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2无损检测工艺规范-磁粉

22无损检测工艺规范-磁粉

22无损检测工艺规范-磁粉
22无损检测工艺规范-磁粉

四川东瑞石油钻具有限公司

技术规范

第A版0次修改DR/J W-08

无损检测工艺规范

(磁粉检测)

2010-12-01发布2010-12-01实施四川东瑞石油钻具有限公司发布

无损检测工艺规范

第A版0次修改DR/JW-08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石油钻采工具铁磁性钢件磁粉探伤的一般要求,人员资格、设备器材、探伤方法、质量等级评定及探伤报告的填写。本标准执行ASTM E709标准同等于ISO 13665.

本标准适用于我公司石油钻采工具铁磁性钢件表面及近表面缺陷的检验和质量评级,包括干磁粉湿磁粉检测方法

2.引用标准

JB/T 8290-1998磁粉探伤机

ZB J 04006钢铁材料的磁粉探伤方法

JB/T 4730.1- 4730.6-2005承压设备检测

JB/T 6065-2004无损检测磁粉检测用试片

ASTM E 709-2008磁粉检验的标准指南

3.一般要求

3.1使用本标准时供需双方必须规定。

3.1.1初检工具的检验区域

3.1.2检验所使用的A型标准试片(或其他试片)的规格。

3.2如无特殊规定,本标准按以下要求执行。

3.2.1不允许利用剩磁法检验。

3.2.2不允许只在一个方向磁化和检验

3.3检测人员

无损检测人员的证书大纲应由制造厂编制和实施。无损检测人员的证书至少以ISO 9712为基础。

4检测设备和磁粉

4.1检测设备

4.1.1磁粉检验设备必须符合GB3721的规定,我公司在检验时采用MODEL:MP-A2L型

号的磁粉探伤机。

4.1.2当电磁轭极间为176mm时交流电磁轭至少应有3.1kg的提升力。

4.1.3为保证磁粉检测工作的顺利进行,应备有下列辅助设备。

4.1.3.1磁场强度计

4.1.3.2磁场指示计(八角试块)A型试片和C型试片,2~10倍放大镜。

4.2磁粉

4.2.1磁粉应具有高导磁率和低剩磁性质,磁粉之间不应相互吸引。

4.2.2 磁粉粒度应均匀,湿法用磁粉的平均粒度为2~10μm,最大粒度应不大于45μm,干法用磁粉的平均粒度不大于90μm,最大粒度应不大于180μm。

4.2.3 磁粉的颜色与被检工件表面相比应用较高的对比度。

5. 检验方法

5.1 磁化方法

5.1.1 检测工件轴线方向垂直或夹角大于45°时的缺陷时应使用纵向磁化方法,我公司采用磁轭法,见图

编制:谢轶根101129 批准:邓兵101129

无损检测工艺规范

第A版0次修改DR/JW-08

磁轭法检测

5.2 磁化方向

被检工件的每一被检区域至少应进行两次独立的检测,两次检测的磁力浅方向应大致相互垂直。

5.3 表面准备

5.3.1 一般工件要求精车后进行检验,管螺纹在管螺纹车加工完成后进行检验。

5.3.2 被检工件的表面粗糙度R a不大于12.5μm

5.3.3被检工件表面不得有油脂或其它粘附磁粉的物质。

5.4 检验时机

5.4.1 通常,焊缝的磁粉检测应安排在焊接工序完成之后进行;对于有延迟裂纹倾向的材料,磁粉检验应安排在焊后24h进行。

5.4.2 除另有要求外,对于锻件和需要热处理的工件磁粉检验应安排在最终热处理之后进行。

6. 磁化规范

6.1 灵敏度试片

6.1.1 A型灵敏度试片

A型灵敏度试片仅适用于连续法,用于被检工件表面有效磁场强度和方向,有效检测区以及磁化方法是否确定的测定,磁化电流应能使试片上显示清晰的磁痕。

6.1.2 C型灵敏度试片

当检验焊缝坡口等狭小部位,由于尺寸关系,A型灵敏度试片使用不便时,可用C型灵敏度试片。

6.2 磁场指示器(八角试块)

磁场指示器是一种用于表示被检工件表面磁场方向、有效检测区以及磁化方法是否正确的一种粗略的校验工具,使用磁场指示器时,应在用连续法时工件磁化的同时将其平放在被检面上,并对其表面施加磁粉或磁悬液,以是否出现“*”形磁痕来判定工件磁化适当与否。

编制:谢轶根101129 批准:邓兵101129

无损检测工艺规范

第A版0次修改DR/JW-08

6.3 磁轭法规范

6.3.1 采用磁轭磁化工件时,其磁化电流应根据灵敏度试片或提升力检验来确定。

6.3.2磁轭的磁极间距应控制在50~175mm之间,检测的有效区域为两极连线两侧各50mm 的范围内,磁化区域每次应有15mm的重叠。

7. 磁粉的施加

当工件被磁化后,可用下述任一方法施加磁粉。

7.1 干粉法

7.1.1 采用干粉法时,应确认检测面和磁粉已完全干燥后,再施加磁粉。

7.1.2 干磁粉的施加可采用手动或电动喷粉器以及其他合适的工具来进行,磁粉应均匀地洒在工件的被检面上。在吹去多余磁粉时不应干扰缺陷的磁痕。

7.2 湿粉法

7.2.1 采用湿粉法时应确认整个检测面能被磁悬液良好的湿润后、再施加磁悬液

7.2.2 磁悬液的施加,可采用喷、浇、浸等方法,不可采用刷涂法,无论采用哪种方法,均不应使检测面上的磁悬液的流速过快。

8. 磁痕评定与记录

8.1 除能确定磁痕是由于工件的材料局部磁性不均或操作不当造成的之外,其他一切磁痕显示均作为缺陷磁痕处理。

8.2 长度与宽度之比大于3的缺陷磁痕,按线性缺陷处理,长度与宽度之比小于或等于3的缺陷磁痕,按圆形缺陷处理

8.3 缺陷横长轴方向与工件轴线或母线的夹角大于或等于30°时,作为横向缺陷处理其他按纵向缺陷处理。

8.4 两条或两条以上缺陷磁痕在同一直线上但间距小于或等于2mm时,按一条缺陷处理,其长度为两条缺陷长度之和加间距。

8.5 长度小于0.8mm的缺陷不计

8.6 所有磁痕的尺寸,数量和产生部位均应记录并图示。

8.7 磁痕的永久性记录可采用胶带法,照相法以及其他适当的方法

8.8 当辨认细小缺陷的磁痕时,应用2~10倍放大镜进行观察。

9. 复验

9.1 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进行复验:

9.1.1 检测结束时,用灵敏度试片验证检测灵敏度不符合要求;

9.1.2 发现检测过程中操作方法有误;

