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认知翻译法

认知翻译法

认知翻译法
认知翻译法

认知翻译法读书笔记

陈友勋著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一)什么是翻译?

翻译就是特定认知体验在两种语言文化之中的移植和再现。

(二)模糊的意义

翻译的本质是意义的传达。而然意义概念的界定本身就非常模糊,正是因为意义的虚无飘渺,难以琢磨,从没有任何一个译文敢于宣称自己达到了完美境界。同样的原文,即使前人的译文已经是公认的成功典范,后人也会继续进行翻译,这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上更是屡见不鲜。

(三)意义的符号学解释

语言意义:

1.指称意义(符号与所指对象之间的关系所体现的意义)

如father(父亲),table(桌子)

2.言内意义(符号与符号之间的关系所体现的意义)

体现在语音(如押韵,格律,重读等),词汇(谐音双关,一语双叙),句法(排

比,倒装等),篇章(句式的变化,段落的安排和衔接,粘连等)

3.语用意义(是语言符号使用者之间的关系)

包括表征意义(话语中发讯人的身份、性别、年龄、教育背景、以及在交往中

的态度)、表达意义(语言符号表达说话人的感情)、社交意义(语言符号在交

际过程中建立或保持人际关系的一种特殊功能)、祈使意义(指发讯人企图改变

收讯人的行为或心态的意向)和联想意义(附加在指陈意上的意义,是语言符

号唤起收讯人对其他事物的联想)

图一至图二反映了由符号的定义(Peirce符号三角)推论出翻译中的三个语言意义

(四)神经认识语言学:激活扩散模式&认识意义的动静观

符号的转换本身是静态的,而认识是大脑神经网络通过激活扩散所体现出来的一种状态,既有静态又有动态。

举例:《二六七号牢房》开头的那句话:“从门到窗子是七步,从窗子到门是七步。

这个,我很熟悉。”

这句话的静态意义就是“我”很清楚牢房门窗之间的距离是七步。但这句话的动态意

义却是读者看到这句话后大脑中浮现出来的一个人从门走到窗,又转身从窗走到门,来回数着步数在窗门之间走动的场景。这个动态意义已经在读者头脑中生动的模拟

了“我”在监狱中的苦闷彷徨。这里,实际上它比单纯的静态意义更重要。因为这个

动态意义才真正揭示了作者的写作用意和创作苦心。可以类比鲁迅在小说《秋夜》中的一句话:“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

树。”

(五)认知翻译法的理论支撑

翻译的实质就体现在“原文——意义——译文”这一转换过程当中。

翻译就是特定认知体验在两种语言文化之中的移植和再现。

(六)翻译中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

翻译活动是“求同”和“存异”的妥协和平衡。认知体验的共性是构成翻译中可译性的

根本保证;而语言文化的个性是导致不可译性的直接原因。

一些谐音双关词等本身虽不可译,但其作用机制却是可以被人认识并再现于其他语

言之中的。从理论上来说,即便原文、译文之间的语言文化差异再大,也不过是初

始输入的语言符号刺激不一样,但译者完全可以通过各种手段操纵语符的输入形式,从而保证最终在读者大脑中达到和原文一致的激活效果。

(七)翻译与对比语言学

为翻译而进行的语言对比必须在英汉语言之间形成差异的最底层展开,即在语言基

本模式的基础上展开,这样找出二者基本的差别,做出本质的解释,才能真正起到“以

比促译”且“事半功倍”的效果。

(八)英汉语言共性

事实上,英汉语言中的表达,往往都是基本模式的嵌套和变形。

如:她买了一本讲大学生如何提高自身修养的书。

——拆分开其实是:

1.她买了一本书She bought a book.

2.书里讲大学生如何提高自身修养The book tells college students how to cultivate

their abilities.

因此合并后:

She bought a book which tells college students how to cultivate their abilities. (九)形合与意合

“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所谓的“合”就是“组合”,是语言符号由“散”到“集”

的组织手段。

汉语意合的表现在内容上是一个“悟”字,在形式上是一个“省”字。

英语形合的表现在内容上是一个“理”字,在形式上是一个“添”字。

例:张三打算进城买驴推磨做豆腐挣钱娶媳妇。

这句话体现了汉语在形式上“能省则省”的特点,而英语的形合结构很强调梳理清楚

各句子成分的彼此关系,重视交代清楚它们之间的逻辑意思。在形式上,英语在采

取嵌套模式组句时往往是“能添则添”,而添加的这些词汇,很多都只是表明句子内

部各成分间的逻辑关系,本身没有实在的意义。常见的是加上了冠词、介词、连词、

关系代词、关系副词等等。如上例翻译如下:

Zhang San decided to go to the market to buy a donkey, which would help him make

bean curd by turning the mill, so as to make enough money to get a wife.

这句英语表达通过大量运用形合的方式,不单把同样的意思交代的清清楚楚,而且读者从字面上就可以明确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即中译英时,仿佛是在汉语原文的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逻辑梳理和轻重调整。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意合的语言(汉语)更接近于大脑网络激扩过程的心理临摹,体现出更大程度的象似性和自然性;形合的语言(英语)更注重以激活节点为中心进行扩散路径的板块整合,体现出更大程度的逻辑理性和操纵痕迹。

如下例:

例:There was no snow, the leaves were gone from the trees, the grass was dead.

译文:天未下雪,但叶落草枯。

正是由于多用连接成分等外部形式手段来遣词造句,导致了英语在表达同一意义时往往不及汉语简洁明快。由于这个原因,英译汉时得到的汉语译本往往比英语原文篇幅短小。

但并非所有情况下都是如此。不管是意合为主还是形合为主,英汉语言表达都要遵循一个特点:“Brevity is the soul of a language”(简洁是语言的灵魂)

(十)虚词在翻译中的运用

英语中的虚词有四类:冠词、介词、连词和感叹词。虚词的语法特点是“虚”:没有完整的词汇意义,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但有连接或附着各类实词的语法意义。

正是由于虚词对实词进行引导和安排的作用,产生了翻译的抽象原则。翻译时采用的两个原则:临摹原则和抽象原则。

例:The many colors of a rainbow range from red on the outside to violet on the inside.

