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基础理论(必备).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基础理论(必备).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基础理论(必备).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基础理论(必备).

土地资源管理基础知识理论bete1.0

Editor: yyx

自整土管基础知识,适用于LKD,会陆续根据情况陆续增加和删除

土壤的概念:土壤是覆盖在地球表面的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肥力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

土层:是原来的成土母质在成土作用的影响下产生分异作用的结果,不同的土壤层次可根据其颜色、结构、结持性、新生体等特征进行划分。(每一种成土类型都有其特征性的发生层组合,从而形成了各种土壤剖面,主要的有:有机层(O)、腐殖质层(A)、淋溶层(E)、淀积层(B)、母质层(C)、母岩(R))

土壤质地:土壤颗粒粗细的状况。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

土壤水划分为:固态水、气态水、化合水和结晶水、吸湿水、膜状水、毛管水(毛管上生水、毛管悬着水)、重力水(自由重力水、支持重力水)等几种类型。

土壤水分常数:土壤水分常数是反映土壤水分形态和性质的特征值。它标志土壤水分的形态和性质变化时的一些土壤含水率的特征值。在水文学中常用下述几个土壤水分常数:

1.最大吸湿量:在饱和空气中,土壤能吸收的最大水汽量称为最大吸湿量。它表示土

壤吸着气态水的能力。

2.最大分子持水量:由于土粒分子力所结合的水分的最大值称为最大分子持水量。此

时,薄膜水厚度达到最大值。

3.凋萎含水量:植物无法从土壤中吸收水分,从而开始永久凋萎时的土壤含水率。植

物根系的吸力约为25 个大气压,即当土壤水分的吸力等于15 个大气压时土壤含水

率就是凋萎含水量。由此可见,大于凋萎含水量的水分才是参加水分交换的有效水

量。

4.毛管断裂含水量:毛管悬着水的连续状态开始断裂时的含水率。当土壤含水率大于

此值时,悬着水就能向土壤水分的消失点或者消失面运行。在此值以下,连续供水

状态遭到破坏,其土壤水分为结合水和薄膜水。这时,水分交换以薄膜水和水汽形

式进行。

5.田间持水量:又称为田间最大持水量。饱和土壤排水两天后,过多的重力水已经排

除,土壤中保持最大毛管悬着水时的土壤含水率,相当于0.1~0.3 个大气压。悬

着水不作重力流动,当土壤含水率超过田间持水量时,过剩的水分不能保持在土壤

中,会以自由重力水的形式向下渗透。它是划分土壤持水量和向下渗透水分的重要

标志。

6.饱和含水量:土壤中所有孔隙全部被水分充满时的土壤含水率。约相当于0.001Pa,

它决定于土壤孔隙的大小。从田间持水量到饱和含水量,是受重力作用向下运动的

自由重力水。地下潜水面以下,土壤含水量经常处于饱和状态,属于饱和渗透水流

特性。

土壤主要发生过程:1.原始成土过程2.灰化过程3.粘化过程4.富铝化过程5.钙化过程6.盐渍化过程7.碱化过程8.潜育化过程9.潴育化过程10.白浆化过程11.腐殖质化过程12.泥炭化过程13.人工熟化过程14.其他过程。

冻土:是指地表至100厘米范围内有永冻土壤温度状况,地表具有多边形土或仕宦等冻融蠕动形态特征的土壤。包括冰沼土和冻漠土。

灰化土:是指具有灰化淀积层的土壤。

弱淋溶土:是指石灰质在土壤剖面中发生淋溶与累积、并伴随有粘粒的形成与淀积的土壤。钙积土:是指碳酸钙在土壤剖面中明显累积的土壤。

荒漠土:指在荒漠地区所发育的地带性土壤,这些土壤有机质含量少,土壤水分缺乏,石灰表聚明显,土体中普遍有石膏和易溶盐的聚积。

高寒土:是指高山和亚高山草甸和草原植被下形成的、具有寒性土壤温度状况和胡敏酸与富里酸比值<1的暗色表层的土壤。

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atmosphere)、水圈(hydrosphere)和生物圈(biosphere)。

对流层:平均厚度12km,含大量水蒸气和尘埃。表现为强烈的

对流。风、霜、雨、雪、雹、雾等气象现象均发生于此层。

平流层:从对流层顶到地表以上55km的范围。大气呈水平运动。

几乎不含水蒸气、尘埃,无天气现象。

大气圈的五个次级圈层:中间层:从平流层顶到地表以上85km的范围。大气呈对流运动。

存在电离层,可反射无线电波。

暖层:从中间层顶到地表以上800km的范围。内部存在多层的电

离层,也称电离层,强烈反射无线电波。

扩散层:从暖层顶到外层空间。物质多以原子、离子状态存在。

是地球物质向宇宙空间扩散的部位。

地球的内部圈层

(1)莫霍面:莫霍面出现的深度,全球平均为33Km,在太洋之下平均为仅为7Km。莫霍面之上称地壳;之下称地幔。

(2)古登堡面:此界面位于地下2898km深度。此界面之上到莫霍面称地幔。此界面之下到地心,称为地核。

矿物——指岩石圈的化学元素的原子或离子在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在一定条件下相对稳定的、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单质或化合物天然物体,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元

岩石:是岩石圈(地壳)中体积较大的固态矿物集合体,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

分类:岩石按照成因,可以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类。

岩浆岩:岩浆冷凝而成,可分为二种,一是侵入岩,如花岗石,坚固、美观;一是喷出岩,有气孔,如流纹岩、安山岩、玄武岩。

沉积岩:裸露在地表的岩石经过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作用而形成。如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

沉积岩有两个突出的特征:具有层理构造、常含有化石。

变质岩:由于岩石存在的条件,如温度、压力等产生变化,导致岩石原先的结构、矿物成分等发生变化而形成。如花岗岩→片麻岩、石灰岩→大理岩、砂岩→石英岩、页岩→板岩。

褶皱是岩层因在构造运动的作用下而变形,形成的一系列连续弯曲。

背斜指岩层向上拱弯,形成中心部位岩层的时代老,外侧岩层时代新的褶皱

向斜指岩层向下凹曲,形成中心部位岩层的时代新,外侧岩层时代老的褶皱。

坡面径流作用主要表现为冲刷、搬运和堆积作用三种方式

侵蚀基准面:河流的下蚀并不是没有止境的,往往受某一基准面的控制,河流下切到这一基准面时便不再向下侵蚀。此面被称为河流侵蚀基准面。侵蚀基准面分为地方(局部)侵蚀基准面和终极侵蚀基准面。一般,把海平面当作河流的终极侵蚀基准面

当侵蚀基准面上升时,水流比降减小,搬运泥沙的能力减弱,河流发生堆积;当侵蚀基准面下降时,由于坡降增大而使流速加大,侵蚀作用加强,开始在新出露的河段发生侵蚀,然后逐渐向上游发展,即向源侵蚀(溯源侵蚀)。

黄土成因(以风成说最为普遍,另有水成说,风化残积说等)

(一)风成说内容

认为亚洲中部(包括中国北部)地区的黄土,是由内陆干旱荒漠、半荒漠区强大的反气旋风从中部吹向外围,把大量黄土物质吹送到生长草本灌木的草原地带,逐渐堆积形成的。(二)风成说依据

黄土分布在沙漠的边缘(如中国北部、中亚的黄土)和古大陆冰盖外围(欧洲,北美);

黄土矿物成分有高度一致性,但与所在区域下伏基岩没有多大联系;

距沙漠越远,粒度成分有逐渐变细的趋势;

黄土覆盖在起伏的古地面上,有随下伏地形起伏而变化的多层埋藏古土壤层;

喀斯特

水对可溶性岩石(碳酸盐类、硫酸盐类、卤酸盐类等)地区岩石发生的破坏和改造作用及其形成的一系列地貌。

管理:是指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他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管理的任务:设计和维持一种环境,使在这一环境中工作的人们能够用尽可能少的支出,实现既定的目标。

管理的基本职能: 1.计划 2.组织3.人员配备4.领导5.控制

会计:是经济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运用专门方法,对企、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

会计的特点:

1 会计是经济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质

2 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来表示的有关单位的经济活动——对象

3 核算和监督——基本职能

4提高经济效益——目标

会计的基本职能

核算:也称为反映职能。就是对企、事业单位所发生或完成的经济业务进行全面、连续、系统的记录和反映。

监督:就是对所核算的经济业务的合法性、合规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核和检查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会计主体:会计为之服务的特定单位

持续经营:以正常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

会计分期:人为地将持续不断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若干时期

货币计量: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派生出:币值不变假设)