9.1.3 供需双方有争议或认为有其他需要时;

10. 缺陷等级评定

10.1 下列缺陷不允许存在

10.1.1 任何裂纹和白点;

10.1.2 任何横向缺陷显示;

10.1.3 焊缝及紧固件上任何长度大于2mm的线性缺陷显示;

编制:谢轶根101129 批准:邓兵101129

无损检测工艺规范

第A版0次修改DR/JW-08

10.1.4 单个尺寸大于或等于4mm圆形缺陷显示;

10.1.5 锻件上任何长度大于2.5mm的线性缺陷显示。

10.1.6 磁粉检测质量分级

磁粉检测质量分级按JB/T4730.4-2005表7进行

10.2.7 综合评级

在圆形缺陷评定区内同时存在多种缺陷时应进行综合评级。对各类缺陷分别评级,取质量级别最低的级别作为综合评级的级别,当各类缺陷的级别相同时,则降低一级作为综合评级级别。

11. 报告

报告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11.1委托单位、被检工件名称、图号;

11.2 被检工件材质、热处理状态及表面状态;

11.3 检测装置的名称、型号;

11.4 磁粉种类及磁悬液密度;

11.5 施加磁粉的方法;

11.6磁化方法及磁化规范;

11.7 检测灵敏度校验及试片名称;

11.8 缺陷记录及示意图;

11.9 检测结果及缺陷等级评定,检测标准名称;

11.10检测人员及责任人签字;

11.11 检测日期。

编制:谢轶根101129 批准:邓兵101129

无损检测工艺规程的编制

无损检测工艺规程的编制 2012年3月 第一节一般知识 一、概念 无损检测工艺规程由通用工艺规程和工艺卡两部分组成。 1、通用工艺规程 通用工艺规程又称检验规程、工艺程序,是指本单位对结构件、承压设备和其他产品,在制造、安装、在役检验等方面对产品质量检测时,需要进行无损检测的通用的技术规定或规则,是原则性的指导文件,同时应符合有关标准、规程、法规的要求,并满足顾客的要求;针对某一类产品的特点进行编制,提出共有的规定,以便于统一实施;以文字说明为主,图表为辅,具有一定的覆盖性和通用性。 2、工艺卡 工艺卡是根据通用工艺的规定和要求及有关标准和合同委托要求,针对某一具体产品、工件编制的专用工艺卡,要求检测工艺参数具体,检测方法和程序明确,以图表为主,适当辅以文字说明,在专用工艺卡的各项参数均要有具体数值,操作者可以直接运用这些数据操作。 二、编制依据和原则 1、依据 (1)依据现行执行的标准和法规。如: ?《xx入级规范》、《xx建造规则》、《固容规》等等; ?CB/T3558、CB/T3559、GB/T3323、JB/T4730等等; ?国家颁布的相关文件。 (2)依据顾客的要求,即依据本单位顾客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对大多数顾客的要求进行明确的解答,提出处理意见。 (3)依据本单位技术水平,仪器装备情况,编制的工艺规程应做得到,切实可行。 2、原则 (1)遵照国家现行执行的标准和法规的要求,在检测工艺上可以比国家或行业现行执行的标准、法规更细,更具体,要求更高。在质量验收时应同时满足顾客要求和国家或行业现行执行的标准、法规。 (2)应根据本单位无损检测人员技术水平,检测能力应针对本单位或委托方产品特点,作到简明扼要,提出切实可行的工艺措施。如现场检测,只编入需要的内容。 (3)工艺规程中每一个步骤都要写清楚做什么、由谁去做、采用什么设备和辅助器材、什么时机做、按什么标准做等,并明确对工作人员和责任人员的资质要求。 (4)标准中需要确认的项目,应经确认后方可编入通用工艺如: ?UT耦合补偿的规定; ?检验的时机; ?自行制作的工作试块。 ?检测过程中采用的检测方法、检测工艺参数等内容应经试验和评审合格后方可使用。 (5)通用工艺中应采用本单位的一些行之有效和做法,如采用探头、专用工艺,但必须进行评审。 (6)通用工艺要求文字简练明确,对经常使用的参数和有关计算应预先计算好,列成图表。

焊缝磁粉检测工艺

中建钢构武汉有限公司焊缝磁粉检测工艺 编制人: 审核人: 审批人: 2014年2月 中建钢构武汉有限公司

目录 1. 总则 (1) 2.适用范围 (2) 3. 一般要求 (2) 4. 磁粉、载体及磁悬液 (3) 5. 标准试件 (3) 6. 磁化电流类型及其选用 (4) 7. 磁化方向和检测区域 (4) 8. 磁化规范 (4) 9. 质量控制 (7) 10. 安全防护 (8) 11. 被检工件表面的准备 (8) 12. 检测时机 (8) 13. 检测方法 (8) 14. 磁痕 (9) 15. 磁粉检测报告 (10) 16. 焊缝磁粉检测工艺卡 (10)

1.总则 1.1 本工艺适用于中建钢构武汉工厂钢结构焊缝磁粉检测。 1.2编制本工艺的依据如下: 1.2.1委托书,相关设计图纸,工艺,设计总说明; 1.2.2《焊缝磁粉检验方法和缺陷磁痕的分级》JB/T6061-92; 1.2.3《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5-2001; 1.3 本工艺需要更改或对其内容有疑问,以及发生记载外的重要事项时,要同设 计单位协商,经同意后进行检查,如有发生上述事项,做成书面文件发布给 相关人员。 2 .适用范围 本方案规定了磁粉检测方法检测铁磁性材料焊缝(包括热影响区)表面及近表面缺陷的技术及验收水平。 关于具体显示验收水平应图纸设计要求或委托书要求执行。 3.一般要求 3.1磁粉检测人员 a)从事该工程的磁粉检测人员,必须取得由国家专业认定机构颁发的磁粉检测资格证;由Ⅱ级及Ⅱ级以上人员担任,并对检查对象焊接接头特性有足够的认识。各技 术资格等级人员只能从事与该等级相应的超声检测工作并负相应的技术责任,Ⅰ级 人员必须在Ⅱ级或Ⅱ级以上人员的指导下进行检测; b)磁粉检测人员未经矫正的近(距)和远(距)视力应不低于 5.0(小数记录值为 1.0)测试方法应符合GB 11533的规定。并1年检查1次,不得有色盲。 3.2磁粉检测程序 磁粉检测程序如下: a)预处理; b)施加磁粉或磁悬液; c)磁化; d)磁痕的观察与记录; e)缺陷评级; f)退磁; g)后处理。 3.3磁粉检测设备 3.3.1 设备

