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村民俗文化建设研究以泰安市为例

农村民俗文化建设研究以泰安市为例

关于学位论文原创性和使用授权的声明


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科学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对在论文研究期间给予指导、帮助和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或集体,均在文中明确说明。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本人完全了解山东农业大学有关保留和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和按要求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纸质本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山东农业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和汇编本学位论文,同时授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并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者签名:罂

导师签名:.丝

日 期:兰翌:竺



^乞H ㈣Y1煳必

目 录

中文摘要………………………………………………………………………I

1弓I言………………………………………………………………………………………………….1

1.1研究背景………………………………………………………………j…..2

1.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3

1.3研究现状…………………………………………………………………..4

1.4研究方法与研究路线………………………………………………………6

1.5内容结构…………………………………………………………………..7

1.6本文创新点与不足之处……………………………………………………8

1.6.1本文创新点………………………………………………………………8

1.6.2本文不足之处……………………………………………………………8

2农村民俗文化建设的一般理论分析………………………………………9

2.1文化、农村文化的内涵与作用…………………………………………。9

2.1.1文化、农村文化的内涵…………………………………………………9

2.1.2文化、农村文化的作用…………………………………………………9

2.2农村民俗文化建设的相关概念界定………………………………..:….10

2.2.1民俗文化内涵………………………………………………………….10

2.2.2民俗文化的分类……………………………………………………….1l

2.2.3民俗文化的特征……

………………………………………………:….12

2.3农村民俗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分析………………………………………13

2.3.1农村民俗民俗文化建设的迫切性……………………………………..13

2.3.2农村民俗文化建设有利于新农村文化建设………………………….14

3泰安市农村民俗文化建设状况分析………………………………………17

3.1泰安市农村民俗文化概况……………………………………………….17

3.1.1泰安市农村民俗文化资源概述……………………………………….18

3.1.2泰安市农村民俗文化形成原因……………………………………….23

3.1.3泰安市农村民俗文化的特点…………………………………………..24

3.2泰安市农村民俗文化建设现状…………………………………………24

3.2.1泰安市农村民俗文化建设遵循的原则………………………………..25

3.2.2泰安市农村民俗文化建设的主要类型……………………………….273.3泰安市农村民俗文化建设对农村的影响………………………………313.3.1促使当地人们形成了不同的消费偏好………………………………..313.3.2促使各种日常生产、生活禁忌的形成………………………………..313.3.3形成节日文化消费………………………………………………………324泰安市农村民俗文化建设成功经验与存在的问题……………………..334.1泰安市农村民俗文化开发建设的成功经验……………………………334.1.1政府重视农村文化建设………………………………………………。334.1.2突出农村民俗文化特色建设………………………………。:…………334.1.3不断延伸农村民俗文化的内涵…………………………………………344.1.4农民自发参与农村民俗文化建设………………………………………354.2泰安市农村民俗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354.2.1发展水平滞后,基础薄弱…………………点..………………………354.2.2农村民俗文化建设可持续性差………………………………………。364.2.3农村民俗文化产业化之路堪忧……………………………………….385泰安市农村民俗文化建设的对策与建议………………………………..395.1树立正确的观念,加强对农村民俗文化的引导管理…………………395.2

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制订民俗文化发展保护政策和保护规划………4l5.3加大对农村民俗文化建设的资金支持…………………………………415.4加快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农村民俗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动力……435.5加快泰安市农村民俗文化产业建设与发展……………………………456结论………………………………………………………………………………………………..46参考文献……………………………………………………………………。48致谢……………………………………………………………………….51




山东农业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中文摘要

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m既要推进农村物质文明建设,又要加强农村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积极倡导健康文明新风尚,既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证。农村文化建设为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和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农村文化建设为构建农村和谐社会提供思想和精神资源,对维护农村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综合素质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搞好农村文化建设,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对于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对于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

研究农村文化建设,既是农村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迫切要求。本文在借鉴农村民俗文化研究领域成果的基础上,以泰安市农村民俗文化建设的发展实践为主要依据,运用实证研究方法,从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三维视角,深入分析泰安市农村民俗文化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探讨了搞好泰安市农村民俗文化建设的对策与建议。本文研究内容和主要结论如下:

(1)对泰安市民俗文化建设进行一般分析。这主要包括文化、农村文化、农村民俗文化概念的界定与发展、农村民俗文化的内涵、泰安市农村民俗文化建设的发展状况、发展要求以及影响因素。为下面进一步的分析打下基础。

(2)对泰安市民俗文化建设进行问题现状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 .并分析原因。主要回顾泰安地区农村民俗文化建设发展的历史,并对当前农村民俗文化建设发展水平不高,与经济发展水平不适应,发展相对 农村民俗文化建设研究——以泰安市为例

