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化学反应原理专题3第二单元第1课时

化学反应原理专题3第二单元第1课时

化学反应原理专题3第二单元第1课时
化学反应原理专题3第二单元第1课时

第1课时溶液的酸碱性与pH

[目标导航] 1.了解溶液的酸碱性与pH的关系。2.学会pH的简单计算。3.了解溶液稀释时pH的变化规律,会计算各类混合溶液的pH。4.全方位地比较一强一弱。

一、溶液的酸碱性和pH

1.溶液的酸碱性

(1)溶液的酸碱性与c(H+)、c(OH-)的关系

溶液的酸碱性取决于溶液中c(H+)和c(OH-)的相对大小。

①c(H+)>c(OH-),溶液呈酸性,c(H+)越大,酸性越强。

②c(H+)=c(OH-),溶液呈中性。

③c(H+)<c(OH-),溶液呈碱性,c(OH-)越大,碱性越强。

(2)常温下溶液的酸碱性与pH的关系

①pH<7,溶液呈酸性,pH越小,c(H+)越大,溶液的酸性越强。

②pH=7,溶液呈中性。

③pH>7,溶液呈碱性,pH越大,c(H+)越小,溶液的碱性越强。

2.pH

(1)表达式:pH=-lg c(H+)。

(2)意义:pH越大,溶液碱性越强;pH越小,溶液酸性越强。

(3)适用范围:1×10-14 mol·L-1≤c(H+)≤1 mol·L-1的溶液。

3.溶液酸碱性的测定方法

(1)指示剂法

该法只能测其pH的大致范围,常见指示剂变色范围为

指示剂变色范围

石蕊pH<5红色5~8紫色>8蓝色

酚酞pH<8.2无色8.2~10浅红色>10红色

甲基橙pH<3.1

红色

3.1~

4.4

橙色

>4.4黄色

(2)pH试纸法

常用的pH试纸有广范pH试纸和精密pH试纸。前者的pH差值为1,后者的pH差值约为0.2或0.3。

pH试纸的使用方法:

把小片试纸放在洁净的表面皿或玻璃片上,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在干燥的pH试纸上,试纸变色后,与标准比色卡对比,即可确定溶液的pH。

(3)pH计测量法

议一议

1.判断溶液酸碱性的标准是什么?pH=7的溶液是否一定为中性溶液?

答案判断溶液酸碱性的标准是比较c(H+)、c(OH-)的相对大小,pH=7的溶液不一定为中性溶液,只有在常温下pH=7的溶液才为中性溶液,因为K w只与温度有关,如在100 ℃时,K w=1.0×10-12,pH=6为中性,pH=7应为碱性。

2.怎样理解酸的酸性强弱与溶液的酸性强弱?

答案酸的酸性强弱是指酸电离出H+的难易,如HNO3的酸性比H3PO4的强。而溶液的酸性强弱是指溶液中H+的浓度大小,H+浓度越大,溶液的酸性越强。

二、溶液pH的计算

练一练

1.已知在常温下

(1)c(H+)=1.0×10-3 mol·L-1的某溶液中,c(OH-)=____________________,pH为______。

(2)pH=4的盐酸溶液中,c(H+)=________________,c(H+)水=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1.0×10-11 mol·L-1 3

(2)1.0×10-4 mol·L-1 1.0×10-10 mol·L-1

2.常温下,计算下列溶液的pH。

(1)1.0×10-3 mol·L-1的盐酸的pH为________。

(2)5.0×10-4 mol·L-1的H2SO4溶液的pH为________。

(3)将8 g NaOH固体溶于水得到2 L溶液,其pH为________。

(4)a mol·L-1的Ba(OH)2溶液的pH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3(2)3(3)13(4)15-lg5+lg a

方法导引单一溶液的pH值计算方法

(1)计算原则

酸性溶液:求c(H+)→求pH的值。

K w求c(H+)→求pH值。

碱性溶液:求c(OH-)――→

(2)公式:pH=-lg c(H+)

K w=c(H+)·c(OH-)

三、酸碱溶液稀释后pH变化规律

计算下列溶液的pH

(1)pH=2的盐酸加水稀释10倍,其pH为________。

(2)pH=3的H2SO4加水稀释10倍,其pH为________。

(3)pH=2的CH3COOH加水稀释10倍,其pH范围为________________。

(4)pH=11的NaOH溶液加水稀释10倍,其pH为______。

(5)pH=12的Ba(OH)2溶液加水稀释10倍,其pH为________。

(6)pH=11的NH3·H2O加水稀释10倍,其pH范围为________________。

答案(1)3(2)4(3)2<pH<3(4)10(5)11

(6)10<pH<11

议一议

1.若将pH=2的盐酸加水稀释107倍,其pH是否为9,为什么?

答案不为9。因为此时应该以水的电离为主,而忽略HCl的电离,稀释后的pH应无限接近7。

2.若将pH=12的NaOH溶液加水稀释107倍,其pH是否为5,为什么?

答案不为5。因为此时应该以水的电离为主,而忽略NaOH的电离,稀释后的pH应无限接近7。

3.将pH=2的CH3COOH溶液和pH=12的氨水分别加水稀释10倍,pH变化为什么不到一个单位。

答案因为CH3COOH、NH3·H2O均为弱电解质,在稀释过程中还会继续电离,所以pH变化不到一个单位。

4.分别画出pH相等的盐酸和CH3COOH溶液、NaOH溶液和氨水加水无限稀释时的pH变化图像。

答案

一、溶液酸碱性的测定

例1有一学生在实验室测某溶液的pH,实验时,他先用蒸馏水润湿pH试纸,然后用洁净干燥的玻璃棒蘸取试样进行检测。

(1)该生的操作方法是否正确?

(2)如不正确请说明理由,同时请分析是否一定有误差产生。

(3)若用此法分别测定c(H+)相等的H2SO4和H3PO4溶液的pH,结果会怎样?并说明理由。解析由此题可引出下列结论:醋酸铅试纸、KI-淀粉试纸、石蕊试纸(检验气体的酸碱性)等用于定性检验时,试纸一般要润湿,而pH试纸定量测定某溶液的酸碱度时,绝对不允许用水将试纸润湿。

答案(1)不正确。

(2)若溶液不显中性,则H+或OH-被稀释,测出的不是溶液中H+或OH-对应的pH;不一定有误差,当溶液为中性时则不产生误差。

(3)测得的pH,H3PO4溶液较H2SO4溶液小,因为在稀释过程中,H3PO4继续电离产生H+,使得该溶液中c(H+)较H2SO4溶液中的大。

变式训练1中学化学实验中,淡黄色的pH试纸常用于测定溶液的酸碱性。在25 ℃时,若溶液的pH=7,试纸不变色;若pH <7,试纸变红色;若pH>7,试纸变蓝色。而要精确测定溶液的pH,需用pH计。pH计主要通过测定溶液中H+的浓度来测定溶液的pH。已知100 ℃时,水的离子积常数K w=1×10-12。

(1)已知水中存在如下平衡:H2O+H2O H3O++OH-ΔH>0,现欲使平衡向左移动,且所得溶液呈酸性,选择的方法是________(填字母)。

A.向水中加入NaHSO4B.向水中加入NaCl

C.加热水至100 ℃D.在水中加入KOH

(2)现欲测定100 ℃沸水的pH及酸碱性,若用pH试纸测定,则试纸显________色,溶液显________性(填“酸”、“碱”或“中”);若用pH计测定,则pH____________7(填“>”、“=”或“<”),溶液呈__________性(填“酸”、“碱”或“中”)。