无损检测工艺规程

射线检测工艺规程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1.适用范围(依据的法规标准、透照质量等级、透照母材厚度范围、工件种类、焊接方法和类型等) 2.对检测人员的要求(资格、视力等) 3.检测准备要求(检测时机、工件表面状况、钢印标方法等) 4.设备、器材要求(射线源和能量的选择、胶片牌号和类型、增感屏、像质计、暗盒、铅字等) 5.透照方法及相关要求(100%透照或局部透照的要求,焦距选择,一次透照长度,编号方法,像质计和标记的摆放,散射线的屏蔽等) 6.曝光参数及曝光曲线(管电压、管电流、曝光时间等) 7.暗室处理(洗片方法、胶片处理程序、条件及要求等) 8.底片评定(评片条件、验收标准、像质鉴定、级别评定、返修规定) 9.记录报告(记录报告的内容及要求、资料、档案管理要求等) 10.安全防护要求 11.其他必要的说明 超声检测工艺规程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1.适用范围(指明该通用工艺规程适用于哪类工件或哪种产品的焊缝及焊缝类型等 2.引用标准、法规(技术文件引用的法规、安全技术规范和技术标准等) 3.检测人员资格(对检测人员的资格要求) 4.检测设备、器材和材料(超声检测用得仪器、探头、试块和耦合剂等。主要性能指标有:检测设备规格型号、探头类型、晶片尺寸和频率;标准试块及对比试块型号名称;耦合剂型号名称) 5.检测表面制备(对被检工件表面的准备方法及要求等) 6.检测时机(指不同材料的被检工件超声检测的时间安排等) 7.检测工艺和检测技术(指明进行超声检测时可选择的检测技术等级、检测方法、检测方向、扫查方式、检测部位范围、仪器时基线比例和灵敏度调整、测定缺陷范围、当量和指示长度的方法等) 8.检测结果的评定和质量等级分类(指明检测结果评定所依据的验收标准或技术标准以及验收合格级别等) 9.检测记录、报告和资料存档(规定检测原始记录、报告内容及格式要求、资料、档案管理要求、安全管理规定等) 10.编制(级别)、审核(级别)和批准人、制定日期(超声检测通用工艺规程的编制、审核及批准应符合相关法规或标准的规定) 磁粉检测工艺规程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1.总则:适用范围、所用标准的名称代号和对检验人员的要求 2.被检工件:工件材质、形状、尺寸、表面状况、热处理状态和关键部位的检测 3.设备和器材:设备的名称和规格,磁粉和磁悬液的种类 4.工序的安排和检测比例 5.检测方法:采用湿法、干法、连续法还是剩磁法 6.磁化方法:通电法、线圈法、中心导体法、触头法、磁轭法或交叉磁轭法 7.磁化规范:磁化电流、磁场强度或提升力 8.灵敏度控制:试片类型和规格 9.磁粉探伤操作:从预处理到后处理,每一步的主要要求 10.磁痕评定及质量验收标准 渗透检测工艺规程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1.适用范围:指明规程适用于哪类构件或部件 2.编制依据:委托书、技术文件盒引用规范、标准等 3.人员要求 4.被检构件或部件状态:包括被检件名称、形状、尺寸、材质表面粗糙度、热处理状态及表面处理状态。还应指明渗透检测的工序安排 5.渗透检测用得设备仪器及材料:渗透液、乳化剂、去除剂及显影剂的种类和型号 6.渗透检测工艺参数:渗透检测前被检工件表面的准备方法及要求,渗透液、乳化剂及显影剂的施加方法,

《有色金属标准》金属无损检测与探伤标准汇编

金属无损检测与探伤标准汇编 中国机械工业标准汇编金属无损检测与探伤卷(上)(第二版) 一、通用与综合 GB/T 5616-1985 常规无损探伤应用导则 GB/T 6417-1986 金属溶化焊焊缝缺陷分类及说明 GB/T 9445-1999 无损检测人员资格鉴定与认证 GB/T 12469-1990 焊接质量保证钢熔化焊接头的要求和缺陷分类GB/T 14693-1993 焊缝无损检测符号 JB 4730-1994 压力容器无损检测 JB/T 5000.14-1998 重型机械通用技术条件铸钢件无损探伤 JB/T 5000.15-1998 重型机械通用技术条件锻钢件无损探伤 JB/T 7406.2-1994 试验机术语无损检测仪器 JB/T 9095-1999 离心机、分离机锻焊件常规无损探伤技术规范二、表面方法 GB/T 5097-1985 黑光源的间接评定方法 GB/T 9443-1988 铸钢件渗透探伤及缺陷显示迹痕的评级方法 GB/T 9444-1988 铸钢件磁粉探伤及质量评级方法 GB/T 10121-1988 钢材塔形发纹磁粉检验方法 GB/T 12604.3-1990 无损检测术语渗透检测 GB/T 12604.5-1990 无损检测术语磁粉检测 GB/T 15147-1994 核燃料组件零部件的渗透检验方法 GB/T 15822-1995 磁粉探伤方法 GB/T 16673-1996 无损检测用黑光源(UV-A)辐射的测量 GB/T 17455-1998 无损检测表面检查的金相复制件技术 GB/T 18851-2002 无损检测渗透检验标准试块 JB/T 5391-1991 铁路机车车辆滚动轴承零件磁粉探伤规程 JB/T 5442-1991 压缩机重要零件的磁粉探伤 JB/T 6061-1992 焊缝磁粉检验方法和缺陷磁痕的分级 JB/T 6062-1992 焊缝渗透检验方法和缺陷迹痕的分级 JB/T 6063-1992 磁粉探伤用磁粉技术条件 JB/T 6064-1992 渗透探伤用镀铬试块技术条件 JB/T 6065-1992 磁粉探伤用标准试片 JB/T 6066-1992 磁粉探伤用标准试块 JB/T 6439-1992 阀门受压铸钢件磁粉探伤检验 JB/T 6719-1993 内燃机进、排气门磁粉探伤 JB/T 6722-1993 内燃机连杆磁粉探伤 JB/T 6729-1993 内燃机曲轴、凸轮轴磁粉探伤 JB/T 6870-1993 旋转磁场探伤仪技术条件 JB/T 6902-1993 阀门铸钢件液体渗透探伤

无损检测通常工艺标准规范标准规章

无损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编制: 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 批准: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

目录 第1章编制说明............................................... (3) 第2章射线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5) 第3章超声波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21第1节承压设备对接焊接接头超声检测及质量分级.................... .24第2节承压设备钢板超声检测及质量分级............................ .29第3节承压设备用钢锻件超声检测及质量分级....................... .32第4章磁粉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35第5章渗透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39) 第6章工艺卡附表............................................... .44第1节射线检测工艺卡.......................................... .44第2节超声检测工艺卡.. (45) 第3节磁粉检测工艺卡 (46)

第4节渗透检测工艺卡 (47)