权责发生制:凡属本期实现的收益或已发生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

作本期的收益和费用;凡不属于本期的收益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本期收付,都不应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亦应付制,应计基础。(权责发生制举例:某企业3月29日销售产品,并向银行办理了托收,4月2日接到银行通知款项收到。现收现付制:3月份不作处理,4月份作现金增加、产品销售收入增加处理。权责发生制:3月份作债权增加、产品销售收入增加处理;4月份作现金增加、债权减少处理。)

会计要素:对会计对象的简单分类叫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

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个会计要素。

会计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资产=权益)

收入-费用=利润

任何经济业务的发生都不会改变会计等式的平衡关系。会计等式是设置帐户、复式记帐和编制会计报表的依据。

GNP与GDP区别

GNP按照国民原则

以本国公民为统计标准。本国居民包括居住在本国的本国公民、暂居外国的本国公民,不包括居住在本国的外国公民。GNP的一部分可以来自国外。

GDP按照国土原则

以地理上的国境为统计标准,其人口包括居住在本国的本国公民,居住在本国的外国公民,不包括居住在外国的本国居民。是指本国与外国居民在国内或本国领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GNP+外国公民在本国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GDP+本国公民在国外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国内生产净值:NDP=GDP-折旧

个人可支配收入(PDI ):

PDI

=个人收入(PI)-个人所得税

=消费+储蓄。

土地:地球陆地表面由地貌、土壤、岩石、水文、气候和植被等要素组成的自然历史经济综合体。

土地资源: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是指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对人类具有利用价值的全部土地。

土壤:指能够产生植物收获的陆地疏松表层。土壤是在气候、母质、生物、地形和成土年龄等诸因子综合作用下形成的独立的自然体。

土地资产:指作为财产的土地,其中既包括纯自然土地,也包括经过人类开发、改造过的土地,两者都能够被人们当作财产予以占有。

土地资源的构成要素:自然,社会,经济要素

土地资源生产潜力:由光、温、水、土等自然要素所决定的单位面积土地可能达到的生物产量或收获物产量。

土地所有制:土地所有制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拥有土地的经济形式。它是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是土地关系的基础。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制的法制体现形式。土地所有制决定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促进土地市场形成和发育,使土地资源的效益得以充分发挥的最根本的影响因素。

土地报酬递减率:由于受土地生产力的因素限制律的作用,在技术和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人们在同一地块上连续投入劳动和资本,而达到一定限度时,其增加就会递减的现象。或对土地的利用达到一定深度和广度时,人们就会发现土地报酬的变动存在着一定的规律性——土地报酬递减

土地类型:地表某一地段,包括地貌、岩石、气候、水文、土壤和植被等自然因素在内的自然综合体,而不是指土壤和地貌等某一个单一因素。

土地资源类型:性质或质量相对均一或利用现状﹑潜力和适宜性相对一致,并占有一定空间位置的土地资源单元。

土地分类:根据土地的性状、地域和用途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性,按照一定的规律,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将单个的土地单位按质的共同性或相似性归并成若干不同的类别。

土地利用类型:人类在改造土地的活动中,对土地资源进行了多种形式的利用,从而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土地利用类型。如耕地、牧地、林地、城乡建设、交通用地等。

耕地: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熟地,新开发、复垦、整理地,休闲地(含轮歇地、轮作地);以种植农作物(含蔬菜)为主,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其他树木的土地;平均每年能保证收获一季的已垦滩地和海涂。

建设用地:是指建造建筑物和构筑物的土地,包括城乡住宅和公共设施用地、工矿用地、交通水利设施用地、旅游用地和军事设施用地等用地。

土地资源类型的含义:性质或质量相对均一或利用现状﹑潜力和适宜性相对一致,并占有一定空间位置的土地资源单元。划分方法:土地资源的现状利用划分,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划分,土地资源的适应性划分。

土地利用类型:人类在改造土地的活动中,对土地资源进行了多种形式的利用,从而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土地利用类型。如耕地、牧地、林地、城乡建设、交通用地等。划分方法:采用三级分类。其中一级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3类。二级分为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其他农用地、商服用地、工矿仓储用地、公用设施用地、公共建筑用地、住宅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利设施用地、特殊用地、未利用土地和其他土地15类。三级为分71类。

土地资源调查:是以土地资源学的学科知识为基础,用遥感和测绘制图等基础,查清土地资源的类型、数量、质量、空间分布、利用现状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发展变化规律的系列过程。

土地资源质量:土地资源的自然、社会、经济属性,相对于人类需求(生态系统平衡、食物安全、人类健康等)、特定用途(包括农业生产、林业、保护和环境管理等方面)所表现出的效果的优劣程度

3S:GIS GPS RS

土地资源评价:是指为了一定的目的,在一定的用途条件下,对土地质量的高低或土地生产力的大小进行评定的过程。

适宜纲(s):指在此土地上按所考虑用途进行持久利用预期产生的效益值得投资,对土地不会产生不可接受的破坏危险。

不适宜纲:土地质量显示不能按所考虑的用途长期利用。

比配:将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地利用要求和评价对象的土地性状进行分析比较,在此基础上进行土地利用方式的调整与适宜性结果计算相结合的过程。

土宜:土地自然适宜性的进一步认识,土地自然适宜性一般只考虑某些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而土宜考虑特定植物的特定品种或特定产品的某些品质性状,或一个地区的土地条件对某些作物不仅具有生理和生态的高度适宜性,而且对该类作物的产品经济特性有着特有的适宜性,因而在此区域形成特有的经济品种。

土地资源生产潜力:是指在一定自然条件或社会经济条件下,土地生产对人类有用的生物产品或经济产品的潜在能力。

土地经济分级:按土地的自然、经济和社会性状,或生产力(产值)的大小,将土地分为不同的等级。如城镇土地、农用地的分等定级。

城镇土地经济评价:对城镇土地的自然和经济属性及其在社会活动中的地位作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划分土地等级,它揭示了城镇不同区位条件下土地价值的差异规律。

农用地分等定级:是以对相同投入条件下取得不同经济产出量的指标来分等定级,或者说是要求土地评价单元之间经济产出量相同时,对其投入需要量差别的等级划分。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在一定的行政区域内,根据其土地资源的自然生产潜力,用不同的投入(物质的、技术的)水平所能生产的食物,可能供养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

土地生产潜力:是指土地的生产力,它表明人们对资源利用的程度,反映一个地区生产所能达到的最大水平。

土地经济生产潜力:是指在一定技术条件下土地的生产能力,即在投入人类劳动后,水

肥基本满足,经营管理合理的条件下,以种植当地几种主要作物而形成的生产能力。

土地利用:指人类劳动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这一活动表现为人类与土地进行的物质、能量和价值、信息的交流、转换。

持续土地利用:即在满足当代人们对土地利用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利用土地资源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也不损害当代及后代人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其他利益。

土地利用空间动态监测:是指运用遥感、土地调查等技术手段和计算机、检测仪等科学设备,以土地详查的数据和图件作为本底资料,对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进行全面系统地反映和分析的科学方法。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五大原则:1、保持和加强生产/服务(生产性);2、减少生产风险程度(稳定性);3、保护土地资源的潜力和防止土壤与水质的退化(保护性);4、具有经济活力(可行性);5、社会可以承受(可承受性)。

土地生态系统:是指土地的组成要素之间以及与人类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所构成的统一体。

土地退化:是指在各种自然因素、特别是人为因素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土地质量及其可持续性下降甚至完全丧失的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学的过程。

土地整理:在一定区域内,按照土地利用目标和用途,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技术手段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调整改造、综合整治,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过程

土地复垦:广义上指对破坏或退化土地的再生利用及其生态系统恢复的综合性技术过程;狭义专指对工矿业用地的再生利用和生态系统的恢复。

土地储备:土地储备是用经济手段盘活土地,实现国有土地资产保值增值而进行的土地整理的一种形式。国外也叫土地银行

基本农田:指根据一定时期人口和国民经济对农产品的需求以及建设用地的预测而确定的长期不得占用的和基本农田保护规划期内不得占用的耕地。

土地资源退化的防治的原则:土地退化危害极大。一方面造成土地生产力下降;另一方面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因此必须采取积极措施进行防治。在治理过程中,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消除可能造成未退化土地发生退化和使已退化土地继续退化的各种动力因素,对已退化的土地进行建设性改造,因此土地资源退化的防治两个方面,一是对土地利用限制因素的改造治理。二是对已遭受破坏而不能利用的土地的治理和改造。1、全面规划,综合治理2、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进行土地治理3、综合措施与主导措施相结合4、改造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

