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word版,《宪法学》名词解释归纳,推荐文档

完整word版,《宪法学》名词解释归纳,推荐文档

完整word版,《宪法学》名词解释归纳,推荐文档
完整word版,《宪法学》名词解释归纳,推荐文档

《宪法学》名词解释归纳

1.宪法:宪法是法的组成部分,它集中反映各种政治力量的实际对比关系,规定国家的根本任务和根本制度,即社会制度、国家制度的原则和国家政权的组织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等内容。宪法是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2.成文宪法:成文宪法是具有统一的法典形式的宪法。凡是有关国家的根本制度、政权组织形式及公民的基本权力和义务以一种法典的形式公布并产生法律效力的,就是成文宪法。划分成文宪法和不成文宪法的标准是看宪法是否具有统一法典的形式。成文宪在一国法律体系是具有最高法律效力。

3.不成文宪法:不成文宪法是指一国的宪法渊源不具有统一的法典形式,而存在于习惯之中,或者散见于若干宪法性文件,或者判例之中。不成文宪法不是绝对没有文字,而是不具有统一法典的形式。如英国宪法就是不成文宪法。

4.刚性宪法:刚性宪法,依据效力和修改程序的不同,可以将宪法分为刚性宪法和柔性宪法。凡效力高于一般法律、宪法修改须经过比一般法律更为复杂和严格的程序的宪法,就叫做刚性宪法。

5.柔性宪法:柔性宪法,凡效力与一般法律相同,宪法的修改程序亦与一般法律相同的宪法,就叫做柔性宪法。英国宪法就被称为柔性宪法。英国实行后法优于前法的原则,并不认为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6.钦定宪法:钦定宪法,根据制定宪法的机关不同,可以把宪法分为钦定宪法、协定宪法和民定宪法。凡由君主制定和颁布的宪法,就称为钦定宪法。1889年的大日本帝国宪法即为钦定宪法。

7.协定宪法:协定宪法,凡由君主和国民议会协议而制定的宪法称为协定宪法。法国君主路易?菲利浦与国会协定而产生的1830宪法即为协定宪法。

8.民定宪法:民定宪法,凡由国民代表机关、制宪机关或者由“全国投票”表决通过的宪法称为民定宪法。美国宪法、法国现行宪法等都是民定宪法。

9.宪法规范:宪法规范是调整有关社会制度、国家制度的根本原则和国家政权的组织以及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方面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10.宪法关系:宪法关系,宪法规范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叫做宪法关系。

11.原始宪法:原始宪法,又叫生成宪法,是指在本国的革命运动或者宪政运动中产生的宪法。

12.派生宪法:派生宪法又称合成宪法,是指从国外移植进来或模仿外国的宪法。

13.事先审查:事先审查是宪法监督方式的一种形式,又称预防性审查,是指在法律、法规生效前有关机关审查其合宪性的一种方式。它是指在法律和其他法规的制定过程中,由专门的机关审查其合宪性,如果发现其违宪,可以立即修改、纠正,以避免其在制定并生效之后产生不良的后果。事先审查可以保证一国法律体系内部的科学性、逻辑性和规范性,维护宪法的最高法律效力。

14.事后审查:事后审查是宪法监督方式的一种,是指特定机关对已经生效法律,法规在执行过程中或在适用过程中,因对它的合宪性产生怀疑而予以审查,或者因特定的单位和特定的人就有关的法律、法规是否符合宪法提出请求时,才予以审查。审查的结果是宣布该法律、法规无效。世界上多数国家都采用事后审查。

15.附带性审查:附带性审查,宪法监督方式的一种形式。是根据在监督法律、法规的合宪性过程中有无诉讼或纠纷而进行的一种分类或划分,又称为具体性审查或个案审查,区别于抽象审查。具体是指司法机关或宪法法院等宪法监督机关在审理具体的诉讼过程中,因提出对所适用的法律、法规是否违宪的问题,而对该法律、法规进行审查的行为。美国实行这一制度,凡被联邦最高法院宣布违宪的法律,不仅最高法院不再引用,而且下级法院也不再引用。

16.宪法控诉:宪法控诉是指公民个人有权就宪法所保障的基本权利受到侵害而向宪法法院提出控诉,要求宪法法院审查该项法律、法律性文件和行为是否合宪的一种制度。

1.国体:国体是指国家的阶级性质,体现一定阶级的专政,反映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2.人民民主专政:人民民主专政是无产阶级专政在我国的一种具体形式,是对人民实行民主和对敌人实行专政的有机统一,是新型的专政的结合。

3.爱国统一战线:爱国统一战线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为主体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它包括两个联盟:一个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为主体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的联盟,即工农联盟,是爱国统一战线的基础;一个是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包括一切爱国者的极为广泛的联盟。

4.经济制度:经济制度是指经济基础或经济结构。它是指在人类社会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占统治地位的生产资料归谁占有,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形成的人与人的关系,劳动产品的分配方式三个方面。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起决定性的因素,它决定着经济制度的性质。

5.全民所有制经济:全民所有制经济是生产资料归社会全体所公有,由代表全体人民的国家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所有制形式。全民所有制经济,即国有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力量。

6.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是由集体经济组织内的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公有制经济,这种经济形式是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一种重要组成部分。

7.人体经济:劳动者个体经济是由城乡个体劳动者占有少量生产资料和产品,以自己从事劳动为基础的一种经济方式。经营的范围主要是农业、手工业、运输业、商业和其他服务行业。经营的方式有作坊、店铺、摊档、货担等。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城乡劳动者个体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

8.私营经济:私营经济是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生产资料属于私人所有,由私人雇工经营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9.物质文明:物质文明指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成果,表现为人类物质生产的进步和人们的物质生活提高。

10.精神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指人类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不断改造和丰富自己主观世界所取得的精神成果,它表现为教育、科学、文化知识的发达和思想道德素养的提高。

1.政权的组织形式:政权的组织形式是指特定社会的统治阶级采取何种原则和方式支组织旨在反对敌人、保护自己、治理社会的政权机关。

2.单一制:单一制是由若干行政区域单位或自治单位组成的单一主权的国家。

3.国家组织形式:国家组织形式是指特定国家的统治阶级所采取的、按一定原则来划分国家内部区域,调整国家整体和组成部分,中央和地方之间相互关系的国家外部总体形式。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它是指:我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在民主普选的基础上选派代表,组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行使国家权利的机关;其他国家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受人民代表大会监督,对人民代表大会负责;人大常委会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负责,人民代表大会向人民负责。

5.国家形式:国家形式主要指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和国家结构形式。

6.复合制:复合制国家是指由两个或多个成员国联合组成的联盟国家或国家联盟。近代复合制国家主要有邦联和联邦两种形式。

7.邦联:邦联是几个独立的国家为了一定的目的而结成的比较松散的国家联合。

8.联邦:联邦是由两个或多个成员国(邦、州、共和国等)组成的复合制国家。

1.国籍:国籍是指一个人属于某个国家的一种法律上的身份。

2.社会公德:社会公德是指在一定的社会里占统治地位的道德准则。

3.国家主权:国家主权是国家最重要的属性,是国家独立自主地处理自己内外事务、管理自己国家的权利。

4.申诉权:申诉权是公民的合法权益。因行政机关或司法机关作出的错误的、违法的决定或判决,或者因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而受到侵害时,受害公民有向有关机关申述理由,要求重新处理的权利。

5.庇护权:庇护权是指一国公因为政治原因请求另一国准予其进入该国居留,或已进入该国请求准予在该国居留,经该国政府批准,而享有受庇护的权利。

6.物质帮助权:物质帮助权是指我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发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

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7.平等权:平等权指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包括公民守法上的平等和司法机关适用法律上的平等。它既是我国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又是我国法律的一项基本原则。

8.权利;权利是指国家过过宪法和法律所保障的,公民实现某种愿望或获得某种利益的可能性。

9.义务:义务是指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应当履行的某种责任。

10.住房不受侵犯:住房不受侵犯是指任何机关、团体或个人,非经法律许可,不得随意侵入、搜查或者查封公民的住宅。

11.人格尊严不受侵犯:人格尊严不受侵犯是指公民作为权利和义务主体的自主的资格不受侵犯。主要指姓名权、名誉权、肖像权和人身权等。

12.国家机密:国家机密是指关系国家的安全利益,依照法定程序确定,在一定时间内只限一定范围的人知悉的事项。

13.出生国籍:出生国籍是指因出生而取得国籍。

14.继有国籍:继有国籍是指因加入而取得国籍。

15.选举权:选举权是公民依法享有选举代表机关代表和国家公职人员的权利。

16.被选举权:被选举权是公民依法享有被选举为代表机关代表和国家公职人员的权利。

17.宗教信仰自由:宗教信仰自由是指公民有信仰或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某种宗教和某个教派的自由、有信仰宗教的起止时间上的自由、有参加或者不参加宗教仪式的自由。