第一章编制说明 1.1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对金属原材料、零部件和焊接接头进行射线检测、超声检测、磁粉检测、渗透检测的基本要求。 本规程适用于本公司钢制压力容器产品的无损检测工作。 1.2引用标准和编制依据 下列标准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规程中引用而构成本规程的条文,在规程出版时,所有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规程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1999年版) GB150-1998 《钢制压力容器》 GB151-1999 《管壳式换热器》 JB/T4730.1?4730.6-2005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 《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资格考核实施细则》 《放射卫生防护基本标准》 Q/JS.YLRQ--2008《质量保证手册》 1.3人员资格及职责 1.3.1从事无损检测的人员必须持有国家质量监察机构颁发的并与其工作相适应的资格等级证书。1.3.2从事无损检测的人员校正视力不得低于5.0,从事磁粉、渗透检测工作人员,不得有色盲、色弱。 1.3.3检测人员严格执行有关条例、规程、标准和技术规范,保证工作质量。 1.3.4评片人员的视力应每年检查一次,要求距离400mn能读出0.5mm的一组印刷体字母。 1.3.5检测操作人员必须按委托单要求并同时根据检测工艺规程进行操作,做好检测记录及签发检测报告。 1.3.3无损检测责任工程师的职责见《岗位职责》。 1.4无损检测方法使用原则

磁粉检测(6~10)

6 磁粉检测工艺 所谓磁粉工艺,是指从预处理、磁化工件、施加磁粉或磁悬液,磁痕的观察与记录、缺陷评级、退磁和后处理等的全过程。 只有正确执行磁粉探伤工艺要求,才能保证磁粉探伤的灵敏度,检出应检的缺陷。 影响磁粉探伤灵敏度的因素主要有:磁场大小和方向的选择;磁化方法的选择;磁粉的性能;磁悬液的浓度;设备的性能;工件形状和表面粗糙度;缺陷的性质、形状和埋藏深度;工艺操作;人员水平;观察条件。

磁粉探伤方法的一般选择原则: a连续法和剩磁法都可进行探伤时,优先选择连续法。 b对于湿法和干法,优先选择湿法。 c对于按磁化方法分类的六种探伤方法,选用要根据工件的形状、尺寸、探伤操作的困难程度进行。 磁粉检测的检测方法,一般根据磁粉检测所用的载液或载体 不同,分为湿法和干法检测;根据磁化工件和施加磁粉或磁悬液的 时机不同,分为连续法和剩磁法检测。根据不同分类条件,磁粉检 测方法的分类为表6-1所示。 表6-1磁粉检测方法分类

6.1 预处理 预处理:被检工件表面不得有油脂、铁锈、氧化皮或其它粘附磁粉的物质。 表面的不规则状态不得影响检测结果的正确性和完整性,否则应做适当的修理,即预处理。如打磨,则打磨后被检工件的表面粗糙度 Ra≤25μm。 如果被检工件表面残留有涂层,当涂层厚度均匀且不超过0.05mm,不影响检测结果时,经合同各方同意,可以带涂层进行磁粉检测。 此外,预处理还包括:涂敷(反差增强剂)、封堵、装配件的撤解等。

6. 2 磁化、施加磁粉或磁悬液 磁化:选择磁化方法,确定磁化规范。磁化时间为1S ~3S,停施磁悬液至少1S后方可停止磁化; 1,为保证磁化效果,至少反复磁化2次(连续法)。2,分段磁化时,必须注意相邻部位的探伤需有重叠。 3,对于单磁轭磁化和触头法磁化,均只能实现单方向磁化,在同一部位,必须作2次互相垂直的磁化探伤。4,对于通电法包括触头法,注意烧伤问题。 5,对于交叉磁轭法,四个磁极端面与检测面之间应尽量贴合,最大间隙不应超过1.5MM。连续拖动检测时,检测速度应尽量均匀,一般不应大于4M/MIN。

无损探伤标准

无损探伤标准 一、通用基础 1、GB 5616-1985 常规无损探伤应用导则 2、GB/T 9445-1999 无损检测人员技术资格鉴定通则 3、GB/T 14693-1993 焊缝无损检测符号 4、GB 16357-1996 工业X射线探伤放射卫生防护标准 5、JB 4730-1994压力容器无损检测 6、DL/T675-1999 电力工业无损检测人员资格考核规则 二、射线检测 1、GB 3323-1987 钢熔化焊对接接头射线照相和质量分级 2、GB 5097-1985 黑光源的间接评定方法 3、GB 5677-1985 铸钢件射线照相及底片等级分类方法 4、GB/T 11346-1989 铝合金铸件X射线照相检验针孔(图形)分级 5、GB/T 11851-1996压水堆燃料棒焊缝X射线照相检验方法 6、GB/T 12469-1990 焊接质量保证钢熔化焊接头的要求和缺陷分类 7、GB/T 12604.2-1990 无损检测术语射线检测 8、GB/T 12605-1990 钢管环缝熔化焊对接接头射线透照工艺和质量分级 9、GB/T 16544-1996 球形储罐γ射线全景曝光照相方法 10、GB/T 16673-1996 无损检测用黑光源(UV-A)辐射的测量 11、JB/T 7902-2000 线型象质计 12、JB/T 7903-1995工业射线照相底片观片灯 13、JB/T 8543.1-1997泵产品零件无损检测泵受压铸钢件射线检测方法及底片的等级分类 14、JB/T 9215-1999 控制射线照相图像质量的方法 15、JB/T 9217-1999射线照相探伤方法 16、DL/T 541-1994 钢熔化焊角焊缝射线照相方法和质量分级 17、DL/T 821-2002 钢制承压管道对接焊接接头射线检验技术规程 18、TB/T6440-92 阀门受压铸钢件射线照相检验 三、超声波检测㈠ 1、GB 1786-1990 锻制圆饼超声波检验方法

tofd检测通用工艺规程参考版

衍射时差法超声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文件编号:2013 编制:_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 批准:__________________ 上海鹰扬智能科技工程有限公司

1编制的目的和适用范围 (1) 2引用标准、规范 (1) 3术语定义 (2) 4检测人员要求 (2) 5检测设备、器材和材料 (3) 6检测表面要求 (6) 7检测时机 (6) 8T0FD检测技术工艺 (6) 8.1 TOFD检测基本程序 (6) 8.2检测前准备 (7) 8.3表面盲区确定 (8) 8.4横向缺陷 (8) 8.5探头-12dB声场测试 (8) 8.6与其他无损检测方法的综合应用 (9) 8.7现场条件要求 (10) 8.8检测准备 (10) 8.9检测系统设置和校准 (15) 8.10 检测 (17) 8.11数据文件的命名规则 (18)