答案(1)A(2)淡黄中<中

解析(1)向水中加入NaHSO4,c(H+)增大,平衡向左移动,A正确;向水中加入NaCl对水的电离平衡无影响,平衡不移动,B错误;加热平衡向右移动,仍呈中性,C错误;向水中加入KOH,c(OH-)增大,平衡向左移动,但溶液呈碱性,D错误。(2)100 ℃时水的pH=6,但溶液仍呈中性,因此pH试纸的颜色仍为淡黄色。

二、酸碱混合后pH值的计算方法

例2计算下列溶液的pH:

(1)①1.0×10-

4 mol·L

-1

盐酸溶液的pH 为________。

②将0.4 g NaOH 固体溶于水得到1 L 溶液,该溶液的pH 为________。

(2)pH =2的盐酸与pH =4的盐酸,若按1∶10的体积比混合后,溶液的c (H +

)为____________________,pH 为________。

(3)将200 mL 5×10-

3 mol·L -

1 NaOH 溶液与100 mL 2×10-

2 mol·L -

1 NaOH 溶液混合后,溶液的c (OH -

)为__________________,c (H +

)为____________________,pH 为________。 (4)pH =12的NaOH 溶液与pH =2的硫酸,若等体积混合后,溶液的pH 为________;若按9∶11的体积比混合后,溶液的pH 为________;若按11∶9的体积比混合后,溶液的pH 为________。 答案 (1)①4 ②12 (2)1.0×10-

3 mol·L -

1 3 (3)1.0×10-

2 mol·L -

1 1.0×10-12

mol·L -

1

12 (4)7 3 11

归纳总结 溶液pH 的计算方法 (1)强酸、强碱溶液的pH 的计算方法

先求出强酸、强碱溶液中的c (H +),强酸直接由酸的浓度求出,强碱先由碱的浓度求出c (OH

-),再根据水的离子积换算出

c (H +),然后用公式pH =-lg c (H +)求出pH 。

(2)酸、碱溶液混合后pH 的计算方法 ①强酸与强酸混合

c (H +)混=c 1(H +)·V 1+c 2(H +)·V 2V 1+V 2,然后再求pH 。

②强碱与强碱混合 先计算:c (OH -)混=

c 1(OH -)·V 1+c 2(OH -)·V 2

V 1+V 2

再求c (H +)混=K w

c (OH -)混,最后求pH 。

③强酸与强碱混合

a .恰好完全反应,溶液呈中性,pH =7。

b .酸过量: 先求

c (H +)余=

c (H +)·V (酸)-c (OH -)·V (碱)

V (酸)+V (碱)

再求pH 。 c .碱过量:

先求c (OH -)余=c (OH -)·V (碱)-c (H +)·V (酸)V (酸)+V (碱),

再求c (H +)=K w

c (OH -)余

,最后求pH 。

变式训练2 将0.1 mol·L -

1 HCl 溶液和0.06 mol·L -1

的Ba(OH)2溶液等体积混合后,则该溶

液的pH 是( )

A .1.7

B .12.3

C .12

D .1 答案 C

解析 这是强酸和强碱的混合,要先判断混合液的酸碱性。酸中c (H +)=0.1 mol·L -1;碱中c (OH -)=0.12 mol·L -1,等体积混合碱过量,根据pH 值的计算方法,要先求c (OH -),再求c (H +),最后求

pH

值。c (OH -)余=

c (OH -)·V 碱-c (H +)·V 酸V 酸+V 碱=0.01 mol·L -1,c (H +)=K w

c (OH -)余

1×10-12mol·L -1,故pH =-lg c (H +)=12。

例3 在室温下,等体积的酸和碱的溶液混合后,pH 一定大于7的是( ) A .pH =3的硝酸跟pH =11的氢氧化钾溶液 B .pH =3的盐酸跟pH =11的氨水 C .pH =3的硫酸跟pH =11的氢氧化钠溶液 D .pH =3的磷酸跟pH =11的氢氧化钾溶液

解析 A 、C 两项中都是强酸与强碱中和,等体积混合时酸溶液中氢离子的物质的量和碱溶液中氢氧根离子的物质的量相等,即pH

强酸+pH 弱碱=14,恰好完全中和,pH =7;B

项,

pH 强酸+pH 弱碱=14,混合后碱过量,pH >7;D 项,pH 弱酸+pH 强碱=14,混合后酸过量,pH <7。 答案 B

例4 在25 ℃时,有pH 为x 的盐酸和pH 为y 的NaOH 溶液(x ≤6,y ≥8),取V x L 该盐酸同该NaOH 溶液中和,需V y L NaOH 溶液。问: (1)若x +y =14,V x

V y =________(填数值)。

(2)若x +y =13,V x

V y

=________(填数值)。

(3)若x +y >14,V x

V y =__________________(填表达式),且V x ________V y (填“>”、“<”或

“=”)。

解析 V x ·10-x =V y ·10-(14-y )

V x V y =10-(14-y )10

-x =10(x +y -14) (1)若x +y =14,则V x

V y =1;

(2)若x +y =13,则V x V y =1

10

(3)当x +y >14时,根据V x

V y =10(x +y -14),

V x >V y 。

答案 (1)1 (2)110 (3)10(x +y -

14) >

方法技巧 溶液pH 计算

碱按碱、酸按酸,同强混合在中间, 异强混合看过量,无限稀释7为限。

变式训练3 室温时,将x mL pH =a 的稀NaOH 溶液与y mL pH =b 的稀盐酸充分反应。下列关于反应后溶液pH 的判断,正确的是( ) A .若x =y ,且a +b =14,则pH >7 B .若10x =y ,且a +b =13,则pH =7 C .若ax =by ,且a +b =13,则pH =7 D .若x =10y ,且a +b =14,则pH >7 答案 D

解析 y mL pH =b 的盐酸中,n (H +)=y ·10-b ×10-3 mol ;x mL pH =a 的NaOH 溶液中,n (OH

-)=x ·10-(14-a )×10-3 mol 。紧扣

n (H +)/n (OH -)来列式分析:n (H +)n (OH -)=y ·10-b

x ·10-(14-a )=y x

·10

14-(a

+b )。

若x =y ,且a +b =14,则n (H +)/n (OH -)=1,pH =7,A 项错;若10x =y ,且a +b =13,则n (H +)/n (OH -)=100,pH <7,B 项错;若ax =by ,且a +b =13,则n (H +)/n (OH -)=

10a

b >10(因为a >7,b <7),pH <7,C 项错;若x =10y ,且a +b =14,则n (H +)/n (OH -)=1

10

<1,pH >7,D 项正确。

三、一强一弱的全方位比较

例5 现有a.盐酸、b.醋酸、c.硫酸三种稀溶液,用字母回答下列问题。 (1)若三种酸的物质的量浓度相等。

①三种溶液中的c (H +

)大小关系为________________。

②取等体积上述三种溶液,分别用同浓度的NaOH 溶液完全中和,所需NaOH 溶液体积大小关系为________________。

③若取等质量Zn 分别跟这三种溶液反应,使Zn 恰好完全反应时,消耗三种酸溶液的体积大小关系为________________。

④对于a 盐酸和b 醋酸,若加水稀释相同的倍数,________的pH 大,若加水稀释到相同的pH ,________加的水多。 (2)若三种酸溶液中的c (H +

