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然地理学(气象学与气候学和水文学)大纲

自然地理学(气象学与气候学和水文学)大纲

自然地理学(气象学与气候学和水文学)大纲
自然地理学(气象学与气候学和水文学)大纲

自然地理学(气候与水文部分)教学大纲

课内学时数:72

适用的专业范围及层次:全日制专科地理教育专业

学分:4

考核方式:考试

编制人:李勇

说明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气候与水文学部分是地理教育专业核心课程——自然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今后学习区域地理学等课程的重要基础。

气候学部分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和了解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了解气象学的基础知识。了解大气温、湿、压、风等主要要素的意义、表示方法。初步掌握上述主要气象要素的基本变化规律和地理分布特征,初步学会分析影响主要气象要素时空分布变化的原因,为进一步学习气象学和气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初步了解大型天气系统及其控制下的天气特点。

(三)初步掌握现代气候的形成原因,气候带和气候型的分类原则,气候的地理分布特征,气候变迁及原因,使学生对气候的形成、变化及分布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和了解,为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和适应中学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水文学部分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和了解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地球上的水分循环与水量平衡过程。

(二)了解河流、湖泊、沼泽、地下水、冰川和海洋等水体的概况、性质、运动及其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利用情况。

(三)了解水资源的特性、评价、利用和管理。

二、课程内容和学时分配

根据教学计划规定的学时数,课内教学72学时,具体学时分配如下表,供参考。

课程内容和学时分配表

三、教学建议

原则上教师应该遵照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大纲所确定的基本内容完成教学任务,但对教学内容的顺序安排,教学时数的分配等方面,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

四、理论教学部分

气象学与气候学部分

第一章:引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①了解气象学与气候学的研究对象;

②了解大气的组成与结构。

③了解描述大气性状的物理量。

教学内容:

1.1 气象学、气候学的研究对象、任务

1.2 气候系统概述

1.3 有关大气的物理性状

第二章:大气的热能和温度

教学目的和要求:

①熟悉辐射的概念、基本定律;掌握太阳辐射的相关特征、在大气中的减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②掌握地面和大气的辐射表示、特点、大气逆辐射和地面有效辐射、地气系统的辐射差额;

③掌握大气的增温和冷却。包括气温的非绝热变化、气温的绝热变化、气温的个别变化和局地变化、大气的静力稳定度及其判别方法;

④熟悉大气温度随时间的变化;

⑤熟悉大气温度的空间分布。包括水平分布、垂直分布(以逆温为主)。

教学内容:

2.1 太阳辐射

2.2 地面和大气的辐射

2.3 大气的增温和冷却

2.4 大气温度随时间的变化

2.5 大气温度的空间分布

第三章:大气中的水分

教学目的和要求:

①熟悉水相变化的原理;

②掌握饱和水气压与温度、蒸发面性质、蒸发面形状的关系;了解影响蒸发的因素、湿度随时间的变化、大气中水汽凝结的条件;

③掌握地表面、近地层和大气中的水汽凝结物。重点是三大类云的形成和特点;

④掌握云滴的凝结增长和冲并增长理论。了解各类云的降水和人空降水原理。

教学内容:

3.1 蒸发和凝结

3.2 地表面和大气中的凝结现象

3.3 降水

第四章:大气的运动

教学目的和要求:

①要求学生熟悉气压随高度和时间的变化;

②掌握气压场的表示方法、气压场的基本形式、气压系统的空间结构;

③掌握作用于空气的四种力的定义、方向和大小;地转风、梯度风、热成风的形成、方向、大小;摩擦层中空气的水平运动;空气的垂直运动;

④熟悉单圈环流和三圈环流的形成;平均经圈环流、纬圈环流、水平环流的特征;环流的变化。

4.1 气压随高度和时间的变化

4.2 气压场

4.3 大气的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4.4 大气环流

第五章:天气系统

教学目的和要求:

①熟悉气团的概念、形成、分类;掌握锋的特征、分类、天气;

②掌握气旋与反气旋的气压、流场及天气特征;

③掌握副高及热低天气系统。

教学内容:

5.1 气团和锋

5.2 中高纬度天气系统

5.3 低纬底天气系统

5.4 对流性天气系统

第六章气候的形成

教学目的和要求:

①掌握海气相互作用的方式,熟悉洋流分布,环流对热量、水分的输送;

②掌握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熟悉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气候;

③熟悉地形对气温、降水、风的影响;

④熟悉冰雪覆盖对气温和水分的影响。

教学内容:

6.1 气候形成的辐射因子

6.2 气候形成的环流因子

6.3 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

6.4 地形和地面特性与气候

6.5 冰雪覆盖与气候

第七章:气候带与气候型

教学目的和要求:

①掌握柯本气候分类法的划分原则、方法;

②掌握斯查勒气候分类法的划分原则、方法;

③掌握本教材的气候分类法;

④掌握各种气候类型的分布、成因、气候特点。

教学内容:

7.1 气候带与气候型的划分

7.2 高、中、低纬度的气候

7.3 高中气候

第八章: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目的和要求:

①了解气候变化的史实和特点;

②理解气候变化的原因;

③了解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内容:

8.1 气候变化的史实

8.2 气候变化的因素

8.3 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水文学部分

第一章:地球上的水分循环与水分平衡

教学目的和要求:

①了解水分循环及其成因、水分循环的类型及其地理意义;

②理解水理平衡方程式及其研究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

1.1 水循环概述

1.2 水分平衡

第二章:降水

教学目的和要求:

①了解降水的形成、分类、特征与表示方法;

②了解降水量的确定;

③掌握影响降水的因素。

教学内容:

2.1 降水的形成和分类

2.2 降水特征及表示方法

2.3 降水量的确定

2.4 降水的影响因素

第三章:蒸发

教学目的和要求:

①理解蒸发过程或其机制;

②了解蒸发量的确定;

③掌握影响蒸发的因素和流域总蒸发的分布。

教学内容:

3.1 蒸发过程或其机制

3.2 蒸发量的确定

3.3 影响蒸发的因素和流域总蒸发的分布

第四章:下渗

教学目的和要求:

