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轨道交通换乘站火灾报警系统设计

城市轨道交通换乘站火灾报警系统设计

城市轨道交通换乘站火灾报警系统设计
城市轨道交通换乘站火灾报警系统设计

城市轨道交通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消防灭火系统

城市轨道交通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消防灭火系统 一、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1、FAS的组成 FAS由火灾报警控制器、火灾探测器、手动报警按钮和声光报警器等组成。(1)火灾报警控制器 火灾报警控制器是FAS的核心组成部分。火灾报警控制器的主要功能有为火灾探测器提供稳定的工作电源,监视探测器及系统自身的工作状态,接受、转换和处理火灾探测器输出的报警信号,进行声光报警,指示报警的具体部位及时间,执行相应的辅助控制等任务。 (2)火灾探测器 火灾探测器是能对火灾参数(如烟雾、温度、火焰辐射和气体浓度等)进行响应,并自动产生火灾报警信号的器件。火灾探测器一般有感温火灾探测器、感烟火灾探测器、感光火灾探测器、可燃气体探测器和复合式火灾探测器五种基本类型。 (3)手动报警按钮 手动报警按钮是以手动方式生成火灾报警信号,启动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器件。 (4)声光报警器 声光报警器是FAS中用以发出区别于环境声、光的火灾警报信号的装置,如警铃、警笛等。声光报警器以声、光音响方式向报警区域发出火灾警报信号,以警示人们采取安全疏散和灭火救灾措施。 2、FAS的功能 FAS由设置在控制中心的中央监控管理级、车站(车站与车辆段)监控管理级、现场控制级,以及相关网络和通信接口等环节组成。FAS的功能可分为中央级、车站级和现场级三个层次功能。 (1)中央级功能 中央级功能主要是实现城市轨道交通全线各车站、区间隧道、控制中心大楼、车辆段和主变电所等下属所有区域范围内火灾的监视、报警、控制及其他系统的消防联动,在火灾发生时承担全线灭火指挥任务。

(2)车站级功能 车站级功能主要是实现车站及相邻半个区间隧道范围内火灾的监视、报警、控制,以及其他系统的消防联动。车站级火灾报警控制器随时监控和接收各探测点的报警信号,可发出声光报警信号,并能自动或手动执行对有关消防设施的联动控制。模拟图形显示终端按照车站建筑平面分级、分区显示本站消防系统的详细信息,并能够实时打印、输出各种有关数据报告。闭路电视监控系统在车站站台、站厅等公共场所安装全方位的监视器,实时收集站内的视频信息,并反映到值班室的监控器上,由值班人员进行监控和处理。 (3)现场级功能 现场级功能主要是指火灾监控与报警设备的具体功能,如火灾探测器用于对站内设备用房、站厅、站台乘客公共区等进行火灾自动探测;手动报警器安装于站内乘客公共区、设备用房区域及地铁车厢内,以方便现场人员及时通报火灾。另外,为便于紧急报警,在站内乘客公共区及设备用房区域设置的消火栓箱上,以及区间隧道和站内轨道外侧所设的消火栓箱上,配置有紧急电话插孔。 3、FAS的主要设备。FAS的三级功能分别配有相应的设备,以实现其功能。(1)中央级设备 中央级设备位于OCC内,包括两台用于监控全线FAS的图形控制计算机和一台火灾报警控制主机。图形控制计算机根据不同级别的登录密码,分为主图形控制计算机和备用图形控制计算机。FAS中央级设备接收并储存全线消防设备的主要运行状态,接收全线车站、车辆段、主变电所等的火灾报警信息并显示报警部位。(2)车站级设备 车站级设备主要由FAS火灾报警控制盘、图形监视计算机和FAS联动控制盘组成。这些设备都集中设在车站控制室内,用于监视车站消防设备的运行状态,接收车站火灾报警信号,并显示报警区域,优先接收控制中心发出的消防救灾指令和安全疏散命令。通过车站火灾报警控制盘上的RS485数据接口或消防联动控制盘上的手动控制按钮,向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building automatic system,BAS)发出模式指令并由该系统启动消防联动设备。 (3)现场级设备。现场级设备主要包括火灾探测器和手动报警按钮等。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职业规划书范文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职业规划书范文 一、前言 俗话说的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一个确定的目标和一个完整的人生规划,在这个竞争压机如此巨大的社会中我们注定将会是社会的淘汰品。 每一秒我们都在面对一个崭新的生活。机遇和挑战无处不在,成功,它来自彻底的自我管理和毅力。只有树立一个正确方向我们才能勇敢向前,向成功,向梦想靠近。为自己拟定一份职业规划,帮助我发掘自我潜能,让我更加清楚地认识自己,树立明确的职业发展方向,找到自己的人生定位。 二、自我分析 1、职业兴趣 首先,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是我主修专业。其次,我也深深地为能够进入这个专业而感到荣幸。同时,这也是一个在全国范围内新起的热门专业,它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所以,我的职业兴趣是做一名优秀的地铁公司的工作人员。 2、职业能力 我相信,只要有信心、有热情、肯投入,就没有做不成的事。身为理科毕业的我,拥有良好的逻辑推理能力,我的学习能力较强,细心、坚韧、能和别人友好相处、有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同时,我

