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比较文学绪论

比较文学绪论

比较文学绪论
比较文学绪论

绪论

一、导论:无所不在的比较

“文学如果不是比较的,是什么?”(What is Literature If Not Comparative? 美国比较文学学者哈利·列文语。)文学的比较几乎无所不在,随处可见。类似的感受,我们许多人都会有。在全球化趋势愈演愈烈的今天,东西方文化与文明的交流与交融更加频繁,中西文化与文学的比较也更加明显和迫切。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已自觉不自觉地陷入了这个中西交汇的大潮之中,也都必然在中西文化与文明的交汇与比较中生活着。我们大学生的文学学习与研究,自然也不可能脱离这一东西方文化与文明交汇这一大潮,东西方文学的比较几乎无处不在。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清楚地了解和知晓这一状况的。

1、例如,一些讲授和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的人认为,我只研究中国古代的东西,只研究《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与比较文学毫无关系,殊不知许多人在讲古代文学时,往往讲的是《诗经》的现实主义,《楚辞》的浪漫主义,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李白诗中的浪漫主义风格,此中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并不是中国古代文论原有的术语范畴,而是西方文论观念。实际上,西方文论话语早已渗入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之中。这种用西方文论来阐发中国文学的做法,已被台湾学者总结为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阐发研究”。当然,实际上,其中更多的是“套用”。然而究竟怎样才能避免生硬套用,就需要比较文学学科理论来加以指导。

2、翻译过程中会出现的文化过滤。如:

He made you for a highway to my bed: But, I, a maid, die maiden-widowed. 译文一:他要借着你做牵引相思的桥梁,可是我却要做一个独守空阁的怨女而死去。(朱生豪)

译文二:他本想借你做捷径,登上我的床。可怜我这个处女,活守寡,到死是处女。(方平)

朱生豪对这两行莎剧的翻译,一直受到译评家的赞许。主要是考虑到中国传统的“性忌讳”,朱氏采取从中国才子佳人戏里信手取来的办法,将上我的床(to my bed)译成“相思”,将“活守寡,到死是处女”(die maiden-widowed)译成“做一个独守空阁的怨女而死去”。这样一改动,原文所表达的本是热恋中的西欧少女渴望与已秘密举行过婚礼情人,在肉体上也和谐地结为一体,以完成灵与肉的爱,却被朱生豪改成精神上的“相思”,与原著的意境相差有多远!这都是因为文化过滤导致原信息损耗,同时渗透了译者自己的文化因素。

3、英语He is a fox,译成中文“他是一只狐狸”,中文读者也能领会其中“喻某人狡猾”的含义。但是,当我们把She is a cat译成中文“她是一只猫”时,有多少中文读者能体会到原文暗喻某女人“居心叵测、包藏祸心”的意思呢?而当我们把You are a luck dog(直译“你是一条幸运的狗”)译成中文时,中文读者很可能会拂然变色,甚至勃然大怒,因为他不知道在有些英语字句中的“狗”并无贬义。

二、比较文学的名称与实质

1、比较文学的法语是littérature comparée,其含义既可以指“被比较、被对照的文学作品”,也可以指“比较性的文学研究”,同时还隐含了不同国家文学之间“相互联系”的意思,因此作为一种指称文学研究的名称,尽管它没有从名称

上明确表明比较文学研究的根本特征,但它在法国仍是被承认的。

在英国则完全不同,比较文学的英语名称是Comparative Literature。最早使Comparative Literature一词进入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是波斯奈特。1886年,他以此为书名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比较文学专著。

在德国,比较文学的德语是Vergleichende Literaturwissenschaft。在德语里,“比较”(vergleichende)是一个现在分词,从而使法国学派所强调的注重结果(comparée)变成了注重过程与行为;同时也将原来的Literaturgeschichte (文学史)演变为Literaturwissenschaft(文学的科学),从而使这一学科从关注历史联系与事实影响的“文学史分支”变成了更注重思想探索的文学,这与德国的学术传统是密切相关的。

在意大利,1871年,桑克蒂斯开始在那不勒斯主持比较文学讲座,其比较文学的名称是效法法国而构成的,叫“Letterature Comparata”。

在中国,早在1904年,黄人便在撰写《中国文学史·分论》中对波斯奈特(H.M.Posnett,1855-1927)及《比较文学》一书作过介绍。但是,真正使“比较文学”在中国学术界产生较大影响的却是1931年傅东华从英文转译的法国学者洛里哀的专著《比较文学史》。不久,著名诗人戴望舒又翻译了梵·第根(当时译名为提格亨)的《比较文学论》,1937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综上所述,“比较文学”这一称谓的确从其诞生之日起,无论在哪个国家,它的具体所指与其作为一门学科应该具有的含义都很难完全吻合。

2、在不同的学科发展阶段,比较文学的名与实之间常有不一致之处。

(1)在法国学派看来,比较文学是名不符实的,因为他们认为“比较文学不是比较”。法国学派认为,比较文学是“国际文学关系史”,并以文学关系为主轴建立起了由影响的“起点”经“中介”再到“终点”的三点一线的学科理论和方法论体系,这就是“流传学”(起点)——“媒介学”(中介)——渊源学(终点)这套理论体系。

(2)按照学者们通常的看法,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第一阶段是由法国学派所奠定的“影响研究”。然而,人们不难发现,最早倡导比较文学和总结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其实并不是(或并不仅仅是)法国学者,例如,最早提出“世界文学”观念(1827)的是德国学者、著名作家歌德,写出第一部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专著的是英国人波斯奈特。创办第一份比较文学杂志的是匈牙利人。1877年,全世界第一本比较文学杂志创刊于匈牙利的克劳森堡(今罗马尼亚的克卢日),刊名为《世界比较文学报》。1887年,德国学者科赫创办了另一本颇有影响的比较文学杂志《比较文学杂志》。

(3)因此,欧洲早期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并非仅仅着眼于“影响研究”,并非是“不比较”的,而是内容丰富、范围广泛的,是“比较的”,它已经蕴含了影响研究、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为什么欧洲早期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会转向仅仅强调实际影响关系的“文学关系史”?为什么欧洲的比较文学会扔掉“比较”,从而走上自我设限的道路?主要原因或许有如下数点:

其一,圈外人对比较文学学科合理性的挑战,最突出的标志是意大利著名学者克罗齐发出的挑战,他认为“比较”是任何学科都可以应用的方法,因此,“比较”不可能成为独立学科的基石。他指出:比较方法只是历史研究的一种简单的考察性方法,不仅普通、方便,而且也是文学研究不可或缺的工具,因此不能作为这门学科独有的基石。“比较文学不是文学比较”,这句名言是挡住克罗齐等学者攻击的最好盾牌。

其二,圈内人对比较文学学科科学性的反思与追寻。法国学派的四大代表人物——巴尔登斯伯格、梵·第根、卡雷、基亚都不约而同地着重思考了这一问题,提出了明确的观点,即:要去掉比较文学的随意性,加强实证性;放弃无影响关系的平行比较,而集中研究各国文学关系史;摆脱不确定的美学意义,而取得一个科学的涵义。法国学派的定义,正是在这种反思和追寻中形成的。

(4)1958年,在美国北卡罗来那州教堂山举行的国际比较文学协会第二届年会上,以韦勒克为代表的一些美国学者对法国学派的“定义”发起了大胆的挑战。韦勒克在明确指出法国学派“在方法和方法论方面,比较文学已成为一潭死水”之后,主张必须正视“文学性”这个问题,因为它是美学的中心问题,是文学艺术的本质。韦勒克指出:“‘比较文学’和‘总体文学’之间的人为界线应当废除,‘比较’文学已经成为一个确认的术语,指的是超越国别文学局限的研究。”

美国学派给“比较文学”正名平反:“比较文学”就是要“比较”,无论有无影响关系。

在平行研究与跨学科研究这一架构下,美国学派建立起了一套学科理论,这套理论以“比较诗学”、“类型学”、“跨学科比较”为主,并拓展原属于影响研究的“主题学”、“文类学”等领域,大大扩展比较文学研究领域。同时,美国学派也并未完全否定法国学派以“文学关系”为主轴的“影响研究”,而是将两者相结合,从而形成了欧美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经典模式,即由“影响研究”与“平行研究”构成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模式。