)相等。

①三种酸的物质的量浓度大小关系为________。

②取等体积上述三种溶液,分别用同浓度的NaOH 溶液完全中和,所需NaOH 溶液体积大小关系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若取等质量Zn 分别跟这三种溶液反应,使Zn 恰好完全反应时,消耗三种酸的体积大小关系为______________。

④对于a 盐酸和b 醋酸,若加水稀释到相同的倍数,________的pH 大,若加水稀释到相同的pH ,________加的水多。

解析 (1)①H 2SO 4为二元强酸,CH 3COOH 为弱酸,在水溶液中发生部分电离,故c >a >b 。②三种酸的物质的量相等,因H 2SO 4为二元酸,所以消耗的NaOH 是盐酸和醋酸的两倍,盐酸和醋酸消耗的NaOH 相等,所以c >a =b 。③等质量的Zn 完全反应,消耗的盐酸和醋酸的体积相等,消耗的H 2SO 4的体积最少,所以a =b >c 。④由于醋酸部分电离,若加水稀释到相同的倍数,醋酸的pH 仍然大,若稀释到相同的pH ,盐酸加入的水多。

(2)①CH 3COOH 是弱酸,c (CH 3COOH)?c (H +),c (H 2SO 4)=1

2c (H +),c (HCl)=c (H +),所以b

>a >c 。②等体积的三种溶液中,n (CH 3COOH)>n (HCl),HCl 和H 2SO 4都是强电解质,两溶液中的n (H +)相等,消耗的NaOH 一样多,所以b >a =c 。③等质量的Zn 完全反应,消耗的n (H +)相等,所以溶液中c (H +)大的消耗体积要小,H 2SO 4溶液与盐酸中的c (H +)相等,而CH 3COOH 在反应中会继续电离产生H +,所以消耗体积最小,所以a =c >b 。④由于醋酸是弱电解质,在稀释过程中会继续电离,稀释到相同倍数时,其pH 要小,若加水稀释到相同的pH ,醋酸加入的水多。

答案 (1)①c >a >b ②c >a =b ③a =b >c ④b a

高中生物选修一资料专题1 第1课时

第1课时果酒和果醋的制作 [学习导航] 1.通过回顾“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实验,掌握果酒制作的原理。2.结合教材P3图1-3,理解并掌握果酒和果醋制作的过程。3.结合教材P4图1-4b及操作提示,学会设计并安装简单的生产果酒及果醋的装置。 [重难点击] 1.掌握发酵作用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学习制作果酒、果醋的实际操作技能。3.设计并安装简单的生产果酒及果醋的装置。 一、果酒、果醋制作的原理 1.果酒制作的原理 (1)菌种:酵母菌。 ①菌种来源:主要是附着在葡萄皮上的野生型酵母菌。 ②代谢类型:异养兼性厌氧型。 ③生长繁殖最适温度:20 ℃左右。 ④分布场所:分布广泛,尤其种植水果类的土壤中。 (2)发酵原理 (3)发酵所需条件 ①环境条件:缺氧、pH呈酸性。 ②温度:一般控制在18~25 ℃。 2.果醋制作的原理 (1)菌种:醋酸菌。

①菌种来源:人工接种醋酸菌。 ②代谢类型:异养需氧型,对氧气的含量特别敏感。 (2)发酵原理 ①氧气、糖源充足: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糖分解成醋酸。 ②氧气充足、缺少糖源: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反应简式如下:C2H5OH +O2→CH3COOH+H2O。 (3)发酵所需条件 ①环境条件:氧气充足。 ②温度:最适生长温度为30~35 ℃。 1.发酵菌种 观察下面酵母菌与醋酸菌结构模式图,比较回答: (1)酵母菌和醋酸菌在细胞结构方面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答案酵母菌属于真核生物,醋酸菌属于原核生物,酵母菌中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而醋酸菌没有。 (2)酵母菌和醋酸菌的主要细胞分裂方式分别是哪种? 答案酵母菌主要进行有丝分裂,醋酸菌主要进行二分裂。 (3)酵母菌和醋酸菌发酵场所有何不同? 答案酵母菌的有氧呼吸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无氧呼吸场所是细胞质基质。醋酸菌是原核生物,只能进行有氧呼吸,全过程均在细胞质中进行。 2.发酵原理 (1)在酒精发酵过程中往往“先通气后密封”,为什么? 答案通气的目的是:使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 密封的目的是:使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 (2)酒精发酵过程中发生“先来水后来酒”现象,其原因是什么? 答案酵母菌首先进行有氧呼吸产生了水,然后进行无氧呼吸才产生酒精。 (3)为什么果酒搁置时间过久会有酸味,而且表面常有一层菌膜?

高中化学 专题1 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 第3单元 从微观结构看物质的多样性(第2课时)不同类型的晶

不同类型的晶体 (建议用时:45分钟) [学业达标] 1.下列各组物质中,化学键类型相同,晶体类型也相同的是( ) 【导学号:39700023】A.C(金刚石)和CO2B.NaBr和HBr C.CH4和H2O D.Cl2和KCl 【解析】各物质中的化学键和所属晶体类型如下: 【答案】C 2.有关晶体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晶体中分子间作用力越大,分子越稳定 B.原子晶体中共价键越强,熔点越高 C.冰融化时水分子中共价键发生断裂 D.氯化钠熔化时离子键未被破坏 【解析】A选项,晶体中分子间作用力大小与分子的稳定性没有关系;C选项中冰融化时水分子中共价键不发生断裂;D选项中氯化钠熔化时离子键被破坏。 【答案】B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原子晶体中的相邻原子都以共价键相结合 B.金属晶体的熔点都比分子晶体的熔点高 C.干冰升华时,分子内共价键会发生断裂 D. Na2O2晶体中阴、阳离子个数比为1∶1 【解析】金属晶体的熔点不一定比分子晶体的高,如Hg常温下为液态,B错;干冰为分子晶体,升华时克服分子间作用力,分子内共价键不变,C错;Na2O2晶体中阴、阳离子个数比为1∶2,D错。

【答案】A 4.一种新型材料B4C3,它可用于制作切削工具和高温热交换器。关于B4C3的推断正确的是( ) A.B4C3是一种分子晶体 B.B4C3是一种离子晶体 C.B4C3是一种原子晶体 D.B4C3分子是由4个硼原子和3个碳原子构成的 【解析】B4C3可用于制作切削工具和高温热交换器,说明它的硬度大、熔沸点高,所以它是原子晶体,不存在单个分子。 【答案】C 5.下列各组物质中,按熔点由低到高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Cl2、Br2、I2B.CO2、SiO2、KCl C.O2、I2、Hg D.SiC、NaCl、SO2 【解析】Cl2、Br2、I2的晶体属于分子晶体,且组成和结构相似,随着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大,分子间作用力增大,晶体的熔点逐渐升高,A项正确。CO2、KCl、SiO2的晶体分别属于分子晶体、离子晶体、原子晶体,熔点:原子晶体>离子晶体>分子晶体,B项错误。常温、常压下,O2为气态,I2为固态,Hg为液态,C项错误。SiC、NaCl、SO2的晶体分别为原子晶体、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它们的熔点逐渐降低,D项错误。 【答案】A 6.下列化合物,按其晶体的熔点由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 ) 【导学号:39700024】A.SiO2CsCl I2Br2 B.SiO2CsCl Br2I2 C.CsCl SiO2I2Br2 D.Br2I2CsCl SiO2 【解析】先区分各选项中各物质的晶体类型,原子晶体的熔点>离子晶体的熔点>分子晶体的熔点。其中I2的熔点高于Br2的熔点。 【答案】A 7.下列每组物质发生状态变化时,所克服的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属于同种类型的是( ) A.食盐和蔗糖熔化B.钠和硫熔化 C.碘和干冰升华D.二氧化硅和氧化钠熔化 【答案】C 8.有下列几种晶体:A.水晶,B.冰醋酸,C.白磷,D.金刚石,E.晶体氩,F.干冰。 (1)属于分子晶体的是________,直接由原子构成的分子晶体是________。