落后,大部分农村文化缺乏长足发展的动力支撑,内动力不足等问题进行了阐述。为作者观点

的提出提供了依据。

(3)加强泰安市农村民俗文化建设的建议与对策。研究探讨和寻求解决农村民俗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深化泰安市农村民俗文化建设改革,在充分借鉴各地成功经验基础上,系统、完整地提出构建泰安市社会主义新农村民俗文化建设的模式。充分发挥各方面力量,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和流传具有重要历史、科学、文化价值的民俗文化形态,不断创新和发展民俗文化的内容内涵和载体形式,积极促进民俗文化融入日常生活。按照新农村建设目标要求,推进民俗文化资源保护和传承的平台建设,促进特色产业发展,确保民俗文化有效存活。以促进农村文化的发展,深化农村文化建设改革试点工作,进一步扩大和巩固改革成果,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和各项事业加快发展;维护农村和谐有序运转和社会政治稳定,建设和谐社会。

关键词:泰安市 农村 民俗文化建设




生奎奎些奎兰堡主童些兰垡鲨壅 一———

一————————————————————————一。

Abstract

and in0rd盱

in spiritualaspects

aballantdevelopment matedal,political

Itreauires

in m

with development producing,nchness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great

to build

in appearance锄d

common life,civilization in{;ommon practice,neat

people,s c删

contextto strengthen

isnot the

democracy iIladII蛳删叽It only important

and co咖onpractice,

areaS and thehealthy good

effortsinrural advocating

development

culturebuild吨iIl

of anewsocialistcountryside.The

butalsothef-砌iIls啪nce building

a weII‘offanda harmonious society?The

sustainbothin

ruralarea build

ing

supply可eat

of a harmoni邮5∞1哪

isthe SOtlIV;e building

rural area spiritual

砒tI】rebund堍jn

the of胁ers?缸for

in improving comprehensive quality

which play a伊巅role

level and

their andtechnological

eI虹c№g伽mer,culttl】融life,improving spiritual

cultureinrural玳a

harmonious developmentof

devclop吨恤mraJarea ina way,the

couldbereally

impor.tant.

needof of

nwalareainthe fullydevelopment

R骼ea“瀣0ncum鹏bun吐培in great

of newsocialiStcounnyside?Tllis

meets吐le need bun曲喀a

吐le also urgent

coun_nyside.It

on the 0t恤e

research and basises p砌ce

in folkcustom

essav dI删stheconclusion

inTai’肌.Fromthecombination嗍e湘耐socla】09y,

offolk custom

姗lopm衄t c咖m

situation of folk

analyze thepresent

econoIlmics and management,thoroghly

and how协

into the countermeasure g嶝洳on

in Tai,an and

抓10pment probe

thefolkcustominTal’an?

develop

conclusionsareaSfollows:

Theresearchcontextandmajor

of the

includes the defining

generally question

I.General An锄ly臻.This part fol

k锄mdevelopment

cultureandfolkcustom,the

conc酬。璐ofculture,countryside

thewayoffurth髓a删yze-

inTai,aIl,也ere倘mentande位咖e缸tors,whichpaves





农村民俗文化建设研究——以泰安市为例

on the situation.Inthis writeralso outthatthe

II.Ananlyze present part,the points

level istoo slow to followthe od the economic

presentdeveloping steps development.

Mostareahave alimititioninitsforcementbecauseofalackinmotive is

power.Thispar

thefoundationfoethewritertoputforwardherviews. 一

Ⅲ.Countermeasuresand suggestions.Inthis writercontinue toresearch

part,the

—and look forthesolutiontothe inthe of thefolk

problems emerged process develping

further thereform offolkcustom Oil

custom,and deepen develpmemin Tai’an.sasing

fullydrawingthesuccessfulexperienceofotherplaces,thewriterputsfoewardthemodel

of a new social folk custom in and

development Tai’ansystematieally intergratly.All

different of shouldbe usedandeffectivemeasuresshouldbetakento

aspects strengh fhlly

and the historical,scientificandvaluable f

olkcustomforms.

protect inheitage important

The connotionand formoff01kcustomshould be promoted intodailylife.Weshould

can-y out therequirement of building a new socialistcountryside,improvebuilding a

form forfolkcustomsource and the

stage protaction inheritance.promote developmentof

industrieswith characteristicsto insurethesurvival offom custom.We should

special

promote thedevelopment offoll【customsnddeepen the projectoffolkcustom reform

andstrengtenthereformachievements,andpromotthedevelopment ofall

pilot,enlarge

ofsocialandeconomic industries.We should insurethatthe ruralarea isstable

aspects

andbuildaharmortioussociety.

words:Tai’an,RralArea;Buildingfolkcustom

Key


IV

山东农业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1引言

农村文化的发展是农村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精神动力,也是我国现时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和谐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农村文化建设,既是农村发展的需要,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迫切要求。

民俗文化是民间约定俗成并传承于世的风俗习惯,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形成的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农村民俗文化,则是指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以农民为载体的民俗文化。它是农民的文化水平、思想观念以及在漫长的农耕文明中形成并积淀下来的认知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情感状态、处世态度、人生追求、生活方式等深层的心理结构的反映。它表达的是农民的心灵世界、人格特征以及文明开化的程度。农村民俗

文化综合了文化人类学、民俗学、社会学,特别是艺术学的重要内容,富有深沉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以及独特的艺术价值。它是传统文明的“活化石",同时又是现代精神文明的源泉。 .

