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备课的基本要素

备课的基本要素

备课的基本要素
备课的基本要素

教学计划

一、课标对本册教材的教学目标(参见教师教学用书)

1、知识与技能。

2、数学思考。

3、问题解决。

4、情感态度

二、教材简析(参见教师教学用书)

1、教学内容。

2、教学重点、难点。

3、知识结构。

三、教学中要采取的教学措施。

四、我班学生学习数学的现状分析(主要从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几个方面来分析。)

五、课时安排(参见教师教学用书)(具体到每一单元就可以)

单元备课

一、教材简析(参见教师教学用书)

1、教学内容。

2、教学重点、难点。

3、知识结构。

二、本单元教材的教学目标(参见教师教学用书)

1、知识与技能。

2、数学思考。

3、问题解决。

4、情感态度

三、教学本单元要采取的教学措施。

四、课时安排(参见教师教学用书)(具体到每一节课就可以)

五、单元自测分析(主要从本单元测试的基本情况、教学的成功之处、不足之处、典型解剖、补救措施这几个方面来分析。)

六、补教补学教案(一定要写成教案。主要针对本单元测试中学生没有掌握牢固的及易错的知识来设计,巩固练习中的每一题都要有针对性、梯度性,确实做到该补教的补教、该补学的补学,使学生达到理

解、明白、学会的目的。)

课时备课

一、教学内容。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2、数学思考。3、问题解决。4、情感态度

三、教学重点、难点。

四、教具和学具准备。

五、教学过程。

1、导入(不同的知识采取不同的导入方法,要灵活多样)

2、探究新知(必要时要能体现出让学生自主探究、分组讨论、合作交流、大胆创新等新课标精神)

3、课堂演练(练习题的设计要有针对性、梯度性,一般要体现出基本题、变式题、开放题等练习题。)

4、课堂作业(课本上的练习题或补充拓展或《补充习题》)

5、课堂小结

6、教后感(主要写本节课教法的成败、学法的成败,写出自己的教完本节课的感想。)

7.板书

备课与教学设计的辨析

备课与教学设计的新辨析 一、研究缘由 教学设计是指以获得优化的教学过程为目的,以系统理论、传播理念、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1]然而传统的备课它却是以个体经验为基础, 以知识传递为任务的教学准备。比起教学设计来说,备课才是教师的一种日常活动,是教师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准备。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改革和发展,各类知识不断的踊跃,科学技术的不停的突飞猛进,进一步要求人们在有限的学校时间内学习大量的信息内容,进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传统的备课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当前教育的这种需要。促使教师的在“备课”中逐渐引入“教学设计”的理念,改革和完善教师的“备课”。 二、从零碎化向系统化 传统备课中,主要是个人备课,我们总是把备课和写教案划等号,总是借助教师个人的经验预设教学。现在所倡导的“备课”,它也逐渐形开始系统化,除了所谓的个人备课,还包括集体备课、课前备课,课后备课备。主要模式就是教师钻研教材、个体初备(基础)→中心发言、集思广益(深化)→形成预案、二次备课(创新)→教后反思、理论提升(提升)”。[2]还有一种常用的模式“独立钻研→集体研讨→教后反思→试点试教→集体商议→独立施教→个人反思。[3]其中的二次备课和教后反思是对传统备课的一个突破,是基于“教学设计”理论的一个学习成果。教师除了注重课前和课中,还更加的注重课后,在课后进行教学反思,其实是特别重要和有益的,教师可以记下些教学心得,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然后再改写教案,对教案中选择的教学方法,安排的教学步骤等进行改革和完善。这样会使得教师的每次备课都更加意义和创新。这样的一个备课过程,是教师们对教学的科学性、艺术性、创造性不断探索和追求的过程。这种方式的备课使相关学科教师在一起,针对某一教学内容和问题,通过教师同伴互助、自我反思等形式,使教学得到系统设计的一种准备活动,更是教师针对自己教学中遇到的普遍、典型、复杂的教学问题,通过共同协商和参与,系统科学的研究,以达到解决问题,促进教学进步和教师专业发展的一。借助这样的教学研究活动不停的实践,不断提高认识,备课也会形成自己理论系统。同时教学论对“备课”的研究,不仅从理论上描述了它的基本内涵和要义,更强调备课是对课与教学“二次开发”和“深度开发”,这种开发,就是教师将每次备课都看做是对课程进行再度学习与研究的过程,是根据教学要求、学生特点、自身风格所进行的教学设计的过程。教师“要实现教学重心下移,要变传播、灌输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要联系学生一切,都不是现成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能够提供的,都需要教师根据具体教学场景进行设计和开发”。[4]与传统的备课相比较,如今的备课已逐渐开始发展起来,其中集体备课最为突出,但是也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实际操作的效果并不太理想,很多学校对集体备课的管理存在着要求过多,统得过死,在备课中统一教学模式,统一设计要求等,甚至在集体备课中严格规定了“四定” (定人、定时、定地点、定内容)、“四备” (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五明确” (明确考点、重点和难点;明确能力提升点;明确掌握障碍点;明确指示交叉点;明确新旧知识连接点)、“六统一” (统一认识、统一进度、统一要求、统一内容、统一作业、统一测验)等等管理。[5]这些都太过于死板,使得教师为集体备课而集体备课,很多东西只能流于形式,使集体备课缺乏及时性和灵活性,原本为了交流思想、共享理念和方法的集体备课变成了僵化的、作秀式的负担,慢慢失去其初衷和本意,与教学设计相比,还是相差太大,不够系统和成熟。 三、从“我们的教学”到“他们的学习” 教学设计是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的学习而进行的相关情境、活动、方法预设。学习任务分析也是从学习者的角度进行的,分析学习任务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习者更好地学习提供决策依据。这也是教师备课时必须转变的一个态度,传统的备课是为了确定学生已学了什么,为复习旧知识提供