专题3常见的烃第一单元脂肪烃第3课时练习答案(精).doc

专题3常见的坯第一单元脂肪坯第3课时练习 例1?聚甲基丙烯酯疑乙醇的结构简式为,它是制作软质隐形眼镜的材料。请写出由甲基丙烯酸疑乙酯制备聚甲基丙烯酸疑乙酯的化学方程式: [参考答案]: 例2.两种或两种以上具有不饱和键的化合物之间也能通过加聚反应形成高分子化合物。请写出下列高分子化合物的单体。 (1(2 [参考答案](1CH2=CH2,(2,CH2=CH-CH=CH2 [针对训练] 1.由乙烯推测丙烯的结构或性质正确的是( A.分子中三个碳原子在同一条直线上 B.分子中所有原子都在同一平面上 C.能使澳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D.能发生加聚反应生成 [参考答案]C 2.具有单、双键交替长链(如.,CH二CH—CH二CH—CH二CH■…的高分子有可能成 为导电塑料。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即授予开辟此领域的3位科学家。下列高分子中,可能成为导电塑料的是( A.聚乙烯

B.聚丁二烯 C.聚苯乙烯 D.聚乙块 [参考答案]D 3.1,3-T二烯和苯乙烯在适当的条件下可以发生加聚反应生成丁苯橡胶。下列结构简式中, 能正确反映丁苯橡胶结构的是( A. B . C. D. [参考答案]A、D 4.形成下列高聚物的单体相同的是 ( ①②③④ A.①③ B ?③④ C.①② D .②④[参考答案]C

5.聚四氟乙烯在耐热性和化学稳定性上都超过了其它塑料,号称“塑料王二在工业上有广 泛的用途,其合成线路如下图所示。请在方框内写出各物质的结构简式。 6?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1氯乙烯制聚氯乙烯(2丙烯制聚丙烯 (31,3 —丁二烯制顺丁橡胶7.按题目要求写岀结构简式 (1氯乙烯与丙烯按1:1的物质的量比在一定条件下加聚成高分子化合物时?,有三种加聚产 物(每个链接中有5个碳原子,试写出这3种物质的结构简式。、、、、。 (2CH 3-CH =CH 2与加聚所得产物可能有:、、 o (3高分子化合物的单体分别是: -CH 2-CH 2-CH -CH 2- []n| CH 3 -CH 2-CH 2-CH 2-CH - [ ] n | CH 3 -CH 2-CH =CH -CH 2-CH -CH 2- []n CH 3 | -CH 2-CH =CH -CH -CH 2-CH 2- [ ] n CH 3 | 氯仿A二氟一氯甲烷B四氟乙烯C聚四氟乙烯CH 3C =C -CH 3 CH 3 CH 3 11 -CH 2CH(CH 3CH 2CH 2- []n

【教案】人教版英语六年级下册Unit 1 第三课时

人教版英语六年级下册 第三课时 课时内容 B let’s learn Match and say 课时分析 本课时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时。围绕How heavy are you?这一话题展开,主要通过对话学习词汇bigger, smaller, stronger, thinner, heavier及句型How heavy are you? I’m...kilograms. You’re ...than me.的表达。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的人,注意合理的膳食和运 动,保持身体的健康。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保持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树立学好英语的信心。在第一课时中学习了句型How tall are you? I’m... 在第二课时中学习了句型How tall is…? It’s...为本课时做了很好的铺垫。本课时的重点是四会单词的掌握以及能够运用四会单词描述人物的外貌特点。 本课时包括Let’s learn 和Match and say两个板块。Let’s learn呈现了Mike 和同学 们去郊游,John和Jim比较体重,Mike 和吴一凡比较脚的大小,张鹏比Sarah强壮,帮助Sarah背书包的情景,呈现了单词比较级的词性和意义。此板块呈现的对话情境是John通过问Tim体重,得出了Tim更重的结论。此情景是发生在公园里,一帮同学去郊游,很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更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Match and say 板块是用于操练B Let’s learn 板块中的形容词比较级。通过学生的描述并比较小朋友调到的鱼的特征,达到运用语言的目的。 本课时虽然是新授课,但是四会单词的原级已经学过,所以学生接受新知会很容易。在设计教学过程时,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采用动手操作、玩游戏、小调查等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全体学生的参与,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环境下,自主的学习。 课时目标 1.能够听、说、读、写单词:stronger, thinner, heavier, bigger, smaller 2.能够正确运用上述单词描述人物或事物的特点。 3.了解部分形容词变比较级,双写最后一个字母,加er或变y为I, 加-er. 4.能够听、说、运用句型How heavy are you? I’m…kilograms. 5.引导学生关心他人,注意合理的膳食,多运动,保持身体的健康。 6.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课时重难点 1. 重点 (1)能够听、说、读、写单词:stronger, thinner, heavier, bigger, smaller (2)能够正确运用上述单词描述人物或事物的特点。 (3)了解部分形容词变比较级,双写最后一个字母,加er或变y为I, 加-er. (4)能够听、说、运用句型How heavy are you? I’m…kilograms. 2. 难点 (1)能够正确运用上述单词描述人物或事物的特点。

专题3 第1单元 第2课时 脂肪烃的来源与石油化学工业

第2课时脂肪烃的来源与石油化学工业 1.了解石油、天然气是脂肪烃的主要来源。 2.了解石油的分馏、裂化、裂解、重整等化学工业。(重点) 3.烃燃烧的有关计算。(重点)

[基础·初探] 教材整理 脂肪烃的来源与石油化学工业 1.石油的物理性质和成分 (1)颜色状态:黄绿色至黑褐色的黏稠液体。 (2)组成:主要是由气态烃、液态烃和固态烃组成的混合物。其成分主要是烷烃和环烷烃,有的含芳香烃。 2.天然气的成分 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有的地区的天然气中则含有乙烷、丙烷和丁烷等。 3.石油的分馏 (1)原理:石油――→加热汽化――→沸点不同 不同的馏分,属于物理变化。 (2)分类 ①常压分馏????? 原料:石油产品?? ??? 石油气、汽油、煤油、轻柴油等重油 ②减压分馏 ??? ?? 原理:压强较低时,重油中的沸点较高的烃在 较低温度时汽化,然后得到不同的产品原料:重油产品?? ??? 重柴油、润滑油、石蜡、燃料油等沥青 4.石油的裂化 (1)原理:使长碳链的烃在高温下反应生成短碳链烃的方法。 (2)目的:提高汽油、煤油等轻质油的产量。 (3)分类:热裂化和催化裂化。