①理解下渗的物理过程;

②了解下渗的确定;

③掌握影响下渗的因素。

教学内容:

4.1 下渗的物理过程

4.2 下渗的确定

4.3 影响下渗的因素

第五章:径流

教学目的和要求:

①理解径流的形成过程;

②了解径流的表示方法;

③掌握影响径流的因素。

教学内容:

5.1 径流的形成过程

5.2 径流的表示方法

5.3 影响径流的因素

第六章:河流

教学目的和要求:

①了解河流、水系和和流域等概念;

②掌握描述河流的水情的几个要素;

③掌握河流的补给形式及其特征;

④了解河流的分类及利用与改造。

教学内容:

6.1 水系和流域

6.2 河流的纵剖面和横断面

6.3 河流的水情要素

6.4 河流的正常年径流量

6.5 河流的补给

6.6 河流径流的年际变化

6.7 河流径流的年内变化

6.8 洪水

6.9 枯水

第七章:河流泥沙

教学目的和要求:

①了解河流泥沙的来源和特性;

②了解河流泥沙的分类和表示方法;

③掌握河流泥沙的运动;

④了解河流的总输沙量及影响因素。

教学内容:

7.1 河流泥沙的来源

7.2 河流泥沙的特性

7.3 河流泥沙的分类和表示方法

7.4 河流泥沙的运动

7.5 河流的总输沙量

7.6 影响泥沙数量的因素

第八章:湖泊和沼泽

教学目的和要求:

①了解湖泊的分类及水文特征;

②了解沼泽的形成与类型、水文特征及利用改造。

教学内容:

8.1 湖泊

8.2 沼泽

第九章:地下水

教学目的和要求:

①了解地下水的蓄水构造与岩石的水理性质;

②了地下水的来源及地下水流系统;

③掌握地下水的理化性质和运动特征;

④掌握不同类型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及水文特征。

教学内容:

9.1 地下水概述

9.2 地下水的理化性质

9.3 地下水的运动

9.4 地下水的类型

9.5 几种特殊地下水和泉

第十章:冰川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雪线、冰川形成及其运动、冰川类型及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内容:

10.1 终年积雪和雪线

10.2 冰川的形成

10.3 冰川的运动

10.4 冰川的类型

10.5 冰川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十一章:海洋

教学目的和要求:

①了解海水的物理与化学性质;

②掌握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潮汐的成因,洋流的成因与分布等;

③认识海洋资源及保护海洋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

11.1 海水的理化性质

11.2 海水的运动

11.3 海洋资源和海洋环境保护

第十二章:水资源

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水资源的概念、评价与利用和管理。

教学内容:

12.1 水资源的特性

12.2 水资源的评价、利用和管理

五、实践教学部分

1、利用课外时间指导学生认识本地区常见的各种云。

2、安排学生观测气象观测站和水文观测站,了解气象、水文观测的常见要素。

六、建议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教材:[1]《气象学与气候学》,周淑贞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 《水文学概论》,王红亚,吕明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参考书目:[1] 自然地理学(第二版),刘南威主编.科学出版社,2007.

[2] 《自然地理学(第三版)》,伍光和等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 《普通水文学》,邓缓林,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

[4] 《水文与地貌》,周泽松,华东师大出版社,1992.

现代自然地理学期末考试答案

? 《现代自然地理学》期末考试 新
一、 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
地球上淡水的总量占所有水资源的()。
1.0 分
? A、
9.931%
? B、
4.458%
? C、
2.762%
? D、
1.336%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2
地壳最后的地区是哪儿?
1.0 分

? A、
平原
? B、
盆地
? C、
高原
? D、
海洋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3
地球表层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来自于地球的什么系统?
1.0 分
? A、
地热系统
? B、

地表系统
? C、
生物系统
? D、
生态系统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4
以下不是冰缘地貌的是:
1.0 分
? A、
石河
? B、
冰丘
? C、
冰山
? D、

石海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5
大气上升运动的主要方式不包括()
1.0 分
? A、
热力对流
? B、
动力抬升
? C、
大气波动
? D、
蒸发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6
海陆分布的变化会通过以下哪种变化影响全球与区域气候?
1.0 分

现代自然地理学考试答案

1 夏季我国东南沿海的洋流方向是()。?A、 从北向南 ? ?B、 从南向北 ? ?C、 台湾海峡以北由南向北,台湾海峡以南由北向南? ?D、 台湾海峡以南由南向北,台湾海峡以北由北向南 ? 我的答案:B 2 有机物质的元素组成主要是()。 ?A、 氢、氧、钙 ? ?B、 钙、氧、碳 ? ?C、 氢、钙、碳 ? ?D、 氢、氧、碳 ? 我的答案:D 3

戴维斯的理论不足之处不包括()。 ?A、 忽略了抬升过程中的侵蚀作用 ? ?B、 忽略了均衡的调整 ? ?C、 忽略了地震等自然剧烈外力影响的作用 ? ?D、 忽略了地面再次抬升的可能性 ? 我的答案:C 4 关于湿润地区气候对地貌的影响,说法错误的是()。?A、 化学风化比较强 ? ?B、 容易形成浑圆的山坡 ? ?C、 容易形成岭谷相间的地貌 ? ?D、 泥流阶地比较常见 ? 我的答案:B 5

土壤的组成中,矿物质占()左右。 ?A、 7% ? ?B、 11% ? ?C、 23% ? ?D、 38% ? 我的答案:D 6 地貌与地质环境评估的途径一般不考虑()。 ?A、 海拔高度 ? ?B、 地面起伏 ? ?C、 地貌部位 ? ?D、 板块区域 ? 我的答案:D 7 根据自然地理学的定义,自然地理学采用()的观点和方法()。

系统的、综合的、区域联系的 ? ?B、 系统的、微观的、区域联系的 ? ?C、 微观的、综合的、区域联系的 ? ?D、 系统的、综合的、微观的 ? 我的答案:A 8 下列地区中,硒元素缺乏较为严重的地区是()。?A、 台湾 ? ?B、 东北 ? 我的答案:B 9 地表环境对人类的影响没有体现于()方面。 ?A、 人类的诞生 ? ?B、 人种的形成 ? ?C、 人群的文化