18.血统主义原则:血统主义原则是指确定一个人的国籍是以他的出生时父母的国籍为准,不问他的出生地为何国。

19.出生地主义原则:出生地主义原则是指一个的国籍是以他的出生地方所属的国家为准,不问他的父母属于何国国籍。

20.公民的基本权利:公民的基本权利是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利,是公民享有的最主要的权利,称为公民的基本权利。

21.公民的基本义务:公民的基本义务是指由宪法所规定的公民必须履行的最主要的义务,是社会和国家对公民的最重要、最基本的要求。

22.批评权:批评权是指公民对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有提出批评意见的权利。

23.建议权:建议权是指公民对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工作提出建设性意见的权利。

24.退休制度:退休制度是指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规定,国家和集体等企业,事业组织的职工和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达到一定年龄时,离开劳动或工作岗位,进行休息或休养,并按照规定领取一定的离休或退休金的制度。

25.公共秩序:公共秩序就是社会秩序,具体的说就是指生产秩序、工作秩序、教学科研秩序和人民群众的生活秩序。

26.公共财产:公共财产是指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的财产,它是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国防、使国家日益繁荣富强的物质基础,也是人民物质文化生活得以不断提高的源泉和享受各种权利、自由的最根本的物质保证。

27.科学研究自由:科学研究自由是指我国公民在从事社会科学客自然科学的研究时,有选择科学研究课题,研究和探讨问题,交流学术思想,发表个人学术见解的自由。

28.非法搜查公民身体:非法搜查公民身体是指司法机关违反法律规定的程序或者依法不享有搜查权的组织和个人,对公民的身体强行进行搜查。

1.国家机构:国家机构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而建立起来的国家机关的总和。国家机构的本质取决于国家的本质,其在实质上掌握国家权力的阶级实现其统治的工具。西方国家一般根据三权分立的原则将国家机关分为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三种。社会主义国家则按照权力统一的原则将国家机关分为立法、行政和司法机关。

2.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权根本的组织和活动原则,也与我国中央国家机关最基本的组织和活动一致。其内容是一种民主与集中相结合的制度,既包括我国中央国家机关内部横向之间关系的处理,也包括纵向的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的处理。在前者,民主体现在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是由选民选举产生的,集中则表现在各种国家机关必须对最高国家权利机关负责。在后者,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上,民主表现在地方有一定的自主权和灵活性,集中则表现为必须坚持中央集中统一领导。

3.集体负责制:集体负责制是指全体组成人员和领导成员的地位和权利平等,在重大问题的决定上,由全体组成人员讨论,并且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作出决定,集体承担责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等即是集体领导、集体负责的机关。

4.个人负责制:个人负责制是指由首长个人决定问题并承担相应责任的领导体制,适用于行政机关和军事机关的工作性质和特点。我国国务院及其各部委、中央军事委员会等实行这一领导体制。

5.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行使国家权利的最高机关,是行使国家立法权的最高机关。它集中代表全国各族人民利益和意志,行使国家立法权和决定国家生活中的其他重大问题,在我国国家机构体系中居于首要地位,其他任何机关都不能超越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之上,也不能和它相提并论。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6.质询权:质询权是我国国家权力机关行使监督权的一种形式,是对受监督的机关提出问题、进行质问,令其就采取的政策、措施及其后果回答问题,并承担相应责任的一种制度。对所提出的问题和质问,受监督的机关必须进行回答。我国现行宪法第73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开会期间,全国人民人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常务委员会在开会其间,有权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提出对国务院、国务院各部、各委员会的质询,受质询的机关必须负责答复。”

7.罢免权:罢免权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行使监督权的一种。根我国法律规定,对国务院总理、副总理、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法定程序予以罢免。按照规定,罢免案必须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或者三个以上代表团、或者1∕10以上的代表提出,由主席团提请大会审议,并经全体代表的过半数同意,才能通过。

8.审计:审计,是指审核会计的全部业务活动。我国的审计工作就是通过专门的审计机关的审计活动,对我国国家机关及其他有关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经济往来等进行审核和检验,以维护政策的财政经济秩序,严肃财政经济法纪,从而保障正常的财政活动,并为树立廉洁的政治风尚奠定良好的基础。我国1982年宪法规定,国务院设立审计机关。审计机关对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财政收支、对国家的财政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组织的财务收支,实行审计监督。

9.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1954年宪法颁布之前,根据《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的规定,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利机关,是中央人民政府的领导机构。它对内领导国家政权,制定法律、法令,规定施政方针,决定战争与和平等国家重大问题,对外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所以,它同时又是建国初期的集体国家元首。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由主席一人,副主席若干人,委员若干人和秘书长组成。

10.政务院:建国初期,1954年宪法颁布之前,根据《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设立政务院。政务院是国家政务的最高执行机关。它由总理、副总理若干人作秘书长组成。政务院有权根据《共同纲领》、法律、法令和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的施政方针发布决议和命令,提出议案,领导和监督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工作。政务院实行的是集体领导制。

11.行政法规:行政法规是国务院权力的一种。国务院有权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有关行政机关的活动准则、行政权限以及行政工作制度和各种行政管理制度方面的规范性文件。

12.基本法律:基本法律是以宪法为根据的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最重要的法律,包括刑法、刑事诉讼法、民法、民事诉讼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国务院组织法、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选举法、民族区域自治法、有关设立特别行政区及特别行政区内管理制度的法律。这些法律涉及公民权利和义务,调整国家政治生活,关系到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必须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来行使这些法律的制定权和修改权。

13.专门委员会:专门委员会是全国代表大会的辅助性的工作机构。是从代表中选举产生的、按照专业分工的工作机关。它的任务是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领导下,研究、审议、拟订有关议案。专门委员会的决议不具有法律效力。

14.中央军事委员会:中央军委员会是全国武装力量的最高领导机关,是我国国家机构体系的组成部分。中央军事委员会实行主席负责制。

15.国务院:国务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的简称,即中央人民政府,是最高国家权利机关的执行机关,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国务院在全国行政机关系统中居最高地位。它统一领导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工作。统一领导和管理国务院各部、各委员会的工作。

1.地方制度:地方制度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指有关如何划分行政区域,如何建立地方机关,地方国家机关行使什么职权,地方各级国家机关的组织活动,以及它们同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等原则的总和。

2.行政区划:行政区划又称行政区域划分,是指有关单一制国家内部或者联邦制国家成员单位内部疆界的划分的原则和制度。国家为了便于实现行政管理,把自己的领土依据政治、经济、民族状况及地理历史条件的不同,并根据一定程序划分成若干大小不同,层次不同的区域,建立相应的政权机关。行政区域的划分是人为的,而不是自然的,它是阶级社会的产物,反映着国家的阶级本质。

3.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统一的祖国大家庭内,在国家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相应的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使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人民实现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内部地方性事务的权利。

4.民族区域自治机关:民族区域自治机关是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自治组织,行使自治权,具体是指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它们依法行使自治权。

5.特别行政区:特别行政区是指在我国版图内,根据我国的宪法和法律规定所设立的具有特殊的法律地位,实行特别的政治、经济制度的行政区域。特别行政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一部分,是我国一级地方行政区域,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享有高度的自治权,是我国地方制度的组成部分。

6.地方性法规:地方性法规是地方人民代表大会根据法律程序制定的本行政区域的规范性文件,其效力仅限于本行政区域的范围之内,并不得与宪法、全国性的法律、行政法规及上一级人大及常委会决议或者政府规章冲突或者相抵触。根据1982年宪法和《地方组织法》及其后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决定,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省。自治区所在地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的一些经济特区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和颁布地方性法规。

7.自治条例:自治条例是指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有大会制定的,有关本地区这行民族区域的基本组织原则、机构设置、自治机关的职权、活动原则、工作制度以及其他各种有关的重大问题的规范性文件。

