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荧光标记mRNA差异显示技术

荧光标记mRNA差异显示技术

荧光标记mRNA差异显示技术
荧光标记mRNA差异显示技术

荧光标记mRNA差异显示技术

mRNA差异显示技术(differential display,DD)是用于研究基因的差异表达的新方法。该技术自1992年被首次报道后,即以其不可替代的优势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在应用过程中不断得到改进,并产生了诸多衍生技术如RPA(RNA finger printing by arbitrarily primed PCR)、GDD (genomic DD)等。本文简要介绍在本试验室荧光标记差异显示技术(fluorescent DD,FDD)的应用及体会。

1.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

人单核细胞系U937,细胞密度2×108/L,分对照组(N)、处理Ⅰ组(T1)、处理Ⅱ组(T 2),N用1640培养基及10%胎牛血清培养,T1用IF N-γ104U/L LPS 1μg/L、T2用IFN- γ10 U/L LPS l0μg/L分别刺激7h.

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TRIzol试剂(GIBCO BRL)、Fluoro DD试剂盒(Genomyx)、Supersript Ⅱ逆转录酶(GIBCO BRL)、Ampli Taq DNA聚合酶(GIBCO BRL)、RNase-free DNaseI(Promega);Genomyx LR 、 Genomyx SC、DNAT hermal Cycler(Perkin Elmer)

1.3 总RNA的制备

按试剂盒提供的方法分别提取三种细胞的总RNA,以RNase-free DNase I(终浓度80 000 U/L)除去其中污染的 DNA,经甲醛变性凝胶电冰鉴定其完整性,并以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其纯度

1.4 mRNA差异显示

1.4.1 逆转录反应

选择锚定引物[T7(dT12)AP(anchored prime rs,AP)],序列为5'ACGACTCACT ATAGGGCTTTTTTTTTTTTMN3',其中M=A/G/C。N=A /G/C/T],以总RNA为模板进行逆转录反应,每管反应体系如下:总RNA l.0μg,AP 4 pmol ,70℃5 min,加入50 mmol/L Tris-HCl(pH8.3),75 mmo l/L KCl,3 mmol/L MgCl2,10mmol /L DTT,25μmol/L,dNT Pmix(1∶1∶1∶1),SuperScriptⅡ 60 Units,总反应体系20 μl ,42℃5 min,5 0℃50 min,70℃15 min。

1.4.2 荧光标记差异显示P CR

选取与逆转录引物序列相同的带荧光物质标记的锚定引物[TMR-T7(dT12)AP],随机引物(5'ACAATTTCACACAGGAACGCT AGTT G 3'),以逆转录产物为模板,进行PCR反应。反应体系包括:20 mmol/L Tris-HCl(pH8.4),50 mmol/L KCl,3.75 mmol/L MgCl2,逆转录产物3.0 μl,50 μ mol/L dNT P mi x(1∶1∶1),0.35 μmo l/L 5'-随机引物,0.35 μmol/L 3-锚定引物,Ampli Taq 0.5 U nits,总反应体系10 μl。反应步骤如下:95℃2 min;94℃15 s,50℃ 30 s,72℃2 min,4个循环; 94℃15 s,60℃30 s,72℃ 2 min,个循环;72℃延伸7 min。

1.4.3 分离差异显示片段

配制5.6%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胶厚0.2 5 mm,大小61×33 cm。将PCR产物加4.0μl上样缓冲液,95℃变性后上样。3000V、100W 、55℃电泳4.5 h。干胶后置于Genomyx SC扫描,用系统所带的AcquireSC program软件分析处理扫描结果。

1.4.4 回收差异条带

用AcquireSC软件将差异条带定位,用一次性手术刀片切割下所需条带,置于30μl去离子水中,37℃水浴30-60 min,备用。

1.4.5 差异条带的再扩增

以经上述处理的回收条带为模板,T7启动子22-mer(5'GT AATACGACTCACTAT AGGGC3’)、反M13(-48)24-mer(5'AGCGGATAACAATTTC ACACA GGA3')为引物,进行再扩增反应:模板2.0μl,20 mmol/L Tris-HCl(pH8.4),50 mmol/L KCl,1.5 mmol/L MgCl2,20 μmol/L dNT P mix(1∶1∶1∶1),0.2 μmol/L T7、0 .2 μmol/L M13-r、AmpliTaq 1.0 U nits,总反应体系20 μl.反应条件同差异显示PCR。

2.结果

2.1 总RNA的质量

总RNA经Dnase I处理,用1.0%甲醛变性凝胶电泳,可见清楚的28 S、18 S、5 S条带,且28 S/18 S约为2∶1(图1),表明RNA完整性好,无降解现象。N、T1、T2的OD260/OD28 0比值分别为1.92、1.83、1.98,表明样品纯度高。

Fig.1 Result of total RNA on formaldehyde-agarosegel

2.2 荧光标记mRNA差异显示

结果显示每一泳道均有约50条大小不等的扩增产物,各组间比较见较多呈有无或强弱变化的差异条带,图2中箭头所示。

Fig.2 Analysis of gene expression of cells treated with IFN and LPS by differential display technique

2.3 差异条带再扩增

取T2中约1.25Kb的条带再扩增,结果见图3.

Fig.3 Reamplification result of differ entially expressed

band DNA marker is 200 bp ladder (200 bp~2 kb),1.0kb is arro wed

3. 讨论

基因表达是调节细胞生物学行为的核心。探讨处于不同生理、病理状态下的有机体之间的未知表达基因的差异,是研究生命本质的有效途径。199 2年报道的真核细胞mRNA差异显示技术,为检测未知的表达基因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DD技术具有快速、敏感、可同时检测两组或以上的组织或细胞、RNA用量少、可检测某一表达基因的有无或其表达的强弱等优点,一经问世即受到许多领域的重视并得以广泛应用。然而,该技术也存在着一些缺陷,主要表现为:cDNA产物的质量较低,在序列胶中往往呈不清晰状态;所得的cDNA片段通常小于500nt,往往是3'-端的非翻译(编码)序列;所得差异片段的假阳性高,可高达85%等。

荧光标记差异显示技术通过对引物设计、PCR条件、凝胶、电泳条件以及标记物的改进,极大减少了上述不足。

差异显示的锚定引物有单碱基锚定引物、简并或非简并的双碱基锚定引物等多种类型,本实验通过使用双碱基锚定引物,将总mRNA群体分为12个亚群,这极大减小了每一锚定引物产生的第一条cDNA链的数量,不仅可降低随机引物的用量,更可降低DD产物的复杂性,使差示条带在序列胶上易于分辨,从而传统方法中常见的“重叠带”现象减少。DD专用的随机引物的特点为A+T与G+C含量近乎相等,且3'-端以G或C结尾,可增加DD扩增的效率。通过改变RT-PCR反应条件如底物浓度、延伸时间等,差异片段的长度可达1.0-1.5 kb(图2),因较长的cDNA片段容易通过Northern blot 进行分析鉴定辨别真假阳性克隆,且其中可提供更多的序列信息,故获取大的片段具有重要的意义。