自然地理学考试大纲模板

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院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然地理学》考试大纲 一、试卷结构 (一)内容比例 地球与太阳系、大气与气候、海洋与陆地水约30% 地貌、土壤约50% 生物群落及生态系统、自然地理区划约20% (二)题型比例 填空题与选择题约30% 解答题约70% 二、其他

自然地理学 一、地球及太阳系 考试内容 本部分主要内容包括地球及太阳系、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及其地理意义、地理坐标系统、地球构造及表面特征、地壳的组成物质,岩石的形成及构造,以及火山与地震的分布和相应形成的地貌特征。 本部分难点在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及其地理意义、掌握矿物的鉴定、三种岩性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以及构造运动、地质构造、火山和地震的概念和理论; 重点在于掌握时区、地壳的物质组成、构造运动、地质构造; 考试要求 1、太阳系及主要行星的特点 2、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3、经纬度的划分 4、地球的圈层结构分布 5、三大岩性的转换模式 二、大气和气候 考试内容 本部分包括大气的层结结构,以及各层的特,降水的形成,降水的分类、气候带的划分方法、气候与天气的区别、气候变化的可能性。 难点是对大气环流的理解; 考试要求 1、大气的组成、热能来源及循环; 2、掌握基本概念(水汽压、饱和水汽压、绝对湿度、相对湿度、露点温度、冰晶效应、降 水量等)以及水汽的凝结现象、降水的形成过程; 3、大气环流的地理意义及形成的天气现象; 4、气候带的形成; 三、海洋和陆地水 考试内容 本部分包括地球上水资源及我国水资源的分布情况、世界大洋及其区分、海水的组成及理化性质、海水的运动;河流、水系和流域的区分、河流的补给及流域的水量平衡、河流的分类、河流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湖泊与沼泽的特点、地下水的理化性质、岩石的水理性质、地下水的动态和运动及地下水分类、成冰作用与冰川类型 重点是河流的分类、补给,河流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地下水的分类,地下水的动态特征和运动;冰川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难点是理解地下水的动态和运动、地球水循环与水量平衡的规律; 考试要求 1、水资源分布特点 2、河流与地理环境间的相互影响 3、水量平衡理论及计算 四、地貌 考试内容

王建版《现代自然地理学》试卷及答案(共5套)

《现代自然地理学》考试试卷一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计20分) 1、回归线 2、分水岭 3、石环 4、山谷风 5、副热带 6、食物网 7、气旋、反气旋 8、土壤腐殖质层 9、冻融作用10、气压梯度力 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计40分) 1、试述自然地理学与地质学、生物学、水文学、大气科学等学科之间的关系。 2、简述世界地震带的分布规律及其成因。 3、试述行星风带的成因机制。 4、试述地球表面干湿度的空间变化规律,并说明其成因。 5、画图并简述生态系统中物质的循环路径。 6、简要说明碳在地球表层环境中的循环。 7、简述土壤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成因。 8、简述影响土壤发育的主要因素及其对土壤发育的影响 三、分析题(每题8分,共计24分) 1、试分析地球的大小、形状、运动及日地距离对地球表层环境的影响 2、假如太平洋消失,亚洲的环境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3、假如没有青藏高原,中国的环境格局将会是个什么样子? 四、计算题(每题8分,共计16分) 1、全球的海洋年蒸发量为420立方千米,年降水量为380立方千米;全球大陆年蒸发量为70立方千米,年降水量为110立方千米。如果不考虑土壤湿度的变化,试计算全球年入海径流量,并写出陆地水量平衡、海洋水量平衡和全球水量平衡方程式。 2、在某一灌丛草原生态系统中,只有兔子和狼两种动物,构成了灌丛草地——兔子——狼这样一个生物链。假设这一灌丛草原的净初级生产量为每年210000千克,每只狼每年至少要吃350千克肉,并且狼只以兔子为食。按照林德曼百分之十定律,这一灌丛草原系统最多能养活多少只狼? 卷1套答案要点 名词解释 1回归线:一年中地球表面太阳直射的南北界线。 2分水岭:两个流域之间由地面最高点连接组成的山岭高地。 3、石环:由于融冻作用形成的由石块或者砾石组成的环状地貌。 4、山谷风:由于山坡与谷地受热与冷却的速度不同,而产生的白天吹向山坡,夜晚吹向谷地的风。 5、副热带:位于热带两测由下沉气流控制的气候干燥的地带。 6、食物网:由生物组成的生物之间食与被食的关系网 7、气旋、反气旋:围绕着低压或者高压中心所形成的旋转着的气流系统叫做气旋或反气旋。 8、土壤腐殖质层:位于土壤剖面的枯枝落叶层之下,由枯枝落叶腐烂转化而成的富含有机质的土壤层次。 9、冻融作用:在冰缘或者冻土地区,由于温度波动于零度上下,地表物质中的水不断发生液态与固态的转换,由此引发其体积的膨胀与收缩,从而引起地表物质的变形与变位的过程。

贵州师范大学2016年全国统考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大纲 723自然地理学考试大纲

贵州师范大学2016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初试) (科目:723自然地理学) 一、考查目标 《自然地理学》是自然地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科目之一。自然地理学是地理科学的主要分支学科,是许多学科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地球与地质基础、大气与气候、海洋与陆地水、地貌、土壤基础与土壤地理、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综合自然地理研究。主要考查考生对基本概念了解的深入程度,对自然地理各成分的结构、成因、特征、动态和发展规律以及自然地理各部门研究内容理解的熟悉程度,对自然地理整体性和综合性的认识程度,以及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自然地理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试卷结构 基本概念约30% 基本原理与简要问题回答约40% 综合论述与综合分析约30% 注:以上比例与实际出题可能有一定出入。 (二)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三)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四)试卷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题:10小题,每小题5分,共 50分 简答题: 6小题,每小题10分,共 60分 分析论述题:3小题(选作2题),每小题20分,共 40分 三、考查内容 (一)绪论 地理环境和人类环境的概念和区别;地理学的“三分法”、“三层次”和“三重性”划分的涵义;自然地理学的分科及依据;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对象、任务;自然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二)地球 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的形状、大小及其地理意义;地球运动规律、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其地理意义;岁差、章动和极移;地理坐标的定义;地球的圈层构造及特征;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态和特征。 (三)地壳 地壳的物质组成、化学成分与矿物、造岩矿物及常见矿物;岩石的定义,岩浆岩的矿物组成、产状、结构、构造及岩浆岩的主要类型;沉积岩的基本特征及主要类型;变质岩的成因及其变质作用类型;构造运动的特点与基本方式,构造运动与岩相、建造和地层接触关系;地质构造的定义、

