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

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

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
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

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初中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一、文言实词归纳:(基本篇目) 1、基本字词归纳(一)文言实词:文言实词的基本词汇和现代汉语词义相同,但由于历史的发展和语言的变化,不少文言实词在词义上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甚至有的已经不用,所以掌握一定的文言实词,有助于扫除文言文阅读上的障碍。①古音通假即通假字,文言文里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来使用的现象叫通假。有两种情况:一是本有其字而不用,用另一个同音字代替。如《愚公移山》中“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中的“厝”通“措”,放置之意。二是本无其字,有音无字,用同音字表示。通假的方式包括同音通假(“说”通“悦”,高兴之意),双声通假(“亡”通“无”,没有之意),和迭韵通假(“徧”通“遍”之意)。通假现象在文言中普遍存在,在复习时要进行系统的汇总,便于掌握。②古今异义由于语言的发展变迁,不少文言词汇的词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词形完全相同而古今意义有别的双音词,在现代为双音词而在古代为偏义词或短语的语言现象。例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古义指妻子和

https://www.doczj.com/doc/357195627.html, 儿女;今义指男子的配偶。“绝境”古义为与外界隔绝之地;今义为没有出路的境地。《曹刿论战》中“可以一战”中的“可以”古义是两个词,可以凭借之意,今义是一个词,表示许可或可能。③古今词义变化词义的变化,大致有三个途径:一是词义的扩大。例如“江”和“河” 在古代专指“长江”和“黄河”,现在可以指任何的江河,词义扩大了;二是词义的缩小。例如“臭”在古代是“气味”的意思,现在专指不好闻的气味,词义缩小了;三是词义的转移。例如“涕”在古代指“眼泪”,而现在却指鼻涕了,词义发生了转移。

④一词多义在古汉语中,同样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不同的用法,不同的读音,表达不同意义。例如:名——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醉翁亭记》(命名)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陋室铭》(出名,著名)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说出)⑤词类活用在古汉语的实词中,某个词属于哪类词,通常是比较固定的。但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某些实词失去了它原来所属词类的意义和功能,而临时充当另一类词,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复习词类活用首先要区别“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一词多义是 https://www.doczj.com/doc/357195627.html, 指一个词经常具有两类或两类以上的语法功能,如“指”解释为“手指”是名词,解释为“指点”“指出”是动词。其次分析词类活用还要和同音词区别开来。有的词读音相同,写法也相同,但如果它们在意义上没有任何联系,就不是词类活用。如“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中的“足”是指“脚”,是名词;而“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句中的“足”是“充足”的意思。(1)故故虽有名马。——《马说》(所以)温故而知新——《〈论语〉十则》(学过的知识)公问其故——《扁鹊见蔡桓公》(原因、缘故)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见蔡桓公》(特意)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因此)广故数言于亡。——《陈涉世家》(故意)(2)间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隔开)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夹杂)又何间焉?——《曹刿论战》(参与)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见蔡桓公》(一会儿)骈死于槽枥之间。——《马说》(中间)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暗中)(3)绝以为妙绝。——《口技》(极点) https://www.doczj.com/doc/357195627.html, 群响毕绝。——《口技》(停止、消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隔绝)(4)观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观赏)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景象、景观)但坐观罗敷——《陌上桑》(看)

(5)病君之病在肌肤。——《扁鹊见蔡桓公》(疾病、大病)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困苦不堪)(6)书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石壕吏》(信)乃丹书帛曰。——《陈涉世家》(写)(7)上上使外见兵。——《陈涉世家》(皇上)身上衣裳口中食。——《卖炭翁》(身体上的)(8)见昨日见军帖。——《木兰诗》(看见)曹刿请见。——《曹刿论战》(拜见)才没不外见。——《马说》(通“现”, https://www.doczj.com/doc/357195627.html, 显露)(9)比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裙中。——《核舟记》(靠近)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陈涉世家》(等到)(10)少宾客意少舒。——《口技》(稍微)少时,一狼径去。——《狼》(一会儿)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年轻的)(11)从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狼》(随从,跟随)小惠未偏,民弗从也。——《曹刿论战》(顺从,听从)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陈涉世家》(顺从)(12)分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刿论战》(分给,分配)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长度单位,十分为一寸,这里指八分挂零,说明很小)https://www.doczj.com/doc/357195627.html,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隆下之职分也。——《出师表》(分内,名分)(13)文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文章)文过饰非。(掩饰)(14)世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父子相继为一世)问今是何世。——《桃花源记》(时代,朝代)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马说》(世上)(15)业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出师表》(事业,功业)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桃花源记》(职业)(16)犯作奸犯科。——《出师表》(触犯)(17)达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到, https://www.doczj.com/doc/357195627.html, 达到)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做官,显贵)(18)当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捕蛇者说》(抵充,相抵)木兰当户织。——《木兰诗》(对着,面对)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应当)(19)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在???? 之后)(20)伐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卖炭翁》(砍伐)齐师伐我。——《曹刿论战》(攻打,讨伐)伐无道,诛暴秦。——《陈涉世家》(讨伐)(21)阴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愚公移山》(水的南面,南岸)朝晖夕阴。——《岳阳楼记》(阴暗) https://www.doczj.com/doc/357195627.html, (22)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用言语规劝)以塞忠谏之路。——《出师表》(同上)(23)极感极而悲者矣。——《岳阳楼记》(极点,极端)此乐何极。——《岳阳楼记》(尽,穷尽)南极潇湘。——《岳阳楼记》(到)初极狭,才通人。——《桃花源记》(极其,非常。这是副词用法)(24)国夫大国,难测也。——《曹刿论战》(国家)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岳阳楼记》(国都,京城)(25)备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完备)众妙毕备。——《口技》(具备,齐备)(26)径少时,一狼径去。——《狼》(径 https://www.doczj.com/doc/357195627.html, 直,一直)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核舟记》(直径)(27)将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木兰诗》(扶,持)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率领,统率)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将帅,将领)(28)顾顾野有麦场。——《狼》(看见)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看望、访问)(29)胜楚兵数千人为聚者,不可胜数。——《陈涉世家》(尽,全部)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优美)(30)复扁鹊复见。——《扁鹊见蔡桓公》(又)(31)