(5)自9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学术研究的发展与东方各国尤其是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日愈壮大,上述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开始受到来自东西方两个方面的严峻挑战,中国比较文学也面临国外学科理论发展的严峻挑战。

首先是来自欧美学者的挑战,当今世界比较文学界,由于研究领域的不断扩展,原有的学科理论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发展,国际上已有学者公然声称:“比较文学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死亡”,“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已经过时”。

另一个严峻挑战是比较文学研究的“泛文化”化。比较文学向比较文化的转向虽导致了当代比较文学的危机,但却也提出了比较文学必须面对的新问题:“跨文化”或“跨文明”的问题。

(6)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东方的学者,尤其中印度与中国学者开始对西方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开始重新反思。90年代,中国比较文学界几乎与西方学界同时意识到文化研究的巨大冲击和跨文化研究的必要性与重要意义。《中国比较文学》1995年第1期发表了《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基本理论特征及其方法论体系》一文,该文明确提出了以“跨文化”(跨异质文化)为比较文学新的学科理论体系(即中国学派)的基本特征,并以“跨文化”为基础初步勾勒出了比较文学新学科理论的方法论体系。

如果说法国学派以“影响研究”为基本特色,美国学派以“平行研究”为基本特色,以“中国学派”命名的新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可以说是以“跨文化研究”为基本特色。如果说法国学派以文学的“输出”与“输入”为基本框架,构筑起了由“流传学”(誉與学)、“渊源学”、“媒介学”等研究方法为支柱的“影响研究”的大厦;美国学派以文学的“审美本质”及“世界文学”的构想为基本框架,构筑起了以“类比”、“综合”及“跨学科”汇通等方法为支柱的“平行研究”的大厦的话,那么中国学派新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则将以跨文化的“双向阐发法”、中西互补“异同比较法”,探求民族特色及文化根源的“模子寻根法”,促进中西沟通的“对话法”及旨在追求理论重构的“整合与建构”法等五种方法为支柱,

正在和即将构筑起中国学派“跨文化研究”的理论大厦。

然而,“跨文化”这一提法有一定歧义,常常被误解。我们所提倡的“跨文化”,实际上是“跨异质文化”,主要是指中西方或东西方不同的异质文化,也包括东方各文明圈之间不同的异质文化(如中国、印度、阿拉伯等等),但学术界有人常常将“异质文化”与普通的“文化”相混淆,以致歪曲了这一提法,因此,我们将以前所倡导的“跨异质文化”研究更改为“跨文明”研究。

(7)为什么要将“跨文化”的提法改为“跨文明”?

其一是文化的概念在当今已被滥用,其涵义太多太广。

其二是“跨文化”往往会产生许多误会,因为在同一个国家之内,可能会有若干个不同的民族文化和不同的地域文化。而“文明”则是指具有相同文化传承(包括信仰体系、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的共同体。与“文化”相比较而言,“文明”更简略而明晰,更有利于比较研究的明晰性。

(8)综上所述,比较文学的名与实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内含。目前,比较文学各个阶段的学科理论基本上可以综合起来,形成一个三位一体的学科理论框架,即以“影响研究”、“平行研究”和“跨文明研究”为三大支点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体系,例如:

三、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可比性

1、比较文学的定义

迄今为止,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由于比较文学的定义之争已形成了三大学科理论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在欧洲,第二阶段在美洲,第三阶段在亚洲。即:以法国学派学科理论为核心的第一阶段,以美国学派学科理论为核心的第二阶段,和以正在形成中的中国学派学科理论为核心的第三阶段。

(1)在法国学派形成之前,最早给比较文学下定义的应当是英国学者波斯奈特。在1886年出版的《比较文学》一书里,波斯奈特所给出的比较文学的定义是:“文学进化的一般理论,即文学要经过产生、衰亡这样一个进化的过程。”(2)以实证性影响研究为基本特征的法国学派

A、作为第一个全面而系统地阐述法国学派的理论代表,梵·第根以实证主义思想为理论基础,通过对法国比较文学研究成果的总结,为比较文学建立了一套严密的学科体系:

首先,他将文学研究划分为“国别文学”、“比较文学”与“总体文学”,但是,他将“比较文学”与“总体文学”严格区分则背离了比较文学诞生的初衷。

其次,梵·第根将文学的同源性作为比较文学的可比性,为比较文学研究寻找到了切实可行的学理依据。

B、梵·第根的后继者们非但没有对他的偏颇进行纠正,反而更进一步缩小圈子,更加致力于对比较文学概念的窄化,即所谓“精确化”。卡雷在为他的学生基亚的《比较文学》一书撰写的序言中提出了法国学派的定义:“比较文学的概念应再度精确化。”并注重具有事实影响的文学关系的研究,认为凡是不存在事实影响的地方,比较文学就不存在了。

C、基亚继承了他的老实卡雷的观点。

(3)1958年,在美国北卡罗来那州教堂山举行的国际比较文学协会第二届年会上,以韦勒克为代表的一些美国学者对法国学派的“定义”发起了大胆的挑战。韦勒克在明确指出法国学派“在方法和方法论方面,比较文学已成为一潭死水”之后,主张必须正视“文学性”这个问题。

雷马克认为:“比较文学是超越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和其他知识领域及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包括艺术(如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等等,简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雷马克:《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用》,见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研究组编:《比较文学研究资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页。)

因此,这个定义的本质特征即在于强调平行研究,从而为美国学派奠定理论基础,但却同时受到来自美国比较文学学者两方面的批评。韦勒克批评这个定义仍有“人为的限制”,而韦斯坦因却认为它为比较文学所设置的“圈子”太大。(4)苏联学者对比较文学也有着自己的定义

日尔蒙斯基认为“历史—比较文艺学是文学史的一个分支,它研究国际联系与国际关系,研究世界各国文艺现象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文学事实相同一方面可能出于社会和各民族文化发展相同,另一方面则可能出于各民族之间的文化接触与文学接触;相应的区分为:文学过程的类型学的类似和“文学联系和影响”,通常两者相互作用,但不应将它们混为一谈。”(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研究组编:《比较文学研究资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84-85页。)

这一看法,显然是融合了法美的“文学关系”与平行研究,基本上不能视为一种创新性的观点。

(5)随着20世纪80年代,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迅速崛起。

以跨异质文明研究为基本特征的中国学派便以自己鲜明的理论特色和在东西方文学比较中取得的大量成果迎来了比较文学发展的第三个阶段。

在中国,对比较文学下定义的教材、论文、专著不少,但大多是照搬西方学者的定义,尤其是照搬美国学派的定义。

A、中国大陆第一部比较文学概论性著作是卢康华、孙景尧所著《比较文学导论》,该书指出:“‘什么是比较文学’?现在我们可以借用我国学者季羡林先生的解释来回答了:‘顾名思义,比较文学就是把不同国家的文学拿出来比较,这可以说是狭义的比较文学。广义的比较文学是把文学同其他学科来比较,包括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这个定义可以说是美国雷马克定义的翻版。

B、紧接该书之后的教材是陈挺的《比较文学简编》(华东师大出版社1986年版),该书仍旧以“广义”与“狭义”来解释比较文学的定义,指出:“我们认为,通常说的比较文学是狭义的,即指超越国家、民族和语言界限的文学研究,主要研究两种或两种以上民族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两国或两国以上文学之间的互相影响,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通过这些关系、影响、异同的研究,认识各民族文学各自的特点,探索文学发展的共同规律。广义的比较文学还可以包括文学与其他艺术(音乐、绘画)等与其他意识形态(历史、哲学、政治、宗教等)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研究。”