修取了具有专业知识的各总证书,我可以作为管理和专业一体的复合型人才,也为我实现自己的规划而打下一定的基础。 3、个人特质 我比较喜欢团队合作。因为我擅长篮球,篮球是一个团队意识比较强的运动,所以我认为在团队合作的过程当中我能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了解别人的想法和独到的见解,同时也能够认识更多的朋友。团队合作能够激发我的工作的热情、鞭策自己努力前进。同时,我能试图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够顾全大局,喜欢有激情的工作。我相信优秀的人组成的团队会更加优秀。 4、职业价值观 我会考虑这份工作对实现我自身理想有多大帮助,对实现我的目标有多大的铺垫作用。我看重职业能不能有一个好的发展前景,有没有从中不断学习提高我个人能力的机会。当然,工资收入也占有很大的重量。在我毕业后的几年时间里,将会是我职业生涯中非常重要的几年。能否积累一定的经验和知识让自己更加优秀是非常重要的。 5、自我小结 我是一个性格活泼、开朗,同时拥有坚韧,细心,内敛,优秀的思维和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的人。 首先,我是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专业,在以后的生活中我都会以此目标前行,我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负责任的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师。其次,在未来的1 年—3年期间,我会获得很多的生活阅历以及广大的人脉关系,丰富自己所学的知识,增加自己的社会阅历及更

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控制系统设计说明

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控制系统设计说明 1、系统构成: (1)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2)消防联动控制 (3)火灾应急广播系统 (4)消防直通对讲电话系统 (5)漏电火灾报警系统 (6)大空间智能型灭火装置集中控制系统(消防水炮控制系统) (7)智能消防应急疏散照明指示灯系统 2.系统概况: (1)本工程为一类防火建筑.火灾自动报警的保护等级按特级设置.设控制中心报警系统和消防联动控制系统。 (2).系统组成: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消防联动控制系统;火灾应急广播系统;消防直通电话对讲系统;漏电火灾报警系统;大空间智能型灭火装置集中控制系统(消防水炮控制系统);智能消防应急疏散照明指示灯系统。 3.消防控制室: (1)本工程的消防控制室设置在一层西侧,负责本工程全部火灾报警及联动控制系统,设有直接通室外的出口. (2)消防控制室可联动所有与消防有关的设备。 (3)消防控制室的报警联动设备由火灾报警控制主机、联动控制台、CRT显示器、打印机、广播设备、消防直通对讲电话设备、电源设备等组成。 (4)消防控制室可接收感烟、感温、可燃气体等探测器的火灾报警信号及水流指示器、检修阀、压力报警阀、手动报警按钮、消火栓按钮以及消防水炮的动作信号。 (5)消防控制室可显示消防水池、消防水箱水位,显示消防水泵等的电源及运行情况。 4.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1)本工程采用消防控制室报警控制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按四总线设计。 (2)探测器:柴油发电机房、厨房、车库等处设置感温探测器,直燃机房设防爆型可燃气体探测器,其他场所设置感烟探测器。 (3)探测器安装:探测器与灯具的水平净距应大于0.2m;至墙边、梁边或其他遮挡物

城市轨道交通换乘枢纽运营管理模式研究

城市轨道交通换乘枢纽运营管理模式研究 摘要:本文介绍了城市轨道交通枢纽交通设施分类,阐述了城市轨道交通枢纽 的定义、特点,介绍了网络化城市轨道交通枢纽的设置要求,从管理模式、行车 组织管理、客运组织管理原则、应急处理管理方面对城市轨道交通枢纽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换乘枢纽;运营管理;模式;设施 城市轨道交通枢纽是城市综合客运网络的重要节点,其规划、设计、建设、 运营管理都对客运网络的整体效率和服务水平具有直接的影响作用,更与乘客在 枢纽站换乘效率具有密切的关系。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不断发展进步,其在人们 出行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已经成为了现代人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1城市轨道交通枢纽交通设施分类 城市轨道交通枢纽的发展趋向于综合化、立体化、大型化,其设施种类和数 量不断增加,交通流线的复杂程度也不断提高,在对城市轨道交通换乘枢纽运营 进行管理之前,有必要了解、掌握枢纽的设施组成。城市轨道交通枢纽由各种交 通设施构成,主要包括轨道交通车站、换乘设施、疏解道路。图1列出了城市轨 道交通枢纽的交通设施。 图1城市轨道交通枢纽交通设施构成 1.1通道类 通道类设施主要包括通道、楼梯、自动扶梯。城市轨道交通枢纽中通道这一 通行设施的作用是连接枢纽的不同功能空间,引导乘客流线。城市轨道交通枢纽 中的通道包括封闭式、半封闭式、敞开式三类。封闭式通道位于地下,功能为连 接不同功能区域;半封闭式通道将车站与地下层商业空间直接连接在一起;地面 层敞开式通道是用于客流集散、换乘的步行道,地下宽阔的用于通行的通道建筑 也可被归类为敞开式通道。楼梯是一种垂直移动设施,是乘客实现空间层面转换 的功能设施。根据使用方式的不同可以将楼梯分为单向使用楼梯和双向使用楼梯。自动扶梯是一种单向通行设施,能使枢纽内乘客快速、平稳地实现空间移动。 1.2服务类 服务类设施包括检票设施和售票设施。检票设施是一种专用于检查行人交通 服务凭证的设施,见于交通服务提供方。检票设施可细分为人工检票设施和自动 检票设施自动检票设施需借助检票闸机完成检票工作。售票设施则是为行人提供 合法交通服务凭证的功能设施,通常被设置在站厅较宽敞的位置,以便为乘客预 留排队空间。 1.3换乘类 换乘类设施蛀牙有站台和停车场,其中站台的作用主要是为行人提供等车、 登车、下车、疏散出站的场所。站台的形式、宽度、长度由车站规模、车站客流 等多个因素决定。停车场就是行人停放车辆的场所。 1.4信息类 信息类设施在城市轨道交通枢纽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些信息设施能 为乘客提供更加便利、优质的服务。如,在枢纽出入口等乘客经过的地方,通过 指示牌、广播等方式提供给乘客运行、换乘的相关信息。 2城市轨道交通枢纽的定义、特点 2.1定义

