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年级地理地图教案

七年级地理地图教案

七年级地理地图教案
七年级地理地图教案

地图

教学要求

1.能够在地图上依据经纬线或者指向标等确定方向。

2.在地图上测量两点间直线距离,并根据比例尺换算成实地距离。

3.在地形图上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这五种地形。

4.能够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估算某个地点的高程。

5.能够根据使用目的(例如旅游)确定所选择的地图类型及其比例尺。

6.举例说明一到两种现代高科技地图(例如遥感图像和电子地图等)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内容点析

1. 地图是将地球表面的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加以综合,按照一定的数学法则建立地球和平面间的相互联系,用符号、文字和颜色把地球空间现象表现在平面上的图形。因为地图空间有限,在表现地球表面的现象时,一方面必须按一定比例尺缩小表示,另一方面要对地表现象进行选择或综合,保留和突出主要的、本质的特性,显示有用的地理现象,因此地图不是地球的机械缩小。人们阅读地图,可以了解某个地区、国家以至整个世界的地理事物的数量、质量、分布、联系和变化等内容。

2. 地图比实地要小许多倍。这样,繁多的地面事物不可能全部反映在地图上,只有进行一定的取舍(选择)和概括(综合),地图才有可能清晰、易读。在将详细的地图缩小成更小的比例尺地图时,对原图的内容也要进行一定的取舍和概括。比如,一个居民点,在比例尺较大(例如1∶10 000)的地图上,往往街区和房屋都有较详细的反映;但在比例尺较小(例如1∶100 000)的图上,只能概略地反映它的主要轮廓;在比例尺更小(例如1∶1 000 000)的图上,甚至只能采用一个圆形符号,或者根本不能在图上反映。这种对地图内容的取舍和概括,叫做制图综合。制图综合是绘制地图中最复杂的创作过程。

3.地图的比例尺又叫缩尺,是图上的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在比例尺的计算公式里,图上的单位距离一般是1厘米。实地距离的单位也要换算为厘米,才能计算出图上距离相对于实地距离缩小的倍数。

4. 地图上的地面景物是采用各种各样的符号来表示的。除了符号,多数情况下还要附加必要的文字和数字注记。这些都是地图的语言。地图是一种特殊的地理语言,这种特殊的语言,可以有选择地、形象地突出反映地面景物的许多地理特征。因此,要利用好地图语言,必须熟悉地图的图例。

5.地形图是着重表示地形的普通地图,主要是指按国家制定的统一规范细则编制、以同等详细程度表示地面各种基本要素的地图。地形图是经过实地测绘或者根据实测图并参考有关资料编制而成的,包括国家基本地形图和专业生产部门测制的大比例尺地形图。在地形图上,地貌一般用等高线表示,其他要素用规定的图式符号表示。等高线法是最主要的地貌表示方法,它能够反映一个地区地面的实际高度和起伏特征。其他表示地貌的方法还有分层设色法和晕渲法等。

6. 等高线是地面上高程(海拔高度)相同的点连成的闭合曲线。例如池塘水面的边缘线,就是一条等高线。如果用一系列不同高度的水平面与起伏的地面相截,那么在水平面和地面的交汇处,就会形成一系列的水平曲线。如果把这些水平曲线都投影到一个标准的水平面上,并按一定比例缩小在图纸上,就得到了可以反映地面高低起伏特征的等高线地形图。

等高线的高程是从海平面开始量算的。我国地形高程的起算点,统一用青岛的黄海水准原点。自海平面以上,每隔一定高差便可设一条等高线,相邻两条等高线的高程差,叫等高距。等高距大小的选择是根据地形图的比例尺和地形高低起伏的特征等因素来确定的。一般说来,

比例尺愈大,等高距愈小,这样对地形的反映就能详尽一些。

在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必须有高程注记。地形起伏的特点,就是通过这些有高程注记的一系列等高线的排列形式来表现的。等高线密集的地方,说明地面坡度陡峻;等高线稀疏的地方,说明地面坡度和缓。如果等高线间隔非常均匀,说明坡度均一;如果等高线的高处稀疏,向下逐渐密集,说明坡度上缓下陡;如果等高线的高处密集,向下变得稀疏,说明坡度上陡下缓。

7.地图的种类很多,可以根据许多标志对地图进行分类。

按比例尺的大小来划分,有三种类型:

(1)大比例尺地图(1∶100 000和大于1∶100 000的地图);

(2)中比例尺地图(小于1∶100 000到大于1∶1 000 000的地图);

(3)小比例尺地图(1∶1 000 000和小于1∶1 000 000的地图)。

在同样大小的一幅图上,大比例尺地图只能反映较小的空间范围,而小比例尺地图则可以反映较大的空间范围。

根据地图所包括的空间(区域)范围,可以划分为世界图、半球图、大陆图、海洋图、大洲图、国家图、省图、市图、县图、乡村图等。

根据地图的内容,通常可以划分为普通地图和专题地图两类。普通地图是反映自然和社会经济一般特征的地图,图上包括水文、地貌、土质、植被、居民点、交通线和境界线等多种内容。普通地图按内容的概括程度可进一步划分为地形图和地理图(或一览图),地理图概括程度较高,多为小比例尺地图。专题图则是根据专门用途,着重反映一种或几种自然或社会经济现象的地图,包括工程技术上应用的地图。

教学建议

结合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地图是日常生活、生产,以及学习地理所必需的重要工具。所以应使学习地图的过程变为一个使用地图的过程,边学边用,边用边学,在学中用,在用中学。为此,除教师自己要准备多种类型的地图外,还可以让学生从家里带来一些不同类型的地图,以供课上学习讨论所用。

(2)由于地图是采用一定数学方法绘制而成的,所以,使用地图,从地图上获取地理信息时就需要量算,需要用形象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来认识地理事物的形象特征,建立地理事物空间方位的概念。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发展开始进入形式运算阶段,有些学生在地图符号的认知和空间关系的建立方面仍然可能存在一定难度,教师需要创设多种情境,建立地面实物和地图符号间的对应关系,并要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教学。因此,地图比例尺知识的学习、运用,以及地图方向及地理事物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的判别,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3)地图和地球仪都是了解地表事物、学习地理知识的工具,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使用方法也不尽相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取比较的方法,看一看这两种地理学习工具的制作和特征有什么不同,以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更合适的工具解决地理学习问题。

(4)了解知识的产生过程,有利于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简单了解普通地图、专题地图、等高线地形图、地形剖面图的制作过程,对学生掌握这些地图的特性,提高阅读及获取信息的能力非常有益。教科书在选择这方面内容及设计活动时作了一些引导,所以,教学中可以适当加强这方面活动的设计,使学生亲自参与动手活动,对所学知识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例如,根据像片编制地图,让学生决定内容的取舍。让学生描述学校到家庭的行程以及沿途景物,班级共同绘制一幅世界地图等。

本节新课的导入有下面两种设计。

(1)教师请同学们观察、思考地图和地球仪有什么异同?从使用的角度分析它们各有哪些优

缺点?