C、由乐黛云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出版的《中西比较文学教程》,则对比较文学定义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该书在详细考查了中外不同的定义之后指出:“比较文学是一门不受语言、民族、国家、学科限制的开放性的文学研究学科,它从国际主义的角度,历史地比较研究两种以上不同文学之间的关系,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在世界文学的背景上,通过比较寻求各民族文学的特点和文学发展的共同规律。”

D、1997年,出版了两部有特色的比较文学概论:其一是陈惇、孙景尧、谢天振主编的《比较文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7月版),该书,提出了自己的定

义:“我们认为,把比较文学看作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更符合比较文学的实质,更能反映现阶段人们对于比较文学的认识。”这里提到的四个“跨”,比从前的定义多了一个“跨文化”。这是一大进步。但作为定义,仍然不够明确和清晰。

同年,张铁夫主编了《新编比较文学教程》(湖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8月版),2000年9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陈惇与刘象愚合著的《比较文学概论》修定本。

E、2002年出版的杨乃乔主编的《比较文学概论》、方汉文《比较文学基本原理》等书,杨书的定义颇具思辨色彩:“比较文学是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与跨学科为比较视域而展开的研究,在学科的成立上以研究主体的比较视域为安身立命的本体,因此强调研究主体的定位,同时比较文学把学科的研究客体定位于民族文学之间与文学及其他学科之间的三种关系:材料事实关系、美学价值关系与学科交叉关系,并在开放与多元的文学研究中追寻体系化的汇通。”

(6)本教材对比较文学定义如下:

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变异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2、比较文学的可比性

本定义增加和强调了“跨文明”、“异质性与互补性”,提出了“文学变异研究”,同时,这一定义只承认“跨国”、“跨文明”、“跨学科”这三大要素。比较文学的可比性主要有如下几点:

(1)同源性

(2)变异性

(3)类同性

(4)异质性与互补性

上述四类可比性,有时是交织在一起的,在具体比较研究中,不应机械地强行分割开来。

四、比较文学的基本特征与四大研究领域

1、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以学派为依据画出比较文学研究的框架图:

(图略)

上述图表虽然是目前为止最为完善的学科理论体系,但这种以学派理论来划块的学科理论和体系仍然有着明显的理论缺陷。首先是跨国、跨文明的区别问题。其次,历时性的理论体系本身的互相重叠问题。第三个问题就是,如果我们在一个教材中,以历时性的学科描述方式来建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那么几个模块之间难免会有各说各话,分类的混淆,就会造成一些重要的理论问题无法在这样理论体系中得到贯通。第四,在理论体系上,这种历时性的板块模式也有理论范畴前后不统一的问题。

2、建构比较文学学科研究的新范式,需要我们打破旧有的历时性描述的以学派学科理论来切块的比较文学学科建构模式,跳出学派理论框架,从共时性角度来重新整合已经存在的比较文学三个阶段的学科理论资源,将比较文学存在的理论

问题在“跨越性”和“文学性”这两个基点上融通。这样,我们可以按照这个标准将比较文学研究领域重新确定为一个特征和四大研究领域。

(1)比较文学的基本特征:文学跨越性研究

A、跨国研究。

B、跨学科研究。

C、跨文明研究。

(2)比较文学研究四大领域

A、实证性影响研究

尽管对法国学派注重实证性影响研究存在诸多非议,但是影响研究已经成为比较文学得以存在的最主要的理论基石之一。而且我们现在要做的不是去简单地否定它,而是要在反思中重新界定它,已期取得比较文学学科的新发展。

a、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中的文学关系学实际上属于文学史研究的范畴。

b、我们视野中的文学关系学研究要强调它的实证性。

B、文学变异研究

a、首先是从人类文学史的历时发展形态上,不同文学体系间在横向交流和碰撞中产生了文学新质,使得本土固有的传统得以变迁。

b、其次,从文学的审美性特点来看,比较文学的研究必然是包括了文学史的实证研究和文学审美批评的研究。

文学变异学的研究可以从四个层面来进行研究:一是语言层面变异学;二是民族国家形象变异学研究,又称为形象学。;三是文学文本变异学研究;四是文化变异学研究。

C、平行研究

D、总体文学研究

比较文学和总体文学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且二者在实际研究中多是结合在一起的,所以才如此地众说纷纭。

a、比较文学侧重研究的是两点之间的文学比较,如对两国文学现象之间的关系研究,或对两种文学现象的平行研究等;而总体文学则侧重于对一个文学平面的研究,即对在许多国家文学中共同存在的某一文学现象进行的面的研究,也就是梵·第根所说的“凡同时属于许多国文学的文学性的事实,均属于总体文学的领域之中。”

b、比较文学和总体文学之间的界限并不是这样明白清楚,二者之间在实际的比较文学研究中往往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从总体文学和比较文学的关系看来,它在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中是重要的一环,但是可惜的是,由于学界对它的种种误解,使它一直没有得到重视。提出总体文学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当下全球化和多元文化时代所赋予总体文学的新的契机。

c、总体文学学可能的研究领域:一是从跨文明异质性与互补性研究入手,探讨多种文明间的异质性、变异性与互补性的问题;二是跨文明阐发研究问题;三是跨文明对话研究问题;四是从比较诗学到一般诗学的研究;五是文学人类学的研究。

特别需要注意对是:

一是,从比较诗学到一般诗学的研究问题。因为通常是将比较诗学放在平行研究之中,本教材却将比较诗学放到总体文学研究之中。

二是,总体文学学研究的另一个大有可为的研究领域是文学人类学研究。为什么将文学人类学归入比较文学?文学人类学的根本特征就在于总体文学性。

北大中文系比较文学概论笔记

比较文学概论讲义 孙丹 第一章发展论 第一节全球化与比较文学多元化语境 1、广为流行的全球化概念着重描述的是一个历史过程,在些过程中各种社会因素和关系在空间上不断扩展,人的行为方式、思想观念以及社会力量的作用表现出洲际(或区域之间)的特点。全球化的特征在于其共时性,具体而言就是空间上的世界压缩和地域联结。 2、比较文学将从一种国际的视域研究所有的文学,在研究中有意识地把一切文学创作与经验作为一个整体。在这种观念中,这种文学就与独立于语言学、人种学和政治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完全相等(雷纳·韦勒克)。 3、文化全球化的论题涉及到文化帝国主义与民族主义(即全球化与本土化),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文化同质与文化多元等关切到文化自身的讨论。

4、大众文化:特指进入到后工业社会时兴起于城市的,以全球化的现代(电子)传媒为介质,大批量生产的,能复制的,以市场消费为导向的,引导大众潜藏的思想意识的当代文化形态。 5、多元文化主义强调的是种族上、文化上有差异的族群的独特品质,其观点的基础是文化相对主义和历史主义。全球地方化:即所有全球范围的思想和产品都必须适应当地环境的方式,而那种洞悉全球与本土的辩证关系的思想遂被称作全球地方主义。 第二节西方比较文学发展史的渊源 1、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于19世纪70年代的欧洲,其标志是学科理论和方法的逐渐确立,学术团体和一批专业研究队伍的涌现,以及专业学术著作和专业刊物的出版。 线索:古罗马文学模仿古希腊文学——中世纪欧洲的文化共同体以及后期各民族文学差异的对比,晚期文艺复兴运动——近代法国启蒙运动使各民族之间的接触更加活跃:伏尔泰、莱辛——格林兄弟(童话、神话)——斯达尔夫人《论德国》——歌德“世界文学”——1866英波斯奈特《比较文学》;1877德科赫《比较文学杂志》;1895法戴克斯特《让·雅克·卢梭和文学世界主义之起源》;1897比较文学常设讲座“文

北京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考研真题答案、经验指南、笔记讲义、(汇总贴)