8.单行条例:单行条例是指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它的常务委员会在自治权的范围内根椐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针对某一方面的问题而制定的,在本地区执行的规范性文件。

9.一国两制:一国两制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简称,是设立特别行政区的指导方针。具体是指,在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内,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经过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决定,可以容许局部地区由于历史的原因而不实行社会主义的政策,依法保存不同于全国现行制度的特殊制度。

10.村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是农村按居民居住地区设立的基层群众性自我管理、自我都育、自我服务的自治组织。按其性质来说,它不是国家机关。村民委员会的主任、副主任和委员会由居民选举。村民委员会同基层政权的关系上法律规定,它们二者之间不是上级和下级之间的服从和领导关系,而是国家政权机关对群众性自治组织的指导关系。

11.居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是城市地区按居民居住地区而设立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居民委员会的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居民选举产生。居民委员会和基层政权的关系不是上下级之间的行政领导关系,而是指导

关系。

12.民族乡:民族乡是我国农村的基层行政区域,在少数民族聚居的乡,建立民族乡,设立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是基层政权的组成部分。但是,民族乡不是民族自治的地方,不享有民族自治权利,只是它是少数民族聚居的乡一级行政区域,在具体的工作中应照顾其民族特点,采取更加灵活的政策,保障少数民族的权利和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帮助少数民族发展政治、经济和文化事业。

13.行政公署:行政公署也称行署,或者地区,是我国省、自治区的派出机构,它的主要任务是传达、贯彻自治区的决定、决议,对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文化建设没有太大的自主权。行政公署不是一级政权机关。

1.选举:选举是指选民、选举单位或国家机关按照国家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方式选定国家代表和国家公职人员的行为。

2.选举法:选举法是指规定选举国家代表机关的代表和国家公职人员的制度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在我国是关于选举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原则、组织、程序和方式方法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3.选举权:选举权是指具有法定资格的公民依照法律规定,以书面或其他方法选举国家代表机关代表或国家公职人员的权利。

4.被选举权:被选举权是指具有法定资格的公民有被选为国家代表机关代表或国家公职人员的权利。

5.选举制度:选举制度是由法律规定的关于选举国家代表机关和国家公职人员的各项制度的总称。其主要内容包括选举的基本原则,选举权利的确定,选举的组织、程序和方法,选举的经费、选民和代表的关系,以及对破坏选举行为的制裁等。一国的选举制度由选举法加以确定。选举制度是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一个国家政治民主程度的重要标志。

6.选举权的平等性:选举权的平等性是指每个选民在每次选举中只能在一个地方并只能享月一个选举权。

7.选举权的普遍性:选举权的普遍性是指一个国家内享有选举权的公民的广泛程度。

8.无记名投票:无记名投票也叫做秘密投票,是与公开投票相对立的一种选举方法。它要求选举人在选举时只需在正式代表候选人姓名下注明同意或不同意,也可以另选其他人或者弃权,而无需署名。选票填好后亲手投入票箱。选举人的意思表示同是不公开进行的,他人无权干涉也无从干涉。

9.选区:选区是指以一定数量的人口为基础进行直接选举,产生人民代表的区域,同时也是人民代表联系选民进行活动的基本单位。

10.选区划分:选区划分是以一定的标准为依据划分区域,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一定数量的代表。选区划分可以按照生产单位、事业单位、工作单位划分。根据我国选举法的规定,我国在实行间接选举的地方,即在不设区的市、市辖区、县、自治县、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名额分配到各个区域,由选民按选区直接投票进行选举。选区以一定数量的人口为基础,选区范围的大小按照每一选区1—3名代表为宜。

11.选民登记:选民登记是指对每一个享有选举权的公民,从法律上确认其选民资格的行为。

12.选举委员会:选举委员会是我国在实行直接选举的地方主持选举人大代表的工作机构。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县以下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直接选举的若干规定》,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设立选举委员会。选举委员会下设办事机构,办理选举的具体事务。

13.直接选举:直接选举是由选民举国家代表机关的代表和国家公职人员的制度。我国选举法规定,不设区的市、市辖区、县、自治县、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

14.间接选举;间接选举是由下一级国家代表机关,或者由选民投票选出的代表(或选举人)选举上级国家的代表机关的代表和国家公职人员的制度。我国选举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同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

15.等额选举:等额选举是指候选人名额与应选人名额相等的选举。

16.差额选举:差额选举也叫不等额选举,是相对等额选举而言的,是指候选人的名额多于应选人的名额的选举。实行差额选举会给选民或者代表提供较多的选择,有利于更好的发扬民主,以便选出满意的代表。

全国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公文选读试题

全国2005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公文选 读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在我国全面推行公文分段和新式标点的时间是()A.1911年B.1933年 C.1949年D.1951年 2.战国时由于频繁运用上于君主这一特点用途的书,渐成分支文种,称() A.奏B.表 C.上书D.章 3.《奏孝子刘敦儒状》的作者是() A.狄仁杰B.权德舆 C.陆贽D.王守仁 4.“行一事,天下所瞻;出一言,天下所听。动静不可以不慎,进退不可以不思”。语出自 () A.《出师表》B.《请均田疏》 C.《上东宫启》D.《上书正文体》 5.在我国古代,改命为制、令为诏的是在() A.秦代B.汉代

C.唐代D.宋代 6.在我国古代,皇帝派密使交付重臣的秘密诏书,称为()A.手诏B.亲诏 C.密诏D.诏板 7.唐代,正式规定官文书状的用途是() A.上于皇帝B.上于地方官 C.上于皇太子D.上于近臣 8.我国古代用于政事的“移书”虽未纯化为单独的文种,但其方向已向限定于平行转化,这一转化时期是在() A.秦代B.汉代 C.唐代D.明代 9.在我国古代,用刺作审讯笔录的时期是() A.周代B.秦代 C.汉代D.南北朝时期 10.在我国封建社会,由王侯、长官训诲僚属的下行文种是() A.令B.符 C.谕D.教 11.我国古代用于对神明宣誓定盟的文书是() A.宣头B.盟书 C.誓书D.露布 12.清代《胡昆山控张现武藉占祖茔状》所属文种是()

A.状上B.状 C.禀D.禀状 13.布告始设于民国时期,它取代的文种是() A.示B.通电 C.饬D.通告 14.根据上级的布置,专门要求或询问事项所作的报告称为() A.专门报告B.专用报告 C.上复报告D.送审报告 15.与批准性复函的作用大体相同的是() A.指示B.意见 C.批复D.批示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16.文面款式是公文文字的书面位置安排,主要包括()A.行款B.各程式结构部分的先后 C.载体规格D.位置安排 E.行文制度 17.公文格式包括() A.结构程式B.公文特定用语

应用文写作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 2 应用文:答应用文是机关单位、社会团体和人民群众,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办理公务以及个人事务而使用的具有特定形式或惯用格式的文字。文书:是所有文件资料的总称。包括公务文书和私人文书。公务文书是指机关公务活动中形成的一切文字资料。私人文书即个人或群体在处理私人事务活动中形成的一切有用价值的文字资料等。 文件:是指公务文书中格式完备、现行效用很强的、比较重要的文字材料。包括版头文件和无版头文件。 应用写作:是运用文字、图、表、数字、符号等表述信息的行为过程。 代言作者:是指以代替别人撰写的撰稿人的身份从事写作活动的人。 群体作者:是指两个以上的写作者形成一个群体,从事某一“特殊需要”的写作活动。法定作者:即写作形式上的主体是那些依法成立并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权力和义务关系的单位和个人。 文本:是对使用多种语言文字的同篇文书的区分。应用文的文本:是指用某种语言写成的一篇完整的应用文。

审核:主要是对文稿的审查。审核包括部门领导或职能部门业务审核和发文机关办公厅审核两个环节,后者是文稿审核的主体。 签发:是机关负责人从法律上对文稿的最后认定。公文文稿一经签发,从文字表达的过程来讲就基本完成,签发是公文物化过程的最后手续。 复核:是发文机关办公厅在文稿正式印制前对文稿的再次审核。 文种:是指对具体的公文按其性质和用途的不同要求划分为若干种,并为每种公文规定固定的名称,即文种的名称简称文种。 行文规则:行文规则是指行文时必须遵守的规矩、制度。 批转:是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公文批复、转发的一种特有的文书处理形式。转发:是对上级机关、平级机关和不相隶属机关单位文书的处理形式。 印发:是机关单位对本单位文书的办理形式,是一种对内发文的特定形式。 公文格式:指的是公文外在的表现形式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在文本中的各自位置,包括公文的用纸、留白等。 命令:属于行政公文;适用于依照有关法律公布行政法规和规章,宣布重大强制性行政措施,嘉奖有关单位和人员。命令的分类:命令常用的可分为颁布性命令、事项性命令、任免性命令、嘉奖命令、批准或授衔的授予令等五类。

