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王尔德的唯美主义的主要内涵并举例

浅谈王尔德的唯美主义的主要内涵并举例

浅谈王尔德的唯美主义的主要内涵并举例
浅谈王尔德的唯美主义的主要内涵并举例

论王尔德的唯美主义内涵

唯美主义思想产生于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是当时流行于英国的资产阶级文艺思潮。所谓唯美主义就是以艺术的技巧美、形式美作为绝对美的一种艺术主张。唯美主义者认为艺术不应具有任何说教的因素, 追求单纯的美感, 认为美才是艺术的本质, 才是艺术的真谛。这种思想主张为艺术而艺术, 强调超然于生活的所谓纯粹的美, 颠倒艺术和社会生活的关系, 一味追求艺术的技巧和形式美, 反对艺术上的功利主义。

王尔德深受罗斯金的美术观点及佩特唯美主义的影响, 最终成为英国美学运动的领袖人物,他对美的主张不论何时都是奉行不悖。他的唯美主义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生活模仿艺术。现实主义者通常认为, 艺术来源于生活, 艺术是生活的反映。但王尔德认为,不是艺术反映生活,而是生活模仿艺术。这是王尔德最具独创性和悖论性的思想之一。他说生活模仿艺术的程度,远远超过了艺术模仿生活的程度。在他看来,生活往往要借助艺术才能更完美地表现自己, 或者说人们往往是通过艺术才能更好地认识生活。例如,自然界中的花的存在对我们来说没有任何意义,我们并不认为它很美,但是当它被艺术描绘或渲染后,人们在头脑中就有了花原来是这样美的印象,人们才懂得了花是有实实在在的意义的也就是它很美。通过这种艺术加工的方式培养了人们的审美感受,从而使人们能够感受到花的美丽,体现了生活对艺术的模仿。

第二、艺术应该脱离人生,艺术不应该模仿人生。王尔德对英国社会的市侩哲学和虚伪道德深恶痛绝, 他认为人生是不完美的、丑陋的,因此他要用艺术的“美”来同鄙俗现实中的“丑”相对抗。但是他并不是完全否决人生和生活,他认为在某种情况下,艺术是可以把生活作为一部分原料的,但是必须经过重新加工再创造。例如,莫里哀最著名的代表作《伪君子》中有塑造了各种各样的人物,既有像答尔丢夫那样的虚伪无耻的教徒,也有像奥尔恭那样的愚蠢可笑的资产阶级,更有像桃丽娜那样机智灵敏的仆人。《伪君子》中的人物有很大部分是对现实人物的映射,达到了对现实社会批判的效果。但是在王尔德看来这是丑陋的、低俗的,作品不应该立足于现实而写,更不能去反应现实,他主张应该把这些丑陋的东西进行重新加工创造变成美,这就是所谓的艺术就是谎言。他在他的作品

中很多塑造了非现实的、虚构的、珍奇的主人公,这些人物活动的背景也都是超现实的, 人为想象的, 远离人生的。

第三、艺术和道德的关系。他认为艺术与道德分属两个不同的范畴, 社会道德及善恶观与艺术毫不相干, 用道德艺术准则来评判人的道德行为是荒唐可笑。他说:“世上永远不会有过分的艺术家,艺术家就是要把一切表露无遗。只要是艺术的需要, 艺术家没有必要回避诸如通奸、欺诈之类的所谓不道德的事物。”王尔德认为人的道德生活不过是艺术作品的一种题材而非道德本身,而艺术自身的道德就在于把各种瑕瑜互见的艺术手段尽善尽美地表现出来。例如,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李尔王》,对于我们看来更多的是关注戏剧中的情节,用道德的观点评判三个女儿的行为,而在王尔德看来,他并不管戏剧中女儿和父亲纠葛的内容,他只关注这部作品写的美不美、好不好。如果身为艺术家而有伦理的同情,那么这种同情就是不可饶恕的虚伪,它会阻碍艺术的产生。

第四、艺术有其独立的品格和生命力。王尔德认为艺术之美没有外在目的,形式就是一切。他认为艺术没有功利性, 是一种纯粹的美, 并且艺术之美是永恒的, 不管你怎么看待, 它的美的价值将永恒存在。艺术可以引领我们进入一个美妙绝伦的境界, 而这种境界是人世间所稀缺, 但又是一般人所向往的, 这就是艺术独立的品格和强大的生命力之所在。例如,当画家画完一个苹果后,这个苹果就只是纯粹的很美,并不在乎它画得大不大、小不小,这副画值多少钱。

总之, 王尔德对唯美主义的探求, 拓展了美的领域和艺术表现的范围, 提高了艺术表现的能力, 为艺术发展提供了若干可资后人借鉴和研究的新经验, 新因素, 这也未尝不是艺术上的一种有益的探索和进步。然而, 唯美主义片面地强调艺术的独立性和美的超功利, 导致对艺术的思想性和功利性的否定。使艺术走向反理性主义、形式主义和耽乐主义的迷途, 这是后人应该引以为戒的。

日本唯美主义

日本的耽美主义文学 刘珊日本的耽美主义也称唯美主义、耽美派、享乐主义,产生于日本明治末年,兴盛于大正初年,是当时日本文坛一种重要的文学思潮,最初本意是反对以暴露人性的丑恶为主的自然主义,主张追求官能美,为艺术而艺术。其代表人物有永井荷风、谷崎润一郎和现代的三岛由纪夫等,代表作有谷崎润一郎的《春琴抄》《纹身》《钥匙》,永井荷风的《地狱之花》等。 日本唯美文学主义兴起于20世纪初,1916-17年前后发展到巅峰,在一定意义上取代了当时占据文坛主流的自然文学主义,与标榜人道主义的白桦派文学,新现实主义的新思潮派文学一起雄居日本文坛。 中国的先行研究 黎跃进的『日本唯美主义文学的演变与实绩』,主要是对日本唯美主义文学的产生、发展及其代表作家进行了介绍。 唐月梅的『美的创造与幻灭——论日本唯美主义文学思潮』这一论文,主要是从唯美派的文学主张、唯美文学的特征、以及唯美派文学的意义三方面来论述日本的唯美主义。本文是以唯美主义文学作品来进行分析说明的,主要是以谷崎润一郎和永井荷风的作品来分析的。 李芒在『美的创造——论日本唯美主义文学』一文中指出,日本唯美主义作家存在着消极的一面,特别是表现在思想倾向方面。他们在艺术形式上探索新方法的同时,在内容方面也追求新刺激。这种刺激在恋情和性爱,以及人的生死问题上便表现的最为强烈。通过对谷崎润一郎、川端康成以及三岛由纪夫的作品来分析说明的。他还指出不少唯美主义作品仍保留着自然主义文学的痕迹。 『异域之美的接受——论20世纪20、30年代日本唯美主义文学在中国的译介』一文,其主要内容是:就20世纪20、30年代日本唯美主义文学在中国的译介的表现及特点进行了说明,并论述了其形成的原因——文化环境的影响、时代环境的影响及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 『日本唯美主义文学和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唯美主义』(王向远),本文主要是通过日本唯美主义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和西方唯美主义对的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的对比,说明了日本唯美主义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是暗暗进入的、局部的,进而提出要深入探讨和研究日本唯美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关系。 在『日本唯美主义文学在中国文坛的变异』(张能泉)一文中,指出日本唯美主义文学在被中国现代作家接受的过成中,由于文化、环境、动机、条件等因素发生了明显的变异现象。 『唯美主义与谷崎润一郎』(张琳)一文通过唯美主义对谷崎小说的影响,来探讨其小说的精髓(对美的追求)以及艺术第一,生活第二的主张。 上述资料,主要从日本唯美主义文学自身、及其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等方面来论述的。还有从某一作家或作品来看日本的耽美主义的,主要是以其代表作家谷崎润一郎、永井荷风、佐藤春夫及其作品来进行分析论述的。日本的唯美主义文学不仅表现在小说方面,诗歌也是日本唯美主义的重要实绩,但从诗歌方面来研究唯美主义的还不多。