文献认为差异显示居高不下的假阳性率实际上因再扩增所致。通常,再扩增的引物与DD引物相同,本试验将再扩增引物设计为T7(22-mer)与M13-r(24-mer),此为在锚定引物的5' 端和随机引物的3' 端分别增加的序列(本文方法中所列差异显示引物序列的划线部分),这两种来源于原核生物的引物尽可能降低了在真核mRNA序列中非特异性扩增的机会。同时,T7启动子序列可直接用于体外转录合成cRNA探针,为cDNA片段的直接测序和鉴定(RPA或Northern分析)提供了方便。

用常规的序列分析胶进行分辨时,较长的cDNA片段往往挤在胶的上端而影响分辨率。本操作改用5.6%的PAGE胶(聚丙烯酰胺),减少胶的厚度(仅250μm),通过提高电泳的电压(3000 V)及温度(55℃),可显着提高分辨率。

同位素标记存在曝光时间长、带型不佳,基本与相邻的带混合、污染等缺点,将荧光物质标记于锚定引物的5’端,可产生清晰、明亮、低背景的分辨效果,操作周期仅两天。

目前,DD技术己被广泛应用于与疾病、衰老、生殖、生长发育、分化等生理、病理过程相关的未知表达基因的研究,相信对揭示生物界基因表达调控的奥秘将起重要的作用。

1.4.5 差异条带的再扩增

以经上述处理的回收条带为模板,T7启动子22-mer(5'GT AATACGACTCACTAT AGGGC3’)、反M13(-48)24-mer(5'AGCGGATAACAATTTC ACACA GGA3')为引物,进行再扩增反应:模板2.0μl,20 mmol/L Tris-HCl(pH8.4),50 mmol/L KCl,1.5 mmol/L MgCl2,20 μmol/L dNT P mix(1∶1∶1∶1),0.2 μmol/L T7、0 .2 μmol/L M13-r,AmpliTaq 1.0 Units,总反应体系20μl。反应条件同差异显示PCR。

2. 结果

2.1 总RNA的质量

总RNA经Dnase Ⅰ处理,用1.0%甲醛变性凝胶电泳,可见清楚的28 S、18 S、5 S条带,且28 S/18 S约为2∶1(图1),表明RNA完整性好,无降解现象。N、T1、T2的OD260/OD280比值分别为1.92、1.83、1.98,表明样品纯度高。

Fig.1 Result of total RNA on formaldehyde-agarosegel

2.2 荧光标记mRNA差异显示

结果显示每一泳道均有约50条大小不等的扩增产物,各组间比较见较多呈有无或强弱变化的差异条带,图2中箭头所示。

Fig.2 Analysis of gene expression of cells treated with IFN and LPS by differential display technique

2.3 差异条带再扩增

取T2中约1.25Kb的条带再扩增,结果见图3。

Fig.3 Reamplification result of differ entially expressedband DNA marker is 200 bp ladder (200 bp~2 kb),1.0kb is arro wed

3. 讨论

基因表达是调节细胞生物学行为的核心。探讨处于不同生理、病理状态下的有机体之间的未知表达基因的差异,是研究生命本质的有效途径。199 2年报道的真核细胞mRNA差异显示技术,为检测未知的表达基因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DD技术具有快速、敏感、可同时检测两组或以上的组织或细胞、RNA用量少、可检测某一表达基因的有无或其表达的强弱等优点,一经问世即受到许多领域的重视并得以广泛应用。然而,该技术也存在着一些缺陷,主要表现为:cDNA产物的质量较低,在序列胶中往往呈不清晰状态;所得的cDNA片段通常小于500nt,往往是3'-端的非翻译(编码)序列;所得差异片段的假阳性高,可高达85%等。

荧光标记差异显示技术通过对引物设计、PCR条件、凝胶、电泳条件以及标记物的改进,极大减少了上述不足。

差异显示的锚定引物有单碱基锚定引物、简并或非简并的双碱基锚定引物等多种类型,本实验通过使用双碱基锚定引物,将总mRNA群体分为12个亚群,这极大减小了每一锚定引物产生的第一条cDNA链的数量,不仅可降低随机引物的用量,更可降低DD产物的复杂性,使差示条带在序列胶上易于分辨,从而传统方法中常见的“重叠带”现象减少。DD专用的随机引物的特点为A+T与G+C含量近乎相等,且3' 端以G或C结尾,可增加DD扩增的效率。通过改变RT-PCR反应条件如底物浓度、延伸时间等,差异片段的长度可达1.0-1.5 kb(图2),因较长的cDNA片段容易通过Northern blot 进行分析鉴定辨别真假阳性克隆,且其中可提供更多的序列信息,故获取大的片段具有重要的意义。

文献认为差异显示居高不下的假阳性率实际上因再扩增所致。通常,再扩增的引物与DD引物相同,本试验将再扩增引物设计为T7(22-mer)与M13-r(24-mer),此为在锚定引物的5' 端和随机引物的3' 端分别增加的序列,这两种来源于原核生物的引物尽可能降低了在真核mRNA序列中非特异性扩增的机会。同时,T7启动子序列可直接用于体外转录合成cRNA探针,为cDNA片段的直接测序和鉴定(RPA或Northern分析)提供了方便。

用常规的序列分析胶进行分辨时,较长的cDNA片段往往挤在胶的上端而影响分辨率。本操作改用5.6%的PAGE胶(聚丙烯酰胺),减少胶的厚度(仅250μm),通过提高电泳的电压(3000 V)及温度(55℃),可显着提高分辨率。