译文:彩虹有多种颜色,外圈红,内圈紫。

通过介词on引出彩虹特定位置的具体颜色,又通过f rom…to…这个介词结构成功地把彩虹的各种颜色连接起来,串成一句。

临摹原则以实词为主,语言的表达形式和大脑的神经机制相一致,采取的是无标记表达,因此表达不能太复杂;而抽象原则采取的是标记性表达,依赖虚词等形态标志,可以人为地把大量的节点、路径信息组织在一起,往往使句子长而复杂。

例:All was cleared up some time later when news came from a distant place that an earthquake was felt the very day the little copper ball fell.

译文:过了一些时候,从远方传来了消息:在小铜球坠落的当天,确实发生了地震。

这一切终于得到了证实。

分析:表达同样的语义,英文原文只有一句,各个小句的意思通过虚词(关系副词when,介词from和连词that)的衔接作用而连贯在一起。英文是利用虚词和各个小句之间的逻辑关系组成一句话。而中文则是将原文中的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重新组织起来,并且每一句表达一个独立而完整的意思。

汉语中少用虚词,句式简短,青睐实词的使用,构句时临摹原则使用较多,而英语偏重依赖虚词进行表达,句子往往长而复杂。

例:There is nothing more disappointing to a hostess who has gone to a lot of trouble or expenses than to have her guest so interested in talking politics or business with her husband that he fails to notice the flavor of the coffee, the lightness of the cake, or the attractiveness of the house, which may be her chief interest and pride.

译文:最令女主人失望的是,她花了许多心神或费用来招待客人,可是这位客人只顾津津有味地与她的丈夫谈政治、谈生意,却没有注意到香喷喷的咖啡,松软的面包,或房间内讲究的陈设,而这些却是她感兴趣并引起为豪的主要所在。

分析:英语原文是一个冗长的复合句,其中的形合手段主要体现在连词that和两个关系代词(who, which)的使用上。汉语译文中把这些形合手段所隐含的逻辑关系直接翻译出来,并把There is nothing more… than…这个否定对比句型中的强调意味转换成了汉语中正面的强调方式“最”,从而使得译文更加通顺流畅。

可以看出:

汉语是分析型语言:分析型语言是指语言表达没有形态变化,语法功能主要是依靠语序和虚词来完成的语言。

英语是综合-分析语。综合语是主要运用形态变化来表达语法关系的语言。

在英汉翻译中,我们要对原文的虚词特别留意,善于分析虚词对整个表达的影响范围大小和程度强弱,更准确地获取原文传达的认知体验。

例:这个学生连老师的话都不听。

译文1:This pupil even didn’t follow his teacher’s advice.

译文2:This pupil simply turned a deaf ear to his teacher’s advice.

这两个译文对“连”的理解不一样,我们可以分别对其回译,这样更能彰显二者差异:回译1:这个学生甚至不听老师的话。

回译2:这个学生根本不听老师的话。

回译1显然优于回译2。

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这个根本的差别反应到词汇上就是:英语好虚词,而汉语重实词。所以对待英汉翻译态度不能机械,其实很多的英语虚词,都能够转化为汉语中的实词,而且这样的翻译更符合汉语的语感。如果不加区别,一味地把英语中的虚词强行转化为汉语中的虚词,常常弄得译文非中非洋,不忍卒读。比如对”when”的翻译,中国台湾学者余光中曾风趣的说:“有时甚至会出现’当他转过身来看见我手里握着的那根上面刻着玛丽·布朗的名字的钓鱼竿的时候’这样的怪句。在此地,’当……的时候’非但多余,抑或在中间夹了那一长串字后,两头远得简直要害相思病?”余光中先生还说:“公式化的翻译体一见when 就’当’,五步一’当’,十步一’当’,’当’’当’之声,遂不绝于耳。曹雪芹写了那么大一部小说,并不缺这么一个’当’字。”

在遣词造句时,汉语对虚词的依赖程度明显低于英语。这在下面这个译例中很明显:例:He boasts that a slave is free the moment his feet touch British soil and he sell the children of the poor at six years of age to work under the lash in the factory for sixteen hours a day.

译文:他吹嘘说,任何奴隶一踏上英国的土地就获得了自由,而他却出卖穷人家六岁的孩子到工厂去干活,每天十六小时,受尽鞭打责骂。

总结一下,翻译时应当对语言表达中的虚词使用情况特别留意。一般可以从以下两个步骤分析虚词对整个表达的影响作用:

(1)如果不用虚词,即正常逻辑思维下原句应当怎么安排表达顺序?它和用了虚词的语句在哪些范围内存在结构上的差异?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可以帮助我们从结构上分析虚词对表达顺序的调整作用,并判断其影响范围;

(2)相比之下,一个采取正常语序的语句在有了虚词之后,其表达意义是否有所变化?比如,是否转移了读者的注意力,改变了强调的重点?这方面的思考可以帮助我们从语义上判断虚词的影响作用。