(2)教师让学生观察教科书中的“台湾岛地图”或一幅其他地区的地图,问:“你能在地图上看到什么?你能从这幅图中获得哪些信息?”直接让学生读图、用图。教师还可以安排学生分成小组,开展读图及介绍地图所提供的地理信息的比赛,介绍信息多且准确者得分高。第一种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的学习建立在已有地球仪知识,以及使用过一些简单地图的经验基础上,启发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自己归纳总结出地图的主要特性和使用特点。这种设计对于引导学生参与自学活动,训练比较分析的思维能力非常有效,但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生活

学生边用边学,以用促学,了解地图的特点和如何使用地图,初步形成从地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在学生阅读地图、获取信息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让学生表达他们获取信息的方法,尤其要让那些能从地图中获取较多信息的学生归纳、总结自己在使用地图过程中采用的各种方法和体会,引导学生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同时,教师还要鼓励那些从来未用过地图的学生,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把他们推到自学的第一线。

对以上两种设计,在教学中既可以采取其中的一种,也可以两种并用,先后顺序可以任意安排。

【地图的基本要素】

1.关于“比例尺”,可以设计下列问题。

(1)如何量算地图上两点之间的实地距离?

(2)在台湾岛地图上,从高雄到台北,这两座城市的图上直线距离是多长?实地距离又是多长?如何利用图上给出的条件计算出来?

以上两个问题的解决过程,都可以让学生通过讨论来完成。这两个问题的设计都是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地图要素(地图提供的基本、直观的信息),经过思考、讨论读懂地图的内涵,获得更多的、隐蔽的信息。

由于线段比例尺更加直观,便于理解和使用,所以,在教学中,可以首先让学生利用线段比例尺进行量算。并且,教师要告诉大家,用这种方式表现的比例尺,叫线段比例尺。

(3)同学们能否利用地图给出的比例尺,计算出该地图与它所表现的实地范围相比,缩小了多少倍?

这个问题的提出,是要让学生通过对线段比例尺的简单计算活动,理解比例尺的本质特征,就是实地距离缩小的倍数,即缩尺。

(4)根据你们所学的数学知识,地图上的比例尺除了这种线段式,还会有什么表示方式?

根据学生所掌握的数学知识,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己推导和说出比例尺的其他表示方式:数字(比例)式、文字(表达)式。然后,教师再出示一些比例尺表现形式不同的地图,使学生体验自学成功的喜悦。

2.可以设计下列活动来练习从地图上确定方向。

(1)教师提问:“在地球仪上是如何辨别方向的?地图上方向应该如何辨别呢?地图上各种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关系又应该如何确定呢?”

(2)教师出示不同比例尺的地图,例如世界图、中国图、北京市区图等,让学生思考应如何确定地图上的方向。

(3)启发、帮助学生总结归纳,在不同类型地图上确定方向有哪些方法。

以上活动设计,仍然以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体地位为指导思想。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可以从已学过的地球仪上的方向辨别入手,让学生复习用经纬线确定方向的方法,了解在地图上同样可以用经纬线确定方向。这种方法适用于小比例尺的地图,而大比例尺地图的经纬差比较小,这类地图往往没有经纬线。这时就要遵守“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一般规则。还有的地图标有“指向标”,“指向标”指示的方向一般是指北。

3.关于“图例”,可以设计下列活动。

(1)教师请学生归纳总结:阅读地图一般需要哪几个重要的步骤?要读懂地图,正确地使用地图,需要利用地图为我们提供哪些基本要素?

(2)请学生自己想办法,尽快记住一些重要的图例(参考教科书提供的图例),然后相互交流记忆的好方法。

教师也要指出,记住图例固然很好,但很多地图都附有图例,所以也不必死记硬背,关键是掌握识图的方法和步骤。

【地形图的判读】

1.这部分内容的转承设计如下。

(1)教师承转:“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不平的,而地图是平面的,那么,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较准确地在平面的地图上表示出来呢?”

然后请同学们观察一幅绘有等高线的地图,教师可以自问自答:“那就是用绘制等高线的方法来表示。”

(2)教师提问:“那么,等高线是怎么绘制出来的呢?请同学们阅读教科书‘等高线示意’、‘海拔的计算’两幅图和文字,讨论地图上的等高线是怎样绘制出来的?”

2.关于“等高线”的活动设计。

(1)教师可以自制一些不同类型的能够绘制等高线的地形模型,让学生利用这些模型,根据对教科书内容的理解,在黑板上画出一组等高线图。帮助全体学生理解等高线是怎样绘制出来的。

(2)教师可以让每个学生带一块橡皮泥(核桃或鸡蛋大小的一块即可),制做成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地形模型,在假设的各海拔高度上用小刀或细线将地形模型沿水平方向切断,然后将每一层的外轮廓线按其镶套关系描绘在一张白纸上。

制作过程最好由学生参考教科书上的等高线绘制过程,独立完成,当学生有困难时,教师要进行提示和指导。教师可以出示一幅等高线地形图和地貌素描图,让学生对照观察。

(3)让学生对照绘制出来的等高线轮廓和地形模型,总结:如何根据等高线的弯曲和疏密特点,判别地形图上的各种不同类型的地形?

(4)让学生阅读用分层设色法绘制的地形图,分析这种表示方法与单纯用等高线法表示的地形有什么不同?让学生总结:用分层设色法绘制的地形图,其着色随地势的变化有什么规律?以上教学设计,其目的是通过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归纳、制作等活动过程,达到理解、掌握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识读方法的目的。

3.对活动2的设计。

教师在讲桌上摆放一个山地模型,并请学生观察教科书中“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方法”一图,

提问下列问题。

(1)什么是地形剖面?假如利用这个模型,如何操作能看到某地形的剖面?

(2)若利用此地形模型进行操作,能得到多少个地形剖面?

(3)若想利用一幅等高线图,了解某两点(图上是A-B)之间的地形起伏情况,应该怎样做?请学生阅读教科书中“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方法”一图,根据图中提示的信息分析归纳说明。

教师提出上述问题的目的,是创设一种让学生积极参与的认知过程,使学生通过观察实物、阅读地图和教科书、独立思考、小组讨论、语言表达等活动,了解什么是地形剖面,如何确定地形剖面,以及绘制地形剖面图的操作步骤等方面的知识,了解绘制等高线地形剖面图的意义,就是直观地了解某一方向地面的起伏变化情况。避免那种教师一步一步地讲述,学生被动记忆、模仿的单一学习模式,使学生在学习这些知识的同时,培养多种自学能力。

教师还可以设计另外一幅等高线地形图,让学生做绘制地形剖面图的练习,以便巩固绘制地形剖面图的基本技能。

【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1.问题设计。

(1)当前,人们的哪些社会活动会用到地图?各需要什么样的地图?

(2)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你是否知道人们除了利用地图之外,还有哪些方法、手段,能够更加快速和准确地获得有关地表环境状况的信息?