同位素标记存在曝光时间长、带型不佳,基本与相邻的带混合、污染等缺点,将荧光物质标记于锚定引物的5' 端,可产生清晰、明亮、低背景的分辨效果,操作周期仅两天。

目前,DD技术己被广泛应用于与疾病、衰老、生殖、生长发育、分化等生理、病理过程相关的未知表达基因的研究,相信对揭示生物界基因表达调控的奥秘将起重要的作用。

分子标记技术的种类

分子标记技术的种类-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分子标记技术的种类根据不同的核心技术基础,DNA分子标记技术大致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以Southern杂交为核心, 其代表性技术为RFLP;第二类以PCR技术为核心,如RAPD、SSR、AFLP、STS、SRAP、TRAP等;第三类以DNA序列(mRNA或单核苷酸多态性)为核心,其代表性技术为EST标记、SNP标记等。理想的分子标记应达到以下的要求:①具有高的多态性; ②共显性遗传;③能够明确辨别等位基因;④分布于整个基因组中;⑤选择中性(即无基因多效性);⑥检测手段简单、快速; ⑦开发成本和使用成本尽量低廉;⑧在实验室内和实验室间重复性好。目前,没有任何一种分子标记均满足以上的要求,它们 均具有各自的优点和不足。其特点比较见表一。 1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标记(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RFLP)1974年,Grozdicker 等人鉴定温度敏感表型的腺病毒DNA突变体时,发现了经限制性内切酶酶解后得到的DNA片段产生了差异,由此首创了第一代DNA分子标记技术——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标记(RFLP)。其原理是由于不同个体基因型中内切酶位点序列不同(可能由碱基插入、缺失、重组或突变等造成),利用限制性内切酶酶解基因组DNA时,会产生长度不同的DNA酶切片段,通过凝胶电泳将 DNA片段按各自的长度分开,通过Southern印迹法,将这些大小不同的DNA片段转移到硝酸纤维膜或尼龙膜上,再用经同位素或地高辛标记的探针与膜上的酶切片段分子杂交,最后通过放射性自显影显示杂交带,即检出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进行 RFLP时,酶切要彻底,注意内切酶的选择,对于亲缘关系很近的物种,可增加内切酶的使用种类。目前RFLP的使用领域很广泛,其具有以下优点:①RFLP标记源于基因组DNA的自身变异,理论上可覆盖整个基因组,能提供丰富的遗传信息;②标记不受组织、环境和发育阶段的影响;③呈共显性,即杂交时等位DNA片段均呈现带,能区分纯合基因型和杂合基因型,F2表现出 1∶2∶1的孟德尔分离定律[3],提供标记座位完全的遗传信息;④由于限制性内切酶的专一性使结果稳定可靠,重复性好。其缺点是:①操作繁琐,费时;②酶切后的DNA质量要求高;③使用放射性同位素进行分子杂交,有危险性等。 2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标记 (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RAPD) 20世纪80年代,基于PCR技术的第二代分子标记技术诞生并迅速发展起来。1990年,Williams 等发表了一种不需预先知道DNA序列信息的检测核苷酸序列多态性的方法,即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标记(RAPD)。其原理是以碱基顺序随机排列的寡核苷酸单链(8-10bp)为引物,以组织中分离出来的基因组DNA为模板进行扩增。随机引物在基因组DNA序列上有其特定结合位点,一旦基因组在这些区域发生DNA片段插入、缺失或碱基突变,就可能导致这些特定结合位点的分布发生变化,从而导致扩增产物的数量和大小发生改变,表现出多态性。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扩增产物,溴化乙锭染色后可在紫外光下显现出基因组相应区域DNA的多态性。与RFLP相比,RAPD方便易行,DNA用量少,设备要求简单,不需DNA探针,设计引物也不需要预先进行序列分析,不依赖于种属特异性和基因组的结构;合成一套引物可以用于不同生物基因组分析,用一个引物就可扩增出许多片段,并且不需使用同位素,安全性好。但因为引物较短导致退火温度较低,易产生错配,故实验的稳定性和重复性差,且为显性标记,不能区分纯合子和杂合子。 RAPD 标记技术利用单引物扩增多个基因位点使其在一定程度上对反应条件敏感,这会限制其应用。将RAPD-PCR变成经典的PCR可克服此限制,即设计更长的引物。1993年,Paran提出的序列特征化扩增区域标记(Sequenced Characterized Amplified Region,SCAR)即为以经典PCR为基础的分子标记技术[1]。SCAR标记技术通过对产生的RAPD片段克隆和测序,设计一对互补于原

荧光素标记抗体方法

荧光素标记抗体技术 (一) 原理 目前用于抗体标记的荧光素主要有异硫氰酸荧光素(Fluorescein isothiocy nate,FITC)或罗达明(Lissamine rhodamine B200, RB200)。在硷性条件下FITC 的碳酰胺键可与抗体赖氨酸的ε氨基共价结合,标记后的抗体仍保持与相应抗原结合的能力。在荧光灯源紫外线或兰紫光激发下产生黄绿色荧光,通过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或流式细胞仪分析可对相应抗原进行定性、定位或定量的检测。 (二) 操作步骤 将纯化的IgG抗体对PH9~9.5碳酸盐缓冲液透析过夜, 透析后抗体液移入小烧杯中 ↓ 称取适量IFTC,加入二甲亚砜(DMSO)(FITC~1mg/1ml DMSO) 使终浓度为1mgFITC/1mlDMSO FITC/IgG比例:如IgG浓度为1mg/ml,FITC/IgG比例约为50μgFI TC/mgIgG; 如IgG为5~10mg/ml,则比例为25μgFITC/ml IgG 在10ml小烧杯中先放入抗体 ↓ 按上述比例将FITC-DMSO溶液逐滴加入透析后的抗体溶液中 ↓ 将标记物用PBS加至2.5ml,磁力搅拌器室温下避光搅拌2h ↓ 用PD10柱(Sephadex G25柱)除去游离荧光素,先用25ml PBS淋洗G2 5柱 ↓

收集PBS洗脱第一个荧光素结合蛋白峰,测定F/P 比值。第二个荧光素峰为游离荧光素 计算: 2.87×A495 F/P=──────── A280-0.35×A495 合适的F/P值为2~4。 (三) 试剂器材 1. 纯化的多克隆抗体或单克隆抗体。 2. FITC(Fluorescein-5-Lsothiocyanalte)或其它荧光色素。 3. PBS、DMSO 4. PH9~9.5碳酸盐缓冲液: Na 2CO 3 4.3g,NaHCO 3 8.6g加蒸馏水至500ml。 5. PD10柱(Sephadex G25柱) 6.磁力搅拌器,紫外分光光度计等 (四) 注意事项 1. FITC保存于4℃暗处,使用前待试剂瓶升至室温时开盖称取,以避免潮解。 2. FITC-DMSO液要临用时配制。 3. 碳酸盐缓冲液要新鲜配制。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免疫标记技术讲解

课程名称:临床免疫学检验技术课题名称:免疫标记技术 组员:朱恩鹏拉巴卓嘎 张燕培汪婷婷

免疫标记技术 免疫标记技术指用荧光素、放射性同位素、酶、铁蛋白、胶体金及化学(或生物)发光剂等作为追踪物,标记抗体或抗原进行的抗原抗体反应。藉助于荧光显微镜、射线测量仪、酶标检测仪、和发光免疫测定仪等精密仪器,对实验结果直接镜检观察或进行自动化测定,可以在细胞、亚细胞、超微结构及分子水平上,对抗原抗体反应进行定性和定位研究;或应用各种液相和固相免疫分析方法,对体液中的半抗原、抗原或抗体进行定性和定量测定。因此,免疫标记技术在敏感性、特异性、精确性及应用范围等方面远远超过一般免疫血清学方法。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基础免疫学和免疫化学等学科的发展以及现代高新技术建立的仪器分析的应用,免疫标记技术也不断完善和更新。各种新技术和新方法不断涌现,至今已成为一类检测微量和超微量生物活性物质的免疫生物化学分析技术,在医学和其他生物学科的研究领域及临床检验中应用十分广泛。 根据试验中所用标记物的种类和检测方法不同,免疫标记技术分为免疫荧光技术、放射免疫技术、免疫酶技术、免疫电镜技术、免疫胶体金技术和发光免疫测定等。 第一节放射免疫技术 放射免疫标记技术是将同位素分析的高灵敏度与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相结合,以放射性同位素作为示踪物的标记免疫测定方法,由于此项技术具有灵敏度高(可检测出毫微克(ng)至微微克(pg),甚至毫微微克(fg)的超微量物质,特异性强(可分辨结构类似的抗原)、重复性强、样品及试剂用量少、测定方法易规范化和自动化等多个优点。因此,在医学及其他生物学科的研究领域和临床实验诊断中广泛应用于各种微量蛋白质、激素、小分子药物及肿瘤标志物等的分析与定量测定。 (一)放射免疫测定(RIA) 放射免疫测定(Radio immunoassay , RIA)是1959 年Yalow 和Berson 首先创建的经典放射免疫分析技术,用于血清中胰岛素含量的测定。30 多年来,由于此项技术灵敏、特异、并已制成多种标准试剂盒,使用方便,应用范围十分广泛。目前国外已成功地应用RIA检测的物质多达300余种,国内研究的被测物质也达百余种,试制的RIA试剂盒已有60余种,是测定各种微量物质不可缺少的手段。 (二)免疫放射测定(IRMA)