王尔德童话魅力剖析

王尔德童话魅力剖析 摘要:王尔德童话以其唯美浪漫的特点为读者喜爱。本文从荣格心理分析学出发,分析王尔德童话中的男性和女性原型,揭示王尔德以童话形式表达的价值观,剖析其童话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王尔德童话荣格心理分析学 奥斯卡·王尔德是19世纪英国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以剧作、诗歌、童话和小说闻名于世。他创作了9篇童话,结集为《快乐王子和其他故事》和《石榴屋》两部童话集。这两部童话集从此奠定了王尔德在童话领域不亚于安徒生的地位。 一、王尔德童话研究阶段 近两个世纪以来,王尔德童话研究主要集中在唯美主义研究、文本意象解读及童话特点分析方面。直至20世纪90年代,随着美国学者克里弗顿·施耐德采用容格心理分析学分析王尔德童话,王尔德童话的魅力才得以在心理学层次得以深层解读。 1. 19世纪末期至20世纪中期 维多利亚时代的欧洲,物质世界空前的丰富,历史进入了科学万能和实证时代,传统价值观开始动摇。此阶段的研究主要聚焦于讽喻和说教分析。19世纪末期至20世纪中期阶段的评论家们一方面赞美王尔德的作品“如诗般的语言,犹如宝石般剔透的英语”[1](p59),一面对其将讽刺说教隐于童话中的手段表示赞赏“年级稍轻的孩子可以欣赏童话的美而不会被说教烦扰,而年长些的孩子可以从中获益。”[1](p60) 2. 20世纪中后期:70至80年代 伊莎贝尔·默瑞和杰克·泽弗斯从美学和文化研究的角度进行分析,着重关注王尔德在童话中凸显的唯美主义思想。在王尔德的童话世界里,无论是动植物的语言,还是描述性文字,都是用诗一般的语言雕琢,呈现出优美的意境:“但她还是唱出最后的歌声,白色的残月听见后,似乎忘记了黎明,在天空踟蹰着。那玫瑰花凝神战栗着,在清冷的晓风里瓣瓣开放。”[2](p15)王尔德在作品的形式上所运用的铺张、华美而浪漫的文风恰与童话文体的超现实性统一成为和谐绮丽,诗意奇妙的一体。 3. 20世纪90年代:荣格心理学分析 王尔德这位生活在“维多利亚衰退期”的特立独行的作家敏锐地感受到这时代的矛盾——“彷徨在两个世界之间,一个已死,另一个却没有力量诞生”。正是基于这种对维多利亚价值观道德观的挑战,基于对人性层面众多共同问题的思

外延与内涵的辨析

逻辑的内涵和外延间的关系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逻辑学的学术范围内,概念的逻辑结构分为“内涵”与“外延”即内涵和外延是概念的两个最基本特征。 内涵是指一个概念所反映的思维对象本质特有的属性的总和。例如“国家”这一概念的内涵包括:他是阶级社会中所特有的政治实体,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统治阶级统治、压迫被统治阶级的工具,是由军队、警察、监狱、法庭、立法机构和行政机构组成的暴力统治机器,等等。 外延是指一个概念所概括的思维对象的数量或范围。例如,“国家“的外延就是指古今中外的一切国家;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该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一切对象具有概念内涵的所有对象构成的类,就构成该概念的外延。如"人"概念的外延,反映有人的本质属性的人体构成的对象类。相对于"人"的对象类,"男人","女人"为子类,"鲁迅","姚明"等为分子.分析概念外延的最低层次是分子、个体,不能任意护展至分子、个体组成部分.如"四川大学"属于"学校"的外延,但"四川大学"的一部分"四川大学计算机系"却不属于"学校"外延。 内涵是对一切外延特征的概括,外延是内涵表述的具体化。如等腰三角形,这一概念的内涵是有且只有两条边长度相同的三角形,其外延则是等腰锐角三角形、等腰钝角三角形、正三角形。 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成反比关系:内涵越少,外延越大;内涵越多,外延越小。比如,人这个概念,内涵是"有理性的动物",外延就是所有的人类。但是概念如果是"男人",那么内涵就比"有理性的动物"多了一点,就是"雄性的有理性的动物",而其外延就不是全部的人类了,就要排除其中的女人。如果概念是"老男人",那么内涵又要再加入年龄的因素,进一步扩大,而其外延就要在排除了女人和年轻的男人之后,才能符合要求。换句话说,你对一个事物的规定越多,符合规定的事物就越少;你对一个事物的规定越少,符合规定的事物就越多。如果不能准确、完整地把握住概念的内涵,就会出现不适当的扩大或缩小概念外延的错误。概念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历史的发展,随着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的不断深化,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都会发生变化。

《王尔德童话》读书心得范文5篇

《王尔德童话》读书心得范文5篇 #《王尔德童话》读书心得1# 放寒假的时候,我读了《王尔德童话》这本书,很令人感动,很有教育意义。 这本书里包含四个童话故事,分别是《快乐王子》、《夜莺和玫瑰》、《自私的巨人》和《小国王》。这些故事都是用纯真善良的人性变化悖谬的世界、美丽黑暗的心灵。王尔德童话中微妙的哲思,不管是成人还是小孩读起来都会有深刻的感动。 故事中,王子用自己的东西换来了别人的幸福。夜莺用生命换来了一朵红色的玫瑰。小男孩使自私的巨人拥有了宽阔的胸怀。小国王因为梦见很多人在受苦,而不穿豪华的衣服,却去穿粗皮外套。他们善良朴实的心灵,追求美好事物的愿望,令我们敬慕,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要向故事里的这些好人学习,做一个勤劳、善良、胸怀宽广、拥有爱心的人。星期六,我随手从书架上挑了一本书,题目是《王尔德童话》。我原以为这本书只不过跟《安徒生童话》一样,没什么意思。可是和我想象的不一样。这是一本存有寓意的书。其中一篇《快乐王子》让我深受感触。快乐王子为了帮助国民,竟然不惜一切代价。把什么红宝石呀蓝宝石呀金片呀等各种贵重物品都捐给了他们,使他们过上了较好的生活。自己却变成了一个废雕。而另一篇《自私的巨人》和《快乐王子》恰恰