8.12焊缝检测记录 (18) 9检测数据分析和解释 (19) 9.1检测数据的有效性评价 (19) 9.2相关显示和非相关显示 (19) 9.3缺陷位置的测定 (20) 9.4缺陷尺寸测定 (22) 9.5检测结果的评定和质量等级分类 (22) 10编制专用检测工艺卡 (26) 11检测流程 (21) 12检测记录、报告和资料存档 (21) 附件1衍射时差法超声检测工艺卡 (29) 附件2衍射时差法超声检测报告 (32) 附件3T0FD检测返修通知单 (37) 附件4衍射时差法超声检测记录 (39)

1编制的目的和适用范围 为了保证本公司检测工作质量,提供准确可靠的检测数据,特制定本通用规程,本规程对衍射时差法超声检测(TOFD)中各环节质量控制要求作出了规定。本通用规程适用于以下焊接接头的TOFD检测。 1.1材料为碳素钢或低合金钢; 1.2全焊透结构型式的对接接头; 1.3工件厚度t: 12mm< t < 100mm不包括焊缝余高,焊缝两侧母材厚度不同时,取薄侧厚度值)。 1.4与承压设备有关的支撑件和结构件的衍射时差法超声检测,可参照本规程使用;对 于其他细晶各向同性和低声衰减材料,也可参照本规程使用,但要考虑声速衰减。 1.5对于非特种设备的TOFD检测,参照本作业指导书执行。 2引用标准、规范、文件 2.1《承压设备无损检测》JB/T 4730.1?5 -2005 2.2《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10部分:衍射时差法超声检测NB/T4701 3.10 2.3《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TSGR0004-2010 2.4《钢制球形储罐》GB12337-2010 2.5无损检测术语超声检测(£05577:2000) GB/T12604.1 2.6上海鹰扬智能科技工程有限公司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磁粉检测的工艺规程

磁粉检测工艺规程 本工艺规程适用于铁磁性材料的承压设备原材料、焊接接头及压力管道焊接接头的表面、近表面缺陷的磁粉检测和评定。与承压设备有关的支承件和结构件也可参照本部分进行磁粉检测。 2.编制依据 JB/T4730-2005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 GB150-1998钢制压力容器、 GB151-1999 钢制换热器 TSG R0004-2009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规程 TSG D0001-2009 压力管道安全技术检测规程-工业管道 GB50235-1997 工业金属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148-1993 工业金属管道工程质量检验 3.0一般规定 3.1检测人员 3.1.1从事磁粉检测的人员必须持有承压设备无损检测 人员资格证书,操作人员应具有I级或I级以上 检测资格,磁粉检测报告应由具有II级II级以上 检测资格者签发。

3.1.2色盲、色弱及矫正视力低于1.0者不得从事磁分检测工作。 3.2检测设备和材料 3.2.1检测设备 3.2.1.1磁粉检测设备应经检定合格并在检定有效期内使用。 3.2.1.2磁粉检测作业前,检测设备应经调试合格。当磁轭 式检测设备磁轭间距为最大时,交流电磁轭至 少应有45N的提升力;直流电磁轭至少应有 177N的提升力;交叉磁轭至少应有118N的 提升力(磁极与试件表面间隙为0.5mm) 3.2.1.3采用剩磁法检测时,交流探伤机应配备断电相位控制器。 3.2.1.4黑光辐照度及波长 当采用荧光磁粉检测时,使用黑光灯在工件表面 的黑光辐照度应大于或等于1000μW/cm2,黑光的 波长约为320nm~400nm,中心波长约 365nm 。黑光源应符合GB/T16673的规定。 3.2.1.5退磁装置应能保证工件退磁后表面剩磁小于或 等于0.3mT(240A/m) 。

无损检测通用工艺规范培训文件

无损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编制: 审核: 批准: 日期:

目录 第1章编制讲明 (3) 第2章射线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5) 第3章超声波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21) 第1节承压设备对接焊接接头超声检测及质量分级 (24) 第2节承压设备钢板超声检测及质量分级 (29) 第3节承压设备用钢锻件超声检测及质量分

级 (32) 第4章磁粉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35) 第5章渗透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39) 第6章工艺卡附表 (44) 第1节射线检测工艺卡 (44) 第2节超声检测工艺卡 (45) 第3节磁粉检测工艺卡 (46) 第4节渗透检测工艺卡 (47)

第一章编制讲明 1.1 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对金属原材料、零部件和焊接接头进行射线检测、超声检测、磁粉检测、渗透检测的差不多要求。 本规程适用于本公司钢制压力容器产品的无损检测工作。 1.2 引用标准和编制依据 下列标准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规程中引用而构成本规程的条文,在规程出版时,所有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规程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1999年版) GB150-1998 《钢制压力容器》 GB151-1999 《管壳式换热器》 JB/T4730.1~4730.6-2005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 《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资格考核实施细则》 《放射卫生防护差不多标准》 Q/JS.YLRQ--2008《质量保证手册》 1.3 人员资格及职责

1.3.1从事无损检测的人员必须持有国家质量监察机构颁发的并与其工作相适应的资格等级证书。 1.3.2从事无损检测的人员校正视力不得低于5.0,从事磁粉、渗透检测工作人员,不得有色盲、色弱。 1.3.3检测人员严格执行有关条例、规程、标准和技术规范,保证工作质量。 1.3.4评片人员的视力应每年检查一次,要求距离400mm能读出0.5mm的一组印刷体字母。 1.3.5检测操作人员必须按托付单要求并同时依照检测工艺规程进行操作,做好检测记录及签发检测报告。 1.3.3 无损检测责任工程师的职责见《岗位职责》。 1.4 无损检测方法使用原则 1.4.1 射线和超声检测要紧用于承压设备的内部缺陷的检测;磁粉检测要紧用于铁磁性材料制承压设备的表面和近表面缺陷的检测;渗透检测要紧用于非多孔性金属材料和非金属材料制承压设备的表面开口缺陷的检测。 1.4.2 铁磁性材料表面检测时,宜采纳磁粉检测。 1.4.3 当采纳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检测方法对承压设备的同一部位进行检测时,应按各自的方法评定级不。 1.4.4 采纳同种检测方法按不同检测工艺检测时,假如检测结果不一致,应以危险度大的评定级不为准。

无损探伤检测工艺规程

无损探伤检测工艺规程 无损探伤检测工艺规程

一、检测范围 超声检测采用A 型脉冲反射式超声探伤仪,检测范围包括原 材料,铸件,锻造件,焊缝的缺陷检测。 二、引用标准、法规: JB/T10559-2006 《起重机械无损检测钢焊缝超声检测》三、检测人员 检测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并严格执行审核制度。