2014年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学类(723中国文学史、936文学理论与外国文学史(含比较文学))考研备考指南 723和936参考书目 723中国文学史参考书目 北师大文学类723笔记是依据北师大指定的参考书目,主要包括: (1)、《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新中国文学史》张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3)、《中国现代文学史》刘勇邹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版 936文学理论与外国文学史(含比较文学)参考书目 北师大文学类936笔记是依据北师大指定的参考书目,主要包括: 《文学理论新编》童庆炳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2月第3版 《外国文学史(西方卷)》匡兴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2月版 《东方文学史通论》王向远上海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宏观比较文学讲演录》王向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中国古代文论教程》李壮鹰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建议同学们先将参考书浏览一遍到两遍,务必要做到对需要考察的内容有所了解,对整个参考书的框 架结构以及主要的观点有一个深入的认识。在看熟书之后,就可以看笔记了。结合笔记一定要再回到书中,把笔记和书融为一体,反复的理解并记忆,将知识点消化于自己的脑中。由于这份专业课笔记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所以在复习过程中建议各位仍然要拿起笔,在本笔记的基础上按个人需要作一些修补,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补充。到冲刺阶段,笔者相信每位同学手中的资料已经是独一无二的了。 这部分内容的重要性可以说是不言而喻的,笔者建议大家在对专业课比较熟悉的时候,才可以把真题 拿出来研究研究了。首先,要研究真题的考察范围、题目难度、试卷模式和出题趋势,通过这样的学习,可以大致判断接下来的复习方向和思路。其次,要研究参考答案,参考答案不是去背笔者给出的答案,而

《比较文学》练习题库参考答案(20210228121032)

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 比较文学》练习测试题库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跨国界跨学科 2、19 3、交流、吸收、改造 4、国际文学关系 5、中国印度 6、朱光潜 7、综合 8、创造性的误读 9、渊源学 10、文学理论、文学批评 11、语言学科 12、世界文学他种文学 13、环境时代 14、理念方法 15、亚里士多德 16、打通 17、国际文学关系 18、《共产党宣言》 19、浪漫主义 20、统一性(或同质性)和差异性(或异质性) 21、《赵氏孤儿》 22、钱钟书 23、弗莱 24、选择性共鸣 25、从比较文学到比较诗学 26、影响研究 27、文学史、文艺理论、美学原理 28、跨国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 29、互识、互证、互补 30、抒情、叙事 二、名词解释: 1、影响: 比较文学中的影响指一国作家从外国作家、作品中获得一些新的因素并有机地融入到自己的创作过程中去的现象。 2、类比: 类比主要考察相互间没有关联的作家作品之间的相似之处,以期发现其共同性。

3、流传学: 流传学研究作家作品或一国文学在外国的声誉、成就和影响,这种研究是从放送者出发研究接受者的,是一种从源到流的探寻。 4、主题学:研究文学作品中内容的某些基本问题在不同国家、不同时代文学中的表现方式,和不同国家的作家对这些问题的态度与看法。它既可以对某种题材、人物、母题或主题在不同民族文学中的流传演变作历史的追寻,也可以对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学中类似的题材、情节、人物、母题、主题作平行研究。 5、民族文学:民族文学则指某个民族内的具有传统联系的文学,该文学必须具有区别于他种文学的性质。民族文学是形成比较文学基础的基本单元。 —、、、” .、、/. 6、文类学:文类学是专门研究文学类型在不同国家的发展历史和理论的一门学问。它既探讨文学的类型在不同民族文学中的渊源流变过程,也研究和比较某些相似文学类型在不同民族文学中各自的发展历史及特征。 7、平行研究:平行研究是用逻辑推理的方式对相互之间没有直接关联的两种或两种以上民族文学的研究。平行研究的范围很广,它可以从各种角度、各个方面对不同民族的文学加以研究;同时,平行研究注重对象的文学性,注重比较不同民族文学的主题、题材、文体类别、人物形象、风格特点等文本因素。平行研究拓宽了比较文学的研究领域和空间,但其对象缺乏严格的限定而容易滑向泛文化的领域。 8、缺类研究:探讨某一文类在某一或某些国家一度存在或盛行,而在其他国家却没有出现的现象,叫做缺类研究。这种研究可以加深我们对各民族文化心理、审美特点的差异的理解。 9、世界文学:“世界文学”一词在不同情况下多次使用,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种不尽相同的涵义。第一种涵义指全球文学,即通过对许多国家的文学思潮、流派、运动、作家、作品的评述写出一部世界文学史。第二种涵义指“伟大的”、“经典的”作品,或者说世界公认的最好作品。第三种涵义即歌德所倡导的世界文学。 10、个体流传:个体流传即一国的某个作家在他国的命运和对他国某个作家或他国文学的影响。这是一种围绕个体的传播路线展开的研究,它包括个体对个体的影响和个体对群体的影响两种。 11、对比:对比指比较不同文化和文学体系的特点,使两者的特征相形突出。 12、历史比较文艺学: 历史比较文艺学是文学史的一个分支,它研究国际的文学联系和关系,研究世界各国文学艺 术现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13、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是兴起于19 世纪末、20 世纪初的文学研究的一个分支。它是历史地比较研究两种以上的民族文学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以及其他意识形态相互关系的学科。 14、美国学派:美国学派是在向法国学派的挑战中崛起的,代表人物有韦勒克、雷马克、奥尔德里奇等。他们力图摆脱法国学派理论和方法上的束缚,倡导平行研究。他们要求比较文学应注意文学的内部联系,注意文学的美学涵义和文学批评的美学原则,以纠正法国学派只考证事实而忽视文学特征的倾向。从而扩大了

比较文学的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a 比较文学:是一门运用比较方法研究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文学以及文学和其他艺术形式、其他意识形态之间关系的独立学科,它是文学研究的一支。 b比较文学是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它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国际的角度,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界线的各种文学关系为研究对象,在理论方法上,具有比较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陈惇刘象愚 c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变异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2、平行研究:就是将那些相似、类似的、卓然可比但是没有直接关系的两个或几个民族的文学,两个或几个民族的作家作品加以比较,研究其同异,并找出有益的结论。 3、影响研究:主要研究民族与民族文学之间的直接影响和实是联系,既要研究实施以影响的民族的作家、作品,又要研究接受影响的民族作家、作品,还要研究产生影响的过程、途径、媒介的手段。 4、渊源学:从接受者(终点)出发,溯源而上,去寻找影响源,确认放送点。注重资料证据的搜集、整理和考核,是一种以考据为主的实证研究。誉舆学:以研究放送效果为主的研究。流传学:以研究放送起点(放送者)和终点(接受者)的内在联系,以寻找终点为目的的研究。 5、可比性:是指比较对象间具有某种可作比较的基础,即文学现象的同与异,只有那些同时具备相同或相异两重关系的文学现象才具有可比的价值,才可能探索出文学的共同规律和美学本质。 6、平行研究回现论:(俄比较文学家维谢洛夫斯基提出),它认为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在他们的历史文化环境,不同民族的文学会出现重合和类似现象,这种重合或类似自成系统,不必考虑年代、地域或环境、影响等。 7、媒介::那些在文学发流过程中起着传递作用的人或物,把一个民族的文学(作家作品、文论、文学思潮、文学运动)介绍传播到另一个民族,使文学的流传或影响得以实现。8、创造性叛逆:将外国名著的内容和形式改编得完全适合本国国情和读者的接受习惯。创造性叛逆经过两次变异即译者、读者及环境。 9、比较诗学:诗学:就是文艺理论,因为每个民族最早产生的文学形式一般都是诗,因而对文学理论的研究也就是对诗歌的研究;另一方面,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不仅探讨诗歌理论,而且探讨叙事理论和戏剧理论。 比较诗学:就是不同民族文学理论的比较。 10、母题:母题是指最小的主题性的单位,是主题的基础,它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情节和故事线索。母题具有客观性。 11、主题学:主题学作为比较文学的分支领域,它力图打破时空界限,综合各民族文化,研究同一题材、主题、母题在国际文学间的流传演变及其成因。以及它们在不同作家笔下所获得的不同处理,从而深刻理解不同作家的不同风格和成就,不同民族文学的不同特点,以及民族文学之间的交往和联想。 12、文化转型:文化转型指在某一特定时期内,文化发展明显产生危机和断裂,同时又进行急遽的重组与更新。如西方的文艺复兴、中国的魏晋六朝和五四时期。

2016年秋《比较文学原理》考前辅导(精品文档)_共19页

2016年秋《比较文学原理》考前辅导 出题范围:教材及课件上的知识点 重要考点: 第一章 比较文学的四个跨越、比较文学的特征(开放性、宏观性)、 文学性、可比性 定义之争,法国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成就 学科相关的定义(民族文学、世界文学、总体文学) 第二章 中西比较文学发展史、学科建立的标志,教堂山会议、比较文学的危机 第三章 定义:影响研究(平行研究、接受研究、阐发研究),能对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平行研究(具体判断哪些研究是平行研究) 阐发研究(有中国特色的研究方法,案例) 接受研究(接受理论,接受研究与渊源学的区别) 第四章 定义:主题学、文类学、形象学、媒介学(译介学)、比较诗学 主题与母题、题材、人物与主题 文类的划分及其标准(中西方文类划分情况) 缺类现象中国是否有史诗?中国是否有悲剧? 形象学研究的对象:异国异族的形象(他者) 辨析:对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研究是否就是形象学研究的对象? 媒介学、译介学翻译史上重要的译者、翻译思想,翻译中的文化现象 比较诗学(名词)诗学概念的含义、中西诗学是否可比?