农村民俗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快速发展,农村民俗文化建设在弘扬传统文化,促进农村文化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丰富农村生活,维护农村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综合素质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幅射带动和推动作用。因此,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必须重视农村民俗文化建设,让民俗文化这一民族文化的“活化石",在促进文明乡风的形成中绽放新的光彩。但是,农村文化建设,尤其是农村民俗文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系统工程,农村民俗文化建设过程中还存在诸多政策及实践层面的问题。本文综合运用规模经济理论、经济发展的辐射理论、可持续发展等理论依据,从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三维视角,通过深入分析泰安市农村民俗文化建设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等问题,总结其成功经验、明确做法,探讨加快泰安市民俗文化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农村民俗文化建设研究——以泰安市为例

1.1研究背景

在诸多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经过几十年的艰辛努力,我国农村文化建设实际围绕中心、着眼基层、面向群众、与时俱进,迈出了新步伐,取得了新进展,同时为为新的理论研究提供了丰富的题材。

首先是加大了文明村镇创建力度,农村群众文明素质有新的提高。十六大以来,文明城市、文明行业、文明村镇三大创建活动,相互联动、整体推进。1994年起,中宣部会同有关部门每两年召开一次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座谈会,每次会议围绕一个主题,重点总结推广一个方面的经验,推动了创建文明村镇活动的深入发展,提升了农村社会文明程度。

其次是加大了农村文化建设力度,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明显改善。随着中央解决“三农"问题一系列重大举措的出台,各地各部门采取切实措施,增加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从2000年到2004年,全国农村文化建设投入增长率为15.6%,高于同期GDP增长率。重点支持中西部农村地区,组织实施西部开发助学工程、电视进家工程、万村书库工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工程,积极发展红色旅游。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广电总局和有关地方共投入34.4亿元建设“村村通工程", 壮大了农村文化阵地,丰富了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使11.7万个行政村近9700

万农民群众受益。

再次是2005年11月7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 《意见》明确了今后5年农村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对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创新体制机制、繁荣农村文化、动员社会力量支持农村文化建设等,都做出了具体部署,涉及面十分广泛,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都很强,是我们今后在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要遵循的指导原则和方针。

总的看,农村文化建设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发展,在服务“三农"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同时,农村文化建设工作中也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的问题:一是领导不够重视,研究不深入,精力投入



山东农业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少,工作一带而过,缺乏总体规划。二是认识不够全面。片面理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忽视农村文化建设的作用。三是目标不够明确。工作中“见物不见人",重硬件建设,轻软件建设,重环境治理,轻思想教育,大搞路边工程、面子工程,忽视提高人的素质这一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四是措施不够有力。满足于一般号召,抓得不紧、抓得不实、抓得不具体,影响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整体效果。五是方法不够科学。不从实际出发,不尊重客观规律,不注意量力而行,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甚至搞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助长了形式主义。以至一些好的动机没有收到好的效果,好的事情没有产生好的影响,甚至引起农民群众的反感。这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

从另一方面看,随着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重大变化,传统民俗文化的存在基础和发展空间不断弱化,大量民俗文化由于没有得到妥善有效保护而遭到严重破坏甚至毁灭。当前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一些地方对新农村建设认识不到位,理解有偏差,把“破旧”视为“立≯新",把“洋’’当作“新’’,把新农村建设片面理解为新村建设,村镇:规划不乏西式现代的建筑,忽视体现民族风格、地域风情和乡间特色,二造成民俗文化的缺失,同样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



主1.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005年11月7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 《意见》明确了今后5年农村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对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创新体制机制、繁荣农村文化、动员社会力量支持农村文化建设等,都做出了具体部署,涉及面十分广泛

,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都很强。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文化是我国文化事业的基础,是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重视农业和农村的发展问题,搞好农村文化建设,研究与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对于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全面建设和谐社会与小康社会必须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为农村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保障。 农村民俗文化建设研究——以泰安市为例