认知翻译法

认知翻译法读书笔记 陈友勋著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一)什么是翻译? 翻译就是特定认知体验在两种语言文化之中的移植和再现。 (二)模糊的意义 翻译的本质是意义的传达。而然意义概念的界定本身就非常模糊,正是因为意义的虚无飘渺,难以琢磨,从没有任何一个译文敢于宣称自己达到了完美境界。同样的原文,即使前人的译文已经是公认的成功典范,后人也会继续进行翻译,这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上更是屡见不鲜。 (三)意义的符号学解释 语言意义: 1.指称意义(符号与所指对象之间的关系所体现的意义) 如father(父亲),table(桌子) 2.言内意义(符号与符号之间的关系所体现的意义) 体现在语音(如押韵,格律,重读等),词汇(谐音双关,一语双叙),句法(排 比,倒装等),篇章(句式的变化,段落的安排和衔接,粘连等) 3.语用意义(是语言符号使用者之间的关系) 包括表征意义(话语中发讯人的身份、性别、年龄、教育背景、以及在交往中 的态度)、表达意义(语言符号表达说话人的感情)、社交意义(语言符号在交 际过程中建立或保持人际关系的一种特殊功能)、祈使意义(指发讯人企图改变 收讯人的行为或心态的意向)和联想意义(附加在指陈意上的意义,是语言符 号唤起收讯人对其他事物的联想) 图一至图二反映了由符号的定义(Peirce符号三角)推论出翻译中的三个语言意义 (四)神经认识语言学:激活扩散模式&认识意义的动静观 符号的转换本身是静态的,而认识是大脑神经网络通过激活扩散所体现出来的一种状态,既有静态又有动态。 举例:《二六七号牢房》开头的那句话:“从门到窗子是七步,从窗子到门是七步。

这个,我很熟悉。” 这句话的静态意义就是“我”很清楚牢房门窗之间的距离是七步。但这句话的动态意 义却是读者看到这句话后大脑中浮现出来的一个人从门走到窗,又转身从窗走到门,来回数着步数在窗门之间走动的场景。这个动态意义已经在读者头脑中生动的模拟 了“我”在监狱中的苦闷彷徨。这里,实际上它比单纯的静态意义更重要。因为这个 动态意义才真正揭示了作者的写作用意和创作苦心。可以类比鲁迅在小说《秋夜》中的一句话:“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 树。” (五)认知翻译法的理论支撑 翻译的实质就体现在“原文——意义——译文”这一转换过程当中。 翻译就是特定认知体验在两种语言文化之中的移植和再现。 (六)翻译中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 翻译活动是“求同”和“存异”的妥协和平衡。认知体验的共性是构成翻译中可译性的 根本保证;而语言文化的个性是导致不可译性的直接原因。 一些谐音双关词等本身虽不可译,但其作用机制却是可以被人认识并再现于其他语 言之中的。从理论上来说,即便原文、译文之间的语言文化差异再大,也不过是初 始输入的语言符号刺激不一样,但译者完全可以通过各种手段操纵语符的输入形式,从而保证最终在读者大脑中达到和原文一致的激活效果。 (七)翻译与对比语言学 为翻译而进行的语言对比必须在英汉语言之间形成差异的最底层展开,即在语言基 本模式的基础上展开,这样找出二者基本的差别,做出本质的解释,才能真正起到“以 比促译”且“事半功倍”的效果。 (八)英汉语言共性 事实上,英汉语言中的表达,往往都是基本模式的嵌套和变形。 如:她买了一本讲大学生如何提高自身修养的书。 ——拆分开其实是: 1.她买了一本书She bought a book. 2.书里讲大学生如何提高自身修养The book tells college students how to cultivate their abilities. 因此合并后: She bought a book which tells college students how to cultivate their abilities. (九)形合与意合 “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所谓的“合”就是“组合”,是语言符号由“散”到“集” 的组织手段。 汉语意合的表现在内容上是一个“悟”字,在形式上是一个“省”字。 英语形合的表现在内容上是一个“理”字,在形式上是一个“添”字。 例:张三打算进城买驴推磨做豆腐挣钱娶媳妇。 这句话体现了汉语在形式上“能省则省”的特点,而英语的形合结构很强调梳理清楚 各句子成分的彼此关系,重视交代清楚它们之间的逻辑意思。在形式上,英语在采 取嵌套模式组句时往往是“能添则添”,而添加的这些词汇,很多都只是表明句子内 部各成分间的逻辑关系,本身没有实在的意义。常见的是加上了冠词、介词、连词、 关系代词、关系副词等等。如上例翻译如下: Zhang San decided to go to the market to buy a donkey, which would help him make bean curd by turning the mill, so as to make enough money to get a wife.

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中的应用

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中的应用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大学英语教学是重要的,为提高当代大学生英语能力服务,但现在企业快速发展,企业的用人标准在改变,对学生英语翻译能力有一定要求。英语翻译不仅是英语能力,同时对学生的专业知识有一定认识,专业英语翻译与普通英语翻译是不同,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中的应用,促使学生能更好的进行翻译,能满足用户的需求,认知语言学是一个涉及多个学科,多个领域的语言,人类的语言是丰富,语言之间是有一定的联系,必须科学的应用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中应用,能快速提高大学英语能力,符合现代企业对大学生英语能力的要求。 一、认知语言学简述 1.认知语言学含义。认知语言学已经发展到30多年,现在应用领域比较广泛,尤其在一些语言应用过程中。认知语言学是一门综合学科,涉及到人工智能、心理学、语言学等学科。学者对认知语言学提出是根据语言天赋,在学习与应用过程中,都需要人类文化知识进行解释,认知能力是学习知识的基础,在英语

翻译中引进认知语言学,对提高学生英语的翻译能力,由于认知语言学是语言的理论总称,对学习语言有促进作用。 2.认知语言学基本原则。 (1)语法性辨别与范畴化。语法性辨别是有一定规律的,具有渐进性特征,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同一个语法与语义、语法环境有一定关系,认知语言学与其它语言的语法有本质区别,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表现出渐进性、可变性的特征,根据认知语言学特征,要实现语法学家的目标是有一定难度,必须科学的应用认知语言学语法性辨别与范畴化,掌握其基本原则,能更好的学习英语翻译。 (2)语言与其他认知。认知是认知语言的功能,必须从多个层面,多个角度去进行认知,除了常规的认知,还需要具有特色的认知,以提升认知语言学的特色。认知语言学是要在常规的认知中不断寻找语言现象的类似物。认知语言学家在实际工作中,要积极吸收心理学关于人类范畴化、注意以及记忆性的研究成果来不断完善理论,进而使认知语言学更具有活力。认知语言学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不断完善,不断总结,不断提高其理论水平,能促进其实际应用的效果。 (3)句法的非自主性。句法是一种模式,英语在

