太子银 樟科:桂枝、肉桂樟科肉桂枝 桑科:桑叶、桑白皮 旋花科:菟丝子、牵牛子旋花牵菟 橄揽科:乳香、没药橄揽乳没 葫芦科:天花粉、瓜蒌 (3)含3个种的科有科 十字花科:大青叶、葶苈子、板蓝根十字大葶板 桔梗科:桔梗、党参、南沙参桔梗党参南 木兰科:五味子、辛夷、厚朴木兰五辛厚 木犀科:秦皮、连翘、女贞子? 木犀秦连女 玄参科:玄参、地黄、胡黄连玄参地黄胡(4)含4个种的科有科 蓼科:大黄、何首乌、蓼大青叶、虎杖蓼大黄何虎茄科:洋金花、枸杞子、地骨皮 萝藦科:白前、白薇、徐长卿、香加皮萝白前薇长香芸香科:黄柏、枳壳、吴茱萸、白鲜皮芸柏枳吴白

《中药鉴定学》考点:皮类中药

《中药鉴定学》考点:皮类中药 1.皮类中药:指木本植物的茎干、枝和根形成层以外部分的药材。包括周皮、皮层、初生韧皮部、次生韧皮部等部分。木本植物茎干的皮,少为根皮或枝皮。 2.性状鉴别: 形状: 粗干皮:粗大而厚,长条状或板片状; 枝皮:细条状或卷筒状; 根皮:短片状或短小筒状。 常见形态: 平坦状板片状而平整。如杜仲、黄柏。 弯曲状向内弯曲,取自枝干或小茎干的皮,收缩而弯。根据弯曲程度,分为: 槽状或半管状如合欢皮; 管状或筒状如牡丹皮; 单卷状如肉桂;双卷筒状,如厚朴; 复卷筒状如锡兰桂皮。 反曲状如石榴树皮; 外表面: 颜色:灰黑色、灰褐色、棕褐色或棕黄色;附有地衣、苔藓等。

表面:粗糙,有落皮层、各种裂纹,突起物及皮孔; 皮孔:横向或纵向,边缘略突起,中央略下凹。其形状、颜色、分布密度,是鉴别特征之一。合欢皮皮孔红棕色,椭圆形;杜仲皮孔斜方形。 刺毛钉状物:如红毛五加皮、海桐皮。 除去周皮:较光滑,如桑白皮、黄柏。 内表面 黄白、黄色;红棕色或紫褐色。 平滑或粗细不均的纵皱纹,或网状纹。 含油的皮类药材,指甲刻划有油痕。 折断面(重点):横向折断面的特征和皮各组织的组成和排列方式密切相关。 平坦状富薄壁细胞的皮,折断面较平坦,无显著突起物。 颗粒状富石细胞群的皮,折断面呈颗粒状突起,如肉桂。 纤维状富纤维的皮,折断面有细纤维状物或刺状物突出。 层状组织中纤维束与薄壁组织环带状间隔排列,折断时成层片状 其他:断面外层较平坦或颗粒状,内层纤维状.表明纤维主要存在于韧皮部。 折断时有橡胶丝相连。 折断时有粉尘飞出,表明为富含淀粉的皮。 3.显微鉴别:

周皮:木栓层、木栓形成层与栓内层。注意木栓细胞壁增厚(杜仲、肉桂)。 皮层:薄壁细胞,有时具厚角组织。常有纤维、石细胞分化;分泌组织、小型淀粉粒及和草酸钙结晶。 韧皮部:韧皮部束和射线。 韧皮部束初生韧皮部(外)和次生韧皮部(内)。 初生韧皮部筛管群颓废,外方常有纤维或石细胞环带或断续环带(中柱鞘纤维) 次生韧皮部占大部分,有硬韧部(厚壁组织)和软韧部(薄壁组织);分泌组织。小结晶或淀粉粒。 射线分髓射线(初生)和韧皮射线(次生) 硬韧部与软韧部切向相间成层排列,被射线分割为整齐块状(秦皮); 硬韧部散生于软韧部中,不成层状排列(肉桂); 4.皮类中药构造(根皮类)共性:a木栓层; b常为次生皮层;c 中柱鞘部位常无厚壁细胞环; d韧皮部:厚壁组织常不发达,薄壁细胞富含淀粉粒。常有分泌组织和结晶,如牡丹皮、白鲜皮、香加皮、桑白皮等 5.粉末:a厚壁细胞:纤维(或晶鞘纤维)、石细胞。b茎皮:草酸钙砂晶或针晶;淀粉粒少而小。c根皮:草酸钙簇晶和方晶,淀粉粒多而大。d木栓细胞、筛管等为重要特征之一。 不应出现导管和木质部的细胞。

