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清塘荷韵

清塘荷韵

清塘荷韵
清塘荷韵

清塘荷韵

季羡林

第一单元

教学目标:本单元的阅读训练重点是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就是在通读文章的基础上,形成对文章主要内容、框架结构题旨文意及文章的突出特点和基本情感的总体感觉和初步印象。

阅读是一个由浅而深、循序渐进的认识和理解书面语言,并从中获取信息的过程;也是一种理解、吸收、赏鉴、评价文章的思维过程。是一个人语文素质的重要体现。

整体感知是对文章初步分析和综合的结果,属于对文章认识分析的感性阶段,而实现整体感知的主要方式——?诵读?。诵读的意义在于体味,体味需要大量语文知识的积淀,除了生字、生词等基本知识的积累之外,还要将原有的、现有的,甚至将来的?生活?相联系、相沟通,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理解文章的主旨,感知作者的思想情感,并为进一步深入挖掘文章内涵打下基础。

学习本单元,要在重视基础知识的积累运用的基础之上,要求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理请文章的结构框架、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及作用,领悟文章的主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形成对文章初步的较完整的综合反映。

本单元讲读篇目:3篇

1、《清塘荷韵》文体:散文,作者:季羡林

作者以其生活的体验和持之以恒的独到的观察,为读者展现出一幅恬淡清幽的荷塘美景。文中的荷叶盛而不招摇,荷花艳而不妖冶,其旺盛的生命力和顽强的生命状态恰好展示出作者的人生追求。

2、《读书人是幸福人》文体:随笔,作者:谢冕

学习这篇文章有助于学生认识读书的意义,感受读书的幸福,从而更加确信:多读好书,开卷有益。

3、《意大利蟋蟀》文体:说明文,作者: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

学习本文可以使学生对意大利蟋蟀有所了解,同时更能培养热爱自然、关心保护动物的情感。

清塘荷韵

季羡林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的线索,了解荷叶、荷花各个生长阶段的情况,体会文中作者感情的起伏变

化。

2、学习作者采用多种观察方法对景物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手法。

3、品味荷之韵:张扬生命的强者,彻悟生命的智者。

4、讨论探究荷花在中国独特的文化内涵。

5、积累词语,学会运用。

教学重难点:

1、品味荷之韵

2、让学生体会莲荷顽强的生命力,结合自我人生体验,获得人生的感悟,增强生活的信心和热情,从而更加珍惜自己的人生和生命。

教学设想:

《清塘荷韵》是季羡林先生于86岁高龄时完成的佳作,可与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相媲美。《荷塘月色》写的是月夜荷塘的景象,力求写出物境的美,写出作者内心淡淡的喜悦与忧愁。而本文写的是莲荷从虚无到繁茂的漫长历程,重在写莲荷顽强的生命力,写作者的欣慰和希望。文章中浸透了作者对人生及人类历史的沉重思索,是智者与自然的对话,是心灵与自然的交融。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并不奢求学生能深刻体悟生命的内涵,只希望通过本文的学习,能让学生串连起自我的生活体验,体会到一种生命力的顽强,在心中留下一颗千年不烂的生命的种子。

教法:

在老师的引领下,采用?阅读——讨论——体悟?的教学方法。

教学时数:4课时

1~2课时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的线索,了解荷叶、荷花各个生长阶段的情况,体会文中作者感情的起伏变

化。

2、学习作者采用多种观察方法对景物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大自然中有许多植物为人们所喜爱,其中包括荷花。人们为什么喜爱荷花?荷花美丽,荷花圣洁,人们在荷花身上寄托了不同的感情,周敦颐的《爱莲说》写的是莲荷高洁的品性,朱自清《荷塘月色》写的是素雅、静谧、幽美、朦胧的物境之美,而当代著名学者,散文家季羡林老人在1997年86岁高龄写的《清塘荷韵》又是写荷花什么呢?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季羡林的?清塘荷韵?的世界。

二、课文分析:

1、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思考问题:

本文作者告诉了我们一个关于莲荷的什么故事?(训练学生整体感知文章的能力)

学生讨论、归纳、概括

明确:

本文作者从叹息宅前池塘空荡荡写起,由此引出投莲子入塘以及漫长的期待。这以后,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作者每天多了一件工作?,心里多了一线希望。几颗弱小的莲子,就在这关注、企盼中慢慢长叶、开花,最后蔓延成片,被朋友喜称为?季荷?。作者还描绘了夏季里白天在寂静中观荷及夜晚动态中赏花的情景。秋凉叶落,寒冬将至,尽管眼前绿油油一片的荷叶不久之后将变为残荷乃至消失得无影无踪,但作者并不悲观,他想象荷花在冰下?做着春天的梦?(作者的独到之思),并为?季荷?祝福。

明确: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想荷——种荷——盼荷——赏荷——祝荷的完整过程。

2、理清文章的线索,分析课文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⑴、⑵):写作者独特的审美观。

文章开篇以?楼前有清塘数亩?点明荷叶、荷花生长的地点。接着,以?我脑袋里保留的旧的思想意识颇多?一句引出自己的审美观念:?有池塘就应当有点绿的东西?、?最好最理想的当然是荷花?,以此表明对荷花的期盼,对美的呼唤,为后文的叙写铺垫基础。

人类对大自然的态度(包括地球上一切有生命之物),大而言之,是关于人类生存的问题;小而言之,对个人来说,常常表现为一种品格,一种感情,一种情操。

但凡有仁爱之心的人,对一草一木,一鸟一兽,无不关爱备至。

荷花,是高洁、美好的象征。爱荷,就是爱美、追求美。

屈原:?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译:裁剪荷叶做上衣啊,缀缝荷花花瓣做下装。)诗人用荷叶、荷花打扮自己、装扮自己,表达自己要保持芳洁与美好的感情。天人合一,物我合一。

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指诗文清新脱俗的语言风格)

译:莲花从一泓清水中脱颖而出,淳朴省净,不假装饰。

宋代周敦颐《爱莲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香远益清,亭亭净植?。(恰如其分地定义荷花的品质,荷花被誉为?花中君子?)

第二部分(⑶—⑺):写作者种荷、盼荷的心情以及荷叶从无到有、从疏到密的生长过程,作者的所思所感。

思考:练习一、2、(本题意在培养学生学习对景物持续观察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作者热爱生活和追求创造美好事物的信念。)

分析:四个阶段

观察到的现象作者的心情

第一年一直到秋凉落叶,水面上也没有心里总是希望‘小荷才露尖尖角’,但出现什么东西。事与愿违。

第二年水面上却仍然没有露出什么荷叶已经完全灰了心。

第三年长出了几个圆圆的绿叶虽微有希望但究竟仍是令人灰心

第四年长出了一大片绿叶,叶片扩张速

度快、范围广,并且跃出水面。疑云一扫而光,心中狂喜。

提问:课文第五、第六小节中有这样的句子?但是,到了第三年,却忽然出现了奇迹。??真正的奇迹出现在第四年。?如何理解作者在这里反复提到的?奇迹??

(讲解:莲子在水中静卧一年二年,甚至第三年也只有孤零零的五六个叶片,但是到了第四年,一下子绿透了全池塘,红染了半边天,真是不动则已,一动则令人惊叹!这一动一静的反差契合显示出自然界中难以抗拒的求生力量。作者被这种力量震撼,抑制不住心中的喜悦,反复的赞颂这生命的奇迹。此处也和第七小节开头一句中?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这种力量大到无法抗御?相呼应)

第三部分(⑻—⑾):写荷花别具特色、艳丽多姿的生长盛况和作者赏荷的情景及?季荷?的得名。

思考:练习二、①~③

要求:学生细读文章重点语段,体会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描写,品味文章带给我们的意境。

明确:

①作者从颜色、花瓣、姿态等方面描写塘中荷花与众不同的特点:?红色浓,花瓣多?,

?这些红艳耀目的荷花,高高地凌驾于莲叶之上,迎风弄姿,似乎在睥睨一切。?