教师备课模板

教师备课模板

一、何谓说课 所谓说课,就是让教师以语言为主要表述工具,在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专家、系统而概括地解说自己对具体课程的理解,阐述自己的教学观点,表述自己具体执教某课题的教学设想、方法、策略以及组织教学的理论依据等,然后由大家进行评说。说课活动由解说和评说两部分组成,重点在解说,评说则是针对解说而进行的评议、交流和研讨。 说课是一种教研活动,具有教研活动的一般性质。首先,它具有群体性,即由众多教师、同行参与。其次,说课具有交流性,即说课者与听讲者要彼此进行意见交流。再次,具有一定的研究性,即交流的内容是各自经过一定研究的结果。最后,还具有可操作性。 二、说课怎么说 说课在点明课题后分为三个层次来展开: 第一层次教学背景分析:陈述学习需要;分析教学;描述教学环境。 1.陈述学习需要。学习需要就是我们的教学需要。在教学中的学习需要是一个特定的概念,是指学生的学习现状与教学目标(或标准)之间的差距。通过学习需要的分析,可以了解三点:(1)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2)分析产生问题的方法和途径;(3)回答“为何教的”的问题。 在教学需要中,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学习者起点分析,另一便是学习者的终点认识。 学生起点分析,即关注学生进入教学前的学习状态,即原来具有的知识、技能、态度等。学习目标分析,教学目标的确立有助于教师明确学生“学什么”和教师事后检验学生“学”得怎么样,有助于教师明确学生“怎么学”教师“怎么教”问题。 2.教学任务分析。教学任务的分析,是对学生的起点能力转化为终点能力所需要的从属知识、技能和态度进行详细阐释的过程。具体说就是确定教学内容的范围、深度和重点,这与“教什么”“学什么”相关。另一则是揭示教学内容中各项知识、技能之间的相互联系,为教学顺序的安排打下基础。 3.教学环境描述。从教室的选择到师生关系以及学生的学习心理和教师的教学心理状态,都是教学环境的组成部分。 第二层次:教学展开分析:解说教学策略;教学策略实施;教学媒体的选择和运用 1.教学策略制定。从宏观上,教学策略中首先要求创设适合于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和使用适合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通过教师提供的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措施来完成个体的认知建构。从微观上,教学策略必须针对不同的知识类型和认识过程进行选择。另外,练习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再者,反馈调控是现代教学理念下的一种教学策略。 2.教学策略实施,即教材、教法、学法的解说与教学过程的叙述统一起来。媒体的选择主要从任务、学习者、教学管理、经济、技术和管理这六个因素去考虑。板书的设计应该加以陈述。板书设计的合理、科学、经济和美观,应作为信息呈现的主要媒体。 第三层次:教学设计和教学结果评价 说课可以是课前或课后进行。课前的说课,一般是对为完成教学目标而设计的教学策略方面而进行的交流,而课后的说课,侧重于运用教学策略后的效果的报告。因此,说课中这一活动环节也有两种不同的评价内容。若课前说课,对其教学设计实施以后可能会出现的结果进行预测;如课后说课,则对其教学设计实施以后的教学结果与预期目标做一番比较,从中总结经验教训,并改进对原有设计。 三、怎样评价说课 好的说课有以下几个重要特征: 1.突出教学理念。从说课内涵看,教学理念是整个说课的灵魂所在。没有教学理念的说课,说课便没了分量。 2.诠释教学思想。从说课表达形式看,它不是教案的复述;不是对上课的预测和预演,它是在兼有上述两点的基础上,更加突出地表达授课教师在对教学任务和学情的了解和掌握情况下,对教学过程的组织和策略运用的教学思想方法,注重的是对教育理论的诠释。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信息技术集体备课六要素

信息技术集体备课六要素 一、备《指导意见》 目前,信息技术课还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但教育部一直很关心信息技术课的学科建设。原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于1994 年印发了《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于xx年10月又出台了《关于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草案)》。该指导意见在现阶段起着教学大纲的作用,它是教师备课的指导性文件。教师备课时,首先要钻研这个指导意见,弄清本学科的教学目的,了解本学科的知识体系和内在联系。这样才能做到备课不超纲,授课不拔高,从而保证教学质量。 二、备教材 由于信息技术课的特殊性,目前没有全国统一的教材。但各地、各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开发了许多不同版本的教材。这些教材虽然形式各异,但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教学的需要。因此,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条件。所以,教师备课时,一定要吃透教材,正确处理教材,理清各章节在教材中所处的位置,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掌握重点、难点和关键的地方,对哪些地方应补充什么内容,以及上机实验、思考练习题的安排都要心中有数。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相对于一日千里的信息技术,信息技术课教材总显得有些滞后。为了使学生能够跟上信息技术发展的脚步,教师要想办法把最新的信息技术知识、业界最重要的新闻事件及时传播给学生。如可以采用主