题型:单选、多选、判断、名词解释、问答 一、单选题(出25题,每题1分) 在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成立大会开幕词中说“比较文学在世界上已经成为一门‘显学’”的学者是 A A、季羡林 B、钱钟书 C、朱光潜 D、胡适 比较文学的安身立命之本是 B A、可比性 B、文学性 C、宏观性 D、开放性 1827年,提出“世界文学的时代即将来临”的是C A、伏尔泰 B、斯达尔夫人 C、歌德 D、雨果 日尔蒙斯基将比较文学称作 C A、比较文学 B、比较诗学 C、历史比较文艺学 D、文学的比较研究

比较文学答案

试题名称:比较文学 层次:(专/本) 专业:年级:学号:姓名:分数: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下面选项中,哪一项不是比较文学所具有的作用( A ) A 比较文学研究创造了“世界文学”的时代。 B 比较文学使文学研究的视野和范围更扩大了。 C 比较文学有助于我们认识文学的共同规律。 D 比较文学研究能使各民族增强相互了解。 2、下面哪一项是法国学派的特点( B ) A 法国学派重视中西文学的比较研究。 B 法国学派重视具有事实联系的影响研究。 C 法国学派认为各民族的文学没有优劣之分。 D 法国学派最早倡导了无事实联系的平行研究。 3、下面哪一项,与美国学派的产生没有关系( C ) A 第二次大战后,美国在文学方面的成就已经不亚于欧洲。 B 在20世纪三十年代以后,在美国兴起了一种新的文学批评思潮,名为“新批评”。 C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美国的强大,美国人认为美国的比较文学已经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 D 美国学派不满意比较文学研究中的“欧洲中心论” 4、下面哪一项属于文类学研究的问题( C ) A 《西游记》在个别情节上与印度史诗《罗摩衍那》的相似之处。 B 孙悟空与神猴形象的关系。 C 《西游记》与《罗摩衍那》在叙述方式和体裁形式上的不同。 D 《西游记》中人物形象的变异问题。 5、下面关于媒介学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 媒介学研究接受国在接受过程中所受的本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B 媒介学研究文学影响的传播过程。 C 媒介学研究以翻译为主的传播手段。 D 媒介学主要研究媒介者、媒介工具和媒介过程。 二、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法国最早的比较文学家是() 2、作为中国比较文学在新时期复兴的重要标志,钱钟书的比较文学巨著 ()于1979年出版。 3、整体的放送者可以是一国文学文学的整体,也可以是一个时代的文学,还可以是一个文学流派和()。 4、形象学作为比较文学的一个分支,是从法国比较文学家()开始的。 5、根据季羡林先生的观点,诗学发达的一共有三个大的地区,一个是中国,一个是(),还有一个就是今天欧洲的广大地区。 三、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比较文学既研究国与国、民族与民族文学之间的关系,也研究其他人文学科和自然科学对文学的影响。(对) 2、中国元代的戏剧《赵氏孤儿》在欧洲流传的过程十分复杂,要弄清这一过程需要收集大量的实证材料。(对) 3、作家接受影响往往都是有意识的。(错) 4、“形象学”就是研究一国文学作品中所反映出来的外国人的形象的学问。(错) 5、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所谓“气”的概念,其含意很复杂,它有时候指人的主观才情,有时候指作品的风格,有时候指一种似乎先天存在的神秘的本体。(对) 四、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16分) 第 1 页共3 页

新版北京语言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考研经验考研真题考研参考书

备考的时候唯一心愿就是上岸之后也可以写一篇经验贴,来和学弟学妹们分享这一年多的复习经验和教训。 我在去年这个时候也跟大家要一样在网上找着各种各样的复习经验贴,给我的帮助也很多,所以希望我的经验也可以给你们带来一定帮助,但是每个人的学习方法和习惯都不相同,所以大家还是要多借鉴别人的经验,然后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且坚持到底! 时间确实很快,痛也快乐着吧。 我准备考研的时间也许不是很长,希望大家不要学我,毕竟考研的竞争压力是越来越大,提前准备还是有优势的,另外就是时间线只针对本人,大家可以结合实际制定自己的考研规划。 在开始的时候我还是要说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就是你要想明白自己为什么要考研,想明白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如果你是靠自我驱动,是有坚定的信心发自内心的想要考上研究生,就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内心煎熬,在复习的过程中知道自己不断的靠近自己的梦想。 好了说了一些鸡汤,下面咱们说一下正经东西吧,本文三大部分:英语+政治+专业课,字数比较多,文末分享了真题和资料,大家可自行下载。 北京语言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初试科目为: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723)中外文学(823)比较文学概论或(101)思想政治理论(203)日语 (724)中外文学(823)比较文学概论 参考书目为:

1.外国文学参考书上下两册 2.乐黛云:《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 3.陈惇、刘象愚:《比较文学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杨乃文、乐黛云:《比较文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5.杨慧林、高旭东:《比较文学实用指南》北京大学出版社 关于英语复习的建议 考研英语复习建议:一定要多做真题,通过对真题的讲解和练习,在不断做题的过程中,对相关知识进行查漏补缺。对于自己不熟练的题型,加强训练,总结做题技巧,达到准确快速解题的目的。 虽然准备的时间早但因为各种事情耽误了很长时间,真正复习是从暑假开始的,暑假学习时间充分,是复习备考的黄金期,一定要充分利用,必须集中学习,要攻克阅读,完形,翻译,新题型!大家一定要在这个时间段猛搞学习。 在这一阶段的英语复习需要背单词,做阅读(每篇阅读最多不超过20分钟),并且要做到超精读。无论你单词背的多么熟,依然要继续背单词,不能停。 真题是木糖英语的真题手译,把阅读真题争取做三遍,做到没有一个词不认识,没有一个句子不懂,能理解文章的主旨,每道题目选项分析透彻。 完型填空的考察重点就是词汇辨析,逻辑关系,固定搭配和语法等。完型一般放在最后一步做,所以时间有限,不需要把文章通读一遍,只要把握首句,即文章的中心大意,不要脱节文章主题意思即可。 做题的时候多联系理解上下文,精读空格所在句,根据前后的已知信息寻找相关的线索去选择合适的单词,所以建议大家练习完形填空要注重思路和寻找文章的线索。另外,要注重固定搭配与常见词组,完型填空常常和搭配有关系,平

