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日文化的异同

中日文化的异同

中日文化的异同
中日文化的异同

中日文化的异同

中国与日本“一衣带水,两襦咫尺”,自古交往密切。日本文化秉承中国文化,传统文化的起步发展沿袭了中国古代文化,与中国有许多相似之处,比如,民以食为天,在饮食方面,中日两国的主食都以大米为主,大米在中日两国饮食文化中均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中日两国人都喜欢品茶,都把喝茶当作一门艺术;中日两国都喜爱书法并在书法方面都有一定的造诣;中国人和日本人都很努力发奋,自强不息,还有,两国都很重视文明礼仪,都是“礼仪之邦”,但是,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又有一定的差异。

首先,从整体上来说,中国文化属于辩白文化,而日本属于道歉文化。日本人喜欢表达歉意,比如受到别人帮助就习惯说“对不起”,这种“道歉”并不仅仅是狭义的道歉,更重要的是对他人帮助自己而给他人带来麻烦而表达的歉意,一定程度上相当于“谢谢”,然而日本人所“对不起”的频率却远远高于说“谢谢”的频率,这种情况就是由日本的“道歉文化”而致。中国人喜欢“解释”,尤其在犯了错误之后,通常情况下会首先解释原因。这种解释原因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是在说明自己所犯错误对他人造成不便的无意性,并不是刻意的不尊重,因而也相当于道歉。但是,众所周知,中国人好“面子”,所以“作解释”也有为自己开脱,寻找借口的成分,而这种情况是由中国的“辩白文化”所致。总体而言,文化不同,对待同一件事情的态度也不同。比如一个学生迟到,在走进课堂里的时候,中国

学生会首先向老师解释自己迟到的原因,而日本学生会首先向道歉同时要鞠躬,两种不同的表现本质上是由两种不同的文化性质和文化背景决定的。

第二点是从中日文化背景下人的成长与社会方面进行比较。在社会大背景下,日本崇尚“自由合理”,而中国崇尚“奋发图强”。首先是少儿时期两国国民与社会的关系。日本总体呈现少子化趋势并面临保育院超员现象;日本的专业主妇减少,政府实行鼓励生育的政策。这些是日本现如今的社会形式。在教育方面,日本实行轻松教育,重视社会规范的引导崇尚的是团队化的生活方式。日本孩子注重就培养团队化生活方式和观念,讲究合作和团结,“重在参与,不强调争第一”。中国不同于日本,中国人口持续快速增长,政府鼓励计划生育政策。由于少儿多,相应的幼儿园数量庞大,因而并不存在超员现象。同时,中国的幼儿教育方式也不同于日本,中国讲究以“个人”为单位,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幼儿园中个人评比活动很多,喜欢强调优秀个人,因此经常出现“不争第一我们干什么”等口号。所以,日本孩子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观念很强,而中国孩子的个性突出而且个人能力和素质很强。

其次是青年时期两国国民与社会的关系。日本崇尚自由重视个性,而中国崇尚出类拔萃。第一点,两国的校园生活不同。日本的校园生活可谓是丰富多彩的,课后的社团活动很多,课外的自我空间充足,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途径对自己的课余生活进行安排和规划,学生进行海外旅游的现象很普遍,但是在校学习的时间过短和教学内容

过少,因此造成了日本学生不爱学习、教学质量明显下降、无理想的人在日益增多,出现了社会病理现象:Not in education ,employment or training。中国和日本不同。中国主张“精英教育”,既强调学生的个体素质和能力,主张“争第一”、“状元”、“超过×××”、“名次”等,希望个体出类拔萃。同时,中国学生学习和目的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高考”。由于目标明确,因此行为单一。中国学生在校期间绝大部分时间是在进行课内学习,基本没有课余时间和课后的社团活动,一切以课堂学习为纲,因此中国的校园生活可以说有些单调。脱离学校后,中国学生的主要活动仍然是学习课本知识,没有闲暇时间进行旅行等活动,即使有旅行活动也只是局限于短途旅行。这种教育方式使学生的日常生活规律而充实,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效率,不至于空虚和无所事事,但是却使学生的生活变得单调,也不利于素质的全面发展。总体来说,中国的校园生活节奏紧凑,课堂教育所占比例大,内容和形式较为单一,而日本校园生活自由,课堂教育时间短,课余生活较为丰富,管理较为松散。第二点,两国年轻人的恋爱观念不同。日本早恋很普遍,而同居现象更趋于低龄化。中国的恋爱观相比日本比较保守。当代社会,中国青年早恋的现象日趋增长,但是同居现象并不是很普遍,通常同居出现于结婚以后。

再次是中年时期两国国民与社会的关系。日本中年人为工作而生活,中国中年人为生活而工作。日本中年人认为工作是生活的中心与主题,因此一切以工作为重,而且斗争序列制似去犹存。这种现象同样表现在婚姻生活方面。日本近年来离婚率日益上升,单身贵族数量

增加。而中国中年人以家庭为生活的重点,重视家人,重视家庭生活,重视享受天伦之乐。中国人在家庭和工作发生冲突的时候往往选择家庭。比如中国人在单位和工作选择方面,家庭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工作单位距离家的远近,是否方便照顾子女等因素都能影响一个人的选择。工作之余,中国人往往选择回家陪伴和照顾父母、妻子、子女,而不是应酬聚会。虽然近些年中国的离婚率也呈逐年增长的趋势,但是成家立业,生儿育女却是中国人的必然选择和最终归宿。

最后是老年时期两国国民与社会的关系。日本资本主义高度发达,因此社会保障体系较为完善,有健全而充足的高龄者福祉设施,老年人退休后通常在社会福利机构生活,一般“老有所养”。日本老年人的退休生活很多,比如进行休闲旅游与文化活动,或者返聘上岗。中国则有所不同。由于中国人家庭观念浓厚,讲求“孝道”,因此老年人一般由子女进行赡养,老人在养老院等福利机构生活子女则会被指责,舆论会认为子女“不孝”。但是由于子女经济能力和道德观念差异,有些老人晚年无法被子女赡养,而中国社会主义尚处于初级阶段,社会保障体系和福利制度不够健全,这些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可能很凄凉,因此,中国老人的晚年生活会因人而异。老年期的差异还体现在社会对待老年人的态度上。日本人视老年人为“粗大垃圾”,老年人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待遇一般不高,而中国尊老敬老的观念浓厚,老年人一般被视为阅历和知识的象征,被视为“长者”和“智者”,因此,老人的建议和意见通常情况下极受重视,而且,老年人也通常

