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能量流动练习题含答案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能量流动练习题含答案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能量流动练习题含答案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能量流动练习题含答案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能量流动练习题

一.单选题

1.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A.草原生态系统 B.森林生态系统

C.海洋生态系统 D.生物圈

2.森林中一棵树死了,倒在地上,苔藓、藻类、蘑菇、白蚁、蠕虫、蜘蛛和老鼠均以这棵朽木为生。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

A.种群

B.群落

C.生态系统

D.生物圈

3.能量流经生态系统的各个营养级的特点是()

A.逐级递增,单向流动 B.逐级递减,单向流动

C.逐级递增,循环流动 D.逐级递减,循环流动

4.根据生态学原理,要使能量流经食物链时消耗最少,人们应采取哪一种食物结构()

A、以禽类、蛋类为主

B、以淡水养殖的鱼虾为主

C、以谷物和植物蛋白为主

D、以猪肉等家畜的肉类为主

5、“一山不能存二虎”这一谚语,用生态观点可以理解为()

A、虎所需要的生活空间很大

B、身体强壮的虎以身体弱小的虎为食

C、虎性情孤独,不群居

D、营养级越高的生物,能得到的能量越少,个体数量也就减少

6.从能量流动的角度看,一条食物链的营养级一般不超过5个,其原因是()A.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循环的

B.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

C.流经5个营养级后所剩下的能量不足以再维持一个种群生存的最小需要量D.没有第六营养级的凶猛动物

7.稻田里农民拔出杂草,鱼塘中人们不断清除肉食性的“黑鱼”,用生态学的观点看,这样就是为了()

A.保持生态平衡 B.保持生物群落的单一性

C.调整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流动的方向 D.使物质能够尽快地循环流动

8、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已知初级消费者与次级消费者的个体数分别为N

1、N

2

个体平均重量分别为M

1、M

2

,则下列4项中正确的是()。

A、N

1·M

1

>N

2

·M

2

B、N

1

·M

1

=N

2

·M

2

C、N

1·M

1

<N

2

·M

2

D、N

1

·M

1

≥N

2

·M

2

9、人们常用能量金字塔来说明生态系统中哪两者之间的关系()

A.能量与营养级

B.能量与个体大小

C.能量与个体数量

D.能量与生物代谢类型

10、倒置的生物种群数量金字塔适于描述()。

A、放牧牛羊的草原

B、放养家鱼的池塘

C、松毛虫成灾的松树

D、鼠害泛滥的草地

11.假设一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l00%,按最高传递效率计算,第三和第四营养级的消费者所获得能量分别为()

A.0.8%和 0.8% B.4%和 0.8%

C.4%和 4%D.20%和 4%

12.在植物→昆虫→蛙→蛇这条食物链中,若蛇增加1g 生物量,至少要消耗植

物的生物量是( )

A .1000g

B .500g

C .250g

D .125g

13.到南极进行考察的科学工作者,为了保护环境,除了必须把塑料以及金属类

废弃物带离外,还必须把人的尿液、粪便等带离,这是因为南极( )

A .缺乏必要的生活设施

B .分解者很少

C .没有消费者

D .缺少生产者

14.(广东高考)在生态系统中能将太阳能转化到生物群落中的是( )

A.蚯蚓

B.硅藻

C.硝化细菌

D.酵母菌

15.右图是以每个营养级生物的数量多少而绘制的金字塔。其中,a 、b 、c 分别代表第一、二、三营养级的生物。下面食物链中,与金字塔相符合的

是( ) ①草 ②树 ③昆虫 ④兔 ⑤鸟 ⑥狼 A 、①→④→⑥ B 、①→③→⑤ C 、②→③→⑤ D 、②→④→⑥

16.下列哪个食物链(网)中鹰的个体数量最多 ( )

A .草→昆虫→青蛙→蛇→鹰

B .草→昆虫→田螺→食虫鸟→鹰

C .

D .

二.双选题

17.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是( )

A .熟悉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B .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

C .研究能量流动的效率

D .使能量尽可能多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18.下列各组生物中,全部属于生产者的一组是( )

A.海带、梨树、海龟

B.杂草、水绵、洋葱

C.马铃薯、青草、菟丝子

D.硝化细菌、紫菜、苹果树

19.一个生态系统若能长期维持下去,除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外,不可缺少的

成分是( )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所有的生物成分

20.下图为生态系统中食物链所反映出的能量流动情况。图中箭头符号为能量的

流动方向,单位为kcal/m 3/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在入射的太阳能中,生产者只利用了其中的1%左右

B .分解者把来自各营养级的能量全部释放到环境

C .消费者营养级别越高,可利用的总能量越多

D .人们利用生产者做食物时,比利用其他营养级能获得更多的能量

草 兔鹰 田鼠昆虫

三.填空题

21.基础题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

(2)生产者属于型生物,主要是指,是生态系统的;在生态系统的成分中,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包括

等;消费者主要为;分解者主要是指生活的微生物。分解者能够将动植物遗体残骸的分解成。

(3)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能够制造,为消费者提供和;消费者对于植物的和有重要作用。

22..如下图是温带草原生态系统食物网的一部分图解。请据图分析回答:

(1)该食物网含_______条食物链,猫头鹰占有的营养级有___________________,依次属于级消费者。

(2)兔与鼠的关系是_____,蟾蜍与蜘蛛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

(3)由于某种原因鼠突然死亡,蛇和蟾蜍的数量变化情况依次为__________。23.右图表示一个简单淡水生态系统的食物网,请回答:

(1)图中没表示出来的生态系统成分是和。(2)此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是,

属于第四营养级的生物是,淡水虾与小鱼的

关系是。

(3)此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总和,在生态学上称

为。

(4)此生态系统中共有条食物链,写出水

鸟获能量最多的食物链是

24.红树林是广泛分布于我国东南沿海潮间带的湿地

生态系统。它既是海岸的天然防护林,又是多种鸟类

觅食、繁殖的场所,也是潮间带多种贝类、甲壳类等

生物的栖息、繁衍之地。但是近年来,由于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其面积日益缩小。请完成下列问题:

(1)在红树林里,有一种以植物为食的鸟群,若一年中,该鸟群所贮存的总能量保持不变,则该鸟群一年中呼吸消耗的总能量应等于这一年中该鸟群摄取的植物性食物的总能量减去、和未被利

苔。下图表示某一潮间带中浜螺与藻类种数的关系。请回答:

①当浜螺密度从极小增加到约140个/m2时,潮间带中藻类种数

也随之增加。这种变化可以说明浒苔在该群落中具有较强

的。

②当浜螺密度继续增加时,潮间带藻类种数逐渐减少,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下图是某湖泊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定量分析图解。图中A、

B、C代表三个营养级,数字均为实际测得的能量数,单位为百万千焦。已知该生态系统受到的太阳辐射为1188872百万千焦,但其中1188761百万千焦的能量未被利用。请回答:

(l)请将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数填写在图中的方框内,这部分能量是

所固定的太阳能。

(2)能量从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转化效率为%,从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转化效率为%。

(3)假如A为一片草原,那么最好使能量流向下列4种动物中的_______。A.狼 B.羊 C.黄鼬 D.家鼠

(4)由图可知,下个营养级不能得到上个营养级的全部能量,原因有:①首先是各营养级生物体内的大量能量被_________所消耗;②其次是上个营养级的少数能量被___________利用。而生物不能在代谢中利用的热能,因此,能量流动具有的特点.

(5)若从生态因素角度考虑,存在于无机环境中的有毒物质经____________渠道,逐级浓缩,即____________现象,因此,营养级越高,受害程度__________。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能量流动练习题答案

一、单选题

1-5 D、C、B、C 、D 6-10 C 、C、A、A、C

11-16 B、D、B、B、C、C

二、双选题

17.BD 18.BD 19. AC 20 AD

三、填空题

21. 1.生态系统的成份食物链和食物网

2.自养绿色植物基石阳光、热能、空气、水份和无机盐;各种动物;营腐生有机物;无机物

3.有机物;食物;栖息空间;传粉;种子的传播

22. (1)7 第三、四、五、六营养级,次、三、四、五

(2)竞争竞争和捕食(3)下降、下降

23.(1)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水藻、水绵大鱼竞争(3)群落

(4)3 水藻→甲壳类→水鸟

24.(1)被分解者利用的能量被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

(2)①a 分解者,b 生产者,c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d 消费者

②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有的消费者对植物传粉和种子传播等有重要作用

(3)①竞争力②浜螺多,浒苔少,浜螺对其他藻类的摄食增加

25.(1)111kJ A(生产者)(2)13.5%;20%;(3)B (4) 呼吸作用分解者单向流动;逐级递减(5)食物链;生物富集,越严重

能量流动测试题

解读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计算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高考中的一个重要考点,计算题是考查本内容的一类重要题型。下面对此类计算归类分析如下: 1.已知较低营养级生物具有的能量(或生物量),求较高营养级生物能够从较低营养级生物获得能量(或生物量)的最大值 例1. 若某生态系统固定的总能量为24000kJ,则该生态系统的第三和第四营养级所获得的能量最多是() A.540kJ 和81kJ B. 3600kJ 和960kJ C. 240kJ 和24kJ D. 960kJ 和192kJ 【解析】据题意,生态系统固定的总能量是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第一营养级)所固定的能量,即24000kJ,当能量的传递效率为20%时,每一个营养级从前一个营养级获得的能量是最多的。因而第三和第四营养级所能获得的最大能量分别是: 24000X 20%< 20痂 24000X 20%< 20%< 20% 即960kJ 和192kJ。 【答案】D 【小结】在未知能量传递效率时,按能量传递

效率为20%进行计算,所得数值为较高营养级从较低营养级获取的最多能量。在 此基础上,可演变为另外一种题型,即“已知较低营养级具有的能量(或生物量)及其能量传递效率时,求较高营养级从较低营养级获得的最多能量(或生物量)”,此时,依据给定的能量传递效率计算即可。 变式1:在能量金字塔中,若生产者在固定能量时产生240molO2,在能量传递效率为10?15%!寸,三级消费者可以获得的最大能量相当于ol葡萄糖(______________ ) A.0.04 B. 0.4 C. 0.9 D.0.09 2.已知较高营养级的能量(或生物量),求较低营养级应具备的能量(或生物量)的最小值 例2.某人捕得一条重2 kg的杂食海鱼,若此鱼的食物有1/2来自植物,1/4来自草食鱼类,1/4来自以草食鱼类为食的小型肉食鱼类,则该鱼至少需要海洋植物多少kg ? 【解析】由题意可知,这条鱼的食物来源于三条食物链,即:植物f杂食鱼;植物f草食鱼类T杂食鱼;植物f草食鱼类f小型肉食鱼类f杂食鱼,由较高营养级的生物量求其对较低营养级的需要量时,

高中生物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设计.doc

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理解生态系统四种组分的功能地位及相互关系,理解营养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掌握营养级的概念以及营养级与食物链的关系。 2.通过指导学生归纳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分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3.通过了解生态系统各组分的相互关系及食物网,渗透普遍联系的辩证观点的教育;通过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渗透“人是生态系统中一员”的观点,从而对学生进行生态观点的教育。 重点、难点分析 1.生态系统生物功能类群及其地位是本节的教学重点,因为: (1)生态系统的组成可分为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两大部分,生物成分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是依据它们各自代谢类型以及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特征而划分的。因此,将它们统称为三大功能类群,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和地位各不相同。 (2)三大功能类群之间以及它们与非生物部分之间的关系,构成了生态系统的营养关系,是研究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基础。 (3)三大功能类群之间以及它们与非生物部分之间的联系,是渗透普遍联系辩证观点的教育素材,人作为消费者的一员,是渗透“人是生态系统中一员”观点的教育素材。 2.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教学内容也是本节的重点知识,因为: (l)尽管生态系统的类型多种多样,范围有大有小,但它们组分中生产者、消费者与分解者之间的关系,归根到底是食物的关系,也就是吃与被吃的关系。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之间的这种复杂的营养关系构成了食物链、食物网,这就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2)食物链与食物网是生态系统功能的结构基础,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网)的各个营养级而流动的。掌握了有关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知识,就为理解生态系统的功能等知识打下了必要的基础。 (3)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分析过程,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食物链和食物网概念中渗透着普遍联系的辩证观点。 3.食物链、食物网、营养级三个概念的区别和联系是本节的难点知识,因为 (l)食物链是生物间单方向的食物联结,食物网是生物间多方向的食物联结,而营养级是食物链上同一环节上所有生物的总和,所以有的生物会占有不同的营养级。三个概念之间有相互包容的成分,也有本质的不同,要加以区分。 (2)三个概念在被运用解答新的问题情景时,容易出现混淆,应在对食物网中某一生物的营养级分析时加以区分。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题的参考课时为一课时 二、教学思路 1.首先复习生态系统的概念,把生态系统的概念与生物群落的概念加以区分,突出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特点,指出生态系统的研究中心就是它的结构和功能,由此引出生态系统结构的学习课题。并引导学生分析: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首先要研究清楚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然后还要研究各组成成分之间的联系(即营养结构)。 2.学习生态系统的成分时,首先结合教材中一个池塘生态系统的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该生态系统中的各种无机环境要素和生物组成,列举出这些成分;再引导学生从各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的角度对这些成分进行分类,给出生产者、消费者及分解者的名称。最