汉英翻译技巧

How to Translate from Chinese to English 汉译英翻译技巧 课程教案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Department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Department

Chapter One I.Teaching Objectives On completion of this chapter, students should be able to: 1.be well acquainted with the basic method and techniques needed for translating from Chinese to English 2.be well informed with the basic rules concerning translating from Chinese to English. II.The Points to Be Highlighted 1.verb without subject changed into verb with subject. 2.paralleled sentence without connections changed into complex sentence with connections. 3.implied cohesion changed into clear cohesion.back conclusion changed into front conclusion. III.T eaching Procedures and Contents 1.Greetings Talking about the Weather 2.Warm-up 1) 天气不错,是吧? 2) 今天天气看上去不错。 3) 看来天气要放晴。 4) 雪开始下小了。 5) 现在已经开始掉小雨点了。 1) Lovely day, isn’t it? 2) It looks to be a promising day. 3) It seems to be clearing up. 4)The snow is beginning to let up. 5) I can feel some small drops of rain now. 3.Body 翻译的方法 “词词对应,句句对应”是把直译绝对化,事实上很难办到,勉强这样做时往往弄得文字别扭,意思歪曲。另一方面,意译如果离原意太远就不能称之为翻译,是不受欢迎的。“语言是翻译之敌”。在翻译的具体过程中,语言时时都在束缚着译者,不少译者眼中只盯着原文的词,句和结构这些属于语言层次的东西,成了它们的奴仆,难以从中解放出来。结果,翻译出来的东西只是一种文字层次的转换,徒具形式,而原文的意义和精神却没有得到很好的传达。翻译的方法应该是:译者在读第二遍原文时,不是逐词逐句分析,而是对全段意思作深层次的掌握,以便从整体上进行翻译,像口译那样把原意尽量传达出来;具体翻译时虽然也适当考虑原文结构,形势却可于原文大不一样。然后再对照原文复核,使之更加切合原意。 规律 汉语是意合式语言而英语是形合式语言,从汉语译成英语便是从意合改为形合。所谓规律也就是指进行这种转变时通常会遇到的问题及处理方法。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Department

翻译的正反译法

一.一.用反面表达法处理下列各句中的斜体动词: 1. 1.The ache that had persisted in his chest had turned to severe pain. 2. 2.“If we lose our lives, then you’ll lose yours!” she said with a laugh. 3. 3.If he had kept his temper, the negotiation would probably have been a success. 4. 4.The two teams tied. 二.二.用反面表达法处理下列各句中的斜形容词: 1. 1.Appearances are deceptive. 2. 2.The teacher found some of the pupils absent. 3. 3.Her face had a strange, lost look. 4. 4.I’m terribly sorry to have given you such a lot of trouble. 三.三.用反面表达法处理下列各句中的斜前置词: 1. 1.But that’s very extraordinary. It seems against nature. 2. 2.Never mind, we can manage without help. 3. 3.His answer is beside the mark. 4. 4.Under fifty people were there. 四.四.用反面表达法处理下列各句中的斜体名词: 1. 1.Her abstraction was not because of the tea party. 2. 2.He did not want to hurt her, but an itch to dominate push him on to say… 3. 3.Silence reigned all over for a while. 五.五.用反面表达法处理下列各句中的斜体副词: 1. 1.He said idly,“Well, what does it matter?” 2. 2.They resumed their seats moodily. 3. 3.She always seemed too busy in the house. 4. 4.Slowly he pulled the letter out of the envelope, and unfolded it. 六.六.用反面表达法处理下列各句中的斜体连接词: 1. 1.The stranger had already gone before he hurried to the hotel. 2. 2.She couldn’t sit still till her native country was free. 3. 3.They would rather have the blue one than the green one. 4. 4.You will fail unless you work harder. 七.七.用反面表达法处理下列各句中的斜体短语: 1. 1.You should seize the opportune moment to put in a word for me. 2. 2.The news of the assassination of President Lincoln spread like wild fire. 3. 3.The pioneers made light of difficulties and dangers. 4. 4.Miss Firelie kept to her room all day. 八.八.用反面表达法处理下列各句中的斜体从句或句子: 1. 1.As was expected, the enemy walked right into the trap. 2. 2.It had been six or seven hours since I had had anything to eat, drink or smoke. 3. 3.Mr. Will was a short and skinny white man with dark hair and gray eyes, a smile that seemed to be frozen on his face and everybody knew it was anything else but a genuine smile. 九. 试译下列各句,用正面表达法处理斜体部分: 1. For him the wheel of slumber was wont to turn noiseless and slick and swift. 2. Generally she accepted the family life in all its crowded inadequacy. 3. Jim was no end upset because he couldn’t go swimming. 4. Sir Percival’s spies were not going to lose sight of me.