民俗是人类民间社会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中经文化传承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习尚风俗。它与人类进程相伴始终,在人类史和民族史上,映记下社会文明发展的印记。农村民俗文化作为民俗文化中最为活泼的一部分,是农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农村民俗文化对于继承和发扬传统的优良民俗,抵制和反对各种陈规陋习,树立社会主义新风尚,建设社会主义乡风文明乃至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目标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深入分析泰安市农村民俗文化发展的现状及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意识地寻找解决泰安农村民俗文化发展过程中遇到问题的对策。提出要按照新农村建设目标要求,推进民俗文化资源保护和传承的平台建设,促进特色产业发展,确保民俗文化有效存活。为进一步深化泰安市农村民俗文化建设改革,促进农村文化的发展,深化农村文化建设改革试点工作,进一步扩大和巩固改革成果,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和各项事业加快发展;促进政府职能由行政管理型向提供服务型转变,从而有助于农村文化建设功能的合理定位,更加有效地提供农村公共服务;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农村文化活动,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技文化素质,从而提高农村整体素质;维护农村和谐有序运转和社会政治稳定,建设和谐社会。

1.3研究现状

(1)国外农村文化研究状况

国外对农村文化建设方面的研究一直都比较重视,国外学者在农村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上主要着重于发展文化产业方面的研究,提出了大量支持和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性举措。美国、韩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均把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作为经济的新的增长点,甚至将其作为21世纪发展国家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积极进行培育。国外也有一些著名学者论及中国农村文化问题。如[美]明恩溥的《中国人的素质》,[美]JM?罗吉斯的《乡村社会变迁》,[法]孟德拉斯的《农民的终结》,[美]美黄宗智的《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等。只是鉴于国外学者研究中

国’农村文化问题的难度较大,这类的理论成果比较有限,但这些论著同样




山东农业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能在很大程度上为我们进一步探索我国农村文化问题提供宝贵的借鉴,开拓更新更广的思路。

(2)国内农村文化研究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对农村文化建设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如高占祥的《论村落文化》,郭晓君的《中国农村文化建设论》,刘杰超的《农村文化》,田翠琴的《农民闲暇》,王铭铭的《村落视野中的文化与权力》,王沪宁的《当代中国村落家族文化》,成汉昌的《中国当代农民文化一‘百村"调查纪实》,姚焕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李保林的《市场经济与村镇文化研究》,樊勇的《文化建设与全面小康》,王传真的《农村文化的建设与管理》,秦桂珍的《昆明农村文化研究》,周薇的《广东建设文化大省的理论与战略》,欧阳君山的《农村集市庙会建设》,樊作刚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新探》,边雪城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等。这类成果既有较强的理论性,又紧密联系.农村文化建设实际,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对农村文化建设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这些研究,梳理了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脉络,概括了农村釜文化的基本特征,构建了农村文化建设的理论框架,总结了一些带规律‘性的东西,为指导农村文化建设实践提供了理论基础,为我们继续开展有关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还有大量间接论述农村文化建设的论著。如:黄楠森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研究》,梁漱溟的((中国文化要义}),邵汉明的《中国文化研究二十年》,司马云杰的((文化社会学》,陆学艺的((“三农"新论》,徐勇的《中国农村村民自治》,刘豪兴的《农村社会学》,于幼军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论》等。

当然,国内外还有大量论及农村文化建设的论文。但就整体来讲,对农村文化的研究远远落后于对城市文化的研究,对农村文化的研究仍然是我国文化研究中最薄弱的环节。与新农村建设相协调的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刚刚开始,研究成果还很少,农村文化研究的领域需要拓展,建设理念需要更新,规律性的东西需要进一步探索。

农村民俗文化建设研究——以泰安市为例

1.4研究方法与研究路线

本文从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角度,对山东省泰安市农村民俗文化建

设的现状进行分析,揭示其面临的困境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在充

分借鉴各地成功经验基础上,系统、完整地提出构建泰安市社会主义新

农村民俗文化建设的模式。


本文主要采取以下研究方法:

(1)文献调研法

本研究的领域主要功能有以下几个方面:①我国相关学者农村文化 ?建设问题的研究,这方面有丰富文献。②国外学者农村文化建设问题的

研究,这方面资料很少。③我国中央及部分地区农村文化建设改革政策

及效果。

(2)例证分析法 ..

设计调查问卷,分发调查对象,统计并分析调查结果。到泰安市各‘地方进行了解和调查,并到基层通过对管理人员及相关人员的谈话访

问,了解农村民俗文化建设情况,获得第一手资料。

以泰安市农村民俗文化建设的现状和问题为实例,进行深入分析。

(3)比较分析法

将研究对象资料数据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差异,分析农村民俗文化

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分析提供依据。




山东农业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农村文化建设概况



泰安市农村民俗文化建设现状分析

●l l



I 总体概述 存在的问题

’r 1r

总结成功经验

1r

加快泰安市民俗文化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图1研究分析路线与论文框架

叠.1.5内容结构

本文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六部分:

第一部分:引言。首先对农村文化建设问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进行论述;其次,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为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最后,提出本文研究的技术路线、研究思路以及创新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第二部分:农村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在该部分首先对农村文化建设相关概念、特点、功能进行了界定:然后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必要性进行分析。