教材(传统文字教材)和辅助教材(各种软件光盘、活页讲义等)相结合;也可以通过教师在课堂上补充、学生课后上internet浏览信息及采用黑板报、墙报、报告会、讨论会等 形式来弥补教材滞后的不足。 三、备学生 根据平时对学生的了解情况,教师备课时应注意哪些知识学生易于接受,哪些知识学生接受时有困难,从而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教材的特点,确定出不同的教学目标,以及如何按照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规律进行启发、引导、点拨,做好分层次教学,从而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四、备硬件软件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离不开计算机、投影仪等硬件和教学软件的使用(有条件的学校可做到人手一机、多媒体网络教学)。课前对硬软件的准备显得十分重要,因为它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败。因此,教师在课前一定要认真地检查机器(教师机、学生机、网络设备等)的性能,确保机器设备能正常运转,所需软件都已安装并能正常运行,布置给学生的上机任务能在学生机上实现。 五、备教法学法 教学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备课时,要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本校条件、个人特长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从而更好地突出重点、攻破难点,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

有效备课要抓住十个关键点

有效备课要抓住十个关键点 “怎样备好一节课,怎样上好一节课”,这是我们每天都在重复但又始终不提要领的老问题。“怎样评价一节课,怎样提高一节课”,又是课改背景下我们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新问题。“怎样适应新课改,不能仅仅是“教教材”,而是做到“用教材教”,又是专业发展过程中不得不面对和思考的难问题。 “怎样做到创新教学,形成自己的教学个性和教学风格”,又是教师不懈追求职业理想的大问题。 “怎样备好一节课,怎样上好一节课”,这是我们每天都在重复但又始终不提要领的老问题。“怎样评价一节课,怎样提高一节课”,又是课改背景下我们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新问题。“怎样适应新课改,不能仅仅是“教教材”,而是做到“用教材教”,又是专业发展过程中不得不面对和思考的难问题。 “怎样做到创新教学,形成自己的教学个性和教学风格”,又是教师不懈追求职业理想的大问题。 伴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基础教育正在经历一场大变革。这场变革表现在课堂教学上,首先要解决有效备课的问题。有效备课要求教师的备课从学科知识教学转换为思考如何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科能力教学;从机械地“教教材”转变为自主地开发教材“用教材教”;从课时目标的制定进一步拓展到总体目标、主题目标、单元目标的系列设计;从展示教师的教学技巧转变为提供学生发展的机会;从简单的案头备课转变为生成的教学设计;从教师组织活动转变为师生多向互动;从依从教参的一次备课转变为研究课堂的二次开发。解决上述问题,就要抓住有效备课的十个关键点。

一、教材分析抓住“课标”与“教材”的基准点。 基准点原指测量时的起算标准,我们借指开展课堂教学的基础,具体说就是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课标是教材的依据,教材是课标的体现。但由于作者对课标的理解不同,课标的呈现在不同版本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有效备课要求教师研究教材,分析教材,首先是准确无误的理解课标真实含义与教材表述之间的细微差别,立足于课标的基准点去整合教材,拓展教材。其次,教材涉及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要理解准确、透彻;重要公式、推导过程清楚熟练;掌握教材的结构体系;选择典型案例与例题;收集教材研究的最新信息。再次,有效备课既反对自由主义的瞎吹胡侃,又反对实用主义的“学以致用”;既反对虚无主义的“用教材教”,又反对墨守陈规的“教教材”。抓住课标基准点,保证教学的大方向,抓住教材的关键点,保障教学的有效性。迷失基准点的教学是低效且无效的教学。实践表明,教学低效在于无序,无效在于无悟,负效在于无知。最后有效备课要有整体的计划性,不光备课时教案,还要备单元教案,主题教案,复习教案,对整个教学体系有清晰的宏观把握。可惜,许多教师恰恰就是就是习惯于只备课时教案,缺乏整体观念。 抓住基准点,就是正确处理课标与教材预设与生成、使用与开发之间的辩证关系,抓住基准点,就是正确分析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地位与作用、表现与活动之间的整合关系,这样教学就有了明确定位,学生才能明白努力的方向与目标。 二、目标定位抓住“制定”与“达成”的契合点。 教学目标的制定要适应于学生的发展状况,使目标处于“最近发展区”。教学目标的达成要适合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学生处于最佳兴奋点。教学目标制定的高低难易,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节课的成败得失。提出适宜、适度、适当的目标,体现的是教师的课程理念,表现的是教师的专业素养。 所谓契合点,即目标的制定与最终的达成相符合。未达标的教学是无效教学,部分达标的教学是低效教学,完全达标的教学是有效教学。抓住契合点,要求学习目标与教学环节、教学

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区别)

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区别 教学设计与教案有联系也有区别,从内容上来区分,教案是原来我们老师备课结果的体现,从这个角度来讲,教案大致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备学生部分,教材部分,教法部分。教学设计则不同,它首先是把教育、教学本身作为整体系统来考察,使用系统方法来设计、开发、运行、管理,即把教学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实行设计、实施和评价,使之成为具有最优功能的系统。教学系统设计综合教学系统的各个要素,将使用系统方法的设计过程模式化,提供一种实施教学系统设计的可操作的程序与技术。在教学系统的设计过程中,通过系统分析技术(学习需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学习者分析)形成制定、选择策略的基础;通过解决问题的策略优化技术(教学策略的制定、教学媒体的选择等)以及评价调控技术(试验、形成性评价、修正、终结性评价等)使解决与人相关的复杂教学问题的最优方案逐步形成,并在实施中取得最好的效果。从这个定义中我们能够看出,教学系统设计所选择的教学内容原比教案范围要广,目光的着眼点可能会在整个学段的知识体系,或者整个单元,再到某节课。另外,从定义中我们也会得到这样一个结论,作为现代教育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设计技术将使我们从感性的教案设计走向更加理性的技术应用,掌握教学设计的技术将是我们成批量培养优秀教师的一个途径。教学设计与教案是