自然地理学考试内容及复习资料整理版

名词解释: 1、喀斯特地貌:地下水与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与沉淀,侵蚀与沉积,以及重力崩塌、坍陷、堆积等作用形成的地貌,以斯洛文尼亚的喀斯特高原命名。 2、潮流:海水受月球和太阳的引力而发生潮位升降的同时,还发生周期性的流动。 3、大气湿度:大气从海洋、湖泊、河流及潮湿土壤的蒸发或植物的蒸腾作用中获得水分。水分进入大气后通过分子扩散和气流传递而散布于大气中,使之具有不同的潮湿程度。大气的湿度状况是决定云、雾、降水等天气现象的重要因素。由于测量方法和实际应用不同,常采用多个湿度参量表示水汽含量:1.水汽压和饱和水汽压2.绝对湿度和相对湿度3.露点温度。 4、地球圈层分化:原始地球是一个接近匀质的物体,主要由碳、氧、镁、硅、铁、镍等元素组成的各种物质没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而后,放射性元素辐射的能量在地球内部的积累,使那里的温度升高,因而物质具有可塑性,加上重力的作用,物质便发生分异,逐渐形成性质不同的圈层。 5、土壤: 土壤是发育于陆地表面具有生物活性和孔隙结构、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的疏松表层。土壤是由矿物质、有机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的生物与非生物混合体,也是一个能从物质组成、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剖析的自然体。 6、海洋资源:主要是指与海水本身有直接关系的物质和能量,例如溶解于海水的化学元素,海洋生物,海底矿藏,海水运动产生的能量及储存在海水中的热能等。 7、地壳:地球硬表面以下到莫霍界面之间由各类岩石构成的壳层,在大陆上平均厚度为三十五千米,大洋下平均厚度5km. 8、土壤剖面:土壤剖面是在一定地形和时间条件下,由气候和生物对母质作用而不断演化和发育的自然实体,是指从地表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剖面,也可将土壤剖面理解为完整的垂直土层序列. 9、矿物:矿物是单个元素或若干元素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特定物理化学性质的单质或化合物,是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 10、天气系统:天气系统是指大气中引起天气变化的各种尺度的运动系统。 11、沉积岩:是由成层堆积于陆地或海洋中的碎屑、胶体和有机物质等疏松沉积物固结而成的岩石。 12、矿物:矿物是单个元素或若干元素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特定物理化学性质的单质或化合物,是构成岩石的基本单元。 13、风化作用:地表岩石与矿物在太阳辐射、大气、水和生物参与下理化性质发生变化,颗粒细化、矿物成分改变从而形成新物质的过程,称为风化过程或风化作用。 14、大气环流:大气环流是指大范围内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各种气流的综合现象。 15、天气系统:天气系统是指大气中引起天气变化的各种尺度的运动系统。 16、水情要素:包括:水位、流速、流量、水温与冰清 17、地貌:地貌或称地形,指地球表面由地貌内外动力共同作用塑造而成的多种多样的外貌或形态。 简答题: 1、构造运动的特点与基本方式 构造运动的特点:普遍性、永恒性、方向性、非均速性、幅度与规模差异性。 构造运动的基本方式: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2、水循环的过程

现代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

现代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土地利用:土地利用时指土地的使用情况。是人类根据土地的自然特点,按照一定的经济、社会目 的,采取一系列生物、技术手段对土地进行长期或周期性的经营管理和治理改造活动。 土地覆被(LUCC:土地覆被是指地表的覆盖情况。不仅包括地表的植被,也包括地表的人工覆盖物和人工改造物,是地球表层的植被覆盖物和人工覆盖物的总和。两者的关系:土地利用时土地覆盖变化的外在驱动力。土地覆盖反过来影响土地的利用方式,两者在地表构成一个综合体。 2、土地:是地球表面某一地段包括地址、地貌、气候、水文、土壤、动植物等全部自然要素在内的 自然综合体,也包括过去和现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在内。 土地资源:是指在目前和可预见未来的技术水平下,能直接为人类用于生产和生活所应用的土地。 3、地域分异规律:自然环境的各个因素及整个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按特确定方向作有规律发生 水平或垂直分异现象,称为地域分异规律。包括维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 自然区划:由于地域分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使自然环境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根据这种规律性趣划分各自自然区域之间的差异和界限,确定各自然区划等级之间的从属关系,可以构成一个区域等级组合体系。自然区域的这种系统研究法,称为自然区划。

4、诊断层:用于鉴别土壤类型,在性质上有一系列定量说明的土层。诊断表层(A或A+AB和诊断表 下层(B或E。 诊断特性:如果用来鉴别土壤类型的依据不是土层,而是具有定量说明的土壤性质,则称为诊断特性。 5、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环境的结构分布,及其发生变化的规律性以及人地关系的科学。 自然地理学:作为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他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结构、功能、动态及其空间分异规律、主要采用定性描述的方法,分别研究地球表层的各种自然要素,如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物等和自然综合体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它们在空间上的相互依存与联系,旨在揭示不同地域之间在自然性质方面的差异性或相似性。用以描述空间范围与性质的地理语言包括有地点、地方、区域、地带、圈层、距离、界线、类型、分布格局等。 6、土地类:主要根据引起土地类型分异的大(中地貌因素将各土地纲分成若干类型,主要的类型 有:高山、中山、低山丘陵、高平地(岗、台地、平地(川地、沟谷地、低湿(沼泽、滩涂等。 土地型:主要依据次一级土地类型分异的植被亚型或群系组、土壤亚类划分。 7、土地自然生产潜力:是指认为因素(如种子、栽培管理技术、物质投入等完全满足的条件下, 在当地光温水土条件作用下作物可能获得的单位面积最高产量。 土地经济生产潜力:指在一定的光温水条件下,由于科学技术的作用(如改良、适时的栽培管理、科学的耕作制度、合理的物质投入所能达到的单位面积最高产量。