《中药鉴定学》要点归纳整理版

《中药鉴定学》要点归纳整理版第一章 1、中药鉴定学的研究对象:药材、饮片、中成药。 2、中药鉴定学的任务: ⑴整理中药品种。 ⑵鉴定中药真伪优劣。 ⑶研究和制定中药质量标准。 ⑷寻找新药源。 3、中药品种混乱和复杂现象的主要原因: ⑴同名异物:贯众 ⑵同物异名:人参 ⑶本草记载不详。 ⑷中药品种发生变迁。 ⑸一药多基原:6个基原(来源)的品种(石决明、川贝母)。 4、我国现有的中药资源达12807种。 5、寻找和扩大中药新药源的方法:有9个方法,此题建议全选。 第二章 1、《神农本草经》,汉朝,为我国最早的药物学专著,载药365种,分上、 中、下三品分类。 2、《本草经集注》,梁朝,陶弘景,载药730种,按自然属性分类。 3、《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唐朝,苏敬和李绩等22人,载药850种, 采用图文鉴定方法,是我国最早的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由国家颁布的药典。 4、《证类本草》,又称《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北宋,唐慎微,31卷,载药 1746种,我国现存最早的完整本草。 5、《本草纲目》,明朝,李时珍,载药1892种,是我国16世纪以前医药成 就的大总结。 6、《本草纲目拾遗》,清朝,赵学敏,载药921种,新增药物721种,是新 增药物最多的药典。 第三章

1、影响药材质量的因素:品种。种质。产地。生态环境。栽培技术。生长年龄。药用部位。采收。加工。包装。运输。贮藏。 2、2002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中药材GA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 3、道地药材:历史悠久、品种优良、产量丰富、疗效显著、具有明显地域特色。 4、川药:四大川药(川贝母、川芎、黄连、附子);麦冬;干姜;郁金;姜黄;黄柏。 5、广药:砂仁;广藿香;穿心莲;广金钱草;槟榔;巴戟天。 6、云药:三七;木香;重楼;茯苓;儿茶。 7、怀药:四大怀药(怀地黄、怀牛膝、怀山药、怀菊花)。 8、浙药:浙八味(浙贝母、白术、延胡索、玄参、杭白菊、杭白芍、山茱萸、麦冬)。 9、关药:人参;细辛;关防风;五味子;龙胆;蛤蟆油。 10、个别药材: 11、采收:槐花在花蕾期采收的芦丁含量最高28%;甘草在开花前期采收的甘草甜素最高%。 12、采收原则:质量最优化。产量最大化。含有毒成分的药材以药效成分含量最高、毒性成分含量最低时采收。 13、植物类药采收时间及要点: ⑴根及根茎类:秋、冬季采收。 ⑵皮类:春末夏初采收。杜仲、黄柏采用“环状剥皮技术”(环剥)。 ⑶叶类:开花前或果实未成熟前采收。 ⑷花类:I、含苞待放时采收(金银花、辛夷、丁香、槐花)。 II、花初开时采收(红花、洋金花)。 III、花盛开时采收(菊花、西红花)。

中药鉴定学总结

中药鉴定学总结 药圈| 2015-10-16 00:00 这就是2014年药圈蓝伊芊芊分享中药鉴定总结,前几天她也给大家分享了11个中药鉴定学的做题口诀: 中药专业知识一做模拟试题总结的11个口诀 大家可以去支持下,2015年执业药师考试大纲虽然有变动,但中药鉴定变动的内容不多,药用部位总结:1花蕾:辛夷、丁香、款冬花、金银花、槐米 2花序:菊花、旋覆花 3开放的花:洋金花、红花、槐花 4柱头:西红花 5花粉:蒲黄、松花粉 6、藤茎:大血藤、鸡血藤、木通 7、心材:苏木、降香(树干与根的心材)、沉香(含树脂的木材) 8、茎髓:通草、灯心草 9、块根:何首乌、太子参、草乌、白蔹、百部、天冬、麦冬、郁金、地黄 10、块茎:延胡索、三棱、泽泻、天南星、半夏、天麻、白芨 11、鳞茎入药:川贝、浙贝、百合 12、根与根茎:细辛、大黄、虎杖、威灵仙、山豆根、甘草、人参、三七、羌活、藁本、龙胆、丹参、茜草 13、根皮:桑白皮、牡丹皮、白鲜皮、香加皮、地骨皮 14、干皮根皮枝皮同时入药:厚朴 15、树皮:肉桂、杜仲、黄柏 16、干皮枝皮:秦皮