两个不同的概念,两者的内涵是有一定差别的。教案就是大家比较熟悉的通常上课使用的教学过程安排计划,一个教案就是一节课的教学计划具体的实施方案,应写得较为具体详细。特别对新教师来说,整个教学过程的安排,包括开头语、各教学层次衔接语、结束语等都要用文字表达好,以免上课时因心理紧张而词不达意。教学设计应包括教学计划的设计、教学计划的执行、教学活动的评价与反馈。教学设计没有固定的模式,是教师发挥自己创造力的广阔天地。教师学习实行教学设计除了了解相关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外,主要是通过案例学习来模仿、分析、移植、创新,反复实践、反思、总结,逐步掌握教学设计的技能,提升教学质量。一般来说,教师教学设计应该是教师教案的理性反映,如果说教案着重于写“教什么”,“如何教”的话,则教学设计应该是着重于从教学理论上去叙述“为什么这样教”的问题。

备课六大要素

备课六大要素 一、备学生──全面了解学生,注重科学发展 素质教育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课堂教学要收到师生双赢的满意效果,教师既要钻研教材,又要充分了解学生。作到掌握学情,分类推进,使学生在不同程度上科学发展,反之,对学生的基本情况,学习态度,知识要求,接受能力或一无所知,或若暗若明,容易脱离学生实际,造成教学失败。 备学生应做到六个了解: 1. 了解班级基本状况。包括班级特征、学生构成、智能结构、学习情况、兴趣爱好、对本学科的学习态度及代表性意见等。只有对班级了如指掌,才能通览全局,科学施教。 2. 了解学生个性特征。教师应对每位学生的姓名、年龄、视力、听力、身体状况、特长爱好、师生关系、居住地址、家教环境等个体自然状况详细了解,作为备课依据,以便区别对待,分类指导。 3. 了解学生学习基础。一是班级整体基础;二是个人学习基础,还要了解班级中优中差生的所占比例。在讲授新课前,特别要了解学生对原有知识的预习准备是否充足;新课讲授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障碍以及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是否浓厚等。 4. 了解学生对教学方法的反应。教学工作是教学内容和具体方法的双重体现。教师采取何种方法实施教学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堂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必须经常深入班级,了解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及时反馈信息,调整教学方法。 5. 了解学生个性品质。学生的个性品质包括学生的观察、记忆能力,思维、想象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实验操作能力,信息接受、处理能力,现代化教学技术掌握运用能力等。还包括学生的气质、性格、动机、兴趣、自信、自律等非智力因素。“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很大的。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了解学生的气质类型、兴趣爱好、性格特征、智力差异,为发展个性、因材施教提供依据。

教学设计和教案的区别

教学设计和教案的区别(一) 一、概念的范畴不同 教案是教育科学领域这的一个基本概念,又叫课时计划,是以课时为单元设计的具体教学方案,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教案的基本组成部分是教学进程,内含教学纲要和教学活动安排,教学方法的具体应用和各种组成部分的时间分配等。 教学设计也称教学系统设计,是教育技术学科的重要分支,形成发展于20世纪60年代。它包括宏观设计和微观设计,主要是运用系统分析方法、解决教学问题,优化教学效果为目的,以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基础,具有很强的理论性、科学性、再现性和操作性。 课堂教学设计属于微观教学设计的范畴。 二、对应层次不同 教学设计是把学习者作为它的研究对象,所以教学设计的范围可以大到一个学科、一门课程,也可小到一堂课、一个问题的解决。目前的教学组织是以课堂教学为主,所以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学设计中运用最多的一个层次。 教案:就是教学的内容文本指导老师自己上课用的。也是考察一个教师备课的一个依据。从研究范围上讲教案只是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层次关系是不完全对等的。 三、设计的出发点不同 教案是教材意图和教师意图的体现,它的核心目的就是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为依据的一种纯粹的“教”案。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却常常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设计是“一切从学生出发”,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掌握程度为依据,教师在设计中既要设计教,更要设计学,怎样使学生学得更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是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四、包含的内容不同

教案一般包括教学目的,教学方法,重难点分析,教学进程,教具的使用,课型,教法的具体运用,时间分配等因素,从而体现了课堂教学的计划和安排。 教学设计从理论上来讲,有教学目标分析、教材内容分析、学习重点目标阐明、学情分析、教学策略的制定、媒体的分析使用及教学评价等七个元素,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我们讨论比较多的是学习目标、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三个主要元素。 教案与教学设计的内容对比 (1)目的与目标 教案中称之为教学目的,多来源于教学大纲的要求,比较抽象,可操作性差,使课程重视了整体性、统一性,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淡漠了世界观和人生观的修养。 教学设计的教学目标可由教师依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来制定,教学目标更加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学目标更加具体,更加具有可操作性。 (2)重难点分析与教学内容分析 教案中的重难点分析主要由教学大纲指出,是教师上课讲解的主要内容和教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设计中的教学内容结合学习者进行分析,有一定的系统性和连续性,分析得到的重点和难点常常是媒体设计时所针对解决的对象。 (3)教学进程与新课程教学过程设计 教案的教学过程就是教师怎样讲好教学内容的过程。重视对学生进行封闭式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 教学设计:分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评价阶段。不同的课型教学过程的设计流程不一样。但是一定要体现学生既是教学活动的对象,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过程的设计要充分考虑这一主要特点。 (4)教学方法和教学用具 教案中的教具使用比较简单,多为模型、挂图等公开发行的教具,缺乏针对性和创新性; 教学设计非常重视媒体的选用和使用,而且注意使用时的最佳作用和最佳时机,有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备课核心要素之五