②作者从多个角度描写荷塘美景:

时间角度:既写了白天里的荷塘美景,又写了月夜在塘边纳凉、观花的情景(前者借水影,后者借月影和小猫戏水来描绘荷花的美艳动人,表现出作者高超的表现技巧)。

动静处理:既写了在寂静中观看荷花绿肥、红肥(仿拟)的静景,又写了风乍起?池花对影落?的微动。

③作者用?开得特欢?、?塞得满而又满?写花叶之盛;用?绿叶擎天,红花映日?写

花叶之美;用?石头缝里,旮旮旯旯不知还隐藏着多少?的想象写荷花叶的蓬勃。通过这些描写热情地赞颂了荷的旺盛的生命力。

第四部分(⑿—⒀):写残冬将至,?我?为?季荷?祝福。

思考:练习一、3、

明确:作者因?天气突然变寒?而引发联想。尽管眼前绿油一片的荷叶不久之后将变为残荷乃至消失得无影无踪,但作者并不悲观。作者祝福?季荷?平安度过寒冬,来年仍然花繁叶茂。他引用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名句?既然冬天到来,春天还会远吗??来表达自己对?季荷?的祝福,表达对来年春天花叶满塘的信心。

本文的结构:按照时间顺序,沿着?想荷→种荷→盼荷→赏荷、赞荷?的思路展开。

想荷、种荷、盼荷这三个场景为下文赏荷赞荷张本,在情感上做积蓄。赏荷赞荷是文章的抒情高潮。

3、学习作者采用多种观察方法对景物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手法。

①对荷生长的整个阶段,总体采用持续观察法(持续观察法:连续地、反复地观察某

个人或事物,进而较为全面地把握观察对象的特点的一种观察方法。)

②对荷叶、荷花生长的不同阶段的景状采用的是定点观察法。

③对荷花(?季荷?)生长的特征采用的是比较观察法(将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

观察结果进行比较,研究、分析、鉴别,从中发现事物的不同特点)。

④多角度观察,展现荷塘之美。

4、作业:完成词语解释,积累词语。

附:

脍炙人口:美味人人爱吃,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大家都称赞。脍:切得很细的肉;炙:烤熟的肉(灸:中医的一种治疗方法,用燃烧的艾绒熏烤一定的穴位)。

听天由命:任凭事态自然发展变化,不做主观努力。有时也用来比喻碰机会或听其自然。听其自然:任凭人或事物自然发展变化不去干涉。

听而不闻:听了和没听见一样,指漠不关心。

事与愿违:事情的发展跟主管愿望相反。

事过境迁:事情已经过去,客观环境也改变了。

旖旎:娇柔,多形容景色柔和美好。

翘盼:形容热切盼望。

溢满:溢:①充满而流出来,洋溢;②过分,溢美(过分夸奖)

蔓延:形容像蔓草一样不断向周围扩展。

接踵而至:接踵,后面的人的脚尖接着前面人的脚跟。形容人多,接连不断。

凌驾:高出(别人);压倒(别的事物)。

睥睨:眼睛斜着看,形容高傲的样子。

矫捷:矫健而敏捷。

矫健:强壮有力。

矫枉过正:纠正偏差做得过分。

矫情:〈方〉指强词夺理,无理取闹。

支离破碎:形容事物零散破碎,不成整体。支离:①分散;残缺。②(语言文字)繁琐而凌乱。

擎:往上托;举,众擎易举。

蓇葖:骨朵儿。

旮旯:①〈方〉所有的角落。②狭窄偏僻的地方。

3~4课时

清塘荷韵

季羡林

教学目标:

3、品味荷之韵:张扬生命的强者,彻悟生命的智者。

4、讨论探究荷花在中国独特的文化内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几颗来自洪湖的莲子带着季老的希翼和怜爱跃入了清塘,一种顽强而高洁的生命在黑暗和淤泥的包围中开始萌芽,从此老人的心为之牵绊,随之起伏,为什么呢?他对荷情有何钟?荷之韵究竟何在?

二、品味荷之韵:

1、导引:本文作者叙写了莲荷从无到有、从弱小到繁茂漫长的生长历程,在这一系列的

描述中,写景是为了衬托人的心情,表现了作者的审美情绪,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追求和赞美。在写景抒情的同时,作者阐发了深邃的哲理。

2、课文分析:

思考:本文作者在对莲荷长达四年的观察中,他从莲荷身上看到了什么?从中获得了怎样的人生感悟?(本题意在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地思考,探究文章的主旨,体会文中强烈的人文气息,从而获得精神层面的审美享受。)

学生自由讨论、发表意见。

分析:这几颗来自洪湖的莲子带着季老的希翼和怜爱跃入了清塘,从此在寂寞的岁月里,在荒芜的湖面下,在阴暗的泥沼中,暗暗积蓄着力量,一千多个日夜过去了,在经历了漫长的寂寞后,第四年,荷花终于完成了生命的涅磐——原来平卧在水面上的一些荷叶竟跃出了水面,而且迅速地扩散、蔓延。不到十几天的工夫,荷叶已经蔓延得遮蔽了半个池塘。“叶片扩张的速度,扩张范围的速度,都是惊人的快。”这不正是荷花强大生命力的体现吗?明确:

作者正是从这满池塘的茂密的荷叶、红艳耀目的荷花身上看到了生命力的顽强。因此,他有感而发:?天地萌生万物,对包括人在内的动、植物等有生命的东西,总是赋予一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这种力量达到无法抗御。?作为有生命的世间万物,都有极强的求生欲望,不论其地位尊卑,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小草?虽柔嫩、纤弱,却能冲破坚硬的泥土,装点大地)。为了生存,他们可以抗御挫折,在逆境中保持着顽强而旺盛的生命力。这种追求生存的力量,是无法抵抗,也无法阻止的。

这段议论是这位饱经沧桑的学者宝贵的生活体验和人生感悟,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赞美,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美好未来的希望和信心。而这恰恰正是本文的主旨。

思考:季老从莲荷这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中获得人生的感悟,体会生命力的顽强。同学们,你们是否也能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一谈。(以次题引导学生对生命的意义的思考)

学生自由讨论、发表意见。播放录像——?种子发芽?,帮助学生体会生命力的顽强。

明确:

大自然中很多植物都有着顽强的生命力,自古至今很多文人不断歌咏着这种生命力:春天的小草,岩缝里的种子,漫天飘舞的飞絮……这些纤细、弱小的生命看似微不足道,实际上是大自然不可或缺的。它们以柔嫩的身躯在逆境中显示着顽强的生命力,绽放着自己的光彩,装点着五彩缤纷的世界。我们是否从它们的身上感悟的生命的可贵与顽强呢?在每个人的人生之路上,并不都是一帆风顺,如果你在生活中,或身处逆境;或遇到挫折、失败、困难时,你将如何面对呢?是勇敢、顽强、乐观地面对这一切;还是悲观、妥协、退缩,甚至放弃生命。不同的选择,反映出不同的人生态度。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如何让自己活得更有价值和意义,这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认真思考的问题。在这一方面,季老以他对待人生的态度为我们做出了表率。文中“这些红艳耀目的荷花,高高地凌驾于莲叶之上,迎风弄姿,似乎在睥睨一切。”正因其顽强的生命力而尽显风韵,成了作者眼中的一道风景。联想季老的人生遭遇,这种顽强而美丽的生命,这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不正是作者生命历程的真实写照吗?

(展示课件中有关季羡林生平及作品的资料,帮助学生从?知人论世?的角度来解读本文的主题。)

简介季羡林及《牛棚杂忆》(也可让学生自己上网查找)

季羡林(1911.8.6- )山东清平人。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4年毕业,在山东省立济南高中任国文教师。1935年秋进人德国格廷

根大学学习赞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印度古代语言。1941年获哲学博士

学位,并应聘留校任教。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东语系教授(直至现在)、系主任(至1983年);1978年开始兼任北京大学副校长,至1984年离职。195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3年被选为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常务委员会委员。现为中国外国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比较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他曾长期致力于梵文文学的研究和翻译,翻译了印度著名大史诗《罗摩衍那》。此外他还创作许多散文作品,已结集的有《天竺心影》、《朗润集》以及《季羡林散文集》等。

著作书目:

《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论文集)1957,人民

《<罗摩衍那>初探》(理论)1979,外国文学

《天竺心影》(散文集)1980,百花

《季羡林选集》(散文集)198O,香港文学研究社

《朗润集》(散文集)1981,上海文艺

内容提要

季羡林是著名作家、学者,可其一生经历坎坷,被劳改、批斗,见证了许多荒谬之极的历史事件……耄耋之年,季羡林以自省之笔,纪录了

自己所经历的这一切……读来让人感慨万端。

?这一本小书是用血换来的,是和泪写成的。能够活着把它写出来,是我毕生的最大幸福,是我留给后代的最佳礼品。愿它带着我的祝福走

向人间。?

?它带去的不是仇恨的报复,而是一面镜子,从中可以照见恶和善,丑和美,照见绝望和希望。?

思考:面对生命萌发,蓬勃发展时所体现的生机盎然,顽强与美丽,人们会大加赞美的;

那面对生命的凋零,又该报以何种心态?季老又是怎样去看的呢?文章中有一段关于莲瓣凋落的描写,请一位学生朗读,思考这是一种什么境界?