分子标记技术综述

分子标记技术及其在植物药材亲缘关系鉴定中的应用 分子标记技术 分子标记(Molecular Markers)是以个体间遗传物质内核苷酸序列变异为基础的遗传标记,是DNA水平遗传多态性的直接反映[1]。与其他几种遗传标记——形态学标记、生物化学标记、细胞学标记相比,DNA分子标记具有极大的优越性:大多数分子标记为共显性,对隐性性状的选择十分便利;基因组变异极其丰富,分子标记的数量几乎是无限的;在生物发育的不同阶段,不同组织的DNA都可用于标记分析;分子标记揭示来自DNA的变异;表现为中性,不影响目标性状的表达,与不良性状无连锁;检测手段简单、迅速[2]。 技术种类及原理 分子标记技术自诞生起已研究出数十种,尽管方法差异显著,但都具有一个共同点,即用到了分子杂交、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电泳等检测手段。应用较为广泛的技术有以下几种: 1.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s,RFLP) RFLP是最早开发的分子标记技术,指基因型间限制性内切酶位点上的碱基插入、缺失、重排或突变引起的,是由Grodzicker等于1974年创立的以DNA-DNA杂交为基础的遗传标记。基本原理是利用特定的限制性内切酶识别并切割不同生物个体的基因组DNA,得到大小不等的DNA片段,所产生的DNA数目和各个片段的长度反映了DNA分子上不同酶切位点的分布情况[3]。通过凝胶电泳分析这些片段,就形成不同带,然后与克隆DNA探针进行Southern 杂交和放射显影,即获得反映个体特异性的RFLP图谱。它所代表的是基因组DNA在限制性内切酶消化后产生片段在长度上差异。由于不同个体的等位基因之间碱基的替换、重排、缺失等变化导致限制内切酶识别和酶切发生改变从而造成基因型间限制性片段长度的差异。 RFLP的等位基因其有共显性特点,可靠性高,不受环境、发育阶段或植物器官的影响。RFLP标记位点数量不受限制,通常可检测到的基因座位数为1—4个,标记结果稳定,重复性好。RFLP技术也存在一些缺陷,主要是克隆可表现基因组DNA多态性的探针较为困难;另外,RFLP分析工作量大,成本高,使用DNA量大,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核酸杂交技术,不易自动化,尽管结合PCR技术,RFLP仍在应用,但已不再是主流分子标记。 2.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ndom Amplification Polymorphism,RAPD) RAPD技术是1990年由William和Welsh等人利用PCR技术发展的检测DNA多态性的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利用随机引物(一般为8—10bp)通过PCR反应非定点扩增DNA片段,然后用凝胶电泳分析扩增产物DNA片段的多态性。扩增片段多态性便反映了基因组相应区域的DNA多态性。RAPD所使用的引物各不相同,但对任一特定引物,它在基因组DNA序列上有其特定的结合位点,一旦基因组在这些区域发生DNA片段插人、缺失或碱基突变,就可能导致这些特定结合位点的分布发生变化,从而导致扩增产物数量和大小发生改变,表现出多态性[4]。就单一引物而言,其只能检测基因组特定区域DNA多态性,但利用一系列引物则可使检测区域扩大到整个基因组,因此,RAPD可用于对整个基因组DNA进行多态性检测,也可用于构建基因组指纹图谱。 与RFLP技术相比,RAPD技术操作简便快速,省时省力,DNA用量少,同时无需设计特定的引物,扩增产物具有丰富的多态性。但RAPD也存在一些缺点:(1)RAPD标记是一个显

同位素示踪与荧光标记技术

同位素示踪与荧光标记技术 [热考解读] 1.同位素示踪法 (1)同位素示踪法:用示踪元素标记的化合物,可以根据这种化合物的放射性,对有关的一系列化学反应进行追踪。这种科学的研究方法叫做同位素示踪法,也叫同位素标记法。(2)应用:可用于研究细胞内的元素或化合物的来源、组成、分布和去向等,进而了解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化学物质的变化、反应机理等。还可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如碘的放射性同位素可以用来治疗甲状腺肿大。 (3)使用注意事项:一次只能使用一种同位素标记 2.荧光标记法 荧光标记法(Fluorescent Labeling)是利用荧光蛋白或荧光蛋白基因作为标志物对研究对象进行标记的分析方法。 (1)常用的荧光蛋白为绿色和红色两种 ①绿色荧光蛋白(GFP)常用的是来源于发光水母的一种功能独特的蛋白质,分子量为27 kD,具有238个氨基酸,蓝光或近紫外光照射,发射绿色荧光。 ②红色荧光蛋白来源于珊瑚虫,是一种与绿色荧光蛋白同源的荧光蛋白,在紫外光的照射下可发射红色荧光,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2)人教版教材中用到荧光标记法的地方 ①《必修1》P66“细胞融合实验”:这一实验很有力地证明了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②《必修2》P30“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通过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运用荧光标记的手段,可以很直观地观察到某一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3)荧光标记法特别是在免疫学研究中也有重要的作用,例如免疫荧光抗体标记法。将已知的抗体或抗原分子标记上荧光素,当与其相对应的抗原或抗体起反应时,在形成的复合物上就带有一定量的荧光素,在荧光显微镜下就可以看见发出荧光的抗原抗体结合部位,检测出抗原或抗体。 [命题设计] 1.(2018·山东青岛一模)同位素标记法常用于追踪物质运行和变化规律的研究,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给小鼠供应18O2,其呼出气体中可能含有C18O2 B.用含3H标记的尿嘧啶核糖核苷酸的营养液培养洋葱根尖,只能在分生区细胞中检测到放射性 C.用15N标记DNA分子,可用于研究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 D.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保温、搅拌、离心后可检测到沉淀物中放射性很高