提出这两个问题,旨在使学生了解人类的农业、工业、交通、旅游、商业、政治、军事、城市建设等活动都离不开地图。例如,气候分布图、土壤分布图、农作物分布图、矿产分布图、工业区或工业城市分布图、铁路分布图、公路分布图、旅游景点分布图、商业中心分布图、政区图、军事地图(大比例尺地形图多为军事和城市建设所用)等。

2.反馈设计。

(1)让学生阅读教科书中“韩国汉城地铁线路图”,完成教科书中的问题。

(2)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习的主要知识内容。

(3)让学生分成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测量,但要求每个学生都绘制一幅校园平面图,地图要有学生自己设计的图例及其他要素。

中图初中地理七上《1第2节 地图》word教案 (5)

地图 第3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地图的基本要素——比例尺和方向,但是,要和地图“对话”,获取我们所需的信息,这是不够的,还必须认识和熟悉地图的“语言”——图例。 板书地图的基本因素——图例 [讲授新课] 提出问题什么是图例? 指导阅读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13图1.22中有关图例的文字说明,以及课本P14第3自然段,使学生知道图例是指:地图上表示各种地理事物的符号,说明各种地理事物的文字和说明各种地理事物的数字,又称注记。 组织活动 1.让学生看课本P14图1.24“一些常用图例”,自己想办法尽快记住一些常用的图例。 2.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记忆的好方法。教师给予指导启发,如点状的符号有哪些?分别表示什么地理事物?线状的呢?面状的呢?等等。 3.教师可用电脑逐个展示各种图例,让学生辨认,也可用课前准备的“图例卡片”,进行“找朋友”或“对号入座”等游戏。

4.组织学生进行绘制自己居住房间平面图的比赛,看谁画的又符合实际又美观,图上要有比例尺、方向以及自己设计的图例等要素。 评价点拨展示若干学生绘制的平面图,点拨评价后说明记住图例固然很好,但地图一般都附有图例,所以也不需去死记硬背,关键是要掌握识图的方法和步骤。结合绘图中的问题,强调在绘图和填图时,图例要规范准确,特别是注记,应该字体清晰匀正,大小合适,排列应“横写自左向右,竖写自上而下”,点状事物不离点,线状事物也是线,面状事物不出面。 小结过渡同学们,比例尺、方向、图例是地图的三个基本要素,只有熟练掌握了这些阅读地图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才能很好地与地图“对话”,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板书二、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提出问题 1.当前人们的哪些社会活动会用到地图,各需要什么样的地图? 2.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你是否知道人们除了利用地图之外,还有哪些方法、手段,能够更加快速和准确地获得有关地表环境状况的信息? 讨论交流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19第1和第3自然段以及阅读材料“地图家族一览”,以学习小组讨论交流,列举说明。 评价点拨教师根据学生发言情况评价后小结点拨。 ①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都离不开地图,如气候分布图、农作物分布图、工业区或工业城市分布图、铁路、公路分布图、旅游景点分布图、商业中心分布图、政区图、军事地图等。

七年级下册地理复习提纲(中国地图出版社)

第四章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 第一节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p4—p11 一水是重要的自然资源 1、自然资源: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得、用于生活和生产的物质和能量,叫做自然资源。 2、主要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和海洋资源。 3、分类①可再生资源:可以持续利用,利用后还能循环再生、或者不断更新。(阳关、空气、土地、水、生物等)②非可再生资源:用一点就少一点,不能更新,也不能再生,越用越少。(煤炭资源) 4、淡水资源的存在形式:江河及淡水湖泊中的水、高山积雪、冰川以及地下水等。(地球上水量的97.5%为咸水,淡水只占2.5%,而且68.7%的淡水以冰川形式存在) 5、淡水资源主要来自大气降水。 降落在地面的水,一部分沿地面流动,形成地表径流;一部分渗入地下,形成地下径流。 水资源的多少,主要以径流量的多少来衡量。径流量又随降水的变化而变化。 一般来说,降水多的地区,淡水资源丰富;降水少的地区,淡水资源贫乏。 二、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 1、中国的水资源总量占世界第六位,人均占有量只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 2、分布特点:时间分配不均匀、空间分布不平衡。 在时间上,河川径流夏秋季节丰沛,春冬季节水量减少。影响:水旱灾害。降水过于集中,夏季洪灾,春季旱灾;降水的年际变化大,造成径流年际变化大,连续几年的丰水或连续几年的枯水。 在空间上,分布从东南沿海向西北陆递减,总体呈现南方多水、北方少水的状态。 影响:北方平原广阔,耕地面积大,人口密集,人均水资源量少,加剧北方缺水的状况。 3、水污染原因:工农业发展,部分地区的工厂、乡镇企业把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入河流、湖泊。北方地区水资源缺乏,水污染更为严重。淮河、海河和辽河是我国受污染最重的河流。 三、合理用水保护水资源 1、供水紧原因:利用率低、浪费严重、水污染也降低了水资源的利用价值。 解决方法:合理利用和节约用水。(喷灌技术是农业节水及增产的重要措施。)2、改变水资源区域分配不均(空间):调水工程。(引黄济青工程、引滦入津工程、南水北调工程等。) 3、解决时间分配不均的问题:修建水库。丰水期蓄水,枯水期防水,保持下游较稳定的流量。功能:防洪、灌溉、发电、城市供水、航运等。 4、防治水污染。 第二节土地资源与农业p12—p19 一、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

初中地理教案:地形

初中地理教案:地形 教学要求 1.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总结出我国地势呈阶梯状分布的特征以及各级阶梯的主要特征记住位于阶梯分界线的山脉名称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分层设色地形图的能力组织学生讨论地势特征对其他自然地理要素以及我国人民的生产、生活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使学生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 2.使学生理解山脉走向的概念并在地形图上熟悉我国不同走向的山脉理解山脉在我国地形分布中所起到的“骨架”作用通过读地形图总结我国地形多种多样的特点分析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初步树立因地制宜的基本观念 3.通过阅读统计图表总结出我国山区面积广大的地形特征讨论山区开发、利用的有利和不利条件了解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以及这些灾害的形成原因和治理方法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地理观念 教学建议 【课时安排】 建议本节安排2~3课时 【引入新课】 1.过渡引入:复习上一章所学习的有关中国的人口、民族等知识进行过渡:我们中国人生活在怎样的一个自然环境之中呢?这样的

新课引入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也把人类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的交代 2.设问引入:根据这节课所要学习的有关地势和地形的知识向学生提问:你知道中国有些地形区?还可以进一步引导:你知道些高原、平原、山脉、盆地、丘陵的名称?这样的引入可以使学生很快进入教学情景同时也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联系实际引入:从学生所在的地形区讲起如果学生不知道名称可以先从地形的特征引入从学生可以看到的地形景观说起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引入新课使学生有亲切感也培养了学生对日常事物的观察能力 【地势呈阶梯状分布】 1.带领学生读分层设色中国地形图明确不同颜色所代表的不同海拔高度根据颜色的分布总结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 2.进一步观察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的颜色的分布推测中国地势是否有可能呈阶梯状分布复习有关地形剖面图知识的基础上读我国沿北纬32°地形剖面图证实刚才的推测 3.完成第23页“活动”的第一项内容明确三级阶梯的界线同时提出问题:三级阶梯的高度分别是多少?每级阶梯分别以什么地形为主?建议教师在带领学生分析第22页图2.2时准备一些景观图片让学生对三级阶梯内部的地形区有一个形象的认识这里不必过早地出现大量的地形名称掌握地形种类就可以了