生态系统练习题

综合检测·知能升级 1.(2012·泰安模拟)下列哪个是生态系统( ) A.一个池塘中的动物 B.一个湖泊中所有的鱼 C.一片森林中的植物与动物 D.一块农田 2.(2012·南安模拟)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 A.草原生态系统 B.生物圈 C.海洋生态系统 D.森林生态系统 3.猴头菌是名贵的食药两用菌,质嫩味鲜,是筵席上的佳肴,与熊掌、海参、鱼翅并列为四大名菜,有“山珍猴头,海味燕窝”之说。猴头菌在生态系统中属于( ) A.非生物成分 B.分解者 C.消费者 D.生产者 4.下列各项中,属于生产者和消费者关系的是( ) A.老虎吃野兔 B.蛇吃老鼠 C.青蛙吃昆虫 D.蝗虫吃庄稼 5.(2012·聊城模拟)下列食物链中书写正确的是( ) A.草←食草昆虫←青蛙 B.草→食草昆虫→青蛙 C.阳光→草→食草昆虫→青蛙 D.草→食草昆虫→青蛙→细菌和真菌 6.草原存在着“牧草→兔→狐→狼”的食物链,如果牧草受到DDT的污染,那么下列生物中DDT含量最多和最少的是( ) A.牧草、兔 B.狼、牧草 C.狐、牧 草 D.兔、狐 7.在草→食草昆虫→蜘蛛→蟾蜍→蛇→猫头鹰这条食物链中,假设流经这条食物链的总能量为100%,按传递率20%计算,蟾蜍和猫头鹰所得能量最多分别 是( ) A.20%和2% B.0.8%和0.32%

C.4%和0.8% D.0.8%和0.032% 8.(2012·汕头模拟)下列哪种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种类最多( ) A.草原生态系统 B.城市生态系统 C.湖泊生态系统 D.森林生态系统 9.(2012·保山模拟)农田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相比,农田生态系统比较脆弱,其原因是( ) ①生态平衡稳定性强 ②生态系统组成单一 ③生态系统结构复杂 ④生态平衡稳定性差 ⑤动植物种类繁多 ⑥生态系统结构简单 A.①②③ B.②④⑥ C.③⑤⑥ 10.在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中,某种生物个体数量变化曲线最可能是图 中 的( ) 11.表示一个生态系统的食物关系时,往往得到网状的复杂结构——食 物网,这是由于( ) A.生产者的数量最多 B.消费者不仅仅以一种生物为食 C.生态系统的物质要大量流失 D.消费者的数量太多 12.如图是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简图,图中A~F分别表示不同种类的 生物。请据图回答:

能量流动专题练习 含解析

1. )。 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④ 解析由表中数据可推知,戊为第一营养级,乙、丙为第二营养级,甲为第三营养级,丁为第四营养级。③中表示的两种生物间为捕食关系,而乙和丙的关系为竞争,所以③与表中数据不相符合。本题易错之处是将乙和丙当作两个营养级,因为二者之间的能量数值不符合两个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效率的特点,所以乙和丙不是两个营养级。 答案 A 错因分析不会根据题目中提供的相关信息判断某种生物在食物链中的位置。常见的信息有:有机物总量、能量多少、富营养化积累的有毒物质多少等。 2.(2013·广东理综,5)如图所示某湖泊的食物网,其中鱼a、鱼b为两种小型土著鱼,若引入一种以中小型鱼类为食的鲈鱼,将出现的情况是()。 A.鲈鱼的产量不能弥补土著鱼的减少量B.土著鱼在与鲈鱼的 竞争中处于劣势 C.浮游动物总量锐减后再急升D.浮游植物总量急升后再锐减 解析由于鲈鱼处在土著鱼的下一个营养级,而能量在食物链中 的传递是逐级递减的,所以鲈鱼的产量不能弥补土著鱼的减少量, A项正确;鲈鱼和土著鱼为捕食关系,不存在竞争,B项错误; 鲈鱼引入会导致土著鱼先减少后增加,间接导致浮游动物先增加后减少,C项错误;通过上面的分析可知浮游植物的变化为先减少后增加,D项错误。 答案 A 3.(2013·江苏生物,26)在江苏某地进行稻田养鱼的实验研究。6月5日在一定面积的实验小区插秧后放养300条小鲫鱼(杂食性),稻田水深8~10 cm。对照小区不放鱼,其他条件相同。所有处理设置3次重复,实验持续2个月,期间检测浮游植物生物量(干重)。请回答下列问题: (1)每个处理设置3次重复,其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的第一个月期间,检测发现实验组浮游植物生物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原因分析如下:放鱼 对浮游植物的不利之处是鱼的取食作用;有利之处是鱼粪便为浮游植物提供营养物质,以及鱼会大量捕食________从而减弱其对浮游植物的捕食作用。在此期间,有利因素占据优势。 (3)实验的第二个月期间,所有小区的浮游植物生物量均显著下降,主要原因是此时生长旺盛的水 稻与浮游植物之间具有________关系。 (4)放养鱼增加了该生态系统中________的复杂性,从而增加了该生态系统中________的速率。 (5)除了上述因素之外,对该实验研究影响最大的不定因素是________(填序号)。 ①鸟②土壤质地③光照④水体肥力⑤稻田杂草 解析本题通过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及其应用等知识考查分析能力、实验设计和评价能力。(1)生物实验原则之一是可重复性原则,所以每个处理设臵一般至少需要重复3次,尽可能排除无关变量的影响,增加实验的准确性。(2)该生态系统中,三种生物可构成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小鲫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习题