明确:面对莲瓣的凋落,作者也精心描绘:“风乍起,一片莲瓣堕入水中,它从上面向下落,水中的倒影却是从下边向上落,最后一接触到水面,二者合为一,像小船似的漂在那里。”读这段文字,我们好像在欣赏一个十分精彩的画面,月下荷塘,波光粼粼,微风不经意时吹落了一叶荷瓣,倒影上浮,花瓣飘荡。整幅画面生动而细腻,柔和而宁静。它似乎在启示我们:这瓣荷花,曾饱尝过孕育的艰辛,也曾感受过生命的快乐,而此时面对生命的消逝,它却是如此的平静,走得如此的飘逸,如此的洒脱。能以如此超然的心态面对生命的消逝,荷花实在是彻悟生命的智者。由此,我们亦可领悟到季老那种豁达超然、充实丰厚的人生境界——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上云卷云舒。

3、品位荷之韵

思考:本文的题目《清塘荷韵》中的?韵?作何理解?

识记:?韵?:形声字。从音,员(匀)声。本义:和谐悦耳的声音。〈名〉和谐而有节奏的声音:~白。琴~悠扬。〈形〉风度,风致,情趣,意味:风~。气~。~味(含蓄的意味)。

明确:文中那些绿盖擎天的荷叶、红艳耀目的荷花似乎向人们高唱一曲生命的赞歌。作者从荷花身上看到了顽强的生命力,他被这种力量所震撼并且从中获得人生的感悟。?清塘荷韵?即清塘之荷,生命之韵。

荷之情韵(清新自然,淡雅出俗)

荷之韵荷之风韵(迎风弄姿,睥睨一切)

荷之神韵(顽强而美丽的生命力)

小结:如果说周敦颐笔下的荷花是志行高洁的隐者,朱自清笔下的荷花是抚慰心灵的舞者,那么季老笔下的荷花应该是张扬生命的强者,是彻悟生命的智者。

三、文化探究

思考: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中国的文化丰富多彩。在中国的文化中,花草鸟兽都被赋予了深层含义。陶渊明咏菊,陆游悲梅,周敦颐颂莲,……,作为文人精神的一种寄托,荷花实在承载着太多美丽的向往,在中国逐渐形成独特的文学、文化题材,显示了多方面的寄寓意义,请同学们背一些关于莲荷的诗词。

生答:

明确:

《诗经郑风》:?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最早的载有荷花诗的诗集)

《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译:裁剪荷叶做上衣啊,缀缝荷花花瓣做下装。)诗人用荷叶、荷花打扮自己、装扮自己,表达自己要保持芳洁与美好的感情。天人合一,物我合一。(屈原)

《汉乐府相和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最早的咏荷乐曲)

唐朝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译:莲花从一泓清水中脱颖而出,淳朴省净,不假装饰。(指诗文清新脱俗的语言风格)

宋代周敦颐《爱莲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香远益清,亭亭净植?。(恰如其分地定义荷花的品质,被誉为?花中君子?,最著名的赞荷散文。)

……

另:引导学生由此阐发联想,说一说还有哪些诗句借咏物来表达心志,表达高雅的情趣,表达对美的追求,表达对理想和信念的坚持?(托物言志)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宋。郑思肖《画菊》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宋。苏轼

?粉身碎骨全部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明。于谦《石灰吟》

陆游、毛泽东的咏梅词……

思考:荷花是最有情趣的咏花诗词的对象,那荷花身上还有其他方面的寄寓意义吗?

生讨论回答:佛教神圣,净洁的象征;是友谊的象征和使者,中国古代有春天折梅赠远,秋天采莲怀人的传统;荷花的食文化等等。

小结:就像国人对梅兰竹菊的特殊喜爱,荷花的身上也寄寓着许多美丽的向往。

四、结束语

自然界的万物生生不息,它们以风姿装点了五彩缤纷的世界,它们以生命启示了心有灵犀的人们。季羡林老人从荷花的从无到有,从弱小到繁茂感悟到了生命的美丽和顽强,那我们也学习季老先生去观察自然,感悟自然,去发现美,去探求美的真谛吧!

五、知识与能力的拓展

1、说一说有哪些诗句借咏物来表达心志,表达对美的追求,表达高雅的情趣?

3、用比较的手法赏析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和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3、比较《清塘荷韵》与《荷塘月色》异同

提示:与《荷塘月色》相比虽然同为写景抒情的散文,但《清塘荷韵》并不重在写外在的景,而重在写荷花内在的韵致,文中作者情绪的起伏更值得我们去玩味,体验….

附:《爱莲说》宋。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清塘荷韵》的阅读题及答案

《清塘荷韵》的阅读题及答案 ①楼前有清塘数亩。记得三十多年前初搬来时,池塘里好像是有荷花的,我的记忆里还残留着一些绿叶红花的碎影。后来时移事迁,岁月流逝,池塘里却变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再也不见什么荷花了。 ②我脑袋里保留的旧的思想意识颇多,每一次望到空荡荡的池塘,总觉得好像缺点什么。这不符合我的审美观念。有池塘就应当有点绿的东西,哪怕是芦苇呢,也比什么都没有强。最好的最理想的当然是荷花。中国旧的诗文中,描写荷花的简直是太多太多了。周敦颐的《爱莲说》,读书人不知道的恐怕是绝无仅有的。他那一句有名的“香远益清”是脍炙人口的。几乎可以说,中国人没有不爱荷花的。可我们楼前池塘中独独缺少荷花。每次看到或想到,总觉得是一块心病。 ③有人从湖北来,带来了洪湖的几颗莲子,外壳呈黑色,极硬。据说,如果埋在淤泥中,能够千年不烂。因此,我用铁锤在莲子上砸开了一条缝,让莲芽能够破壳而出,不至永远埋在泥中。这都是一些主观的愿望,莲芽能不能长出,都是极大的数。反正我总算是尽了人事,把五六颗敲破的莲子投入池塘中,下面就是听天由命了。 ④这样一来,我每天就多了一件工作:到池塘边上去看上几次。心里总是希望,忽然有一天,“小荷才露尖尖角”,有翠绿的莲叶长出水面。可是,事与愿违,投下去的第一年,一直到秋凉落叶,水面上也没有出现什么东西。经过了寂寞的冬天,到了第二年,春水盈塘,

绿柳垂丝,一片旖旎的风光。可是,我翘盼的水面上却仍然没有露出什么荷叶。此时我已经完全灰了心,以为那几颗湖北带来的硬壳莲子,由于无法解释的原因,大概不会再有长出荷花的希望了。我的目光无法把荷叶从淤泥中吸出。 ⑤但是,到了第三年,却忽然出了奇迹。有一天,我忽然发现,在我投莲子的地方长出了几个圆圆的绿叶,虽然颜色极惹人喜爱,但是却细弱单薄,可怜兮兮地平卧在水面上,像水浮莲的叶子一样。而且最初只长出了五六个叶片。我总嫌这有点太少,总希望多长出几片来。于是,我盼星星,盼月亮,天天到池塘边上去观望。有校外的农民来捞水草,我总请求他们手下留情,不要碰断叶片。但是经过了漫漫的长夏,凄清的秋天又降临人间,池塘里浮动的仍然只是孤零零的那五六个叶片。对我来说,这又是一个虽微有希望但究竟仍是令人灰心的一年。 ⑥真正的奇迹出现在第四年上。严冬一过,池塘里又溢满了春水。到了一般荷花长叶的时候,在去年飘浮着五六个叶片的地方,一夜之间,突然长出了一大片绿叶,而且看来荷花在严冬的冰下并没有停止行动,因为在离开原有五六个叶片的那块基地比较远的池塘中心,也长出了叶片。叶片扩张的速度,范围的扩大,都是惊人地快。几天之内,池塘内不小一部分,已经全为绿叶所覆盖。而且原来平卧在水面上的像是水浮莲一样的叶片,不知道是从哪里积蓄了力量,有一些竟然跃出了水面,长成了亭亭的荷叶。原来我心中还迟迟疑疑,怕池中长的是水浮莲,而不是真正的荷花。这样一来,我心中的疑云一扫

季羡林《清塘荷韵》赏析

季羡林《清塘荷韵》赏析 学术界和知识界德高望重的季羡林老人,从来都以谦和、平易的面貌出现在他的文字中,从来都是在平静恬淡、质朴无华的语言下奔涌着对生命、对生活的滚烫激情,《清塘荷韵》便是季老的一篇意味隽永的散文佳作,它以宁静悠远的文笔和看似不经意的巧妙运思,谱写了一曲人与自然的生命颂歌。 一、关爱自然、热爱生命的主题 关于荷塘,早已不乏名篇佳作。朱自清的月下荷塘,是作者消解郁闷的避难之所,郑伯琛笔下的荷叶成了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时代精神的象征,荷塘的一物一景要么仅被当作观赏消遣的客体对象,要么就被一味地拔高、强加和赋予人的主观意志,尽管也算美文佳作,却很难激起读者的共鸣。而季老的《清塘荷韵》既没有愁肠百转,也没有激昂赞颂,却能以波澜不惊的文字,更深入地走进读者的心灵。究其原因,就在于全篇传达的关爱自然、热爱生命的主题。 全文始终把荷花、荷叶当作生命的主体,从播种开始,就倾注所有的关爱去关注生命的萌动和生长,阅读整篇文章