七年级地理上册认识地图教案晋教版

2.1 认识地图 教学目标: 1、能在地图上依据经纬线或指向标系确定方向。 2、在地图上测量两点间的距离,并根据比例尺换算成实地距离。 3、在地形图上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等五种地形。 4、能在东高线地形图上估算图上某个地点的高程。教学准备:投影仪,投影片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引出问题 1、当我们出差或旅游来到一个陌生地方的时候,要想达到目的地,此时我们最想有的是什么呢? 2、那么地图有哪些种类,用途呢?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会不再顾虑去陌生的地方。 二、阅读课本,自主学习 1、地图的基本要素是什么? 2、关于“比例尺”,思考下列问题: (1)如何量算地图上两点之间的实地距离? (2)出示台湾地图,计算从高雄到台北,这两座城市的图上直线距离是多长?实地距离又是多长?如何利用图上给出的条件计算出来。 (3)同学们能否利用地图给出的比例尺,计算出该地图与它表现的实地范围相比,缩小了多少倍? (4)根据所学数学知识后,想想地图上的比例尺除了这种线段式,还有什么表示方式?(数学比例式,文字表达式) 教师再出示一些比例尺表现形式不同的地图 3、练习从地图上辨别方向。 (1)提问:在地球仪上是如何辨别方向的?地图上方向应该如何辨别呢?地图上各种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关系又应该如何确定呢?教师出示不同的地图,让学生确定地图上的方向(2)教师出示不同的地图,让学生确定地图上的方向 (3)启发学生归纳在不同类型的地图上确定方向有哪些方法 4、关于“图例”,思考下列问题: (1)请学生总结:阅读地图一般需要哪几个重要的步骤?要读懂地图,正确地使用地图,需要利用地图为我们提供哪些基本要素? (2)请学生尽快记住一些重要图例,相互交流。三、合作学习,巩固知识。 1、学生活动,讨论书第15页习题。 2、师生共同研讨答案 四、课后作业 复习今天所学,预习“地形图的判读”“从地形图上获取信息” 1 / 1

七年级地理下册地图全复习答案

七年级地理下册知识网络答案 一、亚洲 海沟:马里亚纳(同时也是世界最深海沟,为11034米,是地球的最深点。) 近海:U阿拉伯海、V孟加拉湾、Y南海、W东海、X渤海 群岛:O马来群岛、P日本群岛 半岛:Q阿拉伯半岛、R印度半岛、S中南半岛、T辽东半岛 海洋:A北冰洋、B印度洋、C太平洋 大洲:D欧洲、E非洲、F北美洲、G大洋州 洲界—欧洲:H乌拉尔山、I乌拉尔河、J里海、K大高加索山脉、L 黑海、I地中海 非洲:M苏伊士运河 北美洲:N白令海峡 高原:⑴伊朗高原、⑵德干高原、⑶青藏高原 ⑷蒙古高原、⑸中西伯利亚高原、⑹帕米尔高原 山脉:⑺喜马拉雅山、⑻昆仑山、⑼天山、⑽阿尔泰山 平原:⑾西西伯利亚平原、⒀东北平原、⒁长江中下游平原、⒀印度河与恒河平原 水系:⒂长江、⒃湄公河 湖泊:⒄贝加尔湖、⒆咸海、⒇死海、⒅巴尔喀什湖 缺失:温带海洋气候 最广:温带大陆气候 季风气候分布: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 经济:日本二、美洲 海:A北冰洋、B太平洋、C大西洋 陆:L白令海峡、D亚洲、E南极洲 北美洲:I巴拿马运河、加拿大、美国、墨西哥城 南美洲:I巴拿马运河、巴西、格陵兰岛 中美洲:美国 群岛:西印度群岛、火地岛 近海:墨西哥湾、加勒比海 北美洲:①北极圈、②北回归线南美洲:③赤道、④南回归线 地形:M落基山、S墨西哥高原、P中央平原O安第斯山脉、Q亚马孙平原 R拉布拉多高原、N阿巴拉其亚山脉T巴西高原 河湖:⑥密西西比河⑦亚马孙河 居民:印第安人、华人混血种人 经济:玉米、墨西哥城 三、非洲 1.非洲地形图 经纬度:B赤道、A北回归线、C南回归线、 海陆:⑼印度洋、⑻阿拉伯海、⒀大西洋、⑷地中海、⑴欧洲、⑵亚洲 界线:⑶直布罗陀海峡、⑹红海、⑸苏伊士运河 地形特点:高原为主、高原大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粤教初中地理七上《2第1节 地图的发展》word教案 (4)

2.1 地图的发展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在地图上依据经纬线或指向标系确定方向。 2、在地图上测量两点间的距离,并根据比例尺换算成实地距离。 3、在地形图上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等五种地形。 4、能在东高线地形图上估算图上某个地点的高程。 5、能根据使用目的(例如旅游)确定所选,目的地及类型极其比例尺。 6、距离说明一到两种现代高科技地图(例如遥感图象和电子地图等)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教学准备: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引出问题 1、当我们出差或旅游来到一个陌生地方的时候,要想达到目的地,此时我们最想有的是什么呢? 2、那么地图有哪些种类,用途呢?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会不再顾虑去陌生的地方。

二、阅读课本,自主学习 1、地图的基本要素是什么? 2、关于“比例尺”,思考下列问题: (1)如何量算地图上两点之间的实地距离? (2)出示台湾地图,计算从高雄到台北,这两座城市的图上直线距离是多长?实地距离又是多长?如何利用图上给出的条件计算出来。 (3)同学们能否利用地图给出的比例尺,计算出该地图与它表现的实地范围相比,缩小了多少倍? (4)根据所学数学知识后,想想地图上的比例尺除了这种线段式,还有什么表示方式? (数学比例式,文字表达式) 教师再出示一些比例尺表现形式不同的地 3、练习从地图上辨别方向。 (1)提问:在地球仪上是如何辨别方向的?地图上方向应该如何辨别呢?地图上各种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关系又应该如何确定呢? 教师出示不同的地图,让学生确定地图上的方向 (2)教师出示不同的地图,让学生确定地图上的方向 (3)启发学生归纳在不同类型的地图上确定方向有哪些方法