公文写作与处理名词解释

1、命令是体现国家领导机关意志的下行公文。它具有权威性、指挥性?、强制性和特点。 2、议案是有议案提出权的机构或人民代表,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提请审议的建议性公文。主要特点是⑴行文关系及办理程序的法定性。⑵行文内容的单一性和可行性。写作应注意什么问题:⑴提出的问题重要且已具备解决的条件。⑵要注意提出的权限和时限。⑶要注意行文格式和办理程序。 3、决定是党政机关对重要事项或重大行动作出决策和安排的指导性公文。主要特点是:⑴内容重要。决定一般都不是由个人作出的,而是由领导集团或权力机构,针对重要事项或者重大行动,集体研究讨论后作出的安排和部署,因而其内容重要。⑵政策性强。决定涉及的问题重大,它公布后,对下级机关和人民群众的活动有指导、导向作用,因而政策性极强。 ⑶有约束力。决定对有关人员具有约束力,它的执行是带强制性的。 决定的类型有:⑴指挥型??⑵个案型??⑶知照型 指挥型的决定的写作一般由决定理由、决定事项、执行要求三部分组成。写作时要注意做到决定理由充分,决定事项清楚,执行要求明确。 个案型的决定的写作一般由个案事实分析(决定理由)、决定事项,期望要求三部分组成。针对个案做决定,主要目的是扩大影响,让群众学习榜样,警惕错误,所以事实分析要清楚,期望要求要具体。 4、决议是经领导机构主持召开的会议通过的对重要事项进行决策部署的指导性公文。 特点有:⑴表达群体意志?⑵有权威性和约束力;类型有决策部署型?和结果公布型。 5、决定和决议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答:决定和决议都是下行的指挥性公文,在内容方面接近,侧重于对重要事项的决策,在文字表述方面,风格也一致,都要求准确、简洁。 决定和决议的不同在于:⑴形成的程序不完全一样。⑵内容的范围不尽相同。⑶发布形式略有不同。 6、指示是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指导工作的公文。特点:⑴针对性⑵原则性。 类型:1、涉及全局问题。带普遍性的指示;涉及局部问题,带特殊性的指示。 指示的正文一般由指示根据、指示事项、执行要求三部分组成。 7、意见是党政机关对重要事项发表的对工作有指导性质的文件。类型有直接指导型和批转执行型。 8、公告是机关、团体向公众宣布重要事项的告知性文件。 9、通告是机关、团体在一定范围内公布事项的告性文件。 公告与通告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公告、通告是性质相近而有一定差别的文种,它们在三个方面有大同小异的特点:⑴公布的公开性:公告和通告的内容都是公开的,公布的目的是要让大家知道或遵守。差别在于发布的范围不尽相同,一般而言,公告涉及的范围广,通告涉及的范围小。 ⑵事项的重要性:公告和通告是代表政府或一定的机构发布的,其内容涉及较多群众,因而必须是重要的事情才可以使用公告、通告的形式发布。一般公告公布的都是比较重大的事情,而通告公布的,虽次于公告,但在其适用范围内,也是重要的事情。 ⑶操作的严肃性:公告一般由国家各级政权机构发布,涉及地方法规的,必须由省级以上人民代表大会批准,一般机关团体,不能随意发布公告。发布通告的机构也要注意自己的权限范围,不能超越权限办事。不代表法定机构的团体或个人,不能随意发布通告。 写作公告与通告要注意:⑴符合权限,一事一告。公告、通告写作前一定要明确是否有必要使用这一文种,发布该文种是否在自己的权力范围之内。⑵内容明确,语气庄重。公告、通告是公开宣布较重要的事情,要有关人员知道或遵守,所以内容一定要十分明确,以免执法时出现差错。⑶注意格式。公告、通告的标题有四种形式:发文单位加事由加文种,发文单位加文种,事由加文种,只有文种名称。 10公报是公开发布重要决定或重大事项的告知性文件。公报的特点和公告接近,都具有内容的公开性和重要性,发布机关的权威性。两者的区别:从发布机关来说,党的领导机关多用公报,政府机关多用公告。从内容来说,宣布单独事件多用公告,发布会议情况、谈判情况、统计情况等多用公报。宣布要有关人员遵守的法定事项,用公告而不用公报。 常用的公报有会议公报、统计公报、外交公报三种类型。 会议公报:一般用以公布党的重要会议召开的情况及会议所作的决定。统计公报:发布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方面情况的统计数字。外交公报: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政府、政党、团体等在会谈或交往后发表的文件,主要公布会谈各方的观点及取得的共识。发布统计公报要注意什么问题?统计公报必须由国家各级统计部门或国家指定的机构发布,任何机构不得随意发布全国性、地区性的统计数字。统计公报以发布各种数据为主,其内容一定要科学、准确。涉及国家机密的统计数字,不得在公报中公布。统计公报一般分项分点或结合表格形式发布。 11、通知是向特定受文对象告知或传达有关事项或文件,让对象知道或执行的文件。类型有::⑴发布性通知⑵批转性通知⑶转发性通知⑷指示性通知⑸任免性通知⑹事务性通知;通知的主要用途:1.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通知应该知道或者办理的一般事项用通知;2.发布某些行政法规或对下级机关工作有所指示,按照内容不适宜用命令或指示发布的,用通知发布;3.国务院和各部、各委员会以及地方各级人民委员会的秘书工作部门,转达它的领导机关的会议通过的文件和领导上的指示用通知;4.平行机关和不相隶属的机关之间互相通知需要知道的事项用通知。 12通报是在一定范围内表彰先进、批评错误,传达事项的告知性文件。通报的特点有⑴周知性:即在发文范围内让所有人都知道所通报的情况。 ⑵指导性:同胞的目的不仅仅是要让群众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更重要的是要群众认清事情的性质,提高思想认识。通报的类型:表彰先进型?批评错误型?传达事项型。表彰先进的通报正文:一般按介绍先进事迹、宣布表彰决定、分析先进思想、指明如何向先进学习这样四个步骤写。批评错误的通报正文,应把批评根据、错误事实、处分决定、错误性质、善后办法五个方面写清楚。 13报告是下级机关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情况的陈述性公文。特点有:⑴重陈述。报告的主要任务是如实向上级陈述工作情况,事实和意见的陈述应当是报告的主要内容。⑵有主见。汇报工作不能只摆事实而没有汇报者的观点,汇报者在报告中,应当对所报告的事实,提出自己的看法。报告写作要注意:答:⑴陈述事实要清楚扼要。以汇报工作情况为主的报告,应突出重点,把主要事实讲清楚。⑵表达观点要精炼清晰。报告中需要表达报告者观点的地方也不少,汇报工作需要有自我评价,对今后工作提意见或建议,更是以阐述观点为主。⑶语言要简洁朴实。报告是向上级汇报工作,因而一定要实事求是,不可夸大或缩小事实,不可报喜不报忧,不可过分强调困难。类型有:综合报告和专题报告。 14请示是下级机关向上级机关请示或批准的报情性文件。特点⑴超前性:请示必须在办事之前。⑵说明性:请示的目的在向上级说明情况,请求帮助。⑶单一性:请示必须坚持“一文一事”,不能在一份公文中同时请示两件以上的事情。类型有:⑴请求批准型⑵请求帮助型⑶请求批转型。请示写作要注意:⑴要遵守行文规则。⑵理由要充分,要求要合理。⑶格式要正确,语言要得体。 15请示和报告有何区别?答:报告是下级机关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情况的陈述性公文。请示是下级机关向上级机关请示或批准的报请性公文。报告重陈述并要有主见,请示则具有超前性、说明性和单一性的特点。 15批复是答复下级机关请求事项的指示性文件。特点有:⑴针对性:针对“请示”这一文种,针对请示的机关,针对请示的问题。⑵指导性:批复针对请示表态或发表意见,对下级的工作有指导、规范作用,下级不能违背上级的批复。批复可分几种类型有⑴表态性批复:主要是答复请求批准类的请示,或同意,或不同意。⑵指示性批复:针对下级请示的事项或提出的问题,提出处理意见,带有指导下级工作的性质。请示写作要注意:⑴要先回应后批复。⑵态度要鲜明,措辞要明确。⑶要及时批复。 16函是机关之间办理日常公务的交往性公文。特点⑴形式灵活,适应性强。⑵务实性强。函可分商洽函、问复函、请准函、知照函。函的写作要注意:⑴一事一函,直陈其事。?⑵语言要平实、亲切、自然。 17会议纪要是记载会议情况和精神用以公布或传达的纪实性文件。特点:⑴纪要性⑵约束性⑶知照性。会议纪要的类型有:⑴决议性会议纪要⑵协议性会议纪要⑶研讨性会议纪要。会议纪要的正文写作:一般分为会议概况、会议内容、结束语三个部分。⑴会议概况介绍开会时间、会议名称、会议议题、出席者、主持者、会议过程等。⑵会议内容是正文的主要部分,介绍会议讨论和决定的主要事项。⑶结束语是真个正文部分的小结,往往对与会者、下级机关、有关群众提出一些希望和要求。 18条例是由党政领导机关制定和发布的系统规范某一方面工作、活动、行为等的规范性公文。类型可分为:⑴党的中央机关制定的条例⑵国家行政机关制定的条例⑶地方权力机关制定的条例。 19规定是各级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规范某方面工作的规章性公文。类型有⑴党内规定⑵法规性规定⑶一般性规定 20条例和规定的写作要注意什么? 答:条例和规定都是规范性文种,关于规范性文件的写作,可综合以下四点: ⑴草拟条例和规定要遵循下列原则: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改革、开放、搞活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符合宪法和法律,符合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贯彻民主集中制,充分发扬民主。 ⑵起草条例和规定,应当对现行内容相同的法规进行清理。 ⑶条例和规定的内容用条文表达,常见的有“章条式”和“条款式”两种写法。 ⑷语言要准确、严密。