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习题 知识点一碳循环1.如图是生态系统中某元素循环的模式图,对该图 的叙述正确的是 .这是碳元素的循环A 两种生物是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成分A与BB..该物质循环只在某生态系统内进行C.图中缺少化学燃料的燃烧D 2.在生态系统中,对碳循环起决定作用的关键环节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BA.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煤和石油的燃烧D.动物的呼吸作用C 3.如图是自然界碳循环的简图,图中甲、乙、丙各代表 A.甲为生产者、乙为分解者、丙为消费者B.甲为消费者、乙为分解者、丙为生产者C.甲为分解者、乙为生产者、丙为消费者D.甲为生产者、乙为消费者、丙为分解者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知识点二4.如图是两个生态系统中腐殖质总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这两个生态系统

分别是 B是热带雨林B.A是热带雨林,B是温带草原A.A是热带草原,B是温带草原D.A是冻土苔原,是冻土苔原,C.AB是热带雨林同时加利用泥浆生物反应器处理污染土壤,原理是将污染土壤用水调成泥浆状,5.入部分营养物质和菌种等,在有氧条件下剧烈搅拌,使污染物快速分解。由此推知,该反应器B.主要处理有机污染A.能够实现物质循环 D.存在能量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C.可看作一个小型生态系统 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知识点三 ) 6.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B.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能量就从无机环境流入生物群落C.物质是能量的载体,生态系统的能量是伴随物质而循环利用的CO的形式进行的D.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2)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7 A.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独立进行的两个过程B.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相互依存的两个过程.物质循环的进行需要能量的推动D.能量流动的载体是各种有机物C) ( 8.下列与生态系统功能相关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碳循环过程需要能量的驱动A .物质与能量在生物与环境之间循环流动B 1 C.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生物的死亡分解是碳循环的一部分 D.全球气候变暖与地球上大气中碳的收支不平衡有关 能力提升9.火灾常给森林带来较大危害,但是在某些国家有时会对寒带地区森林中的残枝落叶等进 行有限度的人工火烧,来对森林进行资源管理。这种人工火烧的主要目的是 A.消灭森林病虫害B.刺激树木种子萌发C.加速生态系统的分解过程D.提高森林的蓄水能力 10.下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元素的循环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高二生物生态系统的结构练习题

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 学习要求 基础训练 (一)生态系统的范围 1.森林中的一棵死亡倒下的树及在其上生活的苔藓、藻类、蘑菇、 白蚁、蠕虫和鼠等,它 们共同组成了() A .种群 B . 生物群落 C .食物链 D .生态系统 2 . 农田生态系统属于()

A .草原生态系统 B .人工生态系统 C.陆地生态系统 D .淡水生态系统 (二)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结构 3 . 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应包括 () A .食物链和食物网 B .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 C.生产者和分解者 D.阳光、生产者和分解 者 4.在生态系统中能将太阳能转化为生物群落中化学能的是() A.蚯蚓 B. 小麦 C. 硝化细菌 D .酵母菌 5.能加快物质循环、并对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具有重要作用的 是() A.生产者 B . 消费者C. 分解者 D .空气 6.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这是因为它们能够() A .吸收代谢废物并释放氧气 B .将动植物的遗体分解 成无机物 C.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减少 D .为其它生物提供食物 7.下列有关生态系统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A.自养生物都属于生产者,都可以进行光合作用,把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

B.动物都是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为初级消费者 C.分解者都是腐生生物,都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分 D.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指阳光、水分、空气、细菌等8完成下面有关生态系统成分的概念图 9 .草原生态系统中有很多生物,其中属于初级消费者的是 () A .蝗虫 B .蚯蚓 C .蜘蛛 D .蛇10 .在一条食物链中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一定是

高中生物必修三课后专题练习--5-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课后强化演练 第五章第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一、选择题 1.初级消费者体内的能量,其去路不包括() " A.用于自身生命活动 B.被第二营养级的其他生物获得 C.通过呼吸作用消耗 D.被分解者利用 解析:初级消费者体内的能量共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去路:自身呼吸消耗(热能散失,自身生长发育、繁殖消耗等);被分解者所利用;被下一个营养级所同化;未被利用。生产者属于第一营养级,初级消费者本身属于第二营养级。 《 答案:B 2.如果一个人的食物有1/2来自绿色植物,1/4来自小型肉食动物,1/4来自植食动物,假如能量传递效率为10%。食物链关系如图,那么该人每增加1千克体重,约需消耗植物() A.10千克B.28千克 C.100千克D.280千克 | 解析:人每增加1千克体重,其中1/2来自植物即0.5千克,所需植物为10%=5千克;1/4来自植食动物即0.25千克,所需植物为(10%)2=25千克;1/4来自小型肉食动物即0.25千克,所需植物为(10%)3=250千克,共需植物为280千克。 答案:D 3.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四种生物所同化的有机物的量占该生态系统有机物总量的比例,则这四种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最可能的是()