第三部分:泰安市农村民俗文化建设状况分析。主要是回顾泰安地区农村民俗文化建设发展的历史,并对当前农村民俗文化建设发展的主




农村民俗文化建设研究——以泰安市为例

要分布特征和发展模式进行了分析,进而为第四部分提供了实证资料的

支持。

第四部分:泰安市农村民俗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主要问题。本部分

主要对泰安农村民俗文化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性的诊断。

指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文化建设水平不高,与经济发展水平

不适应,发展相对落后:大部分农村民俗文化缺乏长足发展的动力支

撑,内动力不足;农村民俗文化建设规划特色不突出,缺乏系统性和全

局性;农村民俗文化发展环境欠优,可持续性差。

第五部分:搞好泰安市农村民俗文化建设的对策建

议。借鉴国外先

进实践经验,结合泰安实际情况,提出相关对策:进一步加强指导管

理: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合理编制发展保护规划:强化民俗文化特色,

提升竞争力;加强内部研究,提高农村民俗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动‘ 力;优化外部环境,建设新时期新农村农村民俗文化。

1.6本文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6.1本文创新点 .

(1)本文以较为翔实的资料,对泰安市民俗文化的发展状况进行了

系统的梳理和总结,准确找出了存在的问题。

(2)从论理与实践的结合上提出了加快泰安市民俗文化建设建设的

相关政策措施。

’ 1.6.2本文不足之处

对泰安市民俗文化发展趋势及其可行性的分析尚不够细致、深入,

有待后续深入研究。




山东农业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2农村民俗文化建设的一般理论分析


2.1文化、农村文化的内涵与作用

2.1.1文化、农村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一种特有的社会现象,是特定的时代、特定的地区的物质生

活状况、社会风俗习惯、社会精神风貌、社会意识状况和社会组织机构

等的集合和凝练,其涵盖了社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是社会物质财

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随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人类社会的发

展而发展。但是,这仅仅是从宏观的角度给文化下的一个定义。文化的

定义不是单一的,而是多视角的。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社. 会发展阶段等都会表现出有不同的文化现象。.

农村文化是在农村社会生产方式基础上,以农民为主体,建立在农

村社区的文化。它是农民文化素质、价值观、交往方式、生活方式的反

映,农村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文化以农耕为经济基础,以血缘关

系和地缘关系为纽带,以人际交往为主要传播方式。这种文化会随着社耋 会的发展而发展变化,或是向前发展,或是逐渐消亡。可以说,一个农≥ 村的文化的命运前景是与当地农民紧密联系在一起,且这种独特的文化

是深深地根植于农民群体中。要使得农村文化紧紧地跟着社会的发展而

向前推进,关键就得看当地的农民如何去“耕耘’’农村文化赖以生存的

土壤。 ?

2.1.2文化、农村文化的作用

文化是一个民族和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是推动人类社

会进步的精神力量。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也是一个欠发达国家,农

村人1:3占了绝大部分比重,因此,我们说全

体国民素质的提高,从某种

意义上讲,关键就在于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就在于我们要与时俱进地

搞好农村先进文化建设。

随着整个社会信息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农民与外部社会的接触越来

越紧密,以致外来文化的入侵,间接或直接导致了农民群体的价值取



农村民俗文化建设研究——以泰安市为例

向、道德观念、文化选择趋于多样化,而农民的文化观念又良莠不齐,使得目前农村文化建设的难度不断增加,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造成不利影响。在这种严峻的情况下,只有不断增强“农村文化”的感召力和吸引力,才能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从而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 总体来看,虽然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仍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但我国已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今后几年是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是推进现代农业迈出重大步伐的关键时期,是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取得突破进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推进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新的历史条件下,解决“三农"问题,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问题,也是文化进步的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进一步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从以往农村改革的实践经验看,要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要求和目标,必须在大力 ’发展经济的同时,充分利用和依靠文化、教育和科技等力量,切实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从而加速改变农村落后面貌,促进农村各项事业的长足发展。随着城市的稳步快速发展,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距逐渐拉大,造成城市与农村的发展严重不平衡,农村各方面发展的滞后也抑制了整个 .地区、整个国家的发展脚步,没有农村的发展的就没有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发展,而农村的发展就不能忽视文化在经济发展过程当中的重要作用。

2.2农村民俗文化建设的相关概念界定

2.2.1民俗文化内涵

民俗历史悠久,研究民俗的民俗学作为一门科学有近两百年的历史。关于“民俗”一词定义的争论,目前学术界对此尚无统一的标准,不过从大部分学者的研究中可以发现:有的认为民俗是“民的生活文化"、有的认为民俗是“人民的风俗习惯"、还有的认为是“民间文化”或“民间传承文化”。民俗的概念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民俗学研究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从传统的乡村民俗研究,扩大

lO

山东农业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到都市民俗研究。但无论怎么变化,对民

俗还是有一种共识,即认为民俗主要是指“民众的风俗习惯”,或称“习俗"。

所谓民俗,就是指产生并传承于民间的、具有世代相袭特点的文化事项。而农村民俗文化是指在农村区域内的人群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在农村广泛流传的文化形式,它们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1。民俗文化包括两方面含义:首先,这种文化事项必须是产生并传承于民间的。那些只存在于官方而不存在于民间的文化事项,那些与民间社会并非直接关联的文化事项,即使具有世代相袭特点,也不算民俗文化。其次,民俗文化必须具有世代相袭特点。那些虽然产生民间,但在尚未成为广大民间社会所接受的“民俗"之前便已迅速解体的文化事项,也不应纳入民俗文化的范畴。