是家庭中的长辈,受到晚辈的尊重。可以说,在中国。老年人享有及其崇高的社会地位,并受到全社会的尊敬和关爱。

第三点是从生活习惯方面浅谈中日文化的差异。首先是饮食方面,中国人饭菜量大,日本适度。中国人在家吃饭或请客吃饭,都要讲究要有剩余,日本则适度;中国人喜吃热菜,日本人喜欢冷餐;中国饭菜偏咸,日本饭菜偏甜;中国人重视“吃”,日本人重视“看”,中国认是用舌头吃饭——品其味,日本人是用眼睛吃饭——观其行。其次,生活习惯的差异体现在茶文化方面,中国人讲究“品茶”,重视的茶叶的品种,制作工艺,沏茶之水的选择、冲泡方式和味道等,讲求的是“茶叶”本身,而日本的茶文化核心是“茶道”,即泡茶的过程和工序,而不是茶叶本身,这一点与我国广东省的“功夫茶”相似,但是不同之处在于日本更重视品茗时的心态、艺术、礼仪、习俗、情趣等,来追求“和、敬、清、寂”的茶道精髓。总而言之,中日茶文化的区别之处在于中国的茶文化更具实用性,而日本的茶文化更具观赏性。

中日两国文化交流史源远流长,互相影响和渗透。日本文化秉承传统的中国文化,如今的日本也在影响着中国的社会。中日文化有着许多共同共通之处,也有不少矛盾对立的方面,既有优秀文化的传承,也有落后反动的存在,但是文化无优劣,只有不断吸取精华去其糟粕,以兼容并包、兼收并蓄的宽容态度吸收各种优秀文化,才能使文化永存。

日语论文——中日两国饮食文化对比

目次要旨................................................................................................... ................................ 1 キーワード................................................................................................. ....................... 1 はじめに................................................................................................. ............................ 2 1 日中饮食観の対比................................................................................................ 2 1.1 饮食観の形成............................................................................................... 2 1.2 各饮食観が形成した原因.................................................................... 3 1.3 结论................................................................................................. ................... 4 2 饮食観の中に含む「物」................................................................................ 4 おわりに................................................................................................. ............................ 5 参考文献................................................................................................. ........................ 6 要旨饮食観は人类と共に产生したものでなく。それは生产能力が飞跃的に向上し食べ物に対して余裕が出るようになると产生したのである。本论文は日中両

中日文化的异同

中日文化的异同 中国与日本“一衣带水,两襦咫尺”,自古交往密切。日本文化秉承中国文化,传统文化的起步发展沿袭了中国古代文化,与中国有许多相似之处,比如,民以食为天,在饮食方面,中日两国的主食都以大米为主,大米在中日两国饮食文化中均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中日两国人都喜欢品茶,都把喝茶当作一门艺术;中日两国都喜爱书法并在书法方面都有一定的造诣;中国人和日本人都很努力发奋,自强不息,还有,两国都很重视文明礼仪,都是“礼仪之邦”,但是,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又有一定的差异。 首先,从整体上来说,中国文化属于辩白文化,而日本属于道歉文化。日本人喜欢表达歉意,比如受到别人帮助就习惯说“对不起”,这种“道歉”并不仅仅是狭义的道歉,更重要的是对他人帮助自己而给他人带来麻烦而表达的歉意,一定程度上相当于“谢谢”,然而日本人所“对不起”的频率却远远高于说“谢谢”的频率,这种情况就是由日本的“道歉文化”而致。中国人喜欢“解释”,尤其在犯了错误之后,通常情况下会首先解释原因。这种解释原因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是在说明自己所犯错误对他人造成不便的无意性,并不是刻意的不尊重,因而也相当于道歉。但是,众所周知,中国人好“面子”,所以“作解释”也有为自己开脱,寻找借口的成分,而这种情况是由中国的“辩白文化”所致。总体而言,文化不同,对待同一件事情的态度也不同。比如一个学生迟到,在走进课堂里的时候,中国学生会首先向老师解释自己迟到的原因,而日本学生会首先向道歉同时要鞠躬,两种不同的表现本质上是由两种不同的文化性质和文化背景决定的。 第二点是从中日文化背景下人的成长与社会方面进行比较。在社会大背景下,日本崇尚“自由合理”,而中国崇尚“奋发图强”。 首先是少儿时期两国国民与社会的关系。日本总体呈现少子化趋势并面临保育院超员现象;日本的专业主妇减少,政府实行鼓励生育的政策。这些是日本现如今的社会形式。在教育方面,日本实行轻松教育,重视社会规范的引导崇尚的是团队化的生活方式。日本孩子注重就培养团队化生活方式和观念,讲究合作和团结,“重在参与,不强调争第一”。中国不同于日本,中国人口持续快速增长,政府鼓励计划生育政策。由于少儿多,相应的幼儿园数量庞大,因

中日饮食文化的差异及其形成原因分析

中日饮食文化的差异及其形成原因分析 日本是与我们一衣带水的“邻邦”,自古以来,日本的文化就深受中国的影响。因此,日本的饮食与中国有着许多相同之处。比如,日本人和中国人饮食餐具基本相同,都是使用筷子、碗、盘子等。虽说现在许多人钟情于西餐,但传统的“日本料理”吃起来还必须使用筷子。其次,日本人和中国人的待客都非常热情。古人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一个中国家庭,一旦来了佳宾高朋,采购、烹饪、陪客,忙煞主人。备料丰盛,做工精细,烹调讲究“色、香、味”,待客力尽地主之宜。日本人接待客人也是充满诚意的,“不亦乐乎”与中国人不分上下,往往为了一顿饭,提前好多天向饭店预约,甚至开车带着客人跑到老远去用餐。然而中日两国饮食文化又存在很大差异,文章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比较。 一、双方的待客方式及观念大相径庭 中国人待客,喜欢“宁剩勿少”,好像餐桌上饭菜剩得越多,越能显示出主人的盛情与美意。即使饭后餐桌上一大堆残羹剩饭,主人也还会再三表示歉意:“没有什么可吃的,真过意不去。”而日本人待客,“料理”(菜肴)的数量会恰到好处,既让客人吃饱,又不剩饭剩菜,否则会认为“もったいない”(太浪费了)。“料理”所用的材料讲究“新、奇、鲜”,并非全是“鱼肉荤腥”,而是荤素搭配,哪怕是自家长的一把不起眼的青菜,主人也会很自豪地向客人宣称“这是自家产的啊”;“这个菜很好吃呀”,以此表明待客之盛情。并且,日本人使用的餐具也有一番讲究,往往根据菜的种类选用不同的器皿,而且会在菜上放些花草增加自然感。此为差异之一。 二、烹调方法有很大差异 中国菜讲究“色、香、味”,属美味型菜肴;日本料理注重“新、奇、鲜”,为营养型菜肴。中国菜分为多种菜系,并有“烧、炒、爆、煮、炸、蒸”等二十多种烹制方法,这是日本料理所望尘莫及的。日本人喜爱“清淡的口味”,生食或把食物放入水中煮食为多,所以日本料理被称为“煮たき文化”。这种做法也许与日本水源充足、木材丰富有关。除此之外,日本料理的烹制方法还有烧、烤、炸等有限的几种。 制做中国菜时,特别讲究火候。其做工之精细,种类之繁多,令日本人目不暇接,因此,有些专业用语译成日语时,很难找到与之匹配的词汇,只能做相应的解释。 三、佳肴还需美酒配 中国人在宴会上经常喝白酒、啤酒,有时也掺喝红酒。日本人常喝的酒水有:啤酒、日本清酒、威士忌、餐酒,在中国餐馆里,亦有绍兴酒供应。在饮酒习俗方面,中日两国存在很大差异。日本人敬酒而不劝酒,习惯适可而止。只要说一声“已经喝好了”,主客双方就不再劝酒了。这是他们的人生体味的一个很独到的地方。中国人则习惯一醉方休。值得一提的是,日本人的喝酒,是与工作截然分开的,工作时间饮酒是根本不允许的。一般情况下,日本人在喝酒时也不会涉及友人之间应办的正经事的话题。即使为了公司利益的宴请场合,日本人也会喝得极为谨慎与表面化。这与中国社会的喝酒即工作,不喝酒不办正经事的世风,形成了强烈的对照。此为差异之三。 四、待客方面的差异 中国人好客,常常轮流作东聚餐,到了吃饭时间,如果谁说一句“走,下馆子去!”往往是邀请的人掏钱,并且在餐桌上没有两、三小时是下不来的。而在日本,同样的场合,那也往往是各付各帐,彼此之间用不着客气。另外,日本人吃饭讲究速度,即使是公司的老板,午