机关公文常用词语总结

机关公文常用词语总结 一、常用排比 1、常用两字词语:心 热心、耐心、诚心、决心、核心、内心、外心、中心、甘心、攻心,进取心、责任心、上进心、公仆心; 2、常用三字词语:可概括为感、性、多、点,不、化、新、力。 (1)X X感:责任感、紧迫感、危机感、认同感、荣誉感、成就感。 (2)X X性:重要性、紧迫性、自觉性、主动性、坚定性、民族性、时代性、实践性、针对性、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积极性、创造性、长期性、複杂性、艰巨性、可讲性、鼓动性、计划性、敏锐性、有效性; (3)多X X:多层次、多方面、多途径、多渠道、多措施、多力量、多元素。 (4)X X点:出发点、切入点、突破点、落脚点、著眼点、结合点、关键点、著重点、著力点、根本点、支撑点。 (5)不X X:不松劲、不懈怠、不退缩、不畏难、不罢手、不动摇、不放弃、不改变、不妥协。 (6)X X化: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集约化、正常化、有序化、智能化、优质化、常态化、科学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 (7)新X X:新水平、新境界、新举措、新发展、新突破、新成绩、新成效、新方法、新成果、新形势、新要求、新期待、新关系、新体制、新机制、新知识、新本领、新进展、新实践、新风貌、新事物、新高度。 (8)X X力:活动力、控制力、影响力、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感染力、亲活力;

3、常用四字词语:意识、认同 政治意识、组织意识、大局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法律意识、廉洁意识、学习意识、上进意识、管理意识; 政治认同、理论认同、感情认同 4、常用动宾搭配: 找准出发点、把握切入点、明确落脚点、找准落脚点、抓住切入点、把握著重点、找准切入点、把握著力点、抓好落脚点; 激发巨大热情,凝聚无穷力量,催生丰硕成果,展现全新魅力。 当前工作要有新水平、队伍建设要有新面貌、廉政建设要有新举措、自身建设要有新发展、内部管理要有新突破。 历史的必然、现实的选择、未来的方向。 二、常用短语 全面推进,统筹兼顾,综合治理,融入其中,贯穿始终,切实抓好,扎实推进,加快发展,持续增收,积极稳妥,狠抓落实,从严控制,严格执行,坚决制止,明确职责,高举旗帜,坚定不移,牢牢把握,积极争取,深入开展,注重强化,规范程序,改进作风,积极发展,努力建设,依法实行,良性互动,优势互补,率先发展,互惠互利,做深、做细、做实、全面分析,全面贯彻,持续推进,全面落实、全面实施,逐步扭转,基本形成,普遍增加,基本建立,更加完备,逐步完善,明显提高,逐渐好转,逐步形成,不断加强,持续增效,巩固深化,大幅提高,显著改善,不断增强,日趋完善,比较圆满。 三、常用动词 推进,推动,健全,统领,协调,统筹,转变,提高,实现,适应,改革,创新,扩大,加强,促进,巩固,保障,完善,加快,振兴,掘起,分工,扶持,改善,调整,优化,解决,宣传,教育,发挥,支持,带动,帮助,深化,规范,强化,统筹,指导,服务,健全,确保,维护,优先,贯彻,实施,深化,保证,鼓励,引导,坚持,深化,强化,监督,管理,开展,规划,整合,理顺,推行,

公文选读试题1

全国200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公文选读试题 课程代码:00525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公文若干组成部分的整体结构方式及某些特定结构部分的固定要素、特殊用语之组合规定,称为()A.公文形式B.公文格式 C.公文程式D.公文结构 2.《群臣劝魏王曹丕受禅表》一文中,“鸠民而立长,筑宫而置吏”一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是() A.对偶B.排比 C.联用D.比喻 3.《上东宫启》一文中,“所见者唯端士正人”一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A.叠字B.联用 C.镶嵌D.同异 4.我国封建社会中,“策”是用于重大人事安排的君命文种,它的使用者仅限于() A.太后B.皇帝 C.太子D.宰相 5.《徐州刺史陶谦等上朱俊奏记》中有“凡百君子,靡不”句,“”的修辞手法是() A.叠字B.排比 C.联用D.对偶 6.状,是古代下级对上级、民众对官府陈述事实的上行文种,始设于() A.秦B.汉 C.唐D.宋 7.汉代用于政事的“移书”虽未纯化为单独文种,但其行文方向已转化为() A.上行B.平行 C.下行D.准下行 8.刺,作为古代公文文种,其最初的含义是指() A.致送B.质问 C.记载D.商量 9.在我国古代最早使用的重要下行文中,唯一由先秦沿用至今的公文文种是() A.令B.教 C.符D.谕 10.根据行文对象、指称事物、讲话场合或前后文意等,经补足或选择后所确定的词义,称() A.词汇义B.文字义 C.修辞义D.语境义 11.宣头,又称头子。其中“头”的含义是指() A.皇帝颁发B.事情重大 C.先行通知D.篇幅短小 12.1914年,袁世凯政府规定,“呈”专门用于职官对大总统,而民众对官署之陈请,则用() A.详B.禀

电大应用写作名词解释

二﹑名词解释 1. 公文也即公务文书,对这个概念可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公文是指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团体在公务活动中所用的各类文字材料.而这里所说的公文是指狭义的公文而言的,主要是指国务院发布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列出的十三类公文.这是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法力效力和规范体式的文书,是依法行政和进行公务活动的重要工具. 2. 上行文是指下级机关向所属上级机关呈送的公文,主要有报告,请示等. 3. 平行文是指向同级机关或不相隶属的机关送交的公文,主要有函等. 4. 下行文是指上级机关向下级机关发送的公文,主要有命令(令),决定,通报,通知,批复,意见等. 5. 发文字号简称文号,又称公文编号,是发文机关同一年度公文公文排列的顺序号,由发文机关代字,年份和序号组成. 6. 主送机关是负有公文处理责任的受文机关,是公文的主要受理机关. 7. 公文主题词是标示公文的内容特征和归属类别的关键性词语. 8. 签发是发文机关的领导人经过审核,在同意发出的公文文稿上签字的步骤. 9. 简报即情况的简要报道,是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及企事业单位内部用来通报情况交流信息的一种简短的文字材料. 10. 调查报告是对某一个事件或某一个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之后所写出的真实地反映情况的书面报告. 11. 计划是某一个单位,部门或个人,对预计在一定时期内所要做的工作或所要完成的其他任务加以书面化,条理化和具体化的一种文书. 12. 工作计划是对某一个单位或部门某一时期内的工作做出打算和安排的文书. 13. 工作总结是事后对某一阶段的工作或某项工作的完成情况,包括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及得到的经验和教训加以回顾和分析,以为今后的工作提供帮助和借鉴的一种书面材料. 14. 讲话稿:这里所说的讲话稿是指用于公务活动的讲话稿,主要是指领导同志在各种会议上或利用广播电视等宣传工具发表讲话时所用的书面材料. 15. 规章制度是国家机关,业务主管部门,社会团体或其他组织机构所制定的,在一定的范围内要求有关人员共同遵守的实用文书. 16. 章程是党派或团体等组织,用于规定自身的性质,宗旨,组织机构,活动形式和行动准则等