(完整版)5003-比较文学概论a卷答案

试卷编号:5003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2006年春季学期开放教育本科期末考试《比较文学概论》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2006年7月 一、填空题(每个1分,共15分) 1.垮学科 2.比较文学评论 3.林纾 4.意象 5.原型 6.水平接受 7.新批评派 8. 双向诠释 9.希腊神话 10.抒情、动作 11.《摩罗诗力说》 12.文学理论 13.《拉奥孔──论绘画和诗歌的界限》 14.超媒体 二、判断题。正确的说法后面打“∨”,错误的说法后面打“╳”,并简要说明理由或举例说明。(每个6分,共30分) 1. 比较文学是从世界的角度以文学作为一个整体去追溯文学的发生和演进。(╳) 错误。从世界的角度以文学作为一个整体去追溯文学的发生和演进是总体文学,不是比较文学。比较文学是研究存在于不同文化中的不同文学之间的现象以及其间的各种关系,同时还研究文学与艺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诸多方面的联系,跟总体文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2.“和而不同”是研究比较文学的重要原则。(∨) 正确。“和而不同”中首先是“不同”,没有不同就很难有发展,“和”的主要精神就是协调不同,达到新的和谐统一。这种承认差别,不断追求新的和谐的精神,正是比较文学的精神。比较文学就是一方面要在不同文化的文学里,从诸多差别中,寻求内在的一致,也就是“和”,另一方面,又要从已有的、已然呈现的和谐中,分解出其差别和不同。 3.如果说题旨更依赖于客观的素材,那么,主题则更与作家的主观思想联系在一起。(∨) 正确。题旨是指题材所显示的信号和意义,而题材又是在对素材剪裁的的基础上写入作品的部分,因此题旨与素材的关系密切。而我们通常所说的主题,一方面是作家通过作品提炼出来的,并把作品内容的各个方面组成成一个整体的基本问题;另一方面是作者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和态度,显然主题与作家的主观思想联系得更密切。 4.中西文论都承认文学有模仿或反映世界,提高人们认识的功能。因此,中西诗学在这方面的认识,应该说取得了完全的一致。(╳) 这种说法不完全正确。尽管中西文论中都承认文学有模仿或反映世界,提高人们认识的

比较文学概论名词解释

比较文学概论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流传学:传统的影响研究把影响的过程划分出放送、传播、接受这三个方面,要求对这三个方面进行具体的研究,描绘出“经过路线”。流传学是站在“放送者”的角度,来对某个民族文学的作家、作品、文体,甚至是整个民族文学在国外的声誉、反响或影响,进行研究。其研究的重点往往是放送者对接受者的影响。 2.渊源学:传统的影响研究把影响的过程划分出放送、传播、接受这三个方面,要求对这三个方面进行具体的研究,描绘出“经过路线”。渊源学是从接受的角度来研究某一文学作品的外来影响,研究它的题材、主题、思想、风格乃至艺术技巧等的来源。研究者追根溯源,精心考证,探求它们的放送者,揭示其间的因果关系。 3社会总体想象物:即指全社会对一个异国社会文化整体所做的阐释。因为想象主体是生活在一定社会中的人,他们的思想必然受到其所属文化的影响与制约,他们被其自身所属的文化烙上了强烈的特征。当他们对另一个文化进行审视时,必然带有其社会整体想象的浓厚印记。 4影响研究法国学派所提倡的影响研究是比较文学最早的研究方法后来成为最早的研究方法之一其理论依据在于各国文学的发展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的。 “影响研究”。由于各民族的文学之间,在历史上存在着大量的相互交往的联系,因此就出现了如下文学现象:日本的古典小说《源氏物语》中,就运用了不少中国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作;我国古典小说《西游记》中,孙悟空能七十二变,就吸收了印度佛经中神猴哈奴曼会三十六变的成分,孙悟空大闹天宫又发展了印度佛经《贤愚经》中顶生王闹天帝宫殿的故事;相传李白首先创作了《菩萨蛮》,但据考证,《菩萨蛮》是古代缅甸的乐调,经云南而传入中原;更早的《楚辞·离骚》,开头就是“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维庚寅吾以降”。这难以理解的“摄提”、“孟陬”等词,有的专家研究认为,它们是从国外传入的星座译名,极可能是希腊文,也可能是撒马里亚语等。这类研究,由于主要是寻溯不同民族文学之间交往联系,研究其渊源、媒介、流传、翻译、接受等等的影响事实,所以就叫它为比较文学中的“影响研究”。 5平行研究对文类的各种问题进行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甚至跨学科的理论整合以寻求不同文类之间的相通性和相异性。(把并无直接关系的不同民族文学的主题、题材、文体、情节、人物形象、风格特点等文学内部的诸多方面实际存在的类同和差异作为研究重点,经过推理分析,然后得出有益的、往往又是具有某种规律性、理论性的结论。是美国学派提倡的重要方法。) 6 渊源学站在“接受者”的角度对某一作家或作品的外来影响即它的题材主题、思想、风格、艺术技巧等的来源进行研究。按其表现形态可以分为三种印象的渊源口头的渊源书面的渊源。 25、笔述渊源:见之于文字的渊源。 26、印象渊源:指风景、艺术品、音乐等在视觉和听觉中的印象,勾起了作家创作的情感和思想 28、集体渊源:指一个作家不是受一部外国作品或一国文学的影响,而是受到许多外国文学的影响

比较文学论文范文精选范文2篇

比较文学论文范文精选范文2篇 比较文学论文范文一:瑶族文学植入比较文学教学思路 [摘要]比较文学课程的教学,离不开丰富的跨文化、跨语言、跨区域的实例。将当代广东瑶族文学植入比较文学的教学中,既能形成较有岭南特色的少数民族比较文学教学,又能彰显教学改革实践中比较文学课程的民族文化资源整合特色。本文就此展开教学实例研究,以期实现比较文学特色教学的目标。 [关键词]比较文学教学;瑶族文学;实例研究 比较文学课程是当代高校中文系课程中较为重要的一环。比较文学相对其他分门别类的文学课程而言,其最鲜明的课程特色是跨文化、跨语言、跨国别、跨区域,这一课程特色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的通识指向,区域特色资源整合利用到比较文学的教学之中,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广东高校的比较文学教学中,将瑶族文学植入比较文学的课程实践,有着广泛的学科基础和地缘优势。从教学对象来看,学生中的少数民族学生群体,大多来自广东省连南、乳源等瑶族自治县的瑶族学生,其对民族文学加入教学内容的接受也更为清晰。因此在比较文学课程中,结合少数民族文学、尤其是当代瑶族文学与文化的内容,是可行而且必要的。本文试图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三个方面全方位展示比较文学教学与当代广东瑶族文学相结合的教学实例研究。 一、教学目标

无论在以文学文科为主的高等院校,还是师范类高等院校,以及综合类普通本科院校,比较文学课程的教学目的始终有着通识教育的帽子。因此教学目的并非功利,也并不明确具体。本人在教授比较文学的课程中,既经历过作为选修课的比较文学教学,也经历过作为必修课的比较文学教学。中文专业本科和中文师范专业本科的课程设置有所不同,虽然都有比较文学的课程,但前者是作为必修课程设置,而后者是作为选修课程设置,因此教学目标也因课程设置的差异而有所不同。本人曾经参考了部分高校比较文学教学的实例,力图克服学生因教学目标不甚明确而产生的学习难题。比较文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反馈该如何看待这门学科的意见。不仅是教材五花八门,而且类似于古代文学教学纲要的材料也良莠不齐。由于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学生的疑虑随比较文学课程设置之初就存在。本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力求培养学生对于文学的比较意识,对于不同文化的宽容接受,以及在日后科研过程中较为敏感的思维方式。相对于集中讲解枯燥理论和单纯灌输西方文化的单调性,本人发现,从区域特色出发,加入少数民族文学文化的内容,显然更能提高学生对于比较文学的兴趣和学习的效率。在参考其他民族类院校比较文学的课程中,本人发现,以罗庆春教授为主导的西南民族大学的比较文学课程研究较有特色。西南民族大学在比较文学教学中,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置于全球化的文化语境中与外国文学进行比较研究,特别是与境外少数族裔文学如拉美文学、印第安文学、黑人文学、亚洲各国文学等的比较研究,致力于通过对民族文学作品和文学理论的挖掘、整理和研究,推动中外文化的平等对