浅析中日茶文化的异同

“同源异派”——浅析中日茶文化的不同 一、茶文化的起源 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国。中国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唐朝《封氏闻见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的最早记载。南宋绍熙二年(公元1191年)日本僧人荣西首次将茶种从中国带回日本,从此日本才开始遍种茶叶。在南宋末期(公元1259年)日本南浦昭明禅师来到我国浙江省余杭县的经山寺求学取经,学习了该寺院的茶宴仪程,首次将中国的茶道引进日本,成为中国茶道在日本的最早传播者。直到日本丰臣秀吉时代(公元1536~1598年,相当于我国明朝中后期)千利休成为日本茶道高僧后,才高高举起了“茶道”这面旗帜,并总结出茶道四规:“和、敬、清、寂”,显然这个基本理论是受到了中国茶道精髓的影响而形成的,其主要的仪程框架规范仍源于中国。 二、茶文化的发展 1、1茶的传播途径不同 在中国是先有庶民茶文化, 后来才被统治阶级所接受, 形成宫廷贵族茶文化。而日本在这一点则截然相反。茶引入日本之后是作为一种高级文化形态首先在皇室贵族之间流传, 长期为统治阶级所专享, 后来才逐渐传播到民间, 上行下效, 原已成熟定型的饮茶方式和清规戒律也为民间所全盘接受, 形成社会共识。 1、2茶文化的精髓不同 中国的茶文化是“美的哲学”,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并吸收了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精华,强调“中庸”、“禅茶一味”、“天人合一”的思想,并不断地追求真、善、美的境界。中国茶文化以最初的药用到饮用最后发展成为人的精神活动,强调崇尚自然美,但是没有严格的仪式可循,并且只有广泛性和大众性。它的精神理念是“和、静、怡、真”。“和”是中国茶文化思想的核心,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静”是中国茶文化修行的过程,是“释道”精神的统一;“怡”是愉悦的精神与情感的表现,在饮茶的过程中,养成谦恭的行为习惯;“真”是茶文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日本的“和、敬、清、寂”之四谛始创于村田珠光,400 多年来一直是日本茶人的行为准则。日本的久松真一先生认为:茶道文化是以吃茶为契机的综合文化体系,它具有综合性、统一性、包容性。其中有艺术、道德、哲学、宗教以及文化的各个方面,其内核是禅。日本茶道的精髓在于“和、敬、清、寂”。“和”,表示和谐的和,又表示和悦的和,它体现了支配茶道整个过程的精神。敬的思想本源自禅宗,禅宗主张“我心即佛”、“万物皆有佛心”,认为在“真如”面前所有的人都平等不二。清即清洁,整齐,是受到日本人民极大推崇的修养要素。“清”更多的是指对灵魂的洗涤。寂也是茶道追求的最终境界,没有它就没有茶道的存在意义。“寂”在梵语中指“静寂”“和平”“静稳”。如前所述,茶道四谛中的“和”主要是指主人与客人的和合,没有隔膜;“敬”是相互之间尊敬的感情;“清”是必须保持心灵的清净无垢;“寂”要求茶人忘却一切,去创造新的艺术天地。四谛的根本在于“寂”,它可以被表现为佛教中心的涅槃、寂静、空寂、寂灭,在积极意义上是“无”,即“主体的无”。由此可见,和敬清寂四谛是以“寂”为根源,以“寂”为最高层次而体现的法则,也

中日饮食文化比较论文

中日饮食文化比较 河北联合大学外国语学院11级日语2班孙小雪 学号:201114530202 日本是与我们一衣带水的“邻邦”,自古以来, 日本的文化就深受中国的影响。日本的饮食与中国许多相同之处,但是又存在很大差异。本文从中日饮食文化的发展历史与代表性饮食方面着手,分析了中日饮食文化的差异。 ●中国饮食文化 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发展历史 1.最早的是有巢氏(旧石器时代):当时人们不懂人工取火和熟食。饮食状况是茹毛饮血,不属于饮食文化。 2.燧人氏:钻木取火,从此熟食,进入石烹时代。主要烹调方法:①炮,即钻火使果肉而燔之;②煲:用泥裹后烧;③用石臼盛水、食,用烧红的石子烫熟食物;④焙炒:把石片烧热,再把植物种子放在上面炒。 3.伏羲氏:在饮食上,结网罟以教佃渔,养牺牲以充庖厨。 4.神农氏:"耕而陶",是中国农业的开创者,尝白草,开创古医药学,发明耒耜,教民稼穑。陶具使人们第一次拥有了炊具和容器,为制作发酵性食品提供了可能,如酒、醢、醯(醋)、酪、酢、醴等。鼎是最早的炊具之一,有爪儿因为当时没灶,还有鬲,其爪是空心的,鬶用来煮酒的。 5.黄帝:中华民族的饮食状况又有了改善,皇帝作灶,始为灶神,集中火力节省燃料,使食物速熟,而广泛使用在秦汉时期,当时是釜,高脚灶具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蒸谷为饮,烹谷为粥"首次因烹调方法区别食品,蒸锅发明了,叫甑。蒸盐业是黄帝臣子宿沙氏发明,从此不仅懂得了烹还懂得调,有益人的健康。 6.周秦时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成形时期,以谷物蔬菜为主食。春秋战国时期,自产的谷物菜疏基本都有了,但结构与现在不同,当时早田作业主要是:稷,(最重要)是小米,又称谷子,长时期占主导地位,为五谷之长,好的稷叫梁之精品又叫黄梁。黍,是大黄粘米仅次于稷,又称粟,是脱粒的黍。麦,大麦。菽,是豆类,当时主要是黄豆,黑豆。麻,即麻子。菽和麻都是百姓穷人吃的,麻又叫苴。南方还有稻,古代稻是糯米,普通稻叫粳秫,周以后中原才开始引种稻子,属细粮,较珍贵。菰米,是一种水生植物茭白的种子,黑色,叫雕胡饭,特别香滑,和碎瓷片一起放在皮袋里揉来脱粒。 7.汉代:中国饮食文化的丰富时期,归功于汉代中西(西域)饮食文化的交流,引进石榴、芝麻、葡萄、胡桃(即核桃)、西瓜、甜瓜、黄瓜、菠菜、胡萝卜、茴香、芹菜、胡豆、扁