相反。巨人不懂春天为什么总是不来,并且还把正在花园里玩耍的孩子们赶出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经过一位小男孩的举动,他才懂得了:“原来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我继续入神的看着,那篇《夜莺与玫瑰》让我有所感动。夜莺为了帮助一位学生,牺牲了自己。用针刺进了胸膛,还要唱歌,把白玫瑰染红。最后死了。 其实,我最大的感触就是:帮助别人的同时,也要保护自己。#《王尔德童话》读书心得2# 最近在读王尔德的童话,很喜欢他的快乐王子和夜莺与玫瑰。 记得很小的时候就读过快乐王子。快乐王子原本是多么美丽啊,一双蓝宝石的眼睛,一身金色的铠甲,一把漂亮的宝剑,整个人闪耀着熠熠快乐的光芒。可是当他看见那些生活在穷苦与悲惨中的人们时,心生怜悯与同情,便要小燕子一点一点地把自己身上宝贵的财富去赠送给他们。我永远忘不了快乐王子看见人间疾苦时的眼泪,那从蓝宝石做成的眼睛中淌出来的泪水,那在月光下透明而美丽的哀伤,深深打动了我,也打动了那只原本要去南方过冬的小燕子。即使南方的风景在它的记忆中是那么温暖美好,即使身边的寒风是越发的凛冽刺骨,为了快乐王子,小燕子留了下来。从剑柄上的红宝石,到一双蓝宝石眼睛,再到铠甲上的金片,小燕子接受快乐王子的旨意将他们赠送给了那些需要的人们,快乐王子也由此变得越来越灰暗丑陋。小燕子不忍心看到王子如此,但是这一切给王子和它带来的快乐又令它感到欣慰。冬天,它

教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doc

研究教育概念内涵和外延 教育的概念从逻辑学的角度来讲,有两个重要特征,即教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教育概念的内涵就是概念所要反映的对象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即教育是什么。而教育概念的外延是指概念所要反映的具有本质属性的对象,即什么是教育。从教育理想与教育现实的角度来讲,教育概念的内涵蕴含着人们对理想教育的追寻,而教育概念的外延则是对教育现实的反思。只有清楚二者的关系,才能把握教育本质,从而使教育实践向“本真意义上的教育”逼近。 (一)教育的内涵 教育是什么?有关教育本质的讨论自1978年以来已经持续了30多年。但是依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有人认为教育的本质属于上层建筑,有人则认为是生产力,或既是上层建筑又是生产力,还有人认识到教育的本质太复杂,干脆把教育的本质定义为一种特殊范畴等等。关于教育本质的大讨论虽进一步加深了对教育的认识,但是却把关于教育本质的讨论局限在对教育功能的探讨中。看到教育具有政治功能,就认为教育的本质就是上层建筑。看到教育具有经济功能,就认为教育的本质就是生产力等。这种对教育本质的探讨方式与逻辑学上对本质的界定(本质即一事物成为该事物而区别于其它事物的根本特征)是相违背的。认为教育的本质是上层建筑,是生产力,既是上层建筑又是生产力等等。并不能把教育与其它上层建筑或生产力相区别,可见这些并非教育的本质,而认为教育的本质是一种特殊范畴,这只是对教育本质无法认识的一种诡辩而已。试问此范畴区别于彼范畴的不正是其特殊性吗? 教育是什么?这一命题揭示的是教育概念的内涵,重点在于探讨教育的本质属性是什么,从逻辑学的角度来讲,既然教育本质的规定性就是把教育与其它事物区别开来的根本特征。那么,对教育本质探讨的角度就应该是从这个规定性出发,把教育从纷繁复杂的宇宙万象中层层剥离出来,才能找到独属教育的本质特征宇宙万象虽然纷繁复杂。但如果从动静的角度来划分,无论人们怎样定义教育,都一致认同教育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止不变的。教育是一种活动如果按照有无生命的角度又可以把活动划分为生命体的和非生命体活动。那么,非生命体的活动是讨论教育是什么与什么是教育育吗?例如大气运动、风霜雨雪的变化等非生命

企业文化的定义及内涵与外延(精)

企业文化的定义: 1. 企业经营的价值观和方法论。企业文化是为企业经营服务的,保证企业能够持续经营、卓越经营。企业文化通过对经营方向、经营管理、企业与社会关系的原则性指导,来保证企业的员工、资源都能符合公司的要求而达到最优的经营结果。 2. 内涵就是企业文化中的价值观,是公司对内部人事物和外部社会环境的观点,包含企业愿景,如通用公司提出的愿景既有现实性又有挑战性的“数一数二”价值观。 3. 外延就是企业文化中的方法论,为贯彻企业价值观而采用的工作方法和管理工具。 4. 为更好的说明企业文化中的价值观和方法论,我们试分析一下海尔的企业文化予以说明。如海尔的人才观:人人是人才,赛马不相马。这是海尔对人才的价值观,是尊重员工的基础,他承认每个人的价值,并要求在工作中用业绩来体现,具体的方法如“三工转换”,员工可以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种类,以便发挥自己的特长,实现个人最大价值。又如“迅速反应、马上行动”,这是对反应速度的价值观,到更具体的方法如铃响三声必须接电话等具体的要求上面,“铃响三声”就是具体的方法论。又如海尔的三阶段发展理论,其实是对企业发展的阶段性总结,是对发展历程的回顾,其实是一种方法。通用为实现“数一数二”的价值观的方法就是整改、出售、兼并。价值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1. 价值观是对方法论的指导,方法论是对价值观的补充,二者具有紧密相连的关系。 1 海尔客户在订货会前提出分层式冷柜产品在我们国家消费者提出的需求比较多,但是海尔从来没有设计过。令人赞叹的是海尔通过十几个小时不间断的设计、出样,赶在订货会的时候推出了该产品的样机,获得了经销商的惊叹,获得了该产品的大量订单。这种事情是没有办法进行时间规定的,因为这和公司的人员意识、技术水平、设计能力、生产能力都有很大的关联,最后取得出人意料的结果,证明海尔人对速度的理解已经深入骨髓,而且不单单是一个人而是所有的部门对速度的理解都深入骨髓,这不是个人魅力所致,而是内在企业文化产生强大推动力的外在表现,从而完成了常人不可完成的任务。这种突发的要求在日常的制度中并没有办法进行规定,而是基于“迅速反应马上行动”“紧盯市场创美誉”满足客户需求的企业价值观导致的。 2 但是在很多时候没有“迅速反应马上行动”的具体化要求,就没有了对“迅速”、“马上”的判断,1小时是迅速,1天是迅速,10天也可以说是迅速,没有具体的标准就容易使价值观处于飘渺的空间