四、探伤仪 TS-2008C 数字式超声波探伤仪,工作频率为1~5MHz,至少在荧光屏满刻度的80%范围内呈线性显示;80dB 以上连续可调衰减器,步进级每档≤2dB,精度为任意相邻12dB 误差在±1dB 内,最大累计误差不超过1dB;水平线性误差≤1%,垂直线性误差≤5%。 五、探头 常用探头有单直探头、单斜探头、双晶探头等,在达到所检工件的最大检测声程时,其有效灵敏度余量≥10dB。 六、超声检测一般方法 1、检测复盖率 检测时应尽量扫查到工件的整个被检区域,探头的每次扫查复盖率应>探头直径的15%。 、探头的移动速度2. 探头的扫查速度不超过150mm/s。 3、扫查灵敏度 扫查灵敏度至少比基准灵敏度高6dB。 4、耦合剂

采用机油、甘油等不损伤工作表面的耦合剂。 5、检测面 检测面应经外观检查合格,所有影响超声检测的锈蚀、飞溅和污物均应清除,其表面粗糙度符合检测要求。 6、耦合补偿 6.1 表面粗糙度补偿

在检测和缺陷定量时,对由表面粗糙度引起的能量损耗进行补偿。 6.2 衰减补偿 在检测和缺陷定量时,对材质衰减引起的检测灵敏度下降和缺陷定量误差进行补偿。 6.3 曲面补偿 在对曲面工件检测时,考虑曲面因素对结果误差的影响进行补偿。 7、校准 校准在基准试块上进行,使超声波主声束垂直对准反射体的轴线,以获得稳定和最大的反射信号。 7.1 仪器校准 在仪器开始使用时,对仪器的水平线性进行测定;在使用过. 程中,每隔三个月至少对仪器的水平和垂直线性进行一次测定。 7.2 探头校准 在探头开始使用时,对探头进行一次全面的性能校准。 7.2.1 斜探头校准

无损检测通常工艺处理制度

无损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编制: 审核: 批准: 日期:

目录 第1章编制说明....................................... .?.?.3 ?… 第2章射线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壬 第3章超声波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21… 第1节承压设备对接焊接接头超声检测及质量分级................. .24 第2节承压设备钢板超声检测及质量分级....................... .29 第3节承压设备用钢锻件超声检测及质量分级................... .32 第4章磁粉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35… 第5章渗透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39 - 第6章工艺卡附表.................................. .44… 第1节射线检测工艺卡..................................... :44… 第2节超声检测工艺卡.................................. 45… 第3节磁粉检测工艺卡.................................. 46… 第4节渗透检测工艺卡..................................... 47--- 第一章编制说明 1.1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对金属原材料、零部件和焊接接头进行射线检测、超声检测、磁粉检测、渗透检测的基本要求。 本规程适用于本公司锅炉压力容器产品的无损检测工作。

无损检测工艺流程

无损检测工艺流程 无损检测工艺流程 1根据施工图纸设计要求、相关规范(标准)确定无损检测内容后,施工单位应办理检测委托,填写《检测委托书》,并依据委托书的要求,实施委托检测,并确定检测部位,作好受检产品、材料、配件等受检部位的识别标记。 2在检测过程中如有与检测相关的变更,施工单位应及时以书面形式通知相关检测组,检测组根据变更对检测计划进行相应的调整。 3检测准备和实施 3.1检测人员按照每一类检测对象,依据委托书、检测标准、作业指导书等技术资料,编制工艺卡,确定检测技术参数,。 3.2检测组成员应做好设备、仪器、材料、工具及防护用品的准备,并负责就检测条件(如检测时间、水源、电源、通风、照明、脚手架、安全围护等)与施工单位及时联系,确保检测工作顺利进行。 3.3检测人员应严格按照标准规范、作业指导书进行操作,及时作好检测原始记录。 3.4在进行射线检测前,要求施工单位做好检测区域内的安全标识和围护,并在施工单位工程部办理入场手续和射线作业许可证(票),检测人员应将此证(票)随身携带,以备检查。 4检测结果 4.1检测人员第二天必须根据标准规范对检测结果进行评定,及时填发检测报告,作好各种原始记录。 4.2检测责任师对检测数据及评定结果进行校核,对检测结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结果有误时,应及时更正,必要时重新检测。 4.3因检测工作量大等原因不能及时填写检测报告时,可先填写《检测结果通知书》,不合格需返修部位以《返修通知书》的形式通知施工单位。 4.4如有不合格部位的工件应按有关验收规范、标准或技术要求进行扩探,并以《扩探通知书》的形式通知施工单位。 5底片质量; 5.1所有底片上,定位和识别标记影像应显示完整、位置正确。 5.2底片评定范围内的黑度D应符合AB级要求:2.0-4.0之间。 5.3底片本底灰雾度D0<0.3。 5.4底片的像质计灵敏度应符合JB/T4730-200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标准》要求。 5.5底片评定范围内不应存在干扰缺陷影像识别的水迹、划伤、斑纹等伪缺陷影像。 5.6资料的归档:所有检测工程结束后,检测报告和底片图纸及各种原始记录应整理交公司存档,若用户需要,也可交用户保管,底片保存期为7年。 5.7随时接受并积极配合业主、监理、施工单位、质量监督部门进行的监督检查,并提供所需的检测资料和相关材料。 射线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射线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NB47013无损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无损检测通用工艺规程目录 第一篇总则 第二篇射线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第三篇超声波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第四篇磁粉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第五篇渗透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无损检测通用工艺总则 1.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工艺规程规定了射线检测(RT)、超声波检测(UT)、磁粉检测(MT)、渗透探伤(PT)四种无损检测的工艺方法。 本工艺规程适用于本公司特种设备制造、安装、改造、维修原材料、零部件和焊缝的无损检测。 1.2 引用标准 1)《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 2)《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考核规则》 3)《压力管道安全技术监察规程-工业管道》 4)NB/T47013-201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 1.3一般要求 1.3.1 选择原则 1.3.1.1 特种设备RT、UT、MT、PT的选择及抽检率应按《容规》、《压力管道安全技术监察规程-工业管道》、GB150、GB151及图样的要求执行。 1.3.1.2 有裂纹倾向的材料应在焊后24小时后,才能进行焊缝无损检测。 1.3.1.3 对要求无损检测的角接接头、T型接头,不能进行RT或UT检测时,应进行表面无损检测。 1.3.1.4 凡铁磁性材料制成的特种设备及零部件,优先使用MT检测表面缺陷 确因结构形状等原因不能使用MT检测时,方可采用PT检测。 1.3.2 检测人员 1.3. 2.1 从事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必须应按照《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考核规则》的要求取得相应的无损检测资格。 1.3. 2.2 取得不同无损检测方法的各技术等级人员,只能从事与该等级相应的无损检测工作,并负相应的技术责任。 1.3. 2.3 各种检测方法的报告,均由II级以上资格人员签发,并加盖公章。 1.3. 2.4 从事射线检测人员上岗前应进行辐射安全知识的培训,并取得放射工作人员证。 1.3. 2.5 从事磁粉、渗透检测工作人员,不得有色盲。 1.3. 2.6 射线检测人员未经矫正或经矫正的近(距)视力和远(距)视力应不低于5.0(小数记录值为1.0),测试方法应符合GB11533的规定。从事射线评片人员每年检查一次视力。