荧光标记技术在蛋白质定位及功能研究中的应用

荧光标记技术在蛋白质定位及功能研究中的应用 Feb 20, 2010No Comments 随着分子生物学、有机化学以及材料科学等学科的进展,最近我们又获得了好几种新型的荧光蛋白标签,这些标签可以用于细胞生物学成像研究。本文将对荧光标志物在蛋白质研究中的优势及劣势进行一番详细的介绍,文章中将重点介绍如何使用荧光标志物研究活体细胞(而不是固定细胞)中的靶蛋白。使用该方法可以对靶蛋白的表达情况、细胞中的定位情况、活性状态等指标进行研究,还将介绍将荧光显微镜与电子显微镜技术相结合的可行性问题。小分子荧光标志物染料、纳米晶体材料,即所谓的“量子点(quantum dots)”材料、自发荧光蛋白、小分子蛋白质标签等等这些材料都可以作为荧光标志物,而且将这几种材料“混合”起来是一种非常有前途的荧光标志物研究新思路。 我们使用荧光技术来研究细胞生物学已经好多年了,而且在从微小的分子层面到完整的有机体层面等各个层面都可以使用荧光技术进行研究。最开始使用的方法是将小分子有机染料与各种抗体相连接,来研究各种目的蛋白。不过这种使用抗体的方法如果需要对细胞内的蛋白质进行研究时,还需要对细胞进行固定和透化操作。因此后来又发展出可以直接在活体细胞内标记某种细胞器、核酸分子或某些离子的荧光标志物。在最近这10年里,荧光蛋白的出现使得进行非侵入性的活体细胞成像成为了可能。使用这种荧光蛋白标志物,我们可以研究目的基因的表达情况,蛋白质运输情况以及各种细胞内动态的生物化学信号通路。使用经过遗传修饰的小分子有机荧光标志物构建的混合系统,我们还可以对蛋白质的寿命进行研究,如果再结合电镜技术和快速光淬灭技术(rapid photoinactivation)还可以对蛋白质的定位情况进行研究。与此同时,半导体纳米晶体材料技术也得到了高度的发展,现在,这种新型的材料在亮度和光稳定性方面都要比传统的荧光标志物好得多,只不过现在这种材料的靶向性还不是很好。本文中我们将对目前荧光标志物及其相关技术的发展进行介绍,同时还将介绍荧光标志物在蛋白质表达、蛋白质活性以及蛋白质功能研究工作中的作用进行介绍。 ?0?2 荧光标志物 小分子有机染料 小分子有机染料是指分子量小于1KD的小分子物质,这种小分子有机染料可以通过与生物大分子共价连接的方式对其进行标记,我们现在对这种染料的最佳检测波长范围、亮度,即吸光系数、光稳定性和自我淬灭特性都有了比较详尽的了解。利用荧光染料的分子策略包括扩展共轭双键、额外添加环状结构增强其刚性、用氟或磺酸盐这类吸电子性的或带电荷的物质进行修饰等。现在市面上已经有数百种这类荧光染料的商业化产品可供选择,而且还在不断增加之中。不过由于这类染料对蛋白质缺乏特异性,因此多与抗体联用(图1A~C)。?0?2 荧光蛋白 第一批用于细胞生物学的荧光蛋白包括藻胆蛋白(phycobiliproteins)和从蓝藻

分子标记技术

分子标记技术 摘要:分子标记技术就是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基础分析DNA分子特性,并借助 一些统计工具,将不同物种或同一物种的不同类群区分开来,或者将生物体的某些性状与DNA分子特性建立起来的关联关系,已广泛应用于植物遗传与育种研究的众多领域,包括遗传图谱的构建、遗传多样性分析、物种起源与进化、品种资源与纯度鉴定、分子辅助育种等多个方面,具有重大作用。 关键词:分子标记技术原理RFLP RAPD SSR AFLP EST SNP TRAP 分子标记技术应用 引言 分子标记是以个体间遗传物质内核苷酸序列变异为基础的遗传标记,是DNA 水平遗传多态性的直接的反映。与其他几种遗传标记——形态学标记、生物化学标记、细胞学标记相比,DNA分子标记具有的优越性有:大多数分子标记为共显性,对隐性的性状的选择十分便利;基因组变异极其丰富,分子标记的数量几乎是无限的;在生物发育的不同阶段,不同组织的DNA都可用于标记分析;分子标记揭示来自DNA的变异;表现为中性,不影响目标性状的表达,与不良性状无连锁;检测手段简单、迅速。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DNA分子标记技术已有数十种,广泛应用于遗传育种、基因组作图、基因定位、物种亲缘关系鉴别、基因库构建、基因克隆等方面。 一.常用分子标记原理 分子标记技术的种类根据不同的核心技术基础,DNA分子标记技术大致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以Southern杂交为核心, 其代表性技术为RFLP;第二类以PCR 技术为核心,如RAPD、SSR、AFLP、STS、SRAP、TRAP等;第三类以DNA序列(mRNA 或单核苷酸多态性)为核心,其代表性技术为EST标记、SNP标记等。理想的分子标记应达到以下的要求:①具有高的多态性;②共显性遗传;③能够明确辨别等位基因;④分布于整个基因组中;⑤选择中性(即无基因多效性);⑥检测手段简单、快速;⑦开发成本和使用成本尽量低廉;⑧在实验室内和实验室间重复性好。目前,没有任何一种分子标记均满足以上的要求,它们均具有各自的优点和不足。其特点比较见表一。 1.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标记(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RFLP) 1974年,Grozdicker 等人鉴定温度敏感表型的腺病毒DNA突变体时,发现了经限制性内切酶酶解后得到的DNA片段产生了差异,由此首创了第一代DNA 分子标记技术——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标记(RFLP)。其原理是由于不同个体基因型中内切酶位点序列不同(可能由碱基插入、缺失、重组或突变等造成),利用限制性内切酶酶解基因组DNA时,会产生长度不同的DNA酶切片段,通过凝

三种大屏技术对比

液晶拼接与背投(DLP)、等离子(PDP)的技术对比 背投原理简析 背投的实现原理很简单,在设备内部设置一部投影机,发出的图像经透镜放大后投射到屏幕背面,就是背投。正是基于这种原理诞生的背投,由于采用不同的投影机种类,主要可分为CRT(阴极射线管)、LCD(液晶)、DLP(数字光处理)等几种。CRT背投属于背投阵营中的低端产品,而其它几种背投则对应地为高端产品,其中以DLP背投最为出色,其图像清晰度、亮度、色彩、可视角度以及体积来看,均比传统CRT背投有了很大提高。以下文中所述背投均指DLP背投。

优点:廉价的低端显示方案。 缺点:体积与重量过大,长时间不间断工作,加快背光灯老化。 等离子原理简析 PDP是一种利用气体放电的显示技术,其工作原理与日光灯很相似。它采用了等离子管作为发光元件,屏幕上每一个等离子管对应一个像素,屏幕以玻璃作为基板,基板间隔一定距离,形成一个个放电空间。放电空间内充入氖、氙等混合惰性气体作为工作媒质,在两块玻璃基板的内侧面上涂有金属氧化物导电薄膜作激励电极。当向电极上加入电压,放电空间内的混合气体便发生等离子体放电现象,也称电浆效应。等离子体放电产生紫外线,紫外线激发涂有红绿蓝荧光粉的荧光屏,荧光屏发射出可见光,显现出图像。优点:颜色鲜艳、高亮度、高对比度缺点:耗电与发热量很大,严重灼伤现象,画质随时间递减。 液晶原理简析 液晶是利用液状晶体在电压的作用下发生偏转的原理。由于组成屏幕的液状晶体在同一点上可以显示红、绿、蓝三基色,或者说液晶的一个点是由三个点叠加起来的,它们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通过电压来刺激这些液状晶体,就可以呈现出不同的颜色,不同比例的搭配可以呈现千变万化的色彩。液晶本身是不发光的,它靠背光管来发光,因此液晶屏的取决于背光管。由于液晶采用点成像的原因,因此屏幕里面构成的点越多,成像效果越精细,纵横的点数就构成了液晶电视的分辨率,分辨率越高,效果越好。 优点:高分辨率、厚度薄、重量轻、低能耗、长寿命、无辐射。 缺点:拼接缝稍大。 液晶和等离子显示技术PK 目前主流的平板显示技术主要有液晶显示技术和PDP等离子显示技术。下面,我们就从几个方面比较一下这两种显示技术。 1.使用寿命 大屏幕显示器由于其不菲的造价,所以使用寿命成为其首要问题,理论上讲液晶和等离子显示屏的寿命都可以达到6万小时,不过由于这两种显示技术的发光原理不同,使得实际应用中差异很大。等离子显示器中的每个像素单元实际上是一个微型灯泡,由于使用白炽灯泡,图像质量会随着使用时间增长而变差,虽然目前的技术能够目前的技术能够使等离子显示器工作时间达到60,000个小时,但可能使用到20,000小时的时候背光就会出故障,导致显示质量下降一半。并且等离子如果长期播放一个固定的图像,会在屏幕上留下一个浅浅的痕迹(残影)也就是“烧屏”,例如,如果观看一信号太久,屏幕一角的台标就可能烙印在屏幕上,在观赏其它信号时仍看得到其残影。通常情况下,连续观看10~20小时就能造成看得见的残影,截至目前这个问题还没有完美的解决方法。由于液晶电视工作原理不同(利用液状晶体在电压的作用下发光成像的原理。组成屏幕的液状晶体有三种:红、绿、蓝三基色,