的过程,就好比一次体验生命的历程,每一个细节都牵动读者去体验生命的每一次悸动。“我用铁锤在莲子上砸开一条缝,莲芽能够破壳而出,不至永远埋在淤泥中”;“有校外的农民来捞水草,我总请求他们手下留情,不要碰断叶片”。这些在旁人看来近乎痴傻的行为,不正传达出对自然生命的深切关爱吗?再从整体内容看,全篇写作者对荷花播种之后的切切翘盼,到荷叶萌生之后的哲理之思,再到荷花盛开之后的闲情逸趣,及至对冬日残荷的殷殷祝福,通体流动着对生命的关注、呵护和挚爱。这一主题显示了对生命的高度尊重而非肆意的践踏,在当今社会显得尤为珍贵。 二、以情为线的心理文脉 初读本文,时间线索一目了然,细细吟味,你会摸索到潜藏的情感暗流,只有把准了心理动态构筑的文脉,才能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的内蕴。 开篇面对数亩清塘,娓娓叙述原有荷花、没有荷花、该有荷花,从而落下心病,这郁结不开的“荷花情结”为下文情感的勃发作好了蓄势铺垫;接着写对荷花的漫长期待,历经了四年失望与希望,终于等到生命的萌动,坦露“关爱自然”的诚挚情感;面对荷花顽强的生命力,由衷地发表对生命的感慨,理智地“解读自然”;花叶繁茂之时,悠然抒写

“清塘荷韵”阅读训练及答案

小编整理:季羡林先生是散文大家。读他的散文是一种享受,开怀释卷,典雅清丽的文字拂面而来,纯朴而不乏味,情浓而不矫作,庄重而不板滞,典雅而不雕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清塘荷韵》阅读答案,供大家参考。希望同学们对《清塘荷韵》一文有更深的理解。 1、请从文中找出表现作者对荷情感起伏变化的语句 2、读完了全文,你能否说说作者为何对荷情有独钟? 3、如果把题目中的“荷韵”改为“荷花”好不好?为什么? 4、“我的目光无法把荷叶从淤泥中吸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概括选文中作者的心理变化。(1-7节) 6、为什么“不到十几天的功夫”,荷叶就能够遮蔽半个池塘? 7、阅读选文,理清作者行文思路(3-13节) (种荷)—()—()—(祝荷) 8、阅读第8段文字,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作者笔下荷花的外形之美(16字以内)和内在气质(12字以内) 外形之美: 内在气质: 9、季羡林先生笔下的“季荷”又怎样的特点?他为什么对“季荷”充满特殊的情感呢? 参考答案: 1.可是,事与愿违,投下去的第一年,一直到秋凉落叶,水面上也没有出现什么东西。经过了寂寞的冬天,到了第二年,春水盈塘,绿柳垂丝,一片旖旎的风光。可是,我翘盼的水面上却仍然没有露出什么荷叶。此时我已经完全灰了心,以为那几颗湖北带来的硬壳莲子,由于无法解释的原因,大概不会再有长出荷花的希望了。我的目光无法把荷叶从淤泥中吸出。 但是,到了第三年,却忽然出了奇迹。有一天,我忽然发现,在我投莲子的地方长出了几个圆圆的绿叶,虽然颜色极惹人喜爱,但是却细弱单薄,可怜兮兮地平卧在水面上,像水浮莲的叶子一样。而且最初只长出了五六个叶片。我总嫌这有点太少,总希望多长出几片来。于是,我盼星星,盼月亮,天天到池塘边上去观望。有校外的农民来捞水草,我总请求他们手下留情,不要碰断叶片。但是经过了漫漫的长夏,凄清的秋天又降临人间,池塘里浮动的仍然只是孤零零的那五六个叶片。对我来说,这又是一个虽微有希望但究竟仍是令人灰心的一年。 真正的奇迹出现在第四年上。严冬一过,池塘里又溢满了春水。到了一般荷花长叶的时候,在去年飘浮着五六个叶片的地方,一夜之间,突然长出了一大片绿叶,而且看来荷花在严冬的冰下并没有停止行动,因为在离开原有五六个叶片的那块基地比较远的池塘中心,也长出了叶片。叶片扩张的速度,范围的扩大,都是惊人地快。几天之内,池塘内不小一部分,已经全为绿叶所覆盖。而且原来平卧在水面上的像是水浮莲一样的叶片,不知道是从哪里积蓄了力量,有一些竟然跃出了水面,长成了亭亭的荷叶。原来我心中还迟迟疑疑,怕池中长的是水浮莲,而不是真正的荷花。这样一来,我心中的疑云一扫而光:池塘中生长的真正是洪湖莲花的子孙了。我心中狂喜,这几年总算是没有白等。 2.很多植物都有着顽强的生命力,自古至今很多文人不断歌咏着这种生命力:春天的小草、岩缝里的种子、漫天飘舞的飞絮……本文从叹息宅前荷塘空荡荡写起,由此引出投莲子入塘以及漫长的期待。这以后,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作者每天多了一件工作,心里多了一线希望。几棵弱小的莲子,就在这关注、企盼中慢慢长叶、开花,最后蔓延成片,被朋友喜称为“季荷”。这繁茂的“季荷”,不正是绵绵生命的象征吗? 莲子于淤泥中孕育新生,由纤弱转成茁壮,这是人所共见;寒冬将至,鲜荷不见,而荷

《清塘荷韵》教案

《清塘荷韵》教案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理清行文思路,把握作者情感的变化。 技能目标:1、朗读品味语言,从阅读中获得学会观察的启示,懂得观察对于写作 的重要作用。 2、品味荷之韵:张扬生命的强者,领悟生命的智者。情感目标:体会莲荷顽强的生命力,结合自我人生体验,获得人生的感悟,增 强生活的信心和热情,从而更加珍惜自己的人生和生命。【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初读完成对文本的整体感知,通过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对作者情感变化的把握,理清文章脉络,理解文章情感。 2、教学难点:反复地诵读和感受具体的文字,理解作者对荷的生命力的赞美之情。 【教学设想】: 《清塘荷韵》是季羡林先生于86岁高龄时完成的佳作,本文写的是莲荷从虚无到繁茂的漫长历程,重在写莲荷顽强的生命力,写作者的欣慰和希望。文章中浸透了作者对人生及人类历史的沉重思索,是智者与自然的对话,是心灵与自然的交融。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并不奢求学生能深刻体悟生命的内涵,只希望通过本文的学习,能让学生串连起自我的生活体验,体会到一种生命力的顽强,在心中留下一颗千年不烂的生命的种子。 【教法】:阅读——讨论——体悟 【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俗语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同学们正是花季雨季的青春时期,大家拼搏努力,想印证自己青春的美丽;可生活中爱美的并不只是青春时期的笑 脸,还有很多人如:(生命之美的例子 2个左右)有这样一个非常可爱的 老人,在自己86岁高龄时还对生活之美要求很高,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清塘菏韵》 设计意图:拉近学生与作者之间的距离 【二】、作者 季羡林(1911——)山东清平县人,当代学者,教授。1934年,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毕业。1935年赴德国学习,主修印度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俄文、南斯拉夫文、阿拉伯文等。1946年回国后,受聘为北大教授担任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1997年底《季羡林全集》共32册出版。 【三】、初读感知 (一)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1、字词理解:(学生集体朗读) 接踵而至(zhǒng) 细弱单薄(bó) 旮旮旯旯(gā ga lá la) 旖旎(yǐ nǐ) 蓇葖(gū tū) 睥睨(pì nì):眼睛斜着看,形容 高傲的样子。 2、请同学们放声地自由诵读课文,圈划出表明了作者情感发生了变化的语句,理清行文的线索。 学生自由诵读课文,并对作者情感起伏变化的语句进行圈划。 交流并明确: (1)“……再也不见什么荷花。”

读季羡林《清塘荷韵》有感

读季羡林《清塘荷韵》有感 导读:本文读季羡林《清塘荷韵》有感,仅供参考,如果能帮助到您,欢迎点评和分享。 季羡林曾于《漫谈散文》中说道:“散文的精髓在于‘真情’二字,这二字也能够分开来讲:真,就是真实,不能像小说那样生编硬造;情,就是要有抒情的成份。即使是叙述文,也务必有点抒情的意味。平铺直叙者为我所不取。”又说:好的散文作品是于“意匠惨淡经营中”,简练揣摩,煞费苦心,在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的选用上,狠下工夫。文章写成后,读起来如行云流水,自然天成,能够读起来“如饮佳茗,香留舌本;如对良友,意寄胸中”。 季老所提出的这类散文作品,我想我们这些文学爱好者是读过的,即使只有一两篇,也足够品味文香感悟久久。 最早读《清塘荷韵》时我还在海运公司做职员。业余时间里,除家务外大多以图书为伴,只是对于书的种类还是像小时候那样比较挑食,常喜欢翻看一些例如《十月》《读者文摘》《收获》一类的期刊文学杂志。因此直到此刻,对于优秀的散文作品和作者自我还是十分偏爱。自我虽然不会常提笔去写身边的山水人事,但胸中却仍然有一种骚动,每每在睹物有思之时便欲伏案记下。而这或许就是散文关乎真情的实照吧。 我喜欢散文,是喜欢其中不一样的个人写作风格和文章中不时显现的灵句隽语,也爱那份贴近生活和感受的真实。《清塘荷韵》本是