初中地理教案

七年级地理《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和图例》 教学目标: 通过阅读各类地图,使学生初步了解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等基本知识 能力目标: 通过绘图、计算、比较以及用地图设计线路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初步具备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地图的能力,如会运用比例尺在地图上量算两地之间的距离,在地图上辨别方向,查找地理事物,确定旅行路线等,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图的空间概念。。 情感目标: 通过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乡土教育,环境教育,增添热爱家乡的情感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第一节着重阐述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这是阅读地图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今后的全部的地理教学过程中要反复应用。但这部分内容较枯燥,学生不容易直接接受,在开始教学之前,要设计如何导入。 由于学生在小学过平面图的知识,本章一开头从一张动物园导游图引入,目的是引起学生读图的兴趣,了解"什么是地图"以及"地图的重要性"(其他的学生熟悉的图也可以,笔者此次采用的是所在学校的校园图),目的是通过探索身边熟悉事物,激发学生求知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迅速进入教师设计的问题情景。比例尺部分的教学重点是关于比例尺计算公式的进一步引申和应用。 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通过阅读地图册上的三幅地图,学会比例尺的三种表示法:文字式、数字式和直线式。 第二个层次,比例尺的应用,通过"做一做"应用比例尺可以量算两地间的实地距离,用比例尺公式可以做换算:(1)一直已知图上距离和实地距离,求比例尺。(2)已知比例尺和实地距离,求图上距离。(3)已知图上距离和比例尺,求实地距离。 第三层次,比例尺的大小,通过对相同图幅的"北京市地图"和"中国地图"关于两幅图范围的大小、所表示的地理事物的详略程度、比例尺大小的比较,得出:(1)如何辨别地图比例尺的大小:即分子为1,分母愈大,比例尺愈小;分母愈大,比例尺愈小。(2)地图比例尺的大小与表示的地区范围大小和内容详略的关系:即地图表示的地区范围愈小,反映的内容愈详细,则选用的比例尺愈大。三个层次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总是觉得有事可做。 关于地图上的方向的教学,重点在于训练学生在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技能。教材首先明确了地图上有三种定向方法,它们是:一般定向方法:无指向标的无经纬网的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指向标定向方法: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指示北方。经纬网定向方法:有经纬网的地图,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其中经纬网定向方法最为精确,是今后学习地理课和实际应用最广泛的方法。因此,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辨别方向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 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辨别方向,首先要确定图上的经线是东经还是西经,纬线是南纬还是北纬。根据第一章所学经度、纬度的划分方法,让学生认识并总结在方格状或圆弧形(以南北极为中心)的经纬网上,经纬度递变的规律。这一部分

七年级下册地理地图答案.doc

7下读图 1、读“亚洲气候类型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 1)填出图中数码名称: A:太平洋B:印度洋C:北冰洋 D 俄罗斯E青藏高原F鄂毕河G 喜马拉雅山 a 长江b日本c印度 ( 2)亚洲地势特点:地面起伏大,中部高,四周低。 (3)亚洲河流特点:放射状流。 (4)亚洲气候具有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和大陆性 气候分布广的特点。 (5)亚洲东部和南部季风气候显著。 (6)亚洲没有的气候类型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和热带草 原气候。 2、读“日本略图” ,回答下列问题。 ( 1)写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岛屿和城市名称。 岛屿: A北海道B本州_C四国D九州 城市: E东京 F 横滨G神户 ( 2)日本地形以山地为主,日本的河流短小,但水能资源丰 富。(① 海拔落差大②降水丰富。) (3)日本的气候是温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海洋性特征明显。 (4)日本工业集中分布在濑户内海沿岸和太平洋沿岸的狭长 地带,主要原因是① 港口优良,便于进出口②人口和城市密集 (5)日本海外投资建厂的主要对象是美国、东亚、东南亚。 3、读“东南亚部分地区图”,完成下列各题。 (1)A 是苏门答腊岛, B 是马来半岛, C 是马六甲海峡。 (2)D 周围的气候类型是热带季风气候 E 周围的气候类型是热带雨林气候 (3)中南半岛的地形特点是山河相间,纵列分布。 (4)中南半岛城市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及河口三角洲。 (5)东南亚主要的粮食作物是水稻,原因是①气候高温 多雨;②人口密集,劳动力丰富。 ( 6)东南亚主要的经济作物有橡胶、油棕、椰子、蕉麻。 ( 7)东南亚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是湄公河。

4、下图是“印度及其邻国相互位置略图”。请把图中代号所表示的地理事物名称填在相应空格上: ( 1)海湾名称: A 孟加拉湾 B 阿拉伯海 地形区名称: C 喜马拉雅山 D 恒河平原 E 德干高原 主要城市: F 加尔各答(最大的麻纺织中心) G孟买(最大的棉纺织中心)H 班加罗尔(高科技中心) 印度工业分布的特点是:靠近原料地 此时为印度的 7 月风向,(西南季风),属于印度的雨季 ( 2)印度的气候类型是热带季风气候。 5、读“俄罗斯略图” ,填注并回答下列问题。 ( 1)写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地理事物的名称: A 北冰洋 B 太平洋 D 黑海 E里海 F 贝加尔湖G 伏尔加河 L 莫斯科M 圣彼得堡港O O海参崴港K 乌拉尔山脉 H 鄂毕河I 叶尼塞河 C 勒拿河 (2)俄罗斯大部分地区的气候类型为温带大 陆性气候,气候特点是冬季寒冷而漫长,夏 季温暖而短促。 ( 3)俄罗斯自然资源种类齐全、储量丰富,O 该国最主要的油田是秋明油田,最著名的铁 矿产地是库尔斯克。 ( 4)俄罗斯的地势特点是南高北低,东高西低。 6、读“中东地区简图” ,回答下列问题。 ( 1)本区地处两洋、三洲、五海之地。 ( 2)古代著名的“丝绸之路”就经过这里; 现代本区又成为东、西方海陆空交通走廊, 其中苏伊士运河沟通了红海和地中海,大 大缩短了印度洋与大西洋的距离。 ( 3)写出图中名称: 国家 a 沙特阿拉伯 d 伊朗e伊拉克 海域①里海②阿拉伯海③红海 ④地中海⑤黑海 ( 4)中东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其沿岸 地区,所产石油绝大部分通过海洋运往西 欧、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运往日本的 海上航线需通过的海峡马六甲海峡。

七年级下册地理地图答案

7下读图 1、读“亚洲气候类型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出图中数码名称: A:太平洋 B:印度洋 C:北冰洋 D俄罗斯 E青藏高原 F鄂毕河 G喜马拉雅山 a长江 b日本 c印度 (2)亚洲地势特点:地面起伏大,中部高,四周低。 (3)亚洲河流特点:放射状流. (4)亚洲气候具有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和大陆 性气候分布广的特点。 (5)亚洲东部和南部季风气候显著。 (6)亚洲没有的气候类型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和热带 草原气候。 2、读“日本略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岛屿和城市名称。 岛屿:A北海道 B本州_ C四国D九州 城市:E东京F横滨G神户 (2)日本地形以山地为主,日本的河流短小,但水能资源丰富。 (①海拔落差大②降水丰富。) (3)日本的气候是温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海洋性特征明显。 (4)日本工业集中分布在濑户内海沿岸和太平洋沿岸的狭长地 带,主要原因是①港口优良,便于进出口②人口和城市密集 (5)日本海外投资建厂的主要对象是美国、东亚、东南亚。 3、读“东南亚部分地区图”,完成下列各题。 (1)A是苏门答腊岛,B是马来半岛,C是马六甲海峡。 (2)D周围的气候类型是热带季风气候 E周围的气候类型是热带雨林气候 (3)中南半岛的地形特点是山河相间,纵列分布。 (4)中南半岛城市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及河口三角洲。 (5)东南亚主要的粮食作物是水稻,原因是①气候高温 多雨;②人口密集,劳动力丰富。 (6)东南亚主要的经济作物有橡胶、油棕、椰子、蕉麻。 (7)东南亚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是湄公河。 4、下图是“印度及其邻国相互位置略图”。请把图中代 号所表示的地理事物名称填 在相应空格上: (1)海湾名称: A 孟加拉湾B阿拉伯海 地形区名称:C喜马拉雅山D恒河平原 E 德干高原 1 / 1