浅谈中日文化的差异

浅谈中日文化的差异 班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132 姓名:薛珂珂 引言: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国,日本在吸收了中国文化的基础上逐渐发展了自己独的语言和特有的文化。反映中日文化差异最突出之处,在习俗方面,如,见面问候的差异:在中国特别是男士,很多场合下是通过握手来表达问候;而日本人之间问候,鞠躬是最基本的礼节;其次就是在饮食方面的差异;最后是两国在节日上的异同。 自古以来中日两国就有“一衣带水,两襦咫尺”之称。但是日本是日本,中国是中国.日本的文化不是中国文化,中国的文化也成不了日本的文化.假如非要说什么日本的文化是传统中国文化的继承者恐怕不仅是不尊重中国文化,也是对日本人的极端不尊重.所谓大化改新前后,日本大规模吸收中国唐朝文化,并利用汉字造日文,大规模吸收中国的技术和制度,由此得出中日文化同宗同源,是极不负责的想法,既对中国不负责,也对日本不负责。日本曾吸收中国文化这不错,但理智的来说,中日的文化只是略有历史遗留下的少许相似之处,不能相提并论,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中日文化的异同之处。 一.中日习俗中“见面礼”比较

中日两国都被誉为“礼仪之邦”。让我们看看两国在这方面的异同: 在中国,特别是男士,很多场合下是通握手来表达问候。与人初次见面,熟人久别重逢,告辞或送行均以握手表自己的善意,因为这是最常见的一种见面礼、告别礼。有时在一些特殊场合,如向人表示祝贺、感谢或慰问时;双方交谈中出现了令人满意的共同点时;或双方原先的矛盾出现了某种好的转机或彻底和解时习惯上都是以握手为礼。这样既可以表现出人们的基本礼仪,同时也可以通过这种礼仪来化解一些矛盾,使大家可以和平相处。 而在日本,鞠躬是最基本的礼节。鞠躬也有很深的学问,地位低的人首先鞠躬,而且鞠得最深。鞠躬鞠得愈深,鞠得愈久,所表示的尊敬、感谢、恳、敬意、谦恭、悔悟等等的程度就愈强烈。 二.中日“饮食”比较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中日两国在饮食方面也存在着许多的异同之处。 相同方面 1,中日两国的主食都以大米为主,大米在中日两国饮食文化中均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中日两国均认为大米是理想的主食。中国是农业大国,南北方人都喜欢吃大米,特别是南方人,以大米为主食,而且这一习俗历史悠久。北方人由于自然条件所限制,虽以小麦、小米、大豆等杂粮为主,但如有大米也很爱吃。而日本自古以来有得天独厚的水资源,加之气候土壤适宜稻米生长,所以整个大和民族一直食用大米,并把大米品种改良得好吃、好存,使日本民族以大米为主食,并钟情日本大米。

中日文化比较心得

中日文化心得体会 这一学期选修了贾老师的中日文化课程,由于课程冲突,好多次没有去成,但我觉得通过这次课程让我认识到了中日文化的区别。 我们为什么总是讨厌日本人,也许是因为日本文化几乎全是中国传过去的,本来就是个蛮夷之地,蕞尔一岛;但它后来却又侵略中国,进行大屠杀这种惨无人道的行径。最重要的是那种不认罪的态度——否则,我也说不清中国人为什么要仇日不仇英法美。八国联军烧了我们的圆明园、屠杀了义和团。 其实关于国际关系,国家利益才真正左右一个国家的态度,本来就变得比狗脸还快,翻脸不认人常有。象我们这样持久地排日并不理智。我也无意为日本辩护,它有自己的民族劣根性,但日本文化和众多文化一起冲进中国大门,与年轻一代人紧密融合,再拒绝出去,绝不可能。 日本文化的确在影响这一代人,中国文化必然有比不上它的地方——没有什么文化和制度完美,任何文化都有不如别人的地方,我国改革开放不是去挑别人的毛病,而是学别人的优点,我们必须清醒。 中国人行事以中庸著称,但做道德判断却相当偏激。或者说二元化,不是君子一定是小人,不是好人一定是坏人,不是清官就是贪官;有句迎合皇上的话就是奸佞弄臣,非得抬着棺材死谏才叫忠臣。清官如岳飞、海瑞,要么被陷害死,要么与整个官场为敌。再比如,父母死了要守三年孝,什么事都不准干,一门心思地悲哀。当时,有个“大孝子”倒是守了二十年的孝——在这期间生了五个孩子,传为笑谈,

但此人除此之外,没有杀人放火,没有违法勾当,孔融却一声令下就把他杀了,中国人虚伪得可以。孔融还以“不孝”的罪名杀了另一个他认为在父亲坟前哭得不悲的人——最后,曹操仍借着“不孝”的罪名杀了孔融,倒算首尾呼应。 而且似乎日本文化是更为灵活的,从物语文学可以看出,很早就可以抒发个人的情感。而中国,文人似乎永远是不得志的,活象一群怨妇。苏轼和辛弃疾并称苏辛,但辛不如苏,苏是士大夫兼文人,辛的范围就窄多了,几乎是职业“词人”,而填词不是正业,是野狐禅,只有科场和官场不得志,才去搞这种杂学,试想辛的心态会好吗?柏杨先生说:“日本虽然几乎吸收了中国的一切,但没有吸收科举,所以在明治维新可以一下完全崛起。”日本从中国吸收最多的似乎是李白、白居易而不是孔孟之道,可见它是有挑选的,决不接受文化倾销,倒是真的“拿来主义”。他拿到了罗盘,用作指南针,而不像中国人用它看风水;他们拿到火药,做出炮弹,而不像中国人用来放烟花。 说起来,如果日本都是从中国来的,但如今日本显然比中国发达;日本会挑选、会继承、会总结、会发扬。他们比中国更早学会向前看,中国官员在弹劾变法,日本在全民维新;日本没有中国的“利不十,不变法”,虽然也陷入闭关锁国,但立刻清醒,认清形势,抓住一切条件发展。而中国则被侵略得都快不知道自己是被谁侵略的了,还想维护“天朝尊严”,就是自取灭亡。天朝的幻想就和吸鸦片或精神胜利一样,它让我们永远认不清局势、不知道发展。 日本人还有强烈的危机意识,是受东西方文化冲击的产物。日本