外国文学史历年考题汇总

外国文学史历年考题汇总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一、名词解释: 2012年1月 1、唯美主义文学 2、拜伦式英雄 3、文艺复兴 4、黑色幽默 5、俳句 2012年10月 6、七星诗社 7、三一律 8、小人物 9、迷惘的一代 10、《旧约》 2013年1月 11、人文主义 12、《吝啬鬼》 13、心灵辩证法 14、“硬汉子”形象 15、白桦派 2013年10月 16、教会文学 17、奥涅金 18、威塞克斯小说 19、战壕真实派 20、俳句 2014年4月 21、市民文学 22、唯美主义 23、复调小说 24、新小说派 25、《雅歌》 2014年10月 26、《堂吉诃德》 27、古典主义 28、多余人 29、荒诞派喜剧 30、旅美派 2015年4月 31、骑士文学 32、湖畔派 33、社会问题剧 34、冰山原则 35、《古兰经》

2015年10月 36、大学才子派 37、感伤主义 38、含泪的笑 39、意识流小说 40、《亡灵书》 2016年4月 41、荷马史诗 42、“狂飙突进”运动 43、自然派 44、加西亚-马尔克斯 45、《万叶集》 二、简答题 2012年1月 1、简述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2、简述《百年孤独》的主题。 3、简述沙恭达罗的艺术形象。 2012年10月 4、简述《堂吉诃德》的艺术成就。 5、简述《红与黑》书名的象征意义。 6、简述古代东方文学的主要特征。 2013年1月 7、简述古希腊三大悲剧诗人的命运观念。 8、简述《荒原》的艺术特点。 9、简述《戈丹》的思想内容。 2013年10月 10、简述古希腊文学的特征。 11、简析《双城记》中梅尼特医生的形象。 12、简述《源氏物语》的主题思想。 2014年4月 13、简述《巴黎圣母院》中“美丑对照”原则的运用。 14、简述《玩偶之家》的艺术特色。 15、简析《戈丹》中的何利形象。 2014年10月 16、简析古希腊神话的特点。 17、简述《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形象。 18、简述《我是猫》的艺术特色。 2015年4月 19、古典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20、《等待戈多》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21、简述《雪国》的艺术特色。 2015年10月

周作人对王尔德童话的译介与推广——兼论王尔德童话对我国童话发展的影响

[摘要] 周作人是最早将王尔德童话译介到中国的翻译者,同时也是最早对王尔德童话进行评论的理论家。周作人对王尔德童话人道主义的评价,影响着五四时期对王尔德童话的解读和接受,而王尔德童话对我国现实主义童话的形成产生深远影响。 [关键词] 周作人王尔德童话译介评论影响 一 王尔德是19 世纪唯美主义先锋作家,其一生在诗歌、戏剧、童话、小说创作、文学批评等领域颇多建树,其文学思想和文学创作早在20 世纪初就开始被我国接受,并对我国现代文学发展施以深远的影响。而研究王尔德在我国的接受史,首先要提到的人物就是周作人。从现存的史料看,周作人是我国最早译介王尔德童话的翻译家。1909 年鲁迅与周作人在东京出版了合译的《域外小说集》(第一册),集子首篇就是周作人翻译的淮尔特(王尔德)的《安乐王子》(即著名童话《快乐王子》)。此文用文言文翻译而成。《域外小说集》(第一册)的卷末新译预告有王尔德的《黄离》,《域外小说集》(第二册)的卷末新译预告也有王尔德的《杜鹃》,但第二册在1909 年6 月11 日出版时没有王尔德的《黄离》,第二册以后因销行不好也没有再出版下去。虽然除了《安乐王子》外,王尔德其他童话未见译介发表,但从出版预告中,我们可以看出周作人对王尔德童话的重视。而周作人之所以看重王尔德,与其在日本留学生涯和国内形势有关。1906 年周作人从江南水师学堂毕业后,考取官费留学日本的资格,因近视改习土木工程;1907 年夏进入法政大学预科;1908 年夏进入立教大学。后因受兄鲁迅弃医从文影响,兴趣逐渐转向文学,开始从事儿童文学的译介和理论研究的工作。据《周作人回忆录》记载,1906 年他东渡日本留学不久,就“得到高岛平三郎编的《歌咏儿童的文学》及所著《儿童研究》,才对这方面感兴趣。其时儿童学在日本也刚开始发展”。 [1](P644)当时在日本王尔德作为唯美主义的领袖人物正被人们重视,其美丽的充满人道主义的童话让周作人为之倾倒。与此同时,二十世纪初的中国正处在民族危难之际,救亡图存成为当时一代知识分子高扬的时代主题,在文学上需要一种破旧立新的作品以推动社会改革,在这种情形下身处日本的周作人选择了王尔德童话的译介以期达到“转移性情,改造社会”的目的。[2] 《域外小说集》第一册共印了一千本,第二册共印了五百本,但根据周作人于1920 年为《域外小说集》所作的“序二”中介绍,这本译作出版的十年中,两册合计只售出四十一本,[2]因此从社会影响看,集子的读者较少,影响范围不大。但是周作人对王尔德童话的关注,引发了五四运动前后新文学阵营里译介王尔德作品的热潮,从此王尔德与一大批“异域文术新宗,自此始入华土”。[2]当时影响较大的《新青年》《新潮》《小说月报》等刊物,都纷纷译载王尔德包括童话在内的作品。 二 周作人不仅是译介王尔德童话的先锋,也是积极推广、评说王尔德童话的理论家。周作人在《域外小说集》《安乐王子》的“著者事略”中,对王尔德(时译为“淮尔特”)作如下介绍:“淮尔特素持唯美主义,主张人生之艺术化,尝自制奇服服之,持向日葵之华,游行于市”,“又有童话集二,一曰《石榴之家》,一曰《安乐王子》,其九篇,亦甚美妙,含讽刺。今所译《安乐王子》,即第二种之首篇,可例其它,而特有人道主义倾向,又其著作中之特殊者也”。[2]周作人总结王尔德童话思想特征是“特有人道主义倾向”,可谓一针见血。 周作人这个评价一直影响着五四时期人们对王尔德童话的认识,当时学界对于王尔德童话的认识基本上就是周作人所评价的“人道主义”的观点。如1921 年第十二卷第五号的《小说月报》刊登了沈泽民的《王尔德评传》,《民国日报·觉悟》在1922 年4 月分12 次连载了张闻天和汪馥泉的《王尔德介绍》(后来收入商务印书局出版的《狱中记》中,文字略有修订),“这两篇文章对王尔德其人其文的品评颇为翔实得体,基本上代表了…五四?时期新文学界对王尔德的认识水平。”[3]沈泽民在文中说“安乐王子是讽刺的短篇神话,很富于社会的同情,