上海城市轨道交通规划

上海城市轨道交通规划 自1863年在英国伦敦出现第一条地下铁道以来,城市轨道成为世界各国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首选方案,并在世界40多个国家的130多个城市快速发展。城市交通成为一个国家现代化进程的标尺。 回索历史的胶片,中国的地铁始建于1965年,比世界发达国家晚了整整一个世纪!到二十世纪末,在北京、天津、上海和广州四个已运营的地铁系统中,总长仅80公里,而法国巴黎的地铁即超过300公里。 1958年8月,北京中南海。周恩来总理在一次会上提出:“西方卡不住我们的油脖子,中国也要修地下铁道”。9月,中铁四局集团的前身铁道部北京地下铁道工程局在北京市正式成立,很快就开始了北京地铁一号线的筹建,在西方实施经济技术封锁的情况下,克服重重困难,进行了线路比选、地质钻探、勘测设计、方案研究、施工组织等大量工作,后因三年自然灾害而暂缓施工。1965年3月,中铁四局集团抽调所属第一工程处、地下铁道工程技术研究组、钢筋混凝土预制构件工厂、机械厂筹建组、机械经租站、修配厂及机关部分人员重新组建铁道部北京地下铁道工程局,开始了新中国第一条地铁——北京地铁一号线的艰难困苦的掘进。 步入新世纪,城市轨道交通作为疏通堵塞的唯一选择,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亮点。据悉,中国“十五”期间城市交通投资达8000亿元,其中2000亿元用于地铁建设。城市规划建设地铁和轻轨线路30多条,总长650公里。北京、上海、天津、广州在加速地铁里程的拓展,深圳、南京、青岛、重庆、沈阳、长春、成都和哈尔滨在动工兴建地铁,杭州、大连、兰州、昆明、西安、鞍山、合肥、佛山和乌鲁木齐在积极筹建地铁。首都北京现有地

铁一号线、环线和复八线,总长54公里,已全部贯通运营。全长27.7公里的地铁五号线已动工。北京规划地铁网络12条新线,总长达408公里。 上海地铁发展简史 早在1956年,上海市就开始地铁建设的前期准备,1956年8月,上海市政建设交通办公室向市人委提交《上海市地下铁道初步规划(草案)》,上海地下铁道建设开始提到市领导的议事日程。 1958年8月,上海市地下铁道筹建处成立,以“平战结合”的功能要求,对上海地下铁道开始规划设计、方案论证和试验研究。当时苏联专家断言上海是软土地层,含水量多,因此不宜建设隧道工程。1959年8月,上海警备区领导机关提出:上海地下铁道应以“平战结合、以战为主”的指导思想规划建设,地铁尽可能深埋入基岩层。市地铁筹建处组织科研、大专院校和设计单位,对上海地下铁道的埋设深度作浅、中、深3种方案的研究。对深埋方案探索后认为:如将地铁置于地下300~350米的基岩层,对功能要求、工程技术和建设经济均不合理。 1960年2月,上海市隧道工程局在浦东塘桥开始作盾构掘进试验。 1963年3月,上海市城市建设局隧道处继续在浦东塘桥用直径4.2米盾构,分别在覆土4米和12米处,建成25.2米和37.8米的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管片衬砌试验隧道,用于验证粉沙性土质和淤混质粘土质中建设隧道的可行性。 1964年11月,上海市委决定结合战备在地铁规划线上的衡山路段实施地铁扩大试验工程。至1967年7月,完成一井一站和600米区间的两条隧道后,因“文化大革命”中止。11年后,地铁试验工程才得以继续,1978年,漕溪路段试验工程批准开工,在漕溪公园的地底下,又尝试了第二条试验隧道的掘进,投资达四千多万人民币,上下行总长1290米。至1983年底,完成一井一站和圆形隧道913米、矩形隧道274米。试验成果:盾构掘进的轴线误差和地表沉陷都可控制在允许的范围之内;隧道用单层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管片衬砌可满足地铁隧道结构要求,防水达到同期国际标准;初步掌握槽壁地下连续墙的设计与施工技术。细心的乘客可以发觉这段线路采用结构法修筑地下连续水泥墙(方形隧道),与此后采用的盾构掘进(圆形隧道)有明显不同。这段线路现在作为上海轨道交通一号线的正式路线使用。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改革开放形势的发展,市区“乘车难”的矛盾日渐突出。1983年初,市基本建设委员会、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组织有关专家探讨上海的多平面、大容量快速有轨交通工程。4月,市计委向市政府上报《关于建设本市南北快速有轨交通项目建议书》,建议建设南起金山卫、北抵宝山、纵贯南北的快速有轨交通干线,穿越市区的中段为地下铁道。8月,市政府批准项目建议书,并成立上海市南北快速有轨交通线项目筹备组,组织有关单位和国内外专家开展项目的可行性研究。 1985年3月,上海市地铁公司成立,接替上海市南北快速有轨交通线项目筹备组的地铁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1986年7月,市政府向国务院上报建设新龙华至新客站地下铁道的请示报告。8月,国务院批准立项。1988年2月,国务院批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同时成立上海市地铁工程建设指挥部,组织实施工程建设,由上海市市政工程管理局副局长石礼安兼任指挥。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说明书