(4)裂解:同裂化原理相同,由轻质油生产气态烯烃,又称深度裂化。 5.催化重整和加氢裂化 (1)目的:提高_汽油等轻质油品质。 (2)产品:催化重整是获得芳香烃的主要途径。 6.环境保护 石油化工,科学家正在积极探索“全合成、零排放”的绿色化学工艺,开发对环境友好的产品、控制设备和仪器。 (1)石油中含有C5~C11的烷烃,可以通过石油的分馏得到汽油。( ) (2)含C18以上的重油经催化裂化可以得到汽油。( ) (3)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开采天然气应做到安全规范的操作。( ) (4)煤中含有苯和甲苯,可用分馏的方法把它们分离出来。( ) (5)石油的分馏、裂化、裂解均是化学变化。( ) 【答案】(1)√(2)√(3)√(4)×(5)× [核心·突破] 1.石油的分馏 (1)常压分馏得到的馏分中烃的沸点相对较低,分子中所含碳原子数较少。 减压分馏得到的馏分中烃的沸点相对较高,分子中所含碳原子数较多。 (2)减压分馏的原理是利用外界压强对物质沸点的影响。外界压强越大,物质

专题3常见的烃第一单元脂肪烃第3课时练习答案

专题3常见的烃第一单元脂肪烃第 3课时练习 形眼镜的材料。请写出由甲基丙烯酸羟乙酯制备聚甲基丙烯酸羟乙酯的化学方程式: 例2.两种或两种以上具有不饱和键的化合物之间也能通过加聚反应形成高分子化合物。 [参考答案]C 2 .具有单、双键交替长链(如…— CH = CH — CH = CH — CH = CH —…)的高分子有可能成 为导电塑料。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即授予开辟此领域的 3位科学家。下列高分子中,可 能成为导电塑料的是 ( ) A .聚乙烯 B .聚丁二烯 C .聚苯乙烯 D .聚乙炔 [参考答案]D 3. 1,3-丁二烯和苯乙烯在适当的条件下可以发生加聚反应生成丁苯橡胶。 下列结构简式中, 能正确反映丁苯橡胶结构的是 ( 例1.聚甲基丙烯酯羟乙醇的结构简式为 H s 兔 T cl c ICHO - C ,它是制作软质隐 尽一 c — c I CBO H 55n T cl c I CHO - 请写 [参考答案](1) CH 2 = CH 2 , CH=CH H [针对训练] 1 ?由乙烯推测丙烯的结构或性质正确的是 A .分子中三个碳原子在同一条直线上 B .分子中所有原子都在同一平面上 C .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D .能发生加聚反应生成 -X : 二;■■二 出下列高分子化合物的单体。 (2) 2= CH — CH = CH

) [参考答案]A 、D 4?形成下列高聚物的单体相同的是 ①卡 CH 2一 CH ? — CH — CH 2臨 ② 4 CH 2— CH 2— CH 2— CH ] —n I I CH 3 CH 3 ③-[CH 2— CH = CH — CH — CH 2— CHzb ④—[CH ?— CH = CH — CH ?— CH — CH2H I I CH 3 CH 3 A .①③ B .③④ C .①② D .②④ [参考答案]C 5 ?聚四氟乙烯在耐热性和化学稳定性上都超过了其它塑料,号称“塑料王” 。在工业上有广 泛的用途,其合成线路如下图所示。请在方框内写出各物质的结构简式。 6 .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 氯乙烯制聚氯乙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丙烯制聚丙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1, 3 一丁二烯制顺丁橡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按题目要求写出结构简式 (1) 氯乙烯与丙烯按 1:1的物质的量比在一定条件下加聚成高分子化合物时,有三种加聚产 物(每个链接中有 5个碳原子),试写出这3种物质的结构简式。 CH 3CH 3 I I (2) CH 3 — CH = CH 2与CH 3C = C — CH 3加聚所得产物可能有: (3) 高分子化合物+CH 2CH(CH 3)CH 2CH 2卜n 的单体分别是 : A . B . 氯仿 二氟一氯甲烷 四氟乙烯 聚四氟乙烯 A B C D

苏教版化学必修1:专题3 第一单元 第二课时 知能演练轻松闯关

1.下列各组物质中,在高温引燃的条件下,不. 能发生化学反应的是( ) A .Al 粉和Fe 3O 4粉末混合 B .V 2O 5粉末和Al 粉混合 C .Al 粉和MgO 粉末混合 D .C 粉和CuO 粉末混合 解析:选C 。Al 粉和Fe 3O 4、V 2O 5在高温时均可发生铝热反应,而Al 粉和MgO 粉在高温时不发生化学反应,因为Mg 比Al 活泼。C 粉和CuO 粉末在高温也发生化学反应 2CuO +C=====高温 2Cu +CO 2↑。 2.等质量的同种镁铝合金分别与下列4种过量的溶液充分反应,放出氢气最多的是( ) A .2 mol·L - 1 H 2SO 4溶液 B .18 mol·L - 1 H 2SO 4溶液 C .6 mol·L - 1 KOH 溶液 D .3 mol·L - 1 HNO 3溶液 解析:选A 。镁、铝与稀H 2SO 4均可反应放出H 2;在KOH 溶液中只有铝与KOH 反应放出H 2;镁与浓H 2SO 4反应不生成H 2,Al 在浓H 2SO 4中钝化;Mg 、Al 与HNO 3作用都不生成H 2。 3.若在加入铝粉能放出氢气的溶液中,分别加入下列各组离子,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 ) A .NH +4、SO 2-4、CO 2- 3、K + B .Na +、Ba 2+、Ca 2+、HCO - 3 C .Mg 2+、Ag +、K +、Cl - D .K +、Cl -、Na +、SO 2- 4 解析:选D 。铝与酸、强碱反应都放出氢气,则加入铝粉能放出氢气的溶液中可能含H + , 也可能含OH -。分别加入各组离子,一定能大量共存,是指各组离子应与H +和OH - 都能共 存。A 项中,NH +4与OH -生成NH 3·H 2O ,CO 2-3与H +生成H 2CO 3;B 项中,HCO -3与H + 、OH -都能发生反应;C 项,Mg 2+与OH -不能共存,Ag +与Cl - 不能共存;D 项中,各离子与H +和OH - 都不发生反应,符合要求。 4.用含少量镁粉的铝粉制取纯净的氢氧化铝,下述操作步骤中最恰当的组合是( ) ①加盐酸溶解;②加烧碱溶液溶解;③过滤;④通入过量CO 2生成Al(OH)3沉淀;⑤加入盐酸生成Al(OH)3沉淀;⑥加入过量烧碱溶液 A .①⑥⑤③ B .②③④③ C .②③⑤③ D .①③⑤③ 解析:选B 。由镁粉和铝粉制取纯净Al(OH)3的过程为 5.镁和铝分别与等浓度、等体积的过量稀硫酸反应,产生气体体积(V )与时间(t )关系如右图。反应中镁和铝的(注:反应速率为单位时间内生成气体的量)( )

2020-2021学年苏教版必修1 专题1 第1单元 第3课时 物质的聚集状态 作业

专题1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 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 第3课时物质的聚集状态 课时跟踪检测 知识点一:决定物质体积的因素 1.下列有关气体体积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一定温度和压强下,各种气态物质体积的大小,由构成气体的分子的大小决定 B.一定温度和压强下,各种气态物质体积的大小,由构成气体的分子数决定 C.不同的气体若体积不同,则它们所含的分子数也不同 D.气体摩尔体积是指1 mol任何气体所占的体积约为22.4 L 解析:一定温度和压强下,不同气体的分子之间的平均距离都是大概相同的,分子很小,此时决定气体体积大小的主要因素就是分子数,A错,B正确;N= nN A=V V m N A,若体积不同,不同状态下气体的V m也不同,故它们所含的分子数 可能相同,C错;气体摩尔体积22.4 L·mol-1,必须适用于标准状况下的气体,D错。 答案:B 2.相同物质的量的各种固体或液体的体积并不相同,其主要原因是() A.微粒大小不同B.微粒质量不同 C.微粒间距离不同D.温度、压强不同 解析:固体、液体微粒间间距差不多,当微粒数一定时,微粒大小就成了决定体积的主要原因。 答案:A 知识点二:气体的摩尔体积