第八章荧光免疫技术

第八章荧光免疫技术 FluoreSCenCe ImmunoaSsay 第一部分目的要求和教学内容 一、目的要求 掌握:荧光免疫技术原理、类型及临床应用,常用的荧光物质;熟悉:荧光免疫技术 的技术要点;了解:荧光标记物的制备与保存,镧系稀土元素标记物的制备,荧光免疫技术主要类型的技术要点。 二、教学内容 1.荧光标记物的制备:荧光和荧光物质,荧光标记物的制备。 2.荧光免疫显微技术:基本原理,技术类型,技术要点,方法评价,临床应用。 3.荧光免疫测定技术: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测定(基本原理,技术类型,技术要点,方法评价和临床应用);荧光偏振免疫测定(基本原理,技术类型,技术要点,方法评价和临床应用)。 第二部分测试题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A型题) 1.如下有关荧光免疫技术正确的提法 A.直观性检测抗原和抗体 B.直观性检测抗原 C.直观性检测抗体 D.间接检测抗原或抗体 E.间接检测抗原和抗体 2.荧光素易受温度影响,操作时通常选择较佳的温度 A.10~15℃ B.15~20℃ C.20~25℃ D.25~30℃ E.30~35℃ 3.荧光抗体保存3~4年,应选择 A.小量分装、4℃ B.瓶分装、4℃ C.瓶分装、-10℃ D.瓶分装,-20℃ E.小量分装、-20℃ 4.下列组成荧光显微镜的结构中,与普通光学显微镜相同的是 A.光源 B.聚光器 C.目镜 D.物镜 E.滤光片

5.下列哪项方法不属于荧光免疫显微技术类型 A.直接法 B.夹心法 C.间接法 D.补体法 E.双标记法 6.荧光抗体染色标本的观察时间 A.当天 B.第二天 C.第三天 D.1周内 E.5天 7.荧光抗体闭接法应标记 A.抗原 B.抗体 C.补体 D.抗抗体 E.抗体及补体 8.荧光显微技术常用于检验血清中各种自身抗体和多种病原体抗体的方法是 A.直接法 B.间接法 C.双抗体夹心法 D.补体法 E.双标记法 9.荧光抗体间接法可检测 A.抗原 B.抗体 C.补体 D.蛋白质 E.抗原和抗体 lO.在荧光显微镜检查中直接影响检测结果的是 A.抗原荧光染色 B.抗体荧光染色 C.补体荧光染色 D.特异性荧光染色 E.非特异性荧光染色 11.主要用于测定各种激素、蛋白质、酶、药物及病毒抗原的技术 A.荧光偏振免疫测定 B.荧光免疫显微技术 C.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测定 D.底物标记荧光免疫测定 E.流式荧光免疫技术 12.临床药物浓度检测的首选方法

分子标记技术的类型原理及应用

分子标记 1.分子标记技术及其定义 1974年,Grozdicker等人在鉴定温度敏感表型的腺病毒DNA突变体时, 利用限制性内切酶酶解后得到的DNA片段的差异, 首创了DNA分子标记。所谓分子标记是根据基因组DNA存在丰富的多态性而发展起来的可直接反映生物个体在DNA水平上的差异的一类新型的遗传标记,它是继形态学标记、细胞学标记、生化标记之后最为可靠的遗传标记技术。广义的分子标记是指可遗传的并可检测的DNA序列或蛋白质分子。通常所说的分子标记是指以DNA多态性为基础的遗传标记。分子标记技术本质上都是以检测生物个体在基因或基因型上所产生的变异来反映基因组之间差异。 2.分子标记技术的类型 分子标记从它诞生之日起, 就引起了生物科学家极大的兴趣,在经历了短短几十年的迅猛发展后, 分子标记技术日趋成熟, 现已出现的分子标记技术有几十种, 部分分子标记技术所属类型如下。 2.1 建立在Southern杂交基础上的分子标记技术 (1) RFLP ( Rest rict 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标记; (2) CISH ( Chromosome In Situ Hybridization) 染色体原位杂交。 2.2 以重复序列为基础的分子标记技术 (1) ( Satellite DNA ) 卫星DNA; (2) ( Minisatellite DNA ) 小卫星DNA; (3) SSR( Simple Sequence Repeat ) 简单序列重复, 即微卫星DNA。 2.3 以PCR为基础的分子标记技术 (1) RAPD ( Randomly Amplif ied Polymorphic DNA ) 随机扩增多态性DNA; (2) AFLP( Amplif 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 (3) SSCP( Single Strand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 单链构象多态性; (4) cDNA-AFLP( cDNA- Amplified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cDNA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 (5) TRAP( Target Region Amplified Polymorphism) 靶位区域扩增多态性; (6) SCAR ( Sequence Char acterized Amplified Region) 序列特征化扩增区域; (7) SRAP ( Sequencerelated Amplified Polymorphism) 相关序列扩增多态性。 2.4以mRNA为基础的分子标记技术