在这一概念的基础上来区别以下几个词语:民俗、民俗文化、农村民俗文化、农业民俗文化。民俗是一种文化现象,‘所以民俗即民俗文化。如今,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人们的生活方式已以前有了很多不爹同,只是在一些传统节日里还能见到昔日民俗的特点,现在城市人们的芝生活中己产生了一些新民俗,不在本文讨论范围。本文讨论的农村民俗一文化是指从农耕文明时代开始传承下来的民俗,.由于农村相对封闭,所j以较好的保存了这些民俗,而狭义的民俗文化就是指农村民俗文化。对露于农业民俗文化,狭义的说,是属于民俗文化中的生产民俗一类的,但是,若从广义来讲,传统中国是农业社会,民俗文化大都与农业生产有关,如岁时节日,多与农作物的播种、收成等有关;即使是服饰民俗,有些方面也是由生产所决定的,如袖子短,是为了插秧方便,生产是基础,民俗文化处处都融入了农业生产的因素。

2.2.2民俗文化的分类

在民俗分类这个问题上,各国学界看法不一,我国学界也存在分歧。参考《中国民俗大系》2记述的内容,将民俗分为以下几类:1许慧宏, 《论民俗文化的产业开发—福建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福建农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2<中国民俗大系》是国家“十五’’规划重点图书,2004年12月由甘肃人民出版

11

农村民俗文化建设研究——以泰安市为例

(1)生产民俗。包括各地主要的生产方式:作物的种类和耕作方式:生产工具的种类和制作;农时节气和生产谚语;农事节日和禁忌等。

(2)村落民俗。包括村落的历史沿革:村落组织与结构;村落的公共设施;村落的作用;村落的信仰与禁忌等。

(3)家族民俗。包括家族构成;家族与亲族;家族与

宗族;亲属称谓;家规、家法:家神、家祭等。

(4)居住民俗。包括各地民居的样式、类型及历史沿革:日常生活中居住习惯;住宅的建筑仪式;住宅的信仰和禁忌等。

(5)饮食民俗。包括各地粮食、蔬菜的种类;各种主食和副食的制作和食用;各地名优特色食品及其制作;饮料的采集制作及饮用礼节:有关饮食的信仰和禁忌等。

(6)服饰民俗。各地服饰民俗的特点和历史沿革;服饰的用料和制作;服饰的样式和功用;装饰与功用;服饰的信仰和禁忌等。

(7)岁时节日民俗。包括节日民俗的形成和发展:各地重大的民间节日;节日活动的组织和规模:节日祭祀与信仰;节日传说等。

(8)人生礼仪民俗。包括各种诞生礼、成年礼、婚礼、丧葬仪礼,关于人生仪礼的信仰与禁忌等。

(9)民间社团组织民俗。包括民间社团组织的形式种类和特点;民间社团组织的形式和发展;民间社团的信仰与禁忌等。

(10)民间信仰民俗。包括巫术与禁忌;民间宗教;信仰;民间信仰诸神:其他俗信等。

(11)民间艺术及其民俗。包括民间工艺;民间音乐;民间美术;民间文学;民间舞蹈;民间游艺与竞技等。

2.2.3民俗文化的特征

(1)地域特征

民俗文化是某一个地域的某一个族群一种约定俗成的带有普遍意义和典型意义的文化现象,具有强烈的地域特征。每个地域、每个族群都社出版。该从书分省立卷,全套共31卷,1400余万言,还收入4000多幅民俗图片和自描插图。丛书编写历经10年,是国内第一部全方位介绍中国各地区、各民族民俗文化现象的大型丛书。

12

山东农业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有自己的民俗文化,这也正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体现。民俗文化是民族

文化中最民间的部分,也是能够最鲜明反映民族特色与地域特色的文

化,是地域、族群认同感形成的基础。

(2)传统特征

民俗文化具有相对固定的表达方式和内容(如节庆、礼仪等表现出

的规范作法),具有一定的传统性。民俗文化往往是通过较长历史时间

的地域融合而形成,已经构成了地域、族群生活形态的一部分,已经被

当地社会普遍接受和遵守,具有很强的稳定性,轻易不会发生变化。民

俗文化作为指导当地人民生活的传统规范,是带有感情成分的伦理道德

文化。

(3)生活特征和动态特征

民俗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的体现,有其独特的传播方式,具有很强

的生命力和动态特征。民俗文化体现在

具体生活行为中,是一种生活文. 化,人作为民俗文化的载体,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传播民俗文化,生命曩 力强大;民俗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其形式和内容不断更萼 新,不断适应社会时代的需要,动态特征明显。