土地资源保护的一般内容:基本农田的保护;土地整理;土地复垦

基本农田保护对解决当前人地矛盾的意义:1)保证人口和国民经济发展对粮食和农产品的需求——粮食安全;2)协调农业生产和非农生产用地的关系——一要吃饭,二要建设;3)实现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国家安全。

我国当前土地复垦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与解决对策:一、我国土地复垦存在的问题:1、复垦理论研究落后于复垦实践;2、农业复垦研究不够农业复垦的效益不十分显著,矿区农业复垦应走高产高效发展的道路,复垦起点要高;3、复垦资金来源不足,复垦责权利不明确,复垦技术监督体系不健全。二、解决对策:1、尽快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土地复垦科学理论;2、尽快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土地复垦工程技术体系;3、进一步完善土地复垦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并严格执法,强化管理;4、编制土地复垦规划,并保证有效实施;5、多渠道筹集土地复垦资金,加大土地复垦资金投入;6、加强土地复垦宣传教育,提高全民土地

复垦意识;

土地开发:是通过各种手段挖掘土地的固有潜力提高土地的利用率扩大土地利用空间与利用深度,充分发挥土地在生产和生活中的作用的过程。

(一)土地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农用土地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开发成林地、园地、耕地、牧草地等农用土地后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大大提高,生物量也相应增多,改良土地中的障碍因子,但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会导致向低稳定性生态系统发展,破坏生态平衡;2、建设用地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加快了农业土壤向非生产性用地转移的力度与规模,导致大面积土壤改变了地表自然的状况,地表永久密闭,自然的绿地面积急剧下降,自然的生态系统基本不复存在,使其彻底失去起生产力和生产功能;2)城市化将彻底改变地表径流特征以及地表水的质量,从而影响地区水环境以及区域水生生态系统3)城市化还将导致自然资源的大量耗竭、能源的集中消费及污染物的集中释放;4)城市化将导致对农业与生物产品的集中消费,产生以城市为中心营养富集现象;5)城市消费群体的日益扩大和消费水平的日益提高将不可避免的导致农业结构的大幅度调整,从而影响土地利用结构变化以及土壤质量演变的方向。6)城市建设用地的盲目扩张建设规模越来越大导致区域性的生态问题越来越严重。

(二)土地开发对社会、经济结构的影响:土地与社会经济活动紧密相连,土地开发决定着社会、经济结构的组成方式。无论那种形式的土地开发都将带来地区社会经济结构的改变。

城镇土地资源开发的方式:1、城镇土地资源出让方式:协议;招标;拍卖;挂牌2、土地开发专项基金办法的开发3、未利用地开垦的办法

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绝对数量大,人均占有少;类型复杂多样,耕地比重小;利用情况复杂,生产力地区差异明显;地区分布不均,保护和开发问题突出

我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1.对土地缺乏严格管理,土地浪费严重2.水土流失严重3.土地沙化在扩展盲目开垦、过度放牧、砍伐森林,加上自然风力对土地的侵蚀,使土地沙化不断扩展。4.土地次生盐渍化面积较大

5.次生潜育化水稻土面积在扩大

如何解决21世纪中国耕地状况与人口增长的矛盾:1、控制人口规模,提高人口素质。2、提高粮食生产效率,改良粮种质量。3、控制建设用地规模,集约节约用地

土地的功能:承载功能、生产功能、资源功能,资产,景观功能

土地的自然特性:位置固定性、面积有限性、质量差异性、功能永久性

土地的经济特性:供给的稀缺性、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报酬递减的可能性、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土地利用:人类劳动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这一活动表现为人类与土地进行的物质、能量和价值、信息的交流、转换。

土地利用规划:指对土地的潜力,其他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和可供选择的土地利用格局进行系统评定,以选择对实现土地合理利用综合目标最有利的土地利用方案和措施的过程。土地利用的基本原则

(1)农业优先,统筹安排用地结构

(2)集约利用为主与保证适量的耕地面积相结合

(3)专业化利用与综合利用相结合

(4)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相统一

(5)开发利用与合理保护相结合

土地集约利用:在单位土地面积上合理增加物质和劳动投入,以提高土地收益的经营方式。

土地利用集约度:指在生产过程中单位面积的土地上投放的资本和劳动的数量。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单位面积土地上投放的资本和劳动的数量越多,则土地利用的集约度越高,反之,就越低。相对而言,单位土地面积上投入的资本较多时,这种土地集约利用形式称为资本集约型;反之,单位土地面积上投入的劳动较多时称为劳动集约型。

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城市区位论和市场区位论的创始人是谁

农业区位论的创始人是杜能《孤立国》

工业区位论的创始人是韦伯

城市区位论的创始人是克里斯塔勒

市场区位论的创始人是廖什

城市土地利用的区位过程包括商业用地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的区位特点。商业用地应符合方便生活的要求,集聚于市中心、交通路口、繁华街道两侧、大型公共设施周围。工业用地的区位特点:1不断向市区边缘迁移。2自动集结成团的倾向。3寻求交通方便的低平地带。居住用地的区位特点:居住区讲求方便,而且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日益对居住环境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城市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居住区最先从工商混合区中独立出来,在交通方便、环境条件相对较好的外围地带建成独立的居住区。)

从经济实质上看,杜能圈的理论基础是农业区位的级差地租

土地资源合理配置的基本原则

(1)地域分异性原则

(2)区位利用原则

(3)生态系统平衡原则

(4)系统综合原则

城市土地利用的特性和意义是什么

(1)位置在城市土地利用中的特殊重要性

(2)利用途径的多样性

(3)面积对城市土地利用具有较小的限制作用

(4)交通运输的重要性更为显著

(5)改变土地用途,要付出巨大代价。

土地规模经济:在尽可能使土地利用处于报酬递增的阶段,至少也应该是出于报酬不变的阶段,而不是处于报酬递减的阶段的情况下,土地规模扩大所能获得的经济效益。

土地规模经济的来源

规模经济来源于企业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分别称为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

内部规模经济是指因企业经营实体规模扩大而在企业内部产生的效益。

外部规模经济是指整个行业的规模扩大和产量增加而使得行业内单个生产经营单位得到的经济效益。

我国农业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组织形式主要包括哪些

(1)家庭经营型

家庭经营型包括种植业经营户、家庭农厂和农户联合经营

(2)集体经营型

集体经营型具体包括村办集体农场、厂办农业车间和社区型土地股份合作经营(3)企业经营型

(4)规模服务型

我国实现农业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途径是什么

答:扩大农业土地经营规模,重点是在完善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建立起合理有效的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通过农户之间的土地转包,实现土地使用权的转移和集中。

土地所有权:土地所有制的法律体现,是土地所有者拥有的、受到国家法律保护的排他性专有权力。

土地所有制:指人们在一定的社会制度下土地所有权归属的制度规定,是整个土

地财产制度的核心。

土地使用权:是指依法对一定的土地加以利用并取得收益的权利,是土地所有权派生的财产权。

土地抵押权:是以土地为标的物的担保物权。

土地租赁权:承担人有占有租赁物而为使用收益的权能

土地所有权的基本属性是:

土地所有权的完全性。

土地所有权的排他性。

土地所有权的恒久性。

土地所有权的归一性。

土地所有权的社会性。

土地产权:指存在于土地之上的排他性完全权利,包括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土地租赁权、土地抵押权、土地继承权、地役权等多项权利

中国现行土地所有制的基本要点

(1)全部土地都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2)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分为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两种形式。(3)土地的全民所有制。

(4)土地的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具体采取的是农民集体所有制的形式,该种所有制的土地被称为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简称集体土地。

(5)城市市区的土地全部属于国家所有。

(6)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农民集体所有。

(7)建制镇既不属于《宪法》和《土地管理法》所说的城市范畴,也不属于《宪法》和《土地管理法》所说的农村和城市郊区的范畴。

我国土地征收的补偿费用包括那四大部分

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地上附着物补偿费、青苗补偿费

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特点是什么?(P204)

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具有两个显著特征:⑴土地承包经营权是一个不很完整和明晰的土地使用权;⑵土地承包经营权是一种尚不十分稳定的土地使用权。国有企业改革中土地资产处置方式有哪些

处置方式主要有:①出让,②租赁,③作价入股,④授权经营,⑤保留行政划拨。土地市场的概念:(P273)

土地市场是指土地这种特殊商品在流通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总和。

土地市场的特点和功能包括哪些?(P276)

特点:①地域性;②竞争不充分性;③供给滞后性;④供给弹性较小;⑤低效率性;⑥政府管制较严。

功能:①优化土地资源配置;②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生产力布局;③健全市场体系,实现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