备课核心要素之五:备设计 2009-06-30 18:02:51| 分类:怎样备好一堂课|字号订阅 一、★备设计包括:备过程、备方法、备时间、备拓展、备课件 二、★备设计—优化教学过程策略 ★备过程:重视经历,体验过程 ★备方法:创新方法,提高效率 ★备时间:合理安排,追求效益 ★备拓展:精心研究,引向深入 ★备课件:教学辅助,事半功倍 三、★备过程:重视经历,体验过程 ▲设计理念:让每一位学生都满意 行动策略: 一是“挑战传统”策略;二是“照顾差异”策略;三是“异想天开”策略;四是“超越自我”策略 ▲设计方法:“三位一体”设计法:一是编剧;二是导演;三是主角(之一) ▲ 设计思路 本次教学设计几个流程…… 每个流程需要多少时间…… 每个流程中创设什么情境…… 每个流程中教师有哪些行为…… 每个流程中期望学生有什么行为

▲流程设计案例 v1、创设情境,呈现目标,任务驱动(1-3min) v2、自主学习,生成问题,小组评价(使用《问题生成单》)(5-10min)v3、问题训练,提升能力,规范指导(5-8min)(使用《问题训练单》)v4、小组讨论,合作评价,拓展提高(3-5min) v5、问题归纳,知识概括,生成意义(老师、学生均可实施)(3-5min) 四、★备方法:创新方法,提高效率 行动策略: v一是选择与创新恰当的教学方法; v二是注重教学方法选择的灵活性与多样性; v三是探索和创新“我的方法”。 ★教学方法案例 [案例一]:冯涛老师在《智取生辰纲》的教学设计中对‘教学方法’做了如下选择与创新 v1、启发式教学法。学生在初一初二已接触过小说,并在本册书第三单元专题学习过,对小说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通 过教师的点拨、启发,应该能够在了解小说背景的基础上,通过梳理情节,概括内容,归纳出人物形象的性格特 征。v2、自我感悟学习法。对古典文学名著积累不足以及对小说所体现的时代的背景认识不足是学习 这两课的一大障碍,尤其在探讨杨志的“智”与“不智”杨修的“死因”以及概括人物形象时,要让学生通 过自我感悟对文本进行深刻理解v3、小组合作探究法。学生课前结合课后习题进行充分预习,把握小说主要

有效备课要抓住十个关键点

有效备课要抓住十个关键点 ——政治业务学习资料吴志文 2015年1月“怎样备好一节课,怎样上好一节课”,这是我们每天都在重复但又始终不得要领的老问题。 “怎样评价一节课,怎样提高一节课”,又是课改背景下我们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新问题。 “怎样适应新课改,不能仅仅是‘教教材’,而是做到‘用教材教’”,又是专业发展过程中不得不面对和思考的难问题。 “怎样做到创新教学,形成自己的教学个性和教学风格”,又是教师不懈追求职业理想的大问题。 伴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基础教育正在经历一场大变革。这场变革表现在课堂教学上,首先要解决有效备课的问题。有效备课要求教师的备课从学科知识教学转换为思考如何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科能力教学;从机械地“教教材”转变为自主地开发教材“用教材教”;从课时目标的制定进一步拓展到总体目标、主题目标、单元目标的系列设计;从展示教师的教学技巧转变为提供学生发展的机会;从简单的案头备课转变为生成的教学设计;从教师组织活动转变为师生多向互动;从依从教参的一次备课转变为研究课堂的二次开发。解决上述问题,就要抓住有效备课的十个关键点。

一.教材分析抓住“课标”与“教材”的基准点。 基准点原指测量时的起算标准,我们借指开展课堂教学的基础,具体说就是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课标是教材的依据,教材是课标的体现。但由于作者对课标的理解不同,课标的呈现在不同版本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有效备课要求教师研究教材,分析教材,首先是准确无误的理解课标真实含义与教材表述之间的细微差别,立足于课标的基准点去整合教材,拓展教材。其次,教材涉及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要理解准确、透彻;重要公式、推导过程清楚熟练;掌握教材的结构体系;选择典型案例与例题;收集教材研究的最新信息。再次,有效备课既反对自由主义的瞎吹胡侃,又反对实用主义的“学以致用”;既反对虚无主义的“用教材教”,又反对墨守陈规的“教教材”。抓住课标基准点,保证教学的大方向,抓住教材的关键点,保障教学的有效性。迷失基准点的教学是低效且无效的教学。实践表明,教学低效在于无序,无效在于无悟,负效在于无知。最后有效备课要有整体的计划性,不光备课时教案,还要备单元教案,主题教案,复习教案,对整个教学体系有清晰的宏观把握。可惜,许多教师恰恰就是就是习惯于只备课时教案,缺乏整体观念。 抓住基准点,就是正确处理课标与教材预设与生成、使用与开发之间的辩证关系,抓住基准点,就是正确分析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地位与作用、表现