英语翻译中介词译法的解析

英语翻译中介词译法的解析在英语翻译中,介词的翻译也是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青岛翻译公司了解到,英语中大多数介词都有一词多用的用法,很多介词的翻译不能照本宣科,必须联系上下文,从其基本意义出发,进行灵活处理,才能够更好的进行翻译。那英语介词都有哪些翻译方法呢? (1)转译:英语中常用介词来表达动作意义,所以我们在进行汉译时,可将介词转译成动词。转译法在实际应用中又分为一下几种情况。 ①在作表语的介词短语中,介词常转译为动词,而联系动词则省略不译。 如:This machine is out of repair.这台机器失修了。 ②在作目的或原因状语的介词短语中,介词有时转译成动词。 如:The plane crushed out of control.这架飞机失去控制而坠毁。 ③在作条件、方式或方法状语的介词短语中,介词有时转译成动词。 如:But even the larger molecules with several hundred atoms are too small to be seen with the best optical microscope.但是,即使有几百个原子的分子也是太小了,用最好的光学显微镜也看不见它们。 ④介词短语作补足语时,其中介词常转译成动词。 如:Heat sets these particles in random motion.热量使这

些粒子作随机运动。 (2)分译:介词短语作定语时,往往是定语从句的一种简略形式。介词短语作状语时,有时是状语从句的简略形式。有些介词短语还是并列句的简略形式。因此在英译汉是,拆句分译也是经常会使用的方法。一位青岛专业翻译公司老师说,而分译的句型选择可以有很多,这可以根据上下文来灵活处理,下面我们给大家介绍的是一些在分译中经常能够用到的句型和方法。 ①译成并列分句。 The porous wall acts as a kind of seine for separating molecules.多孔壁的作用就像一把筛子,它把不同质量的分子分开。 ②译成让步分句。 With all its disadvantages this design is considered to be one of the best.这个设计尽管有种种缺点,仍被认为最佳设计之一。 ③译成真实或虚拟条件分句。 Mans warm blood makes it difficult for him to live long in the sea without some kind warmth.人的血液是热的,如果得不到一定的热量,人就难以长期在海水中生活。 ④译成原因分句。 We cannot see it clearly for the fog.由于有雾,我们看不清它。 ⑤译成目的分句。

认知语言学翻译

两种语言,两种思维:由语言操作驱动的灵活认知处理 摘要 人们通过划分周围的物体和事件为可识别的不同类别来了解它们。语言影响这个过程的程度一直是争论的焦点:不同的语言使用者的行为有所不同吗?在这里,我们表明,流利的德语和英语双语根据其操作语言的语法限制自动分类运动事件。首先,正如在运动编码中的跨语言差异所预测的那样,在德语测试环境中运作的双语参与者更愿意在英语完成的基础上比双语参与者更大程度地匹配事件。第二,当双语参与者在英语中遇到语言干扰时,他们的分类行为与德语的预测一致;当双语参与者在德语中遇到语言干扰时,他们的分类与英语的预测一致。这些研究结果表明,认知语言的影响是上下文绑定的和短暂的,揭示了前所未有的人类认知的可塑性。 关键词:双语,认知,认知过程,语言,心理语言学 查理是弗朗柯斯国王,自诩为罗马人的皇帝,发现讲另一种语言就是拥有另一个灵魂。有没有像人类之间能够互相区分的一种基础的东西,这种东西能够在变化的语境中进行转化?语言可以为世界有意义的划分随时提供信息依据(露西,1997;沃尔夫,1956)。例如,在面孔,颜色,事件,和人工刺激上加上特定的语言标签,那么人们就会更快地区分和学习这些概念(罗伯逊,汉利,2008;lupyan& Ward,2013)。接触不同语言的婴儿一旦能说出母语的颜色,就会颜色分类上出现差异(罗伯逊,大卫杜夫,戴维斯,&夏皮罗,2004)。这种影响已经扩展到低层次的感知(蒂埃里,Athanasopoulos,wiggett,绘制,与Kuipers,2009)。在这里,我们通过操纵操作在双语者语言和测量在一个分类任务绩效的方式,探索使用特定语言在认知加工中表现出的差异性。 在两个实验中,我们要求德国的英语学习者提供视频剪辑三合会描绘目标导向运动事件的相似性判断(例如,一个女人向一辆车走)。先前的研究表明,不同语言的人对运动事件的目标或终点有不同的看法。德国、南非语、和瑞典往往提到终点,看看终点,终点在相似性判断和青睐,而英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俄语这样一个较小的程度上(athanasopoulos&拜兰,2013;拜兰,Athanasopoulos,&工作,2013;flecken,卡罗尔,和Stutterheim,2014;Stutterheim,Andermann,卡罗尔,flecken,与schmiedtová,2012)。这些跨语言的差异是因为端点偏好语言观方面的差异,一种语法手段,表达的是一个动作,状态,或事件涉及时间的流动:英语、俄语、阿拉伯语、西班牙语,一个事件的持续期是动词标记(例如,强制性的渐进的-ing形式的英语),和这些语言的使用者更容易查看事件正在进行,不强调端点。相比之下,德国,南非,瑞典缺乏观点,因此不把注意力转向运动进行性。相反,演讲者采用整体事件的看法,终点也包括在其中(详情见拜兰et al.,2013;冯斯塔特海姆et al.,2012)。 在我们的第一个实验中,我们得出在英语和德语语境中的德语和英语的单语和双语德语英语事件分类模式。如果不同的语言与事件分类的差异联系在一起,那么这个任务中的性能将根据语言上下文而变化。在第二次实验中,我们打乱了口头介导的分类,要求不同组的双语者在第一和第二语言重复串的数字。发现只要动词一出现,单跨语言的差异在言语之间存在的干扰就会消失。然而,当双语者使用他们的母语语言的时候,其他语言仍然活跃和被充分利用,影响者与之有所关联的话语形式(abutalebi和绿,2007;Boutonnet,Athanasopoulos,&蒂埃里,2012;吴和蒂埃里,2010)。