《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自然地理学 英文名称:Physical geography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学时:128 学 分:8.0 适用对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地理科学、地理信息系统 二、课程简介 《自然地理基础》课程主要介绍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的运动、地球的形状和结构,地壳及其运动、地质构造与地壳的演化,气候与气候资源,水文及水资源,地貌及地貌灾害与防治;植物及植物资源,动物及动物资源,土壤及土壤资源等地球表层各自然要素的性质和特点,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等内容。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自然地理基础是环境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它是研究地球表层(即自然地理环境)的科学,主要阐明地壳、气候、水文、地貌、植物、动物及土壤等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分布规律及其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自然地理环境整体特征和规律,为学生今后开展自然地理学知识的教学和相关研究奠定基础。 课程的教学目的主要是培养具有自然地理学知识和能力的综合性人才,要求学生掌握自然地理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了解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发展变化和分布规律,进一步认识自然地理系统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性,并能在资源、环境以及城乡规划管理研究和应用中熟练地应用自然地理学知识和方法。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绪论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2.了解自然地理学的分科 3.熟悉自然地理学的任务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1.主要内容 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地理环境。 3.问题

考试试卷1及答案现代自然地理学

课程导航 离开 刷新 关于本课程 第一章:自然地理学与人类环境 第二章:地球与地球表层系统 第三章:地球表层环境与地球表层系统 第四章:岩石圈与地球表层结构和轮廓 第五章:大气圈与气候分异规律 第六章:水圈与水平衡 第七章:生物圈与生态系统 第八章:大气圈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 第九章:水圈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 第十章:水圈与大气圈相互作用 第十一章: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的相互作用 第十二章:生物圈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 的相互作用 第十三章: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 相互作用与地球表层系统 第十四章:地表环境评估与区划 第十五章:地表环境预测 第十六章:地表环境的规划与管理 第十七章:地表环境的优化调控 第一节:日常生活中的自然地理学问题 第二节: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对象、内容、目的与意义 第三节:自然地理学的性质 第四节:自然地理学与地球表层系统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第二节:地外系统对地表环境的影响 第三节:地内系统对地表系统的影响 第一节: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 第二节:地球表层环境(系统)的结构 第三节:地球表层系统的功能 第四节:人类与地球表层环境 第一节:岩石圈的组成 第二节:岩石圈的结构 第三节:岩石圈的运动 第四节:固体地球表面的结构与轮廓 第五节:构造地貌

第六节:岩石圈与人类 第一节: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第二节:大气运动 第三节:物质输移 第四节:能量传输 第五节:气候分异规律 第六节:大气与人类 第一节:水圈的组成 第二节:水圈的结构 第三节:水圈的演化 第四节:水的运动 第五节:水分平衡 第六节:水圈与人类 第一节:生物圈的组成 第二节:生物圈的结构 第三节:生物圈的形成与演化 第四节:生态系统 第五节:人与生物圈 第一节:岩石风化与气候 第二节:岩石圈变动与气候 第三节:地貌与气候 第四节:沙尘暴与黄土沉积 第一节:岩石与水 第二节:岩石圈的结构与流域性质和水系发育 第三节:水的分布、负荷均衡与岩石圈的形变 第四节:构造-侵蚀-地貌循环 第五节:流水作用与流水地貌 第六节:海岸线与海岸带 第七节:海啸、泥石流、崩岸、滑坡-水、岩相互作用的实例第八节:河口地貌 第一节:水汽与天气 第二节:水与气候 第三节:大气环流与水的循环 第四节:海气相互作用 第一节:气候-海面-冰川-均衡 第二节:气候-水的分布-地球自转速度-构造运动或形变第三节:构造运动-大气环流-水份循环 第四节: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相互作用与冰川、冰缘地貌第五节: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相互作用与黄土地貌

现代自然地理学

超星学习通现代自然地理学章节测验答案,尔雅课后答案 1 【单选题】二十世纪地理学的发展包括(D)。 A、 从经验地理学走向实验和实证地理学 B、 从定性描述地理学走向定量分析地理学 C、 从站在地表看地表的地理学走向从地表以外看地表的地理学 D、 以上皆是 2 【单选题】关于白光润教授对现代地理学的看法,下面说法错误的是(C)。A、 现代地理学是全球地理学 B、 现代地理学是建设、统一地理学 C、 现代地理学是圈层相互作用的地理学 D、 现代地理学是综合、高技术地理学 3 【多选题】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体现为(ABC)。 A、

大众化 B、 中心化 C、 国际化 D、 精英化 4 【判断题】20世纪的地理学是以资源开发为目的的。(×) 5 【判断题】科学技术的发展实际上为地理学发展提供了一种可行性。(√) 1 【单选题】自然地理环境是指地球表面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和(D)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区间内特殊圈层。 A、 植物圈 B、 沙土圈 C、 气候圈 D、 生物圈

2 【单选题】以下(C)不是现代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A、 环境演变 B、 灾害防治 C、 地方志 D、 区域可持续发展 3 【多选题】被应用于地理学研究和调查的科学技术包括(ABCD)。 A、 遥感 B、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 C、 信息管理技术 D、 信息分析技术 4 【判断题】现代地理学新体系相比过去地理学体系,研究任务主要是协调人地关系。(√) 5

【判断题】地理学是从地域、空间和尺度的视角着重对人类社会和环境进行研究。(√) 1 【单选题】地球表层系统科学是(B)提出的。 A、 杨振宁 B、 钱学森 C、 任美娥 D、 李吉均 2 【单选题】生活中(C)与现代地理学的关系不大。 A、 旅游 B、 健康 C、 风水 D、