荧光标记mRNA差异显示技术

荧光标记mRNA差异显示技术 mRNA差异显示技术(differential display,DD)是用于研究基因的差异表达的新方法。该技术自1992年被首次报道后,即以其不可替代的优势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在应用过程中不断得到改进,并产生了诸多衍生技术如RPA(RNA finger printing by arbitrarily primed PCR)、GDD (genomic DD)等。本文简要介绍在本试验室荧光标记差异显示技术(fluorescent DD,FDD)的应用及体会。 1.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 人单核细胞系U937,细胞密度2×108/L,分对照组(N)、处理Ⅰ组(T1)、处理Ⅱ组(T 2),N用1640培养基及10%胎牛血清培养,T1用IF N-γ104U/L LPS 1μg/L、T2用IFN- γ10 U/L LPS l0μg/L分别刺激7h. 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TRIzol试剂(GIBCO BRL)、Fluoro DD试剂盒(Genomyx)、Supersript Ⅱ逆转录酶(GIBCO BRL)、Ampli Taq DNA聚合酶(GIBCO BRL)、RNase-free DNaseI(Promega);Genomyx LR 、 Genomyx SC、DNAT hermal Cycler(Perkin Elmer) 1.3 总RNA的制备 按试剂盒提供的方法分别提取三种细胞的总RNA,以RNase-free DNase I(终浓度80 000 U/L)除去其中污染的 DNA,经甲醛变性凝胶电冰鉴定其完整性,并以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其纯度 1.4 mRNA差异显示 1.4.1 逆转录反应 选择锚定引物[T7(dT12)AP(anchored prime rs,AP)],序列为5'ACGACTCACT ATAGGGCTTTTTTTTTTTTMN3',其中M=A/G/C。N=A /G/C/T],以总RNA为模板进行逆转录反应,每管反应体系如下:总RNA l.0μg,AP 4 pmol ,70℃5 min,加入50 mmol/L Tris-HCl(pH8.3),75 mmo l/L KCl,3 mmol/L MgCl2,10mmol /L DTT,25μmol/L,dNT Pmix(1∶1∶1∶1),SuperScriptⅡ 60 Units,总反应体系20 μl ,42℃5 min,5 0℃50 min,70℃15 min。 1.4.2 荧光标记差异显示P CR 选取与逆转录引物序列相同的带荧光物质标记的锚定引物[TMR-T7(dT12)AP],随机引物(5'ACAATTTCACACAGGAACGCT AGTT G 3'),以逆转录产物为模板,进行PCR反应。反应体系包括:20 mmol/L Tris-HCl(pH8.4),50 mmol/L KCl,3.75 mmol/L MgCl2,逆转录产物3.0 μl,50 μ mol/L dNT P mi x(1∶1∶1),0.35 μmo l/L 5'-随机引物,0.35 μmol/L 3-锚定引物,Ampli Taq 0.5 U nits,总反应体系10 μl。反应步骤如下:95℃2 min;94℃15 s,50℃ 30 s,72℃2 min,4个循环; 94℃15 s,60℃30 s,72℃ 2 min,个循环;72℃延伸7 min。 1.4.3 分离差异显示片段 配制5.6%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胶厚0.2 5 mm,大小61×33 cm。将PCR产物加4.0μl上样缓冲液,95℃变性后上样。3000V、100W 、55℃电泳4.5 h。干胶后置于Genomyx SC扫描,用系统所带的AcquireSC program软件分析处理扫描结果。 1.4.4 回收差异条带

荧光技术

https://www.doczj.com/doc/374013193.html,/?p=21977 首页专题译述会议展览技术方法教学视频热点话题生命百态研究前沿科研综述电子杂志RSS 订阅当前位置: 生命奥秘> 技术方法> 文章正文荧光标记技术在蛋白质定位及功能研究中的应用 cyq 发表于2010-02-20 14:48 | 来源:| 阅读 随着分子生物学、有机化学以及材料科学等学科的进展,最近我们又获得了好几种新型的荧光蛋白标签,这些标签可以用于细胞生物学成像研究。本文将对荧光标志物在蛋白质研究中的优势及劣势进行一番详细的介绍,文章中将重点介绍如何使用荧光标志物研究活体细胞(而不是固定细胞)中的靶蛋白。使用该方法可以对靶蛋白的表达情况、细胞中的定位情况、活性状态等指标进行研究,还将介绍将荧光显微镜与电子显微镜技术相结合的可行性问题。小分子荧光标志物染料、纳米晶体材料,即所谓的“量子点(quantum dots)”材料、自发荧光蛋白、小分子蛋白质标签等等这些材料都可以作为荧光标志物,而且将这几种材料“混合”起来是一种非常有前途的荧光标志物研究新思路。 我们使用荧光技术来研究细胞生物学已经好多年了,而且在从微小的分子层面到完整的有机体层面等各个层面都可以使用荧光技术进行研究。最开始使用的方法是将小分子有机染料与各种抗体相连接,来研究各种目的蛋白。不过这种使用抗体的方法如果需要对细胞内的蛋白质进行研究时,还需要对细胞进行固定和透化操作。因此后来又发展出可以直接在活体细胞内标记某种细胞器、核酸分子或某些离子的荧光标志物。在最近这10年里,荧光蛋白的出现使得进行非侵入性的活体细胞成像成为了可能。使用这种荧光蛋白标志物,我们可以研究目的基因的表达情况,蛋白质运输情况以及各种细胞内动态的生物化学信号通路。使用经过遗传修饰的小分子有机荧光标志物构建的混合系统,我们还可以对蛋白质的寿命进行研究,如果再结合电镜技术和快速光淬灭技术(rapid photoinactivation)还可以对蛋白质的定位情况进行研究。与此同时,半导体纳米晶体材料技术也得到了高度的发展,现在,这种新型的材料在亮度和光稳定性方面都要比传统的荧光标志物好得多,只不过现在这种材料的靶向性还不是很好。本文中我们将对目前荧光标志物及其相关技术的发展进行介绍,同时还将介绍荧光标志物在蛋白质表达、蛋白质活性以及蛋白质功能研究工作中的作用进行介绍。 荧光标志物 小分子有机染料 小分子有机染料是指分子量小于1KD的小分子物质,这种小分子有机染料可以通过与生物大分子共价连接的方式对其进行标记,我们现在对这种染料的最佳检测波长范围、亮度,即吸光系数、光稳定性和自我淬灭特性都有了比较详尽的了解。利用荧光染料的分子策略包括扩展共轭双键、额外添加环状结构增强其刚性、用氟或磺酸盐这类吸电子性的或带电荷的物质进行修饰等。现在市面上已经有数百种这类荧光染料的商业化产品可供选择,而且还在不

mRNA差别显示技术

mRNA差别显示技术(DDRT-PCR) 随着PCR技术的发展,人们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了一系列基于基因分离的新技术新方法。如mRNA差别显示技术(DDRT-PCR)、以及进一步改进的代表性差示分析(RAD),抑制性扣除杂交(SSH)和交互扣除RNA差别显示技术(RSDD)。 差别显示PCR是根据绝大多数真核细胞mRNA3’端具有的多聚腺苷酸尾(polyA)结构,因此可用含oligo(dT)的寡聚核苷酸为引物将不同的mRNA反转录成cDNA。该方法的创始人Liang P和Pardee A根据Poly A序列起点前2个碱基除AA外只有12种可能性的特征,设计合成了12种下游引物,称3′-锚定引物,其通式为5’-T11MN;同时为扩增出polyA 上游500bp以内所有可能性的mRNA序列,在5′端又设计了20种10bp长的随机引物。这样构成的引物对进行PCR扩增能产生出20000条左右的DNA条带,其中每一条都代表一种特定mRNA种,这一数字大体涵盖了在一定发育阶段某种细胞类型中所表达的全部mRNA。 差别显示技术自1992年建立后,一直在不断进行着改进。如在1994年,Ito等对3′端锚定引物的设计由固定两个碱基变为一个碱基固定的引物,这就使原来12种引物减至3种即可(5′T12G,5′T12A,5′T12C),这样做减少了每个mRNA样品对逆转录反应种类的需要,并且把由于简并性引起的某些RNA的代表性差和RNA数量过多现象降低到最低程度;在随后的两年中,研究人员有在3′端引物和5′随机引物末端分别加上了限制性内切酶识别位点(如Hind III酶切位点),使得5′端引物条数改为8条,长度为13bp,而3′端引物则由18个碱基组成。这样形成的24种引物对,经计算机同源性分析表明同样能覆盖全部mRNA,使实验简化,同时由于引物变长,使cDNA扩增更为有效。有的实验室采用把Bakman 公司的kit,其引物5′端为26bp,3′端为31bp,并加上了T3和T7两端的测序引物,由仪器切割差异条带后,再次扩增,并通过荧光标记,用计算机统计出结果。此外,许多学者针对该技术在****作中假阳性高等问题,还从设计对照、提取胞质RNA、更换放射性标记物以及改变PCR反应条件等等方面提出了相应解决方案,以求这一技术得到进一步完善。 DD-PCR与示差筛选、扣除杂交相比,具有很多优点: 1)速度快,较易操作; 2)由于PCR扩增技术的应用,使得低丰度mRNA的鉴定成为可能,且灵敏度高; 3)可同时比较两种以上不同来源的mRNA样品间基因表达的差异。 尽管差别显示技术有以上诸多方面的优点,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出现差别条带太多,假阳性率高达70%左右,重复性差,且对高拷贝数的mRNA具很强的倾向性; 2)扩增条带分子长度较短,一般在110~450bp之间。