称 https://www.doczj.com/doc/357195627.html, 先帝称之曰能。——《出师表》(称赞,赞许)袒右,称大楚。——《陈涉世家》(号称)不以千里称也。——《马说》(称呼)不能称前时之能。——《伤仲永》(符合)(32)乘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陈涉世家》(量词,辆)公与之乘。——《曹刿论战》〔同坐(一辆)战车〕(33)章又用篆章一。——《核舟记》(印章)(34)惊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口技》(受惊)波澜不惊。——《岳阳楼记》(振起)(35)属忠之属也。——《曹刿论战》(一 https://www.doczj.com/doc/357195627.html, 类)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扁鹊见蔡桓公》(隶属,管辖)神情与苏、黄不属。——《核舟记》(类似)(36)策执策而临之。——《马说》(鞭子)策勋十二转。——《木兰诗》(记载)策之不以其道。——《马说》(驱使)(37)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口技》(奇异)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零数)(38)许高可二黍许。——《核舟记》(上下、光景)杂然相许。——《愚公移山》(赞同、答应) https://www.doczj.com/doc/357195627.html, (39)舍便舍船。——《桃花源记》(丢下)屋舍俨然。——《桃花源记》(房屋)(40)志处处志之。——《桃花源记》(记)必先苦其心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意志)(41)寻寻向所志。——《桃花源记》(找)寻病终。——《桃花源记》(不久)(42)道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道路)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仁政)伐无道,诛暴秦。——《陈涉世家》(正道)(43)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巩 https://www.doczj.com/doc/357195627.html, 固)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固执)戍死者固十六七。——《陈涉世家》(本来)(44)亡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山坡羊潼关怀古》(衰亡)今亡亦死。——《陈涉世家》(逃跑)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通 "无")(45)举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陈涉世家》(发动)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被举用)是以众议举宠为督。——《出师表》(推荐)死则举大名矣。——《陈涉世家》(成)(46)坐众宾团坐。——《口技》(坐 https://www.doczj.com/doc/357195627.html, 着)但坐观罗敷。——《陌上桑》(因为)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同 "座")(47)食谨食之。——《捕蛇者说》(喂食)退而甘食其土之有。——《捕蛇者说》(吃)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吃)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通“饲”,喂)二、通假字归纳:(1)固以怪之矣。("以"通"已":已经。)——《陈涉世家》(2)苟富贵,无相忘。("无"通"毋":不要。)——《陈涉世家》(3)为天下唱。("唱"通"倡":倡导,发起)——《陈涉世家》(4)将军身被坚执锐。("被"通"披":穿着)——《陈涉世家》(5)对镜帖花黄。("帖"通"贴":粘上)——《木兰诗》(6)出门看火伴。(“火”通“伙”:伙伴)——《木兰诗》(7)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诎"通"屈":弯曲). ——《核舟记》(8)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通“又”:还有)——《核舟记》

https://www.doczj.com/doc/357195627.html, (9)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通“拣”:挑选)——《核舟记》(10)虞山王毅叔远甫。(“甫”通“父”:男子美称)(11)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横放)——《核舟记》(12)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厝"通"措":置放)——《愚公移山》(13)指通豫南。(“指”通“直”:一直)——《愚公移山》(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通“返”:往返)——《愚公移山》(15)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愚公移山》(16)汤熨之之所及也。(“汤”通“烫”:用热水焐)——《扁鹊

