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好莱坞电影对宗教思想的传播

好莱坞电影对宗教思想的传播

好莱坞电影对宗教思想的传播
好莱坞电影对宗教思想的传播

好莱坞电影对于宗教思想的传播

宗教文化经过千百年来的传播,无论是从传播力度还是接受的人群都在逐渐邹走向一个没落的时期。因为,对于现代社会来说,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变快和压力的不断增长。任何形式的宗教已经很少能让人视作是一种信仰来供奉。更多的是以一种排解压力的方式和心灵寄托之所而存在。因此,对于宗教的传播方式以及传播媒介也在随之变化。如今的宗教不必再争取人们心中那个神明一般高高在上的地位,而是要潜移默化的融入到我们的思想中去把它的理念种植到人们的脑海里。电影这个媒介作为一种新型的传播手段逐渐被“传教士”们所重视。

相对于电影来说,电视艺术性略显浅薄。电影可以真正称之为影像艺术的至高表现。电视的内容常枯燥乏味、令人淡忘。电影内容却让人印象深刻、意犹未尽。网络虽然自由,但也龙蛇混杂过于分散,无法形成一股完整的传播力量。

好莱坞从创始至今,都于宗教有着不可分割的情愫。首先,好莱坞这个名字本身就是基督教里面崇拜天神的意思。而且好莱坞的元老之一华纳公司的箴言为:教育、娱乐、启发。这也是基督教文化最基本的理念。

古老的宗教信念基本上都依附在神话故事中。而如今最大的神话则皆出自于好莱坞,不同的是这些故事不再是口耳相传,而是具象化的展示在人们的视野中。而且,美国作为一个只有500年左右历史的国家,不像中国有着上千年的文化传承。因此,执着的信念与崇高的信仰是它能够强大如此的唯一解答。对于宗教的传承美国也许没有罗马,梵蒂冈那样森严的等级制度。但却更显平易近人,深入人心。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造梦基地,好莱坞电影也不负所托,尽心竭力完成其宣教士的使命。所到之处,无不掀起热潮。即使在最抗拒美国文化的中东地区,好莱坞电影仍然顺利的登陆。我们看到电影其本质之一就是强大的行动能力,这也是宣教士必具备的特质。传播领域的广大对于宗教文化的发展极其重要,比如一部以宗教为题材背景的电影全球有10亿人观看,只有万分之一收到感化,也比一

个得道高僧坐在百人道场讲经来的更有价值。宗教与艺术是可以相互影响的。或者说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皆可成为宗教的传播方式。

比如《肖申克的救赎》当中的典狱长。他喜欢读《圣经》当他知道主人公安迪也喜欢读《圣经》的时候,他就对安迪说:“你的得救之道,就在其中。”

然而典狱长并不是一个充满信仰的人。他以为看《圣经》就能表明自己是个虔诚的信徒,但实际上他却是一个自私,贪婪的人。当他知道安迪是被无辜冤枉的真相时候,便毫不留情的杀了安迪的证人。当他被安迪告发的时候,他看了看墙上的匾:“主的审判的就要来临。”最后他选择死在了自己的枪下。

这个信奉上帝的人把他的一切罪恶都藏在虚伪的外表下,或许他以为《圣经》会为他洗清罪恶,最后在安迪调换的《圣经》他看到了安迪画的铁锤还有典狱长送给给安迪说的那句话:你的得救之道,就在其中。

因而,所谓真正的信仰并不是流于表面阿谀和谄媚,而是埋在骨子里的执着信念。那便是对自由的不懈追求,以及对真理的坚信。一个人可以为了一个信念倾其一生,从这点上来说艺术与宗教是同属于人类幻想的领域是徘徊在理智之外的也不足为过。

电影里的监狱中中还有安迪的一群朋友,如瑞德、老布等等,他们的大半辈子都是在监狱中度过的,被监狱体制化了,或者说彻底改造了。特别是老布,当他知道自己可以假释出狱的时候,他甚至想再次犯罪以便能留下,但他很善良,所以他放弃了。然而可悲的是,他出来后才发现自己已经完全不能适应外面的生活,最终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老布和典狱长的形象是同主角的一个对比,所谓真正的信仰不是一时私利和冗长的时间可以将其消磨的。

好莱坞电影总是能让现代人生命中的空虚、痛苦及困乏,在观赏后获得了无比的满足。并且从影片中获得一些真理、及生存下去的力量,让人们能够继续面对生活中的压力和挫折。这便是电影人对于宗教教义最好的诠释与传播。