土地市场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是什么?(P277)

①良好的市场经济外部环境;②完善的土地法律法规;③明晰的土地产权;④发达的土地金融;⑤优质的市场中介服务。

什么是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出租、抵押?(P288)

土地使用权出让:是指国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将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内让与土地使用者,并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行为。

土地使用权转让:是指国有土地使用者将土地使用权再转移的行为,包括出售、交换和赠与。土地使用权出租:是指土地所有者或土地使用者作为出租人将土地使用权出租给承租人使用,由承租人想出租人支付租金的行为。

土地使用权抵押:是指土地使用权人(抵押人)以其合法的土地使用权以不转移占有的方式向抵押权人提供债务履行担保的行为。

各种城市土地市场的主客体是什么?(P288)

土地使用权出让:主体是:一方是市、县人民政府(受国务院委托),另一方是中国境内外的公司、企业、其他组织和个人;

客体是:国有土地使用权。

土地使用权转让:主体是:一方是拥有中国境内土地使用权的土地使用权人,一方是中国境内外的公司、企业、其他组织和个人;

客体是: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可以转让的土地使用权。

土地使用权出租:主体是:

客体是:

土地使用权抵押:主体是:

客体是:

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的形式、年限:(P213)

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的形式有协议、招标、拍卖三种方式。

年限:①居住用地70年;②工业用地50年;③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用地50年;④商业旅游、娱乐用地40年;⑤综合或其他用地50年。

地租:是直接生产者在生产中创造的剩余生产物被土地所有者占有的部分。

地租的分类:按其形成条件和原因的不同,可分为级差地租、绝对地租和垄断地租三种。

级差地租:是经营较优土地的农业资本家所获得的,被最终土地所有者占有的超额利润.绝对地租是不管租种什么样的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

马克思的资本主义级差地租产生的来源、形成条件和原因是什么?(P327)

来源:

形成条件:自然力,即优越的自然条件。

原因:是由土地有限而产生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

差地租I和II的形成条件和地租量的计算(P238)

级差地租I形成条件:①土地肥力的差异;②土地位置(距市场远近)的差异。

级差地租II的形成条件:实行集约化经营,就要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追加投资,每次投资的劳动生产率必然会有差异,只要高于劣等地的劳动生产率水平,就会产生超额利润。这种由于在同一块土地上各个连续投资的劳动生产率的差异而产生的超额利润转化为地租即为级差地租II。

社会主义条件下是否存在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为什么?(P339)

社会主义条件下存在级差地租,原因是:①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下,形成级差地租的客观物质条件仍然存在。级差地租形成的物质条件是土地肥沃程度和位置的差异以及连续投资劳动生产率的差异,这些物质条件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无疑仍然是存在的;②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下,仍然存在着形成级差地租的社会经济关系。产生级差地租的社会经济原因是土地的垄断经营,在中国尽管已经实现了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但土地分别由各个单位或个人使用,当有限的土地资源分别由他们经营使用时,就必然形成经营上的垄断。社会主义条件下存在着绝对地租。马克思主义的地租理论和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中国现阶段绝对地租的存在具有其客观必然性,从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和来源分析: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

农业资本的有机构成低于工业,农产品价值大于其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从绝对地租形成的原因上分析:中国现阶段仍然存在着土地所有权的垄断,并要求在经济上加以实现。

马克思主义地价理论的主要观点(P349)

①自然状态的土地虽然不是劳动产品,没有价值,但是有使用价值,并存在价格;

②土地价格的实质是地租的资本化;③土地租金是出租土地的资本收入。

土地价格评估方法中市场比较法、收益还原法、剩余法的理论基础和适用范围是什么?

市场比较法的理论基础是:替代经济原理。主要适用于地产市场发达、有充足的具有替代关系的土地交易实例的地区。

收益还原法的理论基础是:当把未来若干年延续而不断取得的土地年纯收益以一定的还原利率折现为现在的价值时,它就表现为土地的价格。它只适用于有收益的土地和建筑物或房地产的估价;

剩余法的理论基础是:通过对未来剩余收益的计算来评估土地价格。主要适用于有开发价值的土地估价,一般有以下几种类型:a、待开发土地的股价b、待拆迁改造的再开发房地产的股价c、仅将土地或房产整理成可供直接利用的土地或房地产的股价d、现有新旧房地产中地价的单独评估,即从房地产价格中扣除房屋价格,剩余之数即为地价。

基准地价、标定地价的概念:

基准地价:是指在城镇规划区范围内,对现状利用条件下不同级别的土地或者土地条件相当的地域,按照商业、居住、工业等用途,分别评估法定的某一时点的最高年期物权性质的土地使用权区域平均价格。

标定地价:是政府根据管理需要评估的具体宗地在公开市场和正常经营管理条件下某一期日的土地使用权价格。

中国土地价格管理制度包括哪些方面?

①土地估价制度;②土地评估机构各估价人员的资格认证制度;③基准地价和标定低价定期公布制度;④地价监测系统;⑤土地供应计划制度和土地储备制度;⑥土地交易最低限价制度。

区位: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由于区位理论限定于研究人类为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诸类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讲,区位是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

各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概况

中国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TOP20(TOP3) No.1 中国人民大学—土地管理系—土地资源管理专业 Ⅰ本科情况( l) {% [5 M7 _& i! \ A 专业简介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主要培养从事国土资源管理、土地政策与法规分析、土地利用规划、地籍管理、地产开发与经营管理、地产咨询评估决策以及城市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专门人才。毕业生主要去向为各级政府土地和城市建设管理部门及政策研究机构、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地产咨询评估机构、各类银行等投资金融机构、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以及不动产 相关企事业单位等。. u Q- K3 _, X$ y& ^; W B 主要开设课程, {/ s6 I; c& n! X; \+ e: B 管理学基础、经济学基础、土地资源管理学、土地经济学、土地法学、土地利用规划、地籍管理、不动产估价、土地信息系统、房地产开发与经营、城市规划与管理等。 Ⅱ考研相关 A 09年研究生招生一览表 B 08硕士考试科目 初试科目: 科目一政治; F$ ~/ z 5 R1 [; m* p8 w$ B 科目二英语或俄语日语或德语 1 q& U$ |) F' f" W/ s, S# W 科目三专业综合(含土地经济、土地利用规划、地籍管理、土地估价): Y+ i+ ]) x# C* g 科目四学科基础(含经济学、管理学)' ^4 ?. z6 \/ T 3 B; F 复试备注:复试笔试科目土地管理实务(案例分析)4 E9 E/ f" C+ H9 D2 @+ W9 [ C 09年研院招生平台 5 M' A9 `7 e$ h) h$ , F8 {$ i' g, ?7 Y( }5 ^ * E9 @6 z$ G* _2 W& j& A No.2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土地资源管理专业 1 j. {( y" r$ ~0 X% G; Y+ p: O) K Ⅰ本科情况 A 专业简介 中国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系成立于1988年,原名土地资源科学系。全系现有教授5名,副教授7名,讲师4名。其中博士生导师5名,12位老师具有博士学位,占教师总数的75%。为国家学位办批准的土地资源管理博士学位授权点,公共管理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本科生毕业后可以在土地行政管理、土地法学、土地经济、地价评估、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可持续利用等研究方向继续深造。. D# T( E+ i7 F( E- ^/ m B 主要开设课程( R0 ~ L, @" H Z2 |! l6 K 土地资源学、土地规划学、土地管理学、土地经济学、地籍管理学、不动产估价、 测量学、土地信息系统等。% w7 [) h+ Y" q3 M' B5 `$ `- \0 ^