目录 1 引言.............................................. 错误!未定义书签。 2 工程概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3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 错误!未定义书签。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保护对象分级.................... 错误!未定义书签。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形式的确定...................... 错误!未定义书签。 探测区域和报警区域划分.......................... 错误!未定义书签。 确定火灾探测器的种类、设置部位和数量............ 错误!未定义书签。 火灾探测器种类的选择......................... 错误!未定义书签。 火灾探测器的设置............................. 错误!未定义书签。 手动火灾报警按钮的设置.......................... 错误!未定义书签。 火灾报警控制器和监控系统的选择和系统布线以及工程应用错误!未定义书签。 消防联动控制设计................................ 错误!未定义书签。 火灾应急广播或火灾警报装置设置.................. 错误!未定义书签。4设计体会.......................................... 错误!未定义书签。参考资料............................................ 错误!未定义书签。

《轨道换乘枢纽单体规划与设计(2号线)》

《轨道换乘枢纽单体规划与设计(2号线)》 设计任务书 一、项目名称 轨道换乘枢纽单体规划与设计(2号线) 二、规划背景 苏州市轨道交通2号线已开工建设,建成之后对缓解城市南北向交通压力将起到重要的作用。轨道交通2号线北起京沪高铁苏州站,南至吴中区迎春南路站,全长26.4km,共设22个车站,已于2009年年底动工。 依据《苏州市综合交通规划(2007-2020)》及《苏州市公交场站与公交主干线规划》,结合轨道交通2号线部分站点规划有轨道换乘枢纽,这些枢纽节点在承担城市内外交通中转换乘功能的同时,也承担着为周边居住和商业组团通勤交通服务的功能,如何充分发挥轨道换乘枢纽的最大效益,协调处理好轨道站点与其他交通方式的衔接和换乘成为下一阶段枢纽规划和设计的重点。 为此,结合轨道交通2号线的建设,围绕部分重要站点进行轨道换乘枢纽的规划与设计,依据土地综合开发利用原则,将换乘枢纽承担的各种功能最佳的结合在一起,在提高轨道交通服务范围的同时,也方便城市各种交通设施与轨道交通的衔接和换乘,节约城市用地,更好地促进了轨道站点周边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设计任务

根据现状条件和规划情况,目前,2号线沿线共有2个换乘枢纽具备单体规划设计的条件,分别为阳澄湖中路站、迎春南路站。规划设计应理顺公交枢纽的内部各类功能布局,提出换乘枢纽的空间设计和换乘方案。 四、规划和参考依据 1、《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2、《苏州市城市交通白皮书》 3、《苏州市综合交通规划(2007-2020)》 4、《苏州市公交场站与公交主干线规划》 5、《苏州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修编研究》 6、《苏州市轨道交通1、2号线站点周边规划优化研究》 7、《轨道交通2号线综合开发策划研究》 五、设计原则 应通过设计构建人性化的环境空间最终达到出行者、运营单位、城市和交通系统协调受益的目的。 (1)以枢纽站内外和换乘设施之间的人行交通组织和系统设计为纲领进行交通流组织设计; (2)充分重视各种交通工具的运输特性,扬长避短.交通流之间应尽量避免交叉干扰; (3) 换乘枢纽应与周边建筑、道路系统进行整体设计,枢纽应进行地区性交通与环境规划; (4) 满足枢纽的功能要求,交通方式之间应实现联运.协调

(整理)地铁火灾自动报警、环境与设备监控及门禁系统

第十八章火灾自动报警、环境与设备监控及门禁系统18.1火灾自动报警系统(F A S) 18.1.1概述 为了保护人身和财产安全,防止和减少火灾危害,给乘客创造安全的乘车环境,苏州轨道交通2号线设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对全线进行火灾探测、报警及联动控制。本系统主要考虑防火灾的功能,对风灾、水灾、地震等灾害,详见第二十六章。 车站内的商铺报警纳入车站F A S系统,与地铁车站出入口或通道相连的物业不纳入本系统,但车站F A S系统预留与物业火灾报警系统通信的接口。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F i r e A l a r m S y s t e m---简称F A S)设中央级和车站级二级监控方式,对地铁全线进行火灾探测、报警和控制。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及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B A S)是二个相对独立的系统,这二个系统在不同的工况下能正确地协调工作,并能对各自系统内的设备进行控制、检测和报警,从而确保整个系统的可靠性。 设计范围包括控制中心中央级(由综合监控系统设置)、车站、主变电所、车辆段及地下区间隧道。 18.1.2设计原则 1)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应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消防工作方针。 2)2号线F A S系统按同一时间内发生一次火灾考虑。 3)系统消防设备必须是经国家有关产品质量监督检测单位检验合格的产品,并通报认定产品。 4)系统应具有高可靠性及稳定性,技术先进,组网灵活,容易维护及具有扩展功能,抗电磁干扰能力强,能实现全线时间同步。 5)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置控制中心中央级和车站级二级监控管理模式。第一级为中央级,作为F A S系统集中监控中心,设置于控制中心中央控制室(O C C);第二级为车站级,作为本地F A S系统消防控制室,设置于车站控制室、车辆段、主变电所消防控制室。苏州轨道交通2号线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为集中监控系统,全线消防系统所有的指挥调度权在中央级。控制中心作为消防指挥中心,实现对地铁全线的消防集中监控管理。各车站的车站控制室、车辆段和主变电所的消防控制室,均能够接受消防控制中心的消防救灾指令并对其所管辖范围独立地进行消防监控管理。 6)正常工况和火灾工况兼用的设备,如防排烟风机、自动扶梯等,正常工况由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监控管理,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与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之间设通信接口。F A S 系统监视车站消防设备运行状态,接收车站火灾报警信号,并显示报警部位,通过控制盘的数据接口向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B A S)发出模式指令,由B A S系统启动消防联动设备,火灾工况具有优先权。 7)火灾报警保护等级:地下车站和区间隧道、车辆段车辆停放和检修车库、燃油车库、可燃物品库房、其它重要用