《自然地理学》考试大纲

自然地理学》考试大纲 . 考试性质与试题命制的原则 一、考试性质 《自然地理学》是普通高等学校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或相邻专业(环境类、农林生态类、化学化工类)本科插班生专业课考试科目,是本学科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地球与地质基础、大气与气候、海洋与陆地水、地貌、土壤基础与土壤地理、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综合自然地理研究。《自然地理学》课程考试目的是:准确、简明地考核考生对《自然地理学》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基本要素、分析方法及其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解水平和掌握程度,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自然地理的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试题命制的原则 、根据《自然地理学》的基本教学要求,考试命题具有一定的覆盖面且重点突出,侧重考核考生对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作为一项选拔性考试,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本科插班生《自然地理学》考试试题在设计上具有必要的区分度和合理的难度系数。 、考试主要参考书为《现代自然地理学》(第一版),王建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年月第版。 n.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 、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分钟,试卷满分为分。 、试卷能力层次结构的分数比例为:识记占,理解占,应用占。 、试卷的难度结构:试题难易度分为易、较易、较难、难四个等级,其分数比例为,易约占,较易约占,较难约占,难约占。 、试卷的题型结构:名词解释()、多项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分析题()等五种题型。(各种题型的具体样式参见题型示例) 皿.考核内容和要求 下面分章节列出《自然地理学》的考核内容及要求,其考试目标要求分为识记、理解、应用三类:识记是要求记住有关基本知识;理解是要求能够领会知识要点,掌握其内在联系;应用是指能够运用有关知

现代自然地理学超星尔雅课后答案

学科发展趋势的多角度分析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关于李吉均院士对现代地理学的看法,说法错误的是()。 A、现代地理学是全球地理学 B、现代地理学是建设地理学 C、现代地理学是统一地理学 D、现代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 我的答案:D 得分:25.0分 2 【单选题】分析地理学发展的趋势一般不需要分析()。 A、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及其对学科的要求 B、国家政策变化的趋势对学科的导向 C、学科自身的发展趋势 D、教育发展的趋势 我的答案:B 得分:25.0分 3 【判断题】 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地理学的影响之一是,分析实验技术的发展使得对地表环境的定量观测越来越广泛。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4 【判断题】人类经历了一个从依赖适应自然,到修饰改造自然,最后达到相互协调的过程。这个过程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地理学学科的变化。()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科学的、技术的、哲学的地理学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科学的地理学的主要变化是()。 A、从实验、实测到经验 B、从分析到描述 C、从定性到定量、半定量 D、从机制探索到过程研究 我的答案:C 得分:25.0分 2 【单选题】自然地理环境所指的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特殊圈层不包括()。 A、大气圈 B、生物圈 C、气候圈 D、岩石圈 我的答案:C 得分:25.0分 3 【单选题】地理学发展的背景与趋势不包括()。 A、宏观、微观分析的深化到宏观、微观的有机结合 B、分析、综合的分离到分析、综合的统一

C、人文、自然、技术的相对分离到文、理、工的紧密结合 D、独立、整体的割裂到独立、政体的融合 我的答案:D 得分:25.0分 4 【判断题】地理学的视角包括地方的综合、地方间的相互依存、尺度间的相互依存人地相互依存等四个视角。()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系统的、统一的、全球的、发展的、生活的地理学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已经成为地理学的性质和特征。 A、独立性 B、拓展性 C、系统性 D、关联性 我的答案:C 得分:25.0分 2 【单选题】自然地理学是()的核心学科。 A、地球系统 B、地球内部系统 C、地球表层系统 D、地球表层自然系统 我的答案:D 得分:25.0分 3现代自然地理学绪论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地理学的研究趋势不包括()。 A、研究对象的复杂化 B、研究维度的立体化 C、研究尺度的多样化 D、研究对象的扩大化 我的答案:D 得分:25.0分 2 【单选题】对地理学家提出的新要求中的“三种技术”是()。 A、信息获取的技术、信息分析的技术、地理综合和集成的技术 B、信息筛选的技术、信息分析的技术、地理综合和集成的技术 C、信息获取的技术、信息筛选的技术、地理综合和集成的技术 D、信息获取的技术、信息分析的技术、信息筛选的技术 我的答案:A 得分:25.0分 3 【单选题】一般来说,地理学家需要的专业基础是()。 A、圈层系统科学专业基础 B、地表系统科学专业基础 C、地球系统科学专业基础 D、人地关系系统专业基础

考试试卷4及答案_现代自然地理学

《现代自然地理学》考试试卷四 分析题(每题10分,共计100分) 1、中国在综合自然区划上划分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寒区和东部季风区,试述这三大自然区的成因及其联系。 2、试述季风与海陆风的成因机理。 3、世界的火山分布有什么样的规律,为什么? 4、试述植被的地域分异规律,并说明其成因。 5、试述地表热量的输移方向与方式。 6、从圈层相互作用的角度论述,河流地貌、海岸地貌、风沙地貌、冰川地貌、黄土地貌和喀斯特地貌的成因。 7、假如一个地区的构造主压应力为南北向,那么请画出该区的应力椭球体,并说明这个地区的断裂构造体系(几组断裂的性质与方向)。 8、试述水圈与大气圈相互作用的途径。 9、试述太阳辐射能、地热能和地球自转动能对地表环境的作用与影响 10、假如黄赤夹角由目前的23o27' 变为0o,那么地表的环境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现代自然地理学]试卷四答案 卷4套答案要点 1、中国在综合自然区划上划分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寒区和东部季风区,试述这三大自然区的成因及其联系。 由于青藏高原的隆升,引致和加强了东亚季风,形成了水热同季的中国东部季风区;由于青藏高原的隆升,青藏地区变成海拔高度大、气候严寒的环境;由于青藏高原的隆升,中国西北地区盛行下沉气流,气候干燥,并且由于高原的阻挡作用,来自印度洋的水汽难以到达西北内陆地区,从而形成了西北干旱区。总之由于青藏高原的隆升,改变了区域大气环流的格局,中国的地带性规律受到干扰与破坏,而非地带性明显增强,由原来的以热带湿润带、副热带干燥带和温带湿润带为标志的纬向地带性分明的环境格局,变为东部季风区、青藏高寒区和西北干旱区为标志的三区分异的环境格局。(热力作用、动力作用) 2、世界的火山分布有什么样的规律,为什么? 世界火山有三个集中分布的地带:环太平洋火山带、阿尔卑斯-喜马拉雅火山带和大洋中脊火山带,他们都分布在板块边缘(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美洲板块的接触地带,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接触地带,以及洋底新生地带(也是扩张性板块接触边缘地带))。这是因为在板块边缘地区,构造活动强烈的缘故。 3、试述季风与海陆风的成因机制。