解析:从题干图中可看出,甲所占有的生物量为最多,应该属于生产者,乙与丙的生物量相近,二者之间不可能构成捕食关系,应该属于同一营养级,而丁的生物量最少,应属于下一营养级。 答案:A 4.如图是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图解,对此图的理解有误的是() A.B营养级的生物个体数不一定比A少 ! B.若M表示各营养级所含的能量,当M A<5M B时,生态系统将会崩溃 C.B摄入的能量即为B的同化量 D.A所固定的能量大于B、C、D所含能量之和 解析:B营养级所含有的能量比A营养级的能量少,但生物个体数不一定少。能量在各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最高是20%,当M A<5M B时,B会过量取食A,而使整个生态系统崩溃,B摄入的能量多于B的同化量,因为B摄入的能量中有些并没有被吸收而随粪便排出体外;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所以A所固定的能量是整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应大于B、C、D之和。 答案:C 《 5.右图是以每个营养级生物的数量多少而绘制的金字塔,其中“1”“2”“3” 分别代表第一、二、三营养级的生物,下面哪条食物链与金字塔相符合() ①草②树③昆虫④兔⑤鸟⑥狼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①→③→⑥ 解析: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所储存的有机物和能量是最多的,随着营养级的增加,生物所储存的有机物和能量都在减少。树的数目较少,但能够提供较多的能量,昆虫以树叶为食,鸟以虫为食,三者构成的食物链符合题干中数量金字塔。 , 答案:C

人教版生物必修3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设计

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 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盖玥 一、教材分析 《生态系统的结构》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1节的内容,是生态学的基本内容,在知识构建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联系密切。 二、教学目标 1.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理解生态系统四种组分的功能地位及相互关系,理解营养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掌握营养级的概念以及营养级与食物链的关系。 2.通过指导学生归纳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分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3.通过了解生态系统各组分的相互关系及食物网,渗透普遍联系的辩证观点的教育;通过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渗透“人是生态系统中一员”的观点,从而对学生进行生态观点的教育。 教学重点 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2.讨论分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教学难点 1.阐明生态系统的整体性 2.食物链、食物网、营养级三个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三、教学准备 1课时 图片和MV视频资料的搜索以及下载处理,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与完善。 四、教学方法

在学生已掌握了种群、群落知识的基础上,教师通过简图的形式引导学生复习旧知得出生态系统的概念。然后借助直观的图片、视频资源给学生创造轻松快乐的课堂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致使学生丰富想象,细致观察,为生态系统结构的学习创造思维空间,提供表达时机,从而呈现最佳学习状态。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讲述法,阅读指导法以及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讨,敢于创新,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我认为本节课做得比较成功的有三个方面:一是教学中采用的文字、图片、音频等均恰到好处的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服务,并活化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学习效率不言而喻。二是教师及时的引导和有效问题设计为师生之间的谈话创造了空间,利于学生积极思考,主动获知。三是教学内容的过度衔接流畅,符合学生的逻辑思维,利于思维空间的转化,便于知识的联系和理解。 不足之处在于课堂教学节奏把握的不好,出现“前松后紧”的状况。由此导致重点内容的教学时间有些紧,学生的讨论以及合作学习活动时间有些仓促,使得课堂知识的反馈评价没有实现。 七、板书设计 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 1.生态系统的概念 个体种群 无机环境群落 (整体性)

生态系统的结构练习1

第l节生态系统的结构 一、选择题 1.下列各组生物中,全部属于生产者的一组是( ) A.海带、梨树、酵母菌 B.蘑菇、水绵、洋葱 C.马铃薯、菠菜、乳酸菌 D.硝化细菌、紫菜、苹果树 2.生物群落中最重要的两种成分是( ) A.生产者、消费者 B.消费者、分解者 C.生产者、细菌 D.生产者、分解者 3.下列食物链中,错误的表达是( ) A.植物→兔→鹰 B.浮游植物→海星→肉食动物 C.种子→鼠→蛇→鹰 D.草→马→马蛔虫 4.判断下列有关食物链说法哪项是正确的( ) A.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渠道 B.捕食食物链是陆地生态系统中主要的食物链 C.沿着食物链的方向,动物个体越来越大 D.在食物链中,根据动物的食性,每种动物只能归属于某一个特定的营养级中、 5.假如在一个由草原、鹿和狼群组成的相对封闭的生 态系统中,把狼杀绝、鹿的数量将会( ) A.迅速上升 B_缓慢上升 C.上升后又下降 D.保持相对稳定 6.在一条食物链中,最可能的是( ) A.当次级消费者增加时,三级消费者减少 B.当初级消费者增加时,次级消费者减少 C.当次级消费者增加时,初级消费者减少 D.当三级消费者增加时,初级消费者减少 7.生态系统的结构是指( ) A.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B.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 C.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 D.食物链和食物网 8.如果一个生态系统有4种生物,并构成一条食物链。在某一时间分别测得这4种生物 (甲、乙、丙、丁)所含有机物的总量,如图5—5所示。在一段时间内,如果乙的种群数量增加,则会引起( )

A.甲、丁的种群数量增加,丙的种群数量下降 B.甲、丙、丁的种群数量均增加 C.甲、丁的种群数量下降,丙的种群数量增加 D.甲的种群数量下降,丙、丁的种群数量增加 9.表示一个生态系统的食物关系时,往往得到网状的复杂结构,这是由于( ) A.生产者的数量最多 B.消费者不只以一种生物为食 C.能量在各营养级中逐级递减 D.生态系统的物质流失 10.在草原生态系统中,大量捕杀黄羊、野兔等动物后,其生存数量首先减少的是( ) A.生产者 B.消费者 C.次级消费者 D.三级消费者 11.由于施肥不当,造成西瓜苗大量死亡,随后西瓜地里的细菌和真菌将( ) A.不能生存 B.数量下降 C.数量上升 D.数量不变 12.食物链中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一定是( ) A.初级消费者 B.次级消费者 C.生产者 D.分解者 13.能够把生物体内的有机物分解成C02,并释放到无机环境中去的生物是( )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以上都是 14.在生态系统中,当狼捕食山羊时,它是( ) A.第二营养级和初级消费者 B.第三营养级和次级消费者 C.次级消费者和第二营养级 D.初级消费者和第二营养级 15.关于分解者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菌、真菌都是分解者, B.分解者是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联系的枢纽 C.有些动物也是分解者 D.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释放的能量不能被生产者利用 16.下列属于生物圈范围的是( ) A.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上层 B.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 C.大气圈下层、水圈和岩石圈上层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练习题