王尔德童话的唯美意义

题目:《王尔德童话的唯美主义》

王尔德童话的唯美主义 奥斯卡·王尔德是19世纪英国唯美主义运动的创始人和代表作家,他的童话被视为儿童文学的瑰宝,他的如诗如画的风格对后世童话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最能打动孩子心灵的世界经典童话:《王尔德童话》收录了王尔德《快乐王子》等全部9篇童话。然而王尔德的唯美主义理论却没有像他的童话一样受到肯定。由于王尔德的唯美主义理论被认为带有颓废消极,否定现实的色彩,认为艺术作品中不应当有道德倾向,有悖于社会道德,唯美主义一直被认为是过大于功。一些文学批评家将其童话与其它作品隔离开来,认为其童话脱离了唯美主义的范畴。然而笔者却认为这些童话也是王尔德唯美主义理论下的产物,它们体现了唯美主义,王尔德正是采用了童话这种形式来体现他对唯美主义的追求。王尔德的童话广受世人所称赞,这与他童话中的唯美主义应当是有所联系的。如果其唯美主义真是消极、颓废、厌世的思想,那其童话又怎能如此广受赞誉。因此,王尔德的唯美主义应当有其积极意义。而我们从他的童话作品中也能分析出其唯美主义的积极意义。 一、王尔德童话的创作背景与其唯美主义理论 王尔德生活在维多利亚晚期。当时的英国,正处于从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转型的过程中,社会的繁荣的毋庸置疑的。但随着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完成,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出现了垄断组织。英国社会贫富差距日益明显,社会财富掌握在少数资本家手里,平民工作一天只能拿到与其工作量不相当的非常少的工钱,大部分平民都过着艰苦贫穷的生活。在这种社会形式下,实用主义与功利主义成为了主流。物质至上,金钱至上的思想深入人心。由于科学技术不断的发展,宗教的权威性受到了挑战,科学对宗教的冲击也同时冲击着人们信仰。当时社会存在严厉的道德观念,逐渐导致上层人士的伪善和自命不凡,与下层贫民的盲目和麻木不仁。整个社会处于一种道德假象下的虚伪。在文学方面,作家们也看到了当时社会的腐败黑暗,于是现实主义也成为了主流文学,许多作家例如狄更斯、哈代等都用批判现实主义的方法来揭示和批判社会问题。

概念、含义、定义和涵义的区别复习进程

概念、含义、定义和涵义的区别

概念、含义、定义和涵义的区别 概念、定义、含义和涵义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啊? 我们在使用的过程中很不在意,但是貌似他们之间又有着很大的区别。 含义是指:(词句等)所包含的具体意义。 含义和涵义的意思具体相同,无异议。 概念的含义比定义广 一、概念----理性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在人们头脑中的概括反映。人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从同类事物的许多属性中,概括出其所特有的属性,形成用词或词组表达的概念。概念具有抽象性和普遍性,因而能反映同类事物的本质。 二、定义----对于一种事物的本质特征或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所作的确切表述。最有代表性的定义是“属+种差”定义,即把某一概念包含在它的属概念中,并揭示它与同一个属概念下的其他种概念之间的差别。如“人”在“动物”这一属概念下,人和其他动物的差别是“能制造生产工具”,从而得出“人是能制造生产工具的动物”这一定义。 三、含义----(字、词、话语等)里边所包含的意义。 (在以上这些词语解释中所含有的门派学说里生硬甚至错误的归纳性术语个人是予以否定的)由此可见,“概念”与“定义”的区别是:

1、“概念”抽象普遍,“定义”具体确切。 2、“定义可包含概念”或“定义是概念的细化和引申/延伸。 5 整数集为什么用Z 自然数集为什么用N 实数集为什么用R 复数集为什么用C 有理数集为什么用Q 谢谢了~~ 1.用Q表示有理数集: 由于两个数相比的结果(商)叫做有理数,商英文是quotient,所以就用Q了 2.用Z表示整数集: 这个涉及到一个德国女数学家对环理论的贡献,她叫诺特。 1920年,她已引入“左模”,“右模”的概念。1921年写出的<<整环的理想理论>>是交换代数发展的里程碑。其中,诺特在引入整数环概念的时候(整数集本身也是一个数环)。 她是德国人,德语中的整数叫做Zahlen,于是当时她将整数环记作Z,从那时候起整数集就用Z表示了。 3.用N表示自然数集: 自然数:Natural number 所以就用N了 4.用R表示实数集: 实数:Real number 所以就用R了 5.用C表示复数集: 复数:Complex number 所以就用C了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