《自然地理学》考试大纲(可编辑修改word版)

《自然地理学》考试大纲 .考试性质与试题命制的原则 1、考试性质 《自然地理学》是普通高等学校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或相邻专业(环境类、农林生态类、化学化工类)本科插班生专业课考试科目,是本学科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地球与地质基础、大气与气候、海洋与陆地水、地貌、土壤基础与土壤地理、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综合自然地理研究。《自然地理学》课程考试目的是:准确、简明地考核考生对《自然地理学》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基本要素、分析方法及其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解水平和掌握程度,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自然地理的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试题命制的原则 、根据《自然地理学》的基本教学要求,考试命题具有一定的覆盖面且重点突出,侧重考核考生对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作为一项选拔性考试,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本科插班生《自然地理学》考试试题在设计上具有必要的区分度和合理的难度系数。 、考试主要参考书为《现代自然地理学》(第一版),王建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年月第版。 Ⅱ.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 、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分钟,试卷满分为分。 、试卷能力层次结构的分数比例为:识记占,理解占,应用占。 、试卷的难度结构:试题难易度分为易、较易、较难、难四个等级,其分数比例为,易约占,较易约占,较难约占,难约占。 、试卷的题型结构:名词解释()、多项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分析题()等五种题型。(各种题型的具体样式参见题型示例) Ⅲ.考核内容和要求

下面分章节列出《自然地理学》的考核内容及要求,其考试目标要求分为识记、理解、应用三类:识记是要求记住有关基本知识;理解是要求能够领会知识要点,掌握其内在联系;应用是指能够运用有关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第一章自然地理学与人类环境 第一节日常生活中的自然地理学问题(识记) 第二节自然地理学研究的研究对象、内容、目的与意义(识记) 第三节自然地理学的性质(识记) 第四节自然地理学与地球表层系统(理解) 第二章地球与地球表层系统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识记) 第二节地外系统对地表环境的影响(理解) 第三节地内系统对地表环境的影响(理解) 第三章地球表层环境与地球表层系统 第一节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识记) 第二节地球表层系统的结构(识记) 第三节地球表层系统的功能(理解) 第四节人类与地球表层环境(应用) 第四章岩石圈与地球表层结构与轮廓 第一节岩石圈的组成(识记) 第二节岩石圈的结构(理解) 第三节岩石圈的运动(理解) 第四节固体地球表面的结构与轮廓(理解) 第五节构造地貌(理解) 第六节岩石圈与人类(应用) 第五章大气圈与气候分异规律 第一节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识记) 第二节大气运动(理解) 第三节物质输移(理解) 第四节能量传输(理解)

初试科目考试大纲-843自然地理学

浙江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科目 考试大纲 科目代码、名称: 843自然地理学 适用专业: 070500地理学(一级学科);045110学科教学(地理)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试卷由试题和答题纸组成;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由考点提供)相应的位置上。 (三)试卷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题(概念题):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简答题(简述题): 6小题,每小题10分,共60分 分析论述题(综合题):3小题,每小题20分,共60分 二、考查目标(复习要求) 全日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自然地理学科目考试内容包括地质学、气象与气候学、水文学、地貌学、土壤地理、植物地理和自然地理综合研究等多门自然地理学科基础课程,要求考生系统掌握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自然地理中的实际问题。 三、考查范围或考试内容概要 绪论 1.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2.自然地理学的任务。 3.自然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第一章地球 1.天体的概念和太阳系的主要天体。 2.地球的形状、大小及地理意义。 3.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4. 地球的圈层构造。 5. 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 第二章地壳 1.克拉克值的概念以及地壳中含量大于5%的元素。 2.矿物的概念与主要的造岩矿物类型。 3.岩浆岩的矿物组成。 4. 沉积岩的基本特征和主要类型。 5. 构造运动的基本方式。

6. 整合的概念。 7. 主要的地质构造类型。 8. 火山喷发概念、型式和分布特点。 9. 地震的震级和烈度。 10.世界上主要的地震带。 第三章大气和气候 1.干洁空气、温室气体和气溶胶的概念。 2.臭氧浓度变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气压的测量和表示方法。 4. 对流层的特点。 5. 太阳总辐射及变化规律。 6. 气温较差的概念及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 7. 水汽凝结的条件和凝结现象。 8. 全球降水带的划分。 9. 地转风和梯度风的概念。 10.行星风系的概念及全球地面盛行风带。 11.东亚季风的特点与成因。 12.天气与气候的差别。 13.影响气候形成的地理因子。 14.副热带气候类型及特点。 15.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第四章海洋与陆地水 1.水圈的定义及构成。 2.图示全球水循环过程。 3.不同水体更新周期。 4. 海和洋的区别。 5. 海水盐度及测量方法。 6. 引潮力与潮汐类型。 7. 波浪的成因类型。 8. 洋流的概念和主要的亚热带洋流的分布。 9. 海洋资源类型。 10.海平面上升对沿海地区的影响。 11.河流、水系和流域的概念。 12.河流的分段。 13.径流的形成过程及年径流量的概念。 14.河流补给形式及特点。 15.按照湖水与径流的关系以及湖水矿化度对湖泊进行分类。 16.沼泽形成过程。 17.地下水矿化度与硬度。 18.潜水的特点。 19.地球上冰川集中分布的地区。