浅析中日饮食文化差异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3611989486.html, 浅析中日饮食文化差异 作者:朱晨爽 来源:《大观》2016年第12期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国与国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多,同样也是在这种交流的基础上,各个国家之间越来越意识到文化的差异。特别是在饮食方面,国与国之间由于所处的位置和环境不同,所生长的主要作物以及畜牧业也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就导致国与国之间的饮食有着不同的情况。本文所研究的就是中国和日本之间存在的饮食文化差异,主要以火锅为例。火锅是大家都喜欢吃的一种食物,同时也是在家常菜吃过了之后,人们比较喜欢的一种改善生活状况的饮食。随着各个国家之间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的收入在显著增加,因此餐饮行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火锅的产品比较单一,并且生产和加工环节比较少,因此非常受到各国群众的关注和喜爱。下面本文针对中日饮食文化的差异展开研究,以两个国家群众对于火锅的饮食情况和喜爱程度重点分析,以期能够寻找到两个国家之间饮食文虎之间存在的差异,并且了解到形成差异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中日;饮食文化差异;火锅 前言 大家都知道,随着时间的推移,世界上各个国家的社会都呈现出不同的进步情况,特别是中日两个国家的文化都有着非常深厚的底蕴和渊源,而饮食文化作为中国的基本文化,这一点对于我国周边的国家都有着比较特殊的影响。我国有一句古语说的主要就是“民以食为天”,由此能够看出在我国发展的五千年历史中,饮食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而日本国家在唐朝开始就和我国有着非常深厚的交流,同样这一点也注定日本的饮食文化在根本上和我国有着不解的渊源。而就是在唐朝时期开始,中国的饮食文化对于日本国家有着比较深远的影响,并且筷子的使用方式也是在中国流传给日本的。下面本文就针对中日的饮食文化展开分析,以火锅为例,重点了解到中日饮食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并且在人们吃火锅的过程中所食用的菜品种类,以及汤底还有蘸料的区别,重点研究中日饮食文化的区别,为各个国家之间的饮食文化发展做出贡献。 一、中日两国的饮食习惯 (一)中国饮食习惯 在中国人们的饮食习惯一般情况下都是以植物性食物为主食,其中热门主要的主食就是五谷杂粮,这也是人们所谓的食五谷不生病,其中辅食就是蔬菜,外加少量的肉类,这就是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同时我国的很多地区都以农作物为经济产物,中国的饮食还习惯性的以热食和熟食为主要食物,同时中国还习惯聚食,也就是烹饪和饮食相结合,人们在篝火周围吃饭,这也是中国长久以来流传下来的主要习惯。还有中国的饮食习惯性的使用筷子,在古代称为箸,

浅谈中日文化差异

浅谈中日文化差异 摘要: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国,两国有着着两千多年的历史渊源,日本人也曾经那么热情深入地学习中国语言和文化,并把中国语言和文化引入到了日本本土,日本的每一样东西,每一种习俗,似乎都与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经过几千年日本的发展,他们有了自己不同于中国的独特的文化。最突出的表现在于礼仪文化、饮食习惯和文字上。 关键字:文化差异、礼仪文化、饮食习惯、语音文字差异 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同个国家南北地区的文化尚且会存在很大的差异,更别说两个不同的国家了。即使日本的文化都是源于中国,如今,作为两个不同的国家,在文化上绝对会有差异。现在我从几个方面来谈谈中日文化差异。 1、中日礼仪文化比较 中日两国都被誉为“礼仪之邦”。在中国是特别是男士,很多场合下是通过握手来表达问候。与人初次见面,熟人久别重逢,告辞或送行均以握手表示自己的善意,因为这是最常见的一种见面礼、告别礼。有时在一些特殊场合,如向人表示祝贺、感谢或慰问时;双方交谈中出现了令人满意的共同点时;或双方原先的矛盾出现了某种良好的转机或彻底和解时习惯上都是以握手为礼。这样既可以表现出人们的基本礼仪,同时也可以通过这种礼仪来化解一些矛盾,使大家可以和平相处。 而在日本,鞠躬是最基本的礼节。鞠躬也有很深的学问,地位低的人首先鞠躬,而且鞠得最深。鞠躬鞠得愈深,鞠得愈久,所表示的尊敬、感谢、诚恳、敬意、谦恭、悔悟等等的程度就愈强烈。日本人初次见面对互换名片极为重视。初次见面不带名片,不仅失礼而且对方会认为你不好交往。互赠名片时,要先行鞠躬礼,并双手递接名片。通常是地位、年龄低的人先递名片。到日本人家里作客或到公司拜访客人,要预先约定时间,还有日本人有赠送礼物的习惯,拜访亲朋好友、出席宴会、旅游带回来的土特产,通常是一些很便宜的东西,礼不在厚,礼物的包装就很花心思,为的是给对方留下深刻印象,向对方表示自己的心意。 中国人送礼成双,喜欢2、6、8、9等数字。日本人送礼一般是奇数,通常用1、3、5、7等,并且日本人很忌讳“9”和“4”。按日本习俗,向个人赠礼须在私下进行,不宜当众送出。日本人禁忌绿色,礼物忌送手帕、梳子、荷花等;探病的时候不能送带根的植物。 中国人也注重礼仪规范,在正式场合也要正装,要求并不太严格,而日本人非常注重礼仪和服装。不同的场合要求不同的服装,特别是男性,必须穿一套正规的西装。在日本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是,参加婚礼和葬礼的时候,男性都是穿一套的黑西装。怎样分辨才知道是参加婚礼还是葬礼呢?要从男士所佩戴的领带来区分。参加葬礼的都必须系黑色的领带;参加的婚礼的就会系一个蝴蝶结领带,或其他颜色的领带。 2、中日饮食习惯比较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中国和日本由于地理位置相近的原因和历史交流,两国的在饮食习惯方面有许多共同语音,但是不同点也有很多。中国饮食与日本饮食,同属东方文明的产物,具有含蓄,优雅的特点。在日本文化中,很大一部分承袭自中华文明,饮食也不例外。然而,大和民族是一个富有创造思维的民族,特定的地缘环境,有限的自然资源,促使他们不断创新,进而独树一帜,这都源于大和民族对自然,对人的独特领悟。 日本料理尊重的是发挥材料本身的味道,根据情况生吃就是最好的选择,比