多余人最早由赫尔岑在《往事与随想》中提出。“多余人”是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中贵族知识分子的典型。他们的特点是出身贵族,生活环境优越,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他们虽有高尚的理想,却远离人民;虽不满现实,却缺少行动,他们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只能在愤世疾俗中白白地浪费自己的才华。他们既不愿站在政府的一边,与上流社会同流合污,又不能和人民站在一起,反对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他们很是心仪西 方的自由思想,不满俄国的现状,却又无能为力,然而他们又是大贵族和权势者的代表人物,不可能与底层人民相结合以改变俄国的现状。多余人的形象包括普希金笔下的叶甫盖尼?奥涅金、莱蒙托夫笔下的毕巧林、屠格涅夫笔下的罗亭、赫尔岑笔下的别尔托夫、冈察洛夫笔下的奥勃洛摩夫等。 小人物: 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笔下的人物形象,一般为小职员,通过对他们悲惨命运的描写来批判当时的沙皇专制下的黑暗社会现实。代表作是普希金的《别尔金》小说集,果戈理的《彼得堡故事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穷人》。与“多余人”,“新人”形象并列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三大人物形象。 自然主义文学: 19世纪60年代产生于法国并流行于欧洲的一种文学样式。是对批判现实主义的继承变异和发展,其哲学基础是孔德的实证主义和泰纳的“种族、环境和时代”三原则。自然主义一方面排斥浪漫主义的想象、夸张、抒情等主观因素,另一方面轻视现实主义对现实生活的典型概括,而追求绝对的客观性,崇尚单纯地描摹自然,着重对现实生活的表面现象作记录式的写照,并企图以自然规律特别是生物学规律解释人和人类社会。在文学艺术上,自然主义崇尚资料考证,片面强调细节的重要和表面现象的精确描写,忽视典型概括,主张作家应该中立、客观、不对事务做出政治的、道德的、美学的评价,自然主义文学家相信生物学的决定论,认为人物的生物本能决定支配人的社会行动。代表作家是法国的左拉和贡古尔兄弟。 唯美主义文学: 唯美主义文学是19世纪中期在法英等国流行的文学流派,唯美主义作家愤世嫉俗,不愿与黑暗现实流合污,但又采取逃避现实,玩世不恭的生活态度。他们以反理性的主观唯心主义为哲学基础,反对“附庸美”,提出“为艺术而艺术”的口号,认为艺术不是功利性的,不应反映生活,无需顾及道德,追求的就只是感觉和印象,是绝对的和至高无上的美。然而在实际创作中,唯美主义作家还是创作了一些从特殊的角度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唯美主意作品讲究词藻、韵律、重视景物的描绘形式较为精致。代表作家戈蒂耶,王尔德。 红与黑包法利夫人 威塞克斯小说: 19世纪末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哈代把自己的小说分为三类:“罗曼史和幻想小说”;“机敏和经验小说”;“性格和环境小说”。他的全部重要小说归于最后一类。这类小说都以英国西南部威塞克斯广大的农村地区为背景,故称其小说为“威塞克斯小说”. 小说的主题反映了人与社会、性格与环境的对立,特别是通过对爱情、婚姻等问题的描写,表现了个人与社会的悲剧性冲突。所以又被称为“性格和环境小说”。代表作:《无名的裘德》《德伯家的苔丝》。

浅析王尔德童话特征

浅析王尔德童话的特征 汉语言文学11级四班陈慧 摘要:王尔德是英国唯美主义艺术运动的倡导者,英国著名的作家、诗人、戏剧家、艺术家.童话家。他的童话作品数量不多,但质量上乘,可以与安徒生童话和格林童话相媲美,王尔德童话具有其独特的风格魅力。本文着重从王尔德童话作品的语言风格及人物形象分析王尔德童话的主要艺术特征。 关键词:王尔德童话浪漫主义社会批判宗教 王尔德的童话具有鲜明的特征性,他的童话是唯美梦幻的,同时具有深厚的社会同情心,极具社会批判性,同时也将深刻的宗教意味与之结合起来。本文着重从王尔德的童话人物形象分析王尔德作品的艺术特征。 唯美主义是19 世纪后期流行于西欧的资产阶级文艺思潮。其中,王尔德作为唯美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他是唯美主义创作的实践者,又是唯美主义理论的倡导者。王尔德被捕也被学术界普遍认为是唯美运动的结束标志。王尔德认为艺术强调对美本身的追求和创造,反对功利性,为了艺术而艺术。认为艺术作为艺术本身,不具备体现现实的作用。这一主张决定了王尔德作品必然呈现出艺术美,形式美,纯粹感官享受的特征。 王尔德童话作品中的唯美首先体现在他对人物外貌的详细描写。比如说在《快乐王子》一文中,他对王子的描写:“快乐王子的雕像高高地耸立在城市上空—根高大的石柱上面。他浑身上下镶满了薄薄的黄金叶片,明亮的蓝宝石做成他的双眼,剑柄上还嵌着一颗硕大的灿灿发光的红色宝石。”[1]相比格林童话中《青蛙王子》中的描写:“谁知他一落地,已不再是什么青蛙,却一下子变成了一位王子:一位两眼炯炯有神、满面笑容的王子。”[2]王尔德的描写是逼真,具体,栩栩如生的,在对小王子雕像的详细描写中,人们可以很快在脑海中浮现小王子的模样,从而奠定了下文中小王子形象的基调。即,华丽,纯粹,凄美,脆弱。而格林兄弟对于青蛙王子的描写则趋向于简化。这样的王子并不具有太大的特性,他的外貌细节对于故事发展不具有影响力。又比如在《星孩》中,星孩是“又白又娇嫩,像上等的象牙一样,他的鬈发又像黄水仙的花环,他的嘴唇像红色花瓣,他的眼睛像清水河畔的紫罗兰,他的身体像还没有人来割过的田地上的水仙。”这样极具浪漫色彩的比喻,生动的描绘出人物极具灵气的美,这种美直接把读者带入了一种梦幻而神圣的梦境中,体现了作者的细腻而独特的审美。另一方面,详细生动的人物描写有助于帮助读者在脑海中架构独立于现实的童话世界。 另一方面,对人物至真至爱的追求也是王尔德童话唯美的重要特征。这些拥有绝美外貌的人物同时也具备一颗善良的,具有大众怜悯情怀的心灵,他们不仅外貌华美而且具备基督式的自我牺牲精神。王尔德在童话中所歌颂的是一种绝对完美的人物,是肉体上的极致与灵魂上的极致的统一。快乐王子快乐王子和少年国王就是这样的形象,他们不单拥有外表上的美丽,更在心里面拥有高贵的爱,快乐王子开始拥有耀眼的外表,但当他看到人间的苦难的时候,他把自己身上每一部分,那些名贵的宝石甚至他的眼睛,都一一送给穷人。少年国王喜欢奢华的装饰品,当他知道他那穿着加冕的美丽皇袍是通过穷人受苦而得来的时候,他舍弃了华丽的外表,穿上了牧童的衣服。他们都是王尔德所赞美的人物形象。而星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任何一个概念都有内涵和外延,这是概念的基本特征。外延指所反应对象的具体范围、具体事物。内涵指概念所反应的特征和本质属性。在逻辑学的学术范围内,概念的逻辑结构分为“内涵”与“外延”。内涵是指一个概念所反映的思维对象本质特有的属性的总和;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该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一切对象。例如“国家”这一概念的内涵包括:他是阶级社会中所特有的政治实体,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统治阶级统治、压迫被统治阶级的工具,是由军队、警察、监狱、法庭、立法机构和行政机构组成的暴力统治机器,等等。外延是指一个概念所概括的思维对象的数量或范围。例如,“国家“的外延就是指古今中外的一切国家。 内涵是对一切外延特征的概括,外延是内涵表述的具体化。如等腰三角形,这一概念的内涵是有且只有两条边长度相同的三角形,其外延则是等腰锐角三角形、等腰钝角三角形、正三角形。 内涵越大,外延就越小;内涵越小,外延就越大。比如,人这个概念,内涵是"有理性的动物",外延就是所有的人类。但是概念如果是"男人",那么内涵就比"有理性的动物"多了一点,就是"雄性的有理性的动物",而其外延就不是全部的人类了,就要排除其中的女人。如果概念是"老男人",那么内涵又要再加入年龄的因素,进一步扩大,而其外延就要在排除了女人和年轻的男人之后,才能符合要求。换句话说,你对一个事物的规定越多,符合规定的事物就越少;你对一个事物的规定越少,符合规定的事物就越多。 但是,在文学作品中有例外。由于形象是普遍的特殊显现,在其内涵以及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上给读者的想象留下了广阔的空间,也就是说它是要求这个“特殊”的积极参与的构成过程,因而其外延就无法用概念确切的概括出来。越特殊的形象其外延越难以穷尽,其原因就在于它越能容纳诸多的读者的构成,唯其如此,越是独特的就越是普遍的,即内涵越大其外延就越大。之所以每个读者都能在典型形象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内涵的众多组成部分,即特殊是其根本的保证,否则普遍的抽象就与特殊的读者无关,没有特殊的,即读者的积极参与,概念也就是确定的,其意义也就因而是可以穷尽的了。