见蔡桓公》(17)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还"通"旋":回转、掉转)——《扁鹊见蔡桓公》(18)火齐之所及也。("齐"通"剂":药剂,汤药)——《扁鹊见蔡桓公》(19)必能裨补阙漏。("阙"通"缺":缺陷)——《出师表》(20)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横)——《出师表》(21)才美不外见。("见"通"现":显露)——《马说》(22)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干,本领)——《马说》(23)系向牛头充炭直。("直"通"值":价值、价钱)——《卖炭翁》(24)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咐)——《岳阳楼记》(25)百废具兴。("具"通"俱":都,全都)——《岳阳楼记》(26)子墨子九距之。(“距”通“拒”:抗拒)——《公输》 https://www.doczj.com/doc/357195627.html, (27)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圉”通“御”:抵挡)——《公输》(28)公输盘诎。(“诎”通“屈”:折服)——《公输》(29)自余为僇人。(“僇”通“戮”:遭到贬谪)——《始得西山宴游记》(30)而游者皆暴日中。(“暴”通“曝:晒)——《峡江寺飞泉亭记》(31)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见”通“现”:出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32)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33)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4)衡于虑。(“衡”通“横”:梗塞,指不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5)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6)满坐寂然。("坐"通"座":座位)——《口技》(37)持其赀去。(“赀”通“资”:资材)——《越巫》(38)客问元方:“尊君在不?”(“不”通“否”:吗)——《陈太丘与友期》(39)略无阙处。(“阙”通“缺”:中断)——《三峡》(40)项为之强。(“强”通“僵”:僵硬)——《闲情记趣》(41)傧者更道。(“道”通“导”:引导)——《晏子故事两篇》(42)缚者曷为者也?(“曷”通“何”:什么)——《晏子故事两篇》 https://www.doczj.com/doc/357195627.html, (43)圣人非所熙也。(“熙”通“嬉”:开玩笑)——《晏子故事两篇》(44)辑以翡翠。(“辑”通“缉”:连缀)——《寓言四则之买椟还珠》(45)宣王说之。(“说”通“悦”:高兴)——《寓言四则之滥竽充数》(46)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伤仲永》(47)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论语〉十则》(48)屏弃而不用。(“屏”通“摒”:摒弃)——《为学》(三)文言虚词用法归纳:(1)相对于实词而言,文言虚词没有一定的实在意义,主要用来组词成句,在句子中起语法作用。文言虚词中可以包括代词、动词、副词等类别,而这些词类按现代汉语的划分方式,应属实词。这是因为文言虚词的概念是沿用古代留存下来的传统提法,古人的语言观念不如今人明确,分类自然不够仔细。文言虚词大体可以分为:代词、介词、助词、叹词、副词、连词等候。一个虚词在不同的语境中词性并不相同,如“其”可以作代词。也可以是助词或副词,应结合其在语句中的作用,具体辨析。(2)确定虚词的意义,首先要确定词性。要确定词性就得掌握每个虚词的用法规律,要联系上下文作细致辨析。除此之外,还要弄清虚 https://www.doczj.com/doc/357195627.html, 词在句中的结构作用。如“之”作主语、谓语宾语则是代词或动词,若在主谓之间,则是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可不翻译。复习虚词时要掌握虚词的使用方法:一是在语言环境中辨别词性和用法。如"公与之乘"这个"之"是涉及的对象,是曹刿,"之"是代词。二是从语法角度分析它的作用。就是看是否充当句子成分,充当了什么成分。如果没有充当成分,只起组合作用或表语气,就是助词。(3)在复习中,可以从虚词功能的角度作分类,以便于系统归纳掌握。 A. 起指代作用的虚词。包括人称代词第

一人称: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中“予”是“我”的意思,除此之外还有"吾"、"余"等词。第二人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中的“若”是“你” 的意思,此外还有"汝"、"尔"、"乃"等词。第三人称: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曹刿论战》)中的“其” 是“他们”的意思,此外还有"之"、"彼"、"伊"等词。指示代词: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捕蛇者说》)中的“是”作“这个”讲。此外还有"此"、"斯"、"夫"、"或"等词。疑问代词: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中的“孰”作疑问代词“谁”讲,此外还有"何"、"安"、"药"等词也是疑问代词。 B. 起限制或修饰作用的虚词。包括程度副词: https://www.doczj.com/doc/357195627.html, 余闻而愈悲(《捕蛇者说》)中的“愈”作“更加”讲。途中两狼,缀行甚远(《狼》)中的“甚”作“很”讲。以为妙绝(《口技》)中的“绝”作“极点”讲。此外还有"殊"、"稍"、"益"等词均可充当表程度的副词。范围副词: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桃花源记》)中的“咸”作“都”讲。众妙毕备(《口技》)中的“毕”作“全”讲。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中的“并”作“一共”讲。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木兰诗》)中的“但”作“只” 讲。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石壕吏》)中的“唯”作“只”讲。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中的“止”通“只”,表范围。此外还有"悉"、"俱"、"举"等词都可以作表范围的副词。时间副词: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中的“已”作“已经”讲,表时间。既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中的“既”作“已经”讲,表时间。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中的“向”作“从前”讲,表时间。囊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元一焉(《捕蛇者说》)中的“囊”作“从前” 讲,表时间。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中的“会”作“适逢”讲,表时间。 https://www.doczj.com/doc/357195627.html, 吴广素爱人(《陈涉世家》)中的“素”作“平素,平常”讲,表时间。忽逢桃花林(《桃花源记》)中的“忽”作“忽然”讲,表时间。情态副词: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中的“诚”作“实在”讲,表示一种情态。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口技》)中的“渐”作“渐渐”讲,表示一个变化的过程。尉果笞广(《陈涉世家》)中的“果”作“果然”讲,表示一种情态。广故数言欲亡(《陈涉世家》)中“故”作“故意”讲,表情态。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捕蛇者说》)中“几”作“几乎” 讲,表情态。表谦敬、频率、重复的副词: 徒属皆曰:"敬受命"(《陈涉世家》)中的“敬”表谦敬。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中的“猥”和“枉”表降低身份的谦词。扁鹊出,桓侯又不悦(《扁鹊见蔡桓公》)中的“又”作“再一次”讲,表频率。表语气或否定的副词: 庶竭弩钝,攘除奸凶,复兴汉室,还于旧都(《出师表》)中的“庶” 表陈述语气。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中的“宁”表反问语气。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主(《陈涉世家》)中的“不”表否定。 https://www.doczj.com/doc/357195627.html,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刿论战》)中的“弗”表否定。苟富贵,无相忘(《陈涉世家》)表否定。 C. 起关联作用或组合结构作用的虚词。表时间、处所、对象、方式、原因、被动、比较的介词: 试用于昔日(《出师表》)中的“于”是一个表时间的介词,相当于“在”。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捕蛇者说》)中的“于”作“到” 讲,表时间。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中的“于”后面跟地点,表处所。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捕蛇者说》)中的“乎”也是一个表地点的介词,做“在”讲。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中的“缘”作“沿着”讲,表方式。当窗理云鬓(《木兰诗》)中的“当”