浅谈城市轨道交通换乘方式的选择

浅谈城市轨道交通换乘方式的选择 摘要:换乘方式首先取决于两条线路的走向和相互交织形式,一般有垂直交叉、斜交、平行交织等多种形式,可分为同站台换乘、结点换乘、站厅换乘、通道换乘等基本形式。 关键词:站厅换乘站台换乘同站台换乘“十”字换乘“T”换乘“L”型换乘平行换乘通道换乘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城市交通问题日益严重,交通拥挤、行车难、乘车难等问题。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促进城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全国各大城市都在城市总体规划中提出发展大运量、快捷、安全、准时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 随着我国城市交通快速发展,轨道交通作为城市交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运营网络也正逐渐形成。在线路建设的过程中,轨道交通的换乘方式与换乘效率对轨道交通线路的运营效果之所以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换乘问题没有解决好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对城市轨道交通换乘问题进行研究,借鉴国外轨道交通系统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换乘方式,合理地设计轨道交通的换乘系统,使得轨道交通能发挥其最大的作用,对我国轨道交通快速健康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换乘的概念及原则 1.1换乘的概念 城市轨道交通换乘是指出行者为达到目的地,进行轨道交通间的换乘或轨道交通与其他交通方式换乘的一种行为活动。轨道交通换乘主要包括:轨道交通线路之间的换乘、轨道交通与地面公交的换乘、轨道交通与私人小汽车、自行车等交通方式的换乘。本文中的轨道交通换乘特指城市轨道交通之间的换乘。 1.2换乘遵循的原则 确定轨道交通的换乘形式应遵循以下原则: ①满足换乘客流量的需求: ②调整线路方向,创造良好的换乘条件; ③尽是缩短乘客的换乘步行距离、换乘时间;

轨道交通线网规划

轨道交通线网规划 1.概述 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地铁与轻轨)是大城市公共客运交通的骨干,是 大众化、大运量、独立专用轨道的城市客运系统。同时又是城市的大 型基础工程,所以它在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并且 对城市建设和规划发展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 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以下简称“线网规划”)是一项城市总 体规划的专项(专业)规划,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个新鲜的课题。我 国对线网规划的研究起步较早,但受理论体系的制约,进行现代意义 上的线网规划却是九十年代后期才开始。北京市城建设计研究院自 1996年以来,有幸为广州、南京、青岛、天津、济南等城市主编“线 网规划”,通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内容体系和方 法体系,并得到国内城市交通学界的热烈反响和广泛认可。为了进一 步完善线网规划的方法,本文一方面向各位同仁介绍线网规划学术发 展概况,另一方面对其中有争议的学术问题进行探讨,希望引起大家 的深入思考,推动该领域规划工作的发展。 2.线网规划发展 2.1线网规划的历史 自1863年伦敦建设世界上第一条地铁线以来,世界上城市快速轨道 交通建设已有130多年的历史,已有43个国家的320座城市修建了轨 道交通,其中115座城市修建了地铁,有一些大城市已经形成了比较 完善的快速轨道交通网络系统。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城市快速轨道交 通线网总长达到100km以上的城市已经达到15个,最长的巴黎线网, 整体规模已经超过550km。在这些城市线网建设飞速发展的同时,各个城市对线网规划的认识是不同的。 欧美国家受其城市规划理念的影响,强调短期性、实效性和可实施性、因此忽视长远规划的意义。同时受建设投资体制的影响,基本上是

火灾报警系统设计方案

火灾报警系统设计方案 第一章绪论 1.1本课题研究背景 随着我们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工作以及我们居住的环境愈来愈相对的集中,火灾发生的可能性也变得日益突出,火灾给人们所造成的损失和危害也越来越不可忽视,对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很大的威胁。世界上很多国家都致力于各种各样的火灾报警系统的研究和实验,人们更加重视对火灾发生的及时发现与报警。2011年,我国公安部消防局公布了当年的全国火灾情况,全国共接到报火灾一共125402起,死亡人数一共1106人,受伤人数有572人,直接造成的财产经济损失有18.8亿元。其中,尤其是在节日期间,燃放烟花原因所造成的火灾有所增多,还有建设施工的工地、以及小作坊和小商店等场所火灾发生的数量较多,同时由于用电用火所引起的火灾,在火灾发生总量上仍然占据了比较大的比重。 统计数据显示,全国较大火灾共接报76起,死亡281人,受伤54人,直接财产损失8468.2万元,与2010年相比,死亡人数增加3.3%。全国公司厂房所发生的火灾6779起;居民住宅一共发生了火灾有48548起;而用作仓储场所引起的火灾一共5463起,人口比较集中的场所所发生火灾12471起,因为交通工具事故所造成的火灾13049起;易燃易爆地方事故所发生的火灾407起;城乡火灾总量下降。全国农村一共发生了火灾38469起,死亡349人,受伤154人,造成直接财产损失有39301.3万元。而城市已共引发火灾有43171起,死亡331人,受伤196人,造成的直接财产损失有55330万元;从以上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火灾情况不容乐观,因此,传统的火灾报警系统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当今火灾发生的复杂情况了,而传统的火灾报警系统多采用RS-485总线作为通信方式,通信可靠性比较差。所以现在各国更加注重,更加智能、高效、可靠的型、火灾报警控制系统的开发。现代智能高效的火灾报警系统是一个将信号的检测、传输以及控制集于一体的控制系统, 指引了当今智能火灾报警系统的发展方向[1]。