2020年4月全国自考公文选读试题及答案解析

全国2018年4月自学考试公文选读试题 课程代码:00525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公文若干组成部分的整体结构方式及某些特定结构部分的固定要素、特殊用语之组合规定,称为() A.公文形式B.公文格式 C.公文程式D.公文结构 2.《群臣劝魏王曹丕受禅表》一文中,“鸠民而立长,筑宫而置吏”一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是() A.对偶B.排比 C.联用D.比喻 3.《上东宫启》一文中,“所见者唯端士正人”一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A.叠字B.联用 C.镶嵌D.同异 4.我国封建社会中,“策”是用于重大人事安排的君命文种,它的使用者仅限于()A.太后B.皇帝 C.太子D.宰相 5.《徐州刺史陶谦等上朱俊奏记》中有“凡百君子,靡不”句,“”的修辞手法是 ()A.叠字B.排比 C.联用D.对偶 6.状,是古代下级对上级、民众对官府陈述事实的上行文种,始设于() A.秦B.汉 C.唐D.宋 7.汉代用于政事的“移书”虽未纯化为单独文种,但其行文方向已转化为()A.上行B.平行 C.下行D.准下行 8.刺,作为古代公文文种,其最初的含义是指() A.致送B.质问 1

C.记载D.商量 9.在我国古代最早使用的重要下行文中,唯一由先秦沿用至今的公文文种是()A.令B.教 C.符D.谕 10.根据行文对象、指称事物、讲话场合或前后文意等,经补足或选择后所确定的词义,称() A.词汇义B.文字义 C.修辞义D.语境义 11.宣头,又称头子。其中“头”的含义是指() A.皇帝颁发B.事情重大 C.先行通知D.篇幅短小 12.1914年,袁世凯政府规定,“呈”专门用于职官对大总统,而民众对官署之陈请,则用 ()A.详B.禀 C.状D.签呈 13.《众议员罗永庆等对政府质问书》一文中,“剖判玄黄、震裂天地”一语,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A.同异B.叠字 C.比喻D.对偶 14.《唐继尧、蔡锷等护国讨袁通电》一文中,“同申义愤,相应鼓桴”一语,采用的修辞手法是() A.叠字B.同异 C.对偶D.借代 15.《沪分处为调查日推行军用票情形复四联总处代电》一文中,“奉1230渝秘文印合字5392电”中的“1230”反映了民国时期的一种文书制度,它是() A.干支纪年B.干支纪月 C.干支纪日D.电码代日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16.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将商周以来使用的君命文书“命”、“令”分别改为() 2

秘书学概论名词解释期末复习

秘书:广义,指领导人的事务与信息助手(包括公务/私人秘书)。狭义(不包括私人秘书),指一种职务名称,社会职业,处于领导身边,直接为领导从事事务性、信息性等辅助服务工作的助手。 秘书学:是研究秘书工作规律和秘书人员任职要求的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应用性的科学。通俗地说,秘书学就是研究秘书人员如何做好秘书工作的科学。它是一门写作学与管理科学的知识圈交叉重叠的产物。 三省制:在魏晋开始形成,唐代确定。即: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共同负责朝廷的秘书工作,“中书出令,门下审议,尚书执行”,既相互分工、配合,又互相监督、牵制。 一文一事制:宋朝规定:朝廷百官和地方的奏章必须一文一事,非一宗事者不得同为一文,以便行文归口和由主管部门及时批复、处理。 文书立卷制:元朝规定:处理完毕的文书经监察官“照刷”(检查)之后予以编号立卷。同一类事立为一卷,年终交案,归档保管。(公文立卷:是指机关文书部门将已经办理完毕的、具有一定查考利用价值的文件材料,按照它们在形成过程中的联系和一定的规律组成案卷。) 贴黄引黄制:魏晋以后,公文多用黄纸书写。唐代规定:公文如有个别文字更改,可另写小块纸补贴,称为“贴黄”。此后,又将文书内容要点另写于黄纸,贴于封面或正文之前,称为“引黄”,也就是“公文摘要”的由来。 条旨制:明朝规定:百官奏章先由内阁大学士用小纸条写上初步处理意见,贴在文书上供皇帝参考,又称“票拟”。 综理制:是指所有秘书工作由办公厅或办公室统一或分派人员办理,下面不再分设部门。这适合于秘书工作量不太大的机关或单位。如市、县政协和大多数企事业单位都采用综理制。 秘书部门和秘书管理人员的要求:1、机构与部门职责2、岗位责任制3、工作程序和工作方法。工作程序: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和它们之间的先后排列次序、操作步骤。环节不能随意地增加或减少,次序也不能任意地颠倒或随便排列。工作方法:工作的技能和操作要求。它既需要秘书人员以具有一定的知识、技术、能力为基础,又要善于综合运用,善于转化为实际的效果。4、信息系统5、办公自动化:简称OA,是研究如何将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系统科学和行为科学应用于数据信息和非数据信息的办公活动。 一、督查:指秘书协助领导,把已经布置却拖延不办或办理不力的工作自上而下地督促、检查,使之落实、妥善。督查工作的作用:(1)对领导的作用。监督工作是贯彻落实领导决策、指示的后续步骤和保证手段;监督是促进领导决策正确、科学的必要环节;监督是改变各级领导和干部作风、克服官僚主义的有效手段。(2)对秘书的作用。是秘书的一项重要职责;是秘书发挥参谋、助手作用事物重要方面。是秘书由被动服务转向主动服务的有效手段。 二、印信工作:是指机关、单位公务印章和介绍信的管理、使用工作,属于秘书工作范围。公章是机关、单位职责权力的象征,介绍信则是证明本机关、单位员工的身份,介绍联系公务之用。如果管理使用不当,会给本机关、本单位乃至社会造成危害,秘书人员必须认真对待这项工作。 三、政策法规信息:这主要是领导人的有关方针、政策的重要讲话,国家和地方政府颁布的法令、法规、条例等等,通常以文件形式下达或在报刊上公开发表、刊登。这些宏观的指导性、规范性的信息是每个机关或企事业单位都必须遵循、遵守的,是每一个主管都必须理解、掌握的秘书应认真的加以收集。 调查是指采用种种科学的方法和手段以取得客观世界材料的过程。研究则是指对调查的来的材料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演绎等一系列过程。调查是前提,是手段,研究是后续,是目的。

公文选读 00525 全国2011年7月 试题和答案

全国2011年7月 课程代码:00525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公文与文章的重要分野之一是() A.字体B.字号 C.程式D.质地 2.元代皇帝颁发政令的君命文种称() A.圣旨B.诏书 C.懿旨D.令旨 3.明代,民众向官府有所告诉,用较小单张纸书写的禀词称(180 ) A.禀折B.禀文 C.禀书D.禀帖 4.清代,平行或不相隶属的司、道以上高级官署之间使用的文种是() A.移B.关 C.刺D.咨 5.经南宋孝宗皇帝批准,长官判牍写定制为(236 ) A.判依B.判行 C.判可D.判发 6.“檄”为我国古代的() A.互相约束之辞B.军事文告 C.路证D.裁决狱讼公文 7.国民党政府时期,本机关(或系统)内部使用的呈文称为() A.签呈B.呈请 C.呈报D.禀呈 8.民国时期,公文“咨”最基本的稳定的用途是() A.在无统属关系的官署之间行文 B.在不同系统的高级平等官署之间行文 第 1 页