17、叶:石韦、蓼大青叶、大青叶、枇杷叶、罗布麻叶 18、复叶小叶:番泻叶 19、枝梢与叶:侧柏叶、紫苏叶 19:近成熟果实:木瓜、乌梅、吴茱萸 20:种仁:薏苡仁、肉豆蔻 21:果肉:吴茱萸 22:未成熟果实:枳壳 23:种子:苦杏仁、桃仁、沙苑子、决明子、酸枣仁、马钱子、菟丝子、牵牛子、槟榔 果皮:大腹皮 中果皮部分的维管束组织:橘络 假种皮:肉豆蔻衣 种皮:绿豆衣 胚:莲子心 24、果实:五味子、山楂、金樱子、补骨脂、巴豆、小茴香、蛇床子、连翘、女贞子、枸杞子、栀子、瓜蒌、、牛蒡子、豆蔻、益智 25:全草:紫花地丁、蒲公英、金钱草、车前草 26:地上部分:淫羊藿、鱼腥草、广金钱草、广藿香、荆芥、益母草、薄荷、 穿心莲、茵陈、青蒿 27:带鳞叶的干燥肉质茎:肉苁蓉 28:草质茎:麻黄 29:带叶茎枝:槲寄生 30:茎:石斛

中药鉴定学------根及根茎类中药汇总

狗脊 【来源】为蚌壳蕨科金毛狗脊的根 【采收加工】趁鲜切片晒干,为“生狗脊片”;或沸水蒸煮后,晒至六、七成干再切片晒干,为“熟狗脊片”。 根茎呈不规则长块状; 表面深棕色, 被金黄色茸毛; 断面有一圈凸起的棕黄色木质部环纹。 根茎横切面: ①表皮细胞外被非腺毛; ②厚壁细胞10~20列; ③双韧管状中柱,木质部由管胞组成,其内外均有韧皮部及内皮层; ④薄壁细胞含黄棕色物或淀粉粒 绵马贯众 【来源】为鳞毛蕨科粗茎鳞毛蕨带叶柄残基的根茎。 【产地】主产于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 ?呈稍弯曲倒圆锥形,上端钝圆或截形,下端较尖。 ?表面密被排列整齐的叶柄残基及鳞片,并有弯曲的须根。 ?叶柄残基或根茎的断面呈棕色或深绿色,有黄白色小点(分体中柱)5~13个,排列成环。 ?气特殊,味初微涩,渐苦而辛。 叶柄基部横切面: ①表皮细胞1列。 ②厚壁细胞数列 ③基本组织中有分体中柱5~13个,环列。每一分体中柱具周韧维管束,外有内皮层。 ④薄壁细胞内含淀粉粒及棕色物质。细胞间有间隙腺毛。 ?根茎含多种绵马酸类;鞣质、挥发油、树脂等。 (1)紫萁贯众 ?叶柄残基呈扁圆柱形,两边具耳状翅,翅易脱落; ?断面多中空,可见“U”字形中柱。无细胞间隙腺毛 ?(2)狗脊贯众 ?叶柄基部断面呈半圆形,单芽狗脊蕨有分体中柱5~8个,狗脊蕨分体中柱2~4个,无间隙腺毛。 (3)荚果蕨贯众 ?叶柄残基呈扁圆柱形,有纵向纹理,断面分体中柱2个,呈“八”字形排列。 大黄 掌叶大黄主产于甘、青、藏、川等地,多为栽培。 唐古特大黄主产于青、甘、藏、川等地,野生或栽培。 药用大黄主产于川、贵、云、鄂、陕等省,栽培或野生。 前2种习称“北大黄”,后者习称“南大黄”。 商品中以掌叶大黄产量大,唐古特大黄次之,药用大黄较少。 选择生长3年以上的植物,在秋季上冻之前或春季大黄未发芽前采挖,除去泥土,切去茎或细根,刮去粗皮,横切成段或片,纵切成瓣,加工成卵圆形或圆柱形进行干燥。 晒黄—晒后发汗,再晒,反复进行至干。 炕黄—微火炕成5至6成干,发汗,凉干。 阴黄—切片后用绳子穿起,挂在屋檐下通风处阴干。 类圆柱形、圆锥形、表面黄棕色至红棕色,白色网状纹理,或放射状纹理的星点(异型维管束)散在; 折断面淡红棕色或黄棕色,颗粒性。根茎横切面髓部较宽,其中可见星点,形成层环明显。 气清香,味苦微涩,嚼之粘牙,有沙粒感。