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区别

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区别 一、什么是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就是为了达到教学目标,使学生身心都得到发展而在教学前进行的设计、规划等。 教学设计可以是一个课时的教学设计、一个单元的教学设计、一个学期的教学设计、一个学年的教学设计、一个学段的教学设计。 一个课时的教学设计是针对一个课时的设计,微观的设计。他关系到一节课的教学质量,每一节课的质量都能够达到,整个学期的质量就能够达到,整个学年、学段的质量就能够达到,所以,一个科室的教学设计是非常重要的。 一个单元的教学设计是针对一个内容单元进行的设计。单元教学设计师相对较微观的教学设计,它需要确定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与要求,知识的重点与难点,课时的计划安排,例题与习题的选取,现代化教学设备与教具、课件的配置的内容 一个学年的教学设计与一个学期的教学设计是较宏观的设计。他主要是针对一个学年或一个学期的教学设计的。设计的内容包括教学目标与要求、教学进度、课外活动和教学研究的安排、信息技术与本学科教学的整合等,只是集中于学年或学期。它是由本年级的本学科的教师集体研究、讨论制订的。 一个学段的教学设计是最宏观的教学设计。它是针对整个学段的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和当地学校、班级的实际情况由全体本学科的教师集体研究、讨论共同制订的。设计的内容主要有教学目的确定、学生学习

的指导、本学段的教学计划、本学科课外活动的安排、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利用以及教师的教学研究、培训进修等。 一、教学内容:主要描述教材使用版本,第几册第几单元第几课,主要学习内容简介。 二、学生分析: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认知起点、学习兴趣、学习障碍、学习难度…… 三、设计思想:主要描述教学过程中模拟实践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教学方法。 四、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五、教学的重难点:描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掌握的重点和难点。 六、教学过程:具体说明教学各个教学环节安排,重难点的处理,教与学双边活动安排 七,教学反思和评价:目标是否达到;情境创设是否得当;教学过程是否流畅;重难点是否突出;师生互动是否有效;学生个体差异是否得到尊重;教学评价是否促进了学生发展;教学中存在什么困惑等等; 二、教学设计与编写教案的异同点 1、它们的不同点有: ⑴教学设计从整体入手对教学进行规划,如怎样确定教学目标,怎样展开教学过程等;编写教案则更多地考虑具体内容与细节。 ⑵教学设计是原则性的、指导性的和纲领性的,它适用的范围非常广泛;教案通常是针对一个班级或一类学生撰写的,他的适用范围较窄。 ⑶教学设计不能直接用于教学,要对其进行加工、创造,适用具体化,

备课核心要素之三备情境

备课核心要素之三备情境(笔记整理) 三、备课核心要素之三:备情境 1.备情境—搭建有效学习平台策略 ★备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备思维情境:激活学生思维火花 ★备活动情境:提高学习乐趣 ★备媒体情境:提供现代学习平台 ★备环境情境:创最有效教学情景 2.备情境应遵循四大原则 选择性原则 针对性原则 有效性原则 创新性原则 3.备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v 行动策略: 一是创设比较性问题情境 二是创设过程性问题情境

三是创设思维性问题情境 四是创设兴趣性问题情境 五是创设经验性问题情境 4.备思维情境:激火学生思维火花行动策略: 一是创设发散性思维情境 二是创设多元思维和逆向思维情境三是创设直觉思维情境 四是创设批判性思维情境 五是创设想象思维情境 5.备活动情境:提高学习乐趣 行动策略: 一是设计以合作交流创设情境 二是设计以游戏、故事创设情 三是设计以游戏表演创设情境 四是设计以音乐创设情境 五是设计以角色创设情境 六是设计以多感官参与创设情境

6.备媒体情境:提供现代学习平台 根据学科内容、课程特点、教学环境等因素,创设声情并茂的教学情境,有效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遵循“三适”原则: 适合 适度 适用 7.备环境情境:创最有效教学情景 行动策略: 一是关注个体差异策略; 二是考虑学科特点和课堂类型策略 三培养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策略; 四是关注教与学活动时间的优化策略 兰亭序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

微型课十大要点及要求

微型课十大要点: 1. 备课一定要充分,所谓的充分有三层意思: (1)内容一定要多,多准备点不要紧,可跟据试讲时间自己控制,一定不要少! (2)内容一定是自己最熟悉的,一般试讲主要是考官想看看你的口才,当然也看看你有多少“料”,备课时一定找自己最熟悉最感兴趣的那些内容,这样不容易紧张,也不容易忘,还可以即兴发挥呢! (3)内容尽量安排一些新颖、前沿的知识,同社会某些现状加以联系。这样会让领导、老师感觉你很有“料”,能够把握最新进展,能够理论联系实际! 2. 试讲时,试讲人应报告课题,说明本课题选自哪一版本的教材、在教材中处于哪一册、哪一课时。 3. 板书的时候忌讳无声板书、长时间课堂空白,可以在板书的同时结合问题和内容,做适当的讲解。说话写字速度不能太慢。太慢了大家会怀疑你的做事效率。字不要太差。可以适当看看讲稿,自然地看即可,不能照着讲稿读。 4. 试讲的内容和原来的教学设计可以有不一致的地方,在试讲完毕,时间还有的情况下,做一个简短的说明,让评委知道你的设计意图和理论依据。在课中也可以适当穿插对学情、教材、学法、教法的说明。 5. 教学设计各个环节和要素尽可能完整、完善,教学流程可以拟出恰当的小标题,吸引评委注意力。 6. 试讲时没有学生参与,但是同样要体现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及新课程教学理念,可以通过教师的模拟对话或者讲解呈现。如小组讨论、分组学习、课前的预习等等。要有师生互动,即使面对老师讲课,也要体现学生活动。 7. 可以在某个具体环节提供几套教学方案,把教师的预设体现得很充分,同时又能充分体现教师把握生成的基本素养。 8. 课堂重点突出,一到两点就够的,其它的不讲或略讲,不可面面俱到。 9. 要深挖课文,对思想内容有独到见解。这是最难的,也是最重要的,它体现老师的水平。文章思路不是重点,一般文章思路都很清晰,不需要作为课堂重点。 10. 尽快切入重点。详讲重点,也就是能出彩地方,不然导入太长,其它杂七杂八的东西太多会冲淡重点。 发挥不宜太多,太多了也会冲淡主题。或者更直接地说,讲课像写文章一样,围绕中心(重点)行文,不讲废话。 上好微型课的基本要求 1.切入课题要迅速 由于微型课教学时间短,切入课题必须迅速。可以设置一个题目或问题引入课题;可以从以前的基本内容引入课题;可以从生活现象、实际问题引入课题;也可以开门见山进入课题。 2.讲授线索要清晰 在微型课的讲授中,要尽可能地只有一条线索。在这一条线索上突出重点内容,着重进行主干知识的讲解与剖析,或精要讲授,或巧妙启发,或积极引导,力争在有限时间内圆