知识点一能量流动的过程 1.如图是某个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式图,该图中能表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箭头的是 () A.①③B.②③⑤C.①③④D.②⑤ 答案 C 解析农作物的能量可传给人、鸡、猪、牛,而鸡、猪、牛的能量也可传给人;但人和鸡、猪、牛的能量不能传给农作物,这是由食物链的方向决定的。 2.在一个草原生态系统中,如果要研究被第二营养级羊同化的能量去向,不应包括下列选项中的() A.羊的呼吸消耗量B.羊的粪便量 C.羊的生长量D.部分死亡羊的重量 答案 B 解析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被第二营养级摄入后,一部分被第二营养级的生物同化,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及通过呼吸作用消耗,还有一部分未被同化,通过粪便等排出体外。 因此羊的粪便量不是被羊同化的能量去向。 3.如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图解,①~④表示相关过程的能量数值。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①是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B.分解者获得的能量最少 C.图中②/①的值代表草→兔的能量传递效率 D.③和④分别属于草和兔同化量的一部分 答案 D 解析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应该是草同化的总能量,①代表的是兔同化的总能量; 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所以食物链中营养级级别最高的狐获得的能量最少;图中②代表的是狐同化的总能量,则②/①的值代表兔→狐的能量传递效率; 兔粪便中的能量并不是兔同化量的一部分,而是草同化量的一部分,兔遗体、残骸中的

能量属于兔同化量的一部分。 知识点二能量流动的特点及相关计算 4.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已知初级消费者与次级消费者的个体数分别为N1、N2,个体平均重量分别为M1、M2,则下列关系式正确的是() A.N1·M1>N2·M2B.N1·M1<N2·M2 C.N1·M1=N2·M2D.N1·M1≥N2·M2 答案 A 解析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一般生物量可以代表能量值,所以N1·M1>N2·M2。5.以下表示动物利用食物的过程,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恒温动物的④/③值一般高于变温动物 B.哺乳动物的③/①值一般为10%~20% C.提高圈养动物生长量一般需提高③/②值 D.食肉哺乳动物的③/②值一般低于食草哺乳动物 答案 C 解析恒温动物相对于变温动物来说,代谢强,所以呼吸代谢消耗量相对多,有机物积累少,④/③值一般低于变温动物;相邻两个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是10%~20%,哺乳动物与其上一个营养级(食物)之间的传递效率表示为③/(①+未获取量);提高圈养动物的生长量应该提高③/②值,这样才能促使有机物积累;食肉哺乳动物与食草哺乳动物的③/②值无法比较。 6.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循环的 B.食物链越短,可供最高营养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越多 C.初级消费者越多,次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越少 D.营养级越多,散失的能量越多 答案 C 解析次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为初级消费者总能量的10%~20%。初级消费者越多,向下可传递的能量也就越多,因此次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也越多。 知识点三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7. 2009年我国各地粮食蔬菜价格不断攀升,导致肉、蛋类食物价格不断上涨,并且后者价 格一直远高于前者价格。从生态学观点来看,这主要是因为() A.动物饲养麻烦、投资大 B.动物性食品营养价值高

生态系统的结构 教学设计

教学阶段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学生活动教学意图教学依据 第一阶段 播放视频,导 入新课 播放腾格尔的《天堂》 展示课题名称,进入 本堂教学欣赏音乐,观看 优美画面。 创设情境,激 发兴趣。 心理学认为:动 机、兴趣、情感、 意志、性格等非 智力因素也是影 响学生学习的重 要因素。教学中 渗透科学、技术 与社会(STS)教 育。 第二阶段 图片展示,回顾概念1.展示6种类型生态 系统。 2.展示枯木、池塘森 林、生物圈 3.通过问题:这些生 态系统有哪些相似的 地方。引导、总结生 态系统的概念 观看幻灯片。 观看幻灯片 观察分析总结 了解生态系 统。 认识生态系 统的范围 理解生态系 统概念 符合由具体到抽 象的认知规律。 第三阶段 主动探索、师生交流、探究生态系统的成分1、通过生态系统概 念导入生态系统的组 成成分。 生物群落即为各种生 物;无机环境即为非 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生物之间不是孤立 的,而是有食物联系; 思考、分析、总 结。 踊跃发言。 说出组成生 态系统的组 成成分。培养 学生观察、实 践能力。 为生态系统 的成分分类 作铺垫。 观察、思维与口 头表达能力、实 践能力是生物科 学素养的组成部 分。 建构主义认为: 学习的过程必须 经过知识的“同

引导质疑,合作学习,建构生态系统模型即营养结构。 2、展示池塘生态系统 图解。 (1)生态系统中有哪 些生物 (2)它们各有什么重 要的作用 (3)能不能将这些生 物分分类。 (4)分析这些生物之 间的食物关系 引导学生总结 通过问题展示生产 者、消费者、分解者 个案分析。①所有生 产者都是绿色植物吗 ②消费者之间有差别 吗③细菌都是分解者 吗 3、资料分析一: 资料分析二: 资料分析三: 疑问:①生产者与消 费者联系的纽带是什 么②生态系统的生产 观察 讨论 阅读教材、对教 材信息处理。 学生讨论总结概 念 学生分组讨论思 考、汇报。 阅读、思考、讨 论 思考、分析 阅读、思考、分 析、总结 分组讨论、绘制、 学生自学、思 考对生态系 统成分归类。 应用概念,全 面分析。 对教材内容 适当补充、归 类,有利于理 解掌握。 通过自主探 究,总结,利 于教材的理 解和掌握 通过解惑,找 到生物成分 之间的联系 通过分析掌 化”阶段。 阅读是终身学习 的方法和途径。 通过阅读,培养 深入本质,抓关 键、抓条理的自 学能力,促进学 生的学习能力提 高,有利于学生 的终身发展。 进一步利用图 文,创造情境, 开展教学。 合作学习是探究 学习的重要形 式。 建构主义认为: 学习要经历 “顺应”过程。