磁粉检测工艺规程.(DOC)

目录1.摘要 2.磁粉探伤的原理和特点 3、主要磁化方法 3.1 磁轭法和交叉磁轭法 3.2 触头法 3.3 轴向通电法或中心导体法和线圈法 3.4 复合磁化法 3.5 平行电缆法 3.6 直流磁化法和交流磁化法 4.磁粉探伤的工艺 5.带齿轴磁粉检测工艺卡 6.磁粉探伤工艺编制说明 7.磁粉检测报告

1.摘要 磁粉探伤是通过对铁磁材料进行磁化所产生的漏磁场,来发现其表面或近表面缺陷的无损检测方法。本文主要介绍了磁粉探伤的原理,磁粉探伤的方法,磁粉探伤的工艺,磁粉探伤在焊接件中的应用。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压力容器的数量将日益增多。由此可见,在用压力容器的安全运行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安全工作,因此,加强在用压力容器无损检测就显得尤为重要。工业现代化进程日新月异,高温、高压、高速度和高负荷,无疑已成为现由于压力容器的使用条件恶劣,原材料中存在的缺陷、制造过程中遗留的缺陷或使用中产生的新生缺陷,均会导致其安全可靠性大幅下降,甚至产生灾难性的后果。已有的统计数据表明,在原材料中存在的与制造过程中产生的缺陷有70 %以上是表面缺陷,而在使用中产生的缺陷有90 %以上是表面缺陷或由表面缺陷导致的缺陷[1 ] 。断裂力学分析表明,表面和近表面缺陷的当量尺寸比埋藏缺陷大一倍,故其对压力容器安全性的影响至关重要。磁粉检测对表面缺陷有很高的检测灵敏度、准确性和可靠性,是最常用、最直观、最经济方便的常规无损检测方法之一。这使得压力容器的磁粉检测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无损检测磁粉探伤缺陷检验

2.磁粉探伤的原理和特点 磁粉探伤是通过磁粉在缺陷附近漏磁场中的堆积以检测铁磁性材料表面或近表面处缺陷的一种无损检测方法。 磁粉探伤的基本原理:将待测物体置于强磁场中或通以大电流使之磁化,若物体表面或表面附近有缺陷(裂纹、折叠、夹杂物等)存在,由于它们是非铁磁性的,对磁力线通过的阻力很大,磁力线在这些缺陷附近会产生漏磁。当将导磁性良好的磁粉(通常为磁性氧化铁粉)施加在物体上时,缺陷附近的漏磁场就会吸住磁粉,堆集形成可见的磁粉迹痕,从而把缺陷显示出来,如图1所示。 (a)(b) 图1 磁粉探伤原理示意图(a) 表面缺陷(b) 近表面缺陷 磁粉探伤的用途:在工业中,磁粉探伤可用来作最后的成品检验,以保证工件在经过各道加工工序(如焊接、金属热处理、磨削)后,在表面上不产生有害的缺陷。它也能用于半成品和原材料如棒材、钢坯、锻件、铸件等的检验,以发现原来就存在的表面缺陷。铁道、航空等运输部门、冶炼、化工、动力和各种机械制造厂等,在设备定期检修时对重要的钢制零部件也常采用磁粉探伤,以发现使用中所产生的疲劳裂纹等缺陷,防止设备在继续使用中发生灾害性事故。 磁粉探伤的特点:磁粉探伤对钢铁材料或工件表面裂纹等缺陷的检验非常有效;设备和操作均较简单;检验速度快,便于在现场对大型设备和工件进行探伤;检验费用也较低。但它仅适用于铁磁性材料;仅能显出缺陷的长度和形状,而难以确定其深度;对剩磁有影响的一些工件,经磁粉探伤后还需要退磁和清洗。

无损检测工艺的评定

探伤工艺的评定 丁老师及各位前辈好: 我单位最近在接受API换证审核,审核人员提出了无损检测作为一个特殊过程,对特殊过程中的再确认中对无损检测工艺有没有做评定。以前从来没有接触到这个问题,所以想问问各位老师,对无损检测工艺是不是需要做评定,如果需要,这个评定又该如何做,应该包含哪些东西? 丁:当然需要进行工艺评定,不过在国内未得到重视而已! 具体的方法,与采用的检测方法、技术、评定的标准要求有关,一言难尽呀! 问:这是我自己做的一个评定表,还要附磁探设备的鉴定证书,提升力试块的鉴定证书以及磁粉的鉴定证书和提升力的校准记录。请丁老师看看有什么不妥的地方需要修改。 丁:作为评定,一定得有评定依据和检测对象的相关信息。 但,一般体系审核注重有无资料,不太重视资料的正确性。 问:您所说的评定依据该怎么理解?是采用的标准还是? 丁:是评定过程中引用的标准,包括方法标准、产品制造规范和可能的验收规范。 问:方法标准和制造规范可以实施,但是这个验收规范怎么去评定,麻烦您给讲一下! 丁:应达到的检出率和误报率及检测工艺的可靠性POD。 无损检测广义可靠性及其研究方法 文章链接:中国化工仪器网https://www.doczj.com/doc/3813924966.html,/Tech_news/Detail/338731.html :NDT狭义可靠性 传统理论描述的NDT可靠性,定性地说是指无损检测系统对缺陷的检验能力,从定量角度出发,它通常以缺陷探测概率POD来衡量。 显然,单纯运用POD来衡量的NDT可靠性,是值得商榷的。将缺陷检出来,是讨论检测结果可靠与否的前提条件,磁粉探伤仪其次,还应考虑被检出的缺陷尺寸与缺陷真实尺寸之间相对应的程度,即检测精确度。为此,笔者对常规NDT可靠性的定义进行了修正,提出了狭义可靠性的概念,它可以定量地表达为缺陷检出概率尸与缺陷检测精确度的平均值S 的乘积,它们通常都是缺陷尺寸的函数,即借助于NDT可靠性试验并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后表明,用衡量的NDT狭义可靠性比POD更加能够反映NDT系统的某种不确定性,因此也更加接近实际情况。然而,式中所反映的NDT可靠性,是在特定的检测环境下检测人员运用某种特定的NDT系统对给定尺寸缺陷的检测结果,所体现的只是NDT系统的检测能力,显然它只能是一种狭义的可靠性。 从更广泛意义上说,NDT的可靠性除了检测系统本身的能力之外,更重要的还在于对这种能力的运用、把握和控制,是NDT综合质量的体现。因此,有必要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工作。 2:NDT广义可靠性 检测系统的能力只能反映NDT可靠性的一个方面。试想,即便某检测系统具备非常强的检

