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原第三章习题

马原第三章习题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选题:

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C)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B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实践和认识的关系问题

2、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是(D)

A先进的历史观和落后的历史观

B唯意志论和宿命论

C前进论和倒退论

D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3、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根本否定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这是(D)

A唯意志论历史观的两个主要缺陷

B宿命论历史观的两个主要缺陷

C倒退论历史观的两个主要缺陷

D唯心史观的两个主要缺陷

4、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这是唯物史观对(C)

A哲学基本问题的正确回答

B哲学观基本问题的正确回答

C历史观基本问题的正确回答

D世界观基本问题的正确回答

5、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在(C)

A人口增长是引起革命的根源

B人口增长是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贫困失业的根源

C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可以起加速或延缓作用

D人口因素是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

6、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在(D)

A地理环境决定社会制度的差异

B地理环境决定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

C地理环境决定社会形态的变更

D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7、以下各因素中,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D)。

A.人口因素

B.地理环境

C.文化传统

D.生产方式

8、社会意识是(A)

A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

B社会的政治生活过程

C人类改造自然的过程

D人类改造社会的过程

9、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的联系表现为(A)

A两者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互转化

B群体意识是个体意识的总汇

C个人意识决定群体意识(×)

D个人意识完全由群体意识决定

10、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的关系表现为(C)

A社会心理发展为社会意识形式

B社会意识形式是社会心理的总汇

C社会意识形式以社会心理为基础并指导社会心理

D社会心理以社会意识形式为基础并指导社会意识形式

1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是(D)

A两者相互并存

B两者相互决定

C两者相互制约

D前者决定后者,后者反作用于前者

12 、在社会生活中,上层建筑对于社会发展的性质取决于(C)。

A.国家政权的阶级属性

B.社会意识形态的性质

C.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D.社会生产力的性质

13、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D)

A客观反映 B真实反映

C社会反映 D主观反映

14、“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

产物。”这段话说明社会意识是(D)

A 人们思维发展的产物

B人类社会发展需要的产物

C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

D人们社会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产物

15、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是(C)

A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B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D社会意识诸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

16、先进的社会意识之所以对社会存在能起促进作用是因为(B)

A它不完全受具体的社会存在和社会实践的制约

B它有相对独立性

C意识形态诸形式之间的相互协调

D它符合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17、在人类历史发展中,有效地解决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中各种矛盾的精神武器,是(D)

A人类的智慧 B人类的文化

C人类的思想 D先进文化

18、生产力是指(C)

A独立于人之外的自然力量

B人们解决相互之间矛盾的实际力量

C人类改造自然界的客观物质力量

D精神力量和物质力量的总和

19、生产资料包括(C)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B生产工具和劳动者

C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D一切劳动产品

20、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主要是(C)

A劳动者的技术水平的高低

B劳动产品质量的好坏

C劳动资料特别是生产工具的发展水平

D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

21、“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这段话指出,区分

社会经济时代的客观依据是(A)

A生产工具 B生产力

C生产方式 D生产资料

22、生产力诸要素中的最活跃的因素或主导因素是(C)

A劳动对象 B劳动资料

C劳动者 D科学技术

23、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只有与劳动者的创造活动结合起来,才能获得自身的生产力意义,才能变为现实的

生产力。这说明(D)

A劳动资料不能离开劳动者

B劳动对象不能离开劳动者

C生产资料不能离开劳动者(×)

D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

24、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两种历史观的唯一标准是(C)。

A.是否承认阶级斗争 B.是否承认国家的存在

C.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是否承认人类社会的内在矛盾

25、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应用于生产过程的周期日趋缩短,对于生产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日

益成为生产发展的决定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技术是(D)

A强大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

B真实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

C新型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

D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

26、生产关系所体现的是生产过程中(D)

A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B人与人的政治关系

C人与人的思想关系

D人与人的经济关系

27、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

配关系。这是(D)

A广义的生产关系 B直接的生产关系 C一般的生产关系 D狭义的生产关系

28、人们在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诸多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

这是(A)

A广义的生产关系 B直接的生产关系 C一般的生产关系 D狭义的生产关系

29、在生产关系中,最基本的是(A)

A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B产品的分配关系 C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D生产、分配和交换30、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定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是(C)

A生产关系 B产品的分配关系 C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D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31、“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上述观点(D)P113

A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性质

B生产力状况是生产关系形成的客观前提

C生产力状况是生产关系形成的客观物质基础 D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32、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先进还是落后的根本标志是(D)。

A. 看它是封闭的自然经济还是开放的市场经济

B. 看它是否实现了社会公平和社会平等

C. 看它是生产资料公有制还是生产资料私有制

D. 看它是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还是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33、“当着不变更生产关系,生产力就不能发展的时候,生产关系的变革就起了主要的决定作用。”这个观点

说明了(D)

A人为因素使生产关系超越生产力水平

B在一定条件下,拔高生产关系也能促进生产力发展

C它违背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D在一定条件下,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尤为突出

3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D)

A第一次科学地确定了道德进步是评判历史功过的唯一标准

B第一次科学地确定了生产力发展是评判历史功过的唯一标准

C第一次科学地确定了道德进步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D第一次科学地确定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35、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D)

A生产要素的总和 B生产资料的总和 C 物质要素的总和 D生产关系的总和

36、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A)

A基本经济制度 B基本政治制度 C基本经济体制 D基本政治体制

37、由意识形态和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政治组织等两部分构成的上层建筑建立在(D)

A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上 B一定的制度基础之上

C一定的生产基础之上 D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

38、在整个上层建筑中,居主导地位的和作为核心的分别是(D)

A政治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 B观念上层建筑和国家政权

C政治意识形态和国家政权 D政治上层建筑和国家政权

39、国家的实质是(D)