C.在不同系统不同级别的官署之间行文 D.同级官署之间相互行文 9.根据报告制度,依隶属关系,主动向上级所作的报告称为() A.上复报告B.知照报告 C.报送报告D.专用报告 10.用于发布经济、科研等方面指示性和规定性相结合的措施或要求的文种是() A.指示B.命令 C.指令D.通知 11.清代,凡在京各部院等上呈皇帝的公文称为() A.奏本B.部本 C.通本D.题本 12.根据1912年11月发布的《公文程式令》中的划分,“令”有() A.大总统令、院令、部令、委任令、训令、指令、处分令 B.策令、委任令、训令、指令、封寄、交片、批 C.申令、饬、训令、指令、处分令、部令 D.告令、院令、委任令、训令、指令 13.北洋政府时期,特任、简任、荐任官的任命状,署名盖印的是() A.大总统B.国务总理 C.国民政府主席D.主管国务员 14.行文对象是人民代表大会或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文种是() A.决定B.决议 C.议案D.会议纪要 15.限于国家权力机关用于具有国际意义的重要事项或法定事项的文种是() A.布告B.通告 C.公告D.公报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16.宋代以“札”为名的文种有() A.奏札B.御札 C.省札D.札子奏 E.中书札子 第 2 页

应用文写作复习答案

应用文写作重点考试资料 名词解释 1.应用文书:指日常应用、运用的一些文章体裁,其概念小于实用文体,但包含在实用文体之内。 2.规章制度:是用人单位制定的组织劳动过程和进行劳动管理的规则和制度的总和。也称为内部劳动规则,是企业内部的“法律”。 3.通知:是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广泛使用的下行文文种;适用于批转下级公文、转发上级和不相隶属机关的公文;传达要求下级机关办理或执行的事项;任免人员等。 单项1.找出下面各项中不符合规章制度有强制性特点的一项规章_D公约。 2.找出不属于行政公文的一项 C制度_。 3.下边的公文文种属于下行文的一项是_ A通报_。 4.对函的特点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_D用语简洁性。 改病句1.机构调整问题的请示。加“关于” 2.公文质量的高低都有损发文单位的形象。将“损”改为“关” 3.对下级机关的公文请示性函需要答复的,应用“批复”。用“复函” 简答题 1.简述公文报告与请示的异同。 答:两种公文都属于上行文;不同点是:请示需上级批复;报告不许批复;请示是事前行文,报告则是事中和事后;请示需一文一事,报告则可一文多事。 2.简述计划与总结的写作要点。 答:总结的要点是:标题;前言;正文:成绩经验;问题或教训;今后努力的方向;计划的正文要点是:目的;方法措施;时间安排与步骤。 3.写出经济合同导语与正文的的内容要点。 答:合同的导语:双方经协商,本着互利互惠的原则,签订本合同,以便共同遵守;主体是:标的;数量和质量;价款与酬金;履行合同的时间地点和方式;违约责任等。 4.简述通知的种类和特点。 答:通知的种类:印发、批转、转发性通知;指示性通知;知照性通知;事务性通知;任免、聘用通知。通知的特点:知照性(通知的主要功能在于知照)广泛性(通知的广泛性表现在多方面)时效性(通知有一定的时效要求)

自考《公文选读》练习试题及答案

自考《公文选读》练习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宋代百官对皇帝当殿陈事时所用的上奏文种称( B ) A.上书 B.奏札 C.表 D.题本 2.《天祚帝封金主为东怀国皇帝册》一文中,“碧云袤野,固须挺于渠材;皓雪飞霜,畴不推于绝驾”所使用的修辞手法是( B ) A.排比 B.对偶 C.夸张 D.比喻 3.《元代亦集乃路河渠司上总管府具保结呈》一文,从文种规范来看,应为( A ) A.呈状 B.呈 C.呈文 D.呈报 4.与“咨”属同一用途的同源公文,在先后相连缀的不同时期成为两个文种的是( C ) A.关 B.移 C.刺 D.咨呈 5.清代从札付文种分化,融汇上级长官行于属下的书札而形成的下行公文文种,称为( D ) A.堂札子 B.中书札子 C.省札 D.札 6.《唐郭丑告身》一文基本部分的起草机构是( A ) A.中书 B.门下 C.尚书 D.秘书 7.民国时期的报告公文,大体上可分为( C ) A.两个类型 B.三个类型 C.四个类型(总结,审查,工作,情况) D.五个类型 8.《财政部为答参议院刘星楠等质问书上复国务院咨呈》一文的

语言特色是( D ) A.浮词赘意 B.贬辞过烈 C.夸张过头 D.貌恭词朴 9.《教育部公布学生操行成绩考查规程的部令》一文的结构是( A ) A.正件和附则 B.正件、附件和附则 C.正件和附件 D.操行和规程 10.布告始设于民国时期。其程式结构上的特点是( A ) A.没有收文者 B.有收文者 C.文句简短 D.首尾呼应 11.报告类型中,侧重于表述作者对本职范围内工作活动主观努力的文种称为( D ) A.综合报告 B.专题报告 C.情况报告 D.工作报告 12.下列文种中属于平行文种的有( A ) A.咨文 B.呈文 C.令 D.签呈 13.下列不属于条例写作特色的是( C ) A.表意周严 B.条理顺畅 C.语气委婉 D.简称规范 14.下列属于决议文种的是( B ) A.布告 B.会议纪要 C.通知 D.公报 15.仅限于国家权力机关(或经授权)用于具有国际意义的重要事项或决定事项的宣告文种是( B ) A.通告 B.公告 C.公报 D.通报 二、多项选择题 1.“启”自唐代以来逐渐定型为陈述政事的准上奏文种,其呈送对象主要有( AD ) A.皇太子 B.皇上 C.皇太后 D.诸王 E.皇后