中日文化比较论文

学习中日文化比较课程之后,以及联系自身对此方面的了解,我主要对其中的三大部分很有感触,分别是:中日茶道的差异、中日饮食的差异以及中日婚礼的差异。 一、中日茶道的差异 中国茶,是文人异士会面必不可缺的一种东西。这些人能在茶中喝出友谊、喝出交情。中国人,自然谦和,不重形式。所以不管是唐代的茶经,宋代的大观论茶,或明代的茶疏,一般人民将饮茶融成生活一部份,没有什么仪式,没有任何宗教色彩,茶是生活必需品,高兴怎么喝,就怎么喝。品茶之四大特色是:有“酸甜苦涩调太和”的中庸之道,有“朴实古雅去虚华”的行俭之德,有“奉茶为礼尊长者”的明伦之礼,有“饮罢佳茗方知深”的谦和之行。中国茶是中国文化息息相关,是中国礼仪之邦的体现点之一。 茶在中国有着根深蒂固的地位。茶文化是东方文化的精髓,是东方民族不朽的文化遗产之一。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的发源地,也是最早发现、利用茶叶的国家。从汉魏、两晋、南北朝开始以来,饮茶风俗从巴蜀地区向中原广大地区传播,茶文化由萌芽逐渐发展。唐代茶文化随着佛教的传播而传入朝鲜、日本,以后又传播到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茶文化作为大唐文化的优秀组成部分,在日本得到了登峰造极的发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日本茶道文化,并成为日本的国粹,饮誉世界。茶也是我国国饮,以茶敬客,成为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习俗。茶对于人类来说,—可让人啜英咀华,尽享茶之美味;二可醒神明目,有益健康;三可陶冶性情,修身养性;四可聚集亲情,有融洽

感情之功能。茶文化已成为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如现在,冷冷的天气,然后就应该捧杯茶,虽然普通人不是很懂品茗,但是喝着茶很舒适,喝茶还能醒神,工作学习之余,喝杯茶,舒坦。 日本承袭我国文化遗绪,一切典章、文化制度,受唐朝影响最深。唐时佛学盛行,佛家以茶代酒之风由中国传入日本。日本茶道,又称禅茶,其精神在于利用茶净化心灵,提神醒脑的特性,使饮茶者的心神,暂时革除一切俗务杂念,以期直扣人的本相,即是达到所谓本来面目赤子之心的境界,因为必需藉假炼真,所以对于环境的布置、器物的使用,要求的水准极高,茶屋必须外幽雅清寂,古木参天,奇石、古董,排列有序,内面必须玩物古董、瓶花名画,器皿烧制精巧华丽,高雅实用,主客态度必须平和谦逊,心无杂事,正襟危坐,虔诚授受。饮茶问之交谈,腔调馨欬,均须合体。日人认为这种心境为和、静、清寂的总和,如茶屋是代表宇宙万物经过过滤净化后,唯一可赘凭借的象征物,人一旦介身其中,一方面慢慢品尝苦涩的茶味,此情此景正是物我文融,天人合一,是用一种无意识的境界,藉以了悟永恒的价值。 我觉得,中国是喝茶懂道,日本人是喝茶说道,懂和说是最大的区别,说我偏心自己的国家也好,说我实话实说也罢,我仅仅是通过茶道来诉两个国家之间的差别。中国为五千年文化历史的优秀大国,茶文化也是源远流长,日本是中国边上的小国,茶文化本来自中国,又有什么资格可以比较呢?换句话说就是,日本是支流,中国是源头