一个人日常休憩中的小事,或许同等的放在自我身上,便不会有这如此入心的情怀了。“我在一片寂静中,默默地坐在那里,水面上看到的是荷花的绿肥、红肥。倒影映入水中,风乍起,一片莲瓣堕入水中,它从上面向下落,水中的倒影却是从下边向上落,最后一接触到水面,二者合为一,像小船似地漂在那里。"作者这样写。没有华丽的词语,也没有刻意地铺陈,简简单单就道尽了情怀。季老的散文真情直露,毫不做作。即使他在八十多岁高龄写下这段文字的时候,那笔触里溢出的仍然是一种难得的纯真。 季老善于在文章中借典并融典,那些古往今来的佳句一入其文,便卓然生色韵味无穷。单从《清塘荷韵》中,谈起夏月荷花,转而提到杨万里那句”映日荷花别样红“;想到冬天即将到来,池塘中的荷花会逐渐枯萎,又借用了雪莱的那句”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去寄予荷花新的期望,并从中暗示对人生困苦和光明的感悟。而最有意思的是,在文章伊始,季老将朱熹的《咏方塘》中两句,作为自我对燕园池塘早先落寞情景的叹息出现,则更显示出他渊博的知识以及对写作方面的睿智。 他曾在《漫谈散文》一篇中提到,”文章的结构方面,最重要的是开头和结尾。“这点我极赞同。文章的起首是一道吸引受众阅读欲望的门,或古雅或简洁或朴实无华,俱都离不开一个适度贴近思想的主体。信笔开河无端起势会使得读者茫然而失去了对文章资料的兴趣。另外,这开头也包括了题目的确立。一个主题既一个思想的反映,它就应有着就一斑而窥全豹的提示功能。于网络文学论坛中住久了,也

《荷塘月色》每一段得大意及划分

荷塘月色段落划分和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即1段)交代夜游荷塘的缘由。 第二部分(2~6段)写夜游荷塘的心绪和见闻。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按照行踪顺序,又可分做三个层次。 第一层(2~3段),写去荷塘的路上,介绍荷塘的环境和临塘而立时的心境。 第二层(4~5段),集中描摹荷塘上的月色,月色下的荷塘。 第三层(6段),写荷塘四周(中景、远景)。 第三部分(7~8段),赏餍(yàn 满足)月色,转回家门,抒发不满现实的感慨。 荷塘月色段落划分方法 全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作者首先交代了作者去荷塘的时间和缘由。开头就说出这几天“颇不宁静”的内心状态。“颇”字是对不宁静心情的强调。下文中作者思绪翻飞,神驰万里,或行或止,或喜或愁,都和这“颇不宁静”的心情有着紧密的联系。这一句是作者进行艺术构思的焦点,也是《荷塘月色》这篇文章的文眼。它以强烈的直接抒情开始,将淡淡哀愁流露在字里行间,为全文定下了感情的基调。 第二部分从荷塘周遭的环境写起,向“荷塘月色”的主体进发。作者先写曲折幽僻的小煤屑路。通过“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的叙述,暗写了在这种气氛环境中作者的一颗寂寞的心。继而实写荷塘四周的林木,虚写没有月光时的阴森气象,虚实相参地,勾勒出此刻荷塘的环境和作者的心境。最后以赞美今夜的淡淡月光作结。平时无意于荷塘的月色,尽管今晚的月光只是淡淡地,仍然觉得很好。读者带着这种思索转入了下一段。这个结句完成了由写景到抒写作者心情之间的过渡。 第三段紧承第二段,披露自己所以中意于今夜荷塘的原委,抒发自己踏月寻幽的万端感慨。”路上只我一个人”提起了下边关于踽踽独行于荷塘的一番妙论。“背着手踱着”这一细节,微妙地展示了作者此刻稍有宽解的心情。接下去是一段内心剖白:“这一片天地好象是我的;我也象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一种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但是都加了“好象”、“象”这样修饰语,说明这种喜悦之情是建立在虚幻的遐想上的自我慰藉。从以后的行文中可知这当然也只能是不堪现实一击的淡淡地喜悦。尽管如此,由于此时此地能使身心挣脱生活的种种羁绊,偷得片刻安宁,因而才有了“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是个自由人”的感觉。只是这样一种感觉的获得,就能使作者发出:“且受用这无边的荷塘月色”的自足的惬意的心声,足见这样一个小天地对困扰于人事中的作者来说,是多么难求的境界。这句话,细加品位,最能撩人心绪。从作者苦涩的微笑中,读者看到了一个痛楚的灵魂对现实的反抗。 第三部分开始正式的对荷塘和月色的景致进行详细的描写,最先扑入眼帘的是满塘荷叶。“亭亭”一词表现了荷叶的风姿秀丽,“舞女裙”的比喻,恰到好处地写出了荷叶临风摇曳的姿态。在纵观之后,凝神细审,视线移到万绿丛中的点点白花。盛开的袅娜喜人,含苞欲放的流露着勾人情思的娇羞,十分传神地写出了荷花的不同姿态。进而用“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这样的比喻,写出荷花从光色上给人的感受。“明珠”是写近处荷花的玲珑剔透,“碧天里的星星”是写在满塘荷叶衬托和月光的辉映下,远处荷花的闪烁迷离。既看到宜人的花色,也就必然会嗅到沁人的花香。“缕缕清香”,能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是很难的。但作者以歌声设比,用时断时续若有若无的远处的歌声,把听觉和嗅觉两种感觉沟通起来,这种移感修辞手法的运用,实在可以传神。在这番静态描写之后,又把荷塘的动态捕捉进镜头里。清风徐徐,荷叶的一丝颤动,化为一道碧痕,荡向荷塘那边。这种细致的描摹,使人宛然若见。在一连串的比喻描写之后,作者又用“更见风致”概括地写出淡淡月色之下,脉脉流水之上的荷叶的美。 第五段描绘荷塘的月色。月色是单调的,难以着笔,而作者把它和形态不一、色彩有别

清塘荷韵优秀阅读心得感悟范文

清塘荷韵优秀阅读心得感悟范文 清塘荷韵是季羡林老先生于86岁高龄时完成的佳作,可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相媲美。下面是为你的几篇清塘荷韵的读后感,希望能帮到你哟。 xx年7月11日,季羡林爷爷离我们远去了。季爷爷是我国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作家等。他精通12国语言,是我国的国宝级人物。季爷爷学贯中外,兼容百家,是公认的学界泰斗。 是季爷爷的代表名篇,今天我读了,平平淡淡的文字,读起来却感触颇深。是写了季爷爷把几颗洪湖的莲子投入门前的池塘,希望长出莲叶荷花。经过四年的耐心等待,终于长出了大片荷叶,叶子扩张的速度惊人地快。光长荷叶是不行的,荷花也接踵而至。那里的荷花不仅红色浓,而且花瓣多,每一朵花能开出十六个复瓣。文中还写了他读过一本诗话,其中有两句诗:池花对影落,沙鸟带声飞。作者认为第二句对仗不工整。我与爸爸探讨时,爸爸也有同感,爸爸对了一句:池花对影落,日葵向阳开,我看比较工整。 文中还提到,一年夏天,天气十分炎热,而荷花却开得特欢,几乎连池塘的水面都看不见了,写出了荷花生命力的旺盛,也写出了季爷爷喜爱荷花的心情。文章的后面写他的一个爱花的邻居,天天数荷花。季爷爷是知道的,在荷叶底下、石头缝里,旮旮旯旯,不知道隐藏着多少花骨朵儿。荷花的生命力也是很顽强的。