初中地理微课地图方向的教案

地图方向的判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判读不同地图的方向 2、过程与方法:判读不图地图的方向,建立起学生读懂地图的思路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地图的方向判读 【教学难点】:经纬网地图方向的判读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同学们,你们能不能通过学校的平面地图上来描述学校的食堂楼位于教学楼的什么方向呢?想要正确的判断地理事物的方向我们必须要学习地图的另为一个重要的要素——方向 【讲解新课】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这张地图,(插入ppt)在这个地图中我们能够看到有一个方向标,这种有方向标的地图,我们要依据方向标来确定方向,方向标的箭头指示正北方【活动】完成学习卡第一题 【讲解新课】下面我们再来看这样的一张地图,(插入ppt )在这个地图中我们没有看到方向标而是看到有经纬网,这样的地图我们怎样来确定方向呢?前面的章节我们了解到了经纬线是可以指示方向的,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所以有经纬网的地图了我们要根据经纬线指示的方向来确定该地图的方向。 【活动】完成学习卡第二题 【难点知识的处理】注意如果经纬网是倾斜时候的处理 【新课讲解】如果同学们拿到的地图既没有方向表也没有经纬网,就像我们现在看到这幅地图,(插入ppt)我们怎样来确定方向呢?在这种情况下呢,我们通常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确定方向,(插入ppt)进一步我们可以确定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活动】完成学习卡第三题 【总结】地图方向的判读,我们就讲完了。我们来小结一下刚才讲的知识点 有指向标的地图:根据指向标定方向,指向标箭头指示正北方。 有经纬网的地图:根据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来定方向 既无指向标有无经纬网的地图:通常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确定方向。 【教学效果的预计】:我想通过简单地图来描述几种确定地图方向的方法。学习每一种判读方法的时候,插入练习题来巩固学生对知识点把握。最后的总结可以再一次加起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巩固。 【教学反思】

初中地理《地图的阅读》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三节地图的阅读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猜谜语: 容纳千山万水,胸怀五湖四海; 藏下中外名城,浑身绚丽多彩 ——打一常用地理工具 (地图) 教师引导:“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这封被评为最具情怀的辞职信,一时戳中了多少颗久未远行的心。今天,不妨让我们一起打开地图, 开启一场别具风情的地图之旅。 同学们,下面我们来学习地图的阅读。 第三节地图的阅读 【教学环节一】地图欣赏:多彩的地图世界——古代地图、不同用途的地图、不同比例尺的地图、现代高科技地图等。

设计意图:新课标要求“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本节教学内容难度较大,所以课堂导入从学生感兴趣的猜谜语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充满活力。通 过展现生活中多彩多样的地图,让学生了解地图用途之广,贴近生活的地理学习必 然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为下面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过渡:地图的种类有很多,如何选择和使用地图为我们的生活提供更多方便呢,下 面就来学习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和图例。 【教学环节二】地图三要素之比例尺 1.知概念展示比例尺定义幻灯片 地图上的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所以比例尺也叫缩尺。

2.学转换展示比例尺三种表示方法表格 方法引领:1.演示文字式转换线段式 2.讲解文字式变数字式 教师点拨:千米变厘米在数字后加五个“零” 学生练习:完成下面两个比例尺的转换 学以致用:将三幅下面地图的比例尺转化成同一种表示方式,观察三福地图比例尺的大小如何? 学生反馈:学生将三福地图转化成同一比例尺格式,发现三幅地图比例尺一样大。 3.算距离 用尺子量算台北到高雄的距离,并计算两地

中图初中地理七上《1第2节 地图》word教案 (10)

第一章第四节地图 教学目标: 1.量算距离,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2.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 3.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教学重点: 1.等高线地形图的地形判读 2.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 教学难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地形判读 教学准备: 中国地图、地形剖面模型、山地不同部位示意图等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章第四节地图第一课时 导入:地球表面有陆地,有海洋,有高山,有深谷,高低起伏差别很大,这些不同的地形对我们生产、生活有着不同的影响。那么,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较准确、形象地在平面的地图上反映出来呢? 学生回答教师讲解,我们要通过地形图来反映这些内容。 板书:一、地形图的判读 过渡: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可是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人们看它只不过4000

多米高,这是为什么? (因为观测的基准面不同,测得的高度就不同) 学生读图:读课本P126图B“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 导读:看图,以海平面为基准面,B点的高度为500米,A点的高度1500米,以B点为基准面则A点高度只有1000米,1500米为A点的绝对高度,也叫海拔;1000米为A点与B点之间的相对高度。 板书:海拔(绝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 讲解:在地图上,必须用海拔表示地面高度,单位用米。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到。板书: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甲地海拔─乙地海拔 讲解:地面经过地形测量,测出各个地点的海拔,把它们注在图上,然后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成线,这就是等高线。 补充:我们如果用一个水平面去横截地形,这个水平面与地面的交线就是一条等高线。用不同的海拔的水平面去截地形,就得到不同层次等高线,再将它们转绘到平面图上(实质是垂直投影到平面图上)。 补充:强调一下,必须把海拔相同的点连接起来,最好用平滑的曲线来连接。每条等高线都有相应的海拔数值,这样,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我们就可以看出地面的高低情况。 看图:地图册“坡度陡缓与等高线疏密的关系”。 提问:坡度陡的地方与坡度缓的地方,等高线的状况有什么不同? 板书:坡度陡缓:等高线密集──坡度陡 等高线稀疏──坡度缓 过渡:同理,在地图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叫做等深线,从等深线上所标注的深度上可以看出海洋的深浅。 提问:我们已经知道等高线和等深线,那么由于地表的形态是各有不同,有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不同的地形,等高线表现也不一样。

1158.中图初中地理七上《1第2节 地图》word教案 (6)

地图 第4课时 [导入新课] 方法 1 同学们,请回忆地图的基本要素有哪些?(学生回答)对,比例尺、方向和图例是构成一幅地图的三大要素,也是我们阅读、运用地图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今天我们就用这把“钥匙”打开地形图,去认识和辨别地球表面各种各样的地形。 方法 2 地球表面有陆地,有海洋,有高山,有深谷,高低起伏差别很大。这些各种各样的地形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着不同的影响,那么,我们应该从什么样的地图上去认识、辨别它们呢? 板书三、地形图的判读 悬念设问世界最高峰喜马拉雅山的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是8848米,而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人们看它只不过4000米高,为什么一座山峰会有两个不同的高度值呢?这两个高度值又是如何测量得到的呢? 板书 1.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 说明提问甲地相对于海平面的垂直距离为1500米,这叫做甲地的海拔高度。那么,乙地的海拔高度是多少呢? 电脑展示鼠标点击乙地相对于海平面所作的垂线及数值,让学生自己得出乙地的海拔高度为500米。 提出问题从乙地看甲地的高度是多少? 电脑展示鼠标点击甲地相对于乙地所作的垂线及数值,让学生自己分析回答。 说明提问甲地相对于乙地1000米的垂直距离,这就是甲地相对于乙地的相对高度。那么,图中1500米、500米表示的是海拔、1000米表示的是相对高度,请比较两者之间有什么异同?分别应该如何表述? 讨论小结教师在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讨论比较后进行小结板书。 ①三个高度的共同点都指的是垂直距离。 ②1500米和500米都是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故叫做海拔或绝对高度,表述为:甲地海拔1500米,乙地海拔500米。而1000米则是甲地高出乙地的垂直距离,故叫做相对高度,即甲地比乙地高1000米。 ③地图上,都是用海拔来表示地面某地点的高度。 板书①海拔——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②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

