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砚石

砚石

砚石小谈

什么是砚石
砚是一种研墨和掭笔的文房器具, 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产物。我们把用来制作砚台的“石头”称作砚石, 这也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主题。需要指出的是, 在中国历史上, 用来制砚的材料种类很多, 除了这里讲的“石头”之外, 还有诸如纸、木、竹、漆、陶甚至一些金属, 对这一类砚台, 其实用价值远逊于其艺术欣赏价值。

 一般而言, 作为砚石要满足几个基本条件: 其一是硬度要适中, 一般为摩氏硬度的3~4, 较墨的硬度(2~3左右)稍大, 这样才能研磨出墨来; 其二是组成砚石的矿物颗粒大小要适中,颗粒一般在0.01-0.001毫米左右, 这可保证研磨的墨粒大小符合“发墨如油”的要求; 也可含少量分散分布的高硬度矿物颗粒(如石英、黄铁矿等), 这样既可有一定的研磨性能, 又有一定的下墨速度; 此外, 优质砚石还要求含有大量的片状矿物(如绢云母、绿泥石等), 且其排列有一定的规律性, 如片状矿物的排列应和砚面有一定的角度, 这可以增加砚石的研磨性能和保水性能, 以保证“贮水不涸”和“下墨如风”。虽然石头的种类繁多, 但可制砚之材却很少, 加之采掘非常困难, 这也是人们视砚为宝的原因之一。

砚石的主要种类

我们经常能听到所谓的“四大名砚”, 即“端砚”、“歙砚”、“洮河砚”和“澄泥砚”。实际上, 除了四大名砚外, 较为著名的砚尚还有近百种, 它们分布于华夏各地, 且每种砚都有其特殊的内在品质(石质)。从地质学的观点来看, 组成砚石的岩石大致为三类, 即泥质岩、板岩—千枚岩及碳酸盐岩。由于地质上的复杂性, 每种砚石的矿物组成都不尽相同, 因而使砚石的石质也有所不同, 并且同一砚石中石质不同的部分往往构成不同的图案(石品花纹)。下面我们就从产地、石质和石品花纹等方面, 选择性地介绍一些著名砚种的砚石。

端砚 产于现广东肇庆, 因古时隶属端州, 故称端砚; 又因其产于端溪水附近, 也称端溪石砚。端砚问世于初唐, 据清代计楠的《石隐砚谈》记载: “端溪石, 始于唐武德之世。”武德乃唐高祖李渊年号, 武德元年是公元618年, 推算起来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了。由于端砚石质细腻滋润, 石品花纹丰富多彩, 多得文人墨客的推崇, 被列为四大名砚之首。端石属于绢云母泥质板岩, 以紫色为主调, 主要由泥质物质组成, 但含有少量的赤铁矿(3-5%)和石英(10-20%)。端砚中比较名贵的石品花纹有青花、蕉叶白、鱼脑冻、火烙、天青、冰线、翡翠、金银线、金星点等等。端砚的石眼是一种特殊的石品花纹, 是天然生长在砚石上形似眼睛的石质特殊的部分, 因其罕见、形神兼备、艺术寓意深刻而被广为喜爱和重视。正如

古人所说: “人惟至灵, 乃生双瞳, 石亦有眼, 巧出天工”。

歙砚 歙砚石最著名的产地是今江西婺源之龙尾山, 因古时称歙州, 所以叫歙砚, 也叫龙尾砚。在今歙县、祁门和休宁等地仍有出产。传说歙砚是唐代开元年间开始的, 距今也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过去和现在也有称歙砚为四大名砚之首的, 这可能因为歙砚也具有优良的实用价值和特殊的石品花纹, 得到了一些人的偏爱。歙石属于板岩—千枚岩类岩石, 颜色偏青黑。优质的歙石主要含有绢云母70-95%, 粉砂质2-15%, 绿泥石1-5%, 金属硫化物1-2%。古人早已歙石的石品花纹作了总结。《明一统志》载: “其品有五, 一曰眉子, 二曰外山罗纹, 三曰里山罗纹, 四曰金星, 五曰驴坑”。现在看来, 歙石的石品主要分为罗纹类、眉子和眉纹类以及金星和金晕类。这些石品与其岩石的性质有关, 由于板岩—千枚岩属于变质岩石, 在其形成过程中, 会使得其中的片状矿物定向排列, 故形成罗纹和眉子类花纹, 砚石中细粒点状分布的黄铁矿即是所谓的金星, 它们风化后周边可呈锖色晕圈, 这就是金晕。

洮河砚 产于甘肃省卓尼县, 原属洮州, 也是四大名砚之一。史书中对洮河砚出产年代没有记载, 但根据金朝一些文人的题记推断, 洮河砚可能始于宋神宗熙宁年间(公元1068年), 那么它也有近千年历史了, 但那时卓尼等地尚属蛮荒之地, 文化落后, 何以洮河砚能列入四大名砚呢? 这至今仍是个谜。洮河砚石属于典型的泥质岩, 主要由层状硅酸盐矿物如绿泥石等组成。其典型的石品有亮绿色的“鸭头绿”、深绿色的“鹦鹉绿”和“玄璞”、淡绿色的“柳叶青”以及玫瑰红色的“鸊鷉血”等。其中绿色砚石中若带有“黄标”则更加名贵, 如民谣所云“洮砚贵如何, “黄标带绿波”。