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根及根茎的比较

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根及根茎的比较 双子叶植物根有一圈形成层的环纹,环内的木质部较环外的皮部大,中央无髓,自中心向外有放射状的纹理,木部尤为明显,外表常有栓皮。 单子叶植物根有一圈内皮层的环纹;中柱一般较皮部为小,中央有髓部,自中心向外无放射状纹理,外表无木栓层,有的具较薄的栓化组织。 双子叶植物根茎维管束环状排列,中央有明显的髓部。 单子叶植物根茎通常可见内皮层环纹,皮层及中柱均有维管束散布,髓部不明显。 1.双子叶植物根一般构造: 最外层为周皮,由木栓层、木栓形成层及栓内层组成。栓内层通常为数列细胞,有的比较发达,又名次生皮层。 维管束一般为无限外韧型,由初生韧皮部、次生韧皮部、形成层、次生木质部和初生木质部组成, 初生韧皮部细胞大多颓废; 形成层连续成环,或束间形成层不明显; 次生木质部占根的大部分,由导管、管胞、木薄壁细胞或木纤维组成,射线较明显; 初生木质部位于中央,其原生木质部束呈星角状,星角的数目随科属种类而不同,有鉴定参考意义,如怀牛膝为二个角,属二原型。 双子叶植物根一般无髓; 特殊构造:少数根类中药的次生构造不发达,无周皮而有表皮,如龙胆;或表皮死亡脱落由微木栓化的外皮层细胞行保护作用,称为后生表皮,如细辛;或由皮层的外部细胞木栓化起保护作用,称为后生皮层,如川乌;这些根的内皮层均较明显。 少数根有明显的髓部,如龙胆、川乌等。 异常构造:多环性异型同心环维管束,如牛膝、川牛膝; 皮层异型维管束,如何首乌; 韧皮部与木质部交错排列,如大戟、南沙参; 具内涵韧皮部,如华山参。 2. 单子叶植物 根一般均具初生构造。最外层通常为一列表皮细胞,无木栓层,细胞外壁一般无角质层。 少数根的表皮细胞进行切线分裂为多层细胞,形成根被,如百部、麦冬等。皮层宽厚,占根的大部分,内皮层及其凯氏点通常明显。 中柱与皮层的界限分明,直径较小。维管束为辐射型,韧皮部与木质部相间排列,无形成层。髓明显。

中药鉴定学知识点归纳整理

精心整理 中药鉴定学知识点归纳整理 浙江:浙贝麦冬白术延胡索白芍温郁金玄参白芷蕲蛇乌梢蛇 东北:人参鹿茸关防风贯众五味子龙胆(关)北细辛升麻威灵仙 云南:三七坚龙胆云连云木香天麻茯苓(云) 江苏:茅苍术薄荷 四川:川芎川乌附子川黄柏厚朴川贝川牛膝川木香麝香半夏黄连(雅) 贵州:天麻、五倍子、天冬 甘肃:当归大黄 山西:党参 海南:槟榔 新疆:阿魏软紫草 内蒙古:黄芪甘草紫草 安徽:牡丹皮木瓜菊花 宁夏:枸杞子 湖南:朱砂 湖北:石膏 块茎—三棱泽泻天南星半夏天麻白芨; 块根—天门冬麦门冬山麦冬百部郁金; 鳞茎—百合川贝浙贝; 根茎—香附石菖蒲黄精玉竹知母山药射干莪术姜黄 五味子、蛇床子、女贞子、枸杞子、栀子、牛蒡子、金樱子、巴豆、补骨脂、苍耳子、地肤子、覆盆子、川楝子、使君子、珂子。