季爷爷写的文章,诗句引用得很多。如在文章中的“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静静的池塘里静静地开着荷花,这种境界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 季爷爷的文章特别好,值得我们学习的还有很多很多,需要我们以后慢慢品读和体会。 几颗洪湖的莲子带着老人的希冀和怜爱跃入了红湖,一种顽强而高洁的生命在黑暗和淤泥的包围中开始萌芽。 如果说周敦颐笔下的荷花是志行高洁的隐者,朱自清笔下的荷花是抚慰心灵的舞者,那么,季老笔下的荷花则应该是张扬生命的强者,是彻悟生命的智者。 我们很难想像,在寂寞的岁月里,在荒芜的湖面下,在阴暗的泥沼中,那莲子是怎样暗暗地积蓄着力量,是怎样将生命的嫩芽钻出了坚硬的外壳。这芽一旦破壳而出,便以一种惊人的力量展示着生命的顽强与美丽。经过了整整两年的期待后,在第三年,奇迹终于出现了,水面上露出五六片圆圆的绿叶。 这是生命的使者啊!虽“细弱单薄”“可怜兮兮”,却足以使那颗本已深感失望的心得到一丝慰藉。一千多个日夜过去了,在经历了漫长的寂寞后,第四年,荷花完成了生命的涅盘。“蝉噪城沟水,芙蓉忽已繁”,原来平卧在水面上的一些荷叶竟跃出了水面,亭亭田田“铺满了半个池塘”,放眼望去,满目的绿荷红蕖,撩云逗雨,映日迷霞。再联想季老的人生遭遇,这种顽强而美丽的生命,这种“极其

清塘荷韵的读后感

清塘荷韵的读后感 清塘荷韵读后感季羡林曾于《漫谈散文》中说道:“散文的精髓在于‘真情’二字,这二字也可以分开来讲:真,就是真实,不能像小说那样生编硬造;情,就是要有抒情的成份。即使是叙述文,也必须有点抒情的意味。平铺直叙者为我所不取。”又说:好的散文作品是于“意匠惨淡经营中”,简练揣摩,煞费苦心,在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的选用上,狠下工夫。文章写成后,读起来如行云流水,自然天成,可以读起来“如饮佳茗,香留舌本;如对良友,意寄胸中”。 季老所提出的这类散文作品,我想我们这些文学爱好者是读过的,即使只有一两篇,也足够品味文香感悟久久。 最早读《清塘荷韵》时我还在海运公司做职员。业余时间里,除家务外大多以图书为伴,只是对于书的种类还是像小时候那样比较挑食,常喜欢翻看一些例如《十月》《读者文摘》《收获》一类的期刊文学杂志。因此直到现在,对于优秀的散文作品和作者自己还是非常偏爱。自己虽然不会常提笔去写身边的山水人事,但胸中却仍然有一种骚动,每每在睹物有思之时便欲伏案记下。而这或许就是散文更多关乎真情的实照吧。 我喜欢散文,更多是喜欢其中不同的个人写作风格和文章中不时显现的灵句隽语,也爱那份贴近生活和感受的真实。

《清塘荷韵》本是一个人日常休憩中的小事,或许同等的放在自己身上,便不会有这如此入心的情怀了。“我在一片寂静中,默默地坐在那里,水面上看到的是荷花的绿肥、红肥。倒影映入水中,风乍起,一片莲瓣堕入水中,它从上面向下落,水中的倒影却是从下边向上落,最后一接触到水面,二者合为一,像小船似地漂在那里。"作者这样写。没有华丽的词语,也没有刻意地铺陈,简简单单就道尽了情怀。季老的散文真情直露,毫不做作。即使他在八十多岁高龄写下这段文字的时候,那笔触里溢出的仍然是一种难得的纯真。 季老善于在文章中借典并融典,那些古往今来的佳句一入其文,便卓然生色韵味无穷。单从《清塘荷韵》中,谈起夏月荷花,转而提到杨万里那句”映日荷花别样红“;想到冬天即将到来,池塘中的荷花会逐渐枯萎,又借用了雪莱的那句”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去寄予荷花新的希望,并从中暗示对人生困苦和光明的感悟。而最有意思的是,在文章伊始,季老将朱熹的《咏方塘》中两句,作为自己对燕园池塘早先落寞情景的叹息出现,则更显示出他渊博的知识以及对写作方面的睿智。 他曾在《漫谈散文》一篇中提到,”文章的结构方面,最重要的是开头和结尾。“这点我极赞同。文章的起首是一道吸引受众阅读欲望的门,或古雅或简洁或朴实无华,俱都离不开一个适度贴近思想的主体。信笔开河无端起势会使得

群文阅读之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学案《古都、荷塘》

一切景语皆情语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任务群教学设计 《故都的秋》 主备人:审核人:使用时间:2019年12月23 教学目标: 1.学习并掌握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进一步培养鉴赏写景状物散文的能力; 2.品味文中意味深厚的词句,理解其表现技巧,提高鉴赏语言的能力; 3.体悟作者的情感,品味作者的语言魅力。 【课堂导学】 一、作者微传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代表作品: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迟桂花》。散文《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郁达夫出身于一个书香家庭。1913年留学日本,1921年与郭沫若等成立创造社。1928年加入“太阳社”。同年发起成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45年9月在苏门答腊被日本宪兵杀害。1952年被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其作品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散文创作有浓重的自传色彩。 从1921—1933年郁达夫以极大的热情参加左联活动进行文学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闲居独处,在游历山水中派遣现实带给的苦闷,这期间写下了大量的游记散文,《故都的秋》便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篇。 二、写作背景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得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白色恐怖,使郁达夫心境不好;他心境不好,所以喜好冷色调,总想找宁静处”。作者在写这些描写色彩的词不仅体现了是故都秋“清”的特点,也是作者情感色彩的外显。 【情景引入】 一、预习任务: 1、请认真阅读文本后,将不理解的字词摘抄下来,并自行查字典解决;

《清塘荷韵》教案

《清塘荷韵》教案 教学目的:1、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2、体会本文情景交融的特点3、美文美读 教学重点:美文美读 教学难点:掌握本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导语。由澳门特别行政区区徽引入荷花,再引导学生回忆文人墨客描写的佳句。(用幻灯片展示澳门特别行政区区徽和文人墨客描写的佳句) 二、作者介绍(用幻灯片展示相关资料) 季羡林:出生年月:1911,山东清平(今临清县人),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 三、扫清字词障碍(幻灯片展示:为加横线的字注音) 脍炙人口接踵而至细弱单薄旮旮旯旯耄耋旖旎睥睨 四、美文美读 老师范读和学生朗读相结合,同时播放音乐,并展示关于荷花的图片,尽量把学生带入境界。 五、析题: 清塘荷韵:中心语是荷韵,地点是清塘 荷韵:指荷花的风韵、风姿和情趣 从标题可以看出这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作者借荷花美景抒发了对荷花的赞颂之情。 六、提问:散文的特点是什么(幻灯片展示) 明确:“形散神聚”。

分析“形散神聚”的含义。 七、由《春》入手,谈散文的线索,引导分析本文的线索。(本文的线索是:荷花用幻灯片展示) 八、赏析美文 以下用幻灯片展示: (一)理清全文的结构,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动词。 荷花(线索):种荷的缘由(1-2段)-- 种荷(3段) -- 盼荷(4-8段)-- 赏荷(9-11段) - - 祝福荷(11-12段) 形:荷花漫长的生命历程 (一)找出能表现荷花生命的句子,并在书上用横线标出来。 (二)找出能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或语段,并在书上用横线标出来。(三)本文的“神”是什么明确:颂扬荷花顽强的生命力。 九、分析本文的写作特点: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十、本课小结:略17.清塘荷韵,美在何处请从荷的风姿、神韵、意趣三个角度加以分析。(6分) 18.如果把文中的第④、第⑤自然段删除,行不行,为什么(7分)19.如果说周敦颐笔下的荷是志行高洁的隐者,朱自清笔下的荷是抚慰心灵的舞者,那么季老笔下的荷应该是什么呢请结合原文,说说你的理由。(5分) 试题答案:

清塘荷韵

《清塘荷韵》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欣赏散文、把握文章主旨的方法。 2、比较前人笔下的荷花与作者笔下荷花内涵的不同。 教学重点、难点: 1、整体把握文章,领会文中“情”“景”“理”三者的交融。 2、感悟作者笔下荷花的内涵。 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 教学设想: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荷花是我们大家比较熟悉的一种水生植物,有谁知道荷花还有什么别名?(莲花、芙蕖、藕花、芙蓉、菡萏等)(板书) 展示荷花的几幅图片,请学生找出与之相配的诗句。 (学生回答),例如: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 古代的文人墨客描写荷花的诗文也是举不胜举的,仅在《全唐诗》中就有十九首写荷花的诗,仅李白一人就写了八首。今天要学习的《清塘荷韵》也是在写荷花。同学们思考过没有,为什么这么多的文人墨客喜欢以荷花为题材写作呢?荷花的韵味、荷花的魅力究竟在哪里呢?现在,我们学习《清塘荷韵》,看看古人笔下的荷花与作者笔下的荷花有什么不同。 二、作者简介(资料印发给学生,ppt简单展示,在讲解过程中渗透) 季老研究佛学梵文较有造诣,他的研究与印度文化、佛教有着密切关系。佛教自西汉东移传入我国,作为佛教“净土”代表的荷花丰富了中国荷花文化的内涵。从佛教的观点来看,莲花(即荷花)是释迦牟尼的宝座,它是不受轮回的污浊环境影响的“佛的本质”,加上季老又是一个道家思想较浓厚的一个人,他追求清静无忧,荷花正像一个品行高洁的隐居者一样,正符合季老的追求。所以才会对荷花特别的情有独钟。 三、阅读课文: 学生带着问题浏览课文: 1、作者描述荷花的生长,一共历经了哪几个阶段? 2、找出文中表达作者独特感悟的语句,这种独特感悟是什么? 四、课文分析: 1、整体赏析课文之后,回答上面的问题: 荷花真正长成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第四年 2、这四个时间段,作者的心情也因荷花的不同生长情况而不同,按照时间顺序完成下表:时间 荷花的生长情况 “我”的心情变化 第一年 水面上没有出现什么东西 完全灰心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1课荷塘月色第2课时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2