澄泥砚 在四大名砚中, 只有澄泥砚是陶砚, 其制作方法类似于烧砖制瓦, 按宋代《文房四谱》中的说法, 大致是取河床下的泥,淘洗并用绢袋盛之,系绳再抛入河中, 继续受水冲洗, 如此二、三年之后, 绢袋中的泥越来越细, 然后入窑烧成砚砖, 再雕凿成砚。但由于要考虑质地和色泽, 故实际工艺要复杂得多。澄泥砚的形成约在晋唐之间的山西绛县一代(古称虢州), 略早于端、歙。其原料的成分以伊利石、石英、长石和方解石为主, 烧结后的坯胎和雕琢后的成品主要是石英、长石和方解石, 以及非晶态的玻璃相(占20-40%)。其著名的花纹有“鳝鱼黄”、“绿砂(又名茶叶末)”、“蟹壳青”和“玫瑰紫”和“虾头红”等。

鲁砚 鲁砚是泛指产于山东的砚, 或许因为是孔圣人的故乡, 鲁砚有十数个砚种。其中比较著名的砚石有红丝石(淄博)、尼山石(曲阜)和燕子石

(泰安)等。这几种砚石虽然颜色各异, 石品花纹也差别较大, 但均主要由碳酸盐矿物组成。红丝石在唐宋时即负盛誉, 宋苏易简的《文房四谱》有“青州红丝石第一”的说法。红丝石的色调以红为主, 红黄相间, 其中黄地红丝的石品为最佳。尼山石真正产于圣人之乡的曲阜, 仅清乾隆年间的《曲阜县志》上有记载, 可见其历史并不长。尼山石质坚色黄, 其典型的石品是松花纹, 据笔者研究这是由于锰的氢氧化物扩散所致。以燕子石制砚, 在明清期间就有记载。燕子石不仅局限于泰安, 在费县和莱芜等地也有产出。燕子石以黄色调为主, 其上大小不一的燕子或蝙蝠实际上是三叶虫化石, 是生活在距今3~5亿年间的海洋生物, 制砚时一般把它们处理在砚额附近, 观赏起来别具一格。

苴却砚 苴却砚名源于却地名, 原属云南永仁县, 现属攀枝花市, 其“苴”字发Zuo(同左)音。苴却砚起于何时已不可考, 但在清咸丰年间就有匠人制砚。在宣统元年(1909年)曾有三方苴却砚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大奖, 使其名噪一时。苴却砚石属于板岩类, 主要矿物成分为绢云母和绿泥石(含量超过70%)、白云石(25%)及少量其他高硬度矿物。苴却砚石的色泽和石品与端石有惊人的相似性, 如“绿标”、“青花”、“冰纹”、“火烙”、“金星”、“胭脂冻”等诸品, 甚至连石眼也不例外, 只不过苴却砚石的石眼更多更集中。曾有一方尺余长的砚料, 其上的石眼有450余颗, 如按“七珍八宝”的说法, 可谓是无价之宝了。

天坛岩(盘谷砚) 天坛岩, 又称盘谷石砚, 产于河南济源之盘谷、砚山等地。在清乾隆年的《济源县志》上有盘谷砚的记载, 也有人认为济源历代出土的石砚与现今的砚石产地相同, 如此推算, 天坛岩的历史已逾2000年了。天坛砚石属于粉砂质泥质岩, 其主要的矿物成分为绢云母、绿泥石、石英、白云石和黄铁矿等。天坛砚的石品有30余种, 较名贵的有青紫色的“青斑”、嫩绿色的“柳芽黄”、红黄绿共生的“三彩”、以及“瓜籽”和“玄珠”等。

潭柘砚 产于北京门头沟潭柘寺附近, 砚石呈紫红色, 故也有“潭柘紫石砚”之称。潭柘砚是北京地区唯一的一个砚种, 其历史是很短的, 在80年代中期才大量正式生产的。潭柘砚石有深紫、红紫、以及紫色夹绿色斑点诸品, 属于泥质板岩类岩石。

砚石鉴赏

砚石的天然美是指大自然赋予砚石的一些天然特性, 我们欣赏砚石的天然美, 可从砚石的石质来入手。

对石质而言, 优良砚石集中体现在石质细腻、滋润, 用其制成的砚在使用时下墨快、发墨佳而又不损毫等方面。

这是石质美的内在因素, 给人的外在感觉是通过砚石的色、声、

感等来表现的。

石色就是砚的颜色, 不同砚种的石色往往是不同的, 如端石是紫的色调, 华丽而庄严; 歙石青黑色, 清癯而严肃; 洮河石偏绿色, 活泼和亮丽。虽然这几种颜色不同, 但都是石中佳品。

鉴赏石色时用水湿之或沉入水中观察效果会更好, 着重观察的是色调的变化。

石声是通过叩击来表现的。同石色一样, 不同砚种砚石的石声是不尽相同的。如优质端石的石声是“木声”, 还可细分出“湿木之声”和“干木之声”, 声音清越或带铿锵者则是端石的中下品; 但对歙石而言, 叩击砚石如叩击金属则是上品, 若发出木声则反而是中下品了。

石感是用手来感觉砚石的细腻、娇嫩程度。一般用掌心在墨堂抚拭, 优良的砚石给人的感觉是娇嫩、温润, “如抚小儿肌肤”。若抚摸时糙手或干燥吸汗, 则属石质劣品。

上述的鉴赏之法,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验和体会, 其中有些细微的差别, 诸如石色的色调变化、砚石细腻、娇嫩程度等, 都是非方家不可辨的。

至于对一方砚的鉴赏, 除了要考虑石质的优劣外, 还要注重砚石的石品花纹、造型、雕刻手法等, 甚至于砚的命名、铭文、钤印和用匣也是要考虑的内容。但这是另外的话题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