王尔德童话读后感

王尔德童话读后感 王尔德童话读后感1 王尔德童话,是一本很有趣的一本童话书,里面记载了快乐,幸福,希望,幸运,伤心,可怜,勤劳等等之类。 其中,我最喜欢读的是《忠实的朋友》《快乐王子》《巨人的花园》和《夜莺和玫瑰》。 《忠实的朋友》向我介绍了没有人情味的水老鼠。我觉得它一点儿都不尊重别人,他在别人说话的时候插嘴。而且喜欢故事里的磨坊主,我觉得他跟故事里的磨坊主一样坏。《快乐王子》这个故事讲述了快乐王子求小燕子留下来陪他,让小燕子拿下自己身上的一些值钱的东西。快乐王子为了帮助别人,不惜牺牲自己的东西,小燕子也很通情达理。后来,小燕子不去找自己的同伴了,他流了下来,留下来陪快乐王子。我喜欢他们。巨人的花园让我深生受感动。巨人回来了以后,他大声训斥着孩子们,然后,他自己独享这美丽的花园里的一切。还砌起围墙,立下告示牌,不让别人享受花园的一切。后来,巨人经一个小男孩的指点,知道了快乐是要和大家一起分享的,自己不能这么自私,也知道了,换来寒冬的,是自己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 从此以后,他把围墙拆除,他还说这个花园永远为孩子们开放。巨人虽然前面冷漠无情,但后面他发现自己太自私了,应该懂得分享。于是,巨人有知错就改,把花园拿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这样的巨人才是大家喜欢的巨人。《夜莺

和玫瑰》在这个故事里,我喜欢那一只可爱的小夜莺,他不惜任何代价,哪怕付出生命,也要为那个学子,搞到一朵玫瑰花。可是那个小姐,他却贪图钱财,不知道小夜莺为这朵玫瑰付出了生命,学子找玫瑰找的有所辛苦。 王尔德还有好多故事,希望有机会你自己去观看。 王尔德童话读后感2 王尔德童话里有许许多多感人的童话故事,比如《快乐的王子》,《夜莺与玫瑰》,《自私的巨人》等。 我最喜欢的是《快乐的王子》,快乐的王子死后,人们把王子他做成了一个高大的雕塑,他看到了城市的丑陋与贫苦,让快乐王子不在快乐,快乐王子奉献出了自己的一切来帮助穷人。原来要去埃及的小燕子被快乐王子的爱心感动。帮助快乐王子,快乐王子剑上的红宝石让生病的孩子感到凉爽,进入了甜蜜的梦乡;蓝宝石的双眼让追求梦想的年轻人享受到被肯定的赏识的快乐;让卖火柴的小女孩笑着跑回家,摆脱挨打挨饿的命运;他身上的黄金叶子,让穷人们有了食物,有了快乐。快乐王子和小燕子付出了爱,奉献了生命,得到了真真的快乐。 我还喜欢《自私的巨人》,巨人有一个美丽的花园。在春光明媚的日子里,花园里鸟语花香,景色秀丽。但巨人却自私自利,不愿与人分享,不让天真活泼的孩子进去玩。结果,春天也不来了,花也不开了,鸟也不叫了,巨人被春天遗弃了。这些使巨人醒悟悔改,他拆除围墙打开大门,欢迎

第二章 概念部分练习题

第二章概念 内容提要 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概念的两个基本逻辑特征。 概念的内涵是概念对对象本质属性的反映;概念的外延是概念对对象本身的反映。内涵是概念的质的方面,它涉及概念反映的对象“是什么”;外延是概念的量的方面,它涉及的是概念反映的对象“有哪些”。概念内涵和外延与客观对象的本质属性和对象本身并不等同,二者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概念内涵和外延是人脑对对象本质“属性及对象本身认识的结果,属于主观的东西,而对象的本质属性和对象本身则是客观存在的;只有当它们被反映到人的思维中来,才会成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对于某一具体概念的理解就是对于概念内涵和外延的理解。逻辑学要求我们掌握概念的外延关系,因此对概念外延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国家”的外延应该是指古今中外一切具有“国家性质”这样的实体性的对象,从时间上看指国家产生以来直至现在;从空间上讲指“整个世界”,我们在理解“国家”外延时常犯的错误是把它的外延缩小,理解为“现代国家”。再如:“犯罪行为”这一概念的外延是触犯刑律应受刑法处罚的行为,而非指一般的违法行为,如果我们把一般的赌博行为也理解为“犯罪行为”,就是把这一概念的外延扩大了。 二、概念的种类 (一)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概念分成不同的种类。根据概念外延所反映的对象的数量,可把概念分为单独概念和普遍概念;根据概念反映的对象是否为集合体,可把概念分为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根据概念反映的对象是否具有某种属性,可把概念分为肯定概念和否定概念;根据概念反映的对象是否为独立存在的实体,可把概念分为实体概念和属性概念。 在理解概念种类的划分时,难点在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划分标准的掌握。 (二)区别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应注意的问题。 1.集合体和个体的关系,与类和分子间的关系是不同的。 所谓“集合体”是指概念所反映的对象是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和使用的,集合体由许多个体有机构成的,但是,集合体所具有的属性,构成该集合体的任一个体并不具有。集合概念的外延不包括构成集合体的个体。 所谓“类”是指概念所反映的对象是由具有相同属性的分子所构成的,其特点是:“类”是对于分子属性的概括和反映,因此,“类”所具有的属性,其分子必然具有。“类”的外延必然包括分子的外延。 例如:“法律词汇”是个集合概念,因为“法律词汇”是由许多法律语词构成的一个集合体,构成“法律词汇”的用语是它的个体;“法律词汇”中的任一个法律用语都不具有“法律词汇”的特点,如我们不能说“诉讼”、“法庭调查”、“法律咨询……是法律词汇,而只能说它们是法律用语。 再如:“警察”是个非集合概念,这一概念是对从事“维护社会治安”这类人员的一种概括,凡从事这种工作的人都称之为“警察”,都具有警察的性质。因此,“警察”是一个类概念,构成这个类的分子就是“警察”中的具体对象,如警察这个类中的张××、王××等。 2.注意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同一语词既可表达集合概念,也可表达非集合概念如: ①警察是维护社会治安的; ②警察是能吃若耐劳的。