3.下列各项数据中,表示气体摩尔体积的是() A.22.4 mol·L-1B.22.4 g·L-1 C.0.022 4 m3·mol-1D.22.4 mol·kg-1 解析:气体摩尔体积的单位是L·mol-1或m3·mol-1,C项正确。 答案:C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标准状况下,1 mol石墨的体积约是22.4 L B.常温常压下,44 g CO2和28 g CO所占的体积相同 C.非标准状况下,1 mol任何气体的体积都不可能是22.4 L D.当微粒数目相同时,气体物质的体积主要决定于微粒本身的大小 解析:A中石墨为固体,1 mol体积小于22.4 L,C中非标准状况下,1 mol 任何气体体积可以是22.4 L,D中体积取决于外界条件。故选B。 答案:B 5.用N 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含有N A个氦原子的氦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约为22.4 L B.25 ℃,1.01×105 Pa,32 g O2和O3的混合气体所含原子数为2.5N A C.标准状况下,11.2 L H2O含有的原子数为1.5N A D.常温常压下,44 g CO2体积为22.4 L 解析:含有N A个氦原子的氦气是1 mol,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约为22.4 L,故A对;25 ℃,1.01×105 Pa,32 g O2和O3的混合气体所含原子数为2N A,故B 错误;标准状况下,水是液体,11.2 L H2O含有的分子数不是0.5N A,故C错误;在常温常压下,44 g CO2的物质的量为1 mol,只有在标准状况下才为22.4 L,故D错误,故选A。 答案:A 6.标准状况下,与11.2 L NH3含有相同数目氢原子的物质是() A.8.4 L CH4B.0.5 mol HCl C.98 g H3PO4D.12 g H2O 解析:n(NH3)=11.2 L 22.4 L/mol=0.5 mol,NH3中n(H)=0.5 mol×3=1.5 mol。

专题1 第1课时

第1课时果酒和果醋的制作 [目标导读] 1.通过回顾“探究酵母细胞的呼吸方式”实验,掌握果酒制作的原理。2.结合教材P3“图1-3”,理解并掌握果酒和果醋制作的过程。3.结合教材P4“图1-4b及操作提示”,学会设计并安装简单的生产果酒及果醋的装置。 [重难点击] 1.掌握发酵作用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学习制作果酒、果醋的实际操作技能。 3.设计并安装简单的生产果酒及果醋的装置。 1.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主要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依此为分类依据,酵母菌属于真核生物,醋酸杆菌属于原核生物。 2.酵母菌的代谢类型:异养兼性厌氧型微生物。 (1)在有氧条件下能进行有氧呼吸 反应式为:C6H12O6+6O2―→6CO2+6H2O (2)在无氧条件下能进行无氧呼吸 反应式为:C6H12O6―→2C2H5OH+2CO2 3.氧气会抑制生物的无氧呼吸,下图是酵母菌释放二氧化碳量与氧气浓度的关系,请在其中画出无氧呼吸强度变化曲线。 答案 4.酒精的检测:酒精在酸性条件下,可以和重铬酸钾反应呈现灰绿色。 课堂导入 中国的酒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酒的记载中有许多有趣的传说,近几年国内市场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果酒、果醋。 果酒中不仅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人体必需的氨基酸,而且对于抑制脂肪堆积、保护心脏、调节女性情绪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众多品种的果酒中,葡萄酒醇厚、浓郁,耐人寻味,这节课我们就以葡萄酒为例探讨果酒的制作方法。 探究点一果酒、果醋制作的原理 发酵技术离不开微生物的作用,果酒制作中需要用到酵母菌,酿造果醋需要用到醋酸菌。 1.果酒制作的原理和流程 (1)酵母菌 繁殖方式:出芽生殖和孢子生殖。温度低时形成孢子,进入休眠状态;温度适宜时,进行出芽生殖,繁殖速度快。 (2)制作原理 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进行酒精发酵。 (3) 果酒的制作流程:挑选葡萄→冲洗→榨汁→酒精发酵→果酒。

高中化学 专题3 有机化合物的获得与应用 第1单元 化石燃料与有机化合物(第2课时)石油炼制 乙烯学

石油炼制乙烯 (建议用时:45分钟) [学业达标] 1.下列关于石油加工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通过石油分馏可得到乙烯等有机化工原料 B.石油裂化的目的是提高汽油等轻质油的产量和质量 C.石油裂解的原料是石油分馏产物,包括石油气 D.石油炼制过程包括物理过程和化学过程 【解析】石油分馏无法获得短链不饱和烃。乙烯只能通过石油裂解加工获取。 【答案】 A 2.关于裂解和裂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裂解与裂化的产物都含有不饱和烃 B.裂解与裂化都是为了得到气态烃 C.裂解与裂化的原料都是石油分馏产品 D.裂解与裂化都是使相对分子质量大的烃断裂为相对分子质量小的烃的过程 【解析】裂解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乙烯、丙烯、丁二烯等气态烃作为石油化工原料。裂化的目的是将重油断裂为裂化汽油,提高汽油的产量。 【答案】 B 3.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由乙烯分子的组成和结构推测含一个碳碳双键的单烯烃的通式为C n H2n B.分子式为C3H6的烃分子一定含有碳碳双键 C.从乙烯与溴发生加成反应生成1,2-二溴乙烷可知乙烯分子的碳碳双键中有一个键不稳定,易发生断裂 D.乙烯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与甲烷不同的原因是乙烯的含碳量高 【解析】B项中分子式为C3H6的烃分子可以形成环状结构:△,分子中无碳碳双键。 【答案】 B 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乙烯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和溴水褪色的原理相同 B.通过加成反应、取代反应都可以生成CH3CH2Cl C.乙烯具有可燃性,在点燃前要验纯 D.乙烷中混有的乙烯可用溴水除去 【解析】乙烯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发生的是氧化反应,而使溴水褪色发生的是加

专题1高中化学第三单元第1课时知能优化训练

1.据报道,科学家已成功合成了少量N4,有关N4的说法正确的是() A.N4是N2的同素异形体 B.N4是N2的同分异构体 C.相同质量的N4和N2所含原子个数比为1∶2 D.N4的摩尔质量是56 g 解析:选A。本题是对“同素异形体”“同分异构体”等基本概念的考查,以及对“摩尔质量”单位及其有关计算的考查,是学生应掌握的基础知识。A项考查“同素异形体”概念:同种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之间的互称,N4和N2都是氮元素形成的单质,故A正确;B 项中N4和N2很显然组成分子的原子的个数不同,故不可能是“同分子式”;C项中相同质量的N4和N2中所含原子个数比应是:总质量除以氮原子的摩尔质量之比,因总质量相同、摩尔质量相同,故应是1∶1;D项中摩尔质量的单位应是g·mol-1;故选A。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相对分子质量相同的物质一定是同一种物质 B.相对分子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一定是同分异构体 C.白磷和红磷是同分异构体 D.分子式相同的不同物质一定互为同分异构体 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对同分异构体概念的理解。值得注意的是同分异构体必然具有相同的分子式和相同的相对分子质量,但具有相同的相对分子质量的物质却不一定具有相同的分子式。如N2和CO,A、B不正确;白磷和红磷是磷元素的两种不同单质,是同素异形体,C不正确。 3.最近医学界通过放射性14C标记C60,发现一种C60的羧酸衍生物在特定条件下通过断裂DNA杀死细胞,从而抑制艾滋病,则有关14C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与C60中普通碳原子的化学性质不同 B.与16O含有的中子数相同 C.是C60的同素异形体 D.与14N互为同位素 解析:选B。某元素原子的化学性质是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的,同位素的对象是原子,而同素异形体的对象是单质。 4.下列各组物质中互为同分异构体的是() A.1H2、2H2与3H2 B.冰与干冰 C.乙烯与乙炔 D. 解析:选D。同分异构体是指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的化合物,D符合要求。 5.将下列物质进行分类: A.白磷和红磷B.16O与18O C.O2与O3D.H2O与D2O