火灾自动报警设计说明标准格式

火灾自动报警设计总说明 一.工程概况:本项目位于核心地段,东临商业用地;南侧临路,对面为新建的中低档次的多层集资房和农民自建房; 西侧紧邻新区主干道 ,道路西侧为项目; 北侧路,对面是最大市民休闲广场广场。区域规划为未来市行政中心,市政府、市政广场、体育馆、图书馆、博物馆、银行等公共配套齐全。其中用地面积约为: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万平方米。 为大型城市综合体,含商业、餐饮、电影院、酒店、公寓等功能,建筑高度小于100米。地下一层为车库、变配电室、冷冻机房、发电机房、电话网络机房,等部分设备房,地下二层为地下车库、联通与移动通信机房、水泵房间等设备房;消防控制室设在一层;商业安保监控机房设置在商业的地下一层;酒店安保监控机房设置在酒店一层;同时在酒店四层分别设置电话、电脑机房专为酒店服务。 二.设计依据: 1.甲方提供的设计任务书、扩初有关批复文件及有关市政条件。 2.国家现行的有关规程、规范: 《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房屋建筑部分)》(2002年版) GB50116-98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 GB50045-95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005版) GB50016-2006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67-97 《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

GB50084-2001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第11章 GB50096-99 《住宅设计规范》(2003年版) GB50368-2005 《住宅建筑规范》(2005年版) JGJ 16-2008 《民用建筑设计规范》 3.建筑、结构、暖通、给排水等专业提供的设计资料。 三.设计范围及内容: 1.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2.联动控制系统。 3.消防广播系统。 4.消防电话系统。 5.火灾点亮及消防状态下非消防电源切除。 四.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置: 1.本工程火灾自动报警为一级保护对象,采用控制中心报警系统。 2.设置范围:根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在地下停车库、商铺、公寓电梯前室、酒店电梯前室、客房、办公室。 3.楼梯间及设备机房等处设置火灾自动报警及联动控制系统。设置消防控制中心,协调管理小区火灾自动报警及联动控制系统。消防控制中心安装报警控制柜、消防联动控制柜、消防广播及消防专用电话系统控制柜。柜体采用柜式(落地安装)。地下室消防水池和屋顶水箱的液位反应到消防控制室。 4.报警系统采用无极性二总线技术,探测器选用智能型,以提高报警的可靠性。其中地下车库停车区设(差定温)感温探测器,分区域由

地铁综合监控火灾自动报警系统(FAS)调试办法

轨道交通1号线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调试方案

目录 第一章FAS调试综述错误!未指定书签。 1.FAS调试目的错误!未指定书签。 2.调试依据错误!未指定书签。 3.调试前置条件错误!未指定书签。 4.调试计划错误!未指定书签。 4.1.调试计划安排错误!未指定书签。 4.2.各厂家配合错误!未指定书签。 4.3.调试人员安排错误!未指定书签。 第二章FAS系统调试方案错误!未指定书签。 1.系统组成错误!未指定书签。 2.前置条件错误!未指定书签。 3.调试工具及仪器仪表错误!未指定书签。 4.调试前的准备工作错误!未指定书签。 4.1.熟悉资料错误!未指定书签。 4.2.FAS系统的准备错误!未指定书签。 4.3.一般准备错误!未指定书签。 5.调试内容错误!未指定书签。 5.1.自动报警调试错误!未指定书签。 5.2.系统联合调试错误!未指定书签。 第一章FAS调试综述 1.FAS调试目的 调试就是在正式投入及联调测试前进行一些基本性能试验,来确保各种部位设备、各个系统正常运行,达到设计要求及标准,以保证各个车站FAS系统的综合功能。 2.调试依据 2.1、参考现行规范: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66-2007)、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50116-2013) 2.2、施工图设计参数及标准; 2.3、轨道交通1号线机电设备采购标招标文件技术部分要求; 3.调试前置条件 3.1、调试前,按规范要求及现场实际情况需要调整相关组件、设施的参数和检查系统线路,对于错线、开路、虚焊和短路进行处理。 3.2、整理好所有施工图纸,包括楼层平面、系统图、接线图、安装图等。 3.3、整理好设计变更文字记录,各种文件和与调试有关的技术资料。 3.4、整理好施工日志,施工记录,包括隐蔽工程验收检查记录、中间验收检查记录、绝缘电阻、接地电阻的测试记录; 3.5、准备好各种调试记录表格。 3.6、电系统:现场各终端联动设备动力、电源、信号等供应正常,子系统自调完毕,设备运行良好,无故障。具备联动条件。FAS自动投入功能正常。 4.调试计划 4.1.调试计划安排 4.1.1编制说明 根据工程总控计划的安排; 本计划的关键点为业主提供的总控计划中的市政供电未正常; 该工程的调试分为单机单系统调试及系统联合调试两个阶段,故在永久用电未正式送电前,采用临电进行各单机单系统调试; 4.1.2调试计划表 调试内容