土地资源管理博士点开设学校

土地资源管理博士点开设学校

一、所有院校(以下均为按地域排名) 招生单位名称所在地院校特性研究生院自划线院校博士点(10002)中国人民大学(11)北京市985 211 √√√(10019)中国农业大学(11)北京市985 211 √√√(10027)北京师范大学(11)北京市985 211 √√√(10038)首都经济贸易大学(11)北京市√(11413)中国矿业大学(北京)(11)北京市211 √√(11415)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1)北京市211 √√(10086)河北农业大学(13)河北省√(10113)山西农业大学(14)山西省√(10125)山西财经大学(14)山西省√(10129)内蒙古农业大学(15)内蒙古自治区√(10135)内蒙古师范大学(15)内蒙古自治区√(10140)辽宁大学(21)辽宁省211 √(10145)东北大学(21)辽宁省985 211 √√√(10157)沈阳农业大学(21)辽宁省√(10173)东北财经大学(21)辽宁省√(10183)吉林大学(22)吉林省985 211 √√√(10200)东北师范大学(22)吉林省211 √√(10213)哈尔滨工业大学(23)黑龙江省985 211 √√√(10224)东北农业大学(23)黑龙江省211 √(10231)哈尔滨师范大学(23)黑龙江省√(10251)华东理工大学(31)上海市211 √√(10272)上海财经大学(31)上海市211 √(10284)南京大学(32)江苏省985 211 √√√(10290)中国矿业大学(32)江苏省211 √√(10294)河海大学(32)江苏省211 √√(10307)南京农业大学(32)江苏省211 √√(10319)南京师范大学(32)江苏省211 √(10335)浙江大学(33)浙江省985 211 √√√(11482)浙江财经大学(33)浙江省√(10364)安徽农业大学(34)安徽省√(10370)安徽师范大学(34)安徽省√(10389)福建农林大学(35)福建省√(10394)福建师范大学(35)福建省√(10403)南昌大学(36)江西省211 √(10405)东华理工大学(36)江西省√(10410)江西农业大学(36)江西省√(10414)江西师范大学(36)江西省√(10421)江西财经大学(36)江西省√(10423)中国海洋大学(37)山东省985 211 √(10434)山东农业大学(37)山东省√(10445)山东师范大学(37)山东省√(10456)山东财经大学(37)山东省√(10459)郑州大学(41)河南省211 √(10466)河南农业大学(41)河南省√(10475)河南大学(41)河南省√(10486)武汉大学(42)湖北省985 211 √√√(10487)华中科技大学(42)湖北省985 211 √√√(10491)中国地质大学(武汉)(42)湖北省211 √√(10504)华中农业大学(42)湖北省211 √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英语全

第一篇 1. Land consolidation is sometimes incorrectly interpreted to be only the simple reallocation of parcels to remove effects of fragmentation. 土地整理有时被错误的理解成为了克服土地破碎化的影响仅对土地进行的简单再配置。 2.In reality land consolidation has been associated with broader social and economic reforms from the time of its earliest applications in western Europe. 现实中土地整理已与更广泛的社会和经济改革想结合,最初应用在西欧。 3. Land consolidation has always been regarded as an instrument or entry point for rural development. 土地整理一直被视为一种工具或切入点,在农村发展问题上。 4. Early concepts of rural development were virtually the same as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because of the predominant role of agriculture in rural areas at the time. 早期概念的农村发展几乎一样的农业发展, 因为农业主导作用在农村地区的时间。 5.Improving the agrarian structure was viewed as being identical to maintaining the social viability in rural areas; what was good for the farmers was good for areas. 改善农业用地结构被认为与维持乡村地区的社会生存发展能力具有相同的含义,对农民有益的事物也对乡村地区的发展有益。 6.The emphasis of land consolidation projects has shifted from a focus on restructuring agriculture to one of achieving more efficient multiple use of rural space by balancing the interests of agriculture, landscape, nature conservation , recreation and transportation, especially when land is required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major roads. 土地整理工程的重点已经从以调整农业结构为主转变为通过平衡农业、景观、自然保护、 休闲娱乐和交通特别是土地要满足主干道路建设需求时之间的利益关系来实现乡村空间更有效的多功能利用。 7.In line with other changes in the concept of rural development, land consolidation now places increasing importance on gender inclusion , participatory approaches and the use of mediation and alternative dispute resolution in resolving conflicts. 为了保持与乡村发展概念中其他变化的一致性,如今,土地整理日益强调性别包含。参与途 径以及在化解矛盾时调节机制和解决选择性冲突。 8. The most effective consolidation instrument of rural development is comprehensive land consolidation but at times other approaches such as simplified consolidation , voluntary group consolidation , and individual consolidation initiatives can bring benefits. 最有效的整合农村发展的工具是全面的土地整理, 但有时其他的方法, 如简化的整合,志愿组织整合,和个人整合行动可以带来的好处。 9. Comprehensive land consolidation include the re-allocation of parcels together with a broad range of other measures to promote rural development. 综合土地整理包 括破碎地块的配置和促进乡村发展的范围广泛的其他措施。 10. T he allocation of responsibilities for carrying out these steps also varies between jurisdictions. 职责分配执行这些步骤也在不同法域之间。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考试知识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考试 知识 Hessen was revised in January 2021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知识考试 土地的概念: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土地的含义(概念):①土地是自然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构成的自然综合体;②土地是一个垂直系统;③土地的性质和功能取决于各自然要素的综合作用的结果;④土地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生存条件,具有社会经济属性。 土地资源的概念:土地资源——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全部土地,或指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对人类具有利用价值的全部土地。 土地与土地资源的关系:土地是我们所研究的客观对象的总称,它包括了一切类型的土地;而土地资源则是从土地所具有的资源利用价值的角度来阐述其具体涵义,它的分类一般要经过对土地的资源价值和利用功能的评价以后,才能确定其是一种什么样的土地资源,土地资源的范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正在不断扩大。即是:土地资源包含于土地。 土地的特性(简答或填空) 土地的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性、有限性、不可替代性 土地的资产特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增值特性、不动产特性 土地与景观、环境的区别与联系 景观指土地的具体一部分,与土地存在外延上从属关系;土地侧重于社会经济属性,景观强调其美学、生态价值及长期效益;环境是指环绕于人类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它们以实体或非实体形式存在。景观是指构成人类环境的实体部分。 土地资源学的概念 土地资源学是资源科学和土地科学的重要分支科目,它是研究土地资源的类型与特征、数量与质量、调查与评价,以及开发与利用、治理与改造、保护与管理等诸问题的一门综合学科。 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内容(6个方面) (1)土地资源学基础理论研究(2)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类型 (3)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4)土地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潜力 (5)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6)土地资源的保护与管理 土地资源学的研究方法(四种) (1)(土地)系统分析方法 (2)现代技术应用方法。(3S技术:GIS、RS、GPS) (3)景观生态分析方法 (4)社会经济分析方法 构成土地资源的自然要素:气候、地质、地貌、水文、土壤、生物等 地学因素(填空)主要是一种区域性因素地学因素往往是使区域内的光温水土四大要素在大的气候规律控制下进行的重新组合分配 土壤要素特征分析有7个指标土壤剖面土层厚度土壤质地土壤有机肥可容性盐类土壤PH 植土壤石灰质 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的气候要素是:光(太阳辐射)、温(热量)、水(降水)三个方面。 评价某一地区的太阳辐射条件可用:光照强度、光照长度、光照质量 衡量热量特征的指标主要有:温度、积温、无霜期 在农业上较有意义的温度衡量指标有:≥0℃农耕期;≥5℃喜凉作物的起始温度;≥10℃喜温作物的起始温度,又称活动温度;≥15℃喜温作物的安全生长期 积温:连续大于等于某一温度( 0℃、 10℃)起到连续小于等于某一温度( 0℃、 10℃)止的时期内每天平均温度的和,称某一温度的积温。 具有重要意义的几条≥10℃积温的等值线: 1 700℃等值线,位于大兴安岭北麓,属冻土层的南界,此线以南耐寒喜凉作物可以生长 3 500℃等值线,沿长城—线,相当于冬小麦的北界,一年一熟,此线以南可种冬小麦 4 500℃等值线,秦岭、淮河一线,该线以北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相关理论