18 19 专题1 第1单元 第2课时 元素周期律

第2课时元素周期律1.2.3学习目标:周期元素为例,说认识原子结构的周期性变化。能够以第()3.重点体会元素周期律在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明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情况。与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知探自习主新预一、原子结构的周期性变化1原子序数.(1) 概念:按核电荷数由小到大的顺序给元素编号。(2)数量关系: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 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变化规律.结论: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呈周期性变化。 3 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半径呈现由大到小的周期性变化。二、元素周期律1 .元素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2 化合价变化规律.[1→+每周期: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化合价呈周期性变化最高正价:7(25)410] 。+→-第,负价:-周期为+→(OF)微点拨:,最低负化合、除外主族元素最高正化合价=最外层电子数8||||8。最高正化合价=+价=最外层电子数-最低负化合价,3 金属性和非金属性.(1)金属性强弱比较①按表中实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Na>Mg>Al 。②钠、镁、铝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NaOH>Mg(OH)>Al(OH) 。32 Na>Mg>Al 。③钠、镁、铝的金属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④结论:元素金属性越强,单质越易从水或酸中置换出氢,该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元素Si P S Cl 解 件由易到难的顺序为②硅、磷、硫、氯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HClO>HSO>HPO>HSiO 。3442342 Cl>S>P>Si。硫、氯元素非金属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③硅、磷、H反应形成气态氢化物,气态氢化④结论:元素金属性越强,单质越易与2物越稳定,该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4元素周期律.(1)概念:元素的性质随着元素核电荷数的递增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2)实质:元素周期律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随着元素核电荷数的递增呈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基础自测1() 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判断正误(1)18个电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最外层电子排布均呈现由个电子递增至() 子的周期性变化。(2)() 原子序数越大,原子半径一定越小。()(3)任何元素均有正价和负价。(4)()其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越强。元素非金属性越强, (1)(2)(3)(4)××××【答案】2()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非金属元素呈现的最高化合价不超过该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B.非金属元素呈现的最低化合价,其绝对值等于该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C .金属元素在化合物中只显正价D8(OF)除外.同种元素的最高正价和最低负价的绝对值之和

苏教版最新高中化学专题第一单元第三课时物质的聚集状态讲义含解析必修

物质的聚集状态 1.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哪些?它们有哪些共性? 提示: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原子、分子、离子等,这些微粒的共同特点有:1粒子是不断运动的;2粒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3粒子间有间隔。 2.物质的存在状态有哪几种?同一物质呈何种状态时,体积最大? 提示:物质按存在状态可分为固态、液态和气态。对质量相同的某种物质来说呈气态时体积最大。 [新知探究] 探究1填写下列空白,认识物质的聚集状态 (1)在三种状态的物质中,微粒的运动方式、微粒之间的距离是不同的。 (2)固体物质可分为两类:晶体和非晶态物质。 (3)晶体具有规则的几何外形和固定的熔点;非晶态物质没有固定的熔点,一般也不具备规则的几何外形。 (4)常见实例:氯化钠、冰等属于晶体,而石蜡、玻璃等属于非晶态物质。

探究2为什么固态、液态和气态物质的某些性质存在差异?这与物质的微观结构有何联系?填写表中空白。 不同聚集状态物质的微观结构与性质: 物质的聚集状态微观结构微粒的运动方式宏观性质 固态微粒排列紧密,微粒 间的空隙很小 在固定的位置上振动 有固定的形状,几乎 不能被压缩 液态微粒排列较紧密,微 粒间的空隙较小 可以自由移动 没有固定的形状,但 不易被压缩 气态微粒之间的距离较大可以自由移动没有固定的形状,容 易被压缩 探究3决定物质体积大小的因素有哪些?一定温度和压强下,为何1 mol不同气体体积大致相同?填写下列空白。 (2)当温度、压强一定时,气体中微粒间的距离近似相等。故在温度、压强一定时,任何具有相同微粒数的气体都具有大致相同的体积。 [成功体验] 1.四种因素:1温度和压强、2所含微粒数、3微粒本身大小、4微粒间的距离,其中对气态物质体积有显著影响的是() A.234B.24 C.134D.124 解析:选D 气态物质微粒之间的距离要比微粒本身的直径大很多倍,故微粒本身的大小对气态物质体积无显著影响。

第一部分 专题六 第1课时

第1课时电磁感应 高考命题点命题轨迹情境图 楞次定律和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应用20151卷19,2卷15 15(1)19题15(2)15题16(2)20题 16(3)21题17(1)18题 17(2)20题 17(3)15题18(1)17题 18(1)19题 20162卷20,3卷21 2017 1卷18, 2卷20, 3卷15 2018 1卷17、19, 2卷18, 3卷20 20191卷20,3卷14

18(2)18题 18(3)20题 19(1)20题电磁感应中 动力学问题 分析 20161卷24,2卷24 16(1)24题16(2)24题 电磁感应中 的动力学和 能量问题 20163卷25 16(3)25题 1.楞次定律中“阻碍”的表现 (1)阻碍磁通量的变化(增反减同). (2)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来拒去留). (3)使线圈面积有扩大或缩小的趋势(增缩减扩). (4)阻碍原电流的变化(自感现象). 2.感应电动势的计算 (1)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E=n ΔΦ Δt,常用于计算感应电动势的平均值. ①若B变,而S不变,则E=n ΔB Δt S;

②若S 变,而B 不变,则E =nB ΔS Δt . (2)导体棒垂直切割磁感线:E =Bl v ,主要用于求感应电动势的瞬时值. (3)如图1所示,导体棒Oa 围绕棒的一端O 在垂直匀强磁场的平面内做匀速圆周运动而切割磁感线,产生的感应电动势E =1 2 Bl 2ω. 图1 3.感应电荷量的计算 回路中磁通量发生变化时,在Δt 时间内迁移的电荷量(感应电荷量)为q =I ·Δt =E R ·Δt =n ΔΦ R Δt ·Δt =n ΔΦ R .可见,q 仅由回路电阻R 和磁通量的变化量ΔΦ决定,与发生磁通量变化的时间Δt 无关. 4.电磁感应电路中产生的焦耳热 当电路中电流恒定时,可用焦耳定律计算;当电路中电流变化时,则用功能关系或能量守恒定律计算. 解决感应电路综合问题的一般思路是“先电后力”,即: 1.“源”的分析——分析电路中由电磁感应所产生的“电源”,求出电源参数E 和r ; 2.“路”的分析——分析电路结构,弄清串、并联关系,求出相关部分的电流大小,以便求解安培力; 3.“力”的分析——分析研究对象(通常是金属棒、导体、线圈等)的受力情况,尤其注意其所受的安培力; 接着进行“运动状态”的分析——根据力和运动的关系,建立正确的运动模型; 4.“动量”和“能量”的分析——寻找电磁感应过程和研究对象的运动过程中,其能量转化和守恒的关系,并判断系统动量是否守恒. 1.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两种方法 (1)利用右手定则,即根据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的情况进行判断. (2)利用楞次定律,即根据穿过闭合回路的磁通量的变化情况进行判断. 2.求感应电动势的两种方法