城市轨道交通规划设计—地铁篇

城市轨道交通规划设计—地铁篇

目录 第一章综述 (3) 第二章地铁线路网规划 (3) 2.1 线网合理规模论证问题研究 (3) 2.2 线网空间形态与构架问题研究 (5) 2.3 关于地铁线网与城市其它交通方式的衔接 (8) 第三章地铁站站址规划 (9) 3.1车站开挖对地标建筑物的影响 (9) 3.2车站开挖对地下建筑物的影响 (10) 3.3车站开挖对地下管线的影响 (11) 3.4车站开挖对地面交通和周围环境的影响 (12) 3.5地铁车站开挖方法受多因素影响时的选择 (13) 3.6小结 (13) 第四章发展与展望 (13)

第一章综述 近年来, 我国城市地铁建设又出现了一个新的勃发之机,不仅北京、上海、广州等特大城市加速地铁建设, 一些百万以上人口规模的大城市如西安等也在积极筹划和兴建地铁, 无疑,这是我国城市交通加速现代化进程的一个好兆头。 地铁是城市综合交通体系中的一个子系统,其内在组成结构及外部运行环境都是决定系统整体效能的关键因素。地铁网络总体布局规划的任务一方面是要研究其内在结构,另一方面是要研究它与城市综合交通体系中其它子系统(如道路及地面常规公共客运等)的协调关系,乃至与城市形态和土地使用布局的协调关系。不言而喻,如果没有地铁线网的总体布局规划作为线路建设的依据,将来形成的地铁系统很难保证有较理想的运行效能。在地铁线网规划中如何确定线网合理规模、线网空间构架形态以及与其它交通方式的衔接关系是线网规划理论中尚待探讨的问题, 同时也是涉及规划方法的问题。 第二章地铁线路网规划 2.1 线网合理规模论证问题研究 线网规模(线网营运总里程)取决于城市规模、城市形态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诸多因素,换言之,一个城市地铁线网的总体规模无疑应当与上述客观条件相匹配,否则无法保证线网运营的整体社会经济效益。编制线网总体布局规划时,往往只注意线网覆盖面及线网的具体构架,而不作合理规模的论证,这是当前我国城市地铁网规划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从国外的情况看,伦敦、巴黎、东京以及莫斯科等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解读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解读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50116- 》解读 GB50116-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与GB50116-98《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的区别做了整理,列出了新规范在以往的基础上新增的内容,以方便大家对GB50116- 与GB50116-98之间做出清晰区分。 一、目录 1、增加住宅建筑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可燃气体探测报警系统、电气火灾监控系统相关设计规定。 2、增加道路隧道、油罐区、电缆隧道以及高度大于12米的空间场所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相关设计规定。 3、取消第3章系统保护对象分级及火灾探测器设置部位。 4、将原第4章(报警区域和探测区域的划分)、第5章(系统设计)与第6章(消防控制室和消防联动控制)内容合并为新的第3章(系统设计)。 5、增加区域显示器、模块、图形显示装置、火灾报警传输设备或用户信息传输装置等设备设置规定。 二、术语 不再引入区域报警系统、集中报警系统、控制中心报警系统的定义;增加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联动控制信号、联动反馈信号、联动触发信号的定义。 三、基本规定

①3.1一般规定 1、增加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使用场所规定:3.1.1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可用于人员居住和经常有人滞留的场所、存放重要物资或燃烧后产生严重污染需要及时报警的场所。 2、增加系统中各类设备之间接口通讯协议的强制性规定:3.1.4系统中各类设备之间的接口和通讯协议的兼容性应满足国家有关标准的要求。 3、增加火灾报警控制器地址总数、单回路设备总数、回路设备余量;模块总数、联动回路中设备总数、联动回路设备余量的详细规定。 4、增加隔离器设计相关规定。 5、规定超过100米的建筑中跨避难层应设置独立的火灾报警控制器。 6、规定水泵控制柜、风机控制柜等消防电气控制装置不应采用变频启动方式。 7、规定地铁列车上设置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应能经过无线网络等方式将列车上发生火灾的部位信息传输给消防控制室。 ②3.2系统形式的选择和设计要求 1、系统形式的选择改为按照报警和联动要求进行选择,原规定中按照系统对象保护等级进行选择(特级、一级、二级)。 2、将图形显示装置和区域显示器设置规定添加至不同形式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中。