显示技术对比(LCD与DLP)

LCD、DLP大屏幕显示系统技术对比 1.当前市场主流投影大屏幕显示技术比较 1.1LCD技术 液晶式投影机全称为液晶显示式(Liquid Crystal Display,缩写为LCD)投影机。一个LCD扮演一个光阀的角色,它最好能被理解为一个能够调制和控制通过面板可以发射的偏振光的总量的机构。LCDs的改进已倾向于增加透射率(光输出),但是LCD仍然局限于模拟结构。非晶硅和多晶硅是薄膜晶体管(TFT)LCDs,它需要一个晶体管来控制LCD板上的每一个象素。通过晶体管提供给LCD象素的一个电子信号改变了象素的极性。通过改变极性,通过每个象素的光的总量可以被控制来产生一个图像。 三个闭合分隔的红、绿和蓝LCD次级象素。光可以表示为垂直和水平分量,如果光定位在一个垂直取向的偏振镜上,这个偏振片扮作一个滤光片,并且只允许垂直光通过。这个系统的另一面放置了另外一个偏振片,因而光只能在水平方向通过。在路径上没有液晶时第一个偏振片将阻挡水平光而通过垂直光。当垂直光打倒第二个偏振片时,它也将被阻挡(因为第二个偏振片仅通过水平光)。这一结果是光的完全封闭状态,产生一个黑象素。当一个液晶“夹心”在两个偏振片之间时,它扮作一个偏振光的调制器或“绞扭器”。通过把一个电压加到液晶上,光的极性可以被改变,允许各种不同水平的光通过系统,基于LCD技术的投影系统使用一个单独的LCD板或者三个LCD板,一个板一种基本的颜色——红、绿和蓝。在显示在这儿的单板构造图中,小的,封闭间隔的红、绿和蓝次级象素组成一个象素。 1.2DLP技术 DLP是Digital Light Processing的英文缩写,意为数字光学处理,是一种基于美国德州仪器公司(Texas Instrumens)开发的数字微反射镜器件DMD(Digital Micromirror Device)技术的数字光学成像技术。 DLP是投影和显示信息领域的一个革命性的新方法,由数字电路驱动,是完成显示数字可视信息的最终环节。 对于影视投影显示、计算机幻灯展示或全球范围内多人通过交互技术进行合作等方面,DLP是现在和未来在数字可视通信方面的唯一选择。正如CD在音视频领域的革命一样,DLP必将带来一场视频投影领域的革命。

分子标记技术的种类Word版

分子标记技术的种类根据不同的核心技术基础,DNA分子标记技术大致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以Southern杂交为核心, 其代表性技术为RFLP;第二类以PCR技术为核心,如RAPD、SSR、AFLP、STS、SRAP、TRAP等;第三类以DNA序列(mRNA或单核苷酸多态性)为核心,其代表性技术为EST标记、SNP标记等。理想的分子标记应达到以下的要求:①具有高的多态性;②共显性遗传;③能够明确辨别等位基因;④分布于整个基因组中;⑤选择中性(即无基因多效性);⑥检测手段简单、快速;⑦开发成本和使用成本尽量低廉;⑧在实验室内和实验室间重复性好。目前,没有任何一种分子标记均满足以上的要求,它们均具 有各自的优点和不足。其特点比较见表一。 1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标记(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RFLP)1974年,Grozdicker 等人鉴定温度敏感表型的腺病毒DNA突变体时,发现了经限制性内切酶酶解后得到的DNA片段产生了差异,由此首创了第一代DNA分子标记技术——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标记(RFLP)。其原理是由于不同个体基因型中内切酶位点序列不同(可能由碱基插入、缺失、重组或突变等造成),利用限制性内切酶酶解基因组DNA时,会产生长度不同的DNA酶切片段,通过凝胶电泳将 DNA片段按各自的长度分开,通过Southern印迹法,将这些大小不同的DNA片段转移到硝酸纤维膜或尼龙膜上,再用经同位素或地高辛标记的探针与膜上的酶切片段分子杂交,最后通过放射性自显影显示杂交带,即检出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进行 RFLP时,酶切要彻底,注意内切酶的选择,对于亲缘关系很近的物种,可增加内切酶的使用种类。目前RFLP 的使用领域很广泛,其具有以下优点:①RFLP标记源于基因组DNA的自身变异,理论上可覆盖整个基因组,能提供丰富的遗传信息;②标记不受组织、环境和发育阶段的影响;③呈共显性,即杂交时等位DNA片段均呈现带,能区分纯合基因型和杂合基因型,F2表现出 1∶2∶1的孟德尔分离定律[3],提供标记座位完全的遗传信息;④由于限制性内切酶的专一性使结果稳定可靠,重复性好。其缺点是:①操作繁琐,费时;②酶切后的DNA质量要求高;③使用放射性同位素进行分子杂交,有危险性等。 2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标记 (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RAPD) 20世纪80年代,基于PCR技术的第二代分子标记技术诞生并迅速发展起来。1990年,Williams 等发表了一种不需预先知道DNA序列信息的检测核苷酸序列多态性的方法,即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标记(RAPD)。其原理是以碱基顺序随机排列的寡核苷酸单链(8-10bp)为引物,以组织中分离出来的基因组DNA为模板进行扩增。随机引物在基因组DNA序列上有其特定结合位点,一旦基因组在这些区域发生DNA片段插入、缺失或碱基突变,就可能导致这些特定结合位点的分布发生变化,从而导致扩增产物的数量和大小发生改变,表现出多态性。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扩增产物,溴化乙锭染色后可在紫外光下显现出基因组相应区域DNA的多态性。与RFLP相比,RAPD方便易行,DNA用量少,设备要求简单,不需DNA探针,设计引物也不需要预先进行序列分析,不依赖于种属特异性和基因组的结构;合成一套引物可以用于不同生物基因组分析,用一个引物就可扩增出许多片段,并且不需使用同位素,安全性好。但因为引物较短导致退火温度较低,易产生错配,故实验的稳定性和重复性差,且为显性标记,不能区分纯合子和杂合子。 RAPD 标记技术利用单引物扩增多个基因位点使其在一定程度上对反应条件敏感,这会限制其应用。将RAPD-PCR变成经典的PCR可克服此限制,即设计更长的引物。1993年,Paran提出的序列特征化扩增区域标记(Sequenced Characterized Amplified Region,SCAR)即为以经典PCR为基础的分子标记技术[1]。SCAR标记技术通过对产生的RAPD片段克隆和测序,设计一对互补于原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