作“对着”讲,表对象。告之于帝(《愚公移山》)中的“于”表对象,作“向”讲。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中的“以”作“凭”讲,表示对象。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中的“以”也是“凭”的意思,但表示方式。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中的“比”表比较关系。表并列、递进、选择、因果、假设、条件、转折、关联作用的连词: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中的“及” https://www.doczj.com/doc/357195627.html, 表并列作用。下视其辙,登就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曹刿论战》)中的“遂” 表结果的连词。苟富贵,无相忘(《陈涉世家》)中的“苟”是表假设关系的连词。当“如果”讲。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陈涉世家》)中的“藉第令”是一个表假设关系的连词。非死则徙耳,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中的“而”是一个表转折关系的连词,当“但”讲。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中的“而”表修饰关系。 D. 表结构的虚词。结构助词: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中的“之”相当于结构助词,作“的”讲;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陈涉世家〉)中的后一个“之”结构上起凑足音节的作用;“何陋之有”中的“之” 在结构上充当宾语前置的标志。此外还有"者"、"所"等词可以作结构助词。语气助词: 盖-岁之犯死者有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捕蛇者说》)中的“盖” 表陈述的语气。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愚公移山》)中的“者”表判断语气。https://www.doczj.com/doc/357195627.html,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中的“焉”表肯定的语气。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愚公移山》)中“乎” 表询问语气。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中的“耶”表疑问语气。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中的“哉”表反问语气。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中的“矣”表强烈的感叹语气。 E. 表感叹的虚词一一叹词。.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中“嗟夫”表示作者的感叹。嗟乎!燕雀安知鸿鹊之志哉?(《陈涉世家》)中的“嗟乎”表示陈涉对无人了解自己的感叹。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中的“呜呼”表示作者无可奈何的感叹。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中的“噫”表示作者找不到志同道合之人的感叹。(四)文言虚词举例①、之(1)结构助词愚以为宫中之事。(《出师表》)——的悍吏之来吾乡。(《捕蛇者说》)——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2)语气助词 https://www.doczj.com/doc/357195627.html,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补充音节,无实在意义。②其作副词“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难道、还是○3 以作介词“太医以王命聚之。”(《捕蛇者说》)——用“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凭借作连词“扶苏以数谏故”(《陈涉世家》)——因为“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由于“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来“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用来 4. 而作连词分别表顺承关系、判断关系和修饰关系。例如|“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涉世家》)——表顺承关系,不译 5. 乃“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表承接关系的连词,作“于是、就”讲“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表判断关系的动词,作“是” 讲“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表人称的代词,作“你的”讲 https://www.doczj.com/doc/357195627.html, 6. 于作介词用,根据语言环境不同,意义各不相同。“告之于帝。”(《愚公移山》)——对“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到“苛政猛于虎。”(《捕蛇者说》)——比“舜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

乐》)——从“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给 7. 为作介词“为天下唱。”(《陈涉世家》)——替、给“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向“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被焉作助词“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表句末语气,不译⑨所所与“以”结合表原因“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表原因作介词结构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用来⑩乎作语气助词 https://www.doczj.com/doc/357195627.html,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吗作介词“吾尝疑乎是。”(《捕蛇者说》)——相当于“于”,作“对”讲 https://www.doczj.com/doc/357195627.html,

2019年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文言文原文、翻译及知识点整理

2019年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文言文原 文、翻译及知识点整理 第一篇鱼我所欲也 原文: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而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文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事情,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东西(那就是“不义”)。不仅仅是贤人才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可是有的人)见了“万钟”的优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及解析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及解析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 …… 又北见燕王曰:“先日公子常约两王之交矣。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 田文曰:“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秦攻魏,而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 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选自《战国策》,有删改)(注)①孟尝君:即田文,此时在魏国为相。②效:献,呈献。 (1)下列对句中划线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魏王闻之闻:听说 B. 寡人愿子之行也愿:愿望 C. 燕王尚未许也许:答应 D. 王且何利利:好处 (2)为文中画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B. 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C. 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D. 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3)下列对文本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得知秦国将要攻打魏国的消息,魏王连夜召见孟尝君询问对策。 B. 孟尝君认为,如果有其他诸侯国的救援,魏国就可以得到保全。 C. 起初,燕王以连续两年收成不好和路途遥远为由婉拒救助魏国。 D. 孟尝君提醒燕王,秦王攻占魏国后马上就会组织联军进攻燕国。 (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 ②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 【答案】(1)B (2)C (3)D (4)①(1)现在魏王出城门盼望燕军,其它诸侯即使想跋涉几千里来帮助,可以做到吗?②魏王降低身份、委屈自己割让土地,将半个魏国(的土地)割让给秦国,秦军一定会离开。 【解析】【分析】(1)B.“寡人愿子之行也”翻译为“寡人希望您能出行游说”,“愿”意思是“希望”。故选B。 (2)“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翻译为“于是为孟尝君发兵八万,战车二百辆,

部编版初中语文古诗文大全

部编版初中语文古诗文汇总 七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4. 古代诗歌四首 观沧海 东汉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第二单元】 8. 《世说新语》两则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 “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 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 未若柳絮因风起. ” 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第三单元】 12. 《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第四单元】 16.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第五单元】 20。狼 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第六单元】 24. 寓言四则(节选其中两首)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