2020-2021学年苏教版必修1 专题1第1单元 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第3课时) 作业

第1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 第3课时物质的聚集状态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物质,其物质的量必然相等 B.任何条件下,等物质的量的氧气和一氧化碳所含的分子数必然相等 C.1 L一氧化碳气体一定比1 L氧气的质量小 D.同温同压下,等体积的物质所含的分子数一定相等 B[只有气体物质才符合阿伏加德罗定律——在同温同压下,具有相同体积的气体的物质的量相等。具有相同物质的量的两种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具有相同的分子数。因温度、压强不能确定,故1 L CO和1 L O2的物质的量大小也不能确定,即二者的质量大小无法比较。] 2.标准状况下,若11.2 L氧气含有n个氧原子,则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可表示为() A.4n B.3n C.2n D.n D[根据恒等式 V 22.4= N N A可知N A= n×22.4 L·mol-1 2×11.2 L =n mol-1。] 3.在标准状况下,由0.5 g H2、11 g CO2和4 g O2组成的混合气体,其体积约为() A.8.4 L B.11.2 L C.14 L D.16.8 L C[根据n=m M,0.5 g H2的物质的量为 0.5 g 2 g·mol-1 =0.25 mol,11 g CO2的物 质的量为 11 g 44 g·mol-1 =0.25 mol,4 g O2的物质的量为 4 g 32 g·mol-1 =0.125 mol,V= (0.25+0.25+0.125) mol×22.4 L·mol-1=14 L,故C项正确。] 4.设N 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常温常压下,11.2 L Cl2含有的分子数为0.5N A

专题4 第三单元 第1课时

第1课时醛的性质和应用 [明确学习目标] 1.能够通过对乙醛的学习,明确醛类的组成、结构和性质。 2.学会根据醛基的性质来检验醛类的存在。 3.知道甲醛、乙醛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一、醛的结构 1.醛是由烃基和□01醛基(—CHO)相连构成的化合物。 2.醛类的官能团为醛基。醛基结构式:,电子式:,结构简式:□03—CHO。 3.一元醛通式:R—CHO,—R代表烃基。饱和一元醛的通式为:C n H2n O。 4.乙醛的分子结构 (1)分子式:□04C2H4O。 (2)结构式:。 (3)结构简式:□06CH3CHO。 5.醛基中包含羰基,羰基中的碳原子与氧原子之间通过双键连接起来,羰基 以及与羰基直接相连的原子处于□07同一平面上。如分子中四个原子在□08同一平面上。

二、醛的性质 1.乙醛的物理性质 乙醛是无色而有□01刺激性气味的□02液体,在水中的溶解度较□ 03大。 2.乙醛的化学性质 乙醛的化学性质主要由醛基(—CHO)来决定。如乙醛的加成反应和氧化反应都发生在醛基上。 (1)加成反应(还原反应): 醛基中的C===O 键可与H 2、HX 、HCN 等加成,但不与Br 2加成,如CH 3CHO 与H 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04CH 3CHO +H 2――→Ni 加热、加压 CH 3CH 2OH 。 (2)氧化反应: ①易燃烧:2CH 3CHO +5O 2――→点燃 4CO 2+4H 2O 。 ②催化氧化:2CH 3CHO +O 2――→催化剂△ □ 052CH 3COOH 。 ③被银氨溶液、新制的Cu(OH)2等弱氧化剂氧化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06 CH 3CHO +2Ag(NH 3)2OH ――→水浴加热 CH 3COONH 4+2Ag ↓+3NH 3+H 2O 、CH 3CHO +2Cu(OH)2+NaOH ――→水浴加热CH 3COONa +Cu 2O ↓+3H 2O 。 ④乙醛□ 07能(填“能”或“不能”)被酸性KMnO 4溶液氧化。 3.甲醛的特性 (1)甲醛是无色而有□ 08刺激性气味的□09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较□ 10大,35%~40%的甲醛水溶液叫福尔马林。 (2)甲醛是醛类中不含烃基的醛,其结构相当于含有两个醛基 ,故1 mol HCHO 与足量银氨溶液反应可生成□ 114

第1部分 专题1 价格变动与居民消费 第1课时 客观题满分固本 讲义-【新高考】

时政热点①关注国家重视商品质量、稳定或调整物价等最新政策措施,调动商品及基本属性、价格变动的原因、价格变动的影响、影响消费的因素等知识, 分析背景素材背后的理论内涵或现实意义。 ②关注汇率变动、人民币国际化、贸易保护主义等热点问题,分析这些经 济现象产生的原因与影响。 ③关注平台经济发展、 最新消费现象等,运用影响消费的各个主观与客观因素、消费结构及类型、市场秩序规范等知识,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角度进行剖析。 研究上述热点时,要突出政治立场与理想信念、科学认知与求真务实等学科素养。 训 练 重 点 ①客观题的训练,重点把握曲线坐标类、路径传导类题型,要准确理解与 价格变动相关的各类曲线指向的经济现象或经济关系,要在细化把握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区分好商品的基本属性、货币的各项职能、消费的各种类型、各种消费心理与消费观念。 ②主观题的训练,突出措施类、意义类题型,要站在整个经济生活角度, 对价格、消费的相关知识进行梳理与整合,并融入最新的时政观点。 进行上述训练时,要突出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 客观题满分固本 考点1| 货币流通与汇率变动 1.结合企业生产与居民消费,全面把握商品的基本属性 2.全面梳理货币流通的知识 (1)货币流通的作用 从货币 的职能 看 ①价值尺度:把商品的价值表现为一定的价格。 ②流通手段: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促进商品流通。 ③支付手段:在赊销赊购中,用来偿还债务,促进生活水平的提高和

生产发展。 ④贮藏手段:促进货币储蓄,缓解资金不足,增加居民收益。 ⑤世界货币:购买外国商品,促进国际贸易发展 从对外 贸易看 通过对本国货币升值与贬值幅度的调控,引导进出口结构的优化,促 进对外贸易平稳发展 从经济 发展看 国家通过相应的财政、货币政策,可以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实现资源 在城乡、区域和不同产业间合理流动;可以促进经济平稳运行,实现 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 通过流通环节来判定货币的职能 价值尺度商品还没有进行交换,通过价格的形式体现价值 流通手段商品交换正在发生,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贮藏手段货币被当作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保存起来 支付手段商品的给予和货款的支付在时间和空间上相分离 世界货币在世界市场上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流通中的货币量对国内、国际市场的影响 国内 市场 过多 促进社会总需求增加,从而导致物价上涨,甚至引发通货膨胀, 进而导致本国居民生活水平降低,消费乏力;同时引导资源配置, 促使资源向物价较高的行业流动 过少抑制社会总需求,从而导致物价下跌,甚至出现通货紧缩,进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