解读《夜莺与玫瑰》中的唯美主义

摘要:作为英国唯美主义运动的倡导者,为了“艺术而艺术”是王尔德唯美主义的精髓,他追求形式完美和艺术技巧。象征、重复、明喻、暗喻、“三段式”叙事手段等艺术技巧在王尔德童话作品《夜莺与玫瑰》中的运用,赋予了作品形象美、音乐美、色彩美等美,给读者带来了感官上的愉悦。 关键词:夜莺与玫瑰; 唯美主义; 艺术技巧; 形象美;音乐美;色彩美 一唯美主义 唯美主义,就是以艺术的形式美作为绝对美的一种艺术主张。认为“美”才是艺术的精髓。这里所说的美,是指脱离现实的技巧美。因此,有时也将唯美主义称为“美的之上主义”。它形成于19世纪后期出现在英国艺术和文学领域,提倡“为艺术而艺术”、一味追求形式完美和艺术技巧的唯美主义运动(AestheticMovement) [ 1 ]。 唯美主义运动的主要特征包括:追求建议性而非陈述性、追求感观享受、对象征手法的大量应用、追求事物之间的关联感应———即探求语汇、色彩和音乐之间内在的联系。英国著名作家、诗人、戏剧家、艺术家奥斯卡·王尔德是唯美主义艺术运动的倡导者。“维多利亚时代文学之所以伟大的部分原因就在于以王尔德为首的唯美主义文学在英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彩重墨”。[ 1 ]童话历来被认为是他唯美主义理论最理想的载体。本文将从艺术技巧使用的角度解读王尔德童话作品《夜莺与玫瑰》中的唯美主义。 二《夜莺与玫瑰》中运用的艺术技巧及其中的美 王尔德是形式的信奉者,无论是理论上的召唤,还是文学创作的实践,都说明形式是王尔德孜孜以求的。王尔德唯美主义对形式( form)强烈的爱好,对形式完美和艺术技巧的追求,在童话《夜莺与玫瑰》中具体体现在丰富多彩的积极修辞在作品中的运用。 积极修辞( active rhetoric)是相对“在形式上要求…明确?、…通顺?、…平匀?、…稳密?,偏于…记述的?”消极修辞(passive rhetoric)而言的,它“是偏于…表现的?,…以生动地表现生活的体验为目的的?,因而是…具体的、体验的、情感的?。它…对于形式本身也有强烈的爱好;对于语辞的形、音、义都随时加以注意和利用?,不但要…使人明白?,还要…使人感动?。强调带有感情色彩地…表现?自己的思想,追求美感,追求动人[ 2 ]。 《夜莺与玫瑰》一文中所使用的积极修辞手段包括:词法手段中的头韵、选词手段方面描述性形容词和具体动词的恰当使用;喻格手段中的明喻、隐喻、拟人、层进、突降等;叠词手段;句法手段中特殊句式修辞手段如:重复句、倒装句、修辞问句、句式变换修辞等;篇章手段有象征;语篇技巧辞格如描述、“三段式”叙事手段以及通过运用多种语言手段和华丽的词语来表现王尔德风格特征的风格手段等。正是这么丰富的积极修辞手段的运用,才创造出了这篇形象鲜明、语言柔美、结构精巧、韵律无穷的经典之作。 (一)象征手法与形象美 《夜莺与玫瑰》是王尔德《快乐王子童话集》中的一篇,它讲述了夜莺为帮助一个穷学生实现其爱情愿望而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用荆棘刺破胸膛将心脏流出的鲜血和连夜对月而歌的音乐换来寒冬里红宝石般美丽的玫瑰,但玫瑰最终却为学生所弃的故事。一个动人却令人心酸的爱情故事! 但真正懂得爱情的并非故事中的男女主人公,而是那只懂得爱情并愿意为爱情牺牲生命的夜莺。作品大量地使用了象征手法,把幻想与现实有机结合起来。这是童话创造的一种常用手法。“为了表现某种性格或说明某个事理,作者从生活中找出某些人、物、现象,甚至某种社会观念的性格、性质和特征,集中到童话形象上,然后又赋予其个性,并使之依照这一个性去说话、行动,从而达到象征的目的”[ 3 ]。文章中rose象征了美丽的爱情,只有呕心沥血甚至付出生命才能获得它,它也代表着王尔德一生追求的至高无上的美;而夜莺则象征了追求真挚爱情的人,它为得到rose (爱情)付出了自己的生命,夜莺就是王尔德美学思想的化身。夜莺对爱情的执着追求有如王尔德对至高无上的美和艺术的追求;年轻学生象征着装满书本知识而缺乏感情敏感度,并且对爱情没有执着追求的功利主义者;当年轻学生怀疑夜莺的真诚

从《小公主》看童话对于当今的现实意义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关于战争对英语习语的影响的研究 2 性别话语模式的社会语言学研究 3 论中学英语教学中各种教学法的融合与运用 4 英语习语翻译中的“功能对等” 5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习语学习的影响 6 对《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的性格分析 7 “狗”在中西文化中的对比研究 8 顺应理论视角下公益广告英译中的语用失误分析 9 英语习语的认知分析 10 英语谚语的民族性及其艺术特色 11 影响中国高中英语课堂中任务型教学实践的因素 12 《杀死一只知更鸟》中主人公的成长危机 13 The Heroism in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14 从《牧师的黑面纱》中看霍桑对清教主义的认可与反对 15 评爱伦坡哥特式小说中的恐怖美 16 The Archetype of the Ugly Duckling in The Secret Garden 17 商标名的英译汉目的论研究——以洗护用品为例 18 英汉句子状语的对比与翻译 19 法语给英语带来的影响 20 浅论广告语汉译的美学效果 21 埃德加爱伦坡哥特小说中的死亡主题探索 22 《嘉莉妹妹》的自然主义解读 23 中国民俗词语汉译英初探 24 An Analysis of Women’s Status in Pride and Prejudice 25 英语阅读现状分析及对策 26 《喧嚣与骚动》的创作技巧研究 27 Discussion on How to Arouse the Students’Interests in English Learning 28 《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 29 如何运用情景教学法进行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探讨 30 从“老人与海”译本比较研究看理解在翻译中的重要性 31 圣诞节对大学生的影响的调查研究 32 美国体育运动词语对美国英语的影响及语用分析 33 《嘉莉妹妹》中的自然主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