无损检测工艺流程图文稿

无损检测工艺流程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无损检测工艺流程 无损检测工艺流程 1根据施工图纸设计要求、相关规范(标准)确定无损检测内容后,施工单位应办理检测委托,填写《检测委托书》,并依据委托书的要求,实施委托检测,并确定检测部位,作好受检产品、材料、配件等受检部位的识别标记。 2在检测过程中如有与检测相关的变更,施工单位应及时以书面形式通知相关检测组,检测组根据变更对检测计划进行相应的调整。 3检测准备和实施 3.1检测人员按照每一类检测对象,依据委托书、检测标准、作业指导书等技术资料,编制工艺卡,确定检测技术参数,。 3.2检测组成员应做好设备、仪器、材料、工具及防护用品的准备,并负责就检测条件(如检测时间、水源、电源、通风、照明、脚手架、安全围护等)与施工单位及时联系,确保检测工作顺利进行。 3.3检测人员应严格按照标准规范、作业指导书进行操作,及时作好检测原始记录。 3.4在进行射线检测前,要求施工单位做好检测区域内的安全标识和围护,并在施工单位工程部办理入场手续和射线作业许可证(票),检测人员应将此证(票)随身携带,以备检查。 4检测结果

4.1检测人员第二天必须根据标准规范对检测结果进行评定,及时填发检测报告,作好各种原始记录。 4.2检测责任师对检测数据及评定结果进行校核,对检测结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结果有误时,应及时更正,必要时重新检测。 4.3因检测工作量大等原因不能及时填写检测报告时,可先填写《检测结果通知书》,不合格需返修部位以《返修通知书》的形式通知施工单位。 4.4如有不合格部位的工件应按有关验收规范、标准或技术要求进行扩探,并以《扩探通知书》的形式通知施工单位。 5底片质量; 5.1所有底片上,定位和识别标记影像应显示完整、位置正确。 5.2底片评定范围内的黑度D应符合AB级要求:2.0-4.0之间。 5.3底片本底灰雾度D0<0.3。 5.4底片的像质计灵敏度应符合JB/T4730-200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标准》要求。 5.5底片评定范围内不应存在干扰缺陷影像识别的水迹、划伤、斑纹等伪缺陷影像。 5.6资料的归档:所有检测工程结束后,检测报告和底片图纸及各种原始记录应整理交公司存档,若用户需要,也可交用户保管,底片保存期为7年。 5.7随时接受并积极配合业主、监理、施工单位、质量监督部门进行的监督检查,并提供所需的检测资料和相关材料。

磁粉探伤检测工艺

磁粉探伤检测工艺规程 1 适用范围 1.1 本规程规定了铁磁性材料及其产品的磁粉探伤方法和检测工艺。 1.2 本规程适用于造船、修船、海洋工程及军工产品的铁磁性材料磁粉探伤。 1.3 本规程不适用于陆用锅炉压力容器产品的铁磁性材料探伤。 2 引用标准 GB3721-8 3 磁粉探伤机 ZBJ04006-87 钢铁材料的磁粉探伤方法 JB/T606 3-92 粉探伤磁粉技术条件 JB/T6065-92 磁粉探伤用标准试片 JISG0565-74 钢铁材料的磁粉探伤试验方法及缺陷磁粉花纹的等级分类 AWS D1.1-2001 美国焊接协会无损检验标准 3 探伤人员 3.1 从事磁粉探伤人员的视力,校正后应不低于1.0,并不得有色盲和色弱。 3.2 从事磁粉探伤人员应具有国内外各船级社互相认可的Ⅱ级以上资格证书。 4磁粉探伤设备 4.1 磁粉探伤设备应符合GB3721—83《磁粉探伤机》的规定 4.2 我厂使用的磁粉探伤设备采用便携式电磁轭和永久磁铁探伤仪。 4.3 电磁轭磁极间距50—200 n皿,交流电磁轭应具备44N以上提升力(磁吸力)。直流电磁轭应具有177N提升力(磁吸力)。4.4 旋转磁场的磁极间距为100—120 mm。 交流磁轭在被探工件表面上行进扫查时,四个磁轭端面与探测面之间间隙不超过2.0 mm。激磁安匝数不得低于1300ATx 2。4.5 使用电磁轭和旋转磁场探伤仪,被探工件不必做退磁处理。 5磁粉和磁悬液 5.1磁粉应具有高导磁率和低剩磁材料制成。 磁粉颗粒之间不应互相吸引,用磁称量法检验时,其称量值应大于7—10g。测试磁悬液浓度时,非萤光磁粉每100mL悬浮液的体积中为1.2—2.4mL的浓度。萤光磁粉应符合JB/T6063-92《磁粉探伤用磁粉技术条件》的规定,每100mL体积为0.1—0.5mL。5.2 磁粉材料应采用经有关技术监督部门验收合格的产品。颗粒度应均匀。湿法用的磁粉平均颗粒度为2—10μm,最大颗粒度不大于45μm(即大于320目)。 5.3 磁粉的材料成份不同,颜色不同,符号也不同。红色(棕色)磁粉为Fe2O3。黑色磁粉为Fe 3O4。磁粉颜色应与被探工件表面有鲜明的对比度。 5.4 湿法磁悬液的配制:磁粉浓度为10—20g/L, 其载液可以是水和煤油加变压器油。当用水为载液时,磁悬液中应加入少量的分散剂、防腐剂和消泡剂。 6 标准试片 6.1 使用A型磁粉探伤用标准试片,应符合JB/T6065-92《磁粉探伤用标准试片》的规定。 6.2 标准试片用来校验探伤装置,磁粉、磁悬液和操作工艺等综合性能。 6.3 A型标准试片灵敏度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分别是15/100μm;30/100μm;60/100μm。分子为人工槽深,分母为试片厚度。 6.4 A型灵敏度试片的形状、尺寸发生变化时,不得继续应用,应更新相对应的新的试片。 7 磁化方式、方向和时间 7.1 电磁轭和旋转磁场的磁粉探伤仪应有足够的磁通量。电磁轭磁探仪对工件局部磁化时,两磁轭极之间产生纵向磁场,探测横向裂纹。旋转磁场磁探仪是由两个轭状电磁铁以90夹角组合,以不同相位的两相交流电激励,在交叉磁轭中间的空间形成一个旋转磁场.来探测各个方向的表面和近表面裂纹。 7.2 电磁轭式探伤仪进行纵向磁化探测时,要将磁轭交叉移动,使其磁力线方向大致相互垂直。且磁轭每次移动覆盖区域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