2019八年级生物上册 19.1《生态系统的组成》练习题 (新版)苏教版

亲爱的同学:这份试卷将再次记录你的自信、沉着、智慧和收获,我们一直投给你信任的目光…… 7.19.1生态系统的组成 一、选择题 1.人属于生态系统的()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以上都是 2.在生态系统中,能够制造有机物的是() A.动物 B.绿色植物 C.微生物 D.细菌 3.下列选项中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A.大兴安岭林区 B.池塘中所有的鱼和水草 C.湖泊中所有的生物 D.草原上的羊 4.在欧美流行一种生态球,其中有绿藻、2-3条小鱼、泥沙等,在这个处于平衡状态的封闭生态系统中,要使小鱼长时间存活必须要提供() A.氧气 B.二氧化碳 C.太阳能 D.足够的有机物 5.田鼠吃农作物,猫捕食田鼠。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农民养猫是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B.猫的数量增加了,田鼠的数量就会减少 C.猫的数量不会影响农作物的产量 D.“农作物→田鼠→猫”组成了一条食物链 6.下列食物链中正确的是() A.剑水蚤→微小的水生植物→小鱼→蜻蜓的幼虫→大鱼 B.微小的水生植物→剑水蚤→大鱼→小鱼→蜻蜓的幼虫 C.大鱼→小鱼→蜻蜓的幼虫→微小的水生植物→剑水蚤 D.微小的水生植物→剑水蚤→蜻蜓的幼虫→小鱼→大鱼 7.一个湖泊被DDT污染,在湖泊中有一条食物链:藻类→水蚤→鱼→鱼鹰。由此,可推断体内DDT含量最多和最少的生物分别是() A.水蚤、鱼 B.鱼、水蚤 C.藻类、鱼鹰 D.鱼鹰、藻类 8.绿色食品指的是() A.绿颜色的食品 B.经济价值高的营养食品 C.有叶绿素的食品 D.安全、无公害的食品 二、填空题 1.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是由部分和部分组成的。 2.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主要是与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由很多食物链,它们彼此相互交错形成了。 3.在一定的区域里,与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叫做生态系统。 4.生态系统一般包括、、和四个组成部分。 5.在生态系统中,非生物成分包括、、和等,生物成分包括、和。 6.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是,消费者是和,分解者是。 7.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与的食物关系。 8.生物之间通过取食的关系而互相联系形成。许多食物链经常互相交错,形成一张无形的网络,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称为。 9.生物富集是指生物从周围的环境中并某种物质,使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的现象。 三、问答题 1.请你用直线将下列两行有所属关系的名词连起来。 水草藻类草食鱼人细菌狮子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能量流动练习 含答案

一、选择题 1.盲目扩大池塘中某种鱼的养殖数量,常常会引起高投入低产出现象.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种群密度过大,导致生存斗争加剧,鱼生长速率下降 B. 增加食物投放、供应空气不会改变池塘鱼的环境容纳量 C. 池塘中尽可能放养单一鱼种,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 D. 当池塘中某鱼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时鱼生长速率最快 2.下图表示甲、乙两个特定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有关解释正确的是( ) A. 一个吃玉米的人所获得的能量一定比一个吃牛肉的人获得的能量多 B. 能量沿食物链单向流动,传递效率随营养级的升高而逐级递减 C. 各级消费者同化量中都有一小部分能量通过粪便流给了分解者 D. 若土壤中含相同浓度的DDT,则甲中的人比乙中的人体内DDT低 3.在下列食物链中,假设初级消费者从生产者获得的能量数值相等,哪一条食物链提供给猫头鹰的能量最多() A.绿色植物→蚱蜢→蜘蛛→蜥蜴→蛇→猫头鹰 B.绿色植物→蚱蜢→青蛙→蛇→猫头鹰 C.绿色植物→鼠→蛇→猫头鹰 D.绿色植物→鼠→猫头鹰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可逆转的 B.能量流动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散失过程 C.初级消费者越多,次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越少 D.营养级越多,散失的能量越多 5.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参考下图所示的模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模型中的“能量散失”主要指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 B. 研究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一般在群体水平上 C. 模型中的“能量输入”就是指捕食者捕食的能量 D. 研究流经某一种群的能量时,要考虑到能量被利用和未被利用等方面 6.某生态系统中存在如图所示的食物网,如将C的食物比例由A:B=1:1调整为2:1,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该生态系统能承载C的数量是原来的() 倍倍倍倍 7.如图为某一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示意图,若种群E含有的总能量为×109kJ,种群B含有的总能量为×108kJ,则从理论上讲,种群A至少可获得的能量为() A.×108kJ B.×107kJ C.×107kJ D.×108kJ 8.某湖泊生态系统中有大型杂食性鱼类甲,其食物来自浮游植物乙、草食性鱼类丙和以丙为食的小型肉食性鱼类丁,且三者所占比例相同,甲每增加3kg体重,最少需要消耗乙() A.15Kg B.35 Kg C.155 Kg D.1100 Kg

八年级生物上册 19.2《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练习题 (新版)苏教版

7.19.2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一、选择题 1.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开始于() A.绿色植物 B.真菌 C.动物 D.人 2.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固定的太阳能沿着食物链的单向传递,叫做() A.能量输入 B.能量输出 C.能量流动 D.能量交换 3.在生态系统的碳——氧循环中,能使二氧化碳进入生物体中,又能将其释放到大气中的生物是() A.分解者 B.植食动物 C.绿色植物 D.肉食动物 4.一个天然湖泊生态系统中,肉食性鱼总比草食性鱼的数量少得多。这是由于() A.湖泊中鱼的密度太大 B.湖泊中氧气不足 C.水鸟叼走肉食性鱼苗过多 D.能量在食物链中逐级递减 5.下面四幅图中均表示在一个食物链中消费者和生产者的比例,在每一个图最下面一层表示生产者。问哪一个图 ) 6.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在生态系统中,二氧化碳是碳循环的重要物质 B.当动物以植物为食后,植物体内的能量就全部流入到动物体内,供动物生长的需要 C.没有绿色植物,自然界的碳、氧相对平衡难以维持 D.其他物质如氮、磷、硫等也和碳一样,在生态系统中反复循环 二、填空题 1.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是从固定开始的。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伴随着。 2.流入植物体内的能量,一部分以的形式散失,一部分则用于植物体的、和繁殖。大气中的是碳循环的主要形式。 3.生物富集常伴随着而发生。动植物的遗体中存留的能量可被利用。 4.绿色植物既可以通过作用固定二氧化碳,又可以通过作用释放二氧化碳。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都来自于。 三、问答题 1.你能用绘图的方法,说明在池塘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怎样进行的吗? 2.为什么说绿色植物在碳循环中具有重要作用? 四、综合题 1.猪笼草是一种植物,但是以昆虫等小型动物为食。 (1)用图示的方法说明维持这一食物关系的食物链。 (2)在这一食物链中,哪类生物是生产者?哪类生物是消费者? 2.你知道水体富营养化吗?探究造成河流、湖泊富营养化的根源是什么。