2020-2021中考语文专题题库∶文言文的综合题及答案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 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乙)石门阎正衡,字季蓉,少喜读书,所居僻陋,书不可得,从友人假得《文选》并注,读之数月,皆能记。同里某翁家有《史记》,请借不许,请就其家读之又不许。翁所居少薪正衡家有山场请日馈肩薪,乃许之。正衡朝食荷.薪携笔札往读之,且读且写,数月乃毕。苦下县寡陋,复游学长沙,好事者闻其名而访之,皆谢不见。正衡喜抄书,九经、三史、老、庄、墨子、杜诗等莫不手抄。为文章峭劲雄悍,略如半山老泉①,然不多作。尝曰:“文以达理,理不足则气不充,修辞何为?吾学未至,十年内方当读书,四十后乃谋著作耳。” (节选自《清代名人轶事》)(注)①半山老泉:“半山”“老泉”分别是王安石、苏洵的号。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媵人持汤.沃灌 (2)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3)请借不许. (4)正衡朝食荷.薪携笔札往读之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 ..的一项是() A.翁所居少薪正衡/家有山场请/日馈肩薪 B.翁所居少薪/正衡家有山场/请日馈肩薪 C.翁所居少薪/正衡家有山场请/日馈肩薪 D.翁所居少薪正衡/家有山场/请日馈肩薪 27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十年内方当读书,四十后乃谋著作耳。 4.甲乙两文都表现人物的勤奋好学,但写法各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 1.(1)热水(2)破(3)答应,同意(4)肩负,扛 2.B 3.(1)因为内心有值得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 (2)十年以内正应该读书,四十年后才考虑写文章罢了。 4.甲文先写自然环境的严酷,再写物质条件的匮乏,与同舍生对比,衬托作者的勤奋好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中考文言文专题复习指导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中考文言文专题复习指导 一、文言文背诵方法 抓关键词语背诵 所谓关键词语,一是指需要背诵的文句、语段的领头字 词;二是紧紧抓住容易联想背诵内容的关键性动词。 如背诵《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历数担当大任的人遭 、“拂乱”等意义、艰难情状的句子,可抓住“苦”、“劳” 、“空乏” 、“饿” 用法独特和在文中作用显著的词语来记忆。 按写作顺序背诵 文章的写作顺序主要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按照写作顺序来梳理文章的思路,寻找利于背诵的策略也是 常见的背诵途径。 例如《核舟记》的写作是空间顺序,背诵时就可以按照 这个顺序来处理:整舟→船中→船头→船尾→船背。文章中的 每一段都有一个暗示空间顺序的语句,同学们可以先将这些 语句记熟。然后再拆分每一段的结构,梳理每一个段落的背 诵思路。 整分联背诵法 整分联背诵法是指整体背诵法、分段背诵法与联合背诵 法,这几种方法各有不同的特点、用途,并有一定的联系。 一般而言,整分联背诵法要求学生先对课文进行整体阅

读,然后对每个语段进行分别背诵,将每个段落背熟记牢, 然后再将所有的段落联合起来进行记忆。 对于较长篇幅的古诗文背诵篇目,如《曹刿论战》、《出师表》等篇目,这种方法是切实、有效而便捷的。 尝试回忆背诵法 朗读有助于背诵,但若一遍又一遍地单纯重复,记忆效 果还是欠佳的,最好的办法是在朗读到一定程度后,合上书 试背,尝试对记忆内容进行回忆,这样能增强背诵的效果。 二、文言文虚词顺口溜 之: 之字可代人事物,定名之间可译“的”;用作动词“去、往、到”,用作助词可不译。 1、用作代词 (他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 (它们)。 们)、“它”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 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用作助词 a、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b、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考法最全汇总附练习答案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考法最全汇总附练习答案 虚词:而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而”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 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 (2)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 )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 (4)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 (5)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 (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 (7)剑阁峥嵘而崔嵬(《蜀道难》)( ) (8)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劝学》)( ) (9)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 【答案】(1)—②(2)—⑤(3)—⑦(4)—⑨(5)—⑧(6)—④(7)—①(8)—③(9)—⑥ 虚词:何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何”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 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是诚何心哉(《齐桓晋文之事》)( )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