÷

.兰2.3农村民俗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凄2.3.1农村民俗民俗文化建设的迫切性

农村民俗文化是农村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培育中华民族民族精

神,形成中华民族民族凝聚力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几千年的封

建社会中,农村民俗文化始终受到压抑和排斥,没能得到有效的记录和

保护,始终处于一种自生自灭的状态之中。历代方志中虽有对农村民俗

文化的记载,但都十分简略,不能窥见中国农村民俗文化发展的全貌。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极左思潮的影响,一次又一次的政治运动,在都市

以“雅文化刀为革命对象,在农村则以农村民俗文化为革命对象。要么

挥舞“封建迷信"的大棒,要么用社会动员的方法移风易俗,造成农村

民俗文化的消失和断流。文化大革命使农村民俗文化遭到前所未有的破

坏。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西方文化和现代化带来的思

13

农村民俗文化建设研究——以泰安市为例

想观念上的转变,使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急剧变化,对传统农村民俗文化也是一次强烈的冲击。虽然农村民俗文化具有适应性和变异性特点,当社会发生急剧变革时,农村民俗文化会主动调解适应这种变化。但是对优秀农村民俗文化传统,还是需要加以有效的、合理的保护与建设。对典型的、具有文化史价值的民俗活动,如各种类型的民居、独特的饮食和制作、服饰和民间工艺加工、大型的民间节日习俗、传统的民俗宗教仪礼、民间竞技活动以及传统的民俗活动场所等,应该有计划的,通过民众的和政府的行为加以保护。对一些看似已经过时的农村民俗文化现象,要看到其文化史价值,需要加以珍视和保护,保持它原来的仪式规模,使后人能清楚的了解先辈的思考方式和生产生活习俗。总之,农村民俗文化的发展已经到了迫切需要保护的阶段,因此农村民俗文化建设的必要性是迫在眉睫的。更深一步讲,加强农村民俗文化建设是理解中华民族民族凝聚力形成的依托,对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都是十分有益的。

2.3.2农村民俗文化建设有利于新农村文化建设

农村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组成部分,它对于农民个体而言,起着塑造人格、娱乐身心、移风易俗、沟通人际关系、提高人

的文明素养、实现农民社会化的特殊功能。对农村群体而言,起着社会整合和社会导向作用。要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不仅能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在传递信息、普及科技、培养人才、开拓市场、脱贫致富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更重要的是它能为进一步深化农村各项体制改革提供精神动力,把农民群众从消极无为、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传统小农意识中解放出来,用先进的文化和新的价值观念武装广大农民。

(1)农村民俗文化建设有利于发挥农民主体地位,调动农民参与农村文化建设的积极性1


1赵秀忠, 《弘扬民俗文化促进新农村建设》,湖南社院学报,2009, (10):8l一84

14

山东农业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

农村文化以满足农民群众文化生活的需要为主。目前,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农民的教育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文盲半文盲仍占很大比例,因而相当一部分农民的文化生活就是接受传统民俗文化的熏陶,在参与现实的民俗活动中进行精神文化的审美和享受o’农村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是以“农村文明程度和农民整体素质有所提高,文化在促进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刀为己任的。但是,许多地方在农村文化建设中,不管是从决策、目标角度还是从参与角度,并没有把农民的主体地位放在应有的位置来考虑。这主要表现在:有不少地方存在讲排场,做表面文章的现象。有的地方表面上“十分重视”农村文化建设,也抓得很紧,又是拍电视又是登报纸,搞得轰轰烈烈,有声有色,但实际上,所有这些都是做给上级或为了上电视和登报纸的需要,与当地老百姓的文化需求没有多大关系。甚至于有的地方开展文化建设活动仅仅为了得奖。这样一来必然导致作为文化建设主体的老百姓十分不满,他们不甘心在农村文化建设中二、充当衬托的角色。于是仅有的一点本来就不是很高的热情最后也被形式主义消磨掉了。

羞 在加快农村民俗文化建设过程中,由于农村有着极其丰富的民间文每化资源,民间传统文化适合农民的认知方式和审美习惯,使农民在接触过程中有亲切感和被认同感,农民们会搞一些自娱自乐的文化活动,使农民感觉到自身在参与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农村民俗文化建设过程中,积极挖掘农村现有的、农民身边独特的历史文化遗产或民俗文化资源,为农民提供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活动和精神产品,可以使农民在劳动之余不出村就能感受到农村

文化的熏陶,调动农民参与农村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2)加快农村民俗文化建设有利于丰富农村文化建设的内涵