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及其对翻译能力培养的启示

2008年1月第24卷 第1 期Journal of Sichuan I nternati onal Studies University Jan.,2008 Vol.24 No.1 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及其对翻译能力培养的启示 吴 波 (华东师范大学英语系,上海 200062) 提 要: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为探讨翻译本质和翻译教学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翻译教学的中心是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而译者的认知活动和翻译能力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建立在认知语言学基础上的翻译教学模式对全面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改进当前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将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翻译能力;翻译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5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31(2008)01-0056-05 A Cogn iti ve L i n gu isti c Perspecti ve on Tran sl a ti on and its En li ghtenm en t On the D evelop m en t of Tran sl a ti on Ab iliti es WU B o Abstract:A cognitive linguistic pers pective on translati on p r ovides a ne w outl ook on the relati onshi p bet w een translati on and translati on teaching:the core of translati on teaching is t o devel op translati on abilities which are cl osely related t o the translat or’s cognitive activities.A translati on teaching mode with a cognitive linguistic pers pective will hopefully facilitate the devel opment of translati on abilities as well as the eli m inati on of p r oble m s in current translati on teaching. Key words:cognitive linguistics;translati on abilities;translati on teaching 一、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 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认为,“翻译是以现实体验为背景的认知主体所参与的多重互动作用为认知基础的,读者兼译者在透彻理解源语语篇所表达的各类意义的基础上,尽量将其在目标语言中表达出来,在译文中应着力勾画出作者所欲描写的现实世界和认知世界(王寅,2007:583)”。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强调体验和认知的制约作用,重视作者、作品和读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追求实现“解释的合理性”和“翻译的和谐性”。认知语言学建立在体验哲学的基础上,用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去审视翻译,相比传统的以文本为中心的翻译观和传统语言学的翻译观,它突出了主体认知活动在翻译中的表现。这是有关翻译活动的一个本质现象,却一直以来在翻译研究中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同时,相比解构主义、阐释学和文化学派的翻译观等强调译者(即解构者或阐释者)本身的视域、经验和立场等主体性因素在翻译活动中的发挥,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提出要发挥体验和认知对主体性因素的制约作用。 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一方面承认认知活动对翻译的决定作用,即译文是体验和认知的结果,一方面又指出译者作为认知主体之一应受到其它参与翻译活动的认知主体间互动的制约,翻译时应“创而有度”,而不是“任意发挥”(王寅,2007: 581),因而它是一种追求平衡的翻译观。换言之,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承认并描述了认知活动在翻译行为中的客观存在,同时又提出译者必须尽量重现原文所表达的客观世界和认知世界;它既是看待翻译活动的一种新的整合性视角,同时又从认知的角度提出了翻译活动的标准。鉴于翻译教学的对象是未来的译者,而认知语言学直接关注译者认知活动的过程,强调主体的体验性和创造性,重视认知所产生的结果,笔者认为用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去审视当前的翻译教学,将会有助于翻译研究者和教师在翻译教学相关的一些问题上有新的发现,比如课堂教学的具体目标、模式,翻译教材的选择和使用的标准等。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可以为翻译教学提供一种有效的理论模式和支持。 二、翻译能力:翻译课堂的具体目标 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的全面介入以及译者对翻译结果的影响在翻译研究中已获得广泛承认。根据相关的研究结果(吴波,2006),笔者认为翻译教学的总体远景目标是培养合格的译者,而翻译课堂的具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翻译能力的核心是分析原文和重建原文功能的能力。但需

中国翻译名家

本帖最后由清风12 于2011-10-26 13:54 编辑 周作人浙江绍兴人,现代散文家、诗人,文学翻译家。有多种译作,多为与其兄鲁迅合译之作。 陈望道浙江省义乌人。现代著名的思想家、社会活动家、教育家和语言文学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积极推动者。译著有《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译本,1920年8月),《马克思底唯物史观》(日本河上肇的《近世经济思想史论》部分内容,1920),日本岛村抱月著的《文艺上的自然主义》、《苏俄十年间文学理论研究》(日本岗泽秀虎著)等。 胡适胡适(1891.12.17—1962.2.24),原名胡洪,字适之,汉族,安徽徽州绩溪县上庄村人。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其中,适与适之之名与字,乃取自当时盛行的达尔文学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典故。中国现代哲学家、1962年2月24日在台北病逝。 郭沫若译著有:《菌梦湖》(小说)德国施笃谟著、与钱君胥合译,1921,泰尔;《少年维特之烦恼》(长篇小说)德国歌德著、1922,泰东;《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论文)日本河上肇著,1924,商务;《雪莱诗选》(诗集)英国雪莱著,1926,泰东;《浮士德》(诗)德国歌德著,1928,创造社;《沫若译诗集》印度枷里达若著,1928,创造社;《石炭王》(小说)美国辛克莱著,1928,上海乐群书店;《政治经济学批判》(理沦)德国卡尔.马克思著,1921,神州;《战争与和平》(长篇小说)俄国列.托尔斯泰著,1935,光明书局;《艺术的真实》(理论)德国卡尔.马克思著。 林语堂我国最优秀的双语作家之一。有十一部中文著作,四十部英文著作和九部翻译作品,数百篇散文小品。 朱光潜中国现当代最杰出的文学理论家和美学家。译著有哈拉普的《艺术的社会根源》、柏拉图的《文艺对话集》和《歌德谈话录》等。 丰子恺浙江省崇德县石门湾(今桐乡石门镇)人。中国现代漫画家、翻译家、文学家、音乐教育家。丰子恺博学多能,著译甚丰,在漫画、文学、美术理论、音乐理论、翻译、书法及艺术教育诸方面有突出成就。尤以富有朴素、细腻、深沉和哲学味的散文和漫画著称,在国内外有广泛影响。 董秋斯原名董绍明,笔名秋斯、求思等。河北静海人。三十年代初,出版与蔡泳裳合译的苏联小说《士敏士》。抗战期间,译出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 冰心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女士,男士等。译著有《先知》(散文诗集)叙利亚凯罗.纪伯伦著,1931,新月、《印度童话集》印度穆.拉.安纳德著,1955,中青、《吉檀迦利》(诗集)印度泰戈尔著...。 梁实秋原名梁治华,字实秋。著名文学家、学者。第一篇翻译小说《药商的妻》1920年9月发表于《清华周刊》增刊第6期。30年代开始翻译莎士比亚作品,持续40载,到1970年完成了全集的翻译,计剧本37册,诗3册。晚年用7年时间完成百万言著作《英国文学史》。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与翻译家。从20年代到80年代,他以优美的文字翻译了俄、法、英、美、日、德、意、匈牙利、波兰等国作家作品。他的作品曾先后被译成日、苏、英、法、德、匈牙利、波兰、捷、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瑞典等国文字。译著有《面包略取》(克鲁泡特金著)(1927)、译文集《父与子》(屠格涅夫著)(1943)、屠格涅夫的《处女地》(1944)、《快乐王子集》(王尔德著)(1948)、高尔基的《回忆托尔斯泰》(1950)、高尔基的《回忆布罗克》(1950)… 戴望舒浙江抗州人。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1926年发表魏尔伦的诗。翻译书目:《少女