发汗的:茯苓、丹参、厚朴、杜仲、玄参、续断等 硫磺薰:牛膝、豆蔻、山药、川贝、泽泻、云连、白附片等 加石灰:杭白芍、浙贝、熊胆、青黛等 须暴晒:三七、枸杞子、麦冬等 去外皮:白芍、大黄、三棱、泽泻、粉甘草、桔梗、白附片、防己、山药、粉丹皮、 黄柏、葛根、北(南)沙参等。 莪术、 朴、 麝香、 银柴胡:珍珠盘- 白芷:疙瘩丁- 槟榔:大理石样纹理。 防风:凤眼圈- 桔梗、黄芪、党参:菊花心;金井玉栏。 云木香:菱形网纹。 川木香:丝瓜络状纹理。油头-根头有黑色发粘的油状物。 黄芩:扭曲纵斜纹理。 三七:铜皮铁骨;骨肉分离。 赤芍:糟皮(栓皮易脱落)粉肠(中心粉红色) 地龙:白颈。 僵蚕:镜面胶口。 牛黄:乌金衣。挂甲、染甲、透甲。 羚羊角:通天眼、合把 何首乌:云锦花纹。

大黄:星点。 商陆:罗盘纹。 肉豆蔻:槟榔样纹理。 炉贝:虎皮斑。 蟾酥:遇水后泛起白色的乳状液。 青黛:遇水后不将水染成深蓝色。 海金沙:放于水中能浮于水面,加热后下沉。 乳香:遇水研磨成白色的乳状液。 苦杏仁:遇水共研有苯甲醛香气。 (1.5-2mm), 染水成黄色。 红花、栀子:染水成金黄色。 玄参、地黄:染水成墨黑色。 12-北葶苈子。 沉香:燃烧冒浓烟,有黑色的油状物渗出,香气浓烈。 血竭:少许置白纸上,在火上烘烤,熔化,无扩散油迹;对光透视呈鲜艳红色;火烧可产生刺鼻烟气,应无松香气。 乳香:遇热变软,燃烧有香气,冒黑烟,留有黑色残渣。 熊胆:用火烧可起泡,应无腥气。 麝香:用火灼烧,可见麝香仁初迸裂跳动,后熔化,油滴似珠,香气浓烈四溢。无烧毛肉焦气,无火焰火星,残渣白色、灰白色。 珍珠:用火烧之有爆裂声,并称层片状破碎,碎片银灰色,内外色泽一致,仍有珠光闪耀。 蟾酥:取少许放于锡箔纸上,加热即熔融成油状。 青黛:燃烧可冒出紫红色烟雾。

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的区别

在所有的被子植物中,又可分为两大类,即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它们的根本区别是在种子的胚中发育二片子叶还是发育一片子叶,二片的称为双子叶植物,一片的称为单子叶植物。前者如苹果、大豆;后者如水稻、玉米。这两类植物比较容易区分,因为它们之间在形态上有一些明显的不同。双子叶植物的根系,基本上是直系,主根发达;不少是木本植物,茎干能不断加粗;叶脉为网状脉;花中萼片、花瓣的数目都是5片或4片,如果花瓣是结合的,则有5个或4个裂片。单子叶植物的根系基本上是须根系,主根不发达;主要是草本植物,木本植物很少,茎干通常不能逐年增粗;叶脉为平行脉,花中的萼片、花瓣的数目通常是3片,或者是3片的倍数。利用上述几方面的差异,可以比较容易地区分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 1.双子叶植物,它们的叶片具有网状脉序;单子叶植物的叶片为平行脉序或弧形脉序。 2.双子叶植物一般主根发达,故多为直根系;而单子叶植物一般主根不发达,由多数不定根形成须根系。 3.双子叶植物的花基数通常为5或4,花萼和花冠的形态也多不相同;而单子叶植物的花基数通常为3,且花萼和花冠非常相似。 4.双子叶植物的支脉末梢是不封闭的,故有自由支脉末梢;而单子叶植物的支脉末梢是封闭的,故无自由支脉末梢。 5.双子叶植物种子的胚通常有两片子叶,而单子叶植物种子的胚仅有一片子叶。 6.双子叶植物茎中的维管束成环状排列,即排列成圈,且有形成层,能够产生次生木质部和次生韧皮部,属无限维管束(开放维管束),因此双子叶植物的茎能不断增粗;而单子叶植物茎中的维管束是散生的,不排列成圈。若排列成圈,则排列成两圈或两圈以上,且无形成层,故不能产生次生木质部和次生韧皮部,属有限维管束(封闭维管束),因此单子叶植物的茎不能任意增粗。 7.双子叶植物叶片上的气孔,排列的不规则,多为散生,如天竺葵、棉花等;单子叶植物叶片上的气孔,排列的比较规则,多排列成行,如玉米等。 8.双子叶植物的花粉,多具3个萌发孔,如油菜等;单子叶植物的花粉,多具单个萌发孔,如玉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