教学设计、教案和课件的区别.

[zhuan】教学设计、教案和课件的区别 一、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它是一门运用系统方法科学解决教学问题的学问,它以教学效果最优化为目的,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宗旨。具体而言,教学设计具有以下特征。1、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2、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3、教学设计是以系统方法为指导。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4、教学设计是提高学习者获得知识、技能的效率和兴趣的技术过程。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二、教案是教师的教学设计和设想,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写一份优秀教案是设计者教育思想、智慧、动机、经验、个性和教学艺术性的综合体现。我认为教师在写教案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性

所谓符合科学性,就是教师要认真贯彻课标精神,按教材内在规律,结合学生实际来确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设计教学过程,避免出现知识性错误。那种远离课标,脱离教材完整性、系统性,随心所欲另搞一套的写教案的做法是绝对不允许的。一个好教案首先要依标合本,具有科学性。 2、创新性 教材是死的,不能随意更改。但教法是活的,课怎么上全凭教师的智慧和才干.尽管备课时要去学习大量的参考材料,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听取名家的指点,吸取同行经验,但课总还要自己亲自去上,这就决定了教案要自己来写。教师备课也应该经历一个相似的过程。从课本内容变成胸中有案,再落到纸上,形成书面教案,继而到课堂实际讲授,关键在于教师要能”学百家,树一宗”。在自己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广泛地涉猎多种教学参考资料,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而不要照搬照抄,要汲取精华,取去糟粕,对别人的经验要经过一番思考——消化,吸收,独立思考,然后结合个人教学体会,巧妙构思,精心安排,从而写出自己的教案。 3、差异性 由于每位教师的知识,经验,特长,个性是千差万别的。而教学工作又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因此写教案也就不能千篇一律,要发挥每一个老师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所以老师的教案要结合本地区的特点,因材施教。 4、艺术性

信息技术课备课六要素-模板

信息技术课备课六要素 信息技术课是中小学新兴的一门学科。由于多种原因,目前该学科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学科体系。但不管如何,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精心备课。因此,备课就成为信息技术课教学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现谈谈信息技术课备课时应注意的几个要素。 一、备《指导意见》 目前,信息技术课还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但教育部一直很关心信息技术课的学科建设。原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于1994年印发了《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于20XX年10月又出台了《关于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草案)》。该指导意见在现阶段起着教学大纲的作用,它是教师备课的指导性文件。教师备课时,首先要钻研这个指导意见,弄清本学科的教学目的,了解本学科的知识体系和内在。这样才能做到备课不超纲,授课不拔高,从而保证教学质量。 二、备教材 由于信息技术课的特殊性,目前没有全国统一的教材。但各地、各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开发了许多不同版本的教材。这些教材虽然形式各异,但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教学的需要。因此,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条件。所以,教师备课时,一定要吃透教材,正确处理教材,理清各章节在教材中所处的位置,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掌握重点、难点和关键的地方,对哪些地方应补充什么内容,以及上机实验、思考练习题的安排都要心中有数。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相对于一日千里的信息技术,信息技术课教材总显得有些滞后。为了使学生能够跟上信息技术发展的脚步,教师要想办法把最新的信息技术知识、业界最重要的新闻事件及时传播给学生。如可以采用主教材(传统文字教材)和辅助教材(各种软件光盘、活页讲义等)相结合;也可以通过教师在课堂上补充、学生课后上Internet浏览信息及采用黑板报、墙报、报告会、讨论会等形式来弥补教材滞后的不足。 三、备学生 根据平时对学生的了解情况,教师备课时应注意哪些知识学生易于接受,哪些知识学生接受时有困难,从而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教材的特点,确定出不同的教学目标,以及如何按照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规律进行启发、引