在农村文化建设中重硬件,轻内涵的现象普遍存在。有的地方对农村文化建设理解上存在偏差,往往只重视硬件方面。在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只搞几个让上级领导或外来参观者能看到的硬件设施,根本没有考虑农村文化建设的内涵。而实际上,在农村文化建设上,一味注重硬件而忽视内涵建设,结果投入再多也是无济于事的,比如有的地方在农村 农村民俗文化建设研究——以泰安市为例

耗费不少资金建设成了图书室或某某活动中心,没有成为健康化活动场所,反倒成了打麻将打扑克赌博的场所或是播放黄色所。

在农村文化建设中主流文化当然起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大力加强领导,动员各方面的力量来加强主流文化建设。但是资金不足、投入有限的情况下,主流文化的作用并不仅仅体现个农村文化结构中占有多少比例上,而是更多体现在它对民间的渗透与引导上。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中,政府有关当然应当负起主要责任,用主流文化来引导和培育新农民,同忽视对民间民俗文化的引导作用。

农村民俗文化是农村大众的生活文化,又是政治文化、精育、发展的基础,是农村社会一切文化赖以产生和生存发展的村民俗文化作为农村文化中的一种特有形式,是对民族精神传符号和基因。它具有历史沉积性,具有文化传承性,更具有影性。与其他传统文化相比较,它具有鲜活的时代特征和悠久的明,还具有精华和糟粕并存、良俗和陋俗同生的特征。加快农村民俗文化建设就是要挖掘农村丰富的文化资源,.就是挑选民间文化中的精华、民众习俗中的良俗,倡扬民族精粹,以有利于农村先进文化的建设。加快农村民俗文化建设有利子保护农村优秀的农耕文明,有利于弘扬民族文化和精神。有利于增强农村文化影响力,提升地域文化魅力。有利于开发农村民俗文化资源,有利于增强农村民俗文化的影响力,增强农村先进文化的文化内涵和竞争力。

(3)弘扬民俗文化有利于发展农村文化产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农村的民俗资源非常丰富,不仅包括远古的文化遗址,而且还有部分的民俗景物和现实的民俗风情。悠久的历史和几千年文化积淀,在民间蕴涵了丰富的文化产品和广博深厚的文化资源。随着城市文明的发展和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传统民俗文化的魅力日益凸现出来,农村民俗旅游、体闲娱乐,已成为城镇人时兴的潮流。农村民俗物品、民俗表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

。因此,应遵循市场规律,将文化历史精华和现代农民的文化需求有机整合,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激发农民群众

16

山东农业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的创造热情,丰富文化产品,促进文化交流和传播。保护、开发和利用好农村民俗资源,大力发展农村民俗文化产业,不仅有利于推进农村文化建设,而且能把发展先进文化与民间传统习俗相结合,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致富。

3泰安市农村民俗文化建设状况分析

泰安市地处山东省中部,北依省会济南,南临孔子故里曲阜,东与莱芜市、临沂市相邻,西隔黄河与聊城市相望,处于山东省“一山一水一圣人"旅游热线的中间,有着丰厚的自然景观与文化底蕴,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的民俗。泰安在5000多年前形成了繁荣的大汶口文化;公元前200年(西汉初)设“泰山郡",公元1136年(金天会十四年)设“泰安郡"。泰安从“泰山安则四海皆安’’一语中来,取意国泰民安。泰山的南北麓,是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繁荣地区。泰安市东西长约176.6公里,南北宽约93.5公里,面积7762平方公里,约占全省面积的5.O%。下辖两区、两市和两县,分别为泰山区、岱岳区、新泰市、肥城市、宁阳县和东平县。泰城为市政府驻地,位于泰山南麓。全市2008年末常住人口545.6万人,增长4.2%o,其中城镇人口258.2万人,农村人口287.4万人。全市有民族41个,汉族人口占绝犬多数。由于区位、政治、交通等多种原因,孕育了泰安市独特的地域文化,表现为庙宇多、庙会多、民俗文化活动项目多。

3.1泰安市农村民俗文化概况

大汶口文化的流风余韵、东夷殷商文化的交融,齐鲁文化的传承,在泰山演绎流变,形成了泰山民俗的基因,形成了泰山民俗率真昌明的特点,天神、地祗、人鬼的祭祀,使泰山民俗具有了神秘莫测的特点。人们常用“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来形容中国民俗的丰富多彩,但泰安市农村民俗的绚丽多姿却可用“十里不同风,一乡有一俗”来形容。泰安市荟萃了山东民俗的精华,堪称山东民俗的展览馆。.泰安市农村民俗文化兼有中原民俗文化的特点,主要体现在食品,衣着,生活和生产活动,礼仪,信仰,与季节性密切相关的生产和生活习俗等。如春

17

农村民俗文化建设研究——以泰安市为例

节祭灶,守岁,吃饺子,新年,闹元宵,端午五月艾叶插值等农村民俗文化还创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民俗艺术展览馆——岱庙馆,夜市等。在泰安古老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