A社会各项事业的管理工具 B安定社会秩序的保卫工具

C保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的工具 D阶级统治的工具

40、社会形态是指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C)

A生产方式和生产过程的统一体 B基本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统一体

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D经济体制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41、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和基本动力是(D)

A人与自然界的矛盾、人与人的矛盾 B人与社会制度的矛盾、社会与环境的矛盾

C先进与落后的矛盾、开拓进取与因循守旧的矛盾 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4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最终原因是(B)

A生产关系的发展 B生产力的发展 C上层建筑的发展 D经济基础的发展43、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D)

A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 B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

C改变社会主义的经济运行形式 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44、科学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这是(D)

A唯心主义的观点 B科学主义的观点 C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 D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4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个观点的理论出发点是(C)

A社会革命是历史火车头的原理 B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直接动力的原理

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 D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原理

46、人民群众之所以是历史的创造者,最根本的原因在于(D)

A人民群众占人口的大多数 B人民群众有无穷的智慧

C人民群众的活动总是合理的D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

二、辨析题

1.“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2.“时势造英雄”

3.“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

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4.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因此,社会存在的点滴变化都会立刻引起社会意识的变化

5.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因此,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思想理论水平也越高。

6.自然环境是影响和制约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7.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和英雄共同创造的。

三、简答题:

1、简述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2、为什么说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3、如何理解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4、如何理解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5、如何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及其辩证关系?

6、如何理解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7、如何理解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8、简述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9.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方法是什么?

10.如何理解科学技术的作用?

四、材料分析题:

1、

材料1:不同气候的不同需要产生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生活方式产生了不同种类的法律。热带民族的怯懦常常使这些民族成为奴隶,而寒冷气候的民族的勇敢使他们能够维护自己的自由。这是自然的原因所产生的结果。居住在山地的人坚决要求平民政治,平原上的人则要求由一些上层人物领导的政体,近海的人则希望一种由二者混合政体。

——摘自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材料2: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当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树都砍完了,但是他们梦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荒芜不毛之地。

——摘自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材料3:我国耕地、水和矿产等重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都比较低。今后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对资源总量的需求更多,环境保护的难度更大。必须切实保护资源和环境,不仅要求安排好当前的发展,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走浪费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要根据我国国情,选择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克服各种浪费现象。综合利用资源,加强污染治理。

——摘自江泽民《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

请回答:

(1)对材料1的观点进行评析。

(2)比较材料1和2,指出恩格斯不同于孟德斯鸠之处,并说明为什么“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

(3)根据材料2和3,阐明我国为什么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2、材料:

(1)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蕾切尔出版了科普图书《寂静的春天》。书里收集了大量的材料,集中描述了六六六、DDT等剧毒化学农药的过度使用,给生态环境造成的灾害景象。这本书一问世,遭到了一些社会人士的批评,说蕾切尔是“煽情”、“危言耸听”然而,随后的历史事实证明剧毒物的使用对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的破坏至深且巨大。1972年,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在开会议,发表了第一个《人类环境宣言》,号召人们理解地运用科学技术,保护好生态环境。此时距《寂静的春天》发表刚好10年。

(2)1986年4月26日,乌克兰北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反应堆发生爆炸,这是一个悲惨的现代科技灾害。爆炸释放大约2.6亿居里的辐射量,这大约是广岛原子弹爆炸能量的200多倍,毒气污染几乎遍及整个欧洲。当时乌克兰有2.5万居民疏散,欧洲20多个国家对某些食物和居民户外活动发出禁令。乌克兰新生儿的死亡率居高不下,每1000个新生儿有21个死亡,比欧洲的平均水平高3倍。

有些地区新生儿死亡率近30%。乌克兰和白俄罗斯是目前世界上仅有的两个总人口数下降的国家。过去5年内乌克兰人口数从5200万下降为不到5000万。附近大量田鼠的基因发生突变,一些动物行为异常,松、云杉等树木逐渐枯萎,引起了全球性恐慌。

(3)据统计,在发达国家,科技贡献率,在20世纪实为5%到20%,20世纪中叶为50%,而到20世纪末则上升到了75%左右;现在,发达国家科技在经济增长中的比重达到70%至80%,其中,美国和日本的科技进步在工业发展中的贡献率分别高达82%和97%。

答题内容及要求:

请结合本书第三章第二节的“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并结合上述材料,谈谈如何从辩证的角度来理解科学技术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3. 材料:

(1)世界史“实际上是一部在地球上建立功业的伟大人物的历史”。

——卡莱尔

历史的意义在于“超人”的诞生,“超人”具有“决定一切的力量”;人民群众“是一堆任人使用的无定形的材料,是一块需要雕刻家加工的石头”。

——尼采

宇宙精神是历史必然性的基础,历史人物不过是“宇宙精神”的受托人。

——黑格尔

(2)“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3)“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这

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每个意志都对合力有所贡献,因而是包括在这个合力里面的。”

(4)每一个时代都需要有自己伟大的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创造出这样伟大的人物来。

问:上述四个材料各属于什么观点?阐述材料2.3.4所包含的基本原理并进行分析,并联系当前的实际,谈谈你的想法。

五、论述题

1. 党的十八大报告自始至终贯穿了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标准,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也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试用所学原理加以阐述分析。

2.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试用所学的唯物史观原理加以分析并谈谈自己的想法。

3...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结合你对这个问题的理解,请你谈谈应该如何正确对待领袖人物。

第三章习题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5 CDDCC 6-10 DDAAC

11-15 DCDDC 16-20 BDCCC

21-25 ACDCD 26-30 DDAAC

31-35 DDDDD 36-40 ADDDC

41-46 DBDDCD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