教学设计的意义

教学设计的意义、步骤(教师必读) 一、教学设计的意义 所谓教学设计,简单地说,就是指教育实践工作者(主要指教师)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进行的系统规划、安排与决策。 由此可以看出,教学设计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为教学活动制定蓝图的过程。通过教学设计,教师可以对教学活动的基本过程有个整体的把握,可以根据教学情境的需要和教育对象的特点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实施可行的评价方案,从而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另外,通过教学设计,教师还可以有效地掌握学生学习的初始状态和学习后的状态,从而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方法,采取必要的教学措施,为下一阶段的教学奠定良好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设计是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好的教学设计可以为教学活动提供科学的行动纲领,使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事半功倍,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忽视教学设计,则不仅难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而且容易使教学走弯路,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 1.有利于媒体教材质量的提高 国外有专家认为,在早期视听教材令人失望的情形下,“是教学设计使他们走出了困境。”后来他们取得成功的“秘诀”之一就是“在节目的制作过程中致力于严格的教学设计。” 2.有利于教学工作的科学性 传统教学以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教学上的许多决策都凭教师个人的经验和意向作出。有经验的教师凭借这条途径也能取得较好效果,这是具有教学艺术的表现。但运用这门艺术的教师毕竟有限,而且教学艺术很难传授。教学系统设计克服了这种局限,将教学活动的设想建立在系统方法的科学基础上,用可以复制的技术作为教学的手段。只要懂得相关的理论,掌握了科学的方法,一般教师都能实际操作。因此,学习和运用教学设计的原理是促使教学工作科学化的有效途径。 3.有利于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沟通 教学活动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源远流长。为了使教学活动有序有效,人们早就开始探索教学的机制,对教学过程中涉及到的各个要素的相互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并形成了一套独立的知识体系即教学理论。但长期以来,教学的研究偏重于理论上的描述和完善,广大教师批评教学理论脱离实际,对改进教学工作帮助不

备课五要素

备课五要素 吉书贤 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精心备课。备课应包括: 备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教师备课的指导性文件。教师备课时,首先要钻研教学大纲,弄清本学科的教学目的,了解本学科的教材体系和基本内容。这样才能做到备课不超纲,授课不拔高,从而保证培养人才的基本规格,保证教学质量。 备教材。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条件。因此,教师备课时,一定要吃透教材,正确处理教材,理清各章节在教材中所处的位置,掌握重点、难点和关键的地方,对哪些地方应补充什么内容,以及实验、练习题的安排都要心中有数。 备学生。 根据平时对学生的了解情况,教师备课时应注意哪些知识学生易于接受,哪些知识学生接受时有困难,从而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教材的特点,确订出不同的教学目标,以及如何按照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规律进行启发、引导、点拔。 备教法。 学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备课时,要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本校条件、个人特长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从而更好地突出重点、攻破难点,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 备学法。学生学习方法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教师备课时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教给学生合适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由“学会”变“会学”,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备教学程序。

教学程序是否安排得科学合理,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教师备课时,对新课的导入,课题的出示,目标的出现,目标的实施,例题的讲解,课堂的提问,板书的设计,练习题的安排,以及知识的归纳小结等都要做到科学安排,使学生在整个课堂的学习过程中始终能处于积极主动的思维状态之中,从而以最少的时间和精力去获取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

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及分析

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及分析 政史地:高菊 1.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背景分析是教学活动的起点。教学关注教师、学生、内容等,那么,教学背景分析也应该从这些方面考虑教学前的实际状况。例如,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已经达到何种程度?也就是要从学生的原来认知水平、认知态度和认知能力上来认识教学对象。再如,在教学环境上已经有了哪些准备?环境包括软、硬两方面,也有主、客观方面的。硬环境一般是指教学媒体设施等,软环境通常指教学理念、教学风格、学生学习氛围等部分。备课时,教师首先就要分析教学背景。如,某教师在讲述清末历史上的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等一系列历史事件时,都提到了李鸿章,学生认为他是卖国贼。但在学习“近代化的起步”一章的洋务运动后,一些学生又认为他为中国的近代化作了一定的贡献,似乎不能全盘否定他。由此,学生之间形成了激烈的讨论,对李鸿章这个人产生了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基于学生的疑惑、争论,教师让学生准备一次“如何评价李鸿章”的辩论课。课前教师已经掌握了学生对李鸿章的初步评价,在充分的背景分析后,进行了课堂辩论。 2.教学内容与教学对象分析 教学内容是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载体。以往备课也分析教学内容,但仅仅关注教材分析,较少关注与学习教材内容有密切关系的认知和心理因素,以及教材对学生能力的要求;过去的教案有时也有“学生分析”一栏,但许多只是泛泛而谈,形式而已。实际上,分析学生是为了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难点,完成教学任务。备课时应该认真考虑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制定教学设计方案。例如,张元教授曾应邀在初一年级上过“宋代理学与词”的一节课。他在教学设计时考虑到,对初一学生讲宋代文化中心的理学,既不能简述理学的概念与各家学说的要旨,也不能选录资料制成讲义在课堂讨论,因为这两种方法都超出学生的学习能力,无法取得教学效果。初一学生仍属喜欢听老师讲故事的年龄,他认为不妨从故事入手,先讲理学家的故事,再根据它作点发挥,谈点问题。不过,十三岁的青少年不会喜欢听理学家的故事,讲课前就应该有这样的心理准备。所以,他在讲张载变化气质的“气质”时,就以刚刚播出的电视节目“超级星期天”中访问的某公众人物为例,问学生:“她说她不喜欢做什么事?”学生回答:“洗澡。”再问:“她说她最多几天不洗澡?”学生答:“三天。”三天不洗澡,一般人难以忍受,她却不以为意,多少反映了她的生活习惯比较懒惰,这是她的个性,也就是张载所说的“气质”,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些不太好的个性,都要努力去改变它,使它降到最低。这个例子说明,备课时对所教内容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理解水平一定要作细致分析,并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 3.教学目标的确定与叙写 与传统的教案相比,教学设计中对于目标的理解和陈述有较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一是目标的主体和维度不同。传统的教案所体现的主体是教师,而教学设计以学生的学习目标为依据,主体是学生;传统的教案较多地关注知识教学,而教学设计在知识目标之外还关注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二是目标的陈述功能有区别。传统的教案关于目标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