【创新设计】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1课荷塘月色 第2课时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2 (分值:60分) 一、基础知识(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音和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弥.望(mí)倩.影(qiàn)风姿.(zī) B.温馨.(xīnɡ) 宛.然(wān) 惊诧.(chà) C.蓊.郁(wěnɡ) 厄.梦(è) 恩泽.(zè) D.倏.地(shū) 风致.(zhì) 袅娜 ..(liǎo luó) 2.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______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②树缝里也______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③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______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 ④薄薄的青雾______起在荷塘里。 A.泻漏荡浮 B.照漏摇浮 C.泻洒荡升 D.照洒摇升 3.下列各项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说起兴建香港少林寺的初衷,释永信直言不讳 ....:少林文化多年来在海外备受欢迎,而香港是东西文化会聚的地方,在香港兴建少林寺,更有利于推广少林文化。 B.姚明身上折射出的中华文化的底蕴,让美国人面目一新 ....,同时也让美国人钟爱的篮球运动打上了中国印记,而姚明也因此成为了美国人眼中的中国名片。 C.2月23日,长龙舞动、南狮腾跃,广州中山纪念堂人声鼎沸 ....、热闹非凡,广东正式启动“国民旅游休闲计划”。 D.2月中旬的雨雪天气,使我国北方冬麦区的旱情有所缓解。然而,接踵而至 ....的降水并没有完全驱走干旱,一些地方的旱情仍十分严峻。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公务员分类管理的整体格局既然尚未形成,但作为公务员管理工作向纵深发展的重要步骤,公务员主管部门今年将积极推进分类管理和聘任制制度建设。 B.中国制定了庞大的政府支出计划,采取加大在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领域的投入和减税等,以应对全球经济下滑和维护社会稳定。 C.在学校开展防灾减灾教育是国家综合减灾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一个孩子,将影响一个家庭,因此在学校开展防灾减灾教育意义重大。 D.古村落一旦被确定为名村名镇,就会产生经济附加值,被资源化、商业化,陷入面临千村一面的危险。 二、文本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清塘荷韵阅读答案-散文清塘荷韵读书笔记

清塘荷韵阅读答案|散文清塘荷韵读书笔记 散文清塘荷韵读书笔记篇1 看到这句话,每个人都深有感触吧!我见过很多花:笑容可掬的桃花,傲雪怒放的梅花,富贵耀眼的牡丹花,温文尔雅的月季花,更有奇妙浪漫的雨花……而季羡林爷爷却对荷花一见钟情…… 《清塘荷韵》是令人赏心悦目的“季荷”特色的佳作,讲述的是季羡林爷爷随意地向清塘投下了几颗从洪湖带来的种子,几年之后竟奇迹般地长出满塘的荷花,为我们展现了一片清塘荷韵的美景。 季羡林爷爷是多么的爱荷啊!那雄雄燃烧的希望之火,那泯灭不了的渴望之情,深深打动我心,几年寂寞的春天,让季羡林爷爷灰了心,他感悟叹道:“我的目光无法把荷叶从淤泥中吸出。”可想可见,他有多么地想看到荷花,一个字“吸”传神的将他内心的心情表达出来。当第三年到来时,池塘中长出了几个圆圆的绿叶,季羡林爷爷异常开心,当捞水草的农民过来时,他就苦苦请求不要碰断叶片,虽然只有孤零零的那五六个叶片。但是真正的奇迹在第四年,叶片扩张的速度,扩张范围扩大,都是惊人的快。不久之后,红艳耀目的荷花跃出水面。可谓“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从此以后,季羡林爷爷都能感到“西湖”的美丽风光了! 随着老作家清丽文笔的描写,我仿佛亲临荷塘,体验到荷花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繁荣昌盛的景象,从中感受到荷花旺盛的生命力,

以及季羡林爷爷的喜爱与关怀之情,使我们由美丽的大自然想到人间的美好生活。我想本文最体现的就是这一点吧! 季羡林爷爷也说道:“天地萌生万物,对包括人在内的动植物等有生命的东西,总是赋予一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这种力量大到无法抗御。”是啊,生命的力量是无穷的,最大的。只要我们报着希望,生命就会延续下去。季羡林爷爷就是有了希望,和荷花那旺盛的生命力,才会有今天家门的“西湖”。俗话说的好,一切景语皆情语,季羡林对荷花的喜爱也来源于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吧。在生活中,只有那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才会迸发出渴望和动力。珍惜生命,向往美好,这才是我们思想的最高境界,最远体验,最深感悟。 散文清塘荷韵读书笔记篇2 闲暇之余,我总喜欢品读优美的散文和诗歌。今日,读了国学大师季羡林老先生的《清塘荷韵》,心中感触很深。这篇佳作可以和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相媲美,虽然都是写荷花,但又有本质的差别。《荷塘月色》以景抒情,给人以静谧的唯美享受,而《清塘荷韵》则是抒发了作者对自然、人生的热爱,字里行间洋溢着盎然的生机与活力。 本文以平淡的文笔,抒写了作者所处的北京大学的朗润园内,有一个数亩的清塘,以前是有荷花的,但是后来荷花遭到劫难,消逝的无影无踪,作者常渴望清塘会重新长出荷花。恰巧有朋友带回几粒洪湖莲籽,作者满怀希望的丢在清塘内,期待着有一天,荷叶回长出来。

读季羡林《清塘荷韵》有感

季羡林曾于《漫谈散文》中说道:“散文的精髓在于‘真情’二字,这二字也能够分开来讲:真,就是真实,不能像小说那样生编硬造;情,就是要有抒情的成份。即使是叙述文,也务必有点抒情的意味。平铺直叙者为我所不取。”又说:好的散文作品是于“意匠惨淡经营中”,简练揣摩,煞费苦心,在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的选用上,狠下工夫。文章写成后,读起来如行云流水,自然天成,能够读起来“如饮佳茗,香留 舌本;如对良友,意寄胸中”。 季老所提出的这类散文作品,我想我们这些文学爱好者是读过的,即使只有一两篇,也足够品味文香感悟久久。 最早读《清塘荷韵》时我还在海运公司做职员。业余时间里,除家务外大多以图书为伴,只是对于书的种类还是像小时候那样比较挑食,常喜欢翻看一些例如《十月》《读者文摘》《收获》一类的期刊文学杂志。因此直到此刻,对于优秀的散文作品和作者自我还是十分偏爱。自我虽然不会常提笔去写身边的山水人事,但胸中却仍然有一种骚动,每每在睹物有思之时便欲伏案记下。而这或许就是散文更多关乎真情的实照吧。 我喜欢散文,更多是喜欢其中不一样的个人写作风格和文章中不时显现的灵句隽语,也爱那份贴近生活和感受的真实。《清塘荷韵》本是一个人日常休憩中的小事,或许同等的放在自我身上,便不会有这如此入心的情怀了。“我在一片寂静中,默默地坐在那里,水面上看到的是荷花的绿肥、红肥。倒影映入水中,风乍起,一片莲瓣堕入水中,它从上面向下落,水中的倒影却是从下边向上落,最后一接触到水面,二者合为一,像小船似地漂在那里。"作者这样写。没有华丽的词语,也没有刻意地铺陈,简简单单就道尽了情怀。季老的散文真情直露,毫不做作。即使他在八十多岁高龄写下这段文字的时候,那笔触里溢出的仍然是一种难得的纯真。 季老善于在文章中借典并融典,那些古往今来的佳句一入其文,便卓然生色韵味无穷。单从《清塘荷韵》中,谈起夏月荷花,转而提到杨万里那句”映日荷花别样红“;想到冬天即将到来,池塘中的荷花会逐渐枯萎,又借用了雪莱的那句”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去寄予荷花新的期望,并从中暗示对人生困苦和光明的感悟。而最有意思的是,在文章伊始,季老将朱熹的《咏方塘》中两句,作为自我对燕园池塘早先落寞情景的叹息出现,则更显示出他渊博的知识以及对写作方面的睿智。 他曾在《漫谈散文》一篇中提到,”文章的结构方面,最重要的是