人教版七年级下地理地图总复习完整版

人教版七年级下地理地 图总复习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2018年七年级地理下册地图总复习 读“亚洲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 (1)亚洲的三大半岛: Q R S 大洲:D (2)水域名称: A B CU V Y 河流:H E F 山脉:K (7) (8) (9) 高原:(1) (2)(3)(4)(3)I是(湖泊),它是世界上最的湖泊;J是(湖泊),它是世界陆地表面的最 点;L是(湖泊),它是世界上最的湖泊。 、读下面“亚欧气候类型图”,回答问 题: (1)填出图中数字所代表的气候类型① ②③ ④ ⑤⑥ (2)在“亚欧气候类型图”中在相应的位置处填上A.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B.地中海气候 C.热带季风气候 D. 热带雨林气候 (3)亚洲分布最广的气候类型 是,序号是。序号⑨代表的气候是。亚洲没有的气候类型是。北半球的“寒极”是指。 (4)亚洲的和部是世界上季风气候最典型的地区。 (5)总结亚洲的气候特点 ①; ②;③。 、读下图,完成下列要求: (1)、亚洲冬季风的源地在寒冷干燥的和一带, 从吹向。 (2)亚洲的夏季风有来自洋的东南季风和来自洋的西南季风。 (3)夏季风的性质是,对气候的影响是。冬季风的性质是,对气候的影响 是。

相对高度 主要地形类型 地形分别特点 地势特点 1、A:湾 B:洋 C: 海 N: 运河 2、E:河流 F:岛屿 3、C是沙漠, 该地是气候 D是盆地 该地是气候。 4、M 地的居民是人种,他们信奉 教。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写出图中数码代表的气候类型 ① ②③ ④ (2)图中字母A代表(或纬线) (3)非洲南北两端气候为气候,由此可以看出,非洲气候以 带气候为主,有“”之称。(4)非洲气候分布的显着特点 是。、把影响非洲发展的三大主要问题填入图中方框内: ①人口问题②粮食问题③环境问题 生产影响单一商品经济 盲目危及 加剧 生产 毁林开荒 、读下图,回答问题。1、海洋:A B 2、运河:D 3、河流:① 4、山脉:② 5、 地形 区: E 平 原, 该地 是 气 候, 其特 点 是 。 F 高原 6、国家:M ,首都 是。 、读南、北美洲图,回答下列问题 (1)数字⑥ 是山 脉,此山脉 属于 山 糸的一部

七年级下册主要地图

七年级下册主要地图 地形: A (亚洲最大的平原) B C D E 高原:F G H 亚洲地 形特征 河流:①②③ ④⑤⑥⑦ ⑧ 亚洲河流特征 半岛:(世界上最大的半岛——) J K L (自西向东) 亚洲地形图 穿过本区三条重要纬线 地跨、 、三带 气候类型: ①② ③④ ⑤⑥ ⑦⑧ ⑨ 北回归线穿过的气候类 型:、 、(自西向东) 由此总结出亚洲气候特征: A B C 非洲气候分布特点 亚洲气候类型图 四岛: 隔海相望的国家:⑤

日本图 东南亚的地形临国:a_____ b_______ c________ 半岛、群岛:A______(半岛) 此半岛的地形特征 B______(群岛) 海峡:C 位于D 和E 之间。 海、洋:F G H 河流:1 2 3 4 5 东南亚 最大的河在中国称 东南亚的主要气候类型及特征

东南亚国家与城市分布图印度的地形图国家:①____ () ②____ () ③____ () ④_____ () ⑤______ () ⑥_______(首都吉隆坡) ()⑦_________ ⑧⑨(括号内写出东 东南亚旅游胜地)唯一的内陆国 城市:A B C D E 大城市主要分布 在 原因 稻米的出口国椰子的 出口国,生产国, 橡胶的生产国,蕉麻的生 产国 海①湾② 地形:③④________ ⑤河流 城市:a ____ (首都) b __________ 为中心 c _________为中心 工业布局特点 国家和地区:A______B_____ C______ D_______ E_______ F_______ G__________(印度控制区)★(印度河在巴基斯坦境内)穿过印度的重要纬线大部分属于气候,特点 。旱季月,盛行风,雨季,盛行风。

初中地理七上《地形图》教案_3

第一章第四节地形图 教学目标: 1.量算距离,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2.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 3.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教学重点: 1.等高线地形图的地形判读 2.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 教学难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地形判读 教学准备: 中国地图、地形剖面模型、山地不同部位示意图等 安排:2 教学过程: 第一章第四节地形图第一 导入:地球表面有陆地,有海洋,有高山,有深谷,高低起伏差别很大,这些不同的地形对我们生产、生活有着不同的影响。那么,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较准确、形象地在平面的地图上反映出来呢? 学生回答教师讲解,我们要通过地形图来反映这些内容。 板书:一、地形图的判读 过渡: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可是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人们看它只不过4000多米高,这是为什么? (因为观测的基准面不同,测得的高度就不同) 学生读图:读课本P126图B“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 导读:看图,以海平面为基准面,B点的高度为500米,A点的高度1500米,以B点为基准面则A点高度只有1000米,1500米为A点的绝对高度,也叫海拔;1000米为A点与B点之间的相

对高度。 板书:海拔(绝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 讲解:在地图上,必须用海拔表示地面高度,单位用米。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到。 板书: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甲地海拔─乙地海拔 讲解:地面经过地形测量,测出各个地点的海拔,把它们注在图上,然后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成线,这就是等高线。 补充:我们如果用一个水平面去横截地形,这个水平面与地面的交线就是一条等高线。用不同的海拔的水平面去截地形,就得到不同层次等高线,再将它们转绘到平面图上(实质是垂直投影到平面图上)。 补充:强调一下,必须把海拔相同的点连接起来,最好用平滑的曲线来连接。每条等高线都有相应的海拔数值,这样,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我们就可以看出地面的高低情况。 看图:地图册“坡度陡缓与等高线疏密的关系”。 提问:坡度陡的地方与坡度缓的地方,等高线的状况有什么不同? 板书:坡度陡缓:等高线密集──坡度陡 等高线稀疏──坡度缓 过渡:同理,在地图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叫做等深线,从等深线上所标注的深度上可以看出海洋的深浅。 提问:我们已经知道等高线和等深线,那么由于地表的形态是各有不同,有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不同的地形,等高线表现也不一样。 板图:《不同的地形等高线表示图》,边板图,边讲解。 板书: 不同地形的等高线表示: 山脊:等高线向低处凸出 山谷:等高线向高处凹入 鞍部:两个山顶之间的较低部分 陡崖:几条等高线重叠的地方 做练习巩固: 写出地形名称:

版本七年级下册《中国地图出版社地理》

2012年版本地理七年级下册中国地图出版社第四章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 第一节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p4—p11 一水是重要的自然资源 1、自然资源: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得、用于生活和生产的物质和能量,叫做自然资源。 2、主要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和海洋资源。 3、分类①可再生资源:可以持续利用,利用后还能循环再生、或者不断更新。(阳关、空气、土地、水、生物等)②非可再生资源:用一点就少一点,不能更新,也不能再生,越用越少。(煤炭资源) 4、淡水资源的存在形式:江河及淡水湖泊中的水、高山积雪、冰川以及地下水等。(地球上水量的97.5%为咸水,淡水只占2.5%,而且68.7%的淡水以冰川形式存在) 5、淡水资源主要来自大气降水。 降落在地面的水,一部分沿地面流动,形成地表径流;一部分渗入地下,形成地下径流。 水资源的多少,主要以径流量的多少来衡量。径流量又随降水的变化而变化。一般来说,降水多的地区,淡水资源丰富;降水少的地区,淡水资源贫乏。二、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

1、中国的水资源总量占世界第六位,人均占有量只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 1/4。 2、分布特点:时间分配不均匀、空间分布不平衡。 在时间上,河川径流夏秋季节丰沛,春冬季节水量减少。影响:水旱灾害。降水过于集中,夏季洪灾,春季旱灾;降水的年际变化大,造成径流年际变化大,连续几年的丰水或连续几年的枯水。 在空间上,分布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总体呈现南方多水、北方少水的状态。 影响:北方平原广阔,耕地面积大,人口密集,人均水资源量少,加剧北方缺水的状况。 3、水污染原因:工农业发展,部分地区的工厂、乡镇企业把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入河流、湖泊。北方地区水资源缺乏,水污染更为严重。淮河、海河和辽河是我国受污染最重的河流。 三、合理用水保护水资源 1、供水紧张原因:利用率低、浪费严重、水污染也降低了水资源的利用价值。解决方法:合理利用和节约用水。(喷灌技术是农业节水及增产的重要措施。) 2、改变水资源区域分配不均(空间):调水工程。(引黄济青工程、引滦入津工程、南水北调工程等。) 3、解决时间分配不均的问题:修建水库。丰水期蓄水,枯水期防水,保持下游较稳定的流量。功能:防洪、灌溉、发电、城市供水、航运等。 4、防治水污染。 第二节土地资源与农业p12—p19

初中地理课中的地图教学

初中地理课中的地图教学 在地理课教学实践中,本人觉得以下六种方法对学生学习有帮助。 一、读 读图是指从地图上获取各种地理事物的位置、范围、分布,地理事物的大小、高低、形状、方向等信息,以达到以图知地的目的,其中读图顺序是一个很容易被忽视的问题。本人在教学中严格坚持按读图名、读图例、读正图的顺序阅读地图,收效明显。因为图名代表着一幅图的主题和要点,先读图名有着开门见山、排除干扰、直奔主题的指导意义;图例是一幅图中地理事物的象征,阅读和熟记重要的图例,是轻松获知图中信息的基础;然后再读正图就显得较为轻松、事半功倍。读正图时一般要根据地图本身揭示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①按地理事物的空间顺序读,这种方法适合阅读反映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特征的地图,如气温分布图、人口分布示意图;②按地理事物的时间顺序读,适合于阅读表达地理事物随时间发生变化的地图,如地球公转示意图、人口增长图等;③根据地理事物内在因果关系读,适合于阅读揭示地理事物内部联系的地图,如人地关系相关模式图、气候形成示意图等。 二、划 一幅地图,为使其具有完整性、全面性,往往有着较多的地

理事物,但对学生来说有点纷乱繁杂、抓不住重点的感觉。为此教师要让学生敢于删繁就简,有意识的勾划出较为重要的地理事物名称并掌握它们的地理位置。一般来讲,重要的地形区、主要的气候类型、矿产地、能源地、河流、交通线等是需要划出的重要信息,如我国能源中的几幅图,教师让学生只划出较为重要的名称并掌握其位置即可。 三、描 地图上有许多线状地理事物和符号,如河流、交通线、分界线(区域、大洲、国家、省份界线)、等值线(等温线、等高线、等盖度线、等压线等)和分布区界线(季风区非季风区分界线、水田旱田分界线、温度带界线、干湿地区界线、三级阶梯界线)等。对其中一些重要的线状地理事物和符号一定要要求学生在图上描绘,以加深印象。 四、摹 地理教材中有许多示意图,如高中(地理)上册中的运动示意图(地球运动示意图、气旋反气旋示意图、大气环流示意图、水循环示意图等)、分布示意图(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板块分布示意图、全球火山地震分布示意图等)和其它一些示意图。教学中让学生对此类示意图在理解的基础上对照原图进行临摹,以求加深记忆、理解、掌握的程度。 五、析

版本七年级下册地图出版社地理完整版

版本七年级下册地图出 版社地理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2012年版本地理七年级下册中国地图出版社 第四章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 第一节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p4—p11 一水是重要的自然资源 1、自然资源: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得、用于生活和生产的物质和能量,叫做自然资源。 2、主要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和海洋资源。 3、分类①可再生资源:可以持续利用,利用后还能循环再生、或者不断更新。(阳关、空气、土地、水、生物等)②非可再生资源:用一点就少一点,不能更新,也不能再生,越用越少。(煤炭资源) 4、淡水资源的存在形式:江河及淡水湖泊中的水、高山积雪、冰川以及地下水等。(地球上水量的%为咸水,淡水只占%,而且%的淡水以冰川形式存在) 5、淡水资源主要来自大气降水。 降落在地面的水,一部分沿地面流动,形成地表径流;一部分渗入地下,形成地下径流。 水资源的多少,主要以径流量的多少来衡量。径流量又随降水的变化而变化。 一般来说,降水多的地区,淡水资源丰富;降水少的地区,淡水资源贫乏。 二、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 1、中国的水资源总量占世界第六位,人均占有量只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 2、分布特点:时间分配不均匀、空间分布不平衡。 在时间上,河川径流夏秋季节丰沛,春冬季节水量减少。影响:水旱灾害。降水过于集中,夏季洪灾,春季旱灾;降水的年际变化大,造成径流年际变化大,连续几年的丰水或连续几年的枯水。 在空间上,分布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总体呈现南方多水、北方少水的状态。 影响:北方平原广阔,耕地面积大,人口密集,人均水资源量少,加剧北方缺水的状况。 3、水污染原因:工农业发展,部分地区的工厂、乡镇企业把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入河流、湖泊。北方地区水资源缺乏,水污染更为严重。淮河、海河和辽河是我国受污染最重的河流。 三、合理用水保护水资源 1、供水紧张原因:利用率低、浪费严重、水污染也降低了水资源的利用价值。 解决方法:合理利用和节约用水。(喷灌技术是农业节水及增产的重要措施。) 2、改变水资源区域分配不均(空间):调水工程。(引黄济青工程、引滦入津工程、南水北调工程等。) 3、解决时间分配不均的问题:修建水库。丰水期蓄水,枯水期防水,保持下游较稳定的流量。功能:防洪、灌溉、发电、城市供水、航运等。 4、防治水污染。 第二节土地资源与农业p12—p19 一、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