比较文学试卷和答案

(一)闭卷考试试卷及答案: 比较文学测验题(A卷) --------系-------班----------姓名---------学号---------------- 一.填空:(4) 比较文学的“四个跨越”是指——、--------、--------------、---------。 二.名词解释:(15) 1.比较视域 2.套话 3.他者 三.简答题:(45) 1.简述比较文学的可比性原则 2.简述迷狂说与妙悟说的异同 3.简述比较视域的特点 四.论述题:(36) 举例说明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特点 比较文学测验题(B卷) --------系-------班----------姓名---------学号---------------- 一.填空:(6) 比较文学形象学的外部研究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比较文学形象学的内部研究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二.名词解释:(15) 2.文道论 3.注视者 4.理念说 三.简答题:(45) 2.简述中西诗学比较的必要性 3.简述中国现代文学与心理学的互渗关系 4.简述中国古代诗学范畴体系的三重构造 四.论述题:(34) 举例说明比较视域中不同民族文学的对话过程 比较文学测验题(A卷)答案 一.填空:(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 二.名词解释:(15) 1.(答:强调主体性。比较文学的本体) 2.(答:一个民族反复用来描述异国和异国人的约定俗成的词汇) 3.(答:形象学中的一个概念。是对异国认识的总和。) 三.简答题:(45) 1.(答:一个本体,两个学贯,三种关系,四个跨越,汇通性,体系化) 2(答:不同。1。理智与非理智。2。狂热与虚静。3。神赐与积累。同。1。强调直觉。2。与宗教有关)3(答:1。流动性与联系性。2。开放性。3。自觉性) 四.论述题:(36) (答:1。变异性。2。综合性) 比较文学测验题(B卷)答案

比较文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复习资料

比较文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复习资料 1、比较文学的定义是什么 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变异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2、简要谈谈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是比较文学得以存在的立身之本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同源性。在以同源性为突出特征的影响研究的可比性中影响的种类、影响的途径和接受的实证性方式就成为法国学派比较文学具体的研究内容。除此以外的一切比较文学研究由于缺乏同源性法国学派均否认其属于比较文学。由于在法国学派那里可比性已被人为限制到很小的领域内显而易见这并不是比较文学可比性的全部。 2变异性。出自同源的文学在不同国家、不同文明的传播与交流中在语言翻译层面、文学形象层面、文学文本层面、文化层面产生了文化过滤、误读与“创造性叛逆”产生了形象的变异与接受的变异甚至发生“他国化”式的蜕变这些都是变异学关注的要点在这里差异性成为可比性的核心内容。 3类同性。比较文学发展到以平行研究为特征的美国学派时影响研究的束缚便得以突破。可比性的内容得到进一步拓展类同性和综合性作为平行研究可比性的特征凸现出来。平行研究的对象是彼此毫无直接影响和亲缘联系的不同国家或民族间的文学。因此类同性所指的是没有任何关联的不同国家的文学之间在风格、结构、内容、形式、流派、情节、技巧、手法、情调、形象、主题、思潮乃至文学规律等方面所表现出的相似和契合之处。而综合性则是立足于文学以文学与其他学科进行跨学科比较的一种交叉关系。因此平行研究的可比性就在于类同性与综合性。 4异质性与互补性。异质性与互补性的可比性主要是从跨文明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的角度来说的因为法、美学派均属于同一欧洲文化体系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而随着比较文学发展到以跨文明研究为基本特征的第三阶段异质性作为比较文学的可比性又凸现出来。在跨越异质文化的比较文学研究中如果忽略文化异质性的存在比较文学研究势必会出现简单的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的比较前者使得中国文学成为西方观念的注脚本而后者则是一种浅层次的“XY”式的比附。因此在跨文明的比较文学研究中“异质性”是其可比性的根本特征。但“异质性”必须与“互补性”相联系起来。换句话说研究异质性是为了达到互补性。异质性的内容包括文明原生性、独立性只有明确意识到这种特征的存在东西方对话才能得以进行东西方文学才能实现互补。由于多元性是跨文明比较文学研究的基本观念由此才能在中西比较文学及东方文明之间如中国与印度等文学比较研究中使被比较的对象互为参照从浅层次的同异比较向深层次的文化探源发展为实现交互性和总体性奠定基础。交互性则是在上述基础上对被比较的对象进行互释、互证、互补式研究这样最终才能达到总体性。由互补性而达到的总体性原则可以说是对比较文学发展的最高层次的探索也可说是对比较文学诞生初衷的最彻底回归。 上述四类可比性有时是交织在一起的在具体比较研究中不应机械地强行分割开来。 3、什么叫流传学试分析它的特征及研究范围。 流传学也称誉舆学是传统的影响研究模式之一。1931年法国比较文学学者梵第根首先将它引入了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使之成为比较文学实践中的一种被广泛应用的基本方法。它的主要特点就是从给予影响的放送者出发去研究作为终点的接受者的“他者“情况包括文学流派、潮流、作家及文本等在他国的际遇、影响及被接受的情况。 就本质而言流传学是“实证性”的“文学关系”研究。因此其特征表现为研究方法具有实证性研究对象是文Ч叵怠J紫攘鞔а芯康摹拔难Ч叵怠笔嵌嘣难Ч叵怠h蟮诟

2018年清华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考研(0501)考试科目、参考书目、复习经验---新祥旭考研

2018年清华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考研(0501)考试科目、参考书目、 复习经验 一、招生信息 所属学院:人文学院 所属门类代码、名称:文学[05] 所属一级学科代码、名称:中国语言文学[0501] 二、研究方向 01(全日制)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三、考试科目 1、初试考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或 202俄语或 203日语或 241德语或 242法语 ③613文学基础 ④856中国文学史 2、复试考试科目: 复试时专业综合考试内容: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四、参考书目 《文学理论要略》人民文学出版社童庆炳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 《文学理论要略》人民文学出版社童庆炳 《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上海古籍出版社郭绍虞 《中国文学史(1-4卷)》袁行霈高等教育出版社 《20世纪中国文学史(1-2卷)》中山大学出版社黄修已 五、复习指导

一、参考书的阅读方法 (1)目录法:先通读各本参考书的目录,对于知识体系有着初步了解,了解书的内在逻辑结构,然后再去深入研读书的内容。 (2)体系法:为自己所学的知识建立起框架,否则知识内容浩繁,容易遗忘,最好能够闭上眼睛的时候,眼前出现完整的知识体系。 (3)问题法: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总结成问题写出来,每章的主标题和副标题都是很好的出题素材。尽可能把所有的知识要点都能够整理成问题。 二、学习笔记的整理方法 (1)第一遍学习教材的时候,做笔记主要是归纳主要内容,最好可以整理出知识框架记到笔记本上,同时记下重要知识点,如假设条件,公式,结论,缺陷等。记笔记的过程可以强迫自己对所学内容进行整理,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有效地加深印象。第一遍学习记笔记的工作量较大可能影响复习进度,但是切记第一遍学习要夯实基础,不能一味地追求速度。第一遍要以稳、细为主,而记笔记能够帮助考生有效地达到以上两个要求。并且在后期逐步脱离教材以后,笔记是一个很方便携带的知识宝典,可以方便随时查阅相关的知识点。 (2)第一遍的学习笔记和书本知识比较相近,且以基本知识点为主。第二遍学习的时候可以结合第一遍的笔记查漏补缺,记下自己生疏的或者是任何觉得重要的知识点。再到后期做题的时候注意记下典型题目和错题。 (3)做笔记要注意分类和编排,便于查询。可以在不同的阶段使用大小合适的不同的笔记本。也可以使用统一的笔记本但是要注意各项内容不要混杂在以前,不利于以后的查阅。同时注意编好页码等序号。另外注意每隔一定时间对于在此期间自己所做的笔记进行相应的复印备份,以防原件丢失。统一的参考书书店可以买到,但是笔记是独一无二的,笔记是整个复习过程的心血所得,一定要好好保管。