土地资源管理相关理论 农业区位理论 (一)前提条件 1.在孤立国中只有一个城市,且位于中心,其他都是农村和农业土地。农村只与该城市发生联系,即城市是“孤立国”中商品农产品的唯一销售市场,而农村则靠该城市供给工业品。 2.“孤立国”内没有可通航的河流和运河,马车是城市与农村间联系的唯一交通工具。 3.“孤立国”是一天然均质的大平原,并位于中纬,各地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等都完全相同,宜于植物、作物生长。平原上农业区之外为不能耕作的荒地,只供狩猎之用,荒地圈的存在使孤立国与外部世界隔绝。 4.农产品的运费和重量与产地到消费市场的距离成正比关系。 5.农业经营者以获取最大经济收益为目的,并根据市场供求关系调整他们的经营品种。 (二)主要内容 1.杜能区位理论的基本经济分析。杜能根据其理论前提,认为市场上农产品的销售价格决定农业经营的产品和经营方式;农产品的销售成本为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之和;而运输费用又决定着农产品的总生产成本。因此,某个经营者是否能在单位面积土地上获得最大利润(P),将由农业生产成本(E)、农产品的市场价格(V)和把农产品从产地运到市场的费用(T)三个因素所决定,它们之间的变化关系可用公式表示为: P=V-(E+T) 按照杜能理论的假设前提进一步分析,“孤立国”中的唯一城市是全国各地商品农产品的唯一销售市场,故农产品的市场价格都要由这个城市市场来决定。因此,在一定时期内“孤立国”各种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应是固定的,即V是个常数。杜能还假定,“孤立国”各地发展农业生产的条件完全相同,所以各地生产同一农产品的成本也是固定的,即E也是个常数。因此,V与E之差也是常数,故上式可改写成: P+T=V-E=K 上式中K表示常数,也就是说,利润加运费等于一个常数。其意义是只有把运费支出压缩为最小,才能将利润增至最大。因此,杜能农业区位论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归为一点,就是如何通过合理布局使农业生产达到节约运费,从而最大限度地增加利润。 2.杜能圈。根据区位经济分析和区位地租理论,杜能在其《孤立国》一书中提出六种耕作制度,每种耕作制度构成一个区域,而每个区域都以城市为中心,围绕城市呈同心圆状分布,这就是著名的“杜能圈”。 第一圈为自由农作区,是距市场最近的一圈,主要生产易腐难运的农产品。 第二圈为林业区。本圈主要生产木材,以解决城市居民所需薪材以及提供建筑和家具所需的木材。 第三圈是谷物轮作区。本圈主要生产粮食。 第四圈是草田轮作区。本圈提供的商品农产品主要为谷物与畜产品。 第五圈为三圃农作制区,即本圈内1/3土地用来种黑麦,1/3种燕麦,其余1/3休闲。 第六圈为放牧区,或叫畜牧业区

土地资源管理博士点开设学校

一、所有院校(以下均为按地域排名) 招生单位名称所在地院校特性研究生院自划线院校博士点(10002)中国人民大学(11)北京市985 211 √√√(10019)中国农业大学(11)北京市985 211 √√√(10027)北京师范大学(11)北京市985 211 √√√(10038)首都经济贸易大学(11)北京市√(11413)中国矿业大学(北京)(11)北京市211 √√(11415)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1)北京市211 √√(10086)河北农业大学(13)河北省√(10113)山西农业大学(14)山西省√(10125)山西财经大学(14)山西省√(10129)内蒙古农业大学(15)内蒙古自治区√(10135)内蒙古师范大学(15)内蒙古自治区√(10140)辽宁大学(21)辽宁省211 √(10145)东北大学(21)辽宁省985 211 √√√(10157)沈阳农业大学(21)辽宁省√(10173)东北财经大学(21)辽宁省√(10183)吉林大学(22)吉林省985 211 √√√(10200)东北师范大学(22)吉林省211 √√(10213)哈尔滨工业大学(23)黑龙江省985 211 √√√(10224)东北农业大学(23)黑龙江省211 √(10231)哈尔滨师范大学(23)黑龙江省√(10251)华东理工大学(31)上海市211 √√(10272)上海财经大学(31)上海市211 √(10284)南京大学(32)江苏省985 211 √√√(10290)中国矿业大学(32)江苏省211 √√(10294)河海大学(32)江苏省211 √√(10307)南京农业大学(32)江苏省211 √√(10319)南京师范大学(32)江苏省211 √(10335)浙江大学(33)浙江省985 211 √√√(11482)浙江财经大学(33)浙江省√(10364)安徽农业大学(34)安徽省√(10370)安徽师范大学(34)安徽省√(10389)福建农林大学(35)福建省√(10394)福建师范大学(35)福建省√(10403)南昌大学(36)江西省211 √(10405)东华理工大学(36)江西省√(10410)江西农业大学(36)江西省√(10414)江西师范大学(36)江西省√(10421)江西财经大学(36)江西省√(10423)中国海洋大学(37)山东省985 211 √(10434)山东农业大学(37)山东省√(10445)山东师范大学(37)山东省√(10456)山东财经大学(37)山东省√(10459)郑州大学(41)河南省211 √(10466)河南农业大学(41)河南省√(10475)河南大学(41)河南省√(10486)武汉大学(42)湖北省985 211 √√√(10487)华中科技大学(42)湖北省985 211 √√√(10491)中国地质大学(武汉)(42)湖北省211 √√(10504)华中农业大学(42)湖北省211 √

(完整版)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土地资源学-期末考试练习题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土地资源学试卷 一、名词解释(每个3分,共15分) 1.土地资源: 2.土地资源评价: 3.土地的经济生产潜力: 4.土地退化: 5.可持续土地利用: 二、填空(每个1分,共20分) 1.地貌类型是具有共同形态特征和成因的地貌单元。按地貌形态可以粗略地分为、、、、和等五大类。 2.土地资源调查一般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3.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主要表现 为:、、、 四个方面。 4.农业生态区是指按、、、等土地自然特征的异同原 则而划分的一个区域,每个生态区内的。 5.土地利用类型的分类系统一般采两级制,其中第一级类型划分主要是依据,

第二级类型的成分主要是依据。 三、选择(每个1分,共10分) 1.土地资源学研究体系中的核心内容是() A.土地与土地类型 B.区域土地资源 C.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D.土地资源保护与政治 2.对农业土地资源评价的核心内容是() A.土地资源的数量特征评价B土地资源的质量特征评价 C.土地资源的性状和肥力评价 D.土地资源的保护与整治评价 3.长日照植物和短日照植物是根据()划分的 A.光照强度 B.光照质量 C.光照程度 D.光照长度 4.我国的气候类型中没有的一类是() A.季风型 B. 海洋型 C.地中海型 D.干旱荒漠型 5.在分析某一局部区域的土地资源特征时,往往将()因素作为主导因素加以重点剖析 A.气候 B.地学 C.生物 D.经济 6.一般而言,海拔高度每升高一百米,气温下降() A.1 B.0.5~0.6 C。1~2 D.0.8~1 7.地貌类型按()可以分为平原、丘陵、山地、高原和盆地五大类型 A.海报高度 B.地貌形态 C.相对高差 D.坡度 8.能作为土壤肥力综合评价指标的是() A.土地厚度 B.土地质地 C.土地有机质含量 D.土壤PH 9.土地资源调查中的土壤调查重点是() A.土壤肥力因素 B.土壤质地 C.土壤障碍因素 D.土壤侵蚀 10.土地资源调查工作的核心是() A.准备阶段 B.内业阶段 C.外业阶段 D.验收阶段 四、简答题(共40分) 1.什么是土地评价指标体系? 制定评价指标体系一般应遵循哪些原则?(8分) 2.土地资源退化的防治应遵循哪些原则?(8分)

土地管理专业知识

土地管理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土地规划、测量、地籍管理、土地利用与管理等 土地资源管理学专业考试相关知识(事业单位考试专用) 土地的概念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土地的含义(概念)①土地是自然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构成的自然综合体;②土地是一个垂直系统;③土地的性质和功能取决于各自然要素的综合作用的结果;④土地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生存条件,具有社会经济属性。土地资源的概念土地资源——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全部土地,或指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对人类具有利用价值的全部土地。土地与土地资源的关系土地是我们所研究的客观对象的总称,它包括了一切类型的土地;而土地资源则是从土地所具有的资源利用价值的角度来阐述其具体涵义,它的分类一般要经过对土地的资源价值和利用功能的评价以后,才能确定其是一种什么样的土地资源,土地资源的范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正在不断扩大。即是:土地资源包含于土地。土地的特性(简答或填空)土地的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性、有限性、不可替代性土地的资产特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增值特性、不动产特性土地与景观、环境的区别与联系景观指土地的具体一部分,与土地存在外延上从属关系;土地侧重于社会经济属性,景观强调其美学、生态价值及长期效益;环境是指环绕于人类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它们以实体或非实体形式存在。景观是指构成人类环境的实体部分。土地资源学的概念土地资源学是资源科学和土地科学的重要分支科目,它是研究土地资源的类型与特征、数量与质量、调查与评价,以及开发与利用、治理与改造、保护与管理等诸问题的一门综合学科。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内容(6 个方面)(1)土地资源学基础理论研究(2)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类型(3)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4)土地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潜力(5)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6)土地资源的保护与管理土地资源学的研究方法(四种)1(土地)系统分析方法2现代技术应用方法。(3S 技术:GIS、RS、GPS)3景观生态分析方法4社会经济分析方法构成土地资源的自然要素:气候、地质、地貌、水文、土壤、生物等地学因素填空主要是一种区域性因素地学因素往往是使区域内的光温水土四大要素在大的气候规律控制下进行的重新组合分配土壤要素特征分析有 7 个指标土壤剖面土层厚度土壤质地土壤有机肥 可容性盐类土壤 PH 植土壤石灰质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的气候要素是:光(太阳辐射)、水(降水)三个方面。、温(热量)评价某一地区的太阳辐射条件可用:光照强度、光照长度、光照质量衡量热量特征的指标主要有:温度、积温、无霜期在农业上较有意义的温度衡量指标有:≥0℃农耕期;≥5℃喜凉作物的起始温度;≥10℃喜温作物的起始温度,又称活动温度;≥15℃喜温作物的安全生长期积温:连续大于等于某一温度( 0℃、 10℃)起到连续小于等于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排名