中日饮食文化的差异及其形成原因分析

中日饮食文化的差异及其形成原因分析 吉牧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 江苏连云港 222006) [摘 要]日本是与我们一衣带水的“邻邦”,自古以来各方面深受中国的影响。日本的饮食与中国许多相同之处,但是又存在很大差异。本文从待客方 式、菜肴的烹饪方法及见面时的问候语着手,分析了中日饮食文化的差异及其形 成的原因,提出应该有一个健康的饮食习惯。 [关键词]饮食文化;差异;形成原因;饮食习惯 我曾经在一家从事食品加工的日本独资企业里工作过数年,有 过许多日本同事和朋友。与中国同事一样,我们之间也有你来我往。 遇到值得庆贺的事情,大家也会设宴庆贺一番。久而久之,便从餐 桌上知晓了“日本料理”的一二三。特别在总部进修期间,与日本 员工朝夕相处,了解了许多日本人的饮食习惯。我发现中日饮食方 面除了有着许多相同之处以外,也存在很大的差异。现将拙见写出, 以示比较。 日本是与我们一衣带水的“邻邦”,自古以来,日本的文化就深 受中国的影响。因此,日本的饮食与中国有着许多相同之处。比如, 日本人和中国人饮食餐具基本相同,都是使用筷子、碗、盘子等。 虽说现在许多人钟情于西餐,但传统的“日本料理”吃起来还必须 使用筷子。其次,日本人和中国人的待客都非常热情。古人曰:“有 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一个中国家庭,一旦来了佳宾高朋,采购、 烹饪、陪客,忙煞主人。备料丰盛,做工精细,烹调讲究“色、香、 味”,待客力尽地主之宜。日本人接待客人也是充满诚意的, “不 亦乐乎”与中国人不分上下,往往为了一顿饭,提前好多天向饭店 预约,甚至开车带着客人跑到老远去用餐。 然而中日两国饮食文化又存在很大差异,文章从以下五个方面 进行比较。 一、双方的待客方式及观念大相径庭 中国人待客,喜欢“宁剩勿少”,好像餐桌上饭菜剩得越多,越 能显示出主人的盛情与美意。即使饭后餐桌上一大堆残羹剩饭,主 人也还会再三表示歉意:“没有什么可吃的,真过意不去。”而日本 人待客,“料理”(菜肴)的数量会恰到好处,既让客人吃饱,又不 剩饭剩菜,否则会认为“もったいない”(太浪费了)。“料理”所用 的材料讲究“新、奇、鲜”,并非全是“鱼肉荤腥”,而是荤素搭配, 哪怕是自家长的一把不起眼的青菜,主人也会很自豪地向客人宣称 “これは自分で作ったんですよ”(这是自家产的啊);“これはなか なか美味しいですよ”(这个菜很好吃呀),以此表明待客之盛情。 并且,日本人使用的餐具也有一番讲究,往往根据菜的种类选用不同的器皿,而且会在菜上放些花草增加自然感。此为差异之一。 二、烹调方法有很大差异 中国菜讲究“色、香、味”,属美味型菜肴;日本料理注重“新、奇、鲜”,为营养型菜肴。中国菜分为多种菜系,并有“烧、炒、爆、煮、炸、蒸”等二十多种烹制方法,这是日本料理所望尘莫及的。日本人喜爱“あさっりした味”(清淡的口味),生食或把食物放入水中煮食为多,所以日本料理被称为“煮たき文化”。这种做法也许与日本水源充足、木材丰富有关。除此之外,日本料理的烹制方法还有“焼く”(烧、烤)、“揚げる”(炸)等有限的几种。 制做中国菜时,特别讲究火候。其做工之精细,种类之繁多,令日本人目不暇接,因此,有些专业用语译成日语时,很难找到与之匹配的词汇,只能做相应的解释。如: 焖:ふたをしっかりしてとろ火で煮る; 炖:食品をとろ火でゆっくり煮る; 炸:油で揚げる;等等。 有的中国菜肴为了翻译起来简练,干脆采用音译。如:“烤鸭”译为“コーヤーズ”、“麻婆豆腐”译为“マーポートーフ”、“炒饭”译为“チャーハン”等等。 三、佳肴还需美酒配 中国人在宴会上经常喝白酒、啤酒,有时也掺喝红酒。日本人常喝的酒水有:啤酒、日本清酒、威士忌、餐酒,在中国餐馆里,亦有绍兴酒供应。在饮酒习俗方面,中日两国存在很大差异。日本人敬酒而不劝酒,习惯“ちょうどいい所で止める”(适可而止)。只要说一声“もういいです”(已经喝好了),主客双方就不再劝酒了。这是他们的人生体味的一个很独到的地方。中国人则习惯“酒に酔いさえすれば何よりいい”(一醉方休)。值得一提的是,日本人的喝酒,是与工作截然分开的,工作时间饮酒是根本不允许的。一般情况下,日本人在喝酒时也不会涉及友人之间应办的正经事的话题。即使为了公司利益的宴请场合,日本人也会喝得极为谨慎与表面化。这与中国社会的喝酒即工作,不喝酒不办正经事的世风,形成了强烈的对照。此为差异之三。 四、在“あいさつ”(打招呼)方面有差异 中国人见面的第一句话往往是“你吃了吗?”,一些日本人往往对此困惑不解:怎么?已经上午十来点了,人家还能不吃饭吗?而日本人见面时通常会说“いいお天気ですね”(天气真好呀),对方 ~~~~~~~~~~~~~~~~~~~~~~~~~~~~~~~~~~~~~~~~~~~~~~~~~~~~~~~~~~~~~~~~~~~~~~~~~~~~~~~~~~~~~~~~~~~~~~~~~~~~~~~~~~~~~~~~~~~~~~~ 语音关系,桀、傑、滐、嵥,皆群母月韵。 (5)決(见月)、溃(匣物)(见匣旁纽,月物旁转)《景帝纪》:“…大水溃出。”颜注:“旁决曰溃,上湧曰出。” 按:“決”,水从水道中流出,“溃”指水没有规律,不遵从道路的流,故二者同源。 “決”,《说文?水部》:“決,行流也。”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泰部》:“人导之而行曰決,水不循道而自行亦曰決。”水从水道中流出,既包括开凿壅塞,疏通水道,也包括表示大水冲破堤岸或溢出。《尚书?益稷》:“予決九川,距四海。”《洛阳伽蓝纪?城北》:“(左末城)城中居民可有百家,土地无雨,決水种麦,不知用牛。”《孟子?滕文公上》:“決汝漢”朱熹注:“決,去其甕塞也。”《左传?襄公三十一年》:“然犹防川,大決所犯,伤人必多。”《淮南子?天文》:“贲星坠而勃海決。”高诱注:“決,溢也。”“潰”, 水漏出或水冲破堤岸,不遵从水道,没有规律。《说文?水部》:“潰,漏也。”段玉裁注:“漏,当作屚,屋穿下水也。”水冲破堤防。五代徐锴《说文繫传?水部》:“溃,決也。”《国语?周语上》:“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水经注?河水注五》:“不遵其道曰降,亦曰溃。” 参考文献: [1]班固撰,颜师古注.《汉书》[M].中华书局,1962. [2]王力.同源字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0. [3]陈建初.《释名》考论[博士学位论文].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5. [5]孙锡信.颜师古.中国历代语言学家评传[J].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2. [6]殷寄明.语源学概论[J].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7]宗福邦等.故训汇纂[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8]汉语大字典编缉委员会.汉语大字典[M].湖北辞书出版社,1997. Textual Research in Paronyms in Hanshu(汉书) Noted by Yan Shigu Abstract: Hanshu(汉书) Noted by Yan Shigu has many paranomastic glosses 。This paper does textual reseach in some paronyms in order to verify the authenticity of etymological relation。 Key words: Hanshu(汉书) Noted by Yan Shigu; paronym; textual reseach 作者简介:叶慧琼(1981-),湖南省株洲市人,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汉语方向2004级硕士研究生。 收稿日期:2006-9-18 120

日本饮食文化论文

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 《日本的社会、经济与文化的现状与传承》期末课程论文 (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 课程序号:0052 授课教师:王德发 姓名学号-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成绩

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课程论文 目录 前沿 (3) 一、日本饮食的特点 (4) (一)日本饮食文化之“精,少,淡”。 (4) 1.所谓“精”。 (4) 2.日本料理的“少”。 (4) 3.“淡”可以说是日本料理的最大优点。 (4) (二)日本文化之“生”和“鲜”。 (5) 二、日本的美食 (6) (一)怀石料理 (6) (二)寿司 (6) (三)茶道 (7) 三、日本饮食的习惯 (8) (一)简约的饮食风格 (8) (二)分餐不怕盘子多的日本人 (8) (三)饮食习惯与民族性格 (8) 参考文献 (11)

前言 “日本料理”在八十年代初进入广州,是日语中“日本式烹饪”的意思。当提到日本料理时,许多人会联想到寿司、生鱼片,或是摆设非常精致,有如艺术的怀石料理。然而,对许多日本人来说,日本料理是日常的传统饮食,特别是在明治时代(1868年—1912年)末期所形成的饮食。日本料理店最初只是一些高档酒店开办,主要的客户是日本商社的工作人员及其家属、日本访问团、还有少数在日本生活过的中国人。随着国内对日本文化的介绍和传播,日本料理店在全国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也越开越多。为什么日本料理能得到中国人的追捧?日本饮食的特点在哪里?日本的饮食文化又是怎样的?借由这次论文,我将对这些问题进行一次系统的分析,跟大家一起探索日本的饮食文化。

一、日本饮食的特点 自古以来,日本不断从中国学习文化,有科学技术,当然也包括饮食文化。这自然和当时中国的强盛密切相关。日本的歌舞伎据说也是由中国传去的。在现在的日本料理中不难发现很像中国菜的“野菜炒め”。崇拜并学习强者似乎是日本的特色。到了近代,中国逐渐没落,西欧逐渐强盛的时候,日本明治天皇进行改革,大量学习西方的技术,文化。在日本科技逐渐发达的同时,日本的饮食习惯也逐渐发生了改变,由吃熟菜变为吃生菜沙拉。 (一)日本饮食文化之“精,少,淡”。 1.所谓“精”。 就是无论什么料理,都很好看,至于味道怎么样,那是其次。中国菜可以不同的菜放在同样的盘子里,但是日本料理就不一样了,基本上不同的菜是放在不同的盘子里的,而且盘子是奇形怪状,摆放的方向也是有讲究的。做出来的菜基本上都是一个样。如果不考虑味道的话,日本料理确实很好看。 2.日本料理的“少”。 中国人吃饭讲究的就是个实在。要吃好,并且还要吃饱。吃好自然不必说,要吃“饱”,这在吃日本料理时就有点困难了。中国人吃菜是一筷子,一勺子地吃。日本人是一片菜叶一片肉地吃。往往一顿饭吃下来,只有6分饱,过两个小时又想吃饭了。在日本花400日元买的便当,也就是盒饭,往往里面就是3块炸鸡和一片黄瓜,几片腌萝卜。可别以为有3块鸡肉就很合算了,鸡肉是最不值钱的东西,白菜都比它贵。正因为蔬菜价格很高,所以日本料理里蔬菜的分量不多。也不光蔬菜,其它的东西一样很少,往往一样菜是一小口就结束了。 3.“淡”可以说是日本料理的最大优点。 日本人长寿的原因估计也和他们饮食的清淡有关。中国菜基本上每样菜下锅之前都要先往锅里倒油,没有油,也就不会有美味的中国菜。可是油吃多了有什么后