荷塘月色主持稿

荷塘月色主持稿 篇一:歌曲荷塘月色串词3篇 歌曲荷塘月色串词3篇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下面让我们随着柔美的旋律,走进一片静谧的荷塘,领略民族舞蹈的风韵。 请欣赏舞蹈《荷塘月色》。 歌曲荷塘月色串词(2):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荷塘月色的美景不言而喻. 人人都在渴望着它的美能传递给我们一种安逸的心态. 在前进的路程中.别忘了放松自己. 听听舒缓的荷塘月色.共同来见证朦胧的那一刻... 歌曲荷塘月色串词(3): 那时年老的你 和你水中的容貌 仍然不变的仰视 漫天诱人的星光 谁能走进你的心房

采下一朵莲 是那夜的芳香还是你的发香荷塘呀荷塘你渐渐渐渐唱哟月光呀月光你渐渐渐渐听哟鱼儿呀鱼儿你渐渐渐渐游哟淡淡的淡淡的淡淡的月光 篇二:主持稿 20XX年会昌职校迎新生晚会主持稿 寒冬寻梦,艺展青春,相约你我,圆梦未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亲爱的老师同学们,大家晚上好! 我是今天的主持人刘淑雯。 今天晚上特别开心,因为我们会昌职校又迎来了一批新生的到来,下面请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新同学的到来! 接下来请允许我为大家隆重的介绍莅临我们晚会现场的领导和嘉宾,他们分别是…… 踏着时代的节奏,怀着青春的憧憬,我们如约来到会昌职校; 在这歌声与笑声汇成的夜晚,我祝每一位同学心想事成,学习进步;在这永恒与温馨筑就的舞台,我祝每一位老师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下面我宣布20XX年会昌职业技术学校迎新生晚会正式开始! 接来下请欣赏13春幼师4班的同学为我们带来的舞蹈

《清塘荷韵》阅读附答案

清塘荷韵 季羡林 (1)有人从湖北来,带来了几颗洪湖莲子,外壳呈黑色,极硬。据说,如果埋在淤泥中,能够千年不烂。因此,我用铁锤在莲子上_______开了一条缝,让莲芽能够______壳而出,不至永远_____在泥中。这都是一些主观的愿望,莲芽能不能长出,都是极大的未知数。反正我总算是尽了人事,把五六颗敲破的莲子______入空荡荡的池塘中,下面就是听天由命了。 (2)这样一来,我每天就多了一件工作:到池塘边上去看上几次。……此时我已经完全灰了心,我的目光无法把荷叶从淤泥中吸出。 (3)但是,到了第三年,却忽然出了奇迹。我发现,在我投莲子的地方长出了几个圆圆的绿叶,颜色虽极惹人喜爱,但却细弱单薄,可怜兮兮地平卧在水面上,像水浮莲的叶子一样。而且最初只长出了五六个叶片。我盼星星,盼月亮,天天到池塘边上去观望。凄清的秋天又降临人间,池塘里浮动的仍然只是孤零零的那五六个叶片。 (4)真正的奇迹出现在第四年上。严冬一过,池塘里又溢满了春水。到了一般荷花长叶的时候,在去年飘浮着五六个叶片的地方,一夜之间,突然长出了一大片绿叶,在池塘中心也长出了叶片。叶片扩张的速度,真是惊人地快。几天后,池塘内不小一部分,已经全为绿叶所覆盖。而且原来平卧在水面上的像是水浮莲一样的叶片,不知道是从哪里聚集来了力量,有一些竟然跃出水面,长成了亭亭的荷叶。我心中狂喜,这几年总算是没有白等。 (5)自从几个勇敢的叶片跃出水面以后,许多叶片接踵而至。一夜之间,就出来了几十枝,而且迅速地扩散、蔓延。不到十几天的工夫,荷叶已经蔓延得遮蔽了半个池塘。我无法知道,荷花是怎样在深水中淤泥里走动。反正从露出水面的荷叶来看,每天至少要走半尺的距离,才能形成眼前的这个局面。 (6)接下来的日子,荷花接踵而至,而且据了解荷花的行家说,门前池塘里的荷花,同燕园其它池塘里的,都不一样。其它地方的荷花,颜色浅红;而我这里的荷花,不但红色浓,而且花瓣多,每一朵花能开出十六个复瓣,看上去当然就与众不同了。这些红艳耀目的荷花,高高地凌驾于莲叶之上,迎风弄姿,似乎在睥睨一切。幼时读旧诗:“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爱其诗句之美,深恨没有能亲自到杭州西湖欣赏一番。现在我门前池塘中呈现的就是那一派西湖景象。是我把西湖从杭州搬到燕园里来了。岂不大快人意也哉!前几年才搬到朗润园来的周一良先生赐名为“季荷”。我觉得很有趣,又非常感激。难道我这个人将以荷而传吗? (7)前年和去年,每当夏月塘荷盛开时,我每天至少有几次徘徊在塘边,坐在石头上,静静地吸吮荷花和荷叶的清香。水面上看到的是荷花的绿肥、红肥。倒影映入水中,风乍起,一片莲瓣堕入水中,它从上面向下落,水中的倒影却是从下边向上落,最后一接触到水面,二者合为一,像小船似地漂在那里。 (8)晚上,我们一家人也常常坐在塘边纳凉。有一夜,天空中的月亮又明又亮,把一片银光洒在荷花上。我忽听扑通一声。是我的小白波斯猫毛毛扑入水中,她大概是认为水中有白玉盘,想扑上去抓住。她一入水,大概就觉得不对头,连忙矫捷地回到岸上,把月亮的倒影打得支离破碎,好久才恢复了原形。 (9)今年夏天,天气异常闷热,而荷花则开得特欢。绿盖擎天,红花映日,把一个不算小的池塘塞得满而又满,几乎连水面都看不到了。 (10)连日来,天气突然变寒。池塘里的荷叶虽然仍然是绿油一片,但是看来变成残荷之日也不会太远了。再过一两个月,池水一结冰,连残荷也将消逝得无影无踪。那时荷花大概会在冰下冬眠,做着春天的梦。“既然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季羡林散文集》读后感7篇

《季羡林散文集》读后感7篇 《季羡林散文集》读后感1 我只要一看这本书,就像被磁石一样,被牢牢地吸引住了,无法自拔。 这本书说的是季羡林爷爷自己经历过的一些事:有一些奇怪的事,让自己捉摸不透;有一些和自己养的动物和植物发生的开心和悲伤的是:有一些则是回忆“自己”在当教师的美好时光……我最爱看的是一篇名叫《老猫》的故事,这个故事讲述了,他与咪咪和虎子发生的事:虎子是一只脾气暴躁,又爱咬人的狸猫,而咪咪则是一只毛发雪白,胆小的混种的波斯猫。一开始,季羡林只有一只猫,那就是虎子。过了一年,季羡林就又买来了一只小猫,也就是咪咪。当咪咪被送来时,虎子则已经格外强壮了,专门保护咪咪,不让咪咪受伤害。有一年,咪咪已经生了两个小猫了,大概是初做母亲,没有经验,让自己的猫给饿死了。过了几年,咪咪已经快要不行了,因为它是不是地在某个地方拉小便。于是,咪咪晚上就躲在石头之间睡觉,季羡林每天早上就得去找它,给它喂食。日子久了,有一次,季羡林去找咪咪,没有找到,于是,向邻居打听,邻居说:“猫老了,就会去一个偏僻的地方来接受命运,所以主人是看不到猫死的。” 我非常爱看这本《季羡林散文集》,这本书讲述了一些

普通的事,但是,经过了季羡林爷爷的描写,就变得与众不同了。 《季羡林散文集》读后感2 假期床头多了本季羡林散文集,有事没事睡前翻翻,感触回味很多。 季羡林老先生对人生有着不同寻常的体会。他的文章时而让人感到悲伤,时而又让人不禁笑出声来。那么多的回忆和感想,把我带入了他的人生。细嚼一下是那么的朴实无华,却让人回味无穷也。 季羡林老先生从小家境贫寒,但是在学习上,在做学问时他很执着,每天四点到六点是他看书写作时间,而我正在睡大觉。文中,他的家乡是无比美丽的:捉知了,摸鸭蛋,清澈的湖水,一切那么美好。季羡林老先生离乡后,看到异乡的月亮,却觉得怎么也比不上故乡的小月亮,发出“月是故乡明”的感慨。季羡林老先生深深地怀念在清华的日子,在老家的日子,在异国他乡的日子,在他笔下,每段日子都是有趣的。季老有许多回忆,许多故事,每一个都写出了季老真情实感,季老为人淳朴重感情。笔下的每一个人物都是那么鲜活,想必他们的影像日日夜夜浮现在季羡林老先生眼前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