名词解释

1.公文也即公务文书,对这个概念可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二、广义的公文是指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团体在公务活动中所用的各类文字材料。而这里所说的公文是指狭义的公文而言的,主要是指国务院发布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列出的十三类公文。这是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法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文书,是依法行政和进行公务活动的重要工具。 2.上行文是指下级机关向所属上级机关呈送的公文主要有报告请示等3.平行文是指向同级机关或不相隶属的机关送交的公文,主要有函等。4.下行文是指上级机关向下级机关发送的公文,主要有命令(令)、决定、通报、通知、批复、意见等。5.发文字号简称文号,又称公文编号,是发文机关同一年度公文公文排列的顺序号,由发文机关代字、年份和序号组成。 6.主送机关是负有公文处理责任的受文机关是公文的主要受理机关。7.公文主题词是标示公文的内容特征和归属类别的关键性词语。8.签发是发文机关的领导人经过审核,在同意发出的公文文稿上签字的步骤。 9.调查报告是对某一个事件或某一个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之后所写出的真实地反映情况的书面报告。 10.计划是某一个单位、部门或个人,对预计在一定时期内所要做的工作或所要完成的其他任务加以书面化、条理化和具体化的一种文书。11.工作计划是对某一单位或部门某一时期内的工作做出打算和安排的文书。 12.工作总结是事后对某一阶段的工作或某项工作的完成情况,包括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及得到的经验和教训加以回顾和分析,以为今后的工作提供帮助和借鉴的一种书面材料。 13.讲话稿是指用于公务活动的讲话稿,主要是指领导同志在各种会议上或利用广播电视等宣传工具发表讲话时所用的书面材料 14.述职报告是指国家工作人员(目前主要为领导干部)就一个阶段的任职情况,向有关部门及领导、群众作出全面说明的一种文书。 15.法规与规章是指国家机关及其业务主管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或其他组织机构所编制的,反映在一定的范围内要求有关人员共同遵守的规定的实用文书。 16.章程是党派或团体等组织,用于规定自身的性质、宗旨、组织机构、活动形式和行动准则等内部事务的一种文书。 17.条例是对某一方面的工作或某一重大事项的处理方式及某一组织的宗旨、任务及其成员的职责权限等作出规定的指令性文书。 18.规定是针对某一事项或活动提出要求,并制定相应措施,要求有关人员贯彻执行的一种文书。 19.办法是有关机关或部门根据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及有关法规、规定,就某一方面的工作或问题提出具体做法和要求的文件。 20.守则是某一单位、部门或属于某一社会群体的成员所共同依循的行为准则,是用以规范人们的行为方式的文书。21.公关文书就是在公共活动中形成 和使用的文书。公关是公共关系的 简称,主要是指一个社会组织或一 个人通过与公众进行有效的信息交 流或其他交往活动,树立良好的公 众形象,赢得公众的信任和支持, 从而为组织或个人的发展创造最佳 社会环境的各种行为方式。 22.求职信又称自荐信,是求职者向 用人单位介绍自己,并表达求职意 愿,以求获得某个职位的一种专用 信件。 23.欢迎词是指在宾客光临时,主人 为表示欢迎,在欢迎仪式或酒会、 宴会等公开聚会场合发表的演讲词 24.欢送词是指在宾客即将离去时, 主人为表示欢送,在欢送仪式或送 别酒会、宴会等公开聚会场合发表 的演讲词。 25.祝酒词是在比较正规的酒会宴会 上发表的向人们表示祝愿的演讲词 26.开幕词是在比较正式的大型会议 或活动的开幕式上举办单位的主要 领导人或其他有关人员所作的宣告 性或纲领性讲话。 27.闭幕词是在比较正式的大型会议 或活动的开幕式上举办单位的主要 领导人或其他有关人员所作的总结 性讲话。 28.经济新闻是新闻的一种,是指及 时、迅速地对经济领域新近发生的 具有一定社会意义或社会影响的事 实所作的简要报道。 29.导语是经济消息的开头部分,在 此要用一句话或一个段落将消息 中最有价值、最重要、最吸引人的 内容简洁地表述出来。‘ 30.产品说明书是一种全面、明确地 介绍产品的用途、性能、构造、使 用方法等事项的文字材料,是一种 比较常见的说明文。 31.经济活动分析报告是经济管理部 门和企业常用的一种专业文书,是 以科学的经济理论为指导,以国家 有关方针、政策为依据,根据计划 指标、会计核算、统计工作的报表 和调查研究掌握的情况与资料,对 本部门或有关单位一定时期内的经 济活动状况进行科学的分析研秃, 作出正确的评估,找出成绩和问题, 探讨问题产生的原因,寻求改进方 法,指导经营管理而写成的书面的 报告。 32.可行性研究报告是指在确定某一 个经济建设项目或科研项目之前, 对其政策或规模、技术力量和水平、 实施方案或措施及其投入或产出 等,进行全面的技术论证和经济分 析,从而确定该项目实施的可行性 和有效性的书面报告。. 33.合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规定:“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 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 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34.民事诉讼文书,是司法机关为处 理各类民事诉讼案件以及当事人、 律师为解决诉讼纠纷和处理非诉讼 问题,依法制作或使用的具有法律 效力或法律意义的文书的总称。 35.民事起诉状是指公民、法人或其 他组织,认为自己的民事权益受到 侵害或者与他人发生争议时,为维护 自己的合法权益,依据事实和法律, 按照法定程序,向人民法院提起民 事诉讼时制作并使用的法律文书。 36.民事答辩状是民事诉讼的被告或 被上诉人根据民事起诉状或民事上 诉状的内容,针对原告提出的诉讼 请求或上诉人提出的上诉请求作出 答复,并依据事实与理由进行辩驳 的法律文书。 37.刑事诉讼文书,是司法机关为处 理各类刑事诉讼案件以及当事人、 律师为解决刑事纠纷,依法制作或 使用的具有法律效力或法律意义的 文书的总称。 38.刑事自诉状是刑事自诉案件的被 害人或者法定代理人,为追究被告 人的刑事责任,直接向人民法院提 起诉讼时制作并使用的法律文书。 39.刑事答辩状是刑事自诉案件的被 告或被上诉人根据刑事自诉状或刑 事上诉状的内容,针对原告提出的 诉讼请求或上诉人提出的上诉请求 作出答复,并依据事实与理由进行 辩驳的法律文书。 40.行政诉讼文书,是司法机关为处 理各类行政案件以及当事人、律师 为解决行政纠纷,依法制作或代书 的具有法律效力或法律意义的文书 的总称。 41.行政起诉状是行政诉讼的原告认 为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行政机关和 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具体行政行为的 侵害,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 依法处理的法律文书。 42.行政答辩状是行政诉讼的被告或 被上诉人根据行政起诉状或行政上 诉状的内容,针对原告提出的诉讼 请求或上诉人提出的上诉请求作出 答复。并依据事实与理由进行辩驳 的法律文书。 43.生活文书又称个人文书或生活应 用文,主要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 为处理个人事务或解决具体问题所 用的各类文书。 44.启事是指人们为说明有关事项或 者请求他人帮助而公开发布的短 文。 45.读书笔记是在阅读书籍或文章等 各种文献时,对有价值、有意义的 东西所作的记录,其中有录自读物 的资料,也有自己的心得、体会等。 46.摘要笔记是在充分理解文献内容 的基础上,按照原文的顺序,把文 献中的一些观点依次摘抄下来,就 形成了摘要笔记。 47.提要笔记是在读完文献之后,对 文献的主要内容加以全面概括,把 它写成一个简短的纲要,就形成了 提要笔记。 48.提纲笔记是在阅读书籍或篇幅较 长的论文时,对全文的总观点、每 个部分或层次的观点以及说明观点 的主要材料,加以高度概括,并把 它们依次排列出来,写成一个能够 反映读物的基本结构框架的大纲, 即为提纲笔记。 49.心得笔记是一种专门记录自己在 阅读中所产生的感想、收获或对读 物的批评、质疑意见的笔记。 1

公文选读名词解释汇总

名词解释汇总 第一编先秦至秦 第一章上奏文种 1、上书——由先秦“书”文种的上行用途演化成的分支文种,并作为“奏”前 身的残留状态在封建社会长期沿用的非正规上奏文种。 2、奏——我国封建社会中,由臣僚上于皇帝陈述庶政的重要公文文种。 3、疏——由奏的别称、各类上奏文种的泛称,逐渐演变为我国封建社会沿用于 向皇帝陈述政见的上奏文种。 4、奏状(表状)——在汉代是奏的别称,演化至唐、宋时期,成为向皇帝陈事 的上奏公文文种名称。 5、奏本——明、清两朝正式设置,由臣下进于皇帝的上奏文种。 6、题本——明清时期在京衙门及地方官员因奏报政事而使用的主要上奏文种。 7、奏折——清朝中、后期,由高级官员和近臣向皇帝言事的重要机密文书。 8、议——古代臣属向帝王陈述意见或议事说理的上奏文种。 9、表——我国封建社会所设置,由臣下对君主陈情的上奏文种。 10、章——古代臣下向君主表示谢贺的公文文种。“章”字义同“彰”、“显明” 的意思。即向君主明白表述心中谢忱。 11、启——晋代大臣上于皇帝的公文。唐代以后逐渐定型为对皇太子、诸王陈言 的准上奏文种。

第二章君命文种 1、策——我国封建社会中,由皇帝用于重大人事的君命文种。 2、册——古代皇帝用于特别重大人事和祭祀活动的君命文种。 3、制——封建社会中,由皇帝颁布可垂为后世遵守的重大制度性举措时所使用 的君命文种。 4、诏——封建社会初期所设置的公文文种。是皇帝主要用于指挥庶政的君命文 种。 密诏——由密使交付重臣的秘密诏书。往往不采用正常的传递途径,不举行颁给仪式。 亲诏——由皇帝亲自拟稿的诏书。 手诏——由皇帝亲笔书写的诏书,亦称“诏记”、“手记”即“手诏”。 5、玺书——秦始皇以后,皇帝之印称玺。有皇帝之印的诏书称玺书。 6、批答——唐朝至清初,由皇帝采纳或赞同、赞赏臣下所上章疏的内容,所做 出的答复性君命文种。 7、圣旨——元代皇帝颁发政令的君命文种名称。 8、铁券——封建帝王赐给功臣以世代保持优遇及免罪等特权的凭证。 9、敕——南北朝以后,形成限由皇帝对臣下训诫、授任、封赠等用途的君命文 种。到清代,敕书亦称“敕谕”,简称“敕”,是皇帝授任地方重要文 武官员,并规定其职权范围、任事要求的凭证性君命文种。作为履行 职权、明确责任、考绩优劣的法定依据。 10、上谕——清代皇帝处理日常政务中以发布命令、指示的君命文种。“上”为 皇帝之称,以区别于文武官员所使用的一般下行文种“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