生态系统的结构教案课程

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一节生态系统的结构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举例说明什么是生态系统。 (2)讨论某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3)讨论食物链和食物网。 2.能力目标 (1)通过指导学生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其营养结构,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思维的能力。 (2)通过指导学生制作图表,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认同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注意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整体的系统。 (2)初步形成生态学的观点,确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科学的世界观。 二、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1.教学重点 讨论某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食物链和食物网。 2.教学难点 说明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 三、教学过程 导入:向学生展示生态瓶和有关资料、图片,引出什么是生态系统,并讲解这就是本节课所要共同探讨的话题。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及范围 1、生态系统的概念: 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2、范围 生态系统的空间范围有大有小,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包括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

提问:动物园里饲养着各种动物,也栽培了多种植物。一个动物园中的全部动物是一个生态系统吗?全部的动物和植物是一个生态系统吗?教师强调生态系统是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的统一整体,引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⑴提问为什么生态瓶内的小鱼能长时间存活?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①生态瓶有哪些成分?②生态瓶内各成分的关系怎样?(板书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2)以上我们探究了小型生态系统,如果我们把生态瓶放大到池塘生态系统(图片展示),试 1、所有的植物都是生产者。 错。举例:寄生植物菟丝子属于消费者。可以捕捉虫子猪笼草属于消费者。 2、生产者一定是植物。 错。举例:硝化细菌可以进行化能合成作用,光合细菌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它们也属于生产者。 3、所有动物都是消费者。 错。举例:腐生性动物如蚯蚓、蜣螂等属于分解者。 4、所有微生物都是分解者。 错。举例:自养型微生物(如硝化细菌)属于生产者。 寄生型微生物(如人皮肤上的真菌)一些共生型微(如根瘤菌)属于消费者。 腐生型微生物(如细菌和真菌)属于分解者。 板书展示,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并补充概念图。 总结:正是由于生态系统中各组成成分之间的紧密联系,才使生态系统成为一个统一整体。 过渡:展示生活在一个草原生态系统的不同的生物,提问学生不同的生物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引出食物链的概念。 (三)、食物链和食物网 (1)课件展示草原生态系统,让学生找出草、昆虫、青蛙、蛇、猫头鹰等生物之间的关系,并请学生以箭头表示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引出食物链的概念。(板书) 1、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 (2)比较分析不同的食物链,提问: ①、食物链中箭头表示什么含义? ②、每条食物链包含生态系统中那些成分?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重点题型巩固练习]——生态系统的结构

精品文档用心整理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 知识点梳理 重点题型( 常考知识点 )巩固练 【巩固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2014海南高考)用各营养级生物的能量、数量构建的金字塔分别称为能量金字塔、数量金字塔。在某一栎林中,第一营养级生物为栎树,第二营养级生物为昆虫,第三营养级生物为蛙、蜥蜴和鸟,第四营养级生物为蛇。该栎林数量金字塔的示意图是 2.关于生态系统中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都离不开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B.食物网中包含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C.只有生产者依赖于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D.能量只能用于生产者的光合作用 3.在生态系统中,食草动物属于() A.第一营养级,初级消费者B.第一营养级,次级消费者 C.第二营养级,初级消费者D.第二营养级,次级消费者 4.(2015天津高考)下图表示生态系统、群落、种群和个体的从属关系。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乙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后不再发生波动 C、丙是由生产者和消费者构成的 D、丁多样性的形成受无机环境影响

5.下列哪一组生态学名词的排列顺序是从简单到复杂的() A.生物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B.生物体、类群、生物圈、生态系统、群落 C.种群、生物体、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D.种群、类群、群落、生物圈、生态系统 6.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A.每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只能处在一个营养级上 B.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处于第二营养级 C.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D.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有需氧型和厌氧两类 7.如果在草原上使用高效灭鼠药,使鼠类在短期内几乎全部死亡,在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各成分中,受影响最大的首先是() A.生产者B.分解者C.初级消费者D.次级消费者 8.(2015福建高考)下图为某人工鱼塘食物网及其能量传递示意图(图中数字为能量数值,单位是J.m-2.a-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食物网中最高营养级为第六营养级 B、该食物网中第一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5% C、太阳鱼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为1357J.m-2.a-1 D、该食物网中的生物与无机环境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9.假设将水稻田里的杂草全部清除掉,则稻田生态系统中() A.水稻害虫密度将下降 B.能量流动的营养级数减少 C.水稻固定的太阳能增加 D.物种多样性上升 10.下面的图1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甲~庚代表不同的生物。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图1中的甲和己均代表的是第二营养级,属于一个种群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5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2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习题(3)

第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A组·基础达标练] 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中,能量形式转变的顺序是( ) A.光能→化学能→热能 B.热能→光能→化学能 C.化学能→光能→热能 D.光能→热能→化学能 解析: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将光能转化为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然后依次再被各级消费者利用,最终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到无机环境中。 答案:A 2.关于草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能量流动包括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B.分解者所需的能量可来自各营养级生物所储存的能量 C.生态系统维持正常功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 D.生产者固定的能量除用于自身呼吸外,其余均流入下一营养级 解析:能量流动包括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过程,A正确;分解者的作用就是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并从中获取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B正确;生态系统维持正常功能需要不断地输入光能,C正确;生产者固定的能量除用于自身呼吸外,部分流向分解者,部分流向下一营养级,D错误。 答案:D 3.流经一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 ) A.生产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总能量 B.流经各个营养级的能量总和 C.各个营养级生物同化的能量总和 D.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 解析: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是流经一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答案:D 4.下图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部分图解,①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循环进行的 B.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时逐级递减 C.次级消费者属于第二营养级 D.图中①代表呼吸作用所消耗的能量 解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时是逐级递减的;次级消费者属于第三营养级;图中①代表的是生产者的枯枝败叶、遗体中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 答案:B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