认知翻译学视野下的翻译批评_姚振军(1)

=5>:C5:8A 5>7B;8<@B856;<>: 15 作者简介:姚振军, 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翻译学与计算机应用技术摘 要:目前, 学界对“认知翻译学”的理论价值与潜力已有了较为广泛的共识,翻译研究的“认知转向”已基本确立。本文在系统梳理王寅的认知翻译观的基础上,尝试完善玛格丽特·阿曼的认知翻译批评的五步模式,并且提出认知翻译批评是认知翻译学体系构建的重要分支之一,翻译批评中认知机制的引入能使其在翻译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纽带作用更加突出。 关键词:翻译学;翻译批评;认知语言学;模范读者 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38(2014)02-0015-05 1.引言 翻译研究经历了几次重要的翻译范式的转变或 “转向”: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语言学转向、始于20世纪末的文化转向、实证转向和全球化转向等。近年来翻译研究界似乎出现了“回归语言学”的部分转向, 2001年第三届欧洲翻译研究大会(EST )将“回归语言学”列为会议主题(张莹,2007)。在21世纪初,认知语言学逐步成为语言学研究的主流学派,也自然对翻译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也顺应了翻译研究的“回归语言学”的大趋势,正在形成一个新的“认知转向”(孟志刚熊前莉,2012),一门新的“认知翻译研究”逐渐形成(王寅,2012)。本文在系统梳理王寅的认知翻译观的基础上,尝试完善一种认知翻译批评的五步模式,以期进一步丰富认知翻译学的研究体系。 2.翻译研究的认知转向2.1翻译研究的认知转向 翻译研究的认知转向可以追溯到Bell (1991)对翻译认知心理的研究。由Danks 等(1997)编辑出版的Cognitive Processes in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口笔译认知过 程》 )是翻译研究的认知转向过程中认知科学与翻译研究结合道路上重要的“中转驿站”(邓志辉, 2011)。Chesterman (1998,2000)以文本为内容的认知性研究,区分了翻译研究的比较模式(源文本与译本比较)、过程模式(研究译者从接受任务、分析源文本、语码转换、译文重构、修改直至交稿的过程)和因果模式(研究译文形成的原 因、取得效果的原因乃至人类复杂翻译活动如 何得以完成)。切斯特曼(Chesterman )的这一翻译模式理论对译学研究很有意义,也有较为广泛的影响,引起了不同国度译学学者的关注,并纷纷撰文对此进行讨论。2000年, Maeve Olohan 编著了Intercultural Faultlines :Research Models in Translation Studies I :Textual and Cognitive Aspects (《超越文化断裂·翻译学研 究模式1:文本与认知的译学研究》 ,2006年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再版),文集集中了一些有 代表性的相关研究,从而让读者更为系统和深入地了解了切斯特曼的模式理论。正如该文集副标题所示,切斯特曼的模式理论是以文本为内容的认知性研究。文集共收录来自欧、美、澳以及其他国家与地区译学研究者的英文论文16篇,虽然所选论文角度多样,但是都以模式理论为核心,并突出了对翻译活动的认知研究。 2010年,Shreve 与Angelone 编著的《翻译与认知》的论文集,是《口笔译认知过程》的姊妹篇,文集认为,翻译的未来方向为“从认知角度研究翻译”,且在近期将会硕果累累(2010:1,12)。在该文集中,Halverson 正式提出“认知翻译学(cogni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与“认知翻译学者(cognitive translation scholars )”的概念,并指出必须明确地沿着认知理论向前发展翻译学(2010:353);西班牙翻译家Martin (2010:169)使用了“认知翻译学(Cognitive Translatology )”这一术语,但她认为当前“认知翻译学”作为学科尚处于起步阶段,尚属于“前 范式(Pre-paradigm )”阶段。与该术语类似的英文表达还有:cognitive translation theory 、 cog- DOI:10.13458/https://www.doczj.com/doc/386261990.html,ki.flatt.003965

四种翻译方法,十种翻译技巧完整版本

四种翻译方法 1.直译和意译 所谓直译,就是在译文语言条件许可时,在译文中既保持原文的内容,又保持原文的形式——特别指保持原文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等。 每一个民族语言都有它自己的词汇、句法结构和表达方法。当原文的思想内容与译文的表达形式有矛盾不宜采用直译法处理时,就应采用意译法。意译要求译文能正确表达原文的内容,但可以不拘泥与原文的形式。(张培基) 应当指出,在再能确切的表达原作思想内容和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的条件下,直译有其可取之处,一方面有助于保存原著的格调,另一方面可以进新鲜的表达方法。 Literal translation refers to an adequate representation of the original. When the original coincides or almost tallies with the Chinese language in the sequence of vocabulary, in grammatical structure and rhetorical device, literal translation must be used. Free translation is also called liberal translation, which does not adhere strictly to the form or word order of the original.(郭著章) 直译法是指在不违背英语文化的前提下,在英译文中完全保留汉语词语的指称意义,求得内容和形式相符的方法。 意译是指译者在受到译语社会文化差异的局限时,不得不舍弃原文的字面意义,以求疑问与原文的内容相符和主要语言功能的相似。(陈