比较文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比较文学试题 梁锋 一、单项选择(每小题2分,共20分) 1、“比较文学”一语中的“文学”一词的含义实际上只是()的意思。 A. 文学作品 B. 文学创作 C.文学研究 2、“诗学”概念起源于() A.古罗马 B.古希腊 C.古埃及 3、我国文学史上将诗歌和科学完美结合的杰作《天问》的作者是()。 A.屈原 B.李白 C.苏轼 4、对中国古代文学影响最大的外来宗教是()。 A.基督教 B.佛教 C.伊斯兰教 5、《文心雕龙》的作者是() A.刘勰 B.钟嵘 C.司空图 6、“五四”时期,我国的文学翻译把哪国文学放在第一位() A.美国 B.俄罗斯 C.英国 7、下列套话中,哪个不是中国人用来描绘日本人的() A.倭寇 B.小日本 C.鹰钩鼻 8、杨贵妃和“埃及艳后”克里奥佩特拉两个文学形象可作()研究 A.阐发 B.接受 C.平行 9、古希腊的悲剧大多属于() A.命运悲剧 B.性格悲剧 C.形而上悲剧 10、《管锥编》的作者是()。 A、钱仲书 B、鲁迅 C、郭沫若 二、多项选择(每小题3分,共15分) 11、既从事文学创作,又对佛学有精湛研究的代表性文人包括() A.王维 B.谢灵运 C.李白 D.杜甫 E.白居易 12、古代中国涉及文学分类的着作有() A.《典论论文》 B.《昭明文选》 C.《文章辨体序说》 D.《文体明辨序说》 E.《文章流别论》 13、“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这句话提到的两位词人是() A.辛弃疾 B.柳永 C.李清照 D.苏轼 E.陆游 14、比较文学的基本特征有() A、开放性 B、综合性 C、跨越性 D、讽刺性 E、赞扬性 15、西方悲剧大致可分为哪几类() A.命运悲剧 B.性格悲剧 C.社会悲剧 D.形而上悲剧 E.悲喜剧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5分) 16、形象学17、平行研究18、母题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9、比较文学的三大学派及其基本特征: 20、简述主题与母题的关系。 五、论述题(30分) 21、怎样对待“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矛盾

从比较文学的角度的分析

从比较文学的角度的分析《西游记》和《天路历程》的相同点 摘要约翰·班扬的《天路历程》成书于17世纪中叶的英国,吴承恩的《西游记》则完成于我国明代万历年间也就是16世纪中叶。虽然2部作品在空间上相隔数万里,时间上也相差1个世纪,但这2部作品的创作在许多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点。本文主要从比较文学概念的定义、《西游记》和《天路历程》的相似点、相似点产生的原因、以及比较2部作品的意义这4方面进行理论研究。 关键字比较文学《西游记》和《天路历程》相似点 一、比较文学的概念 二、《西游记》和《天路历程》的相似点: 2.1 浓厚的宗教色彩 2.2 艺术特色 2.3 主题思想 三、《西游记》和《天路历程》相似点产生的原因: 3.1 作者的出身经历人生观价值观 3.2 社会背景 3.3 宗教信仰

被西方认为最好的少年启蒙读物《天路历程》与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同以宗教取材,分别成功地塑造了中西方的古代神话世界。 《天路历程》和((西游记》分别是英国和中国文学史上极为重要的具有浓厚宗教思想、宣扬耶佛教义的作品。尽管产生于不同民族不同时期,但是两者在主题、情节、宗教意义等方面有着无可置疑的相似性与互证互补性 作为反映与宣扬宗教教义的文学作品,两部小说思想内容方面无处不在的相似性,极大程度地折射出生活于不同时域中的人类文化之间的类同性。这种相似性统摄之下的相异性又恰恰表现出世界两大主要宗教教义的互证与互补性,在一定程度上为全球性的宗教与文化之间的对话提供了佐证与案例。 引言分析了国内外对两部小说的研究状况,并提出运用比较文学主题学理论对它们进行研究。本文探讨两部小说所反映出来的基督教与佛教拯救理念的异同,研究人类不同文明之间进行对话的可能性与必要性。结论部分总结前文观点并进一步提出不同文明应当求同存异,互相学习,共创世界和谐。本文采取了比较文学主题学的新视角,比较全面地研究了两部中外文学史上具有代表意义的宗教作品,在对两部作品的比较研究方面开拓了新的思维空间,并为两部小说此后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它们都是宣扬耶佛教义的作品 一位哲人曾说“:在人类文化的所有现 象中,神化和宗教是最难兼容于纯粹的逻辑 分析了”,即宗教信仰是自明而不可追问的。 但宗教虽难容于“逻辑分析”,纵观中外文学 史,宗教文学的深厚传统却与文学有着密切 的关系。 首先,两部作品的作者都是在“乐园— 犯罪—受难—赎罪—得救”的模式下构思主 人公的经历的。基督徒背着“原罪”的包袱踏 上了赎罪的征程。一路上历经千辛万苦,终 得包袱脱落,进了天堂;而唐僧师徒有的前世 有错,有的今生犯罪,都从乐园中贬入凡间 受苦,在神仙、菩萨等的帮助下,一行人历经 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到达灵山,成了正果。 再次,作品都引用了各自宗教的典籍。 《天》第一、二部分别从《圣经》中引用了160 个和94 个比喻,《圣经》的思想观念在整部 作品中无处不在。《西》中儒、道、佛的典籍、 故事、教义也是比比皆是。唐僧取佛经是为 了济世、救天下万民;观世音菩萨见了玉帝, 本来风马牛不相及,居然口称陛下,这些都 很明显是儒教的观点。道教之说也为数不 少,孙悟空本来就学道于菩提老祖,而太上 老君、玉皇大帝等人物都取之于道家。佛教 的影响最大,作品中引录了多篇佛教经文, 如《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等等。

比较文学重点和相关知识点总复习

1.比较文学兴起与发展的原因(了解)【选择】 1)人民全球意识和学术上宏观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2)文化交流的日益广泛和发展,是比较文学产生和发展的先决条件; 3)比较文学是文学研究自身发展的需要和必然结果。 2.“比较文学”的定义【选择】【简答】 法国学派——影响研究 卡雷:“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支:它研究国际间的精神关系,研究拜伦和普希金、歌德和卡莱尔、司各特和维尼之间的事实联系,研究不同文学的作家之间的作品,灵感甚至生平方面的事实联系。” 梵·第根:“比较文学的目的实质上是研究不同文学相互间的关系”,而且规定只许研究两个国家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超过两国即超出了比较文学的界限。 他为两国之间文学作品的相互关系设计了一个“经过路线”: 起点(作家、著作、思想)——放送者 到达点(另一国的某一作家、某一作品或某一页、某一思想或某一情感)——接受者 沟通二者的媒介(个人或集团,原文的翻译或模仿)——传递者 美国学派——平行研究 亨利·雷马克:“比较文学是超越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和其它知识及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例如艺术(如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等等。质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文学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它表现领域的比较。” 比较文学的性质是文学研究的一支,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不单纯是一种研究方法 “比较文学”中的所谓“比较”,并不是一般方法论意义上的比较,而是一种观念,一种强烈的自觉意识,一种研究工作中的基本立场,是指超越各种界限,在不同的参照系中考察文学现象。 3. “四跨”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是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和跨学科的各种文学关系【填空】 4.三个文学关系【填空】【简答】 事实联系——实际存在于两个或多个民族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 价值关系——两个或几个民族的文学中,有些文学现象虽然不存在实际的联系,但它们的相异和相同都有某种可比性,因而具有研究价值 交叉关系——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互相影响、互相阐发的关系 5.比较文学的开放性【选择】【简答】 它不受时间、空间以及作家、作品本身地位高低、价值大小的限制;它比传统的文学研究具有更宽泛的内容。 传统文学研究:作家——作品 比较文学: 在研究方法上,比较文学不仅具有兼容并包的特点,而且具有迅速接纳新思想、新方法的敏锐和自觉。 6.国别文学和民族文学【填空】【选择】【简答】 国别文学——按国家这样的政治概念相区别的文学,例如,中国文学、英国文学、法国文学、美国文学等。 民族文学——按民族区分的文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