简析中日茶文化的异同

简析中日茶文化的异同 一、概论 茶文化是东方文化的精髓,是东方民族不朽的文化遗产之一。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的发源地,也是最早发现、利用茶叶的国家,茶文化历史悠久层次复杂内容丰富。从汉魏、两晋、南北朝开始以来,饮茶风俗从巴蜀地区向中原广大地区传播,茶文化由萌芽逐渐发展。日本茶道和茶道文化起源于中国的茶文化无论从形式还是从实质来说都同中国文化有着不可割裂的联系。然而,一方面中国茶文化传到日本已经一千多年了,经过日本本土的影响,从最初的模仿到不断地改造和不断地注入日本的民族特性而最终成为了代表和体现日本民族性的文化,另一方面中国茶文化也处于不断的历史变迁过程中,所以中国茶文化和日本茶道既有联系又有了较大的差异。 中国的茶文化是“美的哲学”,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并吸收了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精华,强调“中庸”、“禅茶一味”、“天人合一”的思想,并不断地追求真、善、美的境界。茶道虽源于中国,却发展于日本,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日本茶道的“美的宗教”。日本茶道的目的,并非在于鉴别茶质的优劣、品尝味道的浓淡,而在于通过复杂的程序和仪式达到追求幽静、加强和谐、陶冶情操的目的。 二、中日茶文化的不同点 (一)茶道的内涵不同 中国茶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融儒、道、佛为一体,三者互为补充、绝少抵触,从而使中国的茶文化内容非常丰富,无论从哪个层次、哪个方面讲都能做出宏篇大论。而日本茶道则主要反映中国禅宗思想,当然也融进了日本国民的精神和思想意识。中国人“以茶表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充分贯彻了儒家礼、义、仁、德的道德观念以及中庸和谐的精神标准。日本茶道吸收了中国茶文化思想的部分内容,主张“和、敬、清、寂”,公开申明“茶禅一位”,它规劝人们要和平共处,互敬互爱,廉洁朴实,修身养性,追求禅宗的静寂之美。 (二)两国茶道的规则不同 日本茶道程式严谨,强调古朴、清寂之美;而中国茶文化则更崇尚自然、随和之美。日本茶道主要源于佛教禅宗,提倡空寂之中求得心物如一的清静之美,但其“四规”、“七则”似过于拘重形式,很难让人感受到畅快自然。中国茶文化最初是由饮茶上升为精神活动的,与道教的追求静清无为的神仙世界颇有渊源,它在艺术层面上强调自然与美学精神,很容易让人感到和谐统一。但是中国的茶道没有仪式可循,往往便道而无道,影响了茶文化精髓的作用发挥和规范传播。故而说起茶道,往往仍首推日本。 (三)茶道推广的层次不同 茶道推广的层次不同。中国茶文化包含社会层次较广;而日本茶文化则尚未具备全民文化的内容。中国茶文化自宋代便深入市民阶层,其最突出的代表是大小城镇广泛兴起的茶楼、茶馆、茶亭、茶室。在这种场合,士农工商都把饮茶作为友人欢会、人际交往的一种手段,从而使“茶”成为生活本身的内容,而各个民间地区更有极为丰富的“茶民俗”。日本人崇尚茶道,有许多著名的世家。茶道在民众中也很有影响,但其社会性、民众性尚未达到广泛深入的层面,也就是说,相形之下,中国的茶道更具有民众性,日本的茶道更具有典型性。 (四)茶道的表现形式不同 日本茶道有严谨的礼仪规范,主客之间、客人之间都有不同的礼仪要求,茶道演示的各过程中都有严格的礼仪规范。更有甚者,日本茶道还有人对物行之礼。而中国茶道更注重的是品茗和欣赏,没有太多规定性的礼仪规范。在崇尚自然上,日本的茶室插花和茶点上的图

浅议中日礼仪文化——送礼文化的异同

浅议中日礼仪文化——送礼文化的异同 【摘要】从古至今,文化就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礼仪文化又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国家之间的语言不同,文化就难免有所差异,送礼文化也不例外。本文就从几个方面大体介绍一下中日送礼文化的异同。 【关键词】送礼文化风俗习惯禁忌 一、序言 自古以来,送礼就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它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一件理想的礼品对于赠送者和受赠者来说,都能表达出某种特殊的愿望,传递出某种特殊的信息。 人人都有赠送和接受礼品的经历,不管送礼自愿与否,每件礼品都必须精挑细选后方能送出,原因是礼品寄托着美好的意愿,对方能从中品味出你的兴趣、爱好,甚至包括你的智慧和才干,对方如何接受也同样如此。通过礼品我们可以激励和教育他人、展示自身知识和修养、表达友善和爱心、加深在他人心目中的印象。我们对礼品的渴求也就是对赞同、理解、慈爱和爱情等美好事物的向往。赠送与接受礼品的行为不仅仅简单地表现为送出与接受礼品的过程,毫不夸张的说,送礼已成为我们为人处世、融入社会不可缺少的社交形式。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二、中日两国送礼的不同之处 由于中日两国的语言和生活方式的不同,导致两国文化方面的差异。下面我们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一看这两个一衣带水的国家的送礼文化的不同之处。 1.日本人较中国人更喜欢送礼物。除了全国大规模的节日送礼,就是个人间的行为。小孩出生、满月、去神宫认祖归宗,知道的人都会来送礼;逢孩子长到三、五、七岁的时候,家人要带去神宫祈祷健康成长,别人也会来送礼;日后入托、入学、毕业、就业,这些人生的成长阶段都会得到祝贺。当然,最重要的是结婚,沾亲带故的亲友和知道消息的朋友都会来送礼祝贺。即使到了退休时,左邻右舍和公司的同事也都来庆贺。此外,日本也特别重视给老人贺寿,从61岁的花甲大寿到70岁的古稀、77岁的喜寿、88岁的米寿以及99岁的白寿(百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