(3)吾何爱一牛(《齐桓晋文之事》)( ) (4)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 (5)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蜀道难》)( ) 【答案】(1)—③(2)—①(3)—④(4)—②(5)—⑤虚词:乎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乎”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 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壮士!能复饮乎(《鸿门宴》)( ) (2)郁乎苍苍(《赤壁赋》)( ) (3)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阿房宫赋》)( ) (4)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 ) (5)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师说》)( ) (6)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 ) (7)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并序》)( ) 【答案】(1)—①(2)—⑥(3)—④(4)—②(5)—③(6)—⑦(7)—⑤ 虚词:乃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乃”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 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 )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经典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经典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①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注释)吾:即管仲,春秋时期齐国的著名政治家。贾:gǔ做买卖。穷困:困厄,窘迫。公子纠:齐国公子,当时与另一位公子小白(即后来的齐桓公)争夺王位。其时,管仲与后文的“召忽”同为其辅臣。死之:为公子纠而死。 (1)解释划线的词 ①鲍叔不以我为贪________ ②三战三走 ________ (2)文中划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尝试多次做官又多次被国君罢免 B. 我曾经三次做官三次看见有人追逐国君 C. 我曾经多次做官又多次被国君罢免 D. 我尝试三次做官三次看见有人追逐国君(3)管仲早年的所作所为,在别人看来是“贪”、“________”、“不肖”、“________”和“________”,而鲍叔则用不同的眼光看到管仲的另一面。 (4)鲍叔是一个________的人,文章表达了管仲对鲍叔“知遇之恩”的感激之情 【答案】(1)是;跑 (2)C (3)愚;怯;无耻 (4)识人大体(或察人准确) 【解析】【分析】(1)考查重点词语。①鲍叔不以我为贪:鲍叔并不认为我是贪财。为:是。②三战三走:我曾经多次打仗多次逃跑。走:跑。 (2)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我曾经多次作官多次都被国君驱逐。尝:曾经。三:多次。逐:驱逐。见:免职。于:被。故选C。 (3)考查内容理解。结合原文“鲍叔不以我为愚……鲍叔不以我怯……鲍叔不以我为无耻……”归纳答案:愚、怯、无耻。 (4)朋友相交,贵在知心。“管鲍之交”之所以被传为佳话,就是因为在管鲍之间存在着一种真诚的宽容和谅解。朋友之间相互理解、帮助和支持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鲍叔牙的胸怀,管仲可能很难在历史上留名;如果没有管仲的雄才大略,鲍叔牙也许永远只是一个商人。所以,天下人都赞扬管仲的才能,但更赞扬鲍叔牙能够了解举荐贤人。 故答案为:⑴是;跑; ⑵ C; ⑶愚;怯;无耻; ⑷识人大体(或察人准确)。 【点评】⑴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经典及解析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经典及解析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人有馈一木者,家僮①曰:“留以为梁。”余曰:“木小不堪也。”僮曰:“留以为栋。”余曰:“木大不宜也。”僮笑曰:“木一也,忽病②其大,又病其小。”余曰:“小子听之,物各有宜用也,岂惟木哉?” 他日,为余生炭满炉,烘人。余曰:“太多矣。”乃尽湿③之,留星星三二点,欲明欲灭。余曰:“太少矣。”僮怨曰:“火一也,既嫌其多,又嫌其少。”余曰:“小子听之,情各有所适也,岂惟火哉?” (节选自吕坤《呻吟录》)【注】①僮:未成年的仆人。②病:担心,忧虑。③湿:名词活用作动词,淋湿。(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人有馈一木者馈:________ ②木小不堪也堪:________ ③为余生炭满炉余:________ ④乃尽湿之乃:________ (2)翻译下面句子。 小子听之,物各有宜用也,岂惟木哉? (3)小明性格内向,妈妈常常为此担心。请你从小明的角度,结合这篇文言文内容,给妈妈说几句话,加以劝慰。 【答案】(1)馈赠,赠送;胜任,胜用;我;于是,就 (2)你听我说这个道理,事物各自有适宜的用途,哪里只是木头才这样呢? (3)示例1:事物各自有适宜的用途,我性格内向,也一定有我的用武之地。 示例2:正如炉火太大太小都不好,我也会在性格上作一些改变的。 【解析】【分析】⑴①有人送来一根木料。馈,赠送。②木料太小,不能做房梁。堪,能承受。③为我生炉子,装了满炉子炭。余,我。④就都用水浇灭了。乃,就。 ⑵对重点句子的翻译,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义为辅。重点词语有:宜,合适;岂,难道;句意为:小子,你听我说,物品各有它的用处。岂只是木料呢! ⑶本文通过同一木料“我”的不同评价,告诉了我们的道理是:事物都有它合适的用途。小明性格内向,妈妈大可不必为此担心。不是说内向就是坏事,其实内向的人思维缜密和谨慎,外向的人是发散性的思维,很明显的一点是外向的人是先说话再考虑,内向的人是先考虑再说话。 故答案为:⑴① 馈赠,赠送;② 胜任,胜用;③ 我;④ 于是,就。 ⑵你听我说这个道理,事物各自有适宜的用途,哪里只是木头才这样呢? ⑶示例1:事物各自有适宜的用途,我性格内向,也一定有我的用武之地。 示例2:正如炉火太大太小都不好,我也会在性格上作一些改变的。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答题时应注意,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初中语文 中考17篇课内文言文过关复习(学生版+教师版)

2019年中考17篇课内文言文过关复习 班级姓名 1、《论语十二章》知识点复习 一、文学常识 1.《论语》是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它以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共20篇,世人称“半部《论语》治天下” 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二、生字注音 论()语不亦说()乎愠()三省()传()不习乎 逾()矩()罔()殆()哉()箪()陋巷()堪()肱()笃()志陬邑() 三、重点字词解释及翻译 第一章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字词解释:时:说:朋: 愠:君子: 2.译文: 3. 课文探究:第1句:讲学习方法第2句:讲学习的乐趣第3句:讲个人修养 第二章 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字词解释:日:三省:省;。三:忠: 信:传: 2.译文: 3.课文探究:本章强调治学的人重视道德修养 第三章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字词解释:有:立:惑: 逾:矩: 2.译文: 3.课文探究: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 第四章 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字词解释:故:知新:可以:。以:为:2.译文: 3.课文探究:本章谈学习方法。(强调“温故”,还要能“知新”,新旧知识相融合) 1

第五章 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字词解释:而:。罔:殆: 2译文: 3.课文探究:本章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强调学思相结合。 第六章 原文: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1.字词解释:贤:箪:堪:乐: 2.译文: 3.课文探究:本章赞扬了颜回乐于学习、安贫乐道的品质。(学习态度) 第七章 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字词解释:之:代词,指学问和事业好:喜欢、爱好乐:以……为乐趣 2译文: 3.课文探究:本章阐述了学习态度:以学习为快乐 第八章 原文: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字词解释:饭:水:肱:于: 2.译文: 3.课文探究:本章讲人的道德修养,提倡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精神品质 第九章 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字词解释:焉:于此,在其中择:选择善者:好的方面,优点从:跟从、学习 2译文: 3.课文探究:本章讲学习态度:向一切人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第十章 原文: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字词解释:川:逝:斯:舍: 2.译文: 3.课文探究:本章讲时光易逝,应珍惜时间。 十一章 原文: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字词解释:三军:匹夫:。夺: 1