同问哪里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研究生最好? 2012-1-5 14:55 提问者: 我叫什么呢气人 我来帮他解答 2012-1-5 16:54 满意回答个人看来,各校学科定位与专业课设置也差别较大。在房地产分析方向,同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研究水平较高; 土地利用规划方向,南京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研究较多; 地籍管理方向,武汉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吉林大学排名靠前; 土地行政管理方向,中山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地位较高; 土地经济方向,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研究较多; 土地可持续利用方向,南京农业大学副校长曲福田教授研究颇多; 土地信息技术,武汉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较为领先; 土地整理方向,由于该领域刚刚发展,且该领域研究要求较深的土壤学背景,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浙江大学研究较多; 土地估价方向,中国人民大学叶剑平教授研究颇多。 土地工程规划方面:北京理工大学研究较多。 但就国内土地资源管理学界的学术地位而言,大致的排名如下: 中国人民大学(1) 南京农业大学(2) 华中农业大学(3) 中国地质大学(4) 中国农业大学(5) 浙江大学(6) 武汉大学(7) 中国矿业大学(8) 中山大学(9) 同济大学(10 同问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考研考哪个学校好且不考数学??? 2012-5-29 09:00 提问者: 可爱樊樊儿 我来帮他解答 2012-5-29 13:46 满意回答推荐院校: 1 浙江大学 2 南京农业大学 3 中国农业大学 4 中国地质大学 5 华中农业大学 6 中国矿业大学 7 中国人民大学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基础理论(必备).

土地资源管理基础知识理论bete1.0 Editor: yyx 自整土管基础知识,适用于LKD,会陆续根据情况陆续增加和删除

土壤的概念:土壤是覆盖在地球表面的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肥力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 土层:是原来的成土母质在成土作用的影响下产生分异作用的结果,不同的土壤层次可根据其颜色、结构、结持性、新生体等特征进行划分。(每一种成土类型都有其特征性的发生层组合,从而形成了各种土壤剖面,主要的有:有机层(O)、腐殖质层(A)、淋溶层(E)、淀积层(B)、母质层(C)、母岩(R)) 土壤质地:土壤颗粒粗细的状况。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 土壤水划分为:固态水、气态水、化合水和结晶水、吸湿水、膜状水、毛管水(毛管上生水、毛管悬着水)、重力水(自由重力水、支持重力水)等几种类型。 土壤水分常数:土壤水分常数是反映土壤水分形态和性质的特征值。它标志土壤水分的形态和性质变化时的一些土壤含水率的特征值。在水文学中常用下述几个土壤水分常数: 1.最大吸湿量:在饱和空气中,土壤能吸收的最大水汽量称为最大吸湿量。它表示土 壤吸着气态水的能力。 2.最大分子持水量:由于土粒分子力所结合的水分的最大值称为最大分子持水量。此 时,薄膜水厚度达到最大值。 3.凋萎含水量:植物无法从土壤中吸收水分,从而开始永久凋萎时的土壤含水率。植 物根系的吸力约为25 个大气压,即当土壤水分的吸力等于15 个大气压时土壤含水 率就是凋萎含水量。由此可见,大于凋萎含水量的水分才是参加水分交换的有效水 量。 4.毛管断裂含水量:毛管悬着水的连续状态开始断裂时的含水率。当土壤含水率大于 此值时,悬着水就能向土壤水分的消失点或者消失面运行。在此值以下,连续供水 状态遭到破坏,其土壤水分为结合水和薄膜水。这时,水分交换以薄膜水和水汽形 式进行。 5.田间持水量:又称为田间最大持水量。饱和土壤排水两天后,过多的重力水已经排 除,土壤中保持最大毛管悬着水时的土壤含水率,相当于0.1~0.3 个大气压。悬 着水不作重力流动,当土壤含水率超过田间持水量时,过剩的水分不能保持在土壤 中,会以自由重力水的形式向下渗透。它是划分土壤持水量和向下渗透水分的重要 标志。 6.饱和含水量:土壤中所有孔隙全部被水分充满时的土壤含水率。约相当于0.001Pa, 它决定于土壤孔隙的大小。从田间持水量到饱和含水量,是受重力作用向下运动的 自由重力水。地下潜水面以下,土壤含水量经常处于饱和状态,属于饱和渗透水流 特性。 土壤主要发生过程:1.原始成土过程2.灰化过程3.粘化过程4.富铝化过程5.钙化过程6.盐渍化过程7.碱化过程8.潜育化过程9.潴育化过程10.白浆化过程11.腐殖质化过程12.泥炭化过程13.人工熟化过程14.其他过程。 冻土:是指地表至100厘米范围内有永冻土壤温度状况,地表具有多边形土或仕宦等冻融蠕动形态特征的土壤。包括冰沼土和冻漠土。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综合测试方案

2013级土地资源管理 专业综合能力测试实施方案 一、测试目的 根据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函件教教【2016】151号及校教字【2002】322号文件要求,我校本科学生必须通过专业综合能力测试方可毕业。本学期对2013级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进行专业综合能力测试。 专业综合能力测试的目的在于考察学生对于本专业基础知识与基础理论的掌握情况,运用基础知识、基本方法与当前土地管理实践工作中的热点问题紧密联系,考察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以及考察学生使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领域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测试对象 2013级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共计111人(土管131班32人,土管132班34人,土管133班34人,经管实验131班土管方向11人)。 三、测试办法 由院、系、教务办、学生办和相关教师组成院专业综合能力测试指导小组。在指导小组的领导下,测试题来自《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生综合测试试题库》,组织有关老师专门命题。土管系与实验中心具体负责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测试工作。 四、测试范围 必修课11门: 专业基础必修课6门:土地经济学、土地资源学、土地行政管理学、测量学、地理信息系统、地图学。 专业核心必修课5门:土地法学、地籍管理、土地利用规划学、不动产估价、土地利用工程。 选修课11门:

地籍测量、应用土地信息系统、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物权法概论、国土与区域规划、不动产经营与管理、不动产金融、应用遥感技术、土地利用管理、景观生态学、资源与环境法学。 五、测试内容 1、笔试(100分) 笔试主要侧重对考察学生对于本专业基础知识与基础理论的掌握情况。采取闭卷考试形式,题型由选择题、判断题和问答题组成,总分100分。 笔试考核涉及的知识点集中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必修与选修课程上。 2、面试(100分) 面试尽量与当前土地管理实践工作中的热点问题紧密联系,考察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学生通过抽签的方式选择自己回答的题目,然后给予一定时间准备。学生按学号顺序抽取面试题目,依序作答。在此过程中,测评的要素有:回答问题的准确性(60分)、言语表达能力(20分)、仪表仪态(10分)、应变能力(10分),总分100分。 面试考核涉及的知识点主要集中土地法学、地籍管理、土地利用规划学、不动产估价、土地利用工程、土地经济学、土地资源学、土地行政管理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物权法概论、不动产经营与管理、不动产金融、土地利用管理、资源与环境法学、景观生态学、国土与区域规划等课程。 3、基本技能测试(100分) 机试主要侧重对考察学生使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领域的实际问题的能力。采用上机操作进行考察。题型由选择题选择题、填空题和计算题,采取的是上机考试的形式。 基本技能测试主要包括测量学、地图学、地籍测量、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土地信息系统、应用遥感技术等课程。 六、测试时间安排 测试由笔试、面试与机试组成。参加测试的同学一同参加笔试,笔试结束后,分别进行面试和机试,具体安排如下表所示:

中国人民大学2017年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介绍_人大考研网

中国人民大学2017年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介绍1.专业概况 1985年中国人民大学设立全国第一个“土地管理”本科专业,并于1988年成立土地管理系。目前形成了包括本科生、硕士研究生、MPA(专业方向)以及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国家教育部最早批准设立的博士点之一。本专业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先后出版学术专著30余部。出版的“国家级规划教材”《土地经济学》、《地籍管理》、《不动产估价》等,还有“21世纪土地资源管理系列教材”在全国具有广泛影响。本专业师生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或学术会议上共发表论文300余篇;为企业和各级政府部门提交调研咨询报告近百篇;有多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或优秀成果奖。本专业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以及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40余项。 土地管理系于2006年获得英国皇家特许测量师学会对土地资源管理和房地产经济学两个硕士课程的专业认证,成为国内首家独立申请并获得资格认证的单位(英国皇家特许测量师学会(RICS)是世界上最大的房地产、建筑、测量和环境领域的综合性专业团体)。 2.主要研究方向 本专业主要有土地制度与政策、土地利用规划、不动产产权产籍管理与土地信息系统、不动产估价与市场、土地经济等五个研究方向。 3.研究内容 ①土地制度与政策:主要研究土地的产权制度、土地利用制度、土地税收制度以及土地产权、土地利用、土地保护、土地整理、土地征用、土地市场、土地价格、土地金融、土地税收等方面的政策与法律法规的制订、实施和评估。 ②土地利用规划:主要研究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发展、土地利用战略与模式,土地资源的调查、评价技术以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规划和土地开发整理、土地资源保护等专项规划的编制理论、方法与技术,土地利用工程项目策划、规划、设计和管理。 ③不动产产权产籍管理与不动产信息系统:主要研究不动产产权产籍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以及3S 在不动产管理中的应用。具体内容有:土地分类、地籍测量与土地调查、不动产登记制度、不动产信息统计与分析、不动产信息系统基本原理与前沿技术。 ④不动产估价与市场:深入研究房地产评估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和土地收购储备、出让转让,招标拍卖运行机制和操作方法,也包括地产市场的运行规律以及地产市场同国民经济各部门间的相互影响变化规律。 ⑤土地经济:主要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土地问题,研究土地利用中的经济关系及其运动规律。 4.专业培养目标 掌握马克主义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热爱祖国,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较强的事业心、创新能力和献身精神;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高层次、高素质的专门人才;掌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及相关领域内基本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从事经济管理方面的研究工作或独立承担本专业领域具体工作能力。掌握一门外语。 5.本专业师资力量 土地管理系现有教授4人,兼职教授6人,副教授7人,讲师3人,其中博士生导师7人。在职教师全部具有博士学位,其中博士后3人,50%的教师有国外学习的经历,是我校学位构成最高的学术团队之一。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合理,在土地资源管理领域居国内领先地位。 6.对外学术交流 土地管理系非常重视对外学术交流活动。目前已经同美国林肯土地政策研究所、美国城市经济与房地产协会、英国皇家测量师学会、香港测量师学会,以及英国剑桥国际土地管理学院、新加坡国立大学、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香港大学、香港理工学院、香港城市大学、台湾政治大学、台湾逢甲大学、德国汉诺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个人简历模板原创

……………………….…………………………………………………………………………………姓名:杜宗飞专业:土地资源管理专业 院校:浙江大学学历:本科……………………….…………………………………………………………………………………手机:×××E – mail:×××地址:浙江大学

自荐信 尊敬的领导: 您好!今天我怀着对人生事业的追求,怀着激动的心情向您毛遂自荐,希望您在百忙之中给予我片刻的关注。 我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2014届毕业生。大学四年的熏陶,让我形成了严谨求学的态度、稳重踏实的作风;同时激烈的竞争让我敢于不断挑战自己,形成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生活理想。 在大学四年里,我积极参加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科相关的竞赛,并获得过多次奖项。在各占学科竞赛中我养成了求真务实、努力拼搏的精神,并在实践中,加强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动手能力。 在大学就读期间,刻苦进取,兢兢业业,每个学期成绩能名列前茅。特别是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必修课都力求达到90分以上。在平时,自学一些关于本专业相关知识,并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在工作上,我担任土地资源管理01班班级班长、学习委员、协会部长等职务,从中锻炼自己的社会工作能力。 我的座右铭是“我相信执着不一定能感动上苍,但坚持一定能创出奇迹”!求学的艰辛磨砺出我坚韧的品质,不断的努力造就我扎实的知识,传统的熏陶塑造我朴实的作风,青春的朝气赋予我满怀的激情。手捧菲薄求职之书,心怀自信诚挚之念,期待贵单位给我一个机会,我会倍加珍惜。 下页是我的个人履历表,期待面谈。希望贵单位能够接纳我,让我有机会成为你们大家庭当中的一员,我将尽我最大的努力为贵单位发挥应有的水平与才能。 此致 敬礼! 自荐人:××× 2014年11月12日 唯图设计因为专业,所 以精美。为您的求职锦上添花,Word 版欢迎 下载。

土地资源与管理专业毕业实习报告

土地资源与管理专业毕业实习报告 我们眼下的社会,报告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通常情况下,报告的内容含量大、篇幅较长。其实写报告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土地资源与管理专业毕业实习报告,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土地资源与管理专业毕业实习报告1 今年暑期期间,根据学校的分配指示我参加了毕业实习。来到了国土资源局实习和工作,回首实习这几日的点点滴滴,心中顿生了许多感触。二十几年的学生生涯将要接近尾声,本次实习是我跨入社会进行的一个热身运动。实习中的每一天,让我感触颇深。不仅很好地把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很好的运用到实际中去,而且学到了很多学校接触不多的东西,在过去四十多天实习中,通过不断地学习认知,不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和社会阅历。也使我重新的对自我的能力以及各方面都有了全面审视。 一、实习单位概括 我的毕业实习单位是国土资源局,主要职能是贯彻执行国家和省、市有关国土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并根据国家和省、市有关法律、法规研究拟定我区管理、保护与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和地质环境的具体管理办法,经审议批准后组织实施;组织编制和实施全区国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矿产资源总体规

划、地质环境保护总体规划、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和其他专项规划;参与城市总体规划和城镇规划的审核;指导、审核镇、街道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其他专项规划的编制;组织实施建设项目用地预审;负责对全区国土资源管理法律、法规的实施和土地、矿产资源规划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矿产的采矿许可、储量、地质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矿业管理,矿产规划、;依法保护土地、矿产等资源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承办并组织调处权属纠纷,查处违法案件;土地利用、测绘、执法。还有土地证的发放、土地的丈量,土地的确权,土地权的变更等。 二、实习内容及过程 7月初刚到国土资源局,在局里领导和其他老员工的帮助下,我慢慢的了解许多在实际工作中要用到的知识。我发现在工作中首先要有良好的学习能力,要有一套学习知识的系统,遇到问题自己能通过相关途径自行解决能力。在领导的指导下,我第一次把学会的软件应用到了实际工作中,并熟练地掌握了土地系统的专业软件MAPGIS 的操作,我发现MAPGIS是款很实用的软件,它具有面向地理实体的空间数据模型,可描述任意复杂度的空间特征和非空间特征,完全表达空间、非空间、实体的空间共生性、多重性等关系;具备海量空间数据存储与管理能力,矢量、栅格、影像、三维四位一体的海量数据存储,高效的空间索引;标准自适应的空间元数据管理系统,实现元数据的采集、存储、建库、查询和共享发布,支持SRW协议,具有分布间索能力。最重要的是支持真三维建模与可视化,能进行三维海量数

青岛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简介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名称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Land Resource Management Majors) 专业代码:120404 二、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现代管理学、经济学及资源学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基础扎实、知识面宽、专业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具有较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能够从事土地资源调查评价、土地规划、地籍管理、区域经济规划、不动产评估、土地整治和房地产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三、基本规格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数学、化学、物理学等基本理论知识,熟悉一门外语,具备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的技能; 2.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及资源学的基本理论,掌握环境学、生态学、环境地学、遥感、测量、地理信息系统等学科基础知识和方法,并具备将这些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熟练地应用于土地管理工作中的能力; 3.掌握土地调查与评价、土地估价、土地整治、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地信息技术等资源管理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土地资源利用与管理方面的能力;

4.掌握房地产估价、房地产开发经营与管理、房地产投资分析和房地产营销等资产管理方面的基础知识和技术,具有土地资产经营与管理方面的能力; 5.熟悉国家有关土地利用与管理及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具有从事土地资源管理和资源保护宣传工作的基本能力; 6.了解土地资源管理学科发展的前沿、现状及动态以及土地资源与房地产产业发展状况;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土地利用与管理的发展动态; 7.具有一定的信息获取、实验设计、实施、总结和撰写论文的科学研究基本能力。 8. 具有一定的语言文字表达、良好的沟通交流、较好的团队协作和社会适应能力。 四、学制与修业年限 学制四年;修业年限3-8年 五、授予学位 管理学学士 六、专业核心课程 土地资源学、土地管理学、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工程学、土地法学、土地经济学、基础遥感、土地信息系统、不动产估价、房地产经营与管理。 七、全学程时间分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