传道之人,最重要的任务是让信徒在受教过程中领悟到真理并且形成信仰。而且能将其应用于生活上。这方面,好莱坞电影表现尤为突出。首先从身体部分,它让信徒得到真正的喜乐,没有人会质疑或否定好莱坞电影在娱乐上的贡献。因为娱乐对于现代人而言是必要的,而好莱坞电影则是最能使人们在短暂的时间中,获得感官上的刺激、享受与满足。

虽说花钱看电影本来是世俗化的,不受任何限制的。但这样以来宗教也不需要披上它神圣的外衣,恰恰因为它是如此的人性化,使人们在身体放松的情况下,心灵更容易接受和相信一些宗教信息。相较之下,许多传统宗教的聚会所背负神圣庄严的责任与包袱,反而成为现代信徒沉重的负荷,也使很多人敬而远之。好莱坞电影在娱乐大众的同时同样对于宗教内涵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如电影《宾虚》中对于人形的种种进行了分别的阐述。首先是恶的必然性。梅撒拉绝对可以说是个恶人,这个宾虚曾经的朋友在电影开始不久就露出了他狰狞的面目。为了在犹太人面前建立统治者的威信,他不讲一点人情味地首先拿自己最好的朋友开刀。是他一手造成了宾虚和他的家人的全部苦难。可以说梅撒拉用自己“不屈不挠”的恶推进着情节,但是没有梅撒拉的恶,也就成就不了宾虚英雄事迹。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恶才是让人绝境逢生,努力拼命的源动力。

梅撒拉最终得到了应有的结局,死在了车轮下。这是恶的必然结果。而胜利者姿态出现的宾虚却得到了上帝的眷顾。梅撒拉的死是他自己一手造成的,他在比赛时想尽一切办法要伤害宾虚,却把自己甩下了马车。宾虚只是在和他比赛,他并没有杀他,是他自己杀死了自己。这便提示我们,对于恶的惩罚就是恶的本身,即便获得原谅与宽容大恶之人也是无药可救。

宾虚在自己的人生中饱受折磨,母亲与妹妹被打入黑牢,他自己被流放,在饥渴、疲劳和毒打的折磨下几近死亡,好不容易找到母亲和妹妹,她们却得了麻风病。但是他始终坚信的是人性中美好向善的一面。正是这样的信仰,使他终归得到救赎。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最后,宾虚一家惊奇地发现,生命的光泽重新回到他们的

脸上,可怕的麻风病突然之间形式得无影无踪。个情节使我如释重负一般,它使一部史诗电影在最后关头变成了神话。但正是这个情节将基督教作为一种救赎理论的软肋暴露出来,我们永远需要用这样的乐观结局。上帝不会高估了人类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如果没有神迹的显现,人们宁愿选择行恶而不是投靠上帝,正象今天的人们所做的那样。

我们生活中承受着许多的压力、痛苦,因此需要透过娱乐来调适自我,才能继续承担这样受苦的生命。但是娱乐不等同于麻醉自己,因为这样并不能真正失去这些烦恼。况且生活本来就不是想象中的那样的难以承受。所以,电影作为一种娱乐形式,它更像是一种缓解剂。松脱自我,暂时忘却一切烦恼。而在获得快乐之后,我们还会或多或少的得到一些人生的启发亦或者前进的动力。因此说娱乐和宗教并不是那么格格不入的。

其次,在心灵的部分,观众首先会对影片中某个角色产生认同并且感同身受。然后透过该角色在剧情中面临困难及冲突的情况下而后转变为圆满解决的过程中,获得了有效的心理补偿。人们的很多梦想也总是在影片中率先被得到实现。也就是说,人们总是在好莱坞电影中找到人生的目标及理想。

好莱坞电影巧妙地引导人们将领受到的真理转换成为生活准则,悄悄地发挥它巨大无比的影响力。至于,那些无法实现的部份――就是那存在于内心深处的渴望及企求,也就成为了人们共同的目标。

类似种种,都无异于基督徒从礼仪、诗歌、祷告、十字架及各种宗教艺术品中,获得视、听觉的感官刺激,从圣经阅读、神职人员讲道过程中,取得角色认同与心理补偿,继而获得心灵满足。可以说电影俨然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传教士。

由此看来电影已然成为宗教教义传播的一个重要的手段和最普遍的领域。它直接作用于我们普罗大众,没有植入式的教化但却更加深入人心。同样也使这流传了千年的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参考资料:《宗教与意识型态》,龚方震等译,四川人民出版社

《无形的宗教――现代社会中的宗教问题》,覃方明译,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中心。

《全球媒体:全球资本主义的新传教士》甄春亮译。

《世界电影史》陈卫平译,中华民国电影图书出版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