部编教材初中语文全册文言文汇总

《世说新语》两则(刘义庆)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谢太傅在一个冬雪纷飞的日子里,把子侄们辈的人聚集在一起,跟他们一起谈论诗文。不一会儿,雪下得大了,太傅十分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跟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他另一个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风而起。”谢太傅听了开心的大笑起来。她(谢道韫)就是谢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陈太丘与友期 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离开后朋友才到。 元方当时年七岁,在门外玩耍。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出行,却丢下别人自己走。”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您没到,这是不讲信用(的表现);对孩子骂他父亲,这是没礼貌(的表现)。” 朋友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大门。 论语十二章翻译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2.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3.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立足于社会,四十掌握了知识而不致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听到别人说话就能明辨是非真假,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又不超出规矩” 4.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这样的人是可以当老师的." 5.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6.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孔子说∶“颜回的品德多么高尚啊,!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德多么高尚啊!” 7.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8.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三个人走在一起,其中必定会有我的老师。拿他们的优点来自己学习,拿他们的缺点来自己改过。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站在河岸上说,过去的时间就像这流水,白天和夜晚都在流 11、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军队可以被夺去主帅,男子汉却不可被夺去志气。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夏说:一个人心有远大理想就要有丰富的知识,要多多提出疑问,多多深入思考。对于自己的志向不能有过多的功利干扰,要淡薄名利,只有平静的看待这些才能更好的实现自己的理想。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及解析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及解析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 鲁公治国,欲凿池,父曰:“无地置土。”公遂止。或曰:“土可垒山。”公善之,欲行。妻曰:“不畏小儿女颠踬①耶?”公复止。或曰:“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公从之,又欲行。家人有止之者曰:“园成必添仆妇,下房不足,甚可虑也。”公犹夷②不能决,事又寝③。 【注】①颠踬:被东西绊倒。②犹夷:迟疑不决的样子。③寝:停止。 (1)请用“/”为下面句子断句。(标两处)。 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 (2)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 ①固不可彻________ ②子子孙孙无穷匮也________ ③鲁公治国________ ④公犹夷不能决________ (3)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惧其不已也其真无马邪 B. 汝心之固公善之 C. 以残年余力以君为长者 D. 而山不加增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②园成必添仆妇,下房不足,甚可虑也。 (5)【甲】文愚公移山的原因是“________”,移山的目的是“________”。 (6)结合【甲】【乙】两文内容,谈谈你获得的启示。 【答案】(1)筑径通之 / 设栏护之 / 又何忧焉? (2)改变;穷尽;修建;决断或决定

人教部编版初中7到9年级语文必须掌握32篇文言文翻译汇编

人教部编版初中7到9年级语文必须掌握32篇 文言文翻译汇编 1.《世说新语》两则(刘义庆) 咏雪 陈太丘与友期 2.论语十二章 3.诫子书诸葛亮 4.狼蒲松龄 5.穿井得一人《吕氏春秋》 6.杞人忧天《列子》 7.孙权劝学 8.卖油翁欧阳修 9.陋室铭(唐)刘禹锡 10.爱莲说周敦颐 11.河中石兽 12.三峡郦道元 13.短文两则 与谢中书书/陶弘景 记承天寺夜游北宋苏轼 14.与朱元思书南朝梁吴均 15.《孟子》二章

富贵不能淫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16.愚公移山《列子》 17.周亚夫军细柳营 18.桃花源记陶渊明 19.小石潭记柳宗元 20.《庄子》二则 北冥有鱼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21.《礼记》两则 虽有佳肴 大道之行也 22.马说韩愈 23.卖炭翁白居易 24.岳阳楼记范仲淹 25.醉翁亭记欧阳修 26.湖心亭看雪张岱 27.鱼,我所欲也《孟子》 28.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魏策四》 29.送东阳马生序宋濂 30.曹刿论战 31.出师表诸葛亮

32.邹忌讽齐王纳谏 《世说新语》两则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 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 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谢太傅在一个冬雪纷飞的日子里,把子侄们辈的人聚集 在一起,跟他们一起谈论诗文。不一会儿,雪下得大了,太 傅十分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跟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他另一个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风而起。”谢太傅听了开心的 大笑起来。她(谢道韫)就是谢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 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陈太丘与友期 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 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人教版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及答案

人教版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及答案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①余拏一小舟________ ②湖中焉得更有此人________ ③余强饮三大白而别_____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②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3)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充分表现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苏的生活方式。 B. 文章白描雪景后,详写喜遇知己,不但丰富了文章的内涵,而且绘景写人,相映成趣。 C. 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况且文章末尾还出现了舟子,显得前后矛盾。 D. 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深化意境,包含了对“痴”字的称赏,同时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淡淡的愁绪。 【答案】(1)撑(船);哪;尽力 (2)①在湖上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②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散粒人影罢了。 (3)C 【解析】【分析】(1)第一句话的大意是我撑着一叶小舟。故“拏”的意思是撑(船)。第二句话的大意是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故“焉”的意思是哪。第三句话的大意是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故“强”的意思是尽力。 (2)第一句的重难点词语有:焉,哪;更,还。第二句的重难点词语有:惟,只;痕,痕迹。 (3)C项,前后说法不矛盾。在作者看来,芸芸众人不可为伍,比如舟子,虽然存在却如不在,反映了张岱文人雅士的孤傲性格。故选C。 故答案为:⑴撑(船);哪;尽力 ⑵①在湖上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②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7到9年级文言文重要语句的翻译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7到9年级文言文重要语句的翻译 七年级上册 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光读书学习不知道思考,就迷惑不解;光思考却不去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3.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却不感觉满足,教导他人不知疲倦。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几个人在一起行路,一定有可以作为我的教师的人在中间;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他们的短处,自己如果也有,就要改掉它。 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6.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消逝的时光像这河水一样呀!日夜不停。 7.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七年级下册 8.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9.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人和小孩都非常快乐,自由自在。 10.寒暑易节,始一返焉: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呢。 1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青苔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子中。 1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 1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 14.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八年级上册 15.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