在认知语言学的视角下看翻译

在认知语言学的视角下看翻译 摘要:在翻译学界,翻译的标准与原则一直是大家广泛关注的焦点和热门话题,而对于如何实现翻译,研究得更多的是如何处理具体的字、词、句和篇章,实现它们从原语到译语的解码,也就是实现两语对等。但在实际翻译过程中,也就是在对翻译材料进行理解和表达时,译者常常遇到许多困难,因为对材料无法用具体的两语对等方法来处理。所以本文试图从翻译过程中遇到的这些问题出发,在认知语言学的视角下进行思考和研究,运用认知语义学、类典型与基本层次范畴等理论,分析这些问题中隐藏的深层次意识,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翻译认知语义学类典型基本层次范畴理论 引言 在翻译学界,翻译的标准与原则一直是大家广泛关注的焦点和热门话题。关于翻译的标准,我国历来就有不同的看法,早在汉朝和唐朝时期,就有了“文”与“质”之争,实际上是直译与意译之争;还有清代翻译大师严复于1898年提出了“信”、“达”、“雅”的标准,即忠实于原著,译文流畅,文字典雅。1951年,傅雷先生提出了文学翻译的“传神”论,这是比“信”、“达”、“雅”更高的翻译标准,傅雷先生认为,“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1964年,钱钟书先生提出了翻译的“化境”之说:“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除了国内的翻译家提出的翻译标准之外,早在1972年,英国著名学者亚历山大·弗雷赛·泰特勒在他的著作《论翻译的原则》里,就提出了翻译中的三项基本原则:一、译文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二、译文的风格和笔调应与原文的性质相同;三、译文应和原作同样流畅。(冯庆华2020:P4-5) 对于如何达到翻译的最高标准,研究得更多的是如何处理具体的字、词、句和篇章,实现它们从原语到译语的解码,也就是实现两语对等。但在实际翻译过程中,也就是在对翻译材料进行理解和表达时,译者常常遇到许多困难,因为对材料无法用具体的两语对等方法来处理。所以本文试图从翻译过程中遇到的这些问题出发,在认知语言学的视角下进行思考和研究,运用认知语义学和类典型与基本层次范畴等理论,分析这些问题中隐藏的深层次意识,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

浅析语法翻译法_情景法和听说法

浅析语法翻译法、情景法和听说法 摘要: 语法翻译法、情景法和听说法是3种非常重要的外语教学方法, 对我国外语教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但每种教 学方法都有其不同的理论基础, 都有其各自的优点和缺点。将从背景、理论与模式等方面对此3 种教学方法进行分 析与讨论, 以便能对我国的外语教师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 语法翻译法; 情景法; 听说法 在外语教学理论研究中, 有关教学法的讨论非常多, 关于不同的教学法的优缺点的争论也非常热烈。众所周知, 教学法会直接影响到我们的教学效果, 两种不同的教学法可能会导致完全不同的教学效果, 所以怎样才能探究到一种合理、有效的外语教学法是所有外语研究者、教师和学习者都非常关注的问题。外语教学法是一门研究外语教学的学科, 它既要有一定理论基础, 又要密切联系教学实践, 同时更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给予一定的规范和指导。长期以来, 众多的专家、学者和教师一直在不断的进行尝试和探索, 他们依托重要的外语教学理论, 借鉴和吸取国外的有效教学法, 同时又充分结合中国的外语教学现状, 试图找到一种最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于是, 有关各种教学法的讨论与比较纷纷呈现。其中, 语法翻译法、情景法和听说法都对我国的外语教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背景、理论与模式等方面对此三种教学法进行阐述。 1 语法翻译法、情景法和听说法 1 . 1 产生背景 语法翻译法起始于18 世纪晚期的欧洲, 在外语教学史上具有悠久的历史, 同时也是我国外语教学史上使用范围最广, 而又最具有生命力的教学方法之一。在18 世纪, 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学习书面拉丁语, 阅读文学作品, 而这正是语法翻译法的特点之一。语法翻译法最早是由德国学者麦丁格( J o h a n n V al e n t i n M e i d i n g er ) 和费克( J oha nn Ch r i sti a n F i c k )倡导并提出的。在我国早期的大学英语教学中, 主要也是采用了此种教学法。在20 世纪80 年代中期前, 我国的大学英语教材基本都是以语法为纲, 以翻译和讲解语法为主, 这也充分体现了语法翻译法在我国在于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到了1 9世纪中期, 欧洲各国之间交流的加强对口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人们开始注重口语, 语法翻译法受到了挑战,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 直接法应运而生。到了21 世纪20 年代, 英国语言学家Pa l m er 和H o r nb y等人倡导并提出了情景教学法。最初,情景教学法被称为/ 口语法0 , 后才被改称为现在人们所提及的/ 情景法0 。从教学法的历史发展来看,口语法是直接法的演进, 情景法是口语法的发展。情景教学法的适时出现使其曾一度被广泛应用, 其倡导者们也做了大量的工作, 出版了大量的着作, 对后世影响深远。到了2 0世纪50 年代, 由于结构主义在美国的主导地位, 美国外语教学中出现了以此为理论基础的听说法。尽管听说法在很多方面与情景法相似,但他们有不同的渊源关系, 各自强调的重点也有所不同。听说法起源于美国二战时期采用的/ 陆军法0, 是在美国描写语言家培训语言调查人员的/ 问询法0 ( i n f o r m a n t m et ho d ) 和美国军队特别培训课程( A S TP ) 教学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影响甚广的外语教学法。 1 . 2 理论基础 1 . 2 . 1 语法翻译法 翻译教学法把语言看成是一种规则记忆的心智活动, 其理论背景是智能心理学。( S te r n 19 83 ) 德国语言学家奥朗多弗等学者总结了过去运用语法翻译法的实际经验, 并在当时的机械语言学、心理学的影响下, 给语法翻译法以理论上的解释, 使语法翻译法成为一种科学的外语教学体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