2020超星尔雅慕课现代自然地理学期末考试答案四

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 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 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 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 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 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 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 x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 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 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 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 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 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 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 lzxcvbnm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 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 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 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 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 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 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 x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 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 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 hjklzxcvbnmrtyuiopasdfghjklzxcvbnm 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 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 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 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 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 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 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 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 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 dfghjklzxcvbnmrtyuiopasdfghjklzxcvb 2020超星尔雅慕课现代自然地理学期末考试答案四

2019宁波大学自然地理学(学科地理)考试大纲

2019年宁波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复试科目考试大纲 科目代码、名称: 自然地理学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值及考试时间 例如: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试卷由试题和答题纸组成;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由考点提供)相应的位置上。 (三)试卷内容结构 地壳、大气、水文、土壤等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分布规律及其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自然地理环境整体特征和分异规律,以及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 (四)试卷题型结构 1.名词解释 2.简答题 3.案例分析题 4.论述题 二、考查目标 要求考生比较系统地理解自然地理学的基本概念,掌握自然地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并能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自然地理中的实际问题。 三、考查范围或考试内容概要 一、绪论 地理学史简介,自然地理学的分支,研究对象、分科及研究任务。 二、地壳 了解并掌握地壳的物质组成,地壳结构,地质作用和地质年代;掌握矿物的内部构造和外表形态,矿物的化学性质,矿物的集合体形态和物理性质;掌握三大类岩石的形成过程,

基本结构、构造及其相互转化规律;理解构造运动和地质构造,岩石的变形和岩层产状,褶皱、断裂构造等概念及特征;理解火山和地震的形成、特征及分布规律。理解主要的地构造学说及地史的研究方法。 三、行星地球 理解地理坐标的概念,掌握地球的公转和自转及其地理意义,地球的形状、大小及其地理意义,地球的结构性及地外系统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地内系统对地表自然环境的影响。 四、大气 了解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掌握水分及其相变、水汽凝结的条件;掌握太阳辐射的基本知识、掌握各种辐射的知识、了解气温的分布规律;掌握气压的变化规律、了解大气环流的形成、气团和锋、大型空气涡旋;掌握海陆分布与气候、海气相互作用与气候、地形与气候、冰雪覆盖与气候的关系,掌握柯本及斯查勒的气候分类、各类气候的分布特征成因;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规律和趋势、人类活动因子对现在和未来气候变化的影响。 五、海洋水和陆地水 了解地球上水的分布,水分循环和水量平衡;了解海水的化学成分组成,海水的盐度、温度和密度;理解海洋中的波浪,洋流和水团运动,理解海洋资源和海洋环保的意义;理解河流水系、流域、水体要素、河流补给、河川径流、河流分类等概念及特征,掌握河流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关系;理解地下水的概念、组成、地下水的理化性质、地下水的运动特征、地下水的分类;理解湖泊与沼泽的形成及特征;理解冰川的形成类型、冰川的运动与消融。 六、地貌 理解地貌的形成因素掌握全球构造地貌、大地构造地貌、地质构造地貌等的基本特征。掌握流水地貌、喀斯特地貌、风成地貌与黄土地貌、冰川地貌与冻土地貌、海岸地貌的形成过程及主要特征。 七、土壤 掌握土壤的矿物质、有机质组成,土壤结构及其物理性质,土壤的水分、空气和质量状况,土壤胶体和土壤的吸收作用,土壤肥力及其调节与控制。掌握土壤的形成因素、土壤形成过程、土壤分类和主要土壤类型;理解土壤的水平地带性分布规律和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掌握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改造方法,土壤侵蚀、土壤污染及其防治方法。 八、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 理解生态因子综合作用定律,掌握光的作用及生物的适应性、温度对生物的作用、水与生物的关系、空气与生物的关系、土壤与生物、生物因子的作用,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物的环境改造作用。 理解种群的概念、种群的水平分布格局、种群的数量动态,掌握概念、生物群落的多样性、生物群落的结构、生物群落的演替、生态位、群落的分类。 认识组分结构、掌握营养结构,掌握生产功能、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掌握生态平衡、形成机制、理解生态平衡的调节机制。 掌握主要特征、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理解淡水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 九、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综合研究

现代自然地理学期末考试试卷(A)标准答案

2010─2011 学年第 1 学期 《现代自然地理学》课程考试试卷(A卷)标准答案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30分) 1.地域分异规律 所谓地域分异规律,也称空间地理规律,是指自然地理环境整体及其组成要素在某个确定方向保持特征的一致性,而在另一确定方向上表现出差异性,因而发生更替的规律。 2. 沉积岩 暴露在地壳表部的岩石,在地球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遭受到各种外力作用的剥蚀破坏,然后把破坏产物在原地或经搬运沉积下来,再经过复杂的成岩作用等四个过程而形成的岩石。 3.季风 季风是指大范围地区,盛行风随季节变化而发生有规律改变的现象。季风形成因素最主要是由于海陆间热力性质的差异造成的,其次是由于行星风系的季节而形成的。 4.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是指地球表层的岩石,在太阳辐射、大气、水及生物的作用下,其物理性质、化学形成不断发生着变化,并形成新的物质的过程。 5.地球表层系统 地球表层系统是指自上地幔顶部到大气层顶有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等四大圈层组成的环境整体系统,各圈层间通过物质传输、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6.流域 每一条河流或每一个水系都有从一定陆地面积上获得补给水,这一集水区就是河流或水系的流域。 7.食物网 由生物组成的生物之间食与被食的关系网。 8.气旋、反气旋 围绕着低压或者高压中心所形成的旋转着的气流系统叫做气旋或反气旋。 9.土壤腐殖质层 位于土壤剖面的枯枝落叶层之下,由枯枝落叶腐烂转化而成的富含有机质的土壤层次。 10.冰川作用、冻融作用(4分) 在冰缘或者冻土地区,由于温度波动于零度上下,地表物质中的水不断发生液态与固态的转换,由此引发其体积的膨胀与收缩,从而引起地表物质的变形与变位的过程。 11.黄土 12.海岸均衡剖面 13.风沙地貌 14.对流层 大气层底部,大气的垂直运动比较显著的层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