国内外轨道交通换乘枢纽项目开发模式之研究

1引言 城市主要是由建筑物与交通设施组成的。交通设施为人 们的各种活动服务。我们将城市功能分解为生活起居、休息和工作功能单元。如何通过城市交通设施将各个部分联合成统一的整体显得十分重要。轨道交通换乘枢纽站作为一个交通转换点,乘客可在地铁、公交或其它交通方式之间转换,连续地完成出行目的,其交通设施强度非常之高,附近往往规划为各种设施集中的地区或商务中心,地价昂贵。为此,有序、合理、综合、高效地利用城市匮乏的土地资源并最大程度的提升其利用价值,轨道交通换乘枢纽与配套商业物业综合开发,大力发展“交通枢纽型商业”,使城市有限空间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并且各种设施的功能综合协调,能发挥出更大的社会效益,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由于交通设施投资巨大,资金来源问题己成为影响交通设施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了从多方面解决资金来源,通过集约利用枢纽建设用地,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发展配套商业物业,采用“以商建站,以商养站”的投资模式进行建设,既减少政府建设资金的投入,又方便市民的日常出行和生活,提升枢纽的服务质量,增加和平衡公共交通客流量,并使 枢纽站实现自我改造、更新和发展,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时由于站点自身的交通优势,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到站点周边工作和生活,提高了公共交通使用效率,缓解了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的状况。 事实上,从过去单纯的轨道交通换乘枢纽建设转变为与配套商业物业综合开发,也是国际城市发展的趋势。日本、美国等国家建设轨道交通换乘枢纽都是采用的这种综合开发的模式。目前, 国内各大城市己经开始尝试这种建设模式,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 国外情况 2.1 日本 商业协同城市交通枢纽发展,最早的雏形是东京上野和 须四町地铁车站地下街。到了上世纪80年代,城市公共交通在世界各大城市快速发展,不仅推动轨道交通自身作为一个特定产业发展,还带动城市布局、相关产业,尤其是商业协同发展。进入上世纪90年代,日本在城市建设中崛起的微型CBD (商务集聚区),都是依托轨道交通,勾连地下建筑,集聚多种功能的商业商务设施。 2.2新加坡 [收稿日期]2010-01-26 [作者简介]薛东(1980-),男,安徽阜阳人,广东南沙港桥股份有限公司发展经营部副经理,经济学硕士,主要从事港口、公路、桥梁和物流 设施的开发经营管理及研究工作。 国内外轨道交通换乘枢纽项目开发模式之研究 薛东 (广东南沙港桥股份有限公司,广东 广州511400) [摘 要]通过分析研究国内外轨道交通换乘枢纽项目的建设经验,提出轨道交通换乘枢纽与配套商业综合开发,并创新思 路,对建设实施过程中出现的规划、土地、建设模式等问题进行分析,以创新的方式提出解决方案。 [关键词]轨道交通;换乘枢纽;综合开发;建设模式[中图分类号]F531.3;U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52X (2010)07-0137-03 Research on the Project Development Mode of Rail Transit Hub Stations Both Abroad and at Home XUE Dong (Guangdong Nansha Hongkong Bridge Co.,Ltd.,Guangzhou 511400,China) Abstract:The paper analyzes the experiences,both abroad and at home,of constructions of rail transit hub stations,points out that the projects should be developed jointly with compatible commercial exploitation and blazes a novel path toward the solution of issues such as urban planning,land use,construction mode and others that are prone to arise in the projects. Keywords:rail transit;hub station;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construction mode 薛东:国内外轨道交通换乘枢纽项目开发模式之研究国际物流 doi:10.3969/j.issn.1005-152X.2010.07.045 137--

城市轨道交通与其他交通方式之间的换乘

城市轨道交通与其他交通方式之间的换乘 在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中,不能只强调单一轨道交通系统的建设,而忽略轨道交通系统与其他系统的衔接;或只重视单一轨道交通线路建设和工程设计层面上的研究,而忽视轨道交通系统内各条线路之间的整合。 通过交通一体化的规划设计,提高轨道交通集聚和疏解客流的能力,为乘客提供快捷、方便、舒适、安全的换乘环境,为城市枢纽地区提供良好的交通环境和开发环境,最终实现城市综合客运交通系统的最佳运输效益和效率。 一、城市轨道交通与公交线网的换乘 1、形成城市轨道交通与公交紧密衔接的公交换乘枢纽,实现立体化“零换乘”。一方面,尽可能地为客流量大的综合枢纽站和一般枢纽站提供衔接公交站场的用地,设置公交换乘枢纽,通过立体换乘通道实现立体化衔接和“零换乘”;另一方面,根据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公交停靠站的分布,在不影响道路交通的前提下,合理调整公交停靠站与城市轨道交通出入口的距离(如有必要,可设置立体步行换乘通道),缩短换乘时空距离,方便乘客换乘。 2、调整城市轨道交通沿线客运走廊的公交线路,形成相互支援、优势互补的公共交通网络,稳步提高公交出行比例。结合道路的结构和功能,从“线、面”两方面优化重组公共交通系统资源,实现常规公交与城市轨道交通之间的优势互补。 3、以城市轨道交通车站为核心,组织短途接驳公共汽车,加强对大型公建、主要居住区等客流的收集,延伸网络的辐射。 4、依据车站地位的不同,设计衔接形式。 (1)综合枢纽站。综合枢纽站一般采用先进的设施和空间立体化衔接,合理组织人、车流分离,以使人流换乘便捷,车流进出顺畅,便于管理。 (2)大型接驳站。大型接驳站是指位于城市轨道交通首末站、地区中心及换乘量较大的车站的换乘点,在此布置的地面常规公共交通线路主要为某一个扇面方向的地区提供服务。 (3)一般换乘站。一般换乘站是指城市轨道交通车站与地面常规公共交通线路中间站的换乘点,一般多位于土地紧张的市区。在规划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城市轨道交通换乘量大的特点,将公交车站设置成港湾式停车站,并尽可能地靠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