中考语文古文文言文复习大全(打印背诵版)

中考语文古文文言文复习大全 重点讲解:1、古今异义词 2、通假字 实词(有实际意义的词)3、一词多用 4、词类活用 包含: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 虚词(没有实际意义的词,例如介词、助词) 包含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代词七类: 1、判断句 2、被动句 3、省略句 4、特殊句式(定语后置、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 古今异义: 文理……..古:文采和道理例: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伤仲永》)今:文章内容或词句方面的条理 稍稍……古:渐渐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今:稍微 中间……古:其中夹杂着例: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今:指里面或中心 股古:大腿例:两股战战(《口技》) 今:臀部 交通….古:交错相通例:阡陌交通(《桃花源记》)今:各种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 妻子…古:妻子和儿女例: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今:男子的配偶 无论….古:不要说,更不必说。例:无论魏晋(《桃花源记》)今:连词,表示条件关系。 绝境…..古:与世隔绝的地方例: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今:没有出路的境地 鲜美.古:鲜艳美丽例:芳草鲜美(《桃花源记》)今:指食物味道好 不足古:不值得例: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今:不充足,不满,不够。 走古:跑例: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送东阳马生序》) 今:行走 汤古:热水例:滕人持汤沃灌(《送东阳马生序》)今: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 假古:借例:每假借于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 今:虚伪的,不真实的。 明年古:第二年例: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 今:今年的下一年 往往古:到处、处处例:卒中往往语(《陈涉世家》)今:常常 会计…..古:聚会商议例: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陈涉世家》) 今:指从事财务工作的人员 谢古:道歉例:长跪而谢之(《唐雎不辱使命》)今:感谢 开张…..古:扩大例:诚宜开张圣听《出师表》今:指店铺开业 卑鄙…..古:身份低微,见识短浅。例: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今:指言行恶劣、不道德 涕古:眼泪例: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师表》)今:鼻涕 亲戚…..古:内外亲属例: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今: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成员 池古:护城河例:池非不深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今:池塘 所以……古:用来……的方法例:所以动心忍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今:表示因果关系 可以……..古:可以凭借例:可以一战(《曹刿论战》)今:表示许可,可能。 牺牲古: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例:牺牲玉帛《曹刿论战》今:为正义事业舍弃生命 忠古: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例:忠之属也(《曹刿论战》)今:忠诚 狱古:诉讼案件,罪案。例:小大之狱(《曹刿论战》)今:监禁罪犯的地方 词类活用: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文言文130个实词释义详解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文言文130个实词释义详解 A 安: 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 2、养(衣食所安) B 卑: 1、低下(非天质之卑) 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 备: 1、周全、详尽。(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2、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 3、准备。(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被: 1、影响(被于来世) ,穿(皆被绮绣) 2、同“披” 鄙: 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毕:

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 C 薄: 1、迫近,接近。(薄暮冥冥《岳阳楼记》) 2、轻视。(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 3、厚度小。(薄如钱唇《活板》) 策: 1、马鞭。(执策而临之《马说》) 2、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3、记录。(策勋十二传《木兰诗》) 4、计谋。(成语“束手无策”) 长:cháng 1、长度。(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2、与“短”相对。 3、长久,健康。(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 4、永远。(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5、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6、zhǎng,头领。(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称: 1、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 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

诚: 1、诚心(帝感其诚) 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惩: 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 2、惩罚 驰: 1、骑(愿驰千里足) 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 出: 1、发、起(方其出海门) 2、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 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 4、产生(计将安出) 辞: 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 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 次: 1、编次。(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 2、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题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题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 …… 又北见燕王曰:“先日公子常约两王之交矣。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 田文曰:“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秦攻魏,而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 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选自《战国策》,有删改)(注)①孟尝君:即田文,此时在魏国为相。②效:献,呈献。 (1)下列对句中划线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魏王闻之闻:听说 B. 寡人愿子之行也愿:愿望 C. 燕王尚未许也许:答应 D. 王且何利利:好处 (2)为文中画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B. 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C. 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D. 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3)下列对文本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得知秦国将要攻打魏国的消息,魏王连夜召见孟尝君询问对策。 B. 孟尝君认为,如果有其他诸侯国的救援,魏国就可以得到保全。 C. 起初,燕王以连续两年收成不好和路途遥远为由婉拒救助魏国。 D. 孟尝君提醒燕王,秦王攻占魏国后马上就会组织联军进攻燕国。 (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 ②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 【答案】(1)B (2)C (3)D (4)①(1)现在魏王出城门盼望燕军,其它诸侯即使想跋涉几千里来帮助,可以做到吗?②魏王降低身份、委屈自己割让土地,将半个魏国(的土地)割让给秦国,秦军一定会离开。 【解析】【分析】(1)B.“寡人愿子之行也”翻译为“寡人希望您能出行游说”,“愿”意思是“希望”。故选B。 (2)“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翻译为“于是为孟尝君发兵八万,战车二百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